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6 06:08: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務管理學習經驗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專業管理學是工商管理專業學習的必修課程,是學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識和理論的基礎學科。管理學課程應用覆蓋面廣,各行各業對優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用人單位提高了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招聘標準,尤其特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及相關社會經驗。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鍛煉較為缺失。因此,提高對管理學人才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改革勢在必行。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科學、合理、優質、創新的教學設計是保證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管理學課程教學設計同樣也要與時俱進。因此,加大專業群平臺課程建設,拓寬教學課程資源,進而培養形成高素質、寬口徑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學課程教學設計應努力的方向。
一、對工商管理專業群建設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專業群建設,就是依托工商管理專業作為核心專業,將其他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一個集合進而開發并建設的過程。
二、工商管理專業群建設的特征與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專業群建設是圍繞工商管理行業需求所設置形成的機構,專業群內部具有相通的服務對象和相近的管理技術。所以在教學中群內各專業可以實現共享資源體系、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在應用和實習中還可以共用校內外實踐基地。其次,工商管理專業群建設是學校經過長期辦學經驗總結,通過對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工商管理行業發展與趨勢,并結合學校辦學理念最終研究設定的機構,它可以實現校內教學資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專業群內各專業具有相同的學科基礎,專業理論基礎課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會形成高素質、專業化師資團隊,從而確保實現工商管理專業的質量建設。
三、工商管理專業群管理學課程教學體系
1.財務管理專業模塊包括稅法實務、會計綜合實訓、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2.投資與理財專業模塊包括稅法實務、財務報表分析、金融基礎、證券投資分析、財務會計。3.物流管理專業模塊包括國際貨運綜合實訓、物流實務、物流中心管理、國際貨運、集裝箱運輸管理、現代物流管理企業物流管理。4.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模塊包括人力資源管理、連鎖經營實務、門店運營管理、領導科學與藝術、區域市場開發、服飾配色、現代廣告學、創業綜合實訓。5.旅游管理專業模塊包括旅行社經營與管理、中國旅游景觀、旅游學概論、客源國分析、導游演講與口才訓練、現代旅游英語口語、長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專業群建設的管理學課程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要凸顯實踐性和創新性管理學課程教學設計必須要遵循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合理地依托和利用專業群建設資源和成果,重點加強教學設計的實踐性和創新性,這是新時期背景下教學設計的根本任務與方向。2.構建產學結合的管理學課程教學設計首先,教學設計要根據企業人才需求,重點投入對相關管理課程的使用和傳授,包括例如財務管理、生產運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并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群的資源,做好教學內容的專項設計,以減少不必要教學內容的重復。其次,針對合作企業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對課程教學的選取做好調整和優化,使教學設計緊緊圍繞企業創新發展的目標與導向。3.增強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課程教學設計管理學課程教學設計要充分利用專業群建設的共享平臺,并根據工商管理專業對應崗位的就業特點,構建特色的職業基礎課程。這些課程要貼合未來工作選擇的需求,以適應并提高未來工作崗位的競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097-0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一門融合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的交叉學科。該專業在建設中融合了管理學、經濟學和計算機技術等多門學科的知識。[1]雖然很多高校都設置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個專業,但是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不同,專業所設置的課程也有千差萬別。有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辦成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主要的流向是軟件開發;有一些具有財經背景的學校,則把該專業辦得和會計類、經濟類專業差不多。該專業的學生也存在很多的困惑,由于是交叉學科,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不如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技術好,又不如其它管理類專業的專業知識牢固,所以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出現定位模糊的情況。
為了很好解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辦學方向不清晰的現象,首先得明確一個原則:由于該專業隸屬于管理學,所以專業建設必須植根于“管理”。脫離了這個原則,專業建設的定位不準,就業方向就不明確,由此導致的就業率低,又會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發展。會計學是管理學中的“科學”,有一整套成型的理論和計算方法,它是管理學課程當中最為具體的一門課程,在專業培養計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設置會計學課程,才能更好地適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會計學課程在專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側重于決策,研究如何利用管理知識提高正確決策的有效程度,取決于支持決策所需的信息。計算機是信息處理的有效工具,更是輔助管理決策的有效手段,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管理的形式和組織結構,向管理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元素,也決定了信息處理的質量。雖然不同的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同,但是最終計算機技術還是要為管理服務的,背離了這個層面的意義,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定位方向就會出現偏差。
因此,會計學課程在專業建設中的地位就凸顯了出來。作為管理學課程中的核心課程,會計學在設置過程中沒有前導性的課程,學生在學習之前不需要特別多的知識儲備。但是,會計學的后續課程如財務管理等,卻需要會計學中非常重要的知識作為鋪墊。從課程的內容體系上來說,會計學課程中所涉及的借貸記賬法不僅是一種科學的記賬方法,也是一種“管理思維”,這種方法所涉及的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理解企業的基本構成和經濟的來龍去脈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
雖然很多管理類專業都會講授會計學課程,還有的高校把會計學安排到通識教育的位置上,但是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來說,會計學的設置要與其它的會計類專業區別開來。
1.教學內容要有主次之分
會計學教學內容的設置要符合專業建設的需要,課程內容要有主次之分。一般的會計類專業都會從基礎會計到財務會計來進行講授。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來說,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側重于會計知識的普及,對于該專業來說已經足夠,其中最主要涉及的是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基礎會計》教材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制造業企業的生命周期,從生產到銷售再到分配的各個環節緊密地連接起來,構造了企業的主要經濟命脈,展現了一個企業完整的價值鏈條,而在這個鏈條上所涉及的主要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從教學內容上,該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應該重點介紹借貸記賬法的原理和主要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過程,而對于一些會計實務所用到的會計賬簿分類方法以及總賬和明細賬的登記和處理,則應該放在次要的位置,只要讓學生掌握總賬和明細賬的區別和作用即可。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掌握課程最核心的內容。
2.實踐教學改革
傳統的會計學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是如何編制會計分錄以及登記總賬和明細分類帳,最終出具會計報表。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來說,計算機信息處理是專業的特色,用計算機這個強有力的工具來輔助會計處理的過程,不僅可以減少差錯,而且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該專業會計學除了理論課程之外,最好是能在實踐教學環節加入會計電算化的內容。 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掌握了核心知識,另一方面能將該知識在計算機上進行處理和應用,對于提高學生的信息化處理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用友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軟件來作為實踐教學的輔軟件,教師在培訓資料的基礎上,添加適合本專業學生的會計處理綜合實例,最終通過軟件得到總賬、明細賬和會計報表。
3.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困擾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將不同類型的課程體系進行融合,其中包括計算機類課程體系與管理類課程體系的融合。[2]課程體系改革見下圖:
在計算機類課程體系和管理類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課程體系之間的銜接和融合,找到相應的融合點以后,專業特色才能顯現出來。會計學課程因為沒有前導課程,所以建議在大一下學期開設。
三、教學效果
在會計學課程教改之前,很多學生對于這門課程設置的原因和重要程度認識不夠,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放松對本門課程重點知識的掌握。還有的學生認為,計算機技術比較重要,而放松了對管理類課程知識的掌握,最終不能成功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技術處理管理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教改之后,學生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學習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綜合信息處理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對專業的認識,增加了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教學效果。
本文是對會計學課程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中的經驗總結。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該凸顯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之間的練習,增加不同課程體系間的融合,找到專業建設的突破口,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就業率。
管理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
