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04:31: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博士學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大多數學生對理論課認知錯誤,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為數不少的大學生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講求務實,而理論是務虛的,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專門人才,能掌握過硬技術就行了,理論枯燥死板,沒什么用處。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更是認為,會拍會剪,懂技術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論基礎。所以上課時很多學生都熱衷于扛著機器到處去搶新聞、去拍新聞。事實上,廣播電視專業及廣播電視新聞學是研究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新聞信息傳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新聞學應用專業,廣播電視專業的培養要求中就提到“學生主要學習基本原理和新聞學、廣播電視學、以及與廣播電視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寫作、編導、播音、節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廣播電視節目策劃、編輯、采訪、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見廣播電視專業對學生的要求是理論與實踐并行,用廣電、新聞學的基本理論打基礎,樹立專業意識和素養,是掌握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否則就是“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大多數的學生都意識到了廣電實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對理論卻不重視。上課不聽,認為理論毫無用處,與實踐無關,割斷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而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學習的性質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學習是一種緊張調動身心的活動,在這過程中,學生會感覺到累、緊張及不適,這是學習的固有屬性,這就使得學生更傾向于休閑娛樂,而很少主動學習,而課堂學習又進一步加劇了一些被動性,使學生更難進入學習狀態。這時候,就應該發揮教師以及教學方式的優勢,但是,現今還有許多教師堅持傳統教學方法,比如上廣播電視新聞概論時,他們還是以書本和自己的教案為基礎,死扣書本、教案,案例枯燥老舊,形式沉悶,感染不了學生,在廣電這個與媒體有關的專業,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體呈現,有些教師最多只安排了ppt,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不了學習的消極性質,無法令學生提起興趣,更別提提高課堂效果,這時候,就難免會有學生會開小差了。
1.3學生缺少課堂學習自,主體地位被忽視
許多課堂和教師都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輸者,有些教師在上廣電新聞概論的時候,總是自己“獨霸”課堂,無論是理論還是案例,都使學生像是一個旁觀者和被迫接受者,這樣學生當然找不到在課堂上的存在感,從而對課堂失去興趣,消極對待。理論課與實踐課最大的區別在于,實踐中,學生可以自己動手,他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質,能激發自己的興趣,而理論課則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識,使學生很難找到學習的,這時,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不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效果將會越來越消沉,最后甚至發展到學生對老師產生看法的地步。
2影響廣電專業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因素
從上面存在的幾個問題,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響廣電專業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點。
2.1廣電理論課本身的性質
上文也提到過理論課的特殊性。但廣電專業相對偏于實踐,所以很多學生的興奮點在于實踐,加之廣電理論課自身的相關知識都能在實踐中或多或少進行學習,這些因素使得廣電理論課更加形同“雞肋”。
2.2教師的自身因素及課堂影響力
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沒有笨學生,只有笨老師”,老師對學習、尤其對課堂的影響至關重要。老師對課堂的態度,老師的性格及課堂策略都至關重要。廣電專業理論課作為人文社科類課程,要更加凸顯人情味,老師在強調新聞的人情味和社會責任時,如果能用自身獨特的方式和形式,就會極大提高課堂影響力,從而提升課堂效果。
2.3社會學環境的影響
當然,課堂效果出問題,不只是課業本身、老師甚至是學生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社會大環境的熏陶。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整體忽視理論,有些人只有在實踐中碰壁后,才意識到理論的重要性。當前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們越來越現實,越來越不注重學習理論,甚至輕視理論,這大大地影響了理論課堂的學習效果,因為,毒已入心。
3提高廣電專業理論課課堂學生積極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種手段構建豐富有趣的高效課堂
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首先要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下功夫,避免傳統理論課教學的枯燥、沉悶,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固定模式,創建豐富有趣的高效課堂。對于廣電專業來說,更需要利用多種手段,多種媒體形式,使課堂內容更豐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興趣。“高效課堂”這個詞,在中學階段就已經提出來,意在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在大學廣電專業理論課中,甚至是所有大學課業中,“高效課堂”也彌足重要,它能夠很好地調動各方面課堂資源,盡可能大地影響和調動學生積極性,感染學生,這在傳統課堂中是沒有的。學生在豐富有趣的高效課堂上,能夠接觸到理論的另一面,同時教師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論煥發新生。