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18:29: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idc市場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孫建鋼:調研發現全球數據中心正面臨如何實現更高效能的困擾。調查顯示,只有21%被調查的全球企業及組織機構的數據中心處于最高效的戰略型數據中心水平,62%的受調查的數據中心僅具有中等效率,而17%的數據中心處于運行效率非常低的基礎水平。隨著以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創新技術與應用的發展,我們迫切需要準確認知自身數據中心發展方向,并制訂有效的規劃積極緊抓新技術趨勢,全面提升數據中心效能以應對各類挑戰。
CEI:你認為企業應如何打造高效數據中心?
孫建鋼:與低效數據中心相比,高效的數據中心會將超過50%的資金投入到新項目及創新中,低效的數據中心在新項目方面的投入只占其總預算的35%,而會把65%的資金用于維護其現有的基礎架構上。此次調研總結出高效數據中心的四大特點,這四點也成為企業打造自身高效數據中心的重要途徑,即:優化IT設施,實現存儲容量和可用性的最大化;實施靈活性設計以支持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利用自動化工具提高服務水平和可用性;制訂規劃保證與業務目標一致性。
CEI:云計算為打造高效數據中心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云數據中心成長的驅動力是什么?
孫建鋼:現實要求我們迫切需要準確認知自身數據中心發展方向,并制訂有效的規劃緊抓新技術趨勢,全面提升數據中心效能以應對各類挑戰,而通過云計算模式來實現IT的隨需應變,已經成為提高數據中心容量與能力的關鍵方式。云數據中心成長的驅動力自然來自云計算的發展。具體來說,第一是IT的成長,比如大數據的推動;第二是成本的壓力,調查發現很多企業近兩年并未增加對于IT的投入,如果能夠通過云計算幫助他們更有效地管理好數據中心的舊系統或者維持好現狀的話,省下來的資金將會幫助他們嘗試更多創新的業務;第三是彈性業務需求的不斷增加。
近日,多家第三方市場調研公司(HIS、Counterpoint Research、IDC、Strategy Analytics、Trendforce)了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市場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除了三星、蘋果之外,國產品牌幾乎已經再無直接對手,而在中國國內市場,國產手機更是牢牢地占據了前三的位置。只不過,和前兩個季度華為穩穩坐定國內市場第一的情況有所不同,此番各方調研公司的數據中,再度出現了數據打架的情況,在IDC、Counterpoint Research等機構的報告中,OPPO、vivo已經“聯手”實現了對華為的超越,而在Strategy Analytics、Trendforce的報告中,華為則仍然保持了行業老大的位置。
其實,近年來國產手機行業已經多次出現“第一”之爭,去年華為、小米就也曾經因為統計數據的不同輪流做過老大,如今爭鋒的對手換成了OPPO、vivo,則再一次說明國產手機在沖刺高端市場的過程中,“路線之爭”已經進入到愈演愈烈的階段。
線上渠道助力國產手機成長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國內手機銷售渠道構架呈現運營商渠道、線上渠道、線下渠道三國并立的局面,3G時代運營商渠道的強勢締造了“中華酷聯”的火爆,而電商渠道日趨完善的產業鏈加上對粉絲經濟的運用,讓小米以黑馬姿態通過持續爆發式增長成為線上渠道營銷的代表品牌。
扁平化的線上電商渠道不僅僅降低了消費者的購機成本,更降低了廠商進入市場的門檻。小米、錘子、樂視、大可樂、一加等互聯網手機品牌蜂擁而至,眾多初創型企業借助線上渠道快速完成了從生存到瘋狂成長的轉變,也為國產智能手機強勢崛起奠定了基礎。線上渠道,對于最初眾多國產手機的誕生和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渠道架構內部的分化
運營商渠道極大推動了智能手機普及化進程,而線上渠道則真正實現智能手機的“全民化”,隨著整個智能機市場成熟度的提升,原本勢衰的線下渠道反而異軍突起,OPPO、vivo憑借完善的線下渠道“逆襲”小米,讓市場看到了渠道為王陣營內部的分化。“賣圖片”的線上渠道難以滿足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當價格不再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最重要因素時,能夠多點觸發且多元化體驗的線下專賣店更受成熟理智消費者歡迎。營銷渠道架構內部的分化讓庚Phone、大可樂等新興手機品牌轟然倒下,越來越多互聯網手機品牌淡出人們視野的同時,終端市場消費者開始反思國產智能手機品牌的“底蘊”。
專利危機下的技術突圍
側重渠道的做法讓小米、樂視、一加等互聯網品牌快速崛起并獲得大量資金,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同時,國產手機開始向外擴張,但2015年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拓展海外市場時遭遇的專利危機,讓人們看到了國產智能手機高速發展埋下的隱患。繼小米在印度市場遭遇專利危機后,杜比實驗室(Dolby)也將OPPO和vivo告上印度法庭,稱這兩家公司的手機產品侵犯其專利權,要求支付專利費。
專利或者說技術的缺失嚴重制約了國產手機的成長,尤其是在全球市場布局上,缺少技術底蘊支撐的國產手機不得不放緩了擴張速度進而苦練內功。華為在2015年和2016年的高速成長也側面反映了技術路線陣營的崛起,華為不單是國內擁有和申報手機相關專利最多的品牌,同時也是2016年前三季度市占率最高的品牌。
華為在2015年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交了3898件專利申請,令其有足夠的底蘊在全球消費市場攻城略地,而華為今年在中美兩地同時對三星發起專利訴訟也讓市場看到了華為在技術儲備上的雄厚底蘊。
中高端手機火爆下的創新需求
智能手機通過觸控操作加智能操作系統,顛覆了功能機主導的手機市場,但多年下來,智能手機鮮有另終端消費者驚喜的革新存在,即使iPhone這樣足以被冠以“現象級”的品牌,依舊得面對銷量下滑的風險。消費對中高端手機的青睞,一方面是市場區域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消費者對新技術或功能的需求,畢竟絕大多數手機廠商都只會在中高端手機產品上融入新技術或者功能。渠道+低價能夠讓國產智能手機快速掌握低端市場,但中高端市場比拼的核心卻是技術,唯有技術才能成為創新的核心推動力。
技術和渠道的平衡
當技術及創新應用功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時,側重渠道的互聯網手機品牌自然會進入陣痛期,其通過渠道聚集的大量資源將被投入技術儲備中,逐步完成轉型或者均衡渠道和技術兩個方向的比重。小米、樂視等互聯網手機增速放緩甚至下滑更多是市場進入成熟期后的必然選擇,這類品牌本身也有意識放緩腳步,夯實基礎,為新一輪的市場角力做好準備。
華為代表的技術路線企業自然會成為本輪市場風格轉型的最大受益者,不過其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相當重視線上+線下渠道的建設,尤其是運營商渠道,“中華酷聯”時代華為同運營商的關系相當良好,手握大量專利技術加上完善的渠道建設,華為足以在未來的市場變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大型企業及重點行業信息化建設過后,更為廣大的商用客戶市場及中小企業市場,將成為下一輪信息化建設的新,也是整個中國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據IDC的最新報告顯示,國內IT用戶正在逐步成熟:從最初的大規模IT設備采購、應用系統的建設,到目前業務系統的整合以及IT與企業發展戰略的相互融合,他們正在重新審視IT真正的應用價值所在。當前,電信、銀行、能源等重點行業的投資規模繼續趨于平穩,用戶IT采購進一步成熟化與理性化。對廠商而言,面臨大型企業信息化市場的發展瓶頸,下一步的發展在哪里?
