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研修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27 09:45: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校本研修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校本研修總結

篇(1)

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培訓已經越來越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大規模的教師培訓,流于形式主義;面授式的教師培訓,培訓形式單一;缺乏互動的灌輸式教師培訓,效果甚微。針對以上弊端,當前改進教師培訓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細化培訓計劃,在教師培訓工作中根據培訓對象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要,確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安排有差異的培訓內容、方式、形式及重點等,從而通過培訓使每位教師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進步和發展。

一、教師培訓的實踐探索

根據省教育廳、省師訓中心的統一部署,在暑假期間江南大學校長教師培訓中心承擔了初中化學培訓研修班、高中語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園網網絡管理人員培訓班三個項目。每個項目培訓時間分別7―10天,參加培訓學員共計五百多人。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訓”,達到提高教師培訓質量和效率的目的,在嚴格按照省教育廳培訓計劃的基礎上,我們認真討論和制訂了培訓方案,其實施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量身訂制,精選內容。

三個項目學員差別較大,根據“按需施訓,有的放矢”的培訓原則,培訓前項目組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培訓需求調查,調查面覆蓋參加培訓的江蘇省十個大市,同時對回收問卷進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訓方案、培訓內容更加符合教師的需求。

2.組建團隊,優勢互補。

科學合理的專家團隊結構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有效保證。每個具體項目都建立培訓項目組,項目組核心成員由大學教授,市級教研員和特級教師組成;同時,項目組在組建培訓專家團隊時,做到兼顧省內外、高校與中小學等不同領域的培訓專家。我們還聘請了相關企業培訓的專家參與指導,比如初中校園網網絡管理人員培訓這個項目就邀請了當地知名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參與我們的培訓,為學員介紹網站制作的具體案例和網站安全的解決方案,深受學員好評。

3.突出主體,創新方式。

教師參與培訓的目的及對培訓的主觀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傳統的專家講授式的集中培訓則很難滿足不同教師的實際需要。其間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培訓內容、方式、要求和標準的同一性與培訓對象的個體差異性之間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兩者之間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訓的有效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在培訓方式的選擇、培訓地點的安排和培訓過程的管理等方面,積極征求學員意見,激發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比如,由學員主持專家講座全過程,專家介紹、總結點評、互動交流,“學員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態進入培訓現場,培訓氣氛融洽,彌補專家講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專家講座的實效;論壇交流更加突出學員的主體,學員主題發言內容豐富,互動研討氣氛熱烈。

4.培訓形式多樣,創建創新班級管理模式。

從整體培訓課程安排來看,我們安排了專題講座、論壇交流、考察研討、課例觀摩等培訓形式,使學員在7―10天的培訓中既有收獲又享受學習過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語文校本研修班,我們安排了顧毓紀念館參觀和南菁中學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園網網絡管理人員培訓班,我們帶領學員參觀了江南大學信息化管理中心機房,專門介紹了江南大學在物聯網建設方面的設計理念和系統架構和云計算方面的應用,拓寬了學員的視野。這些都深受學員歡迎。

二、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暑期三項培訓都達到了預期目標,學員普遍非常滿意。省教育評估院在培訓期間到我校,對培訓中心承擔的2011年省級項目開展了質量評估工作,對我們的教師培訓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我校教師培訓工作定位準、理念新,方案設計合理、實施到位,專家團隊優勢互補、實力強。但在培訓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培訓擬解決的問題過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訓課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論問題、教育科研、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命題、實驗、教師專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過于兼顧面上的問題,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決問題不徹底等,使學員有意猶未盡、蜻蜓點水的感覺。

2.專家講座專題過于靈活。

從單個講座效果來看,每位專家講座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但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專家往往更多執著于自己的研究,無意識地忽視了培訓目標、培訓對象。從整個講座的系統結構來看,由于缺乏系統的專家團隊的有效溝通,難免出現講座內容“撞車”現象。總之,缺乏有效的專家講座效果監控機制,在專家講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溝通與管理,講什么、怎么講主要由專家說了算,培訓機構、學員更多時候處于“失語”狀態。

3.培訓形式進一步創新。

在培訓活動中,雖然我們安排了專題講座、論壇交流、考察研討、課例觀摩等多種培訓形式,但遇到一些新問題,由于缺乏專門從事教師培訓的專家,創新培訓形式的要求與設想還有差距。此外,在培訓過程中的論壇活動中,由于擔心論壇現場的效果,一些老師過多安排主題發言,導致只有“談”沒有“論”。

三、培訓的改進與實施

通過本次培訓,我認為要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突出培訓重點。

期望通過培訓把教師教育的所有問題解決是不現實的,需要瞄準方向,突出重點。設計方案需抓住重點,突出重點,集中力量解決有限的幾個重要問題。

2.組織專家集體備課。

在現在培訓的組織形式下,可以采取專家團隊通過集體備課,構建富有邏輯順利的系列專題講座,環環相扣,增強培訓效果。

3.設計多樣培訓形式。

從整體培訓課程安排來看,培訓形式雖然多樣,但從單個培訓活動來看,培訓形式也有需有所突破,比如專題講座也需要設計,增強專題講座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仁和中學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學校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全校上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達成共識,形成依托課程建設,打造京郊名校的共同愿景。我們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立足打造學校課程品牌,從整體上構建仁和中學的課程體系。

2.以培訓提升教師課程實施力

學校在幾年的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打造高質量“精品課”的研討模式,即“三二二一”模式:三次備課―兩次說課―兩次上課―一次總結。課堂教學是教師成長的演練場。每學期每個學科都要選派骨干教師向全校教師獻課。課前發揮全組智慧磨課,全校教師現場聽課,課后做課教師現場說課,其他教師評課并撰寫“同說一課”材料。通過集體磨課,不僅授課教師收獲大,聽課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3.以制度保證學校課程持久力

為保證學校新課程建設的有序進行,貫徹落實北京市課程改革的精神,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制定了相關配套文件,指導協調三級課程的整體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對方案進行修改和調整,通過《仁和中學課程評價體系》和《仁和中學教師培訓細則》,對教師進行監督,保證課程的“原汁原味”。

4.以課程搭建學生成長平臺

大膽取舍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識銜接。在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以數學為突破口,選派參加六年一貫制教學的優秀教師(這部分教師既教過初中,又教過高中),成立專門的教材研究小組,對初中教材進行大膽取舍,并把在高中常用的知識點與初中教材對接,盡管有些知識點在中考中不做要求,但是我們依然會在教學中重點講解,不給學生吃“夾生飯”,為學生的高中學習打下牢固基礎。

按需開掘,創新發展校本課程。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我們按需開掘,創新發展校本課程,確定了“綜合閱讀”“興趣數學”“藝術鑒賞”“科技探秘”“陽光健體”“社會實踐”六類校本課程項目,先后開設了語文閱讀課、英語閱讀課、機器人制作課、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實踐課、衛生與健康、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實驗、編織、篆刻、足球隊、乒乓球隊、長跑隊、籃球隊等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平臺。

5.以評價助推課程建設深入發展

學校“課程評價小組”結合新課程的實施,從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五個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具體要求,其核心內容就在于關注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除此之外,學校還制定了教師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教師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學生評價體系強調評價要關注學生的處境和需要,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的進步,開發學生的潛力,突出發展性的評價思想。

篇(3)

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為動力,緊緊圍繞教育教學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以促進教育現代化為龍頭,以實施“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為抓手,以提高教師師德水平和教學能力為重點,加快建設一支適應教育教學要求的教師隊伍,為全縣教育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工作任務

(一)名師名校長工程

1、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名”工程。做好優秀教師、優秀校長培訓工作。繼續舉辦優秀教師、優秀校長高級研修班。計劃20*年4月開班。優秀校長研修班約30人,初中語、數、外優秀教師班60人。以上兩個班的培訓內容為教育理論、學科教學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技術能力等內容。主要培養方式:實行研修導師制,組建專家指導團,為培養對象進行專門指導;送出去、請進來,組織專項理論學習,聽取國內高層教育專家舉辦的學術講座;開展網絡研修提高理論素養;組織培養對象去高校或教改前沿地區研修學習;組織培養對象到境外短期培訓,拓寬視野;進行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密切結合,以多種形式組織培養對象進行課堂教學實踐與教學成果的示范和展示活動,舉辦名師“網絡沙龍”、學術論壇,進行案例分析,組織名師講師團等。

2、打造骨干教師隊伍。舉辦小學語文、數學骨干教師及初中語、數、外骨干教師培訓班各一期,每期50人。

3、搞好校干培訓工作。強化校長培訓,做好新任校干的崗位培訓。舉辦校干提高培訓及高級研修班,選送一批青年骨干校長到蘇南學校掛職鍛煉。繼續選送優秀校長到國外培訓和學術交流。培養一批省市縣名校長。

20*年全縣校干培訓主要活動安排

序號

班別

開班時間

學習時間

1

中小學骨干校長培訓班

4月

3年

2

中小學校干任職資格培訓班

已開班

1年

3

幼兒園園長培訓班

9月

半年

4

學校管理專題講座

4月、11月

兩天

(二)專家引領

1、20*年5月,聘請海安縣教育局副局長柳夕浪作《課堂教學臨床指導》專題講座;聘請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李希貴作《校園文化建設》報告;聘請海門東洲中學校長張炳華作《名校創建》報告。