構建豐富有趣的高效課堂,關鍵是利用多種手段,用多種手段來表現理論課的魅力,吸引學生,這不僅僅限于用個多媒體,用個ppt就行了,這只是表面的教學工作,最主要的是廣電專業老師,要會利用新聞、電影視頻,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如在上廣播電視新聞概論的時候,授課老師可以播放與內容相關的影片和音樂,當講到各種電視類型及發展史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體所制作的相關紀錄片,在講到中國電視的發展史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在歷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講廣電制作的理論課時,可以利用對比影片的方法來解釋畫幅、鏡頭等相關知識,講到電臺相關知識的時候也是一樣,可以用幾個典型的國內外電臺節目,如《美國之音》和《央廣之聲》來說明電臺節目相關的理論知識,在講到新聞理論及新聞關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講座和專題報道來提高學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樂來烘托氣氛。教師在上課前和上課間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時下流行的歌曲和娛樂視頻來調節氣氛,提高學生積極性。在上到一些與廣電歷史和時代性有關的理論課時,教師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關物品,比如磁帶、老式收音機等,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對這段知識和歷史更感興趣。廣電專業理論課雖然是理論,但與實踐有極大關系,教師可利用相關案例,關注和表現時下熱點問題,并結合語言的組織,幽默感的把控,講課形式的設計,來使課堂更加豐富有趣,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而不厭倦,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積極與學生互動,提高課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學生的自以及學生的課堂地位對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影響。每一個人都渴望被重視,都希望在一個特定的場合中體現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應該產生存在感的時候,沒有被重視和發現,整個人就會陷入到一種消極、無生機的狀態中,從而對當時環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要提高學生的自主性,關鍵就是積極與學生互動,我們在上廣播電視專業理論課的時候,要會就概念和案例跟學生交流互動,走下講臺,傾聽學生的話,傾聽學生對這個媒體和與這個媒體相關問題的看法,讓學生都重視課堂這一段時間所討論的問題知識,讓學生對這個知識發表見解。課堂討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讓自完全抓在學生的手里。通過知識和案例的小組討論,學生能融入課堂,找到存在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廣電教師還可以進行隨堂小訓練,提高學生們的注意力和參與度。比如講到廣電編輯時,可以讓大家隨堂寫東西;講廣電的特點時,可以讓同學談談自己與廣電的小故事等。互動和課堂討論,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導學生對理論產生重視和理解
理論是枯燥的、無味的,但這只是它表面性質的表現之一,實際上,理論在人類發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理論推動實踐,有多少大事都是在優秀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廣電專業理論來說,從事廣電事業,只懂技術,不懂得廣電的發展脈絡、基本原理、理論體系以及現狀,是很難在實踐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術不懂理論,在廣電體系里難以生存,因為廣電的基本工作,比如攝影、剪輯都有一套嚴密的理論嵌套。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清現實,注重理論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多看一些專業類書籍,同時引導他們關注時事,關注與廣電專業相關的現實事件,讓他們將事實與理論相結合,更好地理解理論,體會理論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讓他們理解理論,不討厭理論,從而提高他們在理論課堂上的積極性。
4總結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良好的課堂效果是教學成功的一半,課堂效果提升的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現代這個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復雜因素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更要注重調動廣電專業學生課堂積極性,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己在課堂這個教學的主陣地上樂于、勇于打好屬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鋒 單位: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進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理論課的教學思考[J].電影評介,2014(18).
在近幾年來,廣播電視大學開始實施了學分制、自主選課的形式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籍管理工作作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重要教學手段。
二、注重學籍管理的系統化
教務管理工作的全過程都離不開學籍管理,和學校的各個部門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應該注重學籍管理的系統化,使學籍管理工作逐漸向著獨立性和開放性的方向發展。注重學籍管理的系統化,有助于增強學校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發揮其協調功能,有利于學籍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從廣義上來看,學籍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將獨立性和開放性有效的結合到一起,也就是達成各個部門之間合作的默契。從狹義上來看,學籍管理系統工作是相對獨立的,通過進行細化,貫穿學籍管理工作的全過程中,例如,利用計算機對象學生的學籍進行詳細記錄和管理。注重學籍管理的系統化,可以完善學校學籍管理系統,使各項信息更加詳細,同時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籍管理,有利于及時操作,并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
三、創設和諧的校園環境
創設和諧的校園環境是新時期的廣播電視大學學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和諧的校園環境主要是以學生為主,在教學中公平對待學生、增強師生之間的交往、實現和平共處的目標。
