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05:01: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綜合英語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教師角色的差異
教師的角色從傳統語言教學的指導者和示范者轉化為現代語言教學的促進者與協助者。
在很大程度上,無論是綜合英語還是商務英語,在不同教學活動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師的角色。教師應該能夠識別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并根據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挑選合適的學習材料、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教師還必須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須深入掌握語言的系統功能和語言結構。作為語言教育者,商務英語教師應該掌握語言教育者必需的基本技能:具備組織能力,評估能力,課堂參與能力,課堂調控能力,并且掌握廣博的知識。
(二)課程設計方面的不同點
總體來說,綜合英語的課程設計主要是圍繞文化、英語文學、語言學等進行設計,而商務英語主要是圍繞英語語言在商務環境的應用進行設計。
根據Hutchinson 和Waters的研究,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計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稱作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是最簡單也是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這種方法強調在目的語境中建立盡可能直接的聯系。這似乎非常符合語言教學的邏輯,然而這種方法又是刻板的,而且僅停留于表面水平。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被許多國家廣泛地應用,特別是在拉美地區的國家,這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理論和實踐兩項基本原則上的。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旨在改變注重表層的語言性能為注重能力基礎,相對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言,這種方法更關注學習者。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完全不考慮學習者,以技能為中心的教學法也沒有完全考慮學習者,不同于以上兩種方法,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則最關注學習者,因而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分支,通過不斷調節課程設計的方法來適應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商務英語學習者通常對商務英語的學習要求非常清楚,一些學習者,特別是有工作經驗的學習者還設定了學習目標,因此,為了能使學習者在課堂中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應該把學生的實際需求考慮到商務英語教學中。綜上所述,第三種課程設計方法——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最關注學習者本身,因此,能最大程度促進商務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教學模式的不同
綜合英語有以下幾種經常應用的教學模式:
(一)PPP 教學模式
PPP 教學模式指的是“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在Presentation階段,教師展示內容豐富的課程內容和新的語法結;在Practice階段,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各種練習任務鞏固已學的知識;在Production階段,學習者逐漸脫離教師的指導,通過完成練習任務,把新學的知識與以前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了主導者的角色。
(二)ESA教學模式
ESA教學模式指的是“engage-study-activate”。在Engage階段,教師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Study階段,通過教學活動,構建語言和知識信息體系;在Activate階段,教師設計一些練習和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在交際環境中使用語言。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感知,并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注意力等因素來促進教學。
(三)PPT教學模式
根據Ur的研究,外語教學的過程可以分解成三部分:Presentation、Practice和Testing,被稱為PPT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功能和PPP教學模式或多或少有些相像。在第三階段,教師通過設計一個測試來檢驗學生已經掌握和還需鞏固的語言知識。
相對綜合英語而言,商務英語教學也有三種常用的教學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強調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是一種為了適應行業用途的英語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在各種商務環境下的基本語言能力和商務禮儀等能力,如商務審計、商務談判、市場營銷、商務合同等。
第二種教學模式稱為“基于內容的語言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被許多歐洲的大學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有兩個基本步驟:第一階段,教師教授一些常用的商務英語知識,對學生的商務溝通技能進行訓練,包括如何寫商務信函和商務便簽等。在第二階段主要是國際貿易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完成所有課程,并獲得相應的高級商務證書。
第三種教學模式以實際商務環境為背景,教學內容也貼近商務工作的實際,學生通過該模式的學習能獲得用英語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會在接下來的部分詳細介紹。
三、教學方法的不同
傳統來說,英語學習被認為由聽、說、讀、寫、譯這些部分組成,不同的英語教學方法被應用于不同的部分。商務英語教學有兩種基本的教學方法:
(一)分析講解型教學法
由于分析講解型教學法注重語言和語法功能的講解,這點與綜合英語的教學方法非常相似。但從語言技能和詞匯方面看,又與綜合英語有很大區別。單從掌握詞匯水平的要求上看,商務英語與綜合英語就不一樣。許多綜合英語的詞匯被用在商務英語情境時,詞義就發生了改變,商務英語教師必須花大量時間培養學習者正確掌握商務詞匯的技能。商務英語教師把這些在商務情境下具有特殊意思的詞匯歸納起來并教授給學生,讓學習者區別這些詞匯在商務情境和一般情境下的不同用法。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專門的商務情境對話進行討論。例如:“minute”這個詞出現在課文中,并在文中具有專門的商務詞義,教學中則可以引出諸如會議前需要準備什么以及會議中或會后學生可以進行的商務活動。學生必須掌握商務會議的流程,在課堂中模擬一個英文商務會議。
(二)情境設計教學法
這種以真實商務情境中使用的英語語言作為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我們發現很多商務英語教材都是按這樣的方式編譯的:展示不同商務場景的角色對話。這些場景包括商務融資、國際貿易、商務結賬、商務談判等。情境設計教學法能展示不同商務情境下語言的使用,讓學生最直觀地感受到商務英語語言與綜合英語語言的區別。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商務英語的教學對象涵蓋了從事商務職業的人員和將來從事商務英語職業的全日制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商務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專業素質,不但要培養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商務專業技能。這就要求商務英語教師熟知專業英語語言,并能敏銳地覺察到商務專業的關注與需求,而且能靈活地對這些需求做出相關反應。
[參考文獻]
[1]Chen Dan et al..Speaking Business English in Different Ways[M].Beijing:China Water and Electricity Press,2007.
