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20 22:27: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

篇(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通過對《道德經》、《弟子規》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于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著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墻壁凈”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就是工作無計劃,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且效率不高。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規劃,工作時不再手忙腳亂了。三是講誠信。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中,對職工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處罰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贊賞和激勵,這樣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傳統文化仿佛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于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于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并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吁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并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

   什么是孝?且看“孝”字的寫法,上為“老”,下為“子”,融為一體,稱之為“孝”。意即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體現了長幼尊卑,有禮有序。同時強調了“孝”要贍養、尊敬老人,要解老人之憂,完老人之志。

   做一個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臟,只剩一具驅殼茍活于世,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功成名就?

   “羊羔有跪乳之義,烏鴉有反哺之恩,況乎人?”。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對我們含辛茹苦的哺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則是我們回報父母的方式。身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們不可不知的。常回家看看;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久病床前的送湯喂藥;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寬容老人總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這些都是行孝道的表現。行孝,不僅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態度,是父母對我們的愛的延續。

   20_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孟佩杰,從8歲開始承擔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任。2009年,她帶著母親上大學,面對好心人的幫助,她婉言謝絕,堅持自己照顧養母。有道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可孟佩杰侍奉養母于床前竟長達十余年,她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兒的本分!”

篇(3)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

篇(4)

很榮幸參加了區委宣傳部舉辦的宣傳文化系統干部培訓班,時間雖短,為期2天,但學習內容廣泛,課題新穎,交流互動,我們深受啟發,帶著沉甸甸的收獲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感到領導對我們的教育和培養,心懷感恩之心!感到工作思路清了,目標明了,責任重了,壓力大了,動力足了!感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有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促使我們樹立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一、思想上有了新解放。我認為:宣傳文化干部自己要有文化有思想,才能擔當思想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宣傳者。要加強學習,學習新經驗新做法新觀點,尤其要加強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把理論結合實際,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路就會迸發出來,就能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展新跨越。

二、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區委宣傳部長陳中峰作了動員講話,為我們安心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我們通過學習《精神文明建設講座》、《社區文化建設講座》、《業務知識講座》、《理論武裝與輿論宣傳講座》、《一報一站》講座等,在最后的提問中,我們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鞏固,等于進行一次小考,一次結業考試,大家發言踴躍,激發了大家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認真學習,我們業務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理論功底有了新的加強,將更好地指導工作。特別是輿情的撰寫,有了新的招法,獎勵上也非常重,可謂是名利雙收。三是精神狀態有了新變化。學習回來之后,感覺到宣傳思想工作可以干得一般、甚至應付,也可干得出色、出新、出彩,宣傳思想工作要爭先創優,就要時時處處爭做第一的要求鞭策自己,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提高工作起點,把敢為人先,爭創一流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始終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力爭做幾件有影響、有特色、有成效的大事,深入挖掘文化品牌和好的典型,以點帶面,推動全局,形成一個地方整體效應,從而提高街道、社區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篇(5)

未接觸傳統文化之前,在商海沉浮,認為自己還算個好人,只覺得人生坎坷,命運多舛,人生又有幾多無奈。

因緣具足,有幸接觸到傳統文化、圣賢教育,如雷貫耳,振聾發聵,才如夢初醒,才知道我所經歷的種種災難、種種不如意都是我自己造下的因。人生坎坷、命運多舛只是自己結下的果而已。

自己文化低、知識少、才疏學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更缺"德".于是自己暗自打定主意,那時我是沒有機會學習圣賢文化,現在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們從小學習圣賢文化,不再重蹈我的覆轍。

然后四處打聽,哪里有這樣的學校能學到圣賢文化。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一家私塾,趕快將兩個兒子和一個外侄(妹妹的孩子)送到市內某私塾(那時我大兒子已在體制內讀三年級了,成績是全班第一名)。讀了一段時間的私塾后(我們倆口子陪讀),發現這私塾不是我心中想要的那種教育模式,我也不知道應該需要什么模式,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于是又到處托人打聽,托人上網查詢,因為我是現代文盲,對電腦不太熟悉。

