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29 10:39: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揠苗助長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剖題激疑,整體感知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或者思想的高度概括。閱讀教學從題目入手有助于對文章的總體把握,破題、整體感知文章,然后品讀、深入理解文章,最后歸納、總結,符合在閱讀中走一個來回的閱讀規律。為學生提供閱讀實踐,對閱讀經驗的積累和能力培養大有裨益。寓言故事大多以事情為題,題目多為四個字,高度概括。因為這些故事多為編造的,這些題目除了提示故事情節外,還極具喜感,所以,從題目入手就可以整體把握故事梗概,從題目入手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揠苗助長》一文的題目就具備這樣的特點。故事的情節在題目中集中反映出來——一個人通過揠苗的辦法來幫助禾苗成長。現實中有這樣傻的人做這樣傻的事嗎?這是學生心中的疑問。所以,在寓言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從題目入手,理解諸如“揠”、“助”這樣的關鍵詞,首先把握寓言題目的字面意思;再次,誘導學生提出問題,比如針對“揠苗助長”提出問題:這個人為什么要“揠苗”,他是如何“揠苗”的,結果怎樣呢?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帶著疑問,帶著解決問題的欲望,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會高漲。

二、品詞析句,連點成線

學生在剖析題目的基礎上提出的疑問有的是關于故事情節的,有的是關于故事的意義的。這兩類問題都是達成寓言學習目標的線索。線索指向目標,文章的語言訓練點依靠線索來串聯。在《揠苗助長》一文中,有關故事情節的問題是為何、如何、怎樣,相應的語言訓練點是描寫人物“巴望”“焦急”的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回答“為何”的問題)“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回答“如何”的問題)“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回答“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巴望”體會那個人對禾苗的生長不滿意,急切盼望禾苗快點長高的心情。品讀句子: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比較:去掉“好像”,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天,兩天,三天”說明什么?);品讀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理解: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接著品讀句子理解“筋疲力盡”等詞語。通過品讀來深入理解內容,更重要的是增強語感、學習運用語言,把握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文章的語言訓練點由指向內容理解的為何、如何、怎樣等三個問題串聯起來,語言訓練與內容理解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和過程、方法目標在教學中相得益彰。

對寓言的解讀自然不能停留于文字本身,對文本意義的解讀是最終的目標。為什么會“揠苗”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這個問題是寓言與生活相連接的線索。

篇(2)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課堂的“生成性”則是這門藝術的魅力所在。面對稍縱即逝的生成,我們如何把握,去追求課堂的精彩呢?

一、課前充分而又彈性的預設

新課程呼喚生成的課堂。生成,離不開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預設,是實現生成的必要途徑。

1.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實實在在地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設計教案。還應通過書籍或網絡系統的了解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未必都要傳授給學生,但教師必須了然于胸。只有進行了這種充分預設,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教師才能信手拈來,不至于亂了課堂陣腳。讓預設既能萌發于課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于教學生成之時,以使學生生成時教師不至于錯失教育良機。

2.拓寬師生學習空間,專“一”蓄“百”。“打鐵先得自身硬”、“強將手下無弱兵”。一位教師要做到課堂悟懂學生的心理、帶領學生探索,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難!而在課堂上做到得心應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信息視野,難上加難。教師應該是智者,教師應該博學,淵博的學識,是做一名好教師的有力保證。

3.構建動態生成的語文課堂,必須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從不同角度多作假設并做好相應的準備。

4.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教師在備課的過程時,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給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并把這些動態生成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課堂常會因此而精彩。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預設越充分,生成越精彩,高明的預設總是能在課堂中結合學生的表現,作靈活選擇、彈性安排、動態修改。

二、創設平等對話的氛圍,有效引領生成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有效生成的重要條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我們的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對文本不斷探究和感悟的過程。只有當教師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重視他們的存在,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需,才能使學生對學習活動懷有濃厚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進而探究、感悟文本。尊重學生是動態資源生成的前提,是戰勝語文學習困難的法寶。

三、激活、捕捉和運用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盡管預設是那么的“無微不至”,但是總有那么一些狀況,是課前預設不到的。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1.質疑中生成,創造精彩。質疑既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課本、超越教師,標新立異甚至反常規地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請看《揠苗助長》的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老師,古時候真有這么傻的農夫嗎?

