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課程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12 16:22: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基礎課程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礎課程教學論文

篇(1)

1.2全面提高中職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整體設計過程當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地針對不同中職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分組設計的模式,在各個小組內部認定一名組長,這名組長組織本組學生相互討論和學習,如果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先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給予解決,這種模式的優點就在于可以提升中職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能夠將自我觀念和認知全面融進到整個的設計當中,取長補短。小組當中無法得以解決的問題可以拿到最后的大討論當中來給予解決。這樣,雖然學生人數多,但是在小組討論中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教師指導起來針對性就會加強。在設計過程中,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高,為以后的機械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1.3鼓勵創新,大膽設計中職生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激勵他們進行大膽的想象,不怕想象錯誤,只怕中職生沒有想法。教師在對中職生設計的評價過程中,時刻對于那些有著創新思想的學生給予積極性的鼓勵,這些都是為了確保中職生能夠真正地形成獨立創新的能力,這些能力的養成對于他們未來的生存、工作和發展都具有實際化的幫助和意義。

篇(2)

目前的基礎會計教材內容除了會計要素、賬戶、會計等式等基本理論外,重點介紹了憑證、賬簿到報表的賬務處理流程和主要的經濟業務核算,整體來看,還是側重于理論,理論體系較完整,但有關實踐的應用還沒有很好的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夠,特別是沒有做到與專業崗位的對接與融合,這就與應用型本科淡化學科,突出專業崗位能力的要求有了一定的差距。需要對教材的內容作一些結構性的調整。

(二)內容安排與后繼課程不匹配

早在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就明確了會計計量屬性的概念,提出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五個計量屬性,目前緊跟基礎會計開設的財務會計課程隨著會計學科的發展,在金融資產、固定資產和長期負債部分的計量已不再是完全采用歷史成本,而是涉及到了公允價值、攤余成本及現值等概念,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普遍感到難度較大,不好理解,這說明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安排有缺失,作為入門的專業課程,內容已不能滿足會計學科的日益發展。

(三)與實踐環境聯系不緊密

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要求培養的人才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職業能力,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提出了更高要求。會計是與企業內外部各部門聯系緊密的部門,發生的經濟業務牽扯各個方面,要更好的理解會計事項處理的原則、意圖,做出恰當的職業判斷,需要對會計事項本身具有完全的了解。目前的基礎會計教學內容大多僅僅局限在會計核算范圍內,對與之相關的經濟業務環境和業務處理流程的介紹較為缺乏,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建議

(一)明確教學目標,準確定位

有了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才能合理的安排課程教學內容。對于眾多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非會計類)而言,學習基礎會計學的目的是理解各類會計信息的含義,明白這些信息所展示的經濟內涵,并能夠利用這些信息做與出生產、銷售、籌資、投資等活動相關的經濟決策。對于會計類專業學生而言,雖然基礎會計是一門入門課,但美國會計學會早在1986年就提出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學生訓練成會計師,而在于培養其未來成為會計師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那么其教學目標也不能僅僅是會記賬、算賬,而是要求學生在掌握核算的基本技能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遇到實踐問題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因此,無論是否會計專業的學生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都不能僅僅是掌握會計的核算方法,成為一個記賬員,而是要培養會計意識,并利用會計知識去進行管理的能力。結合不同專業及應用型本科的定位考慮,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在了解會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理解會計準則要求,掌握報表等會計信息含義,具備運用信息對企業經濟實踐活動進行分析、預測、決策的能力。

(二)調整結構,以崗位設計內容

應用型本科教育強調專業崗位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也應遵循這一理論,將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能力相結合。傳統的基礎會計教材理論體系較完整,但沒有體現出崗位應用能力,可打破教材原有框架,對教材內容做出結構性的調整。按照會計工作崗位設計教材內容,突出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在教學中可按企業各財務崗位設置教學內容,并由學生角色扮演,感受真實工作環境,使理論與實踐相互交織,用所學理論來指導實踐,再通過實踐來感悟理論,訓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但可增加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還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習完會計要素、會計等式等基本理論后,就可按照出納崗位設置來學習收付款憑證和現金、銀行存款日記賬的登記、庫存現金的清查等內容;可按庫管、會計、會計主管等崗位設置來學習憑證的傳遞和賬簿的登記等內容。之,要由各財務工作崗位的任務進行驅動,根據各崗位的工作任務設定教學內容,學生完成各項任務既具備了專業實踐應用能力。

(三)協調課程關系,增加資金價值內容

篇(3)

