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09:41: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綠色財會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財務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版。
[2]谷祺、劉淑蓮:《財務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葛家澍、杜興強:《中級財務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田丹陽.我國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現狀與對策[J].財經界,2014,6(8):102-103
[5]胡云竹.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質量管理[J].綠色財會,2016,12(2):54-55
[6]魯智國.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4(1):130-131
[1]龍件元.淺談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J].經濟師,2010.3.
[7]王瑞玲.論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2010.9.
關于應收賬款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146587/c3592332/contenthtml,2012-03-02[ZK)]
[HT5”SS][2]高建初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與發展趨勢[EB/OL].中國衡器網http://wwwweighmentcom/newsletter/year2014/m6/2196asp
[3]李玲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難多地試水“金融倉儲”[EB/OL].http://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31209-cd58cfd7html,2013—12—09
[4]李紫宸千萬中小企業遇融資痛點,應收賬款能否破解困局?[N].經濟觀察報2016—04—28
[5]韓雪萌中小銀行是服務小微企業的生力軍——訪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N].金融時報,2012—03—09(001)
[6]高思新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現狀及對策[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47—50
[7]謝茂康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應用——以衡陽市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3(32)
[8][10]中征登記公司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介紹[EB/OL].http://wwwcrcrfspcom/platform_introducedo
[9]wiwi8742問題解析:應收賬款質押的法律風險及防范措施[EB/OL].好貸網,2015—04—03[ZK)]
[11][12][ZK(]錦年應收賬款融資遇冷專家:小企業應學會造血[N].財會信報,2015—05—25(05)[ZK)]
[13][ZK(]王華如何拓展核心企業供應鏈融資[N].2013—04—26(A13)[ZK)]
[14][15][ZK(]魏安江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暗藏陷阱[J].法人,2014—10—09[ZK)]
關于應收賬款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1]王曉敏.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J].遼寧經濟,2012(4):82-83.
[2]池國華.信用政策及應收賬款管理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4):13-15.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11.9%,煤炭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受到國家宏觀經濟的帶動,各地的煤炭企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為基礎的。在山西這樣的煤炭資源大省,伴隨著煤炭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周邊的環境破壞與資源浪費等問題日益突出,所以,將環境會計引入煤炭企業的業務核算中,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收益,合理評價企業績效,對促進經山西省經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環境會計的發展
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的一個會計分支,它的出現與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密不可分,其核心是用于衡量和報告企業的環境保護活動及有關事項。它不光計算企業的內部成本與內部效益,還對企業相應的外部成本與社會效益進行核算,要求企業不僅對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進行補償,同時還要對資源環境的消耗與破壞進行補償。
1971年比蒙特斯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文章的發表,使環境會計登上了歷史舞臺。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環境會計問題才受到各國政府及組織的普遍關注,并陸續推出了相關研究成果。美國環境保護署支持并發表了《綠色分類賬:公司環境會計個案研究》、《環境會計個案研究:AT&T綠色會計》等研究報告;丹麥通過了《綠色會計法》,在此法案下有1 200家丹麥企業必須公告綠色會計報告;日本先后了《環境會計制度架構》、《環境會計制度績效的衡量》與《環境會計制度報告的表達》三個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環境會計逐漸活躍起來。在此期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逐步明確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一些企業也開始自行設項核算“環境保護費”、“綠化費”等。進入21世紀后,國家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隨后,制定和頒布了《水污染保護法》、《大氣污染保護法》、《森林保護法》等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二、山西煤炭企業實行環境會計的必要性
山西省隨著近年來煤礦資源的不斷開采,導致了當地含水層的永久破壞,形成了以礦井為中心的降落漏斗,致使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地下水凈儲備量減少。這對水土資源嚴重缺乏的內陸省份來說,資源問題更顯突出。截至目前,由于采煤破壞砂巖含水層約4 996立方米,灰巖含水層體積約為808.2億立方米,破壞地下水凈儲量71 388萬立方米。采煤排水一方面導致含水層破壞和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導致地表徑流急劇減少,水庫儲備量大幅下降。實際表現在:大同十里河、朔州七里河、懷仁小峪河、孝義兌鎮河、陽泉桃河、晉城河域的河量銳減,造成1 678個村鎮約81.27萬人口,10.82萬大牲畜飲水困難,97 802畝水澆地變成旱田。同時,導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態系統的不斷惡化。煤炭開采也對國土資源產生嚴重破壞。據統計,山西省礦區面積已達8 000多平方公里,煤礦開采總面積約為1 21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面積達5 000平方公里以上,地表塌陷面積464平方公里左右,引起嚴重地質災害的范圍超過2 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礦區土地破壞面積高達7 560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遞增,成為了全國礦區土地破壞最嚴重的省份。
山西省在發展煤炭經濟的同時,如何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實現煤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煤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首先,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在煤炭企業中開展環境會計核算,才能進一步明確資源成本、環保成本與可持續發展成本的界限和會計處理方法,進而實現煤炭產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其次,隨著資源有償使用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節能減排要求的不斷提高,新增的資源成本、環保成本等核算問題一直困擾著煤炭企業。對煤炭企業經營業績的評估不能再以單純的財務指標為標準,必須通過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將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相關環境指標一同考核,才能全面體現出煤炭企業的經營價值,并使企業轉變傳統的經營目標,逐步將礦區環境因素納入到經營決策中,從單純的追求經濟價值轉變為追求適合現代化企業發展的生態經濟效益。所以,合理利用環境會計的核算程序對礦區環境治理、資源保護的成本和效益進行量化成為煤炭企業的必然選擇。
三、環境會計在山西煤炭企業中運用的措施
目前,我國的環境會計體系還不成熟,尚處于起步研究階段,在對環境會計的研究中還存在著如下問題:首先,尚未制定出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健全的法律、法規;其次,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的理論認識還不一致;最后,企業環境責任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所以,要將環境會計在山西煤炭企業中得到實施,并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有效開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近年來,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環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但是公眾的環保意識仍然較為薄弱。環境會計的實施要作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來進行,要不斷加強環境會計的宣傳和環保知識的普及。這一點在對環境資源破壞較為嚴重的煤炭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才能使煤炭企業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才會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發展環境會計,推動煤炭企業環境會計理論和實務水平的提高。所以,應加強環境會計知識的宣傳和環保知識的教育,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健全相關法規制度
首先,應該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要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環境會計必須建立一定的準則和制度來進行披露,這是對環境會計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應該將已有的先進成果和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相結合,進行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構建環境會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同時,結合山西省的實際情況,將條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業作為案例進行試點工作,以兩本賬并行的方式進行。一本為基本賬,為不計環境資源損耗的原始賬;另一本為輔助賬,為記錄資源環境損耗的綠色賬。通過兩套賬并行,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逐步完善環境會計體系,最后擴大操作范圍。
(三)設置有關會計科目
在煤炭企業中設置環境會計的相關科目,應以《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為綱領性理論指導,同時結合山西省煤炭企業的特殊性,制定煤炭企業的會計具體規則與核算辦法,使其能夠適應煤炭企業的需求,體現出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會計中的信息特征。
1.資產類科目:應設置“遞耗資產”、“遞耗資產累計折耗”等科目,分別反映煤炭資源原始價值的增加變化、結存情況及煤炭資源由于開采、使用等累計折耗的價值。
2.負債類科目:應設置“應付環保費”一級科目,反映和監督環境保護費用的計算與繳納情況,同時設置“應付單位排污費”、“應付個人排污費”、“應付包裝物排污費”、“ 應付廢棄物排污費”等二級科目,分別反映各自排污費的計算與繳納情況。
3.成本費用類科目:應設置“環境成本”一級科目,并下設“礦區環境安全成本”、“煤炭資源環境成本”、“礦區環境保護和預防成本”、“ 礦區環境治理和恢復成本”、“煤炭代替成本”、 “ 礦區環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級科目分別反映各自的內容。
4.損益類及利潤類科目:應設置“環境損失”、“環境收益”及“環境利潤”科目。“環境損失”科目反映企業污染和破壞環境而被勒令停產造成的損失;“環境收益”科目反映企業在改善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時取得的收益;“環境利潤”科目反映核算環境收益和扣除環境成本、環境損失及稅金后的凈額。
(四)提高財會人員素質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業中大多數財會人員只具備基本的財務技能,整體素質不高,而對于環境會計這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來說,它不僅要求財會人員具備會計學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還應具備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因此,環境會計要在企業中得到實施,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必須得到提高。
首先,為了確保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煤炭環境政策,使得環境會計實務工作能正確開展,要讓相關人員充分了解環境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相關的學科知識;其次,為了進一步適應環境會計的要求,有效進行會計管理工作,要從根本上更新其傳統的知識結構,加強會計人員的后期教育;最后,要將環境會計的理論與煤炭企業的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煤炭企業環境會計理論。
(五)建立審計加強監督
隨著人類與環境之間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環境資金的投入會逐漸加大,環境會計核算將日趨完善,環境審計建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煤炭企業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由于自身利益的限制,而不能對社會責任進行真實的披露。因此,應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發揮相關部門的環境監督職能。中國的環境審計法律監督體系已初步形成,應該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有效經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審計法律監督體系。一要實現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關立法和實施細則;二要有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來審核和披露企業的環境信息,以使煤炭企業環保意識增強,自愿地推廣環境會計工作,使保護環境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自覺行為,真正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環境會計目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環境會計的研究,有助于企業合理運用資源,促進環境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本文結合山西省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就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的具體應用、財務核算及相應的科目設置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指出環境會計作為一個新領域,要注重加強環境會計的應用,為煤炭企業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支持,從而促進煤炭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進虎.煤炭行業環境會計的運用探討[J].會計之友,2010(7).