(一)管理實踐教學的內容從管理實踐教學功能角度,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實踐(具體分為課程作業、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課程實習、模擬實踐、社會調查等)、專業實踐(具體分為畢業實習、專業調查、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綜合創新實踐(具體分為科研實踐、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管理技能實訓、管理實務仿真等)三個模塊。管理學科課程實踐的主要功能則是強化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能教學,它是通過模仿性學習和演練,如管理情景演示、驗證性動手操作、現場參與和操作等情境化與過程化的教學過程來顯現管理實踐的外部環境因素,以便使學生加深對管理學科知識和方法的理解和更好地進行綜合應用,目的是培養與管理學科相關知識緊密相關的管理技能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管理學科專業實踐的主要功能是強化管理專業知識與綜合管理能力教學,它是通過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術集成性學習和訓練,如企業經營管理咨詢、管理實務運作、管理方案制定等專題化和綜合化的教學過程來顯現企業內外部管理環境的復雜性與廣泛性,以便使學生對管理知識、管理技能和管理實務的綜合應用得到訓練和強化,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將管理知識與管理技術應用于企業經營的管理過程和決策過程;管理學科綜合創新實踐的主要功能是強化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創新的教學過程,它是通過管理知識綜合與管理理念創新的應用性學習和事件,如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管理項目分析、管理技術創新等方法創新或者應用創新的教學過程來顯現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以便使學生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的集成創新得到訓練和提升,目的是培養學生管理創新能力和戰略決策能力。(二)管理實踐教學的形式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形式包括平時作業和課程實踐。管理學科平時作業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學科知識內化,獲得管理知識的有效途徑就是模仿性學習,通常為管理學科知識的簡單應用,課程作業的目的是鞏固管理學科知識,一般是在每個章節講授內容之后進行;課程實踐可以根據管理類課程教學具體情況來設計其內涵和數量,一般課程實踐設在課程結束的期末進行;專業實踐屬于集中性管理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一般在大三初期集中進行。管理實踐教學方式分為集中性實踐學習、分組協作實踐學習、個體化實踐學習、多樣化實踐學習四種不同形式。集中性實踐學習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其優點是易于同學間可以相互觀摩和借鑒,整體效果較好;個體化實踐學習則比較重視學生的自身差異和主觀能動性,管理實踐教學活動呈現著分散性、個體性和差異性;分組協作實踐學習既是集中性實踐學習的重要補充形式,也是個體化實踐學習的重要補充形式,它既可為集中性實踐學習引入個體化實踐學習的自身差異和主觀能動性,又可為個體化實踐學習引入學生間交往因素,可兼有兩種實踐教學的優點。多樣化實踐學習是對集中性實踐學習、分組協作實踐學習、個體化實踐學習的綜合應用,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加以區別具體教學環境所選擇處理的綜合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實踐教學方法分為示范實踐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創意實踐教學法、研究性實踐教學法、項目驅動實踐教學法等形式,在管理實踐教學過程中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協調發展和綜合應用。(三)管理實踐教學的環境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環境包括課堂實踐教學環境、實驗室實踐環境和企業實踐環境三種。課堂實踐教學環境的特點是易于組織教學過程,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密切接觸和信息交流,進而具有暫時封閉性和內部循環性的特征,比較適合于課程作業、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模擬演練等實踐過程;實驗室實踐環境是通過運用計算機硬件和相關軟件系統進行管理實務模擬訓練,它使課堂實踐教學環境得到時空方面的自由延伸,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得到充分發揮。實驗室實踐環境可以使學生通過參加單項或者綜合實驗而獲取感性知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管理能力的有效實踐教學模式;企業實踐環境是以企業為實踐基地來完成采購、生產、銷售、品保、財務管理、管理流程優化等工作過程的觀摩、學習、體驗和操作,它可以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為將來的管理實務操作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創建管理實踐教學環境,不僅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處理企業實際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并且通過管理實踐過程中的人際交往和團結協作可以使學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外部信息和企業實際,自覺地參與企業管理過程而培養和提升學生與綜合素質,實現從理論知識—方案研究—實踐應用—經驗總結的最有實效和最為重要的一種管理實踐教學模式。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培養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業,忽略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當前財會畢業生大量地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體現在“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過多過濫,不明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造成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面寬,而深度不夠的局面。
(三) 實訓手段比較欠缺
主要表現在實訓手段以仿真為主,少有實戰的訓練;實訓資料中存在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實訓規范有待加強。
(四)實訓指導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財會教師隊伍中相對注重的仍是教師的專業職稱、文憑等,而具有雙師、兼職、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比重仍不理想。這一方面源自具有較好的企業背景的財會專業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動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校內教師無暇顧及外面的兼職及考取會計職稱證和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即使有有限的閑余時間也不如進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師資的文憑為重。具有實戰經驗的實訓教師的匱乏必然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體現其應用型、實踐性和創造性,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索,筆者認為應作如下改革:
(一) 加大財會實踐課程比重
由于財會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財會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將財會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這樣才能使財會專業畢業生不斷更新財會知識,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 建立多層次的財會實踐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地設計財會實踐課程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財會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筆者認為財會實踐課程應包括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1. 單項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單項實踐課程是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科目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一般安排在每門理論課講完的那個學期末,時間大約2周,這樣可以乘熱打鐵,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財會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
2. 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財會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相關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了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時間會計綜合實習課程,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12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又比如在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學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財綜合實習課程,選擇相對來說籌資、投資業務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長性較好、較有活力的企業為考察研究對象,進行該企業、該行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股利分配等業務實習,以更深入地進行具體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達到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融會貫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個孤立章節的單項實踐,以提高學生進行較為綜合和較復雜的財務決策能力。
3. 社會實踐課程
筆者建議,除以上的實踐課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學期末之外,為了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與準備,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后半期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社會實踐課程。這一階段是在學生已將校內所開課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的。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帶著任務到企業、事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單位主要由學校來聯系,主要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樣便于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這樣可以將財會專業的所有重點理論課,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稅務會計等內容,真實地融入到企業財會工作的綜合實務中。當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將有關實踐數據結果,帶回到學校,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運用有關財會理論知識,提出管理建議。這個成果可以形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與畢業環節的畢業實習會有所雷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經過多年的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認為雖然要求學生進行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但個別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的壓力,聯系實習單位的積極性不高,或聯系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實習單位出具相應的證明以敷衍了事,這樣,使我們的畢業環節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筆者認為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安排這樣的一個社會實踐課程,一是對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聯系、論文選題的把握有了一個提前的準備,二是對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因為越早一點接觸社會,對我們的學生就越有好處。
對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將有關非核心專業理論課程進行適當壓縮,以保證這一階段較大的實踐課時數。
4. 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的論文,要求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財務、審計等的具體問題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 完善校內模擬試驗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1. 校內模擬試驗的完善
校內財會試驗室在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會計電算化實習和綜合的財會實習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研室可以選派相關教師到財務軟件公司掛職鍛煉,去實際參與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然后把經驗和技術帶到課堂,用企業的實際數據來解釋教材中的原理。
