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12:30: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自律能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作為高校重要的學術研究參與力量,研究生在高校的學術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讓人欣慰。但是有些研究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學術不誠信問題也讓人深感不安。調查表明,研究生的學術不誠信行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學實驗中的誠信缺失。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學素養與研究能力,讓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茖W是最嚴謹、求實、不容攙假的學問,它要求研究者通過嚴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去發現新的科學現象或揭示科學規律,進行知識創新活動??茖W研究工作離不開科學實驗。所謂科學實驗,就是根據研究的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實驗儀器,設備等),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在典型環境中或特定條件下進行的一種探索活動。科學實驗同觀察一樣,都是對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現象及其變化過程進行探索的基本途徑,是獲得創造性成果的一種創造或創新智慧。
在科學實驗中,可以培養研究生正確的科學方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實驗也是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完成研究課題的基礎。研究生要以嚴肅、嚴格、嚴密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作風對待科學實驗。但是,在現實中,少數研究生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違背科學實驗的誠信要求,進行實驗數據造假。
這些都是研究生在科學實驗中的誠信缺失表現。
第二,論文撰寫中的誠信缺失。撰寫學術論文是研究生必做的功課。首先,論文是研究生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基礎上具有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學術論文的質量,可衡量出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高低。其次,學子們數年求學,學得如何,以學位論文作為一種重要的衡量評價的形式。實際上,學位論文應該就是學子求學過程中學習學術研究、從事學術探索的成果結晶。學子這方面的學習、研究、探索的成效和成果、文字表達能力,通過學位論文可以反映出來,所以學位論文是評判學位申請者學術水平的主要依據,也是研究生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
第三,中的誠信缺失。是對學術研究工作的總結,是傳播和交流學術研究思想與成果的需要。研究生在過程中也有誠信缺失現象,主要表現在論文一稿多投。據筆者訪談了解,研究生為了提高的幾率,常常一稿多投。有時也因為版方不能及時回復投稿信息,致使研究生誤以為自己的論文沒有被錄用而轉投其他刊物,結果也造成一稿多投。此外,也有研究生投機取巧,一稿多發。他們不改變文章的主要內容,將題目和結構稍為改變,或把這篇論文化整為零,然后以多篇文章出現在多本雜志上。
二、研究生學術誠信缺失的歸因
誠信問題無處不在。當前研究生存在學術不誠信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生自身原因,也有學術制度、社會環境等原因。歸納起來,有個人價值取向偏離、個人學術修養不到位以及學術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認識到這些原因,對開展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是有益的。
第一,個人價值取向偏離。學術不誠信跟個人價值取向偏離有著較大的關系。學術誠信是個人價值觀念的外化,是學術行為主體依據道德意識做出合乎學術價值觀的道德抉擇的結果。研究生的價值觀是社會價值觀的“晴雨表”,表現出與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相吻合的特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信息交流暢通,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思潮各領,市場經濟的功利原則蔓延到學術研究這種非功利性活動領域,一部分研究生價值取向向個人傾斜、向功利傾斜,他們喪失對至高生活境界和崇高人生價值的追求,對待學術研究心態浮躁,急功近利,放棄了自身在維護學術誠信上的責任。他們過分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偏重眼前的物質利益。在競爭的壓力下與困難妥協,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之下淡忘作為學者應有的基本價值觀和規范性要求,認為獻身科學、吃苦耐勞、求真務實與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自我價值的實現相矛盾,置不準抄襲、偽造和修改實驗數據等學術道德規范于不顧,在學術研究中不是匆忙輕浮、草率行事,就是放縱自我,隨波逐流。
第二,個人學術修養不到位。學術不誠信,從根本上說是學術修養問題。學術修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學術道德修養,一是學術研究水平修養。前者是思想修養,后者是理論修養。學術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誠實性和嚴肅性。因此,良好的學術道德修養要求研究生在學術領域中應該有著崇高、偉大的目標,自覺地抗拒“人的物化”的社會對自己學術修養的阻滯和侵蝕。在學術活動中遵從學術道德規范,嚴謹求實,不抄襲.更不捏造事實,自吹自擂。良好的學術研究水平修養要求研究生具備進行學術研究的原動力和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淀、掌握系統的學術研究方法。良好的學術修養是研究生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研究和應用科學技術、發展自己智力和創造才能的必要條件,是研究生在學術界立身處世的根基。
三、研究生學生誠信自律的重要意義
第一,防止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偏離。研究生學術不誠信行為的產生,危害了研究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這也是研究生培養目標的一種偏離。因此,開展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有利防止研究生培養目標偏離現象的產生或蔓延。
研究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目標。研究生在學校的學習期間,應當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備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具備了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能從己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的知識,成為具有真才實學的符合時展的專業人才。對碩士生來說,一方面通過課程學習,掌握比本科生更為高深的知識,還要通過科研實踐,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養成獨立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并應有創新成果的發表。
第二,維護研究生群體的學術聲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為學術研究領域提供優質人才,社會也對研究生寄托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們能夠成為知識創新的精英和維護學術公正的楷模。然而,一少部分研究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的誠信缺失,使人們對研究生的能力、素質產生了懷疑。不誠信事件的屢屢發生,難免不使研究生群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名聲掃地。
第三,大學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對大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校園精神文明表現在許多方面,學風是其中最重要的體現。研究生教育肩負著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和擴大。由于研究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和影響,其學術誠信與否,對學風、校風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研究生的學術誠信教育,無疑對大學的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中華民族一向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一個沒有自制能力的人,難以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在學術誠信教育中,“自律’,是指研究生依靠學術理性、學術信念和學術道德自覺自愿地發揮主體的意識、潛能的能動活動過程。學術誠信只有通過道德個體的自律,即自己要求自己,才能最終內化入研究生的心中,成為個體的自覺自主的行為。所以,通過加強自律教育,使學生的行為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術行為,做必須做或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學術誠信自律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善超.當前我國科學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2004.
