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形象禮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31 23:06: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個人形象禮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個人形象禮儀

篇(1)

個人形象中,頭發在形象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就介紹一下這方面的一些知識:

美發,一般是指對人們的頭發所進行的護理與修飾。在正常情況之下,人們觀察一個人往往是“從頭開始”的。經常會給他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護發禮儀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經常地保持健康、秀美、干凈、清爽、衛生、整齊的狀態。要真正達到以上要求,就必須在頭發的洗滌、梳理、養護等幾個方面好自為之。

洗滌頭發,一是為了去除灰垢,二是為了清除頭屑,三是為了防止異味,四是為了使頭發條理分明。此外,它還有助于保養頭發。經過修飾之后的頭發,必須以莊重、簡約、典雅、大方為其主導風格。不管為自己選定了何種發型,在工作崗位上都絕對不允許在頭發上濫加裝飾之物。在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彩色發膠、發膏。男士不宜使用任何發飾。女士在有必要使用發卡、發繩、發帶或發箍時,應使之樸實無華。其色彩宜為藍、灰、棕、黑,并且不帶任何花飾。絕不要在工作崗位上佩帶彩色、艷色或帶有卡通、動物、花卉圖案的發飾。若非與制服配套,在工作崗位上是不允許戴帽子的,各種意在裝飾的帽子,如貝雷帽、公主帽、學士帽、棒球帽、發卡帽,或是用以裝飾的裹頭巾,戴在正在上班的人士頭上,與之都是很不協調、很不相稱的。

篇(2)

嘉莉妹妹出身貧寒,為追尋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而先后依附于杜洛埃和赫斯渥。在她最終功成名就,過上了曾經夢想的優越生活時,卻陷于孤獨和空虛。她終其一生都未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縱觀全文,筆者認為其依賴型性格是導致其不幸的決定性因素。

其依賴型性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經濟依賴和情感依賴。對經濟的依賴使得她不斷地尋求異性的幫助,并以此來獲得相對舒適的生活。在這種依賴心理下,她不顧尊嚴,先后傍身于推銷員杜洛埃和酒店經理赫斯渥。對他人的情感依賴使得她時刻需要他人陪伴,否則便感覺孤獨無依。正是這種情感上的過度依賴注定了嘉莉妹妹的不幸,無論其物質生活優渥與否。

嘉莉妹妹也曾用自己的雙手拼搏,但工廠微薄的薪水遠不能滿足她對物質的渴望。失去工作后,她苦悶彷徨,卻不愿繼續認真找工作,認為“自力更生是一個苦澀的難題”。在遇到推銷員杜洛埃時,她首先關注的是他的衣著,并以此認定這個其實并不富裕的小職員為有錢人,從而在潛意識中萌生了依傍的念頭并在后來和他同居,盡管她“并不傾心于杜洛埃”。為了獲取一些心理安慰,她督促杜洛埃和她結婚,并將婚姻視為“一條很好的出路”。當她意識到杜洛埃并不會和自己結婚時,為了不失去眼前舒適的生活,她即便良心不安,心生怨恨卻也只能忍氣吞聲。

其依賴心理在與赫斯渥交往期間表現得最為明顯。第一次見到赫斯渥時,嘉莉妹妹也是從衣著上判斷其經濟情況并對比出杜洛埃的不足之處。這也為后來她的“背叛”做了鋪墊。為了獲取更舒適的物質生活,她轉而依附于赫斯渥。在與杜洛埃吵架時得知赫斯渥已婚,她震驚,憤怒,痛恨這些男人,但卻不敢負氣出走,重回以前窮困潦倒的生活。于是她繼續依附于早已厭煩的杜洛埃,同時依然對赫斯渥心存幻想。

如果說,嘉莉妹妹是因為經濟原因而不得不依附兩個男人來獲取相對舒適的生活,那么成為大明星之后的她名利雙收卻孤獨空虛則是因其情感依賴心理所致。

其情感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與萬斯夫人和埃姆斯交往期間。當萬斯夫人宣告全家將離開此地時,嘉莉妹妹感到“徹骨的悲傷”。這悲傷不是因為友誼,而是因為“她將(再一次)變得孤單一人”。梭羅曾對友誼做出這樣的定義:“友誼,無論何時都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而二者的關系則是虛偽的友誼,且彼此都對此心知肚明。文中也多次出現二者相處時的攀比心理和由此產生的輕視態度及優越感。比如,萬斯夫人帶嘉莉妹妹去一個時裝展,在此期間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優越感,因為她清楚地知道當時經濟窘迫的嘉莉妹妹根本不懂這些時尚。而后者也清楚地感受到了對方的優越感并被刺痛。當她功成名就的時候接待萬斯夫人的來訪,情況就迥然不同了。萬斯夫人“幾乎害怕回到這里”,而嘉莉妹妹則感到“自己現在的生活和這個女人的一樣好――可能比他的還好”,并且覺得“好像她(嘉莉)才是屈尊降貴的那一個”。在和埃姆斯交往期間,嘉莉妹妹充分體現了其情感依賴心理。二者一同飯后回家路上,埃姆斯突然告退。這讓嘉莉妹妹措手不及,“帶著一種飄零無依的感覺”驚喊出聲。對她來講,剩下這半小時將會充滿“悲慘和傷痛”,就連馬車都“好像被拋棄了”。

一段內心獨白給了讀者解讀其依賴心理的緣由。聽到埃姆斯談論幸福時,嘉莉妹妹心想:“他應該是幸福的吧,即便是孤身一人。他這么堅強。”因為對她而言,孤單一人是無法獲得快樂和幸福的,除非他很堅強。而她認為自己不夠堅強。文末她終于過上了自己曾經夢想的優越生活,卻在酒店豪奢的房間里嘆息“我感覺好孤獨”,雙手“萎頓疲倦”。此時的嘉莉妹妹不再需要因為經濟原因而依附于男人,相反,她身邊有很多追求她的男人。名利雙收之后只有一個姑娘為獲得利益而依附于她,沒有真正的朋友可以驅散她的孤獨感。無論經濟條件如何,嘉莉妹妹始終保有最初的善良和純真,但強烈的依賴心理使得她自始至終都找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深陷孤獨。

嘉莉妹妹一生從窮困潦倒到生活優渥,得益于她先后依附的杜洛埃和赫斯渥。但優渥的生活并沒有給她帶來快樂,她依然無法擺脫無人陪伴而帶來的孤獨感。嘉莉妹妹的依賴型性格使得她無法獨立生活,也就決定了她無法獲得內心的安寧和真正的幸福。

參考文獻:

[1]Dreiser,Theodore.Sister Carrie.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1987.

篇(3)

來深圳前,不,確切地說在嚴建發同學介紹前,我只是在電影里看到患有自閉癥的兒童,我對這個行業根本就不了解。聽了嚴建發的介紹,我有了迫切想了解的愿望,下課的時候我主動找到嚴建發,把我的想法告訴了他,他很高興地邀請我去他所服務的中心看看。我們定好了時間,同時一起約了幾個同學一塊來到了他位于南山區桃源村單身公寓的金色年華兒童干預中心。

他們中心有兩千多平方米,規劃和布局都很有特點。走進中心給人一種很溫馨的感覺,每個房間的裝修都凸顯出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孩子們在上課,這里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和年齡分成幾個班級,嚴主任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由3~5歲孩子組成的一個班級。這里正在上繪畫課,上課的一共有六個孩子,老師就有三個。一個姓劉的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杯子,其他兩個老師陪孩子們坐在一起。劉老師拿著教鞭指著畫好的杯子:“請問有哪個小朋友能指出大小杯子?”只見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女生站了起來,走到黑板面前準確地指出了大小杯子。這對一個正常的四五歲孩子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可對他們來講就不一樣了。當這個女生回到座位上的時候,在場的人都拍起了手,我們也不自主地鼓起了掌。這位小朋友左看看右瞧瞧,沒人知道她在想啥。嚴主任告訴我們,她來的時候幾乎沒有多少辨別能力,但通過訓練后達到了一定效果。我們正說的時候,孩子媽媽過來看她,她怯生生地看著媽媽,媽媽走過去把她抱在懷里,她看了看:“媽——媽——”這一聲媽媽的呼喚,把媽媽的心都叫碎了,媽媽緊緊地擁著她,淚水不知道啥時候已經滾落了出來。我們在場的人眼睛也都潮濕了。

嚴建發,一個80后年輕人,在這個行業一干就是十幾年,他帶領他的團隊在努力改善著自閉癥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困惑,這個社會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人,才讓這些孤獨的孩子似乎不再孤獨,家長們的困惑也有所緩解。

我帶著好多的問題專訪了這位看去有些稚嫩,但其實是很老成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行為矯正訓練師嚴建發主任。

《心理醫生》雜志:您好,嚴主任,您是在怎樣的原因下選擇了這項工作,您是為了生存而選擇的口馬?

嚴主任:謝謝您的理解和對我們工作的支持。

我2001年在江西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畢業后在當地縣人民醫院進修外科學專業。畢業當年,由于父親診斷出惡性腫瘤,為了陪伴父親,我拒絕了一家大型制藥企業的職工醫院(一甲)的邀請。在家呆的四個月時間里,盡我所能地幫母親分擔父親疾病給家庭帶來的負擔,在此期間,我體驗到了一位肝癌患者帶給我的所有沖擊,包括家人為此所付出的一切。然而,父親選擇另外一種方式提前離開了我們,讓我陷入了無盡的自責當中——我反省自己在處理父親疾病的過程中對父親不夠理解的地方,總是從單純醫學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忽略了人在當下所承受的變化給其心理所帶的一系列的改變。為此,我對自己說,也許我不再適合從事一線的臨床工作,我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幫助和理解他們。

篇(4)

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定,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東西。人與動物有著根本的區別,因而人性應該是一個有著具體內容的實在。而人性論則是對于人的本質規定的看法,是從社會生活出發對于何為人性或人的本質的認識的總結。所有的人性論都是抽象的,因為它是對于人性問題的哲學概括;所有的人性論也都是具體的,在抽象的理論或觀點背后,反映著具體的和豐富的社會生活。就此而論,把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人性理論冠之以"抽象人性論"而予以鄙薄,是一種狹隘和獨斷的做法。

在歷史上以及在不同的個體之間,人們對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因而人性論在時間上是在不斷地演變的,在空間上是多樣存在的。在哲學發展的童年時期,人們往往把人的自然屬性當作人的本質規定,而在以后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社會規定性。中國儒家哲學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質規定,這雖然已是以人的社會性來規定人的本質,但其將道德涵蓋人性之全部,則甚有偏頗與局限。而今人則認識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實踐、人的生活來說明和看待人的本質。這都標志著人們對于人性問題的認識上的變化與進步。由于儒家主要從道德上來說明和規定人的本質,所以我們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論稱作道德人性論,并以此分析朱陸對于人性與道德問題的理論和觀點。

1、性即理與心即理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朱陸在道德人性論問題上似乎大相徑庭。實際上,朱子與象山在與人性有關的許問題上看法都極其相似。

第一、朱子與象山都主張性善論。朱子說:"人之性皆善"(《朱子語類》卷四),象山說:"人性本善,其不善遷于物也。知物之為害,而能自反,則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進德,則沛然無他適矣。"(《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四)

第二、在人性的根源上,朱子與象山都認為"性"來自于"天"。朱子說:"性者,人物之所以稟受乎天地也。……自其理而言,則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謂之命,而人物受是于天謂之性。"(《答鄭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中庸章句》)所謂"性",是人從"天"處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謂"性即理也"。

朱子言"性即是理",又講"天"講"命",此"天"與"命"、"性"與"理"四者如何區別?朱子同意將四者作如下區分:"天則就其自然者而言,命則就其流行而賦于物者言之,性則就其全體而萬物所得以為生者言之,理則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則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則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語類》卷五)此四者之關系,"從本質上說,是實同而用異。"(同上)此外,"天"、"理"和"性"、"心"還有這樣一種關系:"大抵言性,便須見得是元受命于天。"(同上)"性與氣皆出于天,性只是理。"(《朱子語類》卷五十九) "理在人心是之謂性。……性便具許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朱子語類》卷九十八)因此,就"性"之來源而言,其來自于"天";就"性"之本質而言,"性"乃是"理";就"性"之擔當者或主體而言,其屬于"心"。