由于實力的懸殊和市場戰略的差異,跨國企業在探索這個問題時表現出來的緊迫感明顯強于國內同業,因而前者的最新動向值得業界關注。
新興行業市場初現
2005年12月,包括微軟、英特爾、惠普、甲骨文和BEA等多家大型跨國IT企業和國內百余家渠道商達成共識:在2006年大舉進入新興行業信息化市場。
根據上述跨國企業的定義,該市場位于大型企業及中小型企業之間,大體為電信與電力、金融與郵政、制造與分銷,以及政府與公共服務等四大行業之外的獨立板塊。其中制造行業可細分為摩托車、服裝、煙草、醫藥、航天等;交通運輸行業可細分為高速路、遠洋、機場、港口、鐵道、空管等;公共事業可細分為電力、水務;媒體行業可細分為報紙、圖書館、排版等。
新興行業市場的出現得到了產業界的認可。有相關人士對此表示,該市場的出現是進一步細分市場的結果。惠普認為新興行業的信息化需求潛力巨大,并且隨著近幾年中國國家信息化戰略的實施,位于這些新興行業中的企業信息化市場逐漸成熟。微軟和英特爾也表示,新興行業的信息化需求潛力巨大,并且隨著近幾年中國國家信息化戰略的實施,位于這些新興行業中的企業信息化市場逐漸成熟。
相關市場調研的分析與上述判斷趨同。賽迪對2005年和2006年中國行業信息化市場的分析:能源、交通、物流等信息化改造需求十分強勁;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由中央向地方全面推廣,地市級、縣級信息化投資不斷加大;銀行等金融行業信息化建設步入成熟期,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行對信息化需求強烈;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成為IT投資的亮點。
與此同時,商務部研究院信息咨詢中心的“2005/2006年中國行業IT需求趨勢系列調研報告”也對行業信息化做出了類似判斷,并預計2005年到2007年,中國行業信息化IT投入將迎來一個提速增長期,年提速約1.5個百分點。
增值模式促成大勢
新興行業市場或商用客戶市場對于業內的所有廠商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如何去開掘、培育和發展這一市場,顯然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傳統HPC領域過去一直是Lintax/Unix平臺在獨舞。而始發于象牙塔的Linux/Unix系統在提供可靠的性能同時,由于較差的易用性,卻又讓一大部分中低端用戶望而卻步。誰來解決這個難題?擁有龐大Windows用戶群體的微軟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兩年前,微軟推出的WCCS2003(Windows ComputeCluster Server)被認為是微軟進軍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敲門磚。盡管還存在著諸如界面管理不夠理想、平臺軟件相對匱乏、導入升級過多等問題,但還是得到了市場的初步肯定。而今天剛的Win-dows HPC Server 2008則是wCCS2003的后繼平臺,與WCCS2003所不同的是,它以Windows Server 2008為基礎,因此,在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方面均有了重大提升。
現在,Windows HPC Server2008已經能夠有效管理數千個計算節點,具備高速NetworkDirectRDMA技術、遠程直接內存訪問界面、高效集群管理工具、面向服務器架構的工作調度、HPCBP規范標準集群互連等等。
與前一個版本相比,WindowsHPC Server 2008的易用性,穩定性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比如能在很短時間內在成百上千臺的裸機上部署好Windows HPCServer 2008,并可以運行一些診斷程序方便地測試出現有機器的連通性等。此外,通過Heat Map,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包括頭結點在內所有節點的狀態,包括他們的CPU和內存使用率等信息,這些特性都取得了很多合作伙伴的好評。
隨著硬件成本的降低以及管理部署技術的簡化,高性能計算的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根據IDC公司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在2004年,只有16%左右或者165萬臺處理器安裝HPC系統,而在去年,就有大約335萬臺或者超過26%的處理器安裝了這類系統。
基金項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6A0725);安徽省名師工作室(2014msgzs193);安徽省質量工程教研項目(2014jyxm629)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25日
一、概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下,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壓力。而產品質量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第一要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質量、更低的價格以及更優的服務將產品推向市場,是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在當前商品經濟環境下,企業處于品牌競爭和質量競爭的時代,企業必須通過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才能維持長足的發展,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立足于不敗之地。
據相關數據統計,品牌營銷的企業產品銷售利潤率比價格驅動的產品要高出23%以上。首先,品牌的魅力使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建設以及品牌資產的維護,各商家紛紛不惜重金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隨著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激烈,現代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利用產品質量來增強品牌差異化的優勢,以獲取更多的顧客,實現品牌溢價。夏志瓊(1997)提出:產品要樹立“質量意識”。并提出發展品牌產品、優質產品,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品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而且有利于品牌產品走向世界。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品牌的價值和質量品質才是企業競爭力的真實體現。企業在進行品牌建設時,應該首先關注產品的質量品質,這是提升品牌價值的前提;其次,企業也需要考慮到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程度和忠誠度,這與品牌的聲譽度密切相關。以上兩者共同決定著產品的市場空間和效益高低。企業應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迅速建立起品牌化生產經營機制,對提高產品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依據現代質量觀,產品質量一般包括兩個階段:一是適用性,主要反映了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程度;二是符合性,主要反映了消費者對于產品標準的要求程度。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其中,適用性是基礎,企業為了占領產品市場,必須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前提;符合性是體現適用性的保障,企業通過遵循或設計一些特有的技術規范來保證產品質量。
