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6 12:48: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圣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后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僅是“到此一游”而已。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

篇(2)

進入課堂,教師的得體打扮讓我們聽課的老師感覺到端莊、得體、親切,更容易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從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充分體現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3、教學過程精致

從每一位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都是經過了精心準備的,每一句話都很精煉、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恰到好處、板書也充分體現知識的結構體系。每位教師能根據自己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在知識深難度的把握上處理得很好,都能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

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老師們都能冷靜的處理。調控課堂的能力強,

篇(3)

隨著新一輪的課改,高中語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的高中語文課堂氣氛沉悶,打破這一局面關系到能否將新的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高中語文課堂要想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就要特別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學生的看法,這樣學生才愿意發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造,熱情主動地汲取知識,發展能力。這就要求課堂上,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轉換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貼近學生的心靈,去理解學生的不同想法,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揚。課后,教師應盡量利用一些機會與學生接近,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聽聽他們的對課堂某些問題的認識,融入到學生中去,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尊重。下面我就談一談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轉變教師角色、創設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的轉變是推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要徹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首先要轉換教師的角色。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應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圍的創造者,學生探究活動的觀察者和服務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打個比方,過去,學生手中都拿著待點燃的火把,等著老師給自己火種;當今的時代,是老師與學生都執有燃燒的火把,老師的任務是引導眾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熱。學生對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對此應積極鼓勵,多方引導,使課堂成為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唯有如此,才能創建和諧平等的氛圍。為此,我們研究教學方法,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提高,創設出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思考的價值,老師也感受到師生和諧交流的樂趣,這種和諧的氛圍在我們的課堂上隨時可見,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們感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改變獨立競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現代教育理論所倡導的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活動,協調的合作,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有利于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發展。“自主”即主動學習,主動地在語文實踐中豐富人文素質,主動接受外界刺激,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構建新知識的意義。探究性的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把人生、自然與社會作為研究的對象,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途徑。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式學習,課堂教學中,老師講授的時間和內容大大減少,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課堂上我們力求做到:問題由學生提出,思路由學生探索,方法由學生尋找,意義由學生概括,難點由學生突破,習作由學生點評。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如賞析課文時,我們常常設計這么一個環節:本課中你喜歡哪一個段落,談一談為什么?無論學生從語言、修辭、寫作方法哪個方面談出自己的理解,我們都給予肯定。如在講《白楊禮贊》一文時,出乎我的預料,學生大多喜歡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歡語言的優美,有的欣賞白楊樹的無私,有的喜歡段落中富于哲理的句子。學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學目標也實現了。在學習每一課前,我們讓學生自主確立學習目標,自主搜集資料,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

三、拆掉語文學習的圍墻,建設大語文學習環境

“語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學科”,它涉及人生、自然與社會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開放學習語文的空間。從前的語文課學習只在課堂中進行,離開了課堂,學生仿佛就不再進行語文的學習了,而新的課程標準把“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教版的教材依據這一理念設置了一系列綜合性的語文活動,就為我們拓展了學語文的空間,放飛學生回到大自然、到社會、到網絡中去尋覓豐富的精神食糧,與自然對話,和自然交朋友,走進大社會,讓學生感受社會和生活的變化,引發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如舉行的綜合性學習“漫游語文世界”的活動。課前讓學生分組以“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為主題,讓學生們走上街頭、深入屏幕、踏進網絡,收集大量的方言、廣告、錯別字、精彩店名等,然后讓學生在活動課上展示。同學們競相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了生活中的語文,如專題《廣告多棱角》,讓學生明白了廣告中的學問;小品《新將相和》讓學生明白了得體、委婉的語言可以化干戈為玉帛;笑話《審爹》,讓學生明白了錯別字真是害人不淺。最后給花店、書店的命名,更顯示了同學們的豐富想象力。我們還成功的組織了“探索月球的奧秘”的語文活動課。長于朗讀的,課下準備了有關月亮的詩句;有一副好歌喉的,可以放歌一曲有關月亮的歌曲;善于繪畫的,可以繪出你心中最美的月亮;有豐富天文知識的,可以參加“月球知識擂臺賽”。這些活動,使同學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快樂中又掌握了很多知識,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建設語文學習的環境,在班級里由同學輪流在黑板抄一首古詩,并要求背誦。

四、重視合作,開拓語文資源

篇(4)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要從重結論轉變為更重過程,因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去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多去贊賞他們、而少去批評責罰他們,要用真愛去關心他們,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時刻留意關心學生的反應和變化,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使他們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在教育過程中多給學生一片屬于他們能力表現的天地,讓每一個孩子都充滿陽光。

