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復習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4 16:54: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歷史復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歷史復習計劃

篇(1)

1.掌握并熟記歷史基礎知識,準確再認和再現重要歷史事實。2.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一些歷史基本概念和觀點。3.初步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復習時間及進程安排

17周1——14課2課時

18周15——23課2課時

19周綜合復習檢測題2課時

三、復習措施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與大綱,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仔細分析學生學情,研究學科特點,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復習效率;科學嚴格地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使之保管好每份復習資料;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考試方法指導,使之靈活準確地使用好教材和各種資料;對全體學生做好復習動員工作,使學生充分認識復習好歷史的重要性,并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投身到復習迎考中去;復習力求精要,減少繁重知識,降低能力要求,不過于挖深拓寬,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影響其它學科的正常開展,努力做到短時間、高效率。臨近考試,如何提高復習的效率和質量?我認為,要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能讓復習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它是完成復習內容,提高歷史質量的保證。為此,我制定如下復習計劃:

第一,復習課本,夯實基礎。往年的考試題告訴我們學好課本的重要性:在復習時必須深鉆教材,復習時要做到細、廣、不留下任何知識死角。所以,我計劃用三節課帶領學生復習課本,復習完畢,及時布置一些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夯實基礎。因為即使是能力型試題也要以基礎知識為依托。教會學生一些記憶知識的方法。如用歷史表格整理知識、系統法、把歷史知識用點、線、面串成網絡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用圖示,比較等方法來復習掌握基礎知識。現在通行的是專題式教材,所以我更多的使用歸類復習,對同類知識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使之條理化。

第二,復習新課堂。這一階段,重點是進行強化練習,消化課本知識點。我主要用2節課左右的時間來完成。

篇(2)

高考歷史趨勢分析

通過對近幾年高考歷史的分析不難看出,這些年高考歷史的發展趨勢為:題量減少、題型固定;愈來愈強調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現實熱點與課本知識結合越來越緊密;文綜中歷史與其他兩科也越來越融合。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計劃整體策略

1、理解概念、把握本質、夯實基礎

歷史教材就是最好的復習資料。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歷史概念、找到歷史規律、夯實歷史基礎、掃清知識死角,以目錄為提綱,圍繞課本展開學習。

2、重視解讀、合理運用、構建體系

歷史知識并非死記硬背,而是要通過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強化記憶。按照一定的順序樹立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讓知識更加條理化,這樣一旦知識體系建立起來,就不容易忘記。

3、加強訓練、理清思路、規范答題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所以在一輪復習中要進行適量的答題訓練,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在平時的練習、模擬中,要注重強化答題思路、規范答題用語。

4、關注熱點、科學解讀、聯系實際

熱點問題、重大時事也是高考歷史的考查內容,因此,要關注社會熱點和時事,用歷史思維來解讀社會現象,使熱點和歷史知識之間做到有機的聯系。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計劃,歷史一輪復習計劃表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計劃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計劃包括了時間安排、復習思路、復習的具體內容,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

1、時間安排: 2018年8月底—2019年1月底,第一輪復習的主要特點的是單元復習,通常是按照教學順序來復習。

2、復習思路:狠抓歷史基礎、理清歷史脈絡、構建歷史架構、提升歷史認知。

3、主要任務:

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解釋任意一個歷史概念、歷史事件;

歸納整理歷史規律,能復述某一歷史事件涉及到的知識點;

查漏補缺找出不足,通過老師講解、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的知識漏洞;

加強練習提升能力,能夠準確理解題意、判斷考點、闡述觀點。

高三歷史一輪學習方法

在一輪復習中想要學好歷史,就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要認真閱讀課本。讀目錄,利于構建知識體系;讀正文了解歷史內容;讀注釋、圖表、引言,可以豐富歷史形象,如果在一輪復習中把課本的知識讀懂、讀透,就能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

2、要提高課堂效率。高效聽課能夠更深層次的了解歷史,同時,為課后復習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3、要提升閱讀理解及語言組織能力。歷史考試中主觀題占了很大的比重,這其中包括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因此要在一輪復習中,要重點對這兩種題型進行強化。

篇(3)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并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新能力。因此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

第一周 復習課本內容第三單元

第二周 復習試卷內容為第四單元

篇(4)

規劃部門逐漸引入一些信息技術來規劃城市,比如:城市三維仿真技術、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在城市規劃決策之中具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可是,現在城市規劃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層次還不是非常高,還沒有健全的系統和明確的發展思路,急需從策略這一角度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提高其競爭能力,進而使地理信息技術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得以顯著提升。

一、有關理念的介紹

(一)眾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理念

城市規劃為具有較強綜合性的一門學科,它與生態學、地理學、美學以及建筑學等眾多學科間都存在著聯系。地理信息學這門學科結合了地圖學、遙感、測繪學以及衛星定位技術和通訊技術等[1]。所以,將綜合性非常強的地理信息技術用于規劃城市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復雜工程。因此,規劃城市的工作人員與從事地理信息的技術人員應該互相學習,引進各種學科思想,促進這些學科的融合,建立一個長效的體系,使城市的規劃成果更具科學性。

(二)應用多元化的理念

地理信息這項技術有著非常強的技術延伸性以及數據挖掘潛力,應用此項技術的時候應該立足于GIS技術、GPS技術和RS技術,對他們的優勢加以有效強化,保持它們所具有的創新性,把地理信息技術貫穿于城市規劃的整個過程中,應用新型科技對地理信息的數據平臺進行完善。地理信息技術為城市的規劃提供了既準確又快捷的服務,使城市規劃更具嚴肅性以及先進性,從而使測繪的產業鏈得以延伸,從多方面參與到編制和管理城市規劃的過程中,使地理信息技術的多元化應用得以很好的實現。

