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1 03:16:15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洽談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媒體時代來臨之后,特別是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有可拍照的手機,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雖然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卻也使得媒體的一些專業(yè)的技術手段受到了挑戰(zhàn),比如說攝影。對于攝影來說,當攝影設備和攝影技術的關注度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攝影比拼的是什么?是照相機背后的腦袋?還是圖片里的思想?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社會一直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從古代的壁畫和崖畫里可以窺視到先人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生活,而幾百年后,我們的后人又可以從我們當代這種“圖”里讀到什么?
一、攝影的關注
攝影術起源于美術,是畫家們?yōu)榱烁訙蚀_地表現對象而發(fā)明的。自從1826年法國尼普斯使用照相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以來,攝影作為藝術與技術結合而產生的新藝術門類,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隨著攝影新技術的運用,廣大攝影工作者不再為曝光失誤、焦距不清而犯愁,可以更多地注重所應表現的對象。
攝影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紀實寫真為最基本特征。《希望工程》、《俺爹俺娘》、《麥客》等攝影作品受到歡迎和贊揚的原因,并不在于光影的完美,而是紀錄下來的人的真情。
《云南畫報》自1959年創(chuàng)刊以來,很多讀者都對其圖片的精美有很深印象,但如何也能讓他們記得圖片的內容呢?
1、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作。所謂“發(fā)現”是尊重客觀事實、理性、認識,采取平實的拍攝手法。“照相機對于我們是一種記錄我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的眼睛……我們對于自己所報道的事物來說,不是‘發(fā)明者’,而是‘發(fā)現者’”(flash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攝影家要具有嬰兒式初入未知國境的旅游者那樣的目光”(畢爾?布蘭德)。這就要求攝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腦理出頭緒,用自己敏銳的直覺抓住現實,并以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視角、構圖、光影等鮮明地顯露出生活態(tài)度。很多讀者看了《畫報》的專題后,都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們在家鄉(xiāng)生活了這么多年卻從來沒發(fā)現這么美?有的游客把《畫報》作為指向去旅游,到了才大呼“上當”:怎么沒有照片上的這么美?這就是攝影者獨特的視角和發(fā)現。
2、攝影的情感。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觀關聯(lián)物”,藝術家要表現這些情感必須找到與這些情感密切相關的內容形象、情境、情節(jié)等適當的媒介。
用相機作為素描簿做一種直覺的反應,按動快門。作為攝影師,要有高度的文化素養(yǎng),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有新的視覺形象的敏感,選擇對象的敏感和對把握最佳時機的敏感。這種按動快門的瞬間已包涵了一切:主題、影調、線條等。攝影的紀實性把觀賞者的目光分散在畫面的各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些實在的構成元素,這些構成元素在快門啟動的剎那間完成自己的時空交合,形成最佳組合。
“大眾傳播受眾的不可知性”作用于受眾不同的傳播效果。對攝影師來說,主客觀也是一種表現手法。例如,海灣戰(zhàn)爭后的科威特重建,王儲來到北京洽談請中國做一些項目。中國政府舉行歡迎儀式的那天正好刮起了大風。我們的記者拍的多是王儲和總理檢閱儀仗隊的一般照片,美聯(lián)社的攝影記者則拍了一張兩人頂風而行的照片,并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王儲和總理正頂著風去檢閱儀仗隊并說了中科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分歧。他并沒有說中科關系就象圖片中那樣逆風而行,但卻通過攝影表達了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追問自己:這一幅照片我要表現的是什么?
3、攝影的社會價值。照片雖然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仍可體現戰(zhàn)爭、體育、宗教、文明與落后、新與舊等矛盾的沖突。沖突是思想、性格的外延,沖突就是戲劇性。“一張照片的價值不能僅用美學的觀點去衡量,還必須從對人類和社會在視覺上的表現強度去判斷”(納吉)。攝影最偉大的功績是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可以將全世界納入腦海,替“我們”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顯露出“人性的企圖”――攝影是呈現人類情感的最忠實媒體。攝影的紀實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從一開始就為人類的自身尊嚴、存在、人性的回歸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學式攝影
很多著名的攝影家都不是學攝影的,薩爾加多是學經濟的,劉香成是學政治的,瑪麗?埃倫?馬克是學社會學的……攝影只是他們手中的工具。一般攝影師和攝影大師的差距并不在于攝影本身,甚至在攝影上還常常各有所長,差距主要還是表現在攝影師對所拍攝的題材的理解和影像的注釋。
