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3 22:01: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翻譯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幾年,中國奧運會和世博會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國文化讓世界都著迷了,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和中國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及各國人民都對中國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論文就成為他們了解中國的一個途徑。政論文的翻譯對譯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譯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態視角與語言翻譯的結合所建立的新翻譯策略就能夠很好地幫助譯者做好翻譯工作。
一 中國特色政論文的語言特點
1.政論文概述
政論文,是政治性論文的簡稱,它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政論文論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問題。從政論文的性質來講,中國政論文是帶有中國時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傾向性的議論文;從政論文的內容來說,它論及中國的國家機制和方針政策;從表現形式上看,政論文的出版和發行都是由政府機關負責的,如《人民日報》。
2.政論文的特點
政論文的主要功能是宣傳、號召、表達、勸說。政論文的功能也決定了政論文的特點。與其他文體相比,政論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勸說力。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政論文在政治體系中表達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見,政論文在國家維持秩序穩定、解決社會矛盾時起到了重大的引導作用。這些都要歸功于政論文的強大勸說力。
二 生態翻譯學
將生態視角和翻譯學相結合催生出了生態翻譯學,生態翻譯學有九個研究理論視角:(1)生態范式;(2)生態理性;(3)關聯序鏈;(4)翻譯生態環境;(5)譯者中心;(6)譯有所為;(7)適應與選擇;(8)“三維”轉換;(9)事后追懲。
1.生態范式
生態翻譯學曾多次對譯論范式進行定位,筆者最同意的一個定位是,生態翻譯學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是從生態理性和生態視角對翻譯進行研究的,其生態范式和研究領域的性質被定位為“翻譯即適應與選擇”。
2.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環境指的是翻譯所涉文本、文化語境、“翻譯群落”以及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集合。翻譯生態環境在其范圍上分為大環境、中環境、小環境。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分為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對譯者來說,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環境的集合就是翻譯的生態環境。
三 生態視角下的翻譯策略
政論文中的術語所含范圍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覆蓋面很廣。由于政論文的特點,對譯文的客觀性要求很高,在翻譯時譯者就不能翻譯得太主觀,要求有很高的忠誠度。有些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在英文語境中是找不到相應意思詞匯的,這就要求譯者能在保持忠誠度的基礎上進行發揮。既要內容豐富,又要求表達準確,這一點對譯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翻譯生態理論強調不同語種翻譯之間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圖“將其他種語言的‘不潔’拒之門外,保持本族語的純凈”,注重“語言的生態學,即清潔性、倫理性和綠色性”。其具體翻譯策略介紹如下:
1.直譯
第一,逐字翻譯。一些縮略語,它們所表達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這樣的句子適合使用逐字翻譯法,可在保留其原來的形式的情況下進行直譯。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這樣翻譯:“Life and safety first.”這樣,既表達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譯文以最簡練形式表達出來。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釋義。有些政治術語是具有節奏性的,形式整齊,內容豐富。如,“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就可以使用此譯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譯+意譯
政論文中有許多地方都有其深層含義,不能使用逐字翻譯的方法,這樣會使意思表達不明確,外國人在理解時會出現問題,運用生態翻譯理論也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保留形式+結構內釋義。結構內釋義是只對結構進行細微改動,有技巧地將濃縮的意思表達出來。如:“兩縱十橫、六河連通”,可以翻譯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結構外釋義。結構外釋義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國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譯這部分時可根據翻譯生態理論的要求將原文中沒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語的習慣翻譯出來,在翻譯時保留中國特色。
3.意譯
在政論文中,一些專業術語是帶有數字的,而在翻譯時含義的重要性顯然大于數字,其數字在翻譯中是可以不顯示的,這樣就可以意譯。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數字。比如“三農”一詞,在翻譯時就可以使用這種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這也是官方的翻譯方法。在翻譯時也會發現,有些句子是非常適合這種翻譯方法的。
第二,補譯。專有名詞是可以用補譯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翻譯過程中要注重對幾點原則的把握:精確、最簡化、重視、完整、自然。
綜上所述,在翻譯時,要看看能否直譯,在保留原文含義的基礎上,保留其表達形式。直譯的要求就是,在表達精準的同時做到最簡化。在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要以直譯優先。如果直譯不能做到對原文翻譯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慮直譯+意譯的方法。當然,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常會出現一些問題。
1.翻譯時的語言屬于機械轉換類型
語言翻譯是把兩種文化和思維模式在語言中聯系起來的橋梁,是一種再創造的勞動,而不是機械轉換,機械轉換這種翻譯方式也是生態翻譯法著重要糾正的一種翻譯方法。因此,在翻譯之前做好準備,搜集好資料,是準確翻譯和傳達原文含義的重要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翻譯前的準備工作可以幫助譯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義。理解是翻譯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如果不能準確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實地將它翻譯成目標語呢?在日常生活中,譯者要注意積累詞匯和翻譯技能,運用時代的產物(網絡)和其他途徑查找出可以表達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邏輯分析能力在翻譯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時候,政論文的獨特特點都需要譯者對原文的結構、邏輯、含義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決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進行翻譯。在翻譯學習的過程中,要多閱讀些翻譯家的作品,找出最適合的翻譯方法。
五 總結
譯者在對政論文進行翻譯之前,要對政論文的特點、意義和風格有所掌握,深入體會生態視角翻譯理論的精髓,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在經驗中不斷揣摩、研究,最終達到在翻譯過程中能夠選擇最佳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周偉龍.當代中國特色政論文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2)
[2]劉麗曼.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政論文本翻譯策略[D].蘭州大學,2013
[3]周彥軍.談政論文的英譯――以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河西學院學報,2009(4)
[4]羅小波.政論文英譯:順應論的理論與實踐[D].湖南工業大學,2010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成果 項目編號:s2011228)
1、 引言
影響口譯質量的因素眾多,既有人的因素,如譯員自身的口譯表現,口譯交際活動的其他參與者,如發言人、聽眾、活動主辦方、其他在場譯員、譯員雇傭方等不同的視角和期望,還包括交際活動中非人的因素,如交際背景、目的、內容、方式等。也就是說評價口譯的質量要從這些眾多因素的角度來評價,因此盧信朝老師認為,口譯質量標準可以從兩個方面討論:一是口譯的基本標準,即以譯員為主要觀測點的口譯的一般質量標準;二是口譯標準的多重視角,即口譯交際活動所有參與者不同的質量視角以及交際中非人因素影響下的質量視角。但是就一個標準的可操作性來講,這樣的兩重標準操作起來也許就不那么方便了。胡庚申先生認為:“翻譯生態環境”即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理念與口譯的動態性特征不謀而合。
2、生態翻譯學與口譯
(1)生態翻譯學簡介
生態翻譯學就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嶄新的翻譯研究范式。2004年,胡庚申在《翻譯適應選擇論》中首次闡述了“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基本內涵、產生背景、目前研究的狀況等,隨后發表的一系列論文對生態翻譯學的理論與應用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和擴展。所謂生態翻譯學,就是以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關聯性、類似性和同構性為基礎,以生態學的整體觀為方法論,以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以生態翻譯學的敘事方式,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
(2)生態翻譯學對口譯標準的啟示
翻譯活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首要的作用就在于實現交際目的。這一點也意味著忠實不應該成為口譯譯員的首要標準,最終評價口譯也應該看雙方最終溝通的效果是否達到了期望中的交際目的。為了實現交際目的,口譯員需要適應口譯環境,最終生成一個與現場口譯環境匹配的譯文。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口譯過程就是口譯員為了適應口譯生態環境在口譯過程中的選擇與適應,口譯結果就是譯者通過適應特定的口譯生態環境并且在選擇適應的過程而生成的最終口譯文本
口譯的生態環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The eco-environment of interpreting refers to the worlds of the source discourse and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comprising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and the physical setting of interpreting, including the speaker, the listener(s), and the client. )
這一解釋與口譯的動態性特征是吻合的。那么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下來評價現場口譯員的譯文將會是一個更加合理的評價方法。
負責工程翻譯的口譯員面臨的口譯現場生態環境除了口譯現場上的心理壓力外,還會碰到許多專有名詞,如煉膠工藝中的“炭黑”(carbon black),“塑煉(plastication),硫化(vulcanization), 靜電除塵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等晦澀難記的專業詞匯, 給現場口譯增加了難度,對于這一問題,口譯員是怎樣適應這樣的口譯生態環境,順利實現交際目的呢?