還可與財務軟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用友版)網上虛擬實驗(包括五大系統:財務會計實驗系統、管理會計實驗系統、供應鏈管理實驗系統、生產制造管理實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系統)組成。ERP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方式,在用企業的實際數據強化基本層(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模塊)的教學上,開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存貨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教學,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還有財務軟件公司開發的沙盤對抗賽、銀行證券等多樣化的虛擬試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2. 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可以聯系行政事業單位、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等的財會部門,作為本專業的專業實踐基地。盡管在一個單位的財會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會有一定的難度,這畢竟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教師對實踐的勇于參與。
(四) 高素質的實訓指導教師的培養與聘請
學校應鼓勵財會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各類財會專業職稱和注冊會計師等能力考試,以提高“雙師”教師比重,同時建議教師更多地進行校外兼職。當然,這些措施需要學校有充足的師資,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減輕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可聘請校外較高層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工作人員來學校作短期的實訓指導教師,這樣可以將其切身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傳授給學生,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將會使培養應用型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具有過硬的業務水平,嫻熟的財會實務操作技能,使其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1] 徐經長.“會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大學教學, 2003年12期.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培養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業,忽略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當前財會畢業生大量地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體現在“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過多過濫,不明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造成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面寬,而深度不夠的局面。
(三)實訓手段比較欠缺
主要表現在實訓手段以仿真為主,少有實戰的訓練;實訓資料中存在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實訓規范有待加強。
(四)實訓指導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財會教師隊伍中相對注重的仍是教師的專業職稱、文憑等,而具有雙師、兼職、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比重仍不理想。這一方面源自具有較好的企業背景的財會專業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動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校內教師無暇顧及外面的兼職及考取會計職稱證和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即使有有限的閑余時間也不如進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師資的文憑為重。具有實戰經驗的實訓教師的匱乏必然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體現其應用型、實踐性和創造性,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索,筆者認為應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財會實踐課程比重
由于財會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財會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將財會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這樣才能使財會專業畢業生不斷更新財會知識,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建立多層次的財會實踐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地設計財會實踐課程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財會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筆者認為財會實踐課程應包括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1.單項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單項實踐課程是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科目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一般安排在每門理論課講完的那個學期末,時間大約2周,這樣可以乘熱打鐵,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財會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
2.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財會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相關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了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時間會計綜合實習課程,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12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又比如在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學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財綜合實習課程,選擇相對來說籌資、投資業務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長性較好、較有活力的企業為考察研究對象,進行該企業、該行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股利分配等業務實習,以更深入地進行具體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達到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融會貫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個孤立章節的單項實踐,以提高學生進行較為綜合和較復雜的財務決策能力。
3.社會實踐課程
筆者建議,除以上的實踐課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學期末之外,為了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與準備,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后半期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社會實踐課程。這一階段是在學生已將校內所開課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的。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帶著任務到企業、事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單位主要由學校來聯系,主要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樣便于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這樣可以將財會專業的所有重點理論課,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稅務會計等內容,真實地融入到企業財會工作的綜合實務中。當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將有關實踐數據結果,帶回到學校,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運用有關財會理論知識,提出管理建議。這個成果可以形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與畢業環節的畢業實習會有所雷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經過多年的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認為雖然要求學生進行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但個別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的壓力,聯系實習單位的積極性不高,或聯系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實習單位出具相應的證明以敷衍了事,這樣,使我們的畢業環節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筆者認為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安排這樣的一個社會實踐課程,一是對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聯系、論文選題的把握有了一個提前的準備,二是對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因為越早一點接觸社會,對我們的學生就越有好處。對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將有關非核心專業理論課程進行適當壓縮,以保證這一階段較大的實踐課時數。
4.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的論文,要求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財務、審計等的具體問題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完善校內模擬試驗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1.校內模擬試驗的完善
校內財會試驗室在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會計電算化實習和綜合的財會實習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研室可以選派相關教師到財務軟件公司掛職鍛煉,去實際參與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然后把經驗和技術帶到課堂,用企業的實際數據來解釋教材中的原理。
還可與財務軟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用友版)網上虛擬實驗(包括五大系統:財務會計實驗系統、管理會計實驗系統、供應鏈管理實驗系統、生產制造管理實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系統)組成。ERP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方式,在用企業的實際數據強化基本層(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模塊)的教學上,開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存貨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教學,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還有財務軟件公司開發的沙盤對抗賽、銀行證券等多樣化的虛擬試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2.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可以聯系行政事業單位、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等的財會部門,作為本專業的專業實踐基地。盡管在一個單位的財會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會有一定的難度,這畢竟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教師對實踐的勇于參與。
(四)高素質的實訓指導教師的培養與聘請
學校應鼓勵財會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各類財會專業職稱和注冊會計師等能力考試,以提高“雙師”教師比重,同時建議教師更多地進行校外兼職。當然,這些措施需要學校有充足的師資,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減輕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可聘請校外較高層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工作人員來學校作短期的實訓指導教師,這樣可以將其切身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傳授給學生,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將會使培養應用型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具有過硬的業務水平,嫻熟的財會實務操作技能,使其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1]徐經長.“會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03年12期.