[2]李劍萍,魏薇.教育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一直以來都是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是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最關鍵的一門課程。長期以來,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是:領讀單詞―講解課文及課文中的生詞一領讀課文一做課后練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信息的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參與度不高,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綜合英語參與型教學模式,是要調動學生主體的大量參與、實踐、操練,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研究能力。
一、“參與型”課型的含義
“參與型”課堂教學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在對學生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賦予他們以權利,縮短教師講授時間,給學生留下充裕的時間交流、提問、消化,豐富學生參與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機會,師生共同營造一種積極、主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但這種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削弱,只是由原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轉變為既要注重整體教學、精煉地講解、科學地設計、注重學生的語篇能力,又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調節、指導和積極評價。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平行推進,使學生心情愉快地參與課堂學習。
二、綜合英語“參與型’課型特點
(1)預習。預習是上好‘參與型”綜合英語課的重要起始環節。首先是單詞的預習,每課的生詞作為一項課前作業讓學生們準備,其次,還有社會背景知識的預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部分的語言訓練都體現了某種社會文化。比如聽感恩節的材料,就讓同學們提前預習感恩節的背景、習俗,學到婚禮的語篇,就讓同學們預習英美婚俗的相關知識。這項作業與同學們期末考試成績中的平時成績掛鉤,這樣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就更強,就為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開了一個好頭。
(2)每課報告。每次上課前,都安排一個指定的同學就他/她感興趣的某一話題做一個2~3分鐘的報告,然后他/她本人可以就報告中的內容向任意同學提問,檢驗他們聽的效果。學生們都是同齡人,話題也就讓其它同學比較感興趣,所以效果一般比較好。
(3)引入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諺語、引語。語言的學習同時也包含思辨能力的培養,引入英文的諺語、習語,引發學生們用英文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諺語、引語的理解討論中,促進學生理解,最后由同學們自己得出諺語、引語的最佳中文翻譯,煅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英語能力。
(4)課堂上大部分精讀課教師精講,適當提出一些相對簡單的段落讓同學們講解,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同學們在完成此類任務時,大部分同學珍惜機會,學著老師的模樣,又充分發揮個人的想法和風格,雖然有的同學分不清重點,有的同學對文章理解不夠透徹,但有的同學也充分展現了個人的語言功底,有的同學也展現了他們做教師的潛質,這種練習實踐操練性強,在教師節的指導下,同學們實現了學法教法的雙重提高。
(5)充分滲透語音知識。在每單元的學習中都提煉出一些在本單元出現頻率較高的元音或輔音,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詞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自主發音,相互糾正;完成此項任務后,再提高難度,找出一些反映此類發音的英文繞口令,讓同學們操練,然后再以小組形式進行比賽。這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學習語音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同學們對語音的重視程度。
(6)實用寫作。在每課教師都設計一個實用的寫作訓練,比如,通知、海報、道歉便條等等。讓同學們受到受到應有的訓練,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在寫作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思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7)翻譯訓練。在每課學習完成后,做一些針對本課內容的一些翻譯練習,同學們可以大膽聯想從前學過的詞匯、句式,也可以基于本課所學,做出自己的翻譯版本。課堂上讓同學們交流、討論,使課堂教學成為他們的興趣點,使他們在參與中記憶深刻,學習得心應手,煅煉他們的翻譯技能。
三、綜合英語“參與型”課型的教學效果
實施‘參與型”綜合英語教學,在進行以語篇講解的同時還進行“聽、說、讀、寫、擇”的訓練,遵循了英語教學的內在規律,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英語學習的參與意識明顯提高,參與氛圍也日益濃厚,從而創設了一種主體參與、協同競爭、富有生氣的教學景象。通過采用“參與型”課型教學,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了綜合英語教學模式,讓學生樂于學、善于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師生平等、教學民主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增加人均語言活動量,培養了學生競爭和協作的意識,促進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協同發展;‘參與型’教學法讓學生重新恢復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內在的潛力,培養了合作學習的實踐能力,同時實現了教學相長,推動了良好學風的形成和課堂內外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一直以來都是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是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最關鍵的一門課程。長期以來,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是:領讀單詞—講解課文及課文中的生詞—領讀課文—做課后練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信息的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參與度不高,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綜合英語參與型教學模式,是要調動學生主體的大量參與、實踐、操練,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研究能力。
1 “參與型”課型的含義
“參與型”課堂教學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在對學生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賦予他們以權利,縮短教師講授時間,給學生留下充裕的時間交流、提問、消化,豐富學生參與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機會,師生共同營造一種積極、主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但這種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削弱,只是由原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轉變為既要注重整體教學、精煉地講解、科學地設計、注重學生的語篇能力,又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調節、指導和積極評價。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平行推進,使學生心情愉快地參與課堂學習。
2 綜合英語“參與型”課型特點
(1)預習。預習是上好“參與型”綜合英語課的重要起始環節。首先是單詞的預習,每課的生詞作為一項課前作業讓學生們準備,其次,還有社會背景知識的預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部分的語言訓練都體現了某種社會文化。比如聽感恩節的材料,就讓同學們提前預習感恩節的背景、習俗,學到婚禮的語篇,就讓同學們預習英美婚俗的相關知識。這項作業與同學們期末考試成績中的平時成績掛鉤,這樣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就更強,就為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開了一個好頭。
(2)每課報告。每次上課前,都安排一個指定的同學就他/她感興趣的某一話題做一個2~3分鐘的報告,然后他/她本人可以就報告中的內容向任意同學提問,檢驗他們聽的效果。學生們都是同齡人,話題也就讓其它同學比較感興趣,所以效果一般比較好。
(3)引入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諺語、引語。語言的學習同時也包含思辨能力的培養,引入英文的諺語、習語,引發學生們用英文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諺語、引語的理解討論中,促進學生理解,最后由同學們自己得出諺語、引語的最佳中文翻譯,煅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英語能力。
(4)課堂上大部分精讀課教師精講,適當提出一些相對簡單的段落讓同學們講解,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同學們在完成此類任務時,大部分同學珍惜機會,學著老師的模樣,又充分發揮個人的想法和風格,雖然有的同學分不清重點,有的同學對文章理解不夠透徹,但有的同學也充分展現了個人的語言功底,有的同學也展現了他們做教師的潛質,這種練習實踐操練性強,在教師節的指導下,同學們實現了學法教法的雙重提高。
一、研究性學習整合――培養學生興趣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我把研究性學習的主旨遷移到課堂教學中去,改變了舊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探究、合作”進行學習活動,師生一起共同提高英語教與學的質量。高中英語教學倡導任務型教學,其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會、經濟、科學、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現行江蘇省實施的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為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好的課題背景,滲透研究性學習,把英語教學活動變成生動活潑的英語研究探索交流活動,容易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
在Cultural differences這個單元中,我設計了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英語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學生聯系課本,從交流方式、飲食方式、婚禮習俗、節日慶祝幾個方面設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針對每個課題提出問題,從多方面收集材料、處理各種信息,并進行分析比較,最后解決問題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英語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英語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的樂趣,認識學習探索的方法,掌握應用知識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互相合作來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滿足了好奇心、探知欲,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傳統的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較少,學生也難以利用課堂空間充分展現自己。由于缺少作為民主方式之一的討論和小組研究,學生只能被滿堂灌,從而沒有有效地吸收知識。
