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7 23:57: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息技術培訓個人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隴南市西和縣城關九年制學校 王文戰
國培計劃(2015)—甘肅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從2015年12月24日開始以來,我就積極參與,認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計劃的時間規劃,與2016年1月4日進行了學前測評,并將測評結果以截圖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臺;2016年1月8日開始,認真聆聽了西北師范大學教授郭紹青講解的《信息技術引發的教育教學變革》《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研制說明》等兩門教師專業發展類課程的微課視頻,也積極參與到各位同仁們的討論之中,還能夠認真完成作業;2016年1月15日開始,努力學習和認真聆聽了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健老師講解的《多媒體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初級)》(必修)、《微課設計與制作》(選修)和吳文春教授講解的《多媒體圖像素材加工與處理》(選修)共計三門技術素養類課程的文獻資料和微課視頻,并且積極參與討論,認真完成作業;2016年1月22日開始學習和聆聽了《交互多媒體環境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為主的綜合類課程的文獻資料和微課視頻,并根據課程要求積極參與討論,認真完成每一環節的作業;2016年2月23日開始,學習和聆聽了《技術支持的初中歷史課堂導入》(必修)、《技術支持的初中歷史課堂講授》和《技術支持的初中歷史課堂總結與復習》(選修)等三門專題類課程,積極參與課程的討論和認真完成每一階段的作業任務;2016年4月1日開始,根據每一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再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撰寫培訓總結。在這半年多的學習培訓中,我認真聆聽了專家教授們的講座,感受著他們的激情和幽默、親歷著他們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淺。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學工作經歷中,在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上雖然有了一套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但是通過培訓學習,還是使我領略到了教育教學藝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內涵與境界,也使我認識到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的粗糙與不足。我感覺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增長了許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無論是專業理論知識還是教育教學工作經驗,都在培訓中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膚淺和不足。
在將近半年的培訓學習時間里,每天堅持進行理論學習,,晚上完成一些作業,還要努力配合助學老師的工作,積極為班上的同學服務,雖然有點累,但是覺得每一天過得很充實,也很幸福。本次培訓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新穎的教育教學的培訓知識、信息技術與技能,滿足了我們對教育教學專業知識的渴望和對信息技術專業技能的需求。現將我半年以來的網絡研修培訓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
通過《信息技術引發的教育教學變革》的學習,是我認識到新時期的教師在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的同時,更要不斷地學習教育教學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將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新時代的教師要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軌,既要有奉獻精神,又要有科學的態度;既要有高超的專業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師德,才能做一個既讓學生幸福,又讓自己幸福的教師。
二、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要講究藝術和技巧。
通過《多媒體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初級)》(必修)、《微課設計與制作》(選修)和吳文春教授講解的《多媒體圖像素材加工與處理》(選修)的學習,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與學生交往,要講究藝術和技巧。現在的教育提倡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多運用賞識教育,但并不是說不批評和懲罰,而是說要會批評和懲罰,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成長進步。。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正確適度的進行表揚和批評,使表揚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揚過度,濫用表揚。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主要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三、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欣賞,愛護學生,切實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
通過本次網絡研修培訓學習,讓我明白,選擇了教育,那就是選擇了責任。作為教師,為了讓我們的教育更有效果,我們就應該換位思考,善于從從學生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管理,學會理解學生,學會傾聽,學會關愛,尤其是學會關愛后進生和一些特殊生(單親學生、自閉學生、留守兒童)。總之我們要學會善待他們的“缺點”,把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使學生從心底里體會到老師的所作都是為了學生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幸福。還要學會及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轉化角色,做到與時俱進,做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師。
本文認為,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質量是一個需要持續改進的過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培訓體系來。
1 中小學教師在信息技術培訓方面的現狀以及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對教學方式方法產生了影響。實踐證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教育角色的轉變,并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能力。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經過多年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中小學及教師也越來越關注如何通過有效的信息技術培訓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這些都為培訓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比較良好的基礎,但培訓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及不足,主要表現在:
1.1 培訓目標比較模糊
培訓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如何檢驗并不十分明確,特別是當培訓以理論知識方面為主要或者是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操作的學時比較少的時候,培訓結束以后往往是很難說清楚培訓工作達到了怎么樣的目標;同時,過分強調培訓的人數、考試通過率或以是否會做課件等作為標準,都會導致培訓目標泛化,人力物力浪費,收不到實效。
1.2 缺乏培訓設計
中小學教師是個很大的群體。從全國范圍來看,由于我國各地教育發展不平衡,設施配備、師資水平及教師素質均存在較大差異[1],培訓如果不堅持多層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從教師個體來看,存在著學科的不同以及教師在年齡、知識水平、信息技術基礎等方面的個體差異,都需要加以區分,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層次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1.3 普遍缺乏培訓效果評估
中小學教師培訓同樣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則的。但是,從現在的狀況而言,培訓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進行,培訓的效果卻是存在普遍的評估缺乏。培訓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確,培訓工作對于受培訓者而言,對于中小學教學工作的影響也缺乏最終的追蹤。
2 中小學教師關于信息技術培訓工作體系的構建
2.1 信息技術培訓的相關需求分析
培訓需求分析,這是基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實際問題,是著力于解決為什么要進行培訓以及哪些人員需要參與,哪些具體問題方面培訓的重要問題。中小學信息技術培訓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2],增強受訓者轉變教學觀念和提高教學效果的能力。對受培訓者個體而言,培訓的重點是所在崗位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尤其是個體現狀與教學實際需求差異較大的方面。
對于培訓的質量要求,本著面向中小學、研究中小學、服務中小學的宗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收集相關信息:①學校內外對于培訓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師培訓工作的現狀以及技術水平;③其他的同類學校培訓的教育質量水平和最高水平。這樣就可以明確培訓的內在需求和標準,同時衡量出培訓要求與現有培訓水平之間的差距,設定理想的培訓目標方向。而且,教師個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根據以上找到的培訓方面的要求以及對于受培訓人員進行相關的評估,而且發現兩者之間的具體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從受培訓者個體已經具備的工作績效結果當中發現具體的問題,并且找出具體的差距。根據這兩方面的相關信息,從實際的方面出發,結合我們每個受培訓人員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確定培訓的需求。
2.2 信息技術培訓的設計
信息技術培訓的相關設計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訓評估的具體的標準、規劃出培訓課程、選擇出培訓的具體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確出培訓評估方面的標準,這是教師通過培訓要達到如何的標準才能說明受培訓者已經具備了該項信息素質,這是培訓的邏輯起點。
其次,要求解決相關培訓課程的具體問題。課程是根據培訓的載體,是培訓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問題。培訓課程的具體內容的設計要求體現出培訓的整體要求,通過培訓課程的不斷學習,教師要求學會編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設計;要知道在何種教學活動中,何種條件下適合運用信息技術,以及如何運用。
再次,選擇比較合適的培訓方式。合適的培訓方式是指針對教師特定的教學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針對性比較強的培訓方式,強調針對性、開放性、情境性、協作性。如教師需要具備的課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課堂講授以及講座、案例分析、研討會、互聯網培訓等方式方法,最為經濟有效;而對于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實際改進教學,交流學習則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與師生互動、學院交流、自主操作、體驗式學習相結合,均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2.3 培訓工作的具體實施
