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13 20:33: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信貸論文

篇(1)

1引言

國外汽車工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論文在消費信貸方面已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適應當前汽車工業發展的步伐。而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國內汽車消費信貸在貸款主體、風險管理水平、市場秩序等各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在汽車消費信貸領域的落后現狀,嚴重制約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對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改善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從而帶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并推動經濟的發展。

2國外汽車消費信貸的特點

國外汽車工業經過百年的歷史發展,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轉化為一個完整的“融資—信貸—信用管理”的運行過程,這為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國外汽車消費信貸已經比較成熟。本文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汽車消費信貸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費信貸的特點。

2.1汽車金融服務主體多樣化

國外汽車金融服務的機構主要有:汽車金融公司、銀行、信貸聯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車融資銷售方面,以美國為例,汽車金融公司占39%,銀行占26%,其他機構占35%。在國外,銀行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的優勢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機構所取代,因為其他機構相較于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具有更明顯的競爭優勢。它們更多的是與汽車公司的利益緊密相關,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銀行往往出于風險的考慮,會逐步收縮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相反,其他機構由于與汽車公司的利益休戚相關,不但不會減少信貸規模,還會以零利率的汽車貸款換取汽車銷售的增長。其次,在經營的專業化程度方面,其他機構也比銀行具有更多的優勢。風險控制、業務營運等方面,其他金融機構都形成了一套獨立和標準的業務系統,不僅降低了交易費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全面

隨著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擴張和競爭的加劇,畢業論文金融服務公司的業務范圍也逐步擴大,應消費者的要求,設立了產品咨詢、融資、租賃、保險、零部件供應、維修保養、新車抵押和舊車處理等領域,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汽車生產銷售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為客戶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險、維修、燃油的同時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國,客戶不僅可以獲得汽車貸款服務,也可銷售各種形式的汽車租賃服務。

2.3風險管理比較完善

目前,國外在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不僅降低了信貸的風險,而且也擴大了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從而促進了汽車銷售的增長。為降低汽車信貸的風險,國外已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汽車信貸社會服務體系: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調查機構、抵押登記部門、催收和追繳部門、舊車拍賣中心等,這些機構大大降低了汽車消費信貸的成本,減少了汽車信貸風險。健全科學的資信評價體系,是保證汽車消費信貸的關鍵,是促使汽車公司正常運作的重要環節。國外的信用機構采用的是高度的貨幣電子化將個人消費信用檔案、個人收支狀況等重要信息通過信息網絡反映出來,銀行及其他相關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比較全面的資料[1]。為了進一步降低信貸的風險,對融資的車輛要求設定抵押權或取得所有權,要求購買者對融資車輛購買保險,要求經銷商及主要股東對融資合同做連帶保證,并對逾期未繳款客戶進行催收,并且通過健全的網絡系統對有效追蹤催收后客戶付款情況進行及時記錄,以便以最快方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債權。

2.4具有健全的法律保證

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汽車消費信貸、汽車工業發展的關鍵。在美國,統一的《商法典》、《貸款條件表示法》和《公平交易委員會法》等相關法律,對買方與賣方的權利義務、擔保責任等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如汽車消費信貸的流動抵押權、分期付款融資與汽車消費信貸相關問題均做出了明確的法律界定。在日本,《分期付款銷售法》則對通商產業省的責任進行詳細周全的介紹,著重于對分期付款銷售的監控與調節,保護購買者的利益。這些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大大提高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運轉效率,減少了貸款呆帳的風險,避免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秩序的混亂。

3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高級消費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消費信貸的興起,國家比較成熟的金融市場來看,汽車消費金額的60%~70%都依賴于貸款。然而,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比較晚,汽車市場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的相比,特別是中國汽車金融市場起步不過10年,還存在著包括市場主體、服務產品單一以及風險防范機制不夠完善和不規范等問題。

3.1汽車金融服務主體比較單一

在我國;商業銀行是目前開辦汽車消費信貸的主要機構,約占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95%。醫學論文而其他相關的金融機構由于受資金來源限制較大,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5%。這些都不適應汽車工業發展的要求。

3.2汽車消費信貸服務質量低

消費信貸其實是一種金融服務,所以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該市場的發展。所以,汽車消費信貸并不是單指將車賣出,還必須將售后服務納入這一過程中。目前,多數提供消費信貸的機構已清楚認識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均以自營或聯合等不同的形式提供汽車銷售一條龍服務和售后服務。然而售后服務的深度與細致度方面,國內與國外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3.3風險防范機制不規范

金融機構從事消費信貸業務都把防范風險、保證安全放在首位。金融機構貸款與否,首先要考慮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個人征信制度,因此金融機構對借款者的償債能力及資信狀況都難以及時準確地把握。這就極大的縮減了信貸的規模及范圍,從而影響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也不利于汽車工業的發展與壯大。在信用制度不完善而消費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況下,銀行為了降低汽車消費信貸違約所帶來的風險,往往會要求保險公司開辦履約保證保險[2]。然而,保險公司這時既要承擔車貸保險的風險,又要承擔道德風險,巨大的風險則是保險公司難以承受的。這種情況下,銀行極有可能失去有效保障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從而延緩了汽車銷售速度。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還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盡管《貸款通則》、《擔保法》針對消費信貸有一些介紹,但還沒有形成汽車消費信貸的相關立法、司法、執法成套的法規。這就造成了商業銀行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的無章可循,而且一旦借款人違約,會出現耗時耗力、執行難的局面。相對于汽車消費者的權益盡管受到現行《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的保護,但是與上述法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還是不完善,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4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的對策分析

(1)在汽車消費貸款方面,應該打破銀行一家獨汽車市場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有關統計顯示,從發達大的現狀,當然單純采用國外的措施(商業銀行退出大部分市場份額,讓汽車專業金融公司占居主導地位)也是不明智的。我國應根據現實國情采取適當可行的方法。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合作打開市場,利用銀行資金充足的優勢,把資金貸給汽車金融公司,由汽車金融公司做貸款零售,銀行與其共同分享利益。在汽車信貸服務質量方面,應盡量涵蓋汽車售前、售中、售后的全過程,同時還要開展購車儲蓄、融資租賃、汽車消費保險、信用卡、汽車旅游信貸等業務[3]。這些舉措不僅推動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也有利于汽車銷售的迅猛發展。

