時間:2023-02-13 21:15: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在本科教育層次上產生了不同的類型,形成了本科教育多樣化的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教學型本科院校應如何確定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科學定位,創造特色,是堅持學術取向還是職業取向,是必須認真思考與回答的問題。
職業化:本科教育論壇中的敏感話題
在精英教育時代,大學歷來被認為是少數人才能涉足的圣地,大學教育總是與培養專家、學者聯系在一起,強烈的學術取向是精英教育的顯著特點與重要標志,因此,任何職業性考慮似乎都被排除在大學教育之外。只有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職業教育才有可能成為高等教育的任務。然而,即使在現在,人們還是認為職業教育是培養普通職業者的教育,是一種功利性教育。有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擔心,倡導本科教育的職業取向會降低大學教育的價值和地位,削弱大學教育的學術性。因此,很多人只能容忍將“職業”二字冠在專科教育機構的前面,而在本科教育論壇上,職業教育依然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在這個論壇上談論職業教育“要敢冒群起而攻之的嚴重危險”。
令人不解的是,研究型大學堅持學術取向,而剛剛由??粕竦男陆ū究圃盒?,本科教學關尚未通過,就開始大談通識教育,在厚基礎、淡專業的口號下,片面追求學術性,大幅度壓縮專業課課時,縮短實踐教學時數,甚至完全取消畢業實習,好像這才叫本科教育。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學校優勢的喪失與學生職業能力的下降。
在本科教育中,是強調學術取向,還是注重職業能力,實際上是國際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爭。美國雖然是通識教育的始作俑者,但在美國也只有研究型大學以及少數財力雄厚的文理學院開展通識教育,全美接受通識教育的大學生只占總數的15%。德國是極力推崇大學教育的最講究學術化的國家,然而卻建立了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應用科技大學(FH)成為其他國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典范,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
學術化:應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按照教育部的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屬于教學型高校,應該說這種劃分是實事求是的,是科學合理的。教學型本科院校就應該自安其位,在努力實現??葡虮究妻D變的過程中,在謀求規模發展的同時,加強內涵建設,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認認真真地過好教學關。但遺憾的是,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學術性,過分淡化專業性,產生了嚴重的學術化傾向。
一是在辦學理念上,現實定位不準,目標定位太高,不顧自身條件模仿老牌高校的教學計劃、管理方法與發展模式。然而,根據發達國家的辦學經驗,我國的研究型大學只能辦20~30所,而進入211工程的大學也只有100所,這些大學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史,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雄厚的師資力量,巨大的資金投入,這是新建本科院校無法相比的,其學術水平也是一時難以企及的。
二是在課程設置上,公共基礎課太多,專業課太少。很多學校在教學統考、計算機與外語通過率及各種評估的強大壓力下,不是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及學生實際,而是按照統一標準和要求設置課程和安排課時,大部分工科專業公共基礎課課時已經占總學時的50%以上,專業基礎課占30%左右,而專業課(含專業必修課和任選課)僅占10%左右,而且還有繼續壓縮和減少的趨勢。這與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開設兩個學期的專業課程,專業課時占總課時的25%以上相比差別太大了,10%的專業課時能培養什么樣的職業本領呢?
三是在教學環節安排上,理論教學太多,實踐教學太少。目前,教學型高校大部分實行大班上課,正常時是兩個班合上,多的有4個班合上。由于學生人數太多,實驗條件有限,實驗教師缺乏,實踐教學時間很難得到保證,常常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實習時間更是太少,重要的畢業實習時間只有2~3周。名義上是為了保證畢業論文質量,實際上由于學生接觸實踐太少,大部分只能是上網查查,雜志抄抄,論文質量可想而知。即使在美國,理論上強調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人們更注重的是與未來職業聯系更為直接的專業教育,美國各地的文理學院近十五年來也較大幅度地減少了通識教育課程,說明在美國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爭論中,專業教育贏得了勝利,盡管許多人推崇的是通才。
職業化: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的重要思路
首先,職業化取向是由學校自身條件所決定的。1998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校生數年平均增長超過20%,形成了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共存的局面。少數研究型大學招收成績優異、智力突出的高考尖子,而眾多的教學型高校大量招收成績一般、智力普通的考生。同樣是本科生,但是考分相差是懸殊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同樣是本科院校,教育資源與教育質量是相差甚遠的。為此,應確定不同的培養目標與學業要求,研究型大學應堅持學術定位,培養高、精、尖人才,而教學型高校只能堅持專業定位,在突出應用型上謀求自己的教育特色。
其次,職業化取向是為了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由于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以及科技的進步,社會對本科生的使用定位逐漸發生了變化。在精英教育階段,研究生基本上集中在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很少分配到企業單位。生產企業能引進到本科生已屬不易,本科生自然成為生產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與新技術推廣的寶貴人才,而在生產一線從事管理與技術工作的大部分是??苹蛑袑H瞬?。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很多研究生就業于生產企業,而一般高校的本科生大部分不可能聚集在企業上層機關從事研發工作,同時,由于企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需要本科生擔任“現場工程師”,也就是說,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從某種意義上接替了原來??粕踔林袑I墓ぷ鲘徫弧_@種本科生作用的變化會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與科技水平的提高愈加明顯。對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清醒的認識。今后,生產企業的用人標準會更加現實,要求本科生的工作適應期越短越好,不可能要求企業為學校承擔過多的本科生后續培養的成本。而在通識教育中,學生學到的大部分知識不會對形成職業能力產生直接的影響,學生用到的沒學到,該學的未學會,工程實踐能力使用人單位越來越不滿意,這在企業的人才招聘中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因此,倡導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職業化,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僅是學生求職的需要,也是應用型本科教育創造特色的需要。
鑒于以上分析,可以這樣認為,大眾的需求不同于精英,他們更多地為可見的功利所驅動。對于多數大學生而言,大學學業主要還是一種專門的職業性訓練,以滿足多數學生就業的需求。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必須在研究型與技能型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既不能模仿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基礎理論教育,因為95%以上的畢業生不可能攻讀研究生,他們不適合、也不大可能成為學者、專家之類的精英人才,也不能簡單比照高職教育針對崗位的教育,因為今天的??粕蠖鄶狄呀洺蔀楦呖萍紮C器的操作者。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才能承擔起產品研發與產品生產之間的橋梁作用。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實踐能力的訓練,在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上往往是矛盾的,因而取得科學平衡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職業化:應該從實事求是入手
實事求是不僅是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辦好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社會要求為導向,走多樣化人才培養之路”?!耙鶕煌瑢I的服務方向和特點,結合學校實際和生源情況,大力推進因材施教,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這是新形勢下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針對本科教育實際作出的重要決策,為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的分類指導以及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遵循教育部《意見》的精神,任何高校的改革與發展都不能脫離學校的實際,不能無視學生的現狀,更不能偏離社會需求。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特別是教學型本科教育的改革必須從實事求是入手。這個實事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大部分學生是考分不高、智力一般的普通群體;畢業生主要就業于生產企業,從事一線管理和技術工作。在認清現實的基礎上,應該尊重求學者的意愿和選擇,使我們的教育努力符合消費者的愿望與需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力求教育規律之是,力促辦學水平的提高。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中明確指出,學生應有“接受廣泛的普通教育和有適切性的職業教育的機會,注重技能與能力的培養”,為了貫徹這一思想,落實教育部《意見》的精神,筆者認為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特別是教學型本科教育教學的改革,創造辦學特色,可以選擇職業化的思路,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辦“職業化大學”,在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中,補上本科教育層次,形成包括中職、高職、本科、工程碩士各個層次的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制定本科教育的共性質量標準與具體質量標準,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在達到共性質量標準的前提下,按照具體質量標準辦出特色,形成優勢,使本科教育更好地承擔起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劉凡豐.通識教育的理想與現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此次論文征集活動在各市(地)地方志辦公室和?。ㄖ校┲备饔嘘P部門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下,征集了近百篇論文,內容涉及地方志系統的各個研究領域,既有涉及地方志工作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又有地方志基礎理論、學科建設、應用理論、發展史及編纂理論的研究,同時在地方志體制機制和依法修志問題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許多論文觀點新穎、論據充分、內容充實,既敢于創新有能言之成理,充分反映了作者有良好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能力。
