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小學數學研修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12 14:02: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培小學數學研修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國培小學數學研修總結

篇(1)

一、培訓主題

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為主題,側重于“教育信息化推進與實施策略(課堂教學應用)”和“教育信息化平臺的管理與使用(利用信息化平臺開展備課、教學和研討交流)”。

二、培訓對象

我市鄉村學校學前教育、小學和初中所有教師

三、培訓目標

依據教育部《送教下鄉培訓指南》,圍繞年度培訓主題,依托市級教師培訓團隊,整合區域外專家資源,采取任務驅動方式,開展送教下鄉培訓。

送教下鄉培訓重在推動培訓團隊深入課堂、現場指導,提升鄉村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送教下鄉培訓帶動校本研修,創新鄉村教師培訓模式,提升鄉村教師培訓實效。

四、培訓形式

網絡研修(16學時)、“送教+集中”(32學時)、校本研修(24學時)。

五、具體實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網絡研修:培訓時間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遠程機構組織實施。

(二)送教下鄉

2020年國培送教下鄉培訓覆蓋全部鄉村教師和所有學科,與全員培訓有機整合,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按照問題診斷、研課磨課、成果展示和總結提升四個環節組織實施。

1.主要學科(小學語文、小學數學等)送教以片區(全市共分為5個片區)為單位,小學科(音、體、美等)以市區為單位,整合全員培訓完成。片區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鄉培訓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鄉培訓項目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由市送教下鄉培訓項目辦公室和各學科指導小組具體實施,總體安排如下:

(1)問題診斷: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鄉培訓項目辦公室組織6個小組(小學語文組、小學數學組、初中語文組、初中數學組、初中英語組及學前教育組)在全市范圍內開展2至4次問題診斷工作。問題診斷結束后,向市送教下鄉培訓項目辦(以下簡稱項目辦)提交診斷報告。項目辦將組織學科專家對診斷報告進行分析、審核并形成最終報告。

(2)研課磨課:

11月-12月中旬,在問題診斷報告的基礎上,緊扣本年度培訓主題,項目辦將分片開展研課磨課活動。各指導小組在研課磨課結束后向項目辦提交一期培訓簡報。研課磨課的具體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鄉成果展示活動將結合全員培訓名師展示活動,于2021年3、4月份組織實施。

(4)總結提升:2021年4月份,開展優秀課例評選(論文和優質課評比,評比文件將于年底前出臺)、進行培訓總結、績效考核評估、調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訓規劃等活動。

(三)校本研修

為切實減輕基層教師的負擔,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實效,本學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過“中國教師研修網”上的個人學習平臺,實行無紙化考核。考核內容共三項:

1.立足日常的教學教研工作,以上課、聽課和研討為主要活動形式,每位參訓學員將個人聽課記錄或參加主題研討記錄,拍成圖片,以JPG格式上傳,每人不少于8篇(次);

篇(2)

【正文】

為全面加強我縣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準確把握學科課程標準,用好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提升我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2021年3月13日至14日,姚安縣教育體育局開展“國培計劃(2018)”送教下鄉項目總結提升暨學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訓活動。培訓分別在姚安一中、大成中學、思源實驗學校、龍崗中學、大龍口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縣教育體育局等8個培訓點同時開展,來自全縣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和小學數學、語文及幼兒教育的1187名教師參加了此次培訓活動,培訓現已圓滿順利完成。

篇(3)

一、聆聽——積極主動的學習珍惜這次培訓機會,認真遵守培訓院校的各項要求,每天提前到學習地點,按時參加學習,專心聽講,認真聆聽專家報告,并做好筆記。無論專家報告何種風格,都堅持在最快的是時間內調整思路,融入專家報告,解讀專家思想,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彌補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

二、參與——向專家請教對報告中不明白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找機會向專家請教。并努力向培訓的教授提出心中的疑問和困惑,尋求專家幫助解決。積極參與研修班的各項研討活動,努力向各位學員學習,各位學員都是各個地區的一線教師,他們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拿出自己的問題請教各位學員,或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

篇(4)

新的學期又在這希望的季節來臨了,迎著輕柔的春風,著踏著國培送那教堅定的腳步,心中又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課改以來一直所倡導的一個十分利于教師成長的方法,對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起到了切實有效的作用。為了使我校教師的業務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校本研修方案。

一、工作理念

1.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原則。

2.把新課改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3.建立“學本式成長教育”的教學模式。

4.主動探索適合學生發展、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5.樹立終身學習的認識,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

二、學校教學現狀分析

建堂中心小學共有46名教師,其中班主任18人,科任教師22人,多數教師能夠進行業務學習,教學上能夠根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但主動學習的老師還是比較少的,多數情況是在被動的學習。

三、學習內容:

1.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綱要〉及解讀》、《〈學科課程標準〉及解讀》、學科新教材等為主要培訓教材。

2.以典范課例和專題課教學教研為媒介進行“研”“訓”,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3.學習《教師職業道德》,進一步提高師德。

4.學習如何更好的備課、上課、對學生評價及作業布置和批改

三、方法措施:

以縣里各學科研修主題為主,我們學校根據學科組成研修小組,在縣小教部指導下,在學校安排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并進行實踐。多研多磨在合作討論的同時,要做好學習筆記。

(1)專題培訓

交流研討、教學設計、說講評課等形式,將培訓學習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每節校教研課要進行三備三研三思,利用平行班級來進行授課。                                                                                                                                                                                                                                                                                                                                                                                                                                                                                                                                                                                                                                                                                                        

(2)專題總結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對以優化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室教學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探索。對其他教師的專題總結、論文、教案、觀察日記等進行分析與系統整理。

(3)網上學習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術知識的網絡資源優勢,在網上查找所需學習資料,進行互相學習和交流。完成1400分鐘的學習時間。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認真參加縣里組織的集中學習培訓,做好培訓記錄。

2.認真參加學校的學科小組校本研修活動,利用校教研課的討論交流使教師能吸取同組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

3.精心準備自己的研修課程,發揮信息技術特長,努力提升使用現代教學設備的能力。

4.空余時間利用計算機進行網絡研修。

 

 

 

 

 

附:縣送教團隊確定各學科主題

小學數學

提升“數與代數”領域數學思想方法滲透能力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的核心問題設計

小學品德

教材開發與使用

小學英語

基于“學本”理念,優化小學英語對話教學

小學信息技術

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軟件的基本操作及運用)

小學科學

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實效

 

附工作流程

三月份:

制訂校本研修計劃。組織老師學習“學本式成長課堂”的教學理念。

四月份:

進行網上學習,完成1400分鐘的網上學習時間,進行研修手冊和研修日志的填寫。

五月份:

通過校教研課進行三備三研三思的研課方法,提高校教研的研究效率和引領作用。

六月份:

篇(5)

一、現今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優點與不足

(一)現今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優點

經過重新編排,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不僅在內容有所更新,在結構上也有所完善,它結合了學生在各個年齡段不同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求,將數學教學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大大加強。完善之后的教材不僅在內容上豐富了不少,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對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的重心也日益傾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內容的選擇

對于實驗教材的內容的更新上,是以學生日常經歷的生活情景為基礎的,這樣更具有實用性。教材中就有一塊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展開的主題圖,例如:在一冊小學課本上,對于“位置”知識點的教學設計中,就結合一群人排隊上公交車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這給學生以熟悉感,也讓他們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他們便可以根據已學的數學知識和自己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輕松的理解這一章節的知識。這樣的教材編排不僅考慮到了學生的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也結合了學生本就不多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體驗到數學的實用性。對于學生將數學知識實踐到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