1.1市場食品安全在流通領域的狀況(參考了2008年數據)
近年來,由于大力推行認證、索證、索票、信用檔案、場廠(地)掛鉤等準入制度,市場食品安全把關作用得到加強。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業采用了國際標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45%通過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類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7.11%設立了無公害產品專區,16.31%設立了綠色食品專區,6.14%設立了有機食品專區,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礎建設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環境因素的占59%,實行食品衛生安全崗位責任制的達91%,把食品安全指標量化并作為考核依據的達86%。2004年,全國32.9萬家食品經銷企業中,有15.1萬家建立了進貨驗收制度,14.5萬家建立了購銷臺賬制度,11.9萬家建立了銷售食品質量承諾制度。
1.2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在市場實行監管作業
批發市場普遍實行了自檢制度,實施檢測的零售店鋪數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務部門定點檢測機構已覆蓋了較大的范圍,并形成了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機構受托檢測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三道“防線”。據調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2.6%設立了檢測室,55.1%配備了專職檢測人員,其中最多配備了62人;連鎖超市中,73%配備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建立了目標責任體系,21%向其所屬門店派出衛生質量巡查專員。
2食品經營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經營者自律
1)食品經營者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必須對經營的食品安全負首要責任,嚴把食品質量入市關
2)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健全內部質量管理制度,落實領導、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食品質量查驗責任,設立食品質量監督員。嚴格執行食品質量查驗,查驗食品質量的真實性,嚴防有毒有害、污染、變質、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進入經營場所,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3)食品經營者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所經營的食品向消費者做出質量承諾。
4)食品經營者經銷的食品質量必須合格、價格合理、計量準確,不經銷有毒有害、污染、變質、過期、不合格食品或者無廠名廠址、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經營者銷售食品必須向消費者提供相關質量合格證明,出具銷售發票等購物憑證。
6)食品經營者對消費者發現存在質量問題的食品、包裝標識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或者經國家有關部門抽查檢驗判定為不合格食品,或者經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檢驗檢疫等部門確認的消費者申訴舉報的假冒偽劣食品,可憑購物發票等憑證予以退換,并依法予以賠償。
7)食品經營者應當積極負責的維護消
費者權益。對質量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進行清理、登記、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質量檢驗檢疫、衛生行政等部門報告。
2.2經營者自律是根除違法經營行為的關鍵。
近年來,盡管各地農村工商所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整治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銷售超過保質期、“三無”、變質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進銷貨臺賬制度)的違法行為,但這些違法行為在農村尤其偏遠農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點在于農村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未真正擔負起社會責任、嚴格做到自律經營。
1)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
農村工商所可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讓每個農村食品經營者知曉該法,并入心入腦,增強經營者自律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時,農村工商所一定要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食品經營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筆者所在的農村工商所,就在該法頒布之前,向轄區內的所有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發放了“食品安全溫馨提示書”,把農村食品經營者最常見的6種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和相應付出的違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舉在提示書上,并在提示書中提醒他們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經營成本,食品經營者一看提示書就明白自己該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門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場檢查的頻率和查處的力度
農村工商所要加大對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市場巡查頻率,認真、細致地查找經營者店堂和倉庫中的食品,檢查其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情況。發現其有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剛開始時務必要考慮到廣大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實際狀況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議推行行政指導和柔性執法,保護絕大多數農村食品經營者守法的積極性,相信他們會自覺行動起來,擔負起社會責任,改正違法行為,做到自律經營,絕不能粗暴執法,一罰了事。但對那些屢教不改者,要堅決依法予以重罰,直至其關門倒閉,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經營者,促使其自律經營。
3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存在有以下問題(以農村為例)
3.1集市散裸裝食品的“兩防”設施不夠完善,農村集市食品近60%為散裝、裸裝,雖然有的業戶添置了網罩,解決了防蠅問題,但防塵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裝食品標示不清晰,調查發現,農村商店所售的散裝食品多數無原料說明,無加工日期,無保質期,消費者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
3.2農村雜貨店食品混放嚴重。農村雜貨店規模較小,衛生狀況較差,商品類別較雜,洗化用品與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隱患。
3.3銷售三無產品、超期食品現象依然存在。部分經營業戶銷售本應淘汰的過期商品,少數業戶為牟取利潤違規銷售三無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3.4部分食品質量堪憂。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凍、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標現象。部分飲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簡易勾兌而成,未經殺菌處理,便進入市場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裝質量低劣危害人體健康。許多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選用質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進行食品外包裝,有些企業使用未經充分消毒殺菌的二次包裝,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3.6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1)部分生產企業和批發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質食品供應鏈。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價戰略向農村傾銷;部分批發商貪圖利潤,批量采購低價劣質產品;一些零售商只顧“適銷對路”,對食品質量置若罔聞,銷售低價“三無”商品。很多劣質食品和“三無”食品,正是通過這一供應鏈條流入農村市場。2)農村消費能力偏低,農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農村總體經濟水平不高,農民購買能力不強,質量過硬的名優食品難以占領市場。很多農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時,多數農民辨偽能力不強,在消費時沒有查驗證照和索要發票的習慣,給一些“三無”食品、過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農村埋下了隱患。3)農村市場存在監管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現出“跨區域流通、多部門交織”的特點,多數劣質食品由外地加工窩點制造并向本地輸出,打掉這些加工黑窩點,需要區域合作、部門配合,存在一定難度。農村食品銷售網點多、分布散、流動大,難以實現集中監管。
4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的意見建議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制。
要有效整合監管資源,促進監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監管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助、無縫對接的聯動機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做到監管工作全履蓋和經?;?。
4.2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是做好監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狀況,還要繼續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提高整體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鼓勵其積極舉報違法案件,達到實時監管的效果。
4.3強化食品源頭監管
要繼續加強農產品源頭的監管,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加快無公害基地和無公害產品建設,對已通過認證的無公害基地的產品實行動態監管。要繼續加強對外來食品的監管,建立健全各項監管制度,實現食品質量監管關口前移,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確保食品源頭安全.
4.4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監管
要大力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要切實落實經銷企業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質量承諾制度;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質量監測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銷毀、公布制度,加大對違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流通環節經營秩序規范。
4.5加大餐飲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餐飲衛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加大對餐飲衛生的監管力度,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對餐飲單位食品、餐具等進行經常性檢查、監測機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要加大對無證經營的整治,開展集中整治衛生不合格現象,規范其經營行為,保證食品清潔衛生。
4.6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和培訓教育
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廣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防范能力。要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業主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增強企業法人的第一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把好食品安全“入口關”。
4.7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在制定、落實國家和行業標準、產業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誠信建設、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形成自律機制,從而作為支撐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會組織