2、20*年10月,聘請《人民教育》編輯部管理室主任任小艾做《班主任管理藝術》講座;聘請南京市行知小學校長、江蘇省名校長楊瑞清作《賞識教育》講座。與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聯系,聘請國家或省級名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或上示范課。

(三)骨干示范

1、發揮名特優教師的骨干示范與輻射作用。以《*縣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人才資源庫》為依托,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在教師全員培訓中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凡列入人才資源庫的我縣市級以上(含市級)骨干教師每人須準備一個專題講座和二節示范課,縣級骨干教師每人須準備一個專題講座和一節示范課,在20*年4月15日前把準備的講座、示范課題目報培訓部備案,以備全縣各單位根據需要選聘。

2、借鑒省教育廳、省教師培訓中心送培到市(縣)的成功做法,創造條件,組織開展“送培到鎮”活動。(1)活動形式:主要有名師講座、成長故事和經驗分享、優質課觀摩、評課與分組對話、學術報告等。(2)活動安排:每次活動之前由培訓部和當地中心校聯系,共同確定開設講座與示范課的人員、內容、地點、使用班級、參加人員等具體事項,制定詳細的“送培到鎮”活動方案。具體日程安排如下(各鎮中學另行安排):

時間

單位

時間

單位

時間

單位

4月

張莊中心校

5月

城鎮中心校

10月

河口中心校

4月

龍固中心校

6月

張寨中心校

10月

安國中心校

4月

五段中心校

6月

楊屯中心校

11月

棲山中心校

5月

大屯中心校

9月

敬安中心校

11月

鹿樓中心校

5月

胡寨中心校

9月

魏廟中心校

12月

朱寨中心校

(四)讀書活動

在借鑒20*年讀書活動經驗的基礎上,20*年每位中小學教師和校干至少精讀兩本教育教學書籍,一本為必讀,一本為選讀。教師必讀書目為《課堂教學臨床指導》,要結合教學實踐寫出心得和教學反思,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將開展優秀論文評選,并選出較好的在《*縣教育》發表或推薦到省市以上刊物上發表。各鎮中心校、鎮中學、縣直學校可組織讀書報告會,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將在此基礎上組織讀書報告會,并進行評比、獎勵。8月份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統一命題,各鎮(中學)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縣直學校組織知識競賽;教師選讀書目:由教研室提供各學段、各學科教師讀書書目(見附表),教師結合本學科教學需要自己選擇。教師所選書目由各單位聯絡員匯總后報培訓部備案。校干必讀書目:《中國著名校長的管理奇跡》,8月份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組織校干集中統一電腦比賽。校干選讀書目:由校干本人結合自身成長和學校發展需求選讀,報培訓部備案。教師和校干讀書要有計劃,各單位對教師和校干讀書要多采取激勵措施,并及時進行階段性檢查,使讀書活動不再流于形式,使讀書成為教師的一種精神享受。

(五)班主任培訓

依托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絡聯盟、江蘇省教師教育網、徐州教育網等班主任培訓平臺,加大班主任培訓力度,主要在暑假期間開展在崗班主任全員培訓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等專題培訓,使我縣中小學班主任做到全員培訓、持證上崗。

(六)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

全面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計劃”。組織中小學教師參加縣教師進修學校正在進行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20*年力爭我縣中小學教師通過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考試認證(初級)的達60%以上,其中校干認證率要達100%,培訓部12月份對校干和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認證過關情況進行全員檢查。

(七)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要突出一個“實”字,真正做到研訓一體,把教師培訓與教學工作、教研工作結合起來,把教師培訓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1、信息技術培訓。對全縣男55歲、女50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使他們學會文字編輯處理,上網查找、下載教學資料,接收、發送電子郵件,制作課件等基本操作。5月底由各鎮(中學)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組織考試,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進行巡視,并組織開展課件制作等競賽活動。

2、認真開展中小學教師觀課、議課、優質課評選活動,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在中心小學、初中開展集體備課、觀課、議課活動(磨課),高中開展“磨題”活動,磨課程序是:活動策劃分解落實任務第一次上課第一次磨課教者反思改進教學第二次上課(置換上課)第二次磨課教研組集體愉悅活動交流磨課心得活動總結、撰文投稿。活動流程及每學期活動次數可結合本單位實際靈活把握,做好活動資料的整理工作。

在磨課的基礎上,各鎮中心校(中學)在10月底前至少開展一次教師全員優質課評選活動,評出等第向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推薦;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將在11月份組織全縣優質課評比活動,并把獲獎優質課教案掛在*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網站上,供全縣中小學教師學習。

3、深入廣泛開展教材教法全員、全面培訓。通過教材教法集中輔導、集體備課、看錄像、案例分析、循環說—觀—議課、教學經驗交流、網上學習等方式,力爭使每位教師掌握課標,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法,提高教師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全面提高學科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4、網絡培訓。充分利用好“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http//)“江蘇教師教育網”(http//)“徐州教育服務平臺”()“*縣中小學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網”()等中小學教師培訓專業網站的免費資源開展培訓。

加強我縣教育網絡建設,充分發揮我縣省、市、縣各級名優教師和各學段、學科中心備課組的示范引領作用,把他們整理出的專題講座、優秀教案掛在我縣的網站上,供我縣中小學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用。

加強對網上培訓的管理,縣教師與學習資源中心電教部負責對網上培訓的設備、技術支持監督管理考核工作。

(八)加強檢查與指導,規范校本培訓活動

1、指導各單位扎實開展校本培訓活動。20*年各單位校本培訓要以“備好課、上好課、評好課、命好題、育好人”為總體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培訓質量為主線,全員培訓,分層設計,按需施訓,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能力和自主發展水平。(1)培訓要增強針對性:根據教師專業成長的實際需要,圍繞著本單位教師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特別是薄弱學科、薄弱年級教師的現實需求,科學設置培訓目標和內容,精選及開發符合本單位實際的培訓內容,增強針對性,提高培訓質量。(2)培訓要突出實踐性:圍繞教師課堂教學,通過專題學習、校本及網絡的交互活動、優質資源服務共享,并以專家或骨干教師引領、培訓者助學、同伴互助等手段解決教師的現實問題,把學、練、評、改、賽、考等形式有機結合,扎實提高教師專業水平。(3)培訓要體現創新性:根據單位現有條件,合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發揮遠程教育資源的作用,以前瞻性、實效性、發展性和降低培訓成本為目標,不斷創新培訓形式。(4)培訓要強化實效性:實行培訓計劃申報備案、培訓準入、評估考核制度,強化培訓過程的管理,根據本單位教師的學科、學段特點,分類分層,進行有效的培訓和指導。嚴格培訓考核,把“考”與“學”“練”“評”“改”“賽”等形式有機結合,“以賽督考”,“以考促訓”“以訓導練”“以練引學”。考核有計算機或書面考試技能測試、成果考評、成長記錄等多種形式。

篇(4)

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在基礎教育領域內,對在職教師進行的以提高師德水平、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和自主發展水平為目標的培訓機制、內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培訓主體、培訓理念、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手段(方式、方法)與培訓管理(過程監控、考核評價)等,這些要素的優化組合及發揮獨特作用的過程,就是模式生長、發展、形成的過程。培訓理念及其指導下的培訓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師培訓的質量,湖北省樹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新理念,并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構建了新的教師培訓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需要的教師培訓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組織運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兩線四級”的組織運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的“兩線四級”組織運行管理體系。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省、市、縣、鄉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培訓基地,組織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保證培訓工作的運行。

省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負責制定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規劃和政策;組織制定各類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計劃;組織編審教材;審批全省高、初中教師繼續教育基地的辦學資格并加強對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的指導;檢查指導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省統一要求,負責制定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施規劃和措施;負責本地區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設,負責審批本地區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地的辦學資格;籌措和管理教師繼續教育經費;考核、評估并指導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本地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規劃并組織實施;負責本縣(市)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籌措和管理繼續教育經費;指導鄉鎮及學校的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綜合考評、獎懲制度等繼續教育的驅動機制。

鄉鎮教育管理部門和教師任職學校有計劃地選派、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并籌集相應的師訓經費。中小學校長負有組織和指導本校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責任,把教師的繼續教育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程,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

省、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依托教師進修院校和師范院校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協助教育行政部門抓好本區域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行成績考核和證書登記制度。繼續教育基地負責做好學員的培訓、考核和登記工作。對完成了繼續教育的規定學時并經考核合格者,頒發省教育廳統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結業證書。

2.“三位一體”的組織運行管理模式

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湖北省實施了“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此項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體運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廳為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而采取的重要舉措。從2005年開始,用5年時間,將全省現有的10萬農村鄉鎮中小學教師(其中校長培訓1萬人),集中到武漢市進行免費培訓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標購買培訓,受訓者全免費接受培訓,嚴格考核培訓情況,根據績效給予獎勵的運作模式。在具體運作方式上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安排培訓時間,統一設計培訓課程,統一調配培訓師資,統一規定培訓方法,統一訂購生活用品。在培訓工作實施過程中,省教育廳、培訓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建立了“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加強培訓工作的管理和質量監控。

省教育廳負責培訓方案的制定、實施和管理,培訓師資的選配、資源建設,加強培訓過程的質量監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參訓學員的選送、組織與協調。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按時組織好學員報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確保學員往返和培訓期間的安全,敦促學員完成集中培訓后的在崗研修任務。承擔培訓任務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資源,提供優質培訓服務,確保培訓質量。“工程”參加單位及其領導都按照職責分工,切實承擔起相應的工作任務。省教育廳領導高度重視“工程”的統籌與協調、實施與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組織模式的個案分析