和諧的校園環境尊重學生自身的權利,能夠表明學生的生活態度,給學生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主要讓學生對自己學籍的重要性有個深刻的認識,當學生在學校期間犯錯誤時,可以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使學生的學籍和個人檔案沒有不良的記錄。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學籍管理制度
1.1學術博客的信息組織研究
目前,學者主要針對學術博客的信息組織模式、信息組織技術的應用等展開研究。郎潔華針對搜索引擎、學科信息門戶、數字圖書館信息組織模式進行對比分析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學術博客的信息組織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學術博客信息組織模式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資源質量普遍不高、已有功能與服務存在操作不便等問題、功能與服務體系不夠豐富和完善等;胡娟等指出目前學術博客存在分類類目設置不全、標簽使用不規范、知識組織脫離語義環境等不足,將主題圖技術應用于學術博客知識組織模型的構建,為學術博客知識組織提供有力的支持;吳丹等剖析了學術博客標注的作用,以圖情領域為例,對中英文學術博客的社會標簽與主題詞表進行對比實驗,顯示社會標簽與受控主題詞的重合率不高,為實現學術博客標注的規范化需要編制規范詞匯列表、建立標簽推薦系統;湯亞芬等選擇圖情領域學術博客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圖情博客領域本體,實現了對博客資源的語義描述和系統檢索。學術博客是一種網絡學術資源,其信息組織所要實現的規范標簽、語義檢索等尚沒有實現,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1.2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研究
在網絡環境下,知識交流是學術博客的首要目的,其具有相對開放性、“多對多”交互方式,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知識交流方式的缺陷,甚至和傳統知識交流方式相結合,共同為學術交流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在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研究中,學者主要針對知識交流過程與動機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學術博客用戶間的交流是一種自發性的交流,是借助于網絡時代新生的信息傳遞技術與其他博主進行的信息互動。謝佳琳、覃鶴以學術博客知識交流作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的整體過程及其主要步驟,包括知識轉移、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王學東等通過關系維和結構維兩個維度構建了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網絡,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了學術博客的知識交流網絡,并且通過收集科學網24位博主委員會成員的相關數據對此進行了驗證。一直以來,用戶知識交流的動機是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甘春梅等以社會資本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了學術博客知識交流與共享行為的心理誘因;王偉軍等以科學網博客社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私欲、人際信任等顯著影響用戶的知識共享,這里的知識共享行為包括撰寫、瀏覽、評論;而黃原原則主要分析了影響學者發文的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交流的需要、自我能力展現、個人知識管理和開放存取意識,阻力因素包括知識產權問題、科研考評因素和網絡不穩定。用戶參與學術博客主要是為了學術交流,除了和評論兩種交流途徑外,學術博客中的鏈接也不容忽視。鏈接類似于學術論文中的引文,Thelwall對此進行了類比,發現了4類鏈接動機:所有權、社會性、一般導航、無理由。學術博客促進了知識轉移的實現。Zhao分析了博客中的知識分享網絡和知識轉移,討論了學術博客中知識轉移的實現,發現知識在學術博客中轉移的可能性更大,學術博客的知識轉移也存在一定的障礙,內容不規范、語言障礙等;胡昌平等認為學術博客的博主與知識接收者應該在雙向溝通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傳遞過程,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學術博客內容的規范;張玥等則以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博客為例,通過核心-邊緣分析方法界定虛擬群落,描述群落結構,分析此群落中成員的彼此關系,認為基于話題的聯系在節點的聯系中是一種相對較弱的聯系。雖然學者們逐漸趨于利用博客進行專業方面信息的交流,但國內外學者之間很少通過博客進行交流,國內與國外交流網絡的密度也存在明顯的差距。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環節。劉楓探討了學術博客知識共享的模式,從網絡用戶行為的角度分析了網絡用戶對知識共享的影響,得出網絡用戶的知識共享障礙,為以后構建基于學術博客的知識共享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還沒有對知識共享模式進行實證研究。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對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知識轉移、知識共享關注較多,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目前還沒有針對學術博客知識創新的研究,這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2個人知識管理在學術博客中的體現
2.1科學網博客
科學網博客社區是實施實名制的虛擬社會網絡社區,博主身份主要是科研人員、高校教師、技術人員等高級知識分子,定期地在博客首頁推薦關注較多的話題,是典型的跨學科學術共同體。
2.2學術博客中的個人知識模塊
在學術博客中,用戶個人知識管理是對博客平臺的知識進行獲取、存儲、吸收、分享等處理過程,包括自身外化的知識和從博客平臺獲取的知識。在大眾創造內容并彼此交互的學術博客中,用戶處在一個多維的信息空間中,信息資源得到極大的豐富和補充,文字、圖片、鏈接等信息繁冗復雜,信息迷航很容易發生。在科學網博客中,網民在注冊為科學網用戶時,需填寫本人研究領域并進行實名制注冊,博客服務提供商根據用戶的學術名片對其進行聚類。
2.3學術博客用戶的個人知識管理過程