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目前,不少教師對師德規范內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如將育人等同于思想教育,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示范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等。有關部門對基層教師教學工作的檢查,大多變成文字的要求,使得教師的課余時間幾乎都用于“按要求完成各項檢查任務”。教師職稱評定時,硬件的要求在教師間差距體現很小,關鍵看“小分”,即各項評優、獲獎等“小分”的差距,成為決定教師職稱晉升的關鍵所在。而教師評優受學校名額少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師的實際差距,這必然會影響到教師個人的工作情緒。有的學校管理者,不鼓勵甚至阻止教師獨立探索,這也讓教師倍感壓抑。
當前,教師晉升職稱除主要硬件標準外,實際決定教師職稱晉升的是所謂“小分”的區別,即論文、獲獎和“優秀”“先進”等各種榮譽,而對教師師德行為要求并不突出。所以我們??吹揭恍┯懈呒壜毞Q的教師師德素養并不高,教學水平也不突出。有的教師教學水平不錯,但師德形象很差,動不動就發脾氣、訓學生,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不敢問問題,擔心被教師瞧不起。相反,有的教師為人厚道,師德素養高,教學水平也很高,是學生認可的好教師,卻因不善寫論文而喪失晉職機會。而發達國家和國際教育組織在20世紀末就明確提出:聘任未來教師的標準應該不僅僅注重申請者的知識基礎,個人的素質如良好的道德責任感、積極的工作態度以及出眾的交際能力等同樣是必要的。基于此,建議教師職稱晉升時應將師德行為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甚或對師德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晉升職稱的特優待遇,以激勵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規范言行,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學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師,給他們一定的自,發揮教師教育創造的能力,使教師在自主、自覺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成就自己的師德。
教師是師德建設的主體,師德建設要充分尊重并發揮教師的自主性,使師德建設真正成為教師的一種自我成長需要。師德既是客觀、外在的規則和秩序,更是職業的內在要求。我們只有不斷地加強師德修養,進行道德自律,才能獲得教學的成功,贏得學生的信賴,也才能生發職業的幸福感。建議將教師道德自律納入學校規范要求,讓教師學會自律,做到自律。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樊林小學教師)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繼續教育專項課題“醫藥衛生學校‘仁道’師德養成實踐研究”(2012-JJ-007)。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21-02
道德生成論,即道德是怎樣生成的?它是關于道德主體自身德性以及外在道德規范如何形成的理論。是學術界一直討論和研究的話題。但至今為止幾乎沒有論著對此作專門論述,有相關討論也只是散見于各種作品之中。本文主要就道德主體自身德性形成理論的研究作綜述。
一、道德生成的決定因素
古人探討過人性孰善孰惡的問題,善惡本身就屬于道德的研究范圍。所以對道德生成的研究,可追溯到對“人性”的爭論上。中國歷史上有“人性本善”說。從道德角度上,學術界把這一觀點稱為內求論。它主要以儒家為代表,如孔子、孟子他們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道德的形成主要依靠人的內心修養,人們只要保持赤子之心,就能修成善良之心,即存心養性。在西方,與“內求論”相類似的有遺傳決定論、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等,他們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代表人物有:霍爾、弗洛伊德、馬斯洛等。
另一個觀點是“外鑠論”,即強調外部環境和后天學習教化形成道德。主要代表是墨家。荀子作為“性惡論”的代表人物也是外爍論的主要代表。在西方,與“外爍論”相類似的有“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哲學家洛克以及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等,他們認為人的心靈猶如白板,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人涂抹,道德的形成也主要靠外在的強化或懲罰手段來加以塑造、控制、矯正。
二、道德生成的影響因素
王海明教授詳細分析了道德與經濟、政治、科學教育的關系。從而提示出經濟、政治、科學教育對道德的影響。學術界也有大量作品分析了學校、家庭、社會等對道德生成的影響。
韋勇的《韋伯經濟倫理的道德生成機制及啟示》一文指出,韋伯認為只有擁有道德信仰,才能從內心深處喚醒人們的良知,在經濟行為中,才能自覺地遵守道德。同時指出經濟基礎、事業基礎、心理基礎、信仰基礎四個統一,促使人們愿意遵守道德。
包德敏,何曉鐘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年道德生成淺析》分析了市場經濟對青年道德生成的影響。指出:青年道德在大事件中得到體現和弘揚;在反思中得以提高和升華;經濟發展是道德素質發展的基礎;文化育人是道德素質提升的關鍵和支撐。
暴占光的《大學生網絡生活中道德理性判斷與生成策略》一文,分析了網絡對道德生成的影響。要求:加強主流價值引領,培養學生道德評價和道德認知能力;實施校園文化推動,提高學生道德自律和道德意志水平;推進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化,增強學生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意識;樹立先進典型示范,優化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方樂鶯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道德生成機制研究》指出: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理解是道德理解的基礎;基于信息的接受是道德認同的過程;信息再次傳播是道德實踐的社會表現方式;社會責任意識生成是道德生成的最終價值。
白元鳳的《關于道德環境與道德主體性生成之關系的思考》一文指出,道德主體性的產生和不斷提升是道德環境的必然要求。道德環境是道德主體性生成的認知基礎。
西南大學宋義強的碩士學位論文《道德人格生成論》提出,道德人格的真正形成是對人內在心性的提升,是人性與社會的有機協調和統一,是個體幸福和社會良序的和諧。同時,德育的方法也不應該只滿足于政治化、權威化的強化灌輸方式,應走向人的內心和情感。
彭根來,靳紅的《論未成年人道德生成和發展的幾個要求》指出,未成年人道德的生成和發展有人性化、規范化、階段性、主體性等四個方面的規律和要求,所以,人性化發展要求承認其個性與差異性;規范性發展要求確認其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階段性發展要求確認其道德發展的相對性;主體性發展要求確認其道德發展的主動權。從中可以看出,道德的生成受道德自身特點及道德生成規律的影響。
三、道德生成的路徑
孟子從“人性本善”為起點,提出了人內心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善端”,如果人們不斷地進行反思,認識到自己內心的善端,并在實踐中不斷躬行就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
英國著名教育哲學家和道德哲學家彼得斯提出了個體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規則遵從階段;自律實現階段。
皮亞杰作為偉大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家,把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分為三個階段:前道德判斷階段、他律道德判斷階段;自律道德判斷階段。
著名道德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把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三種水平由低到高依次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六個階段分別為: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論者的快樂主義定向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定向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
方樂鶯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道德生成機制研究》指出:個體道德的形成是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認識到社會公共意義上的倫理范式即公德。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道德意識,最終形成道德實踐的過程。
劉麗惠的《中國傳統道德的生成路徑及其啟示》分析了中國傳統道德的生成路徑: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尋求道德的自然基礎;按人的自然性不斷推演出道德原則;最終又歸于自然的境界中,達到一種永無止境的升華。
西南大學宋義強的碩士學位論文《道德人格生成論》提出了道德人格形成的過程與機制,第一階段:產生道德需要――產生內在驅動力;第二階段:形成道德認知――外在價值刺激與內在思維相互作用;第三階段:主體道德認同――個體接受外在價值刺激;第四階段:社會道德內化――道德自我同一性建構;第五階段:個體道德外化――形成完整道德人格。
四、道德生成的方式、方法或生成途徑
學術界普遍認為,道德的生成離不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大致分為三種模式:說教模式、生活體驗模式、說教與體驗相結合的模式。說教模式是一種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用外部的力量灌輸給受教育者,強迫受教育者接受。生活體驗模式,主張由受教育者自主判斷和選擇自己所能理解與可接受的體認、感悟與化通,從而表現出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高度尊重。
王海明教授在品德的培養方法上,提到了言教、獎懲、身教、榜樣、學習、立志、躬行和自省等八種。
劉麗惠的《中國傳統道德的生成路徑及其啟示》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道德生成的基礎和最終目標;“由近及遠”、“推己及人”是中國傳統道德生成的思維方法;“修身為本”、“知行相須”是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途徑?!爸轮保弧罢\意”;“正心”;“修身”是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昂笥X效先覺”、“反省”自律是中國傳統道德中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同時提出當前道德建設應:重視社會道德建設的現實性、實踐性;邏輯推演;榜樣的作用。
首都師范大學朱慧玲的碩士學位論文《孟子道德生成論及其現代價值研究》在進行道德教育方面提出:道德認知和實踐相結合,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貫徹全面性和層次性教育。
程建坤的《道德生成模式:訓練,教育,交往》提出,訓練:形成道德行為習慣;教育:固著道德信念;交往:實踐道德規范;“訓練―教育―交往”模式,汲取了以實踐為核心的生活體驗模式的積極因素,同時又涵蓋了以“道德知識傳授,道德判斷能力訓練”為主要內容的說教模式的合理成分。
程肇基的《體驗學習:青少年道德生成的基石》:“人的道德成長是在解決道德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而道德問題的解決又是在情境沖突下知、情、意、行的體驗過程中所發生的”;品德作為個體的穩定心理特征,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體驗學習建構生成的。因此必須讓青少年在體驗中學習道德。
王志義的《孔子的教育與人的道德生成思想》一文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的六種善德:仁、知、信、直、勇、剛;六種惡德:愚、蕩、賤、絞、亂、狂。文中指出孔子善德生成方式是好學,孔子惡德生成方式是不好學。所以他認為道德的生成途徑主要是“好學”。
陽德華的《生活路徑:促進青少年真性道德生成的適切之舉――從知、情、意、行的角度》一文認識到了生活路徑的重要性。得出:生活現實為青少年檢驗道德知識、發展道德認知能力提供了原生態環境;生活路徑是青少年體驗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的最佳途徑。
另外:劉驚鐸的《道德體驗論》一書,重點研究了道德生成的重要途徑:體驗。王健敏的《道德學習論》一書分析了學習在道德生成中的作用?;舸浞嫉摹墩摰赖略趯嵺`中生成的教育意蘊》一文指出,道德獲得的主要途徑是實踐。劉萬路,喬紅麗,祝娟,杜剛的《道德在對話中生成》一文分析了“對話”在道德生成中的作用。西南大學宋義強的碩士學位論文《道德人格生成論》提出,德育的方法也不應該只滿足于政治化、權威化的強化灌輸方式,應走向人的內心和情感。
河北師范大學李海的學位論文《學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從另一個側重分析了道德生成的途徑:自律。指出,道德自律教育的內容:社會道德規范教育;道德責任感與恥感的培養;自我辨析與選擇能力的培養;自我監督與控制能力的培養;自我道德評價能力的培養。道德自律教育的方法:價值辨析法;情境感受法;踐履法;慎獨法;對話法。道德自律教育對教育者的要求:樹立現代德育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道德自律的表率。
五、現有研究的意義與不足之處
綜觀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對道德的生成問題認識比較清楚,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但不可否認,在道德生成論的研究中還存在某些不足之處,表現在:(一)在某些問題研究上還不夠深入、全面、系統。(二)關于道德生成論問題雖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探討,在一些作品中也有所觸及,但至今仍然沒有專門的論著。(三)研究的角度上,大多是從心理學或社會學、教育學角度進行研究,而道德作為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更多的應該從倫理學角度進行研究。(四)研究的對象上,主要針對兒童、青少年等未成年人,很少有學者研究成年人的道德生成問題。(五)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道德生成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基本上沒有關于職業道德生成問題的研究。
總之,道德生成論問題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有待更多學者的充分重視,有待更深入、具體的研究,有待于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我們期待更多研究成果問世。
參考文獻:
[1]毛偉.當代大學生道德生成研究[D].海南:海南師范大學,2012.
[2]宋義強.道德人格生成論[D].重慶:西南大學,2008.