中小學教師在工作中面對的是學生,他們制作講稿或課件時,必須將相關的學習理論及教學設計思想貫穿其中。培訓在使教師掌握工具軟件使用的基礎上,要本著為教學服務的宗旨,適時開辦相應的專題講座、專題研討會或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同時,定期進行教研活動,按中小學設置的學科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研討活動,選派同一學科教師,將利用信息技術完成的教學設計案例和相關課件,進行演示和交流,對信息技術的具體應用進行探討,并通過專業人員的理論和技術指導,提高教學設計能力和課件制作質量。
2.4 具體的培訓效果的相關的評估
為了解培訓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標,必須對培訓工作進行認真的、細致的評估報告。評估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是衡量培訓工作是否有效的相關過程。對于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的效果來進行評估,需要改變單一的考核模式,通過多種有效的評價手段進行綜合評價。
未來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所以要贏得未來,必須先贏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而教育的關鍵又在教師,無論是網絡資源還是多媒體信息,它們都不能自動轉化為優良的教學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師的橋梁與催化作用。顯然,要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離不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師資隊伍。因此,對在職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就顯得尤為迫切。
一、抓培訓,先抓觀念轉變與興趣培養
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教師培訓是關鍵,而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興趣培養又是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關鍵。
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的時代需求。在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今天,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可能受用終身,今天所學的知識可能明天就會過時,所以我們必須及時充電以滿足時代的要求。教師更應如此,現代的教師應該能夠把握時展的脈搏,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意識。應該使教師通過學習、討論、聽專家講座等接觸新的觀點、看法,使之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要激發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興趣。目前,很多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是被動的,是出于學校組織教學競賽或優質課競賽不得不用,這不利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要使教師積極主動的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必須激發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激發教師的興趣,最主要的是創設一種計算機文化氛圍。可以通過請專家來學校講課,觀看成功使用信息技術教師的錄像等方式,使教師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從而擴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認識到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在此基礎上,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電腦備課比賽、課件制作大賽或網頁制作大賽等,鼓勵每位教師積極參加,讓參加的教師有成就感,并通過成功作品展示來感染、熏陶其他教師,使廣大教師從不會到愿意參與。
二、抓培訓,要優化培訓模式
從以往培訓來看,現有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收效并不明顯。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訓模式陳舊,不適合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實際實效的模式方法來實施培訓。
現有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主要是“講解-演示-練習”的方式,很少有學員的參與,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利于發揮學員的積極性。為了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培訓教師應發揮組織者的作用,使培訓的組織更加靈活。比如,在講到某一問題時,如果有哪位學員在這方面有實踐經驗,可以讓他來和大家共享資源。他所講到的例子對于其他學員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生在身邊的教學案例,這樣會更有說服力。還可以經常組織一些討論活動,為學員們提供相互傳授經驗的機會。老教師可以把豐富的教學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又可以把計算機技術教給老教師,相互取長補短,這樣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與教學經驗參差不齊的矛盾也會迎刃而解。
三、抓培訓,要重點突出“整合”培訓
現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完全是操作系統、文字處理、因特網基礎、文稿演示、電子表格、網頁制作、課件制作等方面,并沒有教學理論以及信息化教學設計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參加培訓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所學會的信息技術操作如何在教學中使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在繼續教育中要全方位滲透信息技術,真正促成受訓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和信息素養的提升。如果培訓僅為了獲取一個“證書”,那就有可能游離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宗旨和目標。因此,培訓的重點不應在“操作”,而應在“應用”。要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最好是以案例為主要內容,講授不同的內容時選擇恰當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應學科教材為基礎。
四、抓培訓,要重視評價
評價對培訓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監督作用。目前教師培訓的評價只是在培訓結束時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進行考核,這樣的評價方式完全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評價應從下面三點予以加強:
1、評價要貫穿培訓始終。從培訓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從每天的第一節課到最后一節課,時時穿插著對學員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深入到學員的發展進程中,及時了解學員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也就有可能對學員的持續發展進行有效的指導,保證培訓的實效性。
2、評價的涵蓋要全面。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識、信息技術水平、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等。目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僅僅使用上機考核的方式,這樣只能了解到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而不能檢測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須使用多種評價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師的信息素養以及培訓效果。對于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評價可以使用現有的評價方式即通過上機考核的方式,而對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評價,可以要求學員設計有關信息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教案,也可以通過聽課了解教師的水平。
1、實用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教師對各級教育機構組織的信息技術培訓參與的熱情并不是特別高,究其愿意,大多是因為教師認為培訓的實用性不是太高,與教學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學了也不能馬上應用在教學中。這就是培訓的實用性不高帶來的效應。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培訓中從基層教師的角度出發,想教師之所想,對教師急需的信息技術知識,比如課件制作、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圖形圖像處理等,進行歸納總結,在培訓中逐步滲透給各位教師,使他們得到了既實用又急需的知識,避免了“為了培訓而培訓”、“花架子”式的培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基礎性
基礎性的知識雖然很繁、很理論,但對于教師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目前有許多35歲以上的教師對計算機、信息理論不是特別了解,也不是特別感興趣。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參加各類信息技術培訓的時候對許多基礎原理不理解,但也硬著頭皮往下聽的情況,這種培訓的效果往往不好,會使不懂的知識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結果就是教師對這種培訓產生了厭煩、甚至抵觸心理,不利于進一步的培訓。比如在上學期進行的計算機網絡維護人員培訓中,有的教師才工作不久,對計算機的組成原理等基礎知識不太了解,在講解計算機硬件和網絡知識時就有點跟不上,影響了培訓的效果,為了解決此問題,在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時要本著“先打基礎在蓋高樓”的原則,對基礎性的知識要重點講解,力求穩扎穩打,逐步提升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3、應需性
教學內容必須要符合不同教師的不同需要,對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相對應的培訓,不能“一刀切”。也就是說,應需性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和層次。對內容來說,培訓的必須是教師們正需要的,而且要結合不同學科不同的特點來進行培訓。比如語文和數學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我在培訓中發現,語文教師大多需要的是打字速度訓練、圖像簡單處理和word基本操作,如批改、修訂等;而數學教師大多數需要的是公式的輸入、圖表制作、excel公式操作等知識,針對不同教師的不同需要,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培訓時,各項知識點都要照顧到,同時在課下輔導的時候,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不同的單獨輔導。對層次來說,不同知識層次的教師需要的知識也不同,計算機操作力強的教師不需要基礎知識的再培訓,而是需要一些網頁設計、制作等知識;而操作力弱的教師則需要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培訓,在培訓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分期分批進行培訓,針對不同層次的不同需要,力爭使每位教師都得到想要的知識。
