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12:42: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程改革匯報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3-0036-03
教育只有改革,才有希望;而空間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了教育革命。[1]根據教育部《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高職)》等文件精神,株洲職業技術學院按照“以職業崗位為課程目標,以崗位標準為課程內容,以最新技術為課程視野,以職業能力為課程核心,以‘雙師’教師為課程主導,以‘世界大學城’為課程平臺”的目標要求,基于“行動導向”的范式開展了課程改革與建設。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平臺就是世界大學城學習空間,在此背景下的課程改革管理相對于以往的管理手段有所不同,更方便也更全面地監控課程改革的全過程。
一、空間應用于課程改革管理的優勢
1.傳統課程改革管理的弊端
(1)紙質材料過于浪費。在以往的課程改革管理中,需要印刷大量的文字材料,組織人員學習。同時在課程申報、驗收過程中也產生很多紙質材料,不方便保存,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2)過程監控不夠全面。課程改革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對課改過程的監控,以往主要是通過聽課來進行,看課改是否真正落實到課堂上。但是聽課對聽課人員的時間要求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只關注到了課堂45分鐘,不夠全面。課后學生情況怎么樣,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都關注不到。
(3)資源推廣不能到位。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想以課程改革帶動課程的全面發展和專業建設,所以課程改革的成果推廣也是課改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傳統的管理手段中成果推廣只能通過公開課、文件等形式進行,好的課程設計理念、課程資源等不能隨時隨地學習,持續性不夠,影響力不夠。
2.基于世界大學城的課程改革管理的優勢
有了世界大學城這一網絡平臺,課程改革的管理就變得很輕松、很全面,同時改革的成效也更好。
(1)管理更快捷
通過在空間上建立相應的管理地圖,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更快捷地關注課改所有對象的實時動態。例如課改管理小組地圖,申請驗收教師地圖,課改輔助團隊地圖等。
(2)管理更全面
除了深入課堂聽課,利用空間,可以更全面地關注課堂。例如所有課改教師都必須在空間設立課改專欄。這樣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空間看得到課改課的建設情況,學生的反饋意見,其他同行對教改課的評價等,發現問題及時留言讓老師改進,讓管理可以更立體。同時教師課改的資源可以通過空間看出是平時積累的還是一天兩天突擊完成的,是否達到了邊教邊改的目的。
(3)資源更節約
所有課改的方案、申報材料、驗收材料等全部省去了紙質材料的環節,所有過程全部通過空間來完成。教師可以隨時查閱文件資料,同時在申報、驗收環節,評委全部通過空間來評審,教師也可以隨時查看評委的評審意見,及時改進。
二、空間背景下的課程改革管理手段創新實踐
我院從2011年9月開始進行了學院課程改革,全院共有176門課程成功立項,基本上每位老師申報了一門課程進行改革。從啟動課改到目前為止,所有課改管理的環節都是在大學城空間平臺上完成的。課改管理小組成員可以通過空間基本了解課改的動態,有針對性地檢查課程改革的成效,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1.課程改革管理導航
既然是利用空間進行課改管理,那么所有課程改革管理小組的每個管理成員在空間里都必須建立“課改專欄”,如圖1所示,同時在個人空間首頁上,都建立了課程改革管理導航,如圖2所示,便于管理。一般導航欄中要體現課改的文件精神、課改的過程監控文件、課程的教師地圖等,方便管理者也方便教師查閱。
2.管理環節手段創新
(1)申報管理
課程改革是否能達到目標首先取決于是否有好的課程建設方案。在此次課程申報過程中,我們采用的辦法是網上申報、評委實名制評審的方法。
因為本次課程改革涉及的面很廣,全院教師人手一門,所以申報的組織由系部完成,而學院通過空間查看申報情況。教師將完成好的課程建設方案上傳到自己的空間專欄下,由系部將地址發給相關評委查看。
因為有空間作平臺,我們就可以利用外校的優勢資源,請外校專家擔任評委,例如:電子工程系就邀請了鐵路科技、鐵道職院、化工職院等兄弟院校的專家評委進行評審。評委評審后以實名落款,將評審意見上傳到評委的空間專欄如圖3所示。由系部進行意見匯總,教師通過系部管理人員的“課程改革管理導航” 查看評審意見及時修改。如有意見要交流的,通過空間私信或留言版可即時交流。
(2)過程監控
課改的建設方案寫得再好,如果過程監控不到位,結果也會不盡如人意。判定課改質量的好壞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聽課。有了大學城為平臺,相關人員聽課可以通過現場聽課和觀看公開課視頻來完成。
聽課教師現場聽課后除了當場和教師交流外,還可以將聽課記錄上傳到空間上,同時通過私信、留言等方式和任課教師進行溝通,有效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問題。
在每位課改教師的空間專欄內都會有至少一堂的公開課視頻,通過視頻也可以了解到課改課堂的實際情況是怎樣,同時留言和教師溝通。
但是作為一名始終承擔一線授課任務的教師,客觀看待這些年的實訓課程,發現有些問題日趨明顯,亟待解決。本文主要著眼于授課教師實操技能的提高和對學生匯報總結環節的控制兩方面,進行反思,并提出改進建議,僅供類似實訓課程教師參考。
二、專業課程教師要切身體會并掌握實操技能
很多教師上了多年的裝飾技能實訓課程,課堂實操演示實際都是由企業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完成。這種校企結合的授課模式固然值得推薦,但并不意味著組織課堂教學的校內教師就不用學習并提高實操技術。
例如在內墻抹灰單元,有些女性教師先入為主的認為女性無需動手進行操作。然而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即使企業師傅指導的再到位,初次進行抹灰施工的學生幾乎都會遇到水泥不斷從墻上脫落的情況,多數學生認為是由于拌制砂漿過程中對水灰比控制不當。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剛剛接觸抹灰工具,對手握鐵抹子將砂漿涂抹在墻上時的力度掌握不好,造成粘結不牢固,只需要多次練習體會即可避免問題反復發生。此時,作為校內授課教師,如果沒有親自體會過抹灰工具的重量,沒有獨立進行過抹灰施工,沒有感受過砂漿上墻的力度,那么對于學生這種常規問題就缺乏指導性, 無法給學生提出正確的建議。諸如此類隱藏于理論知識和普遍技術之下的微觀細節,只有教師親自動手切身體驗,才能真正領悟其中技巧。
為改進此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各級教育行政科研部門均要求中職學校教師,特別是實訓課程授課教師,應當具備“雙師型”資格。故教師本人,無論職稱高低,性別如何,都應主動到生產一線進修學習,親自動手操作。只有真實當一回施工人員,才能向學生傳授可靠可信的知識,名副其實的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其次,由于現實環境所限,很多教師沒有機會進行一線實踐,為了不耽誤教學,又能提高實操技能,校內教師應當積極向課堂中的企業教師請教和學習,不要把學生的動手環節單純拋給企業教師。
三、有效改進學生匯報總結環節,真正發揮其作用
裝飾技能每個實訓單元是以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任務進行體現的,任務一般按照各自特點分為若干環節,每個任務雖然不同,但是都是以匯報總結環節作為結束的。由于裝飾技能課程本身特點,所以每個任務的核心工作都體現在施工過程和質量檢測中,當核心工作結束后,學生通常就感覺該單元已經完成,知識已經掌握,并不重視匯報總結環節。事實上,無論是傳統教學方式,還是改革后的新教學方式,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都應當進行匯報總結,為下一個學習單元做好準備。
這幾年的裝飾技能實訓課程中,我都保留了學生的匯報總結ppt文檔和演講照片,經過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一些反思。