1.“三型十環”培訓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學教師培訓實踐中總結出“三型十環”培訓模式。“三型十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是教師需求多元化和教師培訓多樣性理論。“三型十環”模式構建的實踐依據是校本培訓經驗的總結。教師校本培訓,必須充分考慮欠發展類、發展類、優先發展類的不同實際及多種需求,設計教師培訓的多樣性培訓模式。“三型十環”模式的構架主要有三種模式:學習——崗練——考評——分層模式;分層——研訓——師導——定向模式;定向——專修——獨創——發展模式。十堰市實驗區按照行動研究的基本思路,構建了九種校本培訓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式、現場診斷式(微格式)、問題探究式、專題講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體驗式、自修——反思式、研訓互動式、網絡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總結提煉出了適合各種不同類型學校的校本培訓“三型十環”模式,用于實驗區的學校和縣市部分中小學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該模式正由實驗區向全市中小學輻射實施。2.“專家診斷”式培訓模式

在教師培訓實踐活動中,武漢市洪山區積極試行“專家診斷”式培訓模式。所謂“專家診斷”培訓,即選出的專家組對參訓教師進行培訓前的調查研究后,針對不同的教師存在的問題,采取集中、分組、個人培訓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專家“會診”,因材施訓。“專家診斷”培訓的理論依據是皮亞杰的“臨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會診”理論;成人個性雖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也是可塑的;發展學生個性與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具備鮮明特色與個性的教師。“專家診斷”培訓遵循主體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專家診斷”培訓采取一看、二聽、三察、四議的診斷形式與方法。診斷標準與內容一要以學員個性特征為依據,二要以骨干教師標準作為依據,三要以新世紀對教師的要求為依據。“專家診斷”培訓的程序:①聘請專家,成立小組;②自我評價,提出問題;③專家診斷,確定目標;④制定方案,實施培訓;⑤效果評價,總結提高。如此培訓,形成了一批具有獨特教學風格和鮮明個性的骨干教師。同時也遇到一些困難,如實踐場地難找,工學矛盾,經費緊缺教材缺乏,給參訓教師備課造成了困難,從而影響培訓效果。

3.校本培訓能級模式

2004—2007近三年來湖北荊門東寶區教育局著力于具有“針對實際、強化實訓、突出實效”特點的校本培訓模式創新,展開了構建新型教師校本培訓能級模式的初步探索與實踐。所謂新型教師校本培訓能級模式,是一種以培養適應新課程和學生素質發展新要求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為目標,以學校為單位,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師能力發展為核心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體系。新型教師校本培訓能級模式的總體構架是:構建三大體系,形成三大平臺,達成三大愿景。

(1)目標與內容體系:首先是明確總體目標定位,達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構建“能級模式”為支撐,切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二是以發展教師“八項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職業表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學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爭創能力)為支撐,切實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三是以優化師資團隊“三型”(成長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發展結構為支撐,切實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其次是分能力項目、年度(學期)和具體實施培訓活動項目,擬定明確的培訓目標要求。形成培訓內容菜單:一般可分A培訓能力項目、B必修課程要目、C能力實訓要點三級來編制,并相應附加必要的實施說明。

(2)途徑與方法體系:搭建自主研修、崗位培訓、遠程教育三大平臺,突出“主體化”、“一體化”、“信息化”特點。

(3)管理與評價體系構建要求:落實機構,落實常規,落實評價。

4.課題驅動模式

2007年,蘄春縣被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有效推進區域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實驗區,申報的子課題《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總課題組審定批準。參與課題實驗為該縣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提供新的發展支點。以課題為載體,以校情為依據,進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訓的新模式、新策略,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實現全縣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篇(5)

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在基礎教育領域內,對在職教師進行的以提高師德水平、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和自主發展水平為目標的培訓機制、內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培訓主體、培訓理念、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手段(方式、方法)與培訓管理(過程監控、考核評價)等,這些要素的優化組合及發揮獨特作用的過程,就是模式生長、發展、形成的過程。培訓理念及其指導下的培訓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師培訓的質量,湖北省樹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新理念,并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構建了新的教師培訓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需要的教師培訓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組織運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兩線四級”的組織運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的“兩線四級”組織運行管理體系。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省、市、縣、鄉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培訓基地,組織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保證培訓工作的運行。

省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負責制定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規劃和政策;組織制定各類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計劃;組織編審教材;審批全省高、初中教師繼續教育基地的辦學資格并加強對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的指導;檢查指導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省統一要求,負責制定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施規劃和措施;負責本地區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設,負責審批本地區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地的辦學資格;籌措和管理教師繼續教育經費;考核、評估并指導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本地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規劃并組織實施;負責本縣(市)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籌措和管理繼續教育經費;指導鄉鎮及學校的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綜合考評、獎懲制度等繼續教育的驅動機制。

鄉鎮教育管理部門和教師任職學校有計劃地選派、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并籌集相應的師訓經費。中小學校長負有組織和指導本校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責任,把教師的繼續教育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程,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

省、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依托教師進修院校和師范院校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協助教育行政部門抓好本區域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行成績考核和證書登記制度。繼續教育基地負責做好學員的培訓、考核和登記工作。對完成了繼續教育的規定學時并經考核合格者,頒發省教育廳統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結業證書。

2.“三位一體”的組織運行管理模式

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湖北省實施了“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此項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體運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廳為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而采取的重要舉措。從2005年開始,用5年時間,將全省現有的10萬農村鄉鎮中小學教師(其中校長培訓1萬人),集中到武漢市進行免費培訓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標購買培訓,受訓者全免費接受培訓,嚴格考核培訓情況,根據績效給予獎勵的運作模式。在具體運作方式上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安排培訓時間,統一設計培訓課程,統一調配培訓師資,統一規定培訓方法,統一訂購生活用品。在培訓工作實施過程中,省教育廳、培訓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建立了“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加強培訓工作的管理和質量監控。

省教育廳負責培訓方案的制定、實施和管理,培訓師資的選配、資源建設,加強培訓過程的質量監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參訓學員的選送、組織與協調。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按時組織好學員報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確保學員往返和培訓期間的安全,敦促學員完成集中培訓后的在崗研修任務。承擔培訓任務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資源,提供優質培訓服務,確保培訓質量。“工程”參加單位及其領導都按照職責分工,切實承擔起相應的工作任務。省教育廳領導高度重視“工程”的統籌與協調、實施與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組織模式的個案分析

1.“三型十環”培訓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學教師培訓實踐中總結出“三型十環”培訓模式。“三型十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是教師需求多元化和教師培訓多樣性理論。“三型十環”模式構建的實踐依據是校本培訓經驗的總結。教師校本培訓,必須充分考慮欠發展類、發展類、優先發展類的不同實際及多種需求,設計教師培訓的多樣性培訓模式。“三型十環”模式的構架主要有三種模式:學習——崗練——考評——分層模式;分層——研訓——師導——定向模式;定向——專修——獨創——發展模式。十堰市實驗區按照行動研究的基本思路,構建了九種校本培訓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式、現場診斷式(微格式)、問題探究式、專題講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體驗式、自修——反思式、研訓互動式、網絡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總結提煉出了適合各種不同類型學校的校本培訓“三型十環”模式,用于實驗區的學校和縣市部分中小學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該模式正由實驗區向全市中小學輻射實施。

2.“專家診斷”式培訓模式

在教師培訓實踐活動中,武漢市洪山區積極試行“專家診斷”式培訓模式。所謂“專家診斷”培訓,即選出的專家組對參訓教師進行培訓前的調查研究后,針對不同的教師存在的問題,采取集中、分組、個人培訓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專家“會診”,因材施訓。“專家診斷”培訓的理論依據是皮亞杰的“臨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會診”理論;成人個性雖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也是可塑的;發展學生個性與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具備鮮明特色與個性的教師。“專家診斷”培訓遵循主體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專家診斷”培訓采取一看、二聽、三察、四議的診斷形式與方法。診斷標準與內容一要以學員個性特征為依據,二要以骨干教師標準作為依據,三要以新世紀對教師的要求為依據。“專家診斷”培訓的程序:①聘請專家,成立小組;②自我評價,提出問題;③專家診斷,確定目標;④制定方案,實施培訓;⑤效果評價,總結提高。如此培訓,形成了一批具有獨特教學風格和鮮明個性的骨干教師。同時也遇到一些困難,如實踐場地難找,工學矛盾,經費緊缺教材缺乏,給參訓教師備課造成了困難,從而影響培訓效果。

3.校本培訓能級模式

2004—2007近三年來湖北荊門東寶區教育局著力于具有“針對實際、強化實訓、突出實效”特點的校本培訓模式創新,展開了構建新型教師校本培訓能級模式的初步探索與實踐。所謂新型教師校本培訓能級模式,是一種以培養適應新課程和學生素質發展新要求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為目標,以學校為單位,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師能力發展為核心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體系。新型教師校本培訓能級模式的總體構架是:構建三大體系,形成三大平臺,達成三大愿景。

(1)目標與內容體系:首先是明確總體目標定位,達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構建“能級模式”為支撐,切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二是以發展教師“八項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職業表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學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爭創能力)為支撐,切實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三是以優化師資團隊“三型”(成長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發展結構為支撐,切實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其次是分能力項目、年度(學期)和具體實施培訓活動項目,擬定明確的培訓目標要求。形成培訓內容菜單:一般可分A培訓能力項目、B必修課程要目、C能力實訓要點三級來編制,并相應附加必要的實施說明。