學術博客用戶的個人知識管理是指對自身所關注的知識在獲取、吸收等方面進行管理。信息源的選擇是個人知識管理的出發點,博客用戶通常根據個人的研究領域、興趣等進行信息源的選擇和過濾。博客服務商為用戶提供網站搜索,方便用戶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工作需求、興趣愛好等自主地選擇所需信息源。在科學網博客中,用戶采用實名認證的方式注冊,注冊時需要寫明自己的研究領域,形成自己的學術名片,博主之間可以相互建立好友關系,形成個人所選取的信息源。用戶通過學術博客獲取信息。博客屬于用戶交互式應用,學術博客是學術用戶借助于博客平臺生成的內容,網絡用戶可通過博文搜索、加為好友、學術名片等獲取自身所需信息。學科分類、群組等功能為學術博客用戶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搜索與獲取信息的渠道。學術博客具有開放存取的特點,這恰好能滿足網絡用戶的需求,對促進學術交流、資源共享和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用戶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組織。信息組織是為了使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隱性化而對知識客體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組織化過程及其方法。在科學網博客中,有個人博客和機構博客兩種類型,主要的信息組織方式是分組,用戶通過對好友分組,使具有同一興趣的好友或某領域的學習共同體聚合在一起,以劃分信息動態。博主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相應的群組。博客好友之間的信息交流。博客是一種社交類平臺,交流互動是網絡用戶參與博客社區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博客社區賴于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學術博客中,博主可用多種方式參與交流、分享知識,例如評論某條博文、發送消息給好友等,在交流溝通中強化與好友的聯系,保持知識的傳播效率。通過學術博客實現知識創新。網絡用戶個人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自身的知識創新。知識創新可能來自于知識擁有者之間的交流互動、知識共享以及自身對所獲取知識的內化、外化的循環過程。博客社區的多重功能為知識的循環提供強大的支持,知識擁有者可通過發文、分享等自愿、無償貢獻自己的知識,比如用戶將所獲取的知識分享到QQ空間、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平臺實現知識的再次分享,從而加快知識的流通;通過對同一博文展開評論而實現知識的交流互動,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基于自身的知識結構,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內化、加工,進而轉化為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最后,借助于博客平臺,用戶通過發文、討論等形式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外化為新的知識而被傳播、共享。在這個循環過程中,知識貫穿于個人知識管理的始終,用戶最終是為了實現知識的創新。在學術博客平臺中,用戶利用信息的過程正是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信息源選擇、信息獲取、信息組織、信息交流、知識創新。反映了網絡用戶在科學網博客中的信息行為。
2.4學術博客用戶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社交關系分析
學術博客為博客用戶提供了全新的互動平臺,用戶間的知識共享是用戶在知識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互動。邱均平采用了鏈接分析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通過博主-好友互鏈的二模網絡結構分析,發現基于好友鏈接的互動關系廣泛存在,通過共鏈分析,發現好友群體中最具影響力的博主。在學術博客中,因博客知識是以用戶為載體進行傳播的,故對社交群體的管理是對其個人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科學網博客中,用戶與信息是一個共同體,用戶間的互動是一種信息機制,借助于學術博客平臺得以有效運轉。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用戶要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管理,首先是對博客中的社交關系進行合理的管理。科學網博客用戶知識互動主要通過加為好友、加入群組等功能來實現。加為好友是博客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發的行為,需要得到對方的審核通過才能發送消息。群組將具有共同研究領域或共同興趣的博客用戶聚集起來。博客注冊用戶之間通過成為好友實時地獲取信息。科學網博客中,網民要想成為博客用戶,需實名制注冊,每個用戶都擁有學術名片,一般來說,注冊用戶會根據其他用戶的學術名片選擇好友,比如情報學研究領域內的用戶更傾向于關注本學科研究領域內的用戶,即學術名片便于用戶定位個人所需信息。加為好友是科學網博客中最直接、最便捷的社交方式,也是知識獲取與傳遞最快速的手段,故有選擇性地加好友、加群組是在網絡社交過程中進行知識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科學網博客平臺中,注冊用戶均可信息,內容更新速度迅速,信息繁榮復雜,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因此,博客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最值得學習、最需要了解、最值得借鑒的博客用戶加為好友,對博客信息進行有意識地篩選和過濾,節約獲取最有價值信息的成本。
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環境歷史與人類文明”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行。該論壇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在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指導、眾多兄弟院校大力支持下,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組織舉辦。是為中國環境史學科領域首次全國博士生學術聚會。
本次論壇下設“環境問題的多學科關懷”“環境·空間·社會”“動植物資源與人類活動”“環境·水利·經濟”“外國環境史探研”“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等六個主要議題,共收到學術論文36篇,來自18個高校、科研單位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的60余位博士生參加了交流和討論。論壇邀請美國著名環境史家唐納德·沃斯特、北京大學包茂紅、北京師范大學梅雪芹、中國人民大學夏明方和南開大學鞠美庭、王利華、陳志強、朱彥民、余新忠、付成雙等知名教授,及侯深、夏炎、曹志紅等新銳學者發表專題]講或現場評點。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高國榮研究員還對論壇評獎活動予以了特別協助。與會青年學者和專家、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針對中外環境史研究和當代環境問題分別發表了學術觀點。論壇安排密集、緊湊,氣氛熱烈,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現簡要綜述如下:
1.對當代環境問題的多學科思考