二、實際要求

(一)從靜態轉變成動態

我國現在正為經濟變革和轉型的階段。城市規劃不應該只對城市的繁榮加以關注,還應該對規劃城市的動態發展進行重視,增加對地理信息數據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數據在結構上一定還要具備多層次性,在內容上具有多屬性。同時可以實現動態的更新、可以直接觀察到,并且還可以進行綜合的分析,進而使時間具有現勢性、空間具有精準性、數據具有多樣性[2]。

(二)從地上轉移到地下

我國大部分城市雖然已經完成了普查地下管線工作,可是地下管理的完整性以及現勢性還沒有達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要求。這就需要管理和應用地下空間和管線、正射影像等數據時,應該通過對數據標準的編制、數據接口的完善來構建數據平臺,進而對市政規劃進行服務。

(三)從專業轉變成公眾

現在我國通常都是由專家來對城市規劃進行審議,很少有公眾的參與,很難將存在于規劃中的隱患挖掘出來。對于規劃民本和陽光時應該秉承公開、公平以及公正的原則,其中可以對地理信息數據所具有的直觀性和快捷性優點進行利用,對規劃內容的公示和公告進行展示,使城市規劃能夠很好的和百姓生活相結合。

三、可供選擇的服務方法

(一)對地理信息系統進行建立

現在,我國眾多城市在規劃過程中都應用了信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不但為一主要設施,還為促進城市向現代化管理方向發展的一重要技術。在對城市規劃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地理信息系統這項技術已經被城市規劃這一領域所關注。我市規劃決策系統當中,應用空間數據資料對城市規劃審批的整個過程進行服務,應用第二節數據庫和推層的方法,把一切的現狀信息、項目信息以及規劃信息都組合顯示到一張圖上,使城市空間的發展有效地實現了可視化、空間資源的利用實現了集約化以及城市規劃的管理實現了精細化,還有促使信息實現了網絡化、決策實現了智能化、辦公實現了協同化、服務實現了社會化以及政務實現了公開化等眾多應用目標[3]。

(二)構建服務社會

作為支撐空間技術的地理信息技術,已經成熟的應用在了“一書兩證”這項規劃審批之中,可是在建設服務社會方面依舊還有缺陷存在,因此,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對城市規劃進行服務時還應該在經濟建設的近期規劃、年度計劃以及五年計劃方面進行加強。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居民住宅、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可以應用地理空間資源來對近期的建設管理以及空間布局等加以明確。

(三)對難點問題進行解決

從我市目前的規劃管理情況來看,應該重點研究城鄉統籌和陽光、生態以及民本方面的規劃,根據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制定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進行城鄉統籌的時候,想要在規劃編制方面不進行城鄉統籌非常的困難,致使鄉村與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在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存在。可是,如果能夠合理的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以使眾多城鄉統籌得到大力支撐,比如:為城鄉統籌提供衛星定位系統、資源管理系統等。在對民本進行規劃時,通常會涉及到民享、民生以及民行和民居方面的規劃,可以對地理信息系統進行開放。在規劃生態方面,完全可以應用遙感技術來對生態所具有的敏感性進行分析,而對綠地覆蓋的分析我們可以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這項技術。在對城市進行精細規劃時,可以把將重點不斷突出和擴大這一觀念作為主導思想,來實施城市的三維仿真規劃,同時還可以按照管線可視化以及道路透明化這一規劃要求來精細地管理城市管線。

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應用地理信息技術來對城市規劃進行有效的服務,必須以城市發展戰略為指導方向,對邏輯推演這一思想加以借助,選擇眾多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相應的完善以及創新,并且還要按照形勢的具體發展情況對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促使兩者互相協助,一同發展,進而使空間布局更加協調、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公共利益得到很好的維護。

參考文獻:

[1]管孝鋒.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管理系統建設與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4(10):1635-1637.

篇(5)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本期所學基礎知識掌握的一般,有關概念部分學生掌握的較差,主要表現在平時訓練時學生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計算方面有80%的學生已經過關,個別學生由于學習習慣差計算經常出錯。在能力方面,目前在兩位數加減中學生基本能夠正確計算,在乘法有關計算中個別學生存在問題,特別是解決問題和自己提問題不夠完整。通過期末總復習,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復習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夠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和進一步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熟練運用乘法口決進行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熟記1米=100厘米,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計長度的意識。

4、進一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稱,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和畫線段、角和直角。

5、繼續辯認從不同位置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和進一步認識軸對稱現象。

6、進一步了解統計的意義,繼續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并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認識條形統計圖形(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和問題。

7、進一步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四、復習重、難點:

1、100以內加減法中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2、表內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聯系生活實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復習的具體措施:

1、首先組織學生回顧與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在這一學期里都學了哪些內容,哪些內容最有趣,覺得哪些內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覺學習比較困難的是什么內容,問題中還有什么問題沒解決,等等。也可以引導學生設想自己的復習方法。這樣學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情況,明確再努力的目標,教師更全面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有針對性地復習輔導指明方向。

2、總復習不是單純的復習練習,而是要將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知識網絡,要分幾條線把新舊知識系統起來,把知識縱橫聯系起來。本冊教學內容可以分計算和應用題兩條線,把知識串起來,確立復習的重點,有的放矢的搞好復習工作。