第一,學生普遍將匯報總結這樣的小組活動自行轉化成個人活動,由小組中的某個人全程完成ppt文件制作并進行上臺匯報演講。通過和學生交流,他們認為ppt文檔制作有一定難度,除了技術難度之外,學生還要將整個任務從最初明確任務到收集材料、施工及質檢有機結合,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有重點有特點的總結,同時配以圖片、文字解釋等材料,最終呈現在ppt文件中,由匯報者有條理的進行演講。整個過程是教師提前布置給全組組員的,初衷是通過該環節幫助學生全面回憶、復習并整理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對于所有材料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并實現小組內的討論交流。但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很多小組都將涉及ppt文件制作的核心問題和演講工作,統統歸到某個擅長電腦操作或善于表現的組員身上,或者完全成為組長一個人的苦差事。
第二,上臺演講的組員一般都是善于表現的學生,他們只想通過這個機會單純的表現自己的口才或者膽量,并沒有提前對文檔內容進行深入了解,也沒有和組員就整個施工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過全面討論分析,無法達到演示目的,這也顯示了中職學生在語言邏輯和思維方式上的短板。
針對以上問題,本人加強了對每個單元匯報總結環節的關注力度,不能只重實操,避免匯報總結階段變成整個單元的“雞肋”。
首先,向學生講解ppt匯報的目的和軟件本身區別于其他軟件在演示方面的優勢,幫助學生了解ppt文檔制作時的關鍵技術點,解決制作中的基礎性問題。其次,逐一幫助每個小組整理分析任務實施全過程的要點,每個組員都參與制作前期的討論,做好記錄,不但達到了復習知識的目的,同時又促進了組員之間的交流,激發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對每組制作的文檔草稿進行提問和評價,引導組員思考可改進之處,使文檔體現整組特點,表現出每個人在實施過程中的貢獻,并引發學生對于不足之處的反思。最后,在ppt演講過程中,鼓勵組內學生進行輪換演講,當眾接受所有同學和老師的提問,檢驗任務完成效果,對學生進行客觀打分,同時也鼓勵組與組之間再次交流,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隨著課程的深入和推進,教師發現,只要堅持每個單元進行這樣有效的匯報總結,學生慢慢將接受并適應,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建立了自信心。
2.做好省級示范性高中驗收“回頭看”的相關準備。為創建辦做好材料準備的謀劃工作,準備好屬于科研處的相關材料,協同高中教務處準備好教師展示課。
3.同高中教務處相配合,組織推進校本教材的編寫。
4.督促和檢查還沒有結題的“十五”課題的研究與結題工作,已經申報的“十一五”課題組織開始研究,并做好新的申報。
5.關注課程改革的方向,研究我校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實施辦法,對教育評價進行探索,特別是要在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基礎上,制定新的更符合課程改革、符合我校情況的《課堂教學評價表》。
6.與初、高中教務處相配合推動課程改革,協同教務處組織好課改實驗課、青年教師匯報課等,特別是做好評課。
今年,市教育學會、教育局成功申報和承擔了河北省縣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綜合實驗項目,我們以“縣域三級課程優化組合研究”為突破口,全面啟動了 “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管理與培訓”、“教研組織和活動模式”、“有效教學、有效學習策略的理論與實踐”、“高中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幼兒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對策”、“農村低齡住宿生學校生活與存在問題”等7個研究項目,同時,根據我市實際,又確定了“職業高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機制研究”。確定了40所實驗校,組建了研究團隊,實施了全程管理,現已制定了48個研究方案,舉辦實驗啟動論證會,開展了**市實驗區教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為學校布局調整、教育質量提高等教育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
二、扎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開展了新課程改革培訓,組織部分校長、教師先后到山東、上海等地學習考察。同時邀請全國教育專家、課改實驗校校長進行了專題講座;開展了國家課程計劃的執行現狀研究,了解了學校對國家課程執行情況,找出了問題癥結,研究了相關政策,確保了國家課程開齊、開足和開好。同時,加強了校本課程的研究,重點開發《太極拳》、《書法》、《國學》等校本課程,開發了一套符合地域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課程材料,先后在實驗小學、實驗中學、陽邑鎮南西井中心小學等校召開了課改研討會,分別召開初中、小學校長論壇,推進了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三、強化了高效課堂教學的指導
二、工作重點
(一)為區域教科研質量提升服務
1.完善教科研工作五大機制。
(1)研究機制:編制《州溫市“十三五”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申報指南》,立足我市實際,將區域課程改革中重點、難點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研制重點課題招標制度,吸納高校專家學者、區域教科人員、一線骨干教師參與合作研究,積極申報國家級課題,創新課題研究機制。
(2)成果推廣機制:做好第一批市級優秀教科研成果推廣與應用研究項目的總結,從推廣路徑、應用效果與成果深化研究的角度進行梳理,擬出版應用成果集;跟進指導9項第二批優秀教科研成果推廣與深化研究項目的研究活動,形成“應用-深化-拓展”一體化的州溫教科研成果推廣機制。
(3)過程管理與指導機制:以《教師課題研究活動策劃與管理創新研究》課題為載體,研制課題管理新常規,開展年度省級重點課題中期檢查與指導,形成課題常態管理與指導機制。(4)優秀資源共享機制:充分運用信息化平臺,構建優秀教科研成果、優秀德育課程、學習心理指導、生涯規劃課程等資源學習與共享機制。
(5)教科研成果評審機制:通過全市統一的課題、論文評審,加強州溫市課題論文專家團隊建設,形成指向整合的州溫市課題論文評審機制。
2.做好三項評選工作。
(1)做好市第四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工作和省第五屆成果推薦工作。樹立新一批課程建設、課堂變革、學科教學、教學管理等領域中創意好、實踐深、有影響、可推廣的典型。(2)做好2015年省、市級各類課題的結題和優秀成果評獎工作和省2016年教科規劃課題立項推薦工作。
(3)協助院辦做好第二批課堂變革示范學校、示范學科、優秀項目的評選活動。
(二)為區域深化課程改革服務
1.推進課堂變革項目。(1)做好《“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省級課題結題工作,召開專家論證會,提煉研究成果;(2)對《“學為中心”課堂評價標準(討論稿)》進行跟進調查,擬定課堂評價標準試用稿及操作方案;(3)啟動基于數據的學情研究,豐富“學情研究”方法。
2.深化課程改革項目。以省教研重點課題《基于整體優化的州溫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體系構建》研究為載體,在義務教育階段組建課題研究聯盟學校,本學期開展學校課程規劃的研制、拓展性課程建設、學校課程整合三項研究;協助基教處做好州溫市義務教育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第一批試驗工作,重點做好市實驗學校委員會會員單位試驗工作,召開市小學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
(三)為學校特色發展服務
1.協助直管處做好市局直屬學校“家門口好學校”項目的科研引領工作,幫助學校明晰項目價值、明確操作路徑、開展教研活動。
2.成立教科研視導團隊,蹲點做好學校教科研視導工作,幫助學校提煉經驗、發現亮點,培育特色,重點幫助學校制定課程規劃,推薦選用可操作的三條路徑。
3.配合省教科院做好瑞安虹橋路小學、鹿城區雙嶼小學兩個省級教科研孵化基地的研究推進工作。