(2)途徑與方法體系:搭建自主研修、崗位培訓、遠程教育三大平臺,突出“主體化”、“一體化”、“信息化”特點。

(3)管理與評價體系構建要求:落實機構,落實常規,落實評價。

4.課題驅動模式

2007年,蘄春縣被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有效推進區域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實驗區,申報的子課題《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總課題組審定批準。參與課題實驗為該縣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提供新的發展支點。以課題為載體,以校情為依據,進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訓的新模式、新策略,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實現全縣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篇(6)

“鱷魚張開嘴,這個時候,它突然吞進去一個很重要的物品,如果要取出來該怎么辦?”她面帶微笑,向孩子們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很多學生回答:“用一根木棍,先把鱷魚的嘴支起來,就可以成功取出物品。”雒萍點點頭表示肯定:“這就是運用了三角形的性質,鱷魚的嘴與木棍形成了三角形,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來,雒萍深深意識到,好的引例既要與學生的認知接近,又要與教材緊密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思維的靈活性。她的教學方式靈活生動,不僅深受學生歡迎,而且她的公開課也曾多次獲獎。

今年51歲的雒萍,端莊優雅、笑容溫和,看起來遠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她笑稱這是“學術養生”。提起她,高新一中初中校區王鳳進校長贊不絕口:能力強、人品好,在學生、家長、老師中都有良好的口碑。雒萍用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敬業奉獻,不僅換來了學生對她的信任與尊重,也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抒寫了自己的不平凡……

學生心中的“第二家長”

常言說,三十而立。雒萍卻是在30歲那年辭去西寧重點中學――西寧虎臺中學的工作來到西安高新第一中學的。1995年5月,站在還正在建設中的高新一中工地上,雒萍無法相信再過4個月高新一中就要開課了。能建好嗎?她心里一點底都沒有。

雒萍說,正是因為高新一中是高新區辦的,校長又是西工大附中原校長皎秋萍,這兩點使她決定“二次創業”。

“皎校長的理念特別新,又重視人才。學校創立伊始,我們的住宿條件很差。記得有一天下雪,皎校長和學校后勤的一位老師踩著腳踏車,冒著雪為我們送蘆柑。當時心里覺得特別溫暖,再苦再累也值得。”

34年教學生涯,雒萍大部分時間擔任初中年級班主任。她認為,作為學生的“第二家長”,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要永遠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永遠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

雒萍記得,在她帶的學生中,有一個學生經常在課堂上暈倒。“剛開始我很緊張,經過與家長溝通發現,這個學生在課堂上暈倒是心理上的障礙。”

有一天跑操,還沒跑幾步,這個學生就又暈倒了。雒萍把他扶到辦公室沙發上休息,一會兒給他遞水,一會兒拿餅干給他吃。接著耐心地開導他,并希望他能勇敢地面對現實。經過一年的心理調整,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最終考上了大學。

雒萍說:“作為一個老師,除了愛學生外還要尊重學生,雖然他的年紀小,但他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老師的話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雒萍看來,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熱愛教育事業。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數學教師特有的理性思維,雒萍形成了其班主任工作“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顯著特點。她認為,初一“嚴”字當頭,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線;初二“活”字當頭,應以“寬嚴有度,活動育人”為主線;初三“導”字當頭,應以“提高認識,人生觀教育”為主線。除此,雒萍還善于運用“三情教育”:一情是師生情,師生情產生牽引力;二情是同學情,同學情產生互動力;三情是父母情,父母情產生親和力。

小凱是雒萍老師眾多桃李中的一個,也許是受小學頻繁轉學和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對什么事情都無所謂,我行我素。經過雒老師的長期開導以及用親情的感化,小凱在中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說:“我很幸運,遇到了一個不言放棄的好老師,不言拋棄的好集體。感激雒老師沒有放棄我,她是我永遠的師長和朋友。”

一件件小事匯聚起來,盡顯雒萍對學生的關愛之情。作為班主任、學生的第二家長,她凡事盡心盡責、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愛學生,讓他們在關愛中快樂成長。

大膽創新實施教學改革

身處教學前沿,雒萍秉承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倡導的大膽創新精神。為了激發和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身為數學教研組長的她帶頭組織教師,從2003年開始,在寒暑假、五一、十一長假期間,不再布置傳統類型的作業,而是為學生精心編制一份探究性作業。讓作業與生活相融,與社會相連,讓完成作業的過程成為形成探究能力的一種途徑,讓“優秀探究性作業展”成為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動力。如今,探究性作業已經作為學校一種制度規范下來,已成為假期作業的一種特定形式,也是學校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另外一個創新嘗試――分類作業。從2002年起,雒萍老師大膽創新,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保證教學質量前提下,為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她帶領數學組的全體教師率先組織編寫了校本練習――《數學分層練習冊》,推行“分類布置作業”的做法。即每天根據實際情況設計難度和數量不同的A、B、C三類作業,供學生自愿選擇。分類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們態度更加積極、主動、認真,作業的質量普遍提高,真正實現了“減負增效”。如今,分類布置作業已成為西安市中學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典范。

創新研究的步伐在行進,很快雒萍又投入到該校2010年5月份啟動的高新一中初中校區“拔尖創新人才教育培養項目”研究實驗之中。從2010年4個月的籌備期開始,到9月組建“超常教育”初中實驗班,加入國家級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雒萍作為智囊團核心成員參與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教學研究工作,并發揮著她的學術引領作用。目前,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創新班的教育特色“非常關注學生的心智成長;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意識;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健學生的體魄;常規教學不落俗套,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素質”已經初見成效,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反響。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數學“活起來”,雒萍老師在教學中組織開展“心動數學”“收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生活中的數學”“折紙”等活動,并進行了作品展出,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所帶學生先后有1人獲希望杯數學競賽金獎、35人獲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雒萍被授予“全國數學競賽優秀輔導員”稱號,并被評為國家數學競賽一級教練。

憑借精湛的課堂藝術、豐富的班主任經驗和教科研能力,雒萍不僅引領著高新一中初中校區的教科研工作,同時她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也影響著陜西省的初中教育教學。她連續多年參與陜西省《中考說明》的審定工作、參加陜西省中考數學閱卷工作、參與現用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編寫工作以及承擔省、市、區、縣、校各類教育教學報告。因為在教育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她曾5次榮獲西安高新區優秀黨員、3次獲得西安高新區優秀教師、2次獲得西安高新開優秀員工稱號,以及陜西省優秀班主任、雁塔區優秀教師等榮譽。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

在自己快速成長的同時,雒萍更不忘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以實際行動在教學一線崗位上發揮著“名師”的引領作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

隨著高新一中初中校區的“陜西省教學能手工作站”系列研修活動序幕的拉開,作為站長的雒萍,率先領導數學組針對省級課題“先學后教,提高課堂實效性研究”展開系列課例研究,在雒萍的周密安排下,先后由學校三位數學高級教師承擔了主題示范研討課。不僅展示了教師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廣大數學教師研究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熱情,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

篇(7)

“十一五”初,我縣有小學67所、初中30所、高中6所。80%的學校分布在川山區,規模均偏小,規模辦學效益低;相當一部分教師跨學科兼課,學科教師少,難以按學科科學合理地配置師資;教師互助的校本教研難以開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是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首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縣按照“撤并村小,初中出山,高中進城,三教統籌”的基本思路,對全縣基礎教育空間布局進行了調整,撤并學校38所,教育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總體穩定、局部調整 、中學宜撤則撤、小學宜留則留”的基本思路,在對家長、教師、學生進行深入細致調研及廣泛征求鄉鎮政府及村級組織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延慶縣“十二五”時期基礎教育資源整合實施方案》,聘請專家充分論證,并上報縣委縣政府批準,確定了以“一城五鎮”(延慶城區、永寧鎮、千家店鎮、康莊鎮、舊縣鎮、張山營鎮)為重點的整合工作目標,繼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撤并學校12所,整合后的學校辦學條件達到了北京市均衡驗收標準,學科教師配置更加科學。

通過布局結構的不斷調整,優質教育資源布局更加合理,規模辦學效益大幅提升,為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完善三級課程體系建設,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

課程是實施學校教育的載體和有效途徑,它解決的是學生學什么,培養學生什么素質的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不斷完善三級課程體系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諸方面素質全面、均衡、特色發展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中心。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升學教育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系存在認識上的偏頗,表現為重國家級課程,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重中高考考試學科課程,輕非考試學科課程;重地方和校本教材的開發,輕地方和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不斷推進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建設。

國家級課程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是專門為未來公民接受基礎教育后所要達到的共同素質而開發的課程。我縣把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級課程設置標準納入學校評價,規范國家課程開設,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不隨意增減課程,不隨意增減課時,多開應考科目課時,少開甚至不開非考科目課程,從而保障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2年起,我縣規范落實北京市地方課程設置要求,依據我縣具體情況,開發了《媯川文化》地方課程,經過修改完善,2011年,被北京市審定通過為北京市地方教材,《媯川文化》分旅游篇、地理篇、歷史篇,分別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七、八年級開設,全年開設13~16課時;開發了《延慶縣生態教育讀本》作為延慶縣地方實驗教材,分為小學冊和中學冊,分別安排在小學四~六年級和初中三個年級開設,每年級一個單元,每學年8課時。上述課程可由品德與社會、自然、科學及地理、歷史、生物教師擔任課程,與學科融合在一起教學,有效保證了地方課程按標準實施。

