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6 08:44: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篇(1)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并周期性復發,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對生產力和社會秩序造成極大破壞,大量閑置商品被毀,生產急劇萎縮,企業紛紛破產,工人失業激增,信用關系毀損,社會矛盾激化。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苦言道:“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我們的經濟制度都受到動蕩的經濟周期的折磨。”經濟危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資本主義內在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資本運行非連續與總供求失衡的生產相對過剩。資本的本性在于無限增殖,在內在利潤動力和外在競爭壓力的推動下,資本家將作為資本初始形式的貨幣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準備剩余價值生產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利用勞動力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創造剩余價值,再通過銷售收回預付資本和實現剩余價值,賡續新一輪更大限度的資本增殖。用資本運行一般過程的一次貨幣資本循環為參照,公式表示為G―W…P…W′―G′。

首先,貨幣資本,G―W,資本家把新資本投入或原有資本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及部門內的某種產品。從全社會來看,社會資本亦步亦趨匯集成利潤率高的部門及部門內某種產品的生產資本。由于技術革新和科學管理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剝削率的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剩余價值擴增,商品產量大幅增加,這也正是資本主義經濟虛假繁榮的最高表現。然而,對于勞動力價值不斷下降的支付能力有限的勞動人民即一般消費者來說,無力也無需消費如此龐大的商品量,對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W′―G′形成阻滯。其次,G―W…P…W′仍在運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會資本中大部分都是商品資本(包括其獨立形式的商業資本),資本運行的三種職能形式和三個階段在時間上不繼起,空間上不并存,形成商品資本一元化,大量商品積壓,無法實現商品包含的預付資本尤其是剩余價值。同時,由于資本都往個別領域投入和轉移,造成資本主義兩大部類的生產比例嚴重失衡以及同一部類內差別商品生產的比例失衡,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順利進行的Ⅰ4 000c + 400Δc 、750v + 50Δv +600m/x、(1 000v + 100Δv + 500m/x)與Ⅱ(1 500c + 100Δc)三方面交換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無以實現。最后,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主義的經濟運行處于商品資本絕對優勢、社會總產品實現的三大交換形式脫節、勞動者購買力和需求有限并存的態勢。最終只能聽任市場自發地以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強制和破壞形式消除過剩的生產能力。

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資本運行非連續與總供求失衡的生產相對過剩。

二、生產過剩與短缺經濟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運行的研究中提出短缺經濟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運行實行強有力的中央計劃控制,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義,致使生產動力和經營效率不足,形成絕對的賣方市場,全社會有效需求受到壓制,民眾生活水平低下。從而鼓吹自由市場經濟,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使市場主體和生產要素依照價格信號自由流動和配置。短缺經濟理論一方面事實上反映出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體制運行的局限性,當然這種局限是對經濟危機可能性的過度反制。另一方面卻沒有充分研究作為周期性生產過剩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短缺經濟問題。可以說,短缺經濟恰恰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另一種有力解釋。

資本主義短缺經濟的各環節包括需求短缺、資本短缺、生產短缺和生存短缺。第一,需求短缺是工人有支付能力需求有限而造成的消費抑制。第二,由于社會總資本都變成商品資本,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本嚴重短缺;第三,由于生產資本短缺,連基本需求消費品的生產也無以進行;第四,生存短缺是短缺經濟最大風險所在,經濟危機對社會秩序的極大破壞,失業、貧困、犯罪致使工人連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無法保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過剩與短缺的矛盾統一。

三、風險分配與新秩序

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將資本主義繪制成一種過剩與短缺畸形共生的風險社會。所謂風險,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所產生的一種可能的、潛在的危害。這意味著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財富創造與財富分配的過程同時也是風險制造與風險分配的過程。由于風險對運營經濟成本與資本增殖的壓力,資本家必須進行風險分配,方式有三,其一,資本家自包風險成本,縮減資本投入,但這也會減少資本增殖程度;其二,若將過剩產品低價甚至以福利形式返還社會,資本增殖的本性就會殆滅,資本家就變成慈善家;其三,將風險成本以壓縮工資與工人“分擔”,盡管符合資本家意愿,但這一選擇不僅不能有效解決經濟危機,反而會愈加削弱工人支付能力甚至演化為政治危機,迫使生存底線邊緣化的無產階級資本主義。