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中有三位音樂家,即:阮籍、阮咸和嵇康。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是三國時魏的文學家、思想家。嵇康的一生與音樂結下了極其親密的情誼,他的音樂修養很全面,是一位卓越的理論家、作曲家和古琴演奏家。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乃是中國音樂史上獨樹一幟、一反儒家傳統的音樂論文。這篇文章,通過“秦客”和“東野主人”的詰難和答辯,論述了一些根本性的音樂問題。這篇獨具匠心的音樂美學論文,在中國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吉聯抗《嵇康•聲無哀樂論》等著作認為《聲無哀樂論》屬于“自律論”著作。蔡仲德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試論嵇康及其“聲無哀樂”的音樂美學思想》中提出:《聲無哀樂論》是中國最有自律論色彩的音樂美學論著。陳曉娟《〈聲無哀樂論〉與自律論》中也提出:“《聲無哀樂論》是他律論”的觀點。胡郁青、劉嘉《嵇康〈聲無哀樂論〉及其音樂美學思想探析》中認為,“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本質上是他律的,它其實是嵇康以和官方音樂美學思想相對立為目的,借以進行的帶有某些浪漫氣質的反抗而已?!崩钍锩鳌丁蠢献印蹬c〈聲無哀樂論〉音樂觀新探》中,認為《聲無哀樂論》既非自律又非他律的“和律”論。
“他律論”是指對于音樂而言,音樂的原理和規則是一種“外來的東西”。就此意義而言,音樂是他律的;“自律論”是指音樂是自成一體的,它不暗示音響之外的東西,而是事物本身,亦即是一種只有從其自身角度被理解的現象。就此意義而言,音樂只相當于其自身?;蛘哒f音樂的本質在音響之外,所以,對于音樂而言,音樂的本質就在“外來的東西”之中。李曙明先生在《音心對映論――〈樂記〉“和律論”音樂美學初探》中又提出了“和律論”的思想,就是“音心對映”,即“音”,作為音樂藝術的物質性審美客體要素,自成系統,內存規律;“心”,作為音樂藝術的精神性審美主體要素,自成系統,內存規律。音系統的運動規律是“比音”;心系統的運動規律是“(而)樂”。音、心兩個系統經人體、樂器、空氣等運動的中介,就構成了一個大的有內在聯系的音心對映系統。根據以上各位學者的闡述,我們可以得出:“自律論”就是強調自身內部的關系,而與外物沒有關聯?!八烧摗本褪且魳放c外界事物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音樂體現了內容,而內容則通過音樂形式得以實現。
《聲無哀樂論》到底是“自律論”還是“他律論”呢?筆者認為,它是“自律論”與 “他律論”的相互融合:首先,《聲無哀樂論》有“自律論”的因素。“自律論”強調自身內部的協調,與外界沒有聯系,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客觀存在。在其文章的首篇,嵇康就提出了“夫天地合德,萬物資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為五色,發為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于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無變也……”即表明音樂是客觀存在的。嵇康在文章中指出:“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嵇康認為音樂只有好聽不好聽,沒有倫理道德上的好與壞。嵇康又說:“器不假妙瞽而良,a不因慧心而調。然則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二物之誠然,則求情者不留觀于行貌……”,嵇康把“聲音”與“情感”之間劃分為兩種不相聯系的事物,那就強調了音樂只是源自自然界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完全客觀存在的。《聲無哀樂論》中說:“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這即是與“自律論”相聯系的表現之一。
嵇康在其論述中強調了音樂客觀性,同時也指出了音樂與人的情感之間的聯系,并且通過“和”的精神來達到“發滯導情”、引起人的“躁靜”情感體驗。如《聲無哀樂論》中說:“理弦高堂,而歡h并用者,直至和之發滯導情,故令外物所感,得自盡耳”;“至夫哀樂自以事會,先遘于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聲音有大小,故動人有猛靜”,“聲音之體盡于舒疾,情之應聲亦止于躁靜”,“若言平和哀樂正等,則無所先發,故終得躁靜;若有所發,則是有主于內,不為平和也”等等。我們能清楚的感知到嵇康認為音樂只有聲音、音調等音樂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統一關系,而沒有人的情感的加入。因此我們能看到,嵇康還認為音樂與外界的聯系是靠“和”來完成的。而“和”又體現了音樂內部各要素的關系。如《聲無哀樂論》中說“心動于和聲,情感于善言”、“言比成詩,聲比成音”。從這點上看,嵇康《聲無哀樂論》注重音樂諸要素內部的協調,是具有“自律論”特點的,這是其與自律論聯系的表現之二。
在《聲無哀樂論》中,他立足于欣賞過程中的聲、情關系來談論音樂的審美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問題。從這點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并不是陷入“自律論”中,而是具有了“他律論”的特點。嵇康看到了音樂表現的不確定性,如:“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使錯而用之……”、“濁質之飽、首陽之饑、卞和之冤、伯奇之悲、相如之含冤、不贍之怖,千變百態……”,都表達了音樂表現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是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感受能力等因素引起的?!鞍牟赜趦?遇和聲而后發,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說明音樂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由于聲音的激發才把先存在于人的內心的感情引發外現出來?!爸练虬纷砸允聲?先遘于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等表明哀樂之情的根源不是在于人心,而與人所生活的環境有關,也是對人內心世界的反應。嵇康認為由于人所處的社會地位的不同、審美的感受不同,知識修養的不同,就必然引起欣賞過程中的心理特征、情緒反應的不同。因此他的思想已不再局限于自身內部的協調,而是看到了外部對其的影響了,這就表明其含有“他律論”的特點?!堵暉o哀樂論》中說:“夫曲用每殊,而情之處變,猶滋味異美,而口輒識之也”,也說明站在欣賞者、作曲者、演奏者的關系上,又會有所變化。如嵇康所說:“且夫《咸池》、《六莖》、《大章》、《韶》、《夏》,此先王之至樂,所以動天地、感鬼神者也,今必云聲音莫不象其體而傳其心……”即強調如果要表達作曲者的創作意圖,就要把這種至和之樂托付于圣賢之人來演奏,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和表演出“雅樂”的真、善、美來。這是看到了作曲者、演奏者、欣賞者之間的關系的。那么上述的解釋中,可以認為嵇康看到了與音樂相聯系的外部因素,這也是具有一定的“他律論”性質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音樂的本質來說,嵇康強調的是自身內部的協調發展,是傾向于“自律學”;但從音樂與人的情感關系中,則又傾向于“他律學”。所以,對于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到底屬于“自律論”還是“他律論”,筆者則認為,它的論述中既包含了“自律學”的思想,也包含了“他律學”的思想,對于現今的音樂美學來講,應該把“自律”與“他律”的觀點結合起來考究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才能更加確切的闡述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陳曉娟 .《聲無哀樂論》與自律論[J]. 人民音樂2006 2.
[2]孫維權. 《聲無哀樂論》新解[J]. 音樂藝術1983 2 .