(2)汽車消費信貸必須建立在以個人信用管理為業務核心的基礎之上,要具備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個人信用管理技術和辦法,從而保障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信用管理體系應分為貸前、貸中、貸后三部分。貸前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個人資信水平、財產狀況、收支狀況調查與評價;貸中的工作主要是個人信用狀況監控,觀察是否及時的償還貸款,財產狀況有無重大變故等;貸后工作則是對個人信用風險處置,并對其結果利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3)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車貸險的風險廣泛復雜,單憑保險公司的能力是遠遠不足的,而由于貸款銀行的業務比較多,在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也較少,其力量也是不足的,所以更科學的方法是加強多方合作。貸款銀行、保險公司、汽車經銷商三者形成一個聯盟,共同擬訂合作協議,共同承擔風險,共享利益。這樣就可以借助銀行資金的優勢、保險公司人員的專業、經銷商的擔保,減少風險,化解危機,維護汽車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穩定[4]。

(4)應進一步建立與汽車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貸款人發生違約行為時,能夠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英語論文健全的法律制度應該對個人的信用制度、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等進行嚴格的規范,對消費者的還款行為的監控責任也應進行明確。

5結語

汽車消費信貸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手段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它不僅可以調節汽車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購買力、擴大內需,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我國汽車市場而言,我國己經形成一個巨大的買方市場,發展個人汽車消費信貸對于有效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汽車消費信貸制度,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玉泉,卞江生.論保證保險[J].保險研究,2004(5):1-6.

篇(2)

維多利亞時代的美國,是一個人人都遵循儲蓄、節約和克己等生活規則的國家。南美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民眾的生活愈加拮據,維持正常的生活是可以的,但只要出現失業、疾病等微小的家庭變動,人們便無法支付能力范圍之外的費用。唯一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只有借錢。因此典當和賒賬成為了當時比較盛行的融資方式,這就是消費信貸的前身。然而隨著“鍍金時代”的到來,生產者們為了購買土地、擴大生產、開展業務、種植莊稼,越來越依賴于來自正規和非正規的隱蔽放貸網絡的信貸業務。

基于以上背景,1904年費城的里特兄弟百貨公司請它的記賬客戶推薦三位熟人,并給予他們在本店享有賒賬業務的特權。隨后,零售商、商業銀行、個人財務公司、融資公司開始大量開展信貸業務。在1915年之后的20年間,放貸機構采取了新策略,以便以積極進取的方式追逐在消費信貸市場上可被獲取的利潤。他們創新性的分期付款方式,給人們的借貸方式帶來了一次革命。在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多數百貨公司實施了管理改革,其中包括對賒賬的集中管理,這使新的業務得以展開。管理制度的改革帶來了更多愿意賒賬消費的顧客,為了能夠加快身份認定的速度、促進交易量的增加,商人們在世紀之交開始向經過評估的賒賬顧客發放小金屬身份牌———現代信用卡的鼻祖。

與此同時,來自廉價商品分期付款零售商的壓力迫使之進行現金交易的商店不得不做出讓步。1903年,沃納梅克百貨公司可以分期付款購買鋼琴……。到了20年代,美國的中產階級可以任意在他們喜歡的百貨商店,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縫紉機、點唱機、櫥柜等生活耐用品了。對于分期付款,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值得一提:美國福特公司分期付款購買汽車。1908年福特公司針對大眾市場推出了一款T型車。然而在第一年的投產中,T型車旅行版售價為800美元,這相當于一個一般產業工人幾乎半年的收入,而一名白領會計也要花掉一年工資的1/4來購買汽車。汽車在家庭收入中占如此之高的比例,即便低檔汽車的高花費也樹立了一道明顯的障礙,阻止了真正的汽車大眾市場的形成。因此,福特公司開始向符合條件的買主提出分期付款,美國的汽車產量在五年之內長了兩倍之多。至今,美國通過消費信貸而購買的汽車占汽車總銷售量的80%~85%。消費信貸在美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美國消費信貸的現狀

完備的信用報告體系是信貸業發展的堅實基礎。美國的三大信用報告公司(TransUnion、Experian、Equifax)擁有上億消費者的信用數據,各信用機構與銀行、商業企業都可以實現即時準確的數據交換。在消費信貸運行的同時更有法律的有力保障。針對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公平授信和穩定美國經濟等問題,美國國會制定并完善了相關的信用管理法律。同時,還制定了失信懲戒機制,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一但失信,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消費信貸業超級發達的美國,信貸產品種類繁多:有旅游貸款、裝修貸款、奢侈品貸款、學生貸款,更有個人債務重組貸款等新型貸款。也就是說,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可以在美國一一被滿足。而與中國提供信貸的單一機構不同,美國的多個組織都可以提供上述多元化的信貸產品,商業銀行、儲蓄機構、財務公司、信用社甚至是非金融機構的商業企業均可以提供上述服務。

三、影響消費者信貸決策的因素

1.預算約束:即平均收入水平。長期來看,消費者的各期消費之和應該等于各期收入之和。而對于每一期而言,未來收入不僅要償還借款的本金,還要支付利息,剩余的才能用于消費。消費者要把一切支付都計算進去,將剩余作為基礎資金來進行信貸決策。

2.未來收入預期增減:在未來消費額穩定的情況下,當未來收入預期高于當其收入時,消費者往往會選擇滿足當期需求,實行消費信貸;而當未來收入預期低于當期收入時,保守的消費者便不會超支消費。

3.消費習慣:筆者認為,消費習慣是一個人進行消費信貸決策的基礎性原因。偏好保守、謹慎型消費者,往往也會偏好儲蓄,使當期收入始終大于當期消費;而偏好超前消費的消費者,無論當期收入負于當期消費之差有多大,即使是借款消費也會選擇消費。

4.利率水平和還款周期:當期利率水平和消費者對未來利率水平的預期都會影響信貸決策,一旦消費者預期未來利率水平變動幅度過大,往往不會進行信貸消費或使信貸金額盡量達到最小,因為此時的信貸是不劃算的。而還款周期的長短也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決策,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消費周期短的信貸產品進行購買。

四、我國之借鑒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社會總需求一度下降。生產領域,特別是出口加工業嚴重受損,而企業為避免遭受更大損失,只能縮小生產規模甚至是裁員。失業率提高、消費銳減是其必然趨勢,致使整個社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消費信貸是我國金融事業中較有發展潛力的一個領域,我們可以利用消費信貸的發展機遇來刺激內需,這不單是一項應急措施,更是一項有利于我國經濟長遠發展、行之有效的舉措。

在我國,開展消費信貸業務的機構只集中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應當適當放寬該業務的機構準入標準,讓更多有實力的金融機構開展此項業務。但要注意對準入機構的評估監管,做到“松而不濫”。積極創新、完善信用報告體系,擴大個人信用數據庫,使相關數據信息能夠迅速、無阻礙地傳遞。政府還應加強信用監管制度,不斷完善制度漏洞,使消費信貸業務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法律保障。