要根本克服經濟危機,只有徹底切除資本主義的內在痼疾即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的矛盾,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把計劃和市場兩種經濟手段的優點相結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新秩序的歷史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篇(2)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闡釋是高校基本原理教學的重要內容,深入透徹地分析和講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成因、根源和危害對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本質、發展趨勢及其最終命運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當前高校基本原理教材中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內容仍然遵循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以實體經濟作為分析問題的出發點、著力點和基本依據。然而,自上世紀后半葉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日益明顯地表現為金融危機。作為一門與時俱進、承擔著幫助青年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現實和規律任務的學科,高校基本原理教學不應漠視這一顯著的時代性,而是應當積極地適應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這一鮮明的時代特點,及時補充和完善有關經濟危機的相關教學內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學內容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現實的解釋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本質特點和最終命運。否則,學生難免產生書本理論和社會現實脫節的疑問,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

筆者認為,在當今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的時代背景下,當前基本原理教材中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闡釋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即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表現——著墨不多。

對當代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根本成因未進行剖析。

對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未能充分揭示。

對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本質論述不到位。

對金融危機的發生和防治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發和借鑒未有提及。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相關教學內容。

一、概要地介紹近幾十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幾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機。

主要包括: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機、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本世紀初源自美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

二、將金融危機與早期的經濟危機進行簡要對比。

在演化路徑上,早期的經濟危機大都由實體經濟向金融領域延伸,而金融危機則與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廣泛,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深受其害;在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影響上,在傳統的經濟危機中,資本所有者的直接財產損失要大于普通勞動者,而在金融危機中,盡管表面上看資本所有者的財產損失要大于普通勞者,但壟斷資產階級和金融寡頭利用其在金融市場上的定價權和信息優勢,其財富的損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資者,后者在危機中可能傾家蕩產、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負債累累,同時,大資產階級還能對政府施加影響,獲取財政注資和輸血,彌補相當一部分經濟損失,從而使得其對社會整體財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機后果的轉嫁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利用其對國際金融市場和貿易市場的主導權,將危機的惡果向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轉嫁。

三、從金融領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揭示金融危機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實體經濟,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引發的,與傳統的經濟危機并無本質不同。

篇(3)

一、西方經濟危機再次爆發的原因

一是,經濟學家們認為的金融創新。由于美國金融行業急劇發展,尤其是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過度投資金融衍生品而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機。二是,長期利率在很長一段時間低于歷史平均水平。有人認為是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長期實行低利率,使市場的流動性資金過大,使得資本家們過剩投資,造成不可挽回的生產過剩。三是,房貸條件的降低及濫用。

其實縱觀這三個危機產生的原因,從長遠發展的角度,都是好事,可是問題在于這三個原因同時發生了,才引爆了這次經濟危機。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有它本身的內在規律,那就是一方面不得不無限制的發展生產力,就好像不是在一個有限的社會基礎上的生產,另一方面又必須在有局限性的范圍內發展生產力,這才是危機最深刻、最隱秘的原因。

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影響

1、經濟陷入"大衰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09年發達國家經濟平均下降3.7%。受歐美主權債務危機與曰本大地震拖累,2012年,發達國家經濟形勢相當艱難,尤其歐元區經濟或陷人技術性衰退。據IMF預測,2012年發達國家經濟只能增長1.2%,其中歐元區經濟將衰退0.5%。經濟低迷使西方社會對前途迷茫。

2、失業率居高難下。經濟危機使西方國家普遍面臨周期性與結構性失業難題。據DECD統計,2010年其成員國的失業人數比危機前(2007年)增加2100萬,失業率上升到8.3%。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悲觀預測,到2019年美國才能恢復到危機前的失業水平。

3、西方制度憂勢遭質疑。危機使西方政治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削弱各國政府應對危機能力。

三、資本主義制度性改革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西方走出危機必須進行制度性改革。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曾經歷過三次變革,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正面臨第四次變革。這場變革將改變市場與政府之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關系,經濟/政治精英與普通居民收人分配之關系等等。

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加強宏觀調控,使其運作更加靈活。我國在實施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不僅要看到對當前經濟危機的正確影響,也要看到對市場經濟的長遠影響。靈活地實行宏觀調控,才能更好的應對當前的問題,也不會給危機的爆發留下隱患。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這就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購買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讓人們有能力消費。此外,政府還需下大力氣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人民生活中亟待解決的難題,使其敢于消費,愿意去消費。

實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避免貧富懸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也在不斷的增大,這完全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愿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顧公平,注重效率,以調節高收入,限制離譜的高額利潤。

篇(4)

 

馬克思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就是提出了剩余價值,區分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從而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勞動人民的真實面紗。本文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解釋了政治經濟學中疑難點:

 

為什么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勞動者的生活資料價值就下降?

 

為什么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價值創造沒有變化,而財富生產增加了?