3、以游戲活動為主進行總復習。游戲是低年級兒童最喜歡的活動。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復習,在復習中玩,在玩與復習相結合中發展。如復習表內乘法,讓學生玩猜一猜、對口令、接龍等游戲,加深記憶,熟練的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在復習乘法口訣時,既要注意全面,同時,要注意有所側重。如7——9的乘法口訣,數目比較大,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應該多讓學生做些練習。又如加減法計算的復習,不能出現單純的題海練習,這樣學生會厭倦的。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也可創和情境,學生邊玩邊熟練加減法的正確計算,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篇(6)

小學數學的復習主要是對小學階段已學數學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回顧、整理和訓練,讓學生掌握好的相關知識。我在對學生思考、交流復習方法的過程中,積累一些有效的復習方法,以培養學生較好的綜合復習能力。在復習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教師復習課的執教水平,還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梳理了復習課教學的基本脈絡:將小學數學知識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方面進行較系統的分布式訓練。并將這四個方面知識融合一個整體,以加深對各部分內容的理解并進行全面的復習。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順利實施復習教學計劃?

1. 教師制定可行的目標計劃

首先,要制定可行的目標計劃。復習時,要考慮目標必須全面、準確,出示復習目標的科學性。數學的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知識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所學知識容易遺忘。因此,復習時要對已學知識進行回顧,確定復習的目標、重點、難點,以優化復習內容。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在引導整理復習內容時,不能只限于學生已學有的知識在低層次上的簡單復習,善于一題多變,舉一反三,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如“立體圖形”的內容復習時,先回顧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后,讓學生對這些公式進行對比,發現它們的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圓錐除外,其它幾種立體圖形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表示。發現這個特點后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從外形看,發現它們都有些什么樣的特征?這樣的復習是在明確了教學目標,拓展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順利實施復習教學計劃,以完成復習的有效目標。

2.注重知識點之間的拓展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復習效率。對課本上出現的習題簡單或類型較少,而在實際做題時發現學生很多題不知所措,這是沒把課本知識進行拓展。因此,知識點之間的拓展訓練能夠讓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加深鞏固與練習,抓住知識的重點,攻破知識的難點,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各部分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同時,教師要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拓展訓練、提高。加強練習的拓展,在例題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補充,發揮好數學問題的內涵和外延,使學生在整理和復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轉換和變遷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升華,促進思維發展。如講“圓的直徑為什么有無數條?”時,就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的數學觀念。讓學生了解“線段沒有粗細,點沒有大小”等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準備例題“以點帶面”, 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

練習的安排,要由淺入深。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對優生、學困生都要有所指導。提倡學生算法的多樣化,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復雜計算和程式化的敘述“算理”。而算法多樣化是數學亮點,是發揮學生思維訓練的有效途徑,特別是估算知識的策略,應根據實際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知識的前后協調、方法上的靈活運用,培養學生巧算的能力。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的重點,也是復習過程的難點。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練習的環節中例題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所選的例題要具有典型性,以點帶面,層層遞進。教師準備例題是必要的,教師要把握好例題的選擇,最大限度的發揮例題的外延。準備例題時要精心策劃、精心選擇,發揮例題的“以點帶面”的作用。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復習時不僅要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還要把學得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即解決應用題時,應具有知識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進行復習,將例題變化,對問題進行變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一題多解上,尋找多種解題途徑,選擇其中精煉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

篇(7)

[關鍵詞]

中考;化學;實驗;科學探究;復習策略\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探究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科學探究的重要實踐活動。科學探究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將科學探究作為義務教育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模塊,科學探究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學習內容。

在初中化學實驗的教學中,無論是教師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都是實驗教學的重點。全國各省市中考試題及遼寧省各市的《考試說明》均以科學探究為考試重點,尤其是中考中實驗探究題的分值所占比例較大,彰顯了對科學探究的高度重視。近幾年,全國各省市中考試題中化學實驗探究題,都注重考查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同時注重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其中,實驗能力考查既包括基本實驗技能,也包括對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每年的中考試題中,化學綜合實驗題的平均得分率較低,原因在于試題種類較多、知識點混雜、綜合性強、復習難度大。如果能將實驗綜合試題分類、提煉出知識點和能力點,站在比較高的層面上進行復習,能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提高得分率。

如何在復習中提高對科學探究試題的應試能力?一是,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二是,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三是,理解實驗原理,體現科學探究的過程。即應理順知識、明確內容,進而理清考點、把握方法、提高成效。本文從中考試題中選取一定量的試題實例進行分析。

近幾年的中考對實驗探究試題的考查可分為這樣幾個部分:

一、基本實驗操作

【例1】(2006北京)下列物質中,不能與水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食鹽 C.純堿 D.植物油

【例2】(2011本溪)下圖所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例3】(2015本溪)請根據有關實驗操作回答下列問題:

用酒精燈火焰的外焰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理由是________。

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在集氣瓶中預先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

點燃可燃性氣體之前,首先要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

測定酸性溶液的酸堿度時,預先潤濕pH試紙,導致測得的結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變”)。

分析:這三道試題考查的是常見物質的溶解性及常用儀器的用途和基本操作,均為記憶性知識,影響試題得分率的主要因素是考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其中【例3】中的(2)和(4)低于【例1】和【例2】中的(1)、(3),原因在于學習【例1】【例2】中的(1)、(3)大多同學都自己動手做過實驗;(3)雖然做過實驗的很少,但由于涉及到自身安全或教師的演示實驗或播放的視頻印象深刻,得分率較高,其他實驗雖然教師講解過,但不如做過的實驗記憶深刻,因此,丟分較多。

