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16:50: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務收支審計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正文】
根據橫縣審計局《對2019年度橫縣本級一級預算單位部分重點事項專項審計調查的通知》(橫審通〔2020〕9號)精神,橫縣審計局從2020年5月22日至2020年7月20日對我單位開展2019年度橫縣一級預算單位部分重點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我單位2020年8月24日收到橫縣審計局審計報告(橫審調報〔2020〕1號)后,我局開展對部門預算安排的項目支出為0,預算執行率為0的整改工作部署。現將我單位落實整改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審計(或審計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
(一)其他優撫支出經費1400000元,是部分退役軍人養老保險的項目支出為0,預算執行率為0
(二)自主就業補助經費1810000元,是發放2018年的退役士兵自主就業補助金的項目支出為0,預算執行率為0。
(三)部分優撫對象數據核查和管理工作經費978787元的項目支出為0,預算執行率為0。
二、整改情況
(一)督促各股室、二層單位預算編制更為科學合理,提升項目預算支出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浪費。
(二)合理利用項目資金,嚴格規范各類收支行為,提高項目支出預算執行率。
(三)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健全項目建設責任制,嚴格落實重點項目督促檢查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規范預算編制、審核,合理配置財政資金,二層單位作為預算編制基層單位,在編制項目預算,尤其是階段性項目預算時,應堅持全員參與的理念,編制預算草案,要求項目有充分的立項依據、詳細的實施方案、明確的支出內容、具體的支出計劃、合理的績效目標等,重大預算項目應實行單位領導班子集體決策。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一些被審計單位在某些年份接受過財務審計的現象非常普遍,而且將財務審計成果運用于經濟責任審計,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審計,提高審計機關工作效率也是審計機關應該提倡的。于是一些審計機關對曾接受過財務審計的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安排審計時,將曾經接受過財務審計的時間段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剔出,只對未接受過審計的時間段進行審計,在起草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時,有的將財務收支審計報告的“審計發現的問題、定性及處理處罰依據和決定”部分機械的搬到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中,其它方面則不再涉及;有的則將已經審計過的時間段只在審計報告中注明“審計機關曾對某某年度的財務收支進行過審計,本次審計指對未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未接受過審計的財政財務收支進行審計”原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中則不再提及。前者將處理處罰依據及決定在羅列于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中實際已沒有意義,后者則通過一帶而過的方式將任職期間發生過的違規違紀問題予以隱瞞,而且這兩種處理方法均未對已審計過的時間段的其它涉及經濟責任的問題展開審計,其審計結論必然出現以偏概全的問題,直接影響審計的質量。
二、接受主體不同。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接受主體是派出審計組的審計機關。審計結果報告的接受主體是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委托機關,一般是組織部門或被審計單位的主管部門。而審計報告接受主體則是不確定的。部門、單位、組織、企業和個人均可能是該報告的接受主體。雖然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的接受主體不能完全確定,但一般可以根據與被審計單位的關系緊密程度確定主要接受主體,如行政事業單位進行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那么財政機關和該單位的主管部門則是該報告的主要接受主體。
三、標題不同。審計組的審計報告的標題為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的標題為審計報告;而審計結果報告的標題應包括審計機關的名稱,被審計責任人的姓名、職務、任職單位的名稱,審計項目名稱和文種。一般可表述為“關于某某(被審計單位)某某(領導干部職務和姓名)同志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報告。
四、格式不同。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與審計報告格式基本相同,主要分前言、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審計評價、審計發現的問題及處理情況(征求意見稿為處理建議)、審計建議等五個部分。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所處的地位不同,征求意見稿是站在審計組的立場上,將審計結果報告給審計機關。而審計報告是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書。審計結果報告主要分前言、被審計責任人的職責范圍、經濟職責履行情況、審計評價等四個部分。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繁榮,企業和事業單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和事業單位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斷增多。另一方面,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不斷拓寬,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審計難度日益加大。經濟責任審計對領導層有重要的約束作用,為了促進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進行對比分析。