為推動環境史研究的跨學科交流,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學術接口,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從事當代環境問題研究的青年學人參加。面對當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現狀,來自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從專業角度為應對現實的生態環境危機給出了自己的專業見解和多角度的剖析。蘭州大學王蘭以青海省河南縣為例,提出建立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牧民專業合作社對于有效地對抗自然災害、更好地保護草場的意義。南開大學王瑜闡明了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要建立起“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環境倫理觀。南開大學王舒鴻認為必須采用有效措施加大對中西部省區環境問題的政府規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環境效率整體提升。廈門大學周飛考察了新世紀以來以滇池為重點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過程。云南大學和六花通過對云南麗江、大理、楚雄三地傳統農耕方式和血吸蟲病流行關系的研究,來考察云南少數民族農耕文化中的環境疾病觀。
2.關于外國環境史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在環境史理論、方法的引介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與此同時,有關世界環境史的實證研究也正呈現豐富之勢。北京師范大學施雱以二戰后美國畜牧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問題為中心,考察了其造成的嚴重公共衛生后果,并分析了問題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王玉山認為殖民時期美國東北部移民的殺狼行為,不但滿足了其生存需求,也通過傳說承續了傳統,并制造了英雄殺戮惡棍的正義,使其精神需求得以滿足。廣西師范大學劉榕榕總結了公元6世紀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復發的特征及其影響,認為瘟疫的不斷復發令拜占庭帝國遭受了沉重打擊。北京大學喬瑜認為在殖民背景下,“干旱說”被作為關鍵詞寫入了澳大利亞的白板論,用以證實殖民地開拓的正當性。北京師范大學嚴玉芳以美國資深環境史學家卡洛琳·麥茜特為例,認為她的研究在宏觀上比較全面、清晰地展現了性別與環境關系]化的歷史脈絡。首都師范大學杜憲兵考察了19世紀的印度霍亂,并就其流行模式進行了分析。
3.關于歷史上的動植物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關系研究
作為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動植物資源,對于人類文明而言必不可缺,這方面的議題在本次會議上得到了重視。復旦大學黃權生考察了武陵民族地區森林變遷的歷史過程。北京大學李欣指出秦漢時期社會常規性取材活動可分為薪炭消耗和材木利用,兩漢社會頻繁的自然災害亦與此緊密相關。石家莊學院趙九洲考察了明代華北的燃料危機,并就其產生的原因、社會影響、社會應對進行了分析。復旦大學張蕾認為早期江南的野生水竹資源十分豐富,對宋元文人宅院產生了重要影響,曲水修竹成為經典的造園法式。北京大學羅瑋主要針對元明時代中央政府所頒布關于樹木保護各項法令政策進行梳理。復旦大學徐文彬考察了明清福建地區的虎患,并就其產生的原因和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
4.關于水資源以及相關作物種植、水利設施、水利工程研究
清華大學王炳文對中古時期敦煌吐魯番水利研究學術史進行了整理。南開大學方萬鵬就水磨在中國起源的時間問題、唐代官方水碾硙政策的轉變以及五代、北宋時期水磨發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杜新豪考察了明清畿輔種稻運動的生態背景,厘清了先前畿輔種稻史中的若干觀點。南開大學朱華就隋唐時期關中水資源狀況進行了研究。南開大學劉小朦梳理了金元以來張家口壩上地區的鹽湖周邊生態與人類活動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許博考察了清代“石羊河”名及其指向,認為其名的出現,與下游鎮番縣河源水權觀念的興起存在密切關聯。復旦大學穆俊研究了1930—1937年間綏遠省大黑河水利工程計劃。
5.關于居住空間和區域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南開大學張野認為以貴族為主體的游閑者與以苑囿為中心的游閑空間之間形成了明顯的文化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興成提出隋大興城官員貴族住宅空間分布呈現明顯的西密東疏特點,此格局與城市地形地貌有關,受風水觀念影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榮華剖析了“含沙射影”一詞從漢到唐詞義的變化,認為這種變化反映了漢唐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陜西師范大學聶傳平考察了北宋政府在對西北吐蕃居地的開發與開拓過程中的人與自然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超建以1757—1795年天山北路東段屯墾為例,探討了在國家政策下所進行的移民開墾—農耕技術選擇—生態環境變遷三者之間的相應機制。上海理工大學劉振華在生態史的視野下考察了近代南陽盆地社會生態衰敗的過程。西北師范大學雷興鶴認為清代幾百年間,甘肅隴東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6.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
南開大學連雯從環境角度考察中西傳統人天觀之差異。南開大學潘明濤評介了加州學派、裴宜理和周錫瑞等人的研究中如何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歷史尺度的考量中。南開大學陳林博考察了威廉·克羅農對單向度“自然—文化”觀的批判。清華大學張景平介紹了清華大學歷史、水利兩系合作開展的“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搶救性整理計劃”相關情況。南開大學曹津永討論了環境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
以上諸議題在會議探討中進一步得到深化,與會人員對于何謂環境史和如何進行環境史研究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作為新興學術領域的環境史,國內的研究一直受到歐美環境史研究的影響,繼續加大相關研究成果的譯介和對海外進行實證研究是當前研究必不可缺的一環。另一方面,如何汲取、融匯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資源,結合中國實情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環境史研究,亦是我們急需解決之事。
“談判”意為“多邊或多邊就共同關心的問題或彼此間的爭端舉行會談,以求達成協議”圍繞爭端展開,突出沖突性。在勞動關系領域中預示了工人集體和用工單位之間是不友好的、是對抗的。其次追溯到集體談判概念產生的19世紀中葉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現狀中可知,集體談判之所以產生,是工人在不斷地被壓榨和剝削的現實下,為了生存而做出的選擇,“集體談判”實質為抗爭。因此,不論是從字義理解,還是結合實踐基礎,“集體談判”的指向非常的明顯,一方面指明了談判主體的間的關系是對抗的;另一方面指明主體間的談判行為是斗爭性的。>>>>>大數據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影響研究
據了解,鞠川陽子已聘請了律師,并向復旦大學和銷售論文的“中國知網”提出巨額賠償要求。復旦發言人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這是她的權利”,學校將積極應對。
■ 焦點
1 復旦是否向網站出售論文?