一位為現場負責施工、安裝、調試的工程技術人員做口譯的口譯員,在工作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檢測供電設施時,中方人員問外籍人員:“你是否已經檢測過所有的瓦斯繼電器了?”譯員熟悉“繼電器(relay)” 這個詞,但“瓦斯”英語怎樣說一時怎么也想不起來了。雙方都在等待翻譯,情急之中譯員給出了這樣的譯文:
Have you inspected and tested all the gas relays? I am sorry I’m not sure whether the term ‘gas relay’ is correct. By ‘gas’ I mean a kind of explosive gas.
回譯文本:你是否檢測過所有的瓦斯繼電器?抱歉對‘gas relay’這個術語我不敢肯定。我說的‘gas’是指一種爆炸性氣體。
黑色字體的譯文從翻譯角度看是不忠實的表現,但是這個譯文符合了當時的口譯現場的口譯生態環境,譯員對自己翻譯的gas relay這個說法不是很確定,很怕翻譯錯了會造成更大的誤會,于是對個人的譯文加以解釋,對于這個譯文,外籍人員聽后回答說“y e s ”,那么交際成功。
[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岑麟祥,葉蜚聲,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8.
關鍵詞:語料庫,科技論文,摘要英譯,顯化特征
引言
語(料庫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語言學研究手段。語料庫方法通過收集實際使用的語料,研究和發現語言使用的規律,使翻譯研究擺脫了憑直覺和個人經驗的研究方法,轉向了實證性研究。近年來語料庫翻譯學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翻譯語言共性特征、譯者風格、翻譯轉換過程等,其中以對翻譯共性假說的
一.語料庫與顯化假設
語料庫翻譯學是指以語料庫為基礎,以真實的雙語語料或翻譯語料為研究對象,以數據統計和理論分析為研究方法,依據語言學、文學和文化理論及翻譯學理論,分析翻譯本質、翻譯過程和翻譯現象的翻譯學分支學科。[1]語料庫翻譯學的興起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其源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但通常以Mona Baker于1993年發表的《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啟示與應用》作為語料庫翻譯學建立的標志。Baker[2]在文中提出了語料庫在譯學研究中的理論價值、實際意義及其具體路徑。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其研究范圍覆蓋了從翻譯過程到產品的各個方面,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翻譯語言普遍特征、翻譯過程、翻譯轉換與規范、譯者風格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本文作者收集了西北工業大學科技類碩士論文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各30篇,組成一個小型的科技論文摘要英漢平行語料庫。該庫庫容約5萬字,庫內所收集的摘要主要來源于該校的特色專業航空專業2007-2012年的碩士畢業論文,論文質量相對較高,代表性較強。
三.顯化特征相關數據的檢索與分析
(一)連詞的使用情況
通過運用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將漢語摘要和英語譯文中的連詞使用量進行整體和系統的統計和比較,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與漢語摘要原文相比,英文譯本中連詞的使用頻率更高。為了進一步探討造成英譯文本連詞增加的原因,作者又使用Antconc軟件分別對并列連詞、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這三類出現頻率較高的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
以上表中的數據說明了英語譯文中對三類連接詞的使用率均高于漢語原文。其中,并列連詞的使用增幅較大,而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的使用次數相對較少,但增幅明顯。
(二)連接詞的轉換情況
以上主要對漢英文本中的連詞使用情況進行了定量研究,發現科技論文摘要的英譯文本與漢語原文相比,并列、目的和承接連詞的使用頻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為了進一步證實顯化這一特征在科技文本漢英對譯中的存在,本文進而對以上三類連接詞中最具出現頻率較高、較具代表性的連詞的具體轉換情況進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內容為各類連詞的對應和顯化關系。研究結果如下:
1.并列連詞“and”的轉換情況
作為本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and”在使用上與漢語原文對應的比例為37.8%,而明示和添加比例高達55.6%,顯化趨勢較明顯。以下從自建語料庫中選取的例句將進一步說明這一點。
例1.隨著航空器低空高速性能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飛行器結構鳥撞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craft performance at low altitude and high speed,and the marked progres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issue of bird impact to aircraft has been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例2.本文在第三章中系統闡述了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的模擬算法,重點討論了將人工神經網絡引入復雜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
In Chapter 3,simulation algorithms of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and a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neural networks into complex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is made.
在例1中,漢英文本中的并列連詞是明顯對應關系。“and”對應原文中的“以及”。而在例2中,漢語原文中沒有連接詞,而譯文卻添加了“and”以更好的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使銜接更流暢。
2.目的連詞“so that”、“so as to”的轉換情況
由上表可知,目的連詞“so that”和“so as to”在庫中出現的頻率雖然不是很高,但顯化趨勢仍然明顯,分別為 57.1%和54.5%,下面兩個例子將具體闡釋“so as to”的顯化轉換情況。
例3.最后對系統結構進行數字仿真,并進行故障注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驗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Finally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imulated in digital method and is researched about fault injection so as to validate its reliability and rationality.
例4.本文借鑒于遺傳粒子濾波(GPF)的思想將智能優化算法中的一些優化策略引入到重采樣過程當中,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優化的粒子濾波算法(PSOPF)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濾波算法(APF),這樣粒子集在保證優良性的前提下仍不失去多樣性。
This paper adopts som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propose two algorithms which is called PSOPF and APF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ample set divers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ample impoverishment.
在以上兩組例句中,前一組是目的連詞的對應使用,后一組是英文譯本中連詞的顯化現象。例3中,“so that”對應原文中的“以便”,而例4原文中卻沒有明顯的表目的的連詞。通過添加“so that”,更明確地闡釋了使用“基于粒子群優化的粒子濾波算法”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濾波算法”可以達到怎樣的目的,實現怎樣的效果,使英文譯本的邏輯思路更清晰,順暢。
四.結語
本文以自建西北工業大學科技論文摘要漢英平行庫為基礎,使用語料庫檢索軟件對英漢文本中連詞的使用情況做了系統統計。由數據可知,英語譯文中使用的連詞數量明顯高于漢語原文,呈明顯顯化趨勢。但僅靠定量分析不能夠準確說明翻譯顯化的存在,作者又用定性的方法重點對本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的具體轉換情況做了分析,結果發現并列連詞在漢英文本中出現頻率均較高,在譯文中的顯化趨勢也較明顯;而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使用的總數相對較低,但與原文相比,添加和明示的比例仍舊很高,總體仍呈顯化趨勢。因此作者得出結論:漢英對譯過程中連接詞的顯化特征在科技文體中有著明顯體現。
由于建庫需要時間和物質支持,本研究所建語料庫目前庫容較小,還需后期進一步管理、維護和擴充庫容。相信科技類文本的漢英翻譯平行語料庫將對翻譯共性假說的驗證提供可能,并對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摘要英譯提供借鑒和參考。(作者單位:1.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2.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
(基金項目: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創業種子基金項目:基于自建科技論文英語摘要的類比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Z2013179)
參考文獻
[1] 胡開寶,國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述評[J]當代語言學,2012(4):380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8-0160-02
