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話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29 04:06: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寫話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職業中專的學生基礎較差,給教師的教學帶來許多新課題,在繪畫方面,許多學生無素描基礎、造型能力差、理解力較弱,致使教師在授課時事倍功半,達不到預定目標。為此,教師都在盡力探索使學生能夠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通過幾年來的教學,筆者在工筆畫和寫意畫教學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針對職業中專學生的物點創造性地運用了一些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好工筆畫和寫意畫?,F將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一、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在教學上,采取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教學方式,先讓學生從一枝花、一只鳥畫起,然后再畫一簇化、數只鳥,這種教學進程上的循序漸進使學生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更新,既有利于他們對技巧的把握,又增添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既使他們塑造形象的基本功扎實,又相應地練習了筆墨的使用,促進他們積累技巧。當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便可以整幅地作畫了。

二、突出重點,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畫理和技巧

學雖無定法,但學畢竟有法,畫畫更是如此,畫理和技法尤為突出。畫理是在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包含著反復實踐、除舊變新的艱苦過程,一條畫理需要理解,更需要在實踐中運用。若不在實踐中認識畫理,是很難心領神會并運用自如的。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要特別體現一個過程,既要讓學生認識到新的,又要讓學生敢于否定舊的,日積月累,逐漸豐富學生的藝術技能。

三、明確培養目標,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的教學經驗,不僅適用于高等院校,對技術院校也十分適用。

技術際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就是使他們掌握一門技術。這就要求在教學生時要著重基本功的訓練,主要訓練他們的畫技,因此,要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或手段,提高學生的畫技,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出色的技能。所謂“熟能生巧”,要指導學生勤于動手,加強訓練,只有多練,才能具有純熟的技巧和技藝。

不僅如此,我們在注意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要適當地教授理論知識,不過在這方面,它同純美術有明顯的區別。純藝術院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畫理、畫技,訓練基本功與創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相當廣泛的愛好,掌握必要的文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知識。真正的藝術人才,不僅應該具有嫻熟的技藝,更要有高深的文化修養。教學上必須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要讓學生明白寫意花鳥畫的基本特征

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質特征,才能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盡管寫意畫是寫意境,但不體現本質的東西是蒼白無力的。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事物的特征,盡量最大程度地概括出事物的本質,這也是寫意畫主要的重要的要求。

(二)要在學習中知曉寫意花鳥畫的要素

不知其要領而為之的做法,不論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畫畫也是如此,在寫意花鳥畫的學習中,明白其要素相當重要。因為中國畫從工筆到寫意是經過一定的發展過程的,了解了寫意畫的要素就等于了解子寫意畫的發展脈絡。從工整的勾填法、沒骨法、兼工帶寫法到寫意畫法,是人們由對自然界的客觀表現,向著對主觀世界、人的情懷意向的表現的發展和提高。不僅如此,寫意花鳥畫也同樣注重筆墨、筆鋒、筆跡的表現,強化筆墨在運轉流動中所自然體現出來的韻致,同時,還吸收了書法的用筆,融書畫為一體。在形象刻畫上重提煉、重神韻意向,形成自身的特點,文人畫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對寫意畫要素的總體概括,即“詩情畫意”。

篇(2)

2發揮提問的教學效果,開拓思維

提問的方式是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探求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長時間高強度的思考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綜合考慮一切因素和聯系性條件以尋求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答案,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師上課時,不僅要加強自身對學生的提問,而且要鼓勵學生對老師或自己的提問,學生對老師提問可以鍛煉學生勇于向權威請教和探討知識的勇氣,進而使自身的知識修養和思維能力得到拓展。學生向自己提問可以觸動學生不斷求知的欲望,在自己尋求知識的同時獲取學習的技巧、方法和自信。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化學教學的初始階段,首先應該明確《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中化學的應用。老師會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化學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你生活中接觸過哪些涉及化學知識的問題;你覺得如何學好化學和看待化學。這樣的問題往往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回答的熱情,結合自身生活而進行思考和回答。學生的回答也會是不同的,思維的發散和拓展使學生敢想、敢干,通過不同類型答案的相互交織和影響,學生們的思維范疇得到迅速拓展,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篇(3)

一、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現狀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英語教學走進我國的小學校園。以譯林版英語為例,對譯林版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現狀進行詳細的介紹。譯林版英語的學習者范圍主要為:5-16歲的學生,主要特點即為語言簡潔方便,適合小學的學生進行英語的學習。一是小學的英語課程的課時安排為單個工作日內具有1-2節英語課程的安排。二是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寫話教學的現狀為教師通過對英語板書的書寫傳授學生英語的單詞以及語法等英語知識。利用英語教科書中的圖畫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分角色進行英語教科書中的內容對話,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英語對話的過程中完成英語寫話的學習。