4、合作性
合作性學習是當代教育所提倡的重要的學習理念,良好的合作可以使合作者人人參與,共享成功的喜悅,同時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創建友好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合作者的學習熱情,通過經驗交流、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等手段更加全面的提升學習效果。我們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倡導教師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互相切磋。我們發現,教師之間的合作能促使他們很好的掌握培訓內容,更加充分深刻的理解教材。在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時,我們將5個人分為一個小組,有需要小組合作的時候,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得出一個結論,然后我們進行每個小組的作品展示,各小組之間互相評價,找出優缺點,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2-0064-04
一、引言
為了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日益走向常態化。許多大學、各地的電教館以及一些社會上的培訓機構都在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教育信息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精神,為了培訓一批掌握中小學學科微課程制作與應用的學科骨干教師,加快推進該地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引領和推動該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應用和深度融合,也組織相應的培訓。本文通過分析近幾年文獻,總結了目前我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培訓需求缺乏針對性、培訓觀念呈現滯后性、培訓方式單調、不靈活和培訓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等。再結合本次培訓的現狀,探討影響培訓效果的相關因素,希冀對今后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國內外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現狀分析
英國十分注重對中小學教師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培訓,把教師培訓工作作檎府行為。啟動“IT”信息技術培訓工程,并在管理和經費方面予以保證。從1997年到1999年,三年內英國政府提供20800萬英鎊。其別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美國是世界上信息技術教育起步最早的國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更加重視中小學生以及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化工作。1997年提出“教師首先要教育信息化”,同時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教師培訓;另外,還建立專家組支援各校的計算機保養和指導。新加坡1996年推出全國教育信息計劃,在師資培訓上實現政策傾斜,給每位教師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為教師撥出專款作為補貼金,盡快提高全體教師的信息化水平等等。[1]
中小學教師培訓目標的制定,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改變,培訓內容也要與時代接軌,培訓課程的設計更強調實用性和全面性,因為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社會的要求。
我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現狀如下:
1.培訓需求缺乏針對性
目前,許多的教師培訓都很容易忽視或不重視參訓教師的需求分析,使培訓內容與參訓教師所期望的脫節。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等于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與教師本身的一些因素有關,如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風格、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緊密相關。不一樣的教師會在不同時間使用不一樣的技術,所以在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時要有針對性,因地制宜;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沒有太多的時間專門學習技術,再加上技術更新換代速度飛快,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掌握所有的技術,[2]再一次確定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要做到精確、精準,起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2.培訓觀念呈現滯后性
教師參加培訓,轉變觀念是第一位。在現有的培訓中,參訓的教師經常存在一些心理誤區,抱著培訓無用論、工學沖突、培訓即放松等一些消極態度來參加培訓,[3]實踐證明,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參加培訓往往比消極被動的心態參加培訓效果會更好。
3.培訓方式單調、不靈活
目前,我國教師培訓方式大部分采取短期集中式培訓、大班教學、講授為主,針對性不強,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這種單一的培訓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代個性化的學習者。培訓者更應高度重視,在培訓過程中要敢于創新,根據培訓內容、培訓者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選取合適的培訓方式。
4.缺乏專門的教師培訓團隊
誰來培訓?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不缺少培訓師,如教研員、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及一些優秀的中小學教師等都可以作為培訓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缺乏專門的教師培訓團隊。[4]
5.培訓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
目前,多數教師培訓都是采用集中式的短期培訓,培訓時間結束,學員拿到相應的培訓證書,也就意味著這次學習畫上圓滿的句號。殊不知,信息技術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不是一朝一夕或幾次集中培訓就能夠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集中學習只是為教師今后的自學研習、校本研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想要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還需鞏固、練習、后續的繼續學習。然而,事實是:學習隨著集中培訓時間的結束而結束。這樣的結果與缺乏完善的培訓管理機制和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使用學到的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真正應用到課堂中有很大關系。想要使培訓不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培訓管理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6.培訓效果體現低效性
通過調查和與學員的交流,大部分學員反映培訓結束后,也就意味著這次學習結束,參訓教師回到自己工作地,又把所學的知識全部還給培訓者,主要原因是,學員的學習隨著培訓結束而結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點,不再練習;所學知識與自己的教學脫節;教師沒有時間再鞏固培訓的內容;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得到幫助等等,這些原因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2016小學數學語文骨干教師“微課程制作與學科教學應用專題研修班”培訓學員為研究對象,這些培訓學員大部分是當地中心小學的語文、數學學科的帶頭人,或者是縣(區)教研室的教研員,選取的地區上涵蓋面也比較廣,包括南寧、柳州、玉林市等14個市的骨干教師或教研員。本次調查分電子問卷和紙質問卷,電子問卷主要是對培訓學員需求的調查,調查共回收61份問卷,有效問卷61份;紙質問卷主要是調查學員經過培訓后的滿意度,調查共發放100份問卷(語文、數學各50份),語文回收47份,問卷回收率94%,有效問卷47份;數學回收47份,有效問卷46份,問卷有效率97.9%。在61份有效的電子問卷中,從性別比例來看,女教師44人,占72.13%;男教師17人,占27.87%。學員年齡從26歲到50歲,教齡在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教師人數達到80.33%。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和訪談法;文獻研究是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閱讀和分析,以形成對相關問題的科學認識。數據分析使用工具為excel2013和spss18.0。
四、 培訓效果相關性分析
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克瑞格?貝瑞特博士曾說過,“如果教師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運用技術,所有與教育有關的技術都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計算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5]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因素
培訓需求分析不但應立足于社會背景和組織機構,更應關注培訓對象自身的需求,滿足學員的個性化需求。如學員知識結構如何,專業能力處于什么水平階段,對該培訓項目期望與需求有何共同與差異,學員對培訓資源有何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培訓等。這些分析結果是為學員提供個性化學習與針對性培訓的切入點,可使培訓主題更加明確。[6] 在“小學學科骨干教師研修班”培訓中,培訓正式開始前,通過發放電子問卷,調查學員的需求,包括參訓者個人的基本信息、參訓者對培訓方式的需求、資源分享情況的需求等。通過分析調查數據、收集建議,培訓團隊又進一步對培訓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盡量滿足學員的要求。總之,在這次的培訓中,培訓團隊對前期的需求分析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2.恰當的課程安排是關鍵
課程安排順序、具體的培訓內容對培訓效果都有一定的影響。培訓第一天,應先講一些最近的新理念,先從觀念上改變教師“培訓無用論”觀念,培養他們積極的培訓態度。其次,依據培訓目標,設計相應的課程內容,以及內容的分布比例,如:相對簡單的內容,分配授課時間也相應較少;操作類的課程內容,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員動手實踐等。結合這次培訓的數據得出:培訓內容與培訓效果,P
3.多樣的培訓方式
培訓方式的選取大多受限于培訓內容,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本次培訓方式的選取主要依托于培訓主題,系統理論類的培訓內容主要采取講授法;信息技術操作類的內容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案例講解,在授課過程中,每講完一個知識點,都會留相應的時間給學員練習,同時有教師和助教的現場指導,盡量做到“一個都不能落下”。本次培訓數據同樣證明,培訓方式的選取直接決定培訓效果。培訓方式與培訓效果相關性,P
4.專業的培訓團隊
作為一個培訓者,想要在培訓中有效地促進學員學習,必須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不但應是一個傳授者,還應是引領者、合作者等綜合的角色。且能很好地融入到學習者群體中,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教師。培訓者要根據成人教育理論適當調整,盡量滿足培訓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期達到好的培訓效果。然而,分析本次數據得出:專家的備課情況與培訓效果,P>0.05,不相關;專家的專業能力與培訓效果,P>0.05不相關。表3、表4可見,學員對于培訓者是否有充分的準備、培訓者的能力怎么樣不會有太多的關注。