國內學者胡庚申教授早在2001年就發表了名為“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的論文,并在2004年出版的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中詳盡論述了該觀點。近年,他又分別在《中國翻譯》、《上海翻譯》等刊物上相繼發表了“生態翻譯學解讀”(胡庚申,2008a),“適應與選擇:翻譯過程新解” (胡庚申,2008b),“生態翻譯學:譯學研究的‘跨科際整合’”(胡庚申,2009),“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胡庚申,2011)等文章,在生態翻譯學研究領域引發了系列學術共鳴或爭論。
1中醫英譯的現實生態:“關聯序鏈”理論
胡庚申教授在生態翻譯研究中提出了“關聯序鏈理論”。目前,我國醫學翻譯在內容上主要包括西醫和中醫兩個部分,西醫翻譯主要涉及西醫的英漢互譯,就是英語和漢語均可以作為源語和目標語的雙向度翻譯,而中醫翻譯則主要是從以漢語為源語向以英語為目標語的轉化。無論是從已發表的翻譯作品,已確立的翻譯范式,還是從備受關注的翻譯理論研究情況來看,對西醫翻譯研究的關注度要高于中醫翻譯研究,這就導致了醫學翻譯研究在內容上的生態性相對失衡。舉個例子說,西醫教育中的教材大都是從歐美引進的原版教材或者是歐美名家經典的中文譯本,中國的醫生或醫科學者要想在學術上得到國際認可,取得公認的學術地位,必須在世界頂尖醫學雜志上,而這些雜志的刊發語言都是英文。與西醫形成鮮明對照,中醫的海外傳播之路歷久行艱,因為中醫經典著作很難成功地被翻譯成英文。雖然近年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英文譯著不斷走向海外,但是優秀的中醫英譯本仍是寥若晨星。從語言哲學上講,翻譯實質是一種文化傳遞活動,以英語為主的歐美強勢文化大量被譯成用其他語言表征的弱勢文化,而其他語言所表征的弱勢文化卻很少成功地被譯成英語為主的強勢文化。這就是中醫英譯的現實生態。在這種翻譯生態中,強勢文化“控制著弱勢語言的使用者和譯者,該譯什么,什么時候譯,怎么譯” (Cronin,2003:167),而這終究會導致兩種語言地位和文化交流的失衡。
2中醫英譯的翻譯策略:“適應選擇”理論
“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譯者既要適應,又要選擇。彼得?紐馬克在其成名作《翻譯研究途徑》中指出,翻譯理論關心的就是“選擇與決定”的問題(Newmark,1982:19)。 巴塞爾? 哈提姆在《翻譯教學與研究》一書中也指出,譯者要么讓讀者去適應作者,要么讓作者去適應讀者(Hatim,2001:46)??梢姡斑m應選擇理論”的主體是譯者。在這里,譯者身份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要接受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要在該環境中對譯文進行選擇與操縱(胡庚申,2011)。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結合具體情境在語言、文化、交際等不同層面做出適應和選擇(胡庚申,2008b)。這就引出了翻譯研究中長期爭論的有關譯者身份的另一個問題:翻譯實踐是否以譯者為中心。在中醫英譯實踐中,“譯者為中心”的身份定位被以“關聯序鏈”方式存在的翻譯生態觀所解構。一方面,中醫英譯譯者身份確定具有特定的要求。由于中醫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醫學經驗的結合,所以中醫文本的譯者既要有相應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又要對中醫的專業經驗有所了解,更要具有專業翻譯應具備的語言功底。然而事實上,三方面要求均具備的譯者數量并不多,多數從業譯者都是由不具中醫專業背景的人半路出家而來。另一方面,中醫譯者對文本的操縱并不是完全主觀的,而是受生態序鏈中目標語語言習慣和社會文化的制約。因此,“譯者為中心”的觀念被生態翻譯學中的“關聯序鏈”理論無情地解構了。在中醫英譯實踐中,“適應選擇”策略運用不當會出現令人費解的情況。比如,有些譯者把“帶下醫”譯為“doctor under the skirt”或“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將“室女”譯成“home girl”或“room girl”,這是對其字面意義直接翻譯的結果。事實上,在中醫術語里,“帶下醫”意為“婦科醫生”,而“室女”意為“未婚女子”,如果譯者知曉中醫術語的文化內涵,就不難做出正確的英譯選擇:“gynecologist”和“virgin”(李永安,2002)。
3中醫英譯的翻譯方法:“三維轉換”理論
在生態翻譯學中,胡庚申教授主張采用“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他把此“三維”定義為“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并認為實踐中的翻譯方法就是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不同層面上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胡庚申,2011)。根據這個觀點,翻譯就是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語言的動態對等轉換,實現不同文化有效交流的活動?!胺g的內容來源于文化”(劉法公,2000)。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中。西醫的“influenza”、“infantile malnutrition”和“visceroptosis”在意義上正好與之對應,這時就可以用“歸化法”處理(李永安,2002)。而中醫的“五行”以及五行與五臟關系的術語如“脾土”、“肝木”等在英語中極難找到對應詞,在翻譯實踐中,結合中國哲學和中醫文化,約定俗成地將“五行”英譯為“five elements”,將“脾土”和“ 肝木”英譯為“earthy attribute of the spleen”和“woody attribute of the liver”。再如,中醫術語“脾土被肝木克制”可譯為“The woody attribute of the liver is checked by the earthy attribute of the spleen”(何敏,2013)。這里采用的就是“異化法”,成功地實現了中醫英譯中“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4中醫英譯的理想生態:“生態理性”觀
胡庚申教授把翻譯“生態理性”觀歸納為:“注重整體/關聯、 講求動態/平衡、 體現生態美學、關照‘翻譯群落’以及提倡多樣/統一。”(胡庚申,2011)這種“生態理性”觀在思維方式上體現整體性、關聯性和過程性,追求“譯者”、“文本”和“環境”的有機整合,最終達到和諧統一的應然狀態。目前,中醫英譯的現實生態是:英語國家日益重視中醫在臨床上的療效并逐漸開始研究中醫理論;我國把中醫視為傳統文化瑰寶并通過傳播中醫技術來弘揚中華文化;中醫譯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專業知識的不甚了解;翻譯實踐中缺少對中醫術語和醫理表達的統一規范;知識性和文化性都過硬的中醫譯作為數不多;中醫在國際醫學界的學術話語權很小。總之,醫學翻譯生態總體上不平衡。在生態翻譯觀指引下,中醫翻譯界要根據現實、適應形勢做出適當的改變:重新審視中醫英譯的學術和現實意義;建立相關的中醫翻譯標準和術語規范;加強對譯者的中醫專業知識培訓;鼓勵和資助中醫譯著的出版以實現中醫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最終迎來醫學翻譯多元共生、和諧統一的理性生態。
5結論
本文以中醫英譯為研究對象,在“關聯序鏈”理論的基礎上重新定義了醫學翻譯的現實生態,即哲學意義上的實然狀態,使生態翻譯學理論既具有解構性又具有建構性,消解了傳統的“譯者中心”的身份定式。
參考文獻:
2012年莫言喜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的英譯者葛浩文功不可沒。葛浩文是美國著名的翻譯家,也是目前英語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家。然而在中國,葛浩文并未受到太多的關注,對其翻譯策略的研究也僅僅是從譯本中舉出幾個例子泛泛而談,缺乏科學性和說服力。鑒于此,本文擬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更直觀地反映葛浩文在《紅高粱家族》采用的翻譯策略。
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生態翻譯學,將翻譯的實質定義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為譯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在生態翻譯學中,“多維度”指的是語言、文化、交際、社會、作者、讀者、委托者等諸方面,但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上?;诖?,本文將主要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層面分析葛浩文的翻譯策略。
一、葛浩文在語言維上的適應與選擇
“譯者對語言維(即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采用農民化語體,鄉土味十足。擬聲詞的運用是一個重要方面。張培基指出:“擬聲詞的處理是文學翻譯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問題之一”。英譯時如何將擬聲詞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來,對于譯者是很大的挑戰。下面我們就以第一章為例,探討葛浩文在翻譯擬聲詞時采用的策略及其效果。
筆者收集原作第一章中的擬聲詞,共計93處。但是由于句子省譯譯文中有5處擬聲詞被省略了,不能成為研究對象。因此,本部分的研究對象為第一章中88個擬聲詞及其英譯。經對比發現,葛浩文在翻譯擬聲詞時主要采用了三種策略,即意譯、省譯和改寫。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意譯”指的是用英語中對應的擬聲詞來翻譯漢語的擬聲詞,如用“whimpering”翻譯“哼哼唧唧地”。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擬聲詞各翻譯策略所占比例
比例
策略 意譯 省譯 改寫
No. 59 23 6
% 67% 26% 7%
從表1可以看出意譯所占比例最大,已超過2/3。而改寫所占比例最小,不足10%。下面我們通過具體例子分析。
例1:
原文: 高粱的莖葉在霧中滋滋亂叫,……
譯文:Sorghum stems and leaves sizzled fiercely in the mist。
“滋滋”作為擬聲詞摹擬出高粱莖葉摩擦時發出的咝咝聲?!皊izzle”在英語中也是擬聲詞,與“滋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當英文中有表達相同意義的擬聲詞時,葛浩文適應原文而選擇意譯的方法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
例2:
原文: 啞巴…..蹭蹭蹭三五下,把細麻繩挑斷。
譯文:Mute …… taking his knife from his waistband,and deftly cutting the ropes.由于中英擬聲詞之間存在差異有可能出現詞匯空缺,即一種語言中存在的擬聲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不存在其對應形式。例2中“蹭蹭蹭”是漢語中的擬聲詞摹擬啞巴割細繩時的聲音,但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擬聲詞。因此,葛浩文在譯文中省略了擬聲詞而用副詞“deftly”來再現“啞巴”敏捷的動作,使得譯文富有感染力,迎合了譯語讀者的需求。
例3:
原文:……鬼子說:“嗚哩哇啦啞啦哩嗚!”
