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9 16:39: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年級地理下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地理差異顯著
1、自然地理差異
(1)氣溫差異:自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
(2)降水差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多。
(3)地勢差異:自西向東,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
2、人文地理差異
(1)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西牧東耕、南稻北麥。
(2)人口、城市、交通線的差異:東密西疏。
(3)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東部高,西部低。
(4)飲食習俗的地區差異:蘇州人、無錫人、上海人喜歡吃甜,山東、河北以及東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聞名。
飲食口味差異形成的原因:與當地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有一定關系。
3、劃分地理差異的界限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1月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方;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⑤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
二、四大地理區域
1、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等。
2、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⑴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⑶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
青藏地區和其他三大地區分界線是地勢一、二級階梯分界線,即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知識2北方地區
自然特征與農業
一、地理位置
我國北方地區大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西部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三、氣候
1、氣候類型: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
2、氣候特征: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400~800毫米,屬于半濕潤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黃土地
1、東北平原在冷濕的環境下,發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們常把東北平原稱為“黑土地”
2、黃土高原被深厚的黃土所覆蓋,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區堆積,形成了廣闊的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又常被稱為“黃土地”
3、“黑土地”與“黃土地的自然差異”
五、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一) 自然條件
1、北方地區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
2、北方地區降水偏少,耕地多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災害
1、災害及成因: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
2、解決措施:采取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
,發展節水農業。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知識3“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一、位置、氣候、地形
1.稱謂:“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
2.東北三省包括:A黑龍江省,B吉林省和C遼寧省
3.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山河大勢。
4山環:由D大興安嶺E長白山F小興安嶺如馬蹄形分布著K東北平原,
5.水繞:1黑龍江2.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臨
,3.圖門江4.鴨綠江與朝鮮為臨,5遼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龍江
6.東北三省氣候冷濕,由于緯度較高,又緊鄰著冬季風源地,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商品糧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2、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1)東北三省由于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東北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1)在春秋季節,由于經常受寒潮的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
(2)由于大面積開荒,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
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1、重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2、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依托豐富的資源,東北三省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的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3、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0世紀90年代,由于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東北重工業基地出現經濟發展滯后的現象。國家明確提出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4、中國九大商品糧生產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區、珠江三角洲。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知識4南方地區
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
一、氣候濕熱的紅土地
1、位置與范圍: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臨東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多樣,東部與西部的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沿江有面積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氣候:南方地區屬于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3、土壤:由于水熱充足,這里植被常綠。
在濕熱的環境中發育了紅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區被稱為“紅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貴高原被稱為“喀斯特高原“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長
二、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1、南方地區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
2、南方地區耕地多為水田,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3、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良好,水田集中連片,山區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緩坡。
4主要農作物
(1) 糧食作物: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小麥。
(2) 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以及柑橘,香蕉,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
(3) 三種常見的食材:蓮藕、椰子、竹筍。
