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5 04:07: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博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微博用于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可行性
2014年5月,“微時代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式研究”課題組對河北省內八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8份。調查結果為微博用于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調查顯示,當前河北省內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如知識組織效率不高,能每次都有意識地將各種渠道獲取的知識進行有效組織的教師僅占14.1%;知識交流渠道狹窄,89.2%的教師表示最常交流的對象就是同校同事,與其他學校同行間交流甚少;盡管85.4的教師表示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和科研進行反思和評價,但僅有11.2%的教師能夠及時將該方面的心得記錄下來,大量的信息沒能得以及時保存,造成了有用知識的流失;擁有微博的大學英語教師較多,占80.6%,其中有31.3%的教師明確表示會經常更新,但有意識將其用于個人知識管理的極少,微博的娛樂用途大于學習用途。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但調查結果仍表明將微博用于大學英語教師的個人知識管理存在現實可行性。67.9%的教師認為有意識地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很有必要,62.7%的教師愿意通過網絡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75%的教師認為網絡已經成為重要的學習渠道之一,且有89.1%的教師明確表示愿意嘗試學習利用微博進行系統的個人知識管理。
三、基于微博的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式設計
針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微博的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共包含四個部分:
(一)理論基礎
1.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主張知識的形成是透過同一社群的人貢獻不同的能力,相互磋商、討論、辯論、妥協,最后獲得共同一致的知識。大學英語教師通過微博與其他人進行知識經驗共享,在此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知識的給予者或接受者,在知識的互動與交流中,逐漸將知識建構出來,進而形成學習互動的網絡學習社群。
2.關聯主義學習理論
關聯主義是“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它認為“有些知識領域包含了大量微弱的相互聯系,一旦適當地加以利用,就能夠通過一種相互干擾過程極大地擴大學習量。大學英語教師在利用微博進行互動時構建了大量的信息聯系,捕捉這些信息在豐富信息量的同時能極大地激活內心的隱性知識,從而產生新的知識,達到知識獲取、知識交流與知識創新的目的。
3.分布式認知
在分布式認知中,交流/對話是實現分布式學習,獲得分布式認知效果(如知識的社會性建構)的必然方式。社會化是微博所普遍具有的特征,每個微博用戶都擁有多維度的交際網絡。且微博的社會化偏重人際交往,關注情感互動,用戶彼此更加信任,忠誠度提高。微博的社會化成為微博促進的重要基礎,是大學英語教師選擇微博作為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又一重要理論依據。
(二)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
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個體知識,即體現自身獨特個性的興趣愛好知識;學科知識,既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知識,也包含二語習得、課程設置等學科相關知識;教學知識,“就是應使人易于明白學科內容的表達和闡述方式”;背景知識,包括社會、國家、學校、家庭、課堂等各個方面;學生知識,即與大學生相關的一切知識,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要了解與大學生有關的知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布置。
(三)個人知識管理環節