今天在這里組織獲獎的論文作者代表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就是為了進一步活躍我省地方志系統理論研討氛圍,研究探討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地方志工作如何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加強理論研究,促進學術交流,推進方志學科建設,提升地方志工作質量的目的。希望通過此次討論會的相互交流,能夠在學術研究和實踐操作中達成共識,實現突破,推動我省二輪修志工作和地方志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意見。
一、要把論文征集評獎活動作為新常態
地方志工作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來進行,但目前地方志成體系的理論還不完整,需要加強和創建,只有我們本身的理論體系完備,才能有效的具體指導地方志的工作。這就要求方志工作者在理論創新和業務實踐上多動腦,多思考,研究新問題,加強方志人員的寫作水平提高,這不僅有利于地方志工作的前進和發展,對提高方志業務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幫助。要把論文征集活動經常性的開展下去,建立機制,完善規則,使之成為推動全省地方志系統理論研究的新動力,展示成果的新平臺,發展事業的新常態。
二、要把終身學習作為方志工作者的新常態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加速,社會變化急劇,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終身學習是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作為方志人,更應該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覺地把思想從當前形勢任務不相適宜的種種模糊認識中解放出來,自覺把思想從小富即安、暮氣沉沉、不思進取的無所作為狀態中解放出來。希望同志們能夠樹立終身學習的新常態、新思維,通過學習,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以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工作勁頭,積極投身于地方志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推進地方志事業的發展繁榮。
三、要把加強事業心和責任心作為方志人的新常態
1.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應該用簡短、明確的文字寫成,通過標題把實踐活動的內容、特點概括出來。題目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如果有些細節必須放進標題,為避免冗長,可以設副標題,把細節放在副標題里。
2.學院及作者名稱
學院名稱和作者姓名應在題目下方注明,學院名稱應用全稱。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論文需配摘要,摘要應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地闡述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基本觀點、實踐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結論。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個實詞。摘要包括:
a)“摘要”字樣;
b)摘要正文;
c)關鍵詞;
d)中圖分類號。
4.正文
正文是實踐論文的核心內容,是對實踐活動的詳細表述。這部分內容為作者所要論述的主要事實和觀點,包括介紹實踐活動的目的、相關背景、時間、地點、人員、調查手段組成,以及對實踐活動中得到的結論的詳細敘述。
要能夠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有新觀點、新思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和借鑒作用,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報告內容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字通暢、精煉。
字數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內。
5.結束語
結束語包含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歸納和綜合而得到的收獲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6.謝辭
謝辭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在實踐過程與論文撰寫過程中直接給予幫助的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和其他人員表示謝意。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實踐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實踐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
8.附錄
對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以編入實踐論文的附錄中。
三、撰寫實踐論文的準備與主要步驟
實踐論文的寫作過程應包括以下步驟:收集資料、擬訂論文提綱、起草、修改、定稿等。各個步驟具體做法如下:
1.收集資料
資料是撰寫實踐論文的基礎。收集資料的途徑主要有:通過實地調查、社會實踐或實習等渠道獲得;從校內外圖書館、資料室已有的資料中查找。
2.擬訂論文提綱
擬訂論文提綱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準備。根據論文主題的需要擬訂該文結構框架和體系。學生在起草論文提綱后,可請指導教師審閱修改。
3.起草
論文提綱確定后,可以動手撰寫實踐論文的初稿。在起草時應盡量做到“綱舉目張、順理成章、詳略得當、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論文初稿寫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點或錯誤,因此應反復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四、實踐論文的寫作細則
1.書寫
實踐論文要用學校規定的稿紙單面書寫(必須用黑或蘭黑墨水)或用計算機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寫到稿紙邊框線以外。稿紙不得左右加貼補寫正文和圖表的紙條,或隨意接長截短。用計算機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紙。版式要求如下:標題(“小二”“華文中宋”或“黑體”“加粗”居中),學院及作者名稱(“四號”“仿宋體”居中,學院名稱與作者名稱之間應空兩格),目錄(“二號”“黑體”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摘要(“四號”“黑體”“加粗”):內容(“四號”“仿宋”),關鍵詞(“四號”“黑體”“加粗”),正文內容(“四號”“宋體”)。實踐論文文中漢字必須使用國家正式公布過的規范字。
2.標點符號
實踐論文中的標點符號應準確使用。
3.名詞、名稱
科學技術名詞術語采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規范詞或國家標準、部標準中規定的名稱,尚未統一規定或叫法有爭議的名詞術語,可采用慣用的名稱。使用外文縮寫代替某一名詞術語時,首次出現時應在括號內注明全稱。外國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則書寫。一般很熟知的外國人名(如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馬克思等)應按通常標準譯法寫譯名。
4.量和單位
實踐論文中的量和單位必須符合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標準GB3100~GB3102-93,它是以國際單位制(SI)為基礎的。非物理量的單位,如件、臺、人、元等,可用漢字與符號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例如件/臺、元/km。
5.數字
實踐論文中的測量、統計數據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在敘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數字。
6.標題層次
實踐論文的全部標題層次應統一、有條不紊,整齊清晰,相同的層次應采用統一的表示體例,正文中各級標題下的內容應同各自的標題對應,不應有與標題無關的內容。
章節編號方法應采用分級阿拉伯數字編號方法,第一級為“1”、“2”、“3”等,第二級為“2.1”、“2.2”、“2.3”等,第三級為“2.2.1”、“2.2.2”、“2.2.3”等,但分級阿拉伯數字的編號一般不超過四級,兩級之間用下角圓點隔開,每一級的末尾不加標點。
7.注釋
實踐論文中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加注說明,注釋可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注頁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夾在正文中的注)。注釋只限于寫在注釋符號出現的同頁,不得隔頁。
8.公式
公式應居中書寫,公式的編號用圓括號括起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公式與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引用文獻標注應在引用處正文右上角用〔〕和參考文獻編號表明,字體用五號字。
9.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續寫,續寫時表題可省略,但表頭應重復寫,并在右上方寫“續表××”。
10.插圖
一、堅持以人為本
這是因為“人”是會計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在會計活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能把握住“會計人”思想觀念的走向,就把握住了會計文化發展的走向。會計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是由文化的內涵所決定的。文化的內涵包括:理念、觀念、信念、理想、認識、知識、習慣、道德……這些內涵都是以“人”的思想認識的形式來體現,脫離了人就失去思想認識的載體,會計文化就成了空中樓閣。人是會計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會計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這兩者的統一,構成了“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王友,2008)。
在會計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會計人的創造性,尊重會計人的勞動成果;承認會計人對經濟社會和市場穩定的貢獻,賦予他們相應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才能充實會計文化的內容,增強會計文化的活力,推動會計文化的發展。
在會計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不能僅局限于會計人員,而應將“人本”的范圍,延展至與會計科學和會計活動相關的所有方面。不僅應包括理論界、教育界、實務界的會計人,還應包括單位的負責人以及與社會經濟活動有關的所有人。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會計,了解會計知識、會計法規和會計文化,擴大會計文化的社會影響,營造更加寬松的認識氛圍,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會計文化和會計事業的健康發展。
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才能使所構建的會計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并充滿活力,符合時代前進的方向,促進會計事業的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堅持求真務實