二、沉浸式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
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與手段的選擇,必須以學生的創業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因素的提升為目的。根據大學生創業特點及其所需知識、技能的要求,本文將大學生創業教育分為知識學習層、信息交流層、虛擬體驗層與創業實戰層四個主要層次,各個層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支撐了沉浸式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在該模式下,企業與高校相互合作,資源整合使得創業教育貫穿于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到創業實踐全過程,學生完全沉浸在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之中。
(一)知識學習層。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實,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知識學習是創業教育的基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創業政策、創業法規、創業融資、創業團隊建設、創業風險、創業素質、公司經營、企業管理等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創業教育的知識學習要區別于其他基礎與專業學科的教學。首先,要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以成功的案例激勵學生,以失敗的案例警示學生;其次,要注意與專業教學的結合,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創新型的創業;再有,施教人員也不應局限于高校教師,要更多地聘請社會上的創業精英、優秀企業家等具有一定創業經歷的社會導師進行講授。
(二)信息交流層。信息是客觀事物狀態和運動特征的一種普遍形式,客觀世界中大量地存在、產生和傳遞著以這些方式表示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遞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信息的交流的效率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效果與質量。創業教育中的信息交流的主體既包括學生,又包括高校、企業、政府、產業園區等多個組織與個體。信息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創業經驗,還包括企業的技術信息、政府的政策信息、高校的培訓信息、園區的資源信息、投資機構的投資信息等大量信息。在創業教育中要盡可能地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減少各個方面獲得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的準確性。
(三)虛擬體驗層。創業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書本內容,學生應該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體驗,在感官上對創業有更深的理解。體驗到的東西使學生感到真實,并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創業教育虛擬體驗層的實施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走出去,讓學生以校外實習、社會實踐的方式加入創業團隊或創業企業中,親身體驗創業氛圍。另一方面,有條件的高校應把大量的創業企業、創業團隊請進學校來,實現企業孵化,這樣既可以助推區域產業的發展,又可以為學生創造更為便捷的創業體驗環境。
(四)創業實戰層。對于有一定理論基礎,有著較強創業意愿,創業思路較為清晰,做好創業準備的學生,創業教育就要升級到創業實戰層。在創業實踐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首先要做好扶持工作,通過項目補貼、資助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啟動資金,并且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接政府在資金扶持、免息貸款、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創業支持政策,使學生能夠在創業起步階段進展更為順利;其次要做好指導工作,剛創業的學生團隊在人員管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需要專業化的全程的指導,將創業風險降到最低范圍內;再次要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更多的資源,這些資源既包括場地、設施等硬件資源,也包括業務、市場、技術等軟性資源。而這三方面內容,尤其是后兩方面,高校受限于自身的機制體制以及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無法單獨憑借自身力量對創業學生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所以一定要聯合企業、投資方等,多方合作,整合資源,共同推動沉浸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
(一)能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構建面向21世紀的新型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是一個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在《辭海》中,對能力的解釋是指能夠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針對工作實際而言,能力是指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再加上經驗累積所粹煉出來的可以用于做出判斷、選擇和實踐的力量。
(二)職業能力 關于職業能力,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定義是指在某一個真實工作環境中能夠按特定標準承擔工作角色、完成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GGA)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能夠有效履行某一特定工作角色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才能和行為的總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則認為,職業能力是一種才能,具備這種才能的人能出色地、有效率地和恰當地完成高標準工作。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委員會則把職業能力定義為,在職業范圍內能夠達到雇主所期望標準的工作能力,從工作的結果看,這種標準是指任何一個在特殊職業中扮演角色的個人被期望達到的程度。
(三)會計職業能力AICPA將會計職業能力的核心歸納為“能夠為用戶提供價值和結果的會計師技能、技術和知識的獨特組合”。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委員會( IAESB)頒布的國際教育準則1~6號中,明確了從知識技能、技術技能、個人技能、人際技能和組織技能五個方面對會計人員的要求。筆者則認為會計職業能力是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且賴以生存發展的從業能力。 美國會計學會(AAA)會計教育委員會曾明確指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在畢業時就成為一個合格的會計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學生未來能夠成為一個會計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終身學習。這也強調了應注重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會計學生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
(一)高職會計學生就業崗位 調查發現,高職會計學生畢業后主要的崗位是出納、會計、會計助理人員等崗位,表1是對我院近五年約1200名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調查結果。
(二)就業崗位的要求 通過對近兩年來浙江省各單位招聘財務人員的要求進行調查,對就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總結見表2。
從總體上看,各個招聘單位對會計崗位人員要求具備的能力主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溝通、表達與協調能力,誠信和責任心等職業道德,良好的學習能力與職業判斷能力等。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會計專業人員又不斷出現新的要求,體現在對會計專業資格證書要求越來越嚴格。很多單位的招聘條件都必須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則會要求至少具有初級會計資格、中級會計師職稱;其次是要有開闊的專業視野。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業務的復雜多變使財務工作的復雜性不斷增加,這就要求財務人員要有開闊的專業視野來應對;此外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財務工作中,細致、認真是對財務人員性格特征的重要要求。
三、高職會計學生職業能力框架的構建
(一)專業能力 一是文化素養知識。主要包括對歷史發展、世界的不同文化和國際視野的理解;對人類基本行為知識的掌握;對思想、政治、社會差別的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文學、藝術和科學的欣賞能力;書面和口頭交流能力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地表達意見的技巧等。二是會計專業學科知識。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金融、財政、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熟練運用財務軟件完成會計業務處理。三是相關法律知識。會計人員履行職能,自始至終都受到國家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約,因而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稅法、經濟法、會計法等知識。
(二)管理能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人員越來越多地參與公司管理決策和管理實踐,所以會計人員對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風險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知識都應有所涉及和了解。
(三)職業判斷能力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會計人員按照目前國家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的規定,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環境、經營業務及經營特點,靈活運用其所掌握的會計專業知識和經驗,對企業發生的不確定經濟事項和交易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程序等做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日漸增多,這就要求財務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對復雜的經濟業務做出合理的、公允的判斷。會計人員應具有對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市場環境變化的分析判斷能力,應善于利用財務機會,規避財務風險,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四)交流能力會計人員除了要能處理好日常財務工作外,還會常常和外界發生聯系,如向銀行申請貸款、稅務登記及申報納稅、工商年檢等,財務工作人員要經常和銀行、稅務部門打交道,有時還必須為單位的重大決策提供財務參考意見,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有較強的人際交往、公關能力,能夠很好地與相關部門溝通。
(五)學習能力知識經濟時代信息量呈現爆炸式增長的趨勢,知識更新的頻率不斷加快。現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增長與會計人員接受信息的時間限度之間存在矛盾;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與會計人員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之間同樣存在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六)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 出納、會計及財務主管等各個崗位的工作是相互關聯的,并不是單獨存在的,會計人員要具有分工合作的團隊意識才能將工作完成得更好,這一點也是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十分關注的。