復旦大學承認,鞠川陽子的論文確實提供給了“中國知網”,但“完全出于學術公益服務的目的”。論文稿酬由作者直接向雜志社領取。
復旦在聲明中介紹說,2007年復旦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簽訂協議,加入《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該電子雜志社由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教育部主管。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由該社“中國知網”實施網絡出版。
鞠川陽子提供了一份交涉錄音,其中一男子說,“中國知網提供的費用,研究生院也是拿不到的,而是交給了學校,不再給到學生個人”。鞠川陽子據此認為,這在事實上構成了學校出售論文。
復旦發言人說,有關人員不了解實際情況。學校與中國知網只有一筆論文采集費,“除此之外沒有金錢往來”。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知網給學校的成本補貼,每本論文10元錢”。
2 雙方是否簽訂“保密協議”?
鞠川陽子介紹說,她在2009年10月完成復旦碩士學位論文,并同復旦簽訂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協議。
她說,“現在復旦極力否認保密協定有效性,如果今天不承認,那就應該在入學時候就告訴我”。
但復旦發言人表示,如果學生要申請論文保密,必須是在論文開題時便同導師一起向學校提出。而鞠川陽子是在論文完成后向圖書館遞交論文時才提出申請。“對于涉嫌要保密的內容,是有嚴格規定的。從申請單上看,鞠川陽子只是簡單地填寫了保密緣由為‘公司機密’,并勾選了‘絕密十年’,圖書館在看到該申請后,沒有看到學校的涉密認證,認為不符合規范,便沒有批準她的‘保密’申請。”鞠川陽子實際上并沒有與復旦簽署過保密協議。
3 誰有資格認定論文“絕密”?
復旦發言人表示,學校在鞠川陽子論文是否涉密的問題上有過調查結論,不能認為其論文涉密,校內也沒有發現涉密管理違規。如果說有問題,那是校內行政管理服務有不到位之處。
鞠川陽子對“只有學校才能認定保密”的做法提出質疑。她說,“我公司的商業機密為什么需要你認定,我自己為什么不能保護自己的商業機密?”而復旦發言人表示,復旦是根據國家的保密體系走的,這不是學校是否尊重其公司商業秘密的問題,“這涉及現有保密體系銜接的問題,不是復旦所能解決的。”
■ 連線北京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
“論文是否涉密由學校定”
昨晚,北大研究生院有關負責人在電話中向記者解釋說,北大也有保密論文,但是否屬保密論文須由學校來定而并不是由學生來定。“在學生確定選題后,就會確定論文選題是否屬于保密論文”。
依照北大《涉密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博士后出站報告及學位申請的保密管理規定》,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博士后出站報告劃分為:絕密、機密、秘密、內部、公開,定密申請一般應在論文開題時提出,涉密論文答辯不公開舉行。
另外,在學位論文的保存和使用問題上,北大規定,在無密級的學位論文上,印刷本保存在圖書館學位論文閱覽室,不提供外借但提供室內閱覽服務;為存在館際合作關系的兄弟高校用戶提供文獻傳遞服務和交換服務,并保存交流檔案。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國有企業經過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主導力量,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國有企業要改進自身的管理,特別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發展模式
國有企業是國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集團,它與一般的企業集團具有相似性,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對企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起著決定作用,而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有獨特的模式。
1、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
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的一切財務決策權都集中到母公司,而子公司卻不享有任何決策權,它只是母公司擴大業務的需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機構,整個公司都被母公司絕對地控制,母公司享有高度的決策權,并對子公司進行嚴格統一的控制和管理。實際中,子公司通常只享有一小部分決策權。
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有利于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高質量的融資決策,降低成本;可以讓企業的戰略目標最終得到實現,合理籌劃納稅,減少管理費用。但它不方便母公司進行財務管理,缺乏靈活性,更不利于調動子公司的積極性。
2、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
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是與集權式管理模式相反的管理模式,它是將決策權分配給各個子公司,允許子公司享有相當的管理權,母公司則通過間接管理的方式對子公司進行財務管理的體制。在分權式的財務管理模式中,子公司與母公司是與被的關系,子公司擁有高度的財務權,鼓勵子公司自主經營。
這種模式有益于企業制定經營戰略,而且財務決策周期短、針對性強,可以充分調動子公司的積極性。但這種分權模式導致子公司擁有過高的自主經營權,不利于母公司行使財務管理權利。
3、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
