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0 02:37: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俗旅游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俗旅游文化論文

篇(1)

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畬族自治縣,是著名的畬鄉、生態之鄉、廊橋之鄉,具有原汁原味的畬族風情、蒼翠浩瀚的森林景觀、秀麗壯觀的溪瀑景觀、神秘動人的民間傳說,是人們理想的游覽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游憩的生態旅游勝地。筆者主要以景寧畬族婚俗文化的開發問題作為研究的切人點,在分析開發特點、開發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剖析其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開發思路,進行相應的策略研究。

、畬族婚俗的內涵及功能畬族的婚姻形態、婚姻觀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習俗都蘊藏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意蘊,對其進行深入的考究不僅可以窺探出畬族文化的深層根源,還可以梳理出畬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畬族婚俗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同時也蘊涵著一種行為文化。所謂行為文化,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介于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問的‘第三種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中創造、傳播、占有、享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人類化活動過程,它側重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畬族人民在婚姻儀式的舉辦過程中,擁有著許多較為特殊的方式,這些方式有的是直接借鑒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為,而有的則是Et常生活中某些行為的變體,只是這些行為附著上了‘婚姻”二字,從而產生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畬族婚俗在景寧的民俗旅游開發中有以下幾個功能:其一是經濟功能。畬族婚俗是景寧民俗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特色的畬族婚俗表演為景寧當地旅游經濟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筆者在實地調查時也發現,很多旅游者都是專門來觀看畬族婚俗表演的,而且以團隊為主。其二是調適功能。在畬族婚嫁過程中,個人與血緣群體通過儀式,如‘饋郎禮”、‘哭嫁”等增強了個體對家族的依戀與關聯,使二者關系更加融洽,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大家庭。

同時,畬族通過婚禮,對加強彰顯鄰里的關系與交流、促進團結有很大的好處。其三是文化功能。畬族婚俗有著深刻的內涵,體現了畬族人們傳統的生活文化。通過畬族婚俗的表演,能使旅游者更深入地了解畬族文化的精髓。

二、傳統的畬族婚俗文化

畬族娶親隊伍有‘親家伯”~人(男方全權代表)、‘高媒”一人、‘行郎”兩人(對歌兼抬轎者)、‘車郎”兩人(運送聘禮者)、‘接姑”(提燈接引新娘者,常被稱為‘哧娘”)兩人、抬嫁妝者若干人,并有兩個‘照火郎”(要夜出夜歸)。

若是行‘借鑊嫁”,則還要一位“當門車郎”(代表夫家帶去的廚師)。人員總數要湊雙數(返回亦同),但忌‘18”、‘24”兩數。迎親隊伍在黎明前到達新娘家,獨特而有趣的娶親儀式就開始了。

首先是女方‘攔路”。迎親隊伍到女方村莊附近,即鳴鞭炮報信。女方的‘妻姆妯娌”們聞聲后,即在要道路口用荊棘柴把攔路,設路障數處,阻其通行,等媒人遞上小紅包后,才撤路障放行。

此乃抵抗‘搶親”之為。

第二環節是‘關門迎親”。迎親隊伍行至女方家門前,女方‘妻姆妯娌”們又閂起大門‘對抗”。

媒人等即在門外不停地鳴放鞭炮,女方亦在門內院子對放,像是一場混戰。而后女方門開一縫,男方親家遞上一對小紅包后,才開門讓迎親隊伍進屋。之后便是殺雞灑紅。紅轎抬進入新娘家大廳,女方婚宴的‘動用人”接過男方帶的雞殺之,將雞血灑粘于廳壁、兩棟柱和大門兩框上,然后將雞從轎頂上拋出,俗稱‘淋轎煞”。

第四環節是‘火籠暖轎”。畬族原盛行‘行嫁”(步行),紅轎乃受漢族的影響,其轎全用竹編制,小巧輕便,或云‘竹種鳳凰山”之說。紅轎進門后停于院子一旁,下墊腳盆,轎腳不粘地。轎后還掛米篩、鏡子、剪刀及尺等物以鎮邪,此乃華南一帶相沿的巫術。落轎后,女方‘理事者”用一火籠盛炭火,放置男方從女方取回的火種人種,預示婚后生活紅火、人丁興旺??赡苁枪湃嗽隍}亂時首先保存火種之舉的變異儀式。

第五環節是‘查親舉禮”。男方挑來的禮品置于中堂桌案,點上紅燭明香后,親家在中堂右首,大至小逐一查討招呼女方親屬代表及賬房、廚館等主要理人即分別上堂,被推之‘大邊”(左首)與親家興禮,表示對母系親屬的尊重,畬民稱之為‘高頭嫁女,矮頭討女”?!畾⒓也比羰钦惧e位置,則被責之‘不懂規矩”。雙雙作揖后各自向對方跨出右腳一步,雙手碰到對方下身,俗稱‘揀田螺”,是父親生殖崇拜的變異遺存,強調父親的血緣地位。

第六環節是‘奉寶塔茶”。迎親隊伍進入女方廳堂落坐后,女方女眷代表首先給他們敬茶,有的地方女眷端給‘親家”的是用桶盤托著疊成三層寶放的五碗茶(上一、中三、下一),要“親家伯”一人接去分送給媒人、‘行郎”與‘‘車郎”,用他們的智慧來為難‘親家伯”?!H家伯”如何接茶,當有定法,若把碗弄翻了,則不僅要出紅包,還要遭奚落。接著女方男理事亦以盤托酒壺至媒人跟前,問‘‘是行云而來還是騎馬而來”。媒人若說‘行云而來”,行致雨,就要給媒人灌酒;若說‘騎馬而來”,并將小紅包置于盤中,他則口說彩語高興而去。這些都是為難、考驗男方迎親人之舉。

第七環節是‘借鑊”。迎親人用茶、‘脫草鞋”(吃點心)后,行‘領酒水”婚儀的“當門車郎”即端桶盤(上置一對紅燭一刀肉及紅包等)到廚房舉行‘借鑊”儀式。意即女方一應宴度酒菜都自男方挑來,男方廚師“當門車郎”來女方廚師面前作揖,廚師接過桶盤置于灶頭,“當門車郎”先說幾句謙語開場,即念一串謎語式的‘惜鑊”詞,女方‘妻姆妯娌”們多方刁難,若說漏一件要重念一遍。

炊具‘借”齊后,“當門車郎”還殺雞、刷鍋、生火。殺雞時,如果有一滴雞血滴出碗外,就要罰飲.158.一碗酒,女眷們故意左推右推,使雞血灑出碗外。

刷鍋時,女眷們不斷朝鍋里撒糠粉、菜葉等,使之刷不干凈,但‘當門車郎”把肉放下鍋,就不能再撒。生火時設法使之總燒不著,甚至還將火爐管上口抹上炭灰,‘當門車郎”用之吹火,嘴上即粘上黑圈。但“當門車郎”都有辦法對付。這些儀式完畢,‘

當門車郎”雙手平端菜刀與紅包向女方廚師作揖,女方廚師接過菜刀,將刀口調向已方,向‘當門車郎”回禮,即表示愿意代庖,‘借鑊”儀式結束。

第八環節是畬族祖先崇拜的遺俗即‘請祖公”。

女方廚師將三牲祭品和主要菜肴各盛一碗并一包餅干置于祖宗堂前,點起香燭,由畬族師公請女方祖宗來受用婚宴。它與平常祭祀不同的是,酒杯數目要與該姓項數相同。如雷姓是‘大、小、百、千、萬”五項;藍姓有五項,也有‘大、小、百、千、萬、念”五項,則要置六杯酒;鐘姓無‘‘千”項,是‘大、小、百、萬、念”五項。這項數既代表縱向大小輩份的代數,也代表五組或六組包括天神、道教神、師爺神、戰神、狩獵神和祖宗神在內的神團系統。

最后便是畬族婚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長夜對歌”。迎新隊伍到女方家后,女方女歌手先與‘‘車郎”對一陣歌,俗稱‘嚓車郎”。中午后直到第二天凌晨轎子起身,皆是女方女歌手與男方兩‘行郎”對歌。歌的內容大體與婚俗程序相一致,從擇吉日、定親開始,直唱到“紅轎起身”,最后唱《十二生肖》壓歌門,表示對各位客人致謝。。這些歌統稱為‘嫁女歌”。然而在多數場合,女方歌手往往插入一些情歌和賽智歌,以壓倒‘行郎”為勝事。比睿斗智,人們尤喜聽。上席宴飲時,女方來勸酒,必唱《勸酒歌》,準夜半吃點心時唱《點心歌》,均有唱有回,‘行郎”邊吃邊聽邊回,宴飲時仍然歌聲不斷。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傳統的畬族婚俗已經被過度商業化了。畬族婚俗在民俗旅游開發中被作為一種商品來展現給旅游者?;樗妆硌莸娜藛T基本上不是原住民,大多數是從縣畬族民間藝術團、職業高中等聘用的其他人員,然后聚集在一起,進行統一的排練,呈現給旅游者的畬族婚俗也并非完整,而是截取了娛樂性、商業性較強的橋段,比如迎賓、拜堂、攔路等有商機可圖的環節。此外,這些演員在17I復一日的表演中表現出態度冷淡、缺乏互動性等現象,大大降低了畬族婚俗的真正內涵,導致很多旅游者成為一次旅游消費者,表示不會再來當地進行婚俗體驗了。