2我校分級教學改革實踐

隨著塔里木大學辦學規模逐步擴大,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農為主,農、理、工、文、管、法、經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面向全國招生。因此生源較復雜,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少部分學生來自城區,父母的文化程度較高。少數民族學生占比30%左右,其中部分民族學生為民考漢學生,穿插在各漢族班進行專業學習。因此,各教學班的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自2008年以來,我校每年組織入學新生進行計算機水平摸底考試,一般都安排在軍訓結束后的第一周周末進行。采用我院教師開發的考試系統,由考試系統自動判卷,在摸底考試前,不對學生做任何輔導,以便更客觀、更真實地反映入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通過連續多年來的摸底測試,獲取了大量客觀數據,為我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以2008年的測試數據為例,全校隨機抽取了16個漢族本科新生班級參加摸底考試,合計494人。測試結果并不理想,平均測評成績為37.47分,滿足學校合格線的學生僅占9.1%,這充分反映出我校全體新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整體偏低。根據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的新生計算機水平摸底測試結果,我校從2010年開始,逐步開展了一系列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措施。經過2010年至今的分類、分層和分級相結合的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了我校特色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體系,并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編寫滿足我校學生計算機教學要求的課程教材。2009年以來,我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現教考分離,從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改革為機試。我校民族班學生,特別是民考民的學生,漢語交流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強行與漢族班學生安排在一個教學班學習,將出現一系列的學習困難問題。因此,我校首先對民族班和漢族班分開教學,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在課程授課過程中有所側重地講授相同各部分內容,并采用不同的考核和評價體制。然后,根據學校各學院的專業要求,按三個層次開設不同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其中,第一層次開設的課程為“大學計算機基礎”;第二層次開設的課程為“計算機技術基礎”,目前主要有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庫應用技術這兩門課程,分別面向理工科類專業和文科類專業開設;第三層次開設的計算機課程主要為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以各學院自行設置為主。然后,針對第一層次的學生開展分級教學模式,在新生軍訓完的第一周進行分級測試,對大部分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并將理論授課與實驗授課分離,實驗課除要求上課的學生外,其他學生也可隨時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對分級測試中獲得較高成績的同學,另開設四門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其一進行學習,包括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網頁設計與制作、photoshop圖像處理技術和flas設計。

3我校分級改革效果

我校從2008年開始逐步推進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分級改革以來,認真聽取師生反饋意見,調整教改方案,不斷探索適合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新的教學方法,形成現有的分類、分層和分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3.1學生成績提高

分級教學改革以來,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成績獲得較大幅度的提高,在新疆自治區高校計算機水平考試一級考試中達到了97%的通過率,且優秀率非常高。

3.2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入學時已有較好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生,通過分級測試后,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提高班課程進行深入學習。學生計算機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增強了同學間相互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了提高,能夠積極主動拓寬學習范圍,逐步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形式。

3.3教師的授課針對性更強

分級改革后,同班次的學生水平相差不大,各層次教學的授課教師所面向的教學對象的差異度相比原來得到明顯改善,從而能較容易實現一致的教學目標。原先“前推后拽、力不從心”的局面已不復存在,教學效率得到了明顯改善,對教師評價的優秀率也逐年提高。

篇(4)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6-0238-02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計算機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了,特別是互聯網普及的今天。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應用和操作已經是一種必備的能力了,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計算機文化基礎》也就成為每個在校的學子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之一,但是在這門課程的教學當中出現一些問題,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沒有得到完善。

一、教學現狀分析

(一)在校大一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有差異

為了了解大一新生入學前計算機掌握水平,以便做好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我針對我所代課的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本問卷共有4頁、31個客觀題、5個主觀題。兩個班級的人數為116人也就是說我的樣本容量為116,實發116份收回116份,回收率為100%。通過調查問卷數據的收集與歸類,發現一些問題:

1、通過分類發現城市、城鎮、農村不同地區的學生最早接觸計算機的階段不同,在此數據當中城市人數為16人、城鎮人數為32人、農村人數為68人。結果如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農村學生在小學以前沒人接觸過計算機而大部分都在初中階段;城鎮學生有人在小學之前就接觸過計算機并且在小學階段接觸過計算機人數比率和初中差不多;從這兩幅圖可以看出農村學生沒有城鎮學生接觸計算機早。從第三幅圖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大部分都在小學就接觸電腦,并且小學之前接觸計算機的比率要比城鎮大,而農村和城鎮的學生有大部分學生在高中才接觸過。

2、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一新生在入學前計算機水平存在著差距,導致這種差距的原因可能和學校、家庭、社會有關系,有的同學小學就開始學計算機而有的同學高中才學,由于接觸計算機時間的早與晚都和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還和他們的家庭背景、學習背景、社會背景有關以及和自己本身的興趣、動手能力、學習風格有關,所以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由于生源所在地、學校、家庭背景的不同,導致大一新生在學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時無論在計算機知識還是能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通過問卷數據表明,學生在計算機起點水平、學習興趣、自學能力、學習態度、認知風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基于學生的差異水平來進行課程的設計。