4.開展市第三屆“教育創意項目”系列活動,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四)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
1.做好第二屆教科研管理研修班第三、第四次活動,召開結業匯報會。
2.開展教師小課題研究的經驗交流會,引領教師做真實地研究。
3.加強跨區域教科研交流,組織參加年度長三角教育科研城市群聯盟活動。
4.繼續深化教科研活動策劃與改進行動,提升教師對教科研活動的策劃能力和學術品位。
(五)為學生健康發展服務
1.心理健康專項研究。以教研活動為載體,著重做好生命教育、學習指導、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加強學校心理輔導站運行機制建設,規范和普及學校心育工作;加強危機監控,落實危機預防輔導方案。做好上崗證管理工作,擴大心育教師隊伍。
2.德育課程研究。小學以養成教育為主題,培育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等系列體驗性德育課程;初中以公民教育為主題,培育價值教育、責任教育、誠信教育、學習規劃等系列體驗性德育課程。
3.營養與健康專項研究。做好《區域推進學生營養與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成立州溫市學生營養教育聯盟,開展營養教育活動方案、讀本或教材征集評比;做好“州溫市學生營養與健康”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推送,舉辦學生“營養與健康”教育科普宣傳周活動。
教育科研(德育)活動表
周次普高周次日期內容地點對象
預備周
18.24—8.30
普高學校學生報到,始業教育,正式上課
28.31—9.6
省教科研先進個人、集體推薦與材料報送
推薦對象
2015年各類課題結題與優秀成果材料報送
各縣(市、區)課題管理負責人
39.7—9.13
2015年省市各類課題成果評審
49.14—9.20
《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結題論證
另定
課題組成員
59.21—9.27
中秋節放假(9月26-27日)
69.28—10.4
2014年度省教科規劃優秀成果推薦
710.5—10.11
省重點教研課題《基于整體優化的州溫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體系構建》開題論證會
課題組成員、研究聯盟學校
810.12—10.18
第二批優秀教科研成果推廣活動(一)
有關學校
課題應用負責人等
910.19—10.25
市第二屆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第三次活動
樂清虹橋中學
1010.26—11.1
期中考試
普高學校學考選考
1111.2—11.8
市第四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
省2016年規劃課題申報
1211.9—11.15
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成果匯報會
1311.16—11.22
省級重點課題研究中期調研與指導(一)
永嘉
樂清
1411.23—11.29
市小學深化義務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暨實驗學校委員會學術年會
樂清實驗小學
實驗學校委員會會員單位、課題組學校
1511.30—12.6
市第二屆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結業匯報
市第三屆“教育創意項目”征文評選
1612.7—12.13
第二批優秀教科研成果推廣活動(二)
有關學校
課題應用負責人等
1712.14—12.20
學生營養教育研究成果征集評比
年度優秀教科研成果編寫會
12.21—12.27
省重點教研課題《基于整體優化的州溫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體系構建》研究活動
1912.28—1.3
元旦放假
201.4—1.10
省級重點課題研究中期調研與指導(二)
泰順
蒼南
211.11—1.17
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提煉研討會
關鍵詞:電子商務 探究型合作學習 小組調查法
一、目前的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校專業課程學習模式的改革日異成為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我校《電子商務技術》課程實踐教學為例,傳統的教授方法和學習方式是使得課程內容缺乏生命力,課程最終的學習成果也只是單純地以考試卷面成績為主,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誤解和厭學,完全不適應電子商務這門新興專業的發展趨勢,更談不上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據此,根據電子商務課程的特點,提出在電子商務專業實驗教學中引入探究型合作學習的方式,力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探究型合作學習概述
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索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志與態度的發展[1]。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沙倫(Sharan)及其夫人,他們所創立的合作學習方式是小組調查法,即“在小組調查中,學生按對某一論題的共同興趣來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小組所有成員都幫助設計如何研究他們的論題。然后將任務進行分工,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承擔一部分調查任務。最后,小組綜合和總結他們的工作并向全班呈現他們的發現。”[1]
三、探究型合作學習在電子商務實驗課程中的實施
以沙倫夫婦的研究成果為依據,結合電子商務專業的特點,具體闡明在電子商務專業實踐課程中如何運用小組調查法開展探究型合作學習。首先我們先設計一個探究總論題”電子商務帶來的影響”,然后按照以下步驟實施實驗課程:
1.選題并分組
學生結合平時的觀察和經歷,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一個主題;教師也可提供系列典型主題供學生參考。由于合作學習對小組的組建有一定的要求,小組成員一般由3-5名學生組成,并強調異質分組,使組員在學習成績、性別和家庭背景都有所差異,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教師在盡可能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對分組進行調整。
2.小組調查設計
詳細而又周密的計劃是成功地實施小組調查的前提。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填好計劃書,做好小組調查的設計工作。計劃書的填寫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對整個小組調查活動作出整體的規劃,包括調查內容、所需資料、調查的過程和步驟、組員分工等。教師在這個階段必須巡回于各小組之間,及時回答學生的提問并對他們做必要的指導。
3.進行小組調查
此階段是這個學習活動最重要的階段,需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開展探究。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設計問卷,在學校、班級甚至到外校開展調查。這就涉及到如何設計問卷、如何統計、分析調查結果的問題。如果有些小組不需要問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訪談的形式與學生、家長、教師交流,獲取相關資料;也可通過上網、查閱報刊書籍、收聽廣播電視等方式獲取資料,從而對問題進行深層探究。
在每堂課結束時,每個小組必須填好階段任務完成表,一方面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活動進展的情況,也可以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有計劃地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
4.準備總結報告