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我們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關注學生發展的主體性、實踐性;關注教師的主導性,注重教師的學科知識與實踐能力得到拓展;關注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來形成學校特色,確保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在學校特色形成過程中的基礎和保障地位。

中小學校依據新課程要求,對學校教師資源、學生需求、學校地域特點等進行認真分析,均開設了一門以上適合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有91.2%的小學自主研發校本教材并將其編輯成冊,有64.7%的小學各年級都開設了校本課程,35.3%的小學只在部分年級開設校本課程,體現了因校制宜的特點;開設形式以學校自主開發為主的占70.6%,其他29.4%的學校以成果轉化或引進教材為主。初中開發形成校本教材的學校占94.7%;19所初中校開發了72門學科拓展、文學素養、社科素養、藝術素養、興趣素養、體育健康六大類校本課程。在課時安排上,小學、初中分別有88.2%和70.4%的學校每周安排1課時,其他學校安排每周2課時或0.5課時,課時安排相對靈活且科學合理。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著力打造凸顯區域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不同的學生群體提供了精神食糧,促進了學生素質全面、均衡、個性發展。

三 深化開放式辦學,優化教育資源

延慶縣地域廣闊,相對封閉,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影響著三級課程的有效實施,制約著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十一五”初,延慶縣教委提出了開放式辦學,把開放式辦學作為深化課程改革,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十一五”期間,主要著眼于與縣域外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對接和有效利用。建立了以北京教育學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為基礎,以首都師范大學、西城教育研修學院為重點,以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美國、加拿大培訓機構等為補充的干部、教師培訓基地,形成了一支由專家、名師組成的較為固定的培訓者隊伍。通過國外、國內和縣域內集中組辦培訓、與教學同步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建立縣內研訓基地、專家深入教育教學指導等方式,開展分層分類全員培訓,縣域內外組班200多個,聘請專家講座指導2000多人次,提高了干部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同時,縣內各中小學與市區優質學校開展廣泛的手拉手活動,“十一五”期間與市區129所優質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圍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研科研開展廣泛的干部、教師、學生雙走進活動。

“十二五”初,縣教委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開放式辦學,著眼于從全縣和學校的實際需求出發,聚焦合作內容,形成合作項目,精選合作對象,采用項目合作的推進方式,以區域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引領和指導,以縣內干部教師為操作主體,以整體提升干部教師隊伍的管理、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形成我縣一定數量的干部教師個體和集體優質教育資源,逐步融入了市區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的目標。目前,形成了培訓、管理、科研、教研、德育、教學、信息等方面的系列合作項目。

同時,我縣強化區域內校際間的開放與合作。“十一五”期間,主要采用聯片教研的形式,以解決川山區學校校本教研難以開展的問題。“十二五”初,在聯片教研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學區化管理”的實驗探索。以整體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為根本目的,以“既求優質師資的均衡分布,更求優質師資的均衡使用”為手段,以“協作區”為載體,最大限度地實現縣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整體提升教育質量。根據我縣中小學地理位置的分布、學校規模大小和城鄉學校的層次差異等多種因素,分學段選擇城、川、山若干個學校分別組成協作區,小學組成五個協作區,中學組成三個協作區;建立協作區領導小組和學科大教研組,圍繞學校管理、教師培訓、教師使用、教研科研、德育活動、信息資源等方面,努力實現軟硬件資源的共享。

通過不斷深化“開放式辦學”,干部教師隊伍的管理、教育、教學、研究水平整體提升,逐步實現融入市區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的目標。

四 聚焦課堂,轉變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十一五”以來,我縣教委把轉變教與學的方式作為課程改革的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整體提升區域教育質量和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異作為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任務。著眼于以知識論為支撐的課堂教學向以學生主體論為支撐的課堂教學的轉變,本著“研訓教一體化”的原則,致力于體現學生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學習方式的實踐探索。

按照現代課改要求,依據教育學關于主體實踐的觀點,把教學活動看成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學習工具、方式、方法,遵循一定的學習程序,作用于學習對象,并獲得預期的學習目標,滿足個體一定需要的主體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劃分為主體(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主體意識等)、對象(教材、課標、考試說明等)、目標(三維目標)、過程(教學環節和細節)、工具(肢體工具、物化工具和文本工具)、方式(課堂組織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方法(思維方法、學科方法、學習習慣)、反饋等基本要素,對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進行深入研究探索。著眼于學生知識及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師對教材、課標、考試說明等的研究探索,提煉知識點、能力點,以落實“知識與能力”維度的目標;著眼于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主體意識的培養,強調對知識的倫理價值和評價反饋方式的研究,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著眼于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習工具、方式、方法選擇與運用的研究,以落實“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基于上述思路,我們制定了學期教學設計方案、章節教學設計方案、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教學設計研究》一書。

為了進一步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2010年開始,組織全縣骨干教師分工合作,進行了專題課型的教學研究探索,依據學科特點把各學科的日常課堂教學分為不同專題課型,如概念課、實驗課、推理證明課、閱讀課、寫作課、字詞課,習題課、試卷講評課等,探索不同學科基本課型的教學模式,并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5冊《專題課型研究》。

通過教與學方式轉變的實踐探索,整體提升了區域課堂教學效率,逐步使課程改革落到了實處,縮小了校際之間的質量差異。

五 加強三個質量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區域教育質量

篇(8)

全市上半年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典型引路和發揚團隊精神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點,進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促進了工作。二是把創新培訓形式和農村教師補充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進一步增強了活力,優化了結構,提升了素質。三是把推進高效課堂建設、開展幸福教育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進一步深化了課改,開放了課堂,提升了質量。四是把教師住房建設和重點工程實施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進一步改善了條件,穩定了隊伍,優化了環境。五是把財務后勤管理和項目建設管理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進一步規范了財務,保障了服務,嚴格了監督。六是把校園安保和維穩作為安全穩定工作的重點,確保了平安,維護了穩定,促進了和諧。

針對半年工作完成情況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標,陳斌指出,當前和下半年,要突出做好以下方面一些工作:

一是切實做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繼續開展深化學習貫徹執行新《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活動,強化正面引導、典型激勵,增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效性,樹立全市教師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新形象。圍繞“高效課堂”建設,重點做好教師培訓工作要以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為重點,采取實踐研修、校本培訓、集中培訓、遠程培訓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確保培訓取得實效。繼續實施“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行動計劃”。開展下鄉支教、送教下鄉、送培下鄉等活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進一步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和教師考核管理辦法,開展優秀教師和師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二是要做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和法制教育,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積極創新德育活動形式。繼續開展“愛湖北•愛家鄉”主題教育讀書活動。圍繞“高效課堂、幸福教育”,在創學校特色上下功夫。下半年舉行一次高效課堂展示課活動,總結幾所不同層次學校“高效課堂、幸福教育”的特色經驗,推介一批教師高效課堂教學案例。要進一步強化高中教學管理,推進高中課程改革。抓好新課程教師、校長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校長新課程改革領導力。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制度,開展高效課堂建設研究,建立學校新課程改革動態評估機制,創造高中新課改良好的社會環境。召開高考表彰獎勵大會,為2011年高考再上新臺階鼓舞士氣。要加強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的管理和應用,提高資源應用的有效性。加強實驗教學和規范管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三是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要做好重點項目工程建設,抓好龍鳳高中、小渡船中學和其它有關重點項目建設工作。繼續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按照上級的部署,積極推進校舍安全工程,進一步改善校舍條件。著力推進農村教師“經濟適用房”和周轉房建設,確保按期竣工。加強農村初中實驗室建設和文體器材設施配備,新建實驗室達到相關標準。加強圖書室建設管理工作。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套設施標準化建設,以“十有八配套”為主要目標,改善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生活條件。

篇(9)

面對新世紀新使命,教師做好準備了嗎?學校做好準備了嗎?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如何優化教師評價?本期《治校方略》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浙江省溫州市第八中學,聽聽該校蓋慶春校長對八中人全新職業人生的規劃和打造。

蓋慶春:中學高級教師,溫州市名校長。現任溫州市第八中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曾被評為鹿城區優秀班主任,溫州市優秀班主任,榮獲溫州市第五屆“園丁獎”。著有《科研興校的認識與實踐》和《中學教研組建設論綱》。

讓專業發展作為教師職業生涯的追求

坐落于溫州老城中心區蟬街的溫州市第八中學,是一所浙江省重點中學。她西臨松臺山,東接五馬街。學校用地原為近代國學大師、教育家孫詒讓先生創辦的溫州師范學堂舊址,后幾度變更,于1971年成為溫州八中校址。40年來,溫州八中風雨兼程,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碩果累累,贏得了社會甚好的口碑,已成為浙南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現代化品牌學校。

一談起學校40年的辦學歷程,身為“資深八中人”的現任校長蓋慶春不無感慨。他說:“從20世紀70年代的白手起家、80年代的艱苦創業,到90年代的異軍突起,八中一直行走在一條上升的曲線上。這是歷屆八中人本著‘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的育人態度,傳承‘敬業、務實’的八中精神,努力追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勇于奮進,求實創新的結果!”