2.教材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新教材版本的數學實驗教材中,對于較為基礎的乘法口訣的教學,編者采用了新穎的圖文結合的方式。利用幾個向日葵的生長,通過向日葵生長的過程,直觀的引導學生編制乘法口訣。通過兩種學科的聯系,不僅知道了植物生長的過程,又能熟練的掌握乘法口訣,何樂而不為呢?這種多學科融合的方式,不能有助于數學學習能力的增強,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也有很大的作用。

3.以人為本,算法多樣

在數學實驗教材中,無論是學生熟悉的加減法,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亦或是稍微復雜的一個數乘多位數,多位數互乘的教學,無不倡導多種計算法求結果的教學思想。始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到計算結果,這一觀點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是教學上的一大創新理念。給學生以自己學習的空間,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增強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是對他們思維成果的尊重。這一觀點的實施,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很大作用,同時,也使學生的數學思想得以解放,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現今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不足

分析了當前教材版本中的數學實驗教材的優點之后,對于改編的教材對于學生們的幫助,我們深有感觸,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它本身所帶有的一些不足。在我看來,實驗教材中的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

1.內容冗雜,不利于學習

實驗教材輔助實踐后,編者對于教材的使用情況,也進行了一些調查,有大概50%以上的教師認為教材內容太多,對學生來說存在些許的難度。這主要是和以往的教材相比,過去,教材的內容既少又單一,相對來說,學習難度也低一點。經過改編之后的新版教材中的實驗教材內容涉及范圍更廣了,增強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對于實踐的要求也提高了。實驗教材也更加考驗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這種情況下,學習負擔加重,學習難度也相應增加了。

2.信息量大,不利于理解

新教材版本中的數學實驗教材中出現了主題圖,雖然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增強了數學的實用性,但其中信息量過大,出現了不利于學生提取消化的問題。總之,教材內容的設計還是需要好好考慮學生的自身情況,形象、直觀的圖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二、針對實驗教材的提出的教學建議

(一)老師充分備課,熟悉教材

實驗教材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如果數學老師還是一味的秉承舊制,十分不利于實驗教材真正作用的實現,也無法完成教學目標。對于老師的要求有重視備課,準備充分,遵循教材特點,以學生的角度為教學出發點,從而實現實驗教材資源的充分利用。

(二)教材的創造性使用

新教材版本中的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經過改編的完善之后,其新的特色也不斷顯示出來,問題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這就考驗老師使用教材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了。例如,講“兩位數相加減”的時候,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景教學,小明有70顆糖,遇到小紅給了23顆,遇到小亮給了15顆,遇到小濤也給了幾顆,最后留下20顆給自己,讓同學們計算小濤得到幾顆糖果。這樣的情景貼近生活,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和數學的聯系,融入到數學學習的世界。

(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自主學習

教師在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的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習動力。尊重學生思維成果不是教會他們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方法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才會讓學生主觀上融入到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激勵他們去學習,解決數學問題。另外,老師還可以充分了解新教材的內容后,分析總結其特點,計劃出全新的教學策略,采取科學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例如有情景教學法,生活體驗法,分組合作法等等一系列的創造性教學方法,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也就更好了。

綜上所述,根據對新改版的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育逐漸以學生為主體,更加注重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內容更加豐富,卻也冗雜難懂;加強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種種聯系,卻也增加了學習難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足之處我們盡量彌補,對于其優點,我們要充分利用,付諸教學,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篇(6)

開發利用好教師資源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要務。我們踐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和“用最強的師資支撐最大的民生”理念,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根本,實施“面向全員、突出骨干、傾斜農村、共同發展”策略,以校本全員培訓為基礎、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教改科研為先導、“導師制”培訓為龍頭、名師骨干培訓為重點、登記制度為保障,加大統籌力度,加強培訓工作,教師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推進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師資隊伍和教育質量保障。

一、研修一體,整體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我院擔負著全區83所中小學的教學指導和質量監控工作,履行著研究、指導、培訓、評價、服務等職能,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謀、智囊和助手。強有力的專業引領和專業指導,并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院的生命線。培訓好教師,提高他們的專業發展水平,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我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我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工作,讓全區中小學每一位教師都優秀起來,讓優秀的教師更優秀。

一是完善指導服務功能。

在創建教師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完善與直轄市文化區地位相匹配的“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功能,切實加強中小學干部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教育教學科研指導、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教育信息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遠程教育等五個中心建設,增強學院持續健康的發展能力。

二是提高專業服務水平。

堅持開展教職工論壇、“兩課”活動、教研展示等活動,采取學習培訓、上掛鍛煉、下校交流(或蹲點)等措施,搭建高端培訓、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平臺,切實加強教科研人員能力建設,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助推專家型教科研人員的成長。

三是整合科培研德力量。

進一步整合教研、科研、培訓等力量,優化部門職能和工作規范,強化每個教科研人員“科、培、研、德”四位一體的職責意識,勇于擔當,鼓勵創新,促使每個教科研人員集培訓、教研、科研于一體,承擔各類教師培訓任務,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合作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四是加強“四化”建設。

立足課堂教學,著眼教師專業發展,推進教研方式變革,按照“教研專題化、科研培訓化、培訓課程化、研修一體化”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研修一體化的科學管理運行機制,形成教師教育“一盤棋”工作的活力。

五是提高課堂教學勝任力。

堅持開展職初教師、農村教師、邊遠薄弱學校教師等培訓和學科優質課大賽,以賽促培,賽訓結合,使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勝任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在重慶市首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基本功大賽決賽中,我區8名選手獲得了7個全能一等獎,在24個單項獎中獲17個一等獎。在重慶市首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中,我區6名選手全部奪得一等獎的第一名。在重慶市教委直屬小學與主城部分示范小學教師技能大賽中,我區教師獲5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

六是加強教師研修平臺建設。

開展網絡教研,建立教師教育專家資源庫,構筑教師研修共同體,助推教師發展。同時,總結推廣“校本教研與教學優質化”研究成果,深化校本教研,開展教育部規劃課題“區域性推進義務教育內涵式均衡發展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實驗工作,指導各中小學加強教師校本培訓,立足本土催生教師發展。

五年來,全區5000多名城鄉中小學教師100%參加了繼續教育,合格率保持100%,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中小學教師STM體系研究”(選拔、培訓、管理)課題成果獲市政府首屆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二、突出骨干,全力打造教師隊伍領軍人才

中小學教師高端培訓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培養一支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隊伍,增強核心競爭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是我區充分發揮科教文化區優勢,聚集利用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院所優勢資源,開展中小學教師高端培訓,培養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等基礎教育高端人才的一項新的教師研修模式,是我區堅持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

目前,“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已先后聘請148名在全市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專家教授,為我區中小學培訓了423名優秀骨干教師。第五屆“導師制”99名學員和第三屆“名師班”20名學員的培訓工作持續扎實推進。“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在探索起步的基礎上提檔升級、深化發展,突出了三個重點,做到了四個結合,實現了三大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突出了三個重點。

從培訓對象看,重點加強對優秀骨干教師的培養培訓,帶動整個隊伍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從區域類型看,重點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培養培訓,促進城鄉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均衡發展;從價值目標看,重點培養培訓學科帶頭人和名師,著力追求教育家辦學。