三、景寧旅游開發中對畬族婚俗利用存在的問題(一)表演化、舞臺化傾向嚴重畬族婚禮作為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嚴肅性和嚴格的程序。真正傳統的畬族婚俗禮儀一般有十個環節,中間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細節,其具體細節在前面畬族婚俗的介紹中已經詳細提及。從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這些傳統禮數是不能隨意改變的。但當地在開發畬族婚俗旅游的過程中,沒有尊重當地民族婚禮程序,不分場合與內容,只顧眼前經濟利益,片面迎合游客的口味,只選擇畬族婚禮中表演性以及娛樂性強的部分展示給游客,導致畬族婚俗向表演化、低俗化發展。同時,由于婚俗表演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表演而敷衍應付,游客對于這種沒有內涵、沒有真實情感的表演難以產生興趣。從一項對游客在景寧觀看畬族婚俗表演的印象中的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滿意度僅為20%左右,中間態評價(即‘般”)占45%,認為‘‘無特色”和‘‘差”的旅游者占35%。

也就是說,有高達80%的旅游者對畬族婚俗表演評價不佳。作者也實地參與調查過,感覺此類表演只能滿足游客一時的新鮮感,卻形成不了長期的旅游吸引力。

(二)游客對于此類婚俗表演參號l生比較差一般來說,在對婚俗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有兩種普遍的形式,一種是以博物館的形式,以圖片為主,供游客參觀,缺少參與陛;另一種則是婚俗旅游中比較泛濫的模式——婚俗表演,這種模式看似存在著潛在的參與陛,但其實這類表演也僅僅是邀請少數游客上臺扮演新郎、新娘,大部分游客仍然作為觀眾觀看,游客的參與I生比較低。在當地旅游區表演的婚俗文化,一般新娘是由當地居民擔任‘新娘”,邀請旅游者扮‘新郎”來參與表演。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完整的婚俗表演,會要求其他男性旅游者扮演‘赤郎”的角色,除了少數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參與婚俗體驗外,其他女性旅游者和大部分男性旅游者只能作為旁觀者,參與性比較差。

(三)婚俗旅游開發呈現商業化、低俗化特征許多景區在經濟利益的驅。,不擇手段地設計旅游項目,把游客當做‘挨宰”的對象展示的婚俗內容不具有文化內涵和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有些景區甚至胡亂編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內容。

筆者在實地走訪發現,很多畬族民俗旅游區內的表演者大部分是非畬民,不能真實準確地展現原汁原味的畬族婚俗文化。我們在對當地居民訪談中了解到,其實很早以前畬族居民結婚并非如此熱鬧,新娘都是半夜去新郎家的,而現在當地一般也實行現代婚禮,原住民已很少有采取傳統的畬族婚俗禮儀的了。

四、畬族婚俗在景寧旅游開發中的合理利用建議(一)對于景寧旅游業的定位要合理旅游業在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各地方政府對旅游業的定位就不同。在對旅游地依賴程度很強的地區,旅游業被定位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在對旅游業依賴程度較強的地區,旅游業被定位為重點產業;在對旅游業依賴程度一般的地區,旅游業被定位為一般產業。對旅游業的定位越高,政府對旅游的開發熱情就越高。景寧當地政府已把畬族民俗旅游定位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但資金、技術、管理力量不足。因此,景寧當地政府就以優惠政策為條件,吸引外來的資本、技術、管理資源出現了盲目引資現象,不切實際地追求旅游產品商品化,不加分析地吸引外來文化因子。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資源,當地還把過多的權利外放,甚至包括旅游地開發的決策權。顯然,旅游開發商擁有過大的控制權將給當地政府對旅游地發展的協調和控制帶來困難。

(二)開發商要合理利用畬族婚俗文化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講,開發商在對旅游資源開發時,都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根本原則,這種對旅游者數量和消費額最大化追求的傾向,既會使旅游者充斥旅游地,又會引發社會消費趨前化,改變旅游地社會的觀念意識、文化心態等,導致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發生太大變化。開發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開發商打破了旅游地穩定循環系統,為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系統的循環注入了各種物質、文化元素;另一方面,開發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造成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變遷異化。開發商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對當地傳統文化進行商品化包裝,只要有利可圖,一些當地婚俗文化就會成為大量復制的對象。這種用片段時間、片段意向打造畬族婚俗文化從而使景寧畬族當地文化的特殊性與演進過程被忽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原住民要從婚俗文化的開發中獲益民俗旅游地居民受到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不是介入者(旅游者)單方面作用的結果。(下轉第169頁)當地的旅游民族作為與游客接觸的主體人群,他們對于外來文化的態度以及參與旅游活動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旅游地新的旅游文化的形成。事實上,不同的居民對外來文化的反應不一樣,與游客相互作用的效應就不一樣。筆者在深入景寧畬族自治縣調查后發現,景寧畬族原住民特征主要體現在居民參與旅游的程度。景寧畬族原住民參與旅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旅游活動。

篇(2)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60-02

一、錫林郭勒民俗文化資源

蒙古,《舊唐書?北狄傳》作蒙兀,《新唐書》蒙瓦[1]。居住在中國東北額爾古納河流域,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后蒙古這一名被世人所認,蒙古民族的歷史也開啟了新的一頁[2]。錫林郭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中心地帶。蒙元時期,這里曾是蒙古帝國政治中心,始建于1256年的元上都遺址就位于現在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3] 。錫林郭勒是蒙古語,意思是丘陵上的河。盟是源于清朝時期的會盟,蒙語楚古勒干的漢語翻譯。歷史上的錫林郭勒由五個部落組成,由西向東為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浩濟特、烏珠穆沁。各分左翼、右翼兩旗。旗是清朝時期的行政、軍事單位。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并成錫林郭勒盟。

現在的錫林郭勒盟包括北部的蘇尼特、阿巴嘎、烏珠穆沁部落和南部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太仆子旗等察哈爾部落。察哈爾部落自始就是達延汗的直屬部族[4] 。這些部落雖然在歷史上有游牧變遷的情況,但在錫林郭勒這快土地上生產、生活了幾百年,傳承了蒙古族的古老民俗文化,尤以游牧文化、博克、長調著稱于世。所以本人認為錫林郭勒文化從文化淵源上看是多元游牧文化,是一個沒有間斷過的完整性文化;是從汗庭文化到哈喇楚文化匯溶的生態文化。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中部,是目前為止保留傳統游牧文化完整的地區,這里的草原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這里的牧民還保留著傳統游牧文化,他們祭祀、居住、飲食、節慶等方面的文化與八百年前的沒有多少變化,可以說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都仍然保留著淳樸、古老、自然的內涵。在傳統禮儀、民族服飾、飲食文化和祭祀、民居、歌舞、婚嫁、節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是現今保留蒙古族傳統游牧文化最完整的地區。這種完整和在其他地區從人們的記憶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就是現在錫林郭勒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她的可貴之處。

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5]。那么,錫林郭勒民俗文化就是在錫林郭勒境內生產生活的民族所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但現在錫林郭勒境內有二十多個民族在生活,以誰的民俗為主呢?這里主要論述對象是以察哈爾部落、烏珠穆沁部落、蘇尼特部落、阿巴嘎部落為代表的原著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因為錫林郭勒地區是蒙古族歷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地區之一,這里的民俗文化不但有蒙古族傳統文化、還具有獨特的地區性特點,這里的“歷史、自然環境、家庭生活結構、語言的一般特征、村落模式、宗教以及藝術和服飾風格等等”[6] 都與其他地區有明顯區別,我認為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歷史面貌。

二、錫林郭勒旅游資源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長知識[7]。

文化旅游系指人類記憶中一種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圖景”或“地方特色”,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殘余[8]。這里談到的是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地方特色,那么錫林郭勒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錫林郭勒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為基礎所采取的或所創造的,具有錫林郭勒文化、旅游與一體的符號及行為方式。她的特點應該是以錫林郭勒地區生活的察哈爾部落、烏珠穆沁部落、阿巴嘎部落、蘇尼特部落、浩奇特部落的歷史,民俗、生產、生活方式的特點為“圖景”和符號的民俗事象性文化活動。

當今的文化旅游在旅游業中屬于高層次旅游,旅游者的目的較明確,要求也相對高。文化旅游是和當地民俗民風分不開的,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就是給游客展示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讓他們了解和滿足對這一文化的好奇和求知心理,甚至神秘感。本人2009年8月份,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實訓基地――錫林郭勒九區灣旅游度假村親眼見到來賓排隊大喝迎賓隊伍所敬的銀碗酒的場面。如果換個其他場合肯定人人都躲著,但現在人人都等著哈達和奶酒,為什么?文化在吸引,禮節在作用,人們很愿意接受。

三、錫林郭勒民俗旅游資源

如上所述,錫林郭勒民俗資源是比較豐富、從民族學、民俗學的那個角度去說都比較典型的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具備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在這里想談點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和地域文化作為稀缺資源和經濟的關系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當然主要是從旅游業的角度去觀察和論述。

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9]。根據這個論點我們可以研判錫林郭勒民俗文化資源是對錫林郭勒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蛳∪辟Y源,是一種有型載體的無形資產。本人為什么說,民俗是有型載體的無形資產呢?因為民俗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她本身不具有資源的特性和產生經濟效益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型地存在著,她的文化內涵是無形的,如果想把這個資源產生經濟效益或作為一種資源對經濟產生影響時必須通過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應該是旅游。確切地說民俗文化旅游。如果在旅游活動中把當地民俗作為一種產品來做她就可以成為一種資源,而且是稀缺資源,這種稀缺資源是唯一的,不可多得的。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游客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民俗和文化是有區別的,把另一種民俗,讓人接受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在于什么做的問題,采取的方法是揚棄,把好的呈現給游客,這就要做到精品。把我們錫林郭勒民俗文化作為資源,當成資產,那我們的旅游業的前景和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因為,“資產的內涵是經濟資源”[10]。錫林郭勒文化有她的特色,也就是說,錫林郭勒的特色文化,有敖包文化,那達慕文化、博克文化、察哈爾奶食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間祝頌詞文化、長調文化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相對完整;這是世人所認可的。