師:你們認為呢?

生:我認為沒有。

生:我認為是有的。因為以前農夫沒有文化,不懂科學,他不知道禾苗拔起來后根受到了損傷就會死的。

……

師:小朋友都有各自的見解,而且有理有據,這很好。至于這則寓言,由于它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我們很難印證它是真是假。但我們可以確定,作者之所以寫這則寓言,就是想讓我們懂得一個道理。故事中愚蠢的農夫就是不懂這個道理,做出了傻事。當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種的禾苗全死了,他是多么傷心啊。聰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訴他禾苗枯死的原因嗎?你能幫助他明白道理嗎?

生:農夫啊農夫,禾苗是自己會長高的,你拔它反而傷了它的根,你以后千萬別做這種傻事了。

生:農夫,你要記住,做任何事都不能違反自然規律,急于求成,否則將一事無成。

……

孩子們在課堂上提的問題常常是難以預料的,也是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于是,我把教學過程切入到對寓言故事道理的領悟上,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上進行拓展,由學生自己來討論。他們獨到的見解,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認知沖突生發的資源,使學生真正明白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道理。

2.“錯誤”催生教學的“美麗和收獲”。語文教育專家、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過:“教室,是出錯的地方。”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理想和教學實際之間的對話過程,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教學中出現了失誤,那也是再平常不過了,有錯的課堂教學是真實存在的。只要我們善待,提煉和激活,這種課堂上隨處可見的錯誤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

我任教四年級上學期時,有一天上午第三節語文課上,同學們在靜靜地看課文思考課后問題,“轟隆隆”,巨大的雷聲打破了這安靜的氛圍,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由自主地把頭朝向窗外,安靜的課堂開始騷動起來:“你看,你看!樹葉、操場上的塵土……”。我正想生氣,突然烏云密布,天越來越暗。顯然如果這時整頓紀律,效果肯定不佳,停下教學讓學生做作業或讀課文也不是好辦法。于是我順水推舟,停下課來,和學生一起沖出教室,欣賞起窗外的景色。天空一聲霹靂,驚天動地,許多學生嚇得叫起來。我讓學生觀察這些同學的神態、動作。一場暴雨嘩嘩地下,操場、樹枝、遠山、房屋等都成了觀察的對象。暴雨過后,我請同學們來講講這場雨,學生反應熱烈,爭先恐后地要求發言。我再布置作業――寫作文片段《雷雨》。第二天作文交上來了,效果出奇地好。“意外”或許打亂了教學的節奏,改變了教學的流程,但不曾預約的精彩卻不期而至!

課堂是師生活動的重要場所,教師要樹立動態生成的正確態度,把握有利時機,為學生課堂生成提供一定的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在生成的課堂中自由流淌,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語文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精彩。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02.

篇(3)

[中D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0-0025-01

有這樣一道數學題:李老師去文體店買文具,如果買2支鋼筆和1把尺子,要付款40元,如果買2支鋼筆和3把尺子,要付款60元,鋼筆的單價是多少?

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步驟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匯報交流,歸納概括,鞏固練習。

這樣的傳統解題步驟存在諸多弊病:其一,教學模式呆板,學生覺得干癟乏味;其二,課堂節奏過于短、平、快,教學缺乏新意,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本文將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給出不一樣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思維進展的支點

學生的學習都是由簡入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在這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找尋撐起思維發展躍升的連續“支點”顯得尤為重要,有了這些“支點”,學生才能撬動思維的杠桿,而這個杠桿的一端是思考方法,另一端是數學素養。

教師可增加一個符號化環節,用符號“”表示鋼筆,用“■”表示尺子,列出算式后再用字母表示相應的物品。

這個符號化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搭建“支點”來撬動未知,在“支點”作用下,用含有字母的代數式來表示就顯得順理成章。這樣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幫助學生不斷突破認知障礙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數學經驗,數學素養也在經驗的積累中得到提升。