應對策略:重視實驗操作,抓好實驗基礎的復習。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此類試題以化學實驗為載體,考查化學基礎知識。因此,掌握基礎知識,熟知初中化學實驗基本技能,是提高準確率的前提。復習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做一些讓全體同學都參與的實驗,讓學生真實感受實驗的過程,強化對實驗知識的記憶,在“做中學”,而不能以“讀文字”代替“做實驗”。

二、演示實驗與學生活動實驗的觀察、記錄與分析

【例4】(2015鐵嶺)請根據相關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步驟為:溶解、______、蒸發、計算產率。在粗鹽溶解的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______。

(2)如右圖所示,在電解水的實驗中,收集到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________;說明了水是由________兩種元素組成,依據的是________。

【例5】(2011撫順)請將下列實驗操作可能導致的后果填在對應的橫線上。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B.量取一定體積的水 C.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1)如圖A所示,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集氣瓶內未放少量的水或沙子,可能導致的后果是________。

(2)如圖B所示,用量筒量取43ml的水,俯視讀數,所量取水的實際體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3ml。

(3)如圖C所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時,裝置的氣密性不好,所測得的氧氣體積將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分析:上述試題考查的是學生在探究活動和教師的演示實驗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除考查了實驗步驟外,考查了學生在具備了一定實驗操作知識的情況下,分析問題的能力。

應對策略:對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進行分析、整合。

讓學生能夠主動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思考、推理和聯想,遠比結論更重要。我們可以將平時教材中的這類實驗尤其是錯得較多的內容錄制成視頻播放,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憶相應實驗內容,讓學生從中指出錯誤,從而進行自我校正的過程,提高辨識能力。

三、物質的制備

【例6】(2013蘭州市)實驗室常利用以下裝置完成氣體制備及性質實驗。請回答:

(1)指出編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上________(從A―E中選擇)裝置有一處明顯的錯誤,請加以改正________。利用改正后的裝置繼續完成后面的實驗。

(3)欲使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擇的發生裝置是________(填字母),反應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為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應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若使用C裝置收集氧氣,實驗結束時,應先從水槽中移出導氣管,再熄滅酒精燈,原因是________。

(4)將CO2和CO的混合氣體通過F裝置(液體藥品均足量),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廣口瓶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此時從導管c逸出的氣體主要是________。一段時間后,再關閉活塞a,打開活塞b,將分液漏斗中的稀鹽酸滴入廣口瓶中,此時逸出的氣體主要是________,反應原理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欲收集該氣體,應選擇的裝置是________(填字母),驗滿的方法是________。

分析:氣體制備是教師普遍重視、學生有興趣學習的典型實驗內容。其中,還涉及到氣體檢驗、驗滿及儀器的選擇、連接和實驗操作步驟等的考查點。命題的中心是氧氣、二氧化碳、氫氣三大氣體的制備,用來考查學生化學思維和科學態度。仔細分析近幾年中考試題可看出,此類試題在分值以及考查形式上都比較穩定,考查的都是課標要求的重要知識點,要求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化學知識。

應對策略:重視實驗基本功以進行識記類知識的學習。

教師在復習時,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歸納、掌握規律和方法,理清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如:多功能集氣瓶在不同實驗中的應用,試管在不同實驗中的應用,或者在課堂上展示多種儀器讓學生選擇、組合、操作,等等,將這些知識進行分類、整合,既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增強其應變能力,為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不能因為是復習內容,而把“做”化學實驗變成老師“講”實驗、學生“聽”實驗和“背”實驗的過程,那只能使復習過程枯燥無味。

四、物質的性質

【例7】(2014本溪)化學實驗活動課上,同學們利用下列實驗探究酸和堿的性質。實驗操作如下圖所示。

(1)寫出步驟三試管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應方程式________。

上述三個步驟的A試管中固體始終無明顯減少,那么能說明A試管的水中溶有氫氧化鈣的現象是________。

以上實驗結束后,B試管中固體消失,溶液澄清并呈無色。

【提出問題】步驟三的溶液中,除指示劑外溶質的成分還有什么?

【猜想】猜想一:溶質為CaCl2、HCl;

猜想二:溶質為CaCl2、Ca(OH)2、HCl;

猜想三:溶質為________。

【小組討論】同學們經過討論得出了猜想________一定是錯誤的。

【實驗探究】小紅同學利用下面的實驗驗證了猜想一。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將步驟三B試管中溶液倒入盛有鋅粒的試管中\&______\&猜想一正確\&]

【討論交流】小紅同學所做的實驗結束后,試管中所得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質是________。

【例8】(2015北京)眾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變紅。但是,在分組實驗中(如右圖所示),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現象:有的溶液變紅后褪色;有的出現白色渾濁物。

【提出問題】分組實驗中,出現意想不到的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查閱資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體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與假設】

Ⅰ.紅色褪去,與NaOH溶液和空氣中的CO2反應有關。

Ⅱ.紅色褪去,與NaOH溶液的濃度有關。

Ⅲ.出現白色渾濁物,與酚酞溶液的濃度有關。

【進行實驗】

【解釋與結論】

(1)NaOH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2)實驗1的現象表明,猜想與假設1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實驗2得出結論:出現“溶液變紅后褪色”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