一、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相同之處
1.根本性質相同
首先,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根本性質相同。無論是經濟責任審計,還是財務收支審計,都是非常重要的審計業務類型。在開展上述兩種審計業務的過程當中,相關人員必須對企業或事業單位的財務資料進行審查,保證審查過程的透明性。在確保財務資料數據無誤后,方可以編制審計報告,提供審計評估。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可以對領導層的行為進行規范、對企業或事業單位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審核、對財務報表作出精確評價。
2.基本方法相同
其次,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基本方法相同。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時,需要調查企業或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情況,檢查財務報表的各項指標。財務報表上包括企業或事業單位的凈收入、利潤總額等。在開展財務收支審計時,同樣需要查看企業或事業單位的財務報表,對報表上的各項經濟指標進行確認。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常用調查方法有抽樣調查法、對比分析法、直接審查法等等。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常用調查渠道有召開內部會議、進行財務匯報等等。
3.法定程序相同
再次,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法定程序相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了規范審計業務,國家對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審計流程作出了明確規定。一般來說,審計流程包括審計方案準備、審計方案實施、審計報告撰寫等。無論是經濟責任審計,還是財務收支審計,都必須遵循既定的審計流程。審計流程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審計管理的效率。國家為審計業務提供了法律保障,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工作必須在制度之內運行。
4.監察規則相同
最后,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監察規則相同。在對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進行監察時,必須遵循公正原則。經濟責任審計以領導層作為主體,對領導層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如果審計失責,會導致問題的發生。財務收支審計以企業和事業單位作為主體,對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監察不力,將無法幫助企業預測市場的發展方向。因此在開展上述審計工作時,必須遵循腳踏實地的監察規則。
二、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不同之處
1.審計內容不同
首先,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審計內容不同。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是對領導層的經濟責任進行審查和核算,一旦領導層出現失責問題,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責任審計更偏向于“責任”的內容。財務收支審計是對企業的經營情況作出評價,計算企業在一段時間內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從這個角度來看,財務收支審計更偏向于“財務收支”的內容。
2.審計資料不同
其次,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審計資料不同。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時,企業需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對領導干部的工作進行督查。一方面,審計部門需要和紀檢部門建立溝通與聯系,獲取領導干部的工作資料、廉政資料等。另一方面,審計部門需要搜集基層意見,對領導干部作出客觀且正確的評價。在開展財務收支審計時,審計部門需要獲取企業的財務報表、財務賬簿等,還有企業其他經濟活動的票據。
3.審計效益不同
再次,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審計效益不同。經濟責任審計面向的主體是領導層,對領導干部起著重要的糾偏作用。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后,領導越權行為越來越少,干部工作效率越來越高,企業和事業單位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財務收支審計面向的主體是企業或事業單位,在開展這一審計工作后,企業可以根據審計報告制定發展決策,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4.審計時限不同
最后,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審計時限不同。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需要相關部門的授權,審計部門不能自主決定工作內容。經濟責任審計的時限比較長,最大時限甚至超過了十年。與之相較,財務收支審計的時限比較短,僅僅發生在會計期間。