這是堅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本質要求,也是搞好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理所當然也是會計文化建設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只有堅持“求真務實”的原則,才能確保所構建的會計文化有一個堅實的根基。
“求真”,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地探索和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務實”,就是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實踐、勇于實踐?!扒笳妗迸c“務實”的統一,是認識論的必然要求和本質體現。
在會計文化建設上的“求真”,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在會計的實際工作中,要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維護社會正義,堅持真實地反映經濟運行的客觀面貌,不做假賬;不為權勢和經濟利益所動,堅守底線不出賣原則,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不被動地虛構和編造虛假的會計信息,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在會計文化建設上的“務實”,要求會計文化建設,堅持為基層服務,為實務界最廣大的會計人員服務的方針。促使會計理論的研究及會計教育與會計實務的應用和融合,把研究和教育的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反映基層會計人的所思所想和需要,反映他們的先進事跡,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營造一個積極務實的文化氛圍。
三、堅持價值觀
這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評價及看法,價值觀反映一個人對是非判斷的認知標準,通俗地講是人對客觀世界中真、善、美的判斷標準。它表現在人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和價值的目標。它集中反映了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人的主觀認知世界的指向和思維定勢。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軟實力,而人的價值觀又是文化范疇中最深層和最核心的要素。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價值觀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很強的導向作用,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我們發展會計文化時,必須以會計人價值觀的確立作為根本目標。
“核心價值觀”是指導一個社會群體行為的共同準則,它反映一個社會群體追求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是社會群體的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理想,也是一個社會群體的行為指南。會計群體的核心價值觀是會計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會計人的價值取向、職業理念、是非標準、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標準。會計人在實際工作中,堅持求真、務實、誠信、奉公、守法、執著的理念;堅持維護社會正義、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職業操守,是會計人應有的品質,也是會計人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在會計文化的建設中,這些觀念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揚。
在會計文化建設中促進會計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為破解會計信息“失真”的難題又找到了一個新的途徑。以前對破解會計信息失真的著眼點,往往都集中在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檢查、提高其違法成本、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都立足于“堵”,著眼的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外因。在會計文化建設中我們應采取“堵疏結合”方針,從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因上尋找出路。充分發揮會計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用疏導的辦法化解難題。會計的核心價值觀是以觀念、信念、共同的目標、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的角度,明辨事物的是非和行為的真善美,用潛移默化的方法感化人、引導人的行為。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氛圍,促使會計主體和會計人,從內心敬畏法規的尊嚴,自覺地維護社會的正義,自覺地履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會計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會計文化的發展戰略和指導方針。其需要涵蓋的內容很多,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設想。我們應該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動員各界同仁參加會計文化建設目標的大討論,各抒己見,獻計獻策,為描繪會計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貢獻一份力量。
檢察機關審查民事抗訴案件時擁有一定的調查取證權是其履行法定職責的必然要求,檢察機關能否進行有效的調查取證是維系抗訴正當性與有效性的關鍵所在。離開了調查取證,民事行政檢察工作則會成為對人民法院審判過程的簡單復核,難以實現有效保障司法公正的目的。既然調查取證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到底賦予檢察機關多大范圍的調查取證權才是合理的,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未作規定,理論界和實務界看法也很不一致。2001年,高檢院制定了《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以下簡稱辦案規制),該規則第十八條規定了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抗訴案件中可以行使調查取證權的四種情形。這一由司法解釋對檢察機關民事抗訴中調查取證權邊界的劃定,雖未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其在抗訴實踐中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確立了有限的和規范的調查取證原則,體現了權力防控的自我意識和限制權力的法治精神。然而,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審判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法治進程的加快推進,檢察機關的這一司法解釋沒有做出系統性的修改,無法體現司法解釋鮮活流動的本性,致使檢察機關的這項職權在實踐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權進行重新梳理和整合,盡快進入民事訴訟法規制層面,以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
一、檢察解釋中調查取證權行使情形的梳理
《辦案規則》第十八條規定了檢察機關可以調查取證的四種情形,其中有“(一)當事人及其訴訟人由于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證據,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證據線索,人民法院應予調查未進行調查取證的;(二)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矛盾,人民法院應予調查取證未進行調查取證的?!惫P者認為這兩項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第(二)項的這條規定實際上是我國民事審判事實探知絕對化理念的具體體現。傳統訴訟制度以客觀真實作為訴訟的首要目標,強調審判人員認識案件事實的能力和責任,并在當事人雙方提供的證據互相矛盾時,要求審判人員以職權調查收集證據。長期以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著我國的法制建設,并且這種路線滲透到法律制度本身之中。這種政治路線與民事司法實踐相結合的具體產物就是法官對民事案件客觀事實的執著追求,并逐步演變為指導民事審判的理念。這種事實探知的絕對化理念違背了民事訴訟的特征和客觀實際,并成為阻礙我國民事審判制度發展的瓶頸。隨著民事審判方式的不斷完善和現代民事訴訟理念的引入,2001年最高法通過了《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這種理念,而是吸納了事實探知相對化的理念,確立了法律真實的價值追求,使證明責任從概念轉化為民事訴訟制度。《證據規定》第73條的規定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在當事人舉證互相矛盾以致難辨時,法院不是必須對該事實存在與否做出主觀判斷,而是通過“證明責任”這樣一種“裝置”將真偽不明的事實擬制成“真”或“偽”并做出裁判。相應地,檢察機關也必須按此規則行事,而不應越俎代庖、包攬調查,去探索和查證客觀事實。這樣既違背程序公正,也降低了訴訟效率,不符合現代司法理念。由于《辦案規則》的制定先于《證據規定》,《辦案規則》在設定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時仍然建立在事實探知的絕對化理念之上。在理念發生轉化的情況下,這一規定已經失去存在的基礎。對于第(一)種情形,2007年民訴法修改時已經列為檢察機關的抗訴事由,即遇到法院應當調查取證而未調查取證的,檢察機關可以直接提出抗訴,無需補充調查取證,這主要體現了實體與程序并重現代司法理念,對法院侵害當事人程序權利的通過再審程序予以救濟,凸顯了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是民事抗訴制度的一大進步。
二、現代檢察監督理念與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
檢察機關在代表國家進行法律監督時,須堅持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原則,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檢察機關是憲法規定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擔負著維護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使命。檢察機關由人民選舉產生,理應執行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宏觀表現則為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檢察機關有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神圣職責。民事抗訴制度作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追求是理所應當的,這也是現代檢察監督理念的重要內容。由于抗訴權與調查取證權之間的主從關系,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制度與抗訴制度兩者的價值追求應當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調查取證制度也要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追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化,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也常常受到損失。因此,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抗訴案件中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調查取證權。這一點在《辦案規則》中未有涉及,應該說是一大遺漏。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司法理念,更在《證據規定》中得到了印證?!蹲C據規定》第十五條規定,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賦予了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實質上采取了國家干涉主義,以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中立是法院的生命,法院調查取證實質上有違中立的法律地位,因為證據本身就具有黨派性,要么支持一方訴訟請求,要么反對另一方訴訟請求,反之亦然。司法解釋之所以賦予人民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這表明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是比保持中立更重要的價值。既然作為中立的裁判者的法院都有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作為專門法律監督機關的人民檢察院更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抗訴事由的修改與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