[2] 陳世元.煤炭企業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及應用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
[3] 阿如汗.企業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及應用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9.
[4] 劉銀玲.企業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研究與構建[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
[5] 李端生.會計理論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6] 丁東杰.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
[7] 趙紅.我國企業環境成本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7.
[8] 于玉林,李端生.會計基礎理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綠色會計的產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基于環境資源瓶頸及生態環境破壞等社會經濟現實問題,在利用會計方法核算環境問題時,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納入企業的會計核算對象,借助于環境科學、現代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對企業的環境資源進行適當的貨幣計量和重要性判斷,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的影響,綠色會計應運而生。建立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從發達國家綠色會計發展的經驗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是綠色會計能否真正實施和快速發展的關鍵。本文就政府在綠色會計發展中的作用、問題和建議進行初探。
一、政府要在綠色會計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必須而且有能力、有責任在綠色會計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一)政府有責任主導綠色會計發展,更好地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首先,資源的粗放、浪費性使用,使自然資源日益匱乏。1980年以來,我國的能源總消耗量每年增長約5%,是世界平均增長率的近3倍。其次,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承載能力不斷削弱。環境問題是工業化進程的伴生物。我國一些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因此,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們共同關注的緊迫性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們提出要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國家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國家的長遠戰略選擇。綠色會計是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能夠引導和監督企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因此,政府有責任主導綠色會計發展,更好地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間的經濟往來越來越多。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把一些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轉移到我國,致使國家蒙受長期的損失。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制定嚴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法規和環保標準,由此產生了綠色壁壘,給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設置了障礙。作為國家利益的代言人,政府應該高度重視綠色會計,以便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維護自身權益,促進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二)政府有能力在實施綠色會計的發展中擔當主導角色
政府在推動綠色會計時,扮演著主導角色。以日本為例,日本綠色會計就是由政府通過持續的企業調查、咨詢專家意見等來推動的,首先設立了“環境會計制度綱領”、“統一遵循準則”,并提出了“發展環境會計系統2000年報告”,推動日本企業掀起了實施綠色會計的。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國有企業。這就決定了政府可以通過對企業綠色會計進程的推動,來達到環境治理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最終目標。我國的綠色會計體系在21世紀初逐步建立,2001年3月國家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2001年6月中國會計學會又成立了“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綠色會計發展已邁出了重要一步。
二、政府推動綠色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政府對綠色會計推進重視不夠,對綠色會計的研究不足,對綠色會計制度的建設不足,對經濟主體未能進行全面的計量考核和獎懲監督,導致各部門沒有形成合力來推動綠色會計發展。
(一)政府對綠色會計缺乏足夠重視
美國早在1992年,就認為環境會計將帶給企業正面影響,環保署便開始環境會計計劃,針對綠色會計設置專門網站,陸續推出綠色會計相關的使用工具冊和個案研究報告,推動了綠色會計的實施普及。美國一些企業也早就開始實施綠色會計,并社會責任報告。而在我國目前實行綠色會計的社會大環境尚未形成,我國的立法機構、環境保護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工商稅務部門等都各行其責,對綠色會計的認識并未統一,有的忽視環保,只注重企業的經濟利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甚至在生產過程中,各利益方還會發生局部與全局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上的沖突。由于傳統GDP的核算方法使得有的部門并未形成綠色政績觀,因此,對綠色會計缺乏足夠認識,更談不上積極形成合力,來共同研究措施、大力推進了。
(二)政府對綠色會計研究的推動不足
我國在2001年就成立了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但是一直以來,社會各方對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和社會責任報告的要求不迫切,致使社會和企業沒有實行綠色會計的迫切需求,綠色會計依然躺在教科書里,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我國綠色會計體系的構建是在發達國家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情況發展完善的,目前我們對于綠色會計的理論基礎、會計實踐方面都有很大爭議,且缺乏可操作性。
(三)政府對綠色會計制度建設不夠
目前,尚沒有完善的綠色會計法律制度,這使得綠色會計的推進缺乏制度保障。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并不能如實披露其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2011年,道農研究院、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用友公司等為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戰略決策,發起了“企業綠色會計項目”,這為綠色會計實行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量化指標,但應者無幾,很少有企業愿意接受該公益項目,并以會計報表的方式公布環境影響和勞動權益。政府沒有以法律形式確定綠色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強制性監管經濟主體的綠色考核,以有效防止企業的短期行為,促使其更多承擔社會責任。
三、充分發揮政府在綠色會計發展中作用的建議
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綠色會計實施效果,政府就要通過各種舉措來推進綠色會計發展。
(一)政府要樹立綠色觀念,重視推進綠色會計
1.改變傳統政績觀,增強環保意識。政府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從長遠和大局著手,真正認識到實行綠色會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推動綠色會計的發展,要真正從源頭、從基本數據入手,在綠色會計推進中取得一些突破,而不是口頭喊喊綠色GDP。
2.成立專門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會計實施規劃。政府的行政優勢是各種學術機構、民間組織所不具備的,強制性是綠色會計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要成立專門機構,制定綠色會計實施規劃,推行環保理念,在社會和企業中形成實施綠色會計的良好氛圍,促進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二)政府應加大對綠色會計的研究支持力度,推動綠色會計理論發展
1.作為推進的主導力量,政府應盡快在綠色會計理論上有所突破。要盡快成立由經濟、環境、資源、會計、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綠色會計研究會,在綠色會計的理論基礎、確認與計量、會計記錄、會計報告的編制等方面達成共識,并盡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用方案來指導綠色會計的實踐。
2.選擇綠色會計推進試點,推出個案研究報告。可考慮選擇部分國有企業進行綠色會計試點,先行披露綠色會計報告,督促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要不斷總結試點經驗,推出綠色會計個案研究報告,并且盡快向全社會推進。
(三)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綠色監督有法可依
1.盡快修改《會計法》和完善會計準則。政府相關部門應將綠色會計的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其地位和作用,這是將綠色會計付諸實踐的最有力的手段。要將綠色會計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統一規范綠色會計核算的對象、計量單位,并強制企業擴充報表體系,在會計報表中披露綠色會計的相關內容,以有效防止有關部門和企業的短期行為。
2.要建立相應的綠色監督制度,確立綠色考核和獎懲制度。政府各相關部門要聯手進行綠色審計,考核經濟主體真實的經濟績效,并從政策上鼓勵積極推行綠色會計和取得成效的企業,包括減免稅收和在投融資上進行支持。同時,各部門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對污染環境和資源損耗嚴重的企業進行相應的懲罰,只有做到獎懲分明,才能促使企業盡早考慮環境和資源成本,規范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有效推動綠色會計的進展。
(四)政府進行綠色會計等知識的綜合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綠色會計的實施作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首先,政府要進行廣泛的環境教育和培訓,只有公眾都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綠色會計的實施才具有緊迫性。政府要將環境教育從基礎抓起,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不斷普及環境保護理念。其次,組織會計專業培訓,對專業領域人員進行綠色會計、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等跨學科領域的培訓。在大專院校增設綠色會計、綠色審計專業課,培養能勝任綠色會計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綠色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培訓。最后,企業領導者是確保綠色會計順利推進的關鍵,應該讓他們對綠色會計的作用有正確認識,能以戰略眼光推進綠色會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陳薇.可持續發展下綠色會計在我國的推行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 陳留平,張珊珊.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會計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1(1).
[3] 丁靜.“綠色會計”將會助企業發展一臂之力[N].財會信報,2011-05-30.
[4] 武琦.淺論綠色會計[J].現代商業,2009(9).
[5] 潘鈞.綠色會計:原因、特點及對策[J].綠色大世界,2009(1).
[6] 張曉陽.構建我國綠色稅務會計的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 李宏偉.淺談綠色會計[J].魅力中國,2008(14).
[8] 高麗.西方綠色會計發展給我國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29).