譯文:one of the Japanese soldiers.. “Minliwala,yalalimin!” he grunted.日本鬼子要帶走我們家的兩頭黑騾子,羅漢大叔沒有聽從他們的命令,于是日本鬼子發火并大聲嚷嚷。由于日本鬼子講的是日語,莫言造出一簇擬聲詞“嗚哩哇啦啞啦哩嗚”,讓人感覺日本人說話快并且難懂。在英譯本中,葛浩文采取改寫的方式也創造了兩個擬聲詞“Minliwala,yalalimin”再現了原文的藝術效果。
綜上,在翻譯擬聲詞時意譯是葛浩文的首選;但是,當英語中沒有對應的擬聲詞時,葛浩文會將擬聲詞省略而采取其他詞形傳達原文的涵義;在少數情況下,葛浩文會根據原文擬聲詞的特點采取改寫的翻譯策略??傊?,葛浩文在翻譯擬聲詞時為適應原文的特點及譯文讀者的期待,在不同的情景下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較好地保存了原作的藝術特色。
二、葛浩文在文化維上的適應與選擇
《紅高粱家族》具有濃厚的漢文化色彩,尤以人/地名較為突出。高密東北鄉在意識形態上和經濟上相對落后,這也反映在該部作品的人/地名上。下面我們就以前兩章為例,探究葛浩文在翻譯人/地名時所采用的策略及其效果。
筆者收集了《紅高粱家族》前兩章出現的人/地名,共計56個。通過對比譯文,筆者發現葛浩文共采用了六種翻譯策略,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2 人/地名各翻譯策略所占比例
比例
策略 音譯 直譯 意譯 音譯+
直譯 音譯+
意譯 音譯+
注解
No. 11 10 7 22 1 5
% 19.6% 17.9% 12.5% 39.3% 1.8% 8.9%
由上表可看出,“音譯+直譯”所占比例最大,超過了1/3。“音譯”、“直譯”“意譯”所占比例相當。而“音譯+意譯”和“音譯+注解”的翻譯策略使用較少。下面我們通過具體例子進一步分析(斜體部分是地名)。
音譯: 余占鰲 (Yu Zhanao),戴鳳蓮 (Dai Fenglian),單廷秀 (Shan Tingxiu)。
直譯: 墨水河 (The Black Water River),白馬山 (White Horse Mountain),癆癆四 (Consumptive Four),啞巴 (Mute)。
意譯: 日本北海道 (Hokkaido),東洋國 (Japan),戀兒 (Passion)。
音譯+直譯: 高密東北鄉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孫五 (Sun Five),任副官 (Adjutant Ren),余大牙 (Big Tooth Yu)。
音譯+意譯: 顏爺 (Master Yan)。
音譯+注解: 魯班 (master carpenter Lu Ban),李時珍 (the physician Li Shizhen)。
通過觀察上述例子,葛浩文在翻譯人/地名時的策略可歸納如下:
(一)地名:若該地名在英語中有對應的表達則采取意譯,如東洋國(Japan);若該地名中的每個漢字在英文中都有對應的表達法且指代范圍較小則采取字對字的直譯法,如白馬山(White Horse Mountain); 若該地名為人們所熟知且指代范圍較大則采取音譯+直譯法,如高密東北鄉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二)人名:第一,所有的姓氏都音譯,如余(Yu),戴(Dai);第二,人名中出現的數字都直譯,如孫五(Sun Five),方六(Fang Liu); 第三,若此人名在文中有特殊含義則意譯,如戀兒(Passion);第四,若此人是歷史人物或者和宗教傳統相關則葛浩文翻譯時會加上注解,如魯班 (master carpenter Lu Ban)。
《紅高粱家族》中的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譯中將其文化內涵全部表達出來實屬不易。葛浩文適應性的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在保存文化信息的基礎上盡量使得譯文簡潔易懂,很好的完成了文化維上的適應與選擇。
三、葛浩文在交際維上的適應與選擇
“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顧名思義,是說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換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層面,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在當今眾多的漢語寫作者當中,莫言的“聲音”是獨特的,聽上去像是一位農民在講話?!都t高粱家族》中,“罵詞”的大量出現正體現了莫言的寫作特點。
筆者收集前兩章罵詞,共計40個。筆者對比譯文發現葛浩文在翻譯罵詞時共采用了四種翻譯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3 罵詞各翻譯策略所占比例
比例
策略 直譯 意譯 直譯+意譯 省略
No. 6 30 3 1
% 15% 75% 7.5% 2.5%
由上表可看出,葛浩文在翻譯罵詞時使用最多的是意譯,超過了2/3的比例。譯文中僅有一處省略罵詞。下面我們通過具體例子來進一步分析。
例4:
原文: 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義一腳,說:“你娘個蛋!。
譯文:Commander Yu froze momentarily,then kicked Wang Wenyi. “You dumb fuck!” he growled.
在原文中,“你娘個蛋”是帶有中國特點的罵詞,沒有確切的意義。在譯文中,葛浩文采用意譯的策略,用“dumb”和“fuck”這兩個英語里具有代表性的罵詞來翻譯“你娘個蛋”,不僅再現了原文的藝術效果,而且使譯語讀者更容易接受。換句話說,原文的交際意圖在譯文中得以實現。
例5:
原文: “好兩個畜生!”
譯文:“Damned beasts!”
在原文中,罵詞“畜生”所包含的意義遠遠多于“beast”。因此,葛浩文用罵詞“damned”來修飾“beast”,準確地傳達了原文中“畜生”的內涵,實現了與原文相同的交際效果。
綜而觀之,葛浩文在翻譯罵詞時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譯語讀者的期待,主要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譯文很大程度上傳達了原文罵詞的內涵,實現了交際的意圖。
四、結論
從生態翻譯學視角來分析葛浩文的翻譯策略,既是探討生態翻譯學對具體翻譯實踐指導的適應性,也是通過葛浩文的翻譯實踐反過來審視生態翻譯學“解釋的有效性”。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葛浩文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既再現了原文的藝術效果又提高了譯本的可讀性,最終保持了譯品的“適者長存”。
同時,該論文也有一些局限和不足。由于時間和篇幅有限,本論文只分析了《紅高粱家族》的前兩章;此外,數據的選取和分析很大程度上依據筆者的主觀判斷,具體細節部分仍有待推敲。
參考文獻
[1] Goldblatt, Howard. 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M].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93.
[2] 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 李國南.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 莫言.紅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2.
[5] 王守元.英語文體學要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0.
[6] 張宏.莫言小說的基本主題與問題特征[J].當代作家評論,1999(5).