象山也同樣把"性"的根源歸之于"天",他明確提出"在天者為性"的論斷。象山弟子問:"如何是盡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別?"象山答道:"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又問:"莫是同出而異名否?"象山曰:"不須得說,說著便不是,將來只是騰口說,為人不為己。若理會得自家實處,他日自明。若必欲說時,則是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何為"在天者為性"?張立文先生認為,此即是有"天命之謂性"的意思。象山說:"'成之者性也',又復歸之于天,天命之謂性也。"(同上)人性的根源就在于"天"。

朱子與象山把人性的根源都歸結于天,從學術源淵上來說,他們都接受了《孟子》、《中庸》中把"性"推之于"天"的路線。《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盡心上》)而《中庸》開篇則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朱子在《四書集注》中對此也都有解釋和發揮。而象山也多援引上文。如曰:"孟子言'知天',必曰'知其性,則知天矣';言'事天',必曰'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中庸》言'贊天地之化育',而必本之'能盡其性'。人之形體,與天地甚藐,而《孟子》、《中庸》,則云然者,豈固為是闊誕以欺天下哉?"(《天地之性人為貴論》,《陸九淵集》卷三十)

第三、人性是關于人的類的本質,而在說到具體的個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時,朱子與象山皆操"氣稟"或"資稟"之說。

朱子持"氣稟"之說:"性離氣稟不得,有氣稟,性方存在里面;無氣稟,性便無所寄搭了。"(《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人性是共同的,但作為每個個人所具有的人性,卻是有差別的,這差別的根源,則在于氣稟之不同。象山對于具體人性的形成,持"資稟"之說。他說:"資稟好底人闊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閑引惹他都不起不動,自然與道相近。資稟好底人,須見一面,自然識取,資稟與道相近。資稟不好底人,自與道相遠,卻去鍛煉。"(《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象山所說"資稟",和朱子所言"氣稟"相同,都是以稟氣之如何來說明人性之差別。"人生天地間,氣有清濁,心有智愚,行有賢不肖。必以二涂總之,則宜賢者心必智,氣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氣必濁。而乃有大不然者。"(《與包詳道》,《陸九淵集》卷六)個人根性之差別,也同樣是由于氣稟不同所致。

以上是朱陸二人在人性問題上的相同之點。而上述相同點的背后,又有著理論指歸上的根本不同。人之性本善,人之性雖然皆來自于"天",人之具體之性也皆是由氣稟所致,但人性的本質卻有所不同。

在朱子看來,人性的本質或曰本質規定是"理",亦即其所云"性即理也"。朱子對此論述甚詳。如其曰:"性只是理"。(《朱子語類》卷四) "吾之性即天地之理。"(《朱子語類》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稟于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朱子"性即理",實是承自程頤。他對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評價甚高。二程講"性即理,理則自堯、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書·遺書》卷十八)朱子對此評價說:"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后無人見得到此。"(《朱子語類》卷五十九)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顛撲不破。"(《朱子語類》卷四)

何謂"性即是理"?朱子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孟子集注·離婁下》)此所言"性",乃是人人所俱有的共同人性,亦即"天地之性",或曰"天理之性"。人性的本質在于"理"。如果"性即是理",那么何以不謂之理而謂之性?朱子弟子陳淳曾釋之曰:"蓋理,是泛言天地間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這道理,受于天而為我所有,故謂之性,性字從生從心。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性》,《北溪先生字義》卷上)朱子本人解釋說:"性即理也,在心喚作性,在事喚作理"。(《朱子語類》卷五)可見,"理"是人性的本質,并且"性"是"理"這種本質在人心中的顯現。

"性即是理",但具體個人之"性"又各不相同,除極少數圣人之外,個人之性又絕非全是"天理"。其原因在于人的氣稟不同,氣有清有濁,人所以有賢與不肖之分。但氣稟如何,人與人在稟受"天理"方面只是多少程度之不同,而都具"天理"卻是共同的。朱子以"理"來說明人性的共性,以"氣"來說明人的個體之"性"的特殊性。

象山也講"天命之謂性",認為人性之來源在于"資稟"。"資稟"雖然在稟"氣"方面與朱子"氣稟"之說相近,然而其內在本質規定則說得不明。象山有時也稱人"資稟"之"性"為"資性",認為"人資性長短"(《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不同。但人所由"氣"而"稟"者為何?朱子明確地講為"理",而象山則對此并不言及。朱子以"理"為本體,以"天"為人性之源,而人性乃為"得天之理"(《孟子集注·告子上》),是以"天"與"理"不二。象山以"心"為本體,也以"天"為人性之源,但象山認為"心即理",更主張"心外無理"、"外心無道",而"天"與"心"又不相同,故象山不問所稟者為何,也無法回答所稟者為何。這是朱子與象山在人性來源問題上的差別。

象山不言所稟者為何,是否表明象山哲學體系在這方面存在著漏洞或者缺陷呢?恐怕也不能如此說。朱子講"氣稟"于"理"而象山不講"氣稟"于何,是由于象山哲學與朱子哲學在本體上的根本不同所致。朱子用"理"與"氣"雜,來說明個體人性之不同,說明人性之差別本是"理"同而"氣"異。象山雖用"氣稟"來說明人之資質不同,而其同者,則不為"理"而為"心"。如果說象山哲學中可與朱子"性即理"真正相對待的觀點,與其說是"心即理",不如更直截地說是"心即性"。朱子所說之"性",乃"在心喚作性,在事喚作理"(《朱子語類》卷五),而象山所云之"性","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在朱子而言,"性"與"理"不二;在象山而言,則是"性"與"心"不二。不僅如此,"性"之于朱子與象山,一在"心",一在"天"。在"心"則是用"理"來說明"性"和規定"性",而在"天"則是用"性"來說明"心"和規定"心"。

象山以"性"來說明和規定"心",這便使"性"有高于與凌架于"心"之嫌,從而有妨于其以"心"為最高本體。這可以說是象山哲學中的一個不太明顯的矛盾。因為象山對于"性"強調不多,并不過分重視。究其根源,則是來自于象山對孟子學說的繼承和改造。象山繼承了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思想路向,而在孟子思想中,"天"與"心"保持著一定的張力。孟子用"心"來說明道德的根源或人的道德能力,諸如"四端";與此同時,孟子又把道德的根源推之于天,把人所具有的道德能力或種子、傾向說成是先天具有的。孟子哲學尚不存在哲學本體的問題,而到象山時,哲學本體論問題已經突顯,故象山提升"心"之地位,賦予其大本大原的本體地位,從而對孟子關于"心"的學說作了改造,而對孟子學說的另一極"天"則未予以很好地清理,只是順著孟子而言"天所予我者"等。這也就是說,象山在接著孟子講"心"并把"心"提升為本體的時候,把孟子的"天"也接著講下來,而沒有很好地考慮和處理"天"與"心"的關系問題。

2、天地之性

朱子與象山都主張性善論,以性善論來引出道德之可能。但朱子與象山并非向先秦儒家那樣,只說明人性為善,而是要從哲學上論證人性如何為善,為人性問題作出形而上的論證。

朱子以"天理"為性善論之根據,而"天理"所體現之人性,他稱之為"天命之性"或"天地之性"。何謂"天地之性"?朱子解釋說:"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朱子語類》卷四)朱子認為,天地之間,一理而已,故所謂"天地之性",亦即指"天理之性",或曰"天地之性"的本質即是"理"。"天地之性"與"理"相應,則是人的先天的本性,是人的本體之性。這本體之性屬于朱子的理想世界,它是個人人性的本原與根基。而個人之人性在真實存在中所直截表現出的形態并非"天地之性",而是"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陰陽五行處,便有氣質之性。"(《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若以"天地之性"為"體",則"氣質之性"是"用",是"理搭于氣"隨陰陽五行之發用而成于萬物之性,就此而言,"氣質之性"是指人的現實性,是朱子的現實世界。

"天地之性"也稱之為"天命之性"。"《谷梁》言天而不以地對,則所謂天者,理而已矣,……子思所謂天命之性是也。"(《天問·第三》,《楚辭集注》卷三)"天命之性"之得名,大概是得自于《中庸》"天命之謂性"。"天命之謂性,是專指理言,雖氣亦包在其中,然說理意較多。"(《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但"天命之性"與"天地之性"也略有區別。"天地之性",則專以理言;"天命之性",既曰"天命",則不能不包氣。"氣稟之性",雖由"氣稟",然這"氣稟",也非是個人能作為主體自作主宰的,也同樣是與生俱來的,豈能說不是由于"天命"?所以朱子講"天命之性",便有二意:"一是'理意較多',二是氣不雜于理,理自理,氣自氣。即使這樣,也與專指、只是相抵牾。可見,朱熹在《語類》中說的話,前后是有沖突的。" 這個問題的產生,在于朱子未能很好地去區分先天的與先驗的。"天地之性"在本質上乃"天理",是先天的。先天相對于后天而言,它在人生之前是完滿的,在人生之后則"理與氣雜",而不完滿;"氣質之性"則是后天的,它是人生之時由"氣稟"所致,是人生之時及人生以后的現實之性,但它又是先驗的,先驗相對于經驗而言,是在人經驗之先而形成的。朱子對此分別不詳,故在論述"天命之性"時,便不甚清楚,此中困難實在于"天命"二字。

朱子言"天地之性",并把"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加以區別,是接著張載和二程講的。張載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張子正蒙·誠明》)關于"氣質之性",《朱子語類》載:"道夫問:'氣質之說,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張、程,……。'"(《朱子語類》卷四)"天地之性"是純粹至善的。"蓋本然之性,只是至善"。(《朱子語類》卷五十九)"天地之性"是至善之性,其為至善之根據,則在于"理"。"然其本然之理,則純粹至善而已,所謂天地之性者也。孟子所謂性善,程子所謂性之本,所謂極本窮原之性,皆謂此也。"(《論語或問》卷十七)儒家性善論發端于孟子,朱子在繼承孟子以來的儒家性善論的同時,又用自己的"理"來改造和解釋孟子的性善說。他講:"孟子說性善,便都是說理善。"(《朱子語類》卷九十五)以"理"來說性善,此中有著特別的意義。朱子的"理",就其實際內涵而言,則是指儒家的倫理綱常,以"理"來說"性",以此作為道德的根據,則是把倫理與道德整合在一起,使倫理與道德為一,而且是用倫理來規范道德。這是朱子道德學說的特色。

人性本善,而現實中那些經常為惡的人,是否也是性善的呢?朱子認為是的。那些作惡多端的人,雖然其氣稟得偏了,但也須有天理在其性之中。因為人的"氣質之性"是"理與氣雜",因而既有"理",又有"氣"。資質不好的人只是"氣"多而"理"少而已。朱子強調"天地之性"乃人之善性,又以"氣稟之性"中有"理"有"氣",從其對于道德學說的意義而言,它說明了人的道德性的共同基礎,說明的人的道德性之普遍性,即使那些氣稟甚為不好的人,也有道德的可能性存在,因而道德是每個人所不能回避的,也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向上的可能。朱子有時按氣稟清明與否把人分為四等,至于最末一等,他說:"至于昏濁偏駁又甚,而無復少有清明純粹之氣,則雖有不通而懵然莫覺,以為當然,終不知學以求其通也,此則下民而已矣。"(《論語或問》卷十六)從朱子對最下等的"下民"的區分可以看出,此一類人不僅氣稟甚偏,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終不知學",亦即不肯去把自己道德的可能性用對于道德的學習與修養來變成現實性。自我毀棄道德可能性的人,最終不能"變化氣質",淪為"下民"。