近幾年,隨著建設文化大盟工作的深入,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回復有了可喜的成果,特別是在旅游業取得有明顯的成效。據有關資料介紹,錫林郭勒盟旅游資源分類主類共8類,亞類有45類,基本類型有65類,單位有186之多。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有主類4類,亞類有11類,基本類型有34類,單位有108處。從評價等級來說五類兩處,四類兩處。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各1處。三類的共有19處,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15處。我們從分類和評價等級來說,旅游資源屬于相當寶貴的,屬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我們只能通過開發、挖掘來豐富這些資源的文化內涵,趨于完善。

元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個都城,他比北京作為都城的時間還早,被稱之為“擁抱著巨大歷史文明的廢墟”,根據馬可波羅記載,是當時世界矚目的大都會。學者們認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地域風格以及樸實性、地域性、神秘性與充滿人情味等特征對旅游者產生巨大吸引力,已成為國際旅游發展的趨勢。那么我們的元上都作為文化遺產怎樣展示她的文化內涵?以及她的神秘性?來產生巨大的吸引力?,F在元上都遺址里有――殿的主址和八百年老榆樹外,配套建設了浮雕、敖包。更有意義的是2009年請來了查干蘇魯德以及祭祀模式。我認為,我們的元上都還應該有她的博物館或展廳,這里有文物、數碼復原影像(圖)、繪畫、雕塑、影視作品等。還有忽必烈的夏宮――從1337年始,在上都的失剌斡耳朵(黃宮)舉行盛宴?,F在可以恢復成旅游產品。在元上都遺址周邊一定距離內還應有1~2個牧戶群,展現蒙元時期的白馬群和牛羊成群的景象。飲食、樂舞、禮俗、服裝等方面復原蒙元時期的盛況。

在元上都申遺工作方面需做文化遺產的搶救性工作,這里所說的文化遺產是指在游牧時代所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而不是現代社會中新產生的民間文化。如舞臺化的查瑪舞、博克舞、服裝表演等。

蒙元文化苑的完善,貝子廟的修繕和廣場的維修、錫林九曲灣、希日塔拉度假村等都是圍繞蒙古族傳統文化來進行的。但是在軟環境方面還有待更進一步挖掘、開發和規范。

蒙古族有崇九尚白之俗,以九為吉,以白為潔。如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時建九腳白旗;忽必烈后元朝皇帝每歲六月二十四日駕幸上都祭祀,用牲畜九頭(馬一匹、羯羊八只)等傳統習俗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旅游產品。所以我們應該力爭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或建立一種新的旅游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北方民族關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69.

[2]特木勒.錫林郭勒蒙餐文化初探[J].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報,2007,(1):11.

[3]呼日勒沙.草原區域文化分布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248.

[4][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88.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4.

[6]孫秋云.文化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

[7]中國旅游文化大詞典[K].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5;唐宇.旅游學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篇(3)

少數民族婚俗是地區壟斷性的旅游資源,可以開發成為體現民族文化內涵內涵及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梢砸陨贁得褡寤樗走@根紅線將地區內的資源穿連組合在一起,成為該地區旅游的“點睛”之筆,提高旅游文化親和力的同時,豐富本地區文化旅游產品,提升其文化品位。

一、少數民族傳統婚俗的內涵及功能

少數民族婚姻習俗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更是民族及地區特有的文化現象,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少數民族婚姻習俗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僅可以發掘出該民族文化根源,還可以梳理出它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在科爾沁草原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科爾沁婚禮過程中,不僅可以看到草原上戰爭的印記,還處處留有草原漫長的游牧歷史?;槎Y中使用的馬、蒙古包、勒勒車、服飾、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婚禮上吟誦的祝贊詞和演唱的敘事民歌,無不表現出了科爾沁草原獨特游牧文化。在進行婚姻儀式的過程中,祭天、拜火等特殊的方式,直接借鑒于科爾沁草原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婚姻使這些行為附上了神圣二字,從而產生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婚姻習俗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的內容,是在地區民俗旅游開發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在旅游利用開發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兩點:

一是經濟功能。少數民族婚戀習俗因它的不可復制性,是民俗旅游開發特色和重點項目。很多旅游者到一個民族地區,有的專門是為觀看該民族婚俗表演的,而有的更是為了親身體驗。游客的到來,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當地財政收入。

二是繼承和發揚功能。少數民族婚俗體現著少數民族人民傳統的生活,但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正逐漸被取代、消失。本地居民通過旅游開發中的參與,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游客通過婚俗表演及直接的參與,能更深入地了解該民族的文化精髓,使其得到更大傳播和發揚。

二、少數民族婚俗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舞臺化傾向嚴重

婚俗文化旅游開發晚,又在明顯的利益驅使下,多數回報甚少,甚至影響了地區文化的旅游形象。如在西南彝族區,模擬“搶婚”遺俗的儀式,搬上舞臺,編排了舞蹈《搶新娘》,在登上舞臺初期曾有過很好的經濟效益。但舞臺化的婚俗表演節目畢竟同現實民俗之間的距離太大。而且,這種表演一日數場,日復一日,沒有固定的演員,很多不是本地少數民族,他們只為報酬而敷衍了事,臺下的旅游者對演員毫無感染力的表演,產生“審美厭倦”,更談不上滿足游客求異、求知的欲望。

(二)游客參與性比較差

一般來說,對婚俗旅游的開發利用中,有兩種普遍的形式:一種是博物館,以圖片及文字為主,通過講解讓游客了解,沒有參與性可言;另一種是婚俗表演,這是最普遍也較為泛濫的利用模式。這類模式開發中,有的地區也融入了游客參與的環節,但僅僅是邀請少數游客上臺扮演新郎或者新娘,大部分游客還是作為觀眾來欣賞演出,無其他的參與內容。在旅游區編排的婚俗表演中,一般新娘由當地居民擔任,邀請旅游者扮演新郎來參與表演。還有一種較為完整的婚俗表演,也會邀請一名男性旅游者扮演新郎。這類表演中,除了少數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參與婚俗體驗外,其他游客尤其女性旅游者只能作為旁觀者或者觀賞者,根本沒有參與的機會。

(三)商業氣息濃厚

婚禮作為人重要的人生禮儀,不僅有嚴格的程序,而且有其自身的嚴肅性。過程中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細節,從保持其原生性及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婚禮中很多程序和禮節是不能隨意更改的。但婚俗的旅游開發利用中,景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設計旅游項目,有的甚至胡亂編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內容。不分場合與內容,片面投游客所好,只選擇婚禮中表演性以及娛樂性強的部分展示給游客。只為利益,使得婚俗表演及其他衍生產品中,滲透著濃重的商業氣息,導致婚俗文化向表演化、低俗化方向發展。此類表演可能只滿足了游客一時的新鮮感,但對于這種沒有內涵、沒有真實情感的表演難以產生興趣,形成不了長期的旅游吸引力。

三、少數民族傳統婚俗旅游產品的系統開發策略

(一)婚俗文化的靜態開發

旅游必須通過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載體,或實景,或物品、或建筑等來展示,給游客具體的感受。通過建立民族婚俗博物館和婚俗文化展覽館等形式“原貌復現”婚俗文化旅游產品,展示其發展歷程,開發一個民族婚俗歷史尋訪游,提供高水準的導游服務、專家講解和紀念品??茽柷呋樗茁糜伍_發中,應建立科爾沁婚俗博物館,完整的講述科爾沁婚俗形成發展歷程,充實孝莊產業園的內容,可開發滿蒙聯姻尋跡游等旅游產品,舉辦各類婚俗節慶活動。利用現代旅游會展這一平臺,展示科爾沁婚俗嫁妝、首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提高科爾沁物質型旅游產品附加值。

(二)婚俗文化遺產動態開發

民俗旅游資源與其它文化旅游資源相比,其最大優勢在它能使旅游者參與到其中,給游客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這不僅能開拓游客的視野,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的價值。因此,在婚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應更加深入挖掘婚俗歷史文化內涵,為旅游者制造廣泛參與婚禮過程的機會,讓旅客親身參與到婚禮的過程。科爾沁婚禮中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組織游客參與真正的科爾沁傳統婚禮,就是邀請游客主動深入草原牧民家里,以賓客的身份參加婚禮,不改變婚禮原有的形式和過程,自然而然地融入迎親、喝喜酒、拜火、唱歌跳舞等活動中。對游客來講,這將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使他們身臨其境,從游客變成“親友”,融入到真實的草原婚俗氛圍中,體驗做一回“科爾沁蒙古族”的感覺。

二是吸引年輕人到科爾沁相識、相愛,舉辦獨特的婚禮。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講,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希望有一生難忘的相遇。針對年輕人這樣的心理,可以以“敖包相會”為主題,舉辦大型相親會;針對廣闊的婚禮市場,可以嘗試將霍林郭勒市“草原婚禮節”中注入更多的科爾沁地域特色,轉變為獨具特色的真正的“科爾沁婚禮”,吸引年輕人來科爾沁舉辦特色婚禮或者度蜜月。