在英語教學中把英語課的實踐環節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能給學生提供探索、研究、創新的機會,為運用英語、提高交際能力提供廣泛的時間和空間。
二、信息技術整合――發展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運用,要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1.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信息量大等特點,可以再現教學所需要的情境,調動多種器官協同參與,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語言交流,形成大量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輸入大腦的信息時間更為長久。為學生創設參與探究的時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網絡教學――開闊學生視野
網絡教學早已成為英語課堂多媒體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教學任務,學生帶著興趣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和研究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有益工具,為學生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開放的教育環境和手段,使學生置身于在主體引導下的動態學習中。通過用網絡展開教學活動,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更能啟發學生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僅為學生提供接觸電腦網絡的機會,更使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掌握了一種有益于自身發展的學習工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網絡資源共享――擴大知識面
我們選擇的各種教學資源和內容要在適合教學的實際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要有一定程度的貼近生活,使學生在內容豐富的閱讀中既能豐富閱讀體驗,又能聯系實際,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通過課外精讀和泛讀,了解到更多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知識。比如,Christmas,The April Pool’s Day,Thanksgiving Day等等,通過反思,讓學生正確看待“洋節日”,要熱愛自己的節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通過廣泛的閱讀適合于他們的信息,學生不僅豐富了語言,擴大了詞匯量,開闊了視野,還使學生了解到了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的不同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和解決實際學習中處理相關信息的能力。
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
學科整合是一種理念,而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并非是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就是整合。要想切實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張思中英語教學法和李陽的瘋狂英語學習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英語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整合,從而實施了英語教學的新跨越。比如,在講National flags和Different colors and cultures與其在課上花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查找各國的國旗及其顏色等所表達的概念,不如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來處理本內容。比如,我國國旗的構成,黃色的五角星和紅色表示什么概念。學生對于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國旗還是很了解的,可以讓學生直接在黑板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國旗畫下來并涂上顏色,同時根據自己對于顏色指代的理解說明或猜測國旗顏色所代表的含義和反映的深層次文化。
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的教學為新的教學策略的構建提供了必需的條件,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網絡英語情境的熏陶。英語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是新課程標準下新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必須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認知習慣和身心特點等前提下,以實踐活動作為教育的輔助,開展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的英語實踐活動,為學生探索、研究、接受和運用所學英語提供重要的廣闊的平臺,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積極學習英語的氛圍,使學生愛上英語、樂于說英語。
參考文獻:
[1]孫華修,張雪琴.利用專題學習網站,促進教與學的轉變[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04).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科技時代,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而對新時代的挑戰,外語教學必須全面適應這一發展的需要,適應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的需要,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高科技時代要求更多高素質人才,所以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具備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在外語教學中應從改變教育觀念著手,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膽改革創新,以達到對學生高水平教學的目的。下面就是我對英語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一、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會讀、寫、說,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是只保留在這個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互通經濟的重要工具,這是它工具性的一面。語言還具有人文性,它是人們思想、感情、意愿的表現形式,所以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
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情感意識中的思維能力,要使學生習慣于用英語語言去思考一切問題,這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用英語語言的邏輯方法去考慮問題,讓學生擺脫母語中的那些固有的東西的束縛,切忌遇到事情先用漢語考慮成熟再翻譯成英語,要注重啟動英語語言機制,熟練掌握英語的語序及其特征,首先達到熟練應用,再進一步達到深入思考的程度。二是培養學生較高的人文素質,提高綜合能力。要讓學生懂得學習英語語言不僅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認識和了解西方世界,了解古老的英國的風土民情,了解發達美國的特征,使中國能更好的容入地球村。
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必須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因為,運用邏輯形式來進行的思維活動,其特點之一就是概括性,就是從具體的客觀事物中抽象出本質的特征和聯系。因此,加強英語訓練的邏輯性,注意把英語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多種聯系,從性質、類型、因果等方面的關系對練習形式和內容進行組織、概括,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以英語為外殼的思維定勢。
二、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實踐課題,與應式教育不同,它是以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的提高與發展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注重開發個人的智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在英語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原則。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把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融進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高品位的人,也為學生走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進行素質教育,首先要求高素質的教師,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必須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外語教師。