功夫不負有心人,也許是祖上有德,沒過多久就有人告訴我在網上查到一個叫"伏羲班"的一所學校,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法學院吳鴻清教授在甘谷用了六年時間探索出的、以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教材為主的、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成功范例。

現在有人要在重慶忠縣開辦"伏羲班",然后我就匆匆趕到忠縣考察,又參加了吳教授到忠縣來主講的家長見面會,終于我的心好像踏實了許多,似乎找到了我心中的那所傳統文化學校和教育模式。

那時,其實我對伏羲教育還是沒怎么弄明白。

只是覺得吳教授用了六年的實踐已經成功了,再加上有緣同吳教授近距離接觸和聆聽解疑后,認為吳教授是一個德行深厚、值得信賴的長者。

會后和布澤學校楊興蘭校長一接觸,感覺她是一個有能量、有大愿、又愿意全身心為弘揚傳統文化付出的人。于是就將三個孩子(曾誠、曾子涵、劉懷爛)轉到忠縣布澤學校伏羲班就讀。

現在看到孩子們不光是讀經,還有書法、美術、武術、音樂等課程,還解決了私塾沒有學籍的問題,心里很是高興,暗自慶幸,慶幸我雖德淺但祖上有德,慶幸孩子們比我有福,能這么小接觸到傳統文化。

可是好景不長,我這人習性很重,又開始對學校的一些教學和其它問題又產生了很多疑惑:

1.孩子不學體制內課程,怎么跟家人交待?怎么跟社會接軌?

2.讀完伏羲小學在哪里讀初中?高中?大學?

3.看到學校的老師和我想象的傳統文化老師有很大差距。

4.楊校長帶領學校的老師和她的家人全國各地四處學習,好象學習后學校也看不出什么變化。

5.楊校長帶領他們四處學習,會不會偏離吳教授所創辦的"伏羲教育",會把孩子帶向何方?

通過這一次楊校長組織、帶領家長們學習《伏羲教育指南》后,又和楊校長促膝長談,才讓我心中的疑惑一一開解:

1.原來不學體制內的課程,不是不學,只是學習的時間調整一下而已,什么年齡適宜學什么,什么年齡學什么最高效,課程設置是順人性的。

2.讀完伏羲小學讀初中的問題,原來是杞人憂天,現在國內已有伏羲初中班了。即使都沒有伏羲初中班,我的孩子讀完伏羲小學再回到體制內又有何妨?孩子在這幾年學習"伏羲教育"后,已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比如孩子的記憶能力,定力和自覺學習的能力,還有孩子的動手能力、孝心、感恩心)等等,有了這些基礎,再相較于體制內的同齡孩子,我相信孩子一定會鶴立雞群,何慮之有?

3.學校的老師其實都很優秀,正如楊校長所說:我們的老師是人,不是神,只是發心不同而已。其實是我在用傳統文化的標尺去衡量他們,是我在用完美苛求他們罷了。他們在弘揚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他們在弘揚吳教授創辦的"伏羲教育化育英才"的理念,為了我們的孩子,有如此發心,已讓我汗顏不已。為此懺悔!慚愧!慚愧至極!

4.楊校長帶領大家到處學習,首先做的是一個"孝"字,她鼓勵并帶領她的父親、公公、婆婆去學習后,不僅解決了幾位老人家身體上的病痛,又讓他們學習了圣賢文化,使之從心靈上得到了解脫。

她的公公多次參加學習后說,學習圣賢文化后,覺得自己以前幾十年都活錯了,幾十年都在為自己活,今后一定不再為自己活。以前他很不理解自己的兒子、兒媳、親家公(公立學校退休了還為孩子們教書法)都這么辛苦的付出,自己老倆口又帶著不很健康的身體為學校種這么多地,還給孩子們當農耕老師。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有機的、無害的蔬菜,全家都為了這個學校這么付出,卻沒有什么效益,究竟為了啥喲?十分的不理解。但現在好了,身體也好了,心性也好了,再辛苦都不覺得累了,成天樂呵呵的。