5.完善的管理機制是保障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教師專業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提高教師專業化無法一蹴而就,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師培訓制度和管理制度,才能為這項工作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奠定基礎。尤其應注重培訓住宿條件與服務質量。通過分析數據得出,培訓住宿條件和服務質量與培訓效果,P
培訓期間除了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技能、尋求引領外;認識同行、結交朋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也非常重要。在這次的培訓中,為了更好地促進學員與學員、學員與參訓教師之間的交流,主辦方精心安排了沙龍、羽毛球比賽等活動。想通過這些活動更多、更好地了解培訓學員的想法,以期提高培訓效果。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近幾年,教師培訓在全國進行的如火如荼,廣西也不例外。他們通過積極加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引領和推動該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應用和深度融合,組織專門的培訓,以期使小學骨干教師快速成長,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傳、幫、帶、扶”的形式,希冀在最短的時間忍岣呷體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目前國內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還存在以下問題:培訓需求缺乏針對性、培訓觀念呈現滯后性、培訓方式單調、不靈活、缺乏專門的教師培訓團隊、培訓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以及培訓效果體現低效性等現象。在本次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通過分析數據初步形成以下結論: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恰當的課程安排是關鍵;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和專業的培訓團隊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管理機制是保障等等。在培訓過程中若能很好地把握這些要素,相信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培訓效果。
(2)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培訓住宿條件和服務質量以及培訓教學場地安排與培訓效果非常顯著相關,數據結果表明,恰當的培訓方式、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周全的服務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
(3)專家的備課情況、專家的專業能力與培訓效果,不相關。可見培訓學員更加關注的是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等,而對于培訓者是否有充分的準備、培訓者的能力怎么樣不會有太多的關注。
2.建議
(1)合理安排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應該接地氣。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往往時間短、信息量大,想要讓學習者在短時間瓤燜僬莆眨培訓內容就應精準、有針對性、接地氣、符合教師的真實需求。
(2)靈活安排培訓活動。每一個學員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除了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外,還有各自想法,想要使參訓的學員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大家庭,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還需安排一些活動來促進學員與教師、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交流。
(3)適當“留白”。集中式的大班培訓,培訓團隊往往會把培訓時間安排的非常具體、精確,無論是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還是操作演示類的課程,99%的時間都是培訓者在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適當的“留白”常常被忽略。其實,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給學員留一定的時間交流、消化、吸收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錢家榮.借鑒國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經驗加強中小學教師培養的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1(10):51-54.
[2]趙勇,雷靜.國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經驗教訓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11-15.
[3]鄭小軍,楊滿福,林雯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中受訓教師的心理誤區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2):76-79.
[關鍵詞] 在職教師 信息技術 培訓模式
一、培訓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是學校教育的緊迫需要。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并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學習方式。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將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
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社會經濟及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要求教師具備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此同時運用信息技術于教學工作之中,為教學工作服務。
信息技術對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都是廣闊而深遠的,而對教育的影響用一場革命來形容也不為過。信息社會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教師們的信息技術水平與現實反差十分強烈,形勢不容樂觀!它直接影響著學校信息化的進程,制約了學校的長遠發展。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是學校教育的緊迫需要!
2、21世紀的現代教育環境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環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信息給學習者;以最快捷的方式傳遞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維規律和思維習慣的方式處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饋教學信息。它的作用是通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特殊優勢,構建起有效的呈現、傳遞、處理反饋教學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發揮的。
21世紀的現代新型教育環境就是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與學生相溝通,給予學生最需要的學習指導建議、學習信息和學習資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導,使學生快速實現學習目標,同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如果教師沒有相應信息技術,就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環境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3、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能熟練使用信息技術,這也是我們全面推進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基礎。
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處理信息的多樣性(包括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變我們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途徑。
教育部領導和專家指出:要通過教育信息化引導我們的教育走向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學科教學整合,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
探索出了一個適合我校實際的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是當前的一項急迫任務。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了這樣一個培訓模式:
“構建于網絡 服務于教學”
二、培訓模式說明
1、構建于網絡是培訓工作運作的環境
為什么要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構建于網絡這個平臺呢?這是網絡技術鮮明的特點所決定的。
網絡技術特點之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一個簡單的交流模式,而網絡技術的特點決定了網絡不僅可以實現單向傳播,更以其靈便簡捷的特點和高度的互動性成為實現互動雙向交流的代表性媒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這就解決了集中教學、集中學習的困難。
網絡技術鮮明的特點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資源――校園網、互聯網中的各類信息;結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網絡中許多超媒體百科全書;專題網絡“圖書館”(反映建設者趣味、關注或擅長領域的專題資源網站),配合網絡信息可便捷檢索的特點,互聯網構成了史無前例的巨型信息資源庫。互聯網各個終端背后的大腦又是學習過程中極其豐富的智慧資源。
網絡技術是雙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體;網絡提供了海量的知識資源、龐大的智慧資源;網絡為探究式學習方式提供了極佳的交互手段;網絡技術為構筑開放型學習環境提供了可能。而這些特點,是其他媒體、其他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整個學習過程是開放的、自由的和相對寬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資80多萬元建成了校園網,建立了教師電子閱覽室,同時校園網進入到每個教師的家庭,教師基本購置了電腦,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網絡化提供了硬件基礎。近年來又購置了各學科備課系統及相關的教學資源,容量高達200多GB,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也需要依靠網絡這個平臺。讓廣大教師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共享教學資源,快捷便利。
2、服務于教學是我們培訓的核心和目的。
服務于教學是我們培訓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們培訓工作的落腳點。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積極參與、努力學習、學以致用,我們的培訓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體運作
1、學校重視學習網站的建設。
學校領導十分重視校園網硬件和軟件建設,為了支持教師學習網站的建設,花費10多萬元資金投入,購買高檔專用服務器和磁盤陣列及系列教學光盤,組織專職老師建設、維護更新學習網站。