序言
知識經濟浪潮下,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使人類經濟能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既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使經濟達到穩定增長,又不使社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使人類同自然資源統一協調、保持良好關系和最佳狀態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不僅僅著眼于自然資源和諧利用的問題,更加強調在自然資源使用上的公平問題,這樣就必須把會計主體視野擴大到主體同環境之間的關系,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社會生態環境都反映到會計模式中,來計量和揭示會計主體的活動給社會生態環境帶來的經濟后果。這樣“綠色會計”就應運而生了。
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度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著我國加入wto,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必須建立與世界經濟接軌需要的綠色會計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為我國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此時,綠色會計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綠色會計相關定義解析
(一)綠色會計的定義與內涵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修正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指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將會計學和自然環境相結合,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協調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會資源環境,提高社會總體效益。出其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會計處理中,資源和環境具有“資本”性質,這種資本的價值在于能向人造資本轉換,隨著這一轉換,它自身價值也在逐漸減少。因此,綠色會計要計量這兩種資本的轉換過程,并確定最佳的轉換比率,以利于保護社會總資產的平衡。
2、綠色會計會計處理不僅包括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基金與物質商品,而且包括與企業有關的自然界各種物質資料、廢棄物以及隨后的處理。
3、綠色會計的創建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增加綠色財務管理的評價指標,需要揭示企業對資源環境的責任,要求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考評企業財務管理的業績。
4、通過綠色審計,幫助企業采取措施保護環境,確保所有的環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綠色會計的本質
綠色會計是運用會計學、管理學、環境學、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生態學等學科體系中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種計量手段和屬性,對企業生產活動中所涉及的環境要素及其結果進行計量、記錄、披露與評價的信息控制系統。
(三)綠色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是建立和完善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總體說來綠色會計目標分主要有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1、基本目標,綠色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即在促使企業提高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環境,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2、具體目標,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組織相應的會計核算,確認和計量會計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損失,盡可能為社會提供企業環境披露的有關信息。
(四)綠色會計核算的內容
綠色會計核算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它更強調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有償使用,具體而言其核算內容主要有:
1、自然資源損耗
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資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業在生產、儲存、運輸等環節中對自然資源超定額消耗的損失;后者指除人造資本以外的可用貨幣計量的自然資源。
2、環境污染損失
主要指由于資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廢排放等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損失,如農田,漁塘及淡水、自然景觀、工農業、居民生活區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其損失數據可根據賠償費及罰款按歷史成本原則計價,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環境保護支出
反映企業對環境保護所作貢獻,包括在“三廢”處理、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美化工作、生活環境的各項支出,具體可以通過以下賬戶來進行歸結核算。①投入資本;②業務費用;③研究與開發費用;④環保行政與規劃費用;⑤補救措施費用;⑥復原或回收費用。
4、環境保護收益
反映企業從環保中所獲取的收益。通過對收益的核算,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環保支出效益情況,從而鼓勵與鞭策企業改善環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及對這些產品減免稅收所得到的收益;企業的綠色產業計劃對各項投資的吸引;消費者因樂意消費該企業的綠色產品而導致的利潤上升,以及股票價格上升而帶來的收益;企業實施環保措施后所帶來的一系列無形資產、社會效益及政府獎勵。
二、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迫切需要在會計體系中建立綠色會計,披露環境信息,推動政府和企業將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決策,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必要性
1、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環境現狀提出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社會需求的膨脹,造成了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從根本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過度開發和污染自然資源,從而加劇了我國資源與環境的惡劣形勢。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從根本上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綠色會計則把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環境以及解決其它資源生態問題當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對象。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去保護資源,維護生態環境。
2、建立綠色會計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從企業發展內部環境而言,我國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低產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來推動產出。結果造成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過度消耗和過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態環境補償能力嚴重滯后,致使環境極度惡化,從而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與環境關來密切,社會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發展,通過綠色會計核算,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可使企業健康發展,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只有增大環保投入,重視綠色會計,通過綠色會計核算,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才可使企業健康發展。綠色會計的構建有賴于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的提高。
從企業發展[論文之家外部環境而言,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清新的生活環境要求日趨強烈,保持良好的環境已成為企業健康發展中函待解決的問題。企業應該為環境污染特別是由它自已導致的環境污染承擔責任。如果企業為環境保護作出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環保標準的新型設備、研制新型綠色產品,那么企業將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會公眾會把企業環境會計報告作為他們就一個企業的形象作出評判的依據之一,甚至會由此而影響他們的購買傾向,因此企業將過去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變為追求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是勢在必行。
3、建立綠色會計是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的需要。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在衡量國民生產總值時,未將社會環境資源作為一種資產列入資產核算,從而使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速度,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速度,在某種程度上虛增國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經濟福利。在衡量企業成本時,傳統會計只計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視不能計價的“自然資本”,使企業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獲取“私利”,虛增其利潤。對企業來說,由于未考慮生產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事實上內部損耗減少了,但費用轉嫁給了社會。而綠色會計通過核算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加入環境資源成本,從而能較準確地核算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促使企業加快發明創造挖掘的步伐,使企業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產出,從而降低“自然成本”,維護社會資源環境。
4、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業對外披露綠色會計信息。作為我國企業要和國際現代企業制度靠攏,那么就必須建立自已的綠色會計體系,并對外披露,這樣有利于國外對我國企業的了解,更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 具體而言:
①大量外資進人中國,要求我國建立綠色會計體系。由于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其國內的一些污染嚴重、破壞、掠奪自然資源的企業和生產項目通過對外投資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發展中國家當成其“污染避難所”,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我國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綠色會計體系,要求外資企業公開、披露其綠色會計信息,才能使我國免于發達國家的環境剝削。
②建立綠色會計體系可以防止外資企業資本流失。綠色會計要求把企業利用的“環境資源成本”計人其產品成本,這樣就可以正確地計算出外資企業所獲得的利潤。
③建立綠色會計體系可以促進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我國企業到其他國家建立企業,應自覺地公開,披露其環境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對外經濟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綠色會計體系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并產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由于經濟活動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聯系在最初階段卻表現的與實際情況相反,所以讓人們覺得似乎經濟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基礎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但是,由于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組織,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難將眼光放得長遠,即使有一部分企業認識到這一點,由于生態建設和綠色會計持續運作模式單一,因此,靠一個或幾個企業的努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國的綠色會計需要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建立全國財政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實現。
6、建立綠色會計體系是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下會計不僅要為微觀經濟服務,而且要有助于宏觀經濟調控;不僅要考慮到企業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顧社會利益。綠色會計不僅只核算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資金與物質商品,而且對與企業有關的資源環境、廢棄物以及與生態環境的關來等進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僅有經濟性信息而且有社會性信息;不僅能為企業自身服務而且能為社會大眾服務。它是一種微觀自主、宏觀顧及的“微觀—一宏觀共振型”的會計模式,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助于會計改革和發展。
(二)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可行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綠色會計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在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條件也已逐漸成熟,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可能性。
1、我國實施綠色會計已具備了一定的會計環境
我國先后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環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國還頒布了一系列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政策、方案和計劃。總之,從會計環境的角度來說,這些法律、條例和政策已構成了綠色會計所需的法律規范環境,這表明綠色會計在我國的實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2、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綠色會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總結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我國政府和企業已經意識到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些為我國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指出了方向。
3、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綠色會計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自然資源市場也開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資源市場上,國家或代表國家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業和開發利用企業作為需求方,購買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實現資源的有償使用,并通過價格機制來進行調控。另外,隨著企業對環境保護所負責任的社會化,企業要從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方面來考慮其經營決策和管理方法,通過加強對自然環境的核算來真正提高效益,這些都為綠色會計的實行創造了條件。
三、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對策
建立綠色會計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建立綠色會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綠色會計的規范標準
1、在《會計法》中增加綠色會計的內容
將綠色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將它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自然環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資源,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有使用環境的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如果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對受侵害的人群給予相應賠償,那么該賠償必然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樣,企業的環境行為后果就應該納入會計核算系統,就能通過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環境事項的合法性、真實性、公允性得到真實反映。為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會計法、環境法規,使企業綠色會計內容納入會計法,這是實施綠色會計根本法律保障,是將會計理論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2、完善會計準則。
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綠色會計財務報告必須披露的內容,披露內容主要有:①環境問題類型企業關于環境保護的措施和方案;②企業自定的環境排放指標以及企業如何對待這些指標;③根據政府法律規定而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達到的程度,環境保護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④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已資本化了的數字及攤銷情況。另外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還可揭示環保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同時反映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等內容。
此外還要增強信息披露透明度。確定并公布重污染行業及重污染企業名單,對重污染行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提出重點要求。建立全國性的上市公司環境報告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公布企業的環境信息。
3、建立會計制度。
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使綠色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
(二) 提高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
環境會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達到企業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全面豐收。必須提高企業環境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為環境會計的實施創造良好的主客觀環境。只有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像并加強對環境的有效保護,才能真正達到綠色會計的最終目標,從而使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協調一致
(三)完善社會責任的考核體系,加強監督
綠色會計主要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核算企業對社會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能全面、如實的進行揭示,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加強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等方面的監督。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強化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綠色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控,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四)確立綠色考核和獎懲制度
推行一項新制度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使其具有一定的約束強制性。一旦推行綠色會計制度,政府部門必須明確、強制性規定企業對環境資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過獎懲制度將企業的自覺性和政府的強制性結合起來。但目前由于與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所以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做到獎懲分明,用環保罰款籌集部分資金,建立綠色會計研究基金,用于獎勵舉報破壞、污染環境和研究綠色會計、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員,從而推動我國綠色會計早日實現。
(五)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綠色會計是由會計學、環境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學等多門科學交叉滲透而成。復雜的、多元化的產權關系,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有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因此,必須不斷提高企業財會人員素質,讓企業財會人員充分了解綠色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叉相關學科知識,從而使國家有關環境政策能夠被嚴格執行,綠色會計實務工作能正確開展。
四、結束語
建立和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為此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緊制定綠色會計的規范標準,完善綠色會計的外部環境,加強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一套可行的監督機制。建立綠色會計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廖洪.會計理論及其應用分析[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3王金葉.綠色會計初探[j].財會月刊,1997 ,(7) .