理解教師職業,提升自我素養。教師代表著“學生的老師”,也代表著“學生的學生”。作為教師,師德是必備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正是這個意思,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問題,學生都有向師性,實際上是做人的一種認同感;同時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是父母,作為一名教師,要富有愛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所以我們說教師是父母。并且,教師還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第五,教師是朋友,所謂良師益友,就是強調教師和學生要交心,師生之間的融洽度、親和力要達到知心朋友一樣。最后,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困惑、心理壓力等,以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排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教師,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水準,更要具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道德意識。

用新教育教學理念以及心理學基礎指引自己的工作。培訓為我即將面臨的實際工作提供了許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訓中,幾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同志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我們介紹了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一些當好教師的要點和方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談到教師的發展問題上,他們都強調了適時調整和更新自身知識結構、終身學習的做法;在談到面對困難如何克服的問題上,還提出了如何加強教師之間合作的方法;在教學教法經驗方面,通過說課的指導,讓我更加明確上好一堂課的標準,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通過班主任工作的指導,讓我從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對待學生與管理班級。一些具體的事例,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培訓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動力和熱情。在本次培訓中,尤其是教師心理調適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獲得了更多的方法,這對自己是一種鼓勵。鼓勵我們教師適應教學環境、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環境;鼓勵我們要更加理性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角色;鼓勵我們要做一名終身學習型老師,做一名能夠不斷適應新知識新問題新環境的老師;鼓勵我們要堅持創新,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爭取在教學中獲得更大的發展。這些鼓勵,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2019年5月小學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暑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小學數學新課標》學習體會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2019年2月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范文

暑假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班主任新課標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學習《新課標下的思品教學》心得體會

觀摩新課標課堂心得體會

2015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杜威曾經說過:“能夠給予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方式,那么,就相當于讓學生擁有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強調了生活即是教育、民眾即是中心、社會即是學校,要實行“教學做合一”。因此,教師應當懂得,追溯語文的本質也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而豐富的生活又能夠構成豐富的學習資源供語文使用。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生活化理念的樹立

想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能夠將自己的教學觀念加以改變,還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帶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比如:《離騷》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長詩,它所擁有的情感、想象力和內容,使得其自成一種寫作手法,其藝術魅力與思想內涵,使得無數人為之傾倒。另外,離騷也讓我們理解了屈原的生平經歷和偉大的思想。但是,想要學生對這一首晦澀難弄的文言詩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僅僅依靠表面意思是無法做到的。作為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每一個人都會在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來紀念屈原,而這一切都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擺脫課堂教學的束縛,從端午節出發,將離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樹立出語文就是聯系到生活的教學理念,以此來幫助自己語文知識的學習。

二、高中語文教學過程生活化體會

從本質上來看,課堂就是學生主要的學習陣地,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原野”。但是,只有在充足的陽光雨露之下,原野才能擺脫黃沙的侵襲,從而煥發出無限生機。

(一)生活化的導語設計

通過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在教學之初都希望自己能夠上課這一堂課,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不能忽視這一關鍵點,能夠在課堂之初的導入上精心設計,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出學生的熱情,讓其主動地思考、學習。語文課文之間千差萬別,因此,導入方式的選擇上也可以多種多樣。如果在導入設計上,有意識地融入一些學生的日常生活元素,也能夠將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拉近,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激活,從而奠定今后的學習基礎。

比如:在《拿來主義》的學習之前,就可以通過媒體報道的官員在出國考察的時候,沒有吸取別人的先進技術經驗,反而在賭場上“風采無限”的事例,讓學生通過這樣的一個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對“拿什么”、“如何拿”進行深入思考,以此來激發學生想要閱讀全文的沖動。

(二)生活化的情境創設

凡是能夠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能夠將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學生都容易、樂意、愿意去接受。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生活化的情境越逼真,學生就更容易理解課文,得到情感上的體驗。

1、創設情境――改變課堂布置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老師“口若懸河”,學生“奮筆疾書”,這樣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記,也必定會讓課堂“平靜如水”。而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改變了呆板的教學環境,也可以靈活安排教學內容。

比如:在戲劇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嘗試著將課堂布置成一個小型舞臺的形式,讓學生盡情表演:在開展辯論賽的時候,也可以將課堂布設成對立兩組,模擬實際的辯論賽。開展小組活動,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圈,方便交流。

2、創設情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融入,讓學生更加感受到語文教學就是貼近了生活,如:錄像帶、錄音帶、網絡等方式,都可以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琵琶行》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琵琶的經典古曲來烘托教學氛圍: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可以播放秋景、山城秋景圖等畫面,讓學生帶濃烈的氛圍中開展課文教學,也能獲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3、創設情境――角色扮演