3、本心

象山之性善論,也是承自孟子。象山強調:"見到孟子道性善處,方是見得盡。"(《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四)朱子以"性"或"理"來說明性善,而象山藉以說明性善者并非是"性",而是提出了"善非外鑠"(《與諸葛受之》,《陸九淵集》卷三),用"心"來說明性善。"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禽獸草木異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饑之于食,渴之于飲,焦之待救,溺之待援,固其宜也。學問之道,蓋于是乎在。"(《學問求放心》,《陸九淵集》卷三十二)張立文先生由此把象山對于人性本善的觀點稱作"心善論"。 象山所說"心"乃是義理之心。而義理之心乃是人與動物根本區別所在,從而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定。而這一思想,就其來源而言,仍然是對于孟子思想的發揮。象山曾引孟子之語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謂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與李宰·二》,《陸九淵集》卷十一)這里,象山提到"四端",并把"四端"作為"心"的核心。

象山也常常把人所具有的能夠為善的心或稱可作為道德可能性的心為"本心"。"道塞宇宙,非有所隱遁。在天曰陰陽,在地曰剛柔,在人曰仁義。仁義者,人之本心也。"(《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人性之所以為善,其根源在于"本心"無不善。這正如象山弟子袁燮所說:"學問之要,得其本心而已。心之本真,未嘗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 "本真"即是"本心"的真實狀態,"未嘗不善"則是"本心"的本質屬性。由此,象山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此相對應的孟子的道德修養學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斯言,誰為聽之不藐者。"(《象山先生文集序》,《陸九淵集·附錄一》)"本心"乃是善性的根據,而"本心"所以為性善的根據,在于"心"具"四端"。

象山又把具有"四端"的"本心"稱為"良心"。象山說:"良心正性,人所均有。不失本心,不乖其性,誰非正人。縱有乖失,思而復之,何遠之有?"(《與郭邦瑞》,《陸九淵集》卷十三)"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沒于聲色寶貴間,良心善性都蒙蔽了。"(《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象山所云"良心",即是孟子所云"良知"、"良能"。

象山在用"本心"或"良心"來說明人的善性,從而為道德提供可能性之根據時,也同樣要遇到一個與朱子面臨的同樣的問題,即是否"惡人"也有善性的問題,這也同樣關系到人的道德可能性的普遍性。象山的回答同朱子一樣,也是肯定的。他認為:"良心之在人,雖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盡亡者也。下愚不肖之人所以自絕于仁人君子之域者,亦特其自棄而不之求耳。誠能反而求之,則是非美惡將有所甚明,而好惡趨舍將有待強而自決者矣。移其愚不肖之所為,而為仁人君子之事,殆若決江疏河而赴諸海,夫孰得而御之?此無他,所求者在我,則未有求而不得者也。'求則得之',孟子所以言也。"(《求則得之》,《陸九淵集》卷三十二) "義理所在,人心同然,縱有蒙蔽移奪,豈能終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茍存,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也;處貧賤、富貴、死生、禍福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鄧文苑求言往中都》,《陸九淵集》卷二十)象山同孟子一樣,反對人們自暴自棄。

二、氣稟之性與物欲

朱子與象山分別以"天地之性"與"本心"論證了性善論,并以此作為道德可能性之根據。然而,僅說明人性皆善,對于道德的根據而言,尚不充分。既然人性皆善,那么又何必非要道德存在呢?這就涉及到道德的必要性問題。道德之所以必要,在于有善的對立面"惡"的存在。"惡"的存在是道德必要性的根據。

朱子與象山同多數儒家學者一樣,在人性論上主張性善論,而不主張性惡論。主性惡論者,必以說明人性本惡,何以有善。同樣,主性善論,則必須說明既然人性本善,則何以有惡。朱陸二人分別從自己的體系出發,對于作為道德必要性根據的"惡"作出了哲學的說明和論證,包括"惡"的來源和對"惡"本身的分析。不僅如此,既然人性本善,善是人性之共性,那么具體的個人之性又為何是如此參差不齊,以至有天壤之別呢?朱子與象山在理論上還要從人性本善這一共同性出發,說明具體個人之性的差別和特殊性。朱子用以說明以上諸問題的范疇是"氣稟之性",而象山用以說明以上諸問題的則是"物欲"。

1、氣稟之性

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惡?朱子認為,"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惡的,此是氣稟不同。"(《朱子語類》卷四) "天地間只是一個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緣氣質之稟,各有清濁。"(同上) "人性雖同,而氣稟或異。目其性而言之,則人自孩提,圣人之質悉已完具。……善端所發,隨其所稟之厚薄,或仁或義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問》卷三)朱子用氣稟來說明個人善惡之差異。

那么,人之氣稟何以會有差異?朱子解釋說:"且如天地之運,萬端而無窮,其可見者,日月清明,氣侯和正之時,人生而稟此氣,則為清明渾厚之氣,須做個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氣,人若稟此氣,則為不好底人何疑。"(《朱子語類》卷四) "人性雖同,稟氣不能無偏重。有得木氣重者,則惻隱之心常多,而羞惡、辭遜、是非之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有得金氣重者,則羞惡之心常多,而惻隱、辭遜、是非之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水火亦然,唯陰陽合德,五性全備,然后中正而為圣人也。"(同上) 氣稟之所以有偏有全,則與人生之時的自然條件有關。常人只能稟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偏,而圣人則"陰陽合德,五行全備"。看來,朱子氣稟的思想與其以氣來說明天地萬物之生成的生成論思想是一致的。

氣稟而得之性,便是"氣質之性"。天地之性純然是理,而氣質之性則不然。朱子說:"論氣質之性,則是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答鄭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為了解釋"氣質之性"如何是"理與氣雜",朱子有時也以水為比喻。《朱子語類》載:"先生言氣質之性。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凈器盛之,則清;以不凈器盛之,則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則濁。本然之清,未嘗不在。但既臭濁,猝難得便清。故是愚必明,雖柔必強,也煞用氣力,然后能至。'"(《朱子語類》卷四)這說明,理本是清明純粹,無有不善的,但理搭于氣中,氣猶理之容器,理與其所存之器相雜,而人有各種不同之性。

性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二者有何關系呢?除前云一為人性之普遍性,一為人性之特殊性或差別性之外,二者之間的關系還類似"理"與"氣"的關系。"理"必須搭于氣上,必須掛搭于氣,否則便無個安頓處或頓放處。"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關系也是如此。"天命之性,若無氣質,卻無安頓處。"(同上) "才說性時,便有些氣質在里,若無氣質,則這性亦無安頓處。"(同上) "所謂天命與氣質,亦相滾同。才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若闕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須是有此氣方能承當得此理;若無此氣,則此理如何頓放。"(同上) "天命之性"須頓放于"氣質之性",因為"天命之性,非氣質無所寓。"(同上)這種關系就如同水與盛水之器的關系。"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則水無所著。"(同上)所以朱子認為:"性離氣稟不得,有氣稟,性方存在里面;無氣稟,性便無所寄搭了。"(《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而"氣質之性"亦離"天地之性"不得。"如有天地之性,便有氣質,若以天命之性為根于心,則氣質之性,又安頓在何處。"(《朱子語類》卷四) "有氣質之性,無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無氣質之性,亦做人不得。"(同上) 所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系。"性非氣質,則無所寄;氣非天性,則無所成。"(同上)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系,就如同"理"與"氣"的關系一般。在朱子思想體系中,"理"范疇與"氣"范疇的關系形成一個邏輯結構,"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系形成一個邏輯結構,而兩個邏輯結構,則具有同構性。這反映了朱子思想的一致性和嚴密性。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系雖如同"理"與"氣"的關系,但并不能就認為二者與"理"、"氣"是直接對應的。"天地之性"自然渾然是"天理",可與"理"對應,而"氣質之性"則是"理與氣雜",既有"理",又有"氣",不可與"氣"相對應。

"性非氣質,則無所寄;氣非天性,則無所成。"這句話表明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間的關系,同時在道德理論上也表明善與惡分別作為道德可能性與必要性的根據,在道德成為現實性之根據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也正是由此出發,朱子對于以往儒家的人性理論作了評判,認為孟子"論性不論氣,……不備",荀、揚則是"論氣不論性,……不明"(《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孟子論性不論氣,何以"不備"?朱子認為,孟子性善論的不足在于沒有說明"惡"是如何在性善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此理卻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惡?所謂惡者,卻是氣也。孟子之論,盡是說善,至有不善,說是陷溺。是說其初無不善,后來方有不善耳。若如此,卻似'論性不論氣',有些不備。"(《朱子語類》卷四)在朱子看來,孟子道性善,又以不善在性善之后,這都是對的,只是沒有從"氣"來說明不善的根源,而用"陷溺"來講不善,在理論上有些不完備。他對于孟子的性善論是持肯定態度的,只認為略有不足,因而說:"論性不論氣,孟子也,不備,但少欠耳。"(《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對于荀子和揚子,朱子的批評則要嚴厲得多。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揚雄則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身》)朱子對于荀、揚之人性論評論說:"若荀、揚則是'論氣不論性',故不明。既不論性,便卻將此理來昏了。"(《朱子語類》卷四) "論氣不論性,荀揚也。不明,則大害事。"(《朱子語類》卷六十二)說其"性惡"論或"善惡混"為"甚害事",主要是因為它否定了儒家道德學說的基礎。諸如荀子,主張"性惡"最明顯,其學說便由人性論開出了法治來,主張"禮法并用"、"王霸兼施",而此與孔、孟唯道德主義的傳統不類。朱子有時把唐代的韓愈的"性三品說"也放在一起加以評論。"孟子言性,只說得本然底,論才亦然;荀子只見得不好底;揚子又見得半上半下底。韓子所言,卻蠊得稍近。蓋荀、揚說既不是,韓子看來端底見有如此不同,故有三品之說,然惜其言之不盡。"(《朱子語類》卷四)何以說韓愈之說"不盡"呢?朱子說:"就三子中韓子說又較近,他以仁、義、禮、智為性,以喜、怒、哀、樂為情,只是中間過接處少個氣字。"(同上)朱子的意思,可作如下理解:"所謂較近,是指距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說法較近。在這里,也可窺見為什么韓愈成為開宋明理學的端倪的痕跡。" 韓愈以"仁、義、禮、智"為"性",則相當于說人性善,則可以之為道德可能性之基礎;講"喜、怒、哀、樂"為"情",則說明"情"有不善而"性"無不善,則可以之為道德必要性之根據。所謂"中間過接處少個氣字",只是講韓愈之說尚粗,未能用"氣稟"之說來為何以性善而情惡作出一個哲學的論證。

從對于道德根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論證出發,朱子認為主張性善而又發明"氣質之說"的張載、二程,則理論甚為完備。他說:自孟子道性善之后,"卻得程氏說出氣質來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齊圓了。"(《朱子語類》卷四)朱子對于張載和二程的"氣質之說"推崇備至,《朱子語類》載:"道夫問:'氣質之說,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張、程,某以為極有功于圣門,有補于后學,讀之使人深有感于張、程。'"(同上)朱子對于"氣質之說"有如此高的評價,在于其從理論上對于"惡"的問題給予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明。這個說明的合理處在于,第一、保持了孔、孟所持的性善論立場。孟子道性善,孔子未嘗直截言性善,但孔子以仁為人的根本屬性,則相當于持性善論。第二、用氣稟說明了"惡"的產生。第三、在說明"惡"的時侯,與荀、揚不同,并不損害孔、孟的性善論。由以上三點,其為儒家的道德主義立場作出了合理性的論證,為儒家道德找到了現實性的根據。鑒于這種評價,朱子認為有張、程"氣質之說"出,儒家上千年來關于人性善惡的是是非非都可以一并結束了,從理論上給予了最終的解決。"諸子說性惡與善惡混,使張、程之說早出,則這許多說話,自不用紛爭。故張、程之說立,則諸子之說泯矣。"(同上)"孟子未嘗說氣質之性。程子論性,所以有功于名教者,以其發明氣質之性也。以氣質論,則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釋矣。"(同上)