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環節包括知識獲取、知識組織、知識存儲與傳遞、知識交流與共享和知識創新五個環節。個人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動態的,不是嚴格按照固定程序進行,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交叉進行。(四)微博工具平臺微博功能豐富多樣,可用于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各個環節,根據其屬性可將其分為三類:基本功能,包括加/取消關注、好友分組、搜索、標簽、收藏等;個體社交功能,包括、轉發、評論、@某人、私信、微博內聊天等;群體社交功能,包括投票、微訪談、微話題、微電臺、微數據、微直播等。
四、微博用于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踐
在微博用于大學英語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模式指導下,課題組對該模式進行了具體的實踐與分析,并對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行了總結,以期為推動模式的應用提供有益的探索與經驗。
1.基本管理
對關注好友的選擇和組織成為大學英語教師微博個人知識管理開始的第一步。根據微博內容的不同或關注對象身份特質的不同,利用微博分類工具將已關注人群按照“英語教育學習”、“專家學者”、“新聞訪談”、“朋友”、“學生”等不同的關鍵詞進行組織,以便于第一時間分類查找。這種組織不僅是對關注好友的管理,同時也是對相應微博的知識進行了初級程度的分類,使知識從來源角度變得更加有序。
2.知識獲取
在微博內獲取有用知識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1)搜索引擎。新浪微博提供的搜索功能不僅能對整個微博站內內容進行搜索,還可對自己微博內某一關注小組或某一個體微博內容進行單獨檢索,以保證內容的可靠性和檢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在一開始對關注好友進行分類組織就顯得尤為必要。同時還可根據網站提供的高級篩選功能對已檢索出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細分。(2)二度查找。通過查看關注好友都關注哪些其他人的二度尋找方式,獲取有用的知識。(3)推薦功能。新浪微博每天都會推薦“感興趣的人”和“熱門話題”,也可通過此功能獲得最新的信息。
3.知識組織
個人微博建立之初是對人際知識進行組織,接下來可通過“話題管理”和標簽功能實現進一步的微博內容分類組織。為了保證信息的共享性,課題組教師根據自己所需的知識結構,在個人、轉發和收藏的每一條微博前均加上統一的“#語法知識#”、“#詞義辨析#”、“#口語精華#”、“#教學法#”、“#教師培訓#”等不同話題內容。點擊此超鏈接,既可獲得新浪微博站內所有同話題內容,又可通過新浪提供的進一步分類功能找到課題組教師以及其他關注好友的所有同類標簽內容,此組織方式十分有利于知識的共享共建。同時,課題組成員也需為自己發送、轉發和收藏的每一條微博加入同樣題目的標簽。話題組織和標簽組織的區別在于,點擊前者獲得的是整個網站內的所有相關知識,點擊后者得到的是自身微博的知識組織。
4.知識存儲與傳遞
(1)知識存儲。利用微博自身具有的微博庫來存儲知識,即微博的“”、“轉發”、“收藏”功能。新浪微博不僅可以發送140字內配有圖片、視頻、音頻、網址鏈接等內容的微博,也可以通過“長微博”功能,最終以圖片形式一萬字以內的文章,這些內容都將長期存儲在新浪微博數據庫中;新浪微博開放API功能,只要在其它任意網站嵌入新浪微博分享按鈕,用戶即可一鍵將在其他網站上獲得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課題組教師經常從普特英語聽力等英語學習網站獲得教學材料,只需要點擊網頁材料下方的按鈕,便可將所需知識分享到自己的個人微博中。(2)知識傳遞。從知識傳遞方式的角度看微博可通過手機上網、手機短信、筆記本、電腦等多種形式進行或評論、轉發或回復等;從知識的類型角度看微博可傳遞包括文字、圖片、視/音頻、網址鏈接等;從傳遞時間的角度看,微博知識傳遞可謂是“零時間”傳遞。
5.知識交流與共享
基于微博的大學英語教師知識交流與共享可從微博的基本功能、微群功能和API功能三個方面探討。(1)基本功能。微博的出現,將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微博提供的“@某人”、“評論”、“微訪談”、“私信”、“投票”等功能都為知識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例如課題組成員參與了博主“新浪每日英語推薦”題為《學英語十幾年無障礙交流者不超過5%》的投票,具體如圖2所示:該投票共吸引了520人參與,轉發42次,收到評論10條。在參與該投票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通過“@某人”功能將此條微博轉發給自己的同事和學生,并通過“評論”和“私信”等功能,針對此話題與周圍同事、同學和廣大網友進行了深入探討。(2)微群。加入“微群”可以建立同好人群的交流圈,使話題聚攏在微群內,交流更具專業性和深度。如課題組所有成員以及后期參與實踐的教師均加入了名為“大學英語教師交流角”的微群中,截止到2013年9月18日該群共有158名成員,除日常文獻書籍等知識信息共享外,該群每月設置一個與大學英語教學相關的討論話題,供群成員交流討論。(3)新浪微博開放的API功能提供了“分享按鈕”,只要將微博分享按鈕嵌入到用戶的網站里,訪客點擊它就能將網頁分享到微博,分享給他們的關注好友,從而更好地提高了知識流通速度和共享的頻率。