二、用新知撬動舊知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不理會學習主體的主觀感受和接受能力的教學設計是無效的。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會對學生學習新知產生重大的影響。

教學絕非一個師生單向傳導的過程,它是一個循環往復、交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

在學生完成第一環節后,求“=?■=?”只是個楔子,還要引導學生找出解題的規律,這是一個觀察分析、對比概括的過程。數學課堂中應該多安排此類探究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快速實現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循循善誘,提升數學素養

功利化趨向(分數至上)與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數學課堂經常出現“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要想改變這種短視的行為,教學要適當放慢節奏,逐漸形成緩中求穩的課堂新模式。

如增設教學環節:如果用“a”和“b”來代替 “”和“■”,你覺得前后有什么異同點?

在“比較前后異同點”的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個性化思維將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對比中慢慢形成。當學生要解決新問題時,就能想到圖示法、算術法、消元法、代數法等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篇(4)

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要遵循“發現一個問題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理念,把知識問題化,讓問題貫穿始終,讓思維貫穿始終。更重要的是,老師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再去分析解決,而我們許多老師也注意把知識問題化,但我們大都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從我們的教學環節上就可以看出這是兩種不同的理念。我們大多數學教師第一個課堂環節就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這里的問題往往是教師提出。學生的思維就局限于對問題的解決,而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好是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就不能擔心課堂時間、教學任務等問題,學生盡管提,盡管分析,直到學生解決,老師就是耐心等待,靜等花開,絕不揠苗助長,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思維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二、給學生更好的思維空間,學會思考

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沉住氣、有耐心,不急于給學生得出結論,而是把思維降至學生的水平,給學生更好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學會思考。而我們大多數老師由于擔心課堂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剛把一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教師就急于講解或者小組討論,看似學生參與、學生活動,然而成了“虛假繁榮”,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篇(5)

幼兒的教學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手段,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與指導的學習活動和幼兒比較自由的自發學習活動,使幼兒獲得生活的、社會的、自然的、數學和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形成簡單的概念,促進幼兒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滿足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特殊培養人的活動。

幼兒園教學在某些方面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中的教學有相似之處,但幼兒園課程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和基本的學習領域。幼兒園教學以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幼兒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教學形式以游戲為主,滿足幼兒對教學的獨特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幼兒創造“最近發展區”,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二、幼兒園教學現狀

(1)學前教育存在著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不僅體現在學前教育的數量和規模方面,也體現在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方面。[1]

(2)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現象嚴重。大多數農村幼兒園仍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統一要求多、自由活動少,教師說得多、幼兒操作少,教學活動形式單一、呆板,不能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和活動熱情。

(3)幼兒園教學活動限制了幼兒積極主動的發展。很多幼兒園由于師幼比的限制和課程設置的問題,集體活動比小組活動、個別活動所占的比例大,師生互動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夠。因此,無法做到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深入的溝通和互動,無法對幼兒之間的互動給予有效支持。

(4)幼兒園教學忽視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只關注幼兒的動手參與能力;教師忽視了提問的作用,忽視了幼兒關鍵期的培養。

(5)幼兒園教學設計缺乏個性化。“因材施教”在大部分幼兒園教育中難以體現,老師們將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標準的套子,并要求每一個活生生的、獨特的孩子去到里面,成為彼此相似的“套中人”。

(6)幼兒園教學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是規范教師行為的標準,也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對策和建議

1.建立區域聯盟機制,均衡學前教育發展

在共同發展與均衡發展的框架下,尋求不同地域之間、城鄉之間、國際之間學前教育的區域聯盟。通過聯盟實現學前教育優勢資源的互通與共享,師資隊伍的交流與優化,教育投資的互幫與扶持,教育品牌的凝煉與打造,保教質量的提升與共贏。[2]

2.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旨在引導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幼師與家長應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