在企業發展不同階段中,產品質量與品牌的依存關系也不盡相同。在企業創立階段,由于生產設備比較落后,工藝流程不規范,生產工人技術熟練程度較差,質量意識也欠缺,企業在技術方面投入少,產品技術含量低,導致企業產品不能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故在這一階段企業產品還未形成品牌,產品質量與品牌關聯程度很低;而在企業發展階段企業為取得市場競爭優勢通常會加大對產品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如加強對新產品研發,購置先進設備,加大對一線技術工人培訓,使產品質量迅速提高,故在這一階段產品質量與品牌呈線型上升趨勢,二者關聯性較強;而在企業發展成熟階段,企業產品質量已有了保證,產品包裝、運輸等售后服務體系也建立起來,顧客對產品認可度處于最佳狀態,故在這一時期產品質量最好,品牌價值也最大,二者相關性最緊密;而在企業衰退時期,市場新技術、新產品陸續出現,企業原有的產品在科技含量、款式等方面使廣大顧客難以接受,若企業未能加大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就會使企業原有的品牌逐步被淘汰。
二、基于線性回歸的產品質量與品牌關聯程度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假設。在國內外眾多的知名企業中,本文隨機選取了海爾、聯想、寶潔、蘋果以及大眾等5家企業作為樣本研究對象,從企業的初創、成長和成熟三個不同時期的調查報告數據分析顧客滿意度對市場占有率的影響,進一步揭示產品質量與品牌之間的關聯程度。由于每個企業的設立時間不同,為了方便樣本數據選取在時間上的一致性,現假設H1為初創階段(1992年)、H2為成長階段(2002年)、H3為成熟階段(2012年),理論假設提出如下:
H1:產品質量與品牌呈正相關關系,但二者的關聯程度很小
H2:產品質量與品牌呈正相關關系,二者的關聯程度較大
H3:產品質量與品牌呈正相關關系,二者的關聯程度最明顯
(二)樣本描述性統計與回歸分析。以下數據均來自于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和各企業年度調研報告:為了方便后續的數據統計,現將顧客滿意度指數分為5個層次,如表1所示。(表1)
以海爾冰箱為例,影響顧客滿意度的因素由制冷、噪音、耗電三個基本因素構成。根據企業各年度產品質量顧客滿意度的調研報告和互聯網數據中心可以得出以下數據,如表2所示。(表2)
再以聯想筆記本電腦為例,影響顧客滿意度的因素主要由性能、外觀、價格三個方面組成。根據1992年、2002年、2012年三個年度的企業顧客滿意度調查報告數據和互聯網數據中心數據可知,如表3所示。(表3)
化妝品市場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現以寶潔為例,結合中國互聯網品牌市場數據的情況,將數據整理如表4所示。(表4)
蘋果手機在國內、國際的消費市場上,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比例。結合企業年度調查報告和互聯網品牌市場數據的,現將企業調研數據整理如表5所示。(表5)
大眾汽車有著悠久的發展史,不斷汲取教訓和創新的一汽大眾,如今在汽車市場上有著很好的聲譽和銷量。結合一汽大眾的年度市場調研報告以及中汽協協會公布的大眾汽車年銷量以及市場份額的數據整理如表6所示。(表6)
根據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現將顧客滿意度設為自變量X,市場占有率設為因變量Y,根據線性回歸模型Y=bX+a(其中,a、b為常數,X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利用excel軟件計算得出以下三個線性回歸方程。(圖1、圖2、圖3)
為了讓判斷有個標準,有關學者提出了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等級。結合統計學原理,我們可以知道:相關關系在0.3以下均為無相關,0.3以上均為有相關。0.3~0.5是低度相關;0.5~0.8是顯著相關;0.8以上是高度相關。由計算可知,0.3
三、思考與啟示
根據上述線性回歸模型的分析,可以得知產品質量與品牌具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產品質量管理的不斷完善以及品牌戰略的實施和推廣,二者的關聯程度也在不斷的加強。以海爾企業為例,在企業初創階段,雖然企業也注重產品質量,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走品牌化道路,但是由于企業資金成本有限、信息技術不完善、市場范圍狹小等因素的影響,品牌的力量無法影響到每一個人,企業的經濟效益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大發展,海爾企業努力追求創新,嚴格控制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實施品牌國際化經營戰略,不斷擴大市場范圍,使其市場占有率不斷增加,經濟效益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相反,2008年國內三鹿奶粉事件的曝光,使2007年銷量突破100億元的中國乳業民族品牌在一夜之間大大受損,經濟效益迅速下滑。奶粉中摻雜三聚氰胺,產品質量受到嚴重威脅,給受害者造成了身體和精神上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顧客的滿意度迅速下降,品牌占有率從2007年的4.36%迅速降至0,國內品牌奶粉的市場占有率下降了45%,國外奶粉充斥著國內市場,且市場占有率居高不下,給國內奶粉的銷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雖然三鹿早已成為國民心中永恒的品牌,但是這一事件的發生,品牌的影響力蕩然無存,經濟效益的迅速下滑,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經營甚至破產。由此可知,產品質量與品牌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業要成就一個品牌,質量是核心,質量是品牌所追求的也是必備的,品牌少了質量便成無稽之談。好的品牌與質量的關系基本上是成正比的。總之,只有正確認識并做到質量與品牌優勢并重,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才能讓企業獲得生存并且蓬勃發展的機會。
四、結語
21世紀是質量世紀,用科學的質量觀去塑造品牌,是當今世界企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質量是品牌創立和發展的根本,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并使之貫穿于整個經營管理,這是創建品牌的關鍵所在。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惠虹.論我國品牌產品質量管理的法律完善[D].廈門:華僑大學,2013.
[2]任方旭.消費品牌意識下的自有品牌產品質量特性的選擇[J].華東經濟管理,2011.5.5.
[3]唐曉青,王美清,段桂江.產品設計質量保證理論與方法[M].科學出版社,2011.
[4]鄭.中國產品質量的綜觀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5]郎志正.大質量概念發展質量與品牌[J].交通企業管理,2012.4.4.
現在,伴隨PC在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態勢越來越穩固,聯想在移動互聯和企業級業務上投入更多力量,發起猛烈的進攻。
這個季度,童夫堯的大客戶團隊很忙。保險、證券、醫療、零售、餐飲各個行業80多個移動互聯的企業級業務新項目一股腦涌了過來,比如醫院的移動查房、保險證券的非現場開戶、汽車4S店的一條龍服務......前不久,童夫堯團隊剛剛做了某著名連鎖餐飲企業的移動點菜系統以及可口可樂的移動貨存管理。在可口可樂項目中,可口可樂的員工可以拿著平板電腦到他們負責的任何一個有可口可樂產品的超市里,去計算什么時候需要補貨,價格是多少等。
“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商機。”童夫堯說。而要抓住這個商機,需要聯想集團早已布局的“進攻與防守”戰略。
聯想B計劃
“聯想未來將不再是一家PC公司,而是一個PC+公司,競爭對手也不再是惠普、戴爾,而是三星、蘋果。”去年4月,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在2012/13財年誓師大會上,首次對外披露了聯想“PC+”戰略。當時,人們很自然地認為,聯想的PC+戰略就是從PC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市場的擴張。