引言
針對翻譯理論是否是高校翻譯課程必要內容的相關討論,學者們一直存在明顯的意見分歧:一部分學者認為翻譯理論研究是學科專家的科研工作,對于尚在課堂中學習的學生不必過多講授;另一部分認為理論是指導實踐工作的有力工具,只有掌握了翻譯理論,才能更好的進行翻譯實際工作。翻譯理論如何有效滲透在翻譯課堂教學中,讓理論更好的指導實踐工作,將影響日后學生在商務翻譯活動中的職業勝任力,也反過來證明了翻譯課堂上教授翻譯理論的必要性。有效滲入的翻譯理論,能被學生順利理解,能很好的指導翻譯工作。而無效強加的翻譯理論,學生會覺得艱澀難懂,也無法開展翻譯工作。本論文擬在證明,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采取科學的理論滲入方式,開展有效的教學改革和優化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背景
中國入世以來,國際經貿不斷發展。伴隨著我國“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順利實施,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方案對增加經貿、金融等方面知識的要求非常迫切,商務英語專業應運而生。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外語教學重視基本語言知識的傳授,全國高校大多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采用單一的培養模式。21世紀初開始,應對用人市場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外語人才被要求具備復合應用能力。也就是說,英語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外語基本功,還應掌握經濟貿易、電子商務、金融財會、媒體廣告、酒店餐飲、全球化品牌等豐富的國際商務知識,以滿足就業及市場需要。由此,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近來成為英語專業學生主修課程,各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新增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涉外商務人才。然而,受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與就業市場矛盾、商務翻譯實踐能力培養欠缺、商務背景知識缺乏等方面影響,商務英語畢業生很難適應就業市場,職業勝任力不強。因此需要通過適宜的教改探索和優化研究,來提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實戰能力。
2.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1商務英語翻譯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對商務英語翻譯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與商務英語相關的翻譯教學與研究也日益得到學界的重視,相關研究報告和新編課程教材也不斷涌現。根據權威統計可得,僅本世紀初在國內出版的商務英語翻譯方面教材就高達幾十余本。從論文方面看,本世紀初期在國內翻譯類期刊《中國翻譯》、《上海翻譯》及《中國科技翻譯》的達到了百余篇。這些論文作者多以北上廣的高校外語教師為主,范圍集中在商務活動較為活躍的大城市及江浙東南沿海地區。以研究內容方面看,以上三種期刊中,論文以金融,經貿,財會英語及商標廣告英語為主。從理論依托方面看,論文中理論接入的角度與深度有著明顯差異。論文多數運用語用學及語言學相關理論。對翻譯理論中較新的譬如翻譯目的論,譯者主體性及生態翻譯學理論等涉及的不多。如果在商務英語翻譯課程中,翻譯理論僅以補充的形式簡單帶入,教師不能將理論與教學滲透,則翻譯理論學習將收效甚微,無法高效指導翻譯實踐。正如翻譯學家穆雷所言:“在對待方法論的態度上,雖然大家都認識到方法論對任何一個學科和專業都非常重要,但在從翻譯教學的現狀來看,能真正關注并有效建立相關方法論的翻譯學者還是少之又少?!?/p>
2.2現有商英教材中理論滲入概況
穆雷總結與翻譯課程教師的交流和研究后發現,“教師們的意見相對統一,到達本科高年級階段,此時翻譯教學應該以實踐為主。對于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了解了翻譯的定義與分類、翻譯標準與翻譯方法,并通過相互聯系和比較掌握基本翻譯技巧,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字數的漢英互譯,就達到了教學大綱的標準要求。”而現實中,關于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滲透已在高校翻譯教學中逐步開展。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已開始應用部分翻譯理論來指導學生翻譯學習。盡管一些高校翻譯教材的編纂者已認識到翻譯理論指導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斷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使得理論和實踐能更好結合,但目前的商務英語專業翻譯課程教材更多專注于語用學和語言學層面的翻譯,而較少有靈活程度較高、實踐性較強的翻譯理論指導,因此應該對商務英語翻譯進行課程優化創新研究。
3.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創新及優化方案
3.1三維翻譯教學
清華大學教授胡庚申提出“翻譯的實質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三維即翻譯生態環境中的語言維、文化維及交際維。從事商英翻譯教學的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三維”翻譯意識,明確滲入翻譯理論的教學方案。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模式,從單純的語言能力培養轉變為翻譯理論和翻譯能力并重。要認識到翻譯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文化和語法(語言維),更多的是要熟悉翻譯理論,掌握翻譯技巧,了解文化差異(文化維),熟練交際運用(交際維),從而實現理論知識、翻譯技巧及翻譯背景的三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培養重心由過去培養基礎扎實的專業型人才,轉向培養知識廣、能力強、素質高、反應快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3.2提高翻譯意識
在現有翻譯專業單一課堂教學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先進的多媒體工具模擬翻譯現場,增加現場教學內容,即在商務英語翻譯課堂模擬商務翻譯現場,進行相關翻譯難點講解,讓學生深切體會翻譯現場實際,結合翻譯理論指導工具,更好的進行針對性的現場英文表達。通過讓學生角色扮演各角色進行翻譯實戰,加強翻譯課堂實訓,增加聽說練習,模擬商務交流及其他相應的翻譯活動,可使學生熟悉原本陌生的商務交流細節,提高學生商務翻譯意識和能力。
3.3拓展講義課件
教師應適時增加理論滲透,編寫針對性更強的課堂講義。即商務英語課堂講義要更好的針對學生翻譯雙重能力加強鍛煉:一是鍛煉學生翻譯實踐能力;二是鍛煉學生掌握翻譯理論并靈活使用翻譯理論的能力。因此,應在現有翻譯教材的基礎上,在課堂講義中增加與實戰商務翻譯相關性更強的實踐內容。并針對不同商務情景,設計商務角色扮演,逐步滲透商務背景知識,增加適應多媒體教學的課件,并拓展相應的情景教學翻譯講義。通過以上的實踐課程,完善商英課程講義,增加學生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雙重能力,從而實現翻譯技能和語言綜合素質共同提升的目的。
3.4創新課堂內容
教師可采取多手段、多場景、多角色的多維度教學方式進行翻譯課堂創新。理論的滲透不僅可以從課堂上獲得,還可以通過翻譯實踐活動加深對翻譯的認識。課堂內容應該增加更多的商務翻譯實例,強調商務場景翻譯實踐,拓寬基于商務背景下的延展性知識。從而更好的培養實踐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復合人才,融理論傳輸、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積極滲透以譯者主體,文化交際,關聯功能為主導的翻譯理論,探索潛移默化的理論滲透方式。3.5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填鴨式或單一教學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參與性合作性的教學方法,根據翻譯文本需要,滲透不同的翻譯理論技巧,逐步激發學生興趣及翻譯潛能。教師可采取討論型教學模式,如鼓勵學生進行商務角色扮演演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商務情景討論,以及必要的商務實戰活動等。
3.6電子資源使用
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圖書館資源,電子閱覽室,語音室模擬平臺及大學生自主學習中心,積極幫助學生查閱最新理論文獻及電子期刊書籍,了解商務英語翻譯方向最新研究內容及方向,不斷提升學生翻譯知識和技巧。3.7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積極謀求與校外企業合作,為學生創造校外實習機會,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對接,從實戰的角度實現翻譯知識和技能服務加以配套。另一方面,成功的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因此,培養商務型翻譯人才,對師資隊伍也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現職教師可利用假期進入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短期在職培訓,學校也可邀請相關商務英語優秀翻譯人才來校進行課堂交流及示范教學等校企合作活動,提升師資隊伍自身的商務知識能力,并增加商務英語翻譯鍛煉。自發組建翻譯團隊,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翻譯比賽及相關實踐活動。3.8多元考核標準摒棄以筆譯考試為主的考核模式,從多角度進行學生課程考核,即建立包括針對性筆譯考核、情景口譯考核和模擬現場實踐考核三個角度的三維立體考核模式,從而更加全面的考察學生商務翻譯能力,督促學生加強商務翻譯練習,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水平。弱化單純而死板的理論考核,強化理論結合實踐能力,綜合設計平時分及期末總評。
生態翻譯學是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套系統的翻譯理論。該項理論依據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提出在“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從“適應”與“選擇”的視角,對翻譯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構建一個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①。
從漢英翻譯本質來看,翻譯實質上是語言的轉換,文化是通過語言形式呈現的,文化是大自然界所有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可以把整個翻譯過程看成是一個與自然生態諸多方面具有類似性和同構性的翻譯生態系統。在翻譯生態環境里,同樣存在大量的選擇、適應、生存、淘汰等自然現象,自然生態環境中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互利共生”等生態平衡現象。在此前提下,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主題理念,據此,生態翻譯學提出了“三維轉換”的翻譯觀點,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也就是說,我們在翻譯時需要綜合考慮語言的“三維”轉換觀,進行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使譯文能夠達到多維的轉化,生成選擇適應度最高的譯文②。
二、關于實用文本的翻譯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地球村的形成,實用文本的翻譯實用性日益凸顯。實用文本是一種用途非常廣泛的文體,從語言極其規范的政府要件、科技論文等到語言相對簡明的產品說明書、旅游指南等,都屬于實用文體的范疇。在對實用文本的翻譯研究中,學者們對實用文本的翻譯界定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其中賈文波將實用文本的翻譯定義為: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又注重信息傳遞效果,實用性強,應用面廣,其體裁范圍幾乎涵蓋當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多具有現實的甚至功利的目的的文本翻譯③。
實用文本的根本特點是其實用性,基本功能是荷載人類社會的規約信息。實用文本的翻譯是一個可調節的動態信息傳遞過程,與文學作品相比,實用文本的翻譯本質在于信息的傳遞,強調真實性,重視信息的傳達效度。然而,信息的傳達效度取決于民族語言文化中的傳統模式、價值觀念、心理期待、認知能力、社會關系及文本類型等制約因素。在翻譯時,只有全部或部分滿足這些制約因素時,才能達到信息傳遞效度的最優化。