 

從根本上分析了資本家為什么不斷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從而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獲取更過剩余價值進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造成相對過剩人口,引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二、數學分析

 

絕對剩余價值: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剩余價值。

 

假設條件一: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時,工人的一天勞動時間是12個小時,每名工人每天生產饅頭,1個小時生產1個饅頭,每個饅頭的價格是1元。

 

因此絕對剩余價值圖形如下: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6小時 * 1個/小時 = 6 個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6個 * 1元/個 = 6元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6小時 * 1個/小時 = 6 個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6個 * 1元/個 = 6元

 

相對剩余價值圖形如下:

 

假設條件二:資本家為了追逐超額剩余價值,采用新機器,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生產效率提高,因而產生了相對剩余價值,此時,每個工人1個小時可以生產2個饅頭,每個饅頭的價格此時是0.5元。(因為生產饅頭的總時間都是1個小時,單位饅頭價值下降,總價值不變,且價值等于價格)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3小時 * 2個/小時 = 6 個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6個 * 0.5元/個 = 3 元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9小時 * 2個/小時 = 18個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18個 * 0.5元/個 = 9 元

 

總結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不論生產絕對剩余價值還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都是6個,勞動力恢復體力,繼續生產剩余價值,但此時勞動力生產的饅頭價值由6元變成了3元,雖然數量沒變,但此時勞動力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了。對于資本家而言,不僅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由6個變成了18 個,饅頭的總價值也從6元變成了9元,這意味著資本家在利潤的驅使下,會不斷提高采取新設備,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

 

從而疑難點一得到了數學回答。

 

價值創造是一定時間生產產品的價值,而財富創造的物質載體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價值創造關注的是產品價值,財富創在關注的是產品使用價值即產品數量。 勞動生產率翻倍,雖然生產的饅頭數量由12個(12小時 * 1個/小時=12個)變成了24個(12小時 * 2個/小時=24個),財富創造增加了,但價值創造并沒有增加(6元 + 6元 = 3元 + 9元)。

 

從而疑難點二得到了數學回答。

 

三、結論

 

篇(5)

關鍵詞 資本主義 根本矛盾 相對過剩 虛擬經濟

2008年9月15日,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保護為標志,次貸危機開始全面升級。一場規模巨大的金融危機逐步由美國蔓延到全球、由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直至今天,全球主要經濟體還在為何時能夠徹底擺脫危機陰影而努力。

一、從資本主義根本矛盾解析次貸危機的本質

從本質上講,次貸危機與歷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機都無區別,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于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由于外部競爭的壓力和內部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利益驅使,各生產者涌向利潤率最高的行業,并積極提高勞動率,搞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同時整個社會沒有統一的規劃,這樣就不能保證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生產保持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能造成買賣脫節,供需脫節。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擴大,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更加徹底,這就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效需求日益縮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導致大量相對剩余人口和失業的產生。當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些重要的商品由于沒有足夠的市場購買力而找不到銷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生產過剩的危機就爆發了。這是危機爆發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普遍性原理。

這次經濟危機仍然沒有超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邏輯,本質仍然是生產相對過剩的資本主義危機,只是作用形式發生了改變而已。借助于發達的信用系統,近二三十年來美國的透支消費越演越烈,資本家們生產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勞動人民手頭沒錢,有效需求不足,而透支的權利給了他們消費的能力,于是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掩蓋了社會購買力的真實情況,信用膨脹的虛假繁榮掩蓋了生產與消費的脫節。這只不過是把危機延伸到未來發生而已,一旦發生不確定因素,對未來失去信心,經濟泡沫破裂,危機無法避免。總的來說,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表現出來的基本邏輯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相對過剩―透支消費―違約率上升―危機爆發。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新時代的新特征:虛擬經濟和全球化

再具體一點,這次次貸危機是借助“金融衍生品”與“經濟全球化”這兩個新載體,導致危機的時間與空間遠超之前的規模。次貸危機的本源其實就是房地產泡沫崩裂,在過去十幾年時間內,美國房價普遍上漲了50%-100%,其漲幅超越了實際需求的支撐,這就是危機根源的泡沫所在。既然高房價不可能持久,回歸理性實屬必然,但是透過華爾街投行家們所創造的“次級貸款證券化”,使得房地產價格風險被進一步放大。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新時代的新特點,在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資本的虛擬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導致的金融危機和世界性危機。