這個階段將的主要任務是要將調查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這個階段對組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該階段,學生要完成信息的加工和表達任務。學生要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處理,包括對問卷結果的統計、訪談記錄的整理、文獻觀點的提煉等。小組成員之間一直彼此交流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并得出調查結果時,組員開始分工合作,準備呈現的材料。
調查結果呈現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如書面報告、多媒體展示等。教師應鼓勵學生盡量將所學的知識利用起來,并將搜集到的資料以多種形式展現,可以將文本、圖象、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料結合起來,使調查的結果更有說服力。比如,文筆比較好的組員可以寫總結報告;軟件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可以制作幻燈片或網頁;表達比較清晰的同學可以做小組主持人等。這樣,各有分工,較能調動組員的積極性,使每位組員都能參與到總結工作中來。
5.呈現總結報告
這個階段學生要在多媒體教室呈現每個小組的調查結果。要求每個組員都要參與小組的匯報,匯報的內容包括研究的論題、調查的問題、獲得的資料和資料的來源以及資料的處理方式、整個活動的具體步驟和過程、活動中碰到的問題和困難及解決辦法、調查得出的結論等,還可以是調查過程中比較難忘的、有趣的事。各小組用3-5分鐘的時間向全班同學作匯報總結,在每個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和其他組的組員可以對其進行提問,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6.評價
此階段應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也要將個人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小組作了會議記錄和活動日記、總結了匯報材料,這些都詳細記錄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體現了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以此為依據,同時結合平時的觀察和已設計好的小組評價表和個體評價表,對小組和個體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
四、結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研究性教學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繼續發現新的問題,循環往復,形成圍繞某一問題的研究結果。①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②研究性教學將教學主體地位和權利還給學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接收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同時鍛煉學生在表達、組織材料、審美等方面的能力。研究性教學的模式已經在分子生物學、分子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物學等多門課程中嘗試應用,③④⑤而在植物生物學這樣的專業基礎課中尚未見應用報道。
2012年9月-12月,筆者承擔了植物生物學研究性教學實踐改革項目,并在教學過程中首次對生物類專業基礎課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本次教學改革實施過程從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設計、實施到教學效果的評價來看,獲得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信息。現將改革過程做一介紹,與同仁們探討。
1 課程基本情況
植物生物學是生物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也是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從細胞、組織、器官、個體、類群、生態系統等不同層次,揭示植物的結構與功能、生長與發育、生理與代謝、遺傳與進化、分類與分布,以及與環境相互關系等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普通生態學、遺傳學、植物細胞工程等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也是將來打算從事植物學相關工作或研究的重要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系統地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實驗技能,了解植物生物學的發展歷史和動態,受到從事與植物有關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滿足培養高質量的、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植物專業人才的要求。
基于課程特點,植物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側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植物生物學主要是采取“老師講,學生記”的講授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填鴨式教學往往出現接收而不接受的情況。(2)純基礎的理論學習讓學生學習起來感覺太抽象,學生興趣減小,尤其對于應用型本科生的培養更是如此。(3)教學內容局限。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教材,對教材外知識,如果老師不講,學生覺得知識量不夠,但如果通過講授的方式提供,學生復習起來沒有參考依據,理解掌握比較難,其結果是仍不能接受。(4)傳統的授課方式的評價模式單一,基本上是“一考定終身”。在這種評價模式下,學生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應用知識的能力不強,常出現高分低能,知識考完就忘。
2 教學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
根據課程特點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筆者對本次教學改革設定了核心理念,即:注重基礎,培養興趣、增強互動、拓寬視野。由于植物生物學為專業基礎課,基礎知識的掌握尤其重要。在此基礎上拓寬專業視野,培養學生在該領域的學習、工作和科研興趣,增強應用知識的能力是改革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加強互動溝通,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通過教學的實施,增長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和過程,訓練學生文獻搜索能力、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改革思路為:在注重傳授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壓縮講授課時,留出部分課時用于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匯報。學生自主學習部分以應用知識的學習帶動基礎知識的消化,以主動學習代替被動學習。在改革中我們借鑒了寧波萬里學院的教學模式,開展研究性教學,教學內容突破教材限制,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立題,組織討論匯報。在評價模式上,降低考試在學生成績中的比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評價過程由學生參與,提高其積極性。
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們采取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討論、匯報相結合的形式。教師講授過程主要講授每章的重點和難點,將課程主線、每章知識結構和學習知識要點告訴學生。學生課外根據每章主線自學詳細的知識點。在基礎知識講授之外,設立研究性教學學習題目,開設討論課,并對討論結果由學生自主評分。課程考核方式也由傳統的“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轉變為“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研究性教學評價成績”,各自所占比例為2:4:4。期末考試成績的占比由以前的80%降為40%,降低了學生的考試壓力,使其將精力用于研究性學習中。