(二)學生對基礎課程不重視,從而影響到教學質量

由于當前電腦的普及程度比較高,使學生在中學或者小學都多少接觸過這方面的學習,雖然不系統但是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原理。這就導致了在學生的意識當中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些基本東西,認為這門課程已經沒必要在學了,已經失去了新鮮感。所以在老師上課的時候就不好好聽課,認為可學可不學,以至于最后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

(三)對學生管理程度不夠,硬件設施跟不上

由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布置的操做訓練完成的質量不盡人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除了老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想盡辦法激起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做好學生的管理和監督,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另外,隨著各個高校規模的擴大和招生力度的加大,原來的教學設備就顯得相對不足,這也是影響教學方面的一個原因。

二、如何提高教學水平

(一)因材施教分組學習

由于學生前期的計算機水平不一樣,采取統一的教課方式效果不明顯。因此,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法”來因材施教。但是這種方法要求在老師講課以前,采用測試,調查,問話等方法來了解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在這樣的前提下,可以把學生分成“計算機基礎水平優秀組,計算機基礎水平一般組和計算機基礎水平入門組”三個小組來對待。

在講課的時候,不同組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對計算機基礎水平優秀的學生設置一些高級的練習內容。對計算機基礎水平一般的學生,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一步一步的教使其計算機基礎知識扎實求精。對計算機水平入門階段的學生,教一些初級知識使其操作水平更加熟練,讓他努力練習趕上一般學員。這樣的話就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利用“責任分工,協作學習”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責任分工,協作學習”顧名思義是把學生分成小的團隊,讓他們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相互協作,但是在協作的同時劃分清明確的責任。

在這種學習方法中有四點要素是必須把握的:一是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二是在共同目標的情況下相互幫助;三是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讓小組共同把關,以及對活動成效進行評估等;四是相互信任自己的組員,做到有問題是相互及時溝通。

“責任分工,協作學習”還要求學生會傾聽、會質疑、會組織。會傾聽既是努力傾聽別人的發言重點,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以便最后對小組成員的發言作出正確的評價;會質疑是指,在別人發言時有聽不懂或者需要對方解釋的問題,在對方發言后馬上提出并解決。會組織是指,在每個小組都要輪流擔任小組學習的主持和組織者,認真聽取組員的意見最后正確的進行總結發言。這樣的話,學生不但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學到真正的知識,還可以產生新的想法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并在活動中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共享知識等。

(三)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以此提高學習質量

為了全面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針對“責任分工,協作學習”可以采取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兩種方式。

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在自我認識和自己反思上養成良好習慣。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全面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感受自己。從參與情況、交流合作、學習動機等方面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

學生認識和了解同伴的過程可以采取“互評”形式。在相互評價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溝通和交流協作能力。學會客觀公平的對自己的伙伴進行評價。同時也有利于形成互相學習和幫助的良好氛圍。

(四)及時了解掌握最新的軟件知識和版本使教學跟的上社會發展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在理論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計算機行業的故事,甚至某一名稱來歷的掌故等,都能達到很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如講授Microsoft與IBM名詞的時候,可講授比爾蓋茨的創業歷程,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畢業后利用所學知識自主創業的積極性。而硬件、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是更新較快,尤其涉及硬件和網絡運用時,更多的考慮到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實際運用的需要,及時為學生補充最新的知識和一些使用技巧。

總之,計算機文化基礎雖然是一門計算機的入門基礎課,但要教好這么課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總結經驗把握教學技巧。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有一個最扎實的計算機基本功。

參考文獻:

篇(5)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這樣作以后,計算機就可以很方便地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從教學角度而言,多媒體是指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指導,教師制作的教學軟件,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在教學環節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體課件已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廣泛運用。因為它具有形象化、生動化的特點,同時將音、形、字有效融合,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能豐富教學情境,進而讓整個課堂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

1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意義

1.1豐富的表現力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原來條件所限無法實現的、無法演示的各種現象,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可以成功模擬。這樣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可見的圖片的演示下變得更加形象可感。

1.2交互性強

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1.3共享性好

計算機網絡功能讓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件的功能不斷強大。教師的教學內容可以在網絡間傳遞共享,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或是在其他地方,打開課件就能自由地學習。這種學習克服了時間、地點局限的缺點。這種情況下,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能由學生自由控制。可以說,多媒體課件讓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更加自由有效。

2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問題

2.1影響多媒體課件實效性的發揮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就是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文字、語音、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成在一起。不過,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件的運用更多地流于形式,讓整個課堂教學走向形式化,課堂沒有了應該具備的生動性、形象性。在此過程中,課件的演示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課件的操作代替了教師的點撥。許多學生沒有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被動的知識輸入,帶來的會是動手操作能力的缺失,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精神的培養就無從談起。

2.2影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巧用多媒體課件能更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改變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形式、增大教學容量、擴大教學內容。課件制作完畢以后,很多教師就按照課件的編排來進行課堂教學,從而使教學節奏被課件所左右。但毋庸置疑,現在有好多教師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多媒體課件的認識卻進入誤區,把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作為一項硬性指標,這導致教學圍繞課件展開。