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匯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圍
(1)位置: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
范圍: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溫和濕潤。
2.“魚米之鄉”
大部分地區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星羅,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3.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沿江沿海港口眾多。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獨厚的江海之利,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揚州等。
2、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城市。
該城市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且隨著浦東的開放開發,該作用進一步增強。
3、城市群不同城市間的“同城效應”
(1)依據條件:交通的發展,主要指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樣。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知識5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稱謂:文明的搖籃
黃土風情:窯洞,白羊肚頭巾,信天游,。
2.黃土高原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如華夏始祖炎黃二帝。
3.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科學家曾經提出過許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4范圍:黃土高原東起A太行山、西至B烏鞘嶺、北連C長城、南抵D秦嶺。跨越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5、黃土地貌景觀: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殘留的高原面)、梁(長條狀的山梁)、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原因: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論文摘要】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亟待改革,不但要解決師資問題,引入專業的地理教師,或者讓現有的地理任課老師多接受培訓,多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還要解決教學上的方向問題,改變地理教學中太強的功利性目的,讓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貫徹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 功利性目的 學以致用
我本不是地理專業的老師,只因學校缺少專業的地理教師,而我曾經教過一學年的八年級地理,所以,我一來到這所地處鄉村的中學,就擔任九年級的地理教師。九年級本來沒有地理課程,只是中考科目的綜合科包含有30%的地理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中考成績,我縣才特意開設了一周一節的地理課。
在這一節的地理課堂上,主要是復習七八年級的地理內容。七年級是地理的基礎知識和大洲地理,八年級主要是中國地理。這個似乎不會成為什么難事。但上了幾節課下來,你就會發現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實在是少之又少,就連基本的地球與地圖的基礎知識也沒有掌握。如利用經緯網確定一個點的位置,很多學生還不會看經緯網,還會混淆經度、緯度等知識點。他們是記得“橫緯豎經”的規律,但就是不能把它應用到地圖上,就是不會看圖、讀圖。這不是個別現象,有幾個學習成績中上的學生也有同樣的困惑。那天,還有一個成績排在全級前三的學生問我這樣一題目:從清遠運1000只清遠雞去廣州,應該選哪種運輸方式?當時我心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是怎么了?難道學生們已經把七八年級的地理知識全都還給老師了?還是這些現象里隱藏著一些問題?我決心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回顧一下,當年我們讀初中時,地理是不用納入中考范圍的,后來初中升學考試改革,把地理也列入到考試范圍,并把歷史、地理、生物合為綜合科。同時,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的地理老師,地理科目一般由其他科目的老師兼課。看看我所教過的兩所鄉鎮中學,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專業的地理教師。他們要不找幾個不夠課時的老師,一人教一個班;要不找幾個行政領導把整個級的地理課“瓜分”了;要不就找個別年紀比較大的教師把整個級的地理課“吞”了。之前的那所中學,更是找了兩個代課老師,分別負責七、八年級的共14個班別的課程。現在的大部分鄉村中學,也是找了其他專業的老師上地理課。竊以為,這是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狀中存在的首要問題了——師資不足。
雖然不是專業的地理老師上地理課,但不一定就不能取得好成績了。回顧一下這幾年來我校的地理成績,也不賴呀。每次期末考試,地理成績都在縣的中等稍上的水平。這樣的成績,對于一所鄉鎮中學,還是可以的。這個成績,有賴于老師們的勤快,他們經常印一些試卷、習題給學生,讓他們把題目做熟、記熟。特別是個別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的老師,更是讓學生把單元測試卷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因為根據這幾年的期末考試出題規律,地理期末考試的內容就是從單測卷上抽取下來的。這樣一來,學生成績自然就上去了。不過,學生們的成績鮮有滿分的,因為他們只是靠死記硬背,而沒有真正理解、掌握這些地理知識點。稍微把題目變一變型,需要轉轉彎的題目,學生就不會了。更有甚者,我們的上級領導也在開學大會上強調“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練什么”,不考的內容就不用教了,以免浪費時間。這樣的教學指導思想,更是讓地理老師的課堂圍繞單測卷來轉了。老師教學的方向,是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第二個問題。
如果說以上兩個問題是軟性問題,那么地理教具問題就是硬性問題了。在我們學校,地理教具也很缺乏,連基本的地理教學掛圖也不配備,不用說地理教學演示道具了,更不用說在校園內建一個“地理園”了。同時,學生們的《地理填圖冊》也不能一人一本了,只是三個學生配一本了,以致有些學生想做做讀圖、填圖練習也不能了。或許,三人配一本《地理填圖冊》是為了加強學生間的合作,讓學生們在做題的過程中有商有量,互相探討,互相幫助。但是,現在農村的地理教學,很少取用這種教學模式的。
自從成為教師以來,我一直在探索適合八年級學生,又能體現自身風格的課堂教學方法――開門見山。
我嘗試在上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中國地形》這節課時,直接把學生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點拋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查詢課本圖文資料、推理估測、交流討論等方法,再結合生活中的見聞,來證明這一知識。
在上課開始,我就直接點出中國地形特點――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然后請學生們閱讀書本,并結合地圖及生活實際,說明這一地形特點,并給他們幾分鐘時間討論。之后請學生上臺講述他們找到的證據。學生的狀態不同于以往的萎靡,聽說要上臺講述十分激動,積極尋找線索,連平時常常一臉茫然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后進生也積極參與討論。在回答問題時,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自信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節課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很多平時上地理課懶洋洋的學生也動起來了,翻書、查圖、討論,忙得不亦樂乎。最終學生們在通力合作下,不僅將我期望的線索知識完全找出來了,還根據經驗推測多講了幾種。
但是,這節“開門見山”的課的成功是偶然的嗎?為了得出結論,我對同年級的兩個班進行了對比實驗,實驗內容均為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二節《中國的氣候》。A班主要采用引導法,B班主要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記錄如下:
A班:展示1月廣州花市與哈爾濱冰雕的圖片,讓學生看南北景觀差異,引發學生對南北氣溫差異的思考。接著展示中國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通過引導讀圖,讓學生討論歸納中國氣溫特征。
B班:一上課就說明中國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之后請學生們閱讀書本上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尋找證據,來證明中國的氣溫為何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5分鐘查閱圖文,3分鐘討論交流后請他們上臺分享自己找的證據。