3 研究性教學實踐
本次教學改革過程除了完成傳統的講授方法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外,新增了研究性教學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需要完成了以下幾步工作內容。
3.1 編寫新的教學計劃
按照教學改革思路,將研究性教學的內容制定到新的教學計劃中。在教學計劃中明確了提出題目、學生選擇題目、準備和匯報的具體時間。在研究性學習題目的選擇上應精心考慮,主要選擇應用性強,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研究性教學之外,在講授課程中插入小型討論課,調動學生積極性。
3.2 組織學生準備材料
在本課程的緒論課中,將本學期的研究性教學擬討論的題目提供給學生,本學期擬定了5個題目:“中國的山野菜資源”、“中國生物入侵植物情況”、“芳香植物及其應用”、“中國藥用植物資源及開況”、“藥用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研究進展”。學生之間自由組合以4人為一組,選擇感興趣的題目,選擇了其中4個題目。分組要求組內成員團結協作,有合理分工,在課余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所獲得的知識形成書面報告及幻燈片。教師在期間對學生準備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釋疑。
3.3 集中性匯報
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筆者將講授完成后的四次課安排為研究性教學匯報課環節,每次課就一個專題進行匯報并組織討論。在匯報以前,由老師引入主題,學生匯報組中選擇一位同學作為主要匯報人,匯報本學期以來就該專題的學習內容,匯報時間30~40分鐘。匯報完后,學生向其余同學展示書面總結報告。匯報完成后,4位同學一起上講臺,作為觀眾的其余三組同學就匯報中的知識存在的疑問和自己關心的問題提問,引起討論,并對匯報過程提出改進建議。匯報和討論完后,匯報小組就組內4位成員的貢獻大小提出組內成員成績分配比例。其余三個小組由組長牽頭,為本次匯報的小組組織組內評分。教師在匯報過程中就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協助解答,并對匯報和討論過程進行全程錄像。
3.4 問卷調查
在本學期教學過程完成后,為弄清學生對教學改革的適應情況及改革的效果,我們設計了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向學生進行了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調查結果見后。
4 教學效果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在學生期末評教、問卷調查以及聽課老師的反饋意見中均可體現出來。植物生物學課程上課學生對本課程期末評教的分數為91.593分,教學效果位列全校前15%,說明學生喜歡這種課堂模式,對本次教學改革非常認可。
為更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課程改革的意見情況,在本學期教學完成后,筆者就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了教學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本次調查以選課的16位同學為對象,發放和收回問卷15份。調查結果表明,在學期開始,通過緒論的講解,73.3%的同學表現出對植物學內容非常感興趣,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是出于興趣學習植物學。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之后,80%的同學對植物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13.3%的同學興趣和原來一樣,只有1名同學因為覺得植物學有點復雜興趣變淡了。對于本次教學改革的模式,93.3%的同學覺得老師提供給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適中。所有同學都認為“老師提出題目,自己去查資料看文獻”這種模式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很有幫助或較有幫助,沒有人認為幫助不大或沒有幫助。在學生自主性學習狀態的調查中,只有13.3%的同學很積極地準備了,73.3%的同學較積極地準備了,只有一位同學認為自己是“應付了事”,說明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學生準備情況的追蹤檢查,鼓勵和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研究性學習的題目設置方面,80%的同學認為很有意思,20%的同學認為較有意思。在團隊大小和組成方式方面,本次以自由組合的方式,4人為一組開展協作式學習,93.3%的同學認為人數較合適,只有一位同學(占6.6%)認為人數太多自己參與不夠,大家都贊成自由組合,說明今后人員分組方面4人一組比較合適,在人員組成上應鼓勵興趣相投的同學自由組合。在課堂匯報的時間上,本次安排學生匯報時間為30~45分鐘,66.7%的同學認為時間合適,而其余同學則認為時間太短,意猶未盡,說明今后匯報過程應適當增加學生支配的時間。對學習內容的掌握上,66.7%的同學認為基本掌握了學習內容,20%的同學認為自己勉強掌握,而13.3%的同學認為知識太多未能掌握,這與以前預期一致,我們對研究性學習的定位就是讓學生對相關應用知識有初步了解,將來涉足到這一領域時再精細地學習。在這種教學方式的認可度上,86.7%的同學希望今后的教學中部分采用探究式學習,13.3%的同學希望完全采用探究式學習,而沒有同學再選擇傳統的講授式學習。在探究式學習的評價方式上,本次改革引入了學生打分的評價方式,60%的同學認為這種方式很好,40%的同學人為好,但擔心學生打分不科學,沒有人否定學生打分這種評價方式,說明我們今后教學中可以引入學生評分的這種模式,但應該制定明晰的標準,使評分過程更科學。
5 結束語
本次教學改革首次嘗試了生物類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走出了傳統的講授模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專業的興趣,通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增強了學生的能力,改革取得了成功。這種教學模式將來可以進入更多的專業課課堂,也為今后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的修訂提供了素材。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革團隊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包括老師教學準備過程,制定的研究性教學相關規則,在實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研究性教學評分標準等。學生還提交了詳細的書面學習報告,匯報過程教師都進行了全程錄像。這些資料不僅對今后的教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對學生來說,也是大學生活中一個良好的記憶。
評價方式的改革,學生學習成績的記錄采用期末考試:研究性學習:平時成績=4:4:2的方式,降低了考試對學生的評價作用,更注重平時評價,過程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還引入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匯報過程由學生給予評分。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次到位,本次教學改革過程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在本次學生材料準備的過程中,老師對學生準備情況的追蹤檢查不夠,導致學生準備的時候不能非常積極地準備,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學生自學效果的追蹤,并把這一過程作為評價的一部分。