在新課標當中提到:“教師時組織于引導學習活動的重要人物”。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能再將自己當做“講師”,而要將自己看成一名導演,能夠引導學生、組織學生融入預設的情境之中。教師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講者”,也可以是名山大川的“導游”,讓學生在變化莫測的夢境中“翻騰”,也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文本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通過形象的扮演,體會每一位人物的情感,嘗試著走進人物內心,做到“真實”表演。在《項鏈》的學習中,就可以讓學生自編自導,然后通過晚自習來進行表演。當然,在表演之初,導演需要將本次表演的劇本詳細說明,對每一個角色加以闡述,再有學生評委針對說明,結合到實際的表演給予打分。

4、創設情境――巧設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最常問學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這一件事情發生在了你身上,那么你應該如何去處理?如果讓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件,你又應該怎樣去看待。這一類問題的提出,都能夠讓學生帶入課本的教學。事實也證明了,學生對于一切可能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問題都會產生強烈的新股全。

比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學中,就周樸園這一個人,就可以開展討論:你覺得周樸園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為什么?他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嗎?如果是你,你應該怎么來處理這一件事情。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學生也能夠根據自己的想象侃侃而談。

三、高中語文生活化的作業布置

在布置作業這一方面,教師也應當盡可能避免以往的“題海戰術”,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規律和生活背景等方面,設置出別出心裁地課后作業。采取學生喜歡的方式來布置相應的作業,也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不那么排斥作業。

比如:在《長亭送別》這一文的學習中,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愛情故事讓處于花季的學生對愛情充滿了無限地渴望與憧憬。如果能夠抓準學生這一心理,巧妙地布置作業:如果是你,運用詩化的語言,可以如何來表述這一份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呢?你能否寫的出來?在《柳毅傳書》的學習之后,也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哥哥小組,開展舞臺劇的演出與編寫。這樣的生活化作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復習與鞏固。

四、結語

在生活中,處處道道都可以看到語文的存在,而且處處道道都會運用到語文。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就需要擁有一雙慧眼,能夠找到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結合點,讓語文教學實現生活化,真真地將語文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生活走進高中語文教學,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學習平臺。隨著新課標實施的不斷深入“貼近生活、回歸生活”已經成為教學的“主題曲”。語文教學,只有懂得將學生帶入生活化的教學大課堂,能夠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教學中直接面對生活,才能讓語文教學成為活水之源,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讓學生感覺到語文教學的輕松與簡單。

參考文獻:

[1] 侯進林.展望語文教學的春天[J].山西教育(教學).2011(07):77-78

篇(6)

比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我采取了由學生表演的方式進行教學,課件中準備了優美的鋼琴曲。首先,在導入課文之后,我神秘地告訴學生我們今天的課要由他們自己表演出來,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必須是課文讀熟讀得好的學生才可以競爭小演員。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加上課前的預習,10分鐘左右課文已讀熟,再由學生推舉出來的小演員到前面來。我大概講一下表演形式。看看學生展現的畫面:“盲姑娘”坐在鋼琴旁,“哥哥”在做皮鞋,“貝多芬”邊散步邊夸今晚月色美,當聽到“盲姑娘”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又說出了內心的感受。表演時孩子們幾乎不看書就說出了書上的內容,而且感情充沛,底下的學生經過同意也會站起來幫助修改臺詞,增加臺詞。整篇課文打破了以往學生分段朗讀、教師逐段分析的模式,我們教師僅僅充當引導者的身份。

二、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更多的教學策略的合理運用

在教學策略中,可采用情景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和能動性,還可以采用多元互動的教學策略。在多元互動中,培養鍛煉學生積極主動、坦誠地用語言文字與同學交流,還要虛心地接受教師及同學的見解、方法和策略,更應采用賞識激勵策略,賞識激勵策略適用于每一個學生。

在教學中,有一個學生由于貪玩總是不完成語文作業,開始我采用強制手段,強令他補上,可事與愿違,他卻由原來寫不完變成根本就一點也不寫了。針對此狀況,我改變了策略,先是在一段時間內給他留比其他學生少的作業,當他完成部分時,就及時寫上鼓勵性的評語,完全寫對時就給他個“優”,或者在學生面前表揚鼓勵他一下,慢慢地他的作業清晰率、準確率都有較大的提高,我便把作業加到與其他學生一樣多,他也能完成了。而我的鼓勵性評語也運用到了其他學生的身上,其效果出奇的好。

篇(7)

對于許多我國的小學英語學習者來說,如何有效、牢固第掌握教學目標內規定的詞匯仍然是他們學好英語的最大障礙之一。這充分反映了目前詞匯教學方面存在許多的不足。

(一)對于詞匯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中往往教者普遍注重技能,忽視知識性,直接影響到詞匯教學。很多教者在簡單的音、型、義的認識之后,就開始知識點的植入,或進行機械的交際。所以一些學生學過之后竟忘了單詞音或型,導致學生遺忘快,以后再出現,還會形同陌路。對詞匯的認知和使用訓練不夠熟練,會引起學生只片面掌握書上知識,不能靈活運用于實際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詞匯表達能力下降。