“我認為PC+戰略不僅僅是前面這幾塊屏,因為如果聯想只做這幾塊屏,競爭力是不夠強的。”童夫堯對記者更正說,“我們提供N塊屏之后,就意味著很多應用開始移動了,這些移動的數據一定需要后面的IT基礎設施,像存儲、服務器,所以,聯想最終提供的一定是一個整合了前后端的移動互聯大平臺。也只有這樣,聯想在整個生態鏈上才有足夠的話語權、足夠的營業額和利潤。”
在童夫堯的描述中,PC、移動互聯和企業級業務將是聯想集團的三大支柱,構建起穩固的業務基座。
雖然推出服務器等業務已有18年之久,但服務器并不是聯想大舞臺上那個時常被舞臺燈射到的大明星。不過,去年10月,聯想成立了企業產品集團(EPG),重點推動服務器、存儲業務。這是聯想在30多年發展史中第一次成立這樣的集團。一家公司一旦為某個業務成立業務集團,就釋放出一個信號——這個業務將是企業的戰略性業務。童夫堯解釋說,這表明“企業業務絕不是公司的短期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戰略”。
但在楊元慶宣布PC+戰略后,我們看到聽到的多是聯想對移動設備的宣傳,像邀請科比擔任聯想手機代言人、成為《中國好聲音》手機獨家贊助商、聯想手機植入《北京遇上西雅圖》等等。童夫堯說,這只是戰略步驟落地的先后順序而已。
2003年,聯想提出了雙業務模式——T模式(交易型業務)和R模式(關系型型業務)。T模式貼近消費者,邀請很多明星代言,通過店面、渠道來銷售,產品突出時尚、高配置,迎合消費者的心理。R模式則打上了鮮明的B2B業務標簽——產品強調可靠、穩定和高效,為企業量身定制解決方案,提供個性化服務,聯想與合作伙伴一起開拓客戶。
這兩個模式相比,市場更容易先接受消費型的T模式,于是,聯想PC+戰略的第一步就是大幅投入、推動T模式的產品和方法論。像在海外新興市場復制國內成熟的T模式,使得聯想在印度PC市占率達到第一,在俄羅斯PC市占率超過10%......這讓聯想防守住了PC這塊市場。同時,大舉進攻消費市場上引人關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設備。根據聯想2013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其單季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銷量總和超過1290萬部;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聯想躋身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第三名,數字為1130萬部;目前,在中國市場,聯想智能手機銷量僅次于三星,環比增幅高達121%。
在T模式卓有成效之后,2012年5月,聯想考慮實施PC+的第二步——進攻企業級業務市場。最早的動作是服務器產品線切換到ThinkServer品牌下,逐步替代原有的“萬全”牌服務器。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迎合企業級市場的需求,希望逐步建立服務器在品質、創新和易用方面的口碑。之后,聯想與全球最重要的企業級存儲企業EMC建立了合資公司,布局企業存儲市場。之后于去年底又成立企業業務集團。
福建省最大的醫院福建省省立醫院從2002年開始采購聯想PC,該院信息中心主任張瓊瑤親歷了聯想從PC到移動互聯再到IT基礎設施的戰略發展過程。
“現在我們全院3000臺PC都是聯想的。”張瓊瑤爽快地介紹說。3年多前,醫院開始做移動護理質量控制平臺,這是個創新業務。“因為以往在PC上與聯想建立了互信關系,在新的嘗試上,我們選擇了它,采購了聯想PAD”。再之后,去年,在醫院的圖書館系統中,他們嘗試采購了聯想服務器。張瓊瑤稱自己是“PC服務器熱忱的推動者”,因為PC服務器的維護成本比小型機要節約得多,因此,在云的道路上,她會堅持走PC服務器這條路。“現在這個道路是越走越光明,所以,我覺得聯想PC服務器這塊,未來大有可為”。
一般大客戶采購IT設備,都會有一種慣性采購行為,選擇統一品牌,便于整合和系統維護。PC+策略正好讓聯想集團可以借PC這面大旗攻下山頭,再進一步推動它的移動互聯和企業級業務。
大客戶經營者
4萬個大客戶,這是聯想B計劃的客戶群。
“在聯想企業級業務里,目前我們不是什么客戶都做,是一個典型的大客戶策略。”童夫堯說,“因此你會發現我們的客戶非常聚焦,有政府、教育、特種行業、電信、金融、能源、大型制造業等。”
不過,4萬個大客戶要比一般企業對大客戶的定義多得多。“也許你會問我,你們怎么會有這么多大客戶?”童夫堯很快看出了記者的疑問,便解釋說,“這里有個非常重要的客戶層劃分,我們叫做Level 1、Level 2、Level 3。Level 1是集團、母公司,Level 3是到DMU(最終部門)。打個比方,中國電信在有些公司算一個客戶,但在我這相當于100個甚至200個客戶,因為它各地都有分支機構,都有不同的采購項目,都需要我們去拜訪。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增加我們銷售對它的覆蓋。”
童夫堯在給聯想渠道、新同事做培訓時,會有一章內容講到顧問式銷售(consultant sales)。“你要擁有一個consultant(顧問)的DNA,這個DNA就是IT背景和行業背景,你要能對客戶的IT系統提出自己的建議并參與到其中。”他說,只有這樣真正經營大客戶。
童夫堯坦誠聯想目前沒有咨詢業務,而且咨詢業務“需要一個非常長遠的發展計劃和知識的沉淀和積累”,但他強調他們重視“顧問式銷售”的培養,效果也不錯。“比如你要去跟某家‘航空母艦噸位’的大銀行談項目,你怎么能見到它的CIO呢?如果你能解決困擾他的那些事,CIO就會出來跟你談。”他說,“我跟CIO說你要做的‘柜內清’,一個鍵盤處理所有事情,你也要知道‘柜外清’,別讓客戶有更多的接觸點,讓他有更好的體驗。像銀行里那些拉卡的、打印的、讀卡的、掃描的設備都能做到一臺機器上,誰來做?如果我愿意做這件事,CIO就會感謝我,還會幫我一起深入研究。”
童夫堯在培訓中還會提一個問題:銷售是看大項目還是看大客戶?他對大家說,如果你想做大客戶,你就要有一本很厚的計劃書,上面不僅記錄客戶的組織結構、人員構成、背景以及IT基礎架構和設計,還要有我們的理解,我們應該從哪個地方去突破,應該用哪些技術去跟他們交流......“你會發現,真正經營一個大客戶,最終只有consultant sales才能做好。” 童夫堯在consultant sales 話題上很健談。
當然,大客戶選擇合作伙伴,一般都考量合作伙伴的綜合能力。多年以前,柳傳志曾以“木桶理論”作比喻,說企業要打造一只由比較整齊劃一的木板組成的水桶,而不是一些木板很長、一些木板很短,這樣水桶才能盛更多的水。這說明,一家企業從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到品牌,每個環節都要下功夫。
“今年我們最重頭的是移動項目。” 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總經理許振輝說。他無意中告訴記者,此前他們只采購過少量的聯想平板電腦。“考量的因素一個是價格,2000元之內,三星、蘋果有些貴;一個是服務網絡,我們的保險服務員分布廣,要求平板電腦的服務網點要多;還有一個是品牌,國產雜牌我們也不敢用。”許振輝簡潔地列出了采購因素。
對于企業級業務,客戶還看重個性化服務。“我們病房和急診的PC是24小時不關機的,這跟政府部門不同,聯想每年要對這些PC定期檢查,還要拆開洗灰,這是根據醫院特點做的增值服務。”福建省省立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張瓊瑤說。
更為激烈的競爭
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全混在一起了。
“要說今年服務器市場的特點,就是中國服務器企業上得很快。” 一位英特爾人士說。在去年同期,IDC一張中國市場分析圖上,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兩大陣營之間的區隔非常清晰,第一大陣營是IBM、惠普、戴爾,它們各占20%左右的市場;第二大陣營是聯想等國產服務器企業,市占率都只有幾個百分點,加起來也就10多個百分點。
但僅僅一年時間,今天再去看IDC同類的圖表你會發現,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的區分消失了,國際國內企業幾乎全都交叉在一起。國內服務器廠商都在往上攻,最終上演了“虎口奪食”的好戲。童夫堯對此感到很自豪。
不過,另一個事實是,一旦一個市場中國企業都進來了,這個市場就不那么“舒服”了,競爭將異常激烈,特別是價格戰。
現在,聯想需要更快的步伐,不論是技術創新、渠道速度還是服務響應上。在新浪數據中心,聯想是目前所有服務器中唯一的國產品牌。不過,這種局面可能很快就會被打破。“之前,當我們開一個CASE的時候,聯想是國內企業中最快響應和配合的。”新浪研發中心運維部總監王朔說。但現在華為等國內企業也重力投入這一市場,有了不一樣的表現,聯想需要展現新的速度。