消費信貸能夠滿足消費需求,將收入購買力的未來預期增量提前轉化為現實的消費購買力,同時與即期的購買力匯合,形成更大的消費能力,既拉動了內需又促進生產,最終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然而在這繁榮的背后,更應該注意消費信貸的信用監管和準入制度,一旦維系此系統的規則被破壞,便會造成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銀行債務不斷積壓,最后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學會如何利用這把雙刃劍,才能使它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倫德爾·卡爾德.融資美國夢:消費信貸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黃小軍.美國消費信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J].國際金融研究,1999(5)

篇(3)

那么多錢到底都到哪里去了?你只要看看體制內那些活動就明白了,如火如荼的土地拍賣、龐大的各級政府開支、政府直接或間接控制的那些壟斷部門企業缺錢嗎?中石油、太保等大型國企一次性就從市場上拿走數百億、上千億,這些錢大多趴在企業的賬上,沒有多少具體的對應項目,資金邊際效率極低。此外還有一塊,那就是有海外背景的,有外資來源的企業,包括熱錢。這些都不是貨幣政策所能左右的。

直接講吧,央行加了十幾次準備金,加六七次息、發了好幾千億的定向票據,把經濟體中最需要錢的部門的流動性都收走了,但對體制內部門卻無能為力。一個直接的后果必然是,更加嚴重的經濟資源錯配,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更加向著政府(包括壟斷部門)、向著外資傾斜。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壟斷部門的生產率是最低的,吸收要素成本上漲能力也最差,一旦遇到成本漲價壓力之后,就傾向于外移,基礎的能源、原材料行業的壟斷放大了整個經濟體通脹的壓力。這些部門對貨幣政策不敏感,意味著它們能夠更容易、更大份額地占有信貸資源。

而真正抵御通貨膨脹壓力的能力最強的制造業部門,卻承受最嚴厲的信貸緊縮,盈利下降的實質是企業生產率下降,是整個經濟體抵御通脹能力下降。當內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信貸緊縮下紛紛凋敝,事實上也就給蜂擁而至的外資廉價收購中國企業和國內資源提供更大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宏觀調控不能再把央行推到最前沿了,應該強烈呼吁要為央行的職責松綁,不能讓央行為中國的通脹負責,更準確地講,它也負不了這個責。過多、過于頻繁的貨幣政策操作不僅作用有限,而且滋生的副作用已經嚴重損害到了整個經濟體的效率,傷害到整個經濟體“扛”住通脹的能力。

坦率地講,現階段中國的宏觀調控的核心就是讓發改委這個微觀經濟的管理人管好體制內的事,因為發改委本身就是管理政府及政府相關投資項目的職能部門,體制內的流動性,它管不住誰也管不了。盡管這是一種市場化倒退,但鑒于中國經濟特殊的體制結構,確也別無選擇,這也給中國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必須加快體制改革和經濟轉型的步伐。

篇(4)

本文擬從制度視角來闡述兩種信貸方式在假設前提、制度設計、風險管理以及業績評價四個方面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發展小額信貸的幾點建議。

農戶小額信貸與商業銀行信貸的差異

(一)理論假設前提的差異

1.需求認識上的差異。小額信貸理論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信貸資金,而是適合農民需求的金融制度以及與之配套的金融工具。在這種信貸制度安排下,貸款能自動瞄準中低收入階層,并且能針對農戶小規模經營、缺乏抵押品的特點,為農戶提供小額度、不需抵押品的款項。而商業銀行信貸暗含的假設前提是借款者缺乏的僅僅是資金,至于資金以外的其它服務,是借款者自己的事,由借款者自行解決。

2.信用與風險認識上的差異。小額信貸理論對農戶信用與風險的認識主要有三點:第一,農業社區的信用維護機制有效。由于農戶缺乏有效的財產作抵押,因此貸款只能建立在農戶的信用基礎之上,而農戶大多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農業社區,并且社區的人員組成極為固定,農戶之間的信息比較對稱,信息傳遞較快,即使發生拖欠債務、惡意逃廢債的現象,也極易被發現,并將為此付出極其昂貴的代價(如受到周圍人群的鄙視、無法取得下次貸款等),故農戶的信用普遍較好。第二,農戶還款具有雙重保證。雖然農戶以戶主作為承貸關系人,但債權債務關系確定的是信用社與農戶的關系,一旦戶主發生意外,家庭其它成員要繼續承擔歸還貸款的義務。第三,農戶與小額信貸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較輕。小額信貸機構一般深入農村,對農戶的信用狀況和生產經營情況比較了解,農戶基本上不存在商業秘密,因此農戶違約的機會較小。而商業銀行信貸則認為借款者惡意逃廢債的概率較高,借款者與銀行之間存在著程度很深的信息不對稱,因此認為每筆貸款都具有不可預測的信用風險,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要求借款者提供擔保或抵押品。

(二)制度設計的差異

1.目標群體的差異。農戶小額信貸以有一定經濟活動能力的中低收入農戶為貸款對象,是自然人貸款;商業銀行在貸款對象的選擇上則遵循“擇優”原則,以有良好業績和償債能力的企業和個人為首選目標,其中企業法人貸款占主要份額。

2.貸款保障條件和操作程序的差異。貸款保障條件的差異。小額信貸是一種沒有擔保抵押的貸款方式,貸款完全取決于農戶信用,通常采取小組連帶方式或強制性儲蓄來代替擔保抵押。商業銀行的貸款保障條件比小額信貸充足,有擔保貸款和票據貼現貸款,其中擔保貸款根據還款保證的不同又可分為抵押貸款、質押貸款和保證貸款。貸款操作程序的差異。小額信貸的貸款程序較簡單,無需提交各種書面材料。例如印度的自我就業婦女協會銀行只要求申請者填寫一張紙的申請表,貸款批準程序完成一般為一周;多米尼加的ADOPEM一般需9天完成放貸程序;印尼人民銀行的小額貸款申請程序最長兩周,對再次貸款者只需3天;孟加拉鄉村銀行從貸款申請到發放貸款一般為1-2周。我國的基本程序是:以農戶為單位建立貸款檔案—評定農戶信用等級—頒發貸款證—獲取貸款。

商業銀行貸款程序是其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銀行都規定貸款必須嚴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執行,因此貸款程序較為復雜,這些步驟主要有:貸款申請—貸款調查—信用評估—貸款審查—貸款談判—貸后檢查—貸款收回。

3.貸款額度、周期和還款方式的差異。小額信貸的貸款額度遠小于商業信貸的貸款額度。小額信貸采取持續性滾動式放貸以鼓勵還款,貸款輪數越多,貸款額越大。我國農戶小額信貸的貸款額度從一、二千元到幾萬元不等,采用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管理辦法。商業銀行信貸根據不同的客戶采取不同的貸款額度,但從總體上看,貸款額度遠大于小額信貸貸款額度。小額信貸的貸款周期可分為固定周期和靈活周期兩類,還款頻率也可從總體上分為固定還款和靈活還款兩類,而商業銀行貸款一般在到期時一次還清。