"氣質之性"的作用,不僅在于說明"惡"的根源,而且說明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別。"氣稟之殊,其類不一。……今人有聰明,事事曉者,其氣清矣。"(同上)朱子根據《論語》所云"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學"把人分作四等:"人之氣質不同,大約有此四等。"(《論語集注·季氏》) "其所以有是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氣質之稟清明純粹,絕無渣滓,則于天地之性無所間隔,而凡義理之當然,有不待學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謂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則以昏明、清濁、正偏、純駁之多少勝負為差,其可得于清明純粹,而不能無少渣滓者,則雖未免乎小有間隔,而其間易達其礙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學以通之,而其學也則亦無不達矣,所謂學而知之,大賢矣;或得于昏濁偏駁之多,而不能無少清明純粹者,則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學其學,又未必不通也,所謂困而學之,眾人也;至于昏濁偏駁又甚,而無復少有清明純粹之氣,則雖有不通而懵然莫覺,以為當然,終不知學以求其通也,此則下民而已矣。"(《論語或問》卷十六)人以氣質不同而可分此四等。朱子有時也把此四等分為兩類:"生而知者,氣極清而理無蔽也;學知以下,則氣之清濁有多寡,而理全缺系焉耳。"(《答鄭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前一類為圣人,稟氣之清,全系天理,而后者,則是氣之清濁不同。朱子有時也把人分為"圣"、"賢"、"不肖"三等:"氣之為物,有清濁昏明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欲之累,則為圣;稟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為賢;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則為愚為不肖。"(《玉山講義》,《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以"氣稟"來說明人的差別,而此差別往往不局限于人的道德范圍,"人之稟氣,富貴、貧賤、長短,皆有定數寓于其中。"(《朱子語類》卷四)"氣稟"也用于說明人的社會地位、命運之不同,則尤為謬誤。

在朱子看來,由"氣稟"之論,則于儒家人性論問題有了一個根本的解決。然而朱子本人在論述"氣稟"之時,也不能不暴露出"氣稟"之說所無法解釋和克服的矛盾。朱子接著張、程講"天地之性"皆善,而"氣稟之性"中有善有不善,為"理與氣雜"。而"理與氣雜",不等于說"理"為善,"氣"為不善,而是"氣"有清濁,把"氣"之清濁作為個人根性善惡之根源。然而,如果進一步對此進行追問,則須說明何以"氣"有"清"與"濁"之分。"理"為全善,"理"又無所不在,何以"氣"會有如此差別?對于此,朱子的回答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講:"氣有清濁,故稟有偏正。"(《延平答問》,《朱子遺書》)另一方面,他又說:"二氣五行始何嘗不正,只袞來袞去,便有不正。"(《朱子語類》卷四) "人所稟之氣,雖皆是天地之正氣,但袞來袞去,便有昏明厚薄之異。"(同上)"氣"如果開始都是"正氣",如何"袞來袞去"便"不正"、便"有異"了?對此,朱子并沒有回答,恐也難以回答。就此而言,"氣稟"之說,只是給"惡"的產生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找到了一個與人之共同本性不同的來源,以此既說明"惡",又不妨害性善。而這個作為"惡"的來源的"氣",卻并不足于從根本上回答和解決"惡"的來源的問題。

2、物欲

"本心"是純善的,然何以有惡?象山認為,善是人性的本質規定,而不善雖有,但不是人性上存在的本然。他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今人多失其旨。蓋孟子道性善,故言人無有不善。今若言人之不善,彼將甘為不善,而以不善向汝,汝將何以待之?故曰:"當如后患何?"(《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四)

這即是說,為了強調道德,應該主張人性本善,而不以惡為人性之本質。但道德若要成為現實,僅講性善是不夠的,還必須為道德的必要性找到根據,作出說明。象山以"本心"來說明性善,用"物欲"來說明"惡"。

象山有時也用"氣稟"來說明人與人的差別,但其用以說明道德必要性根據的"惡"的問題的,并不是"氣稟",而是與"本心"相對的"物欲"。"物欲",象山也稱之為"利欲"。"人無不知愛親敬兄,及為利欲所昏便不然。欲發明其事,止就彼利欲昏處指出,便愛敬自在。此是唐、虞三代實學,與后世異處在此。"(《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

人之"本心"本是一個有"良知"、"良貴"的善心,不善來自于"物欲"對于人"本心"之"害"。象山把物欲對于本心的侵害稱作"陷溺"或"蒙蔽"。"陷溺"、"蒙蔽"都是就"心"而言,"惟夫陷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則其所貴者類出于利欲,而良貴由是以浸微。"(《天地之性人為貴》,《陸九淵集》卷三十) "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沒于聲色富貴間,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須先有智識始得。"(《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 "本心"是善的,而不善在于"物欲"對于"本心"的"陷溺"或"蒙蔽"。

"惡"是與"善"相對立而存在的,"有善必有惡,真如反覆手。然善卻自本然,惡卻是反了方有。"(《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四) "惡"既來自在于"物欲",那么"善"與"惡"的對立,也就是"物"與"我"的對立。象山以《易》之《履》、《謙》二卦發明之:

"《履》,德之基",是人心貪欲恣縱,《履卦》之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其成既定,則各安其分,方得尊德樂道。"《謙》,德之柄",謂染習深重,則物我之心熾,然謙始能受人以虛,而有入德之道矣。(《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

"惡"是由于"心"受到"物欲"的侵害,是"人心"的一種病態,所以象山說:"某之所憂人之所病者在心"(同上) "心不可汨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來無事,胡亂被事物牽將去。若是有精神,即時便出好。若一向去,便壞了。"(同上)

象山以"本心"是否陷溺于物欲來區分圣賢與常人。他說:"生知,蓋謂有生以來,渾無陷溺,無傷害,良知具存,非天降之才爾殊也。"(同上)普通之人,則是心受到了物欲的侵害。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也在于此。"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夫權皆在我,若在物,即為物役矣。"(同上)

象山以"物欲"來說明"惡"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理論在思辯性上雖不及朱子"氣稟"之說,但其思想有勝于朱子"氣稟"之說處。朱子以為人之根性之不齊,乃在于"氣稟",而人一旦出生,其根性便由"氣稟"決定了。象山則以人皆有至善之"本心",不善的人只是被"物欲""蒙蔽"了,待其去此"蒙蔽",則復見其"本心"。由此,他對"氣稟"有定之說作了批評,這可從他對于《五行書》的批判中見出:"《五行書》以人始生年、月、日、時所值日辰,推貴賤、貧富、夭壽、禍福詳矣,乃獨略于智愚、賢不肖。曰純粹、清明,則歸之貴、富、壽、福;曰駁雜、濁晦,則歸之賤、貧、夭、禍。關龍逢誅死,比干剖心,箕子囚奴,夷、齊為饑夫,仲尼羈旅,絕糧于陳,卒窮死于其家,顏、冉夭疾,又皆貧賤,孟子亦老于奔走,圣賢所遭若此者眾。?茸委瑣,朋比以致尊顯,負君之責,孤民之望,懷祿耽寵,惡直丑正,尸肆讒慝,莫知紀極。又或壽老死簀,立伐閱,蒙爵謚,以厚累世。道術之純駁,氣稟之清濁,識鑒之明晦,將安歸乎?《易》有《否》、《泰》,君子小人之道迭相消長,各有盛衰。純駁、清濁、明晦之辯不在盛衰,而在君子小人。今顧略于智愚、賢不肖,而必以純粹、清明歸之貴、富、壽、福,駁雜、濁晦歸之賤、貧、夭、禍,則吾于《五行書》誠有所不解。"(《贈汪堅老》,《陸九淵集》卷二十)象山在這里批評了《五行書》以"氣稟"來論定人的社會地位和命運的差別。這個批評雖不是針對朱子而發的,但就其所批判的思想而言,朱子也是可以對號入座的。例如他曾說:"稟得精英之氣,便為圣為賢,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稟得清明者便英爽,稟得敦厚者便溫和,稟得清高者便貴,稟得豐厚者便富,稟得長久者便壽,稟得衰頹薄濁者便為愚、不肖、為貧、為賤、為夭。"(《朱子語類》卷四) 此種言論,直和《五行書》一般,此為其不及象山處。

3、"惡"

朱子與象山二人對于"惡"之來源有不同的見解,一曰"氣稟",一曰"物欲",然而其對于什么是"惡"的解釋卻大體相同,二人都把"欲"作為"惡"的本質內容。這反映了理學中道學與心學兩派在制欲主義立場上的一致性。

朱子說:"天理有未純,是以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盡,是以除惡常不能去其根。"(《戊申延和奏札五》,《朱文公文集》卷十四)這里,"善"與"惡"對舉,"天理"與"人欲"對舉。"人欲"即是"惡"之內容。所謂"惡",是就是指有"人欲"存在。而這個"人欲",朱子也同象山一樣,把它叫作"物欲"、"嗜欲"或"私欲"。如:

眾人物欲昏蔽,便是惡底心。(《朱子語類》卷七十一)

不為物欲所昏,則渾然天理矣。(《朱子語類》卷十三)

只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齊昏了。(《朱子語類》卷八)

然人有是身,則耳目口體之間,不能無私欲之累。(《論語或問》卷十二)

況耳目之聰明,得之于天,本來自合如此,只為私欲蔽惑而失其理。(《朱子語類》卷四十六)

朱子對于"人欲"甚為貶低,"人欲者,此心之疾?,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辛丑延和奏札二》,《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人欲"雖有如此之害,而人有耳目之官,人生于天地間又不能無欲,雖圣人也當不出于此。于是朱子便對人的合理欲望和"人欲"作了區分。"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 "此寡欲,則是合不當如此者,如私欲之類。若是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但亦是合當如此者。"(江永:《近思錄集注》卷五。見《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后錄》)在這里,朱子將人的本能和人的本能之外的欲望作了區分。人的本能是合理的,是人"合當如此",這不僅不是"人欲",而且還是"天理",本能之外的欲望,則是"人欲",則屬于"惡"。

象山對于"惡"的認識,也是把人的欲望當作"惡"的內容。其所謂"欲"者,仍是"物欲"。"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則心自存矣。然則所以保吾心之良者,豈不在于去吾心之害乎?"(《養心莫善于寡欲》,《陸九淵集》卷三十二)"欲"有時也與"道"對舉。如:"道可謂尊,可謂重,可謂明,可謂高,可謂大。人卻不自重,才有毫發恣縱,便是私欲,與此全不相似。"(《論語說》,《陸九淵集》卷二十一) "主于道則欲消,而藝亦可進。主于藝則欲熾而道亡,藝亦不進。"(《雜說》,《陸九淵集》卷二十二) "部蠡、管之見,蕩其私曲,則天自大,地自廣,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豈不快哉!豈不樂哉!若諸公所可喜者,皆是專于向道,與溺私欲不同耳。"(《與包敏道·二》,《陸九淵集》卷十四) "欲"與"道"對立,直是"善"之對立面。

朱子與象山都把人的欲望作為"惡"的內容,或者說都和人的欲望過不去,這在思想淵源上與孟子有關。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上》)然而,朱陸用"人欲"來說明"惡",卻又與孟子思想絕不相類。這是因為:

第一、孟子雖講"寡欲",但并不否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性也。"(《孟子·盡心下》) 程子解釋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則是命也。不可謂'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朱子《孟子集注·盡心下》引程子語)即按程子解釋,孟子也并不否認人之欲望之合理性,而是認為不要過分地去勉強追求得不到的、實現不了的欲望。就在"養心莫善于寡欲"之下,《孟子》書又載孟子談論"曾皙嗜羊棗"一事: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孟子·盡心下》)

篇(5)

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夢想,夢想是我們的希冀,它引領我們奮發進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個人客戶經理的是一支新生力量,工行為個人客戶經理提供了夢想的平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欣逢盛世,當有所作為。我選擇了這一崗位,我的夢想那就是與工行一起飛翔。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該風雨兼程。在工作中,我毫無怨言,勇敢地經受著每一次營銷中的困難和壓力,以堅定的意志,執著地追求著夢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工作,一切會在意料之中。僅三月份,我個人營銷理財金8個,攬個人存款523萬元。