(一)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的產生使同一種資本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運動,一是實際資本在現實的再生產過程中的運動,二是作為實際資本“紙質副本”的虛擬資本在證券市場上的運動。虛擬資本可以相對獨立于實際資本而運動,使得有價證券買賣能夠成為投機的工具,從而造成虛假繁榮,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不僅商品難以轉化為貨幣,有價證券也難以轉化為貨幣,這必將大大縮小整個社會的支付能力。由于虛擬資本相對獨立于實際資本的運動,它能推動股份制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發展,為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擴大生產運營規模的有力工具,也能將社會閑置的貨幣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加以利用,同時也決定了一旦虛擬資本出現問題,給予經濟的打擊也是徹底的巨大的難以恢復的。嚴重的信用危機使金融領域壞賬、呆賬大幅增加,信用緊縮,造成經濟衰退。根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次級債券衍生合約的市場規模被放大至近40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體報道這次危機將導致全球金融資產縮水27萬億美元。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們回首今日,可能會把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評為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二)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資本及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以及規模經濟效應,對于發展中國及彌補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利用后發優勢以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的主導下進行的,這些國家從自身利益和社會價值觀出發,利用受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制定并竭力推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市場經濟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加大剝削雇傭工人的強度,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圍內擴大開來,而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使得從一個國家引爆的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經濟體,打擊范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恢復難度更大。

三、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當代經濟危機的意義

用馬克思的觀點分析次貸危機的意義在于充分認識到此次經濟危機的本質,為緩解并最終解決引起危機的矛盾提供理論依據,提供可行的解決辦法,并對下一次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作出預測,在不能解決根本矛盾,無法避免危機爆發的必然性的情況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篇(6)

    為了說明發達資本主義的增長出現了什么情況,我們來看看美國在整個“二戰”后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最初的20年,美國全部商品和服務生產的平均增長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間的增長率與1950—1970年間的增長率相比,明顯放慢。減慢的意義可以從這樣的事實看出來: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長率不持續地減退,那么美國經濟在2000年將比其實際水平高出大約20%。

    這種顯著的放慢也是伴隨著技術的重大飛躍(所謂“新經濟”)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剝削的全球化的擴大而發生的。像計算機、因特網等信息技術的進步,即使考慮它們對辦公室工作和庫存管理等的所有影響,也仍未提供資本主義維持較高增長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未接近主導了20世紀大部分經濟史的以汽車為中心的地面交通體系的發展所帶來的長時間的刺激效果。

    盡管有停滯趨勢,但核心國家的資本確實從近幾十年的全球化趨勢中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這可以從以下三點看出:(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般工業國的增長率普遍下降;(2)富裕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對于剛經歷非殖民化的窮國的較大增長作出了貢獻;(3)然而,不平等交換和欠發展的進一步惡化等狀況很快抓住了這些貧窮國家。它們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勵的戰略:增加制造業出口(由尋求低工資勞動力的多國公司所促進,并由尋找新的貸款市場的外國銀行融資)。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經濟剩余作為利潤和債務利息流向富裕國家。不利的貿易條件、相同市場上日益增加的競爭和核心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共同導致了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和增長率的決定性下降,同時很多貧窮國家出現負增長。

    因而第三世界國家除少數例外在增長率上遭受了20年的嚴重下降,而且很多國家降到零以下。現在,隨著一個新時期的全球增長減慢,它們的狀況已從嚴重發展到嚴峻了,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經濟危機和最大的外債拖欠為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2000年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寫到,使金融不穩特別是威脅欠發達國家的潛在問題還沒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亞洲的金融/外債危機很可能是三幕劇的前兩幕。2001—2002年圍繞阿根廷比索的災難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開始,但是該劇的剩下部分如何展開,我們仍不得而知。

    資本過剩的趨勢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商業周期已成為過去的事物。“信息時代”的“新經濟”如此有效,以致資本家在對當前和未來狀況有更確定的了解的情況下,將作出更理性的決定。然而,卡爾·馬克思的洞見,即“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障礙是資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經濟增長減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資率趨向于超過最后需求的增長。在經濟上升期中,為了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增加市場份額所需要的產出的快速增長導致創造出過剩的生產能力(閑置的工廠和設備)。當需求的增長不能達到設計規劃時,公司會出現大量未使用的生產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貨。于是進一步的投資被抑止了,因為面對相當多的過剩生產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資——這有時被稱為“資本過剩”。

    應當清楚的是,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能力的過度擴張問題沒有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資本不斷地面對這一事實:投資的主要障礙是投資本身。盡管投資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產品市場的最終飽和所限制。每一個大公司在競爭的持續推動下為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斗爭,最終使投資的有用貢獻轉化成為其反面。在這樣的環境下,過剩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任何一次經濟減速中都發揮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尋求保護它們利潤空間的大企業往往通過減少其生產能力的使用而不是減價(主流經濟理論引導人們如此期望)來保護它們的利潤空間。