(二)對于詞匯的研究不夠。多數教者不能及時把相關研究成果運用于詞匯教學中,致使目前的詞匯教學基本上憑借老經驗和老模式在上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詞匯本質教學的片面性。絕大部分教者認為小學生接受不了太多的詞匯,更不愿為此去設計相關的活動訓練。我們都知道關于“look out”的一個故事。故事里面說有個中國人懂些外語,他剛到房間里,就聽見有人在外面喊:“Look out!”于是他打開窗戶,探出頭看外面。結果一個花盆掉到他的頭上。原因就是他認為“look out”的意思應譯為“向外看”。我們都知道這個詞在日常用語里可以翻譯成“小心”。這個故事給我們敲起的警鐘,也透漏出我們詞匯學習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教者在教學設計方面動腦筋了。

其次從心理、生理角度造成教學的困難性。小學生的遺忘速度要快過成年人。學生在小學中低年段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機械學習單詞學得快,記得快,忘得更快。前一學期或更早學過的詞匯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可能會忘記很多。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小學生的聽覺還未發育完善,個別的學生發音還不夠準確。很多小學生模仿單詞發音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漏掉單詞清輔音,或在詞尾加音,有個別音混淆等現象。如: 將desks 讀成desk ,將crisps 讀成crips, 將cap 的讀成capu, 將cook 讀成cooker,還有的學生d和t, k和g ,k和q的音區分不開等等。出現此問題時,有些教者未進行必要的引導和糾正。久而久之,學生詞匯發音的準確性逐漸降低。因此,在學生英語學習的起步階段教者要運用多種方法,狠抓詞匯教學。

(二)對詞匯背景的研究不夠。語言的產生有著久遠的歷史,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語言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世界上產生了5000多中語言,還有1000多中沒有被認可。要求英語教者們能夠了解更廣泛的有關英語的語言知識和文化底蘊,運用于教學,才能使學生有助與正確使用詞匯,增強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教者應該能適當作一些英語中詞匯,語句或口語表達在不同地域差異的介紹,教育學生會活用,能區分,不要認為變了就是錯誤。我們常見的基礎詞匯里,如history 中的o有時發音,有時不發音都是對的。 如單詞的colour 在美語里就寫成color; metre 在美語中是meter等,詞組如on the street (美)in the street(英)。在時態上某些情況下,如:你們放假了嗎?英國人用完成時,美國人用一般過去時:Have you had a holiday?(英)Did you hav a vacation?(美)。 教者要能給孩子做出正確判斷,不要盲目下結論。否則等到學生學有所用的時候,才會發現出現了太多的錯誤。

(三)詞匯的教學方法過于老舊,缺乏全面性。在以往的詞匯教學中,教者們經常孤立地教詞、孤立地講解是詞匯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這種教法占用了學生過多的時間,讓學生記憶一堆互不聯系的詞義和用法。而實際上詞匯是有一定的規律。一方面與語音、句型、課文相結合,而另一方面則是在聽、說、讀、寫之中體現,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整體教學法,盡量縮短教者講知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不要不分主次要求學生將所有詞匯的語音、詞形、詞義、用法全都要掌握。結果是往往大部分學生不能百分百完成任務。孩子精疲力竭,收效不佳。

二 、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進措施

面對這些問題,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對教學有新的觀念和認識。作為英語教師,應該認真地研究和學習科學的教學理論,并把理論與實際結合,尋找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一) 用新思想去關注全體學生

新課程標準中教學建議的第一條是“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學習英語奠定基礎”。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的語言、動機水平不同。如何面向所有學生進行課堂設計是我們面對的實際問題,也是對教學工作的挑戰。一位塞爾維亞的小學英語教師為了考察學生是否能夠適合自己的任務,設計了不同的學習任務,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分為6類(Knowledge,Comprehension,Application,

Analysis,Synthesis,Evaluation).她選定語言材料,設計了6種不同的活動供學生選擇。這種方法稱為“六層蛋糕”。這個典型帶給我們的啟發是,教者在教學中要切實關注學生個體特點,關注學生之間差異,在教學中努力開拓創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但是前提是教者一定要深入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性格等方面的特點及差異,再結合教學材料制定適當的教學計劃。