(三)婚俗文化的衍生商品開發

旅游紀念品開發是傳統旅游產業衍生的一種開發模式。各式各樣的婚俗商品,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傳統性、觀賞性以及很高的紀念價值。少數民族婚俗內容豐富,涵蓋了本民族居住、服飾、飲食、宗教、歌舞、禮儀等方面,這也是對游客的吸引力所在。如科爾沁婚俗中使用的很多實物可以開發成為旅游紀念品,新娘縫制的煙袋、新娘佩戴的頭飾、新郎穿的長筒靴、佩戴的弓箭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內涵,具備紀念意義的同時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必將受到游客的歡迎。目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紀念品市場上品種單一、沒有特色、品位不高。針對這種情況,當地政府或者企業可以依托本地區或本民族婚俗文化特色,挖掘其內涵,設計、制作高端旅游紀念品來提升旅游紀念品的品位。

(四)婚俗文化資源的酒樓開發

旅游業中,餐飲業是重要的開發內容,突顯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才會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樗茁糜伍_發中,可通過設立以婚俗文化為主題的酒樓,將民族文化概念進行全新的策劃和創新?;樗孜幕途茦堑脑O計上,科爾沁婚俗酒店可以建成蒙古包式,把婚俗文化滲透到整體裝飾、局部布景、器物點綴、服務、甚至名字雅號,達到“博物館和酒樓一體化”。游客得到婚禮上游客的禮節,“情”、“景”的穿插,讓游客體會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在休閑的過程中享受消費的愉快。例如可以設立一個以詮釋滿蒙聯姻作為主線的酒樓,在設置上復原清初科爾沁草原片斷和婚嫁盛況的博物館,用草原生活具代表性的多個場景講述孝莊及其嫁到清朝皇宮的科爾沁女子的故事,再現歷史上科爾沁草原的生活方式,將人們帶進自然、帶進歷史、帶進傳統。

四、少數民族婚俗在旅游開發中的合理開發建議

發展民族地區旅游業時, 要注重抓好旅游文化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強調與其他旅游資源的整合。各種旅游資源之間是相互依托和共生的,婚俗旅游也是一個開放的概念,純粹的“婚俗旅游”應該是不存在的。在開發婚俗旅游過程中,應將婚俗文化融合到本地區自然資源和其他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豐富資源文化內涵,提高旅游吸引力,發揮地區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體綜合效應。

二要體現文化的時代內涵,重視文化的市場形式。通過婚禮過程和細節來體現其文化性。

三要反對淺層利用和開發。婚俗文化的創新和開發必須以科學的研究為基礎,尊重文化的原生性。

四要注重文化的整體重塑。少數民族傳統婚俗有其優秀的內容,,也有糟粕之處, 開發時要客觀再現, 保持文化的整體性, 但同時要進行現代詮釋和整體塑造,既注重原生態, 又易于被現代人所接受。

五要吸納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參與, 保證文化的持續性。就地吸收和培養部分本土人員參與婚俗表演,,創造出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圍, 不僅展現本民族婚俗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鮮活的形象, 從而保持其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額爾德木圖 孟和. 科爾沁文化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魏小安.中國旅游業發展目標與知識化競爭[ J].社會科學家,2000( 1) .

[3]云南省委宣傳部課題組.等閑識得春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J].求是,2002(1).

[4]烏恩.地域文化與旅游規劃[J].人文地理,2001.(2)

[5]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文化志[M].2008

[6]斯琴塔娜.原文化讓科爾沁旅游魅力四射[N],新華網.2010.

[7]于光遠.旅游與文化[J]. 望,1986(14).

[8]王麗梅.西安市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探析[Z]新西部(下半月)2007(8).

篇(4)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存在矛盾統一的辯證關系,重點說明兩者之間辯證地存在著統一關系。

旅游開發作為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實力所普遍采用的方式,與民俗文化保護之間本質上體現為一種辯證的矛盾統一關系。

一、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關系

我國二十多年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實踐與理論探討中,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關系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旅游開發帶來的濃厚商業文化侵蝕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帶來的強勢現代流行文化沖擊著民俗文化。受到侵蝕、沖擊的民俗文化,改變著擁有這類民俗文化的地域群體的整個價值取向,改變著群體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這種改變體現在物質、精神及行為規范等方面,在民俗文化變遷歷史進程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突變特征。

與主流的漢文化相比,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屬于稀缺的文化資源,彌足珍貴,突顯出巨大的文化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適當的方式極易轉換為經濟價值。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各地普遍將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以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以擺脫貧困為單一戰略目標或者為主導性目標,忽視了這樣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旅游開發必然會把強勢主流文化引到當地,使當地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完全暴露在外來文化環境中,當地以落后經濟為基礎的弱勢民俗文化必然會受到經濟實力較強的異文化的強烈沖擊、以及旅游開發所具有的濃厚商業文化對傳統的樸實的民俗文化的沖擊,在僅以追求經濟利益導向的旅游開發背景下,導致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的流失、甚至喪失。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似乎不可調和的矛盾: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優勢核心資源在于獨特的、稀缺的、原生態的民俗文化,通過旅游開發,將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轉化為豐厚的經濟收益,改善貧困的生活條件,但旅游開發過程中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卻隨之削弱,被強勢文化逐漸同化,寶貴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資源逐漸消失,旅游吸引力也將隨之消失,旅游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設想終將成為泡影,依靠旅游產業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也成為不切實際的設想。旅游開發與民俗文化保護之間構成了似乎難以調和的矛盾對立關系。

二、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統一關系

實際上,旅游開發在科學合理的政策指導下,對于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會起到積極的正面作用。旅游可喚醒民俗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性、增加民俗文化價值、提高民俗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豪感等。開發民俗旅游“既是挖掘民族文化、展演民族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被價值化的過程”。

因此,旅游開發與民俗文化保護兩者之間并非單純的矛盾對立關系,應從民俗文化所處的客觀現狀來看待旅游開發對民俗地區文化的正面效應。旅游開發作為民俗文化經濟價值的轉換器,在轉化價值的同時,也承擔著宣揚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價值的角色。在宣揚文化與挖掘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出現的偽造現象,并非僅僅存在于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個別現象,因此,對于惡意偽造行為,應以政策法規手段進行有效管治。在宣揚文化、利用文化獲取經濟價值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過度商業化現象,也并非是僅僅存在于我國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獨特現象。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的與民俗文化保護相背離的一些現象,其根本原因并非在于旅游開發本身,而是在于旅游開發目的導向設置出現偏頗。根據民俗文化旅游開發依托的文化資源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因果與依存關系,一個民俗地區的旅游開發首先應是保護民俗文化、其次才是發展旅游經濟。在沒有保護好民俗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實現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只能是“殺雞取卵”、難以實現長期發展。因此,旅游開發的首要任務應是保護、挖掘民俗文化資源,圍繞著首要任務的次要且平行的任務才是轉化民俗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獲得經濟利益。

依托某一旅游項目保護、傳承、挖掘某一個或某些民俗文化事項,以旅游的六大要素形式呈現給游客,在保護、傳承、挖掘、呈現獨特文化的同時,可以自組織地實現文化價值向經濟收益的順勢轉化。現實中,在策劃旅游開發項目時,往往首先考慮這個項目能獲得多高的經濟收益、能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多大的帶動作用,而不是以能否保護好一個或幾個文化民俗事項為首先考慮的問題。正因為這樣本末倒置的民俗旅游開發理念,導致了與民俗文化保護不和諧的現象及文化破壞大量出現并難以扼制。

民俗地區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存在內在的統一性、關聯性。一旦某個民俗地區的特色文化流失或消逝,其經濟價值也會隨之消減。因此,民俗文化保護是根本,無論是政府的政策、旅游開發項目、還是來自各方的力量,都應以民俗文化資源保護為核心,這樣文化價值可持續轉化為經濟價值才有根本保障。

因此,以民俗文化保護為核心導向的地方政策指導方針的確立、旅游開發的角色定位與開發理念的重新審視,成為加強旅游開發與民俗文化保護之間統一關系的重要前提。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政策引導將旅游開發統一到文化保護的大系統內,協調文化保護與經濟收益的矛盾性,通過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經營理念的創新提高兩者的內在一致性,建立起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可以遏制民俗文化的流失與變遷速度。

參考文獻:

[1]鐘敬文,董曉萍.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11):11-17.