4.利率的差異。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小額信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國際上成功的小額信貸的存貸利率差高達8%—15%左右,但資金成本低的例外。我國規定,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利率可以按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和浮動幅度適當優惠,利率的確定比較簡單,實行“一視同仁”的利率政策;而商業銀行信貸利率則取決于市場供求狀況、央行的貨幣政策、貸款對象和貸款期限等因素,是靈活的、市場化的、有差別的利率,利率水平與受信者的信用等級狀況掛鉤。

(三)風險防范手段的差異

小額信貸主要采取3種風險防范措施:為貸款戶提供配套服務(如培訓、技術、信息等),以提高農戶投資項目的成功率;采取分期還款的方式;采取連帶擔保制度,利用社會壓力促使農戶積極還款。商業銀行面臨的信貸風險比小額信貸要復雜得多,因此風險的管理手段也要“先進”得多。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現代商業銀行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信用評分模型、信用風險模型和信用風險管理理論和手段,如由早期的線性概率模型、線性判別等模型,發展到現在較為流行的信用矩陣法、信用風險加成法等更為復雜、精確的數理模型,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也有著一套嚴格的程序,一般包括決策過程、后續行動以及監督報告過程。

(四)業績評價的差異

農戶小額信貸包括兩個基本要義:一是針對貧困,為傳統金融不能覆蓋的廣大有生產能力的貧困農戶提供資金;二是保證小額信貸機構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使小額信貸機構在財務上達到自立,這也是小額信貸項目追求的兩個基本戰略目標,所以對小額信貸業績的評價也是將以上兩個因素綜合起來考察。

商業銀行信貸的最終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因此對商業銀行信貸的績效評價主要是圍繞其盈利性和綜合盈利能力來展開的。前者考察銀行的相關財務比率指標,這些指標主要有四類:盈利性比率、流動性比率、風險比率以及清償力及安全性比率;后者則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將銀行盈利能力和風險狀況結合起來對銀行業績作出評價。

進一步發展農戶小額信貸的建議

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發揮利率杠桿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小額信貸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所謂合理的利率是指能補償管理費用、資金成本、與通貨膨脹有關的資金損失及貸款損失,因此小額信貸利率應該是商業化的利率。雖然我國目前執行高利率會受到傳統觀念以及利率管制政策的挑戰,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根據成本和供求決定的商業化利率將是小額信貸利率政策的最終取向。這是因為:即便是以福利主義著稱的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實行的都是較高的利率政策;我國農村金融資源尚處在供給不足的狀態,若不以“市場價格”來配給有限的資金,則必然會引發金融機構的設租和尋租現象,其結果反而不利于有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農戶;在很多地方,以高利貸為典型代表的“灰色金融”還很盛行,農民尚且能承受“高利貸盤剝”,那么市場化的利率水平則必然也能接受。有研究表明,農民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多樣化生產帶來的是極高的回報,在正常年景下,農戶完全有能力承擔市場化的利率水平。

建立商業銀行信貸和小額信貸客戶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在我國尤其是農業銀行)也涉及到農業領域,兩者在產業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可以嘗試實現農業產業信息、農產品價格信息等微觀層面資源的共享。此外,商業銀行還可以將一部分不符合授信條件的客戶及其信息“移交”到小額信貸機構,小額信貸機構也可以將經濟實力增強后的農戶“移交”到商業銀行,兩者相互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和客戶資源的共享。

采用量化的風險防范手段。隨著小額信貸的不斷發展,其覆蓋面會越來越大,單純依賴傳統的、基于定性信息的風險防范措施必然會帶來決策上的失誤,導致風險放大。因此,可模仿商業銀行先進的風險防范手段,對小額信貸風險進行量化衡量與防范,比如使用信用等級評分模型。目前,該模型已在一些國家使用,如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實踐證明,這一方法確實能夠提高對風險判斷的準確性,從而提高小額信貸的成功率。但必須注意的是,等級評分需要詳盡的歷史數據,對我國來說,當務之急是建立農戶的征信體系。此外,等級評分模型也不是唯一的,由于借貸技術、客戶群、競爭和總體經濟環境的不同,以一家貸款機構數據庫為基礎開發出來的模型不一定適用于另一家,這也是小額信貸特殊性與復雜性的表現。

參考文獻:

1.杜曉山,劉文璞.小額信貸原理及運作[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鄭鳴.商業銀行管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西方人將旅游當作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福利和各項保險健全,沒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國人則不同,相對于攢錢購房來說,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旅游貸款不象住房貸款那般火爆,是因為后者是為了一家人安居樂業的百年大計,而前者只是為了逍遙一刻的眼前快樂,大多數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費者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盡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進行信貸消費,但現實的信貸消費形勢并不樂觀。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調查,半數居民并沒有消費信貸意向,與此同時,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消費群體接受消費信貸的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銀行貸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這多少表明了國人對待生活的務實心態,正是這種心態阻礙著旅游信貸業務的開展。

個人信用制度體系制肘旅游信貸消費

信貸消費的全新理念雖然在某些領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著制約消費信貸的瓶頸問題。目前的信貸消費中,商業銀行既是消費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獨資承擔了信貸消費的資金壓力和風險,這對信貸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十分不利。貸款銀行為了減少風險,必然以苛刻的信貸條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雜的貸款手續。

由于旅游的信貸需求是突發性的,短時間內辦理完成并不容易,貸方和借方的積極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機構來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滿足百姓的信貸需求。

銀行的服務質量和營業模式導致旅游信貸曲高和寡

手續繁瑣令人生畏。消費信貸手續非常繁瑣,通常都有十幾道關卡,作為消費信貸家族成員之一,旅游信貸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說來,想借旅游貸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開辦此項業務的銀行提出申請,其間需要往返銀行多次,并提供銀行所需的各種文件、證明、擔保。也許將來旅游貸款門檻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貸款大受歡迎之際。

貸款業務覆蓋面狹窄。旅游貸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桂林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和旅游業發達城市中的商業銀行開辦,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項業務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當一部分有實力、講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潛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辦理這項業務也只能望“貸”興嘆了。

貸款方式呆板單一。旅游貸款一般都是由銀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聯合推出,借得貸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現金的,只能跟隨銀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組成的旅游團隨行。旅游者若不想隨旅游團一起行動而是想單獨自由自在地去飽覽風光、指點江山,銀行通常會婉拒他的貸款申請。這種單一的信貸模式將大批消費者拒之門外。