此外,在問卷調查中,學生還提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幾乎所有同學都認為,一個有互動的課堂,氣氛活躍的課堂才是好課堂。老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不是主體,而是發揮引導作用,教師應多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注釋
① 唐健,李敏華.關于研究性教學的幾點思考.教育與職業,2012.3:100-102.
② ,程麗萍,劉云軍等.《分子生物學》研究性教學初探.生物學雜志,2011.28(2):108-110,113.
1.加強教師培訓。督促和檢查高中基礎部教師對哈師大附中沙洪澤校長著的《教育──為了人的幸福》的學習,進行兩次集中培訓,時間為9月份一次、11月份一次,內容為:研究性學習指導和現代教育評價理論培訓。
2.做好省級示范性高中驗收“回頭看”的相關準備。為創建辦做好材料準備的謀劃工作,準備好屬于科研處的相關材料,協同高中教務處準備好教師展示課。
3.同高中教務處相配合,組織推進校本教材的編寫。
4.督促和檢查還沒有結題的“十五”課題的研究與結題工作,已經申報的“十一五”課題組織開始研究,并做好新的申報。
5.關注課程改革的方向,研究我校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實施辦法,對教育評價進行探索,特別是要在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基礎上,制定新的更符合課程改革、符合我校情況的《課堂教學評價表》。
6.與初、高中教務處相配合推動課程改革,協同教務處組織好課改實驗課、青年教師匯報課等,特別是做好評課。
7.整理、編輯、印制第三期《教改論壇》和本學期的兩期《課改快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252-02
開發英語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辦學特色為前提的,在國家英語課程實施的實踐中,吉林省大安市樂勝中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以“必修+選修”項目為特色的英語校本課程結構模式,在全面提高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一、從學校實際出發,突出辦學特色
在新課程實施之前,由于課程體制的滯后和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教師已經習慣于圍繞中考開展教學,被動地講授統編教材,因此對自行設計與實施英語課程持消極態度。這種消極態度對開發校本課程實施帶來的阻力得不到解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再好、呼聲再高,最終是無法得到全面落實的。由于教師的整體素質有限,從而導致了對于校本課程開發認識不夠科學準確,在實施的過程中隨意性比較強,沒有明確的課程方案的指導,且不規范,自主實施的英語課程只追求趣味性、生活化,忽視教育性和科學性。通過深入大安市樂勝中學的英語課堂后了解到,雖然校本課的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參與度比較高,但缺乏對語言文化的深層次認識、對課程資源開發不夠,從而帶來了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華而不實,校本課程方案的實施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落實。由于缺乏課程改革的經驗,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過程中,忽視本校自身特點和辦學定位,移植、復制名優初中的經驗,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自主”不是以學校片面追求“特色化”而主觀確定英語課程內容,而應綜合考慮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中形成本校特色。因此,以吉林省大安市樂勝中學為代表的學校要實現英語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目標,就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吉林省大安市樂勝中學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自身學校的條件與特色,結合學生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并實施國家課程。
二、開發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大安市樂勝中學本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則和“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與經驗,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針對學生文學素養欠缺,現代文閱讀能力差的特點,在校本課程開發中,以開發英語讀本為重點,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從而帶動學生英語素養的提升。在內容上,側重英語閱讀,加大科技文獻的選用篇幅,在“Unit12 My favor it esub jectisscience”中,其選用科技文獻14篇,其中選自ChinaDaliy的六篇,選自CNN的二篇,結構比較合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知識的橫向統整能力。在校本教材的開發中,要以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為中心,以閱讀來帶動寫作能力的提高。注重科技文獻的閱讀,創設語境,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強調作文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得到發展。這一課程具有全員性,即面向全體學生、全校所有文化課教師參加,為每個文化課教師搭建了鍛煉自我的平臺。
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從2012年初開始運作,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多次召集任務布置會,廣泛征求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力爭體現務實性和可操作性。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要求教師上好校本課。在上校本課時,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生研討、體驗為主,在課堂上播放紀錄片,學生要根據課程主題,自己確定的研討內容、制定自己的研討方案。如“Myfavoritesubjectisscience”研討活動中,教師播放紀錄片,放映結束后主持學生研討:“Doyou likes cience?”學生研討時是以組為單位的,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課程內外的研討活動,使學生把在學校學到的文化知識真正得到運用,使學生不僅在校學會了學習,更學會了做人,不僅做到了應試能力強,而且做到了自主學習能力強。
課程方案要求學生研討結束后,要把研討成果匯編成冊,寫出研究報告,要求真正上好匯報課。上匯報課時,要舉行研討匯報。學生把研討的收獲分別向老師和同學匯報,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也可以說是資源共享,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如果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新的問題,匯報組不能給予解答,這樣,學生就帶著新的問題,繼續進行深入探究,然后把研究的結果匯報給大家。這樣學生的實踐研究活動還具有深刻性、反復性和磨煉性。針對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加匯報的學生進行了第二次研討與匯報。課程方案要求師生互相評閱。英語教師負責收集學生的研討材料,師生共同進行評閱,分成優秀和良好兩部分,都上交課題組。課題組進行評閱后,再舉行總結會,對各專業、班級的活動情況進行肯定或提出意見。課題組從優秀部分中,再挑選出一些材料,打印成小冊子,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教材。大安市樂勝中學策劃編印校本教材《英語閱讀教程》,目前正在編輯中。