篇(5)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和人們生活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民俗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客觀上在促進民俗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其推向了市場化的境地。與此同時,對以豐富的民俗資源著稱的云南進行有關市場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內容涉及經濟學、人類學等多方面,現將其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一、國內的研究狀況綜述

(一)文獻典籍中的記載

民俗文化市場化是經濟進步和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故國內早期專門研究民俗文化市場化的著作幾乎沒有,但關注商品市場與民俗文化之間關系的觀念中國早已有之。從歷史典籍記載進程來看,《莊子·逍遙游》記載:“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用“章甫”(帽子)這個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場上無法流通的事例,記載民俗與商業貿易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專辟“貨殖列傳”專欄,以區域性民俗特點作為該傳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產概括為山東、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區,然后結合各地的民俗來闡述當時的商業活動規律,認為古代風土人情對區域貿易的影響很大。潘雄先生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如果經濟民俗學或民俗經濟學能正式成為一門應用科學的話,那么這一學科的先驅者應該是中國的司馬遷。此后的《風俗通義》、《荊楚歲時記》等文獻也對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開論述,但未見將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進行敘述的內容。

(二)經濟學角度的研究

目前,關于民俗文化市場化有系統研究的成果甚少,從可以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專著類的成果有:何學威所著的《經濟民俗學》,圍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開,闡釋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從經濟開發角度系統地研究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掛鉤。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實質為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相輔相成,作者提出以經濟騰飛帶動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以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促進經濟繁榮的觀點。該著對民俗文化在經濟的沖擊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做深人地探討與分析。論文類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業貿易中的重要性)(載于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該文作者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國民俗與貿易之間關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記載,見于《莊子》與《史記》,同時與馬林諾斯基的“庫拉”制度研究作對比分析,以實例論證的方式,闡釋了民俗在商業貿易中的巨大作用:作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商人來說,只有翔實具體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獲利與成功。該文只是著重論述民俗在商業化中的重要作用,對市場化給民俗事象帶來的影響沒有涉及。

(三)人類學角度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旅游經濟正式納人國民經濟計劃,作為旅游資源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資源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漸漸走向產業化道路。目前,真正對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的研究,也著重從民俗旅游和產業化角度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民俗旅游角度對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較多。王德剛的《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探討》(載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民俗旅游發展經驗研究,總結出了民俗旅游開發的六種模式:品牌經營模式、社區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活動模式。同喜琴的《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載于《貴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闡述了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過于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偽民俗大量涌現,破壞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諧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對民俗旅游本真性影響研究》(載于《商場現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著力探討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內涵,并力圖尋求二者之間的內在張力,提出解決的建議,以獲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徐贛麗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傾向及其影響》(載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歡,黃遠水的《解讀民俗旅游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載于《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載于《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作了探討與研究。

從產業開發角度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學威的《民俗文化產業與振興民族經濟》,(載于《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當作一種隱藏在人民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研究民俗文化產業在振興民族經濟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繼為,呂桂蘭的《試論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相互融合》(載于《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主要論述了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市場經濟的生長點的問題。此外,張來芳的《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0()年第5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論文都相應分析了民俗文化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可實踐性。

(二)國外的研究狀況綜述

國外旅游產業發展較早,對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研究的論著也較多,美國旅游人類學家格林伍德(Greenwood. 1977)就對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他認為,文化旅游的開展必然帶來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來進行包裝,就會帶來極大的消極意義,因為這實際上“剝奪了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剝奪了構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實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臺化和戲劇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對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民俗事項商品化,提倡對文化的市場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但是,也有學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類學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就認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使其真實性喪失的說法是不貼切和荒謬的。一種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隨時被接受為是真實的,哪怕僅僅只是市場化了的真實,同時這種商品還會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賦予的深厚內涵,成為更具吸引力和市場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經濟效益帶來的資金支撐,又反過來使文化產品的生產更加完善和進步,進而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篇(6)

隨著中國的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但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觀光型旅游產品的不斷老化,同質化旅游已成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廣大旅游愛好者越來越青睞于更具個性、更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于是文化旅游悄然興起,成為旅游產業的新寵。

山東省具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可行性,而深度開發文化旅游資源、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也是山東旅游產業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文化旅游是國內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趨勢。國外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地位也在實際的應用中不斷提高。如英國利用電影《哈利?波特》的熱播,積極展開了對哈利?波特拍攝地旅游,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古堡文化。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區域歷史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各地區域文化才逐漸得到重視。80年代后期,我國大量的市場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來華旅游的外國人大多是出于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習俗的動機。

其次,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徐通過“從旅游看文化”和“從文化看旅游”兩個相對角度的審視,認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山東旅游產業的吸引力,旅游產業的發展也能促進山東文化資源的宣傳與影響。

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靈魂,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深化文化元素在旅游產業開發中的應用,是提高山東省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于山東省旅游產業進行文化的深度開發,進行文化旅游建設是順勢應勢的舉措,也是山東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出路和發展方向。本文從分析了山東旅游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并從文化資源開發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見。

1.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和經營范圍的不斷拓大,文化旅游作為專業名詞出現。但對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形成定論。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美國分會(USICOMOS)認為,文化旅游是由多種產品、多種體驗構成的,它對于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因而其多樣性也是必然的。

本文則傾向于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為旅游對象的一種特殊旅游形式。旅游者通過各自的審美觀和親身體驗,得到一種文化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

對于文化旅游資源的定義和內涵的研究國內外很早就開始了,但都未達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認為凡能使旅游者生成旅游動力的,能夠為旅游業所開發利用的,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使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物質,都可稱為旅游資源。

“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側重點和研究重點不同,旅游文化側重點在“文化”,廣義上是關注旅游活動的基礎理論,狹義層面上是關注旅游業和旅游活動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卻正好相反,側重點在于“旅游”,是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問題,以及文化旅游活動的特點、管理體制、文化旅游市場的需求問題等。但二者也有其內在聯系,都是對旅游和文化的結合點的研究,旅游文化的研究對文化旅游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能起到指導和借鑒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現實發展和理論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

2.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的現狀和問題研究

2.1 山東文化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

根據我們前文對文化旅游資源的定義,以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可利用程度的廣泛性、必須性、可行性和可利用的程度不同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我們可以將山東省文化旅游資源分為以下三大類。

(1)古代建筑文化資源。山東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俗獨特,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這些古建筑之中包含著許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精品。例如,濟南長清孝堂山石祠、孔林、田齊王陵、曲阜的孔府、棲霞市的牟氏莊園等。山東處于中國北方和南方不同建筑風格的交匯處,因而在園林建筑上也體現了南北兼有的渾厚雄壯、精巧玲瓏的齊魯藝術風格。

(2)中外交匯的宗教文化資源。山東省的宗教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中國四大宗教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山東省都有其文化載體分布,而且根據各種宗教文化興建了各種特色的建筑和形成的各種文化遺址。如泰山經石峪、歷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嶗山、沂山、五峰山、昆崳山、嶧山、濟南清真南大寺、青島市區的基督教會等。

(3)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民俗文化是被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齊魯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世人還稱山東為“齊魯文化之邦”。山東某些地方的特產造就了地方特有的風俗和習慣,如煙臺的蘋果、萊陽梨、菏澤牡丹、濰坊風箏等,都在當地形成了與之有關的風俗習慣。另外,具有山東特色的戲曲曲藝文化,如山東快書、山東大鼓、呂劇等多達30多種。以上各種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是相互交融的,這種交融促進了山東民俗文化的不斷發展,并加強了民俗旅游資源的可開發性。

2.2 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山東省旅游產業走了一條不斷加快發展的道路,成為持續增長最快的產業,旅游收入已成為山東省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表1、表2來分析。

從表1、表2中可以看出,山東旅游業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旅游總收入、旅游人數以及旅游占GDP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山東旅游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隨著山東旅游產業的不斷提速,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旅游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笆晃濉笔巧綎|旅游業提速跨越的五年,不僅有了質的跨越,而且“好客山東”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成為中國旅游業品牌打造的標桿范本。由此,山東的文化旅游產品日益豐富,體系逐漸成熟,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產業體系。

(資料來源:《2010年山東省統計年鑒》,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3 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山東旅游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根據對三大類旅游文化資源的分析,可以提煉出以下問題。

2.3.1 山東省古代建筑類文化資源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歷史建筑、古跡類旅游開發雖然相對成熟,但整體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進入管理有序、內涵豐富和可持續開發的成熟階段,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開發中文化資源的挖掘深度不夠。雖然山東省歷史建筑、古跡類旅游資源的文化積淀深厚,然而在各地的開發建設中,對這種文化深積的挖掘不足造成了開發的深度不夠,有些旅游區資源僅僅依托資源本身有形的物質進行產品開發,而缺乏一些與之相聯系的文化包裝,缺乏精品意識,造成了一些傳統建筑、古跡類旅游產品呈現出老化現象。例如,曲阜的“六藝城”的開發,由于文化內涵的挖掘深度不夠,導致開發比較粗糙,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而沒有對“六藝”文化的深層挖掘,游人的可感受性與可參與性差,文化品味不足,這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地位是很不符合的。

(2)開發中缺乏保護性措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古建筑是一類比較特殊的文物,它的保護需要適時地對其進行修繕,但修繕工作中的粗制濫造,對古建筑的整體構造造成重大影響與破壞。比如,建于1964年的福州華林寺大殿中國南方最古老的木構建筑,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但在進行修繕工作時,無充分根據地“復原”其外觀,建筑內外的油飾掩蓋了原有古老的彩畫和歷時千年形成的木材表面的色澤質感,完全喪失了其“飽經滄?!钡臍v史面貌,以致外國專家在參觀時都不相信它們是歷時千年以上的建筑物。

(3)山東省文物古跡的管理體制混亂。山東省大部分縣市的文物古跡管理往往分屬旅游、文物及建設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職責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亂的情況。各地文物部門雖然是文物的直接管理部門,但它同時又受到地方政府的領導,而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往往隨意變更文物的管理權,把文物交由旅游部門來管理,而旅游部門并不十分熟悉文物的保護工作,往往造成嚴重后果。例如,2000年發生的曲阜的“水洗孔廟”事件,便是這樣造成的。

2.3.2 山東省宗教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山東越來越重視宗教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本文主要概括了以下幾點:

(1)對宗教文化的挖掘程度低。宗教文化與旅游活動之間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內容單調膚淺,宗教中啟迪智慧、呼喚道德以及重塑人生價值等功能被挖掘的程度很低,沒有展示出其精神層次的價值??傮w來看,山東省宗教旅游還處于較低的開發層次上,尚未進入深層、可持續開發的階段,很難令游客滿意。

(2)旅游的開發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正常的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往往選擇在安靜的深山老林,目的就是為了脫離世俗,避免外人的干涉。而旅游開發的目的正好與此相反,這樣,宗教與旅游就形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山東省內眾多的宗教活動場所,已經成為熱門的旅游景點,其接待人數不斷增加,而宗教場所寧靜的環境與純樸的風氣也慢慢消失。