啟動旅游信貸消費對策與措施

健全管理法規和制度,完善消費信貸體系。有關部門要研究制訂與信貸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擔保、評估、保險、公證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貸消費逐步走上法制軌道。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積極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共享網絡,實行個人信用評估制度,促進信貸消費,規避金融風險。此外,要支持、引導建立個人資信調查和置業擔保等中介機構,盡快全面啟動旅游信貸二級市場,為旅游者實現自己的旅游愿望創造便利條件。

提供優質服務,改善信貸消費環境。凡涉及旅游信貸消費的各有關部門、有關企業都要加強職工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質量。各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機構,為消費者提供多種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貸服務;銀行要配備必要的信貸消費營銷人員和管理人員,多與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費者溝通,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健全信貸產品質量保障機制。

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宣傳媒體要加大信貸消費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普及信貸消費知識,逐步轉變國人先積累、后消費的傳統習慣,引導其樹立借助信貸工具,適度超前消費的新觀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費。

加強組織領導,搞好部門協作。發展旅游信貸消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有關企業和金融機構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協調,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商業、旅游等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要把啟動和推進旅游信貸消費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任務,積極采取措施,消除制約癥結,加大信貸消費工作力度。保險公司可以介入信貸消費,開辦履約保險項目,分散信貸風險。

此外,要密切關注旅游信貸消費這一新課題,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引導旅游信貸消費健康發展。旅游信貸市場前景廣闊

旅游消費在我國目前已成為重要的消費熱點,旅游消費市場的啟動對經濟增長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對旅游消費主體而言,決定旅游消費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錢,二是有閑”。目前對國內市場來說,耐用消費品已趨于飽和狀態,人們的旅游動機和需求日益旺盛,這就要合理地引導人們的消費方向,旅游消費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出臺相應措施鼓勵人們進行旅游消費,對于收入不高、積蓄有限、收入來源穩定、有一定還款能力且有強烈旅游欲望的個體消費者而言,旅游信貸就是一項很好的措施。有專家認為,貸款旅游的前景應該不錯,剛工作或剛成家的青年人將是旅游信貸的主要選擇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銷較大,隨著出境旅游業務的不斷增長,也使旅游信貸顯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預見,旅游信貸消費在不久的將來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許旅游信貸消費也必須經過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會逐漸紅火起來。尤其是中國的入世,受到國外信貸消費觀念的影響,旅游信貸肯定蘊藏著比較大的市場潛力。

市場培育尚需時日

這些年,國人外出旅游的興趣與日俱增,但卻掩蓋不了一個事實: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開支來說,懸殊太大。除了極少數高收入者,沒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內瀟灑地舉家出游幾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階層。真正需要向銀行貸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積蓄不夠、收入較低的人群。在大多數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費還不是生活中必須的支出項目。

不少消費者對貸款出門旅游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但限于貸款手續的繁瑣和貸款期限太短,還貸壓力太大等因素,最終也不得不放棄了選擇貸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很少將旅游貸款直接貸給個人去旅游的貸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費者申請旅游貸款的興趣。銀行的貸款條款上大多規定貸款只限于支付與貸款人簽訂合作協議的特約旅行社的旅游費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團,要是為了貸款而放棄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間的話,有些消費者就不會去考慮辦理旅游貸款了。由此看來,在很多消費者的心理上,對旅游貸款仍然抱著一種不辦要比辦的好的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為市場主體,還沒有把“旅游”當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還沒意識到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是拓展市場的有效之舉。例如,婚慶消費是信貸介入的一個契機,現在無論農村、城市,無論年輕人還是長輩,婚慶借貸并不被視為奢侈性消費。在這方面,旅行社就應積極探索。

一些經濟學人士分析認為,國家實行假日休息制度,給國民的出門旅游提供了時間上的較大許可,特別是出境旅游現在已成為了不少消費者的首選。但一次支出一筆數額較大的出境旅游費用,也讓一般的家庭在經濟上感到無法承受。因此,旅游貸款應該成為不少家庭出門旅游的一種比較容易接受的消費方式。只是旅游信貸在目前情況下要達到升溫的效果,需要銀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費者三者之間進一步的磨合。比如說,現在銀行一般規定借款人必須在半年或一年內還清所有貸款,借款人每月的還貸負擔必然比較重。如果延長還款時間,加之旅游貸款的數額一般不大,那么消費者也就很容易下決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與銀行合作,在技術上解決旅游信貸的細節問題,就不愁沒有旅游者來問津。可見,旅游信貸市場的培育尚需時日,“銀”—“旅”聯手為挖掘未來市場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為

旅游業在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銀行應該抓住個人存款實行實名制的有利契機,盡早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及銀行間個人信用查詢制度,同時簡化貸款程序、拓展貸款方式、擴大貸款覆蓋面,為旅游業的發展助推一臂之力。從假日經濟高峰期看,我國銀行業的旅游金融服務已經落后于方興未艾的假日經濟,“旅游金融”大有可為。

銀行業“旅游金融”的服務意識要進一步增強。銀行應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務的自覺性,突破等客上門的常規,從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銀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場調查研究,調整和優化網點結構布局,完善服務功能。特別是要加強對旅游金融的綜合開發,多種服務一齊上,促進旅游與金融的融合。

辦好旅游消費信貸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銀行業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旅游信貸將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一種新型消費方式。銀行應盡量簡化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發揮自身機構和計算機網絡優勢,根據原有客戶記錄,著手建立個人信用信息庫,并實現系統和區域共享。在此基礎上,依據消費者的信用狀況決定旅游信貸的對象和程序,以及貸款手續的繁簡。

篇(6)

二、貸款期限無法匹配農戶的用款周期

個人貸款的期限(不含住房按揭類貸款)通常為1-5年,這對于有相對穩定收入和支出的城鎮居民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對于一些以年為經營周期的小企業主也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對于普通農戶來講,其用款周期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年為單位的期限反而不利于其對資金的使用和歸還。一般農戶用款的時間段都在春耕階段,主要是在采購種子,采購化肥,租用農機等方面用款,回款通常是在糧食收獲販賣后,集中在秋收后。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說,為了能獲取更高的收益,往往農民會在春節前后糧食的市場價格上漲時出售糧食,自此,農民的生產經營性貸款的需求時間跨度為9個月。而一般銀行貸款期限是以年為單位,超出貸款需求期的3個月對農民造成了不必要的額外利息負擔。同時農民的信用意識差,在賣糧取得收入后,如果不及時還款可能造成該筆收入被挪作他用,直接影響該筆農戶貸款能否及時歸還。若農業減產或賣糧款不能順利收回,將導致農民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款,致使農民個人貸款的實際用款期限存在著極端不確定性。按照銀行的規定,貸款期限是固定的,還款時間也是確定的,農戶必須按照規定時間還款,否則就會按違約處理,這也是大多數農民不愿意選擇去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直接原因之一。大多數農民之所以選擇民間借貸,正是因為其貸款期限的靈活性更能滿足農戶在貸款期限上的要求。