四、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高職會計教育改革措施
(一)制定合適的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而高職會計教育應緊跟時代潮流,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職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根據各學校的辦學特色,確定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突出專業特色,創建專業品牌,提高會計專業的適用性。不能將培養目標僅僅定位在會計操作技能上,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而是要強調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畢業后更好地處理復雜多變的經濟事項和適應未來多變的就業環境。
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要強調在高職會計教學的不同階段,會計教學的核心內容是一樣的,但培養學生掌握知識、認知技能、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等程度和方法則是不同的,因而,教學目標應當有不同的側重點,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深度、廣度不同,由此訓練出來學生擁有的能力和技巧才各有側重。因為財務人員工作的特殊性,在強調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同時,在不同培養階段都要貫徹職業道德教育。從總體上說高職會計教育應培養具有開闊視野和創新能力,有較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職業道德,發展潛力大、具備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會計人才。
(二)整合會計課程體系 會計是為經濟服務的,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去認識和掌握會計知識。目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體現的是專才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陷會導致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學科嚴重分離,致使教師和學生都無法跳出會計的框架,學生無法全面理解會計;在課程設置中,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課時比較少、學生也不大重視這些課程的學習。為此,應當打破現有的會計學科課程體系,將相近的學科知識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新的會計課程體系,既突出會計學科本身的完整性,又不過分強調會計學科與經濟、管理等學科之間的界限,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從社會、經濟、生活大背景中學習和掌握會計專業知識。通過對課程設置進行整合、優化,構建“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知識課+專業知識課+實踐課”的課程體系,淡化專業學科的界限,改變目前專業課程過多,專業課占大比例的現狀,通過各種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和應用能力。
(三)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隨著知識更新的頻率不斷加快,學會如何學習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在許多高職院校中,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財務會計》達到128課時,但任課老師仍覺得這門課的課時太少,要講的內容太多,老師整個學期“滿課堂灌輸知識”,手把手教學生會計賬務處理,可課時還是不夠用,學生掌握的不理想。在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下,由于會計賬務處理知識太多太細并且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而學生卻達不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如采用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和情景教學等,傳授學生如何學習會計,如何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提升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價制度,全面考核學生的職業能力 日前高職會計教育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為考而學,老師則為考而教。期末閉卷考試成績是學校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的主要依據,體現的基本特點是“重理論、輕實務”,“重記憶、輕理解”。這種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體系,既無法公正評價和衡量學生的職業能力,也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需要。 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價制度將會對高職會計教育的改革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從而提升會計教學質量。一方面,實行考核方式多樣化:如將平時測試、學習情況與期末考試相結合、改變考試題型與題目、突出考查專業知識運用等。另一方面,要改革會計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見圖1),并使會計專業質量評價制度化。新的考核體系以會計應用能力為主、職業素質訓練和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為輔的教學體系,突出應用性、系統性、崗位性,全過程灌輸職業道德教育,全方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惠忠、劉勇:《會計教育改革:理論探討與經驗總結》,《會計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李曉慧:《會計教學體系研究:來自英國大學的借鑒》,《會計研究》2009年第10期。
課程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載體,也是教育理念的體現和實現載體。創新創業教育中課程體系是一個核心問題,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已經成為共識。企業管理課程是管理類基礎課程,企業管理是創新創業者必備的知識與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企業管理課程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落在實處。
一、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內涵“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抓住形式,準確定位,明確任務,擔負起培養“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國家戰略所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責任,貫徹和落實深化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途徑。
二、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1.企業管理課程特點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性
企業管理課程作為試點學校的文理基礎必修課,是對實際企業管理活動中的規律加以總結概括的理論,并將規律性的理論指導實踐,因此,課程本身具有很強應用性與實踐性。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管理知識、管理技能和管理素養,熟悉企業管理的職能劃分,能在今后的企業實踐中運用所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業需要了解和熟悉企業設立和運作的程序和基本規律,需要對企業運行過程中的戰略管理、市場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設備管理等有全面的認識,因此,企業管理課程既是專業教育的基礎課程,也是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互生關系,探索二者如何有效緊密結合也成為必然之舉。
2.企業管理教學改革的現實性
企業管理課程的特點和培養目標,決定了傳統課堂的單一講授、封閉學習不僅不能實現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不能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對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的研究始終沒有離開時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今天,高校要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企業管理課程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與教學目標,應抓住契機探索改革。
3.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便利性
試點高校建設了眾創平臺。學校投入建設6000平米眾創空間,與天使匯、蘇州創客邦、豬八戒網等多家企業合作,獲得省部級眾創空間授牌2個,另有1300平米的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搭建師生雙創平臺,為課程改革需要的實踐環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平臺和舞臺。
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總體思路
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真正做課堂的變革,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和重塑工作不容忽視。深深接受和領會了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教師觀念的轉變需要通過培訓、參與實踐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實現。其次,將創新創業教育嵌入到課程、滲透到課堂。重構和設計教學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創新創業內容的整合與結合與嵌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通過考核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和過程化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興趣和激勵動手實踐熱情,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批判思維。
四、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企業管理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1.基于創新創業職業素養的教學內容設計
筆者所在學校的企業管理課程均是32學時。改革后,將《企業管理》的課程內容分為五個大的模塊,每個模塊安排相應的過程性考核內容。第一個模塊是對企業的初步認識和對初創企業程序的認識,這一部分是創新創業基本知識培養環節,主要通過成功和失敗的企業案例進行分析,從經典企業的案例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第二部分是對管理的基本認知和管理理念的理解,是創新創業管理理念認知培養的環節,采用教師給出思想理論的線索,設置比較分析的題目,由學生分組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小組匯報成果,采用管理游戲的方式增強學生對管理理念的體會和領悟。第三部分是企業管理的各項職能分工模塊,這部分教學設計是創新創業職業管理技能和創新精神的綜合培養環節,這一塊的內容分別采用模擬演練、實戰演練和辯論等方法。第四部分是對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的認識,這是創新創業職業操守和職業品行以及社會責任的培養環節,通過實際問題的辯論分析。第五部分是企業危機管理部分,這是創新創業綜合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培養環節,采用實踐模擬的方式教學。
2.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設計
增強實踐動手環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素養。
(1)微課翻轉課堂