[3]李寶杰 .談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 [J]. 交響1984 4
就專著與教材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協會編《新聞職業道德》、陳桂蘭主編《新聞職業道德教程》、王軍《新聞工作者與法律》、黃瑚《新聞倫理學》、王天定《新聞道德與規范》、黃瑚編《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陳汝東《傳播倫理學》等。這些撰著已經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的歷史、基本理論、原則規范、內涵等各方面內容,較系統地介紹了新聞職業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論文來看,僅以CNKI收錄文章為考察對象,就可獲得專門研究“新聞職業道德”的論文617篇和涉及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文章近千篇,這還不包括CNKI未收錄期刊上的文章及國內出版的論文集中的文章等??梢钥闯?,研究論文數量巨大。
就研究開始的具體時間來看,1979年12月,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印的《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新聞道德的準則》首次將新聞職業道德引入我國新聞學研究中。但當時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關注,直到1982年,由于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各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的教育”,從而大大促進了新聞領域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新聞職業道德概念隨之開始在新聞界流行和普及,并為各界所認同。
總括1979年至今的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可以看出這樣幾個階段:
1、1979年—1991年:這一時期,新聞界經過撥亂反正,在理論上弄清了新聞事業的性質、社會定位等帶有根本性意義的大問題,意識到了新聞事業既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現代社會中一門具有獨特的社會職能的職業。既然是職業,就必然有其職業道德要求。同時,這個時期新聞失實這種新聞實踐領域的老問題依舊存在,而追求不正當物質利益的行業不正之風這類新問題又接踵而來。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逐漸興起。當然,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相關研究內容還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反對新聞失實、虛假新聞,提倡新聞工作者追求新聞真實性等方面;也出現了少量研究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反對有償新聞、新聞倫理學等的論文,但數量很少。
2、1992年-1997年:這個時期,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無論從論文數量還是從研究強度來看都明顯加強,論文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97年達到第一個研究高峰。之所以出現這樣一個研究,一方面與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出臺與不斷修訂有關系——1991年1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出臺,1994年4月、1997年1月兩次修訂,《準則》的出臺明顯推動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與這個時期新聞界在市場化中片面追逐利潤、淡化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有關,另外,這個時期“有償新聞”的泛濫也促使了人們對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熱潮。與此相應,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內容明顯豐富了;而且,與有償新聞有關的研究明顯成為一個重點。
3、1998年-2004年:這一階段,有償新聞研究在繼續,但與前一階段相比,對有償新聞的研究大都與突發事件結合起來論述。突發事件成為促進這個階段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不斷延續的重要因素?!稏|周刊》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事件引出的受賄事件等,都促使了新聞學術界對職業道德研究的重視,新聞職業道德研究走入又一個高峰,僅2004年一年的研究論文就達百余篇。同時,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審視新聞職業道德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其次,新聞倫理學研究也在繼續:除了對國內新聞倫理問題進行研究外,對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新聞倫理研究的介紹和論述增多。另外,對新聞職業道德觀的相關研究也受到了重視。除此以外,研究者開始從新聞娛樂化、炒新聞、新聞策劃等角度研究新聞職業道德。還有,網絡道德的相關研究也開始出現。
4、2005年至今:這個時期,從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炒新聞、新聞專業主義等切入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在繼續。同時,新聞職業道德與我國的相關政策相聯系(如新聞職業道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三個代表與新聞職業道德等)的研究,也占不小比重。隨著2006年網絡傳播研究成為熱點,對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職業道德的關注度明顯增大。另外,研究者對新聞自律的研究越來越重視了。
二、研究的主要視角和內容
總括20多年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可以發現以下研究視點和內容:
1.新聞失實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新聞失實是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一個最常見的切入點,也是從80年代初新聞學界一開始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問題至今一直持續關注的一個點。當然,隨著不同時期新聞失實形式的不斷變化,研究的認識和結論也在不斷地更新。就內容來看,對新聞失實的研究主要圍繞失實的表現、失實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失實等層面來展開;從目前來看,不同層面的研究論文數量都很龐大,所獲得的認識和具體內容也較為系統、深入。從研究成果的形態和類型來看,也相當豐富和多樣,有新聞理論著作中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和闡述,有研究論文中就某一認識視點所做的深度分析與論述,也有大量來自業界的對某些失實個案的解剖和反思。
2.“有償新聞”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有償新聞”在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與“有償新聞”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償新聞”的成因、后果及如何防治等方面。
關于“有償新聞”的成因,研究者的觀點較為統一,普遍認為,“有償新聞”的成因主要分為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從主觀看,新聞工作者社會良知的喪失,對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追逐是重要原因。①從客觀因素看,市場化背景下形成的新聞產品市場交易的不規范,為“有償新聞”的出現提供了機制和土壤;企業或其他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的宣傳需求,則為“有償新聞”提供了買方市場。
關于如何防治“有償新聞”,研究者主要圍繞“自律”、“領導”、“監督”、“改革”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對策。從近年的研究來看,加強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自律,似乎受到更多人的強調。如有學者認為,無論是監督、評議還是懲罰,起到的無非是一種修枝剪葉的功效,只有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才是從根做起,才能夯實新聞職業道德理念的根基。②當然,也有學者提出通過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待遇的方法來杜絕“有償新聞”。③
3.新聞炒作、新聞媚俗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90年代以來,新聞炒作與媚俗之風盛行。一些媒體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一味媚俗,大肆炒作,引起許多社會公眾的反感。新聞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界和業界對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問題的關注。
新聞炒作與媚俗和新聞職業道德的聯系在于:首先,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是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減少和避免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的重要條件。一些對新聞炒作與媚俗問題的研究者正是由此出發對新聞新聞炒作與媚俗問題進行強調和關注的。
4.典型案例與新聞職業道德研究
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常以新聞界發生的某些違反職業道德的典型案例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某些案例,呈現新聞職業道德的現狀與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對策。這類研究的路徑一般是:案例介紹引出新聞道德缺失話題,然后就新聞道德問題的相關內容、對策進行論述。
如,著名的山西繁峙礦難中11名記者受賄事件,就曾成為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一個典型案例,引發了許多研究文章。另外,“茶水發炎”事件、“楊麗娟事件”等也都曾引起眾多學者由此出發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有學者指出,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和職業良知的記者,必須做到:絕不有意編造虛假新聞,這是新聞工作者的一條最基本的道德底線。④
5.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從新聞專業主義切入來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是近年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出現的一個重要特點。圍繞二者間的關聯,有學者指出:新聞專業主義從本質上說,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新聞從業者的使命和社會責任、新聞從業者的行業準則。⑤還有學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中的媒體社會功能、新聞從業者使命和社會責任應該對應著新聞職業道德中的職業職責和職業權利;同樣,新聞專業主義中的行為準則和新聞職業道德中的職業利益也密切相關,新聞從業者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行業準則前提下,才能夠獲得其應有的職業利益,獲得別人的賞識和尊重。因此,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新聞成為一項專業的必要條件。同時,新聞職業道德也對新聞專業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⑥另外一些學者把新聞專業主義視為解決新聞職業道德缺失問題的治本之策。如陳力丹認為,通過長期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內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角色,是解決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長遠之計。⑦
6.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制關系研究
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規,一個涉及新聞自律,一個涉及新聞他律,兩者密不可分,故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必然要涉及新聞法制問題。在這方面,一個基本的認識是,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制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提供存在的價值基礎,對新聞法規具有多方面補充;反過來,新聞法規又可以保障新聞道德規則的實施。⑧從現有研究看,學界往往是將自律和他律同時作為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來看待的。如有研究者就強調:新聞傳媒職業道德建設一要靠他律,二要靠自律。⑨
7.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措施研究
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措施者也不少,取得的認識也較為多樣。如有研究者強調,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律監督機制;二是建立健全重視職業道德修養的機制;三是完善和加強有關職業道德修養的學習制度等。⑩另有研究者則提出,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當促使新聞職業道德內化;促使宏觀管理和調控體制良性整合;優化新聞職業道德的外部監督體系;提升社會公共道德水準和道德判斷力,鏟除違背職業道德的社會土壤等。11
8.外國新聞職業道德狀況研究