二是做到了四個結合。

一是專家教授、優秀教研員和學員有機結合。從重慶市教科院和西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教育學院等聘請的專家教授,從我院聘請的各學科優秀教研員,與從全區各中小學選的優秀骨干教師,組成相應的學科組,擰成一股繩。按學科教學特點要求,導師、學員和聯絡員根據學員實際,量身制定學員培訓發展計劃,從理論水平提升、教學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增強、成果業績展示、示范作用發揮等方面,導師對學員開展結對培訓,提供“全程服務”。二是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和各中小學有機結合。區教委、區教師進修學院、學員送培學校、導師、學員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任務,形成互動共向合力機制。三是學員發展的現實基礎、最近發展區和發展愿景有機結合。從學員自身實際出發,找到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培訓內容,科學確定學員發展愿景目標,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培訓,高規格要求,高質量展示,引導每位學員立足現實發展的起點,著眼長遠可能發展的目標,追求專業發展的快樂和生命的幸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差異發展,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四是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精品課堂教學、項目驅動、科研引領、成果展示等實踐操作有機結合。

三是實現了三大創新。

作為一種新生的教師培訓方式,“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一是創新了教師研修模式,把“學、研、修”融為一體,提高了骨干教師內涵素養與綜合實踐能力;二是創新了教師培訓制度,堅持定期開辦,加強考核激勵,對學員培訓后的持續發展和作用發揮等及時跟蹤,完善后續跟進培訓;三創新了聯絡員制度,較好地解決了培訓主體之間的橋梁問題,保證了培訓的順利進行。

四是取得了顯著成效。

“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新機制的建立,讓所有教師都有了不斷提高、梯次提高的機會,提升了教師爭當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和教育家的積極性,使一大批優秀教育人才脫穎而出,形成了以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等為龍頭的優秀教師群體。目前,全區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名,全國模范教師4名,全國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5名,全國先進集體2個,重慶市優秀教師群體1個,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重慶市學科帶頭人1名,重慶市名師4名,重慶市特級教師20名,重慶市教育終生貢獻獎2名,重慶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22名,重慶市骨干校長8名,市級骨干教師154名,中學研究員級教師11名。

三、輻射示范,著力促進城鄉教師均衡發展

作為重慶市首批教師進修學院和中小學教師教育市級培訓基地,我院積極承擔國家級和市級有關教師教育工作,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為縮小城鄉學校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和提供教育公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是順利完成市級培訓項目任務。

我院先后承擔重慶市小學數學培訓、農村小學信息技術、初中英語骨干教師、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援教涪陵英語教師等培訓項目,為全市培訓學科教研員和優秀教師397人。

二是扎實開展“國培計劃”工作。

“國培計劃”實施以來,我院與四川外語學院合作,組織全市各區縣59名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完成了“國培計劃”重慶市初中英語教學能手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了農村英語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我院 組織區內9所中學和28名優秀骨干教師,承擔了重慶師范大學“國培計劃”初中語文、地理和化學置換脫產項目38個區縣142名學員的影子跟崗培訓工作,呈現出“培訓層次高、培訓規模大、培訓模式新、培訓資源優、培訓定位準、培訓監管嚴、培訓實效顯”等特點,得到教育部“國培計劃”項目辦和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真心真情開展對口援教工作。

我院組織教科研人員先后對國家級貧困縣奉節、城口、武隆、涪陵、秀山、酉陽等送教17次,聽課308節,評課275節,上示范課47節,開展專題講座86場,問卷調查5650份,受培教師達22500多人次;同時,還組織區內市、區級優秀骨干教師48人次送教12次,上示范課105節,聽課280節,交流研討86次,受培教師達8000多人次。

篇(7)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教師培訓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學分管理制度背景下開展校本培訓,可以消除教師培訓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實現長效性和連續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和專業發展,有利于教師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可以說,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訓政策導向的“導航器”,是推動教師參加校本培訓的“驅動器”,是衡量教師參加培訓多少、好壞的“計量器”。

一、“學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訓政策深入的“導航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了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國務院頒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加快繼續教育法制建設,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要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對中小學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分類、分層、分崗培訓。每五年為一個周期,在一個周期內,每一位教師要參加不少于360學時的培訓。隨后,湖南省教育廳下發了《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試行辦法》。我省對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轉發該文時對學分登記管理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為順利完成“十二五”期間的教師培訓任務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1〕1號)從培訓任務、機制建立、學分登記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對“建立嚴格的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在5年周期內,需修滿規定360學分(學時)的培訓課程。如:新任教師崗前培訓不少于120學時,在職教師崗位培訓每5年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360學時,所有班主任每5年須接受不少于30學時的專題培訓。在360學分(學時)培訓中,校本培訓占120學時,占整個培訓課程的三分之一。可見,校本培訓在新一輪繼續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學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訓目標達成的“計量器”

教師培訓學分制實現的首要條件是,要根據3個方面的要求制訂培訓方案,設置培訓課程:一是學習者所處的專業發展階段,二是學習者當前的學習需求,三是學習者的學習支持條件。如果教師培訓主管部門和教師培訓機構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些,培訓課程及其實施必然具有較強針對性,適應學習者的特點。

培訓目標、課程設置、學分量化、過程管理、學習評價等構成培訓的整體性,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間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系統,每個要素也是一個子系統。對于學習者來說,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學習場所這幾個因素,也是具有整體性的,學習者需要系統地設計自己的學習,展開學習,控制學習。如果學習者不能整體地計劃、系統地設計,將直接影響學分取得和學習效果。

校本培訓是以教師所在學校為陣地,立足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學活動,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再學習、再提高的一種培訓形式。

桃源縣在新一周期的教師培訓中,結合本縣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桃源縣教育局、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制訂了《桃源縣中小學教師新一輪繼續教育校本培訓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縣教師校本培訓工作考評細則》。考評方案從“職業道德執教規范”“職業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科研課題研究”“校級和校際教研”“青年教師培養”等模塊,圍繞“廉潔從教”“文明執教案例”“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等33項具體內容。采用分析討論、學習交流、展示答辯等培訓方式,選修或必修相關內容。同時,從“組織與管理”“基礎建設”“培訓內容”“培訓機構”“培訓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訓制度”“新課程理論培訓”“培訓方式”“培訓措施”“培訓效果”等具體評價內容。采用100分制對單位與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的考評。

三、“學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訓模式創新的“驅動器”

為了解中小學教師對新一輪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認識,掌握其培訓現狀與需求,桃源縣特別注重聽取廣大教師對新一輪繼續教育的培訓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訓內容、方式、評價考核等方面的意見,多次在桃源縣中小學范圍內開展了培訓需求調研活動,特別是近兩年來,會同縣教育局領導組織師訓教師深入基層,實地調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師培訓的迫切需求。僅就2013年開展的調研活動來看,收回調研問卷500多份,參加座談教師達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學校本培訓經驗資料10多本。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以往的教師培訓還存在培訓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評價考核失真等諸多問題。

我們通過對調研情況的分析,認識到改進與創新培訓內容是解決教師培訓問題的突破口。為此,我們在設計培訓內容的時候,力圖做到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

尊重學員的實際需求,讓全縣每一個教師都有培訓的機會。本著這樣的服務宗旨,桃源縣進修學校為特殊教師群體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訓項目。近幾年的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教導主任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后備干部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考慮到偏僻鄉鎮村小的教師信息閉塞、教學任務重、電腦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觀情況,特地為他們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訓,為他們開設了“新課標解讀”“課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礎理論”等課程。

在如何突破培訓內容的問題上,陬市鎮、龍潭鎮、漆河鎮的200多位參加調研座談的老師給了我們這樣的信息:每次培訓的內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學的理論,我們學的時候感覺是那么回事,但是回來之后還是不知道怎么做……

這些信息沉甸甸的,猶如重錘敲打著我們的每一條神經,深刻思考之后我們幡然醒悟。

在近幾年的校本培訓實踐中,我們正視現實,敢于實踐,不斷創新,培訓方式由“單式”轉向了“多式”,我們走出了“灌輸式”“講授式”“教條式”的培訓老路,構建與實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參與式”等多種方式的培訓活動。“2+3”教師培訓模式,以及與模式特點相應的“四結合”就是教科室、繼教室根據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特點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輸送與案例分析相結合