3.綜合利用各種資源,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幼兒園除內部的教育資源,還包括廣泛的自然資源,豐富的社區資源、家庭資源等各種園外教育資源。可通過大自然開拓幼兒的眼界,也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有特長的家長來參加幼兒園的活動,請他們進班級當“老師”,展示其各自的特長和風采,使幼兒獲得更直接的生活經驗。

4.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開展,應該以具有游戲性質的活動為依托。從時間的角度看,幼兒從晨間游戲開始,上下午有專門的游戲時間開展區域游戲、體育游戲、戶外游戲等;從方法和手段的角度來看,游戲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兒園教育的一日活動之中,應以各種方法手段豐富教學,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來看,應該以反映幼兒完整的經驗為活動目的,借助游戲對幼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來促進幼兒的發展。因為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幼兒在參加游戲活動中積極性提高,教育效果最佳。

5.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首先,政府支持的推進為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了良好環境;其次,多元化的培訓與繼續教育給幼兒教師提供了成長基礎;最后,幼兒教師從自身方面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是關鍵。

參考文獻:

篇(6)

2、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的意思。理解南轅北轍的意思,其中蘊含的道理。

3、通過現代文與文言文對讀,培養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復述寓言。

教學準備:

《南轅北轍》一文古文閱讀材料;春秋戰國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了解寓言,明確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寓言是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喜愛的文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葉公好龍”等等,外國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憶一下自己讀過、看過或聽過的寓言故事,你能發現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點嗎? (教師小結:寓言是一種文體,“寓”是寄托的意思,它總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

3、 根據寓言的這些特點,你覺得我們在學習寓言時應該有什么樣的目標?(除了要理解讀懂故事,還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據我們自己提出的目標,你們以為怎樣才能更好地讀懂寓言?(教師小結: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學情,扎實基礎。

1、 出示課題:(板書:南轅北轍)齊讀;學習“轅”“轍”: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車字部;形聲字;)查字典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轅—車前駕牲口的部分;轍—車輪軋過的痕跡,車行的一定路線);在桌上寫寫這兩個字。

2、 了解學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這則寓言?指名講這個寓言故事。

3、 初讀課文:既然大家都對這個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們能更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學生練習,檢查,并落實對“盤纏、把式”的理解。

4、 檢查初讀:讀了故事,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結合課文語言簡單說說。

三、抓住語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讀:現在你能把那人的固執可笑、自以為是的行為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通過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男女對讀等形式加強朗讀訓練,豐滿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強化后果:那人這樣的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

出示句子,齊讀: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誰都知道,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他離楚國也就越遠。

根據句式,練習說話:雖然他的馬很好;車夫是個好把式;帶的盤纏多,但是他卻到不了楚國(離楚國越來越遠了)。可以換成其他關聯詞語再說說嗎?(改用“盡管……可……”再說一說。)(板書:雖然…但是….;盡管…可…)

(2) 探究原因: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3、 根據句式說話: “因為     ,所以,雖然     ,但是     。”

4、 討論小結原因:那人的致命錯誤在哪?(方向錯誤,如果方向錯了,條件越好,可能離目標就越遠了。)

四、聯系生活,揭示道理。

1、 這則寓言出自《戰國策》,當時魏王想攻打邯鄲,季梁為了勸阻魏王編的一個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師范讀。

(2)討論,季梁編這個故事想告訴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為和南轅北轍中的那人相似?

2、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例子呢?你能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

3、 總結寓意:這則寓言故事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成語了,你能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嗎?那么這個寓言想通過這個人的可笑行為告訴我們什么呢?

4、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樣的人,也有像魏王這樣的事,如果你想告誡他,給他講這個故事,你會有感情地、意味深長地講這個故事嗎?練習有感情朗讀;指名朗讀。要求有講的語氣,有意味深長,話里有話的感覺。

五、舉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是怎樣學懂這個寓言的?