對外國新聞職業道德的介紹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相關研究視角和內容主要分為這樣幾類:
(1)美國新聞職業道德狀況研究。這方面研究相當多,有些研究也較深入。如關巖德的《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一文,對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的情況作了較全面、深入的介紹,具體涉及到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發展,美國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美國新聞行業的內部監督機制(如新聞評議會、媒介內部專職督察員或道德顧問的設置、新聞評價活動)等;另外還介紹了美國新聞院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情況。12
(2)各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比較研究。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陳中原的《形象與信譽的基石——81個國家(地區)、7個國際組織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初步比較分析》。該文從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出現時間、價值標準、新聞生命、采寫原則、版面安排等五個方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進行全面比較,分析了各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共性和個性。13
(3)中外新聞職業道德狀況比較研究。此類研究的路徑一般是先介紹西方新聞自律情況,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做說明。以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一文為例,文章首先介紹了西方新聞職業道德發展的歷程,然后轉向西方新聞自律發展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的探討。14
9.網絡媒體職業道德研究
網絡媒體職業道德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網絡給新聞職業道德帶來的影響和網絡環境中的職業道德要求等方面。就第一方面的研究來看,很多人的認識已經比較明確,如認識到網絡媒體在真實性、抄襲、把關人缺失、新聞保密、隱私權等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現諸多問題。15就對網絡新聞職業道德要求的研究看,研究者多從強化職業責任和自我約束能力、依靠自律原則規范從業者的行為、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等方面進行強調。16可以看出,目前這方面研究的層次還比較淺,主要停留在傳統職業道德理論與網絡傳播特點的機械對照與分析層面。
三、小結
綜觀近年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認識:
1、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涉及新聞傳媒的公信力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因此對其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從現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成績總體來看是不錯的。對一些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也獲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視野比較開闊,涉及面比較廣,研究內容也比較深入。在新的研究視角的開拓方面,研究者也較為注意。如近年來,新聞倫理學、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自律等新的研究視角被不斷開掘出來。
3、從現有研究來看,問題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有關新聞職業道德問題出現原因和對策的研究中前后邏輯與可行性分析的缺失。具體來說:在成因分析方面,大多著重于原因的說明,而缺乏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的論證和分析;在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的后果時,偏重于情緒性的宣泄和簡單層次的描述,且理論視野較為狹窄;在對策研究方面,學界提出的種種對策往往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也缺乏可操作性,多為自說自話和拍腦袋的產物。當然,這些問題已經獲得了一些學者的重視。
注釋
鄧名瑛:《“有償新聞”的倫理批判》《倫理學研究》,2005年第6期。
胡忠青:《西方新聞自律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今傳媒》,2006年第6期。
曾凡斌:《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與重構》,《視聽界》,2005年第3期。
鄭保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8期。
陸曄,潘中黨:《成名的想象: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臺),2002年第4期。
景剛:《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專業主義》,《當代傳播》,2004年第4期。
陳力丹:《新聞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3期。
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馬秋楓,張晉升,王天權:《論廣東新聞傳媒職業道德的他律與自律》,《暨南學報》,2005年第5期。
周宗杰:《簡論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職業時空》2007年第2期。
陳敏:《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關鍵性因素分析》,《新聞界》2006年第1期。
關巖德:《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1期。
陳中原:《形象與信譽的基石——81個國家(地區)、7個國際組織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初步比較分析》,《新聞記者》2001年第11期。
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鄭瑜:《互聯網對新聞職業道德的影響》,《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036-01
1 考查課考核方式的現狀及后果
國內高校的的課程按考核方式的不同分為考試課和考查課,雖然不同高校對考試課和考查課的定義略有不同,但存在共性。考試課的基本特點有:一般是專業基礎課;期末要閉卷考試,考核難度高;老師和學生一般會認真對待;通過期末考試前的突擊復習,也能掌握基本要點??疾檎n的基本特點有:一般是專業課;期末考核方式可以是開卷考試、寫論文、寫報告,考核難度低;由于沒有閉卷考試的壓力,學生的認真度不夠;平時不認真聽課,期末也沒有復習,導致學生沒有學到多少知識。
如果一直持續這樣的狀態,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第一,由于學生沒有了期末閉卷考試的壓力,就喪失了平時認真學習考查課的動力,一個學期結束,學生們所學的知識很有限,由于每個專業的課程一半以上都是考查課,導致學生畢業前所學了了。第二,如果每門考查課的學習過程都如此,四年的學習會讓他們養成習慣,并導致他們畢業后對工作不認真、缺乏責任感。第三,由于大學期間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沒有自信也沒有能力,畢業意味著失業,更成為社會的負擔。
2 目前考查課考核不力的原因分析
2.1學校角度
第一,學校對考查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試課上,很多監督機制主要是針對考試課進行的,學校的態度會影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態度。第二,學校對考查課的考核機制落后。以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為例,目前考試課和考查課使用同一個考核登分系統和機制,都是以平時成績的30%加期末成績的70%定最終成績,這是明顯不合理的。
2.2教師角度
教師對考查課的考核方式創新不足。第一,教師缺乏考查課選擇閉卷考試的動力,因為選擇閉卷考試對教師們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閉卷考試會在不增加教師報酬的情況下增加他們的工作量,而且還遭學生“記恨”。教師們會主要選擇寫小論文的方式,因為相比其他方式,寫小論文是工作量最低且學生喜歡的方式。第二,針對考查課的考核方式單一,大多只選擇寫小論文。第三,由于授課內容多、課時少雙重壓力的限制,教師很難進行過程考核,只能采用考勤、書面作業的形式確定平時成績。
2.3學生角度
首先,學生的課程論文大多是復制或直接復制的他人資料。其次,學生學習的功利心太重。跟他們考試、將來就業方向關系不大的課程,就不認真學。最后,學生自律性太差。遲到早退、在課堂上玩手機、看其他課程書籍、發呆等問題已幾乎成為高校的普遍性問題,網絡上都出現過多次教師采取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出勤率、抵制學生玩手機的做法,說明該類問題已比較嚴重。
3 考查課考核方式的創新
3.1學校角度
首先,學校要重視考查課考核方式的創新。學校重視并組織力量研究考核的創新方式,必然引導老師的自我創新和學生的參與。所以考查課考核方式的創新核心在于學校。其次,學校要更新教學登分系統,提高考查課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相對比例,可以變成50%:50%或70%:30%,這是考查課考核方式創新的關鍵,只有讓學生認識到考查課考核的是平時課堂表現,學生才會認真學習。最后,學校應建立教師進行考核方式創新的激勵機制??疾檎n的考核主體是教師,考核方式的創新成功,關鍵在于教師的積極的投入,但這一定需要學校的支持和鼓勵。
3.2教師角度
考查課考核方式及考核過程是由教師主導的,所以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教師要主動研究最有效、最科學的考核方式,可以反復在課堂上實驗??疾檎n重點在于過程考核,提高課堂吸引力是教師首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學內容要有吸引力。相比考試課,對考查課的教學內容吸引力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備課:知識點要主次分明,案例要最新、最貼近學生的需求;課件的制作要美觀、內容充分而精煉。其次,教學方法要有吸引力。要使學生對考查課產生興趣,一定要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自愿參與度。關于這個問題,不同的老師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目前我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8個選題,讓同學們自行選擇,然后進行演講或辯論,讓同學們打分,從而決定他們平時成績的作業得分。從目前實施的情況看,效果不錯。最后,管理手段要有吸引力。目前,課堂的第一敵人是手機,所以教師們要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在課堂上擺脫“低頭族”,科學有效的管理非常關鍵。目前采用的手段是充分利用高科技產品,如手機app里的一些軟件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同學們感覺不是在學枯燥的知識,而是在做游戲。
3.3學生角度
第一,學生在大學期間應廣泛學習,不能有功利心。不能只學自己想學的,大學期間培養的基本能力,各個大學培養方案的制定都是經過民主程序和科學研究的,為使大學生能有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大部分學生由于其視野、知識、經驗的欠缺,只學自己認為需要學習的,往往會不利于其未來的發展。第二,大學以前,都有老師、家長監督學習,而進入大學及以后工作,就無人監督,一個人的發展及成就,關鍵在于其自律性要強。所以學生為了對自己負責,一定要加強自律性的培養。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032-02
在準公共職位中,醫生和教師職業是直接服務于人的兩大群體。醫生救死扶傷,承擔保護公民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教師教書育人,承擔為企業、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培育優秀人力資源的崇高職責。從醫德醫風和師德師風兩個側面能夠折射出個人職業修養的高低、行業形象的好壞和社會文明的水平。在現實場景中,就高校師德師風而言,狀況令人堪憂。學術造假,教風浮躁,自貶職業,熱衷應酬,奔波兼職,牢騷滿腹,冷漠學生,等等,上述現象極大損害了教師的公共形象和社會聲譽。基于此,著力于強化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索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嚴入口,暢出口