(4)實驗3的操作步驟:取3支試管,分別加入水,________。

【反思與評價】

(5)依據現有實驗,為了確保紅色不變,若酚酞溶液濃度為0.5%,建議選用NaOH溶液的濃度為________%。

(6)有同學認為,僅通過實驗3得出“猜想與假設Ⅲ成立”證據不足,理由是________。

Ca(OH)2

分析:【例7】試題內容來自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下冊69頁學生實驗活動6酸、堿的化學性質實驗步驟(5)。本試題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是堿的性質,是一道原創試題,目的是考查學生的置于具體實驗活動中的堿的性質與化學實驗知識與技能的結合,考查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應用實驗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若沒有做過該實驗,學生接觸到該題時,會感覺到陌生,尤其是對氫氧化鈣微溶于水這部分知識丟分較多。

相應策略:利用教材內容,開發教材中的實驗。

在教學中,要注重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對教材中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對性質實驗的復習不能局限在“做題”“講題”“對答案”上,而是要結合需要復習的內容,創設真實情景,讓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得到升華,所以,要加強對學生活動實驗與重要物質性質的研究,開發教材實驗,促進知識的生成。

分析:【例8】這是一道綜合實驗探究試題,利用實驗中的意外現象,作為“科學探究”問題中心,讓學生自己運用已有的知識選擇恰當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現象、數據,并通過對獲得的現象、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這樣的實驗探究題,目的是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和求異思維的科學探究態度,獲得科學方法,提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中考重點考查的內容之一。

相應策略:主題式探究復習。

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時,可以圍繞具體知識點,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題探究,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學習活動。如:探究“暖寶寶”的成分;探究食品包裝袋中干燥劑;廚房中的化學系列①調味品與化學②燃料與化學③炊具與化學及【例8】中的實驗意外,等等。

總之,從歷年的大型的實驗探究題來看,考查內容主要有兩類:探究實驗的分析、探究實驗的設計。具體包括: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分析探究的問題、明確探究的方法、預測實驗的現象、分析實驗的結論、修訂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的數據、查找實驗誤差或差異現象的產生原因等。中考試題中一般不會出現原題,實驗探究題中的探究內容可能是來自書中,也可能是教材以外的內容,命題者都是以《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依據,從教材中都會找到試題的影子,所以,要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帶領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提煉規律和原理,在遷移到未知的問題上進行探索。

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美國《國家科學教育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學科的教師,就是科學界派往課堂的代表”,這句話意味著我們每一位化學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科學素養,尤其是當實驗結果與理論記述不符時,必須尊重事實,找出原因。要對日常生活與化學相關的問題比較敏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好的實驗素材用于教學。平時注意熱點問題素材的積累,從中獲取足夠多的信息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選取相應素材,編制一些高質量的實驗探究試題,以提高復習的質量和效率。

[參 考 文 獻]

篇(8)

搪玻璃設備是將二氧化硅、二氧化錳、氧化鈷等無機物經高溫灼燒而牢固地密著于金屬表面上成為復合材料制品。其同時具有玻璃的穩定性和金屬強度的雙重優點,是一種優良的耐腐蝕設備,廣泛地應用于化工、石油、醫藥等工業。由于搪玻璃與玻璃、陶玻璃類似,因此在繼承其優異耐腐性能的同時也具備了不抗磕碰、敲打和耐沖擊性能差等弱點。特別是搪玻璃設備的附件如攪拌,溫度計等更是歸結為易耗品范圍內。

1、聚丙烯裝置中搪玻璃攪拌的工作環境

聚丙烯催化劑生產裝置搪玻璃釜主要負責水解高沸物及中和酸性物料的工作。工作溫度最高時超過130攝氏度,釜內液體的PH值1~14之間變化。由于高沸物在水解過程中產生大量熱且含有大量固渣,加之酸堿中和過程中釋放出的反應熱加劇了釜內液體溫度上升的速度,從而對搪玻璃產生較大的熱沖擊,極易出現攪拌損壞現象,損壞位置集中在攪拌葉中部或攪拌葉與軸連接處,在聚丙烯催化劑生產裝置后處理單元搪玻璃攪拌平均使用壽命僅為3~4個月,屬于裝置易耗品。如(圖1)所示,攪拌葉局部表面防腐釉面爆瓷,物料直接接觸腐蝕攪拌的碳鋼本體,嚴重時在巨大扭矩作用下槳葉甚至斷裂跌入釜底,進而損壞釜底搪玻璃層,造成釜體腐蝕穿孔,造成更大的損失。由于搪玻璃釜的結構,更換攪拌費時費力,經常性的攪拌損壞對聚丙烯催化劑生產裝置的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

2、搪玻璃攪拌腐蝕原因分析

(1)攪拌基材制作過程中采用的卷筒、焊接等工藝均產生大量的內應力,部分廠家根本就未進行消除應力工作或進行的不徹底,攪拌R角、焊縫部位極易產生爆瓷損壞。

(2)制造搪玻璃附件時忽略材料問題。攪拌用碳鋼管材易出現含碳、硫、錳、硅的含量超標的情況,在制造的過程中很容易在搪玻璃設備表面釉層中產生有許多的氣泡,使得其耐冷熱沖擊能力急劇下降,極易發生局部性的爆瓷。

(3)聚丙烯催化劑搪玻璃釜應用在后處理,在水解過程中由于物料的積累放慢作用導致反應速度的降低,進而使得物料未完全水解完就下降至釜底。隨著設備的攪拌轉動對于液體的湍流作用會引起攪拌槳局部壓力下降形成氣泡,高溫的反應大量的空泡在破滅的同時又形成新的空泡,并迅速破滅,這個過程在攪拌反復進行,從而破壞攪拌槳玻璃面造成爆玻璃損壞。