學習網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學資源、因特網導航服務和學習交流、輔導,實現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為教師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絡平臺。
2、信息技術培訓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在集中學習輔導中,我們十分重視信息技術培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為前提,以制作課件為結合點,結合各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調動教師積極參與制作,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強調培訓的目的是將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手段運用到學科教學中。
培訓過程的具體內容是讓教師選擇一個他們目前在教的或在將來要教的單元作為正規課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體演示文稿、電子出版物、網站制作于該單元的教學中,讓教師能帶著“產品”回去,并能使這個“產品”具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并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完成這個“產品”,需要參與者做大量的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工作。在最后,參與者會有一個最終能夠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融入了信息技術的“產品”,并且能夠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獲得信息技術的親手體驗不是培訓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師明白如何才能將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他們的教學之中。“產品”的完成,教師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理論,還需要通過實踐層面上的訓練知道如何在課堂上使用計算機與其他課程實現整合。
例如:有一位語文教師要講授《雨中登泰山》這篇課文,我們首先組織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網絡中收集有關資料,并結合本校的資源庫,結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個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個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風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資料;第二步,結合分析課文、借鑒收集的教案資料,確定自己新的教學方案,整合收集來的教學資料,指導學員用PowerPoint等工具軟件制作自己的課件。這樣既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又溶入學員的智慧、與課程實現了整合,還可以將自己親自制作的課件應用于教學。這樣既提高了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培訓效益和實現與其他課程整合,又直接服務于教學工作。
3、施行集中輔導與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師時間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困難的主要原因,基于網絡的培訓是解決這個困難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自主學習,采用“任務驅動”與“協作學習”的教學法,解決培訓時間安排的困難。
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自主學習,就是學員的學習是一種基于任務或項目的學習。整個培訓過程就是讓學員通過學習最終獲得一個融入了技術的可用于課堂教學的“產品”。每一階段都是緊緊圍繞一個主題,設計幾項任務,要求學員去展開學習。同時,因為是學員展開實現目標的活動,所以它又是一種自主學習,學習過程與自主學習的環節大致相符:首先,針對面臨的問題評價自己的知識狀態;第二,基于上述評價信息形成學習需要,并確定滿足這些需要的適當資源;最后,將新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中,并評價是否實現了學習目標和問題解決的目標。
我們認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應該讓所有的教師更多地了解信息技術、讓了解的教師更多地參與、讓參與的教師更多地深入、讓深入的教師更多地帶動。以應用為目的,可以幫助教師學會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讓教師學會利用個人網站和課件開展網上遠程輔導教學。讓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效率得到提高。
4、認真選擇好恰當的培訓內容。
配合培訓,在課程設計上要因地制宜與因材施教,對同一層次的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同時也要考慮到知識的遷移性與互通性。
一是為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注重建構主義理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課件設計的基本方法、課件評價的基本方法、CAI教學模式等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培訓。
二是為了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要注重對操作系統(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處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對網頁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應用能力的培養。
5、鼓勵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是培訓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階段的學習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活動。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等進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傳自己的作品或將自己搜尋到的資源到學習網站進行資源共享;學員都可以根據需要參考其他學員的學習成果,使用其他學員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尋到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6、重視對培訓進行評估,保證培訓的實際效果。
培訓一段時間后,學校要舉辦信息技術知識競賽、課件制作競賽,組織教師參加校外信息技術知識競賽、課件制作競賽等活動。以實踐為主,適時跟進培訓服務,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幫助教師把所學的計算機技能運用到教學中。以培訓促教學,以培訓促課件制作。制定獎勵方法,大力獎勵在課件制作、各類業務競賽中的獲獎教師,使我校形成了一個學習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的新風尚。
總之,通過以上的一系列培訓舉措,使更多的教師盡快地了解、參與、深入到信息技術應用中去,相互帶動與促進。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水平。
四、幾點思考
1.“融技術于課程”的培訓比“基本技術技巧”培訓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師計算機培訓中,我們往往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計算機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慮如何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來開展學習、教學和研究,更沒有告訴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我們近幾年的培訓則非常注重課程與技術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訓練不僅僅是給教師顯示在課程中哪些地方可以應用一些技術,而是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根據其學生的需要和學習風格選擇數字化內容,并將其滲入課程。 “融技術于課程”的培訓要比“基本技術技巧”培訓對教師更有幫助。
2.改變傳統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
傳統的教師培訓將知識傳授放在中心地位,以為教師一旦接受了關于教學的新知識,就可以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這種空洞理論的單向灌輸難免乏味,以至招來“所謂的教師在職培訓就是‘用枯燥無味的講課來告訴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避免枯燥無味的講課’”的尖刻嘲諷。同時在結果上也收效甚微,實際上教師對某種教學理論的了解,并不能自動地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所倡導的理論”并不能自動地轉化為“所采用的理論”。
3.大大豐富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
就拿網絡學習來說,我們一般想到的是如何進行上網瀏覽、查找資料、收發電子郵件等。而培訓后,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網絡學習”:網絡作為學習的工具,即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網絡作為學習的對象,即學習網絡本身;網絡作為學習資源,即開發和利用網絡知識和信息資源;網絡作為學習的環境,即視網絡為一個超越時空界限的“大教室”。隨著網絡技術和人們學習觀念的發展,網絡學習的內涵也必定繼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亦同此理。
4.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轉變。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培訓之后,教師觀念的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更多的教師意識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術的急迫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更自覺地參與培訓活動和課件制作活動中,推動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蘊涵在培訓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知道,在信息時代,信息本身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別、分析、處理這些信息。又如,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神化計算機的傾向,導致對待計算機的兩種極端態度:把計算機看得深不可測,從而敬而遠之;或者把計算機看成無所不能,計算機主宰一切,“人灌”變“電灌”,老師成了計算機的附庸,學生也只是計算機的奴隸。通過培訓,我們可以抱著平常心在學科教學中運用計算機,把計算機視同于粉筆和黑板、圓珠筆和作業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用的工具,關鍵是我們怎么用這個工具,完全沒必要把它神化。計算機該用就用,不該用就不用,決不為了表現計算機而冷酷的剝奪教師和學生的作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不能自動帶來教育的革命。
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一項艱難、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也需要不斷完善,現在的培訓模式也是我們探索工作的階段性總結,它必然存在一些缺點,如培訓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對課程整合的新問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及時調整培訓計劃、學習內容等就是我們下一階段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在不斷的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中,探索完善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推動學校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7―0066―03