審計報告是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計劃對被審計單位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就被審計事項作出審計結論,提出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的書面文件。撰寫審計報告最主要的就是要統籌兼顧、客觀公正地反映出被審計單位實際情況,對其作出科學的審計評價,提出合理的審計建議。撰寫審計報告需堅持以下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審計報告的內容要真實嚴肅、實事求是、不偏不倚,要經得起推敲和實踐的檢驗。對于審計依據、標準不明確的事項以及由各種原因導致模棱兩可、事實不清的問題都不應該在審計報告中反映,不能讓這些問題成為“雞腿上的麻”。即,制定什么方案就審計什么,審計什么就評價什么,不能讓審計結論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撰寫審計報告必須重事實,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對被審計事項進行分析和定性,提出處理處罰意見。既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寧人;也不能無原則地夸大危害程度,做出錯誤處理結論。
(二)重要性原則。審計報告應突出重點,充分考慮審計風險水平,既不能遺漏審計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又不能突破審計權限反映與審計事項無關的內容。作出審計評價時,要圍繞預定的審計目標和確定的審計實施方案開展,不能擴大審計范圍評價與審計事項無關的內容。這就要求撰寫審計報告時一定要堅持重要性原則,緊緊抓住關鍵性的問題,深刻剖析,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意見,而不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泛泛而論。審計報告的重點要放在影響全局或影響較大、性質嚴重或情節惡劣、金額較大的問題上。對重點問題要充分展開,講透講清,又不能過于冗長;對一般性的問題,能整合描述的就不再一一提及;對于次要的問題,則可簡略提及,甚至略而不提。
(三)簡潔易懂原則。審計報告要送給當地黨委、政府和被審計單位有關領導審閱的,不宜寫得太長,文字措辭一定要“明確、簡練”。“明確”就是要讓大多數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審計意見或建議具有可操作性,被審計單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簡練”就是要主次分明,繁簡得體,能短則短,把主要方面講清楚則可。這就要求撰寫審計報告時一定要開門見山,不轉彎抹角;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語言文字要字斟句酌,簡明扼要;語言表達要準確無誤,切忌夸張或模棱兩可。總之,要盡量讓整個審計報告通俗化,“接地氣”。
二、客觀公正,科學評價
審計評價意見是根據不同的審計目標,以審計結果為基礎,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或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發表評價意見。這里所說的真實性主要是指評價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處理遵守相關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情況,以及相關會計信息與實際的財政財務收支和業務經營活動成果的符合程度;合法性主要是指評價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程度;效益性主要是指評價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和效果的實現程度。審計評價是撰寫審計報告的重點和難點,是審計報告的精髓、靈魂和眼睛,在整個審計報告中起著提綱契領的作用。審計報告的可利用程度很大意義上取決于審計評價意見。因此,做好審計評價意義重大。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審計評價要有針對性。財政財務收支審計應以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評價;績效審計要在真實性、合法性評價的基礎上,重點突出經濟效率、效果的實現程度;經濟責任審計要在前二者審計的基礎上,重點劃分被審計者應承擔的經濟責任。
(二)審計評價要有全面性。審計評價內容重點圍繞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執行是否到位、管理是否得力,經濟指標是否完成,財政財務收支是否真實、合規、合法以及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和應負的相應經濟責任等等。絕對不能跳過這些內容或者超越審計權限,對其他無關事項進行評價。
(三)審計評價要前后呼應。審計評價常見的問題就是“前矛后盾”,前面肯定過了頭,不留余地,而后邊又羅列了許多問題及建議,自相矛盾;再就是“虎頭蛇尾”,對前面已經審計了的某些內容不作評價和定性,讓閱讀者不知道對與錯。因此,審計評價一定要圍繞審計目標和內容作總體概括,使閱讀者很快對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者建立起總體的印象,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前言不搭后語”。
(四)審計評價要有理有據。審計評價要注重評價依據,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審計證據不充分、評價依據或者標準不明確,以及超越審計職責范圍的事項,不能發表審計評價意見,要讓審計評價確實有證可查、有理可依、有據可循。
三、抓主抓重,合理建議
要提出高質量、有價值的審計建議,保證審計建議全面有效落實,就應該抓主抓重,從審計建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入手,認真研究,合理建議。
(一)審計建議要增強針對性。要努力使所提出的審計建議指向明確,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性。是什么問題,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或整改方案,提出的審計建議不能太籠統,要明確、清晰、全面,要讓被審計單位執行起來有理有據。