除此之外,國產服務器企業要共同打破一些困局——客戶對國產品牌產品品質和穩定性的認識。“作為核心應用的機器,我們關注它的穩定性。我們不敢吃螃蟹,因為核心業務沒辦法做測試。如果有我們這種規模的同行在核心應用中使用了國產服務器,我們就會用。”一家大型企業的CIO說。這也代表了相當一批企業級客戶的想法。
這是國內企業正在努力去做的。童夫堯坦言,聯想參與的一些重大工程,像奧運會信息平臺、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等等,給其服務器的管理、技術和品牌帶來了正面影響。童夫堯透露,在聯想服務器“零失誤”支撐北京奧運會信息平臺的過程中,從上游供應商零配件的選擇,到流水線的生產、測試以及軟件的調試這100多道工藝,再到服務保障體系,都是專人專崗,做到端到端閉環管理。“我認為把好質量關,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我們應該跟客戶一起管好我們的上游供應商,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的閉環系統。”童夫堯說。
除了系統穩定性,國產服務器還需要更多“軟”實力。現在業界正出現一個趨勢,這幾乎已經在系統供應商之間達成共識——要提供好的系統,就必須對系統中各種“組件”進行很好的控制,IT基礎設施供應商必須要有自己的軟件。像以硬件見長的戴爾最新設立的部門就是軟件部門。“幾年之前,邁克爾·戴爾和管理團隊認識到,僅僅幫助其他公司賣軟件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提供自己的軟件。”戴爾軟件部的負責人John A.Swainson說,“軟硬件結合將更為密切,尤其是在企業系統。”戴爾軟件主要圍繞系統管理、安全和信息管理。
童夫堯也提及聯想研發的云平臺和大數據平臺,目前部分平臺已經商用。“聯想不做應用管理軟件,但如果能夠作為一個solution或者平臺級方案,我們有專門的團隊進行研究。”他說。不過,對于國內服務器企業的軟實力,很多CIO表示了解不多,與國際企業應該有不小距離。這實際上是國產服務器企業需要發力的地方。
在存儲業務方面,自去年聯想與EMC組建合資公司后,童夫堯說,目前雙方銷售團隊找到了對接點,最為關鍵的是制定了“非常清晰、被彼此認可的游戲規則——對市場和客戶做了清晰的界定”。現在,Lenovo/EMC存儲覆蓋中小企業及大型企業入門級產品;針對更高端的產品,聯想通過分銷與EMC合作。
與國家統計局的應用場景相差各異的解決方案,聯想集團還有200多個。在2013年11月16日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上,聯想集團集中展示了面向政府、醫療、教育、金融、公交能、企業、郵電等7大行業的解決方案及近百款創新產品。
“企業級移動應用市場正迎來爆發期。”童夫堯告訴《商業價值》。童夫堯的判斷在艾媒咨詢《2012~2013中國企業級移動應用產業白皮書》中得到了印證。在艾媒咨詢的調查中,96%的受訪企業希望將業務部署到移動終端,93%的受訪企業希望實現移動辦公。中國企業級移動應用市場規模未來4年復合年均增長率達65.4%,預計2016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666.3億元。
聯想集團2013財年第二財季業績顯示,聯想已經連續2個季度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供應商,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創歷史新高達17.7%,營業額達98億美元,同比增長13%,連續16個季度實現營業額和盈利水平的同步提升。在聯想集團通過“進攻與防守”戰略在全球消費級市場“攻城略地”的時候,在企業級移動互聯這個“第2戰場”,也獲得了大幅增長,2季度財報顯示企業級移動互聯產品解決方案銷量同比增長94%。 “我們是唯一成立了專門部門做移動互聯行業應用的PC廠商。”童夫堯說。
在1年前的2013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曾告誡開發者們,在美國上市公司中,開發企業級應用比開發消費級應用的要多。企業會逐漸意識到移動互聯的企業級應用的重要,促使IT部門加快開發部署。未來2~3年,企業級應用極有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主要戰場。
事實上,在那之前,聯想集團早已在默默“拉攏”這些開發者和集成商,“我們是唯一成立了專門部門做移動互聯行業應用的PC廠商。”童夫堯說。聯想集團在企業級移動互聯市場很重要的一個策略,就是扮演一個開放的硬件平臺,與這些外部開發者一道進行解決方案層面的整合。在接受《商業價值》采訪時,童夫堯表示:“聯想不會做軟件開發,而是要專注自己擅長的”。
聯想與合作伙伴一起為可口可樂打造的移動解決方案一度成為業內的熱議話題。在這場合作中,可口可樂通過與聯想合作,將銷售管理移動化應用部署在定制化的平板電腦上,大幅提升了業務代表的工作效率。一線的業務代表在與客戶的現場溝通中,就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對客戶要求作出實時響應。在可口可樂的銷售管理移動化部署中,可口可樂購買的是整體的DaaS(設備即服務)移動解決方案,在這種模式下,他們采用的是類似設備租賃的模式。聯想提供包括定制化移動設備、集成服務和數據流量套餐等所有內容的一站式服務,移動設備更新換代由聯想負責,每臺設備有保底的使用年限,到了年限啟動新的設備。
在聯想集團中國區大客戶事業部成熟行業總經理兼企業級產品營銷總經理劉征看來,聯想在企業級市場最擅長的,可以用兩個“端”概括:一是以PC為核心向前端的移動設備、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的方向轉移;一是向后端發展,涉及到服務器、存儲、企業級服務等方面。
從表面看來,這兩個端都是硬件生意。從大環境來看,不管是IBM、戴爾還是惠普,硬件生意都在選入下滑,甚至成為拖累,這還是個好生意嗎?不過,童夫堯認為硬件依然是個非常好的生意,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體系去做。當年虧損的IBM PC業務到了聯想卻成為重要利潤來源,這主要依賴兩點,一是聯想非常強的運營體系;二是特別強的定制化能力。
2010年7月,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IT公司Rackspace聯合推出開源軟件項目OpenStack,用于建設和管理私有云與公有云環境。通過OpenStack,任何公司或人都可以搭建自己的云計算環境,打破亞馬遜AWS等公有云的壟斷。
那年秋天,OpenStack首屆峰會在美國奧斯汀召開,當時僅有75人到場參會。
不到兩年時間,IBM、惠普、英特爾等IT巨頭紛紛加入OpenStack,一些知名企業或機構,如歐洲原子能研究機構(CERN)、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移動等,也都大膽采用OpenStack來實現向云的轉型,以實際行動支持OpenStack。
今天,OpenStack已經成長為開源云計算領域的事實標準,但其支持者卻逐漸“西退東進”。
上月中旬,有外媒報道稱,英特爾提前退出了與Rackspace合作的一個OpenStack創新項目。此外,賽門鐵克、Juniper也退出了黃金會員席位。即使IBM、英特爾、思科這種量級的IT巨頭仍然“坐鎮”OpenStack基金會,但部分西方IT公司對OpenStack的投資力度正在減弱。
5月7日,OpenStack基金會宣布,中國聯通和烽火科技成為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至此,OpenStack基金會現有23家黃金會員中,來自中國的企業高達10家,華為更是白金會員。
開源軟件項目通常不會被一個公司所把持,而是以非營利性基金會的形式進行管理。OpenStack基金會雖然對所有企業都開放,但只設立了8個白金會員席位和24個黃金會員席位。獲選為基金會會員的企業,不僅要管理和發展OpenStack項目,還要繳納上百萬元人民幣量級的會員費。
OpenStack的會員名額一度無比緊俏。國際IT巨頭們眼疾手快,迅速搶占席位,其他公司實力再強錢包再鼓也只有在一旁“等位叫座”。直到2013年,華為才抓住機會躋身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
中國公司勢力突然出現變量,一方面是因為基金會名氣尚小時吸納了一些OpenStack初創公司,如CloudScaling、Nebula等,后來這些公司大多被收購甚至倒閉,騰出了一些位置;另一方面卻是因為不斷地有西方公司退出基金會,正是惠普退出白金會員,華為才得以從黃金會員升級為白金會員。
西方公司的默默后“退”不免引發警覺――OpenStack是否由此轉向式微?中國公司跟進的腳步是否還要那么堅決?大量與OpenStack相關的投入會不會打水漂?