2.3影響學生親歷實踐以獲得真實體驗

有些教師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忽視了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大面積使用多媒體課件,不留給學生積極思考與動手操作的機會與時間。于是就出現有的教師為了使用課件,整節課手忙腳亂,那些本該板書的重點知識只是在大屏幕上一閃而過的問題。

3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對策

3.1科學應用多媒體課件,提高實效性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束縛,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主動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

3.2正確認識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明確其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根據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要求,依據科學合理的教學教法,適當、合理地應用課件,能真正發揮課件應用的輔助作用,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3.3加強相關電教知識培訓

應該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專業化培訓,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掌握多媒體技術,鼓勵他們展開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競賽,在交流中不斷進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目的。在多媒體課件幫助下,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豐富的動感表象,這使學生對抽象化的問題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增強了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當然,為達到有效引導的目的,教師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多媒體課件應用技能。在學習制作過程中,中職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學習這一方法技能,使個人盡力提高課件制作水平,特別是常用軟件使用方法的學習與操作。

3.4避免越俎代庖,重視學習實踐細節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用途廣泛,因為多媒體技術信息量大,變化迅速,能大大充實背景材料和學習素材,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節奏,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習中,能開闊學生視野,開啟他們的心智,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知識應用的過程中,運用課件設計一些判斷題、選擇題或連線題、開放題等,讓學生思考、回答,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程度,并可以通過加入圖片、聲音、動畫效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從枯燥的練習中脫離出來,進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多媒體課件能夠有效呈現客觀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特征,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受教育者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取得無法比擬的成效。基于此,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會使得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事半功倍。

作者:蔡碧 單位: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

參考文獻

篇(6)

1.1教學內容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面向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比較少,教學內容亟需更新。在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多媒體等應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學內容相對陳舊,不能及時更新,也未能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授課內容沒有結合各專業的特點來展開,可能會忽略計算機在各專業領域內的應用性。

1.2教學模式問題。

在我國高校中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效率不高和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教學環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還采用課堂教學和相關實驗結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這種模式不能給學生主動實踐的機會,也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存在的多方面的個體差異,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影響教學的開展,教學效果整體比較差。

1.3教學手段問題。

目前,高校在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大多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課堂上課和實驗教學,不但顧及不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也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學內容,學習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1.4考核方式問題。

目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考試多采用筆試或上機考試的方式。無論是筆試還是上機考試,考試成績受到批改老師的主觀影響較大。尤其是上機考試,每次考試都要復制上千張軟盤,由于軟盤質量問題,每次考試總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出現軟盤打不開的現象,影響學生的考試心情和考試進度。

2.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建議

2.1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賦予學生選擇相關課程的自由度。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課程可以根據知識深度分成3個層次:基礎層,應用層和深化層。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計算機基礎課程、計算機應用課程和計算機深化課程的學習。

2.2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高校應該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重視教與學兩個部分。可以運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多種媒體,將教學信息組織超文本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發現式”學習能力,是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3完善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制定“精講多練、重在實驗指導”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構建自主學習平臺,促進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和考試方式的改革。高校還可以成立公共計算機基礎教學與研究中心,構建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實驗、軟件開發為一體的基礎教學與科研的重要基地。

2.4改進考核方法。

增加平時上機實驗中的考核環節,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程度,訓練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若有創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篇(7)

在職業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由于對基礎教學重要性認識缺失,加之就業形勢的迫切需要,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強化專業教學而忽視基礎教學現象,以專業能力培養為由壓縮基礎課,使學生原本薄弱的文化基礎知識更加貧乏,人文素養缺失。基礎知識對專業知識的鋪墊與支撐力度不夠,最終會影響學生專業學習能力的再提高,影響學生就業后的可持續發展,更降低了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可度,難以滿足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自成體系缺乏與專業課程的有效銜接

公共基礎課改革滯后,教學未脫離學科體系,沒有真正把高職教育理念貫徹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如數學、計算機、英語不能與各專業的教學做有效銜接與擴展支撐,教學內容未及時刪減更新,造成教育資源與教學時間的浪費。

(三)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相適應

隨著高職院校單招生比例不斷增加,學生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普遍薄弱,而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定位較高,學生的接受程度與其的認知水平不相適應,影響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教學方法單一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隨著WIFI全面覆蓋,網絡交流的更新與發展,反襯教學方式的單調,師生互動貧乏進一步加劇了講臺上與講臺下的距離。因此,教學方式與溝通手段的改革日益凸顯。