2、 補充閱讀:《掩耳盜鈴》。

3、 作業選做:

(1) 閱讀《寓言故事:春秋戰國十大愚人》(主要有:買櫝還珠、杞人憂天、南轅北轍、畫蛇添足、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思考其愚在何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 有聲有色地,意味深長地講述寓言故事。

板書:

因為: 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馬跑得快

雖然  車夫是個好把式   (條件)

帶的盤纏多

但是 離楚國越遠 (結果)

教學反思:

《寓言二則.南轅北轍.濫竽充數》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課文,多次備過這一課,也上過這課。以前總是一則一則地學習這個故事,把故事情節分析得很透,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語言,去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寓意。

再次備這課,思考最多的是:像這么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平實的,學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應該讓學生學習什么?能不能通過更簡單的辦法讓學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寓言學習一般方法呢?我想對此進行嘗試,經過反復思考,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給學生寓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寓意。

于是,我在課的開始就強調了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文體特點明確它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很快閱讀第一則寓言“南轅北轍”,分析人物行為的與眾不同,分析事情結果產生的原因,并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 …雖然…但是…”有說清離楚國越來越遠的原因,從而總結出寓意。接著,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閱讀第二則寓言,自己總結寓意,關聯系生活進行反思。

篇(7)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0-0071-02

近些年來,教育已經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專家王敏勤教授曾經說過:通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逐步做到課前無預習、課后無作業,把課后時間還給學生,把校外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這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建立高效課堂,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便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思考與探索的問題。什么是高效課堂呢?一般大家會認為,就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來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學生成績的提高。但筆者認為,不僅僅如此:在課堂上,學生不僅能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得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參與、體驗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同時,學生們的身心愉悅,情感上能夠獲得由掌握知識和自我肯定而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那么,怎么才能建立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呢?作為一名教師,每天都在做著這樣相同的工作:課前教學設計、課堂上實施教學、課后教學反思。而筆者認為,要想真正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優化教學設計,為高效課堂打下基礎

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領導者,而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直接影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過程,從而直接決定了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前的教學設計,尤其要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要實現教學的高質量,追求課堂的高效率,就必須優化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有機整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學設計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

二、注意課堂細節,提高課堂效率

1.數學課堂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是:高度抽象、邏輯嚴密、廣泛應用,這就決定了在數學課堂上,只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而不是死記硬背。現代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封閉的、被動聽授的教學模式,變被動的“灌輸”式為主動的“汲取”式。那么此時,啟發式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的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得已培養、形成和發展。因此,在課堂上,應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盡力捕捉學生的學習障礙和思維靈感,及時加以引導和啟發,通過猜測、嘗試、探究和學生合作交流等活動,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重點放在使全體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上,讓學生更多地經歷問題的探究解決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和創造熱情,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給學生相對充足的思考時間。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是,提高課堂效率與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之間并沒有沖突,相反,它們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為教師,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看著一些學生對著題目遲遲不下筆,于是我們心里非常著急,便亟不可待地講解起來。看似這樣的老師好像很負責,但是,對學生真的有幫助么?曾經筆者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班上一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遲遲不見起色,自己便有些急躁,于是在課堂上,總覺得學生的思路慢、解題也慢,總是要迫不及待地去多講;但是結果卻令筆者非常驚訝,學生的作業錯的更多了!于是,筆者開始反思,并和學生交流。此時,筆者才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由于我的急躁,還沒等學生思路清晰,我就開始講解了,但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是在被動的聽,而不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在課堂上他們好像聽懂了,但課后就忘記了。最糟糕的是,這種行為給學生一種心里暗示:自己的數學太差了,這道題都沒有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想出來!這次經歷,筆者才真正明白,數學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解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而這些思維過程,必須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去探索、去發現。那么,不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這種思維過程又從何而來呢?因此,教師首先要平和自己的心態,不急不躁,應該更加相信學生。我們要明白,提高效率不是急于求成,更不是揠苗助長,而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得到更多的思維訓練,真正地領會數學思想方法,真正獲得能力上的提高。