A班的學生在我進行圖片引導時,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眼神閃爍,或者直接低頭自己看書。在討論歸納中國氣溫特點時,氣氛平淡,討論聲在1分鐘左右后便消失。有些學生直接把標題圈出就開小差了。而B班的學生在5分鐘內翻看書本至少2~3次,多的達6~7次,絕大部分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3分鐘的討論十分熱烈,極少出現與課堂無關的言辭。上臺交流開始時略微害羞,之后有了參照,便逐漸不再拘謹,流利陳述。
在寫課堂作業時,A班的學生知道中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但若分開運用,或進行原因的分析時,近一半學生疑惑或無從下手。B班的學生則能夠靈活運用中國氣溫特點答題,并能理解形成該種氣溫特點的原因,在問題拆解提問時也能夠得心應手地從容應付。
在接下來中國降水分布特征、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以運用開門見山這一教學方法為主的B班,在課堂氣氛上較主要采用循序漸進引導法的A班要熱烈;在課堂反饋與課后作業中,B班的準確率也比A班略勝一籌;而且在后續教學中,B班的學生對待地理問題的態度也比A班學生要自信許多。但與此同時我也發現,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這種方法并不適用,學生在通過探索學習后,無法尋到答案時,積極性會大受打擊。
之后我進行了總結,在內容相對簡單的課程中,開門見山是一種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好方法。八年級學生不同于七年級,他們適應了初中生活后,正尋求著一個表達、展現自己的出口,教學法為他們的表現欲“開門見山”的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開門見山,將答案直接給出,降低了后進生探索答案的難度,他們可以在書上找尋線索,對學習地理也少了排斥;而對于優生,他們則享受將證據系統展現的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更拓展了視野。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反復看書、思考、尋找,知識點便在不知不覺中刻在了腦海,并且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關鍵詞 新課程;初中地理教學;課程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3-0034-02
地理對于七年級新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課程,與之前所接觸的其他課程有諸多不同之處。七年級地理同樣繼承著地理科學的時空性,抽象的天體知識,加上晦澀、難懂的地球運動及產生的地理意義等相關知識,使得此年齡段的初中生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一些空間思維敏捷的學生將會很快適應這門課程的特征,另外一些則可能被教師的思維越拖越遠,從而導致七年級學生對地理課程產生兩極分化的認識與情感。因此,做好七年級地理教學的工作直接關系到后續教學的開展。
地理在八年級扮演著讓學生深情了解祖國的角色,帶領學生“踏遍”祖國的大山大河,欣賞著各地多彩的風土人情,體會著少數民族獨有的魅力。因此,在課堂上,地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地理課堂的充實與快樂。
一、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分析
國家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通過對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目標表述的分析,找出對應目標中主要的行為動詞及出現的次數。
根據對初中地理課程目標中行為的整理(表1),可明顯看出,課程總體目標要求層次較淺,主要集中在感性層次,因此,從事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師應認真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此指導初中地理教學的開展。
二、初中生地理課程學習情況調查分析
為更好地客觀掌握初中生地理課程的學習情況,筆者在所從教的學校中隨機選取兩個年段的班級開展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七年級發放問卷73份,獲得有效問卷72份,占總問卷的98.63%。在八年級發放問卷63份,獲得有效問卷60份,占總問卷的95.2%,有效問卷數所占比例>90%,本次調查為有效問卷調查。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七年級學生對地理課程學習的主體情況,70%以上的學生認為地理課程很難或者較難,只有少數調查對象表示地理課程容易學習。初中生認為地理課程有用的比例占到90%以上,并且與喜厭地理課程的比例成正相關,表明初中生對地理課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學方法上,學生更加偏向于活動教學法,八年級學生出現自主學習的比例進一步增大,表明八年級知識點更加直觀,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學手段方面更傾向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融入,同時也青睞地理教學器具的課堂輔助,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入更多的教學器具、運用更多的計算機技術。在教學風格上,幽默的教學風格可以獲得學生的一致認可。
三、結論與反思
1.教學實施的形象性與淺層性。七年級上學年的知識內容,易出現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切在形態上相似的事物,代替書本上的地理事物,以達到知識點的形象化。在課堂中,對一些知識點須點到為止,不可做過多解釋與延伸,如對個別非重點的問題或者深究的個人花費過多時間,會對其他學生造成知識混亂,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可對個別學生做單獨的知識延伸性的輔導。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接受能力較低,只有將地理知識結合他們已有的認知,才能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成因等知識,在這里就要提到學生知識面與地理知識學習的關系了,知識面較廣的城市學生明顯比知識面窄的農村學生學習得要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學生的地域差異,城市中學的初中地理教學又可以講得比鄉鎮中學要深刻一些。
2.教學開展的藝術性與愉悅性。初中生正處于少年與青年的過渡期,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上來看,初中生的需求屬于淺層的底層需求,除了生理的物質需求外,追求生活的愉悅性以及藝術性的語言表達,幽默、詼諧的語言,加上藝術性的動作,就會提升學生課堂生活的品質。
教師普通話的標準程度、語言的表達、板書板畫的展示,都是一種藝術在教育中的具體運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許多具有時代元素的要求,但教師也不能將傳統中的精華元素遺棄,傳統教學手段在新的時代同樣可以給學生帶來愉悅感。
3.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教學重點的達成、難點的突破都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這節,內容重點為對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的了解。可以采用學生課外搜索,課內交流的方法,課堂的練習記憶法,根據學校的客觀條件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法。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中,“地球與地球儀”這節知識是初中生學習的難點,筆者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在同等層次的班級進行本節知識的教學,A班利用傳統的板書板畫開展教學,B班利用有文字、圖片的PPT開展教學,C班利用Google Earth開展教學。盡管學時相同,但各班的掌握情況明顯不同:A班明顯聽課更加集中,但是理解效果不好,許多學生對知識產生疑惑感;B班學生表現一般,此手段在課堂上用得比較多,在學生看來沒有新鮮感;C班的學生思維活躍,掌握情況較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學生地理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可以在同一堂課中使用多種方法,這樣可以使不同特征的學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該節課的知識。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給出不同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自我選擇,這樣能夠獲得整體性的提高。