三、還款方式難以滿足農民的還款意愿

商業銀行在開展農戶個人信貸業務時,應根據本地區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規律以及農戶生產性資金的周期性特點,在準確估計農戶資金需求以及農戶糧食收入回流的高峰期的情況下,制定合理的貸款的發放和收回的節奏。目前個人貸款的還款方式比較靈活,如:等額本息、等額本金、一次還本分期(月、季)付息、免違約金無限制提前還款等。不過,仍存在一些限制性條款,比如超過一年期的貸款不得采用一次還本分期付息的還款方式。另外,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在還款方式上更傾向于讓客戶選擇分期還款,對于普通農戶而言糧食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存在源,如果采取分期還款的方式,農戶在糧食價格較低的情況下被迫賣糧來償還貸款的可能性,對于收入有限的農戶來說加重了其貸款的成本。吉林農村金融研究中心在吉林地區的調研數據顯示大部分農戶希望采用的還款方式是一次性還本分期付息,這也是農戶進行民間融資經常采用的還款方式。這種還款方式的優勢比較明顯,一是分期付息可以減輕農戶日常的還款壓力,二是一次性還本與農戶收入取得的時間容易匹配。商業銀行應在發放貸款前對農戶的信用情況進行嚴格審查,盡量避免一次性還款引發的違約風險,同時結合農戶賣糧收入的回款周期特點靈活調整農民的還款期限,通過分期付息的方式提前收回貸款利息。這樣,在客觀上提高了農戶的還款能力,滿足了農戶的還款意愿,同時也確保了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收入支出比低估了農戶的還款能力

人民銀行頒布的《貸款通則》中規定,個人貸款的借款人單筆貸款月債務支出比不得超過其月收入的50%,月總債務支出比不得超過其月收入的55%,各家商業銀行也嚴格執行了這項政策。但對于廣大靠土地種植為生,平時生活用品基本自產自銷的農戶來說,其月收入、月支出難以界定。在此情況下,依靠收入支出比來確定農戶的貸款額度上限就會失去其本身的意義。農戶的收入是一次性的或是階段性的,不具有連貫性,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僅按照月收入來衡量農戶的還款能力必然會低估其還款能力,由此作為依據來確定對農戶的貸款額度顯然并不合理。

五、調整信貸政策設計滿足農戶信貸需求的產品

部門商業銀行在農村發起成立了以農戶和農業為服務對象的村鎮銀行,但是產品的設計與經營理念與農戶的信貸需求存在差距,村鎮銀行的成立,不應只是縮短了銀行與農村之間的距離,更應該解決信貸資金與農戶之間的“心理距離”。農戶的收入取得渠道,日常支出投向等方面與城鎮居民差別很大,因此農戶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也與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只有了解農戶信貸資金需求,才能開發設計出針對農戶信貸的金融產品,縮短信貸資金與農戶之間的距離,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經過調研,筆者認為對農戶貸款應采取實際操作靈活、相對惠民的貸款品種,應該在貸款期限、貸款利率、還款方式以及貸款額度等方面根據農戶的信貸需求進行政策上的調整。推出新的針對農戶的貸款新品種,需要商業銀行在信貸政策方面做多方面的的調整,這就需要對現有的《信貸通則》做必要的修改和補充。

一是鼓勵商業銀行靈活設定貸款期限,農戶個人貸款期限應設為9個月至1年,這基本符合大多數農戶的用款周期。

二是允許商業銀行在還款方式上滿足農戶意愿,采用分期付息一次性還本的方式,分期付息可以減輕農戶在整個貸款期間的還款壓力,一次性還本能夠匹配大多數農戶收入的一次性取得。

篇(7)

(二)信貸人員專業素質有待加強。從選人用人上來看,一些商業銀行在進行信貸人員的選聘時,追求的更多的是量而非質,這就使得所招聘的從事信貸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偏低,沒有樹立信貸風險意識,最終導致基層信貸工作的開展停滯不前;同時,從管理與培訓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往往并不重視對信貸人員進行業務有關的培訓,使得原本綜合素質偏低的工作人員更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僅如此,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忽視創建對信貸人員進行獎勵與晉升的機制,使得行業中的一些資深人士為了自身的發展與利益,跳槽頻繁。這也導致銀行無法全面、持續的掌握客戶信息。

(三)信貸過于集中。信貸過于集中是導致商業銀行瀕臨破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拿2008年的金融危機來說,包括一些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承受不了巨大的沖擊,瀕臨倒閉。究其原因可以發現,信貸過分集中便是主因之一。假設銀行信貸過分集中,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銀行的極端風險上升,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特殊情況下,容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就目前我國現狀來說,由于信貸資源的單一,使得商業銀行將過多貸款集中發放于一些利好的行業。不僅如此,為了吸引大型企業的注意力,使其將存款存入本銀行,商業銀行也只能將貸款集中到這些企業的身上,勢必產生信貸過分集中的情形。

(四)政府干預的風險。盡管我國商業銀行不受政府管理與掌控,然而,這并不代表銀行與政府毫不相關。我國商業銀行從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預和影響,信貸業務便是其中的代表。一方面,地方政府工作中主推的建設項目通常也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融資項目,具體由哪家銀行操辦取決于政府,因此,銀行常常需要依靠政府。在實際操作中,政府的要求常常會左右銀行是否進行貸款,甚至使其降低貸款的門檻;當貸款方發生經營問題時,便沒有能力還清銀行貸款,此時,政府通常希望銀行不予追究,最終使得貸款“打水漂”。另一方面,我國尚未建立成熟的企業破產救濟機制,而機制的缺乏使得銀行遇到貸款企業破產之類的問題時無法將風險平攤,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資金損失的風險。

(五)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當前,我國銀行監管的立法尚不完善,與金融發展的實際需求無法匹配,難以實現有效的銀行監管。目前,現行的法律法規多達4000余部,但仍主要依賴以《商業銀行法》為代表的少數幾部法律。這些法律建立的相對較早,且內容較為單一,無法適應目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這些法律法規也為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體制,無法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探究成對金融體系的實際監管。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措施

(一)建立健全銀行信貸的綜合授信系統。要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進行行之有效的防范,從根本上來說便是要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假設能夠建立并健全有效的授信系統,便能夠成功掌控貸款的質量。綜合授信指的是商業銀行基于全面評估信貸相對方的財務情況以及信用狀況,確定銀行所愿承擔的風險量,該風險量便是最高綜合授信額度,同時對信貸相對方開展集中控制的制度。就綜合授信來說,具有簡單、有效的特征,基于既定的額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確保信貸的安全性,將信貸控制在銀行可控的范圍之內。該辦法已經享譽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他們利用最多的是最小值核定法,銀行依照貸款人所申請的授信業務余額對其真正的資金需求與還款能力等進行分析,并基于有關法律、規定等指標獲取最小值,該最小值便是企業被核準的授信額度。最小值核定法是一種能夠為國內金融機構所采用的好方法。