三、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達符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當今英語教學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對語言的形式和結構等內在關系可以說已經相當重視,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對于使用該語言是否得體,學生對語言的含義是否真正理解等問題。但是,對于使用該語言是否得體,學生對語言的含義是否真正理解等問題,在教學中涉及得甚少,這對學生真正學會英語是一個不小的障礙。筆者認為,在注重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避免學生因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正像西方人不懂得中國人為什么要磕頭,為什么要纏足一樣,中國人對西方人的感情及言談舉止、風土人情等文化現象也不理解,因此,在學習英語時不僅僅在句子結構和語序上不習慣,而且對整個西方文化都是陌生的,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學生學起英語來就只能是呆板地、生硬地、機械地掌握一些語法結構,然后再對照漢語一句死板地翻譯過來。這就難免出現詞不達意或所表達的意思不夠完整,甚至出大錯、鬧笑話。你想用英語來解釋或說明問題,就必須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習俗,他們的行為方式,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交際中的一切問題。不然你說的那就不是真正英語,而是漢語式的英語。因此要學好英語就必須了解與英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也就是說,在學習英語時掌握該語言知識,只能保證造出正確的英語句子。而了解有關該語言的文化知識,則可以保證使用英語更加得體。文化是語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分析詞匯的文化內涵和英語話語的不同特征,掃清其文化障礙,以達到理解英語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語教學是學生吸取西方民族文化、國情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這不能簡單地把跨國文化教學等同于對英美語言材料中文化的解釋,因為這種解釋的重點側重于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上,而忽視了那些構成語言理解障礙的文化問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外族文化的能力。或跨文化的能力的形成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知識傳授的學習的過程,或者只學習表面看到的部分,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調整心理層次,樹立對待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和信念,并不斷探索西方民族的文化內涵。因此存在于某個民族有的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不同的心理素質的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現象,往往隱含在語言之中。因此,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應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英語就是要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學會等值理解并熟悉一種新的民族文化,學得該語言蘊藏的精神財富,進而克服由于文化產生的交際障礙,培養出跨文化交際的人才,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實踐證明:運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英語教學,不僅在聽說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強了,同時也促進了讀寫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從以前被動的聽講者變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強化,從而增強了其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加了創造意識也就培養了創造能力。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方法很多。不管通過何種途徑,教師一定做到精講多練,挖掘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堅持培養學生綜合英語能力,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因此,在中學開展英語綜合性學習勢在必行。
1.綜合性學習的概述
綜合性學習就是指英語教學活動中,依據教材文本內容要求,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主題背景下,能夠通過實踐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該種教學方式具有如下特征:(1)實踐性,即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探究實踐,鼓勵學生在此中感受英語;(2)探究性,即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合作探究基礎之上;(3)主體性,即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完成任務活動。
2.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途徑
2.1確定彈性的主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綜合性學習活動不應該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拓展,它有它自身的發展特點,因此綜合性學習活動不能沒有主題。但是每次活動的主題又不能定得過死,活動的主題應該是一個彈性的、能夠給學生有充分發揮余地的主題,它不同于任務型教學中很明確的任務。在這個主題統率下,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喜好確定自己的子題,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Chinese and Foreign Dietetic Culture Comparison)學習活動中,有關飲食文化主題的選擇就較為寬松,能夠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
2.2給學生適當指導,做到有的放矢
綜合性學習活動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指導也必不可少,否則就會放任自流,效果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就跟學生商討。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中,筆者就指導他們選擇與飲食文化相關方面的材料――選擇菜式(Choosing dishes)、烹調方式(Cooking methods)、餐桌擺放(Laying the table)、 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支付小費(Leaving tips)等,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地選材料。
2.3還學生自由的時間,增強他們學習體驗
我們知道綜合性學習不等同于課堂教學,原本由老師傳授的內容突然教給學生,學生一時難以完全適應,因此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搜索、體驗、探究、討論、交流、展示等時間。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時,筆者給學生一周的時間來準備,讓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展示自己,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2.4鼓勵學生展示才能,激活學生學習潛能
學生是綜合性學習互動的主體,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將有利于激活他們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筆者在開展“中外飲食文化比較”活動時,給學生準備了展示的舞臺。在此活動中,學生掌握了描述制作一道菜的相關語言,如cut up, peel, pour into, turn on, mix up...等;學會了使用各種描述做菜的專業詞語,如stew, braise, deep fried, roast, bake, steam, scramble, boil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大家對傳統的English dinner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意義
3.1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都處于一種緊張、積極、活躍、興奮的狀態。從選題到制定計劃,再收集資料,最終到成果的呈現,無不滲透著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積極思考,而最終的展示活動又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而在活動的不同環節中,由于都要求使用英語,也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聽力、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
3.2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鼓勵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綜合性學習活動使教師的教學,由靜態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生為了弄清某項學習任務,他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在小組內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在展示活動時,也跟其他組的成員就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使這一活動從頭到尾都呈現出多元的、動態的過程。
一、中專英語改革的背景
中專英語教學也要在貫徹國家“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育方針的前提下,以綜合性語言實踐課程為發展方向,既培養學生必備的英語語言知識,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有關涉外業務工作的能力。
目前的中專綜合英語教學普遍面臨著許多問題,如教材不對口,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自主學習意識,教學模式陳舊,仍然拘泥于詞匯、語法、課文翻譯的“老三段”模式,學生厚集而不發,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等,為改變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英語聽、說等實踐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
二、中專綜合英語的教學創新
筆者在英語教學中認真探索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創新。
2.1開學之初,夯實語音和語法基礎,“大家一起跑”
由于中專生的來源都是初中畢業生,學生的語言基礎差別很大。前者具備一定的詞匯語法知識,但整體水平不高,啞巴英語、聾子英語比比皆是,習慣于被動灌輸,還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的中專的英語教學要求。而“三校生”的英語基本停留在初中水平,英語詞匯語法知識很差,對英語的學習極感吃力和不感興趣。由于我校兩種學生合并組班,統一的大班教學模式勢必會摧毀大部分“三校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動力。因此,為了學生的均衡和諧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在開學之初,筆者會對學生進行統一的語音和語法知識培訓,時間為一個月,具體步驟如下:
為摸清學生具體的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學生在報到時就要接受英語教師的口語面試,了解學生基本的聽、說能力和語音語調;在開課的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和方法,以試卷的形式測試學生基本的語法和詞匯知識,為下一步的語音語法培訓做好鋪墊。
語音培訓內容涉及基本的26個英語字母和48個語音因素的正確發音,輔之大量的語音練習,包括單詞、詞組、句子、文段、繞口令等,旨在教會學生正確的單詞拼讀、句子連讀的技巧,以至于能夠流暢自然地讀文段,聽、說英語。語音培訓主要在于培訓發音技巧,引領學生去探尋單詞發音的規律,使學生見詞會讀,能讀即對,從而糾正學生的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使學生的口語更純正,能流暢地用英語和別人交流,以適應工作崗位對英語的要求。
在語音和語法培訓結束時,教師會對學生的語音進行口語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讀音標、單詞、句子和文段以及口語表達等,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打分;語法測試采用書面測試的方法,教師在語法的培訓范圍內出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做題交卷;兩種成績均記錄在學生的平時成績當中,是學生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