3.注重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高效課堂,重在效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全部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對于學生而言,難免會有感覺疲憊或者開小差的時候。此時,關注學生上課時的精神狀態,教師及時加以調整、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筆者的課堂上,面對這樣的情況,一般有兩種措施:一是幽默;二是鼓勵,效果非常明顯。幽默是一種較高的語言境界,簡單的小幽默,或是一個不傷大雅的玩笑,可以逗學生開懷一笑,也能緩解學習產生的疲憊感與緊張感,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提醒了精力不集中的同學,把所有學生又都拉到了課堂中來。同時還要多給予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的心里都有積極向上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表現獲得老師的肯定,課堂上適當的表揚不僅可以激起被表揚學生的斗志,還可以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記得筆者的班上曾有過一個學生,由于當時剛上初一,一些學習的好習慣還沒有養成,成績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在一次數學課上,筆者發現他在計算的時候不再是口算,而是按照要求在草稿紙上演算,筆者靈機一動,表揚了這位同學,并對他說了一句曾在某本書上看到過的一句話:一件事情,只要你堅持做20天,那么,它就會變成你的好習慣。筆者沒有想到,這句話會出現在這位學生的周記本上,這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和動力。

三、課后積極反思,進一步完善高效課堂

每次教學結束,不是意味著教學工作的結束。每堂課,相信教師和學生之間都會擦出智慧的火花,也都會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完美互動。但同時,無論教師多么認真的準備教學設計,課堂上總會有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總會留下些許遺憾,總覺得能做得更好。那么,教學反思,就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就成為我們教師發揚優點、改正不足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總之,我們建立高效課堂,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下,我們必然要以提高課堂效率作為首要任務。在工作中,我們還應繼續不斷地思考方法、總結經驗,盡力為學生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更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篇(8)

一、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組第一課《文言文兩則》中的第二則。《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學習目標

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讓學生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確地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四、設計理念

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基礎,而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以及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是文言文學習遇到的困難,因此,筆者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和學生主體性的“學”,在情境創設、資料搜集、資源整合及學法指導上力求凸顯新課標新理念新精神,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目標。

五、學習流程

(一)課前預習

1、判斷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太陽在早晨離人近。( )

(2)太陽在中午離人近。( )

(3)太陽在早晨和中午離人一樣近。( )

2、上網或查閱資料,了解上述有關科學知識,并初步了解孔子的生平。

3、利用網絡搜索文言文《兩小兒辯日》的朗讀資料,練習朗讀;并借助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二)課堂學習

1、誦讀課文,理解內容。

第一,學生根據注釋,讀通課文。

第二,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理解故事內容。

學法指導:讀――看――解――誦――背――寫。讀,指讀句子;看,是看注釋;解,是理解句子意思;誦,是在理解現代文意思的基礎上,來誦讀文言文;背,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文言文;寫,通過學生當堂默寫,或者認真抄寫以增強記憶效果。

第三,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兩小兒辯日

進入角色,領悟道理。

第一,“古代的孔子”

指名學生介紹孔子的生平,并分角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孔子、兩小兒上場表演劇情。

第二,“生活中的兩小兒”

飾演兩小兒的兩名學生進行對話、表演。(分角色朗讀課文第2至5自然段)

第三,“現代的孔子”

分角色讀并演故事的結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師點撥:古代科技落后,孔子無言以對自然可以理解;然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解開這道難題易如反掌,那么,誰來以“現代孔子”的身份給這兩小兒滿意答復呢?

第四,還原自我。

《兩小兒辯日》講述了孔子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____________,一個認為____________。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故事體現了兩個小孩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__的態度。

背誦課文,培養興趣。

第一,熟讀,背誦。

教師組織學生可按原文順序,即事情發展順序指導熟讀背誦;可通過抓關鍵詞句,如“之”等引導背誦;可通過領會現代文的意思來背記文言文;也可按照辯論賽雙方展開辯論指導背誦等等。

第二,自讀,背誦。

教師推薦學生嘗試自讀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等,并嘗試用上述方法背誦。

篇(9)