二、公共基礎課不同側重點改革的思路與創新

(一)基礎課程改革要有不同側重點的結合專業任務需要做實踐化教學

以數學課教改為例,在職業院校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數學教改一直是難點。數學的教學體系應該由“理論系統”數學逐漸轉化為“應用系統”數學,無論高等數學或初等數學,只要適應專業需求,就要結合專業特色與專業課老師作區別化的共同教學,以專業項目工作過程做背景,用數學建模的思想,結合數學軟件優勢,協助專業教師解決項目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使數學成為專業技術的支撐,既融入專業,又形成應用領域的實踐教學,在應用中實現數學教學的價值。數學不僅在理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高層次、高技能型人才的實際工作中表現更為突出。一個只會焊接和調試線路的學生,與一個既會焊接調試,又能用數學軟件快速解決必要計算,懂得其原理并能加以解釋,甚至有創新想法的學生,質量和水平顯然不在同一個檔次。缺少了“必要的理論”“系統的知識”“必要的定量計算”,就不是高等教育。高層次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數學水平。目前,高職院校間舉辦大量的技能操作競賽,數學水平的高低是不可回避的內容。可以預見未來的高職院校一定會舉行專業化的應用數學競賽。因此,有條件、夠水平的高職院校一定要率先重視數學課的改革與發展。

(二)基礎課程改革要有專業特色、新穎實用,緊跟專業發展前沿領域

以英語教改為例,針對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開展特色化行業英語教學,如汽車工程系做汽車行業英語,開闊汽車領域的國際視野,學習先進經驗,先進銷售策略等;經濟管理系做涉外會計英語、國際貿易英語,緊跟專業領域世界發展變化。諸如此類,既可以鍛煉學生專業學習的能力,又開闊專業領域的視野,學以致用。以計算機教改為例,計算機應用日新月異,但多數高職院校教學依然局限于基本操作及獲取計算機等級證書的應試教育,教改嚴重滯后于其發展。因此,學生的職業背景來設計和規劃計算機課程,依據專業領域前沿需求,講授以應用為目的的計算機課程,如土木工程系需要學習的公路CAD,數學配合學習Math-CAD,結合專業課及就業崗位需求,做新穎實用的前沿化教學改革。

(三)基礎課程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發展需求及崗位需要為出發點展開

狹隘、陳舊的教育觀點認為基礎課只為“為專業學習服務”,忽視社會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變更對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就業指導課多為高職院校的新開課,是一門引自于國外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輔導課。正如一位改革者所言,“學校生活應該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做準備,而這種職業應該是經過認真選擇的”,“學校必須幫助學生理智地選擇職業,并使之有目的、有準備、有洞察力地開始其職業生涯”。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指導欠缺,開展較為零星,這一課程可作為基礎課的延伸與實踐,推進高職院校基礎課的改革步伐,使課程建設趨于多元化。

篇(8)

【論文摘要】培養技術型和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標和任務,為了完成此項目標和任務,本文對教學方法、實驗教材、實驗室管理等的改革方案和思路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針對學生的特點的機械類基礎實踐教學的新體系。

自從教育部實施“質量工程”以來,各高校根據本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大力進行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將實驗教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統一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而不是僅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環節。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產物,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使命。顯而易見,實踐教學和實驗室建設將在完成這個目標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機械類專業為例,機械基礎實驗室是機械類專業的基礎實踐基地,所承擔的實驗內容涉及工程圖學、力學、工程材料及制造基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是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場所。為此,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機械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

一、獨立學院的實踐教學特點

作為獨立學院,由于受辦學機制等制約,實驗設備的投入有限,教學和實驗室管理有些與母體雷同。但是,教學對象卻有明顯的不同。這些問題正是獨立學院面臨的且必須解決的最大困難,它關系到是否能夠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的大問題。獨立學院的學生一方面基礎相對不夠扎實、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另一方面動手能力相對較強,有企業、貿易等背景的學生較多,因此他們更需要加強實踐教學。針對以上特點,在實驗室建設上更需要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教材和設備。在滿足本科教學基本實驗設備的基礎上,盡可能引進一些綜合性、提高性實驗設備,提高學生實驗、實踐的興趣,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條件。而實驗教材的編寫,也從學生的不同情況著手,選擇幾個層次來適應他們不同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內容的,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們實踐教學與基礎實驗室建設的宗旨。

二、加強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的改革

在機械基礎實驗教學方面,具體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1、基本驗證性實驗,注重感性認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

對于基礎性強、操作要求規范、經典的實驗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通過講解儀器的規范操作和使用原理及不同類型實驗的操作方法和不同的測量方法,讓學生盡快掌握儀器儀表知識和實驗方法。在進行實驗之前,采取讓學生先預習、實驗課提問;實驗操作先有老師示范,再由學生分組獨立操作;課后要求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2、對于一些提高性、綜合性強的實驗項目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一來可以通過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培養獨立實驗的能力和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二來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根據實驗的要求,學生可以依據各自的特點自由組合,順利完成實驗。實驗課前有指導教師明確實驗任務、要求及注意事項,由小組成員討論確定實驗方法、選用實驗設備和具體的操作流程。這樣,既可以達到對所學知識復習的目的,也可以達到對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的目的。