3、搪玻璃攪拌腐蝕的防護

根據損壞部位和原因的分析,利用纏繞法成型技術將聚四氟乙烯(以下簡稱F4)復合于成品的搪玻璃攪拌外側,形成耐腐蝕的F4搪玻璃復合攪拌器(圖2)。利用外裹的F4層優異的耐腐蝕性能的同時作為搪玻璃的外保護層,彌補了搪玻璃的弱點的同時,復合防腐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4、搪玻璃攪拌外襯F4防腐纏繞工藝簡介

(1)將搪玻璃攪拌器進行表面處理。

(2)利用F4薄帶纏繞搪玻璃攪拌表面6層,且注意應以每圈搭邊50%并沿一個方向繞扎。

(3)將坯料放入電爐內350攝氏度左右恒溫24~40小時。

(4)燒結完畢外觀表面應平整、光滑、潔白,用2萬伏電火花檢測不導電。

5、結論

通過對搪玻璃攪拌進行外纏繞F4燒結成型處理后的攪拌壽命較原搪玻璃攪拌延長近10倍,解決了長期困撓聚丙烯催化劑生產裝置后處理單元的一個難題,實現了裝置的長周期穩定運行。F4搪玻璃復合攪拌器已在聚烯烴催化劑行業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和應用,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黃建中,左禹.材料的耐腐蝕性和腐蝕數據.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0

[2]金國淼.搪玻璃容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0

篇(9)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2A-

0115-01

復習是一個系統梳理的過程,但是很多時候復習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復是伴隨著教師的強制灌輸和反復訓練。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采取形式多樣、內容活潑的復習活動,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濃厚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輕松自如――邊玩邊復習

小學生的天性好動,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復習,讓學生易于接受且能積極投身其中。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復習內容,設計內容與形式貼合的游戲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同時游戲活動的頻繁互動對于學生的交際能力、活動能力也是一種積極的促進。

如,在復習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千克與克》時,筆者精心準備了一些實物材料,布置了“小商店”的復習情境,讓學生分組活動,分別充當店員與顧客的角色,在“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和“換一換”的方式中,發展學生估重的能力,鞏固對千克和克的表象認知,熟練運用單位換算進行實物交換等。為了保證活動的有序和高效,筆者對扮演店員角色的學生進行了指導,并且對活動細則進行解釋和說明,保證在整個模擬情境中每個學生的充分參與和積極思考,收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二、興趣盎然――邊聽邊復習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將數學知識內容進行串聯與重組,編撰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給他們娓娓道來。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被迅速集中,在他們所熟悉的故事情境中展開思維活動,通過角色代入感受到為故事人物排憂解難的成功與滿足。

如,在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的復習活動中,針對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正確區分的“軸對稱”和“鏡面對稱”,筆者編撰了《大圣勇闖“對稱王國”》的童話故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孫悟空形象作為故事主角,在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冒險情節中,學生積極地為孫悟空開動腦筋,盡管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但他們活躍的思維中透出空間觀念的進步和成長贏得了老師的一聲聲贊許。在他們幫助下,大圣戰勝一個又一個強大的敵人,順利地解救出“對稱王國”的國王陛下,當下課鈴聲響起時學生們仍然意猶未盡。

三、全力以赴――邊賽邊復習

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表現欲,在低年級學生身上表現尤為明顯。將復習與比賽進行整合,在比賽中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溫習,學生能夠得到老師更多的贊揚和伙伴們的認可,感受到了強烈的自我精神滿足。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一些諸如“擂臺賽”“接力賽”和“個人表演賽”等形式,幫助學生在節奏明快、氣氛熱烈的比賽中復習知識、增強能力。

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拼組》復習課上,為了避免知識的機械重復,又不隨意拔高教學要求,筆者精心組織了一場圖形拼組比賽,讓學生分組進行,通過擺、拼、剪等形式,將手工制作與數學學習完美結合。學生們提供了諸如飛機、風車等較為復雜的作品,展示了他們與眾不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述,讓他們體會到平面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滲透了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圖形的組成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到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知道平面與立體之間的簡單轉換,為后繼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以點帶面――邊做邊復習

教師要改進復習的內容,調整復習的節奏和步伐,使之更貼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由于時代的進步,學生接納知識的容量和速度都前所未有,因此以往那種亦步亦趨式的復習勢必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采用模塊化、案例式的復習方式,精心設計出與復習內容契合的活動方案,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活動貫穿于這一段復習進程中,促進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持久興趣。

篇(10)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234-03

石漠化(Rock Desertification)原名“石山化”,指石灰巖山區植被強烈退化后巖石的現象。在我國南方地區碳酸鹽巖發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自然災害或人為干擾造成植被持續退化乃至喪失,伴隨而來的水土資源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基巖大面積于地表,呈現出一種類似于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1]。同時,石灰巖地區在較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的誘發下,土壤不斷侵蝕,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2]。

在我國四大地質生態災難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是最難整治、最難擺脫貧困的地區。我國是一個巖溶大國,型、埋藏型,以及覆蓋型巖溶的面積總和達344萬km2,巖溶區的分布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四大巖溶集中分布片區之一[3]。特別是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已經相當嚴重[4-5],其型巖溶區是全球三大碳酸鹽巖連續分布區之一,石漠化問題已嚴重制約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西南巖溶山區是全球三大巖溶集中連片區中面積最大、巖溶發育最強烈的典型生態脆弱區[6]。