大而全的《企業管理》課程內容在有限的課時內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地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內容詳細展開。在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地過程中,筆者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選取了“勝任素質”和“無領導小組討論”兩個代表性問題錄制了微課,課前布置給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將微課學習的內容中教師設計布置的問題用演講的形式展示對問題的理解,其他同學則作為觀眾和評委給予提問和評價,教師再結合學生評價給出評語進行點撥和指導,以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落實課堂教學實效。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擬采用每個章節選取一個代表性問題進行微課設計。同時,學校十分重視課程信息化建設,每年舉辦面向全校師生的微課教學大賽,通過課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微課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既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也是創新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可謂一舉兩得。
(2)模擬演練
增加模擬演練,通過設置接近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根據不同情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帶著問題學習理論知識。對模擬問題的結果不設置標準答案,而是以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與可操作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從而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和首創精神。而這些是創新創業精神的核心和基礎。
(3)項目小組討論與辯論法
通過劃分小組組成團隊,每一個小組設置自己的團隊名稱和團隊口號,團隊分工協作完成相應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因為任何成功的創業都不是單槍匹馬的結果。每一個學生在課程過程中的多次小組合作都會遇到任務的分配與協調,與其他小組的競爭,小組間成員的關系處理等一系列問題,在不斷地溝通、互助、矛盾處理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體驗和積累合作的技能。
(4)實踐演練法
對接本校眾創空間和創新創業實訓基地,讓學生為創業項目做咨詢服務,通過為這些創業項目進行市場調研,撰寫商業計劃書等實際工作,置身實踐環境操作。學生在具體的創新創業企業的項目中發現問題、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提高知識運用和轉化的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學習熱情。
(5)游戲法
在游戲中學習和領會管理的真諦,這也是管理學課程教學多年的經驗總結。在企業管理課程中選擇一部分管理游戲教學在實際授課中也是廣受學生歡迎。
(6)課內競賽法
將學生在實踐演練中的創業計劃書結果設計成課內的技能競賽,這樣,內容來源于實際,結果又可以應用于實際。用類似于路演的方式,由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創新精神也在無形中得到培養,發揮其“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作用。
3.基于創新創業精神培育的考核方式設計
考核評價方式隨著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依照前面對這兩部分的設計,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不再重點考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側重于對各種教學方法實施過程的考核。筆者在授課中嘗試采用了課堂表現評價、實踐操作評價和課程論文評價三個部分。
(1)課堂表現評價
根據學生的上課出勤、發言頻率、回答問題效果、課堂參與度給予綜合評價。在首次課程中即告知學生采用這部分評價的目的,因為這些方面的考核也是學生今后職業發展道路都會面對的實際問題。
(2)實踐能力考核
實踐操作部分,引入企業的績效考核理念,主要采用教師考核與小組考核結合的辦法。首先教師根據各團隊完成任務的情況對班級所有團隊給出評分等級,等級一共分為四類,即A、B、C三個等級。團隊組長根據小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表現給出排序。最終根據每類團隊的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所占比例,計算出每個人所對應的等級。
(3)課程論文考核
期末采用課程論文,由學生自由選題,教師對選題的范圍和可操性加以指導,鍛煉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4.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設計
要鞏固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果,制定和完善課程標準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中,《企業管理》的課程標準也在緊鑼密鼓制定中,新的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標準,將指導組織教學、是教師備課和上課的參照和指導,是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學工作的規范,是進行教學質量評價和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載體和媒介、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冰,白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9-50
[2]蔣建軍,王偉忠.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雙螺旋模式及融合路徑[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7(3):1-5
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和重要特征已經形成共識,而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研究與開發還存在許多空白,尤其是財經職業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實務課程標準非常缺乏。缺乏統一的課程標準,導致教學無法貼近實際管理需要,一些對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來說非常重要的“隱性能力”、“經驗性知識”、“職業素質”在教學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要求與體現,因此,迫切需要通過課程標準的開發與制定來解決上述問題。
所謂課程標準就是對一門課程所期望的學習效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涵蓋課程定位、設計思路、教學目標、情境設計、教學方法、考核與評價、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內容。課程標準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的依據。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管理實務課程標準設計,其核心理念是“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與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其根本要求是以行動為導向,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筆者基于工學結合理念和要求,結合我們已經開發出來的《管理基礎及實務》、《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等課程標準的實際操作,針對高職管理實務課程標準的開發進行探討。
課程定位
所謂課程定位,就是明確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課程定位是課程標準開發的基礎,有了明確的課程定位,就可以為學習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采用、考核與評價方式的選擇等提供直接的依據。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是對管理工作過程進行系統化、教學化處理的結果,其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管理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課程,主要有《管理學基礎》、《會計基礎》、《經濟學基礎》、《統計基礎》等;二是培養學生管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課程,主要有《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生產管理實務》、《營銷管理實務》、《財務管理實務》等;三是培養學生管理經驗性知識與應用能力的課程,主要有《中期實習》、《頂崗實習》、《多專業綜合實訓》、《erp沙盤實訓》等。由此可見,管理實務課程擔負著培養學生從事基層管理工作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職業素質的任務,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它處于管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組成部分的中間環節,是《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基礎》等先導課程的延伸,為《中期實習》、《頂崗實習》、《多專業綜合實訓》等后續課程提供支撐。
設計思路
基于工學結合的管理實務課程設計應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思路:一是以學生就業為出發點,根據學生就業于基層管理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確立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二是以行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程設計應包括認知管理、模擬管理、實踐管理三個環節,讓學生遵循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過程進行學習。強調無論是那一個環節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都需要通過行動去完成,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學后練”、“學后用”。三是以任務為歸屬點,課程以管理的業務活動、資源、對象為載體,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及子情境,每一個情境及子情境就是一項學習(工作)任務,其設計應突出關鍵知識點、專業能力、職業素質的應用與表現,學生在完成學習(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訓練各種能力,修煉職業素質;通過學習(工作)任務的完成,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以及學習成果的遷移和應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結束后應實現的最終行為,是預期的教學效果。在管理實務課程標準開發中,清楚表述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和教師都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它可以作為教學評價標準,有效地評價教學效果。
目標結構 管理實務課程目標從層次上劃分為課程目標、情境目標、子情境目標,首先確立課程目標,然后分解、落實為情境目標、子情境目標,三者必須保持一致;從內容上劃分為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在目標設計時特別需要明確素質目標,以體現教學的“育人”功能,即職業教育擔負著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重任。
目標特征 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開發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的確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教學是圍繞目標來進行的,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很難有效地組織教學。另外,由于管理實務課程要實現的目標具有多元性,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素質目標(態度、信念、價值觀等),不同的目標具有不同的特征,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目標具有顯性、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等屬性,而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及素質目標具有隱性、籠統、不易測量等屬性,這樣就使教學目標的表述成為了一個難點。