二、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問題

1.漢式英語習慣嚴重。在學生方面,學生未形成正確的英語讀寫習慣。漢式英語習慣嚴重,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寫話教學的開展具有困難性。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為例,例句:“You can get on the metro at Park Station.”,在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并非是單詞的累積和運用,而是對語法的掌握和有異于中國的正式語序,學生即會根據漢式的英語習慣說成:“You can at Park Station get on the metro.”由于學生的漢式英語語言習慣的嚴重性導致在英語課堂中的英語成績較低。漢式英語的習慣性嚴重對英語教學的開展帶來重大困難。

2.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是造成我國小學英語寫話教學過程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在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寫話教育的方式缺乏創新性。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的第五單元中,對“What are you doing?”例句的學習,英語教師對學生利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通過板書的英語句子的書寫,在黑板上單一的對例句進行書寫,學生對照黑板進行逐一單詞的閱讀,未對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調動,未對小學生形成學習英語的吸引力和學習英語的熱情。由于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英語熱情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導致英語教師的寫話英語教學過程的開展困難。

3.未形成英語的語言環境。英語的語言環境的未形成是導致我國小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未取得成效的外部原因。例如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的第八單元“Birthday”教學中,由于英語教師未根據英語語句的具體含義為學生創造具體的生日的單詞語言環境,學生僅是根據英語的讀法照讀,同時也未在課堂中實現實時讀寫的行為,并未理解具體的英語句子的含義導致寫話教學的開展困難。由于英語語言環境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小學英語教師未對學生形成英語寫話教學的全英式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英語習慣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英語語言環境的未形成使我國小學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寫話教學活動展開陷入困境。

三、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對策

1.養成學生英語的語言習慣。養成學生英語的語言習慣對解決我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困難的首要舉措。

篇(4)

二、教學體系創新思考

(一)創新教學方法

(1)培養大工程觀。

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創新教學過程中,應該引進并重視世界上一些先進的職業技能培養理念,注重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形成客觀的、理性的大工程觀,充分理解和重視機械設計制造理論與實踐相互支撐以及相互促進的重要作用。

(2)重視實踐教學。

只有通過具體實踐,才能真正將書本理論知識轉化成相關的職業技能,才能真正將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知識學以致用,并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自我職業技能以及創新能力,因此,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創新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強化實習基地。

提高職高學生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技能以及實踐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在實習基地的實踐與學習。因此,在實際創新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校外實習基地的作用,著重發展和建設一些先進的、功能性較強的現代化實習基地,讓職高學生能夠很好用來進行工程機械方面的訓練和實踐。

(4)強化設計能力。

在職高學生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創新教學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綜合能力和設計能力的途徑就是進行課程設計。在我國目前的職高機械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中,往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需求,應該重視課程設計的內容和目標設計,突出對實踐過程中的應用,選擇綜合質量較高的設計課題,減少學生之間雷同設計的可能性,最大化地提升職高學生的設計能力、綜合能力以及個性化發展能力。(5)提高新型教師。教師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各項技能的提高,在創新教學體系中,應該重視和培養一批高素質新型教師,除了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術技能外,還應該能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

(二)創新教學體系

(1)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創新教學中

應該建立和健全專業的知識教育體系,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培養,優化專業知識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提高專業知識的教學效率。

(2)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創新教學中

應該建立和健全學生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參加實習以及參加各種課外技能活動的形式等,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創新教學中

應該建立和健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體系?,F代化建設和現代教育改革不斷重視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人才,在實際創新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專業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職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職高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式

(1)啟發式教學。

在職高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對學生起著引導作用,應該善于啟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自動地進行設計及相關的學習,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信息網絡教學。

在信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信息網絡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在職高機械實際制造及自動化創新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造成新的沖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企業內部教學。

應該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企業教學結合起來,將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篇(5)

引言

社會文化理論促使人們站在更具創新理念的角度來思考第二語言的習得。在社會文化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更加充滿了現代化與人性化的教學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轉變理念更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漸推廣開來。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文化理論的深入應用和廣泛普及,該理念也逐漸應用到教育事業中。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區別于傳統英語課堂中的教師角色,教師的定位更加側重于引導學生、調動學生和開發學生的方面,并積極實現多角色的轉變。下面筆者站在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圍繞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學主體的多角色轉變進行展開討論,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發揮的效用和發生的角色轉變。