承認法律程序的獨立價值是現代民事訴訟理念的重要特征,程序正義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正如有學者所言“程序正義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是可以把握的具有可檢閱性的法律規則。”法治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程序之治。由于我國法治社會尚不成熟,程序的獨立價值還未得到廣大法官特別是基層一線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的內心認同。因此,民事審判實踐中法官違犯法律規定,侵犯或剝奪當事人程序權利的情況常常發生。鑒于此,在程序與實體并重的立法理念下,2007年民訴法對檢察機關抗訴事由的規定突出了程序的重要地位,細化了法官違反程序的具體情形,使得程序的獨立價值在立法層面得以體現,并將檢察機關抗訴的事由由原來的4種拓展為15種情形,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事由統一。立法的這些變化必然影響到抗訴中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的設置,這是因為調查取證權依附抗訴權,并為抗訴服務的。因此,在民訴法對檢察機關抗訴事由作出修訂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檢察機調查取證權行使的具體情形做出進一步的規范和明確。從司法實踐來看“(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人員沒有回避;(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或者其訴訟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檢察機關需要調查取證才能查證是否屬于法定情形,有必要賦予檢察機關調查取證的職權,否則抗訴事由的規定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這是因為認定審判組織的組成是否合法,需要查明審判人員是否具有審判資格,對這一問題的調查,需要檢察機關到相關機關調閱個人檔案材料來證明;對于審判人員是否存在法定的回避事由,需要查明審判人員與當事人的具體關系,這既是一個極具隱蔽同時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檢察機關尋找證人或調閱戶籍等材料認定,對這些問題的證明都是申訴人所無法完成的;當事人有無訴訟行為能力是個極具專業性的問題,必須通過專業機構來進行鑒定,同時,對于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為何原因未參加訴訟通過審查案卷也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檢察機關找相關證人了解情況,以便判斷是否屬于客觀原因。
四、程序彈性與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
據統計,我市每年向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為3000人左右,而每年分配回來的本科生不及800人,僅占3.8%,碩士生為數很少。人才流失現象如此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雙向選擇機制未搞活。其表現之一:國有企業人才難進。由于國有企業缺乏正確的用人觀,認為同一崗位,如果聘用大中專畢業生就會比聘用一個低學歷的臨時工所付報酬高,生產成本也就高,因而他們寧愿聘用一個低學歷、無技術含量的工人,也不愿接收一名經過正規教育和培訓的大中專畢業生。如,永濟市化肥廠,自1999年以來僅接收大中專畢業生52人。表現之二:近年來,個體私營企業難招人才。由于大中專畢業生的擇業觀受傳統思想制約,對個體私營企業持有偏見,認為進了個體私營企業就是干臨時工,只有進了國有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才算是端上了“鐵飯碗”,因而不愿去個體私營企業就業。這不僅造成了國有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中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極度短缺,也是人才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事業單位管理缺乏靈活性
一是事業單位的編制與事業發展不相適應。目前,各事業單位的編制是根據20年以前的標準確定的,隨著事業的發展,各單位的情況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給事業單位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果按編定員,顯然不能滿足事業發展的要求,如果超編進人,又違犯編制政策,使單位處于兩難境地。二是事業單位在進人方面隨意性較大。由于聘用制和凡進必考制度沒有全面推行,事業單位在進人中摻雜了不少的感情因素,一方面使父子兵、父女兵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人員總量增長過快。不僅造成了工資總額無法控制,也使一些無門路、無關系的大中專畢業生失去了就業機會。三是內部分配機制未搞活。目前,各事業單位執行的是國家規定的工資標準,沒有將收入分配與業績貢獻相掛鉤,使同類性質單位的人員,只要資歷相同,不論崗位性質、不論貢獻大小,都享受相同的工資待遇。不能很好地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
三、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不科學
我市現有專業技術人員60527名,其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為54436名,占總數89.2,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為6091人,占總數的10%,而這些人員中有的擔任公司領導、部門負責人,有的不在相應的專業技術崗位,如經濟師在會計崗位,工程師不搞設計,卻都享受的是較高的職稱工資。再者,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使相當一部分人員在取得了專業技術資格,享受了相應的工資待遇之后,就以為可以穩坐釣魚臺,沒有大風大浪不會翻船,因此,不思進取,工作拖拉,成績庸庸,更談不上對單位做出貢獻。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使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工作責任感和積極性,也造成了非專業技術人員心理上的極大不平衡,不利于事業的發展。另外,由于評聘分開制度沒有完全推開,一部分夠條件的人員在取得專業技術資格之后,不論工作能力大小,只要沒犯大的錯誤,單位領導就沒有理由不予聘任,使一部分工作能力不強,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員占據了專業技術崗位,導致專業技術人員聘任制度失去意義。
四、干部考核制度缺乏激勵作用
現行的干部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分類為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四個等次,而大多數單位在實行操作過程中,主要使用的僅是優秀和職稱兩個等次,不稱職僅局限于受到各類紀律處分的人員,基本稱職幾乎不予使用。而有一部分未受過紀律處分的人員工作不負責任,有的甚至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延誤了工作,也被定為稱職。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現行的干部考核制度還不太健全和完善。在考核標準上線條過粗,量化不夠。二是各部門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制定出具體的細化、量化標準,使考核工作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相當一部分單位領導存在“老好人”思想,怕得罪人。另外,在考核結果的使用上,一般也只是受處分的人員,在工資、職稱、任用等方面受影響,未受處分但又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員,在此方面卻幾乎不受任何影響,在客觀上形成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廣大干部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的激勵作用,在一>文秘站: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人才機制創新:
一、完善市場體系,創新用才機制
要在人才競爭中爭取主動權,關鍵在于人才機制創新,以新制勝,具體地說,要緊緊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1、堅持物質第一性,報酬機制要創新,使優秀人才的待遇與國際接軌。有一條很重要的原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但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總是人為地過分強調和夸大了精神的作用,似乎人有了精神,便可以不食人間煙火。改革開放以來,恢復和倡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人既要講奉獻,又要講索取,這已得到人才的認同。加入WTO,在同一個“地球村”,同一種工作,有兩種不同的報酬,顯然高薪更具有吸引力,這不僅是個 勞動報酬問題,而且也是人才價值的明碼標價。能為留住精英人才,我們既使在其他方面節衣縮食,也要保證他們“同工同酬”,不比他們在外企少拿或少拿得過多。與此同時,還要為他們提供一流的實驗室、圖書館、私人住宅和休閑場所。
2、不拘一格用人才,晉升機制要創新,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大環境。我們常說“破格”使用人才,似乎很前衛,很具有改革精神,但破格還是有格。理想的用人機制,應該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由于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太根深蒂固,我國的許多改革往往是“猶抱瑟琶半遮面”。目前國內通行的晉升機制已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和要求,顯得遲鈍與保守,必須力破常規,勇于創新。一是職稱晉升制度要創新。要以人才的實際才力是否與職稱相稱為標準,而不要過于苛求學歷、學位、任現職稱時間以及論文篇數的多少。二是行政職務晉升制度要創新。當拔尖人才需要某種專業職務搞科研干事業時,有關用人單位完全應該大開“綠燈”,創造條件,而不是墨守成規,設置關卡;三是工資福利制度要創新。實行優才優薪,高才高薪,特才特薪,杰出人才要與一般人才拉開拉大工資檔次,對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要給予重獎。