(二)建立并完善銀行內部的監控體制。一方面,為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性,應當專設對風險資產進行管理的專業機構,從而確保信貸的質量。管理機構不但能夠對信貸資金開展時時跟蹤與管理,對于信貸資金,也能夠進行行之有效的劃分,同時,對于一些存有問題的項目與單位,還能夠第一時間進行預警;對于明確發現問題的貸款,可及時追討。同時,要將貸款的追回責任落實到人,例如以停薪等方式處分問題貸款的負責人,力求貸款能夠最大程度追回。另一方面,要將貸款的審查與發放的部門分開,兩者相互協作、相互制約,又各司其職。審查部門做好貸款相對人相關信息的收集工作,了解其經濟狀況以及還貸能力、行業發展狀況等諸多因素。而貸款部門則根據流程進行貸款的發放,并掌握好貸款發放的額度。兩部門分開能夠防止貸款權利過于集中,切實規避審批中所存在的風險。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要將著眼點放在我國銀行監管的實際工作中,同時運用國外先進的經驗和管理辦法。我國銀行業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必須深入研究國外銀行業監管領域在立法上成功的經驗,并站在世界的高度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問題。在此基礎上,還要將我國當前銀行發展的現狀與監管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銀行業發展特征的法律實踐體系。一是要補足短板,完善不足,建立健全我國銀行業內部控制法律制度。比如可以以銀行信貸業務的性質與功能為基礎,打造出授權分責的法律法規,同時,還要規范各類審批程序,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使得貸款的審批與發放有制度相支撐;又如可以根據規范化監督制約等原則,建立其行之有效的會計控制制度;再如建立并健全資本金等制度,并基于這些制度的建立實現信貸資產質量的提升,結構的優化等,使內部控制制度在銀行中發揮出積極的推動作用;還有以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為保障而打造的金融計算機系統風險控制制度等等。二是要吸取教訓,善于總結,并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銀行業的相關法律政策。

(四)加強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建設。首先,應當拓展國際資本引入的途徑,并發掘資本引進的深度,調整好商業銀行調整結構。就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來看,國有企業常常是銀行的大股東,處主導地位。這些企業由于自身的設計缺陷使得其在入股商業銀行后,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治理結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拓寬國際資本引入渠道,能夠推動銀行治理結構朝著良性方向改革,能夠有效對信貸風險進行防控。其次,應當設立單獨的、能夠直接與高層對接的銀行內部監控與評估部門,并打造出相應的信貸報告線路。該部門能夠時時對銀行運營管理開展卓有成效的監督,并就所發現的問題的情況直接向高層匯報。該部門還能夠定期向董事會等高層匯報審計情況與信貸情況。由于及時獲取了這些情況與信息,使得董事會等銀行高層管理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并糾正信貸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能夠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信貸款項被及時追回,從而將風險降到最低。最后,商業銀行應當將“經營風險”納入企業的文化建設中,打造出相應的信貸文化。同時,必須健全與完全內部的規章制度,以制度為依托,切實讓規章制度發揮效能。

(五)實行積極的貸款定價策略。在信貸管理中,假設銀行要取得最佳的經濟利益,就必須要對貸款進行合理、正確的定價。根據國外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可以得知,貸款定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為各大銀行所重視。然而,我國商業銀行常常運用固定利率政策,貸款利率遵循統一的標準,因此無論是對大型企業還是小客戶,不管企業的風險指數為多少,都采用同樣的利率,這種固定利率政策使得銀行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也使得資金無法獲取最高的收益。對于一些風險與收益都非常高的貸款項目,基于固定的利率政策,讓銀行無法從中獲取更多利潤,致使銀行積極性不高;而一些信譽不達標的企業同樣也能獲取這樣利率的信貸,讓銀行風險進一步上升。特別是近些年,國際金融一體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利率市場化對我國而言不再遙不可及,我國商業銀行在逐漸掌握定價的主動權。

篇(8)

二、相關建議

進一步強化組織協調工作,為推進此項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強與黨政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建立縣、鄉(鎮)、村三級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領導機制和信用工程的長效機制;加強與鄉村負責人的協調互動;加強與關鍵客戶群體的聯系,增進其與縣聯社的感情。以注重管理為基礎,全面提升創建和評定工作水平嚴格把關,加強管理,對把關不嚴、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信用社(部)及相關責任人要嚴肅追究責任;完善措施,注重實效,將信用戶評定指標與鄉村信用環境聯系起來,實施“一村一策”,對信用環境好、無不良貸款戶的村擴大授信額度;強化考核,抓好落實,把信用工程建設情況納入各網點綜合考評,依據考評結果,實施獎懲。加強營銷手段創新,拉動農戶有效貸款需求對信譽好的農村種、養、加、運大戶,放寬貸款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增加貸款授信額度,簡化貸款手續,逐步打開小額信用貸款的市場。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制度盡快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承包荒坡荒山等財產認證、登記、債權處置管理等工作體系,拓寬小額農戶可抵押資產范圍,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推動社會擔保基金組建,引入并推廣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制度,建立有助于農信社持續支農支小的長效風險補償機制。

篇(9)

持續地對具有一定負債能力、但被正規金融組織拒之門外的人或企業授信的小額信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艱難的金融問題之一;作為最接近窮人的信貸,它又具有很強的社會道德魅力——一旦運作良好意味著大量人口脫貧。因而其研究與實踐對于“和諧中國”建設具有特別意義。然而,中國這方面的成就也是乏善可陳。其因在于,小額信貸的風險判斷(小額信貸組織對于“真扶貧”或“扶真貧”的只說不做直至退卻,往往是基于收入難以覆蓋成本的考量),其實很大程度上不單單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而更多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就直白地表達了小額信貸的經濟學困境:借款人從抵押資產等財務指標考察上的資格欠缺,使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異常嚴重,利率價格機制的失靈使逆向選擇不可避免。因而面對控制風險的本能方式——利率上調,即使借款人同意,貸款者由于更擔心道德風險仍不敢放貸。這樣,面對財務資料未達標、借款信用等級缺失和利率機制失靈的困局,經濟學的評價體系就變得混亂不堪。于是,人們轉求于社會學的考察。當一個經濟上的行為演化為一個社會學問題時,這種經濟行為的不經濟就不難想象:小額信貸的交易成本和運作成本均很高,對貸款的監測很難;筆數很多而業務瑣碎,人手不足而效率低下,等等。鑒于此,小額信貸的主旨由最初的扶貧向實現扶貧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1997年全球第一次小額信貸高峰會議首次提出了雙贏目標)的轉變,就順理成章。于是就有了關于社會問題經濟化抑或經濟問題社會化的“相機抉擇”或兼得的訴求與實踐。慶幸的是,有這樣的成功范例——尤努斯和他的鄉村銀行(GB模式)以共享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成就做了很好的詮釋。