我們依托高校,長年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嚴格按照5∶3∶2的比例設置教師培訓團隊,聘請西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專家來校上課、講學,每年聘請專家十多名,一線骨干教師三十多名,他們博學多才、理念前位,學員無不為他們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所折服。同時,我們充分發揮我校附屬實驗學校這個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教師研修活動。除此以外,我們還把湖南省桃源縣文昌中學、湖南省桃源縣漳江小學、湖南省桃源縣三陽鎮中學等8所學校作為進修學校開展教師培訓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資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掛高校、下聯中小學的培訓機制,優化了資源配置,實現了優勢互補。

2013年3月,我們為了推動桃源縣中小學的校本研修工作,召開了桃源縣中小學校長、人事專干專題研討會,聘請了西北師范大學李瑾瑜教授、院長來校講學。我們還主辦了全縣中小學教導主任、骨干教師校本研修專題研討活動,分別聘請了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學校的知名專家講學。通過專題研討,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論,明確了桃源縣開展校本研修的具體思路。

我們針對部分教師知識儲備過少、教學技能單一、現代教育技術信息閉塞等問題,在培訓內容設置層面,我們大力改進,從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出發,特別是選擇以教育教學技能為培訓的主要內容,以典型教學案例為載體,創設真實課堂教學環境。如在幼兒園園長培訓中,我們開展了以“新課程背景下幼兒藝術教育領域的課堂教學探討”為主題的研討課觀摩活動,學員現場聽課評課,共同交流研討課的教學情況,及時解答課堂教學中的困惑,有效地解決了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在小學學科教師跟班研修中,我們帶領學員來到高效課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縣漳江小學,參與他們的課改實驗活動,學習教研組集體備課技巧,參與制作導學案,讓全體學員在學中做,在做中體驗,不斷提升學科教學專業能力。

2. 名師引領與骨干帶動相結合

我校名師李安軍的美術教學打造了“美術工作室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校為工作室配備電腦、彩印機、一體機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安軍美術工作室”,這是一個藝術創想的實踐空間,改變了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了一種能夠使教師更加主動參與其中、帶有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形式――美術工作室教學模式,更好地激活了農村美術教學。40米藝術長廊延伸至盡頭的“安軍美術工作室”為老師們營造了寬松自由、充滿人文與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老師們在美術活動――這種特殊的游戲中自由地想象,大膽地表達,發現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學環境的優勢,老師、學生來到這里,根據自己的意圖,拿起工具,選擇材料就可以進行創作。為師生們分門別類放置的期刊、畫冊、圖片、教師自刻的近千張CD影像資料、上百本教師美術藏書隨時供老師、學生翻閱、瀏覽、查看,幫助他們在綜合的美術學習中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開放的美術工作室使受訓教師與學生流連忘返,樂在其中。美術工作室活動模式在校內教學中的運用,體現了尊重教師發展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個別分層指導,使每個孩子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在湖南省美術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我校《農村小學美術教學走向美術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索》的經驗交流,受到與會領導及教師的高度評價。

特級教師葛國清是我校師訓工作的一面旗幟,他在“湖南省優質空間課堂”項目申報中,個人成功獲得“首席教師”榮譽,所帶領的團隊獲得優秀團隊稱號。

名師的引領帶動了一大批優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學數學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骨干教師培訓五、六班的培訓落戶桃源,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桃源縣實驗學校高質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廳交給的任務,學校骨干教師江華波、王惠娟、黃敏、劉娟等,分別展示了案例課《角的度量教學設計》《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圓的周長教學設計》等優秀教學案例,受到了來自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參訓老師的高度評價。

名師引領,骨干帶動,使桃源縣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學學科教師培訓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選派實驗小學骨干教師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學跟班學習,然后回到各自的崗位,帶領桃源縣小學學科骨干教師在崗實踐探討,通過現場診斷和案例教學解決實際問題。如小學語文學科教師針對“如何避免語文教學走入肢解課文的怪圈”話題,很多老師都主張以“肢解”為契機,將“生成”化為“精彩”,組織學生開展正反小辯論。讓學生在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時進一步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積極思考,組織最有感染力的語言駁倒對方以維護自己的觀點。在這一系列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中自主完成“與文本、編者的對話”,達成課程目標。這樣的閱讀教學不算用“教條”“牽鼻子”,而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創新思維的同時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審美標準。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讀成了“李爾王”,那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調了。

培訓過程中,要求參訓教師按所任教學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課,我校組織教研室教研員對展示課進行評定通報。在中心小學校長培訓活動中,我們組織了掛職培訓,要求中心小學校長到桃源縣高效課堂示范學校――湖南省桃源縣漆河鎮中心小學、湖南省桃源縣茶庵鋪中心小學,名優學校湖南省桃源縣彰江小學掛職鍛煉,集中學習這些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管理,讓校長在與名校的零距離互動中感受高效課堂,學習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

3. 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為教學點參與了湖南省萬名班主任遠程培訓項目。在桃源縣教育局領導的重視,學校領導班子的周密安排,全體師訓老師的齊心協力下,桃源師訓一炮打響,桃源班主任一班順利地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班級。同時,這一支優秀的培訓團隊從此就有了更好的發展因子。

隨著遠程培訓事業的興起,我們的培訓管理也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格。從多人帶班到后來的兩人或一人帶班(班主任、輔導教師),培訓教師們的輔導和管理能力越來越強。無論是國培還是自主培訓項目,桃源的各項指標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術和技術的班級學情簡報已經成為了遠程平臺的一大亮點。簡報的激勵加上精細的輔導,讓參加遠程培訓的學員一步步進入培訓的最佳狀態。

當然,書上得來總有限,功夫還得親身練。我們把集中縣城培訓與送培下鄉相結合。開展“送教下鄉”“送培下鄉”的活動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校本培訓的一種常態,它集中凸顯了中小學教師將教學理論變成具體教學實例的一種演繹水平。我們把桃源縣所有中小學分成東、西、南、北、中幾個片區,每個片區選擇一所學校為基地學校,近三年來,我們以這些基地學校為依托,開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動,將遠程培訓的課程精髓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讓學員對新課標、對新課程有了真切的體會。

校本研修是教師研修之本。網絡研修的線上、線下結合,同伴互助、結對幫扶、觀課、摩課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據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特點,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2+3”教師培訓模式,“2”是指兩個階段,即“集中培訓階段”“校本培訓與分散研修階段”。一個是“集中培訓階段”,學員在我校集中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學科知識、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的集中培訓;另一個是“校本培訓與分散研修階段”,學員集中培訓結束后,回到所在學校參加規定課時的校本培訓,完成相應的作業,或完成規定的分散研修任務。只有兩個階段培訓均合格,才能頒發培訓合格證書和繼續教育證書。這樣做,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新理念的實施,有利于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落實。

“3”是指集中培訓階段的三個模塊。即“專業引領”“教學實踐”“總結提高”。在集中培訓階段,按三個模塊組織培訓。“2+3”培訓模式,遵循了“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在實踐中培養的練習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很切合我們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實際。

4. 課題研究與課堂實踐相結合

用課題研究來引領課堂教學與教師培訓的實踐,是我們近幾年來教師培訓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擔著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專項課題“農村中小學“三?四”式校本培訓實踐研究”的課題。“三?四”式的基本含義是:“三”指義務教育階段內三種不同類型或者不同塊面的學校,即“城鎮中小學”“鄉鎮中學”“中心小學”“鄉鎮村、完小”;“四” 指每一類型學校所構建的四種校本培訓模式,如“城鎮中小學”校本培訓主要運用的模式有:①網絡自學模式;②專題訓練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課題研究模式。