2.2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課堂講授為輔,“大家一起來”
中專院校的發展要有自己的獨特性。其獨特之處在于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強化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和翻譯式教學,突破“教師講破嘴,學生寫爛筆”的灌輸理論,而應啟發學生學什么和怎樣學。而筆者的創新之處就是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堂講授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是課堂講授的前提,而課堂講授為輔,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補充和升華。
因為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將在課堂積極主動地實踐應用所學知識,將書本上的詞匯、句型更有效地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交際技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而且,正是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的時間將從繁瑣的語言點和詞匯講解中解放出來,課堂面授內容調整為各種類型的活動。
三、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在創新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反應語音和語法的培訓時間過短,一個月內很難將這些知識完全吸收,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依然有必要繼續滲透語音語法知識。
學生的小組合作式的自主學習依然需要約束、監督和激勵機制,如教師可要求組長在值周前須交一份值周計劃,具體到學習或活動時間,地點,內容等,教師隨機安排學生抽查,以確保學生真正的參與進教學活動中來。為更好的激勵學生,每周可在小組內部推薦產生學習積極分子,由小組之間互評產生學習先進小組,給予特殊獎勵。部分學生難以適應角色的變化,習慣于被動學習,教師學要引導其轉變思想,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學評價評價模式的創新也給教師帶來了教學信度的問題。不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可能相差很大,即便是同一位教師在不同時間也可能由于一些非評價性因素而判定標準不一。與此同時,形成性評價過程耗時費力。它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法和評價學生。
由于我校英語教學基本都是大班授課,班級人數眾多,授課任務繁重,教師有時難免力不從心,對學生評價不足,反饋不及時。因此,在形成性評價中應注重把握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同時還應加強對評價信度的研究。教師還應當正確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設計形成性評價方案時要注重遵循簡便可行的原則,盡量不加重師生的負擔。
教學改革與創新任重而道遠,而筆者所進行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所以教師的教學創新不應該停滯,而應該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綜合英語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核心課程,在人才培養中起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但很多綜合英語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授受式”教學,學生不能有效地參與課堂語言實踐活動,課堂效率低下,這與現代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向背道而馳。PBGS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西方比較盛行的、成熟的、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逐漸進入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視野,并在綜合英語課堂中呈現方興未艾之勢。
一、PBGS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PBGS,即Project Based Group Study,翻譯成中文就是“基于項目的團隊學習”,是一種完全體現能力本位思想的教育模式。它以項目為載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團隊協作方式共同完成項目任務。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教師從主宰者變為促進者,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由個人學習變為團隊學習,由理論學習變為學做結合,由交平面作業變為立體作業。PBGS教學模式的特點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課程目標與項目的設計立足生產生活實際。PBGS教學模式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項目設計往往兼顧學生的需要、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科的發展和職業發展四個方面。(二)強化實踐環節,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手腦并用,做中學,教學做一體,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實踐活動去完成接受的任務,從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突出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項目目標明確,任務落實到人,要求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而如何去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四)強調學生自主承擔責任、自主管理。責任意識是綜合能力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學生對自己任務的完成狀況,以及對團隊目標的實現要承擔責任,PBGS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責任意識等品質的培養。
二、PBGS教學模式在綜合英語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法
應用語言學家Stroller在討論如何實施PBGS教學時,提出了課堂教學步驟:師生討論并共同確定項目主題;決定項目成果的內容與形式;計劃項目的結構;收集信息;組織與分享信息;展示項目成果;項目評價。把學生按照項目需求分成一定人數的小組,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共同完成,并在課堂上展示成果。依據PBGS模式,綜合英語教學實施的具體項目如下:
(一)聽
每天聽若干條條VOA或BBC新聞,XX人一個小組,由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在小組當中討論各自聽到的新聞內容,擴展視野,了解世界新聞事件。多聽能夠使學生擴大知識面,增強語感,熟悉不同的英語發音,逐漸適應快速語流,以提高聽力能力。
(二)說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多利用小組討論,設置貼近生活的話題,由易到難,使學生有話可談。另外,還可以通過朗讀、模仿背誦、故事復述、繞口令、角色扮演、電影配音、唱英文歌、演講等多種項目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學生可以個人或小組形式上臺展示,并進行比賽,但每次要求每組成員輪流參加,確保組內成員都有獨立運用語言來展示的機會。
(三)讀
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擴大英語語言的背景知識,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小組成員閱讀同一本書,然后進行英語交流與討論,分享閱讀的心得與體會,并一起探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學生的培養競爭意識,激勵學生力爭做得更好,提高閱讀水平。
(四)寫
每周堅持寫日記,每篇日記不少于100詞,內容不限。兩人一個小組,每周末檢查,先由兩個人互相交換閱讀,并指出其中的優點和缺點,并做出標記。之后根據所指意見進行改正,雙方有不同意見之處可交到教師處,由教師給予進一步指導和評價。
(五)綜合能力
每一課確定不同的主題,課前布置預習任務,開發不同的項目內容,分配給各個小組,以引導、督促合作精神的養成。要保障PBGS的落實,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和網絡資源等渠道搜集相關資料,自主完成任務,并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全班同學展示學習成果,輔以精彩的英文講解詞。
三、在綜合教學實踐中運用PBGS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相對于傳統教學法而言,PBGS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模式,有些方面還不夠完整,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予以關注。
(一)項目設計問題
項目的設計容易產生的問題是教師往往基于自身經驗和理論知識設計項目,進而導致項目的整體設計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達不到預期培養目的。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能力和水平。協調各組人員構成,給各組布置難度適中的任務,將項目任務具體化,要論證項目的可行性,保障學生有資源可查,有相應的信息支撐。
(二)學生能力和合作問題
在PBGS模式下,由于學生水平和素質參差不齊,小組合作中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個別學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合作不主動,任務落實不到位,出現“合而不作”等低效現象,以至于各組項目實施進程不統一,不能按時保質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因此,對于小組組長的要求較高,除了在專業知識上比小組同學更扎實外,還要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等領導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小組內各成員團結合作,要鼓勵學習困難的學生克服困難膽怯等心理障礙。
(三)教師素質問題
為確保項目的可操作性,達到預期效果,項目進行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提拔。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業務素養要高,能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恰當的指點和輔導,能夠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對水平不高學生,要給予個性化指導和幫助,及時鼓勵和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指揮與協調能力。
(四)項目效果評價與考核問題
項目評價是PBGS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多維評價形式,重點建立以能力本位的項目評價標準,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促進合作學習。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選擇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個人表現和小組整體表現評定,避免吃大鍋飯,流于形式走過場。總之,教師適時、多維的評價,合理運用多維評價,是提高PBGS模式有效實施的不可缺少的一環。(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常銘.任務型教學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8):23-25.