4陳志強.初探環境會計的特性[j].財會月刊,1997,(10).
5李祥義.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綠色會計的系統化研究[j].會計研究,1998 ,(10).
6高如云.綠色會計發展方向初探[j].財會月刊,1998,(7).
7朱學義.我國環境會計初探[j].會計研究,1999.(10).
8李玲.關于綠色會計在我國未來發展的兩點思考[j].財會研究,1999,(1).
一、綠色會計概述
綠色會計,又名環境會計或環保會計,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成為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綠色會計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葛家澍教授等為代表人物對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綠色會計是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加入了環境要素,并以貨幣、事物單位或文字說明的形式計量的,現已成為一門新興會計分支。綠色會計的對象是在傳統的財務會計的基礎上考慮了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其核算范圍包括整個自然環境領域。綠色會計是通過核算來反映企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狀況,并由此來約束和強化企業的環保責任。
二、綠色會計研究研究現狀及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引發了對環境的思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經濟發展的例子在我國并不少見,在我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的同時我國已經開始重視環境損益。
(一)綠色會計研究現狀。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學術界對綠色會計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比較有實踐意義的理論體系,我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綠色會計”的苗頭,具有提供環境方面的信息能力和動力但尚顯不足,缺乏統一性和全面性,需要政府機構擔當起組織和帶領作用。我國還沒有單獨的或明確的綠色會計方面的準則和制度以及綠色會計處理指南,我國的綠色會計還處在研究探索階段,其對實務的指導作用還比較薄弱,雖然目前也有部分上市公司開始披露有關環境方面的信息。和以前相比,我國在綠色會計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對發達國家取得的成績及我國環保實際需求來講,我國在綠色會計及實踐等方面尚需要加強。
(二)綠色會計研究的必要性。經濟的落后與貧窮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根源,但依靠發展污染密集型產業和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僅不能改善生態環境反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階段時對環境資源的免費使用必然達到極限。環境污染在我國已十分嚴重,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是以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綠色會計的引入能夠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同時綠色會計的引入還可以改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綠色生產綠色利潤。
三、綠色會計應用于企業會計核算中的可行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轉變,傳統的企業生產方式已不適應于現在的發展模式,不少企業在尋求綠色創新,在關注企業效益的同時也逐步開始放眼于企業的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綠色會計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體系,但是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采用綠色會計進行核算。
(一)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為綠色會計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以來我國在憲法體系中加入了有關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條款,加強了對環境保護的法律保障。提出了環境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回復”的環境政策,對環保生產的企業在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生產企業加大了懲處力度。
(二)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為其實際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撐。自從20世紀90年代綠色會計進入中國以來,以葛家澍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開始了對綠色會計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目前我國關于綠色會計的主要理論對綠色會計的定義、會計對象、計量基礎、會計原則、會計目標以及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界定。
(三)我國會計制度的完善為綠色會計的應用提供了指導。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傳統財務會計無論從法規的制定到其具體核算實施都基本實現了與國際并軌。綠色會計是在財務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核算都可以在借鑒財務會計的基礎上考慮環境因素進而核算壞境損益形成綠色財務報告便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在環保方面做的努力以更好的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四、加強綠色會計核算的措施
傳統的財務會計核算的只是企業的經濟效益,綠色會計不僅反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更加突出了社會效益。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效的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不能只是關注經濟效益而應該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長久的動力。為此需要國家、企業、個人聯合起來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營造一種綠色經營的氛圍加強綠色會計的實施應用。
首先,政府要加強監督,國家要做好宏觀調控的作用積極引導企業采用綠色會計對生產經營進行核算,出臺相應的政策制度;其次,企業自身要足夠的重視,要了解綠色經營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放眼未來,采用更加環保的方式進行生產,對綠色經營要加大資金投入;第三,加大綠色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可以建立對綠色會計學科的興趣,也可以使企業關注環境保護知識,建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給綠色會計人員更大的發展空間;第四,積極宣傳將綠色會計的理念通過各種媒體普及到社會中去,讓綠色會計的觀念深入人心。最后在某些地區先行試點,特別是以社會各界關注的環境保護問題為主要內容 加大宣傳報導力度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最終逐漸推廣普及完善的綠色會環保不是口號而是要付諸行動,企業采用綠色會計進行核算就能更加清楚自身的責任以及綠色生產為企業帶來的長遠利益。企業要轉變理念推行綠色會計,對外披露綠色會計和會計參與資源環境管理,都要求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轉變觀念、樹立節約環保意識、更新知識,從而適應新的形勢要求。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23903
1引言
礦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和前導性產業,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其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強化,而目前的大部分礦山企業一方面高度重視資源采掘數量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卻有意無意忽視環境保護質量和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采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事件時有發生。
在世界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理念的指引下,礦山企業開始關注對資源開采活動導致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成本,綠色會計或環境會計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步進入大家的視野,并日益受到重視。本文探討了礦山企業建立綠色會計的必要性,分析了礦山企業建立綠色會計面臨的各種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2綠色會計的內涵和發展歷程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運用會計的原理和方法,以貨幣為單位,將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以成本的形式加以計量,從而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與傳統會計只關注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資產和成本不同,綠色會計還特別重視和強調天然生態和環境等軟資產和成本,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會計領域中的具體反映。
從正式文獻看,世界范圍內綠色會計或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個世紀70年代,以比蒙斯和馬林兩位學者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為代表。1971年, F.A.Beams 在《會計學月刊》上發表《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首次提出了污染控制的“社會成本”與“企業成本”之間的轉換問題,探討了企業個體如何承擔污染成本的問題;1973年,J.T.Marlin在《會計學月刊》發表《污染的會計問題》,針對如何準確、合理計量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了論述。其后,歐盟和聯合國等相關機構,以及日本等國家也相繼在綠色會計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活動,進行了相關研究。
1992年,我國的《會計研究》期刊發表了《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一文,首次把西方的環境會計理論引入到中國,標志著我國也開始關注和重視綠色會計的理論探討。此后,我國開始參加相關的國際會議和活動(1995年3月),成立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01年6月),制定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條款,并對綠色會計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討論。
3礦山企業綠色會計建立的必然性
3.1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正是因為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使得人類在用各種先進的生產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輝煌工業文明成果的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和激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類對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進行深刻反思和檢討后作出的明智選擇。
就整個國民經濟而言,我國在計算GDP時,主要關注和計量的是人類耗費“正能量”所創造的財富,而忽略了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副能量”對原本具有極高價值的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天然環境的污染——如果忽略這些成本,GDP就必然因水分太多而“虛高”;只有運用綠色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從GDP中扣除這些虛假的財富,才能獲得相對客觀和真實的 “綠色GDP”。
礦產資源是地質作用的產物,礦體和周圍環境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在采掘地下資源的過程中,必然要打破這種平衡狀態——只有停止采掘,礦區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才不會發生,因此,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如何在礦業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一種真正重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機制。生態和環境不是無價的,是有價的;這種價值不是不能計量的,是可以計入成本的;采用經濟手段,可以激勵礦山企業保護生態和環境的行為,也可以懲罰礦山企業破壞生態和環境的行為。