(二)用新途徑去貫穿詞匯教學

首先教者要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積極主動地運用語言,在運用中學習語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玩中學,做中用,是最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興趣才是他們集中精力學習的關鍵,象游戲、謎語、歌謠、比賽、表演等,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動機。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培養了基本的語言感知能力之后,會得到一定量詞匯的積累,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適當提升。中高年級則可以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暫時脫離對語言形式的關注。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身為教者可以不斷將教學方法創新、組合,把教學任務理解為是一種活動,交際活動,語言運用活動。

篇(8)

一、搜索結果分析

從總體發展趨勢看,《語文新課標》研究具有明顯的時間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暫的三年,研究文獻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論文、優秀碩士論文、會議論文。2014年的研究降溫也暗示出《語文新課標》研究告一段落,對此前的文獻進行整理也顯得尤為必要。

對文獻主題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對《語文新課標》進行整體解讀的文章數量最高,其次是比較研究,學習體會占很大一部分。對于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與內容和實施建議的文獻研究也有一定數量。

研究《語文新課標》的文獻作者中,絕大多數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小學教師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時,這小部分一線教師的寫作內容多偏向于學習心得體會等主觀體會類,比如陳寶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學習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之淺見》(2013年)。

二、《語文新課標》研究的角度

(一)比較研究

1.與2001年版《語文課標實驗稿》相比

從時間橫向上看,《語文新課標》批判繼承《語文課標實驗稿》(2001年)的內容與改革思路,在眾多二者的對比研究文獻中,較為系統全面的是揚州大學馬琳的碩士論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比較研究》(2013年),該論文從兩版語文課程標準產生的背景、課程標準的內容和結構三方面進行比較,其中課程標準內容比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附錄,基本覆蓋《語文新課標》的全部范疇,文章最后還對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思考并提供相應建議。

2.與國外母語課程標準進行對比

通過統計發現與我國進行比較研究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以及英國等等。在這些國家中,將美國作為比較對象的頻率較高。其中碩士論文如湖南師范大學楊益斌《中美母語課程標準小學寫作部分的比較》(2012年),期刊文獻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寫的《中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比較及啟示》,他們通過兩國課程標準理念與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與內容、課程標準實施建議的比較得出我國的課程標準在體現教育公平、課程目標設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條完善途徑:“重視相關研究結論和研究證據的支持,提高課程標準的實證性;著力課程目標細化、具體化,增強其可操作性、可評估性;加強學科聯系和滲透,重視跨學科學習語文。”[1]

(二)整體視角

從整體視角對《語文新課標》進行研究,展示新課標全貌。在這類研究文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負責人巢宗祺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概況(上、下)》,他從與《語文課標實驗稿》的繼承關系、修訂背景與內容、待探索的問題四個方面向讀者全方位展示《語文新課標》,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訂重點解決五個問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進一步突出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進一步增強課程目標的切合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決語文教學中有關語言文字運用的突出問題。”[2]與此同時,戴正興根據《語文新課標》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點進行了簡要評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點,認為“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充分凸顯了戰略性、前瞻性和指導性,體現了開放、務實、創新精神”[3]。再者,屠錦紅在《語文新課標》的基礎上對語文課程進行展望,從語文課程的取向、內容、實施、資源、評價五方面勾勒出我國未來語文教育的美麗愿景:“學科本位與人本位和諧融合;知識與實踐統籌兼顧;‘堅守’與革新辯證統一;‘小語文’與‘大語文’互構共生;工具性與教育性共同關注。”[4]

(三)局部探討

對《語文新課標》的研究文獻中也不乏從局部細節的視角,或是表述與增刪條目的變化,或是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現將大家探討較多的主題綜述如下:

1.課程性質的表述

《語文課標實驗稿》對語文課程性質有多處文字都作了說明: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這些表達還不夠鮮明。面對如此現狀,《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作了明確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揚新表述“明確了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是這門課程的基本性質。‘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這門課程的基本內容與核心任務。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凸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5]。

另外,徐金國也對語文課程性質作了自己的解讀:“‘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生共進的關系,‘綜合性與實踐性’為我們指明了通向語文教育殿堂的正確有效的路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對語文課程核心任務更加明確的界定。”[6]總的來說,對于《語文課標實驗稿》有關課程性質的描述得到多數人的贊可。

2.課程目標

《語文新課標》將《語文課標實驗稿》中第三部分“課程目標”修正為“課程目標與內容”,基于課程標準指導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并形成一致的教學內容。王榮生就如何達成此目標作出以下四點建議:“第一,辨識語文課程目標的三個類型:內容目標、能力目標、活動目標。第二,了解語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屬于’、‘達成’、‘相符’。第三,尋找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的策略:分解、解釋、提煉、選擇、開發。第四,關注領域之間目標的互通、學段之間的目標關聯。”[7]