(二)審計建議增強可操作性。提出的審計建議要切合實際,對于被審計單位哪些問題需要改進,哪些地方需要加強,提出明確的改進措施和建議,幫助被審計單位不斷規范行政行為,促使其內控制度更加完善、健全和有效。
(三)審計建議增強前瞻性。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的審計建議絕對不能局限于財務上,更不能當“馬后炮”、“車后卒”。一定要對收集到的各種材料認真歸納分類,站在宏觀角度對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項進行系統分析,由表及里,分析出有關事項的發展趨勢和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政策制定執行,經濟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幫助被審計單位更好、更明智地決策。
審計中經常會遇到審計發現的問題,有些并不是違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行為,而是諸如計劃、業務、人事、統計、會計等等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虛報經濟數據、不按規定保管會計資料、工程驗收中弄虛作假出具虛假驗收報告等,對這些問題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也規定了相應的處理、處罰措施,審計人員能否依據這些法律、法規進行處理、處罰呢?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審計是一種經濟監督活動,凡是與經濟事項有關的違法行為,審計機關都有權依據法律、法規進行處理、處罰,持此種觀點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四條第二款,“審計機關以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為審計評價和處理、處罰依據”;另一種觀點認為,審計只限于對國家規定范圍內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進行審計,只有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其規定才能成為審計機關進行審計評價和處理、處罰的依據,不屬于違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行為以及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如果國家沒有專門的規定,審計機關不能直接進行處理、處罰,持此種觀點的法律依據是,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三條第二款,“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因為任何部門和單位都有一定的職權范圍,審計機關也不例外,從我國《憲法》第九十一條看,設立審計機關的目的非常明確,“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新的《審計法》第二條第二款、第三款也明確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很明顯,審計的對象或客體是財政、財務收支,根據責權一致的原則,審計機關應只能對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進行監督,并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進行處理、處罰。超出其法定職權范圍則屬違法。這里需要明確三層意思:一是審計機關必須向依法屬于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作出審計決定,對不屬于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不能進行處理、處罰;二是必須對違反國家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規定的行為作出審計決定,對于超出了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范圍的事項,審計機關無權作出審計決定;三是審計機關作出審計處理、處罰的種類和幅度,應當符合《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審計機關有權作出的處理、處罰的種類和幅度。當審計機關在審計中,查出不屬于違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違反《審計法》的違法行為時,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按有關規定移送有權部門處理。
二、審計中查出被審計單位已自行糾正的違法問題如何處理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經濟責任審計與年度財務收支審計雖然審計計劃、審計目的、審計重點和評價方法不盡相同,但其審計程序、審計方法有其相同點,從根本上說,財務收支審計也是一種經濟責任審計,而經濟責任審計即是對單位負責人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審計,也是對單位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二者都具有維護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審計監督職能。如果能夠做好二者的結合,可以避免重復審計,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加強審計成果落實和應用。結合近幾年開展的此類審計工作的經驗和體會,筆者認為年度財務收支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不但可行,而且提高效率。
一、財務收支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和重點內容