目標表述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課程結果,是對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的要求,是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如上所述,這種綜合的職業能力包含許多隱性能力和經驗性成分,不可能成為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所以,可以采用“手段+行為+結果”的方式來表述情境及子情境目標。在我們所設計與開發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課程標準中,就采用了“手段+行為+結果”目標表述方式。例如,“工作分析實施”子情境目標可以表述為: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自學、社會調查以及網絡資源,并在教師的講授指導下,實施工作分析。完成本情境學習(工作)任務后,學生應能夠寫出工作分析報告,包括認識工作分析的要求,闡述工作分析的流程,能利用適當的方法獲取工作分析相關的信息和資料,能對組織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工作崗位進行工作分析。這樣表述的意義是:目標的實現需要哪些手段和條件很明確;目標是通過完成特定的學習(工作)任務行為來實現的;結果是用語言可以明確表達出來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完成了特定的學習(工作)任務,學生就具備了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同時也具備了所期望的隱性能力和經驗,即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態度、價值觀等,這樣就比較圓滿地解決了學習目標表述這個難點問題。
情境設計
高職管理實務課程教學情境設計一定是來源于組織實際管理工作的典型任務,當然更要跨越實際工作局限,進行教學化、系統化處理和加工,以體現教育的普適性。并且通過選擇適當的載體來組織和實施教學,將完成學習(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有機地置入所設計的學習(工作)情境之中,使學生在真實(仿真)情形與環境下,通過開展各種管理活動實現學習,以體現“寓教于做、寓教于用、寓教于樂”的工學結合理念及要求。
以我們開發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課程標準為例。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基層管理崗位的實際業務活動設計了工作分析、計劃制定、員工招聘、員工培訓、績效考核、薪酬設計、勞動關系處理七個教學情境,并通過“超市收銀員”作為典型管理對象來承載教學活動過程。每一個學習情境下設置若干子情境,每一個子情境就是一項學習(工作)任務,完整體現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個學習(工作)環節。每一個子情境都是一項獨立的學習(工作)任務,各情境及子情境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學生在完成每一個情境及子情境的學習(工作)任務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完成每一個情境及子情境的學習(工作)任務的結果,是形成解決各種管理問題的計劃方案、工作報告、經驗總結、分析報表等管理文書。
教學方法
基于工學結合開發的管理實務課程一定是通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去實現,而項目教學法是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中最理想的形式,所以,項目教學法必然成為管理實務課程教學的基本方法。所謂項目教學法就是將每一個學習情境及子情境設計為一個項目實施教學,每一個項目都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個步驟組織教學,學生分小組實施和完成項目任務及目標,每個步驟學生都要共同參與行動。
選擇項目教學法的理由 (1)項目教學法實現了對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綜合培養。職業能力培養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通過“知識導向”講授法是難以培養這三項能力的,特別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都具有隱含性,只有通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學生通過學習(工作)過程以及學習(工作)任務的完成,形成解決各種管理問題的專業能力;并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以及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即培養自己的社會能力;逐步訓練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對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和總結,能自主學習,即獲得方法能力。所以,項目教學法促使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位一體的職業能力形成與發展。(2)項目教學法與管理實務課程教學實現了完美的結合。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個基本職能來實現的,管理實務課程就是要訓練學生的這四項基本能力。項目教學法的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步驟屬于管理計劃職能的范疇,檢查、評價屬于管理控制職能的范疇,所以,按照項目教學法對每一個情境實施教學,學生的計劃、控制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按照項目教學法的實施要求,學生需要分小組進行學習(工作),學生要輪換擔任組長,對學習(工作)過程進行組織、領導。這樣,學生的組織、領導能力也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因此,項目教學法實現了對學生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能力的全面培養。
項目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的關系 項目教學法與其他的教學方法并不完全對立,它們的關系是:在項目教學法實施的六個步驟中應穿插其他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能順利進行以及使教學目標更好地實現。其他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頭腦風暴教學法、直觀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講授法等。
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根據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原理和課程的性質與特點,管理實務課程的每一個子情境教學可以按照下面六個步驟和具體要求組織實施。(1)資訊。教師通過播放視頻或錄像資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導入學習;教師講授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教師布置學習(工作)任務;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得有關信息。(2)計劃。教師提出有關要求;學生小組通過討論,制定出各種學習(工作)方案;教師參與學習(工作)方案的制定。(3)決策。在教師在指導下,學生論證各個學習(工作)方案;教師參與論證,并提出有關意見;教師與學生共同選出學習(工作)任務方案。(4)實施。學生按照所選方案實施學習(工作);學生完成學習(工作)任務,并提交學習(工作)成果;各學習小組派代表進行學習(工作)成果交流;教師對各學習小組的學習(工作)成果進行點評;教師將學生學習(工作)成果記錄、歸檔。(5)檢查。學生自行對學習(工作)過程及結果進行檢查,采用自查、小組成員互查、各小組交換互查等方式;教師對學習(工作)過程進行監督與檢查。(6)評價。教師運用課堂提問、期末考試等方式評價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教師運用量表評價學生學習(工作)任務過程及成果;教師和學生運用量表、360°方法評價學生的計劃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團隊精神以及責任感、事業心、工作作風等;學生運用量表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責任心等。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會計在中國的運用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興起而展開的,其歷史并不長。大部分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都知之甚少,企業會計人員仍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更談不上應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管理會計在中國并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以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將使得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然而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會計落后于時代要求,為適應當今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需要,管理會計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一、中國管理會計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國的約翰遜和卡普蘭兩位教授,他們在1987年合寫了一本轟動西方會計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了——管理會計的興衰》,對西方管理會計的知識體系提出了許多批評意見。這兩位美國教授在該書中認為:近年來的西方管理會計實踐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目前的管理會計體系是幾十年前研究成果的產物,甚至管理會計現在必須要從屬于財務報告,從而對管理人員所進行的規劃與控制的決策已不再具有相關性(孟焰1999)。這種與決策不相關性的現象在我國仍十分突出,調查顯示,我國管理會計教育主要側重于對管理會計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論傳授上,忽視對管理會計實務的分析,普遍缺少對本國管理會計經典實務的分析,與我國管理會計實際聯系較少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會計界對實踐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顯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歸納總結,到目前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統的研究與總結。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樣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報告,是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廣應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學方式亟待改革
我國傳統會計教育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幫助學生掌握現有的會計規則以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上,故其狹窄的內容和僵化被動的形式遠遠落后于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這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是十分不利的。調查顯示,“講課+討論”是中國管理會計教學的主要方式,這是一種相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師生缺少互動,學生不僅不能主動發現和發掘問題,即使有問題,教師也未必知曉并做出回應。調查顯示,在管理會計教學中,大約四分之三的課堂時間系“教師講、學生聽”,7.2%的課堂時間用于公開討論課后作業中的習題與問題,有6.7%的課堂時間用于討論課后作業中的案例,約4%的課堂時間用于考試(周齊武等2005)。
(三)教學內容陳舊