[2] 張華強 曹宗成.綜合英語課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1):6,11.
[3] 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北京:中國大學教學,2001(6):32-34
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傳統教學多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譯語言基本功的積累,我們嘗試將英美文學欣賞融入綜合英語教學中,希望通過提高閱讀技巧、開闊閱讀視野、擴大閱讀量增加學生詞匯量。實踐證明,此舉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如何突破英語詞匯瓶頸、解讀文章深層含義和靈活創新運用語言,依然缺乏高效的方法。本文試圖從詞匯教學和閱讀方面探討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引入隱喻、轉喻思維解決上述問題。
一、[喻和轉喻的定義和區別
認知語學言研究表明隱喻和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還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Lakoff和Johnson主張轉、隱喻是人類概念創造所借助的兩種基本心理策略”。“L & J說:我們的許多經驗和活動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我們的概念系統大多是由隱喻建構的”[1]。 Aitchison說:“隱喻,即用另一個名稱來稱呼這一事實。”[2]“隱喻的中心不是語言,而是思維……隱喻可以在語言組織的各個層次上體現,可以體現為單詞、詞組、句子、也可以體現為語篇。”[3]
“轉喻是一種特別類型的心理映現,即通過理解一個人、物體或事件的顯著部分來認識整個人、物體或事件(Lakoff &Johnson 1980;Croft 1993)”[4]。“國外以Abdul Gabbar Mohammed Al-Sharafi為代表,認為轉喻不僅對詞匯層面的概念關系可以做出解釋,而且更多的是一種超過詞匯層進入語篇層的意義表征延伸,轉喻的指稱之力已經被看成語篇銜接與連貫的一個主要因素。他認為轉喻由兩種主要關系來實現,即鄰近原則(contiguity)和因果原則(causality)原則,鄰近原則實現部分-整體、整體-部分關系,這種關系被認為是轉喻語篇模式中最相關的鄰近關系。因果原則體現為以因代果和以果代因的關系。這四種抽象關系能解釋形式、認知和語境之間的互動關系”[5]。
那么如何區別隱喻與轉喻呢?“就認知域而言,隱喻屬于雙域間的跨域映射,而轉喻則屬于單域內的域內映射……從映射的認知基礎而論,隱喻和轉喻的基石分別為相似性和鄰近性;從認知功能看,隱喻具有有益于理解的作用,而轉喻則具有指稱功能;就特征凸顯而言,隱喻屬于相似凸顯(resemblance――prominent),而轉喻則屬于關聯凸顯(association-prominent);此外,就語義表現形式而言,隱喻的表現形式是‘A如B’或‘A is B’;而轉喻則是‘A代表B’或‘A stands for B’。簡言之,隱喻具有判斷性,而轉喻具有替代性”[6]。
二、在詞匯教學中隱喻思維有助于擴展詞匯
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胡春洞等人對詞匯教學的觀點是:“廣義的詞匯教學就是整個英語教學。具體地說:教詞匯=教文化;教詞匯=教交際;教詞匯=教思考;教詞匯=教學習;教詞匯=教語言。”[7]英語專業的學生通過專業四級考試要求掌握大約8000個詞匯,專業八級要求掌握13000個詞匯。擴展學生的詞匯量和深度掌握單詞的多種意義、多種用法是詞匯教學的重要任務。單詞的記憶不僅僅是死背硬記單詞拼寫和對等意義,這樣記單詞又難又累,有詞綴記憶、近義詞和反義詞擴充等方法幫助記憶。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多義詞的記憶。在英語詞匯中一詞多義的引申現象與隱喻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對隱喻的理解將有助于學生對多義詞的記憶。
“束定芳也有過如下評論:‘隱喻是語言中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我們似乎可以說,隱喻是語言變化的先導……它總是處于不停地變化之中……從語言的本質來看,以隱喻促成詞匯的語義變化符合語言以簡潔為貴的經濟原則,符合語言使用過程中的恒久的創造性、新穎性和生動性。’”[8]。
單詞多種意義之間的聯系不是任意的,詞的具體義項與抽象義項之間有著隱喻或轉喻聯系。在學習了單詞基本意義后,就能以該基本意義為起點或中心,按照隱、轉思維方式通過認知聯想,找出該詞多意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語義延伸過程,從而形成一個詞的有聯系、有規律的多義范疇網。單詞的多種意義之間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了解了這種隱、轉思維方式,記單詞就形象輕松很多。
“一般來說,詞匯語義擴展的方式有三種類型:一是連鎖變化型,指各種擴展意義從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出發,一個緊接著一個地發生變化,如同一根鏈條,一環一環地相連在一起。二是輻射變化型(radiation),即各種擴展意義從同一個中心輻射而來,而這個中心往往不是一個詞的基本義。三是前兩者的混合型,即連鎖輻射型結構”[8]。在課堂詞匯教學中,我們優先講解詞匯的原型意義即核心意義,因為核心義項是最典型、最直接的意義。同時,重視詞語隱喻意義的介紹,即幫助學生掌握詞語內部的基本詞義、隱喻引申詞義、詞匯搭配、近義詞比較等,為學生打好詞匯基礎。掌握詞匯的隱喻擴展意義已經成為學習新詞匯和一詞多義的一項重要內容。
“隱喻一般是從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常見的概念域來認知生疏的、無形的、抽象的、罕見的概念域,從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統之間的聯系”[2]。我們以動詞“revolve”為例,原型意義“旋轉,環繞,轉動”,例句:The earth revolves around the sun.地球轉繞太陽旋轉。逐漸引申為“以……為中心,以某物為主要興趣(或主題)”,如:His whole life revolves around surfing.他一生都在做與沖浪相關的事。The discussion revolved around the question of changing the club’s name. 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改變俱樂部的名稱[9]。詞義的變化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有形到無形的隱喻延伸過程。