財務收支審計是對會計核算的合規性、合法性、相關內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財務信息的真實、正確性進行監督和評價活動。主要目的是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審計重點主要對被審計單位總體財務狀況進行審計與分析。而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的則是客觀、公正地評價單位負責人在任職期間對本部門、本單位經濟活動中的業績和存在的問題應負的責任,為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兌現承包合同等提供參考依據。
二、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有效結合的必要性
維護年度審計計劃綱性的需要。審計部在制度年度審計工作計劃時都會將所屬單位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納入審計范圍,按照審計工作計劃有序開展審計工作。而經濟責任審計則不同,由于單位負責人的離任或更換是受主管單位任命,由于多方面原因審計部在制定年度審計計劃時不可能將該年度的經濟責任審計全部納入年度審計計劃,這就造成了經濟責任審計任務的不確定性,不利于統籌安排全年審計項目,整合審計資源。如果在年度財務收支審計工作中,逐步形成與經濟責任審計的結合,充分考慮經濟責任審計任務和內容,即可以避免重復審計,又節約了審計資源,一旦主管部門委托審計部開展某單位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充分利用年度財務收支審計中的審計底稿和審計結論,提高審計效率,強化年度審計計劃。
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時效的需要。經濟責任審計一般為離任審計,由于審計部難以確定該年度中的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且主管部門對干部任免大都屬于集中任免,往往一下委托審計部的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不是一二個項目,而經濟責任審計又要求審計報告的出具不能距離原單位負責人離任時間太長,否則失去審計意義。而一些負責人任期時間多則二三年,長則五六年,在短時間內要完成幾年的經濟事項審計工作,還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又要保證審計質量,這就往往要求審計人員必須臨時放下一切審計項目,集中審計資源去做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如果能夠在年度財務收支審計中做好這方面的審計證據收集和審計底稿編制工作,就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提高審計效率。如某單位負責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由于該單位負責人任期長達六年之久,如果按照常規審計,三四個審計人員至少需半月時間才能完成審計工作,改變審計策略后,審計人員首先調取了該單位六年的財務收支審計報告和審計底稿,經過討論分析,篩選出對經濟責任審計有用的審計底稿,再對多年的經營指標、資產狀況等進行對比分析,對重大事項和決策進行梳理,從而在審計人員未進駐該單位開展現場審計前已經做好了審前準備工作,并充分了解了該單位經營特點,確定了審計重點和具體工作范圍。從而在審前調查階段大大節約了時間,減少了被審計單位需要提供審計資料的范圍和數量。進駐該單位后根據審計方案有序開展現場審計工作,避免了重復調取審計資料、重復取得審計證據,減少了現場審計時間,提高了審計效率。下面是某單位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單獨開展和與年度財務收支審計二者結合的審計效率對比表。
提高審計成果應用的需要。原單位負責人在離任的同時也到了新的單位上任,只要在經濟責任審計中不存在重大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行為,不存在重大決策失誤行為,不存在損失浪費或負主要責任的問題發生現象,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對原負責人在主管部門中考核依據的重要性已大打折扣,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審計程序煩瑣,即要與離任負責人本人交換意見又要與原單位交換意見,原負責人認為自己已經離任,對經濟責任審計不重視,推脫、延時現象時有發生,而新任負責人對原任負責人任期間存在的問題認為與自己關系不大,以對原來問題不清楚等為由配合力度不夠,對審計意見整改力度缺少積極性。如果在年度財務收支審計中按照經濟責任審計要求開展工作,對于發現的重大經濟事項等問題,由于負責人尚在任中,對審計意見能夠及時有效落實,審計成果能夠得到較好應用,達到審計效果。
作為審計的重要分支,財務收支審計是對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所進行的審計監督,主要圍繞財務報表展開。校辦企業財務收支審計一般由高校的財務審計部門組織實施,或委托社會中介機構組織進行。一是審計校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審計校辦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某高校長期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校辦企業進行年度財務收支專項審計,并對財務收支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從而完善了校辦企業的內控機制和財務運行機制,規范了校辦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審計制度,全面提高了校辦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質量。
一、校辦企業財務收支審計的內容
(1)對校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規、有效進行符合性和實質性測試。(2)對校辦企業的會計資料包括會計報表、會計賬簿和會計憑證的真實、合法進行審計。(3)對校辦企業的資產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及其累計折舊、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進行審計。(4)對校辦企業的負債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的情況進行審計。(5)對校辦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的真實、合法進行審計。(6)對校辦企業的損益包括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的情況進行審計。