一、社會文化理論概述

社會文化理論最初是由蘇聯心理學者維果茨基提出的,其認為在社會文化理念的引導下,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方式會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會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實現二語習得行為的創新化發展。應用在語言學習領域中的社會文化理論,其推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主體角色的轉變,在更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語言教學活動。社會文化理論具備一定程度的社會性,可以被看作為在多元化語言環境下完成教學行為,同時在文化理念的互動過程中實現施教者與受教者的角色互換,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語言的學習效率[1]。在社會文化理論自身特點的基礎上,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主要由以下幾個分支組成:第一,教學對象。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第二,教學內容。圍繞英語知識的聽、說、讀、寫、譯五大方面展開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綜合化的寫作視角進行高效化的英語寫作教學;第三,教學環境。社會文化理論構建出來的整體環境極具開放性、平等性與和諧性的氛圍,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教學環境可以說極大地體現了該種教學模式的真實概念,正是由于極具開放化與自由化概念的整體教學環境,使得英語寫作教學工作展現出更強大的吸引力和實踐性。

二、社會文化理論下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特點

第一,英語寫作教學活動的主體為學生。由于在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而教學內容也是由教學者層層“下發”給學生。從教學的互動性來看,傳統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是單方向的互動。然而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工作中的主體是學生,其更加突出了學生在寫作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提升了學生在教學行為中與教師的互動性和溝通程度。而教師被定位為寫作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負責教學活動的紀律、節奏、覆蓋面積等,更多的是教師服務于學生,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英語寫作教學與學習氛圍。第二,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教學環境更具個性化特點。這種個性化的特點主要展現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技能和學習方式。學生以社會文化理論為學習理念,并以該理論下營造的開放性學習環境為基礎,在信息量更大、與外界接觸更多并且與教師、與同學互動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對英語語言聽、說、讀、寫、譯五大方面的學習。因此,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非常豐富,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傾向、學習特點來選擇極為個性化的英語寫作學習內容,使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更加充滿了主動性意味。所以說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教學環境具備了個性化的特點,也滿足了現代化英語寫作教學理念的個性化需求[2]。第三,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教學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由于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開放性學習平臺理念為基礎,而開展英語寫作教學活動、實施教學行為。在語言、文化交流形式為基礎的開放性平臺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或者開展多種類型的英語課后輔導活動以及課余時間的英語寫作教學活動等。這樣能夠使學生在隨時隨地的狀態下完成對英語寫作的學習,多角度的英語寫作教學方式也更是展現了多元化發展的特點。第四,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工作更加突出了聽、說環節。在社會文化理念的帶動中英語寫作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對學生英語寫作的多方面培養。其立足于全方位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聽、說、讀、寫、譯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語聽、說環節,以此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同傳統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相比,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的“啞巴”英語教學,利用更為先進和即時性的文化交流平臺,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表達水平。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通過不同形式的寫作環節和“英語角”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的英語環境中,以此來利用開放性的心理溝通與互動平臺積極推動學生進行英語寫作和英語寫作學習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學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學模式體系中。所謂教學管理,是針對教學活動的一項全面管理活動,其是立足于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集合了教務部門、教師和在線管理系統等環節而組成的。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將教學管理納入其中,并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效融合了規范的教學管理行為,使整體教學工作更為規范化和科學化,進一步完善英語寫作教學平臺,為良好的教學內容提供有效管理。

三、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英語寫作教學教師多角色分析

1.信息收集者

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盡管建立在開放性極強的社會交流平臺基礎上,也需要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為學生帶來更加全面和豐富的學習信息。所以說,教師在該理念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工作中扮演了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教師進行信息收集的過程中,由于語言信息過于繁雜,信息良莠不齊,那么針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抉擇便非常重要。教師便發揮了對信息的有效篩選的角色職能,挑選出對學生有益、促進英語寫作教學工作有效開展的相關學習信息,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進行信息分配與信息整合,形成更加適合學生進行學習的信息資料,以此來為后續的英語寫作教學行為奠定基礎。

2.教學內容安排者

課堂教學內容是既定的,要想充分展現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層次感,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安排與規劃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對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應該提前制定和安排,形成非常具體和極具層次感的教學計劃。這樣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節奏,與開放性環境實現科學融合,從而提高英語寫作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為有步驟、有規劃地完成系統的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此同時,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立足于英語寫作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從而明確教學行為的直接目標,以此在更具條理性、導向性的環境中完成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教學信息輸出和教學工作[3]。

3.課堂引導者

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集合了現代化教育理念和傳統教學方式二者的優秀之處,并加以高效融合,形成了極具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學系統。那么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的創新教學氛圍中,會由于信息過于繁多,不僅具備積極的、有益的學習信息和學習資料,同時也存在負面的、消極的相關信息。然而學生無法在自主抉擇的狀態下完成獨立的英語寫作學習活動時,教師便需要發揮寫作課堂的引導性作用,作為英語寫作課堂的引導者帶領學生實施有效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師本身作為教學計劃的實施者,在開展英語寫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要發揮對學生的引導性職能,立足于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從而推動學生更為準確和科學地學習英語寫作并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4.教學管理者