    制造業生產能力的使用最高點在1964—1975年的10年間,而最低點在1975—1984年間。初步的數據顯示,自1983年以來,2001年是生產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過剩資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極不愿意在面對相當數量的過剩生產能力和存貨時投資,增長減速是自我強化的。這種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別是在電信領域特別明顯。

    生產力萬應靈丹

    面對增長減速,經濟學家經常轉向以提高生產力作為萬應靈丹。生產一般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動機,因為它被期待著能作為內在機制運行以推動這一體系的自我擴張。它被設想成這樣運行:(1)技術的提升和/或勞動密集程度的提高產生不斷增長的勞動生產率;(2)相應的資本剩余的增加被用來降低價格和/或提高工資;(3)其中任一種方式將導致需求增長;(4)需求的增長又成為資本擴大生產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間真實發生的事情和這種教條根本不同。從1980年開始價格沒有下降,也沒有出現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義增長的工資增長。植根于實際工資停滯的每小時產出和每小時實際工資之間的鴻溝意味著,從1980年開始從生產力增長中獲得的幾乎全部好處被資本作為剩余價值剝奪了。制造業部門既沒有降低價格,也沒有提高工資,以跟上每個工人產出的增長。這(和新的工廠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為產出的增長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業持續地在服務部門擴大,而服務業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資極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債務

    債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通常的、必然的組成部分。它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推進對外貿易,為季節性產業提供運行資金,補充對私人企業的投資,而且當然也通過國債的方式幫助在稅收和支出之間達到平衡。債務也能刺激經濟。例如,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積蓄購買新房、汽車或居室家具。當以信用卡購買時,沒有房產抵押、信用卡貸款就不能發生的經濟活動發生了。當資本家貸款建立一座新廠或一個零售店,或一家醫院貸款建設一棟新病房樓時,經濟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崗位的創造所刺激,后來由新機構中的人員充實和供給所刺激。

    債務作用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980—2000年間,正是在這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決定性地減速了。從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償還債務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當穩定。主要和“二戰”開支聯系的政府債務下降,但相應的別的債務,如公司的、消費者的和金融機構的債務卻增長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經濟相對較快的增長越來越大地依賴私人債務的作用。這種債務刺激消費者購買并推動建立生產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償還的私人債務的增長以更快的速度飆升。也就是說,它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償還私人債務總額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債務(私人加上政府)達到GDP的3倍。生產性經濟現在全部地依賴于如山的債務,這種依靠債務而維持的經濟生命需要越來越多的債務。

    而且金融部門持有總債務的越來越大部分。這里我們又一次將1980年看作經濟變化的一個關鍵點。從1945年到1980年,金融債務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單單金融部門的未償還債務總額現在幾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償還債務總額的35%。

    到衰退階段消費部門債務仍在增長,這是這次衰退迄今為止表現得相對溫和的主要原因。盡管十多年來實際工資沒有增長、失業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圖維持開銷。然而要這種情況持續很長時間而不被突然打斷是不可能的。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家庭債務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賭博資本主義

    如上所述,服務部門是投資和就業的重大領域之—。另—出路是投機,實際上,這只是賭博的另一個說法。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部門不再局限于生產、雇傭和投資的需要的范圍之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已變成一個不斷增長的自主掙錢形式,這在衍生市場尤其明顯。一種金融衍生工具從另一種金融工具衍生出價值。例如,一種金融期貨就是在未來某一時刻購買某種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債券的協定。衍生工具傾向于放大收益和損失。如果一種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價上升了,通過衍生工具獲取的利益將飆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資產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價值可能驟然跌落。金融價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個體參與者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整個金融部門和整個經濟的風險。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產凸顯出衍生市場已變得多么大。圣地亞哥法學院教授弗蘭克·帕特諾伊(Frank.Partnoy)說:“不規范的場外交易衍生市場,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現在卻構成了總衍生市場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險,……安然在1985年創立時僅僅是一個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為一個脹破肚子的場外衍生交易企業。僅在2000年,它的與場外衍生工具有關的資產和負債上升了5倍多。”

篇(7)