6.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的前提首先是思維創新。思維,也就是思路,決定了出路。當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和教改都進行到了關鍵時期,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創新。對于微博而言,知識的關系以評論為基礎,用戶在微博開放的環境中能夠真實地分享自己的情感、經驗、技巧等隱性知識,并且在對同一話題持久、深入、廣泛的討論過程中能夠對問題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產生新的知識。微博平臺記錄用戶的“足跡”,而這種記錄方式是可以非常方便回顧和反思的。用戶可以在微博中發表自己的知識和見解,其他粉絲可參考,亦可做出評論,而粉絲在群體的分享和交流中就會取得進步。同時,隨著微博知識的不斷積累,用戶還可以在閱讀自己微博的過程中復習或品味過去所寫的內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從而產生更多的體會和感受甚至達到知識創新。
1引言
心理預期也可以稱為預期推理,即建立在背景知識基礎上的對可能發生事件的內隱期望,是受眾根據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來預測未來的事件”。對預期的研究對于理解人類的決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決策的前提就是對被決策的事物形成一個預期,任何決策都是在一定的預期之下進行的,預期在個體的決策機制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它是影響受眾做出決策的關鍵因素。
預期是基于信息的推理,影響心理預期的因素可分為信息因素和被試因素兩個方面。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含量、信息的傳遞及呈現形式等;被試因素包括被試的背景知識、閱讀技能,甚至被試的年齡焦慮狀態等。本文關注的是信息的不同呈現方式對心理預期的影響。
長期以來,有關文字的閱讀研究一直是心理學專家最為重視、投入精力最多的一個課題,而有關圖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近年來,人們開始對圖形的研究進行了一定關注。沈德立等(2001)認為,與文字相比圖片具有雙重編碼,而字詞只是單一編碼,因而圖片便于記憶,更有優勢效應。圖片之所以具有優勢效應是因為圖片的視覺特征區分度較大。圖形材料作為一種信息或對文字信息的詮釋,具有直觀、鮮明、生動的特點,更能被受眾認知與把握。特別是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影以其獨特的報道方式與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最近一項調查表明,當今我們對社會信息的獲得,60-70%的方式是圖像的方式。
本研究探討的主要問題就是圖片、文字這兩種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對預期結果的影響有何不同。
預期結果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將重點放在了預期結果的一致性、感受等個方面,即:群體對某一特定信息做出預期的一致程度是否因信息傳播方式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一致性);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對受眾心理預期的刺激強度是否也會不同(感受性)。在本研究中,因為預期的結果在本研究中通過問卷的答案體現,研究者通過觀察兩組答案的分布特點(一致性)、數量值上的差異(感受性),來觀察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對預期的影響。具體為兩個問題:兩者對預期結果的一致性存在什么樣的影響;兩者對預期結果的感受性存在什么樣的影響。
2研究方法
2.1被試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被試共79名,均為男性,年齡在l8到24歲之間。參加填寫問卷的個體必須符合以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被試隨機分配到圖片組或文字組,經檢驗,兩組被試在年齡和文化水平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材料。問卷分為兩套,一套為圖片問卷,共15題。每題都是一張描述特定場景的圖片,然后是與這張圖片相關的一個問題及七個選項。另一套為文字問卷,與圖片問卷不同之處就在于它不是用圖片描述特定場景,而是用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代替圖片描述特定場景。
兩套問卷除了場景的描述方式不同,一個用圖片說明一個用文字描述,其余全部相同。為了排除答題傾向的干擾,問卷中半數的問題選項逆序排列,兩套問卷逆序排列的題號及排列順序一致。
2.3程序
2.3.1問卷的編制