建立在開放性教學理念基礎之上的社會文化理論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其具備了更為廣闊的“頭腦空間”自由和學習自主選擇性。教師作為更加直觀的教學行為管理者,學生在英語寫作課堂中可以根據自身的英語喜好和英語興趣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英語寫作材料。然而,也正是由于這種過于開放和自由的教學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課堂管理的難度。因此,教師要良好把握社會文化理論的教學思想,正確發揮對英語習作課堂的管理職能,作為課堂的教學管理者來維護課堂教學秩序,并形成良好的英語寫作課堂模式和學習習慣,以此來帶動學生在自律的前提下完成學習行為,同時也帶動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4]。

5.學生培育者

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更為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和溝通性程度,主張學生在信息交流和互動過程中完成正面的信息獲取,從而實現有效的學習行為。為了在課堂中更好地培育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應該發揮學習培育者的效用,實現自身教學角色的完整發揮,作為培養和教育學生學習英語寫作行為和學習理念的培育者,提高英語寫作課堂知識輸出與輸入的效率。

四、社會文化理論下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多角色轉變

1.由知識灌輸者轉換為學習引導者

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定位與扮演的角色同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區別于傳統英語課堂中的教師角色,教師的定位更加側重于引導學生、調動學生和開發學生,并積極實現多角色的轉變。針對教師角色在傳授英語知識的目的來說,教師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定位更為傾向于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行為的引導者,而不是傳統教學行為中的英語知識灌輸者。為了充分實現我國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的高效性和教學行為的科學性,教師作為英語課堂的重要“領路人”,需要積極鍛煉學生獨立選擇英語寫作學習導航的能力,引導學生選擇更加適合自身的學習板塊[5]。2.由教材執行者轉換為教育研究者在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具備更為高素養和高水平的專業研究能力,從而由英語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英語教育的研究者,發揮教師的真正存在價值。立足于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學生在積極豐富自身學習行為的同時,教師更要實現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轉變。社會文化理念構建出更加開放的學習平臺,其賦予了教師更加廣闊的教學心得交流窗口,教師可以把握英語寫作教學信息的多樣性,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積極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和對英語寫作學習方式的見解互動。以此來成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教材硬性執行者。

3.由教學管理者轉換為學習促進者

社會文化理論引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師發揮了教學管理環節的積極效用,然而很多情況下會過于重視教學管理的死板規定和強制性。這樣就會導致英語寫作的教學課堂失去了本真的樂趣和輕松,不利于營造更為歡快和自由的英語寫作教學氛圍。因此,當下在英語寫作教學行為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管理者角色,充分利用社會文化理論中的“前進性”原則,向學生的學習促進者角色發展。所謂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要求教師在英語寫作教學行為中利用高效和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交流與互動的教學行為,將各個學習目標制定得更加人性化和輕松化,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寫作的樂趣,促進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理念,體現對學生學習英語寫作行為的促進職能[6]。

4.由品德培育者轉換為情感支持者

篇(6)

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環境背景下,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來說,要想滿足企業對一線專業人員的需求,學校必須革新教育理念,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探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與時代接軌,把學生培養成時代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才能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顯然,就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這一課題展開論析,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研究

(一)研究對象。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100名學生作為實驗和研究對象,其中男生78名,女生22名,各進行為期四輪的教學,輪次一個授課班,教學時數為8學時。(二)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高校、高職院校開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期刊、文獻等相關資料,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論基礎依據。2.問卷調查法: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100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問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過對實驗對象授課前、授課后的問卷調查,取得了學生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的期望、學習認知和學習建議等實驗的第一手材料,對分析研究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意義、教學質量和學生滿意度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3.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相關分析。(三)結果與分析。經過四輪教學后,調查結果表明:93.1%的學生認為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有較強的實用性;95.4%的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有參與興趣;97.2%的學生贊成開設理實一體化教學;91.6%的學生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獲得成就感,認為自己表現出色。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實施策略