以“withdraw”為例,“withdraw(動詞)的原型意義是:1.撤回,撤離2.停止提供,不再給予3.退出(從某行動中或組織里)4.提取(銀行賬戶中的款)5.收回,撤銷(說過的話)6.脫離(社會),不與人交往”。在這個詞中,我們看到有6個詞義, 其中核心意義是“撤回,撤離”,隱喻延伸意義:從原型意義(人或事物的)“撤回”引申到不同領域中:1. 從某個組織或行動中退出(跨領域延伸);2. 收回說過的話(從具體到抽象的延伸)3. 提取(銀行賬戶中的款)跨領域延伸,進入銀行業;4.脫離(社會),不與人交往(從有形到無形的延伸)。形容詞“withdrawn”表示“沉默寡言的,內向的,怕羞的”[9],也是從動詞引申意義“不與人交往”繼續引申轉指人的性格內向。隱喻在詞義的延伸中起到了重要的擴展作用,從基本詞義到跨領域多詞義的演變,單詞的各種意義之間不是孤零零毫無關聯的,它們有著緊密的內在邏輯關系。“隱喻的方向十分重要,身體的影響一方面向外延伸到環境特征,另一方面向內延伸到心智之中”,即“近取諸身,h取諸物”[2]。了解詞義隱喻延伸的發展方向后,單詞記憶相對就有規可循。這種從有形到無形、從具體到抽象的詞義跨領域引申過程,有助于學生對單詞的多詞義和多用法理解應用,幫助他們打開思路靈活運用單詞,不會因為是第二語言學習而自信不足、縮手縮腳。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還會遇到一些詞語的創新隱喻用法,這時詞語的喻義在詞典中是無法找到的。“Ricoeur曾說過‘詞典’中找不到隱喻,也就是說,孤立的詞不可能成為隱喻,隱喻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產生。語境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指上下文或詞語的搭配或前后組合關系;非語言語境指交際環境和文化背景等。由于詞語的創新隱喻,即活隱喻具有不窮盡性、靈活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10] 。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和閱讀帶來更多的困難,只有結合上下文語境才能準確分析出詞語的準確意義。
三、 在閱讀教學中轉、隱喻思維有助于解讀文章深層含義
文貴含蓄,語言學習中重要的是對言外之意的準確理解。理解了隱喻和轉喻,就比較容易解讀作品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雅各布森認為在文學批評中,詩歌中更多用到隱喻思維,而現實主義作品中更多體現轉喻思維。“兩者均涉及用一個意義明確的源域暗示一個含蓄的目標域。讀者需通過推理,首先明確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關系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基于轉隱喻關系的語用推理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完成這一推理過程至少需要三個要素參與:語境 、假設與演繹規則(即關聯性)。轉喻和隱喻在其中起著演繹規則的作用。話語接受后需要以假設為前提,利用各種語境(尤其是認知語境)信息,依據演繹規則,找出最佳關聯,才能準確推導出超載的信息”[1]。
例如:海明威的《雨中的貓》“描寫了一位妻子因長期被丈夫忽視,而缺乏安全感。海明威并未直接刻畫,而是假借她對雨中的一只流浪貓的情感移置,來轉喻她的情感”[1]。同樣的技巧也可見于杰克?倫敦的《生命的法則》[11],依照印第安人族里的習俗,老酋長科斯庫什因為年邁被一個人留里雪地里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他的酋長兒子帶著族人奔赴遠方尋找食物。小說描寫了在生命最后,被狼群圍繞的老科斯庫什腦海中的數段閃回。“閃回是影視作品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常用手法――利用突然插入的某一場景的短暫畫面,來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起伏”[1]。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閃回一定是生命中最深刻的記憶:他和兒時的伙伴青哈親眼看見一頭年老落隊的老駝鹿和一群餓狼徒勞無功、血腥殘酷的殊死搏斗歷程。這個閃回轉喻了老人面臨死亡時的恐懼與絕望,同時轉喻了老人在一生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逐漸形成的死亡觀: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11]。
四、結語
通過隱喻和轉喻寫作手法,作者營造了一個個新穎廣闊的想象推理空間,促使讀者思考作品紛繁復雜的表象下所隱藏的深刻喻義。讀者開始讀時會如云里霧里,只有在運用隱喻和轉喻思維并獲取了大量語境后,才能解讀出文章真正的含義,找到意義的延伸所指。由此看出隱、轉喻思維不僅對詞匯詞義的擴展記憶和靈活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在閱讀中對學生解讀作品的深層意義也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學生隱轉喻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非常重要,作為一門語言的學習,沒有真正掌握隱轉喻思維,語言技巧再好也只能算是門外漢。
參考文獻:
[1]戚濤.解碼冰山――海明威文體的認知語用闡釋[J].江淮論壇,2013(1):170-178.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92-294.
[3]任紹曾.概念隱喻與語篇連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130.
[4]張輝,周平.轉喻與語用推理圖式[J].外國語,2002(4):46-52.