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對分權式管理模式和集權式管理模式的結合而形成的綜合性財務管理模式。由于上述兩個模式各有利弊,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對二者的整合,吸取它們的優點,彌補兩者的缺點。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在分權的基礎上對財務管理權進行適度的集權,分權與集權兩方面并存的管理模式,與企業的組織結構比較符合。一方面,賦予子公司相應的自主經營權,自主決策,自負盈虧;另一方面,母公司對子公司又保留著最終的決策權和管理權。
雖然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集中了上述兩種管理模式的優點,但它也難免存在缺點和不足,特別是在如何限制集權和分權的程度上,模糊不清,不容易判定。
二、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突破對策
我國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特別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筆者認為,國有企業應該重點在財務管理模式上進行新的突破和發展。
(一)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設計原則
1、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經營決策時必須注重成本低于效益的原則,如果成本高于效益,就應該放棄這種經營決策。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制定經營戰略時,必須考慮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的考察,為國有企業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
2、符合現代企業制度
時代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企業制定也是如此,與時俱進。現代企業制度是順應時展潮流而出現的新興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在制定企業制度時也應該借鑒現代企業制度的精髓,符合時代特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
3、現實與長遠相結合原則
企業要獲得持續長期的發展就必須從長遠角度進行規劃。國有企業在優化財務管理模式時,應該放眼全球,長遠規劃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經營戰略,制定長期戰略目標,了解國有企業的現狀,現實與長遠相結合,使國有企業在各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都能夠實現。
(二)國有企業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的實現
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是指將國有企業的所有財務信息集中起來,包括信息的集中、資源的集中和權力的集中,實行財務核算、決策和監督控制的統一。
1、一體化的財務戰略
國有企業可以將企業氛圍兩個層次,首先是企業總部,特別是高層管理機關,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等等的設立和完善。第二層次是各個自主經營的企業,在遵循母公司總體戰略的情況下,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的經營目標。
在建設管控體系時也應該制定中期、年度和長期企業計劃,并一一落實到各個子公司,進行全面預算,綜合生產管理報告,綜合業績評價,實行內部審計體系,實現高校管理。
2、完善業績評價管理
國有企業首先要建立全面預算體系,對企業內部的所有部門和單位進行全面的資源分配,實施預算管理,實現企業的最大價值。對企業以及子公司進行考核和業績評價時,進行適當的約束和必要的激勵機制,選定評價指標,確定標準分值、權重,設定指標的標準值,計算指標實際值等,經過一系列的詳細步驟,準確地對企業進行業績評價。
3、建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
現代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國有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也應該實現財務的信息化。重視財務信息化建設,完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在各個企業之間實現財務資源共享。利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快速處理各種財務數據,高效整合信息資源,聯合所有的財務技術人員,搭建財務信息網絡平臺,實現財務信息集中管理。
4、加強財務團隊建設
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基礎是財務人員隊伍,財務人員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識別能力和業務技能,加強財務團隊建設,全面提高財務人員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馬志彤.加強成本控制,提升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J].財會研究,2007,7
“全渠道”也被稱為“全渠道整合”, 在營銷學上它指的是一種圍繞著消費者客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品質等的消費需求, 企業通過對傳統的實體營銷渠道、移動電子商務渠道、互聯網平臺營銷渠道、國內外營銷渠道等進行全方位整合, 快速地、全面地、無縫隙地、無差別地給客戶帶來產品或服務體驗的一種營銷理念。核心競爭力理論看來, 一個企業或組織只有掌握了那些“能夠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的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或知識”, 才能為自身帶來顯著的、特殊的、有針對性的競爭優勢。對于我國當前階段的品牌茶葉的營銷核心競爭來講, 在茶葉品質、數量大體相當的情況下, 誰能有效地整合不同的營銷渠道, 就意味著誰掌握了穩定的消費者群體, 因此它成為眾多品牌茶葉企業競爭的新方向。