學段目標修訂帶來激烈探討,最引人注目的是“識字與寫字”。以第一學段為例:原《語文課標實驗稿》中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現《語文新課標》修訂成:“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降低了識字與寫字的難度。在“教學建議”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施燕紅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識字和認字數量的下調,“既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要求,也是提高書寫質量的有力措施。教師還要重視毛筆字的教學,通過學習規范書寫,養成嚴謹而良好的人格風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書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學建議

江玉安認為從“教學建議”中“具體建議”就能看出此次修訂的特點,“修訂版課程標準體現了‘改過糾偏,求真求實’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正確對待本體目標與一般目標、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個人鉆研與合作學習等關系上;強調一般目標,但不能淡化本體目標;重視學生主體,但不能忽視教師主導;強調合作學習,但不能代替個人鉆研。”[9]

4.“語言文字運用”

《語文新課標》在課程特征定位上的“語言文字運用”也是課標理論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導言”中出現四次,“課程性質”中提到一次,“課程設計思路”涉及兩次,高頻率地出現引起廣泛關注。榮維東認為“語言文字運用”提出的價值意義在于它是“語文學科課程的本體探尋,是語文課程定位的確證,是語文課程的語言學基礎及范式轉型,新課程標準的修訂稿清晰地將語文定位為‘語言文字運用’,無疑給飄飛不定的語文課程一根纜繩、一個錨桿或定海針”[10]。此外,曹明海通過教學觀獨特的視角闡釋自己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理解:“把握漢語言文字構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擁抱漢語的精神。把握語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構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靈。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重視漢語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從語言文字構成的本體特征出發挖掘其文化特性,結合漢語言文字的文化特性來改革我們的漢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11]

5.“非連續性文本”

“非連續性文本”作為《語文新課標》中的新詞,源自國際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三個測量指標之一:文本結構,其中文本結構又包括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我國的語文教學傳統注重字詞句段篇的連續性文本類型,而學生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面比較薄弱,特此在《語文新課標》提出“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張年東和榮維東把它的內涵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圖文結合方式呈現的非連續性文本,其中的‘圖’指為了更詳細、更直觀、更形象地說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圖畫、圖形、數字、視頻、列表等;另一類則是指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某一主題,而選自不同材料的純文本的信息組合。”[12]關于它的重要性,李歡說:“信息時代的發展使得非連續性文本在期刊、報紙、街道、網絡等隨處可見,培養學生學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已經成為必備的生存能力之一。非連續性文本作為新增的課程標準內容進入語文閱讀教學的視野,正是要求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指向‘為生存準備’的時代訴求[13]。”

(四)解答說明式

除了以學術論文形式展現《語文新課標》的研究外,還有另一種“答記者問式”呈現研究者對《語文新課標》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記者對巢宗祺的訪談:《語文:聚焦“語言文字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熱點問題訪談》;還有2013年《中國教師》雜志社對鄭國民的專訪:《強調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北京師范大學鄭國民教授專訪》。同樣相近形式還有雷實在《關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幾點說明》中,從修訂依據、修訂內容以及課標理念等方面的“自問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對《語文新課標》大加稱贊的同時,更需要的是對新事物冷靜思考的態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課程標準的修訂,促進語文課程改革。

倪文錦批判性指出《語文新課標》對課程的定性不夠嚴密科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表達“混淆了母語課程與外語課程的區別,混淆了學校語文教學的‘學得’與社會的語言‘習得’之間的區別,這一定義只關注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一面,而缺少對祖國語言文字‘正確理解’的一面。”[14]無獨有偶,徐林祥也發現《語文新課標》的課程性質與內容表述仍不夠準確,“語文課程內容的確定直接關系到語文教材的編寫和語文教學的時間,反映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內容標準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缺失,表明現行語文課程標準仍有待進步完善”[15]。

三、總結與啟示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語文新課標》印發以來,教育界隨即引發了一場為期兩年的探討,2014年此熱潮驟然冷卻。在2012年和2013年“黃金探討期”中,涉及的內容覆蓋《語文新課標》的各個方面,有宏觀的整體分析,或微觀的局部探討,大到理論背景,小至只字改變,全文兩百多處修訂幾乎被詳盡分析。討論的結果無疑對一線的教師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語文課程的改革也得以進一步開展。

不過,仔細分析關于《語文新課標》的研究文獻發現,討論的內容多是個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形成學術上的爭鳴,因此有很多觀點只能在這場討論中曇花一現,也正因為“自說自話”的原因導致熱潮過去得如此之迅速。

其次,研究《語文新課標》的文獻不難發現,針對《語文新課標》具體如何修正、數據的求證、調查的展開、課標的撰寫等操作層面的說明內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證”“全國范圍內展開調查”如此概述性詞語一帶而過,例如識字與寫字第一學段數量改成“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筆者不禁要問這1600和800的數據通過何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學,還是隨意為之?希望在下一輪課程標準修訂時能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說明清楚,提升課標的信服力。

再次,《語文新課標》的文獻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師或科研機構人員,中小學教師比例過低,從側面反映出《語文新課標》在實踐層面并沒有像在理論層面一樣得到高度關注,這也是今后課標修訂的重要工作:如何讓更多使用課程標準的中小學教師們廣泛參與進來而不是撰寫者們的“獨角戲”?