這一課題的實施,在桃源縣中小學校本培訓中起到了引領與指導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學教師“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課堂,體驗到了教師“任務式” “參與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們創辦了內部交流刊物《桃源師訓》,至今已有四期成果,這本內部刊物的發行為桃源縣中小學老師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平臺。

四個結合,多種形式,我們把豐富多彩的培訓內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營養大餐,讓一線老師見色動心,聞香動腳,嘗味欲罷不能。

近幾年來,我們共組織培訓項目18項,培訓人數6118人,參訓率達98G以上,合格率達95G以上 。網絡研修是目前教師參加培訓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們在縣教育局領導下花大氣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員遠程培訓外, 還借助省網、國網平臺,指導教師堅持網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縣作為參與教育部師范項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個單位之一,推薦8個單位350名中小學教師參訓。在全國學情總結視頻會上,桃源縣被評為優秀項目縣,湖南省桃源縣實驗學校數學一組被評為優秀教研組。

篇(8)

2008年,學校新班子上任以后,首要的任務是開展調研。通過對教師進修學校內部與外部的走訪、座談和查閱檔案資料,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經過認真梳理我們認為,給我們工作帶來困惑、制約學校發展的大問題不外乎是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教師進修學校的內部問題。長期以來,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訓部門幾乎都是相對獨立的,總體上說是各行其是。長此以往,產生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教研跟著感覺走,科研高高在上頭,培訓就像大幫哄,實效不強缺真功”。基層學校不歡迎、學校老師不滿意。隨著這些問題的產生,教師進修學校的作用就會逐漸減弱,以至于有些時候出現了教師進修學校可有可無的局面。

問題二:城鄉教育的反差問題。林甸是一個半農半牧的縣份,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只爭朝夕、奮發圖強,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教育也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可是由于經濟還比較脆弱,發展不可能齊頭并進,城鄉差距逐漸凸顯。城鄉教育的差別、城鄉教師的差別隨之顯現,如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們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

問題三:全縣教育的整體問題。長期以來,林甸縣一直是國貧縣,林甸縣的“普六”工作、“普九”工作都是全省最后一個通過驗收的縣份。這無疑是教育基礎薄弱,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教學水平與教育質量相對較低的原因所致。如何使林甸教育擺脫這個困境,走出低谷,縮小與周邊縣份的差別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如何采取對策,是我們必須認真冷靜思考的重要課題。

二、科學應對所產生的積極變化

針對問題一,我們認真研究了問題出現的原因。從教科研工作來看,教研活動因學科間、領域間知識、思維、方法存在的差異較大,上級業務部門很難做出整齊劃一的硬性規定,因此教研工作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嚴重。科研工作往往是上面常提、領導常說、下面很少做;從培訓工作來看,上級培訓部門要求的硬性任務較多,按照國家規定動作三五年來一遍,由于培訓部門人力較少,對學科的針對性照顧不夠,導致表面文章多、實際效果差。正基于此,我們通過整合學校內部資源,提出了“研(教研、科研)訓(師訓、干訓)一體化,開展教師專業化培訓系列活動”的主張。我們以基層學校為載體,在縣第二小學、縣第二中學、黎明小學和紅旗中學相繼開展了“科學利用每一天”、“關注成長 關注成才”、“用心經營,和諧高效”和“強化管理,爭先創優”為活動主題的系列活動。每次活動我們都讓培訓部門牽頭,中教、初教、藝體、信息、電教、科研和學會等多個部門科學分工,密切配合。做到活動之初有周密計劃,活動之前有科學指導,活動之中有精彩互動,活動之后有認真總結。上述活動內容豐富、參與廣泛、交流踴躍,注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詮釋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林甸縣教育局的領導參加了活動,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些活動是教師專業化培訓的成功范例。

研培一體應該有兩個內涵:一是研培隊伍的一體化,二是研培內容的一體化。上面的活動屬于前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研究是教師培訓工作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教師培訓也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參加教學研究。因此可以說教研既培訓,培訓為了更好的教研。我們的培訓工作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內容,但是每項培訓內容,我們都不是因培訓而培訓,而是融入了深化教學研究的內容,可以說達到了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可謂既風風火火、又扎扎實實,既有上級的規定動作,又有我們自身的自選動作。

幾年來,全縣的教師培訓工作每年一個重點,一步一個臺階。相繼進行了教師通識培訓、教師專業培訓和教師提高培訓,東北師大教師教育創新林甸實驗區校長高級研修班在東北師大隆重開班,創立了小學語文“慧智名師工作室”和初中語文“陽光名師工作室”,實施了“名師打造”工程,舉辦了“校長論壇”、“名師論壇”和“教師教育創新論壇”。除此之外,我們還上下總動員,實施了“國培”“計劃”;穩扎穩打,完成了校本培訓;把握入口,進行了新教師崗前培訓;針對形勢,開展了特崗教師培訓;把握機遇,迎來了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提高水平,進行了學歷提高培訓等等。研培一體的培訓開闊了校長、教師們的眼界,豐富了專業知識,增強了自身素質,提高了實踐能力。

針對問題二,我們分析到,農村學校規模小、師資少,許多地方同一所學校同學科只有一個人,甚至幾個學科只有一個人教,缺少研究場所、沒有研究氛圍。因此,教師的水平提高慢、學生的成績比較低,城鄉的教育質量差距逐漸拉大。怎么辦?建立一種機制,把他們綁在一起。于是我們采取了“城鄉中小學劃片 開展聯片教研”的活動方式。我們把城內4所小學分別穿插到農村8個鄉鎮,分成4個區域進行聯片教研活動。全縣9所初中,分成3個區域進行聯片教研活動。為了能夠及時分享優質資源,產生更好的效果,中小學的劃片并不固定,隔幾個學期就進行一次重新組合。聯片教研活動以校際合作、區域聯動、優勢互補為行動策略,以教師發展為根本,以有效教學為主題,以高效課堂為突破口,深受基層學校的歡迎和好評。截至目前,中小學共展示教研課402節。聯片教研活動的開展,拓展了教研領域,優化了教研力量,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這種“城鄉聯動――示范引領――整體推進”的聯片教研方法,促進了學科交流,提高了教學質量,推動了教育的均衡發展。

有效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手段。幾年來,由于我們重視科研工作,并為科研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我們縣的科研工作勢頭一直很好。我們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課題的全部研究工作,沒有一個課題因故中斷,流失率為0。52個各級各類課題均通過審查驗收達到百分之百結題。“十二五”開局,我們教科所、教育學會的各級立項課題就多達80幾個,我們教師進修學校提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實踐研究》課題,這是一個能夠統領全局工作的重大課題,并確定了五個一級子課題與七個二級子課題。2011年該課題被確定為大慶市“十二五”期間攻關課題,2012年該課題又被批準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目前,這個課題進展良好,將對我們的研培工作和教師進修學校的整體工作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針對問題三,我們認為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既要練內功,又要借外力。練內功就要肯于專研,同行之間就要多研究、多探討;借外力就要走出去,請進來。都走出去學習培訓不現實,人力不足、時間不夠、經濟不允許。有沒有人在家中不走也能達到與走出去同樣效果的辦法呢?經過研究,我們選定了突破口――開展網絡教研。我們的中小學網絡教研工作經歷了探索、嘗試、實踐到逐步完善的過程。總體上突出了六個字:一是高度重視、強化意識,在網絡教研認識上突出一個“高”字;二是指導培訓、健全制度,在網絡教研管理上突出一個“嚴”字;三是面向實踐、學以致用,在網絡教研平臺上突出一個“寬”字;四是細心研究、不斷深化,在網絡教研探索上突出一個“鉆”字;五是全力組建、發揮作用,在網絡教研團隊上突出一個“優”字;六是促進提升、推動發展,在網絡教研效果上突出一個“好”字。如今網絡教研在林甸教學這片沃土上已遍地開花,全縣已有6名教師被評為省級網絡教研先進人個, 2所學校被評為省級網絡教研先進學校。