1、 攝影的表現形式。攝影和文學上的現象有類似之處,大凡文學巨匠都一定是社會學家。攝影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薩爾加多的照片非常美,人們可以將其作品當作藝術品掛在墻上;而尤金?里查德的很多作品就很不好看,畫面既不完整,也不平衡,人物在畫面上常常只有一部分,往往還是斜的,對于這種畫面很多攝影師都難以接受,何況一般讀者。但他的作品的視覺感受很獨特,可以說他用了一種新的攝影語言,為紀實攝影師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使他們今后也有理由以各自喜歡的方式來拍照片。
2、攝影的文學性。專題攝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用多幅照片來全面而系統(tǒng)地反映事物的發(fā)展和運動,提示其社會意義,反映人物的活動及其情態(tài)變化。
由于照片直觀性的特點使得專題攝影作品在拍攝和編輯中極易發(fā)生“直、白、淺、露”的現象,缺少回味,甚至落到“快餐食品”的地步,因而漸漸失去一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讀者。專題攝影作品是用照片寫文章,我們要提高文學素養(yǎng),提高專題攝影作品的品味和水平。
文學是一種幻覺藝術。它借助語言文字作媒介,調動人們自身的生活積累,在人腦中產生幻覺形象。這種創(chuàng)作富有層次,表現細膩,還能使用夸張手法。因此,他能使作品成為每一個讀者自己的作品。其實,照片也是一種媒介,攝影師也可以利用它,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通過已有的圖像產生聯(lián)想,在自己的大腦里進行第二次創(chuàng)作。“決定瞬間”的理論就是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把拍攝到的瞬間擴展到“具有過去的殘留,并映照著未來”的時段。照片中的圖像、場景、動作、光線都具有隱喻性,都能引發(fā)聯(lián)想。人物的動作、表情、環(huán)境的布置、光影的含義都因文化的不同,而對圖像的理解有所不同,從圖片上獲取的信息也就有所不同。圖片的大眾化可以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文學創(chuàng)作者首先強調作品應有一個時代背景和構成環(huán)境。照片不需大篇幅的描寫,只需有目的地選擇畫面背景環(huán)境,利用背景中的文字、廣告牌、人物的服飾、環(huán)境的裝飾來表達時代背景。攝影還能利用環(huán)境做一些隱喻:雷雨隱喻激烈,朝陽隱喻希望,廁所隱喻宣泄等。攝影還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影調形成氛圍,影響讀者的心情。
照片在表達人與人的關系上亦有獨到之處。拍攝人物的體態(tài)、神態(tài)、表達人與人之間是和睦還是緊張,是熱情還是冷漠。照片還能以一圖勝千言地表現人物的職業(yè)、性格、修養(yǎng)、文化、道德水準。照片中的色彩還可以烘托氣氛,幫助突出主題,如蘭色,有隔漠、自閉、防范、寧靜的含義;紅色,有斗爭、革命、瘋狂的含義、照片對環(huán)境的重視就是“環(huán)境參加敘事”的理論,就是文學的“典型環(huán)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文學創(chuàng)作人為,社會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源泉,而攝影對社會的認識似乎還要來得更加復雜些。首先,攝影的創(chuàng)作必須來自生活進行深刻的思考,再到生活中去尋找可以表達這種思想和哲理的畫面來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
攝影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構思也面臨同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樣的問題,即“寫什么”,“怎么寫”。攝影的發(fā)現和選擇有時需要在同一瞬間中立即完成。如果你錯過了機會,就只能看著生活的亮點消逝,無法使用,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經驗和無限的遺憾。在攝影作品的拍攝和圖片編輯過程中,也如同文學一樣有個結構問題。當今報刊、雜志上大量的系列照片不夠精彩,結構是否合理仍是主要問題。拍攝者在拍攝時就應想到系列照片的結構,圖片編輯也要有很清醒的結構意識,把一大推圖片安排成一個合理的結構,使主題思想更加深化、突出,并以結構的要求去指導拍攝,使作品更加完善。攝影師文學,是用圖片書寫的文章,是有獨特個性的文學形式。攝影者應學習文學知識,在具象的外表形式里多加一些文學修養(yǎng)的內涵和哲學思考的深沉。
三、攝影與文字的相互構建
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的整體感常常是通過文字部分的配合才得以實現的,這種配合是否有一定的規(guī)則?如果文字部分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是否可以認為是一種缺陷?如果將徐勇的《胡同》照片掛滿一墻,一個文字都沒有,讀者仍能感受到這些照片作為紀實攝影作品的歷史性和人色彩嗎?現在的讀者已經開始求知于每張照片所拍胡同的歷史和故事,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處理好文字與攝影專題的關系,要做到文圖并茂,互為補充。專題攝影的文章是在一組以具有邏輯聯(lián)系的照片基礎上的文字,要求是拾遺補缺。文章有利于突出主題,有文采,栩栩如生,給人以美感,其最大價值就是突顯照片背后的深層意義。目前許多人文地理方面的雜志,往往用最精的圖片配以深入的文字,現在雜志已摒棄了以往堆砌圖片的做法。圖說也不是以往的“看圖說話”,而是采用大段說明,揭示圖片背后的故事,我們一些畫報也采取了這樣的做法。
鏡頭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可以是大眾或是新聞記者在新聞現場所拍的紀錄照片,也可以是像攝影家王小慧那樣半夜突然有了靈感,起來創(chuàng)作的一組照片。不論這些圖片是用在自媒體上也好,或是用在大眾媒體上也好,若想引發(fā)大家的關注,我們何不懷著一種更為人文的情懷去感觸,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讀者的需求,再搭配文字或是其它手段來展現,也許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