3、創新型實驗,起點高、要求高,可以供學生選做或結合學生各類課外科技競賽

此實驗應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生可把自己所掌握的各學科之間的知識融為一體,靈活運用,開展專題性、科研性以及畢業設計論文的專題實驗。實驗室采取完全開放的形式,鼓勵和引導學生自選課題進行實驗。充分利用基礎實驗室與學院實習中心的設備和加工能力優勢以及外院資源進行創新設計和制造,將有創意的設計轉變為產品。使學生有機會利用課余時間在實驗室中自主設計、自編工藝、自行加工,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能力。

三、加強實驗教材和實驗教學大綱的建設

實驗教材是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材應注意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啟發性,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實驗內容由易到難,由淺到深,著重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實驗課教學與課堂教學一樣,需要有完善的教學大綱,明確每一堂實驗課的目的、任務和要求。

1、對基礎性實驗沿用傳統內容,既可保證基礎實驗的順利進行,又可滿足本科實驗教學基本要求。

2、增加綜合性、提高性和創新性的實驗項目。

對其實驗內容從應用性、綜合性、設計性等角度進行修改,使之能適應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營造一定的氛圍,吸引學生參與開放性實驗。改變實驗教學對理論教學的依賴關系為相互促進關系,學生通過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設計方案的選擇,結合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的分析達到加深理論理解的目的。

四、注重實驗室建設

1、完善適應機械基礎實驗要求的實驗室設備

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提升教學實驗室硬件建設的檔次,逐步推行實驗內容開放、實驗時間開放、對校內其他專業的開放以及對社會的開放,使之成為全方位開放性的實驗室,提高設備和其他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社會效益。

2、重視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

實驗教學師資隊伍是實驗建設的關鍵之一,只有建設一支高學術水平、高素質、年齡結構合理、熱心實驗教學改革、富有奉獻與合作精神的實驗教師隊伍,才能保證建設的順利進行,并使進一步得到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各項功能。

3、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實驗室的管理制度是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為此,我們配合學校學風建設,按照國家對實踐教學的要求,修訂實驗室工作管理制度、實驗教學管理制度、學生實驗管理制度、實驗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實驗室衛生管理制度。落實實驗室主任及各類實驗室人員崗位職責,把實驗教學的質量作為決定實驗室及實驗技術人員能否評優的重要條件,通過評優、獎勵調動實驗室人員搞好實驗教學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

機械類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是加快實驗室建設,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實踐證明:重視這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嚴格實驗教學中各項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就會明顯提高。高質量的實驗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同時,也對獨立學院從事實驗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扎扎實實地進行改革,就能完成新世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寧寧.高校工科實驗室的開放與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4):110-112.

[2]劉素平,劉素清.高校實驗室開放初探[J].山西科技,2007,(1):107-108.

篇(9)

2授課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2.1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結合提高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黑板板書為主,教師可以通過手語、眼神等肢體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向學生傳達知識[4]。這種授課方法較為人性化,教師可以在黑板按步驟有條理地向學生演示,條理清晰,步驟分明,易于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積極思考,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媒體教學手段靈活,不僅可以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表達,還可以用圖片以及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加以教師的講解可以達到以視覺和聽覺雙重途徑傳送知識的效果。但是傳統的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也都有各自的缺點,傳統教學方法單調呆板,效率低,有時候會顯得枯燥乏味,學生往往容易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掌控不好課堂氣氛,容易形成“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模式,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則容易造成信息量大,學生承受不了,理論公式演示步驟快,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的肢體語言不夠豐富,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少,不夠人性化。化工機械基礎這門課本身既有大量的公式推導等理論內容,又有機械傳動和容器設備的實際工程內容,因而可以將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發揮這兩種教學方法各自的特長。如在講授到構件受力分析以及及變形形式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圖形的形狀以及受力情況,在講授容器設備和機械傳動時,可以運用實物圖片向學生展示,將傳統講課的二維圖形變為動態的三維圖形,全方位地展示設備和零部件的結構;運用視頻播放讓學生理解設備的運作以及工作原理。對于重要的公式推導則可以通過黑板板書,放慢教學步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記筆記的時間。

2.2以實例或項目為題加強學生理解

根據化工機械基礎的授課目的和主要任務,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工程中一些實例的講解,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將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對于做過有關該課程項目的教師,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時間,結合具體項目講解課程中有關知識點,從項目的任務、設計思路、所解決的相關問題、設計過程中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項目的實施情況等,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有計劃分步逐漸地介紹,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3考察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3.1平時考察與考試相輔相成