4.師生的默契感與課堂的可控性。合格的一堂課,考驗的是教師各個方面的能力,各種能力的發揮都離不開一個默契的師生關系以及一個可控的課堂,因此,任何教師都必須鍛煉師生間建立默契性的能力,比如,一個寂靜的課堂怎樣激起學生配合教學的熱情。同樣也要鍛煉駕馭課堂的能力,嘈雜、活躍過度的課堂往往被列為失敗的案例,因此,需要拿出一個與知識點有關的問題或者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有一些后進生和調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如沒很好地控制課堂的秩序,再好的教學策略也難于實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進行個例單獨輔導與談話。講課吸引力不夠以及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有限等,往往是地理課堂嘈雜、學生走神等不和諧現象的原因,因此,教師自身必須對已有的地理知識進行更新,形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1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并做到比較熟練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過本學期的地理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地理這門課堂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模式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并在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結合日常生活向學生傳達地理思想,改進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終實現“會學地理”的目標。最后,通過本學期的地理教學和綜合復習,圓滿完成生地會考任務。
二、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國的主要產業
本學期主要是學習地理對我國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及科技發展的影響。其中以地理對工農業和交通運輸的影響最為重要,特別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氣候和降水三個方面的影響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的教學難點。除地理對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影響外,本章還需要掌握我國工農業的布局與發展,掌握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和不同地形區的常用交通運輸方式。特別是要理解鐵路、公路和水運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意義。最后就是了解我國四大高技術產業區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萬里行
第三章陸疆萬里行
第四章黃河萬里行
第五章長江萬里行
這四章屬于中國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紹中國各省級行政區劃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工農業發展狀況、交通運輸、人文地理等。根據課標要求和濰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復習指導叢書》的規定,重點是掌握北京、遼寧、山東、上海、臺灣、廣東、香港、澳門、新疆、西藏、云南十二個省級行政的地理概況,其它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是作為選學內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國
本章內容主要是概述我國在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與地理有關的一些情況,包括我國的基本國情、區域差異以及我國今后發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內容以了解為主,重點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數據。
(二)學情分析
通過三個學期的教育教學,這三個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學風和班風都比較好,絕大部分學生在地理一科的學習上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并且愿意積極主動的鉆研地理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完成中國地理下冊的教學任務,進一步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學會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學生傳授中國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繼續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進行辯證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地區差異、因地制宜與發展潛力,人地協調發展等科學地理觀點教育。
3、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去獨立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種植業的南北差異、我國農業的發展、鐵路干線、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資源、區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區是重點,工業的分布及原因、鐵路干線的分布、區域地理是難點。
四、教學措施
1、進一步抓好地理課的課堂教學。
課前作好充分的備課準備,課中講清講透每個知識點,課后搞好教學輔導,做到認真細致、全面周到,重點突出、難點透徹。
2、認真鉆研《20__年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復習指導叢書》,領悟精神,并將其用于指導日常教學及后面的綜合復習。
3、強化對地理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重視各知識點與日常生活、時事及鄉土地理相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方式的復習和試題訓練,為學生的生地會考取優異的成績得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4、切實搞好單元測試,分冊測試,細致分析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重點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講解和訓練,對于個別存在的問題則加強課后的輔導,做到不漏一個知識點,不漏一個學生。
5、教學中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采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6、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并且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7、重點熱點抓輻射重點據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切忌將教材內容重復復習一遍,應在所例舉的重點熱點專題復習中,運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學習方法,相互研討、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
”
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9、教學中關注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2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本章是中國區域地理的開篇,上承中國地理總論部分,下啟中國地理區域部分。在前四章講述中國地理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本章將進一步闡述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區域地理的概況,認識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為學好分區地理打下基礎。
第六章認識省級區域——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域,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在內,一共有34個。其中,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得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門是剛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實行特殊的社會制度;臺灣是祖國的神圣領土,是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在我國各省級區域內部,在自然、人文或經濟發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單元。它們各有特色、異彩紛呈,如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條件優越,極具人才優勢,經濟發展更是獨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雙版納,那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典型的熱帶植物王國。