3、人才市場市場化,流動機制要創新,充分尊重人才的自由選擇。目前人才市場若干家,但嚴格地說,真正稱得上市場的人才市場并不很多,人才市場的非市場化相當嚴重,有的不是鼓勵人才交流的市場,成了拖人才后腿的市場。要在流動機制方面有所創新,首先,政策要創新。要真正實現“政策跟著人才走”。不能為了留住人才,制訂一些只符合本地區本單位利益的不合情理的“土政策”,使人才有一種“當人質”、“被扣押”的感覺。留才要留心。要留住人才,就要克服小農意識,小業主意識,就要有既符合一般又超出常規的吸引政策。在人才履行聘期合同后,要允許人家任意跳槽,自由流動,這種寬松大度、來去自由的用人環境反而能留住人才;其次,程序要簡化。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才市場,說是市場,實際上還是在搞計劃經濟的那一套,辦一件手續,往往要研究若干次,蓋一串子公章,無形之中成了關關卡卡;第三,信息要擴大。提供信息服務是人才市場為人才服務的重要職能和手段。人才信息的擴大表現在信息量要增大。要實現全省、全國乃至包括與一些國家、地區人才信息聯網。信息內容要增加,不僅僅包括某地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還要提供工作待遇、工作環境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變化要增快。要為用人單位和人才提供最新最快最準確的信息。
二、增強內部活力,優化事業單位所有制結構
為積極穩妥地抓好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優化結構,激發內部活力,我們應做以下努力:
1、減并內設機構,做到科學設崗,減少管理人員,進一步明確職能,簡化工作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各單位、各部門都要按編制規定的數額,進行認真核實,在編制部門控制數內,根據單位職能和工作需要科學設置崗位,減少行政管理人員,并依據責任統一原則,規定各崗位的具體職責、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為強化管理、理順關系,本著精簡機構、精減人員的原則,對內設機構應進行減并,將主要職能相近、基本任務相同的科室進行合并、合署和掛靠。
2、搞活用人機制,實現競爭上崗、優化隊伍結構,增強活力。堅持公開、公正、擇優的改革原則,實行全員競聘,事先不定調子、不劃框子、秉公辦事,做到公開崗位,自愿報名,公平競爭,公正打分,公開結果,提高工作透明度,從而達到使領導滿意、群眾滿意、下崗人員服氣。
3、扎實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自主、靈活、多樣的分配辦法,打破“大鍋飯”。實行工資總額包干,工資總額不變,增人不增資,減人不減資,把原來每人的津貼工資統一拿出來作為崗位工資,根據各工作崗位的責任大小,任務輕重,辛苦程度等實行一崗一薪。
4、建立行政執法事業單位考試招聘制度,嚴格控制“進口”,實行擇優聘用。通過聘用制把事業單位、職工從行政依附關系中擺脫出來,賦予事業單位用人自、職工自主擇業權。
:201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總體目標。北京市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詞是什么?
:從北京這一輪改革來講,我們深層次的思考是教育質量觀。教育質量觀在指向上,最終要聚焦于學生的實際獲得。校長、教師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如果沒有落在學生的實際獲得上,那么,這個教育質量觀是有問題的。因此,北京市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詞是實際獲得。
群眾路線的本質是關注人民群眾的實際獲得,2015年在新年賀詞中指出,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A教育領域的群眾路線,就是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在考試招生、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學校治理等方面都要有變化。考試評價堅持群眾路線的最明顯標志,就是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考試招生讓學生自主選科,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優勢參與競爭。比如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取消文理科,學校選兩科,高校選一科①,雖然難度大,但是,這把學生放在了教育的正中央,讓孩子用優勢參與競爭,而不是綁在政府規定好、專家論證好的文綜、理綜上。
北京在落實考試評價方案改革上,沒從高考方案入手,而是從中考入手。2014年以來,北京市整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個以中高考考試改革和招生錄取改革為龍頭的環環相扣的改革鏈條。從2015年到2016年,新的考試方案帶來新的變化:科目可以選擇、賦分可選擇、考題可以選擇、答案具有開放性。最顯著的是語文作文,比如今年高考作文有“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神奇的書簽”兩個題目可以選擇,一個是議論文,一個是記敘文。兩個文體離散度很大,這是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學生。在這樣的高考題當中,不同類型的孩子找到了自己展示的空間,真的讓高考(決定學生12年基礎教育知識、能力、方法積累運用的兩個半小時)變成可選擇、可發展的考試方式。我們看到不同類型的孩子,在兩個題目中都有不同的表現,兩種文體都可以出現滿分作文。這樣的大思路同樣體現了群眾路線,把學生放在正中央,讓學生根據能力傾向愛好來選擇。從考試評價到課程設置,基礎的服務是支持學生成長的,而不是評判學生的弱項。
2015年,北京市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從實際發生向實際獲得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20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得到同等發展的機會,是后均衡發展時期的重要目標。我們認為,前均衡發展時期,包括教育部進行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驗收,還都是以差異系數為基本標準來檢測實際發生的。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是讓不同類型的孩子,包括拔尖優秀人才、普通孩子和特殊群體的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公平的增長和同等的發展機會,這才是真正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也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群眾路線。我們所說的實際獲得,是每一個孩子的實際獲得,是每一個類型孩子的實際獲得;所謂優質,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優質,而不是對政府、對專家的優質。
:教育公平無疑是均衡發展的一個關鍵詞,“擇校”“共建生”等熱詞被“信息采集”“學區制”“九年一貫制”等新詞所取代。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情況下,北京市如何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問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改革的成果?
:北京這一輪落實十提出的學區制管理,其實根本用意不在于緩解擇校矛盾,而是要形成一種新的供給方式,這種供給方式也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實際獲得。一方面,以“學區制下的區域教育供給”替代和優化過去的“單一學校教育供給”。比方說,以前我是某所學校的孩子,這所學校是我的供給方,現在這所學校是在一個學區內,區域教育供給替代了單體學校供給;另一方面,“9年、12年一貫制”“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化了“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耙回炛啤本褪且獮閷W生提供一種持續的、穩定的、鏈條式的供給。對學生而言,真正的教育應是連續、穩定、可靠的,而不是一段一段割裂開的。與此相配套的措施是,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之間實行“鎖區”,互不招生。鎖區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一貫制”,引導學生在本地完成9年、12年的消費。
學生的興趣和素養積累是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的,甚至是從一年級開始的。因此,義務教育階段要致力于保護學生的個性、愛好和特長,這個階段學生的培養質量高,高中的改革和質量就水到渠成。基礎教育階段,要著重保護和培養孩子的探究欲望、質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我們的真正著力點是在9年,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通過學區制和一貫制的改革調整教育供給,落腳在學生的實際獲得。
那么,有人會問,在人大附中、中關村中學和在藍靛廠中學,學生的實際獲得沒有差別嗎?我們現在比較的不是單體學校之間的差異了,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學區供給。海淀區和東城區現在學區供給的課程越來越多,學區供給優于單體學校供給,也順帶化解學校之間的不均衡。“9年、12年一貫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化了“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這是對學生興趣愛好的最大保護。這種“一貫制”可以是學區間的“一貫制”,也可以是校際之間的“一
貫制”。
:當前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供給側改革是關鍵。北京市在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北京市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大行其道是在2016年初。教育的供給側,是源于消費,是源于消費需求。教育里有很多低端的產能,需要騰籠換鳥。2014年、2015年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根據國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和學生成長的需求,調整基礎教育領域服務的供給。這里的調整包括供給結構和供給端的質量。
一方面是結構調整,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教育服務模式的新供給側結構。具體表現在用“學區制下的區域教育供給”替代和優化“單一學校教育供給”,用“9年、12年一貫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化“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用“考試科目自主選擇”替代和優化“文理分科統一科目的考試”等一系列改革著力點上。
另一方面是供給端的轉型升級,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能力,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做到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能對準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具體落實在對教育領域原有供給、服務的改造和轉型上,體現在培養方式、學段銜接、課程設置、考試評價等諸多領域。
在供給端的質量上,我們提倡“玩”“慢”“寬”“活”,即學前“玩”、小學“慢”、初中“寬”、高中“活”。這既是消費狀態,也是供給節奏。我們以前的節奏不是這樣,以前是往前趕,超學現象嚴重,而我們的供給也在支持這種超前?,F在,我們努力去掉一些過剩的產能,為新的產能提供空間。比如英語,從2014年至今,英語考試的閱讀、作文都與傳統文化相關,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用英語介紹一個你喜歡的歷史人物。英語與歷史、語文等學科的邊界被打破了,試題體現了教育的導向,也體現出消費和供給之間的關系。英語學科的供給應該回歸英語學習的價值,應該基于學生的母語背景和中國孩子學英語的方向。再比如數學,有人說試題難度下降了,其實不然。我們讓學生解釋北京市的階梯水價、介紹北京地鐵票價的分段計價、考察閱兵中的大數據,目的在于讓學有用的數學,題目本身不難,難的是把學過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中考、高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要成為服務于學生12年成長的平臺,甚至是“助推器”。
: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對干部和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
要求?