OpenStack基金會董事、華為IT產品線全球業務發展主管Anni Lai向《財經》記者表示,OpenStack最狂熱、泡沫最多的階段已經過去,其成熟度、穩定性和市場份額都在不斷提升。 解密“西退”
要問為什么會退,得先分析當初為什么會進。
2010年,云計算作為革命性IT發展趨勢已經成為共識。IBM、惠普、戴爾等傳統IT公司雖然早就喊出了云計算口號,但在技術、產品和市場上無法與即將騰飛的公有云先行者亞馬遜相提并論。在這一年,亞馬遜AWS公有云服務營收約為5億美元,2016年,亞馬遜云收入達到122億美元。
“OpenStack給了各個IT廠商一個快速切入云計算市場的機會。”市場調研機構IDC中國研究經理李昭對《財經》記者說。
開源軟件是一段開放、共享的軟件代碼,任何公司或個人都可以去開源社區下載、使用該開源軟件,甚至還可以對開源軟件進行修改和包裝,再出售給企業用戶。
例如,惠普和思科均利用OpenStack搭建了一個公有云,試圖打入公有云市場;IBM、紅帽、華為以及大量OpenStack初創公司則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云計算整體解決方案,重在私有云。OpenStack讓云市場玩家濟濟。
當時市場上還有CloudStack、Eucalyptus等其他開源云計算平臺,但唯有OpenStack獨領。IT管理軟件商Zenoss調研報告《2014開源云計算解析》顯示,從2012年到2014年,OpenStack占有率從51%上升至69%;排名第二的CloudStack占有率從18%下降至14%,而Eucalyptus更是大幅縮水,從9%跌落到3%。
《云計算寶典》一書的作者王仕認為,OpenStack架構優雅、設計精巧,又有來自NASA和Rackspace計算機專家的“背書”,加之OpenStack基金會的戰略眼光非同一般,運作能力十分強悍,在最短時間內積累了最多人氣。
此外,踩準時機也無比重要。例如,業界雖然普遍認為CloudStack的易用性并不輸于OpenStack,可CloudStack一直拖到2012年才正式開源,晚了OpenStack近兩年,而那時大多數IT廠商早就“投奔”OpenStack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OpenStack圈子里的一些重要玩家的戰略戰術確實在改變。
例如,惠普與思科后來相繼關停各自的OpenStack公有云; Rackspace從“ALL in OpenStack”轉變為“多云”戰略,即同時支持AWS、Azure和OpenStack多種云平臺;Mirantis(OpenStack圈子里的明星企業,風頭曾一時蓋過開源界排名第一的紅帽)宣布裁員,以及前文提及的英特爾退出事件。
上述每樁事件發生時,都要引發一輪唱衰OpenStack的聲音,因為關鍵玩家的態度通常都會和開源軟件的發展前景關聯起來。
巨頭們的支持對開源軟件的發展壯大確實極為重要。OpenStack每半年推出一個新版本,更新速度非常快,惠普、Mirantis、紅帽、Rackspace、IBM和英特爾這六家公司長期都是主要的OpenStack核心代碼貢獻者。而且,這些IT廠商磧猩詈竦撓沒ё試矗在推動OpenStack應用落地上功不可沒。
多位云計算行業人士表示,“西退”后面的成因是復雜且各不相同的。
一位資深云計算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OpenStack一大問題是不易產品化和標準化,“得靠項目式去做”,投入大產出少,當收益無法滿足股東預期時上市公司就不得不調整戰略。
而OpenStack創業公司UnitedStack(有云)創始人兼CEO程輝則認為,開源項目不僅很難迅速帶來收益,也很難養活那么多以出售開源軟件服務為主業的公司。
“當年做開源操作系統Linux發行版的公司也很多,但真正靠Linux賺到錢的公司目前也就紅帽、SUSE等幾家公司,其他的都被淘汰或自己中途放棄了。”程輝說。
拋開經營壓力,云計算市場競爭格局的改變亦是重要原因。例如思科與惠普起初意在公有云,但美國公有云市場發展速度飛快,迅速形成了亞馬遜、微軟等幾個寡頭割據的局面,后進者很難再分得一杯羹,包括惠普在內的許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在云計算產業鏈中的位置。
不過,UMCloud公司存儲產品部總監朱榮澤和普元軟件技術專家宋瀟男均樂觀認為,OpenStack生態已經較為成熟穩定,英特爾等公司自然會降低投入,轉向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風口。
也就是說,當前程度的“西退”并不會動搖OpenStack的根本,而是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
Anni Lai告訴《財經》記者,只有當大部分OpenStack的白金會員和黃金會員選擇退出時,OpenStack的未來才真的需要擔憂。 “東進”的動力
2016年是中國企業在OpenStack基金會里發生力量變化的關鍵一年。
當年4月于美國奧斯汀舉辦的OpenStack春季峰會上,兩家中國OpenStack創業公司UnitedStack和EasyStack(易捷思達)成為黃金會員;10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辦的OpenStack秋季峰會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99Cloud(九州云)也成功當選黃金會員;11月,經過基金會的評選,浪潮和中興順利躋身黃金會員。
2017年3月,H3C(新華三)也來了,華為則榮升為白金會員,再之后是中國聯通和烽火科技。至此,OpenStack基金會里占據黃金、白金會員席位的中國企業高達11家。
OpenStack基金會會員每年需要繳納上百萬元人民幣的會費,有人因而諷刺中國快成了基金會的“錢袋子”。
但多位云計算從業人士表示,OpenStack基金會嚴格考核會員對開源社區的貢獻度和影響力,設有明確的衡量標準,如核心代碼貢獻占比、在OpenStack社區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數量等,并就此進行定期統計和排名。
從每年的OpenStack社區全球貢獻排名來看,中國企業和技術人員的貢獻度和影響力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華為在最關鍵的核心代碼貢獻度排名上已經躋身全球前十;99Cloud、中興、EasyStack等公司也表現搶眼;中國移動部署了世界最大的OpenStack集群,成為OpenStack商業化典型案例,中國移動由此摘得OpenStack基金會“超級用戶”大獎。
上述11家公司也實際代表了中國云計算市場(尤其是私有云市場)三支核心推動力量:一是本土傳統IT企業,如華為、浪潮、中興和H3C等;二是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再有就是新興的OpenStack創業公司,如UnitedStack、EasyStack、99Cloud等。
如此多的中國公司積極投身OpenStack,根子在于中國市場有旺盛而獨特的私有云建設需求。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的同時,一直倡導信息技術國產化。
所謂信息技術國產化,體現在IT解決方案本身,就是盡量使用自主研發制造的軟硬件和本土廠商的技術服務。但中國IT軟件,尤其是操作系統、數據庫之類的基礎軟件整體水平落后西方公司許多,開源操作系統、開源數據庫等開源軟件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政府實際期望和鼓勵中國的IT企業借力開源軟件培養起自主可控的IT產業鏈。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就曾公開呼吁,要重視和利用開源軟件,把開源軟件作為推動我國云計算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
OpenStack既是開源軟件,又是云計算基礎軟件,相當于云時代的操作系統,自然更受重視。
一位資深IT媒體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2016年連續兩屆OpenStack峰會上,他竟然看到現場有來自中國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而且正極為認真地在臺下做筆記。顯然,他們是為了考察OpenStack而來。
國內那些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本來就對公有云持保守態度,在明確的政府導向下,那就更加偏好基于開源技術的私有云。李昭告訴記者,一些政務云招投標文件中明確指定使用OpenStack。