二、探討對幼兒音樂感受力及表現力的培養以音樂課《聰明的一休》為例

某一天聽兒歌無意間想起了這首歌《聰明的一休》,在小時候的我們比較喜歡看動畫片。經常在路上走的時候可以看到一種小朋友坐在上面的會唱歌的那個搖床。經常就可以聽到《聰明的一休》這首歌投一塊錢硬幣在里面,孩子就非常高興的在那里搖著。每當我看到的時候我就會想,那些孩子是因為那里很舒服還是因為那個歌很好聽呢。因為在我們讀幼兒園的時候,可以玩的東西還沒有現在那么多。但是現在,玩的有趣的東西特別的多,比如動物園里,游樂場里。就拿游樂場里的旋轉木馬來說,每個家長帶孩子去游樂場玩,必定會去坐旋轉木馬并且孩子都很喜歡。那孩子是喜歡坐在那里的感覺孩子喜歡那里有歌聽呢?還是那些動物很可愛呢?

在音樂課前的課堂教學設計重點,運用演示法、練習法和發現法及討論法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通過展示圖片和觀看視頻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深學生對一休哥的美好印象。通過范唱,讓學生學習歌曲,在結合舞蹈動作,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掌握基本的唱歌和簡單地動作技能。

(一)課堂導入

1.展示一休的圖片和觀看視頻

2.互動,老師首先問學生:大家知道圖畫上的人物嗎?是否看過《聰明一休》這個電視?然后老師大概的講述下這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伶俐的和尚名叫一休。他本是一個將軍的孩子,但是在一次戰爭中的失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他送去當和尚。他在修行過程中有很多人故意捉弄他,但是他很機智,那些人都沒有成功。同時幫助寺院和將軍處理了一系列的難題,非常機智勇敢。

3.老師提問:一休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有些什么特別的地方?你們喜歡他什么地方?你們想做一個怎么樣的孩子呢?爸媽或爺爺奶奶、老師、同學、鄰居會經常夸獎自己嗎?

(二)教學過程

1.運用歌曲的前面兩句來練聲。這樣在這個過程中進入到了這首歌的學習狀態,而且還可打開嗓子。

2.老師一邊放著歌曲給學生聆聽的同時跳著這個舞蹈給學生看。學生看到舞蹈之后首先就會想學并且會覺得很有趣。一句一句的舞蹈動解釋歌詞讓學生理解,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3.再次聆聽歌曲和范唱,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學習這個歌曲的動作,學習動作之后還可以叫學生根據自己對歌詞的理解來做動作。

4.接著播放一遍別的小孩子跳的這個舞蹈,這樣更形象的體現出這個動作的風格。而且是要和他們年齡接近的小朋友。這樣子,他們就會想,別人可以跳那么好,我也可以,而且更模仿起來更加形象。就有更多的他們自己的東西在這個舞蹈動作上。

5.在這堂課中我們學習了《聰明的一休》這首歌,我們知道一休是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他知道怎么去面對困難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我們要向一休學習。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1―0049―02

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認為,“明確教學目標”是實現“最優化教學”的首要條件。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與導向,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合理選擇教學策略、有效調適教學行為,是實現高效教學的基本前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發現,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教學目標并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僅僅把教學目標當作一種“規定動作”,缺乏深入的解讀和科學的定位,致使其模糊并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則我們所追求的高效教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有必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反思,從更高的站位進行思考和定位,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引領教學走向高效。

一、教學目標的游離現象

1.教學目標虛化。有的教學目標的制定不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解讀以及對學情的分析,其表述僅僅是幾句簡單的套話,模糊空泛。這種模糊的教學目標使得教學缺乏清晰的指向,進而導致教學行為無法準確到位。

2.表述主體混亂,有的表述為教的目標,有的表述為學的目標。例如,在“生態系統的結構”一節教學設計中,教師將知識目標確定為“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是復雜體系”;將能力目標確定為“讓學生學會分析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構建系統模型,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遷移能力”;將情感目標確定為“讓學生通過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其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體驗交流與合作過程中的人際情感”。其中知識目標的表述主體是學生,能力和情感目標的表述主體則是教師。教學目標表述的混亂顯示出設計者設計角度的不確定,即還沒有完全從“教的設計”轉向“學的設計”。