:供給側改革,從政府到區縣到學校到教師,都存在結構調整的問題,挑戰最大的、需要自我超越和調整的是干部和教師。從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到“兩學一做”,重心越來越下降,對于每一位在崗在編的校長和教師來說,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其實才剛剛開始,真正的轉變作風從現在才開始。
教師如果一味制造低效的課堂、無用的作業、多余的考試,浪費的是學生的生命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精力,這種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給社會和國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很大。因此,教師必須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圍繞孩子的成長需求,主動貼近國家、中央和地方改革的措施,領會國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理解透北京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與設計。
回到群眾路線和十之后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我們現在需要什么樣的人。這里涉及人才體制機制管理問題,釋放人才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是一脈相承的。中小學釋放的活力就是批判性思維、獨立意識和探究欲望。本科生的創新意識不是單靠大學的幾門創新課程就能培養起來的,而是要靠義務教育階段和基礎教育階段9到12年的積累。國家的政策是連貫的,需要各個階段的教師共同努力,
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有一些犧牲。
比如說,以往我們的教師都是擅長加工的,但不擅長發現和保護。教師習慣面向課標、面向考綱進行教學,更多的是在意分數,而不在意人。但是,按照現在的考試方式,如果想讓學生得高分的話,教師就必須特別在意每一個孩子,發現每個孩子的優勢所在。教師應該是教人的,而不是教分的。真正的名師名校長,要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出有優勢、有特色、身心健康的人才。分類加工正是這一輪考試評價改革要求的核心能力,讓學生自主選科,考察的不是學校的優勢學科,而是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學科。這對干部教師的挑戰是特別大的,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
另外,對教師和校長的重要變化就是自我的成長方式,包括教師繼續教育方式和自我成長方式的變革。2015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次的職稱改革有兩個顯著的變化,一個是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制度,中小學教師也可以評正高級了,這實際上是配套9年、12年的“一貫制”。再一個是取消英語、計算機,這是典型的去產能,以前許多教師都是因為英語、計算機不過關評不了職稱,但其實這兩項技能并沒有那么重要。去掉低效產能之后,加進來新的產能是什么呢?說課講課、面試答辯。可見,教師職稱改革呼喚的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教師成長的供給側結構也要開放。北京從今年開始,教師培訓實行線上自主選擇、線下自主執行,不再是辦班請專家做培訓,而是讓教師自己選擇骨干教師的實時公開課。政府的采購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先服務,后付費。下一步,我們會把培訓向社會開放,體制外的優質資源,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
誠信是一個古老的道德范疇命題,當今社會對誠信教育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交往中頻頻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誠信缺失在趨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經濟、文化、政治,甚至是教育體系本身。自我黨確立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加強,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然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與社會發展相伴隨的社會問題,社會誠信就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方面。如果我們對這一問題不能加以高度重視,不能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和途徑,勢必影響我國的經濟建設,影響社會安定,影響人民的幸福生活,甚至消解我們以往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我們應當而且必須從多角度研究社會誠信問題,研究提高社會誠信意識的措施,落實“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提升全體公民的道德品質。
自然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是排斥主觀性、排斥主體“我”自身的。越少主觀性,科學的研究也就越接近客觀真理。道德的學習和修養則必須與主體自身緊密相聯系。孔子和荀子都曾經把道德的學習和修養稱之為“為己之學”。這種學問的特點是“入乎耳,蓍乎心”,造就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德首先就是要有一顆誠心。所謂誠,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毋自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誠是心靈、理性、情感、意志的內在合一,是自我身心的統一。它是一種精神的狀態和境界,同時也是一個修習的過程。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總要與他人交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言行來進行的。成于中必顯于外。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口有信語,身則必有慎行。一個人能夠長期地堅持以誠信待人處世,就會形成誠信的人格。具有誠信人格的人,就會贏得人們的普遍信賴。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這是人際交往的必然規律。
一個人誠信與否,是以行為和時間來檢驗的??鬃釉v,“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一個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誠信故而也相信別人的誠信。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聽其言而觀其行。有的人自以為很高明,認為人都很好欺騙,故而長于言而短于行。但是,人畢竟是不能靠欺騙生活的,當其欺騙的把戲被人們普遍知曉的時候,這種人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有欺騙的市場。童話中講的“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吨杏埂吩?,“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在隱蔽的地方,在微小的地方,常常能夠看出一個人的真正的面目。即使偽裝的再高明,總是會露出破綻和馬腳的。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內在德性誠實的人一般都從來不表白自己的誠實,而慣于說謊的人總是誠懇地向人表白自己說的不是謊;誠實的人總覺得人人說的都是實話,不誠實的人總覺得別人都不誠實;厚道的人常常認為人人都厚道,工于心計的人常常認為人人都工于心計。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不需費很大的氣力就可以通過言談洞察一個人的德性。
誠信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規范。與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誠信。然而,正常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則需要雙方或多方都講誠信。信字還包含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如果雙方當面說一套,背后搞另一套,友好的關系不可能得到維持。彼此以誠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動搖,不因時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誠信。
值得指出的是,誠信作為一個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每個人都不可須臾而離,但是這也不能看成是絕對的。誠信是一個基礎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義的道德原則來統帥。一個人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要以義為原則;義所當為則勇往直前,義所不當為則退避三舍。孟子曾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對于一個病人膏肓的人,你不必告訴他實際的病情;對于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你不必告訴他他不該知道的秘密。從大義出發,該說實話的時候說實話,該說謊話的時候說謊話,這并不妨害一個人誠信的品格。
在人類社會生活領域,誠信具有重要的價值。
l、誠信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價值