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隨著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農村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將會逐步改善,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成為了影響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關鍵因素。為了培養一支教育技術素養和能力較高的教師隊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培訓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
一 當前農村學校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1]
為了真正有效地開展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在本研究的前期我們對山西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和培訓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部分教師做了訪談。調查和訪談的重點是縣區和鎮一級的初中和小學,也包括少數具備基本信息化教學條件的鄉村學校,共發放問卷684份,回收631份,訪談了3所不同層次學校的10名不同學科的教師。經過對調查數據和訪談錄音進一步整理和研究后,我們發現,目前山西省農村學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存在很多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1 培訓方式單一
調查發現,目前山西省農村學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主要以聘請校外專家做講座的大課堂形式展開。這種方式只適合專業知識更新或某些教學技能的掌握,對實踐性知識很難奏效,很難滿足教師對應用技術的期望。而且這種培訓模式突出了培訓者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受訓教師的主體地位,不符合成人的學習特點,降低了受訓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和思考的主動性。
此外,在培訓的時間、地點上,集中面授,靈活性不夠。而且,對于農村教師而言,參加集中培訓的成本偏高。
2 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
由于缺乏對受訓學員教學需求和實際情況(如所教學科,信息技能情況,受訓學員對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看法和平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情況等)的了解,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這些不是來自于教師實際需求的培訓內容很難維持他們學習的熱情。
此外,由于聘請的校外專家大多缺乏對于中小學教育的實際體驗,培訓內容也往往只能局限于“專業知識”層面,也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等,而對于如何將技術應用到教學中的“實踐性知識”不能夠給予有效的指導。
3 評價不全面
培訓結束后,培訓者通過筆試或筆試和機試相結合的形式對受訓學員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注重對知識記憶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了對受訓學員過程性評價和實際應用性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給教師帶來了誤導,似乎培訓給大家的帶來的共識就是,學習了理論知識、軟件操作,得到了一份證書、一種資格而已,與我們的信息化教學、教育信息化還比較遙遠。
4 缺乏認知支持
調研中發現,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教育技術難題,但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認知支持。而傳統的集中面授培訓結束后,缺乏對教師進一步學習的支持和服務,無法及時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教師遇到實際困難時也不可能有專門的教育技術人員給予幫助,而只靠同校教師之間的協作和努力又無法有效解決。因此,培訓結束后,教師們往往不愿意做出進一步的努力去摸索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課堂的教學實踐,體會不到信息技術的魅力,更不用說用信息技術來引導教師進行教學研究了。
二 將行動研究引入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的意義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目的的研究方法。[2]它在教育技術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1 使培訓符合成人學習者特點
成人學習者參加培訓的學習要求明確,注重知識和理論、技能等在教學中的使用。同時培訓時起點差異大,不同年齡、專業背景、教學需求、性別等因素使得培訓的起點能力不同,要求不同。而行動研究正是重視了參與者的種種差異及需求。這樣的培訓能提高受訓者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培訓效果。
2 使培訓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
行動研究與傳統的學術研究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中一點表現在研究目的上。行動研究的目的是以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主,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為實踐本身的改善而展開研究,而不是理論上的建構,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透過實踐行動來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臨的問題,關注問題的圓滿解決、進而改善實踐工作情境,行動研究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性,此價值性旨在改善實踐工作者之工作情境、解決實踐工作中的問題。
將行動研究引入農村學校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能使培訓針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展開,切實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3 能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掌握
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教師不但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將技術應用到教學中的“實踐性知識”。所以,教師專業化教育技術能力發展包括了關于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如何將技術用于教學的實踐知識和能力。
行動研究是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它是以實踐為中心的,它的根本旨趣是為了完善實踐本身,是在于某個人或某團體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實踐之改善。行動研究引入農村學校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后,將能有效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掌握。
4 注重受訓教師的自身評價
受訓教師作為成人學習者,他們的培訓起點差異很大,對于他們的評價應該尊重個性特點,照顧個別差異。這就要求評價者在對受訓教師做出評價前,應該掌握他們的培訓提高情況,是一個培訓后與培訓前的比較,而不是以前教學中常用的相對評價,更不是絕對評價。
行動研究強調從多渠道對行動進行記錄,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闡釋,這些記錄可以作為教師自身評價的依據,這種評價更具有激勵作用。
除以上的特點外,行動研究在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時間靈活,行動研究小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小組學習時間。
三 基于行動研究的農村學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構想和設計
1 培訓整體方案構想
基于教師行動研究的農村學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主要是指教育技術培訓人員(主要指高校的信息技術教師)進駐學校,以受訓教師認知支持者、引導者、幫助者的身份,幫助農村學校教師展開提高教育技術能力的行動研究,同時,高校的信息技術教師也在進行行動研究,在進行解決基礎教育問題的同時,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行動研究。
我們認為,關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的研究不應該只從師范教育或職后培訓出發。教師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的發展應從教師專業成長的全過程來考慮,不僅要重視在職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等的研究,而且應重視師范生的職前教育。所以應該將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結合起來,形成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模式。同時,集中面授培訓在解決某些問題上是有優勢的,不應該完全擯棄這種方式。基于此,我們提出并設計了具體的培訓方案,具體如下。
(1) 進行問題診斷,確定培訓目標
診斷培訓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非常必要的第一步。只有了解了教師的需求,發現問題,后續培訓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可以通過培訓人員與教師訪談獲得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深入課堂對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等多種途徑來獲得培訓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分析問題,確定培訓方法
對收集到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整理、分析,在這里,我們可以將問題劃分為共性問題(受訓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個別化問題(部分受訓教師存在的問題)。對于共性問題,可以采用集中培訓為主、行動學習為輔的方式來解決。對于部分教師存在的個別化問題,可以將存在同類問題的老師劃分為一個學習小組,然后主要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展開培訓,可以根據情況輔以集中培訓。
(3) 問題解決過程中提供及時的認知支持
認知支持包括了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為保證任務完成所獲得的任何形式的工作幫助。對教師而言,在信息化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及時有效的工作幫助是他們增加知識、提升自身能力、有效開展信息化教學不可或缺的。在問題解決階段,培訓人員一定要能夠給受訓教師提供及時的支持和幫助,維持培訓的進展和學員學習的積極性。
(4) 不斷反思,總結提高
無論是培訓人員還是受訓教師都應該不斷地進行反思,不僅在培訓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也要在培訓結束后反思。培訓人員除了要在培訓方法、培訓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還應該在此基礎上,總結提高,并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促進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受訓教師也要不斷地進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 以行動研究為主的培訓具體實施過程設計
(1) 行動研究法介紹