3.2礦山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的要求
從我國各類礦山企業來看,在通過采掘地下資源,不斷提供各種原料或原材料的同時,后備資源不足、礦山生態惡化、礦區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和矛盾越來越突出,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社會效益,并最終導致企業的自身競爭力下降。這種“一邊消耗資源,一邊污染環境”的礦山企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需要。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礦山企業只有順應“綠色潮流”,將“綠色理念”貫穿和滲透于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并重,真實、準確、客觀地向社會披露自己在生態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擔當,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進而在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綠色會計對礦山企業的作用不僅僅是一種計量和核算手段,更重要的是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要考慮天然生態和環境等軟成本,就必須想方設法通過科技創新、改革傳統生產工藝、強化管理來降低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成本,從而真正增強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
3.3礦山企業會計制度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范圍內倡導綠色意識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許多國家都有意識地采用綠色會計,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成本進行計量和核算,但我國企業,特別是礦山企業在綠色會計的建立方面還相對滯后。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礦山企業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變得日益頻繁,礦山企業的會計制度必須與國際接軌,順應世界范圍內會計的改革與發展潮流,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礦山企業綠色會計面臨的問題及其解
決對策4.1 綠色會計理論和方法不成熟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習和借鑒建立的,由于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在許多重大的理論和方法問題上還存在爭議,還未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首先,綠色會計要素確認比較模糊,學術界有“三要素說”、“四要素論”等,跟傳統會計的“六要素論”(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之間還存在不少尚需對接的問題。其次,綠色會計的計量方法尚不完善。傳統會計關注的人工材料和能量,是產權明晰的硬資產,其成本和收益完全可以用貨幣計量;而綠色會計重視和強調的天然生態和環境,是屬于公有產權的軟資產,其成本和收益很難甚至無法完全用貨幣計量。計量是實施綠色會計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解決計量問題,就無法真正實施綠色會計。
重視并加大綠色會計理論探索和研究的力度,是推行綠色會計的當務之急。國家應從戰略的角度,成立國家級的綠色會計研究機構,有條件的省份也要成立省級的綠色會計研究機構,重點財經大學的會計系也要設立相應的教研機構,組織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綠色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并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探討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間綠色會計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提升我國的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能力和水平。
4.2綠色會計法規制度不健全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現行《會計法》作為指導我國會計工作的基本準則,尚未明確涉及綠色會計方面的條款。雖然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 3號——或有事項》、《企業會計準則第27 號——石油天然氣開采》中規定了土地污染修復治理等方面的環境會計條款,但從總體來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體系。
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也缺乏強制性的統一規定.大多數礦山企業出于各種目的和考慮,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低調處理環境會計信息,以減少這類信息披露對企業可能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環境政策的宏觀調整和決策,也侵害了社會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目前,在我國企業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綠色會計法規制度體系,以確保企業綠色會計規范有序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各相關部門可考慮共同制定《環境會計準則》,闡明綠色會計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明確綠色會計要素和項目的確認,規定綠色會計的計量和核算準則,為企業實施綠色會計提供規范和標準,防止企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各行其事。
由于違法成本較低,全憑礦山企業自覺自愿的環境信息披露模式并不可取。政府相關部門應作出強制性規定,企業環境信息在環境報告中必須充分、真實、客觀地披露,不僅披露的具體內容,而且報告書的格式也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
4.3綠色會計人才缺乏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綠色會計不僅是會計學的新分支,同時也涉及環境生態哲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等多門社會和自然學科,但由于我國的會計專業教育還局限于傳統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會計從業人員也普遍缺乏相應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知識,從而制約了綠色會計的有效進行。
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使礦山企業會計人員樹立強烈的生態和環保意識,引起他們對綠色會計的高度重視。只有他們真正認識到了傳統會計的局限性和推行綠色會計的必要性,才能在具體的業務工作中有意識地建立和完善適應本企業的綠色管理系統,實施綠色會計,進而逐步主動地、自愿地進行綠色會計信息披露。
其次,要對會計專業教育,特別是重點大學的會計專業教育進行改革,增加綠色會計課程,開設環境生態哲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等方面的選修課,使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初步具有綠色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一些有條件的大學,可以考慮培養會計學專業綠色會計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最后,要加強礦山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在會計繼續教育課程和內容中增加綠色會計的知識,特別是要給礦山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提供相關的典型案例,提升他們的綠色會計業務能力和操作技能。
4.4綠色會計監督和審計力度不夠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因為要考慮自身的社會形象,不少礦山企業一般不會客觀、全面、真實地向社會和公眾披露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情況和信息, 或者在片面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觀指導下,不一定能自覺自愿地執行既定的生態環保措施和政策。
政府在綠色會計的建立中起著主導作用,必須對企業實行嚴格、有力的環境監督和檢查,否則,企業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將會流于形式,甚至成為一句口號。
引入第三方,對礦山企業綠色會計進行審計。有資質的社會環境審計機構,可以對礦山企業環境報告書、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情況進行獨立審計鑒定,做出審計報告,并在一定范圍內公布。從某種意義上說,引入綠色審計,就是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有助于礦山企業綠色會計的規范運行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許家林.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與創新[J].會計研究,2009(10):36~43.
[2]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年鑒[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3]王琳,肖序.我國環境會計研究:現實困惑與前景展望[J].財會月刊,2010(3).
[4]干勝道,鐘朝宏.國外環境管理會計發展綜述[J].會計研究,2004(10).
[5]肖序.環境會計制度構建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6]王建明.企業綠色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5.
[7]馬靴.我國環境會計現狀與對策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2(11).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一、環境管理會計概述
(一)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對環境管理會計所做的定義如下:“環境管理會計通過開發和實施適當的、與環境相關的會計系統和實務,對環境和經濟業績實施的管理。雖然有些公司可能還包括報告和審計,但是,典型的環境管理會計包括生命周期成本計算、完全成本會計、收益評估和環境管理的戰略計劃。”
2001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對環境管理會計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其定義是:“環境管理會計信息主要是為組織內部核算和決策服務的,其為內部決策服務的程序既包括材料和能源消耗、流程及最終處置的實物程序,也包括與潛在環境影響活動相關的成本、節約和收益的貨幣計量程序。”
可見,不同組織對EMA的定義有所不同。聯合國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實施EMA“只是實施一種更好、更全面的管理會計。戴上環境的‘帽子’,便能睜開眼睛看到隱藏的成本。”可謂既通俗易懂,又鞭辟人理。
綜上所述,結合我國普遍認可的對管理會計的定義,筆者認為,EMA是為了同時提高企業或其他組織的環境業績和財務業績,為其內部與環境相關的管理提供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決策信息系統。
(二)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理論
它強調人類應當通過發展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而不是破壞和污染生態環境來追求發展。可持續發展從為人類長遠利益角度賦予了環境管理會計迫切發展的理論基礎。
2.經濟的外部性理論
外部不經濟內部化的主要辦法,就是對企業的排污進行收費甚至罰款,這已經被許多國家的政府所采納并得到實施。外部性理論要求國家制定相應法規規范企業行為,使其承擔社會成本,督促其實行環境管理會計。
3.環境資源價值理論
作為國民財富的一部分,環境資源必然有其價值。此理論要求企業重視周圍環境的改善,將環境資源作為企業的一項資本對待。從而迫切要求環境管理會計對其價值進行核算。
二、環境管理會計的核算
(一)環境成本的計算
1.環境成本的定義
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15次會議文件《環境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立場公告》中曾經提出:“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這一定義,以明確企業的環保責任為中心,將企業對環境的影響負荷費用和預防措施開支列入核算對象,提出環境成本的目標是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執行環境目標所應達到的要求。該定義是目前關于環境成本比較權威的觀點,本人建議采用此觀點。
2.環境成本的分類
關于環境成本的分類,美國的環境保護署,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日本環境省等眾多機構都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不同的研究,我國的王立彥教授也曾提出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看法。本文更傾向于核算方面的不同而進行的分類,因為與財務聯系密切、直觀、可操作性強,便于企業核算。從歸集方式和計量范圍的不同來看,對環境成本又可以分為兩大類:
(1)內部成本。
在企業生產活動過程中,部分環境成本被歸集為期間費用核算,如企業的排污費以及一些違反環境法規的罰沒支出等,但是按照環境管理會計的觀點,它們應該屬于產品成本的一部分,與傳統的產品成本共同構成產品的內部成本,支出的流轉也應與實物流轉一致。傳統的歸集方法實際上歪曲了產品的實際生產成本,并影響了企業定價、投資決策。