第八章認識跨省區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聯系,我國有許多跨省界的區域。如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等,它們風格迥異,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國——中國,這只騰飛于世界的東方巨龍下以嶄新的姿態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學生基本情況。
四、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
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
五、具體措施:
l、鉆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工作計劃。
2、認真寫好教案。
3、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6、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7、注意教學方法得當。
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的教法,在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8、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
9、精心選擇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3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三、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
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
四、具體措施:
l、鉆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工作計劃。
2、認真寫好教案。
1、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4、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5、注意教學方法得當。
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的教法,在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6、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
7、精心選擇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8、通過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六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11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21-2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32-3
復習、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24
第六章認識省級區域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26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27
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28
復習29
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面向海洋的開發區-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211
第八章認識跨省區域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212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岸地帶213
復習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國115
期末總復習615~17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4本學期開學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節假期,屈指算來,八年級距離地理中考的時間也就13周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怎樣高效復習完地理四冊書的內容,確實需要精心計劃,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實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萬變不離其宗,不論什么測試題,都遵循課本知識,只要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夯實了,什么樣的問題都能解決了。沒有厚重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養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讓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構建知識框架,進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復習過程中必須重視讀圖、識圖、用圖,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下面制定具體的復習計劃,以做到心中有數。
復習內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圖
第二周陸地和海洋—世界氣候-發展與合作
第三周亞洲-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
第四周東半球國家地區—極地地區
第五周中國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災害
第六周中國的自然資源-工業
第七周中國的地理差異-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區—中國在世界中
第九周綜合練習模擬測試
第十周二輪復習專題一地球與地圖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復習
第十二周中國地理復習
第十三周練兵備考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5一、復習計劃
第一輪復習:時間從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時間
考試題型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任何科目的試題都離不開基本知識,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輪復習以書本為主,緊扣《課標》,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記憶和理解。特別是要注意地圖的復習,要求學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圖、地理圖片裝進大腦,記在心中。考慮到現在會考地圖所占的比例相當大,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現象的記憶,還要將這些知識點與地圖充分結合起來,形成理解記憶,做到地圖與知識點兩者之間的轉化非常嫻熟,切實提高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
第二輪復習:時間從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兩周時間
通過第一輪的復習,學生對地理概念記憶更清晰,地理現象理解更透徹,閱圖填圖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輪復習。本輪復習主要以分析、理解、綜合、提高為根本目的。通過精選近年來全國各地會考地理試題中出現的重點問題、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訓練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輪復習:時間從七月上旬至會考前夕一周時間
本輪復習主要是組織模擬考試,進行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通過模擬考試對學生進行考前培訓,向學生傳授中考臨場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項,并進行迎考心理輔導,使學生盡快適應中考氣氛,進行中考狀態,避免在中考作答時出亂子。
二、注意事項
1.在第一輪復習中,首先要抓好學生背書、背圖、背知識點。
其次在復習教學的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以整合地理基礎知識為主,并穿插相關的考試試題加以鞏固提高。注重課后對學生的檢查督促,提高復習的效率。