被溫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溫州名校長”榮譽稱號的蓋慶春校長,于1981年入校,1996年起任副校長兼任黨總支副書記,1998年調任溫州第七中學校長,2004年2月調回八中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作為政教主任“出身”的他,無論面對學生工作還是教師工作,始終把人的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他說:“沒有教師的發展,何談學生的發展?沒有全體教師的發展,何談全體學生的發展?一支精品的師資隊伍,是培養精品學生、創建精品學校、辦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的基礎。”

為此,學校系統規劃了一個基于校本的教師培養模式,要傾力培養每一名教師成為實踐新課程追求新教育的教師,引導每一位八中人將追求專業發展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追求。

《中國教師》:蓋校長,您好!聽說貴校出臺了一個“名優教師培養”行動方案,專門打造師資隊伍。請問,“名優教師培養”行動有何含義和內容?

蓋慶春: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顯示,教師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伯頓(Burden)等人提出教師發展三階段說:求生存階段、調整階段、成熟階段。美國學者卡茨(Katz,1972)有四階段說:求生存期、鞏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休伯曼(Huberman,1993)則提出五階段說:入職期、穩定期、實驗和轉變期、平靜和保守期、退出教職期。而費斯勒(Fessler,1984)將教師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職前教育階段、引導階段、能力建立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生涯挫折階段、穩定和停滯階段、生涯低落階段、生涯退出階段。盡管學者對教師發展階段說法不一,但一致肯定的是教師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學校要著眼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來設置不同的發展目標以及考核評價方式,以支持和幫助處于不同階段的教師得以發展,讓每一位教師在新世紀新教育的實踐中不掉隊!

基于此想法,我們的“名優教師培養”行動方案兼顧了全體教師的發展,從三個層次去發展教師:針對教齡5年內的青年教師進行第一層次的適應型培養,對40周歲以內的任職高級教師之前的教師進行第二層次的提高型培養,對35周歲以上的高級教師進行第三層次的特色型培養。三個層次的培養均有考核驗收:第一層次的師徒結對的考核驗收,第二層次的校級“教壇新星”和“優秀青年教師”的考核驗收,第三層次的校級名師的考核驗收。另外,還有系列面向所有層次教師的共性拓展,包括教育科研、德育工作、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拓展性培訓,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以多種途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中國教師》:“名優教師培養”行動關注了每一位教師每一階段的專業發展,這非常好。那么“名優教師培養”行動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有哪些呢?

蓋慶春:尚且談不上模式,更確切地說,是促進不同階段教師發展的幾條途徑和方法吧。以校為本,是“名優教師培養”行動的基本理念和實施途徑之一。注重以校為本開展教師專業發展研修,目的是將專業發展融入到教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使得專業意識和專業追求成為八中人的一種職業常態。

八中教師開展校本研修的方式有多種,例如“主題主講討論式”校本教研、開放式精品課堂活動、松山講壇、生涯沙龍、班主任沙龍,等等。

“主題主講討論式”校本教研現已是學校各學科教研組的常規活動,要求每一次活動有主題設計,有主講人、主持人、書記員,主講人主講后進行組內討論,書記員負責記錄。研修的主題緊密圍繞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并且基于課堂觀察開展主題研討。主講人和主持人由組內教師輪流擔任,教研組長充當導演角色,由主持人具體安排一切事務。每學期各教研組至少開展4次主題活動。從主題設計、主講并反思研討,每一位教師都不斷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新課程課堂教學行動研究,教師理解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基于此,學校進一步實行開放式精品課堂活動,深入營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的互聽互評互學互助的校本研修氛圍。開放式精品課堂的打造工作,首先由高三、初三畢業年段來主打。要求高三和初三任課教師每個月至少開出一節面向全校的研究課,畢業年段的每個備課組每個星期至少開出一節研究課。上學期有300多人次進入了高、初三教師的課堂,并且進行了議課活動,反響很好。這學期,學校將課堂開放的數量逐步地由局部擴展到全部,開課教師逐步地由被動發展為主動,促使每個教師主動開放自己的課堂。同時還實施了“推門課”制度,每個教師可以自由選擇課堂聽課,最終爭取做到所有教師每天“有課可選、有課可聽、有課可議、有課可學”,使八中課堂成為一個人人可自由選擇的開放的“課堂超市”。這不僅可促進教師精心上好每一節課,將追求質量提升的校本研修融入八中人的日常工作和職業生活之中,更能培養教師自主、合作的習慣和能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教師》:“名優教師培養”行動注重以校為本的教師研修,將教師行動研究常態化,使教師體驗到全新的職業生涯。我看到八中教師是喜愛這樣的職業生涯的。他們告訴我,學校還有松山講壇、生涯沙龍等教師活動,很受教師們的歡迎。

蓋慶春:專設松山講壇,作為八中教師自己的教育論壇,讓八中人講八中人自己的故事,為了給教師鼓勁。教師每日沉浸于新課程的研討和實踐之中,教師的點滴進步、發展,都可在松山講壇上與他人分享,或講課堂、或講讀書、或談生活、或談理想,關注八中校園文化,彼此分享心得體會,匯集八中的智慧精華,互相促進專業發展。講壇取名“松山”,是以八中為“山”,希望每一位八中人都能成為八中教壇上的一棵長青的松樹。2011年度共有8位教師登上松山講壇,例如陳婕老師以《海外歸來•我成長》為題,講述了自己國外教學的經歷,王立東老師以《我要成長》為題為大家講述了自己成長的心得體會,還有胡子立老師《關于閱讀的無主題演講》、鄭怡老師《一個人的閱讀》等講座,都給大家帶來啟發。

另外,為了促進青年教師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校特意開展生涯沙龍活動,以幫助教師不斷反思,清晰自己的發展目標。生涯沙龍氛圍輕松活躍,大家相互交流討論,不僅有專家、名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的指點引導,還有年長教師在生活規劃方面的指導。推心置腹、真誠交流的沙龍活動不僅促使每一個青年教師有了個人發展規劃,更是凝聚了教師之間良好的同事情感,形成了八中積極上進、共求發展的教師團隊。

《中國教師》:聽教師們說,學校經常邀請一些教育專家、社會名流給大家做講座,一些學科骨干教師還被陸續派到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等學府脫產培訓。

蓋慶春:注重以校為本的教師研修,但不是局限于校本。“請進來、走出去”的專題培訓是“名優教師培養”行動的另一種途徑和方法。把專家請進來的培訓,專門針對全體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碰到的共性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給予拓展培訓。當然培訓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教學專業,還包括教師心理輔導、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等內容,即著眼于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以促進教師人的發展,所以請來的專家不僅僅是教育行家,也有社會知名人士。走出去的培訓形式多樣、靈活,既有短期也有長期的,既有個別教師的也有集體外出的,既有去往全國各地學校考察甚至掛職鍛煉的,也有去往高校聽課培訓甚至脫產學習的,甚至有去國外學習的。教師走出去聽聽、看看、想想,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學校將培訓機會作為獎勵教師、獎勵教研組的一種方式,鼓勵和鼓舞大家。

《中國教師》:我發現八中教師之間除了親切和諧的同事關系,還有非常親密的師傅、徒弟關系。“我師傅”“他師傅”“你的徒弟”“他的徒弟”是常聽到的教師之間的稱呼。

蓋慶春:不同層面的師徒結對也是我校教師培養的一種方式,分為校內師徒結對和跨校師徒結對。每年召開師徒結對的動員會、拜師會、出師會。動員會主要是為年輕教師召開的,使其了解師徒結對的任務,了解校內有哪些師傅可以找,然后通過師徒之間的雙向選擇,在拜師會上宣布師徒結對名單,公布每對師徒的工作方案。徒弟經過學校考核后,合格或優秀的,學校專為他們召開出師會,并提供校外名師供徒弟進一步拜師學藝。無論是作為徒弟的青年教師還是作為師傅的骨干教師,都非常喜歡“師徒結對”,他們稱拜師會、出師會,是大喜的日子。師傅與師傅之間,常會“曬曬”徒弟們的點滴進步;徒弟與徒弟之間,常會“賽賽”師傅給的點子、法寶。呵呵,八中人之間的氛圍確實不錯!有的徒弟已成為他人的師傅了,對自己的師傅還是一直尊稱為“我師傅”,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了。

以發展性評價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

《中國教師》:聽說貴校有各類教學擂臺、評比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給予教師鍛煉的機會,也為教師提供檢驗、展示自己專業發展的平臺。

蓋慶春:以評價激勵教師發展,這也是“名優教師培養”行動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在謀求自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需要展示的舞臺和認同的掌聲。我們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設置校新星、校骨干、校名師的評比活動,使得每一層次的教師都能得到鼓勵和表揚。同時,舉辦各類教科研、教學技能評比活動,既留下教師進步發展的點滴足跡,更激發教師前進的動力和步伐。

另外,在教師評價考核方面,我們經過全體教師的協商,特制定《溫州八中教師考核暫行辦法》,激勵教師的個人成長。評價內容包括常規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常規性評價包括師德師風、教學常規、教學研究、校本培訓、教學績效等;發展性評價包括教學研究、學科競賽、承擔講座、校本課程等。每學期評定一次,由辦公室、高中部、初中部、教師教育科研處、政教處、教務處、安保處、教研組、年級段等處室部門對教師常規工作的量化和教育教學工作成效的量化進行評估。評估的重點在于發現教師的進步,給予各種獎勵,例如對教師積極參加各級教科研課題、論文評比等活動的獎勵,積極參加各類教學技能競賽的獎勵,會考工作及成績的獎勵,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的獎勵,等等。今后,我們會進一步結合教育部《教師專業標準》的精神和規定,發展和完善八中教師的評價考核。