[5]魏在江.概念轉喻與語篇銜接――各派分歧、理論背景及實驗支持[J].外國語,2007(2):31-33.
[6]龔鵬程,王文斌.“體驗哲學視域下的隱喻和轉喻界面研究”[J].外語研究,2014(2):2.
[7]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候奕松.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106-107,99.
[9]A. S. 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2392,1771.
[10]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98.
[11]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Cameron Lynne & Low Graham Edit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隱喻的研究與應用》[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3]陳香蘭.語言與高層轉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4]Jakobson, Roman.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in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M]. Julie Rivkin and Michael Ryan, eds. Maiden: Blackwell,2004:76-79.
[15]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16]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著,何文忠,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17]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3-1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48-02
舉例法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解釋某個知識點,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出發,列舉一些典型事例進行解說,從而引發學生興趣、發展學生抽象思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知識的教學方法。基礎階段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的之一,是使學生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擴大詞匯量,夯實基礎,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礎階段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要求。舉例法運用得好,可以使英語教學更加多姿多彩,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效果。課堂舉例是英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手段,也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得當適時和富有啟發性的舉例,對英語教學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它可以變難為易,化深為淺,轉繁為簡,可以幫助學生開闊學習思路,加速對新知識的吸收和消化。舉例法可用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導入新課時舉例
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1 Never Say Goodbye時,依據所教學生是剛入校的新生,可以此為例:當他們背上行囊,與父母、親朋好友告別時,他們通常會說再見嗎?“再見”意味著什么?學生們都說他們會說“再見”,“再見”意味著希望不久就可與他們相見。但所學課文的標題為Never Say Goodbye,學生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非常急切地想知道文章的內容及Never Say Goodbye的深刻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能很順利地進行課文的整體教學,讓學生清晰文章的脈絡,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領會Never Say Goodbye的深刻含義為refuse to give in to the sadness。由此可見,通過舉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起到統領整個課堂教學的作用。
二 語法教學時舉例
就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言,很多學生在完成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后,并不具備較為扎實的語法基礎,因此在大一綜合英語教學中,語法知識的講解應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學生由于語言水平較低,難以理解文章中出現的長、難句,這樣長、難句的理解就得依靠句法分析,那就是語法點講解。針對學生易混淆的定語從句及同位語從句,可舉以下例子加以說明: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game was true. 我們隊贏了那場比賽的消息是真的。(that-clause為同位語從句,補充說明news到底是一個什么消息,that雖不做成分,但不能省略。)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yesterday was true. 昨天他告訴我的那個消息是真的。(that-clause為定語從句,that指代news,在從句中做told的賓語。)再如,The order that we should send a few people to help the other groups was received yesterday. 我們應派幾個人去幫別的幾個小組的命令昨天收到了。(that-clause為同位語從句,是對order的具體解釋,that雖不做成分,但不能省略。) The order that we received yesterday was that we should send a few people to help the other groups. 我們昨天收到的命令是我們應該派幾個人去幫助別的小組。(第一個that-clause為定語從句,that指代order,在從句中做received的賓語,可以省略。)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給學生適當的點撥,課后讓學生整理該語法點,做一定數量的練習,使學生的語法知識得以鞏固和提高。
三 詞匯教學時舉例
詞匯是用以表達概念的,是語言的建筑材料,離開詞匯就無法表達概念,詞匯不豐富,也必然會影響思想交流。詞匯教學在于掌握詞匯的意義和準確使用詞匯,因此詞匯學習、掌握及運用在大一綜合英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課后練習的編排也說明了這一點,如用詞的正確形式填空、詞義辨析、用合適的詞翻譯等。要順利完成詞匯教學,舉例法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教學方法。如在教授詞的正確形式、同義詞、反義詞時,可以舉例構詞法。如單詞common的反義詞為uncommon,un-前綴為反義詞前綴,由此可讓學生說出相關的詞匯:usualunusual,finishedunfinished,doubtedundoubted,employmentunemployment,abashedunabashed,ableunable,accountableunaccountable,affiliatedunaffiliated,healthyunhealthy等。除此以外,還有in-,im-,il-,ir-,non-,dis-,mis-,mal-等為反義前綴,如efficiencyinefficiency,balanceimbalance,resolutionirresolution,interferencenoninterference,pleasuredispleasure,managementmismanagement,nutritionmalnutrition。講constant一詞時,可以給學生幾個例子做口頭翻譯:他勻速駕駛(He drove at a constant speed.);這個入口經常使用(This entrance is in constant use.);她是我的忠實朋友(She is a constant friend of mine.)。用舉例法,利于學生不斷擴大詞匯量,提高教學效果。
在綜合英語教學中運用舉例法,對英語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認真備好課,要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掌握豐富的事例素材,這樣才能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加工,使之成為可用的事例。另外,所舉事例必須新穎,新穎的事例可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4 Dealing with AIDS時可從一些著名藝人吸毒事件入手,進而討論有關艾滋病的情況:艾滋病的發展、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預防措施、艾滋病在我國的狀況、抗艾大使、紅絲帶等。著名藝人是很多學生的偶像,這樣的導入,學生馬上就會活躍起來,為藝人的所作所為感到可惜及不屑,從而意識到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再者,所舉事例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縮短所學內容與學生間的距離,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3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時,那時正值國慶假期結束,教師可根據學生外出旅游的情況,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尤其是人們的舉止行為。學生們能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找出很多有禮貌和沒禮貌的行為。通過討論,學生能意識到應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以及禮貌的重要性,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的人。又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6 Is an Only Child a Lonely Child時,教師可依據現在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的實際,組織學生討論獨生子女的利與弊;接著依據新的計劃生育法讓學生討論生二胎事宜。實踐表明,學生們積極、踴躍,各抒己見,所講內容豐富,表述清晰。同時,學生也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要揚長避短,使自己更好地全面發展。
教師在綜合英語教學中能依據教學目標,恰到好處地運用事例,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但用好舉例法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以便充分發揮舉例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