在培訓之初,一定要對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法的培訓。讓教師了解行動研究法,以及行動研究小組的功能;了解并掌握行動研究日志的紀錄。如有條件的話,可以請行動研究專家對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法的培訓,并模擬行動研究過程。
(2) 形成學習共同體
將問題診斷階段搜集到的個別化問題,進行詳細的整理和歸類,按照問題的相似性劃分小組。這樣小組成員便成為了行動研究中需要的批判性同事,在行動研究中可以與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聽批判性同事的意見。再加上有培訓人員作為輔導者,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應用在培訓中,一般發揮了兩種功能。第一,可以讓學習成員產生歸屬感,成員之間的相互鼓勵能讓成員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第二,學習成員有了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對象,他們可以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在溝通交流中,促使他們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3) 行動方案設計及實施
每個行動小組將小組問題進行一個總的設計,具體包括先解決什么問題,后解決什么問題,每個問題如何解決,大概用多長時間,以什么方式來解決等等。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培訓人員應能夠及時地給中小學教師提供認知支持,并進行詳細的數據收集,數據主要包括課堂觀察教學效果、學生訪談等。
培訓人員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闡釋,找出還需解決的問題后,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共同做出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習共同體成員應及時相互給予鼓勵,促進成員共同發展。
四 影響培訓效果的因素
1 較低的培訓費用
對于農村學校而言,經濟因素是一個制約學校發展的很大的因素,所以培訓的展開最好盡可能的考慮學校參加培訓的費用問題。我們建議高校與附近的農村中小學聯系,雙方本著互惠雙贏的原則,展開培訓研究。高校可以向合作的中小學校定期派遣指導教師進行相應的教師信息化教育,中小學接收大學生到中小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如兼任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輔導員,合作開發教學軟件,設計安裝機房和網絡設備的方案等。雙方互惠共贏,降低培訓費用。
2教師的主動參與
在培訓的整個過程中,除了要確保教師在培訓課程中的出勤率以及完成作業、任務外,還應對教師提出以下要求:(1)定期開展行動研究小組會議,并紀錄會議過程。(2)紀錄行動研究日志。在培訓中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際不斷的反思。而過程日志的紀錄,恰恰能夠引導、督促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3培訓者的指導
行動研究法培訓,對培訓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培訓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培訓者高質量的指導。
4有效的全程評價
行動研究法培訓更注重的是形成性評價。有效的全程評價,對于培訓是否成功,將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基于行動研究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需要得到高等學校和研究部門的支持和指導,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深入中小學,與中小學教師合作進行研究和實踐,優勢互補,將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師教育質量。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開設教育技術專業的高校能夠和中小學合作,促進教師教育質量走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58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正在教育教學中迅速推廣并運用于學校的教學、教科研、行政管理等諸多領域。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資金的大量投入,設備的不斷更新并不是衡量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唯一標準。怎樣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合理地使用信息化軟硬件設施,服務于教育教學將是學校未來一段時間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溫州市教育信息化迅速發展的大環境,結合學校信息化建設實際,筆者就學校如何提高中學教師信息化素養展開探討。
二、進一步加強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提高教師的應用能力
1. 訓前調查分析,制定培訓方案
做好培訓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調查、分析,為培訓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據。調查內容應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1)教師個人信息:年齡、性別、所學專業、任教學科、任教時間、專業技術職稱等。(2)信息化軟硬件應用能力:是否擁有個人郵箱、主頁、博客,能否運用office辦公軟件,能否使用常用多媒體軟件,能否掌握各種現代化教學硬件設備的使用方法等。(3)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教學中使用信息化設備頻率,使用的效果如何,運用信息化教學的主動性等。(4)W習信息技術知識的主要渠道:信息技術知識的來源,參加培訓的方式等。(5)對培訓的需求:需要培訓的內容、方式,對培訓者的要求等。學校應聯系自身實際,對以上五方面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制定出相應的培訓方案,使培訓有的放矢。
2. 校本培訓為主,多種形式結合
(1)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指學校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對學校教師的現狀與潛力進行系列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通過自行規劃設計或與專業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等方式的開展,旨在滿足學校及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
(2)教師自學
學校應鼓勵教師自主地學習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和進行相關研究,包括研讀有關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專業書刊、利用網絡資源自學、積極開展教研活動、發表教學成果。教師的自我內驅力一旦激發,其信息化應用能力也將得到迅速提升。
(3)外出培訓
這主要是指由各大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師資培訓機構等組織的有計劃、大范圍、短期集中進行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活動。如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Intel未來教育等。教師參與校外培訓有助于其拓展視野、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并將之帶回校內開展校本培訓。
3. 精選培訓內容,細分學科層次
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對于不同的學科,教師需要使用的信息技術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如數學教師掌握幾何畫板尤為重要,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幾何畫板較文字處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對于不同的學科,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要培養教師的這種能力,將各科教師集中起來培訓顯然是不妥的。因此,要對受訓的教師進行分學科針對性的培訓。
三、完善教育信息化評價制度,建立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
筆者對溫州市十余所市教育局直屬學校進行了解,并對其中四所不同層次有代表性的學校的信息化工作評價制度進行大致調查,現對其教師信息化工作評價現狀歸納如下(表一):
從上表可知,學校普遍存在有培訓無評價現象,培訓往往流于形式。對教師信息化工作的評價簡單、片面,難以體現教師信息化工作的質和量,不利于激發教師參與信息化工作的積極性。因此,學校應制定有效的評價制度,讓教師在制度的監督、激勵下提高信息化素養,在制定評價制度時學校應注意以下內容:
檔案管理即信息資源的管理,對于疾病控制中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礎信息資源;檔案管理具有專業性、復雜性和多樣化的特點。
一 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的必要性
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命安全和自我健康的關注力度不斷增加,而疾病控制中心作為疾病研究和預防中心,其自身的發展水平也自然備受關注,但是,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疾病控制中心所發揮的作用卻顯得十分有限,這自然也離不開其檔案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而通過建立檔案信息化,則能夠提高疾病控制中心檔案管理的效率,從而減少疾病的傷害,為人們的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
檔案,是社會最基本的一種信息資源,而疾病控制中心的檔案,則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重要信息資源,記錄著眾多的疾病信息,是疾病控制重心開展科技研究等的基礎信息資源,是各項控制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具有法律效力,也具有科學價值,因而具有保存的價值,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整個社會進入了高速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必備的強有力的工具,已經開始進入到各行各業,甚至也已經擴散到了整個世界,由于信息技術本身的強大力量,在國外先進國家的疾控中心也已經開始建設了檔案的信息化管理,而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以后,也已經逐步融入了國際化,順應了國際發展要求,可以說,我國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擋的趨勢,并且,通過實現檔案管理的信息化,不僅僅能夠提高疾病中心信息檔案管理的效率,也能夠實現各疾病控制中心檔案信息的及時共享,從而能夠減少疾病所帶來的傷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健康。
二 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的挑戰
建設疾病中心信息化檔案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即技術方面和管理方面。
從管理方面來說,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管理制度方面的局限性;在疾病控制中心,針對檔案管理的制度已經完善,但是,這樣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人工管理的基礎上,如果對檔案管理實行信息化建設,那么,在信息化檔案管理中,所運用的管理系統將會是電子化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許多程序都能夠同時進行,相對于傳統的人工管理,就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那么,傳統管理制度之下的檔案管理操作人員,就會大幅度減少,那么,針對這些人員的管理制度,則會失去繼續存在的價值。
從技術層面來說,建設疾病控制中心信息化檔案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源于檔案管理人員信息技術的局限性;在疾病控制中心,有許多從業人員,但是,這些從業人員多是專業疾病研究人員,而針對檔案管理所配備的人員,則是檔案管理專員,他們在這個行業,有充足的檔案管理經驗,總之,不管是疾病控制人員還是檔案管理人員,他們都對信息技術不甚了解,如果要建設檔案的信息化,信息技術人員的缺乏,將會是一大阻礙,而如何要來填補這個空缺,讓疾病中心檔案信息化,則是一個重大挑戰。