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至今已有三年時間,人們似乎沒有看到國際經濟好轉的態勢,反而看到國際經濟正處于危局之中,危機隨時會卷土重來,所不能確定的是危機到底何時爆發,這種危機感對于世界各國各階層群體都是真實的。對普通百姓尤其是窮人來說,隨著物價的不斷變動,生活拮據,中產階級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大力擠壓,有傾向于再平民化甚至貧窮化趨勢。在歐洲、美國經濟仍處于危機的當前,世界多數國家政府似乎山窮水盡,沒有應對危機的有效舉措,很多國家針對當前危局所制定的政策表現得相當自私,只考慮到本國利益或者是眼前利益,結果導致當前危機尚存、風險依舊的局面。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各國政府已作出很大的努力來應對此次危機。但問題在于即使很努力危機卻仍舊存在,相關政策的導向不僅沒能使“病情”好轉,反而將病情“惡化”甚至出現新的“病癥”,這就需要我們“從現象看本質”,超越危機現象,深入到西方國家經濟制度內部,探尋產生這些危機的制度性根源。從西方國家經濟制度中,我們不難看到,西方國家當前面臨著經濟制度性矛盾,即金融資本主義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矛盾,具體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內部的金融或者貨幣資本主義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矛盾。這種制度性矛盾是導致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更是當前西方國家新危機不斷的根源。本文從當前西方金融資本主義角度出發,詳細闡述金融資本主義與當前經濟危機存在的關系,筆者認為導致目前西方國家經濟危機尚存的金融資本主義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金融資本主義與工業資本主義關系的變化。傳統金融資本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即實體經濟)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其關系為金融資本主義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是為實體經濟融資,實體經濟為金融資本主義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盡管當時金融資本也具有“投機性”,但這種“投機性”的交易與實體經濟是緊密相連的。

在全球化的當今世界,西方國家已經從制造業資本主義過渡到金融資本主義,并且有了質的飛躍。無論從規模還是性質上,當前和昔日的金融資本主義已經截然不同,但當前的金融資本主義里邊,實體經濟仍然依賴于金融經濟,但金融經濟可以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運作,這是一種單向性的依賴,即實體經濟依賴于金融經濟,金融經濟不一定依賴實體經濟,或者說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聯系不再那么緊密,金融經濟的“投機”本身變成了主體,金融經濟不再是為實體經濟融資,而更多的是為金融經濟自身“融資”,金融經濟通過融資控制大量資本或者貨幣,其目的是擴大自身實力使自己在進行金融交易時套取更多的“利潤”,即獲得更多的資本或者貨幣。這種套利過程本就是通過無數的金融“衍生產品”來實現的,而衍生產品是根據市場價格變化設計并通過各種市場變化來獲利的“風險規避工具”,因此,這就造成了賭博式的金融風險。導致這種賭博式問題的的具體表現在昔日的工業資本主義鼓勵人們通過勤勞工作、創造發明致富,但現在這些品德在金融資本主義面前變得一文不值,許多投資銀行家沒有道德底線,更無社會責任可言。如以前全世界向往的“美國夢”,即在自由國度里人人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成功,但在當前金融資本主義的驅動力下,“美國夢”已經成為歷史,不再現實。

其次,金融資本挾持政府,操縱整個經濟。金融資本往往是“過大而不能倒”,其“理念”就是金融資本這個“核心”一旦倒下,整個經濟受其牽連必將轟然倒塌。也就是說,如果政府想挽救全局經濟,不得不先救助金融行業,因為在當前世界經濟中,如此龐大的金融資本如有不測,那么整個經濟將毀于一旦。事實上的確如此,美國政府為了挽救本國經濟,動用了大量納稅人的錢拯救華爾街,但遺憾的結果是在華爾街復活后,根本沒有意向挽救美國的實體經濟,拉動實體經濟發展,相反,按照自己的邏輯意愿發展,做出許多與經濟復蘇無益的舉動,導致當前美國經濟尚未走出陰影。因此,金融業的復蘇并不代表實體經濟的復蘇。除威脅政府,金融資本實際上也早已經開始操控政府決策。如西方國家早就有征收金融交易稅的思想,意在遏制過度投機的金融交易,但到目前為止,這個想法只停留在思想層面而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要把這種思想轉化為政策和法律實施非常困難,因為金融業利用其巨大的財富力量從中作梗,即使是像2008年那樣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也沒能促成西方國家政府推動類似的立法進程。

再次,當前金融業性質與產生就業相矛盾。事實上,金融資本最具有流動性,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更是如此,資本的特性就是流向可以獲得最高回報的地方。因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在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拯救了金融業之后,美國金融資本并沒有意圖來擴大國內的投資,拯救實體經濟;相反,它們卻源源不斷的流向海外,流向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在發展中國家那里,相同的資本可以獲取遠較國內高的利益。

除流動性外,當代金融業具有高科技技術特征,如前所述,當代金融業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而是用貨幣炒作貨幣,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其雇用人員為畢業于著名大學的優秀分子,即金融工程人員,不需要傳統金融業所雇用的大量雇員。因此,就不難理解華爾街在不斷制造少數富翁的同時也在解雇大量的員工。