3.教學目標定位過高。有的老師在新授課上就把考綱要求作為教學目標,考綱要求呈現的是高考的內容和要求,是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需要達到的終結性標準,其對知識能力水平的要求要高于學習之初,而課標要求是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是經歷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的過程性標準。在新授課中遵照考綱要求來制定教學目標,顯然脫離了學生實際,有悖于認知規律,既可能損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揠苗助長”,不能理性選擇適切的教學策略。

4.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被淡化、灌輸或撥離,沒有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融為一體。例如有的教學設計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確定為“培養科學精神”,這樣的敘述就顯得模糊,指向不夠清晰,導致在教學過程中該目標很難落實;還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教學內容并不切合,有生硬灌輸之嫌。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都需要教師對課程標準、教材精確把握,還要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如何制定科學、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依據課標――確定教學尺度

一方面要研讀課程標準,把握每個模塊的教育價值、主要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以及它們與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宏觀的角度關注整體課程目標,把課時教學目標納入到課程目標之中形成立體目標,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新課程的理念,并把它滲透到各章節教學之中。例如,必修1的科學方法主要側重于“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應用”,“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一節課的能力目標就可以定位為“通過學習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培養比較、分析和綜合歸納能力”,并在此目標下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如可利用表格進行比較歸納等。通過在課時目標中合理滲透模塊的教育價值,有效落實新課程理念。

另一方面要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核心概念和核心能力,確定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要隨意添加教學內容和增加教學難度,把握教學的應有尺度,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保證教學到位而不越位。

2.鉆研教材――挖掘教學資源

首先,要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領會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明確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知識的整體脈絡,注重知識體系化教學。例如,我們有關科學史的教學,教師必須首先沿著科學發現的進程理出完整的知識脈絡,才能在教學設計中明晰教學思路,進而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其次,除了關注學科教學“顯性”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之外的目標,還應多一份對教材的“隱性”的教育目標的思考,挖掘教材隱性資源,比如科學思維、科學精神、人生觀、價值觀等等,這些超學科的目標是內隱在知識教學中的,并需要通過知識教學來完成。只有在對教材全面深入解讀的基礎上,融入教師個性化的理解和創造,將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知識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圓融統一起來,才能充分體現教學目標的人文價值。新課標教材中呈現了很多科學史實,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例如,“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課中,展示了科學家對于細胞膜結構的探究歷程,我們在引導學生關注科學史實和結論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思維方法、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執著精神,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促進關系,并將這些思考納入到教學目標之中,使教學目標“顯隱”結合,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雙重價值。

3.分析學情――了解教學對象

學生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教學的任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學目標重在“學”的目標設定。首先,教師需要研究處于教學任務中的學生,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和興趣所在,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的學習確定“低起點、高立意”的目標,確保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學生“跳一跳,夠得到”的。另外即使是同一個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定位和表達。

其次,我們應基于學生的視角、圍繞學生的發展來確定教學目標,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升,還要關注學生情感世界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

4.科學表述――明確教學指向

以往我們習慣使用一些描述心理活動的詞匯來表述教學目標,例如“理解”、“了解”等,其可操作性及可測性較差,不易于師生把握。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表述,需要對行為動詞進行準確理解和應用,將教學目標表述為外顯的、具體的行為,可以增強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測性,有利于師生明確教學方向、把握教學尺度,有利于教師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進而及時調整教學行為,還有利于學生自我檢測、自我修正,最終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表述應當盡量使用課程標準中的行為動詞,如“舉例說出”、“說明”、“解釋”、“分析”、“得出”、“嘗試”等,避免使用“理解”、“了解”等詞語。

一節課所能達成的教學目標是有限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當具體、明確,切忌過于寬泛、模糊。比如,將目標表述為“培養思維能力”或“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就顯得過于模糊,這樣會導致教學行為的模糊。如果表述為“進行比較分析”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等等,就比較明確、具體,指向更加清晰。如果將目標展示給學生,還應轉換成學習目標,從學習者的角度進行表述,力求簡潔明了,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和自我校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上一篇: 初二地理必修知識點 下一篇: 浙江大學自主招生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熟少妇Aⅴ | 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洲 | 一级a毛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 | 综合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