三、開發校本課程的作用: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21世紀初,深受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影響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中小學的教學方式因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英語專業高年級師范生的教學如何在教法上回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起的教法革新,即形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教育的兩個重要階段一職后需要與職前培養——有機銜接,筆者的“七步驟七中心”的“協作探究式”教法可以“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并參與探求新的行為方式,由此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作為主體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高協調溝通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教學管理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然而,基于英語專業高年級師范生要克服語言與知識雙重障礙的事實,“協作探究式”與啟發式、講授式教法的綜合運用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英語專業教師職前培養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前培養——“教師教育一體化”的起點
一個國家的教育與課程改革最終都要通過教師落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最關鍵因素。一些致力于教師教育與學生發展研究的國際組織與機構,如國際教育局(IBE)、國際教育規劃院(IIEP)和發展研究院(IDS)用調查數據表明,教師的教育素質、個人經歷、受教育程度、語言知識與表達能力會明顯影響學生的發展。
因此,教師教育模式研究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命題。在廣泛深入的探討中,與教師教育專業化契合的“教師教育一體化”是一種影響最大的新模式。“教師教育一體化”即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對教師的職前培養、職后應用和培訓進行全程規劃設計,建立起教師教育各個階段相互銜接的,既各有側重,又有內在聯系的教師教育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職前在校培養作為一個奠基階段,無可爭議地成為“職前培養與職后應用一體化”的起點和基石,因此需要格外重視,否則會舍本逐末。在探索“一體化”的途徑和模式時,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建立“一體化”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及“職前培養與職后應用(培訓)”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等宏觀探討方面,而在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課程教學中,教法的改革在構建“職前培養與職后應用一體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卻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實踐。
(二)英語專業教師職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于是,中小學傳統的“注入式”被“參與式、互動式、合作式、問題式、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學方式所取代,整個教學活動由“教師講授為中心”轉向“問題討論為中心”。
與此相悖,英語專業高年級師范生普遍使用的卻是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講授法”。這種教法也有自身的優勢。英語專業大三、大四的學生所學的課程大多理論知識性較強、難度較大,如語言學類、文學類、中西文化類、翻譯類、教師教育類等,“講授法”在教學中容易突出重點、難點,解決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需要面對的語言與知識的雙重難題。然而,“講授法”在致力于讓學生掌握英語專業知識,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卻忽視了學生的師范生身份。對于師范生來講,與英語專業知識同等重要的是由“認知結構、專業精神、教育能力三維一體”構成的“教育素質”。這種職前培養方式的偏離會導致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協調溝通能力差、自主創新能力差、教學管理能力差、教學監控能力差、教育研究能力差。這些不足降低了教師專業活動的效果,進而影響到基礎教育的質量。
當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講授法”顯示出其弊端,以互動為核心的一些教學法便應運而生了。然而,這些教法也無法通過教學活動全面提升高年級師范生的各項教育能力,尤其是人際溝通、分析問題、自主創新、批判式思維的能力。面對這些教法的不足,探究式與協作式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協作探究式”教學可以在職前培養過程中從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一課堂教學人手,以“協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形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利用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協作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意義建構過程中,課堂教學環節由學生研究成果演示匯報和教師講授、組織討論構成,啟發式、講授式與“協作探究式”的綜合運用在高年級專業課教學中顯示出較大優勢,也符合英語專業高年級師范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克服語言與知識雙重障礙的事實。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英語師范生的專業素質,也可以提高其教育素質,并且在職后的教育工作中,通過對職前學習方法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這些能力恰恰是職后教師專業發展的必備條件。
二、“協作探究式”教法的實施策略
“協作探究式”教法是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之一,是以探究學習為主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相互協作學習為前提,以教學材料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來獲取新知識,并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協作探究式”教學與學生個體自主探究的主要區別在于生生協作和師生協作探究是完成任務的主要形式。協作探究教學活動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協作的、反思的學習。“協作探究式”教學以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為宗旨,力圖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筆者在英語專業高年級師范生“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實踐中,初步構建了包括“七步驟七中心”的“協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即通過七個步驟,圍繞七個中心來引導學生解決一些英語文學專業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其師范技能。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步驟一 編制“學習小組”——以明確任務和角色為中心