最后,金融資本扼殺創新與金融資本天然的反民主特質。在很大程度上,當前的金融資本主義也可稱為貨幣資本主義。因為當前實體經濟仍然依賴于金融資本,今天很多制造業已經被金融資本所控制。金融資本已經不是專門為了實體經濟的創新服務,相反,卻是在大量扼殺技術創新,一旦金融資本感覺到此種新技術的產生會對其有負面影響或者沖擊時,擁有龐大資本的金融業就會一擲千金買斷此種技術發明,這就扼殺了真正技術創新。由于資本主義體系這個巨大的變化,原來經濟學中清晰可分的貨幣和實體概念不復存在,金融資本既控制貨幣發行,也成為了最大的“實體”,居于當今經濟體系的核心。

當代金融業迫使世界上所有一切 “貨幣化”或者“商品化”,不管有形還是無形的,物質還是非物質的,這是由金融資本的本質決定。只有當一切貨幣化后,這些有價值物質才可能成為“流動性”的一部分,才可以進入金融交易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當代金融業也不需要傳統資本主義所需要的自由,即避免政治權力的干預,但現實恰恰相反,在西方國家很多領域中,金融資本與政治權力往往勾結在一起,金融資本需要政治權力來幫助推進某些進程,政治權力需要金融資本來達到自身的目的,政治權力和金融資本之間經常精誠合作。

當然,政府會認識到貨幣化的弊端和惡果,但就當前如此復雜的世界經濟而言,西方各國政府樂于接受現實。如美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期間,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持,從而故意放松對本國金融業監管,讓金融投機行為大行其道,在國內和國際上興風作浪。對美國來說,因為其金融系統控制著整個世界經濟命脈,通過其金融業的投機,把其他國家已經貨幣化的財富轉移到美國。正是具有這么大的利益,美國政府至今未對金融業實行真正有效的監管,盡管金融業的這種行為也在其國內制造很多麻煩。甚至有專家指出,如果奧巴馬政府的經濟顧問不是來自金融業而是來自實體經濟部門,當前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因為雇用金融資本者做顧問,或許能夠看清金融資本如何操作,但是政府很難對金融業出臺真正有效的管治和規制措施。

綜上所述,造成西方國家經濟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金融資本主義因素是造成當前危機不斷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西方國家這種金融制度本身的掠奪性,從而制定相應對策以避免中國經濟大幅波動造成社會動蕩。

參考文獻:

篇(8)

資本家為避免經濟危機的爆發一般會采取傾銷和戰爭的手段來暫時緩和矛盾。傾銷使自己本國相對過剩的商品向他國銷售,使社會的生活資料減少的同時也使大量的外匯流入。戰爭的爆發加快了社會生活資料的消耗,也可從中牟取利益。這樣的做法是及其不道德的,不但擾亂了他國的商品市場,更給廣大的人民帶來了深深的苦難。并且這樣只是暫時的緩解了社會矛盾,但由于資本主義矛盾的根本特性沒有改變,使社會矛盾得不到根本化解。

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時,社會結構嚴重失調,引發經濟危機。此時大量的企業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使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的保證。隨著企業的倒閉商品的生產大大的降低,社會的供需逐漸趨向平衡,社會的供求矛盾得到緩解,從而渡過經濟危機。

篇(9)

面對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西方學者展開大量的經濟研究,試圖找到解決經濟危機的關鍵措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經濟危機問題也做出了全面系統的科學論述,并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

(一)凱恩斯的經濟危機理論

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實質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進而會導致失業率上升,使得社會處于非充分的就業狀態。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基礎地位,她積極的探討如何有效的增加社會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業。

(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機器化大工業迅速發展,機器化的大生產促進了社會化的大生產,生產資料有資本家們控制,工人和無產階級創造的財富被資本家們所掠奪。隨著社會化的程度越大,它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就越發的激烈,最終導致危機的發生。

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只能暫時緩解而不能根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因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高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又會重新激化,導致經濟危機再一次爆發。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處于危機、蕭條、復蘇、高漲這樣的幾個階段,危機和高漲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二、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原因分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每隔一定時間就要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本質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國經濟的平穩運行,進入到21世紀,美國的經濟未能及時的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驅動動力。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開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的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迅速的發展起來,為了促進消費,美聯儲大膽的進行了各種創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貸款上面。2004年開始,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加速了通貨膨脹,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各種驟然的政策加劇了房地產的泡沫,從而直接引發了次貸危機。