(3)部分宗教場所存在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宗教信徒參與旅游經濟活動,雖能從經濟上改善信徒們的生活條件,但卻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宗教本身的純潔性。隨著各地宗教旅游的開發與興起,一些宗教景觀地開始從事高價賣香火、兜售紀念品,甚至從事“算命”等非法活動,有的地方還存在強拉或誘導游客花大錢燒高香現等象,擾亂了宗教旅游場所秩序,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也損害了宗教本身的莊嚴性、神圣性

(4)宗教旅游中的導游還需要進一步的培訓。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對其誤讀和歪曲,則會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目前,山東省的宗教旅游之地,還不具備專業的導游隊伍。導游對宗教的哲學思想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在講解過程中只能簡單地介紹各種建筑、文物、遺址的歷史傳說,而不能進一步闡述宗教的內涵,更加不能引導游客進行著理性思考,無法向游客傳播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通過開展宗教專題旅游培訓,增強導游人員宗教文化知識,才能針對不同的客人采取正確的接待方案,這對樹立良好的宗教旅游觀念有重要意義,也才在最大程度地促進山東省宗教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3.3 山東民俗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山東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與問題,妨礙了民俗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山東很多富有競爭力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滯后,對外競爭力不強。例如,南方的蘇州、揚州等地,運河文化旅游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山東的運河民俗旅游已經遠遠地落后于他們。水體污染、經費不足等眾多因素制約了運河民俗旅游的發展,也使相當數量的運河文化遺跡得不到有效保護。又如,山東省是水滸文化的源頭,但中央電視臺卻把《水滸傳》拍攝基地選在無錫,無錫的“水滸城”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而揚名,而且,在各種旅游產品推介會上,無錫都打出了以武大郎、潘金蓮等水滸人物為代表的水滸牌,源源不斷的客流隨之而來。而山東省卻沒有把握住機會,浪費了這一民俗旅游資源。

(2)民俗旅游節慶出現了“千人一面”的不良競爭現象。很多景點的廟會、燈會等的旅游活動大同小異,大多是一些類似的民間藝術、民間絕活、歌舞表演等,同質化的不良競爭導致了很多問題,甚至造成多敗俱傷。例如,濟南的春節民俗文化旅游廟會和趵突泉燈會,兩大旅游活動都大打民俗牌,展賣的傳統小吃、手工藝品以及民間藝術都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分流了不少游客,兩大名勝的同質化競爭導致兩者黃金周的收入都沒有大的作為。

(3)開發格調低俗,甚至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有些旅游從業者不去盡力展現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華,偏愛糟粕,專門把一些已經被社會揚棄的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展示給旅游者。有些旅游從業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打著一切為了旅游者的旗號,不擇手段地策劃與開發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項目、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質樸、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終轉變成圈錢的工具。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誤導旅游者。

3.山東文化旅游資源三大主要類型的深度開發對策

3.1 山東省古代建筑文化資源的開發的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本論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開發策略。

(1)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提高古建和文物古跡的文化韻味。追求文化底蘊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歷史建筑、古跡類旅游的開發必須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以提高其文化韻味。山東省古代建筑類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則是深入挖掘古建和文物古跡文化韻味的關鍵所在。與孔子有關的修學、養生、飲食、服飾及生活習俗等旅游項目都是應該重點推出的,而齊魯文化中的運河文化、齊文化等支脈,都應當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依托它們所積淀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進行相關的深入挖掘,從而提升整個山東省古代建筑旅游產品的文化韻味。

(2)對古代建筑及文物古跡進行保護性修繕,處理好修繕與保護的關系。鑒于在修繕歷史建筑中出現的問題,梁思成教授在1964年曾撰文精辟地提出維修歷史建筑應以“整舊如舊”為原則。他認為要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信息的前提下,盡量低調處理人為的干預。主張在建筑遺產面前,盡可能弱化在修繕時所不得不加上去的內容和修繕的痕跡,使之只起陪襯作用,以凸顯古建筑本身“飽經滄桑”的歷史風貌。而他主張的修繕古建筑應做到“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的規則,經過長期的實踐應當成為我們維修古建筑的共同準則。

(3)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旅游開發管理體制。在旅游行業管理中,要貫徹政企分開的原則,旅游行政部門應制訂和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提高市場運作效率。將建筑、古跡類旅游資源的所有、管理權與開發經營權分離,行政管理機構要嚴格審批建筑、古跡類旅游開發項目,應保證任何開發項目都必須經過各級專家學者嚴格的科學論證和驗收,而旅游企業特別是一些傳統的帶有事業色彩的古跡旅游景點要迅速完成向現代旅游企業的過渡。簡言之,就是理順山東省的旅游開發管理體制,動員各部門的力量,綜合開發山東和建筑、古跡類旅游產品。

3.2 山東省宗教旅游開發對策

如何正確處理好宗教與旅游的關系,促進宗教與旅游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旅游界、宗教界人士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大力支持。

(1)要大力弘揚有積極意義的傳統宗教文化。弘揚有積極意義的宗教傳統文化,是促進山東省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例如,佛教文化中宣揚“報佛祖恩、報國君恩、報師父恩、報雙親恩”的四報理論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對今天提倡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道教養生和健身的理念,對今天的人們也是一種需求。

(2)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內涵。宗教旅游,不能單單理解為到宗教旅游地觀光這一表層的觀光性旅游,宗教旅游的魅力,不僅僅是宗教教義的哲理性、道德觀,還有宗教建筑文化,宗教音樂,儀式,宗教區民俗活動等多種來源。只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內涵,充實宗教旅游內容,提高品位,重視軟項目的綜合化開發運作,采用“宗教搭臺、旅游唱戲”的綜合性活動才是發展宗教旅游之意,維護客源之本。

(3)把宗教文化旅游開發與其他旅游資源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宗教文化圣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因此,在旅游開發中可將宗教文化與觀光旅游、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將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盡量與其他旅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增強組合性旅游的整體吸引力。例如,佛教與茶道的結合,道教與武術的結合,道教與氣功、養生的結合,佛教與書法、繪畫藝術的結合等形式,從而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旅游,進而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

3.3 山東民俗旅游的開發對策

民俗旅游開發前景廣闊,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開發山東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在堅決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節,同時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進一步擴大客源市場,使山東省民俗旅游健康、快速的得到發展。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115-02

與全國重點大學不同,地方高校往往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這種地域性是地方高校自身具有的一種優勢。在課程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這些地域優勢。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為個案,從自身的教學經歷出發進行闡述。

一、地方民族文化在旅游專業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廣西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創立于2000年,依托桂林這一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在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和國際旅游勝地等背景下建設發展。如何利用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大好空間,進行地方高等院校課程的改進,培育社會急需人才,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本身文化底蘊豐厚,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自然與人文疊合的景觀,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包括壯、瑤、苗、侗等11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資源是較為豐富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灌輸這些地方文化并引導學生共同挖掘。

高等院校為地方經濟服務,“富民強桂新跨越”既要富民強桂,更要人文強桂。專業設計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而區域文化及企業文化背景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思考的重要方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尚未經過專業學習,對地方民族文化一知半解,無法做到融會貫通;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對地方民族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對于專業域有極強的求知欲。地方特色文化在旅游專業教學中的滲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旅游管理專業就業方向更趨向于所在地域,要求學生必須了解當地文化資源與特色。

二、地方文化資源在教學課程中的設計

(一) 課程設計體現地方文化特色

旅游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新興專業,新開設的課程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尚不明確,致使在課程結構設計中偏重理論知識, 輕視人文知識。教師在授課內容上也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大大忽視了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

因此,在旅游專業課程中要強調地方民族文化資源,包括廣西區域民族文化的源起、特點、分類和發展規律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如民族建筑物、地方特色小吃、服飾、民歌等豐厚的人文內涵。如此一來,建議本科專業學生開設旅游文化學、廣西旅游文化概論、廣西民族民俗旅游、廣西文化旅游英語等課程。遵循認知規律,選取廣西各民族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積極意義的文化現象作為教育內容,從而使學生真正領略廣西民族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滋養。

(二)選編廣西地方民族文化素材作校本教材,以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體

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并共同開發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這些素材構成了校本教材。高等院校旅游專業教學中實踐性訓練必須結合地方旅游文化資源在內的旅游方面的內容。

參考近年來廣西出版的優秀文化作品,如《桂北文化研究》、《紅水河文化研究》、《環北部灣文化研究》、《壯族文明起源研究》、《中國―東盟博覽會?民族叢書》、《壯族叢書》、《廣西通志?民族志》等書籍編寫本院民族文化旅游的校本教材,共同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提高廣西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以《廣西民族民俗旅游》中的廣西民歌與節慶進行教學時,可以把廣西不同民族的民歌資源和節慶加以利用,形成教學素材,介紹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瑤族的“做娘”、侗族的“會期”、“吃冬節”、苗族的“趕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節”等。正是這些多姿多彩的音樂匯成,使得廣西“歌?!敝u廣傳天下。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來促進課程設計,達到教學效果

讓地方特色文化走進專業實踐訓練,是一種切合實際的良好方法。本人還會利用自己平時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如貴州的侗戲和屯堡戲、湘南江華的瑤族蝴蝶歌、照片、實物來進行展示,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實際中已聘請當地的政史教研室、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桂林西山博物館、廣西10+1生態博物館等部門的負責人員專門以專題形式為學生講解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厚內涵,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運用