1.2 互聯網帶來的“分享經濟”浪潮客觀上要求企業實施“整合營銷”
對于“分享經濟”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審視, 其一是傳統的股權意義上的分享, 涉及到所有制、股權、產權及其收益權的分享等;其二是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經濟消費、交易等形態, 它指的是將個人、集體或企業的閑置資源, 包括商品、服務、知識和技能等, 通過互聯網構建的平臺, 實現不同主體之間使用權的分享, 進而獲得收益的經濟模式。對于包括品牌茶葉在內的營銷創新來講, 全渠道的整合之本質即在于“整合營銷”, 即通過對企業內部制度、流程、人員、技術、知識和企業外部供應鏈、價值鏈、銷售渠道等的全方位整合, 最終實現全面、精準掌握穩定的消費群體的目的。
1.3 茶葉產業鏈的全渠道整合成為新的營銷趨勢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 整個市場營銷學的基本范式實現了從4P范式、4C范式等向整合營銷范式的轉換, 這背后帶來的關鍵問題是人類生產的絕大部分產品和服務逐步進入到了“供過于求”和“產能過剩”的狀態, 這一點對于我國中低端的茶葉產品來講亦是如此。供給側的這種結構性變化客觀上對傳統的茶葉產業鏈的改革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對于處于價值鏈頂端的品牌茶葉來講, 只有實現了對于整個上中下游產業鏈的有效整合, 才能全方位地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提升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因此, 茶葉企業需要從全渠道視角重新審視自身的營銷創新, 以達到全產業鏈整合的目的。推薦閱讀:管理學博士論文范文:如何控制在國外投資的政治風險
2 基于全渠道視角的品牌茶葉營銷創新的策略建議
此外,當前海外招商引資的環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大量引起外資企業的絕佳時機,應該拓展眼界,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以隔壁的朝鮮等閉關鎖國的教訓作為失敗典型,完善引起來的開放政策,在這個驅動下才能對于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進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安寧的局面給中資建筑企業,同時也要端正國內政府的意識,服務于外商企業才是更有利于當地國泰民安的長期措施,保證中國建筑企業與國內的當地企業公平公正競爭是一個長期長久之計,任何地方保護主義都是短期行為,不會帶動當地的經濟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建筑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時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股權安排:
恕我孤陋寡聞,見過官員讀“在職博士”的,但真沒見過能從“在職碩士”,一路綠燈讀到最高段位“在職博士后”的。利用十年“在職時間”徑直摸到中國高等教育天花板的人,就只有這位剛剛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免職的江蘇省南京市市長。
事實上,博士已經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學位,而“博士后”并不是一種學歷,而只是表明一種工作經歷。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博士后研究人員一般不超過四十歲,在職博士后研究人員還需要提供脫產證明;對博士后研究人員不能再授予其他任何名義的學位稱號,同時“博士后”也不是專業技術或行政職務。
然而,吊詭的是,在當下中國社會,很多人把“博士后”看成比博士更高一級的學位。或許,這就是季建業“在職博士”畢業了還想去讀“博士后”的主要原因,更何況他年齡早已超過四十歲,也不可能提供所謂“脫產證明”。
每當看到“碩士”、“博士”這些字眼,我的腦海里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那些沒日沒夜坐在教室里,或者黎明前就在圖書館門前排隊、搶座位的莘莘學子們。季建業的工作記錄表明,近十年正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十年,身為一個擁有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的市長,每天大會小會、講話匯報、征地拆遷、挖坑砍樹、開工剪彩、出國考察、迎來送往,能有多少時間來讀書、應付課程、考試和寫學位論文呢?
人的精力和能力總是有限的,從季建業的人生經歷看,他顯然是“比別人聰明一點”,但季建業絕不是超人。比如,從季建業的博士論文里人們就發現了破綻:早在六年前就有人提出指控,季建業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他人論文。從被侵權人羅列的證據看來,這一指控有理有據,季建業事后也未做任何回應。此外,依照公眾的一般判斷,他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博士后出站論文”是否真的由他本人撰寫完成,其中依然懸疑重重。
近十幾年來,官員們的學歷年年躍進,文憑逐浪攀高。可是,這與我們今天所見所聞的事實大相徑庭。很多官員平時并不熱衷讀書,或忙于工作事務無暇讀書,但他們卻往往能在短期內“”式地取得學位。那些身居高位或者準備身居高位的官員們,之所以需要這樣一紙文憑,顯然為的不是更新知識,而是在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升遷鋪路石。
官員學歷造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腐敗行為,不但損害了高校的學術風氣,助長了官員造假之風,同時也侵占了全日制大學在校學生擁有的教育資源,其結果必然會對整個社會的公平和信用造成不良影響。
這些年,每當人們談起中國的大學,一些圖案就會浮現于我的腦海。一幅圖案是:那些在教授們面前目光焦慮、神情緊張、恭敬謙卑的年輕學子們,他們勤奮好學、求知若渴。另一幅圖案是:近年來,中國各地大學的碩導和博導們(以法學和經濟管理學專業最為突出)開始成為一些官員的座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