這是楊校長在行大孝,為我們家長和孩子們身體力行做榜樣,通過帶領老師們學習(雖然不知道他們學了些什么,對學校、對孩子有什么好處),我看到了老師們的變化,看見他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變得精、氣、神十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我相信他們象花一樣綻放的笑容和十足的精、氣、神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也變得更陽光、更活潑、更燦爛。

感恩楊校長的良苦用心,我理解楊校長帶領大家不計成本、不辭辛勞去學習的用心了。我變得有點貪心了,我又開始希望他們能經常去學習。

篇(6)

20xx年10月16――17日我有幸參加了武大組織的國學培訓活動。此次活動日程是這樣的:16日上午在xx實驗學校聽了幾位教師的課,她們展示了自己的經驗教學。下午,在武大附小也聽了學前班的國學教學。次日上午在xx實驗學校聽了兩節國學朗讀和兩節國學朗讀與表達等課程。

聽了這些教師的教學,讓我有所思索,在肯定她們的教育教學思想的同時,這也讓我有了一些想法,用這種模式,對我們來說,確實是有一定的難度。國學這門課程的自由度比較大,不好把握,尤其是要較好的文學功底,它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是一個難點;同時教學目標的落實也是一大難點。我們現行的是人教版教材,而國學是武大版的,同時也是一個實驗階段,但共同點都是相同的,都是教好書、育好人。而我們現行的教學它是一個常規,說白了就是國家要進行考核、考查,完不成教學常規是行不通的(有時為了應試也想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否是在培養“未來文化的侏儒”呢)。

當然也不是否認國學的不是,它畢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傳統美德,一些經典的文學陶冶著我們的情操,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素養。培訓學習結束,想著自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該如何傳承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認為國學應與我的語文常規課相結合。因為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對一些經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素質也會有所提高。所以,語文教學離不開經典國學,國學只能說是語文的一部分,只能在語文教學中加以滲透即可。

國學家長培訓心得體會二

10月16日―17日,在徐校長的帶領下,我有幸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國學培訓。通過短短兩天時間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這次學習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我的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更新。

在這兩天的緊張的學習中,我聆聽了xx實驗學校和武大附小的幾節國學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xx實驗學校的王茜老師教授的漢字啟蒙課。因為我是一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對王茜老師的課非常感興趣,與傳統識字教學不同的是,他們的識字是以部件來認識生字,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篇(7)

想過到網上去搜索一些關于力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然后自己再加工一下;也想過突擊看完蔡禮旭老師的《弟子規講解》,再認真來寫……隨著群里老師不斷地公告華純的進展、現狀,我被老師的真誠感動了,我不再打算在文字上下功夫,而是學習華純教育中心的精神,如實寫下自己學習、力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在此也感恩華純教育中心的榜樣作用!

我真正開始學習《弟子規》是今年五月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體育館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向全球直播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論壇之后。參加完那個論壇,我感覺自己已經多年沒有像那樣熱血沸騰了,整個會場的那種浩然正氣,那種愛國情懷,久久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讓我感覺整個人都被充盈著,持續處于一種興奮狀態。會場中演講人多次提到《弟子規》,于是回家首先找出家里的《弟子規》,第二天早上就開始讀起來。

剛開始讀的時候真有些如獲至寶、如饑似渴之感,每天讀上十多遍都不舍放下,三天后為了節制這種過度熱情才刻意減至每天只讀三遍。剛開始只是滿足讀的欲望,漸漸地當自己的言行沒有做到書上所講時,書上的原話會從腦海里蹦出來,然后言行上開始慢慢改正。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每讀到此句,就想到父母現在年歲已大,最大的希望是兒孫能經常陪伴在左右,承歡在膝下,于是盡量帶上孩子多回家看公婆,也不忘打電話問候爸爸;每逢節假日陪伴完公婆也抽出一個時間回老家看看爸爸,雖然來去匆匆,也能感受到爸爸的歡心滿足。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以前在用餐時,不懂得謙虛禮讓、長幼有序,開飯就吃,而且選自己認為較方便的位置入座。現在用餐時我會等公婆、姐姐姐夫落座后我才近桌前,選一個不太好取菜的位置坐下,等公婆、姐姐姐夫動筷后我才舉筷。行走時也是盡量讓長者先行、將方便留給他們。這樣做下來我感覺自己收獲到的是一份自在與心安。