二、教學任務與目標: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通過學習,學生全面學習所學內容,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掌握課標和考試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熟悉學業水平考試的考查方式,充分做好考試準備。
三、教學內容:
本學期主要任務是,完成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習。提高學生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掌握,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達到課標要求,為學生地理素質達標和學業水平考試做好準備。具體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了解地區、七年級下冊第八章走進國家、八年級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四、教學措施:
1、根據課標和考試要求,進行全面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抓好常規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2、加強輔導交流,針對不同學生,采取相應教學策略,沒有壓力只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進步。加強小組合作,發揮學生帶動、幫扶作用,學生互助,共同提高。
3、認真學習課標標準,專研考試說明,圍繞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教學,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學業水平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五、教學安排:
第一周 二《了解地區》 第一節東南亞 2
第二周 二《了解地區》 第二節南亞第三節 2
第三周 二《了解地區》 第四節歐洲西部第五節 2
第四周 二《了解地區》 復習 2
第五周 三《走近國家》 第一節日本 2
第六周 三《走近國家》 第二節埃及第三節俄羅斯2
第七周 期中復習
第八周 三《走近國家》第三節俄羅斯第四節法國 2
第九周 三《走近國家》 第五節美國 2
第十周 三《走近國家》 第六節巴西 2
第十一周 三《走近國家》 第七節 澳大利亞 2
第十二周 三《走近國家》 復習 2
第十三周 八上第一章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2
第十四周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2
第十五周 第三節 中國的人口 2
下面,我就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感悟,從轉變課堂教學方式、踐行生活化原則這兩方面,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探討。
一、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傳統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強行向學生灌輸地理概念和要點,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應轉變這種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當做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中第二、三、四節知識時,我們就可依據這三節的專題名稱,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借助網絡技術或者閱讀書籍,分別搜集與中國土地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相關的地理信息,并利用PPT軟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課堂上,每一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講解本組課件。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中國的自然資源狀況進行探索、研究、總結,一方面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另一方面使學生對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踐行生活化原則,賦予地理內容生活化氣息
地理作為一名應用性學科,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也是新課改對地理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我們應踐行生活化教學原則,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在學八年級下冊第二章沿海萬里行中第九節內容時,我們就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向學生介紹本節內容的知識點,如我市的地理位置、森林資源、水產資源、旅游資源等等,這樣,學生就會對本節內容產生親切感,進而滿腔熱情地投入進來,進行有效的學習。
一、搭建知識樹,注重知識的系統化和網絡化
歷史是由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構成的,這些知識點構成了一個個歷史事件,而一切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條隱含于歷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線索。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線,將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由點成線,再由線帶點,使歷史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再用知識樹的方式,實現歷史知識的網絡化。
在這里,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線索:
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近代中國的兩條線索:侵略史與抗爭史。這條線索構成了這一單元的主干。通過這一過程,實現了對知識進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時在潛移默化中,還教給學生一種科學、有效地整理歷史知識的方法,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和歷史意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二、加強橫向聯系,培養歷史思維
在中國近代史中,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中國發生的每一件事,與世界歷史進程息息相關。所以,加強中外歷史橫向對比,對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意識和大局觀,進而培養科學的歷史思維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里,同樣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
通過這組圖示,將同一時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中外歷史的聯系,從而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1)有效分解難點,幫助學生比較直觀地理解英國發動的根本原因、為什么第二次是的繼續、為什么《》中日本提出在中國設廠等一系列難點問題。
(2)西方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而中國的封建制度日漸衰落,這種戰爭,是一種先進的制度對一場落后的制度的戰爭,正因為如此,近代中國的失敗就成為一種必然。
這樣,我們完成了一節復習課的第二個步驟,通過中外歷史對比,不僅實現對知識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識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過程。
三、挖掘隱性知識,進行情感熏陶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實施,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學習歷史的最大價值,不僅在于了解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更在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為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因此,在復習課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標,是復習課的教學任務之一,也是復習課的難點。
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結合前面形成的知識網絡,教師進行適當的鋪墊和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兩個問題:
(1)既然落后是失敗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讓歷史重演?