根據旅游專業課程的具體特點,旅游專業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利用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 引導學生能在課堂發揮主動性, 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盡量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可操作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求知精神,逐步形成一個感知――理解――靈活運用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各地的、各民族的學生會積極利用自己的優勢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如本人在教學中有三江侗族、龍勝瑤族、靖西壯族、那坡黑衣壯等各民族、族群的同學參與教學,對他們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可以豐富各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如此一來,教學也擺脫了以往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弊端,以實踐為特色,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進行鑒賞和對比,培養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領會和挖掘。

以《旅游專業英語》為例,教師給學生分配了以下資料搜集任務,“對自己所熟悉的旅游資源或者景點進行介紹”。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書籍、報紙等途徑尋找關于廣西的景點,包括桂林象鼻山、七星公園、蘆笛巖、柳州魚峰山、靖西繡球街、上林大明山和大龍湖、北海銀灘等英文資料。學生通過準備,把主題做成PPT格式,圖文并茂地展示景點及旅游線路,比如人文地理、歷史、發展現狀等。在課堂中進行Presentation,時間為3-5分鐘,而其他同學必須準備關于主題的1-3個問題,由負責Presentation的同學進行現場回答;遇到生詞、專業詞匯時,教師可以把它寫在PPT上進行解釋與解讀。教師把這些PPT搜集起來做成課程教學資源庫,由大家共同參與完善與改進。

四、教學實踐環節引入地方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展示平臺

旅游專業依托每年的校園旅游文化藝術節,教學成果展示等機會要求學生要進行模擬訓練與展示,每個同學都要參與展示,輔導教師及時做出糾正與指導。在學習民族戲曲、曲藝之前,讓學生事先觀看一些民間戲,對傳統戲曲的角色、唱白、情節模式、場景等有著清晰的感性認識,然后教學過程中以師生交流為主,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樣不僅節省課堂時間,而且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甚至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功效。一些“演員”學生之后便任職于一些本地話劇團、戲曲團,進一步豐富了地方文化發展。

(二)任務驅動式實地考察

任務驅動式的實地考察不僅可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還可以服務于課程教學。桂林印象、劉三姐景區、漓江民俗風情園、世外桃源景區、劉三姐景觀園離我校都很近。在學習民族文化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到風景區進行有目的的考察,并對風景區中各類有關壯、瑤、苗、侗民族文化詳細記錄、拍照。課堂講授時便以學生匯報為主,讓學生將教材內容與實地考察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對照,從而提高對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認知和體悟。

(三)論文、調研設計環節

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是在大學四年期間要求必須參加一次創新杯論文競賽,在此任務驅動下學生有機會到廣西各縣、各民族地區接觸各民族的文化,這對他們是一次很好的鍛煉。通過創新杯論文的設計可以讓學生的綜合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而且是建立在具體實踐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們提出要學生注重旅游景點的文化內容探析,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同時要求學生要結合地方旅游發展的情況以及自己具體的實踐地點,對實習實訓的認識,對地方文化的領會等方面來完成設計。

在旅游專業教學過程中,地方旅游文化的滲透和引入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豐富的地方文化底蘊,要真正做到以就業質量作為檢驗教育教學的標準,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斷地加強教學改革創新,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一、我國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宏觀管理力度不夠

在管理上,缺乏統一的全國性的關于規范農業旅游管理方面的專門法規,缺乏對農業旅游主體的基本規范。沒有有效的協調和數量控制,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市場秩序混亂。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市場門檻低;缺乏統計和評估機制,使農業旅游產品的質量較差,服務不規范,游客的怨言很多。缺乏農業旅游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行業管理和相關制度不健全,助長了農業旅游市場的無序;農村“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形式,松散的基層組織管理體制和薄弱的基礎條件,也使農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宣傳促銷活動,從而制約了農業旅游的發展。以上各種阻礙因素要得到根除,僅靠市場、企業運作、農民的參與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導發展旅游產業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積極作用對于推動農業旅游的發展也必不可少。即在農業旅游發展的現有階段,政府可以在創造一個優良的基礎設施環境、政策扶持、管理體制改革等各方面發揮作用,扮演好政府應有的角色。

2、無序盲目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本土文化遭到破壞

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完整、有效地保護好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辨證地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些旅游從業人員甚至還形象地把發展民族地方經濟與保護民俗風情的關系比喻為沒有開發的保護是“等死”,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找死”。同時,相關研究卻指出“我國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面臨著消失和破壞的威脅,民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嚴重滯后”,“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作為文化傳統之一的民俗文化,至少是其中結構性較松散、穩定性較弱的那些部分,呈現出急速的變形或消亡之勢”??梢?,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至少在現階段并非卓有成效。對此,旅游開發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對策和措施,如政府主導、法制規范、保存教育、物質激勵等,這些對策及措施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該研究缺乏對民俗旅游資源的進一步細分,對它的構成和來源認識不足,對造成資源被破壞的原因的復雜性分析不夠。因此,提出的建議不能涵蓋全部的資源范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只有從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分析入手,在明確保護的內容、層次、重點等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保護的方式、方法問題。

3、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基礎設施問題也是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業基礎建設不完善突出表現在與鄉村旅游發展息息相關的交通、電力、通訊、醫療衛生等方面建設水平的落后,由此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放棄出游;清新秀麗的鄉野風光和惡劣的住宿條件帶給游客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不衛生的飲食造成了疾病卻沒有配套的醫療救治……可見,一個鄉村社區本身的自然條件再優越、民俗文化再深邃,如果讓基礎設施建設拖了后腿,發展鄉村旅游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4、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后,服務水平低

在我國,鄉村中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發達,服務人員總體素質較低。由于我國鄉村教育事業落后,造成了鄉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不高,而鄉村旅游的服務主體是當地農民,農民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后很難高水平的投入到旅游服務工作中去,而旅游業是一個集合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對服務水平要求較高的行業,所以,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實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另外,在我國鄉村旅游的管理層中也普遍存在著管理者素質不高、經營管理的科學水平低、管理不夠規范、開發中缺乏保護意識、重設施建設輕服務環境營造等諸多問題有待我們積極的發現改善它。二、實現鄉村旅游和諧發展的措施

1、充分發揮政府對實現和諧旅游的支持和指導作用,實現政府主導、健全相應管理體制

實施規范化管理政府的作用應建立在積極審慎地把握當前農業旅游發展形勢的基礎之上,應當處理好“寬”與“嚴”的關系問題,即政府的作用應當有合理邊界,在農業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應當發揮不同的作用。在農業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政策的鼓勵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來,我國農業旅游的發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階段,政府在農業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引導、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等方面。

2、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洜I

政府應承擔牽頭開發農業旅游線路的職責,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投入,以消除農業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要加快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優化投資環境、拓寬基礎設施的投資渠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涉及農業旅游發展的公路、鐵路、民航等方面,通過加大投入或整體、局部使用權招標等方式,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業旅游的硬件環境,提升景區景點的綜合服務功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在引資方式上力求多樣化,通過組織和參加投資會、洽談會、招商引資會,宣傳當地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渠道吸引資金,加大對開發農業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發展農業旅游業的新格局。

3、結合生態旅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綜合開發旅游功能,結合生態旅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旅游業良性循環。發展旅游業的出發點,不僅是經濟的目標,而且應該充分地把旅游景區發展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使旅游業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趨勢,增強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這是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內在要求,也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是充實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適應旅游者不斷增強的文化需求。我們堅持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把教育人、熏陶人、開啟人的心智和開闊人的眼光作為開發、經營旅游景區和產品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讓文化通過旅游這個載體和媒介傳播并發揚光大,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有益于社會、服務于大眾的新的旅游文化。二是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合理開發、優化利用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依存于生態環境之中,同時也是旅游業生存之本,特別是以海濱旅游為主的旅游業,有賴于海水、沙灘、空氣等自然生態環境。而藍天、碧海、金沙灘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損失將無法彌補。因此,我們把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作為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制定嚴格的防范、保護措施,嚴禁粗放式和掠奪性地開發、利用資源;限制污染項目、強化環境治理;立足以更經濟的方式開發旅游資源,千方百計地以更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更大的效益產出,切實做到發展旅游業為當代人謀利而不以吃子孫飯、斷子孫路為代價。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展示旅游與生態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游持續、健康、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向前、曾鶯:綠色經濟——21世紀經濟發展新模式[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田至美:生態旅游發展持續性和利益化的實現途徑[J].旅游研究與實踐,2007(2).

[3]樓凌雁、李國振、胡?。亨l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旅游開發與市場,2007(2).