衣貴潔,不貴華。隨著同事們衣著越來越高檔,價格越來越貴,我也學會了買衣服進出高檔商場,講品牌,比價格,生怕穿差了會被人瞧不起。現在學了傳統文化,學了《弟子規》,我不再去商場買衣服,也不講究名牌,更注重經濟實惠,買的衣服既便宜又得體,心里更歡喜,而且不需要的衣物再便宜也不買。改掉了奢華的作風,也為家里節省了不少錢,真好!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以前碰到發生點什么事,我也想去看個究竟,聽同事、朋友背地里說三道四,我也想問個清楚,現在我會盡量避而遠之,少看少聽。反觀下來我也并未損失什么,倒是落得一身清靜,還少了一些因感慨而生的煩惱。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學了《弟子規》,我學會了不隨便亂說看到的事情,也不亂傳聽到的事。明白看到、聽到的未必就是事實,也少了很多是非、紛爭。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當看到別人有了不好的言行時,我會覺察下自己:我有沒有?如果發覺自己也有,就在心中暗自提醒:我也是同類,一定要改正,不可再犯;如果自己沒有,則警醒自己不能犯那樣的過錯。漸漸發覺自己自我覺察、自我反省的能力變強了,也不再象以前一樣看到別人的不是就在心里隨意評判,包容心也增強了些。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去。以前也會喜歡聽到贊美之詞,聽到批評就會不高興、生氣甚至反駁,現在我會盡量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批評之詞,用心去體會別人的批評、檢討自己的過錯;聽到贊美也不象以前那樣心生歡喜,而是一笑置之。我收獲到的是對我說真話的人多了,跟同事、朋友的關系近了。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我有一個毛病——上班愛遲到,其實心里很想改,可還是時有發生。以前單位實行抽查制,如正好抽查那天遲到,我總是想盡辦法逃脫掉,不被處罰。現在單位實行指紋打卡,我也學了《弟子規》,我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遲到,不找任何借口,直面錯誤,并在行為上徹底改正。雖然這樣的結果是在公司范圍內通報、罰款,會引來別人的非議,也會遭受經濟上的損失,但會換來我行為上的真正改過;我知道我仍然有機會找理由、編借口改變這個結果,但那樣我還會心存僥幸,遲到仍會繼續伴隨著我,我心里還會欠下一份掩飾的債。兩相比較,我選擇了前者——改過,讓遲到不再發生,讓自己真正做一個守規則的人!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別人的隱私,我不會去輕傳,但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有時還快言快語脫口而出,現在我學會了看到別人的短處不說出來,在腦中一閃而過,聽到或看到別人的隱私,更不會說,并隨即將之忘卻掉。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當明白稱贊別人的善行也是一種美德時,我開始盡量去表達對別人的贊美,鼓勵他的善行,也增加對方的自信,讓其更善更美。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以前遇事總愛報怨,而且抱怨時總是放大怨恨的事卻忘掉或縮小了也曾受過對方的恩惠,因此生氣傷身也傷了與對方的和氣。現在我牢記了此句,并時常用來提醒自己,我會在發生不愉快時盡量去想對方曾給予我的恩惠,去感恩他、理解他,化解掉一時的不快。幾次用下來,感覺這句話的效力可真大,能迅速化解怨氣,恢復平靜。

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智。自從學了傳統文化,我看傳統文化的書、視頻,聽愛和感恩的歌曲,參加各種傳統文化的學習班,占去了幾乎我所有的業余時間,以前熱衷的心理學書籍對我也失去了吸引力。因接觸了傳統文化,我堅持了近五年的心理學的學習也黯然失色,我欲放棄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上來,我不想破壞我的心志,受到任何干擾。現在電視、肥皂劇更是遠離了我的生活,我覺得看電視簡直是浪費時間;電腦也只是我聽愛和感恩的歌曲、看傳統文化的視頻,學習傳統文化的工具。這樣下來感覺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豐富,而且樂在其中!