關于誠信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們有過許多論述??鬃釉浂啻握劦秸\信的極端重要性。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又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認為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喪失了做人的起碼的資格,是不能在社會中立足的。孟子很重視仁、義、禮、智四德。據郭沫若先生的研究,與其自然觀上的五行思想相配合,其道德觀上除了仁義禮智四德之外還應有一個更核心的德,這就是誠或信。誠或信在其道德系統中的地位,就像土在五行中的地位一樣。名著《中庸》大大地發揮了“誠”的思想,提出“不誠無物”的命題,把誠看成是一切道德的根基。人之于誠信,如同魚之于水,不可須臾而離。北宋的周敦頤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書·誠》)
2、誠信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價值
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結成社會,為了特殊的利益和信仰建立國家,形成了不同于私人領域的社會政治關系。一個國家和一種政治秩序的維系,一般來說要靠兩個方面,一是道德,二是法律。
在這兩者的背后還有一個更基礎性的東西,這就是誠信。孔子與其高足子貢談論政治時曾經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這是就社會的統治者和政府而言的。認為一個不講信用的統治者,一個沒有信用的政府,是不可能很好地治理民眾的,更不可能長久地存在下去。如果一個國家的制度形同虛設,有法不依,最高統治者朝令夕改,老百姓就無所適從。因此,孔子認為,民眾對于統治階層和政府的信任,比強大的軍備和充足的食糧都更為重要。如果一個政府沒有起碼的誠信和信用,它所頒布的每一項政令、所設立的每一項制度都將沒有任何的權威性。一個沒有信用的政府是不可能獲得民眾的擁戴的,而不受民眾擁戴的政府也是難以長久地存在下去的。
3、誠信在經濟生活領域的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92-01
一、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由課前準備、課堂講授和課后總結反思三個階段構成,我們根據教學的這三個階段,將高校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可以分為教學認知能力、教學組織操作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四方面[1]。具體來說,①教學認知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大綱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能力;了解判斷學生情況的能力、教學創新能力。②教學組織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多媒體操作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科研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能力;與學生互動的能力。③教學監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學反思能力和課堂的控制與調節能力。④教學研究能力:主要由從事教學研究、撰寫教學論文等方面來體現這一能力。
二、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不足之處
1.教學認知能力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科研成為大學實際的“中心”,而教學“中心”與“根本”地位受到嚴重沖擊[2]。在許多高校青年教師的心中,科研成果的多少才能體現青年教師的實力與價值的標志,他們十分重視科研,認為做課題、寫論文才是個人成就的體現,而教學僅僅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對教學的態度僅僅表現在不出教學事故的水準上,不能適應高質人才培養對教學的要求。
2.教學組織操作能力不足
最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除了師范類院校之外,其他專業似乎并不重視對在崗教師的技能培訓與再教育工作。大多數校管理者的觀點是只要教師經過了某個專業的系統性考核拿到了該專業的任課資格證書那么他就能完全勝任該門學科的所有教學活動,而不再需要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以及再教育。在這一觀念的長期影響之下,一些高校的青年任課老師越來越非本專業化,他們不但缺少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也不具備熟練的任課技能,最重要的是他們缺少專業的任課經驗。
3.教學監控能力問題
第一,青年教師教學監控敏感性弱,突出表現在他們應對課堂突況時不懂得如何迅速處理。當課堂發生預料之外的情況時,如學生走神,惡作劇等情況,有的青年教師會停下課來教訓學生,有的青年教師則會驚慌失措,有的青年教師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講課,影響了教學效果。第二,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的遷移性差,當面對新的教學情境時,往往都不能有效地借鑒和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4]。
4.教學研究能力不足
在高校中教學是一項嚴肅重要的研究活動,與科學研究同樣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是一項神圣的學術活動,教學研究能力將成為現代高校教師極具開發潛能的核心能力之一[5]。在教研活動方面,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高校青年教師的教研活動不定期開展的占到13.3%,偶爾的占到48.1%,教研活動的開展不是很理想,沒有形成定期合理的教研活動。當前高校普遍重視科研成果的產出,而教學研究不易出成果,且各方對其重視程度和教師考核評價體制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所以很多教師不愿意將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方面。
三、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策略
1.改變對教學的認識
青年教師缺乏實踐操作經驗,高校應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引導廣大青年教師“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多參加社會調查活動[6]。可以讓青年教師去參加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掛職實習來體驗現實生活,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防止因為在校學習時間太長而導致的與社會實際生活脫離。
2.改進教學組織操作能力
青年教師應擯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理論――考試”的授課方式,將授課活動的思想路線轉變成為“原理――方法――應用――總結分析”的教學模式。“講原理”的主要內容是:對于復雜難懂的理論點,可以通過將道理和相關故事相結合的方式,將所有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到具體的案例當中,通過以上策略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來幫助老師提高教學效率;“釋方法”主要內容是:通過原理體系的梳理來導出學習的方法措施;“重應用”的主要內容是:要根據課堂內容選擇切合、新穎實用而又充滿了趣味的實例;“談體會”就是老師應該跟學生構建一種教學相長的和平關系共同探討這一階段上的學習效果,通過所學過的一些哲學思維方式來對學習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進行分析。
3.增強教學監控能力
第一,通過觀摩教學,向優秀教師學習,對提高自身的教學策略知識和教學技能有極大的幫助。第二,積極進行說課訓練。說課訓練主要通過課前說課培養非師范畢業教師教學監控的課前計劃與準備能力;通過課后說課培養青年教師教學監控的課后反省能力。第三,與優秀課例學習相結合的微課訓練。以指導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點評為主,側重外顯行為和短期效果,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不可量化的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第四,抓住入職教育的機會,在職前教育階段要充分利用難得的實習機會教會非師范畢業的青年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養成教學監控的習慣。建議實習指導教師要承擔這些工作任務:指導青年教師運用科學手段進行監控能力自測和反饋信息收集;接受關于教學監控知識和教學策略知識及自我監控技術、自我指導技術、自我強化技術和行動研究策劃技術的信息咨詢;幫助師范生策劃改進教學監控能力狀況的行動方案,督查行動方案按計劃認真執行;評價行動方案的實施效果等。
4.努力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青年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教學研究,認真學習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從而在課堂教育時能做到游刃有余。同時,在授課過程中,積極結合自身專業和研究方向進行教改探索。青年教師應努力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高深知識,推進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靠聽課進修,還需要靠教學研究工作,邊研究邊學習邊授課,這是提升教學研究能力積極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胡珊明.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
[2]王靜.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4,34:308.
[3]李輝.淺析新形勢下民辦高校青年思政教師的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15,01:48-50.
[4]智安然.我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5]宋朝麗.我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13,07:135-138+146.