(2)為什么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中國只是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滅亡?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學模式得到了改善。初中地理教材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將這一學科分為自然和人文知識兩大塊。尤其是對于初一新生來說,之前接觸過的地理知識甚少,特別是自然地理這一部分,它比較抽象,難度比較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例如人教版的第一章講的是地球與地圖,第二章是陸地和海洋。這就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世界這個概念,老師可以引入世界各國很多最熱最新的新聞事件,通過講解使師生、生生共同探討。這樣的課堂不乏熱鬧,可熱鬧后要把學生的思維聚攏到這些知識點上是重中之重。例如:馬航MH370航班的丟失,這些乘客是來自哪些國家,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哪些大洲、瀕臨哪些海洋、海陸位置如何、哪些國家是陸上相鄰、隔海相望,哪些位于北半球抑或是南半球,等等。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高效準確完成地理題,從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下面對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性進行探索。
一、精心設計導入,增強吸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全神貫注的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奧秘的勇氣和毅力;有了興趣,學習就會充滿熱情,因此,應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該有的放矢,拋磚引玉,講好每一節課,增強課堂魅力。講好每一節課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導入。可采用歌詞、謎語、動漫圖畫、創設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通過觀察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努力尋求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在高效的課堂氣氛中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并且合理記住重難點。這對于教師來說,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使整個課堂實現了雙贏。教師還可以應用簡潔、風趣、恰當、幽默生動的導語,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形成教學。比如,我在講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中的第二節《中國的省級行政區》時,先讓學生觀察一些省區的輪廓,然后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進入課堂情境中。形象記憶一些容易記住的省份,如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像只展翅飛翔的老鷹、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陜西省像一把鑰匙或者跪著的兵馬俑、山東省像攥起右手伸開拇指的拳頭、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個菠蘿、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頭像、遼寧省像個大問號,等等。在本課小結時采用七字歌讓學生記住省份。如: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陜甘,云貴西四北上天,內蒙臺海福吉安,還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蘇、新疆、江西、黑龍江、浙江;“二寧”指寧夏和遼寧。)對于這些輪廓“四不像”的省區,記憶時不能“心急”,經常看看就可以記住。還可以找一張彩色的中國地圖,貼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墻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一個有深度的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探索的興趣,還可以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但要圍繞本節所講的重點知識點,而且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問題的設計才具有說服力,才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日常生活知識都離不開地理知識。比如很多火車票都與地理知識有關聯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字母K(快車)、T(特快)、D(動車)、Z(直達)和T176等引出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日趨完善的立體交通網》這一節關于鐵路線和運輸網絡。一切關于交通網的地理知識都會以對問題的興趣為目的,從而將知識清晰化、系統化,深刻記憶。教師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結果。
三、利用小組合作,精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學業水平測試,又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終結性考試。考試內容與2012年相比,在試題的整體設計上,有創新,有突破,實現了地理中考(學業考試)與時俱進的特點,命題者更注重三維目標的具體落實,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試題結構上,變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對世界地理知識的考察力度;在試題的難易程度上,立足基礎,突出能力,穩中有變,難易適中;在具體試題內容上,無論哪種題型中的試題,均不同于上一年,達到考題連續兩年內不重復,年年有變化的要求。由此可見,命題者是經過用心思考、細致準備和精心編制的。
本套試題立足新課程標準,遵循地理課程基本理念,強化了對地理讀圖、填圖能力和對地理知識學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測試可以準確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識運用水平,可以反映學生真實學業水平,實現了中考的選拔功能,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試卷考查了初中學生七年級、八年級兩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識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礎,知識面廣,有一定的探究性、靈活性和綜合性,起到了實施新課程的導向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也有利于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二、試題的特點
(一)考查地理基礎知識,難易適中。
本試卷為閉卷考試,時間為60分鐘,卷面滿分為100分。試卷中,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填圖題等題型,基本上都是分別按照七年上冊、七年下冊、八年上冊、八年下冊的先后順序設計和安排的。試題絕大部分是圍繞每冊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設計,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識,涵蓋了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主要內容,試題內容科學、準確,表述清晰無誤,沒有特別難和特別繁瑣的題,也沒有偏題和怪題。大多數試題既是主要的知識點,也是比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龍江東部地區中考地理考試說明》中關于易、中、難比例為80:15:5的說明。其中,比較難的試題有選擇題第5題,“關于地球五帶中,哪個溫度帶有極夜現象”,七年級上冊教材P12圖1.20中并沒有對此做出說明,只有在教師特別加以講解,學生通過自己理解的情況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帶和南寒帶,即選項“D寒帶”。選擇題第15題,“關于東南亞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答案應該是“A湄公河”。不過,教材中對此也沒有指出,沒有在正文中明確寫出來,學生只有在考前的學習中通過對七年級下冊教材P27圖7.18進行分析歸納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材料分析題第57題中的第(2)題,“關于霧霾天氣的成因”,須要學生根據所給材料和生活體驗進行總結和分析,屬于學以致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靈活性和綜合性。
(二)分值分配較為合理,突顯基礎。
在教材結構中,《地球和地圖》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章,突顯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識編排在七年級的上、下冊中,中國地理的知識則編排在八年級的上、下冊中。關于試卷中分值比重,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這個標準來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識點占試卷分值比重來分類,如下表:
材料分析題考查的是“中國地理”的內容,這從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兩部分內容,即七年級上下冊所占的分值為57分;“中國地理”的內容,即八年級上下冊所占的分值為38分;我省的鄉土地理知識占5分。基本符合《考試說明》中“地球和地圖約占10%;世界地理約占40%;中國地理約占45%;鄉土地理約占5%”的試題知識內容分布結構。試題能夠體現新課改的理念,注重檢測《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各種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實踐和熱點問題,充分利用了地圖語言來表現試題內容,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適當增加了試題的人文性和開放性,突顯地理學科的特色。