目前,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對于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研究,多數僅僅基于譯者對自身翻譯經驗的總結,沒有對實用文本翻譯的獨到見解,并且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生態翻譯學理論認為:譯者要以源語文本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將文本中要傳遞的信息功能,通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形式再現到目的語之中,并使這些信息在目的語的生態環境中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實用文本時,不僅要做到語言層面上和文化層面上的“適應與選擇”,還要處理在交際意圖層面上的“適應與選擇”,最終實現“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實用性譯文。
本文擬用生態翻譯學理論來解讀闡釋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以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老君山風景區一則“乘客須知”的英譯為例進行評析,以此闡述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更好地開拓生態翻譯學理論的闡釋力。
三、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以一則“乘客須知”的英譯為例
洛陽老君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南省欒川縣城東區,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因道教始祖老子歸隱修煉于此而得名,自古被尊為天下名山、道教圣地,有“中州地區天然動植物種質基因庫”之美譽,號稱洛陽的“避暑山莊”,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為了滿足需求,游客必經之地都配備了中英雙語的實用文本――旅游指南,因此旅游指南英譯質量格外引人注目。這則旅游指南中的“乘客須知”矗立在老君山風景名勝區索道入口處,下面就從“三維”轉換的視角評析上則“乘客須知”的實用性翻譯。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適應性選擇轉換”涉及語言書寫、用詞、語法、省略等各方面。由于漢英思維方式不同,漢英實用文本在語言表達層面存在諸多差異,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翻譯的整體生態環境。然而,這則“乘客須知”在翻譯時忽視了翻譯生態環境,沒有能夠在語言維上進行適度轉換,錯誤重重。
1.書寫不規范
在譯文第三項的末尾When the,根據整體的翻譯環境,應為下面第四項“索道運行時”的翻譯,出現了斷句的錯誤;在譯文最后,把“洛陽老君山旅游索道公司”譯為Luoyang Laojun Traveling Rope way Company,漏掉了“山”的翻譯。這些典型的低級錯誤,可能是翻譯人員本身或制作公司人員的粗心造成的。
2.用詞不確切
此類錯誤占有較大比例,例如:
“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和有腐蝕性,刺激性氣味的物品上車”譯文中,“corrosiveness”為名詞,而原文的語境中實需形容詞“corrosive”。
“患有高血壓”的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更是讓人不得其解,contract意為“簽合同,訂立契約”,讓國外游客覺得得病還需簽訂合同或訂立契約嗎?在英語中,“患有……疾病”的常用固定句式“Suffer from...”。
“嚴禁乘客在吊廂內搖擺伸頭探望……”中“吊廂”譯為“hang the theater box”,其實際意義為“在戲院的包廂里上吊”,與原文傳遞的信息相差甚遠,讓國外游客難以理解,根據實際的翻譯環境“the carriage”更貼切;“伸頭”譯為“raises one’s head”,極為不恰當,raise意為“提升;增加;高處;舉起”,與原文含義不符,建議譯為“get one’s head out”。
“……向外拋撒廢棄物”中“廢棄物”譯為“abandons the goods”,很明顯,漢語的名詞被譯為英語的動賓結構,與原文的意義不匹配,用一個詞“wastes”即可。這樣既符合實用文本語言精準簡潔的特點,又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很容易讓國外游客理解。
“嚴禁從出口上進口下”中的“出口和進口”譯為export和import,二詞的原意是指貨物的進出口或輸入和輸出,并非通道出入口,原文指索道的進出口,exit和entrance比較準確。
“不準硬擠和搶座”譯文“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中,hardly的英語原意是“幾乎不”,而非“硬”的意思,在此文的語境中,“硬擠”有擠過去之義,譯為congest更能傳遞原詞的語言涵義。
3.語法漏洞百出
語法是這則“乘客須知”翻譯的最大敗筆,例如: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建議不要乘坐索道”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 patient suggested that do not ride the rope way”,無論是從時態還是從句子結構上都不正確。從這句話的整體翻譯原意看,“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是形容詞短語作定語,修飾“患者”,而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是以動詞Contract開頭的祈使句,不能做定語;還有heart disease’s的所有格形式作定語,也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再者“建議”譯為過去時suggested,在整體生態環境中沒有做到最佳“適應與選擇”,這個“建議”是時時的,并沒有時間限制,所以應為一般現在時;suggest后面的賓語從句不應為祈使句。
“未經站長簽字特別批準”譯文“Sign without stationmaster authorizes specially”中without是介詞,后面常用名詞性短語,而“stationmaster authorizes specially”為完整句子,是錯誤表達,最好譯為“Without the approval of stationmaster”。
“嚴禁攜帶……”譯文“Refuses to carry”;“不準硬擠和搶座”譯為“does not permit to 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依次進站上車”譯文“Enters the station”。英語的祈使句構成形式:動詞原形開頭,否定形式是在整個結構之前加do not,don’t或never,因此只能用動詞原形refuse,do和enter。在“乘客不得擅自進入驅動機和控制室”譯文“the passenger do not enter the drive and the control room arbitraily”中,do作為一般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的否定助詞,卻沒有加-es。
4.英漢表達不一
在同一個牌子里,翻譯表達不一?!俺丝晚氈彼膫€大字用漢語拼音,并且大寫翻譯為CHENG KE XU ZHI,而下面的條款則用英語表達,極為不妥。
5.按照漢語字對字或語序直譯
我們仔細觀察這則“乘客須知”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句子的翻譯都是漢語的語序,是逐字翻譯的,完全是字字對譯,譯文反映出典型的中國人思維,譯文的內容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或不符合國際慣例,使得譯文胡譯亂譯。比如:“有腐蝕性,刺激性氣味的物品”被譯為“has corrosiveness, the irritant smell’s goods”; “嚴禁從出口上進口下”的翻譯“Refuse from the export under the import”;“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服從工作人員指揮。依次進站上車,不準硬擠和搶座”譯為”On own initiative observe the public peace staff to direct. Enters the station in turn boards, does not permit to 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這些譯文在翻譯時幾乎沒有做任何“整合適應選擇”,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逐字直譯的,外國人看不懂,就連中國人也迷惑不已、不知所云。
實用文本的內容必須用準確的語言“適應和轉換”,語言的準確選擇和轉換,取決于思路的清晰,同時取決于對字、詞、句的精心選擇和反復的“汰弱留強”。每個詞每句話都必須有明確的含義,即用詞要準確無誤,造句要合乎語法和邏輯,還要善于辨析詞義,區別詞的感彩,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選用最恰當的詞語。避免用詞含混,歧義迭出;或用語不慎,前后矛盾;或概念不清,留有漏洞;或判斷不當,結論模糊。以上這些例子在譯成英語的過程中,問題都出現在語言維的轉換上,沒有能夠在語言維進行適度的轉換,使得譯文的意思與原文大相徑庭,嚴重影響了實用文體“乘客須知”的實用性。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不僅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有共性,更有差異,這些差異帶來了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實用文本的翻譯和各種文化也有著復雜的交錯聯系。這則“乘客須知”在翻譯過程中,沒有透徹地理解文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忽視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觀念和差異,沒有很好地實現文化維的選擇轉換。例如:
“乘客不得擅自進入驅動機和控制室”譯文“the passenger do not enter the drive and the control room arbitraily”中arbitraily,意思是“任意地;武斷地;反復無常地;肆意地”。 Arbitraily是貶義詞,給人不守規矩之感,用在此語境里,會破壞外國人的旅游好心情,所以有文化差異的詞語誤用會破壞旅游景區的良好形象。這句話我們不妨翻譯為:Passenger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drive and control room.這樣的翻譯能夠反映出我們對外國人的尊重,同時照顧到英語文化的習慣。
“……向外拋撒廢棄物”和“不準硬擠和搶座”等這些不文明行為,坦白地說,在國內各種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甚至某些不文明之舉似乎已經成為一些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實用文本的出現純粹是給中國人看的,所以沒有必要條條都翻譯成英語。這些不符合西方人文化的錯誤譯文會讓外國友人感覺,我們認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禮貌和文明都不懂,這樣不但對他們沒有實質作用,反而會傷害彼此的感情,甚至會損壞國民的國際形象。
對于這樣的實用文本,譯者一定要考慮到原語與譯語不同文化呈現的翻譯生態環境,做出文化維的正確“適應與選擇”。只有實用文本的翻譯符合譯語的生態環境,較好地實現了文化維的轉換,真實地傳遞了原語的語用意義,翻譯的實用性才能達到信息傳遞效度的最優化。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實現目的語的交際意圖而做出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④。
實用文本的功能屬于呼喚型,其交際意圖是要達到警示和告知的效果。在翻譯時,除了要注重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還要注重交際意圖的實現。但從“乘客須知”來看,其忽視了實用文本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例如:
“乘客須知”譯為漢語拼音CHENG KE XU ZHI,對外國游客來說,等于沒有翻譯,標題就失去傳遞信息的功能。這樣的實用文本譯文不僅違背了語言維,更違背了交際維,無疑影響了提醒乘客注意的實用際意圖,最好譯為英語“Notice for Riding about the Cableway”。