二、校辦企業財務收支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某高校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全部的校辦企業進行年度財務收支專項審計,會計師事務所根據約定完成全部審計工作后,出具了校辦企業財務收支專項審計報告。審計報告中明確了校辦企業管理層的責任、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校辦企業基本情況、審計范圍和審計依據等內容,描述了校辦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的具體情況。同時,披露了校辦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控制度不健全
部分校辦企業存在內控制度尤其是財務內控制度不健全甚至沒有內控制度的現象,往往僅通過口頭形式實現相關的流程控制,導致校辦企業的人事、財務和資產等管理比較混亂。而且,個別校辦企業存在對已制定的制度執行不力或不執行的情況。
(二)會計核算基礎工作不規范
(1)對固定資產、低值易耗品和存貨不進行及時盤點,或實際進行了盤點但未保存盤點表,或盤點后已發現賬實不符、但沒有及時進行清理。(2)對賬齡較長的往來賬目核對和清理不及時,極易形成呆死賬,對往來賬戶名稱的記錄不清晰,僅有摘要,無具體明細。(3)對原始憑證的審核把關不嚴,從外部取得的原始憑證存在與校辦企業名稱不符、無明細、無入出庫記錄及領用手續等現象,在采購辦公用品、電話充值卡、加油卡和圖書等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會議費和培訓費支出無會議通知、培訓通知和會議簽到的情況也頻繁出現,甚至存在“假發票”入賬的情況。(4)大額經濟往來和超過結算起點的支付不通過銀行進行轉賬結算,而采用現金方式收付。(5)合同管理松懈,大額購銷業務不及時簽訂合同,合同簽署不規范,存在時間矛盾、重要條款描述不清晰、內容與實際執行情況不一致而未附補充協議等問題。
(三)實收資本與工商登記和投資方記載不符
個別校辦企業在履行了驗資程序和完成工商注冊后,出現了高校未將貨幣和實物尤其是實物實際劃轉給校辦企業的情況,導致校辦企業的實收資本與注冊資本不符、與高校的投資數額也不符等問題。
(四)會計信息失真
部分校辦企業存在高校在校辦企業兼職人員的薪酬未列入工資成本、實際使用的房屋、場地、設備、能源、材料、成果、專利等有形或無形資產未歸入資產賬戶和提取折舊等無償占用高校資產和資源的問題。而且,還存在預收款不及時結轉收入甚至收入不入賬、收入和成本不匹配、未區分經營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等現象,這都造成校辦企業的會計報表不能完整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導致校辦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
三、加強校辦企業財務收支管理的對策
針對校辦企業財務收支專項審計報告披露的主要問題,某高校多次召開校長辦公會和黨委會研究整改工作,分析和明確了問題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制定了校辦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問題整改任務分解和責任分工工作清單,明確了整改內容、整改措施、總負責人、分工負責人、牽頭部門、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并由監察審計室督辦檢查整改完成情況。
(一)建立和完善內控制度
重新梳理校辦企業經營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和審計管理等方面的原則性規定,某高校修訂了校辦產業管理辦法。由資產經營公司牽頭,計劃財務處、資產管理處和監察審計室等職能處室配合,制定和完善了校辦產業的財務管理辦法、借款與費用報銷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資產管理辦法、審計管理辦法等內控制度,建立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財務管理體制,提高校辦企業財務管理工作質量,規范校辦企業的財務行為。
(二)通過機制建設提高會計核算工作質量
首先,在校辦產業管理辦法中,明確校辦產業實行校企分開、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依法納稅、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其次,在校辦企業財務管理辦法等制度中,分別明確了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和校辦產業監督委員會、資產經營公司、校辦企業法人或負責人的財務管理職責、借款與費用報銷的審批程序、合同主辦制度和合同審查審批制度。再次,在資產經營公司與校辦企業簽訂的經營管理責任書中,約定校辦企業法人或負責人在會計核算方面的具體責任,并將審計結果列為獎懲指標。通過以上措施,引導校辦企業主要管理人員重視會計核算基礎工作,逐步提高會計核算工作質量,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三)繼續深入推進校辦企業改制工作
以《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教技發[2005]2號)和《關于規范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體制,全面推進校辦企業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遼教發[2006]22號)為指引,某高校的大部分校辦企業已改制完畢,個別校辦企業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等原因未完成改制,而且,資產管理公司的監管范圍還未覆蓋所有經營性資產,對此,某高校制定了經營性資產剝離規劃,并責成資產經營公司按照規劃繼續深入推進校辦企業改制工作,夯實所有校辦企業的注冊資本,辦理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的審批和劃轉手續.