與2012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試題相比,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試題在知識內容分布及結構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側重于對七年級上下冊知識點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讀圖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學科的特點是以圖表為主要表述語言,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要通過讀圖和填圖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特別是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圖表的運用更是涉及面廣,適用性強。所以,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本套試卷中,第四大題共有6道填圖題(51~56),共37分,所占卷面總分的比重是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學生對地理圖表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四)試題設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本套試題在設計上十分注重“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并能把試題的設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既不顯得枯燥無味,又能體現地理學科的人文性特點。例如,選擇題第22題,“當校園中的五星紅旗飄向北方的時候,說明此時校園所在地的風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學生能否理解“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這一概念,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再如,讀圖分析題第51題“地球公轉示意圖”中的第(4)題“我們考試的時間是6月27日,此時地球運動到圖中的______兩點之間”,就屬于考查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設計。第55題“臺灣略圖”中的第(2)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圖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題“走進家鄉,了解家鄉”中的第(2)題“冬季的哈爾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素有‘______’城之稱”。這些都體現了本套地理試題與時俱進,注重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適當增加試題人文性,學以致用的特點。還有第57題,在這個材料分析題中,將2013年上半年以來對我國影響嚴重的霧霾天氣的話題,通過詳細真實的數據和背景資料表述出來,并通過“材料”的“提示”,讓學生找出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學生可以根據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車”,分析出“汽車尾氣”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業的檢查、嚴格監管工業企業煙塵排放”,得出“工業生產排放煙塵”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對主干道每天增加兩次灑水降塵”,得出“道路揚塵”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說,學生可以答出題目中要求的3個答案。當然,這3個答案也是靈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與材料相關,符合題意就可以。本題也是對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緊密聯系生活,與時俱進,學以致用。
(五)試題中的不足。
在試題內容比例的設計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在《考試說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圖的相關試題約占10%,而本套試題中,這部分內容占了8分,分別是第3、4、5和第51題,關于經緯線和地圖的試題則根本沒有,而經緯線和地圖的相關知識既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內容,又是學習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礎。比如,關于某一點地理坐標的判定、某一點所在的半球位置、某兩點的相對方向、比例尺的相關計算等等,這些重要基礎知識點都應該在試題中有所體現。
在試題題目的表述上,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選擇題第21題,原題的表述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應該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雖然只是一字之別,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讀起來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確,況且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課文題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稱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則可稱為“北非”。
另外,填空題第46題,題目是“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_____”,應該表述為“西北地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雖然只是增加了“主要”兩個字,卻可以突出表現西北地區多樣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個特征,即“干旱”。因為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為主以外,還有冬冷夏熱,氣溫年差大、氣溫日差大,風沙天氣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兩個字,試題的表意才更加明確,學生在解答時才更容易準確。
三、教學建議
針對2013年的中考地理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試題特點,建議初中地理教師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基礎知識教學,聯系生活實際。
在初中地理學業考試中,非常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和生活實際兩方面的考查,教師在教學中要介紹主要的、必備的地理知識點,同時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圖表分析能力,并將地理知識緊密聯系到生產和生活的實際中,為高中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重點培養圖表分析技能,加強填圖訓練。
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科特有的“語言”,對地理圖表的閱讀、分析和推理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徑。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題對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讀圖分析題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對重要地圖、圖表的閱讀和分析,通過地理圖表記憶地理知識,初步學會圖文互換,能夠準確、全面地“看出”圖表中顯性和隱性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綜合運用地圖的能力。
(三)復習時要有針對性,不搞題海戰術。
地理中考復習涉及內容多,初中兩個年級的4本教材都要兼顧,復習時不必面面俱到,教師要根據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計劃安排,力爭將課本內容變薄變少。在設計復習題時,切忌搞題海戰術,弄得師生都很疲憊。每個學校安排的地理課時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兩節課,為了有好的復習效果,教師要給學生“把好關”,提高課堂效率,最終決勝地理中考。
(四)考前讓學生留意與地理相關的新聞和時事熱點。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來越關注時事熱點,一般都體現在材料分析題中,如果教師在中考復習中能夠做好材料分析題答題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并預先對考前發生的與地理相關的時事熱點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可以將材料分析題這5分全部拿到。從2012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題來看,試題設計的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話題,并結合中國“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這一主題,倡導節約和環保,讓學生談一談對“綠色消費”的理解,設計公益廣告等等。在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題中,則設計了關注“霧霾天氣”這一熱點話題,緊密聯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復習中,教師也要指導學生留意與地理相關的新聞和時事熱點,做到“心中有數”,并能產生“聯系”,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