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招聘引進的嚴格性?!爸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實行教師資格制度,換句話說,符合教師資格是從業的法定條件。教師資格認定包括政治思想、學歷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憲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有相應的教育教學能力;不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公民,學有所長,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分析高校教師招聘引進的條件可以看出,學歷條件是剛性條件,沒有研究生學歷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是難以進入高校擔任專任教師的。在現實實施中,條件往往更高。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應聘者具有研究生學歷和獲得博士學位,個別學校或專業還要求應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學歷和博士學位來自名校名師。國內一流大學對應聘者篩選時,更傾向于有海外求學、講學或工作的經歷。然而,這種過分注重學歷、學位的傾向,使本來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堅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綜合標準變成單一的學歷學位標準。因此,高校引進和招聘人才和名師,應當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紀守法,政治立場是否堅定,思想品質是否高尚,治學是否嚴謹,是否具備敬業精神,是否熱愛學生,個人生活作風是否良好等等,對違法亂紀者、道德品質惡劣者、學術造假者、生活作風糜爛者一票否決。近年來,在高校及學術界影響最大的是學術造假,學術造假的事件不斷曝光:浙大“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云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被指論文抄襲;上海大學博導陳湛勻論文抄襲事件;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抄襲事件;東北財經大學“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事件”;華中師大胡春林碩士論文“更牛”抄襲事件(僅致謝不一樣);汪暉《反抗絕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雖然是學生所為,但也反映出為師者治學不嚴。在這種師德師風堪憂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認識,達成共識,在起點上奠定良好的師德師風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在這些學術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師入口不嚴和管理混亂的諸多問題。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三十條)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內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對學術不端行為者,一經查實,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銷教師資格。高校是產生思想和生產知識的神圣殿堂,學術不端行為極大地傷害了兢兢業業、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惡化了不良學術風氣,打擊了創造創新者的積極性。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也毒害了部分學生,他們拋棄學業的嚴謹,懼怕科研的艱辛,選擇探索的抄襲捷徑。網絡世界的出現為學術品質惡劣者、成果抄襲者提供了客觀上的便利,此風不剎,本科生、研究生的學歷、學位含金量大大縮水,導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務企業、黨政部門以及社會的水平下降。
二、績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勵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十分復雜。從應然關系來說,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但在實然狀態下,教師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學校的教師資源也是有限的。教師的科研任務和壓力太重,必然影響到教學精力的投入,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的教學任務過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減少,直接影響到科研的產出、科研的質量。在高校職位聘任、職稱晉升、績效考核、待遇兌現過程中,科研的分量極大,有的學校甚至實行科研數量、級別一票否決制,任務繁重的教師只有三種選擇:一,放棄職稱晉升,聽憑科研處罰;二,身體透支,在教學和科研兩條戰線同時作戰,以犧牲個人生命健康為代價;三,投機取巧,導致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谝陨戏治?,高校在職位設定、工作量底線、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兌現過程中,應當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在人力資源開發深層研究中,價值觀、敬業態度、自我評價、社會責任等軟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資源考量的優先因素,因而,在教師績效考核中,應重點分析教師的敬業態度、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等。
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師待遇總體是不錯的,在各種職業評價中,仍然是許多優秀人才向往和滿意的好職業。但受到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影響,優秀人力資源在選擇就業單位和進行服務時,總是充分考慮住房條件、工資待遇、科研平臺、管理水平和領導者素養等綜合因素,因而,想盡一切辦法改善教師待遇,包括學術休假、出國深造、學術交流、困難幫助等,既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有效舉措,也是吸引廣大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無暇科研,弄虛作假,敷衍教學,冷淡學生的積極對策。
三、人性化培訓與開發,合理進行崗位流動
在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理念中,為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環境、創新環境、復雜環境以及多變環境,倡導人人培訓,人人開發,終身開發,因而,堅持培訓開發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訓與開發是能力發展的基礎,是教師完成任務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師經常培訓深造、訪學交流,有的教師則無機會,甚至職業生涯期被完全剝奪了發展的權利。這種權利被剝奪,意味著教師能力不能有效發展,意味著競爭劣勢,意味著教師間的不平等和尖銳矛盾。需要決定培訓,需要決定開發。平等是一種美德,是人的尊嚴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質,也是人性的需要。剝奪人的權利,中止人的發展機會,是造成教師教書育人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時,要重能力,輕學歷,學歷和學位都應當體現在能力上。“確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資源開發,其目的就在于摒棄和轉變傳統人力資源培養、考評、使用和開發中倚重權力、關系、金錢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滯人的能力拓展和發揮,把人力資源考評、使用和開發的重點轉移到以能力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和實現人的價值?!?/p>
在強化人性化培訓開發的同時,還要進行崗位合理流動。人的能力總是變化的、發展的,崗位也是變化的、發展的,因而,在高校內部,特別是相近、相同專業間進行崗位合理流動,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有限人力資源,特別是優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費,有序轉崗的制度設計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師找準自己的位置,降低壓力,避免職業倦怠,化解矛盾,增強凝聚力。
四、優化生成環境,形成自律
師德師風建設必須植根于優良的生態環境。師德師風生成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內環境和外環境。內環境是指師者個人的學術誠信和學術自覺,師者長期的道德自律和價值自律。外環境是指一段時期內社會風氣的好壞,特別是對學術研究和教學育人職業的社會認可和社會評價。此外,還包括以知識生存的群體的社會認可度、價值實現的難易等。
學術誠信和學術自覺是建立在個體良好的道德修養上?!暗赖虏恢故且环N修煉,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堅守,一種捍衛,一種保全,一種對自我人格的完善和管理?!薄暗赖伦鳛橐环N出于人性自覺的高級意識形態,既是指導自身行為的規范和應該遵循的標準,又是識別和評價他人行為的基本尺度。從本質上來說,道德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強制,而是由人的內在道德需要所啟動的自主、自為、自覺、自愿的行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一個完美人格的塑造正是基于這種道德的自律和滋養?!睂W術誠信和學術自覺是師者主體內在的價值自覺,是對思想、觀點、創造、創新永不停止的追求,嚴格來說,這種追求是超越功利的,不受權力、金錢、關系、美色的誘惑。從中國社會現實分析,一切學術異化、學術不端行為都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學術的內在本質,都深深烙上了權力、金錢、關系、美色的印記。
從師者的外在環境分析,市場經濟弄潮兒的財富炫耀,名人明星奢靡生活方式的熏染和引導,社會兩極分化造成的尖銳矛盾,大學擴招后嚴峻的就業壓力,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抬頭,高校市場化改革的負面形象,國外優良社會經濟環境的吸引,都不斷干擾、影響和沖擊著平靜、清苦、求知、探索的美麗校園。學生厭學,老師厭教,師生關系或教學關系緊張的現象令人擔憂。因而,師德師風建設要取得長久的實際效果,除教師高度的自覺修煉,學生努力向上的積極配合外,社會風氣的凈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學生、研究生充分有效的就業,高等學校健康有序的改革發展,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生成環境。
論文摘要: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不成熟的地方。通過回顧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為進一步促進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
中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演進是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并隨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其體制變遷及其特征與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格局相適應,并與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的政府監管目標相吻合。我國政府對監管體制的選擇和調整決定于我國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1.1981—1985年,無實體監管部門階段
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萌芽期。除了國債發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雖然于1984年公開發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試點與股票交易僅限于極其狹小范圍。該階段不存在真正的監管體制或明確的管理主體。
2.1986—1992年,監管體系雛形階段
總體上,我國證券市場仍處于規模極小的“嬰兒期”,與之相對應,在政府管理層面上出現了若干監管上述證券市場領域的部門主體,但未形成統一、有序、通暢的集中管理體系。監管體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門和自律組織等若干因素已出現,但仍表現出明顯的初創特征和摸索性質。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管理企業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管理金融市場”被正式法規確立為證券市場主管機關。但監管職責不明確,實踐中的管制權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權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體現出監管框架中的分權性和非集中性。證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門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見雛形。行業自律監管組織尚未擔負實質性自律職能。
3.1992一l998年,初級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
1992年l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步人了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從有關資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場取得飛速發展,無論是日均成交金額還是日均開戶數都是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充分說明了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與此相呼應,集中型管理體系逐漸形成。確立中央監管機構,一部分權力根據證券活動性質和歸口的不同劃分給國務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當程度地介入證券市場管理,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市場管理體系。首次確立獨立于其他部門的專門性證券主管部門,擺脫了依附于財政或中國人民銀行的舊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與規范進程中所牽涉到的錯綜復雜的諸多方面的難題。但是,仍表現出權力分散、獨立性和權威性弱、缺乏覆蓋全國性的監管機構的動態特征。總體上,這個階段表現出多層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門分工協作的中國特色,且明顯地顯示出過渡期的特征。
二、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現狀及其內在機理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實行的是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即以政府監管為主導,集中監管和市場自律相結合的市場監管框架。
1.監管主體