夢想,給了我足夠的耐心和恒心。三月中旬,春寒料峭,我得知一企業單位改制,員工要身份置換,為贏得這筆存款,我頂風冒雨一次又一次登門拜訪,提出為他們置換金。但由于這單位樓下就有中行網點,并且一直有良好的業務往來,所以他們也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我。我并不灰心,逐個拜訪有關科室多次與他們進行溝通,有志者事竟成。我堅韌的毅力和鍥而不舍的敬業精神終于感動了他們,最后終于答應將這筆存款舍近求遠存入我分理處,同時還營銷了兩個理財金帳戶。記得那天這單位的領導和財務人員來辦理存款時由衷對我贊嘆道:“如果我們企業員工都有你這種敬業精神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篇(6)

教師個人魅力的影響逐漸被相關教育者重視,高中政治教師在個人魅力方面的培養能夠有利于高中政治教育的實施。

一、高中政治教師個人魅力

高中政治課的作用是樹立高中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高中政治教師作為高中政治課的授課主體,其個人魅力對學生思想和個人行為規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中政治教師個人魅力體現在教師的個人形象和內在素養兩個方面。

(一)高中政治教師個人形象

高中政治教師因其所教授科目的特殊性,在教師外在形象和個人行為上有著特殊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師的個人行為態度是教師個人魅力外在體現的重要層面,高中政治教師的行為表現在其對待學生、教學上的態度和方式。教師個人形象在行為態度中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的行為包括教師個人語言、肢體動作等。另外教師個人形象另一個重要的構成因素就是教師的著裝,高中政治教師在著裝和個人裝扮方面的處理對學生的審美形成有很大的影響[1]。

(二)高中政治教師內在內在素養

作為政治教師其內在修養必不可少,優秀的個人品質是成為高中政治教師的基礎,高中政治教想得到學生的認可,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高中政治教師要有個人理想,以健全學生思想、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為己任,教師應該充滿自信,才能受到學生歡迎。良好的內在素養能幫助教師更好的和學生溝通拉近距離。作為政治教師,其內在素養決不能缺少堅實的知識基礎,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考量教師的一大指標。政治教師在政治知識方面有欠缺,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產生質疑,進而對政治學習喪失信心。

二、高中政治教師個人魅力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一)情緒影響

自信是一個人個人魅力的保證,政治教師的個人魅力外在表現,自信對其表現的影響重大。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時間,政治教師充滿自信,的表現都能帶動學生學習的情緒。試想,一位教師無精打采、聲音細微、狀態萎靡,這樣的教師來講政治課,學生不但不會接受課程,反倒會對該科目反感,甚至厭惡。教師充滿自信的舉止,會使學生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自信、樂觀、陽光的教師形象容易讓當代高中生接受,能夠縮小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加師生溝通,為政治課的教育創造良好的基礎[2]。教師個人的情緒會通過其表情動作體現,進而對學生的情緒產生影響,教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心備課,課上富有活力充滿激情,為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不但能提升政治教師個人魅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情緒的感染,進入政治課學習當中,利用教師實現教學任務,建立有活力的課題氛圍。

保持良好情緒不但利于教師進行教育工作、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是教師自我提升的方法之一。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追求心靈平和,利于人體健康,還能使教師享受教學的樂趣。教師在得到提升的同時,也會影響學生,教師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學生也能從中學習到心態的重要性,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利于學生調整心態。

(二)知識影響

高中政治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是身為政治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簡單地說,專業知識能力不足,根本無法進行授課,即便授課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作為新時代的高中政治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高中政治知識,更要關注社會新聞,學習新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

一些高中生不喜歡政治課,認為政治課枯燥乏味,沒有任何趣味。當今教育的要求是以學生為主,建立互動的教學模式,因此高中政治教師應多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興趣愛好,掌握新知識,減少與學生之間的代溝,與學生建立無障礙的交流。當學生對一名教師產生好感,并信任該教師的話,對該教師講授的課程也會感興趣,肯去努力學習。這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掌握理論知識,對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如:體育、網絡、音樂等方面的新聞和知識都要了解,這樣利于政治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

(三)道德影響

篇(7)

摘要:目的:探討當代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人格之間的關系。方法:對459名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本科生進行了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癥狀自評量表和艾森克個性問卷的調查。結果:1.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維度表現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過去的危機。2.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尺度的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和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兩個維度與SCL-90的8個維度,EPQ的P、N、L維度均顯著負相關,與EPQ的E維度呈顯著正相關。結論: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等因素存在顯著相關。

關鍵詞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人格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9—0008—03

本文為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黨建思政與高教管理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SZ201309ZD)。

收稿日期:2014—04—10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德裔美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克森于1963年首創,并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咨詢心理學等領域。Kovel認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世紀系統描述人類發展的最有影響的概念之一。[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在不同的層面來使用以強調不同的問題。同一性有時指結構,有時指過程,有時指主觀經驗,有時指功能,有時指個體獨特的意識感,有時指經驗連續的潛意識追求。[2]

大學生是處于青年末期的一個特殊群體,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期。大學時代正是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重要時期。[3]健康的心理狀況對大學生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作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格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處于青少年后期的大學生,正處于埃里克森所說的同一性對同一性擴散階段,處于“規范性危機”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本研究主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在現代社會,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完成的情況究竟如何,有什么特點。二是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間有什么相關性。三是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地位與人格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495份,回收率為99%,其中有效問卷459份,有效率93%。年齡17~24歲,平均年齡20歲,男性421人,女性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測定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艾森克個性問卷(EPQ)測定大學生人格狀態。

1.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編制,張日昇教授1989年修訂。[4]本量表共計12個測查項目,測查項目由“現在的自我投入”、“過去的危機”、“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三個量表尺度組成,根據各量表尺度得分的組合,決定6種同一性地位。該量表的信度(分半信度0.88~0.91)和結構效度均達到了滿意水平。[5]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

SCL-90系20世紀70年代由Derogatis.L.R編制,80年代引入我國,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心理咨詢。量表共90個條目,通常評定一周以來被試者的各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每個項目按“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等級以1~5評分。[6]癥狀自評量表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為保證作答質量,本研究保留8個因子,即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3.艾森克個性問卷(EPQ)

問卷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艾森克教授于1952年開始設計,1975年定名為EPQ,選取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和社會掩飾性四個維度對人格特征加以分析。[7]該問卷簡明易懂,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并被廣泛使用的測定個性的一種標準量表。1980年,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教授對EPQ進行了修訂,共88個題目,選項回答分“是”或“否”兩種,在1985年鑒定會上專家們一致認定這項成果達到了國際水平。

(三)研究程序

采用集體施測,統一發放問卷,不要求填寫姓名以消除被試心理壓力,被試者獨立按照指導語逐項回答問卷上的所有問題,測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采用spss16.0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本研究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一般狀況

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維度的平均分數顯現如下態勢: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大于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大于過去的危機。

(二)本研究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

從表2中的總體上看,大學生在六種同一性地位上分布很不均勻。其中,同一性擴散地位的人數最多,占45%,同一性形成與權威接納地位次之,占29%;其次為積極延緩地位占11%,權威接納地位占7.8%,同一性形成地位占4.6%,同一性擴散與積極延緩階段地位占2%。但比較而言,處于同一性形成地位上一年級人數是最多的;同一性形成與權威接納階段和積極延緩地位者四年級居多,二年級處于權威接納地位的人數是最多的,而三年級中處于同一性擴散地位的人數是最多的,達到53%。

(三)本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對SCL-90問卷進行統計,其8個因子的均分見表3。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在SCL-90各因子達到中度以及痛苦水平(各因子≥3)的人數在1.3%~3.5%,由重到輕的排序是強迫(3.5%),人際敏感(2.8%),偏執(2.6%),敵意(2.2%),抑郁(2.0%),焦慮(1.7%),精神病性(1.3%)。

(四)本研究大學生人格狀況

從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個性的P維度(精神質)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5),性格的精神質略高;E維度(內外向)平均值高于中值(中值=13),性格偏外傾;N維度(神經質)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9),情緒易沖動,不太穩定;L維度(掩飾性)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10.5),性格具有一定掩飾性。

EPQL2.0019.0010.573.43

(五)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尺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關于“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從表5中可以看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與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呈極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在-0.255至-0.409之間。關于“過去的危機”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從表中可以看出,“過去的危機”與抑郁、偏執因子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92、0.094。關于“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從表中可以看出,“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與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223至-0.337之間。

(六)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尺度與人格的相關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與P維度(精神質)和N維度(神經質)有極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78、-0.311,與E維度(內外向)和L(掩飾性)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57,0.177。“過去的危機”與P維度(精神質)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095。“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與P維度(精神質)和N維度(神經質)有極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315,-0.274,與E維度(內外向)和L(掩飾性)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87,0.141。

三、討論

(一)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總體情況分析

從總體狀況來看,被試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維度表現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過去的危機。主要原因有:一是社會轉型加快對個人和高校都存在影響,大學生畢業去向日趨多元,崗位任職需求日趨多樣,使他們對今后工作的不確定預期增強,恐慌感和能力危機感也相應增強。所以,相對于充滿變數的未來,大學生更傾向于在校期間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能力。二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入黨、就業以及深造等現實問題,關乎其切身利益,他們更傾向于靠加大現實投入來積極爭取自身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三是大學生入校后,基本實現了脫離父母和家庭、開始群體生活的心理轉變,這代表了過去階段性心理決策的終結。隨著心理年齡增長和人生閱歷增加,大學生對過去危機中的經歷和矛盾逐漸培養起理性思辨能力,使自己對現實與未來的投入明顯高于過去的危機。

(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被試大學生的現在和將來自我投入愿望與心理健康諸因子存在極顯著的負相關。主要原因有:一是對現在和將來自我投入較多且愿望強烈的大學生自信心較強,在積極進取的過程中,不斷收獲著階段性成果帶來的心理滿足,形成了良性的心理激勵循環機制。二是此類群體對自己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善于發現和利用自己的長處,決不好高騖遠。三是此類群體對周圍的人和事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和激情,遇到困難與挫折能夠迅速振作,自動消除偏執的隱患。

(三)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人格的關系

結果顯示,內外向與現在的自我投入和將來的自我投入呈極顯著正相關,精神質與現在的自我投入和將來的自我投入呈極顯著負相關,與過去的危機呈顯著負相關,神經質與現在的自我投入和將來的自我投入呈極顯著負相關。這是由于外向性格往往伴隨著正面情緒,傾向于對現在持樂觀態度并在將來保持積極的心態;而內向性格往往伴隨著負面情緒,對現在和將來信心不足,投入較低。高精神質的大學生通常表現的孤獨、固執和具有攻擊性等,導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者誤將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分析解決,使得負面情緒擴大。精神質低的大學生較傾向于保持克制負面情緒,能夠較快融入群體,靠努力獲得穩定的預期未來。神經質高的大學生一般表現為焦慮、緊張、擔憂等,人際關系出現障礙,情緒起伏較大,高校管理者一般會區別對待。神經質低的大學生常常表現為成熟、自信、積極,適應能力和心理調試能力較強,情緒反應緩慢且較輕微,在做人做事以及做學問上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認識,對未來的投入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實踐。

參考文獻]

[1]Kit Welchman.Erik Erikson:Is Life,Work and Singificance[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2]韓曉峰,郭金山.論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4(2).

[3]EH Erikson.Dimensions of New Identity[M].New York:Norton,1974.

[4]張日昇.自我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4).