對于借外力,我們縣還有一個偏得的天賜良機。2008年,林甸縣有幸成為東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東北師大的寶貴資源可以為我所用,使得我們充分借助外力的思考變成可能。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就會對前面我們產生困惑的三個問題獲得不同程度的破解。我們通過“雁過拔毛”即:東北師大來的領導和教師必須留下講座、“追雁拔毛”即:派領導和教師去東北師大學習和“引雁拔毛”即:請東北師大專家到林甸講學的方式,不斷挖掘東北師大的寶貴資源。《教育的本質就是為了生活》、《生命教育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像教育家一樣思考和實踐》、《有效教學與高效課堂》等一大批精品講座為林甸教師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各位專家站在教育的前沿,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生動實例,闡述了一個個經典深奧的道理;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詮釋了有效教學與高效課堂、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五年的時間,東北師大為林甸縣培訓教師近萬人次,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力度,專題片《直掛云帆濟滄海》就是教師教育創新工作的全面展示。

三、持續發展所帶來的可喜收獲

重溫我們的研培一體、教師發展軌跡,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迷茫困惑、探索出路為第一階段;振奮精神、積極行動為第二階段;初具特色、創新發展為第三階段。

值得高興的是,在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的名師群體逐漸凸顯。如:小學英語教研員張迎春老師精心培養的英語名師韓偉,讓第一小學成為英語特色學校,讓小學英語走出了林甸,成為廣西南寧“綠城之秋”的一個知名品牌;小學數學教研員王金玉老師指導的第二小學數學教師孫艷艷,被《北師大數學工作室》聘為“新世紀小學數學網絡指導教師”,成為四川成都“第十二屆全國新世紀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的一個精品;幼教部王金玉、李娜老師的傾情打造,讓旭日幼兒園的教師各個優秀,使旭日幼兒園成為林甸縣鄉村幼兒園的一座豐碑;師訓部王芳老師的指導的第四中學教師孔令琴、實驗小學教師谷麗娟,帶領著“陽光名師工作室”和“慧智名師工作室”使之成為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與研究的高端陣地;五年來,全縣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更新,教學方法得到了改革,教學成績得到了提高。在全省各項教學比賽、教學競賽活動中,僅獲得省級一等獎以上的獲獎者就多達38人次,這是歷史的突破。目前,全縣教師重學術、謀發展的氛圍濃厚,一個學習型、研究型教師團隊正在形成,必將成為林甸教育振興發展的中流砥柱。

篇(9)

【摘要】本研究用“視點結構教學”,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案例,針對六年級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心理狀況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學效果,教師采用“視點結構”的教學方法,高效地講解知識,使知識形成結構,利于減輕學生解題時的畏懼心理,對提高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學科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和解題自信心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視點結構教學 解決問題 學習心理

教學質量受很多因素影響,如保證教學的基本設施和設備的投入、教學環境、教師與學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師與學生所決定的, 學生因素也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特征,二是知識基礎和學習的能力。小學數學具系統性、形象性以及抽象性等特點,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智力發展水平,他們的認知水平基本上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完全形成對記憶材料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加工、歸納能力,在心理機制上沒有形成或沒有完全形成與意義識記相適應的認知結構,對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賴于感性直觀材料,判斷常帶有具體性和片面性,思維是處于具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當然也就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之一。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課程目標,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特別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筆者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視點結構教學”理論和模式,抓住“核心”,建立模型,形成結構,連成系統。用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吸引學生學習、運用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視點結構教學”理論由趙伶俐教授提出,“確立一個清晰的點(知識點、技能點、問題焦點、重心點、中心點或其他點),從此點沿著一定邏輯聯系軌道(定義及關鍵詞)展開而形成的認知結構、思維結構、知識結構、教學結構,亦即認知模式、思維模式、知識網絡、教學技術系統等”。通過“視點”,沿著視點關鍵詞的邏輯延展,可以邏輯地連接學科內部的所有知識,連接學科外部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形成學科內和跨學科的綜合知識系統,就是“結構”。只要抓住了事物的基本元素及其構成的邏輯脈絡,就可化繁為簡,提高教學效率。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是系統化了的常識,這些常識是可靠的,不像某些物理現象會把人引入歧途”。“常R要成為數學,它必須經過提煉和組織,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則。這些法則在高一層里又成為常識,再一次被提煉、組織……如此不斷地螺旋上升,以至于無窮。”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生“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實現數學知識理解的重要標志是讓學生在一定的知識系統中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整個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系統整理成一個知識結構,在“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系統上整體把握數學知識,全面觀察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解題的效果就特別好。

下面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例,針對六年級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心理狀況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研究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心理檢測后,針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中存在的方法和心理特征,采用“視點結構”的教學模式,在清晰準確地講解知識點的基礎上,使知識形成結構,然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其過程和結果如下:

對表2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學生解決問題主要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處于低級抽象階段。在解題方式的運用上,44.4%的學生采用列式,27.8%用示意圖,16.7%用文字表示數量關系,用方程的僅占2.8%。這特別符合六年級學生處于思維快速發展階段,抽象思維逐步代替形象思維的基本特點。

27.9%的學生會主動探究,82.3%的學生能正確寫出解答(學生多渠道地獲取信息,至少能模仿算法),但對這類問題最關鍵的策略思想還不明白。機械地“模仿算法”而不是理性分析,科學的推理意識薄弱。

近半數學生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不是真正的“數學建模”。在解題中缺乏頑強拼搏、不怕失敗、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這種心理品質的缺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已經有82.3%的學生“會做題”了,如何在后面的教學中引起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怎樣在解題過程中培養學生頑強拼搏、不怕失敗、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如何讓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

針對以上數學解決問題策略的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思維、意志和情感特征,運用“視點結構”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問題點導入

出示題組

1.720mL果汁平均倒入9個小杯,每杯多少?

2.720mL果汁平均倒入3個大杯,每杯多少?

3.720mL果汁倒入6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與前兩道題相比,第三題的變化是什么?(未知量變為2個)怎樣就能像前兩道用除法直接計算(把兩種量變為一種,或大小一樣)。

問題點揭示

就這樣一想,就是在做假設(視點),目的就是化二為一、化繁為簡。(板書:假設、化二為一、化繁為簡)

建構方法

(通過學生分析題目,增添關系,嘗試解決,形成如下解題經驗、建構題型結構)收集學生的解題方法,從畫圖、算式、方程這些不同類的解決方法中引導學生找出共同的“關鍵點”,都用到了“假設”,共同的目的“化二為一”。

本環節訓練學生對“數學結構”的敏感性,能依據“數學結構”的分析發現不同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訓練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數學觀”――一種分析和理解的習慣、一種理解結構和結構關系的側重。所以,盡可能地讓學生“說題”,教師做出引導即可。

視點檢測

采用過關測試,分層遞進。

1.依據關系可以互相替換達成假設的

買1張桌子和4把椅子共3200元,椅子的單價是桌子的■,椅子和桌子的單價各是多少元?

2.依據關系轉化為其中之一比較方便的

買1張桌子和4把椅子共2700元,椅子的單價是桌子的■,椅子和桌子的單價各是多少元?

3.非倍數關系的

買1張桌子和4把椅子共3300元,桌子的單價比椅子貴800元,椅子和桌子的單價各是多元?