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發現老公、兒子也有了悄然變化。以前家里的大小事宜有兩位姐姐、姐夫張羅,作為家里的長子,老公很少參與,是能不操心就不操心,對此我心有不滿,可對于家里多年形成的習慣我又無從表達。這次婆婆住院,我發現老公變了:在醫院的告家屬通知書上,老公主動從他姐姐手中搶過寫上了自己的名字、電話(有事急呼);中秋、國慶休假期間老公每天都去醫院看望婆婆、送飯,一天也沒間斷。這些變化雖然微不足道,但看在眼里讓我非常感動,我看到了老公在力圖扭轉一個在家里延續多年的習慣和作為兒子的擔當!兒子的變化也讓我很感高興。上高中的兒子可支配的時間更少了,所以每次放假都惜時如金,不肯將他玩的時間挪用一點。這次在國慶放假前兒子主動問我國慶節有什么安排,我告訴他奶奶住院我們要去看望,并得知兒子班上十幾個同學相約國慶節那天一起去看一個會展。我認為這對于很少跟同學相約出行的兒子來說是一個跟同學相處的好機會,建議他可答應跟同學出行,改日再去醫院看奶奶,結果兒子作出了自己的決定:在國慶節這個節日里看奶奶為重,推掉了同學的相約出行。他認為看奶奶、盡孝道更重要!而且看完奶奶之后還主動跟我一起趕回老家看了外公,兒子有近兩年沒有回外公家了,是“要盡孝道”讓兒子選擇了將放假玩的時間拿來看望長輩,以表孝心!

篇(8)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2020范文精選1《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里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于《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后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后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于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2020范文精選2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2020范文精選3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20_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_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于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后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么發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2020范文精選4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2020范文精選5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篇(9)

圣誕節心得體會1圣誕節,是個歡樂的日子,是個大家互相發短信祝福的日子,是個到處都有圣誕樹,圣誕老人的日子,是個充滿糖果的香甜和受到禮物的喜悅的日子。和往年一樣,在圣誕節廣州城的節日氣氛濃郁,洋溢著快樂與溫馨。此番情景,卻與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氣氛形成對比。端午節,重陽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人們的反應不如圣誕熱烈,特別是年輕人,對傳統節日并不熱情,相反對西方節日較熱衷。對于此,便有人說要抵制圣誕節,否則我們的傳統文化便得不到延續。

抵制圣誕節,此舉并不妥。節日作為文化的載體,它代表并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圣誕節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人作為世界民族的一員,應該有心胸和氣度接納包容其他文化,吸取它們的精華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抵制圣誕節,即是抵制西方文化,這與當年的“閉關鎖國”大同小異,故步自封只會滋長腐朽,與世界思想文化脫離,這與中國改革開放,“入世”等舉措背道而馳。

西方節日熱鬧,傳統節日冷清,這仍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單純表面上抵制圣誕節,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傳統節日忽視的觀念。人們對自身民族歷史文化不了解從而忽視傳統節日,是民族自豪感不足的原因。然而他們在對西方文化同樣不了解的情況下熱烈慶祝西方節日,大概是被西方自由開放的思想所吸引,由此認為西方的文化是世上的。要改變這種觀念,要讓人們明白到西方的自由開放有其閃光點,而中國的含蓄禮義也不乏其優點。作為中國人應該對自身文化延續與發揚,西方人尚且用傳統的方式慶祝圣誕,如果我們一味地崇洋媚外而不對傳統文化有深刻認識,中華文化即使再深厚重郁也會被人們的意識沖淡,支撐不了中華民族的明天。

圣誕節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盡管人們對它了解不深,也只不過是借助節日之名放松身心。要對傳統文化發揚,讓人們重新聚焦傳統節日,方法在于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接納西方文化的基礎上處理好文化沖突的問題,而不是放大對傳統淡薄的危機,把外來文化完全隔離。