從地質構造上而言,重慶市地處四川盆地東沿,位于大巴山斷褶帶、川東斷褶帶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地勢崎嶇、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峰巒疊嶂,生態系統異常敏感與脆弱,是我國重要的石灰巖分布地區,碳酸鹽巖出露面積3.20萬km2,占區域幅員面積的38.9%。重慶市境內40個區縣中有37個區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主要集中于渝東北和渝東南各區縣市,其中碳酸鹽巖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的區縣有萬盛區、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巫溪和城口[7]。另一方面,重慶石漠化地區的地質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特征,如生境基巖、土體淺薄、土壤滲透嚴重、保水性差、土壤生態脆弱,加之石灰巖地區的巖溶生態系統具有環境因子的利弊兼容性、生境的多樣性和嚴酷性、水分虧缺的異質性和派生性、環境的脆弱性和改造的艱難性[8-9]等,重慶地區石漠化問題已日益突出。同時,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區域之一,近年來局部區域雖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總體趨勢仍在加劇。全市所有16個貧困縣和366萬貧困人口的95%均集中在巖溶石漠化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矛盾下,來自人口和資源利用的雙重壓力使得重慶市石灰巖地區面對嚴重的石漠化現狀。因此,石漠化治理已成為重慶巖溶地區當前生態與環境建設的首要任務之一,有效治理重慶巖溶石漠化、恢復其生態植被至關重要。

本文立足于重慶,在綜述國內外對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石漠化治理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了3套我國目前采取的主要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模式,并針對巖溶石漠化山地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定的解決辦法,旨在為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生態恢復和治理提供參考。

1 國內外石漠化治理進展情況

由于巖溶區的生態脆弱性,近年來,世界各國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巖溶地區的石漠化研究治理工作。例如,從20世紀3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開始在其東南部的布魯斯(Bruce)半島實行退耕還林制度[10];日本在秩父地區采取了工程措施恢復石灰巖植被;澳大利亞用桉樹治理巖溶地區鹽堿化;法國以巖溶區建畜牧業基地;美國對田納西河流域石漠化開展綜合治理與開發;瑞士則充分利用巖溶山區的景觀資源發展旅游業等[11]。縱觀各國,歐洲偏重巖溶區的礦地恢復,北美偏重巖溶區的水體和林地恢復,而新西蘭和澳洲則以巖溶區的草原管理為主。總體而言,國外對巖溶區石漠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已總結出一批較為成熟的石漠化生態治理模式。

我國對石漠化生態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圍繞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國科技工作者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努力開發巖溶山地退化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技術,具體包括表層巖溶水調蓄與開發技術、土壤改良與生物培肥技術、造林技術、栽培技術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整治模式的采用獲得了局部區域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如節水農業型、林業先導型、異地移土型、上保中治下開發型、流域單元治理型、坡面生態工程型、環境移民型等[12]。但是,這些研究大多規模小、不系統,缺乏持續性,因而尚未形成地方群眾能普遍接受的綜合技術體系,石漠化生態治理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科技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2 我國目前采取的主要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大量研究認為,巖溶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務是植被恢復和重建[13]。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常用的主要途徑有2種:一是人工造林,即在破壞徹底、深度退化、土壤較少、自然恢復潛力較小的地段進行客土造林;二是封山育林,即對不能采取人工造林的地段,如石面、石縫、石溝等各種小生態環境,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恢復植被[14]。目前,石漠化治理的方式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生物措施主要是通過人為方式恢復地表植被,是恢復和重建巖溶石漠化地區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主要用于防止巖溶石漠化地區的水土流失。對嚴重退化的巖溶石漠化區域,輔以工程措施、改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山地石漠化的生態工程大體可分為調節型與修復型2類。

目前,我國較為成功的針對不同石漠化程度生境的植被恢復模式主要有如下3類。

2.1 巖溶石漠化山地封山育林的植被恢復模式

巖石率在70%以上的石山地區,土壤很少,土層極薄,地表水極度匱乏,立地條件極差,基本不具備人工造林的條件。針對如此區域,采取全面封禁的技術措施,減少人為活動和牲畜破壞,利用周圍地區的天然下種能力,先培育草類,進而培育灌木,通過較長時間的封育,最終發展成喬、灌、草相結合的植被群落,提高喬灌草藤覆蓋率,控制土壤侵蝕,保持水土。在石漠化發生的初期,利用生態系統具有的自我恢復特性,采取封山育林的辦法效果明顯。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石灰巖溶區封山育林3年后,植被覆蓋率提高10%~30%,6年可基本達到郁蔽[15]。一般喀斯特石質山地封山育林3~4年后,群落蓋度將平均增長32.8%[16]。

2.2 巖溶石漠化山地喬灌混交防護林的植被恢復模式

巖石率為50%~70%的半石山及部分條件相對較好的石山,土層相對較厚,存在部分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種的條件。對這類地區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結合的措施,通過“栽針(葉)、留灌(叢)、補闊(葉)”或“栽闊、撫灌”的措施形成復層喬、灌、草混交林,人工造林的樹種可兼顧當地有經濟價值的用材樹種、薪炭林,甚至油料林。此外,人工栽種適宜當地的喬、灌鄉土樹種可以明顯加速植被的正向演替進程,有利于對巖溶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恢復。例如,金小麒[17]表明,在貴州省凱里、黃平等地的白云質石灰巖山地的恢復植被實踐中,由草被演變為藤刺灌叢約8~10年,再演替為萌生灌叢約7年,再演替為疏林7~10年,進而演替為喀斯特森林又約9年,即由灌叢草被演替為喀斯特森林需要35年。