視點延伸

下面的題目與剛剛學過的這類題目又有什么變化,能否也用假設策略進行解決?

1.在1個大盒和5個同樣的小盒里裝滿球,正好是80個。每個大盒比每個小盒多裝8個,大盒里裝了多少個球?小盒呢?

2.雞和兔共8只,腳共26只,問雞、兔各幾只?

談談什么情況下可以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生活中有類似的例子嗎?

問題點回歸

靜靜地看板書,我們發現,知道兩種量的和與它們的關系,求各自是多少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假設策略,化二為一進行解決。

效果檢測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課堂發展情況,使用以下工具嘗試依據一定的數據做出合理的分析。

有效問題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發展的觀測(一)

此表主要觀察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理答。能夠看出,有效問題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觸境生情、觸境生問、觸境生思;有效問題應利于學生論疑辯難,應在學生知識建構的關鍵處提問。

目標學生“問題解決”學習活動觀測(二)

隨機抽取異質分組的“四人小組”,進行小樣本的追蹤觀察分析

本觀測單,主要是進行小樣本的一個觀察分析,印證其他小組的一些分析結果,隨機抽取異質分組的四人,進行全程的追蹤觀察,包括課后訪談。從學生初遇問題的狀態,心理觀察分析,初始策略的選擇,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狀態描述,到再遇問題的策略使用,試圖對學生做出一個比較科學、比較全面的觀測分析。

學生“問題解決”發展現象觀測(三)

從表三中,我們能夠看出學生用示意圖、文字表述的為0,使用線段圖的有2.8%,列式法的已經由44.4%上升到83.3%,方程法的由2.8%上升到13.9%。抽象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從上述條形統計圖對學生解題思維做出的分析可以看到,形象思維由34.78%減少到4.30%,半抽象思維由30.43%減為0,抽象思維由34.78%上升為95.71%。學生使用的抽象思維方法有了明顯提升。

這些觀察工具從老師方面、四人小組的小樣本、全班所有學生的策略選擇變化、課后質量檢測、通過不同維度觀察分析,以期分析的結論更有效。

做了課前調研后,為了呈現原始的思維,選用非調研學生上課做觀察,把例1作為前測,得出正確率79.8%。后測第1題(基礎性)正確率100%,第2題正確率98.3%,第三題正確率91.7%。第二觀測組課后訪談學生。生1:學會了假設的策略;生2:以后見到這種知道兩個數的和與關系,求各自的問題可以用假設策略解決;生3:學會了方法就不怕題目了……

結論

1.數學問題解決表現有最大正面影響的是問題的結構,“視點結構”教學更傾向于從結構出發去探究事物的數學特征,進而建立新的聯系、發現新的因素,逐漸形成特定的數學思維模型,使得問題解決變得簡單,學生容易獲得成就感,利于消除解題畏懼心理。

2.教師創設能激發學生產生問題的情境,在思維的轉折點、生長點提出具有方向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去探索、去冒險、去體驗成功與失敗、去相互提問,能引發積極的學科心理情感,利于學生發展抽象、推理、概括的能力。

3.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習題的分層設計、課堂提問的層次性、生生的有效互動、特別的關注與等待,都是問題解決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學生的數學學習能獲得心理成就感,更愿意去主動探究與解題。

4.問題解決是以思維為關鍵的活動,關注學生信息加工的方式,在交流、比較、總結中引導學生形成抽象、建模等方面的發展是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趙伶俐.教學科學、教學技術、教學藝術三位一體中端論――視點結構教學原理及其技術系統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

[2]趙伶俐.視點結構教學技術原理 [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3]顧泠沅,鮑建生,周超.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篇(10)

雖然國家已出臺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對教師專業發展內容、路徑、質量提出了新要求,但不少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訴求尚停留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層面,尚未認識到發展素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我校作為一所新建不久的城市社區學校,辦學起點高、硬件設備一流,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辦學水平要求高,家長對學校教育期望值高。但由于辦學時間短,教師隊伍年輕、專業力量相對薄弱。據2009年統計,我校在職教師71人中30歲以下青年教師占52%,近四年畢業的應屆大學生占23%,教師平均年齡僅31歲。教師隊伍中鮮有在區域內有影響力的名師,加速教師專業發展成為我校必須首先突破的瓶頸問題。

基于特殊校情和教師專業背景,基于傳統教研難于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依靠區域力量拉動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力量不足的實踐反思,結合國家頒布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對接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理想、專業情意等方面的素質要求,我們認定校本教研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既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又有豐富的實踐研究價值,還有拓展教師專業發展新路徑的啟迪意義,并由此確立了“社區學校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研究”這一尚待縱深拓展、實踐研究創新的教師發展課題。

確立這樣的研究主題,還是因為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體共生關系。校本教研是從學校實際出發,以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改進教育教學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教學研究。顯然教師專業發展是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目的,校本教研又是促進教師自我學習和群體學習,實現教師個體發展和群體發展的載體、途徑和動力。

旨在通過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我們確立了實踐研究的著力點:以校本教研為載體,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構建教師研修一體化實踐體系;通過構建“三級聯動”教研體系和校本教研模式,搭建教師專業發展平臺,運行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保障機制,拓展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路徑,促進了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和整體快速發展。

二、運行校本教研模式 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我們以本校編制的“教師發展綱要”和“三年教研規劃”為指導,將教學、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一起關照,通過問題解決、教研活動開展、教師發展“三關注”,達成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體、研究教育教學問題和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優化教師管理“三同一”,構建起教研修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校本培養體系。

我們在提質優化學科備課組、年段教研組、學科教研組“三級聯動”校本教研體系基礎上,探索構建起“自錄自評”小組教研模式、“2515自主學堂”教學模式、“項目驅動”校本教研模式。這些模式的推進有效激發了教師自我發展意識,多數教師找準了發展路徑,實現了主動、快速發展。

(一)構建“三級聯動”校本教研體系

我校針對學科規模較大的教學實際,在語、數學科設置了學科教研組、年段教研組、年級備課組等三級教研組織,構建起“三級聯動”的校本教研體系。該體系以學科教研組統領研究主題,將研究任務分解到年級備課組和年段教研組,各級獨立研究、溝通協作、共生共享研究成果。

“三級聯動”各有側重:學科備課組“精準把握教材,打造高效課堂”,著重抓好教材解讀、目標設置和策略選擇;年段教研組“改革關鍵環節,專題突破重難點”,著重借助網絡優質資源、讓老師們帶著問題集體觀摩專家名師課堂、解析名師經典課例,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圍繞重難點專題集體討論、找準突破路徑、提高教研能力;學科教研組“突破重點難點,鍛造名優教師”,著重借助區域優質教育資源,選準熱難點問題開展聯校教研,對話名優教師突破難點、錘煉骨干教師。

“三級聯動”校本教研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載體,既關心問題解決策略,更關注人的發展,著力幫助教師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收獲信心,形成了縱向遞進又橫向滲透的校本教研體系,實現了教育教學和教師發展宏觀、中觀、微觀研究的有機融通,有效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二)構建“自錄自評”小組教研模式

旨在幫助教師吃透教材、站穩課堂、優化教學、形成風格,按照“提出構想,選點實驗,跟蹤指導,總結提煉,全面推廣,逐步完善”的思路,我們采取同課異授式、個體摔打課、同伴接龍課、同類研究課、專題突破課等研討形式,開展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動,構建起“347自錄自評”小組教研模式:即落實“三個支點”:一個主題、落腳一個課例、經歷一個過程(“講—評—改—再講—再評—再改”不斷循環的過程);突出“四個方向”:研究課標、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運行“七個流程”:反思問題,確定主題—選定內容,選定課例—集體備課,形成初案—同課異授,逐步改進—同伴互助,全面提升—提煉成果,舉一反三。