1998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證監會的職能、內部機構和人員編制的“三定”方案,確定了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機構,負責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并成為取代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職能的惟一最高證券監管機構。根據該方案的規定,證監會將建立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監管體系,在全國各地設立派出監管機構并實行垂直管理,但在現實中,我國監管主體存在多元化現象,主管部門之間關系較為復雜和不協調。
2.自律組織是資本市場監管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律組織有兩種形式,即社會性的監督組織和行業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證券業的中介服務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后者包括兩方面:一是證券交易所的場內自律,二是場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國證券業協會進行的自律監管。
3.監管法規體系
1998年以前我國證券市場和監管是通過一系列的行政法規,包括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規。1998年《證券法》的通過標志我國證券市場依法治市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證券法》和《公司法》作為我國證券監管的法律基礎和其他證券法規共同構成證券監管法規體系?,F行證券監管體制具有集權性和一元化、權威性和獨立性高、兩級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雖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但這個體制框架與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高速發展相適應。現行證券監管體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針對如何克服原體制存在的內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來證券監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環境下,我國證券監管體制應當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不斷健全、完善。證券監管體制的建設,不僅關系到證券市場的發展,更關系到經濟安全,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進一步完善證券監管體制必須全面考慮,放眼未來,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強證券監管體制的自身建設,逐步健全與完善
證券市場是變化無窮的,只有依據客觀規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場健康運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樹立科學監管理念。監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二,確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統風險;第四,樹立國際化意識。
(2)明確監管職能,提高監管水平。監管機構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其職能就是保障市場的公平、公開以及公正地對待所有市場參與者,體現了監管理念和目標。相應的權限,應當依據其職能而定,即僅能作為“裁判員”。并非事無巨細一概全攬,不能把“運動員”兼于一身,應減少證監會在監管中的行政干預色彩,增強其對上市企業以及證券市場的各參與者的監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監管過程中,要加強對行為和過程的監管,而不僅僅是對結果的監管,對監管者而言,行為本身比結果更值得關注。同時,改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水平,努力實現手段的間接化、多樣化、市場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操縱。此外,應當提倡監管行為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公正地權衡各方利益,保護投資者信心。(3)完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監管。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熟,政府主導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日益成為大多數國家選擇的主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避免各自的缺憾,對于完善監管體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監管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加強自身監管機構的組織建設;第二,要盡快完善自律管理規則;第三,要理順證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證券監管的外部環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1)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環境。證券市場的發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監管,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與現有政策和法規相矛盾的條文,法律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結合目前市場需求不斷完備證券監管的法律制度,盡快細化證券法的相關規則,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形成完善的證券法規體系。其次是要加強執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條文也無用,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一、博客新聞評論的由來
新聞評論是就當前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重大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政論文體,是所有新聞傳播工具的各種形式評論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①網絡言論指的是網絡傳播中的意見性信息,是媒介對社會輿論的相對壟斷被打破后所出現的一種大眾言論。②博客傳播源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形式,博客群體的誕生,標志著互聯網上的新聞生產開始告別了依賴于傳統新聞機構的生產模式,形成了獨立的、由網民自發進行的新式新聞生產。博客新聞評論也隨著網絡新聞評論的發展而出現。博客新聞評論利用網絡技術,人們不僅通過電腦,還通過手機看博客、寫博客、評論博文。從twitter到國內的飯否、嘀咕、嘰歪幾大微型博客都聚集了很多人氣,幾大門戶網站也紛紛開設微博,博客的魅力可見一斑。
二、博客新聞評論的含義和形態
目前網絡評論形態,有在BBS上進行實時交流、跟帖的形態,有在個人博客上發表評論,并自己制作相關資源鏈接的形態等。博客新聞評論是指借助博客平臺發表具有新聞性的評論文章。它是實現博客“思想交流與共享”的重要手段。博客新聞評論可分為主題評論和博客訪問評論兩種,前者是以獨立成篇的形式存在,后者需要依附于前者而存在。③
博客訪問評論有以下幾種類型:灌水,最主要的意思是為賺取點數或者打發時間、發泄不滿的無意義的回復。頂,就是支持的意思。拍磚,是指回帖時持批評態度。另外還有沙發,就是第一個回貼的人。板凳,就是第二個回貼的人,第三個回帖的就是地板了。閭丘露薇發起的一五一十部落,是一個發表和討論新聞的論壇。如部落簡介:“一五一十部落,一個嘗試在中國實踐公民記者的網站,用博客的方式,報道身邊發生的事情,用博客的方式,分享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而得出的觀點。專注有思想的時事評論和原創有新意的文化評論?!币晃逡皇柯渲械淖髡叽蠖嗍俏幕捷^高,有良好的文字功底的人,大多數作者就一件事情能提出較獨特、深刻的見解。
三、博客新聞評論的特征和優勢
1、自主性
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滿足于看報紙和電視上所謂的精英觀點,而是積極地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對新事物、新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ヂ摼W包含著豐富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元素,它包容了比以往更為豐富的評論主體――更多表達意見的人。這些人中不乏有媒體從業人員、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也有很多學生、普通上班族等,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新聞評論隊伍中來。因此,互聯網為多樣化的評論形態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交互性
網絡新聞評論的表達空間更大,觀點到達范圍更廣,尤其是有互動過程。一則新聞剛被報道出來時,博客作者依照第一感覺把初步分析提出來,疑問也提出來,然后不斷有人加入分析質疑,不斷深化分析判斷,最后完整看下來,我們對某個特定事件有了較完整的印象,對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有了更確定的把握,這叫做“行進中的判斷”。④另外,博客具有開放性,博主對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讀者在文章后發表評論,博主和博友各抒己見、積極互動。
3、匿名性
與在傳統媒體的評論作者以公開身份進行寫作和評論不同,互聯網的匿名性,使博客寫作者往往更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形成思想的碰撞。
4、超文本
人類的思維活動是多維的、發散的。網絡新聞以超文本、超媒體方式來組織新聞內容和有關新聞背景,使受眾在閱讀新聞時,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實現新聞內容的“跳轉”及表達方式的轉換,更好地體現讀者的主體地位及思維規律。⑤一些博文后面還會鏈接事件的其它相關評論,不會只聽“一家之言”,更有利于形成全面的認識。
四、博客新聞評論的局限性
1、對專業媒體的依賴
新聞評論表達的是主觀性信息,新聞評論中對客觀性信息的陳述,一般是作為評論對象的新聞事實和支持主觀性信息的論據性材料。所以大量博客的信息加工仍然基于媒體的報道。博客不能作為新聞源,而是一個很好的評論渠道。其主要作用是加工、評論和傳播專業媒體的報道。
2、一些博客作者評論水平不高,理性思考不足
言論應該是反映各利益集團的人對新聞事件和公眾關心的問題的意見。新聞性、時效性、可讀性和貼近性,是言論文章的四要素?,F在很多博客作者喜歡針對國際、國內大事小情發表評論,他們的觀點鮮明、言辭直白,一些著名的“博客評論員”贏得了大批的讀者。但有些博客作者往往從個人的視角看問題,憑著自己的慣性認識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說,沒有經過理性思考,觀點難免片面,評論有失偏頗。
3、名人博客的困惑
名人博客因為博主自身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他們發表的一些言論往往受到網民的追捧,而一些言論本身還會變成新聞話題受到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容易引起“口水仗”。同時,大量明星、名人博客的涌現,他們作為公眾人物,在博客中發表的評論已不具備“匿名性”,他們的評論還是文由心生嗎?少數名人的博客言論被認為是嘩眾取寵,故意炒作。
五、博客新聞評論的發展對策
1、吸引高水平評論作者
應當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作者參與博客新聞評論的寫作。如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從業者。因為評論不同于消息或者其它新聞體裁,它需要一定的判斷力、思辯能力、寫作能力和廣博的學識。
2、網站有效引導
博客網站在推介博客新聞評論,擴大其傳播效果方有著重要的作用。網站的有效引導,能夠平衡針對某話題的各方觀點,進而實現輿論的有效傳播。博客的自主性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制于網站,博客網站應當梳理、整合網站的博客資源,加強與作者的溝通,培養博客隊伍,選擇有評論價值的話題進行放大或聚焦,避免話題炒作。
3、匿名與實名的博弈
許多博客評論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作者身份是隱蔽的,他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直抒胸臆,但由于缺乏約束,侵權、侵犯隱私等糾紛屢見不鮮。博客實名制能否在規范言論秩序的同時,讓博主“真”起來值得進一步探討。
4、博客管理需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
無論博客是匿名抑或實名,其行為主體都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的個人,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也決定其博客評論的文明程度。博主應當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把握發表評述意見時的方式和尺度,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使博客新聞評論真正體現出自主、平等、參與精神。2006年初,博客中國發起了簽署《博客公約》活動,以期通過網民的自律,對博客用戶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制約,但《公約》停留在道德自律層面。博客的規范,同樣需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p>
參考文獻
①丁法章:《新聞評論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1
②符建湘:《新聞評論》[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4
③黎明潔:《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9
④馬少華、劉洪珍 主編:《新聞評論案例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