(2)外部成本。
指本應該考慮而未考慮納入產品生產成本中去的那一部分環境支出,通常包括企業的現行生產對現在和未來的環境影響、企業生產的最終產成品因環保效能未達標而產生的潛在威脅。盡管企業也承擔著部分這種費用,如:環境監測和檢驗成本,但這些支出現在大部分由整個社會所承擔。又因為這部分環境支出是產品生產導致的必然結果。理應作為環境成本納人產品成本核算,即通常所說的“外部成本內部化”。
3.環境成本核算的缺陷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環保法律法規措施的加強,企業越來越難忽視其生產經營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及破壞,同時,隨著法律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外部成本”將不斷轉化為“內部成本”,由單個企業來承擔。所以,現行成本制度或計算方法越來越暴露出其缺陷,其核心就是對企業所消耗的成本歸集不完整和成本項目劃分不明確。具體表現在:
(1)現行成本歸集不完整,忽視了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破壞的“外部成本”,沒有對企業環境污染及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成本”進行合理估計確認和計量,導致企業成本的虛減和經濟利益的虛增,一方面影響企業對“外部不經濟性成本”的管理,另一方面影響企業對“綠色競爭力”的重視和規劃,這一點在我國企業近期所遭受的“綠色壁壘”損失上就有所體現;
(2)產品成本項目劃分不明確,目前企業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以及環境保護等活動而發生的環境治理、預防以及罰款等綠色成本支出越來越大,但在現行的成本計算制度下,企業對發生的該類綠色成本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其所有成本支出都掩蓋在企業制造成本、期間費用、營業外支出等現行成本費用項目中。
(二)環境收益的探討
1.環境收益的定義
在環境管理會計中,環境收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進行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是采取環境保護措施所得到的經濟利益減去環境費用后的結果。
2.環境收益的核算
對于環境收益的核算研究,國內外可供參考的文獻較少,本論文擬從管理會計的側重角度研究環境管理會計的相關問題,并延續著管理會計以“成本”為主線的基本思路,因此,關于環境收益的核算方法不做深入的研究。
三、國內企業的應用現狀
在我國,無論是當前的環境管理會計制度,還是企業自愿實施的環境管理體系,都不能離開環境管理會計的信息支持,主要表現為:
1.對于建設項目,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在編制經濟可行性報告時,需要同時對環境損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從而把環境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分析中,這需要使用環境管理會計信息。
2.在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過程中,企業要制定環境目標,展開初始環境評審,以辨別環境因素,在此過程中要對企業的活動和過程進行壽命周期分析,考慮過去、現在和將來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接著要對環境因素進行評價,以便確保重要的
環境因素。
四、促進環境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的途徑
(一)加快相關法規制定和完善
政府部門要努力創造有利于環境管理會計實施的法律環境。由于環境問題的負外部性,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大部分企業不會主動犧牲自身經濟利益去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在對外報告的壓力下,才會研究環境因素,進而降低其經營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研究制定高質量的環境會計報告、環境審計等方面的相關準則,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會計法規和環境標準,確保環境會計準則的順利實施。
(二)管理當局應轉變觀念
企業管理當局應該轉變觀念,要充分認識到在社會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已成為一個經濟問題,將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納入會計系統也是發展的一種必然。轉變觀念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建立企業綠色文化,樹立企業綠色管理理念,制定和實施綠色經營戰略,采用綠色生產經營方式,實現綠色管理。微觀企業的努力,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GDP提高。
(三)加強理論研究
目前,國內相對忽視對管理會計的具體實施研究,引起管理會計的實施過程缺少理論指導,其目標與對象不明,職能與原則不清。對環境管理會計具體實施的理論結構與應用方法進行積極探索是克服這一不足的契機。我們應加強環境管理會計的國際交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同時充分結合我國國情,不斷加強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以指導我國環境會計實踐。
中國目前嚴峻的環境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全面保護環境,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各個行業、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環境管理會計都處于同一水平上,因此,進行試點研究更符合我國國情,即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環境敏感行業,如石油、電力、化工等,通過案例研究,提出可供同行業企業選擇的應用方法。在選擇了行業之后,選擇某些對整個國民經濟影響較大的企業,或當前社會各界較為關注的企業,如在某些上市公司開展環境管理會計的試點研究,加強他們的環境管理會計工作,并起到帶頭作用,從易到難,從點到面,將理論在實踐中反復進行驗證、完善,以便以后更進一步的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李心合等.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研討會綜述.會計研究,2002,1
[2]郭曉梅.環境管理會計研究-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肖序,周志方.環境管理會計國際指南研究的最新進展.會計研究,2005,9
“綠色出行,高鐵先行”。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鐵路部門大運量、高密度、公交化的運輸組織模式的逐漸成熟和各項便民利民舉措的逐漸完善,乘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綠色的高鐵出行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普遍選擇。綠色高鐵,就是指在運營階段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高鐵,它不僅要防止環境污染,對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有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快速發展高鐵項目的同時不因當代人的急功近利而犧牲我們后代人的長遠福祉。
高鐵運營環境成本是高鐵運營企業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需的全部費用。它是高鐵運營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盈虧分析的重要內容,也是高鐵建設前和運輸生產過程中環境評價的內容,所以,高鐵的綠色出行和良好的運營環境對其成本的影響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1.1綠色高鐵運營環境成本的內容研究
本文的環境成本是“本著對環境負責的態度,為高鐵運營單位在高鐵運營過程中,為了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高鐵運營單位為了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1.1噪聲污染及電磁輻射成本。高速鐵路噪聲大致來源于高速列車產生的輪軌噪聲,列車受電弓和接觸網導線摩擦產生的集電系統的噪聲,高速運行列車的空氣動力噪聲,基礎建筑物受振動產生的二次輻射噪聲,來自動力源和車上設備的機械噪聲。
通過大量實測及運營實踐表明,電氣化鐵路運行產生的磁場不會對線路附近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但列車運行產生的電磁輻射對沿線居民收看電視將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牽引變電所等固定設施產生的工頻電磁場以及GSM-R基站的輻射,也會引起附近居民對電磁影響的擔憂。
1.1.2水污染的治理成本。高速鐵路沿線污水主要來自動車組、高速車站、動車段(動車運用維修所)、工務段(綜合維修段)、供電段等生產、維修場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車廢水和高濃度糞便污水,以 CODcr、BOD5為特征污染物。
1.1.3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成本。沿線固體廢物主要來自到站列車下交的袋裝垃圾、站臺旅客丟放垃圾、車站廣場及候車室的垃圾、車站工作人員產生的垃圾、維修部門的垃圾和附屬車站的經營單位產生的垃圾。
因為鐵路客車垃圾的量比較大,分布范圍比較廣,所以將固體廢棄物做妥善處理是現在我們社會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各國都在不斷尋求處理固體廢棄物的具體而有效的方法。目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技術主要有:焚燒法(Incineration),熱解法(Pyrolysis),堆肥法(Composing)和填埋法(Landfill)。
1.2運營環境成本的估算原則
1.2.1 內、外區分原則。區分內外環境成本是本文的基礎,哪些費用計入企業,哪些費用屬于社會影響,必須嚴格區分。內部環境成本由企業承擔,外部環境成本則是考察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例如,高鐵運行中產生的噪音應該按照相關標準,采取防護措施,產生的這部分費用由企業承擔,屬于內部環境成本。而如果高鐵在運營過程中盡管采取了措施,但是還是無法避免噪音超標,超標造成的影響就屬于外部成本。
1.2.2 邏輯系統原則。有些費用屬于環境成本,但是所發生的費用已經在其他項目中考慮了,雖然不再重復計算,但是在歸類時,本文仍然將其化為環境成本。之所以這樣劃分,一方面避免重復計算,另一方面保證了環境成本在邏輯和系統上的完整性。
1.2.3 方法適當原則。對于同一項環境成本特別是外部環境成本,經常有多種估算方法。外部環境成本的估算方法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符合實際、最貼近真實情況的方法。同時,還要考慮造價估算人員自身的技術水平,選擇適合的方法。
1.2.4 可獲性原則。在對環境成本進行估算時,所選擇和依據的數據和指標應該是可獲得的。否則,再好的方法沒有基礎數據也是沒用的。有些方法可能在發達國家能夠很好的使用,但是在我國現在的技術條件下沒法使用,硬性套用國外先進方法做出的估算是不可靠的。
1.3環境成本估算方法體系
1.3.1 防護費用法。防護費用法是指測算消除或減少環境破壞的有害影響而承擔的防護費。在高鐵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防護費用法很常用。例如,為了防止高鐵運營過程中的噪音污染而設置聲屏障,計算設置聲屏障的費用就是防護費用法的一種應用。
1.3.2 第三者裁定法。這種方法更多的應用于污染之后對利益相關者的補償。通常是由法院或者其他協商部門對污染的環境資源補償費用進行裁定。例如,對周邊居民的補償,就可以作為內部環境成本。對于一些外部環境成本難以計量的環境污染,可以采用專家意見法、德爾菲法等方法來確定其價格,這也可以歸為第三者裁定法。
1.3.3 替代市場法。替代市場法指的是用有市場價格的某種替代品來間接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的價值。替代市場法又主要包括了下面的三種方法:
(1)后果阻止法
為了阻止環境質量惡化對經濟發展的損害,通常需要改善環境質量。但遇到環境惡化到無法改善的情形時,就需要通過加大其它方面的投入或支出來降低或著抵消環境質量惡化的后果。我們把投入或支出的變動額作為環境價值變動的貨幣價值。
(2)資產價值法
資產價值法主要應用于那些與環境相關的資產上面。例如,鐵路兩旁的房子的價格要低于一般的房屋,這就是環境的變化引起的某一資產價值的變化。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環境變化影響了消費者心里感受,進而影響了支付意愿,最后影響到相關資產的價格。資產價值法就是用因為周圍環境質量改變而引起的同類資產價值變動的金額來衡量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3)工資差額法
由于高鐵的運營,使高鐵兩旁的企業、工廠等工作環境變差,如噪音污染、輻射等。鐵路附近的企業、工廠在招聘工人時就會陷入劣勢,不得不提高工資來吸引工人,工資差額法就是用工資的差異來衡量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本論文通過對綠色高鐵運營環境成本的內容和估算方法展開深入探討和研究,主要結論如下:①在總結高速鐵路項目在運營期間出現的環境問題基礎上,深入分析概括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得出在進行環境估算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環境影響評價,還應該分清內外部環境成本的區別與聯系。②建立了條件估值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生產力變化法、人力資本法等對高鐵運營環境成本估算方法體系,提高了運營環境成本估算準確性和適用性。(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研究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世,高速列車運營成本計算方法的探討[J] 會計師, 2012年05期
[2]前田達夫.日本高速鐵路沿線的環保技術[J].中國鐵路,2004(5):64-67.