圣誕節心得體會2小朋友,圣誕節剛剛過去兩三天,我們就開始有朋友寫下我們的圣誕節的感受了,現在我們看看我們的作者說特殊的圣誕節是怎樣的特殊的吧。圣誕節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可是我的思緒卻總是飄回那天下午……12月25日下午,我們對老師提出過圣誕節的請求,一向不茍言笑當班主任竟然答應了。他,是我們班最不起眼的一個同學,他的腿有點瘸,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正因為他的腿,所以他與同學之間好像隔了一堵墻,他不想過來,我們也不像過去。就這樣,他與同學漸漸疏遠了。前幾天,他的甲流剛剛康復出院,使他與同學之間的那堵墻更厚了。老師在我們踴躍上臺表演時,竟然想到了他,還特意指定讓他上臺表演。他終于帶著羞愧,一跛一跛都走上講臺,他低頭看著自己的衣角,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一般。

我們沒有人鼓勵他,反而嘲笑他,有的同學喊道:“唱歌個兒吧!唱兩只老虎也可以。”引起我們一陣哄笑。她把頭埋得更深了,結果又有一個同學喊道:“就跳個拉丁吧!”這次的笑聲更大,而且持續不斷,他的淚順著面頰,無聲的滴落。班主任就站在一旁,但是他什么也沒說,只是任事情發展下去。在我們的笑聲中,一個聲音響起:“A、B、C、D、E、F……”他唱起了我們熟知的字母歌……在一片嘲笑聲中,他又一跛一跛的走了下去。我們很快就把他給忘記了,投入到大歌星王-的麾下,他簡直是歌的天才,藝術節的嬌子,我們都被他的歌聲所陶醉了。很快,兩節課過去了,在這次圣誕節的頒獎大會上,老師用一截彩帶拴住一個氣球,當作這次的“金牌”。我們都認為王-是當之無愧的冠軍,可是,誰料,老師竟把他——那個瘸腿的同學叫上來,把那個“金牌”掛到了他的脖子上。一霎間,全班死一般的靜,在那一霎間,我們明白了老師要教給我們的全部道理:一個身殘志堅的人的尊嚴,他在那樣的處境中能開得了口,是需要多大的尊嚴和多么不屈的的靈魂才辦得到的啊!他又一跛一跛的走下講臺,然而這次伴隨他腳步的不是那嘲笑聲,而是那雷鳴幫的掌聲……不知怎么的,這兩天腦子里經常出現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這是一個多么特殊的圣誕節,一個既讓我們快樂,又教會了我們做人道理的圣誕節。

圣誕節心得體會3圣誕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是許多小孩子心中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雖然在我們國家沒有,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依然對圣誕節憧憬著,傳說在平安夜那天晚上,會有一個圣誕老人,送他們想要的禮物,孩子們就把一只襪子放在床前,期待著圣誕老人把禮物放在他們的襪子里,每當孩子們醒來的時候,他們的襪子里就有他們的禮物。而我在平安夜里也得到了一件對于我來說非常珍貴的禮物。

她是我一個7歲時的好朋友,小時候因為她搶了我的洋娃娃,所以我和她的關系一直不好。在上學的時候,她每次總是和我搶風頭這令我很反感。但在一次放學路上她突然跑在我的前面,對我說能不能讓她在我家住。我本來不想讓她來我家住,但以前都是她來我家住的。我們一起過平安夜,一起送禮物的。我想了想還是讓她來我家住吧。畢竟我們曾經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就在平安夜那天晚上,我在桌上放了一只襪子,半夜時我偷偷的在被子里看著她還會不會給我送禮物,忽然我聽見她來到桌子前,把一個東西放在我的襪子里。第二天早上她早早就走了。我起來看了看,是小時候的那個洋娃娃。我哭了,想不到她還記得這個洋娃娃。接下來圣誕節的這天晚上,我要請她來我們家,在這一天晚上,我把我一條對于我來說最珍貴的禮物,一條心型項鏈送給了她。代表我和她的'友誼永遠不變。

第二天她又早早的走了,我起來后看看桌子上,項鏈沒有了,我跑到她家對她說對不起,她也對我說對不起。之后我們又成好朋友了。

這件事使我難以忘懷,圣誕節的禮物——洋娃娃,項鏈,代表我和她之間的友誼。

圣誕節心得體會4大家都知道就快過圣誕了,那么,動物們是怎樣過圣誕節的呢?讓我給大家說說吧。

平時靜靜地森林里,這幾天十分熱鬧,小動物們在干什么呢?原來,大家在給圣誕節做準備呢!