教師學期初向全班公布教學計劃,把整個學期教學的重點內容列表,每個時期或文學流派都提供三至五個代表作家和作品供學生“學習小組”選擇,即制定師生雙方都認同的學習“契約”(contract)。
我們處在網絡時代,網絡環境下的“協作探究式”學習是以計算機為媒介,依據網絡的資源共享、交互學習和超文本鏈接等特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類似于科學研究。“基于資源”的探究式學習需要大量的學習資源的支持。當面對“資源海量”時,學生會意識到解決問題需要一定的分工協作,教師因此首先要在班級內分組。英語專業的班級規模一般都較少,以30—32人居多,每個小組的人數可控制在4—5人,然后再把問題分為相應數量的子問題,小組每個成員在分工搜集信息時承擔相應的子任務。這一環節要保證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有明確的任務,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任務和角色分工由小組集體推出的主持人負責。具體的角色包括記錄員、PPT制作人(1—2人)、成果展示匯報人,分別在課外小組討論中擔任記錄、整理任務,材料整理、PPT制作任務和課堂成果展示匯報任務。這樣的分組可以保證每個成員有充分的機會和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自己的能力。分好的小組可以通過抽簽等方式決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及按照教學進度計劃向全班課堂匯報的時間。全班的學習小組結束一輪的協作之后,再開始第二輪重新分組。學習小組成員在完成不同的任務和分工時,鍛煉了自己英語專業和師范專業兩方面的能力。 。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需要注意分組的基本原則:按優勢互補的方式混合編制課題小組,比如一個小組中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與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的搭配,網絡技術較好的與較差的學生搭配,研究能力較強的與較弱的學生搭配等,這樣的搭配可以讓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步驟二 提出問題——以激發探究興趣為中心
“協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第二個實施環節是提出問題,即讓學生得到一個明確的任務,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發現問題。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因此,如何把學習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是對教師的一個挑戰。以英美文學課為例,在學習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前,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睡與詩》、《恩底米昂》、《秋頌》這三首詩的意境,引導、啟發學生產生或者直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三首詩展示的生態世界為何如此不同?并把這個問題分解為三個子問題:《睡與詩》如何描述“歡欣的自然”?《恩底米昂》如何描述“沒有生機的恐怖世界”?《秋頌》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秋收圖”?這樣的疑問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探究這三首創作于不同時期的詩歌所反映的濟慈生態觀的轉變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步驟三 分工搜集信息——以篩選、分析資料為中心
學生明確探究任務之后,就要根據問題情境的要求分工收集相關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閱文獻資料、瀏覽網絡資源、咨詢專家教師、與伙伴協商交流等。搜集信息的過程和質量決定著問題解決的最終效果,如果資料收集不全面或者不翔實,就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地找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篩選、組織整理,把獲得的資料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網絡化認知結構。還以闡釋濟慈的《睡與詩》、《恩底米昂》、《秋頌》中的不同生態世界為例,在作為學習主體探析相關信息,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學生結合各自的以往經驗,會對濟慈的生態觀產生初步的認識。
步驟四 協作整合信息——以形成假設為中心
分工收集完資料之后,主持人在課前組織課題小組研討交流,可以是陳述、表演,也可以是參照發言材料進行的PPT匯報等,闡釋形式不限。每人匯報后,組內互評、打分。記錄員記錄小組成員的演示發言,整理好之后,連同組內的互評成績上交教師。這種協作學習使得“伙伴們樂于協助,相互支持”,并在討論中提出種種可解的假設。提出假設是探究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假設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在作為學習主體探析相關信息,提出假設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注意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但不同的以往經驗會讓學生“形成各種各樣的假設”,提出假設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既是整合已有知識的過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識、更新理解的過程。還以濟慈的那三首詩歌為例,學生學習小組經過匯總材料、討論分析,會發現濟慈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三首詩分別描述了“人類在綠色世界的環抱中歡享自然”、“人類生存于死氣沉沉,沒有生機的恐怖世界”和“人類神往果實圓熟、溫暖洋溢的和諧生態之秋”。討論中,學生可能會認識到,詩人無論是描摹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的縮影,還是展示天人合一的畫卷,都在暗示我們,生態系統處于人類力量的影響之下。學生進而可能形成這樣的假設:人類中心論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假如沒有形成這樣的假設,教師可以在以討論交流為中心的第六個步驟“師生評價”,即課堂教學中啟發、引導學生從這個視角深入探討。
步驟五 解決問題——以選擇研究方法策略為中心
學生“學習小組”形成假設后,就開始了探究式學習最關鍵的一步:討論選擇恰當的策略解決問題。還以濟慈的三首詩為例,在“人類中心論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這一假設的基礎上,學生很可能會利用新興的生態批評理論,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濟慈的詩歌加以整合,前后貫通,分析其詩歌的現實性和社會性。進而使濟慈詩歌的生態研究在這個全球變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大背景下,不僅具有學術意義,而且具有更加深遠的現實意義。
“學習小組”的研討結果經過整合,由PPT制作人形成PPT匯報材料。交給匯報人在課堂進行十分鐘的演示匯報。
步驟六 師生評價——以討論交流為中心
以討論交流為中心的“師生評價”步驟即課堂教學,這是由“七步驟七中心”構成的“協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
“學習小組”整合研討結果形成的PPT演示文稿由匯報人先在課堂用英語進行十分鐘的演示匯報,把問題的解決過程和結果顯現給同伴。然后是學習小組進行十分鐘的“集體答辯”:回答來自教師和同學的提問。在“同質小組”的合作和“異質小組”的對抗中,學生學會了合作,適應了對抗與競爭,這對職后組織管理能力、人際協調溝通能力很重要。學習小組匯報之后是教師組織的知識講授和討論,在學生課外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把探討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