篇(8)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在以描寫國家大事、政治軍事和外交斗爭為主的《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中,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然而,如果說《三國》中有哪一個女性形象對整個故事結構、情節發展有所影響的話,那是非貂蟬莫屬了。貂蟬是《三國》一書中作者著墨最多、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女性形象。一直以來,許多論及《三國》中包括貂蟬在內的女性形象的文字,說好話的居多,切中要害的分析較少。

貂蟬形象在藝術描寫上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形象前后不一,顯得支離破碎。我們知道,小說的情節是人物活動的歷史,它是由人物的行動、遭遇構成的。小說中人物的所做、所為、所說、所想,在一部作品中應當是前后統一、互相貫通、融為一個整體的,應當有他(或她)的較為穩定的完整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我們這樣說,絲毫不排除人物的性格或行為應當發展、變化,但這發展、變化應當是在具體條件下的發展變化,應當有人物自身的以及外界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邏輯性與必然性,給人以真實可信的感覺。而貂蟬的形象則恰恰是前后分裂的,她后來的變化也是令人無法理解的。

在具體實施美人計,誘惑并離間董卓和呂布的過程中,貂蟬更是完全依據間諜工作的需要來操縱自己的情感,從容自如的周旋于董卓、呂布之間,以極其巧妙的手段完成了除掉國賊董卓的“大業”,表現出令人稱奇的機警、干練、成熟、老到,簡直可以和一個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職業間諜媲美了。

在王允的連環計得逞、董卓被誅殺之后,書中這樣交代了一句,便沒了下文:

呂布到了塢,先取了貂蟬,送回長安。

貂蟬作為一個弱女子,到了這種時候除了自殺之外,想要活命,恐怕也只有給呂布這個好色之徒作這一條路了。王允本來就是把她當做工具使用的,當然也不會再來關心她的命運。“工具”的任務完成了,羅貫中也就不再多費神思和筆墨了。只剩下讀者去為她牽腸掛肚了。

然而,到了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一節中,當我們把“美眉”貂蟬快要忘卻了的時候,她又再次露面了。更出乎意料的是,這時的貂蟬卻仿佛變成了另外的一個人:當曹操兵圍下邳,呂布束手無策之時,陳宮一再向呂布陳說厲害,建議分兵破敵,而呂布卻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幾次本想按照陳宮的意見辦,但都被其妻嚴氏所阻。嚴氏以前的情況書中沒有交代,她這樣目光短淺,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全局,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貂蟬――這個在連環計中機警干練、成熟老到,而又深明大義,頗具犧牲精神的人物,在此時是如何表現的呢?

……布愁悶不決,入告貂蟬。貂蟬曰:“將軍與妾做主,勿輕自出。”布曰:“汝勿憂慮。吾有畫戟、赤兔馬,天下人誰敢近我!”布出,謂陳宮曰:“曹軍糧至者,詐也。曹多詭計,吾未敢輕動。”宮長嘆而出,曰:“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矣!”

不僅如此,而且:

布終日不出,只守嚴氏、貂蟬飲酒,以解愁悶。

從上述短短的兩段描寫來看,貂蟬完全和嚴氏一樣,成了一個毫無見識的普通婦人。她不僅不支持陳宮的正確意見,好言勸導呂布,反而拖呂布的后腿,并且終日陪呂布飲酒消愁,已完全成了一個靠色相供人玩樂的標準侍妾,哪里還有連環計中的貂蟬的半點影子?不僅沒有了以前的精神氣質,而且也缺少了以前的那一股靈活之氣。

最后,連呂布自己也都發覺“吾被酒色傷矣!”但為時已晚:下邳被攻破,呂布一命嗚呼。那么,貂蟬的結局有如何呢?書中只這樣交代了一句:

操將呂布妻小并貂蟬載回許都,盡將錢帛分犒三軍。

從此以后,貂蟬便不復在書中出現,那么,她后來是成了曹操的呢,還是被曹操贈與他人了呢,書中沒有交代待,我們也不得而知。總之,貂蟬的故事是到此結束了。

貂蟬形象的前后不一,判若兩人,還表現在羅貫中對貂蟬評價的矛盾態度上。在有關描寫貂蟬的情節之后,有兩首“詩贊”,其一是贊貂蟬和王允的,詩曰:

四海瓜分漢世傾,天生董卓起囂塵。罪盈惡貫迷聲色,積玉堆金作富人。

報主貂蟬真義烈,匡君王允實忠貞。賊徒李、郭恣橫日,廊廟慚無死節臣。

又詩贊貂蟬曰:

養育人才扶治世,食人衣祿報人恩。漢朝累世簪纓輩,不及貂蟬一婦人。

當貂蟬不顧及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不考慮自己的一切利害關系而心甘情愿、死心塌地的去充當某種政治陰謀的工具時,羅貫中便夸她“義烈”能“報恩”,甚至認為“漢朝累世簪纓輩”皆不如她,評價不可謂不高矣!但是,在呂布兵敗下邳,白門樓殞命一節中,作者不僅從具體情節的交代中肯定呂布之敗是由于“聽妻言,不用將計”,而且還通過這樣一首詩嘆來表白“女人是禍水”的思想: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空余赤兔千里馬,謾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何太懦,養鷹休飽聽何疑。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

當然,這里只說了妻,貂蟬不是妻是妾,但貂蟬同樣反對呂布采納陳宮的意見,與嚴氏相比,呂布當然更“戀”貂蟬。此處的“戀妻不納陳宮諫”和“聽妻言,不用將計”無疑都包括了對貂蟬的指責。在這里羅貫中把呂布的失敗責任一股腦兒的推到女人――貂蟬和嚴氏身上,顯然是荒唐的。與前面詩贊中對貂蟬的褒揚相比,這后面的貶抑態度也是十分清楚的。這種矛盾的態度,正是羅貫中世界觀、婦女觀和道德觀上矛盾的反應,也是作者在貂蟬形象塑造上支離破碎,前后不一的根本原因之一。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探討和分析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對貂蟬形象的分析,我們除了從《三國》這部作品本身的描寫和其他可資找尋的有關材料來探討之外,還有一個辦法便是把她與其他幾部長篇古典文學名著中提供的女性形象做一比較,就更容易看清問題和說明問題。

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水滸傳》中的潘金蓮。這一女性形象內涵的復雜性我們姑且不論。但與貂蟬相比,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潘金蓮的形象要顯得真實、豐滿一些。她不是象貂蟬那樣,作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隨人使用的工具,她至少有一些獨立的人格意識:例如她在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當“使女”時,“那個大戶要纏他”,她“意下不肯依從”便去告訴了“主人婆”。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他不是可以任人玩弄的工具,她具有一定的反抗性,敢于維護自己的人格與尊嚴。那“大戶”為此事記恨潘金蓮,倒貼房奩,硬把她“嫁”(其實是送)給了武大,她“見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瑣,不會風流”,心里十分反感,她絕不甘心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是要反抗命運的安排,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主動的愛上了武松并被動的與西門慶發生了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這些行動都表明了她對那樁強加于她的不合理的婚姻的反抗。作為一個市民婦女的潘金蓮,當然具有不少的弱點和缺點,但這一形象給予我們的印象卻至少是真實的、完整的。潘金蓮有自己的感情、愿望與要求,有細致的心理活動,與貂蟬相比,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某種概念的圖解;她的性格發展有前后的一貫性與完整性,不是作家為了組織情節而硬拉過來的工具,不是前后判若兩人的傀儡,至于對潘金蓮如何評價,那是另一個性質的問題。

總之我們認為,與貂蟬這一形象相比,潘金蓮的形象在藝術上呈現著一種真實性、豐富性、完整性和獨立性,不像貂蟬那樣,給人以支離破碎、前后不一的感覺。即使從思想認識意義上看,潘金蓮也表現出一種貂蟬身上沒有的、難能可貴的人格獨立性和反抗性,雖然她的反抗是朦朧的、盲目的、不自覺的。

至于到了《紅樓夢》里的林黛玉,那就完完全全是一個極其真實的,血肉飽滿的女性的藝術形象了。與貂蟬的形象相比,林黛玉的形象不僅在藝術上是完全成功的,而且其思想認識意義也是無與倫比的。我們從林黛玉身上不僅再也看不到半點貂蟬身上的那種蒙昧、奴性和沒有獨立的人格意識,就連潘金蓮身上那種帶有原始方式的盲目反抗色彩也沒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終于從不覺醒走到了覺醒,從幼稚走到了成熟,從絕對服從走到了自覺反抗,這無疑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陳壽.三國志.北京出版社,2007.

[3]魯迅.小說舊聞抄.齊魯書社,1998.

篇(9)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6)01-0022-06

Abstract:Based on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tiated effect of team task conflict on individual creativity depending on differen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Using data from 44 R&D teams, including 169 individuals and 44 direct supervisors, and the mothed of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 we find that(1)when individuals tend to use cognitive reappraisal, task conflict will facilitate individual creativity, partially mediated by perspective taking,(2)when individuals tend to adopt expressive suppression strategy, task conflict will impede individual creativity, fully mediated by emotional exhaustion.

Key words:task conflict; individual creativity;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perspective taking; emotional exhaustion

1引言

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凸顯了企業提升創造能力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企業逐漸認識到,作為創新源泉的員工創造力是組織的最大財富,如松下電器認為其技術領先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員工隨時隨地――在家里、在火車上,甚至在廁所里,都思索創新提案”。同時,企業越來越依靠多元化團隊完成復雜的創造性任務[1],團隊成員的異質性知識、經驗等常常會使團隊成員對任務本身以及任務目標的理解存在分歧,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引發團隊任務沖突[2]。因此,團隊任務沖突成為影響個體創造行為的重要環境因素。那么,團隊任務沖突如何影響成員個體的創造力呢?

目前,任務沖突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集中在團隊層面[3,4],重點探討中介作用機制和邊界作用條件。前者如De Dreu等[5]指出,任務沖突通過激發信息精細化加工提高創造性產出;周明建等[1]發現,研發團隊的任務沖突通過團隊效能影響團隊創造力。后者如Farh等[6]發現,項目所處周期調節項目團隊任務沖突與團隊創造力的關系,項目前期,兩者存在倒U型關系,項目后期,兩者關系不顯著;此外,學者們還發現團隊成員特質[7]、團隊心理安全氛圍[8]、伴生沖突[9]、團隊目標和沖突處理方式[10]等均可調節兩者的關系。雖然任務沖突與創造力在團隊層面的作用機理得到了深入研究,但研究者忽視了任務沖突對個體影響的差異性,導致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關系的研究十分匱乏。

在團隊層面研究中,戴佩華和范莉莉[9],Jiang等[11]均從理論的角度提出,任務沖突對個體存在非單一性影響機制:任務沖突具有激發與拓展個體思維/認知的潛能,但也可能導致人際關系變差,誘發抑郁、憤怒等消極情感反應。這意味著,面對同一任務沖突情境,成員的反應可能不同[12]。那么,什么因素會導致個體的差異化反應呢?Gross[13]提出的情緒調節過程理論涉及個體控制認知和情緒的過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理論線索。在不同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下,個體賦予任務沖突積極或消極的意義,進而分別通過認知活動和情感反應對創造力產生異質性影響。

因此,基于情緒調節過程理論,本研究試圖揭示不同情緒調節策略下團隊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的關系,利用多層線性模型(HLM)檢驗情緒調節策略對任務沖突-個體創造力的跨層調節效應及觀點采擇(認知活動)和情緒耗竭(情感反應)在這一調節效應下的中介機制。本研究的結論豐富和拓展了任務沖突與創造力的相關理論,并為管理實踐提供了策略性建議。

2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任務沖突指團隊成員就任務如何完成或完成到何種程度所產生的不同觀點、主意或建議[11]。任務沖突以多樣化的觀點和信息為基礎,是形成團隊氛圍的重要因素。創造力是員工產生的關于產品、服務、流程等的新穎、有用的想法[14]。任務沖突對個體創造力影響的復雜性在于:一方面,任務沖突為認知活動提供新信息,促使個體反思存在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系統的信息加工,從而產生更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任務沖突易引感和人際沖突,誘發壓力與沮喪、憤怒等消極情緒,個體的部分注意力由完成任務轉移到應對消極情緒與壓力,降低工作質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不同情緒調節策略會激發任務沖突的不同作用路徑,進而對個體創造力產生影響。

情緒調節存在于情緒發生的過程之中,是指個體對情緒發生、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過程[13,15]。研究表明,個體在情緒調節策略的運用上存在差異[15],最常用和有價值的策略是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15]。認知重評是先行關注的情緒調節策略,指個體試圖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理解并合理化(包括負性)情緒事件。表達抑制是反應關注的情緒調節策略,指個體通過調動自我控制能力并啟動自我控制過程抑制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為。