聰明猴跳跳、笨笨豬笨仔、大公雞奇奇、快樂狗開開和森林新大王跳跳虎強尼,都在為圣誕節做準備,又是誰把他們召集來的呢?原來跳跳、笨仔、奇奇去找開開寫作業,路上遇到了強尼,強尼好奇地問:“你們去干什么呀?”“寫作業!”他們異口同聲道。“要不大家一起來跟我去打扮森林,為圣誕節做準備吧!”強尼說,“光寫作業多沒意思呀!”“好!”奇奇他們十分興奮,可以和森林大王一起辦事可不明是誰都可以的。他們坐上了森林專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聽強尼秘書雷特講圣誕節的故事。

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到了森林廣場,“跳跳、奇奇你們每人準備一個節目,笨仔你去掛燈籠和打扮,開開你和我當主持,雷特你再找些人來幫忙打扮、開始行動!”強尼安排道,笨仔很快掛好了燈籠,雷特又找來了許多助手。這下強尼可以放心了,于是他和開開、跳跳、奇奇來到森林中心排練節目。

圣誕節到了,他們做了最后一次彩排,就正式開圣誕歡慶會了。

“我宣布:圣誕狂歡現在開始!”強尼大聲說道。開開說:“下面,請出奇奇玩‘空中飛人’”奇奇跳了出來,起身跳上秋千,越蕩越高,飛在空中翻了三圈落地,動物們驚訝地叫了一聲“哇”。下面是中跳跳的“飛砂走石”,跳跳手拿石頭向上扔,落下來居然變成了糖,大家拍手叫好。……接下來最后一個環節是“大車輪”,請五位動物來抽獎,強尼請了五位小動物:小象、小牛、小貓、小熊上場,小熊抽到了車子、小象抽到了房子、就這樣快樂地圣誕狂歡盛會結束了。

第二天一大早,開開、笨仔、奇奇、跳跳收到了強尼給大家的禮物和信,信上寫著:謝謝你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森林是大家的,讓我們愛護森林,讓森林的明天更美好!

圣誕節心得體會5圣誕節雖然不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但卻成了我們最開心、最快樂的節日。

那天,沒有下著雪,而是晴空萬里,樹是那么挺拔,像是一個威武的士兵,保護著這座城市。花兒、草兒圍成了一個大紅心,互相簇擁著,裝扮著我們美好的童年。

我和幾個小伙伴約在一起,準備去主城區玩耍。啊!主城區就是有過節的氣息,一排一排的小樹披著五顏六色的燈帶,閃閃發光。到商店門口櫥柜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圣誕樹,樹上掛滿了禮物有靴子、星星、洋娃娃······看得我眼花繚亂。去了好多地方,當然不能虧待了肚子。突然,我看了看前面,一下子瞧見了牛排店,“看!牛排店在那呢!”我的話音未落一張張臉齊刷刷的盯向那里,仿佛在肯定我的話。于是,我們快馬加鞭地跑了過去,走入大廳。剛走進去,我們就迫不及待的找到了位置,坐在上面看著那菜單上五花八門的食品。菜上來了,一落地,我們的叉子“嗖”的一聲提上來,旋即一下子叉入了牛排中。吃著吃著,江畔宇突然拿西瓜皮扔我,正中我的額頭。這下我怒了,三下五除二地就拿了幾個水果“反攻”,其他人看著好玩,也來湊熱鬧,把水果扔得“滿天飛”。出來后,一個個臟兮兮的。

篇(10)