(一)豐富教學理論,夯實一體化教學基礎。雖然說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核心是實踐,但是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想做到與時代接軌,就必須豐富教學的指導性理論,為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當然,教師在研究指導性理論的過程中要理性、系統地進行。教師必須實現思想上的轉變,在正確把握教學改革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教學思想進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探索新的教學思想,豐富自己的教學理論,從而使這些教學理論能夠更好地實現與一體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指導教學活動的實施。此外,教師在豐富教學思想和理念的過程中,還要積極尋找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的發展規律,提高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使課堂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促進他們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二)調整教學內容,切實增強教學成效。教學內容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支撐,同時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條件之一。但是,就當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內容來看,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內容與時代脫軌、編排固定化、知識資源有限等。針對教學內容所存在的不足,教師要勇于自我創新,打破教材的束縛,創新性地去運用教材,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創新和整合。具體來說,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重點在于機械傳動,常用機構,通用機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加工工藝、材料選擇、使用維護等。教師應重點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設計方法以及技術標準來查找、確定所需要的參數,以解決工程設計的實際問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三)采用模塊教學,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模塊教學是一種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活動,其以具體的項目為中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參與其中,最后能有效達到發展學生實踐性能力的目的。就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特點來說,實施模塊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為此,學校應打破章節的限制,把幾門相近的課程融合,將培養目標相關的內容集合到一個模塊中,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目標明確化。例如,在學習傳動這一個模塊章節時,就可以融入電動機的選擇,并在《學生工作任務書》中要求學生在學習完傳動模塊后,計算帶式輸送機減速器需要的輸入功率,確定電機轉速,根據功率和電機轉速選擇電動機,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效果,進一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社會對綜合型技術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實現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育的改革,加快理實一體化教學已是必然。為此,學校應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按照學校需要的核心素質培養要求,積極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素質人才。

作者:張成 趙鵬 單位:河北秦皇島技師學院

篇(7)

二、整合教學資源

機械制造專業的一體化模塊教學開展,院校實現教育資源的綜合應用。機械制造的理論知識開展模塊式教學時,要善于抓住理論知識的教學重點。例如:機械制造中對于機械的運動的探究,主要分析運動的有用功和機械運作的受壓能力。依據教學的理論知識,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從而實現現代機械制造領域的知識進一步優化與探究。

三、優化配置教學知識結構

一體化模塊教學的開展,也需要機械制造教學知識結構的優化配置,中職學生的教學知識結構相對龐大,知識結構零散,為了發揮一體化教學的優勢,中職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前,做好教學知識的教學規劃。例如:機械制造中進行技術教學時,將機械制造的知識結構分為大型機械的知識理論,精密機械零件加工的知識結構,為中職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相對優化的教學配置,發揮中職機械制造一體化模塊教學的作用,達到中職機械制造教學學科的人才培養結構的完善。

四、提倡創新型教學

中職機械制造一體化模塊教學的開展,是現代教育體制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善的重要體現,教師開展教學中,必須堅持一體化模塊教學模式適應學生的學習模式,實施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教師開展機械制造一體化模塊教學中,采取教師示范,學生進行實踐模仿,同時開展課堂教學課堂討論,學生能夠依據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主動的動手探究,對機械制造中,零件加工和機械有用功的計算進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狀態中機械運作的速率,機械后期應用的壽命評估等技術形式,充分發揮學生是教學課堂主體的作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機會一體化,同時也進行現代知識的應用規劃,發揮一體化模塊教學在中職機械制造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五、多樣的新型教育手段

一體化模塊教學的開展,需要新型教學手段作為基礎,例如:計算機大數據處理技術,計算機智能化系統的開發,機械制造材料加工自動雕刻,機械零件尺寸檢驗矯正技術,中職機械制造一體化模塊教學的開展,應用多種新技術作為現代教學課堂學習與操作的一項內容。這種新技術的探究應用,使中職機械制造一體化模塊教學的內容更豐富,為現代中職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

總之,社會經濟發展速率的提高,為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教育人才培養方式也逐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綜合性人才為主,達到中職專業人才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學體制一體化模塊化教學,實現了教學知識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一體化模塊化教學將中職教育的內容進一步豐富,使教學結構更加完善,為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與創新提供了發展平臺,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直接體現。

作者:彭平 單位:甘肅省定西理工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篇(8)

2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要求教學不僅要向學生系統地傳授基本理論和方法,而且要特別注重培養他們應用理論、方法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合肥學院利用本專業與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的優勢,學習借鑒德國成功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理念,在課程體系構建和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上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從原有的“學科導向”轉變為“專業導向”,構件模塊化課程教學體系,改“知識輸入”為“能力輸出”.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專業綜合素質.德國高等教學中“模塊”(Module)是圍繞特定能力培養而進行的相關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一個模塊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模塊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不過分強調學科的知識性和內在邏輯性.每個模塊都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能力培養要求、教學內容、學量、授課時數、授課形式及自學時間等.為了實現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活動,主要有講座課、研討課、練習課、實驗訓練課、項目教學課、學生自學、等等.為了實現專業能力應多使用講座課,而實現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自我能力則多采用研討課、練習課、項目教學課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其中項目教學課就是用實踐項目進行新知識的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緊密結合實踐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間鞏固新學的知識,并做到融會貫通,培養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達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

2.1本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確立

通過走訪、問卷、調研等形式在機械行業領域中廣泛深入地調研本專業畢業生適應的崗位群以及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等.合肥學院機制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應突出強調以勝任所需求的職業崗位為目的.通過調研明確了企業對本專業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從而確定機制專業學生的六大專業能力,進而對抽象的專業能力進行梳理細化,優化分解成能力要素.本專業的能力及其要素如圖1所示.