一、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規模的擴大,環境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大的危害。對于我國環境資源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要能夠有效地利用資源,另一方面應該認真治理環境污染,讓優美的環境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環境會計,我們事不宜遲。環境會計作為現代會計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在發現經濟的同時從資源、環境的角度出發,對企業各項相關的環境資源進行反應和核算,這將促使企業認真履行自身相應的環境責任,改變過去傳統會計中對環境資源無節制利用的錯誤觀念。
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完善環境會計的實施條件,在我國具有深刻而現實的意義。如果照成環境污染的相關企業都能夠重視自身環境會計的發展,保護環境,那么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二、低碳經濟環境下環境會計的發展
(一)我國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1、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助于降低我國的國際政治壓力
我國在1998年5月簽訂于2002年8月核準的《京都議定書》雖然未曾說明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前的標準減排要求,但該協定于2012年到期,我國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中面臨著來自國際巨大的輿論壓力,將給我國帶來不小的政治影響,嚴重的話則會波及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商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一繼《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會上的問題集中在了"責任共擔"抑制氣候變暖,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中國走低碳經濟富國強國的道路,可以使我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有更多的話語權,不至處于被動地位。
2、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提升環境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自然資源消耗量過大,生態環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導致我國生態環境破壞,這嚴重威脅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改善經濟發展過程中影響到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狀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要求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狀況江河日下的問題。因此,實行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降低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現有的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的模式也將不斷改變。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將不斷提高與改善我國的環境質量,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助于調整產業結構
此外,十報告中指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也是調整產業結構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我國作為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的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要動力,其別是工業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崛起的最主要動力。而發展低碳經濟,可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總量,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工業結構的完善與升級。而且,低碳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優化產業結構,尋求環保、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催生新興技術產業的,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低碳經濟環境下環境會計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惡化的現實狀況和傳統會計不夠完善的實際情況環境會計應運而生,然而傳統會計卻難以對類似于空氣、海洋等事物進行核算計量,會計核算主體并沒有對這些自然資源的使用和損害記入成本,沒有對其進行核算與監督。會計報表中由于不會考慮這部分的成本費用,將會使企業利潤虛增,但這也是對以犧牲自然環境謀取經濟利益這一不良行為的默許。
在2012年12月十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三、低碳經濟環境下環境會計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用于規范環境會計的法律法規仍不完善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環境法律責任的要求,但是我國環境會計起步較晚,缺乏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有實施性、參考性的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法律法規以及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另外社會各界和各類企業在早些年對環境保護意識較弱,所以自20世紀以來我國沒有形成的可直接拿來使用的環境會計法律法規,在企業會計制度和信息披露的相關法規中也很少涉及環境會計相關問題。
(二)環境會計研究缺乏系統性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原來的單一追求經濟發展,轉變為追求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要求對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環境資源、排放物、污染物等進行綜合研究考察和計量,確認企業為發展經濟犧牲的環境成本和得到的環境效益。
但是我國在環境會計領域的的研究還處于理論研討中,與環境會計核算、業績考核相匹配的會計研究系統有待完善,政府和企業未能有效了解到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中形成的環境成本,所以環境會計的系統建設方面基本上還沒有最新研究。因此,環境會計在我國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實際情況下進行推行需要合理的系統性作為支持。
(三)環境會計理論的應用亟待發展
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在現在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而面對日趨嚴重的自然環境與經濟建設問題,環境會計的研究大多數還是停留在了理論研究上,關于環境會計的學術論文較多。研究的重點也停留在理論上,可真正運用于實踐,對實務的操作性問題則缺乏系統的研究。理論和實務真正相結合的方面較少,在進行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存在一定難度,阻礙了環境會計可實施性的發展。
(四)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不完善
環境會計的核算、計量、確認和記錄是環境會計有效實施的重中之重。核算環境會計的會計核算體系是環境會計得到應用的重點。而目前,沒有完善的一整套系統的關于環境會計核算的指導方針、核算體系、會計計量模式;眾多企業也只會把污染收費作為管理費用計入賬簿。并且學術界對環境會計計量問題還沒有統一的看法,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不完善,對企業在環境方面作出的支出、收益得不到有效的檢查和監督。
(五)企業仍不接納"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通過充分強調環境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環境數量的有限性,對其做以價值參考,對環境資源予以成本計量。若企業在進行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就應該受到相應的經濟處罰,若情節嚴重者,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但是很多年來,政府部門沒有正確引導企業,使得其在進行經營活動過程中,能夠將自身的經濟效益與實際生態效益綜合考慮,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進行環境會計的核算與計量,客觀上要求企業將自身發展與環境緊密的結合起來,可就是這樣的一種"轉變",從短期看,這會增加企業核算的負擔,在環境會計的計量問題上要做多的功課。而有些企業目光短淺,沒有看到自然資源成本、環境影響成本、企業清潔生產、產品市場規律將會給企業未來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
四、在低碳經濟環境下發展環境會計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審計、稅務制度
我國環境會計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將現代環境會計方面的資料和方法引入國內機關,并逐步在校園內展開了相關課程和進行相關人才的培養。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是簡單的引用外國文獻,并沒有真正形成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環境會計法律法規,同時我國沒有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
基于以上原因,政府部門應該首先考慮完善相應的環境保護體系,同時,將環境會計體系納入法律保障體系范圍內,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環境會計的使用范圍,并表明違反相關法律,將受到的處罰。如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規定列入《會計法》,并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和環境會計制度,強制各相關企業在會計實務處理中采用國家統一的環境會計核算標準。
并且要建立有效的審計、稅務檢查機制,為環境會計在低碳經濟模式下能夠正常運行創造條件。如對廢氣、廢物排放征收環境稅,對一般性廢棄物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稅。對一些治理污染、綜合利用資源的非常優秀的企業可以實行優惠稅率,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行為加重稅收,鼓勵企業對環保做出貢獻。
(二)相關部門要進行監督,明確責任
我國相應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了地方政府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職責,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責,以及各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責,但長期以來以上職責在法律法規中界定不清晰、不明確,有關規定也散見于各相關法律法規,法律法規對此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規定,造成了環境保護工作分工不明、職責不清的現狀,進而阻礙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會計相關工作,明確界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監管職責,有效落實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環境保護行政責任。
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關的環境保護部門也應當建立相應的監察機構和制度,為企業主要污染指標數據并提供理論支持等,要政府部門和審計機關根據環境保護部門和資源部門提供的資料對企業進行更好的監管和審核。
同時,政府應當將相關監督責任具體到各個部門,使得每個責任點有相應的負責機構,以防在發生相應的環境問題時,不同機構間相互推諉,從根本上保障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以實現政府部門的監察責任。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環境會計的專業人才
目前在我國國內,從事環境會計研究的主要還是相關的會計人員。他們大部分人受各自知識背景和各人研究習慣的制約,在環境會計理論方面研究相對較多,但是在環境會計實務方面和環境會計的另一分支即環境管理會計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貧乏。
并且這些人受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影響較大,研究環境會計的學者大多熱衷于探討環境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對象和要素及其環境會計理論結構、框架、體系等相對空泛的命題。而對借鑒其他學科的技術方法來研究運用于環境會計實踐的操作性問題則缺乏實質性的研究。
如果將環境會計不僅需要我們熟練掌握會計學、經濟學等會計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時要求我們應熟練掌握環境學、管理學、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綜合知識。這就要求現階段的大學生培養過程中,能夠培養一大批懂環境會計的綜合性人才,在對在校學生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他們對環境會計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積極加強在職會計人員關于環境會計的理論培訓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
(四)積極宣傳環境問題,進行環境會計試點推廣
現階段,我們都面臨一個日益嚴竣問題--環境資源緊缺,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是等待相關環境會計理論完善并且成熟后才在單位相關核算中實施審核,而應該兩手同時抓的方式--一手研究相關理論,完善相關體系;一手進行實踐研究,兩者缺一不可。
在進行環境會計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在對傳統財務管理體制和其核算成本理解的基礎上,同時應該積極主動去完善環境會計的核算體系,盡快出善的核算指南及相應生態業績考核指標。在進行試點企業的選擇適,應該選擇業績較好,服務范圍較廣的國有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煤炭局等企業單位,同時認真總結這些企業在施行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從而完善相應體系。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加以推廣,最終確立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主導地位。
(五)增強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
工業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方面,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和守法意識,在防治污染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國家應通過加強保護環境資源的立法,加強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尤其是增強企業環境保護意識,鼓勵企業實行綠色采購,清潔生產,環境會計核算,企業是國家經濟的細胞,每個企業做到了綠色經營,則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我國企業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所以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著手,應該加大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讓環境污染企業承擔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或者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同時,政府部門應當以"教育、執法、經濟杠桿"手段并行,加強企業的環保法規宣傳工作。在執法過程中,注意發現環保工作做得較好的企業,組織企業之間觀摩學習,交流推廣環保經驗,提高企業整體環保水平。同時,認真做好環保服務,在一些企業出現排污超標現象時,不是一罰了之,而是仔細觀察、分析,幫助企業查找原因,協助企業完善污染防治措施。
(六)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社會審計對企業環境報告書、環境會計進行審計鑒定,做出環境審計報告,通過對環境政策、環境活動、生產經營及其他正常本職活動的環境影響、環保機構的經濟性、效率和效果進行審查和監控,以發現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和違反環境法規的風險。
人類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因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所以社會大眾對環境問題最敏感,只要全國人民都動員起來采用低碳消費,抵制因資源、環境破壞而生產的產品,則視消費者為上帝的企業則會轉變經營理念,實現低碳經營,則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也將指日可待。
五、結語
本文為解決當下十召開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針對我國現階段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結合環境會計的研究方法,討論了中國在低碳經濟環境下,環境會計的發展、存在的問題、實施的必要性、以及對環境會計進一步有效施行的對策。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經濟高效、持久、有序、平穩發展的理念在論文得到體現。具體研究工作過程中,綜合運用前述的各種原則和方法,進行了系統理解與探討。
《低碳經濟下的中國環境會計問題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里我只進行了小部分淺顯的研究分析和探討工作,論文尚有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董凱斌.發展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道路[J] .中外投資,2010,(22).