由于化工機械基礎的內容較多,前后內容相互獨立而又緊密聯系,一旦學生對前邊力學知識的掌握不夠,必然會影響到后邊容器設計計算,而材料和焊接不熟悉,則會導致學生在材料選擇和容器設計方面出現困難,因此,為打好基礎必須加大對學生的平時考察,讓學生踏踏實實地掌握知識,避免吃不透掌握不準的現象發生。平時考察的方法可以由課堂上或課堂下的練習題以及知識點的分組討論等與平時有關該的課程任務組成,同時將該部分的考察作為期末總成績的30%計入,讓學生在有壓力的情況下,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

3.2考試多樣化側重有所不同

對于化工機械基礎這樣一門知識點非常多的課程,很難用一張卷子將大部分知識點考察到,因而需要對考試形式加以改變。可以將考試分為期中期末考試兩次,期中考試著重對前邊所學知識的考察,而期末考試著重考察課程的后半部分知識點,做到期中、期末考試側重點各有不同,從而考察整個課程的知識點,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同時根據考察內容的不同,可以將考試形式分為開、閉卷相結合的方式,使考試多樣化,避免了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后立即遺忘的現象出現,而且還可以增加試卷命題的自由度,大膽地出現過去考試試卷中不敢出現的需要應用復雜公式,計算所需的重要知識點也可以出現在考卷中,擴展考查范圍;將過去對有限的知識點考查,轉化到知識和能力并重的全面素質考查上來,而且考試結果也將變得更加真實可信,最后達到對學生課程掌握考查的目的。

篇(10)

在原有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提升實踐教學的比重,如將主要的教學內容提前以電子文檔的形式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做好準備,在課堂上帶著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疑問進行探討與研究,可以通過小組互動與案例分析的模式進行研究,拓展課程空間的同時促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增強與交往能力的提升,從而有利于課堂效果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2.變大班授課模式為小班授課,提升教學效率。

傳統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多以教師主導的大班授課為主要模式。變大班為小班授課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甚至還可以實現每個學生與教師多頻率互動,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小班授課也為多模式教學體系的開展提供條件,為多種形式的課堂選擇、多方面內容的課程開展打下基礎,盡可能維護課堂的獨立性與靈活性。

3.變考試方式為考核方式,綜合評定教學效果。

法律基礎的學習,更多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法律觀念,學習法律常識,并逐步養成嚴謹的法律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加強法律道德觀念。高校需變考試方式為考核方式,進行法律知識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的評估。考核體系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隨著課程的開展而進行,包括隨堂作業完成情況、學習報告、案例分析情況等,注重作業的質量;二是最終的課程總結,包括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情況、對整個法律基礎學習階段個人的表現進行總結,通過以上兩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和教學效果。

二、完善教學課程,推進教學內容改革

1.融合各專業相關內容,適應專業學習和就業要求。

作為各專業都要學習的基礎必修課程,法律基礎課程的設置必須滿足各專業的教學要求,這項要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基礎類法律知識教學,對于任何專業都教授同樣的教學內容;二是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律教育,能夠滿足各類專業的法律知識需求,如會計專業,需要加強包括審計、核算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如人力資源專業,需要強化勞動法等方面的學習,尤其是相關案例的研究。同一專業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需求也有分別,建議將高校法律基礎的學習分為公共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個階段,在公共教育階段,采取統一的教學模式;在專業教育階段,按照專業分班授課的形式進行,并根據各學科的不同特征與需求,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2.結合時事要聞進行討論,活躍課堂氛圍。

高校階段,學習的目的是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在法律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時事要聞討論環節,可以由教師引導,以法律的視角對時下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由學生發言互相交流進行;也可以由教師分配任務或學生自行尋找素材,以幻燈片或其他演示方式在課堂上展現,供大家探討。可以用話題引出教學內容,并進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將話題留為作業,供學生自行研究,提交研究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并根據分析結果計入最終的成績。

3.轉變教材設定模式,將章節變為專題教學。

轉變原有的章節式教材設置成為專題式設置,可以有效地促進法律課堂的教學改革。首先,專題式教學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安排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資料搜集以及案例準備等工作,為課程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其次,專題式教學模式對于課程內容的整體性與深入性研究提供便利條件,由此將相關研究內容拓寬或引申,為學生更全面掌握教學內容制造條件。最后,為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幫助,將整體的內容分散成相對獨立的模塊,并按模塊分階段進行考核,可以有效了解每個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對某項內容不理解等問題并予以改進,為教學效果的實時評估提供有力的依據。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教師帶動學生,結合相關知識進行案例分析。

法律知識的運用需要嚴謹的思維結構以及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單一的教材學習需要引入適當的案例加以匹配,通過運用法律相關知識和邏輯分析工具,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法律思考。在引入案例分析時,要注意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匹配程度,既不能過于簡單,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也不能過于復雜,加重教師與學生的負擔,花費過多的時間進行案例的梳理與討論,反而影響教學效率與效果。可以將案例分析加入到期末考核階段,由教師制定案例或由學生自行確定案例,分成小組或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案例分析,通過課堂演示或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評定考核結果。教師進行評定的指標包括案例選取與課程內容關聯程度、思路清晰水平、法律視角分析能力與提出的建議符合實用性與法律性的程度等,以此作為評價依據。