2.2模塊及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對抽象的專業能力進行梳理細化,優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確定能力要素對應的支撐知識點,由相關聯的知識點的有機組合即形成了“模塊”,通過若干個相關模塊的有機搭配,把傳統的以學科為主的課程體系,轉變成以能力為目標的模塊化教學體系.根據機制專業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等的要求,通過打破課程之間界限,整體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將一個專業內相關的教學活動組合成不同的模塊,并使每個模塊對應明確的能力培養目標,當學生修完某一模塊后,就應該能夠獲得相關方面的能力.通過模塊與模塊之間層層遞進、相互支撐,實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同時整合傳統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實現模塊教學內容的非重復性.通過將課堂教學、企業學習、研討、項目、實驗、練習、第二課堂和自主學習等不同的教學形式引入模塊化教學環節,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強化對學生工程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訓練.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應用“合并-刪減-增加”等手段,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的界限,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下面是部分模塊教學內容整合情況.

(1)將原分別課設的工程圖學,計算機輔助繪圖,UG三維軟件基礎三門課程內容整合,刪除了原有教學內容中部分抽象的、很少用的畫法幾何理論分析成機械產品表達模塊,打破原有各門課程的界限,從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和空間構思、培養識圖繪圖能力入手,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手工方法及二維、三維CAD/CAM等軟件進行機械產品表達和構形設計表達方面的能力.

(2)將原有“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藝”兩門課程,整合為“機械制造基礎”模塊,教學內容更趨合理緊湊.該模塊與前期所進行的“工程訓練”模塊實踐教學緊密配合,力求使學生在獲得初步的金屬工藝學基本圖2機制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思路示意圖技能的前提下,較好掌握有關材料、熱加工等制造工藝的基礎知識.

(3)把切削原理與刀具的內容與數控技術中數控編程并入機械制造技術I模塊,而把數控機床的電控內容并入機械制造裝備及其控制模塊內容.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機械制造I、機械制造II模塊以編制機械制造工藝規程為主線,系統介紹了編制工藝規程所需要的知識,包括數控加工知識.從而大大提高編制工藝規程能力.

(4)把機床設計、數控技術部分內容,機電傳動控制部分內容整合成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及其控制模塊,主要針對學生具有設計、維護、改造機械制造裝備能力而設置的,主要涉及機械制造裝備的電氣控制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及其主進給運動設計,它主要零件的結構設計等內容.通過上述模塊知識的重組,使教師和學生明確了本模塊所達到專業和能力,不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系統性和內在邏輯性,更加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有機融合.

3模塊化課程的教學實踐

按照模塊化的教育理論,為實現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活動,根據工科專業的特點,對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來實現模塊所要求的能力.

(1)項目驅動方法的教學實踐.機械制造技術模塊中的工藝規程編制這一章大部分內容涉及的是如何編制的規則,如果照本宣科,學生無法理解,只能死記硬背通過考試,無助于提高工程能力.因此,我們以項目設計方法來完成教學,就是把學生置身于工作現場中,以一個典型零件的工藝規程編制為項目,通過互動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來完成該項目,通過教學實踐,該種教學方法的好處是學生能真正理解編制規則,以提高編制工藝規程能力.

(2)現場教學方法的教學實踐.本專業很多模塊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學生大都是高中直接進入大學,缺乏現場實踐經驗.比如滾齒機教學中,學生連滾齒機都未見過,教學效果較差.在夾具教學中,對限制自由度、定位基準的選擇一直是教學難點,學生無法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差.因此,我們可通過現場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在滾齒機教學中,首先帶學生到現場了解滾齒機的組成及所需的運動,然后到教室分析其傳動鏈組成及其調整原理,課后完成某個齒輪掛輪的計算,最后學生分組到現場對滾齒機掛輪進行調整來完成本模塊的實踐教學.在夾具的設計教學中,對夾具的組成、定位原理進行講解,然后把學生分組對某個夾具進行測繪、組裝,并畫成相應的裝配圖.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體會到這樣做法的好處是學生不僅了解夾具的組成,而且對定位原理有著比較直觀的了解,現場教學彌補實踐經驗的不足,使學生的工程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