人才資源是高??萍脊ぷ鞯牡谝毁Y源,大學的任務就是要盡可能地聚集各類高層次的人才,并為他們創造寬松的學術氛圍,改善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只有當各類富于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大學的科技創新才會形成一種氣候。
創新團隊建設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現代的科學技術研究更多地走向綜合化、大型化,當代科學的內在發展趨勢是學科間不斷交叉、綜合和相互滲透。這種趨勢不斷產生一些新的學科、新的領域。這些新的學科領域正是創新的前沿陣地,也是競爭最激烈、最能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領域,往往需要多學科、跨學科合作,需要大兵團作戰和合作攻關。
實現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是隊伍,是群體。沒有人,沒有隊伍,沒有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組成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優秀群體,要想實現科技創新是不可能的。
創新團隊建設是興校、強校的關鍵
只有通過科技團隊建設,才能有效地組織起一支又一支學術隊伍,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并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培養、鍛煉他們的創新意識、管理能力、團隊精神,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學術帶頭人和優秀群體。這樣才能有效地穩定科研隊伍,凝練學術方向,使科學研究能夠縱向深入。橫向融合,得以可持續發展,建設出有特色的優勢學科。
創新團隊建設是加強學科建設,增強學術實力的根本措施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要以學科建設為主線開展學校的建設工作。所謂一流的學科主要的標志就是一流的隊伍,一流的科研和成果,一流的科技創新水平,一流的隊伍是核心、是關鍵,沒有一流的隊伍,不可能有一流的科研和成果,更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創新水平。因此可以說創新團隊的建設是加強學科建設,增強學術實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促進科技工作發展的動力。
創新團隊建設的重點在團隊
人才問題,特別是尖子人才的極端重要性無論怎么估計都不過分,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任何學科、任何研究工作僅靠一、兩個人是很難發展的,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創新團隊建設中要以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目標,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動給以公平的對待,形成由學科總帶頭人、學術方向帶頭人、骨干后備隊組成的優秀科學家群體,在該群體中,必須注重年齡、學歷和知識結構是否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和機制,是創新團隊建設的保證
創新源于個性特色的充分發揮,成功在于團隊的團結和密切合作。
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既需要有利于個性特色充分發揮,也需要團隊合作的良好、寬松、和諧以及學術活躍、自由的氛圍,更離不開規章制度所形成的機制和體制以及相應的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
有了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將有利于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才,而這些人才的聚集必將形成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的群體,形成一個重視人才、實施創新的大氣候。在這樣的良性循環狀態下,學校的科技工作必將會與時俱進。持續發展。
加強創新團隊建設 取得良好成效
中國醫科大學認真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營建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環境。創造寬松的學術氛圍,加大投入力度,調整結構和布局,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引進、穩定和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加強了創新團隊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確目標,統一認識,政策牽動,規范管理
學校明確提出了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國內一流的研究教學型醫科大學的奮斗目標。分析學校校情,使全校教職工充分認識到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學校綜合實力、完成學校奮斗目標的重中之重,而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是決定性因素。
學校相繼出臺了旨在加強科技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文件,并成立了相應的工作小組,通過規范管理,保證學校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
(1)制定了“551人才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培養和引進5名國際知名學術帶頭人。50名國內知名的學術帶頭人和100名中青年學術骨干的目標。
(2)制定了引進人才實施辦法。對引進人才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條件、范圍、待遇及相關政策作了明確的規定。
提出引進人才以提高學科的整體水平,優化隊伍結構。加強隊伍建設為目的,正確處理“引進”人才與“培養”、“穩定”現有人才關系的指導思想。
根據引進人才的不同層次,提供12萬~60萬元的住房補貼和安家費,10萬~5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及良好的工作條件,在專業職務晉升中不占指標等。
(3)制定了破格晉升高級職稱的有關規定,旨在培養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4)在科技獎勵條例中,設立了學科建設突出貢獻獎等六個獎項。對在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者予以重獎,同時在《學科發展基金管理辦法》?!犊茖W研究和技術開發特殊貢獻獎勵津貼實施辦法》。《績效津貼實施細則》等文件中,對承擔科研課題、獲獎科研成果以及發表學術論文等均予以相應的獎勵或用以改善科研條件的經費支持。
(5)出臺了支持、資助優秀中青年教師出國留學的有關政策,利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資金,主要支持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再次出國學習和創新團隊的成組派出。
調整結構、整合資源,搭建平臺聚集人才
根據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學校對原有學科進行了調整。新組建了發育生物學、組織工程學、醫學基因組學教研室或研究室。建立了腫瘤與血管病治療中心,普通外科研究所,艾滋病研究所,實驗動物轉基因與基因敲除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生物芯片研究中心,醫學影像研究中心等機構,為人才的集聚搭建平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進行協作,學校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為依托,以重大項目牽引、凝聚,加強創新人才的匯聚和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整合資源。加強基礎學科間、臨床學科間,特別是醫學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普通基礎學科與醫學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營造環境,延攬人才,加大投入,突出重點
創新團隊的建設,在于以事業為核心去整合和組建,相關學科的專家只有在自愿的基礎上形成的團隊才能夠共同開展科技創新,才會有生命力。學校在整合和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工作中,工作的重點放在為他們營造良好、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和學術活躍、自由的氛圍,同時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重點做好組織和服務性工作。學校的科技創新團隊都是在他們各自有意向的前提下由學校組織建設的。
在延攬人才方面,近年來,學校領導和科研處、人事處、國際交流處處長定期到日本、美國等學校在外留學校友較多的國家探望、拜訪,宣傳學校有關政策,吸引他們來校工作。
為使科技創新團隊更好地開展工作,學校加大投入力度,投入的重點放在各團隊建設中急需人才的引進和創新項目的開展。
幾年來,學校用于引進人才的支出已達1000萬元,用于創新項目開展的投入近千萬元,同時學校每年用于學科建設經費每年不低于1 000萬元。主要用于他們工作條件的改善和設備的購置。
對整合建設的科技創新團隊,學校在各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并在申報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科研項目方面予以傾斜。部分創新團隊已經形成,促進學科建設科技工作水平提升
幾年來。學校在一些研究領域的創新團隊已經形成。對學科建設和科技工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目前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省教育廳創新團隊10個。
(1)在皮膚病與性病學研究領域,融合皮膚病學教研室、衛生部免疫皮膚病學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高校皮膚病學重點實驗室和臨床免疫學研究室共同組建了皮膚病與性病學國家重點學科和創新團隊,在今年的國家重點學科評估考核中順利通過。并獲得了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和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稱號。該創新團隊中既有院士,又有引進的長江學者課座教授。
(2)在普通外科學研究領域,整合了器官移植、甲狀腺外科、肝膽外科、胃腸腫瘤外科、乳腺外科、胰腺外科、急重癥外科、血管外科的資源,形成了以全國副主任委員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在2007年國家重點學科增補中,面對國內普通外科強手如林的競爭局勢,以90%的投票通過率新增補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被批準為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和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近五年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遼寧省科學技術一等獎5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項。獲得“863”項目、全國公益類科技專項各1項。單項資助經費300萬元。
(3)在勞動衛生和環境衛生學研究領域,整合了勞動衛生學、環境衛生學、衛生毒理學、地球化學性疾病研究室等單位,形成了以全國副主任委員為學科帶頭人,以氟、砷中毒研究為特色的創新團隊,在2007年通過了國家重點學科的增補,實現了學校預防醫學領域國家重點學科零的突破。該團隊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近三年,平均每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
(4)在細胞生物學研究領域。整合了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醫學基因組學和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等機構,組建了創新團隊,被批準為遼寧省細胞生物學重點學科、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A級)和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
該團隊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獲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主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細胞生物學》規劃教材。
此外,在腫瘤學研究領域,干細胞生物學研究領域,實驗動物轉基因與基因敲除等領域的創新團隊正在形成。
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 科技創新成效斐然
通過加強創新團隊建設等措施,開創了學??萍脊ぷ餍戮置妗?萍紕撔鲁尚ъ橙?,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重點學科數量明顯增加
“十五”期間,學校的國家、省重點學科數量成倍增長,分別由原來的1個、5個增至2個、10個;今年學校又有3個學科增補為國家重點學科,使學校的國家重點學科數量達到5個。無論是新增補數還是現有國家重點學科數均居遼寧省屬高校前列。
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學校原只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十五”以來。新增各級各類重點實驗室26個,其中教育部1個、衛生部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個、遼寧省5個、遼寧省高校15個,沈陽市3個。
重大科研課題及經費取得突破
承擔了7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2項“863”項目和3項“863”項目子課題,6項“973”項目子課題,3項國家公益類行業專項基金。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都實現了零的突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逐年增加,由“九五”末期2000年的18項到2001年~2007年的21項、22項、30項、34項、44項、48項、54項,呈現了良好的上升態勢。
全??蒲薪涃M在“九五”期間年均不足1000萬的情況下。2001年~2003年均突破1000萬元,2004年-2005年突破了2000萬元,2006年~2007年突破了3000萬元。僅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個渠道。研究經費近三年已連續突破1000萬元,超過“九五”期間每年全部科研經費。
重大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學術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