2.1認知重評策略的調節作用與作用機制

對于習慣采用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任務沖突有利于其創造力的提升。首先,認知重評促使個體重估任務沖突產生的原因,并試圖以積極的方式理解任務沖突對問題解決和自我提升的意義。這種積極開放的心態引導個體認真審視他人的觀點,進而對任務和問題產生新的理解。其次,對任務沖突的正向評估增加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15],積極情緒有利于拓展認知范圍,提高認知靈活性,使個體更容易在不同的觀點之間建立聯系,提高想法的創造性[16]。最后,從社會互動的角度看,對他人觀點的積極評價有利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15],從而為具有風險的創造性活動提供社會情感支持。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a:

假設1a當個體采用認知重評的情緒調節策略時,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正相關。

觀點采擇指個體區分自己與他人觀點,并試圖理解與正確判斷他人想法的認知過程[17],該過程受個體特質和情境因素的影響[18]。觀點采擇首先要求個體認識到多樣化觀點的存在[18],任務沖突使不同視角顯性化,個體能夠較為輕易地分辨不同觀點,從而為觀點采擇提供基礎。認知重評使個體賦予任務沖突以積極意義[19,20],因此有助于個體克服“自我中心”和“自我服務偏差”[21],客觀評價不同的意見和見解,這正是個體進行觀點采擇的前提[22]。在對任務沖突進行積極、正面的重評過程中,個體會關注持有不同觀點的他人的需求與偏好,通過問詢、仔細傾聽和觀察行為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其動機、價值觀等,以合理化他人的觀點,并通過換位思考,從他人所處情境分析其視角與動機,洞察不同觀點提出的內在邏輯,發現不同觀點的價值,這一過程提高了個體的觀點采擇水平。

作為個體層面的認知活動,觀點采擇促使個體嘗試從他人的視角理解其想法,由此產生的信息需求可以通過主動探尋或密切關注其意圖得以滿足[23],即個體關注其他成員的需求,因此觀點采擇幫助個體更好地處理團隊內部人際關系,并有助于理解他人觀點。由此可見,觀點采擇能夠促使個體發現任務沖突的潛在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反思、重構已有的看法或整合不同的視角,進而促進創造性想法的產生。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b和假設1c:

假設1b當個體采用認知重評的情緒調節策略時,任務沖突與觀點采擇正相關。

假設1c觀點采擇中介了任務沖突與認知重評策略的交互與個體創造力的關系(中介調節)。

2.2表達抑制策略的調節作用與作用機制

如果個體傾向于采用表達抑制的策略,任務沖突則會抑制個體創造力。首先,在面對分歧或沖突時,個體會不自覺地產生沮喪等消極情緒反應

[24],表達抑制需要個體有意識地不斷抑制面對任務沖突時的情緒表達,這需要調用個體的注意力、控制能力等,消耗了個體本可以用于完成創造性任務的認知資源。其次,對情緒表達的抑制使個體的情緒體驗與表達產生不一致,“非真實自我的感知”會降低個體的自我評價[15],增加個體消極情緒體驗,進一步使個體以更加消極的方式看待任務沖突,甚至將任務沖突歸結為他人對自己的攻擊和侮辱,導致個體沮喪、憤怒等情緒的產生,影響個體對任務相關信息的加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a:

假設2a當個體采用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時,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負相關。

根據Maslach等[25]的定義,情緒耗竭指過度使用心理和情緒資源后產生的疲勞狀態,是個人情緒資源及與之相關的生理資源被用盡的感覺。壓力[26]、消極情感體驗[27]、情感體驗與表達不一致(表層扮演)[28]等都是誘緒耗竭的重要原因。面對任務沖突,采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會有很強的消極情緒體驗,需要付出額外努力遏制將內在消極情緒體驗外化為行為表達的傾向,這會消耗情緒和心理資源,導致情緒耗竭。此外,由于“非真實自我”產生的對自我的消極評價引發個體的沮喪、痛苦等情緒,也會產生資源損耗,誘緒耗竭。最后,對于不同觀點的消極評價降低溝通意愿,甚至導致溝通障礙,極易使任務沖突轉變為情緒沖突或人際沖突,引發個體的情緒耗竭感。

資源保存理論[29]認為,當個體自身的資源被損耗、受到威脅時,他們會采取各種策略以保護現有資源或彌補已損耗資源,因此,為遠離情緒耗竭的源頭,個體會從心理和認知上對工作產生疏離感[26,29],降低內部工作動機,減少對工作的投入。此外,情緒耗竭會導致員工疲勞、緊張等心理應激,個體的認知資源用于應對這些應激,而不是專注于如何完成任務,導致工作效率下降,抑制個體創造力的發揮。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b和假設2c:

假設2b當個體采用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策略時,任務沖突與情緒耗竭正相關。

假設2c情緒耗竭中介了任務沖突與表達抑制策略的交互與個體創造力的關系(中介調節)。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3研究方法

3.1樣本選取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選取研發團隊進行問卷調研,樣本涵蓋西安、青島等地的多個行業。為消除共同方法偏差影響,本研究包括兩個數據來源。問卷一由團隊領導者填寫,包括團隊規模、成立年限和個體創造力。問卷二由員工填寫,包括傳記性人口學基本信息、團隊沖突、情緒調節策略、觀點采擇和情緒耗竭。本次調研總共對53個團隊(212名成員)發放問卷,回收50個團隊,成員問卷181份,其中有效配對問卷為44個團隊,共169名成員,問卷回收率為85%,整體有效問卷率為79%。團隊規模由2到12人不等,平均規模為5.04人,平均每個團隊回收問卷3.84份,團隊回收率均值為78%。被調查團隊成員平均年齡為29.9歲,女性占23%,男性占77%,95%的員工接受過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

3.2變量測量

本研究采用國外應用廣泛的成熟量表對變量進行測量,以保證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在問卷編制的過程中,采用了標準的回譯程序。變量均采用李克特7級量表進行測量。

個體創造力采用了Zhou和George[14]的量表,包括13個題項,如“該員工經常提議用新方法達成目標”。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924。任務沖突采用了Pelled等[30]的量表,共4個題項,如“團隊成員對如何完成任務持有不同的意見”。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847。

情緒調節策略的量表來自Gross和John[15]的研究。認知重評包括6個題項,如“我會通過改變對現狀的看法控制情緒”。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888。表達抑制包括4個題項,如“我通過隱藏情緒來控制情緒”。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830。

觀點采擇的量表來自Grant和Berry[31]的研究,共4個題項,如“在工作中,我經常換位思考,以試圖理解他人的感受”。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796。情緒耗竭采用了Maslach等[25]的MBI量表,共9個題項,如“工作讓我身心俱疲”。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918。

團隊層面的控制變量有團隊規模、團隊成立年限。此外本研究控制了關系沖突,其量表同樣來自Pelled等[30]的研究,包括4個題項,如“團隊成員間關系緊張”。此外,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選擇了性別、年齡、學歷、工作年限作為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

4實證分析

4.1數據聚合和效度檢驗

由于任務沖突和關系沖突是團隊層面的構念,因此我們首先分析個人層面感知的團隊沖突是否具有組內一致性與組間差異。任務沖突和關系沖突的組內一致性系數Rwg均值分別為0.89和0.86,大于0.7,表明兩個變量均具有足夠的組內一致性;任務沖突和關系沖突的ICC(1)分別為0.19和0.15,高于0.12,ICC(2)分別為0.78和0.71,高于0.7,表明兩個變量具有足夠的、穩定的組間差異。這說明任務沖突和關系沖突在團隊層面的聚合是合適和有效的。因此,我們將個體感知的團隊沖突進行平均,得到各團隊的任務沖突和關系沖突的水平。

其后,我們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得到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平均萃取方差(AVE)和同一層面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個體創造力與觀點采擇 (β=0.37, p

4.2假設檢驗

由于分析涉及個體和團隊兩個層次,本研究采用多層線性模型(HLM)檢驗假設1a和1b,假設2a和2b。根據溫忠麟等[32]“有中介的調節效應”的方法,檢驗假設1c和假設2c。

(1)零模型

因變量存在足夠的組間變異是跨層分析的前提。零模型的結果顯示,個體創造力在團隊層面具有顯著差異(τ00=0.44,p

(2)跨層交互效應的檢驗

假設1a和假設2a的檢驗如表1中模型1~3所示。模型1包括個體和團隊兩個層面的控制變量和主效應,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認知重評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模型3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表達抑制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結果表明,認知重評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對創造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γ=0.28,p

假設1b的檢驗如表1中模型6~7所示。以觀點采擇為因變量,模型6包含個體層面和團隊層面的控制變量和主效應,模型7在模型6的基礎上加入認知重評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結果表明,認知重評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對觀點采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γ=0.34,p

假設2b的檢驗如表1中模型8~9所示。以情緒耗竭為因變量,模型8包含個體層面和團隊層面的控制變量和主效應,模型9在模型8的基礎上加入表達抑制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結果表明,表達抑制與任務沖突的交互項對情緒耗竭有顯著的正向作用(γ=0.24,p

(3)“有中介的調節作用”的檢驗

假設1c提出觀點采擇對交互項(認知重評×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之間關系的中介作用。模型1~2滿足了第一步要求,交互項與因變量關系顯著;模型6~7檢驗了第二步要求,交互項與中介變量關系顯著。模型4檢驗第三步,結果顯示,加入觀點采擇后,交互項對個體創造力的影響由模型2中的γ=0.28(p

假設2c提出情緒耗竭對交互項(表達抑制×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之間關系的中介作用。同樣地,模型1和模型3滿足了第一步要求,交互項與因變量之間關系顯著;模型8~9檢驗了第二步要求,交互項與中介變量關系顯著。模型5檢驗第三步,結果顯示,加入情緒耗竭后,交互項對個體創造力的影響由模型3中的顯著變為不顯著(γ=-0.09,p>0.05),說明情緒耗竭完全中介了任務沖突與表達抑制的交互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假設2c通過。

5結果討論

總體來說,實證結果證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設。具體地:

第一,認知重評使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表現出正向關系,即傾向于采用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在面對任務沖突時表現出更高的創造力。這表明認知重評能夠促使個體更好地利用任務沖突中的異質性信息,激發自己的創造性潛能。這一結論與情緒調節和團隊層面的任務沖突研究結論較為一致。

第二,觀點采擇部分中介認知重評對任務沖突-個體創造力之間的正向調節作用。這表明對采用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而言,任務沖突促使個體通過理解、采納他人的觀點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同時,部分中介效應的結果說明在該影響路徑中可能存在本文未研究的其他中介變量。

第三,表達抑制使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表現出負向關系,即習慣采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在面對任務沖突時表現出低水平的創造力。這表明任務沖突破壞了表達抑制個體的創造過程。該結果與任務沖突在團隊層面的研究表現出不一致,Jiang等[11]發現,當團隊中存在任務沖突時,情緒調節(認知重評、表達抑制等)能夠減少因觀點分歧帶來的人際沖突,提高團隊協作水平,從而有利于團隊績效。然而,本研究的結論表明,雖然采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通過控制負面情緒的表達,有效地防止了團隊內部因任務沖突產生的人際矛盾,但這也消耗了個體的情緒、認知資源,不利于個體創造力的發揮。該結論支持了Shin等[12]的觀點,即同一情境會對團隊成員產生異質性影響。這體現了跨層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情緒耗竭完全中介了表達抑制對任務沖突-個體創造力之間負向調節作用。這一結果說明,采用表達抑制這一情緒調節策略的個體在面對任務沖突時,由于抑制情緒而造成對情緒資源的持續損耗,增加了個體的情緒耗竭感,從而損害個體創造力。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有三點。第一,本研究首次探討了團隊任務沖突對個體創造力的跨層影響機制,且發現了與團隊層面任務沖突影響結果不一致的結論,是對以往單一層面研究的拓展[33]。第二,以情緒調節過程模型[13]為基礎,本研究解釋了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關系不確定性的原因,指出不同情緒調節策略使個體對任務沖突產生差異性理解,繼而對創造力產生不同影響。第三,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情緒調節策略下,任務沖突影響個體創造力的機理,發現觀點采擇和情緒耗竭部分或完全中介了不同情緒調節策略與任務沖突的交互與個體創造力的關系,該作用機理將任務沖突對個體認知和情緒的影響納入同一框架,解決了理論上的矛盾,深化了任務沖突和創造力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對組織創新實踐的管理啟示有兩點。首先,團隊領導及其成員應該意識到,沖突,尤其是任務沖突,并不一定帶來不利后果。任務沖突具有潛在價值,應該形成如何實現這種潛在價值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避免沖突,強調“和諧”。但同時也不能認為任務沖突本身直接發揮作用,還需要其他因素(如領導)引導員工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任務沖突。其次,在團隊建設與培訓方面,應該選擇傾向于采用認知重評策略的成員(如通過讓面試者參加相應的心理測評)或不斷提高團隊成員運用認知重評策略的能力(如培訓),以更好地利用任務沖突提供的異質性資源,提升員工的創造力。