篇(9)

一、我國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宏觀管理力度不夠

在管理上,缺乏統一的全國性的關于規范 農業 旅游管理方面的專門法規,缺乏對農業旅游主體的基本規范。沒有有效的協調和數量控制,出現了較為嚴重的 市場 秩序混亂。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市場門檻低;缺乏 統計 和評估機制,使農業旅游產品的質量較差,服務不規范,游客的怨言很多。缺乏農業旅游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行業管理和相關制度不健全,助長了農業旅游市場的無序; 農村 “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形式,松散的基層組織 管理體制 和薄弱的基礎條件,也使農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宣傳促銷活動,從而制約了農業旅游的發展。以上各種阻礙因素要得到根除,僅靠市場、企業運作、農民的參與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導發展旅游產業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積極作用對于推動農業旅游的發展也必不可少。即在農業旅游發展的現有階段,政府可以在創造一個優良的基礎設施 環境 、政策扶持、管理體制改革等各方面發揮作用,扮演好政府應有的角色。

2、無序盲目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本土 文化 遭到破壞

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完整、有效地保護好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辨證地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些旅游從業人員甚至還形象地把發展 民族 地方經濟與保護民俗風情的關系比喻為沒有開發的保護是“等死”,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找死”。同時,相關研究卻指出“我國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面臨著消失和破壞的威脅,民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嚴重滯后”,“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作為文化傳統之一的民俗文化,至少是其中結構性較松散、穩定性較弱的那些部分,呈現出急速的變形或消亡之勢”??梢?,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至少在現階段并非卓有成效。對此,旅游開發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對策和措施,如政府主導、法制規范、保存 教育 、物質激勵等,這些對策及措施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該研究缺乏對民俗旅游資源的進一步細分,對它的構成和來源認識不足,對造成資源被破壞的原因的復雜性分析不夠。因此,提出的建議不能涵蓋全部的資源范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只有從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分析入手,在明確保護的內容、層次、重點等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保護的方式、方法問題。

3、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基礎設施問題也是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業基礎建設不完善突出表現在與鄉村旅游發展息息相關的 交通 、 電力 、通訊、醫療衛生等方面建設水平的落后,由此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放棄出游;清新秀麗的鄉野風光和惡劣的住宿條件帶給游客 心理 上的巨大反差:不衛生的飲食造成了疾病卻沒有配套的醫療救治……可見,一個鄉村社區本身的自然條件再優越、民俗文化再深邃,如果讓基礎設施建設拖了后腿,發展鄉村旅游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4、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后,服務水平低

在我國,鄉村中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發達,服務人員總體素質較低。由于我國鄉村教育事業落后,造成了鄉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不高,而鄉村旅游的服務主體是當地農民,農民對鄉村旅游的認識有限,觀念落后很難高水平的投入到旅游服務工作中去,而旅游業是一個集合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對服務水平要求較高的行業,所以,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實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另外,在我國鄉村旅游的管理層中也普遍存在著管理者素質不高、經營管理的科學水平低、管理不夠規范、開發中缺乏保護意識、重設施建設輕服務環境營造等諸多問題有待我們積極的發現改善它。

二、實現鄉村 旅游 和諧發展的措施

1、充分發揮政府對實現和諧旅游的支持和 指導 作用,實現政府主導、健全相應 管理 體制

實施規范化管理政府的作用應建立在積極審慎地把握當前 農業 旅游發展形勢的基礎之上,應當處理好“寬”與“嚴”的關系問題,即政府的作用應當有合理邊界,在農業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應當發揮不同的作用。在農業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政策的鼓勵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來,我國農業旅游的發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階段,政府在農業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引導、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 環境 等方面。

2、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洜I

政府應承擔牽頭開發農業旅游線路的職責,加大 農村 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投入,以消除農業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要加快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優化 投資 環境、拓寬基礎設施的投資渠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涉及農業旅游發展的公路、鐵路、民航等方面,通過加大投入或整體、局部使用權招標等方式,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業旅游的硬件環境,提升景區景點的綜合服務功能,促進農村 經濟 的發展。二是在引資方式上力求多樣化,通過組織和參加投資會、洽談會、招商引資會,宣傳當地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渠道吸引資金,加大對開發農業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發展農業旅游業的新格局。

3、結合生態旅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 社會 、 文化 、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綜合開發旅游功能,結合生態旅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旅游業良性循環。發展旅游業的出發點,不僅是經濟的目標,而且應該充分地把旅游景區發展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使旅游業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趨勢,增強旅游產品在 市場 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這是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內在要求,也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是充實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適應旅游者不斷增強的文化需求。我們堅持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把 教育 人、熏陶人、開啟人的心智和開闊人的眼光作為開發、經營旅游景區和產品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讓文化通過旅游這個載體和媒介 傳播 并發揚光大,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有益于社會、服務于大眾的新的旅游文化。二是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合理開發、優化利用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依存于生態環境之中,同時也是旅游業生存之本,特別是以海濱旅游為主的旅游業,有賴于海水、沙灘、空氣等自然生態環境。而藍天、碧海、金沙灘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損失將無法彌補。因此,我們把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作為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制定嚴格的防范、保護措施,嚴禁粗放式和掠奪性地開發、利用資源;限制污染項目、強化環境治理;立足以更經濟的方式開發旅游資源,千方百計地以更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更大的效益產出,切實做到發展旅游業為當代人謀利而不以吃子孫飯、斷子孫路為代價。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展示旅游與生態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游持續、健康、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向前、曾鶯:綠色經濟——21世紀經濟發展新模式[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篇(10)

一、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的研究現狀

本文以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搜索的共55篇有關桂臺旅游合作的論文為分析對象,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進行分析。按照年份對文獻進行統計(如圖1所示),可以看到近10年對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的文獻數量雖然不多,但是保持對其研究的持續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二、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研究內容分析

按照桂臺旅游的研究對象對55篇文獻進行分類統計,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2006年-2016年桂臺旅游合作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及文獻數量。

從檢索到的55篇文章中,將桂臺旅游合作研究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分為六類,包括:桂臺旅游合作內容、桂臺旅游合作模式、桂臺旅游合作示范區、桂臺旅游產業對接、桂臺旅游直航研究和桂臺旅游文化研究。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桂臺旅游合作進行了研究。

(一)桂臺旅游合作內容

關于近年來對桂臺旅游合作的研究主要圍繞桂臺旅游協作信息平臺構建(丁陳娟,2008)、打造桂臺旅游合作網絡(黎攀,2010)、桂臺旅游區域合作(莫穎,2015;劉徹元、李蓉,2010)、桂臺文化旅游發展研究(李紅波,2010)等。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各個學者從自身研究的學科角度出發對桂臺旅游合作的現象進行了較多地描述性研究,但是背景深層次的本質研究相對不多。

(二)桂臺旅游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是桂臺開展旅游區域合作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針對桂臺區域農業旅游競爭與合作模式(韋復生,2009)提出了“競爭性合作”或“在合作中競爭”的模式,具體的桂臺農業旅游空間競爭合作措施包括構建互補的農業旅游產品群、聯合塑造區域農業旅游形象、共同建設基礎設施、聯合開拓農業旅游市場和保護整體環境。針對傳承桂臺客家文化,學者們主要圍繞建設桂臺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區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并發表了多篇文獻,這方面的區域合作模式的研究應該說是比較成熟的。

(三)桂臺旅游合作示范區

從搜集的文獻可以看到,關于桂臺旅游合作示范區的研究的文獻的數量較多,研究的重點都集中在賀州桂臺客家文化旅游示范區,主要從規劃桂臺世界客家文化公園(龔本海、談燕君,2013)、傳承發展桂臺客家文化(王萬程,2010)、社^參與(盧學爽、王力峰,2013)、創新實踐(潘連香、李麗華,2014)、開放生態旅游資源(白希,2011)等方面開展。

(四)桂臺旅游產業合作與對接

對于桂臺旅游的合作與對接的相關文獻并不多,可見從產業角度研究桂臺旅游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已有的相關研究包括桂臺民俗旅游文化產業開發與合作(黃桂秋,2012)、人文生態視閾下桂臺旅游區域合作與產業對接研究(劉慶,2016)、基于ECFA的桂臺文化旅游產業合作模式研究(李丹,2014)等。

(五)桂臺旅游直航研究

關于通過增加直航來促進桂臺旅游合作的相關文獻共計3篇。這些文獻圍繞海峽兩岸直航背景下桂臺旅游產業合作的主題,分析兩地旅游產業合作的基礎以及兩岸直航可能帶來的發展機遇,探討在新的發展階段中進一步拓展旅游產業合作的空間與途徑,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互利共贏目的(韋桂紅,2008;駱展勝、陳尤英,2008)。桂林與臺北實現直航后,旅游、經貿方面的需求旺盛,鑒于航線的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桂臺直航航班將翻開桂臺旅游深化合作的新篇章(蘇尉東,2010)。由此可知,兩岸直航在開展區域合作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六)桂臺文化旅游研究

文化交流是區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兩岸合作的橋梁。圍繞開展桂臺文化旅游合做的文獻也不少。基于如何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融合兩地的優勢與特色,就桂臺旅游文化交流與創新實踐開展了研究(潘連香、李麗華,2014)。隨著桂臺經貿交流合作的發展, 兩地客家文化旅游合作大有可為,就桂臺經貿合作框架下賀州客家文化旅游發展也有學者進行了相應的研究(李紅波,2010)。

三、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研究的不足之處

對于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的研究整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體現在選題不夠廣、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集中在某幾個熱點上如桂臺客家文化旅游、桂臺旅游直航等,沒有形成全面、系統和持續性的系列研究,所以有影響力的成果并不多。

四、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研究的展望

通過對有關桂臺旅游區域合作和產業對接的55篇文獻按照桂臺旅游合作內容、桂臺旅游合作模式、桂臺旅游合作示范區、桂臺旅游產業對接、桂臺旅游直航研究和桂臺旅游文化研究六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基本了解了目前國內學者對桂臺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概況。學者們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開展了相關的探討和研究,但是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繼續探索。

(一)繼續夯實理論和方法研究

對于桂臺旅游區域合作中與經濟學、地理學、管理學等理論與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很少,經濟學中諸如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博弈論等理論知識和方法對研究桂臺旅游區域合作運用較少,期待今后出現理論研究價值較高的文獻。

(二)加強對機制和模式的研究

對于區域合作的研究,必須要深入到機制和模式分析的層面上,只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尋找到產業對接模式和企業間有效的合作方式,才能進一步加強對桂臺旅游合作和產業對接。

上一篇: 分包申報材料 下一篇: 技術推廣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一级在线 | 一级a做视频免费观看日本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我要看亚洲中字幕毛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