西方人針對一些起警示和告知作用的實用文本,在翻譯時更偏向于使用“暖”色調的詞匯?!皣澜弊g文都選擇“refuse”一詞,這個詞本來是“冷”色調的詞匯,語氣比較生硬,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的翻譯生態環境,換用成一些較中性柔和的詞匯,或語氣較平緩的結構,或采用以 No+n.或No+v-ing的結構,較完整地轉換原文的內容和實用意義,達到交際目的。如“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和有腐蝕性,刺激性氣味的物品上車”,可以選擇Flammable, explosive, corrosive and pungent cargoes are prohibited to carry;“嚴禁在站臺上照相和逗留”,建議譯為“No photos and stay in the platform”。這些譯文顯得更加禮貌和貼近人心,與原文的傳遞信息最接近、最適應,屬于“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譯文。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建議不要乘坐索道”,仔細體會這句漢語的含義,中國人都會產生歧義。“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是本句的主體,提出了建議“不要乘坐索道”,而非洛陽老君山旅游索道公司建議“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不要乘坐索道”。漢語本身就失去了交際意圖,更何況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 patient suggested that do not ride the rope way”,顯然,這則按字面意思機械地對等翻譯,根本沒有照顧到英語的表達習慣,外國游客沒法理解,建議譯為“The passengers who suffer from hypertension and heart disease are not allowed to ride the cableway”?!皣澜麖某隹谏线M口下”的譯文“Refuse from the export under the import”,這個翻譯在交際過程中外國游客根本無法理解,不知所謂的“進口”還是“出口”,更不知從哪里上哪里下。根據“乘客須知”的翻譯語境,可譯為“Please lift up and down in the correct access”。這樣的翻譯既簡明恰當地轉換了原意,又準確地達到了交際目的。
由此可見,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交際維的受眾接受度和理解度,除了考慮到原語與譯語在語言維上不同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文化維上文化背景外,還要為了實現交際意圖考慮到交際維的最佳“適應與轉換”,甚至更“多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四、結語
從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觀研究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就是把原文本放到“翻譯生態環境”中去分析和探討,實現實用文本譯文在“適應與轉換”上的得體性和準確性,以便充分發揮其各項功能,準確達到交際目的。
注釋:
①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②同上.
③朱敏.翻譯功能理論關照下的實用文本的翻譯[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④譚碧華.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公示語翻譯新探[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參考文獻:
[1]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2]賈文波.漢英時文教程[M].中國出版集團,2004.
[3]譚碧華.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公示語翻譯新探[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典籍文獻承載著民族的文化意蘊,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其闡釋與翻譯是體現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兜赖陆洝芬云涿魑蛔恪凳居杏嗟奶攸c吸引古今中外學者的闡釋和翻譯,其思想內容的日常經驗性和題旨的無時代性使其具有較高的現代相容性和可參與現代學術討論的豐厚潛力。
如何有效地傳遞《道德經》的精髓,實現其現代轉型,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語境下,弘揚民族文化,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開啟了翻譯分析與闡釋的新的篇章。在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翻譯界定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在此理論指導下,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分析《道德經》英譯本,繼而加深中國古典文化在英語世界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一、生態翻譯學概論
二十一世紀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并通過其專著及一系列論文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得到了我國眾多學者的支持?!胺g適應選擇論”明確了翻譯的定義即“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譯者中心”、“譯者主導”是其核心理念,強調“翻譯活動自始至終必須通過譯者主體意識和主導作用才能完成”;“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是其方法論,從翻譯時間角度描述了翻譯的交替循環過程;“汰弱留強、適者生存”是其目的論,指出譯者和譯作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則。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翻譯學”。該學說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關于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互動的整體性翻譯研究,它的優勢在于加強跨學科研究,使人們可以在更廣闊、更復雜的生態背景下研究翻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與傳統的翻譯理論相比,尚屬稚嫩的此論顯露了蓬勃的生機和可持續發展的勢頭。
二、《道德經》英譯
《道德經》又名《老子五千言》,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是中華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哲理書。內容上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其中包含不少對立統一、互相轉化的辯證觀點,是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皆有重要影響的著作。
早在16世紀,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道德經》就開始了它的譯介行旅。特別是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老子學說更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做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據統計,截至目前《道德經》已經被譯成28種文字,有1100多個版本,其中英譯本182種?!兜赖陆洝返妆炯白⒉粍倜杜e,內容玄妙難懂,思想博大精深,加之中外文化迥異,語言差異甚大,故給后世留下巨大的闡釋空間和個體參悟的機會,以至于每位譯者都會覺得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種認為已經把握住其內在哲理之思的想法一旦外化為文字表達,便立刻失去其豐富的內涵,也就是失去恒常性,《道德經》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此。翟林奈(Lionel Giles,英國著名漢學家Herbert A. Giles之子)在《道德經》英譯本作序時說,《道德經》就好比哲學文獻中的“白矮星”,形體雖小,卻有極高的密度,散發著極為耀眼的智慧之光。
因此,如何在《道德經》譯介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傳遞其文化內涵,對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彰顯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亦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道德經》英譯中的文化傳遞
(一)胡庚申教授認為,翻譯活動即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對于“翻譯生態環境”,胡教授定義為“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也就是說一部好的翻譯作品,必須與影響其生存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取得和諧、統一。
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使很多學者對西方文明感到絕望。他們認為,老子哲學中反對戰爭、主張和諧的觀點對消弭人類具有的沖動、緩和人類社會沖突具有時代性意義,這種內向用力、十分含蓄的道家文化是解救歐洲危機的良藥。自20世紀后期以來,由于能源危機、生態惡化、戰爭威脅、吸毒等社會問題,西方社會普遍出現信仰危機,西方希望在東方智慧典籍中尋找解脫和出路,國外的“老子熱”不斷升溫?!兜赖陆洝吩谟⒄Z世界受到了其他任何中國典籍文本都無可企及的普遍關注?!兜赖陆洝返摹盁o為”思想滿足了西方人尋求救世良方的迫切愿望。根據中國著名學者陳鼓應解釋:“無為”意為順其自然,不妄為。許淵沖將其翻譯為does everything without interference, 意為不干涉之意;Arthur Waley 將其譯為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并在注腳中增加注釋: because “action” can only make one thing 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 etc. 這兩者與陳鼓應不謀而合,形象地刻畫出“無為”即順天意行事,不干涉自然之意,若有意為之,則勢必會引起戰亂紛爭的不良后果,為西方人對戰爭所帶來災難的困惑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注腳。辜正坤譯為 behaves without taking unnatural action,意為行動自然,無“不干涉”之意,而鈴木大拙(D.T. Suzuki)和卡羅斯(Paul Carus)合譯的譯本中將“無為”翻譯為 non-assertion,偏重于“沒有主張,懦弱”之意,與老子的“無為”的“不恣意妄為”的核心是有差距的。
由此可以看出,譯文要做到既精確表達老子的思想,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精髓,又正好滿足西方人從中尋求救世良方的迫切愿望,必須實現原作、譯者、譯本與生態翻譯環境的和諧統一。
(二)生態翻譯學研究的是譯者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就譯者而言,他/她是一個獨立主體,翻譯活動自始至終必須通過譯者主體意識和主導作用才能完成。譯者處于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間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交互點上,既是翻譯的主體,又是譯事得以進行的基石。從生態翻譯學角度看,“譯者為中心”可以解釋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做出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譯作能否生存。
由于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跨越幾乎是不可能的,對于像《道德經》這樣的哲學文學著作,更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兜赖陆洝肥瞧窳鱾飨聛淼臉O少量的古籍之一,時空的變遷,語言的發展和長期以來意識形態對其的非經典化,使其在母語內的翻譯都極為困難。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底蘊,要有嚴謹的求知態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精益求精。例如:
《道德經》第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p>
林語堂的譯文:When the six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 there was praise of “kind parents” and “filial sons”.
辜正坤的譯文:Filiality and benevolence come along with the family feud.
許淵沖的譯文:When the family is at odds, filial sons and kind parents are needed.
Arthur Waley 的譯文: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同時,Waley在附注中指出“六親”為“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 husband and wife”.