2.3 巖溶石漠化山地生態經濟林的植被恢復模式

巖溶山地中下部地區坡度相對平緩,裸巖率一般在30%~50%,有一定的藤刺草灌甚至喬木樹種分布,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因而在這種地區應以種植經濟樹種為主,通過以生態經濟型林草為核心的植被恢復重構巖溶石漠化山地頂級植被群落,改善巖溶石漠化山地的生態環境。例如,在貴州巖溶石漠化地區,建立以喜鈣、耐旱、水土保持效果好的多年生植物——頂壇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var.dingtanensis)為主,具有喀斯特峽谷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已成為恢復與重建喀斯特峽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同時,還可通過栽植高抗高效益型物種,如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樹(Morusalba)、香椿(Toonasinensis)、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等石漠化地區優良適生植物種類,加快石漠化地區的治理進程和成效。

3 巖溶石漠化山地治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盡管社會各界對我國巖溶石漠化問題高度重視,并針對不同巖溶環境類型及石漠化發育程度采取了相應的生態和工程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巖溶石漠化治理成效并不明顯,不少巖溶地區的石漠化仍在不斷加劇。與之相反,國外的巖溶石漠化治理成效卻已相當明顯。縱觀多年來國內外的巖溶石漠化治理進程,不難發現,導致我國巖溶石漠化治理成效不顯著的關鍵原因是缺乏真正實質性的喀斯特生態系統綜合管理。

喀斯特生態系統綜合管理(Integrated Karst Ecosystem Management),是將喀斯特生態系統的土地、水、生物資源和土著居民進行綜合管理的策略,目的是采用一種公平的方法促進喀斯特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持續利用[18]。喀斯特生態系統綜合管理要求綜合對待喀斯特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包括土著居民),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自然(包括環境、資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價值,綜合采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運用行政的、市場的和社會的調整機制,來解決喀斯特生態系統的資源利用、生態保護,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以達到創造和實現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多元惠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喀斯特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特別強調生態環境正義、生態環境公平(包括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種際公平和區際公平)與生態環境秩序(包括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生態基礎制約與環境承載力有限;熱愛自然、尊敬生命和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等原則和理念。因此,必須通過系統分析,界定和識別與特定喀斯特生態系統相關的多個利益相關體,采用恰當的激勵機制,充分吸納各個不同層級的利益相關體最大程度地參與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綜合管理。同時,運用人與自然耦聯系統(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CHANS)理論[19]來探明喀斯特生態系統中,人與喀斯特生態系統在時間層面、空間層面與組織層面上的耦聯關系,著力提高當地群眾的理解接受能力與運用環境友好型的持續性管理方式的能力,在充分考慮喀斯特生態系統自回復力(Ecosystem self-resilience)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的適應性管理方式(Adaptive management),對喀斯特生態系統進行真正實質性的綜合管理。

然而,盡管較多的“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方面的項目工作已被或正在被實施,但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喀斯特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的要求。就我國巖溶石漠化地區的實際情況而言,切實解決好當地群眾的替代性生計問題乃是喀斯特生態系統生態恢復的重要前提。

4 展望

石漠化問題已在全球范圍內日益突出,并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社會及經濟問題。在氣候變化加劇、人口快速增長與社會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巖溶石漠化治理將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過程。盡管已有一些成熟的巖溶石漠化治理技術方法,但只有把喀斯特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科學地進行綜合開發治理,方能最終達成石漠化生態系統正向演替的目標[20-21]。

5 參考文獻

[1]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巖溶,2002,21(2):101-105.

[2] WAELE JD,PLAN L,AUDRA P.Recent development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karst geonmorphology:An introduction[J]. Geomorphology,2009(106):1-8.

[3] 袁道先.巖溶石漠化問題的全球視野和我國的治理對策與經驗[J].草業科學,2008,25(9):19-25.

[4] WANG S J,LIU Q M,ZHANG D F.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geomorphology,landuse,impact and rehabilitation[J].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15(2):115-121.

[5] HUANG Q H,CAI Y L. Spatial pattern of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of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7,52(7):1325-1330.

[6] 蘇維詞.中國西南巖溶山區石漠化治理的優化模式及對策[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5):24-27.

[7] 李陽兵,王世杰,容麗.西南巖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態恢復研究展望[J].生態學雜志,2004,23(6):84-88.

[8] 喻理飛,朱守謙,葉鏡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復評價研究[J].林業科學,2000,36(6):12-19.

[9] 彭建,蔡運龍,何鋼,等.喀斯特生態脆弱區貓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J].山地學報,2007,25(5):566-576.

[10] FRANCIS G,WHITELAW G. Biosphere reserves in Canada: Ideals and some experience[J].Environments: 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Revue,2004,32(3):1-26.

[11] 章程,袁道先.GCP448:巖溶生態系統全球對比研究進展[J].中國巖溶,2005,24(1):83-88.

[12] 李陽兵,高明,謝德體,等.重慶巖溶山地土地類型及其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04,17(6):750-754.

[13] 郭柯,劉長成,董鳴,等.我國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態適應性與石漠化治理[J].植物生態學報,2011(10):991-999.

[14] 王榮,蔡運龍.西南喀斯特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整治模式[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4):1070-1080.

[15] 盧立華,黎明,黃永標,等.廣西馬山縣石灰巖溶區生態重建技術研究[J].廣西林業科學,2003,32(2):88-90.

[16] 祝小科,朱守謙.喀斯特石質山地封山育林效果分析[J].林業科技,2001,26(6):1-4.

[17] 金小麒.喀斯特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貴州環保科技,2000(1):42-45.

[18] 江澤慧.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2-12,231-235.

上一篇: 說明文教學論文 下一篇: 新聞類職稱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 午夜AV不卡网站在线播放 |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