   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看慣了世態炎涼,看多了人間冷臉,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眼淚。看到演講臺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聲音深情地叫著“媽媽”,“媽媽”。我的眼睛禁不住濕潤了。我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媽媽”“媽媽”的叫著我啊!媽媽,多么美妙的字眼啊!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的呼喚媽媽,那些生活的小磨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天剛滿四個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點多鐘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進門,把孩子放到床上便翹著腳坐到旁邊看電視。廚房冷冰冰的,房間亂糟糟的。年輕的我不會看臉色,一邊笑著和婆婆說話,一邊趕緊做飯做衛生。我幼小的兒子躺在床上,不哭也不鬧,小臉一直掛著笑,眼睛一直盯著我轉。我當時并不知道孩子餓了多久,只想把事趕緊做完。等我弄好飯,做好衛生,站到床前時,已經快十一點了,兒子望著我,突然叫了一聲“媽媽”,然后把小臉轉到一旁格格的笑,我驚訝極了,孩子才四個月,居然會叫媽媽?我驚喜地抱起孩子,兒子又沖我叫了一聲“媽媽”,小眼睛里都是笑。我渾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兒跪乳知道感母恩,我這么小的孩子餓著肚子,不哭不鬧望著母親歡笑,難道不是感母恩嗎?這也是一種孝啊!

   兒子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感冒,我帶他去醫院看病,途間路過一家花圈壽衣店。兒子遠遠地站住了,表情肅穆,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以后一定會給你買最貴的花圈。我笑著握住他的小手,問他:怎么會想到送媽媽花圈呢?媽媽還要把你和妹妹養大才能死啊!兒子有些著急,望著我的臉一字一頓的說:媽媽,我是說你很老很老以后死了,我會買最貴的花圈給媽媽。我愣愣的看著我幼小的兒子,心里感動極了。我的孩子該是多么的愛我這個媽媽呀!我的孩子沒有學過孝道,這么小的年齡,卻已經知道媽媽去世后要厚葬媽媽,這是一種多么令人感動的孝啊!

   生活的艱難磨沒了我的耐心,對著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擇言,不知道兒子怎么想,就算剛罵他出門,他也不忘說一句:媽媽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聽力不好,他是叫我過馬路小心車輛。心里也感動轉眼卻還是態度惡劣的對我的孩子。看著演講臺上講課的老師,他主講的內容是要教好孩子學孝道和弟子規。我真想對他說:老師啊,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學習傳統文化的不應該是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學習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孝順。那天大雨,兒子沒帶傘,看著已經放學了,又沒法聯系他,只有呆在家里站在窗邊望著車站干著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車時瓢潑的大雨居然停了。看著兒子輕快地步子過了馬路,我心里松了口氣。進門后兒子很得意的望著我的臉說:媽媽,你兒子很棒,這么大的雨身上一點沒淋濕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這么大的雨居然沒淋濕自己,他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他知道怕父母擔心,所以學會了保護自己,這不是孝又是什么?難道孝道真是需要學才會嗎?

   吃晚飯后坐在桌旁和兒子談論我去聽了傳統文化課的事,兒子很嚴肅的對我說:媽媽,學習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牽強附會,愛和孝并不需要寫到臉上。磕頭作揖只是形式,古時候是因為沒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變成了下跪。現在是新世紀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嗎?難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順的人嗎?還有節儉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卻是壞事,如果所有的人都節儉了,消費自然就少了,經濟自然就會停滯不前了,社會也就不會向前發展了。這樣好嗎?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媽媽。

   我看著兒子,感覺好新奇,原來只是個高中生的兒子居然懂得這么多事情,看來我怎么樣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小學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小學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小學生,需要好好學習的更應該是我們這類自以為是的小學生啊!這樣想想,我心里豁然開朗了。

  關于中華文化 的個人心得體會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里?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于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煉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于此。

  關于中華文化 的個人心得體會

   常言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動力。

   當前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蝕了一些人的頭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化,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改變,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長孝親的傳統美德逐漸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識,也以沒時間、沒精力等各種借口,不能把“孝”付諸于行動,人們思想中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出現了滑坡現象。適時開展“孝德”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孝德”教育中心靈得以凈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的體現升華至愛自己的崗位、感恩父母、感恩領導、感恩老師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最終實現思想境界的升華。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于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上一篇: 銷售業務工作計劃 下一篇: 金融專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白嫩少妇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