2.運用多媒體教學,強化教學效果。

在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如視頻、音頻、圖像等文件,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度。如通過多媒體體現某個案例,或通過某個模擬場景的展示,充分帶入情景,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也給學生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更頻繁地使用多媒體設備,在期末或隨時的測驗中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豐富考試環節。如引入圖片或視頻考試系統,在學生輸入姓名后進入考試狀態,系統自行計時,每道題出現不同的場景或圖像,考生根據給出的線索進行判斷,選擇或回答提出的問題,對于題中的現象進行分析以及提出解決對策,考生自行選擇交卷或考試時間結束系統自動交卷,由系統評定最終的分數。也可以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相關的案例分析工作,并采用視頻、圖像等相關媒體文件的錄制進行講解等。

3.自我展示與團隊互動,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高校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更需要進行獨立性的培養,包括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作為教師和學生非常集中的高校課堂,可以給學生的獨立性提供良好的展示平臺。通過學習,將自己的理解展現給老師和其他同學,將自己的收獲與大家分享;通過討論,與其他同學交換意見,向其他人學習,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是促進學生個性與能力完善的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形成團隊協作能力的基礎。在進行法律基礎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學習。如在進行案例分析中,在課下布置研究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進行討論并達成一致,在課堂上向教師與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這次的學習體驗中,并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提升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在團隊整體進步的基礎上,學生個人的進步會更多。

四、多措并舉,保障教學改革措施順利實施

1.強化法律教學意識,有效開展教學相關活動。

高校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需要充分認識到法律的意義。首先,在課程開始前組織學生參與相關法律學習宣傳活動,如聘請本專業的企業人士或已經邁入社會的畢業生,對于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在本專業內的應用情況作出簡要介紹,讓學生理解法律與專業、法律與工作、法律與社會的結合情況,為學習意向的形成打下基礎。其次,在課程體系設立之初,在學生中展開問卷調研,掌握學生對于學習內容、課程開展模式以及教學形式等項目的偏好,并對學生已有的法律常識等情況進行了解,作為日后開展課堂教學或進行教學改革的依據。最后,將調研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學生對于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需求,并以此需求為導向,進行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安排。法律知識的學習可以以課堂的討論為階段性總結,即在課下時間的學習成果,通過課堂的交流予以確認、保留或替換,大部分學習是在課堂之外的時間完成的。培養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在法律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自主學習之外,學校可以聘請法律專家定期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學生可以自愿參加,形成以法律專家為核心的法律學習興趣小組,集聚對法律感興趣的學生,并定期組織相關的學習。

2.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法律素質。

法律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全面提升法律教師的素質作為前提。首先,需要對教師進行法律知識與法律素質的培訓,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強整體法律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法律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法律興趣的培養和法律思維的運用,只有具備較高法律素養的教師才能對學習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見解,并準確傳達給學生,才能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給予完善的解答,強化學生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對于各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要以該專業的角度有側重地進行法律內容的講授,對于學生的專業領域也要有所涉及與了解,必要時可與專業教師配合進行課程設置。其次,需要加強教師對課程的研發能力,以及教學內容的把握能力。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直接進行交流,對于其法律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有著最為直接與客觀的了解,并根據教學效果,進行課堂教學體系的開發,可以聘請相關專家作為輔助,但是要以法律教師為主進行法律基礎課程的研發與內容的設定。最后,加強對法律基礎教師的考核工作。將課程研發能力納入考核指標中,并提高教學效果的權重。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方統一安排法律基礎教師的培訓工作后,要重視對培訓效果的考核與評估,并將該評估結果計入最終的考核結果中,與教師的薪酬績效相關聯。

3.設立教學效果評估機構,對教學效果進行跟蹤反饋。

在高校內部設立教學效果評估機構,由校長直接領導,成員包括教學主任、各專業教學負責人等,對包括法律基礎在內的教學效果進行定期評估與審核。評估的數據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期末考試情況以及平時的測驗情況,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情況。二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抽查與驗收,即不定期地進行聽課或走訪等,了解學生及教師在課堂中的狀態與表現。三是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不定期地開展問卷調研,針對學生對于課程開展情況以及課堂內容與形式的接受程度、滿意程度及學習需求滿足程度等進行評估。通過三個方面的教學效果評估,評估機構將數據分析后的評估結果進行公示,對于評估效果較好的情況要充分給予肯定,對于評估不合格的情況要督促或幫助進行教學方法與形式的改進,完善教學過程。

上一篇: 期末復習計劃 下一篇: 特色餐飲策劃方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少妇激情在线看 | 在线高清一级欧美精品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 | 色五五月影音先锋在线视频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美女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