需求如此龐大,圍繞OpenStack做生意的本土廠商數目眾多,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也在中國發展迅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云計算開源發展報告(2017)》顯示,在全國已經構建了私有云的511家企業中,39.9%的企業已經將OpenStack用于生產環境;14.3%的企業表示已經部署好系統,但仍在測試中;34.1%的企業表示正在展開評估,尚未應用OpenStack的企業僅有11.7%。
私有云在中國未來也還將是樁大生意。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私有云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344.8億元人民幣增長到762.4億元人民幣。
OpenStack基金會里的中國力量會主導OpenStack的發展嗎?程輝、朱榮澤等告訴《財經》記者,短期內還不會。
中國是OpenStack應用大國,Anni Lai呼吁IT廠商要不斷地把客戶的技術和經驗回饋到OpenStack社區,才能加速OpenStack的成熟。 信心與陰影
西退也好,東進也罷,核心問題在于正確評估OpenStack的現狀和未來。
今天回望OpenStack這一路歷程,集多方之力的OpenStack確實完成了“火箭式發展”。OpenStack目前已經迎來第14個版本,社區成員超過7萬,得到了全球185個國家661家企業的支持,成為僅次于Linux的全球第二大開源社區。 “西退”并不會動搖OpenStack的根本,而是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
應用部署方面,OpenStack基金會新近出爐的第九次OpenStack用戶調查顯示,從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OpenStack部署率增長了44%,32%的OpenStack部署用戶中是員工數目過萬人的大型企業。
更重要的是,OpenStack已經“打敗”同期競爭的開源云計算項目,如CloudStack、Eucalyptus等,成為開源云計算領域的事實標準。
“如今要構建大規模的云平臺,除了OpenStack,難道還有更合適的選擇嗎?”宋瀟男反問道。
朱榮澤表示,OpenStack的岫然嶠一步降低,但它將和Linux一樣,變成底層IT的基石。
不過,OpenStack的未來并非毫無陰影。
一位資深云計算行業人士分析,國外尤其是美國市場,趨勢已經明朗:公有云勝出,沒辦法使用公有云的企業繼續使用VMware就可以(VMware是業界主流服務器虛擬化技術廠商),沒有必要再用OpenStack去自己“折騰”一套私有云。
換句話說,在OpenStack誕生的地方,公有云+VMware虛擬化技術就能解決大部分企業用戶的需求,OpenStack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Anni Lai和程輝均對此表示同意。在美國市場,OpenStack確實面臨一定的發展壓力,但在美國之外情況卻不同。
亞洲、歐洲等地區,OpenStack仍然受歡迎。因為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一些本土的企業并不愿意將地盤拱手讓給亞馬遜、微軟等美國公有云廠商,都想建設自己的云平臺,那OpenStack就是個好選擇。例如,華為就幫助沃達豐、德國電信等海外運營商建設了云平臺。
同時,對于希望建設私有云的企業用戶而言,與VMware相比,OpenStack也是個經濟、開放的選擇。
但是,抱怨OpenStack“并不好用”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OpenStack是個大框架,里面包含的項目太多了,最根本、企業用戶最需要的東西還不是很成熟。”李昭說。
VMware公司一位技術經理告訴《財經》記者,因為“不好用”,國內某些政務云建設完成之后實際無人使用,淪為擺設,還有些被VMware的云計算方案所替換。
但也有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云計算行業人士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OpenStack核心功能的穩定性和成熟性其實還不錯,那些糟糕的云平臺也許只是因為用戶的云計算方案提供商的水平很差,“板子不能都打在OpenStack上”。
衛寧軟件最早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專業從事醫療衛生領域信息化、數字化軟件研究與開發的高科技上市企業,股票代碼:300253。公司從成立之初就瞄準醫療行業,倡導“打造全面的醫療行業解決方案”的核心企業文化,積極探索和實踐醫院信息管理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管理模式,立志于為醫療行業提供最優解決方案。衛寧人,臥薪嘗膽,立志創新,使自己永葆活力,用頑強的生命力,在中國的醫療信息行業站穩了腳跟,并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勵精圖治 行業翹楚
從19 9 4 年進入醫療健康行業以來,衛寧軟件經歷了并購擴張(金仕達醫院事業部、昱普科技、高滄電腦、宇信網景、山西導通、上海天健等)、股份制改革(2 0 0 8年)、10大運營服務大區的建立、全國11個子公司的設立,到2011年正式成功上市,在今年迎來了公司成立的第21個年頭。
多年來,衛寧軟件的產品獲得了“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上海市火炬計劃項目”“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認定項目”“上海市重點新產品”等諸多殊榮,并獲得國家及上海市科技創新基金的資助。隨著公司規模、資產的迅速壯大,衛寧軟件始終堅持專業化發展的戰略抉擇,積極探索創新,逐步成長為擁有各類用戶3 000余家,其中三級以上用戶180余家,是集設計、開發、銷售、系統集成、服務于一體的國內最具活力和實力,并位列國內前茅的醫療軟件行業技術先進企業。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針對中國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市場調研報告,上海金仕達衛寧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已連續多年領先其他國內醫療信息化廠商,蟬聯第一名。
衛寧軟件于2006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控制體系(醫療軟件設計、開發與服務;系統集成設計、開發、安裝與服務)評審,2013年獲得了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企業貳級資質,并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通過了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 4級和CMMI 5級評估。通過不斷實踐,公司形成了一套適合于醫療領域專業軟件公司設計、開發與服務的控制流程,具有醫療領域專業軟件公司的特色。
在2011年成功登陸中國股市創業板之后的幾年,衛寧軟件的股價隨著業績一路上揚,甚至在股市最低迷的時刻,仍然逆勢飛揚。殊不知,對于衛寧人來說,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無疑是在艱辛創業之后得到的一種莫大的獎賞和回報。就在成功問鼎創業板的前一年,衛寧軟件曾經歷了IPO(首次公開發行)失敗的挫折。但是衛寧人沒有氣餒,董事長周煒當時平靜地告訴大家,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而我們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在9個月之后,衛寧軟件順利通過了中國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從而成功上市,實現了創業者的夢想。對于衛寧軟件的創業團隊來說,巨大轉承起伏的人生體驗,本身已經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享受成功的衛寧人,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居安思危,永不止步。2011年8月24日,剛剛成功登陸中國創業板的上海金仕達衛寧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煒懷著成功的喜悅,在致全體員工書中,向大家提出了問題:“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年創業的初衷?”周煒還在信中提醒大家:在我們最初設立公司的那一天,從我們立志投身于中國醫療衛生軟件行業的那一刻起,到今天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公司已經逐步壯大并且成功步入了資本市場,我們決不能忘記我們的使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提供完美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國醫療衛生信息化事業的發展壯大,緩解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的突出矛盾,促進實現和諧社會,使衛寧軟件成為一家不僅僅是盈利,更是造福人類的偉大的IT公司。“今天的上市,我們邁出了企業發展最重要的第一步,不僅不能忘記使命,更要時刻牢記和發揚這種使命感”。