為了促進西方管理會計的發展,卡普蘭教授(1998)對西方高級管理會計內容進行了調整,在其《高級管理會計》(第三版)一書中,強調了作業成本法和作業管理的理論與實務方法的重要意義,并將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標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為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對傳統的以凈利潤或投資報酬率為主的經營業績衡量指標與方法進行了重大的變革,提出以經營業績平衡表來考核企業經營業績的四項綜合指標:財務經營業績指標、為顧客提供服務的業績指標、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業績指標、員工學習、產品創新與成長的業績指標;同時為了便于理解與操作,將該書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線性規劃模型、回歸分析模型等全部刪除,從而將數學方法的應用降至最低點,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長數學方法的卡普蘭教授在開展管理會計研究中的重大變化(孟焰1999)。實踐表明卡普蘭教授的改革是對的,在他與他同事的倡導下,西方管理會計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體現在對原有的管理會計知識體系進行了改造,而且還產生了管理會計的一些分支學科,如作業成本管理會計、適時制生產系統、制造資源計劃、質量成本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增值管理會計、社會責任管理會計、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國際管理會計等以及人理論、組織行為學、信息經濟學等相關科學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我們曾經的調查研究表明,在我國管理會計教材中,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預測分析、短期市郊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成本控制、標準成本和責任會計等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約77.82%)(張海濤張琳李安琪2003)。實際上根據歷史資料編制預算或計劃、標準成本控制、存貨的經濟批量模型、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的最優化決策等內容和方法都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了(黃曉波趙紅娥1999)。
二、管理會計高等教育之變革
在工業時代,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是一個相對穩態結構,產品生產表現為大批量、標準化,市場需求變化周期較長、個性化特征較少,競爭主要體現在市場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業經濟時代,生產方式經濟的主要特點表現為:以資本和勞動力為核心生產要素,經濟活動契約化、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大型化和組織結構垂直化。與此相適應,傳統管理會計把目光聚集在企業內部的管理與動作上,注重通過控制產品生產成本來完成管理會計的目標,并以產品成本作為定價的基本依據,較少關注風險管理,以制訂標準成本和預算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利用經濟批量原理進行采購決策
(黃曉波趙紅娥1999)。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識,產品的非標準化,生產規模的小型化等為基本特點。因此,企業管理會計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市場變化研究,具體包括管理會計基本理論更新、培養目標更新和教學內容與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論更新
管理會計視野的拓展和管理會計人員角色的轉變,對管理會計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管理會計主要研究企業內部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業績評價,旨在提高企業內部效率,其立足點在企業內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管理科學的創新,管理會計有必要拓展其視野,關注和研究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機遇和威脅,為管理決策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的信息。相應地,管理會計人員的角色也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現行管理會計理論一般地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市場的參與人是完全理性的,在這個市場中人們取得信息是沒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費用,不存在市場障礙,市場價格由低要求決定等。上述假設與客觀實際已經是越來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會計中的許多市場預測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設的基礎之上的。而技術不變假設和邊際收益遞減假設等更是支持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基本假設,而基于此假設的管理會計在提供決策依據時,就難免出現決策的失誤。(二)管理會計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體現在正視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將管理會計教育的重心轉向學生能力的培養,其課程開發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慮多元化知識和現有課程的融合、彼此間的接觸、作用和相互滲透以及對現有課程的補充、拓展、加深等。我國不少高校的本科會計專業,專業課時幾乎占總課時的1/4,在專科層次上,這個比重更高。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會計專業學生缺乏的是企業經營管理、中文寫作、財務管理、電子計算機、外語、生產管理等知識,會計核算知識并不缺乏。因此,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在囊括會計專業基礎知識之外,還應涵蓋相關專業知識,如稅收、金融、管理學、法律、工程技術等。
孟教授(1999)根據自身的體驗認為,總的來看,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發展前景是令人振奮的,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管理會計在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但就管理會計教學本身而言,絕大多數管理會計老師(89.7%)采用中文教科書為教材,有4位(約占10%)采用英文教科書,有3.6%的教學資料選自英文學術期刊,2.08%選自英文實務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選用的中文教科書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會計實務或制度,否則它們對于西方管理會計創新的全面介紹仍然有限。當然,本文的觀點并非主張中文的管理會計教科書必須涵蓋所有西方管理會計技術或制度。
(三)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更新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狀況報告第1號——會計教育的目標》中提出,會計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學生具備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所必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能終生學習,并主動適應職業要求的變化,具體內容為:①技能。包括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智力判斷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②知識。包括一般性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會計專業知識。③專業認同。指會計專業畢業生應該認同會計專業,樂于掌握作為會計專業人員所必備的學識、技能和建立相應的價值觀念,熟悉會計職業道德準則,能進行價值判斷,隨時準備探討與會計人員專業誠實性、客觀性、適應性及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問題。可見,管理會計教育必須正視管理會計人員的這種角色轉變,改進教學以使學生適應環境的變化。管理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想勝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外,還必須學習和發展商業管理、戰略分析、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三、關于我國管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設想
于1996年結束的美國管理會計協會(IMA)的調查表明美國的企業高層經理對管理會計師期望的變化(J布洛切愛德華,H陳康,W林托馬斯2002):經理們希望管理會計師不僅要關注短期財務成果的管理報告,而且能夠整理并解釋有助于企業成功的信息,包括為企業高層決策者制定和實施成功的競爭優勢戰略提供關鍵因素的信息。為了推動管理會計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項四步行動計劃,以促使教育界對會計課程進行修訂,使主修管理會計的學生畢業后能滿足企業對他們提出的技能和素質上的要求。具體措施包括:(1)舉辦企業界與教育界的交流會,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發起的會計教育改革小組定期會晤,以敦促會計改革項目的開發以及實施;(3)由IMA負責的“管理會計的實證分析”;(4)促進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當然,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由于我國沒有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不是很多,這就為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這表現在,學術界特別是大學的研究人員很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所以中國管理管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辦法,也不能等中國建立起管理會計師協會和開設管理會計師資格考試再動手,有據于此,本文根據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幾點改革設想:
(一)、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發展與改進進入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學術界大力倡導實證研究方法。早期的實證會計主要是對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后來又轉向研究會計選擇的動機及考慮的因素,到70年代末實證會計研究興盛起來,80年代即已成為會計研究的主流學派。目前我國會計界對實證會計方法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這里既存在人們的認識問題,也受客觀事物規律性暴露得不夠充分的影響。積極響應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的配合下,發起了“中國管理會計典型案例經驗總結與研究”的活動。開展“中國管理會計典型案例經驗總結與研究”的活動,將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開拓性嘗試。
(二)、管理會計內容的調整與拓展
新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要求我們轉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視角。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產品的價值將更多地取決于產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識,這些信息有技術上的、也有市場方面的。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以及對市場的掌握在企業增值中占較大的部分,生產制造則占增值中相對較少的部分。產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業為確保長期競爭優勢,不得不在信息、知識發展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產品的生產制造成本相對其開發和市場調研支出顯得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成本管理的重心應當逐漸從生產制造成本轉移到產品研制開發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轉移到成本計劃。
參考文獻:
1、周齊武,杜榮瑞,王斌,肖澤忠.中國管理會計教育現狀分析[J].會計研究2005,7
2、黃曉波,趙紅娥.經濟形態變革與管理會計創新[J].會計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J].會計研究1999,10
4、張琳,周建偉,李安琪.管理會計應用環境與中國管理會計教育[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