西方人注重個人主義,東方人則看重家庭人倫,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親人之間出現矛盾,才有父慈、子孝價值的提倡?!傲H”指父子、兄弟、夫婦。
林語堂的譯文當中“六親”直譯為“six relationships”,指代不夠明確,這對于西方讀者而言,便會感到茫然、費解。辜正坤、許淵沖直接以“family”代替,“六親”的含義被泛化。Waley根據自己深厚的中國文學和文字功底,以及對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用心獨到地采取深度翻譯的方法,在篇末用心考察中國文字后作出注解,所以讀者看了注釋一目了然,會領悟這句話的含義,從而積極引導西方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典文化,這充分體現了Waley在和諧的翻譯生態環境中充分發揮了其“譯者中心”的主觀能動性。
四、結語
在典籍翻譯過程中,應該突出強調譯者為中心主導的整體和諧的翻譯生態系統。也就是說,在典籍翻譯中要充分發揮譯者的主導作用,從而使翻譯生態系統和諧,使原作的生態文化得以傳播,使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完成翻譯的使命,向國外傳播原作的生態文化,這樣就可以達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Krohne,T.David.General Ecology[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2001.
[2]Lance,H.&M.Jacky.Redefining Translation:The Variational Approach[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
[3]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胡庚申.翻譯選擇適應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老子.道德經[M].Arthur Waley,譯.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6]老子.道德經[M].辜正坤,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老子.道德經[M].許淵沖,譯.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2.
[8]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老子的智慧[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9]王宏印.探索典籍翻譯及其翻譯理論的教學與研究規律[J].中國翻譯,2003,(3).
一、引言
作為媒介,影視作品以其生動形象的方式承載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活動。在這樣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之中,具有文化元素的影視字幕自然與翻譯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聯系?,F代電影文化的國際化發展模式也推動了字幕翻譯活動的發展。曾任歐洲視聽翻譯研究協會(ESIST)主席的Jorge Cintas在他的訪談錄中指出:“在歐洲,視聽翻譯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剛剛起步。當時除了幾篇零星的文章之外,幾乎什么也沒有。這十幾年來,視聽翻譯研究取得了突飛猛的進展,已經從曾經邊緣的地位逐漸成為中心話題的一部分,引發的關注前所未有。這說明影視翻譯已經成為了翻譯活動中越來越重要的領域之一?!眹鴥鹊挠耙暦g活動主要由專業的翻譯團隊和民間的字幕組所完成的。影視作品的制作方聘請專業翻譯團隊所翻譯的影視作品多為譯作佳品,但字幕組也不乏好的譯作流傳于網絡之中。隨著這些翻譯影視作品帶著各自的文化元素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后,關于字幕翻譯的研究也逐漸受到了大家的關注。
二、多視角的字幕翻譯研究
以“字幕翻譯”為篇名,通過知網期刊檢索到近五年(2013-2017)有700余篇文章是研究字幕翻譯原則和策略的。從1999年李福秀發表在《電視技術》雜志上的《自動翻譯電視字幕》到2017年5月為止,相關論文的發表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從2013年開始,每年的文章發表數量都超過了150篇。這足以說明,字幕翻譯研究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通過梳理近五年的字幕翻譯文章,筆者發現文章的研究策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理論視角為出發點的字幕翻譯研究,另一種是直接以翻譯策略為著手點的研究。在選擇理論視角入手翻譯策略的文章中,還涉及到跨學科的知識范疇。這些研究視角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1.功能對等理論。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指出,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近五年,功能對等視角下字幕翻譯研究文章有48篇,研究對象涉及的影視作品有《破產姐妹》、《冰河世紀3》、《老友記》、《越獄》、《臥虎藏龍》、《里約大冒險》、《生活大爆炸》等。這類文章多以此理論為基礎分別從詞匯、句子語法層面和修辭層面論述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和應用。也有人將功能對等理論和具體的翻譯方法比如歸化異化聯系在一起討論字幕翻譯的可行性。
2.生態翻譯論。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其核心內容是:“翻譯適應選擇論,明確‘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同時,提出翻譯方法是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三維’轉換”。近五年,以生態翻譯論為視角的字幕翻譯研究文章達42篇,涉及研究的影視作品有《紅高粱》、《泰坦尼克號》、《生活大爆炸》、《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這類研究文章基本都是從“三維”層面進行翻譯方法的實例分析,并且最終論證生態翻譯論的合理性。
3.關聯理論。關聯理論認為,在交際過程中存在著兩條關聯原則:(1) 從認知角度看,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2) 從交際角度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因而,Gutt 認為關聯原則從兩方面制約著翻譯:意欲傳達的信息,以及表達方式的選擇。近五年,運用關聯理論分析字幕翻譯的文章有40篇,涉及研究的影視作品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活大爆炸》、《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等。這類研究文章多從文化詞匯、語境效果、雙關語層面展開,再通過實例進行具體翻譯方法的闡述。
4.多模態話語。針對一系列語言功能理念的研究,有學者給出了相關的語態模式分析成果,并形成了一個成型的理論結構框架,包括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四個層面。
近五年(2013-2017),多模態視角下字幕翻譯文章只有9篇,涉及研究的影視作品有《金陵十三釵》、《亂世佳人》、《十二生肖》、《狼圖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相關的研究文章也基本都從這四個層面側重分析譯文的翻譯特征,但大多是從宏觀上來論述,未涉及具體的翻譯方法。
5.順應論。維索爾倫(Verschuern)提出的順應理論核心內容是: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語言內部還是語言外部的原因。因而,語言的使用應在使用的過程中遵循順應性、協商性的原則,這是受到社會風俗、社會結構、文化語境等情況的制約而采用的有效方法。近五年,順應論s視角下的研究文章有9篇,涉及研究的影視作品有《瘋狂動物城》、《破產姐妹》、《臥虎藏龍》等。該類研究文章是通過文化差異、風俗習慣差異、語言差異和語境不同為要素進行探討和論證。
6.功能目的論。功能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都要遵循目的原則,這包括翻譯過程(即翻譯過的目的),翻譯結果(即譯品的功能)和翻譯方式(即所用的方式意圖),最終體現其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近五年,功能目的論字幕翻譯相關文章有6篇,涉及研究的影視作品有《神探亨特張》、《唐頓莊園》、《暮光之城》、《甄執》等。該類研究文章通過找到功能目的論與字幕翻譯的聯系,從而進行了相關譯作的解析,并且肯定目的論能有效的指導翻譯實踐活動并有效傳達影視作品的思想。
7.認知翻譯觀。翻譯認知觀認為: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為認知基礎的,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言語篇所表達出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⑵湓諛勘曖镅災械撓成渥述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因此,近五年5篇相關論文,基本遵循了CL 核心原則與翻譯創造性,范疇話與詞語對等,突顯原則和原型理論,隱喻轉喻,參照點和翻譯的構式單位觀等,對《花木蘭》、《亂世佳人》和《美麗中國》的字幕翻譯進行了探討。
8.其它。除了從理論視角出發的研究外,有些文章直截了當的從翻譯策略做起了研究。其中以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討論的最多。以歸化和異化為研究視角的文章有29篇(未包括單獨以歸化或者異化為研究視角的文章),涉及研究的影視作品有《生活大爆炸》、《哈里?波特》、《加勒比海盜4:驚濤怪浪》、《摩登家庭》、《老友記》、《里約大冒險》等。這些文章認為字幕翻譯存在歸化和異化現象,具體可以通過音譯、補譯、詞性轉換、直譯及意譯的翻譯方法實現它們的翻譯目的。
三、結語
實際上,翻譯理論對翻譯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翻譯活動的具體實施則需要翻譯方法的運用。由上述內容可以看到,影視字幕翻譯研究的理論視角非常的多元化,但是當把理論運用到翻譯實踐當中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文章所探討的翻譯方法都是多樣化的,并沒有哪一個翻譯策略是全能的。在處理不同的翻譯難題時,都需要采用多種翻譯手段去解決。歸根結底,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準確無誤的實現兩個不同文化民族之間的暢通交流。因而,不管從何種理論視角來研究字幕的翻譯,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參考文獻:
[1]Gutt,E- A.(1991).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ive use.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pp.376 -396).London:Routledge(reprint of ch.5 of Gutt 1991).
[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 Press,1999.
[3]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4]董海雅.蓬勃l展的視聽翻譯研究及教學-Jorge Cintas訪談[J].上海翻譯,2012(4):53-57.
[5]胡庚申.例示“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6]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3.
[7]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