6結論與未來展望

任務沖突是研發團隊中常見的現象。本研究以情緒調節過程模型為基礎,提出了不同情緒調節策略對任務沖突-個體創造力關系的作用機制模型,并利用HLM對44個研發團隊共169名員工的數據檢驗假設。結果表明:采用認知重評調節策略的個體面對任務沖突時,會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創造力,這一關系被觀點采擇部分中介;采用表達抑制策略的個體面對任務沖突時會表現出低水平的創造力,這一關系被情緒耗竭完全中介。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性:(1)數據為橫截面數據,無法探討因果關系;(2)樣本局限于研發團隊,研究結論的外部效度有待進一步驗證;(3)員工創造力的測評采用領導打分法,帶有一定主觀性;(4)選取情緒調節策略作為調節變量,未考慮其他情境因素,對這些變量的探討將揭示任務沖突與個體創造力的全景,未來的研究可以對此進行拓展。

參考文獻:

[1]周明建,潘海波,任際范.團隊沖突和團隊創造力的關系研究:團隊效能的中介效應[J].管理評論,2014,26(12):120-130.

[2]Jehn K A. A 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s of intragroup conflic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2): 256-282.

[3]De Dreu C K W, Weingart L R. Task versus relationship conflict, team performance, and team member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4): 741-749.

[4]De Wit F R C, Greer L L, Jehn K A. The paradox of intragroup conflict: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2): 360-390.

[5]De Dreu C K W, Nijstad B A, van Knippenberg D. Motiv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group jud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 12(1): 22-49.

[6]Farh J, Lee C, Farh C I C. Task conflict and team creativity: a question of how much and whe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 95(6): 1173-1180.

[7]Bradley B H, Klotz A C, Postlethwaite B E, et al.. Ready to rumble: how team personality composition and task conflict interact to improv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3, 98(2): 385-392.

[8]Bradley B H, Postlethwaite B E, Klotz A C, et al.. Reaping the benefits of task conflict in teams: the critical role of 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 climat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1): 151-158.

[9]戴佩華,范莉莉.團隊任務沖突對決策質量的影響及信任在影響過程中的作用[J].預測,2014,33(6):31-36.

[10]Huang J. Unbundling task conflict and relationship conflic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am goal orient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10, 21(3): 334-355.

[11]Jiang J Y, Zhang X, Tjosvold D. Emotion regulation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 a multi-leve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3, 34(5): 714-734.

[12]Shin S J, Kim T Y, Lee J Y, et al.. Cognitive team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 team member creativity: a cross-level intera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55(1): 197-212.

[13]Gross J J.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3): 271-299.

[14]Zhou J, George J M. 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 encouraging the expression of vo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4): 682-696.

[15]Gross J J, John O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2): 348-362.

[16]Isen A M, Daubman K A, Nowicki G P. 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6): 1122-1131.

[17]Herold K H, Akhtar N. Imitative learning from a third-party interaction: relations with self-recognition and perspective tak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8, 101(2): 114-123.

[18]李宏利,邱|瑤,郁巧玲,等.員工觀點采擇的來源及作用[J].心理研究,2013,6(6):8-13.

[19]Galinsky A D, Ku G, Wang C S. Perspective-taking and self-other overlap: fostering social bonds and facilitating social coordination[J].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05, 8(2): 109-124.

[20]Krauss R M, Fussell S R. Perspective-taking in communication: representations of others’ knowledge in reference[J].Social Cognition, 1991, 9(1): 2-24.

[21]Galinsky A D, Moskowitz G B. Perspective-taking: decreasing stereotype expression, stereotype accessi-bility, and in-group favoritis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4): 708-724.

[22]趙顯,劉力,張笑笑,等.觀點采擇:概念,操縱及其對群際關系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12):2079-2088.

[23]Hoever I J, van Knippenberg D, van Ginkel W P, et al.. Fostering team creativity: perspective taking as key to unlocking diversity’s potential[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5): 982-996.

[24]Ross R S,Ross J R. Small group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9. 139-178.

[25]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397-422.

[26]Sonnentag S, Kuttler I, Fritz C. Job stressors,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need for recovery: a multi-source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0, 76(3): 355-365.

[27]Barling J, Macintyre A T. Daily work role stressors, mood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J].Work & Stress, 1993, 7(4): 315-325.

[28]Martínez-Iigo D, Totterdell P, Alcover C M, et al.. Emotional labour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mechanisms[J].Work & Stress, 2007, 21(1): 30-47.

[29]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3): 513-524.

[30]Pelled L H, Eisenhardt K M, Xin K R. Exploring the black box: an analysis of work group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1): 1-28.

篇(10)

一、研究背景

心理學家把場定義為外界環境。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認為有些人的知覺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環境信息的影響,而有些人則較多地受身體內部線索的影響。他把個體較多依賴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的稱為場獨立性;個體較多地依賴自己所處的周圍環境的外在參照,以環境的刺激交往中定義知識、信息稱作場依存性。

獨立與依存是一對反義詞,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是二者的綜合體。大學生對英語并不陌生,但是,對如何提高英語水平卻不知所措,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也就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作為認知風格中最主要的一組認知方式,對它的研究有利于幫助外語學習者認識到自身的認知風格,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并協助教師針對不同風格的學生制定更合理高效的教學策略。然而外語教學中的認知風格研究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內在、外在元素并結合學習者類型的分析,筆者認為大多數學生是獨立性與依賴性兼有的人。因此了解場獨立性和依存性學習者的各自特點尤為重要,教師圍繞學生的認知風格,實行相應的符合他們所能接受并樂于合作的教學方式。將基礎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培育、發展、塑造學生個性。基于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本著“方便學生學,適合學生學,幫助學生學,督促學生學”的導學、助學原則,逐步形成“分層教學,異步達標”的課程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學生的活動面廣,各層次學生都能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活動是積極、自覺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測試,教師把握好入學測試卷子的難易度和層次的劃分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測試結果,把學生分成A(場獨立型)、B(獨立性與依存性兼有)、C(場依存型)三層。教師只是給學生提出參考意見,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學習時間的安排等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參加哪個層次的學習。場獨立性的人有較強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擅長單獨學習。依存性學習者分析能力不強,依賴性較強,因而不大可能指導自己的學習。把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不同層次的船舶類高職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對于A類學生可更側重自主學習、網上交流,鼓勵學生用喜好的方式來學習;對于C類學生較偏向于從老師的話語中獲取信息,可在面授課上多下功夫并采取小組學習等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場獨立性和依存性的特點

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兩種不同認知風格導致的學習風格差異主要體現在:場獨立性者喜歡不嚴密的教學方法,喜歡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結論,善于做分析性語言訓練,喜歡抽象的不帶感彩的事實性或分析性的語言材料;場依存者喜歡具有嚴密結構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他們需要教師提供外來結構,教師對他們做出明確指導與講解,善于做需要直感的語言練習,喜歡有人情味的社會內容及具有個人色彩、充滿幻想和幽默的材料;場獨立性者喜歡重點突出的、系統而有秩序的、逐步積累的學習方法,而場依存性者則喜歡各種特征同時存在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講究實際,要求學習環境要有意義。

三、兩種認知風格對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

認知風格是人格和智力之間的橋梁,是個體差異的一種重要緯度。它在強調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實踐中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通過場獨立性和依存性的研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尊重學生的場的定向,進行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除了傳授好課本上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身上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如何學習。引領學生新知識、新思維和新的價值觀,使學習終身化、學習自主化深入每一名學生心間。因為認知風格的差異,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對作業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認知風格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教師應區分并區別對待具有不同認知風格的語言學習者,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要正確處理好外語教學中準確性和流暢性的關系。學習者的認知風格不同,就會對同樣的知識,從不同角度進行編碼,形成不同的認知圖示,具有場獨立性風格的人有較強的“認知重建”能力,而具有場依存性風格的人具有較好的與人交際的能力。就此研究者們假定:場獨立性與語言能力習得有關,而場依存性則與交際能力習得有關。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的場的定向,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場獨立的學生大多是喜歡危險,喜歡挑戰,他們多表現自立自強,一直都主動地學習,不需要老師,父母操心。場獨立性的人應系統化、條理化地整理材料,與他人討論,進行協作學習,互幫互助。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的認知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了“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成功的小組活動與協作學習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其認知策略,培養其與人共處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實現自我價值。場依存型的學生喜歡結構嚴密的教學,易受暗示,學是靠課上教師留的作業,在課下缺乏主動學習,喜歡把材料系統化,也就是一項接一項地弄明白,由于太謹慎,從而導致做題放不開,不敢做,并且受到批評是很容易受到影響,學習積極性便會下降,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場依存型的人應該著重提高主動性,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汗水武裝自己,在聽力方面,可以把英語當成背景音樂,使其不具有任何語言意義,更不要在聽的過程中糾結于某個聽不懂得單詞,忽略整體內容,應盡量拉近他們與英語的距離。教師應多給場依存性的學生留一些作業,讓他們能夠快樂,開心地學習英語。開導他們不要缺乏自信心,尤其當受到別人批評時,要學會接受,分析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長比自己之短。對待這兩類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用與各自的認知風格相匹配的教學手段方式,即因材施教,以充分發揮學生內在的潛力。

2.通過場獨立性和依存性的研究,利用自主學習光盤及網絡課程,建設學習新陣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

場獨立性的學生充滿激情,追求時尚,強調個性,敢想、敢說、敢于發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聲音,富于挑戰性、冒險性。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把英語用于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鑒于大多精通計算機操作、善于利用網絡搜集大量學習資訊的特點,借用自主學習光盤及網絡課程的交互性就能夠更好地完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角色轉換,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角,興趣得以激發,從而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場依存性的學生由于從小缺乏鍛煉,有些學生仍然對家長和老師存在依賴性,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方面都存在自理、自立能力不強的問題。場依存性的同學似乎都想把自己隱蔽起來,而內心又渴望與他人用英語交流,但不知如何下手。一部分學生由于以往學習基礎較為薄弱,課程量的繁重和難度的增強容易導致產生厭學心理;大部分船舶類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差,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對挫折的認識和承受能力,因此我們建議實施由教師指導的基于計算機的英語學習模式,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廣泛獲取社會需求信息,讓大家學會利用現代社會提供的信息便利,學會搜尋網絡信息。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多表揚、多鼓勵學生發言鍛煉口語能力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好自主學習光盤及網絡課程,建設學習新陣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

四、結束語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只有當教學策略與學習風格相匹配時,學習者才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場依存性和獨立性的認知風格對學生英語教學有重要的影響,同時還要逐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選擇,揚長補短,使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同時可加強這兩種學習風格學習者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和促進。學習者自身也應主動改善學習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對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學生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研究實現從“如何教”到“如何學”的重心轉移。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和研究學生的各種生理和認知因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尊重學生場的定向,采用分層教學,進行因材施教,以爭取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小玲,張曉敏.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認知風格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N].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7(4).

[2]李玲.場獨立與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對外語學與教的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3).

上一篇: 四風問題心得體會 下一篇: 法制宣傳月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亚洲国产精品 |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AV电影在线播放 |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久久网 | 在线免费看网站午夜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