三 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的措施
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的措施,必須以存在的挑戰為基礎,從管理和技術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首先,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先要做好意識管理工作,疾控中心的檔案來源不僅僅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部門,而是全體成員,在疾病控制中心的每一個人員都應該參與到檔案信息化建設當中來,因此,管理者必須先做好意識管理工作,而這種意識的確立,則需要通過內部控制管理來逐步實現,這就需要管理者能夠通過檔案管理部門與各部門的關聯性和連續性,形成檔案部門和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以此來提升員工參與檔案管理的自覺性;隨后,有必要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將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與現代化信息管理模式進行對比,找出可沿用的管理制度,拷貝到現有的管理模式當中,當然,這些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夠根據現代信息化檔案管理的程序,對其中的相關因素進行有效的審核,從而形成完善有效科學的管理制度,規范檔案存檔、借閱等過程中的行為。
其次,從技術層面來說,在建設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的過程中,要增加對原有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其中所涉及的信息技術有許多,例如借閱技術,也就是在檔案的借閱過程中,如何運用電子系統對借閱記錄進行統計和備案;又比如計算機硬件處理技術,也就是在計算機硬件設備故障時,用以排除故障,恢復計算機正常運轉的技術,當然,我們必須明確,對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并不是就要他們具備很高超的信息技術,而是讓他們能夠處理一些日常的簡單的故障問題。在對檔案管理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還遠遠不能滿足檔案信息化的要求,有必要針對信息化設備成為專業的技術部門,在發生大故障或者檔案管理人員無法處理的故障的時候,則由這些專門的技術團隊去進行處理,排除故障,而這部分人員的存在,也能夠擔任對檔案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
總結
疾控中心信息化檔案的建設,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未來的建設道路中,必須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面對的挑戰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總結,并針對這些挑戰,從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來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有效的應對,從而將挑戰轉變為機遇,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疾控中心檔案的信息化建設獲得可持續性的科學的發展,最終為人們的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燕青,成廣明,張風榮.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 實用醫技雜志. 2013(05)
[2]王鳳. 疾控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 辦公室業務. 2013(05)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6-0157-01
0 引言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IL)的概念自提出后便受到社會關注,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廣泛開展IL教育,而它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各國圖書情報界、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2]。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不斷加深,使其也隨著時代和人們的認識不斷發展而發展。信息素養的發展是從最初的圖書館界到基礎教育界、高等教育界以及國家政府等相關部門的介入和共同參與的過程。信息素養最早是1974年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提出,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定義為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概念被廣泛引用,其內涵也在不斷充實。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信息素養的內涵比以前更加豐富。信息素養進一步被定義為:一個人對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方法的掌握、運用以及評價的總體水平[2]。世界各國對信息時代的教育發展都非常重視,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信息素養的教育與培養,使其逐步納入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系統中,成為評價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我國,目前主要有教育界、圖書情報界以及軍隊等幾方面從事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總體來看,這幾股力量并沒有有效結合,相互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出現了較多的重復研究和難見成效的現狀,同時也存在很多各方都未曾研究的盲點。這種情況的產生,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和缺乏社會各界的有效大力支持有關。因此,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專門機構負責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工作,做好整體規劃,提高研究成效勢在必行。
1 信息素養教育概念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存在問題
1.1 信息素養教育概念 199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將信息素養從信息技能、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三方面(九大技能)來考慮[2,3]。而信息素養教育就是指對信息用戶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普及信息知識,啟發用戶的信息意識,強化其信息能力,規范其信息行為的一種教育活動[1,4],其主要內容是根據社會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質,從而激發人們的信息智慧和信息潛能的教育。它包含三方面內容: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質。因此,它與計算機教育,文獻檢索課教學,信息技術教育等有某種程度的交叉重疊,是信息化社會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1.2 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高校教師的信息素質狀況不僅是反映高校教學環節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教師素質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目前很多學校在培養教師信息素養方面,注重信息技術方面的培養和訓練,而對信息意識、信息態度等層面和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所忽視,有些甚至沒有此方面的內容。如果不注意并及時修改培訓的內容及方向,只是對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進行培訓,而缺乏與教育教學的有機整合,這并不能夠有效的達到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目的。因此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多數教師現有的信息素養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的現狀,在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其差距將會越來越大,產生的后果也會越來越明顯。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各國探索了各種方式以增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英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培訓,盛譽全球的英特爾未來教育等。我國現階段對教師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時,也往往是通過各種培訓方式來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的,如專家講座法、觀摩學習法、集中培訓法等。顯然,上述傳統的各種培訓方式對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些培訓方式更多的關注了教師信息技能的培訓,滿足了教師對信息技術“量”的需求,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質”的問題有所忽略,簡化了或有意忽略了教師信息素養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對教師信息素養可持續的發展關注也不夠。因此,我個人認為為了盡快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我們不應該滿足于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教師信息素養的發展趨勢己經迫在眉睫。但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否定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而是應該更多的關注教師信息素養自身發展的規律。
2 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研究價值及研究思路
盡管我國已經在提升高校教師信息素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高校教師的信息素質教育卻一般。因此研究培養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問題,提高教師質量和教學質量,滿足信息化社會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更好地促進高校的教育工作。對于一所高校的發展而言,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內因,只有在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優秀的教師隊伍的基礎上,高校一切工作中的核心軸—教學工作,才不是虛設,而高校才能高速、穩健地發展。
因此課題的研究思路,應從合理的制定調查問卷,如教師個人情況的統計與分析;教師信息意識水平的調查與分析;教師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的調查與分析;教師收集信息的能力的調查與分析;教師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調查與分析;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交流合作能力的調查與分析;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科研能力的調查與分析;通過對問卷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得出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從而提出加強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的策略和途徑,以及如何制定教師信息素養教育的培訓內容和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