參考文獻
下附:(××縣××中學關于對《XX縣審計局關于對××中學2008、2009年度財政財務收支的審計報告》所列問題的整改措施)
貴局根據《××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10年度審計項目計劃的通知》安排,于2010年11月17日至2010年12月6日,對我校2008、2009年度財政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報送審計,在聽取了我校有關情況說明的基礎上,形成了洛審報字【2010】90號審計報告,下發了洛審決字【2010】42號審計決定。
審計報告真實、客觀,反映了我校兩年來的收支和違紀情況,審計報告既合乎財經和審計法規,又合乎我校的現狀與實際,學校接受審計決定中的處理條款。
現就審計報告中提出的違規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1.認真學習財政經策、審計法規,提高理財水平。本次審計所反映的問題,說明了我們平時對財經、審計法規學習的不夠,從而導致操作違規,把握不當。以后要加強政策學習,在把握政策及操作規程的前提下,嚴格執行有關規定,逐步提高理財水平。
2.所有收入全部上繳財政專戶。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對勤工儉學收入、所有校內外零星收入足額上繳財政專戶,據實從會計中心核銷。在遵循財經基本管理規程、保持原始憑據真實的前提下探討一些特殊問題的處理方法,全力向規范化要求靠攏。
3.嚴格杜絕違規收入。本次審計我校違規支出達47.5萬元,分別是高考教師獎勵、高三教師補貼、平時加班費用的支出。在實施績效工資以后,我們將嚴格控制獎金、補貼及加班費用支出,從學校制定的各項制度、方案上截斷資金、補貼、加班費的發放的主渠道。堅決執行上級有關政策。加強教職工思想教育,宣傳有關財經、審計法規,倡導教師的奉獻意識,力爭教師的理解,把握好政策尺度,做到在不影響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減少違規支出。
4.嚴格審核收支票據。本次審計發現的兩張不合規的票據提示我們,財務審核人員要求把收支票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做到該報的報,不該報的絕不報,虛假、不合理、過時的票堅決不能要,財務報銷所需的附件一個不能少;財務人員將本著對學校負責的態度,細心、嚴謹檢查,不馬虎、不敷衍,以杜絕不合規的票據入賬。
5.不再違規集資。2008、2009兩年,我校在因校建工程欠款、校園文化建設等市、縣安排重大活動項目的前提下,由于學校經費極端困難,不能支付活動的費用,針對具體活動先后兩次集資款至1113000元,應付當時經費緊缺的現狀。這些集資款至10月底,已經向洛南縣教育局核實上報,納入各級還款計劃,逐步予以消化。
一、審計依據問題
目前各地審計機關在編制審計方案、制發審計通知書和審計報告中審計依據有兩種操作方式:一是以審計法第三章16條至30條規定的相關內容為審計依據,二是除以審計法第16條至30條規定外,將各級政府批轉審計機關年度項目審計計劃文件作為補充依據。
上述兩種操作方式,誰對誰錯有待明確,筆者傾向第二種做法,依據是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
新審計法第五章審計程序第38條規定“審計根據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組成審計組,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遇有特殊情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審計機關可以直接持審計通知書實施審計”。實施條例第五章審計程序第三十四條“審計機關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按照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的要求,確定年度審計工作重點,編制年度審計項目計劃”。
通過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審計機關執法依據除法律、法規規定外,還應按照本級政府的要求確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遇有特殊情況的須經本級政府批準才可持審計通知書實施審計。依據審計法的相關規定作為審計依據就存在不完整性。
二、審計查出違紀違規問題定性、處理、處罰依據問題
目前,各級審計機關項目審計結束后對被審計單位存在的違紀違規問題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有關規定作為審計定性的依據,審計處理、處罰依據有兩種表現:一是依據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及相關規章中明確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具有執法主體資格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二是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作為審計處理、處罰依據。
上述兩種做法和表現形式都存在與新修訂的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銜接和完善的問題。
新審計法第四十一條“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并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并研究后,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審計法實施條例第5條第二款“審計機關依照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有關政策、標準、項目目標等方面的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處理、處罰的決定”。
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六章法律責任第四十九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區別情況采取審計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處理措施,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萬元以下的罰款,審計機關認為應當給予處分的,向有關主管機關、單位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行政法規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處理、處罰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目前,相關部門起草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都明確有執法主體單位,直接借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條款作為審計處理處罰的依據就存在執法體資格不合法的問題。
三、審計救濟途徑及受理單位問題
新審計法第四十八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務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政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請審計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裁決,本級人民政府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新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審計機關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不能根據財政、財務隸屬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的,根據國有資產監督管 學習審計法實施條例心得體會第2頁
理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
根據法律和法規規定,審計機關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有本級政府安排的和上級審計機關授權或委托的審計項目,審計決定中告之的被審計單位救濟途徑的受理機關有待進一步明確。
如何正確貫徹執行新修訂的審計法實施條例,更好地運用實施條例,推動審計工作更好更快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是當前和今后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的一件大事。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供同仁參考:
一、審計依據
應依據審計法相關條款規定和各級政府批轉的審計機關年度審計項目計劃。完整表述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條規定和《人民政府批轉局關于年審計工作計劃安排意見的通知》(政發號)……
二、審計查出違紀違規問題定性、處理、處罰依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