第四,常說實施課程標準,既有實施便有評價,《語文新課標》已經實施兩年了,而對于實施現狀的評價文獻寥寥無幾。好比一門僅有教學卻沒有評價的課,這不是完整的課程形態。因此,制定《語文新課標》實施現狀的評價體系也應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后,按照“十年一改”的慣例,《語文新課標》的發行已有三年,現正是檢測課標實施的第一黃金階段,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研究者應和一線教師們密切聯合起來,用事實依據論證課標修訂帶來的成果,發現新問題,掀起新的探討熱潮,為下一輪課程改革提供豐富的實踐與理論支撐。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貴州省2013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重點項目。)

注釋:

[1]曾素林,郭元祥.中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比較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1):43—45.

[2]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概況(下)[J].課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3]戴正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全面開啟語文課程改革新征程[J].遼寧教育,2012,(3):5—7.

[4]屠錦紅.語文教育的愿景:勾勒與闡釋——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2013,(4):53—57.

[5]王云峰.略談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J].中學語文教學,2012,(4):4—8.

[6]徐金國.為語文課程正名——對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性質的解讀[J].江蘇教育研究,2012,(10):11—13.

[7]王榮生.語文課程目標:轉化與具體化[J].中小學管理,2012,(4):13—15.

[8]施燕紅.加強寫字教學 重拾漢字之美——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寫字教學的解讀》[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2,(4):9—11.

[9]江玉安.改過糾偏 求真求實——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建議”中涉及的幾個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2,(11):22—25.

[10]榮維東.語言文字運用:語文課程定位的新亮點[J].語文學習,2013,(3):4—7.

[11]曹明海.樹立“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觀[J].語文教學通訊,2012,(5):8—11.

[12]張年東,榮維東.從PISA測試看課標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J].語文建設,2013,(5):23—27.

[13]李歡.非連續性文本之于語文閱讀教學:內涵、訴求、啟示[J].課程教學研究,2013,(3):37—39.

篇(9)

(一)從閱讀教學的性質來看閱讀實踐的必要性。

《語文新課標》中說:閱讀就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就是一種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過程。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閱讀實踐和感受體會,中間經過任何一個環節的轉訴,都會帶上他人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是對此很好的詮釋,因此必須讓學生自己閱讀實踐。

(二)從閱讀思維特點看閱讀實踐的必要性。

閱讀的思維活動是憑借語言文字,憑借讀的實踐來進行的,即通過映入眼簾的文字由視覺進入知覺,最后在頭腦中構成意境,形成一個概念,獲得具體的感受。故閱讀中的思維活動一點也離不開閱讀實踐。

(三)從閱讀教學的廣博來看閱讀實踐的必要性。

學生學習語言文字不僅是從課堂上,還要在課外閱讀書刊、報紙、網絡、看廣告、看電視影片、看商品說明書等等中去學習,這更需要學生自己去閱讀實踐。

以上三個方面足以說明閱讀實踐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然在教學過程如何實現學生的閱讀實踐,提高閱讀能力呢?

二、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閱讀實踐的主體地位

《語文新課標》明確規定:“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這就是把學生的閱讀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挖掘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感受、體驗、想象、聯想、分析、綜合、概括等一系列能力。我認為可以由以下幾步來充分實現學生的實踐。

(一)整體感知課文的閱讀實踐。

從預習到上課,通過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可以邊讀邊圈點勾畫,寫批注,寫感悟:也可以結合課后思考題和老師布置的預習題綱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特點:還可以自己發現問題,質疑問難,與學生討論感知。古語說得好,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二)精讀課文時的閱讀實踐。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強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老師的組織和精心的策劃下,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體驗,感悟,對文本的重點難點知識給足學生閱讀實踐、思考的時間,展示出富有個性有創意的閱讀體驗。

(三)拓展延伸中的閱讀實踐。

在以上兩次閱讀實踐的基礎,已經對文本有了較深的認識,聚集了豐富的閱讀感受。這時老師布置一些好的拓展延伸題,讓學生把閱讀實踐中得來的感受學以致用,讓閱讀能力得到真正實現。

三、課外閱讀中學生的閱讀實踐

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精神和語文素養,單憑課本中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它只是拋磚引玉,是讓老師與學生共同閱讀實踐后,傳授學生閱讀方法、技能的。如果只限于此,那真可謂是收獲了一滴水而放棄了整個海洋。那這“海洋”便是寬廣無限、博大精深、五彩繽紛的課外閱讀。然而課外閱讀沒有一個固定的要求,沒有規定的課時,又怎么能讓學生真正達到課外閱讀實踐呢?