2014年,醫療衛生信息化行業領軍人物王濤接受邀請來到衛寧軟件擔任CEO,他的就職演說為全體衛寧人帶來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全新話題——如今的衛寧無疑已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充滿期待的2015年以至更遠的將來,衛寧軟件如何從優秀邁向卓越,成為一個對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有所影響的企業。面對這一新的戰略愿景,衛寧人積極思考、尋求答案:“百年精神、創新思維”——唯有不滿足于個人財富和企業利潤上的成功,唯有對中國人的健康事業心懷更緊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唯有以更為前瞻的眼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博大的胸懷去兼收并蓄,方能確定地去贏得不確定的未來。
核心產品 引領發展
1994年,衛寧軟件最初的研發團隊,基于FoxPro版本數據庫開發了第一代產品,并成功服務了衛寧軟件的第一個客戶——上海胸科醫院,以當時最新的技術完成了較為完整的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從此,衛寧軟件以這一代產品為藍本和基礎,逐漸發展成成熟的產品體系。今天,衛寧軟件的產品大家族已枝繁葉茂:醫院綜合系統(HIS)4.0代產品、臨床系統(CIS)5.0代產品、醫技產品、公共衛生產品、平臺以及商業智能(BI)產品、健康管理產品以及移動產品等等。衛寧軟件成為國內同時擁有HIS、LIS、RIS/PACS、EMR、PEMIS、RCMIS及CHSS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業醫療信息產業骨干企業之一。
產品的功能不斷深化,從簡單的結算到如今對醫生臨床活動的支持,從臨床活動到醫技產品的延伸,再到醫療機構的內部管理實現現代化:最初的門診掛號收費、出入院管理、醫生工作站、藥品物資管理到現如今的門診一站式自助服務、病案管理、醫務管理、指控系統、合理用藥、傳染病上報、遠程會診,……
隨著市場對信息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國內醫改政策不斷出新,衛寧軟件的產品也順應市場不斷發展和提升。衛寧還通過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實時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引入國際標準,深入開展HL7的本地化,推進柔性生產線和管理配置平臺,以此提升衛寧軟件的產品標準,不斷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優化服務 輻射全國
以優質的售后服務團隊為強大支撐,衛寧軟件通過加強營銷網絡的建設,做好市場推廣工作,完善客戶關系管理,并提高技術支持和服務水平,以達到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水平目標。衛寧軟件已在安徽、北京、深圳、江蘇、湖南、湖北、甘肅成立了分、子公司,在廣東、江西、山東、河南、福建、重慶等地成立了10多個辦事處,技術支持網絡輻射全國,為用戶提供優質快捷的本地化服務。
建立客戶服務中心。衛寧軟件在上海總部建立了一個反應迅速、服務高效的客戶服務中心,保障公司營銷服務體系良好運行,為客戶提供迅速、準確的咨詢信息,開展業務受理和投訴處理,保持與客戶的密切合作關系。
建立銷售和服務網絡。結合公司品牌戰略,衛寧軟件在全國重點市場區域建立分支機構。各地分支機構承擔營銷和本地服務功能,使服務平臺延伸到全國各地,充分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努力實現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從而提升用戶滿意度,以鞏固老用戶和拓展新用戶,持續占有并不斷擴大市場。
以人為本 注重人才
如果說,創新是衛寧軟件不斷前進的動力。那么注重人才戰略,才是衛寧軟件獨領行業十數年的秘密武器,也是公司孜孜以求、潛心打造的“衛寧文化”。公司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探索和實踐醫院信息管理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管理模式,追求高效,倡導以“打造全面的醫療行業解決方案”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衛寧軟件現有開發、服務、銷售、管理等各類員工超過2 000人。其中專業開發人員500多人,測試人員180多人,實施及維護人員500多人。公司核心人員以博士、碩士及高級工程師為主,占員工總數30%以上。
在“以人為本”的核心人文內涵指導下,衛寧軟件的人才戰略使公司的產品得到了根本性的變革。衛寧軟件實現了技術、產品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在醫療行業和醫療信息化行業贏得了甚高的口碑,得到了對手的尊重,獲得了用戶的歡迎。
把握機遇 挑戰互聯
在今年的兩會上,首現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互聯網+”,成為代表委員們口中的熱詞,而以往代表委員們長期關注的醫改問題,也由于“互聯網+”的出現,變成了“互聯網+醫療”。今年在業內人士看來,將是智能醫療的爆發之年。“互聯網+”這種經濟新形態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根植與演化,將強力推進醫療經濟發展。通過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它將改變人們的就醫方式以及對于醫療產業的觀念。當前,數十家上市公司開始向互聯網醫療領域轉型,不僅有醫療軟件服務企業,還包括傳統的醫藥生產和藥品銷售企業、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以及從地產等領域向醫療領域轉型的行業,醫療信息化市場即將發生大震動。充分利用新一代醫療信息技術發展,將是衛寧軟件作為醫療衛生信息化行業先行者在醫療知識大爆炸社會形態下的絕佳創新機遇。
衛寧軟件最大的優勢是龐大的醫院資源。基于醫院端資源,以移動互聯網模式強勢布局“三醫聯動”。衛寧軟件搭建的醫訊通移動醫療平臺、云端醫院平臺,在醫生、患者、電子處方、藥品和臨床知識庫等方面,獨具卡位優勢。衛寧軟件將通過“三醫聯動”,組合開拓新的互聯網醫療市場:①醫療業務:繼續深化臨床和就醫云移動應用,搭建慢病管理平臺,匯集醫生、患者、藥商,實現C端慢病管理一步到位;②醫保:兼顧政府和保險公司兩大埋單者,搭建面向人社部的控費系統,及面向保險公司的控費、理賠系統;③處方:趁處方藥權開閘之機,衛寧以HIS系統獲取電子處方,以“醫藥福利云”囤積患者,有望與藥商合作完成藥品配送,掘金萬億處方藥新藍海。
衛寧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具有互聯、精準、創新的特點。“衛寧式互聯”在數據開放、廣泛共享整合、業務協同、聯動機制等方面獨具特色。“互聯網+”這個詞雖然在大熱中,但是在其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安全性與精準性成為其最大瓶頸。衛寧軟件的醫療解決方案的精準性,體現在其能實現不同層次機構的精準服務支持,能針對不同疾病人群進行精準的健康照顧,且其決策分析是基于區域共享數據,并提供基于區域共享數據的精準服務推送。衛寧軟件的解決方案完成了醫療個體定位的蛻變與角色關系的變革,極大地優化了服務路徑。
挑戰互聯網醫療,在“互聯網+”時代中大展宏圖,衛寧軟件勢在必得。
百年夢想 健康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