除了教師個人考核獎勵之外,還有針對教研組的考核獎勵制度,以激勵教師的團隊合作。從四個方面考核教研組的工作,一是教研常規,考核教研工作計劃以及落實情況;二是教師培養,考核教研組教師培養工作的開展情況及成效;三是教育科研,考核教研組教科研的開展情況與成效;四是特色工作,考核教研組承辦校園文化活動、承辦市直以上教研活動、有效開展特長生培養等系列活動情況。教研組的評價制度激勵了各學科教研組的奮發向上,部分學科教研組在溫州市已經發揮了頭雁的作用,引領兄弟學校“群雁”的成長。例如,2011年度我校成為溫州市初中語文學科基地、高中英語教師培訓基地、高中生物學教師培訓基地,成功地承擔了溫州市部分學科教師培訓指導工作。

《中國教師》:貴校教師對于“名優教師培養”行動是喜歡和肯定的,這一方面是由于“名優教師培養”行動兼顧了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貴校有許多切實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幫助教師發展。

蓋慶春:經過全體教師們努力,“名優教師培養”行動已有一定的成效。現已有7位教師獲全國勞模、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教師等殊榮,5人獲得浙江省特級教師、溫州市名師等稱號,58人獲得溫州市教壇新秀、學科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多位八中人被調到溫州市教師教育院、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成為“教師的教師”。發展教師,是為了發展學生。本著“學生為本,教師強校,品牌立校”的辦學理念,八中人還要繼續不斷地努力!

現在學校位于瑤溪的新校區建設進展順利,新校區按省一級重點中學標準建設,辦學規模60個班級,在校生3 000名,實行寄宿制管理。在未來的兩年里,可以實行初高中分校區辦學。到時,學校將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期,“新八中人”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學生的一生幸福而努力!

教師感言

紀健:

學校新學期讓老師們每個月開一節研究課,反映真實的日常教學,這不僅僅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還大大地促進了組內老師的溝通和交流,促使我們這批新教師專業的成長。

第一次開研究課的時候,它給我帶來巨大的挑戰,會感到很緊張。但是,正是這種緊張、挑戰,讓我更有創造力,視教室為重要的學習場所。在向同事們開放了自己的課堂后,大家會一起交流教學實際問題,身邊經驗豐富的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會給予我重要的指導。這使得我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細節,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發展進行反思。

打開教室之門,溝通和交流會使教師突破個人力量的局限性,使教學得到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胡子立:

我一直相信許多人都曾談及的經驗:演講和寫作是整理過去最好的方式。松山講壇正好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我需要坐下來靜靜地梳理和思考兩年來的教書生涯。我試圖找尋到一個恰當的角度,向我的前輩同行訴說兩年來我所走過的職業道路以及與之伴隨的欣喜與迷茫。梳理之中我發現,一直以來自己在學科教學之外投入最多精力的是撫慰學生的心靈。這些17歲的少年因為遇到此前人生從未出現的困擾,而向我發來了求救的訊號。例如:為什么人生那么無聊?為什么我跟別人都沒有什么話說?我需要什么樣的理想?有沒有一種情況是可以讓我們放棄生命的?大多時候,我通過與他們分享書、電影、音樂來帶他們走出困境,或者至少能緩解被問題困擾的焦慮。后來我將這些心靈探尋的故事在松山講壇上講述給周圍的同事聽。他們的認可讓我確信自己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教育之路: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以心靈感應心靈。

李強:

2011年暑期我校組織了教師進行心理健康C證培訓。聽了幾位心理學專家的講座,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收獲很大,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到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整體素質則直接關系到下一代的國民素質,也即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命運。因此從面向未來、關心下一代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對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好地引導他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通過培訓我認識到學生自己是心理發展的主體,教育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心理的自我矛盾運動,才能起作用。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具備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掌握了一些基本心理健康知識和技巧,它填充了我知識上的盲點。在將來的工作中,我一定將學來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中,讓學生們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王家躍:

“會考成績有了!可是剛分了班,我怎么從全段的學生中把新分班級的學生成績找出來呢?一個個找也太耗時了吧。”“這個簡單,用EXCEL中的‘VLOOKUP’,3秒鐘搞定!”在同事欣喜的眼神中,我得意地說。可暗地里還得歸功于上次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從“EXCEL之父”我校高級數學教師林勝杰老師處學到的這幾招還真管用,不僅大大方便了平時對學生各次成績的處理,提高了成績分析的效度,還能時不時在大伙面前秀一下,滿足一下那小小的“虛榮心”,真是助人樂己啊!靜心而想,類似的校本培訓學校組織過多次,而學到的一招半式在無形中給工作、學習帶來了便捷,真是挺好!

房潔:

兩年前我來到溫州,成為八中一員。在溫州生活的這兩年,過得很充實。在充實的背后,有著辛酸、疲憊,也有甘甜。我深知,自己的辛酸與疲憊來源于教學水平、專業知識等各方面的欠缺。雖然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曾不止一次“盜用”優秀教師的良方妙計,但是,事與愿違。在我無助之時,為我解困的是我的師傅――單茹茹老師。與她師徒結對的這兩年,我已經習慣每周的聽課學習。她認真負責地指導我的課堂教學,為我指出改進之處,關注我的提高與發展。在工作上她是我的恩師,在生活上她又是一位關心我冷暖的知心大姐,能夠成為她的徒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當然,今天我也要特別感謝學校做“紅娘”,搭橋又牽線,讓我和林初藝老師把對結。在結對期間,我定會虛心向林老師學習,真誠地向林老師請教。

作為徒弟的我們,有理想、有激情、有闖勁兒。但是當我們面對活生生、個性鮮明的學生時,心中充滿疑慮和惶恐,有時更是束手無策。而學校為我們搭建的這個平臺,正是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作為師徒結對受益人的我們,很珍惜、也很感激每一位老師對我們的幫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要以誠心、精心、細心、耐心的學習態度,勤學、勤問、勤看、勤聽的學習方法,注重于自身特點,學以致用,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盡快提高自身水平!

各位師傅,從今天起你們的身邊又將多一位學生。希望你們多指出我們的不足,不管是教學上的不足,還是為人處事方面的欠缺,對我們千萬不要吝嗇你們的批評,我們定會虛心接受。師傅們,你們是我們的目標,站在前面指引著我們前進。作為徒弟的我們一定會牢記師傅的教誨,決不辜負師傅的栽培和期望。

相信,有了學校的關注,有了師傅的相扶相攜,我們年輕教師的教育之路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闊。

鄭怡: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在所有的行業中,教師是最后被視為需要特殊職業準備的職業。

做一個教師,該做哪些職業準備?我想,這是每一位新教師走上講臺前,需要思考的。這個問題,將會決定我們今后的教學之路該怎么走,它通向何方。

從昨天的學生變成今天的老師,從昨天的學習者變成今天的教學者,同在一個課堂,但是思維方式和思考角度將會產生大變化。作為教師,我們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也就是從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方法與技能的運用、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的運作三大方面去觀察我們的課堂。這將是有別于學生時代不同的課堂參與角度。

對于教師來說,講臺下永遠都有聽眾;可是煥發講臺的魅力,卻需要我們在45分鐘之外下足工夫。該在哪里下工夫呢?

當年諸位師傅的教導,才得以使八中良好的育人教書傳統,代代相襲。我們敬重曾經幫助過我們的老師們,今天我們更有責任把多年教學成績與心得毫不吝嗇地悉數相授,讓知識和智慧產生更多的收獲。

對于今天拜師入門的年輕教師,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準備做一位優秀的教師,做一位杰出的教師。踏上講臺的這一天,你是否準備好做一個為教學而在的行者?

對于今天接受指導任務的老師們,我們從當年的學徒,轉眼年華逝去,成為師傅。這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怎樣讓我們的教學追求、教學思考在碰撞與分享中更加成熟,幫助年輕教師走上一條個性發展的教學之路?對于師徒雙方,這將都是共同進步的一年。雖是師徒,卻都是教學路上不棄不懈的同路人。

陳曄:

1.模仿遷移,三年站穩講臺。通過學校的師徒結對活動,先跟老教師模仿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再模仿在一節課的某一個教學環節中,采用師傅的教學思路和指導方法,最后從整體風格方面去模仿,掌握嫻熟的教學技巧和名師的教學風格。然后結合個人的教學實際情況,從語言風格到課堂結構、設計思路等進行創造性的改革,力求體現個人的教學特色。

2.潛心鉆研,打造個性課堂。備課時,樹立強烈的目標意識,認真學習、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本學段學習內容以及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有機分解到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教時,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上課時,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爭取每一堂課有一個亮點。要逐漸完成從一個合格型教師向特長型教師的轉變,提高45分鐘的教學效率。課后,有針對性地安排有效的作業訓練,每次作業全部批改,做錯的作業一定要訂正并且批改,大面積出錯的一定要講評。

3.同伴互助,碰撞思維火花。我在組內得到了全組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們組營造出寬松自由的教學研究氛圍,經常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或課改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針對問題,大家談感悟、講困惑、議策略、找辦法,從而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互動式的探討。新教師可以得到同伴的幫助,有效地促進他們專業水平的提升。

4.勤于反思,促進自我完善。新教師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就要讓課堂中的成功或失敗等能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借鑒,也就是使經驗得以提升、失誤得以避免。實現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寫教學反思,為今后的經驗總結、行動研究提供鮮活的素材,還可以有效地進行自評、自查、自省、自改,達到自主提高的目的。為此,我們組強調教師勤寫教后反思或隨筆,及時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失敗之處,記錄課堂意外收獲,做好課后“備課”。