老師們在“學習—研討—借鑒—改進”教研活動中,通過相互學習、模仿、內化、創新,在“學、趕、幫、超”中同伴互助、整體提高,實現教學質量與專業素質同步成長,產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專業飛躍。

在研討活動中,許多備課組提煉形成主題教學模式,如達成“學進去,寫出來”主題的語文中高段重點研究詞語教學模式:“整體感知,引入課文;利用學法,合作學習;尋找訓練點,運用知識;小結內容,拓展知識。”又如實現英語故事教學的“三讀”教學模式:“整體感知,了解大意;整體感知,理解故事;逐圖理解,學懂故事。”

(三)運行“2515自主學堂”教學模式

適應學習需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數學組以吳正憲“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教學思想指導,探索“2515自主學堂”教學模式:一堂課學生活動25分鐘左右,教師干預15分鐘左右,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自主學堂”分四個板塊展開:“前置預習”旨在了解學生知識基礎,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小組分享”是讓每個學生的前置預習成果得到展示,并獲得經驗分享;“全班建模”是在小組交流基礎上,促進全班分享、質疑、深究、提煉、總結、升華;“自主練習”突出分層練習。“2515”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課堂學習理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快樂、體驗學習的幸福,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

(四)實施“項目驅動”校本教研模式

項目驅動是為不同發展潛能的教師在機制外構建新的支點,一個項目組就是一個創新平臺、一個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我校“項目驅動”校本教研以“創研的平臺、發展的階梯、輻射的中心”為目標,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老師們根據自我發展需求申報項目,組建項目組,按照“專家引導,專題培訓,觀察評估,合作反思,專題探究”思路開展教研活動,如“單元整合教學”項目組對北師大版本主體單元進行再研究;“英語課時模塊研究”項目組深入探討第二課時模塊構建及教學措施。“項目驅動”既呈現學習方式、教學個性、專業成長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又彰顯了專業范圍、專業品質、專業能力的公共性和統一性,展示了教師專業發展豐富多元的實際需求。

三、構筑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高位平臺

教師團隊專業發展本質上是一種分層發展和差異發展,即多樣化的階梯式發展。現實中許多學校試圖構建教師專業發展階梯,但大多過于粗放而模糊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我校的做法是“建立教師專業發展三級階梯,實現教師自我選擇、自主發展”:一是合格教師,特征是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方法評價檢測并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學能手或骨干型教師,特征是在教學價值確定、內容選擇、教法實施、檢測評價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個體特征,某種教法得心應手并且教學成效顯著;三是專家型教師,其專業水平特征是:基于優化的教學方法、突出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績效,形成了教學思想體系和教學風格個性,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廣泛的影響力。

教師專業發展三級階梯的建立,讓更多教師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回歸自我、自我選擇、自主發展。遵循這樣的發展階梯,學校開展了新教師見面課、骨干教師研究課、學科帶頭人示范課等活動,從不同層級的課堂實踐研究上磨練教師;鼓勵教師發揮“非學科才藝特長”,在選修課和社團活動中助力學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層級的教師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了新認識,在悅納自我的過程中對教育理解逐漸開闊深刻,教育教學能力和自信不斷走強。

造就一批學術造詣較深、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教師,需要構筑持續增高的智力生長點。2011年12月“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新光小學分站成立,我校教師采取共讀與選讀結合的形式,舉辦各種讀書交流活動,并將心得體會運用于課堂教學。老師們還借助“吳正憲工作站”北京總站資源,申報了兩個國家級子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與追問的技術及案例研究》和《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新光分站在吳老師引領下,以案例研究為重點方向,通過問卷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在實踐中多次修改觀察量表,老師們人人上研究課,課題組統計相關數據、跟蹤教師課堂教學現狀、提供專業支持,取得了豐碩成果:錄像課《認識方程》、教學案例《書上的結論對嗎》《購物策略案例解析》均獲全國一等獎;老師們在獲得教學快速提升的同時,專業發展也站上了新高平臺。

一流教師隊伍建設除提高門檻“外引”優質教研資源外,更要依靠“內培”力量。我校結合高新區教師“實訓基地”、“名師工作室”等支點,建立特級教師“謝治國名師工作室”,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的又一個引領平臺,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四、構建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激勵機制

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是動力不足,制約動力的根本因素是教師教學績效不顯、發展水平不足和評價機制不力。突出教師評價激勵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們建立了一套相對科學的教師激勵體系,引動教師做到發展有方向、行動有依據、前進有動力。

一是人文激勵。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做到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我們采取的基本措施是:健全教代會,保障教師全面行使民利、參與學校重大決策、監督決策實施和效果達成;校務公開學校發展規劃、人動、財務運行、評先晉級等關乎教師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多種途徑吸納教師意見,溝通情感,讓教師充分體驗組織關懷的力量,贏得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工作激情。

二是成功激勵。適應教師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竭誠為教師獲得成功創造條件、搭建舞臺、提供機會。青年教師工作時間不長,需盡快站穩講臺,成為教學骨干,學校一方面為每位青年教師制定可行性目標,通過拜師活動落實“傳、幫、帶”計劃、履行“學、趕、超”任務;一方面組織青年教師學習培訓,開展優質課評比、多媒體課件評選、說課等活動。為骨干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研究環境,引導其參加各種學習研討活動,助力骨干教師形成教學特色和風格,實施“校級學科帶頭人評選獎勵辦法”,激勵骨干教師發展、創造。

三是績效激勵,建立健全教師績效考核體系。學校修訂完善教師月考核方案、教育教學單項獎勵方案、教學質量考核方案、教師培訓及教育科研考核方案、班級考核管理方案。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教學質量考核由自選考核項目和特色加分項目組成,自選考核包括教學業績和教學過程,教師結合實際自選項目類別中選擇一項,作為本期自我發展目標和考核指標。學校還從德能勤績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將量化考核納入教師檔案,作為評先樹優獎勵的重要依據,促進教學效果好、能力強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進而激發全體教師專業發展和工作積極性。

激勵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點,是以巧力量點燃內驅力,相對科學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體系,在促進教師強化校本教研的過程中,共生共長學習力、研究力、創新力、共生力,“四力”聚生放飛教師專業發展的整體力量。

五、校本教研拉伸教師專業發展的長、寬、高

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開啟和能量聚生,產生的顯著效應首先是青年教師迅速崛起:近三年來,我校青年教師組織教學、駕馭課堂能力明顯提高,新教師正在成為學校的新生力量:蔡志翔獲四川省音樂教師基本技能比賽一等獎;姚瑤獲成都市體育教師說課比賽一等獎,與體育組并獲成都市體育教師綜合技能比賽第一名;吳微獲高新區新教師展示課一等獎。

骨干教師逐漸形成教學風格,在各級平臺上嶄露頭角:數學教師彭昌奎同全國知名特級教師同臺獻課,被評為四川省骨干教師;英語教師曾小燕、楊倩為“國培計劃”教師上示范課;科學教師徐麗獲全國賽課一等獎。4年前我校只有1名區學科帶頭人,目前涌現出省特級教師1人、市學科帶頭人1人、區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以上優秀教師占全校教師的23%。

學校教學整體質量穩步提升,調研考試躋身全區“一圈層”學校行列;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國家級大獎38人次、省級大獎1556人次。今年暑假全國創新作品邀請賽,我校四名同學勇奪一金三銀,4人次獲國家發明專利。

上一篇: 心理學教案 下一篇: 電算化會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幕 |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亚洲处破女AⅤ一区二区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