(二)對當前金融危機的解釋

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馬克思還指出,“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現金支付才有效,危機顯然就會發生”。因而此 次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房地產泡沫引起的,但實際上卻是由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所導致,與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中國的應對措施

中國應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基礎,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并積極主動的參與世界經濟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信心。

(一)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弊端也有益處。一方面,美國的金融危機也導致了世界經濟的衰退,中國處于其中的一員,無法躲避大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大量的外國投資從中國撤資,致使國內吸收的國外投資減少,各國經濟萎靡不振,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復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的出口貿易受挫,出口貿易型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出口國外受挫,但是國內確是未完全開采的大市場,而且也為國家政策調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此次危機也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力反思和汲取教訓的機會,要促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協調發展。

(二)促進經濟增長

篇(10)

一、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原因分析

1.對利潤的狂熱追逐造成對自然的敵視。只有結合資本原始積累的知識來分析生態發展趨勢,才能全面清晰地認識我們面臨的全球生態危機。福斯特在其著作中做出了這樣的闡述:“正如大多數世界最偉大的或主流、或激進的經濟學家所早已認識的那樣,資本主義是一種永不安分的制度,投資前沿只要不再擴張,利潤只要不再增長,資本流通就將中斷,危機就會發生。而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我們的有限的生態資源卻遭受到了無限的打擊和破壞,難以修復。所以‘靜止的’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正如熊彼特闡明的那樣,‘資本主義是一個過程,靜止的資本主義本身就自相矛盾’。”

2.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對道德和法律的無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以私有制為基礎并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的。馬克思指出:“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作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不僅是獲得一次利潤,而是謀得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資本家們只有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在此過程中,各資本家狂熱追逐利潤最大化就導致了激烈的市場競爭。當然這種競爭必須要在資本主義社會構建的道德和法律框架內進行,它是在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以多樣化的形式展開的基于生存和發展的激烈爭奪。在關系到切身利益和生死存亡的競爭壓力下,競爭者往往置道德與法律于不顧,不惜犧牲他人、大眾、后代的利益以謀求蠅頭小利或眼前利益。

3.資本力量進入政治領域促使國家職能變化。壟斷資本基于對利潤的狂熱追逐,迫使國家將發展經濟的需求與其資本擴張的要求相結合,為此,他們要求有更大幅度自由的市場,并要求國家制定有利于他們的稅收、勞動力等市場政策。“社會國家職能的重點本應是建立福利制度、提供社會保障等諸種社會功能,但現在已成為以促進經濟增長為主要職能的競爭性國家。”在統治集團的庇護下,資本家們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并將一部分生產資本推向企業外部。造成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原本是應該計入生產成本的,“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使這部分成本外在化,或是將它轉嫁給社會,將廢氣排入大氣層,讓廢水流入江河;或是轉嫁給子孫后代,讓后代去支付這筆費用。”

二、解決危機的可能性出路

1.社會視角:改造與自然不協調的社會結構和反自然的社會本質。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所提出的種種可持續發展的美好設想根植于一種觀念,即市場是一個運行順暢的機制,只要不受錯誤干擾,它就可以保證經濟和環境效率。但是這種思路源于適應資金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生產的一種社會秩序,它要求對自然進行機械主義的開發,保持經濟的不斷擴張,由此可見,按照這種思路進行的生態現代化不能解決更大更復雜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摒棄這種廣為流行的關于人類自由的機械主義觀念和殘舊的社會制度,并構建一種基于全人類普遍自由的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種社會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潤和個人財富而是滿足全人類真正需要和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如果我們想拯救地球,就必須摒棄這種鼓吹個性貪婪的經濟學和以此構筑的社會秩序,轉而構建具有更廣泛價值的新社會體制。

2.倫理視角:重塑生態道德。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社會是以“生態系統文化”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在這種社會形態中,某種特定的生態系統或最多幾個密切相關的生態系統構成了人類生存和居住條件。早期的生物圈文化,如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和瑪雅文明,雖然保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但最終都衰落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自身生存的生態條件。隨著15世紀末資本主義的崛起和全球殖民時代的到來,一種規模更大、破壞了更強的生物圈文化出現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周邊地區掠取資源,運往全世界的積累中心,從而加快了利用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和資源的速度。

我們必須建立新的生態文化或生態道德,以取代我們現在對待環境的不道德的做法。超越資本主義當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產生的“更高的不道德”,用一個生態與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取而代之。“這將是一個具有更完全更普遍自由的世界,因為它植根于公共道德并且與地球及其生活環境和諧一致。”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上一篇: 圖書館勞動總結 下一篇: 半年工作要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 | 久久国内精品综合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 一本热久久sm色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