陳雯雯:

這次我能參加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的評選活動,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因為這次的比賽形式(即現場抽課題、限時備課、上課)很有挑戰性,是我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所以能有這樣的鍛煉機會,不能不說是幸運的。同時,因為適當加壓下的課堂生成著實是一種享受,那種在有限的時間內理清教學思路、靈光一現的感覺,不能不說是幸福的。比賽結束了,卻打開了我教學的新思路,我會努力爭取在原點(即備好每一節課,站穩三尺講臺的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嘗試著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篇(10)

無論學校統一組織的公開課,還是教研組的公開課,總是出現的現象是,教師不大情愿地上一節課,同組教師客客氣氣地評一節好課。這樣的教研活動形式,對課堂教研沒有多大促進和發展。針對這種現象,我在本校提出了“同課異構”校本教研活動模式,得到校領導的支持,經過多年的實踐,壯大教師隊伍、活躍教研氛圍、提高教學質量。現就“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作出總結,以供商榷。

一、現實要求

身處農村初中,教學基礎薄弱與城鎮有所差距,教學理念與新課堂理念有所滯后,如何在新形勢與城鎮教學方面縮小差距,以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待政策的傾斜和教育機構的“施舍”,還不如自身的發展壯大更為務實。分析我組教師現狀:兩位生物專業,四位物理專業,兩位化學專業,一位數學專業。七位教齡十年以上,兩位教齡四、五年,平均年齡三十三歲;學歷大學本科五人,大學專科四人。全組教師教研氛圍濃厚,這些成為我組實施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物質基礎。

二、理論依據

教研活動,以更新教育理念為先導,創新管理模式作為手段,強力推進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俗話說得好:“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同課異構”在對教材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是繼承和批判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教師們也由開始的不理解轉變為積極地上交流課,積極參與聽課、議課,從而促使教研風氣的根本轉變。“同課異構”提升我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優化了課堂結構,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實施辦法

1.思想動員:實施前,我把“同課異構”的教研方案向校領導提出,得到校長和教導主任的一致肯定,給我們精神以大力支持。全組教研會議上,我提出此方案,一些教師很感冒:這不就是同組教師PK來排序嗎!其他組教師竊竊私語,只有你組能做得出來。此時我的壓力是很大,但面對新教育,我們不能再等待了。我做了一番分析:面對新教育現實形勢,此教研活動只針對課不對人,只是為了共同提高我們教學水平,別無他求。

2.實施方案:在教研程序上,變“作課――學課”為“確定主題――個體研究――合作交流――教學實踐――反思提高”五步流程;在教研形式上,變單一的“大幫哄”為分層教研,收到了很好的教研效益。

四、實踐

學期初制訂教研計劃時,確定本學期教研主題和相應課題以及執行教師。開課前一周同段教師制訂的教學方案初稿在備課組發表和討論,從三維目標的制訂到課堂問題情境的設計,從基礎知識的學習到創新精神的培養,經過大家的思維碰撞確定方案。第二周開課和再次研課,發現新問題完善和充實。由教師再上課再研課,最終確定方案收集成檔。采取同學期同段同課異構,也有采取新課與復習課同課異構和跨學期同課異構等方式。現聯系具體案例說明:

案例一:一切研究起于問題,確定課題是“五步”教研的首要環節。浙江省科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天文地理知識比較難以開展,大多數教師認為自己大學里所學專業對不上號,總感覺有勁使不上。我組決定以《月相》為課題作為突破口。交流會上,“三球模擬月相簡化實驗”是本節課議課重點,有人提出不同的方案:有用小球(一半黑,一半白,把排球一般包上報紙就可以了,有報紙的是黑色的)來演示。有以黑板作為太陽光照方向,由于距離遙遠,照到地球上的太陽光可看成是平行光;以涂黑半邊的乒乓球作為月球,未涂黑面為光照面;以自己作為地球;手舉乒乓球按逆時針方向轉動。也有用燈籠作為道具等。其中有一實驗方案讓大家眼前一亮:利用多媒體,以投影燈光作為陽光,自己作為地球上觀察點,排球作為月球,排球圍繞自己轉觀察照亮部分形成月相。可見度和參與度都在常態教學達得較佳的效果。這種方法拓展到日食、月食的教學也可使用(以投影燈光作為地球上觀察點,排球作為月球,在銀幕上紅色的圓作為太陽,移動排球在銀幕上投上陰影形成日食)。很好運用媒體整合與巧用,把握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能夠起到教學的最優化。

案例二:本學期賽課活動,我組還是同課異構形式開展,其中以中考《地球》復習為課題。其中一位教師采用“嫦娥一號”為情景,2024年,假如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并且要乘坐神州飛船進行探月旅行。

情境1:那么在飛往月球的途中,你在飛船里向外看,看到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

情境2:為了掌握飛船著陸的具置,科學家在月球上也采用經緯網定向法,規定穿過萬戶隕石坑的經線為0°(其他分法同地球一樣)幾天后,飛船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飛船著陸位置為30°W、40°N,萬戶隕石坑位置(0°E、10°N),請同學們自己動手畫出經緯網,在經緯網上標出飛船著陸位置。算出兩地的距離。

情境3:2024北京奧運會,巴西男足國家隊將乘坐飛機從南緯20°、西經40°出發,經過赤道、西經16°(A地),北緯20°、0°經線(B地),到達北緯40°、東經116°的北京。請你在圖上用點線和箭頭表示出巴西明星們的起止地和飛行路線。

本來,“情境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但課堂上學生比較沉悶。課后,我們教研組進行了深刻反思:1.情景不真實――純屬虛構,提不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2.在小比例地圖上算出兩地的距離,只能化曲為直不實際,學生難以接受。3.語言表達不夠感人、過渡不自然,知識點跨度大。所以,我們決定對情景設計進行大膽的修改。

另一位教師的課堂設計部分:

情境1: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宇航員翟志剛實現了我國首次太空行走。當他揮動國旗將深情的目光投向地球,你知道他看到了怎樣的地球嗎?

情境2:2008年9月28日,神七飛行有三天后返回艙成功降落到四子王旗主著陸場。這么精確降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你知道為什么這么精確嗎?引出“經緯網”和地圖知識。

情境3: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30日下午運抵北京昌平火車站,主著陸場正式向飛船研制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交接返回艙。畫出研究院平面示意圖。

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羅杰斯認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是對學生個人最有意義的學習,只有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對教師來說是要發現那些對學生是現實的,同時又與所教課程相關的問題,并堅信構建一種讓學生面臨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是可能的。本設計圍繞“神舟七號”空中目視地球復習其形狀和大小,返回著陸復習地球儀和地圖知識,情境簡單和現實,設疑與情況結合合理,讓學生獲得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教學活動富有生命力,教學結果有效力。

本學期《地球儀和地圖》新課教學以中國籍散貨輪“德新海”輪在印度洋被海盜武裝劫持,船長向護航編隊發出了求救信號,如何表達準確的位置呢?引出課題。經緯網教學,從學生“先行組織者”――表格中定位一個點出發確定縱和橫的位置,作為思維工具遷移到新知識“經緯定位法”,使新知識順勢進入學習可接受狀態。半球劃分教學設疑提問:如果將地球分成兩半,以沿緯線分,你有幾種分法?沿經線分,你是否能將地球儀分成兩個半球?如果讓你分你會怎樣分?國際上是選用你提出的經線圈來劃分東、西半球的嗎?為什么這樣劃分?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理論,產生認知沖突否定原有圖式分析失敗原因建構新圖式鞏固新圖式。特別是東西半球的劃分,出乎學生的常規思維(學生以為經線0°和180°劃分標準)之外,通過否定,發現原因,提出假設達到深刻的效果。

復習課和新課的異構,使教研活動更深層次地開展。面對同一教學內容,新課和復習課的教學應該在兩個不同層面上進行。新課的教學,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獲得新知。學習新知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經歷“探索發現――歸納總結――應用實踐”的認知過程,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而復習課尤其是九年級的復習課階段是對舊知識的梳理回顧,建構知識網絡;辨析深化、解決弱點、化解難點、升華重點;應用提升、分層達標、內化知識。教師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類比、聯想和知識遷移的能力,讓學生體會科學的嚴謹性和知識的系統性。

五、反思

經過多年的“同課異構”活動,教師上課時“教海行舟,風浪間見英雄”。備課、上課、反思的過程深化了教師們對課標精神的理解,既有和諧的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火花碰撞。雖說能力有大小,見解有高低,但通過這種教研活動,產生了“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

我們組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優質課評比獲得市二等獎一人,縣一等獎二人,二等獎二人,三等獎二人。一名市骨干教師,二名縣教壇新秀,一名縣教壇中堅,兩名縣學科骨干教師,四位縣研修班成員。

實踐證明經過“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迅速成長。有人說:“亞馬遜流域熱帶雨林中,一只蝴蝶的翼翅,也能扇起加利福尼亞平原上的一場颶風。”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蓬勃開展,將會農村初中的課堂有效教學,促使全體教師積極改變教育的行走方式,努力實現師生共享教育幸福的理想。

上一篇: 公司安全生產工作計劃 下一篇: 人大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 中文字幕巨大的乳专区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看免费 | 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 | 在线一区十区精品 |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