[2]王夏靜.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我國環境會計的可行性研究[D] .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
[3]邵芳.綠色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 .企業導報,2010,(10).
[4]燕利霞.淺談我國綠色會計的建設[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7S).
[5]莫文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及策略[J] .廣西社會科學,2010,(7S).
[6]劉海英.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綜述與展望[J].財會月刊,2010,(5)..
[7]張鵬.淺議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和完善[J].商業會計,2011,(1).
[8]賴建陽,鮑曉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經貿,2011,(2).
[9]曹慧婷.關于發展我國環境會計的探討[J].現代商業,2010,(4).
[10]孫利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7).
關鍵詞 財務管理 反腐 綠色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信息化 綠色GDP
2010年的今天回望去年乃至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真可謂是千言萬語道不盡。當前中國正面臨著經濟轉型的新局面,如總理所說“去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一年”,而現在一方面金融危機的余波還沒過去,剛剛開始的經濟復蘇又碰到了歐債危機的當頭一棒。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也被這股突如其來的風險搞得人心惶惶;不光如此,當前我國國企存在的問題很多,如總書記在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也再一次表達了反腐的決心與信心;還有我黨對于科學發展觀、對于綠色GDP政策的推廣,這些都讓筆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些點滴的問題,可以說都可以跟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密切相關,筆者作為財務管理工作者,想就新時期財務管理工作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財務管理的概念
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簡單的說,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資金運動就是以價值形式綜合地反映企業的再生產過程,而企業財務管理是對價值量的管理,主要圍繞目標利潤,編制財務預算,鞏固財務目標在企業計劃指標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內容包括財務預算、資金耗費管理、財務制度、資金籌集管理、資金收入和分配管理,此外還包括其他特種業務財務管理。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企業財務的本質必然有別于其他非企業組織財務的本質,要能突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特性,企業財務本質應是企業財務最具本源性的屬性。而企業財務關系是指企業在組織財務活動過程中與各有關方面發生的經濟關系,能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財務關系;企業與職工之間的財務關系;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財務關系;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企業與債務人之間的財務關系;企業與受資者之間的財務關系。對于企業來講應該建立并完善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能夠規范企業財務行為、協調企業同各方面財務關系,研究和改革企業財務管理體制也可以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和配合財稅、金融、投資、計劃等改革。
理清了財務管理的概念,下面對新時期財務管理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
二、新時期財務管理的目標問題
事物的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體現著該事物內在的特有矛盾運動。而財務管理的目標,正體現了財務管理的本質問題。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層次性,決定著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方向。在充分研究財務管理活動客觀規律性的基礎上明確理財目標,是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財務管理目標是指企業進行財務活動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一般來說可劃分為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管理等幾個方面。
在傳統來講有如下的幾種:產值最大化。它是一種誤識,因為追求產值最大化就不可能是經濟效益最大化。進一步發展,由產值最大化轉變為利潤最大化,由于目前我國的企業在經營規模、組織形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參差不齊,尤其是會計基礎工作普遍薄弱,財務管理不規范情況下,以“利潤最大化”作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仍不失為一種現實的選擇,實際上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更具有目標導向性的意義。所以這是一個進步,但利潤最大化又有其局限性。除此以外,還有資本利潤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潤最大化。以及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能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僅目前的利潤會影響企業的價值,而預期未來的利潤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更大。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擴大了財務管理考慮問題的范圍。企業股東、債權人、各級管理者和一般職工等多邊利益的綜合,對企業的發展而言,共同參與構成企業的利益機制,這種價值最大化總的來說還是能夠協調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特別是,面對著當前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能夠協調民、國、企等多方面利益,尤其是上市國有企業。但是僅僅是這些是不夠的,在實現企業價值的同時,為了達到和諧社會、達到科學發展的黨的宗旨,企業財務管理必須可積極參與公益事業,關注人均納稅額。
可以說選擇一個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響著財務管理工作的具體執行標準、工作方法和評價制度等,應該根據企業的發展水平、國家政策、行業特點靈活的去設計,要統籌協調多方面的利益,做到有利于民。
三、綠色財務管理問題
其實本部分內容,也隸屬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內容,但是由于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涵蓋多方面的內容,這里單獨做闡述。和諧發展就是根據社會――生態系統的特性和演替動力,遵照自然法則和社會發展規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系統自身控制規律,合理分配資源,積極協調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生物圈穩定和繁榮。實際上,西方國家把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長期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長期處于被極度開采的狀態。7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更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使能源緊張,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不僅動搖了有關國家發展經濟的自然物質基礎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問題已提上了人類發展日程。近年來,我國學者和統計專家也在積極開展綠色GDP核算方法的研究。綠色GDP的核算直接導致了對企業經營成果評價的改變,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行為。所謂綠色財務管理是將資源的有限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社會的效益性(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保護性(使環境不受破壞,保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企業的盈利性綜合考慮的一種財務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態資源環境的情況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以及企業與社會的協調和發展。從財務管理上,應該加強綠色項目吸引資金率,提高綠色項目吸引資金成本與非綠色項目成本相比(資本成本比較率)。將綠色內容融入到整個財務管理的各個方面。
四、財務管理中的反腐與規范化
考慮到當前人民群眾最為反感的的問題,在國有企業里屢見不鮮。為了能夠對其進行加強管理,可以從財務管理中入手。首先必須從認識上要求加強:把財務部門作為一個單位的支撐部門來看待。支持對財務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學習。一般職工對財務部門認識也不可以局限于出納水平上,要強調財務的管理和監督職能。對于財會人員自身,由于參與決策的意識不強,需要對新制度、新規范的理解認識需要加強和提高。實行廉政建設是促進財務管理的根本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力度,開展預防職務犯罪、促進廉政建設工作。
對于制度方面總之要狠抓財務管理制度建設。進一步落實財務工作方面的相關管理制度和基礎性規章,讓制度覆蓋到每一個人是加強財務內部控制、防范財務風險、提高資金管理效益的關鍵所在;不斷規范財務行為。按照財務工作范圍要求,強化對報帳的審核。審核的主要內容包括支出項目是否列入了當年財政批復的預算、是否超預算額度。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應該加強預算編制管理,提高預算編制科學性。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不斷提高部門預算的編制質量,合理、真實、科學地編制部門預算。用制度規范工作程序,保證工作落實;加強財務的日常監督。加強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和管理,保障貨幣資金的安全,防范和化解資金運行帶來的風險,不私設“小金庫”、不設賬外賬以及制定銀行存款、票據及印章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加強財務的日常監督。
五、現代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現代信息技術是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基礎。信息技術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與方法來研究同信息有關的技術的統稱。為適應信息化環境的變化,加強信息化的企業的財務管理,樹立企業管理以信息化財務管理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是企業邁向新世紀的必由之路。具體這些方面是指有關信息的產生、檢測、變換、存儲、傳遞、處理、顯示通信等技術。只有通過到位的信息化的財務管理才能促進企業發展,從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應該建立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資產管理、合同管理等業務系統能夠有效集成的綜合網絡,使各項業務之間能夠有效的協同控制,各項財務統計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對各種現有合同進行電算化管理。對到期合同提供預警提示。能與會計核算系統的合同到款信息實現聯動。對合同提供要素自由組合的動態查詢和統計。在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中,應該注意.標準化問題。網絡財管管理要求的是集權式管理和業務協同處理,就要做到國際網絡財務制度的標準化。就目前情況來看,就連國際會計準則都未能實現國際統一,網絡財務管理還面臨很大困難。企業還要加強網絡安全保障機制建設。保障網絡數據的安全性,建立嚴格的內部網絡安全控制。
六、總結及展望
本文從內容上來講,雖然比較松散,但是所有內容都是當前新時期財務管理所涉及的關鍵問題,筆者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結合對政策的學習,談了自己粗淺的看法,尤其是對國企內財務管理目標、綠色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的現代化與規范化進行了分析。所幸的是,當前國企的改革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發展的良機,只要從各方面積極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一定能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吉全貴.現代財務戰略與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