(一)教師充當課外閱讀實踐正確的引導者。

課外閱讀內容五花八門、魚目混雜,學生難以分辨與選擇。一旦錯選還會適得其反。老師應參照《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新課標》,為學生推薦中外名著的必讀書目,提供或訂購有利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報刊、雜志、小說、甚至流行書籍。要有計劃、有層次(學生差異)、有目的的推薦。并且按要求規定學生達到不同學段的閱讀量,讓學生有東西可讀,有東西可感,這就為閱讀實踐的落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利的保證。

(二)多種活動促使閱讀實踐的真正落實。

課外閱讀沒有固定的規定與要求常常都會落實。那么怎樣才能讓課外閱讀實踐真正落實呢?(1)可以專門開展閱讀課;(2)讓學生寫讀后感,寫扎記,寫書評……并在一段時間后抽查評比交流;(3)開展名著人物塑像大家猜,名著精彩片段集錦活動;(4)讓學生將自己閱讀實踐后的心得體會寫成片段,文章,合作創辦屬于自己的刊物……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只有這樣,課外閱讀實踐才能真正落實。

篇(10)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心,尤其低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從玩耍型的幼兒園學習轉為復合型學習,需要一個過渡期,而新課本中,大量抽象的歸類漢字,往往表現出與孩子思維方式的對立性,這就容易導致語文教學中出現問題,小學語文新課標規定,小學階段,學生的識字量為3500個,1~2年級的識字量是

1600到1800之間。教師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對各種教學方法靈活掌握,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區分教學,帶領學生在浩瀚的漢字世界中找到興趣,掌握學習方法。

一、結合生活實際元素,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傳統的語文教學定義,是指運用適合兒童的或者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并將其作為主要材料,充分結合兒童生活體驗,注重方法的選擇,迎合實際運用,通過多種方式,能直觀地、具有創造性地制造教學氛圍和學習情境。

從幼稚園的玩樂環境轉而向初級的學習環境,周圍的環境突然發生了巨大轉變,面對新奇的學校、老師、同學,不同的孩子承受能力不一樣,進入狀態的時間長短不一,好奇心、新鮮感使得他們對新環境適應并進入學校氛圍比較困難。而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在于識字,漢語拼音的學習又是基礎,單純做成人式的講解,會使得學生很難接受,所以拼音教學中應該滲透漢字,能夠提高孩子對拼音運用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

二、利用識字卡片,促進漢字的直觀形象對學生記憶的刺激

我們見到最多的識字教學是,教師簡單地展示各種標

有漢字的卡片,讓學生記住,并對字音和形加以糾正,重復抄寫。這樣的傳統式的教學,學生學習起來被動,識記效率很低,效果不理想。能喚起一個人興趣的教學能使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學習。比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識字卡片的制作過程,動手的同時能夠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得漢字逐步從一個形象變成生動的復合影像。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大大地降低了理解生字的時間。當然還可以讓家長也融入學習中來,讓家長利用家里的廢舊用品,

如牙膏盒、香皂盒等,和學生一起制作小工藝品,可以剪漢字,也可以制作卡片,使孩子在家也身處學習環境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適當開展競爭性活動,促進漢字學習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兒童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各種比賽,都能夠激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有益的識字競賽,如卡片制作競賽,還可以分為多個組別,進行比賽、評比。或開展詞語接龍、組詞比賽,促進新學生字的運用,讓學生口頭組詞或者接龍。但這些比賽的獎項應該盡量多設置,以鼓勵大量的學生參與,而不是把不同的學生進行生硬的區分,適應較慢的學生要使他融入組別,得到組員的關心,開始主動學習。

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編順口溜識字

在漢字的學習中,還可以編出各種順口溜促進漢字教學,適

當啟發學生自己根據漢字的了解編順口溜,如我們可以把“照”字編為“上邊日刀口,四點在下頭,陽光常照耀。”也可以根據字的意思進行編,如“忍”字“心上一把刀”,“好”字“為什么說女子總是好”等,還可以編區分相近字要訣的順口溜等。讓學生自主創造,更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

參考文獻:

上一篇: 護士聘用工作總結 下一篇: 服裝實訓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α√在线 | 中文乱码字幕无线在线 | 在线观看国精产品二区 | 日本免费特黄欧美片 |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伦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