尤努斯的孟加拉格萊珉銀行所創設的小組(著名的“五人小組”)聯保貸款制,通過窮人之間的“自由結社”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將一般商業信貸所固守的財產抵押擔保教條巧妙地取而代之。令人稱奇的是,格萊珉銀行以幫助639萬借款人中的58%成功脫貧并保持連續9年盈利記錄的驕人業績,成為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標桿。這不能不歸功于其運用了社會資本的原理——作為黏合劑,社會資本成功實現了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對接。作為最初由經濟學的“資本”演變而來的概念,最早將社會資本引入社會學研究領域的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定義——是實現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系所組成的網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通過科爾曼、普特南等的建設性貢獻,得以深化和完善。盡管界定至今尚未統一,但一般認為,社會資本是一個共同體中人與人、人與組織以及組織與組織之間長期交往形成的,嵌于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之中的,以態度、信任、習俗、慣例、規則、網絡、制度等多種形式存在的,被社會結存中的行動者(個人或組織)所獲得和利用,并為行動者在有目的的行動中提供便利的一種資源;并具有公共物品性、不可轉讓性、可轉換性、層次性、無形性以及分布的非均衡性等特征。社會網絡、互惠行為以及促進互惠行為的規范(顯性契約等)和信任(隱性契約等)是其基本要素。特別指出,社會資本對于反貧困有重要的觀測和警示作用,從而給小額信貸創新以啟示。根據世界銀行對社會資本關于緊密型(家庭成員與其他具有緊密關系的人之間的紐帶)、跨越型(不同類型的人之間較弱些的聯系紐帶,主要指各類組織的成員紐帶)和垂直型(通常指貧困者與那些對他們具有重要影響的人員或組織之間的紐帶)的劃分,貧困群體(含中小企業)顯然具有很強的緊密型社會資本。在此,“信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的命題,通過“圈內人”的互動得以印證。作為主體認真履行承諾所贏得的聲譽,以及關于主體可信任度的信息和有價值的資產,信譽很好地因應了社會資本作為人際互動合作中產生的資源的內在規定性。因信譽同樣作為人際互動合作的產物,其建立與維護需要投入資源從而產生收益;信譽也是一種存量——人際互動中形成的資本凈流量之和。同時,貧困群體只有較少的跨越型社會資本而基本沒有垂直型社會資本表明,對于社會資本的效應及其分析應全面審視——從“圈內”擴展到“圈外”是必然。因后兩個資本恰是助推貧困群體成長的關鍵性內容。

二、構建對稱互惠連續共生的中小企業融資機制

看來,倚重甚至迷信這種基于“熟人”網絡的社會資本效應失之偏頗。畢竟從以族緣、地緣和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結構,即傳統的鄉土社會,向以社會經濟主體間的合約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結構,即現代契約社會過渡,或者說,從單重隱性的契約(信譽等)的社會向更重顯性的契約的社會轉型,雖然必歷經陳痛——分娩出新秩序中的道德斷裂和失序,但為大勢所趨。而這樣的過渡期很容易造就這樣的“道德悖論”:一個在共同體內部恪守道德要求的人,當這個“差序格局”(關于中國傳統鄉土社會格局極有創意和深度的說法)擴展到距離“波紋核心”遙遠的地方從而遠離這個共同體時,其自我道德約束就非常脆弱。這根本源于他對于共同體內外不同的成本~收益的權衡:行為的被觀測性(決定信息是否對稱與完善)、長短期變化以及非道德行為是否受到經常監督、約束和懲罰的屬性,都是重要的審視變量。顯然,社會資本也有“塌陷”,也有不同的適應性——依存于不同社會結構的社會資本,其功能有相對應的規定性。就格萊珉模式來講,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風險,而只是一種風險轉移——五人小組機制的相互監督與激勵的“雙刃劍”,在使各成員將還貸壓力外化為求生存與發展動力的同時,銀行也由此實現了成本轉移,即將成本外化給貧困者自治組織。這種個人風險向團隊風險的轉移,雖減少了信貸審查成本,但也有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尤其是個別貸款會傳染成整個組織的共同違約。隨著市場化進程和人口流動的加快,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可見,原生態的信任與信用,難免有局限性;“信譽+合約”,才使“信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的命題具有普適性。

據此,解決小額信貸難題,寄希望于一種法則、一種模式是不現實的;況且格萊珉模式也不可復制。以“供應鏈一信貸鏈一融資鏈”聯動機制構建的共生融資模式表明,融資鏈作為連接企業和信貸機構的中間組織,可以以信譽和有約束力的合同為基礎保證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鑒于信貸組織要調查和掌握中小企業的隱蔽信息(指中小企業通常存在的難以量化和傳遞的,具有較強人格化特征的“軟信息”)需投入相當成本,可依賴融資鏈的信譽行事而不必太費時費力;尤其是可依靠融資鏈的相應合同條款,起到為中小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擔保的作用。因融資鏈上游的大企業,通常在與多家信貸組織打交道的過程中,建立了關系型融資體系,并與中小企業形成共生融資機制,從而會產生良好的(或不良)以信譽和合同等顯現出來的社會資本效應。

對此,將基于共生融資機制的生態群眼光聚焦于資本的社會性觀察,借GB模式的樣本效應,通過從信譽到合約的擴展,一種使小額信貸走出困境的全新維度和可行路徑清晰呈現。基于“供應鏈一融資鏈”的完善的共生融資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一個信貸資信等級很高的大企業為核心,凡與這個核心企業發生業務往來從而同樣受到信貸機構關注的中小企業,可持與該核心企業的業務票據到信貸機構申貸。這就構成了信用鏈條的復合式結構,即“1+N”模式——作為“1”的核心企業與作為“N”的中小企業群的有機組合:而“1+N”實質是中小企業群與大企業的互動共生。要通過培育合格的共生單元(培育大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和賦予中小企業平等競爭的地位并舉),加快共生秩序建設(破除壟斷與加強協會組織建設并行),催生內生媒介和外生媒介的發育與成熟,逐步建立起對稱互惠連續共生的融資機制。

參考文獻:

[1]羅正英.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54-56

篇(10)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防范的現狀和問題

上一篇: 新文化運動論文 下一篇: 教師管理信息系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首页在线播放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