(3)畢業設計結合實習基地產品進行真刀真槍完成.過去畢業設計大多偏重于理論,滿足于公式推導,計算機模擬,學生不知道自己設計產品,能否滿足于生產工程需要,這不僅能培養學生工程思維,而且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現在,學生在教師、現場工程師共同指導下,圍繞工廠的產品進行研發設計,以及該產品的生產工藝進行設計.學生不僅從理論上考慮設計問題,還要考慮成本、效率、市場等各方面因素,為自己成為優秀工程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4結語

通過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模塊化教學改革與實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以能力為導向,通過優化和整合了教學內容,使課程設置更加實用化.真正實現了做到了“基礎知識適用、專業基礎知識夠用、專業知識管用”這一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是:在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的同時,突出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篇(9)

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作文現狀研究為基礎,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系統論、過程作文教學理論作為我們的教學理念,結合當前作文教學實際,有效構建高中議論文教學序列,以夯實學生議論文寫作的基礎。其具體程序為:從高一開始一直到高三,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訓練措施。

在高一階段,學生積累議論文的寫作素材,提煉自己的觀點,并能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能運用事實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論點,要求學生寫真事、說真話、表真情。在高二階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通過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式與方法,弄清楚論據與各個分論點之間的關系。這樣,就能構建規范整潔的文章結構。在高三階段,要整體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如提升作文的思想內涵、語言的簡練度、思維的嚴謹性等,在此基礎上力求讓文章更有文采。但是,序列化的訓練并不是孤立的,只是在訓練過程中有所側重,還應該相互配合。這樣,才能讓序列化教學相互銜接、環環相扣,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寫作體系。

二、注重一個細節――積累技法

作文的實質是對作者知識儲備的綜合運用,是作者綜合素質的展示。厚積才能薄發。寫作需要積累各種知識與技能,缺失生活積累與人生體驗的作文,不可能成為有思想內涵的佳作。所以,在議論文序列化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積累技法的訓練。如語言表達、行文構思、論證技巧等。在論證過程中,每一個論證細節都應該充分考慮到。這樣,才能夯實學生的寫作根基。作文的訓練不僅僅是“三味書屋”,更應該是生活的“百草園”。離開了現實生活的活水,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自然、發現生活、體驗社會,并且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用閱讀來夯實自己的寫作基礎。細節決定成敗,技法彰顯特色。寫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日積月累的觀察與思考,深化每一個細節,就會寫出激揚才情的文字。

三、拓寬一個渠道――作文實踐

不管是什么文體的作文,其立足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放飛學生的心靈,激活其思維能力。如散文可以抒感、夾敘夾議;記敘文可以寫人記事,也可以狀物、說明。議論文也一樣,在文章結構與內容等方面不作硬性的規定??梢允菐讉€片段的組合,可以是長篇的議論??傊寣W生能夠馳騁于自由的創作空間,這樣才能體驗到作文的輕松與快樂。

議論文寫作要給學生實踐的空間,如在平時的訓練中可以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就某個問題或社會熱點現象讓學生直陳心曲,或叩問心靈,或詮釋情感,或發表看法。這樣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增添生活的樂趣,還能讓學生提高思想認識。

作文是語言的藝術。再豐富的思想認識也需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現出來。不僅如此,語言也是思維的媒介。只有語言的創新,才能促進思維的豐富。因此,在議論文程序化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學生解開語言的枷鎖,引導學生錘字煉句,能準確運用貼切的語言,生動形象地進行表達,而且力求做到簡潔、精煉、創新。

四、突出一個核心――思維訓練

在構建高中議論文序列化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當其沖。因為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在寫作過程中尤為重要。作文是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觀察生活、選取素材、謀篇立意、構思布局、語言組織等,都由思維活動來支配。但是,學生寫議論文的實際情況是“假、大、空”,往往文中無“我”,言之無物。這樣下去學生的個性就不會得到張揚,文章沒有生氣,更沒有靈氣。

篇(10)

“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育,目的是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且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該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設置課程能指導他們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經典課程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其教學效果與教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體現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范”。

一、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實質

文化經典課程的教材,其實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范疇。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是指專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課本或教科書,依托文化而編寫的漢語語言類教材則不屬于此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特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經典性教材;內容相當寬泛,取舍上隨意性很大,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體例自由多樣,但不分水平等級,缺少共識;使用對象涵蓋面較寬,但定位失據。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展,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阻礙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而這些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課程”的定位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拔幕庇袕V義、狹義之分,編寫者的理解往往影響著對內容的選擇,結果或者泛而無邊,或者深而過窄。而文化教學到底是“文化搭臺,語言唱戲”合適,抑或相反才合適?不同的理解在體例上就會造成差異,甚至可能在實踐中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既然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要把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成為實施教學的憑借。那么編寫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教學中的文化經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色。

文化是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系統。一般而言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層文化,即可以視聽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現象;二是深層文化,即思想、觀念、制度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本質。由于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是在非母語狀態下的異文化教學,對于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留學生來說,文化的傳授自然會受學習者漢語水平和培養目標的限制。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學習是以“了解”為主,是一種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主要幫助學習者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是怎么樣的。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個階段的留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漢語知識,也具備了熟練的漢語應用能力。對他們而言,僅僅“知其然”是不夠的,教材的編寫更主要的是解決“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此外,雖然講授內容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但是文化經典課程與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主要從文學、歷史、書法、社會習俗等方面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當代文化發展現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概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如果說這是面上的橫向擴展,那么文化經典課程就是點上的縱向深入,不僅要求能夠以點帶面地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闡述。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編寫文化類教材時教學雙方很容易出現“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華東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對外漢語專業陳××等7名同學曾以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對外中國文化教學做了一份調研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心目中,外國留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是如飲食文化這樣的低端文化,因為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次是中國的歷史、思想和漢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學等,至于音樂、舞蹈和中國古代科技則不是考慮的重點――這和留學生反饋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語言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碩士階段對深層文化的關注度則有明顯上升。

二、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材至少應具備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標功能。依據教學大綱所編寫的課本,不僅要在總體上能夠體現教學的總目標,具體到每一課教學目標也要明確。其次,是訓練功能。雖說漢語基本能力(聽、說、讀、寫)的訓練不是該類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經典閱讀和賞析卻離不開這些基本能力,同時也能促進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選中的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范例”,將之前學生所接觸到的零散的、非系統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新舊聯系,以求融會貫通。第四,講解功能。現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由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發揮教材的講解功能,讓學生憑借教材的講解進行學習,主動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檢測功能。檢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化學習結果,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內容及排列順序

考慮到該課程教材應具備的功能,再考慮到課時、學生數量、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及排列順序如下。

1.生產篇。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是生產的發展,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時至今日,“科技興農”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以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也迅速發展,因此本篇選取的經典文章都和中國科技發展有關。

2.生活篇。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各種生活資料,本篇所選和中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關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種關系,情感的羈絆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們的各種情感為主題選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本篇所選集中在對中國人行為方式有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

5.藝術篇。思想情感形諸于外,于是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中華藝術,本篇主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

6.民俗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習俗,并不斷演變。本篇所選集中在介紹與節慶有關的習俗。

7.風土篇。中國地域遼闊,人文環境復雜,本篇所選主要是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各地風情。

8.民族篇。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點所在。本篇所選集中在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發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本篇所選將涉及不同時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體例

當內容初步確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編寫的關鍵性步驟:設計教材體例――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組織形式。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體例。

1.全書分九個單元,具體內容及先后順序見上文。每一單元開始都有“概述”,對主題進行簡要說明。

2.每個單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點帶面,不僅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能從這一點出發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知。

3.每章下分為6個部分:導語,正文,理解思考,知識鏈接,影像閱讀,深入思考。

“導語”部分是對每章主題、背景和作者的簡介;“正文”部分所選側重現當代文章,兼顧各種文體;“理解思考”部分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正文”提出文章賞析的相關問題;“知識鏈接”部分是介紹“正文”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影像閱讀”部分在與“正文”同步給予學生感性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聽”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結合中國現狀提出討論話題,促進學生“說”能力的提高。

當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就算是碩士階段的留學生,僅僅憑借書本的抽象知識,也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即使是華裔子弟,也會因為生長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出現理解上的障礙。為了避免學習者或者淺嘗輒止,或者半途而廢,在編寫該課程教材時,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輕“行”,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內容能最大可能地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甚至可觸摸的形象,使教學可以改照本宣科為實踐中掌握。譬如“藝術篇”中涉及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單純的語言講解有時候讓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習者難免有云里霧里之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供觀摩和基本階段的練習,在觀摩和練習中解決難點問題。

針對性是指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圍繞某個文化主題的文化考察項目,使學習者對之有切身的體驗。譬如針對“生產篇”“生活篇”,筆者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主題,組織學習者分別參觀了廣州市經濟開發區和粵北的貧困區,讓他們切實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貧困現象。這種活動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顧,避免考察過程中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事前對主題的了解,可以通過文字閱讀和形象化展示進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作為考察任務,為事后回顧做準備;事后回顧,一般先以討論或課堂發言的方式總結這次考察,然后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實用性是指教材的內容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他們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練習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現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紹中國文化中的“孝”時,不能僅僅只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解,應該結合中國當代的家庭生活的實際,像“4+2+1”結構模式、“空巢”現象、“留守”現象等,幫助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和傳統中。

上一篇: 稅務畢業論文 下一篇: 醫院法治建設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 一级日本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在线观看911国产精品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