本次研究以自編問卷為主。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選擇圖片材料并生成相應的文字描述。對入選圖片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情節(獨立性),可以用簡單語言進行描述,有較明顯的預期感受性。以基本要求為標準,共選定33張圖片作為初步人選圖片。然后,由6名大學生對圖片進行描述,如果大多數人對圖片的描述基本一致,則符合研究目的,反之則不符合。結果33幅圖片中有5幅不符合要求,l幅與研究者假設方向相反,所以有6幅圖片被淘汰。由3名大學生對選定圖片進行描述。(指導語為:“請你對每張圖片進行描述,在描述過程中將你觀察到的全部信息盡可能詳細的記錄下來。可以用詞語、短句,盡可能不用長句,不要使用否定句和疑問句。”)為避免研究者的主觀性,將3名學生的描述結果交由另一名沒有參加過前兩次實驗的大學生進行匯總,匯總要求是:將3名學生的描述結果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不要漏掉任何有關信息。這樣做是因為每名學生的描述都是客觀上用于判斷的圖片信息的真子集,如果將他們的描述中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那么這個并集會越來越接近全集,即文字問卷中每題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接近圖片問卷中每題圖片給予的信息(有關圖片問卷和文字問卷信息量對等的問題在第五部分綜合討論中會詳細闡述)。在此基礎上刪去描述不清楚的圖片,結果有9張圖片無法準確描述被刪去,最終確定15張圖片做題目,3張備用。
然后,編訂問卷的問題及選項。問卷問題由研究者根據最初選定圖片時對圖片預期的假設而編訂的,并根據每個問題編制十余個備擇選項。而后選取6名大學生(沒有參加過以前任何試驗),讓他們看圖對問題進行選擇,目的是選定選擇項的量程范圍,縮小選擇項之問的尺度跨度,使之更精確。在確定選擇項的數量值范圍之后,對于選擇項為數字的那部分題目,將其在這個范圍內按對數關系計算出五個數據點,加上已確定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共七個數據點,設為七個選項;選擇項為文字的那部分題目,將其在數量值范圍內按程度從低到高劃分為七個等級,設定為七個選項。
2.3.2實施調查
對79名青年男性進行了調查施測,采用團體施測方式,分兩次進行,每名被試隨機分入圖片組或文字組。測試指導語均為書面形式,具體如下:“請你根據以下陳述的事件(給予的圖片),對相關問題進行一個推測,在1—7個選項中選出一個與你的推測最相近的答案。注意:根據上文給予的有限信息推測每個問題,只認為事件是在一般情況下發生,不考慮特殊情況。”
3結果
3.1數據的預處理和項目的篩選
用Pearson系數以及每道題與問卷每題總分相關分析了圖片、文字兩套問卷的信度。其中,在圖片問卷中第一題的相關系數為0.205,第二題為一0.122,第四題為一0.049,文字問卷中第一題的相關系數為0.179,第二題為0.314,第四題為0.241,這三題在兩套問卷中的相關顯著性都大于0.05,對問卷統計結果沒有意義,所以保留其余12題的結果進行分析。
3.2預期結果的一致性
首先考察在不同信息傳播方式的影響下受眾預期結果的一致性有何差異。預期結果的一致性是指受眾選擇答案的分布的離散程度是否相同,采用方差齊性檢驗法。結果見表1
從表1可見,對于大多數項目來說,文字問卷的方差都大于圖片問卷,其中有6個項目存在顯著差異,其余項目不存在顯著差異。
3.3預期結果的感受性
預期結果的感受性是指受眾對圖片或者文字描述的心理感受程度,以及根據這個感受程度做出的預期推理。本研究通過研究受眾對問題預期推斷的結果來觀察受眾的心理感受程度。具體分析方法為:首先,計算出各名被試的總得分,即將每份問卷的答案相加(逆序編排答案的題目先進行校正),結果見表2;其次,將兩組中各名被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檢驗結果為:t(77)=5.258,p<0.001,表明圖片、文字兩種信息傳播方式對受眾感受性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受眾對圖片材料的感受性高于文字材料。
4討論
通過以上數據可知,圖片、文字兩種信息傳播方式對受眾心理預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預期結果的一致性和預期結果的感受性。
對于預期結果的一致性,目前的數據結果還不能做出確鑿的結論。從表1可知,在絕大多數項目上,圖片問卷組的方差要小于文字問卷組的標準差,這意味著在絕大多數情景下,圖片材料對受眾心理預期的影響更加一致。但是,由于每個項目都是采用7點計分,兩種情況下的方差很難出現很大的差別。就本研究的結果來說,只有大約二分之一的項目出現了顯著差異。不過,在所有項目中,除了第二題和第三題,其余各題的方差都是文字問卷的大于圖片問卷的。這種明顯“一邊倒”的情況是值得關注的。
在預期結果的感受性方面,本研究統計結果表明,圖片問卷和文字問卷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圖片材料對被試心理預期的影響大于文字材料。兩組問卷對被試心理預期的影響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種認知過程之間的差異。圖片中的信息傳輸給被試時是并行式的,而文字描述中信息傳輸的形式是串行式的。被試在接收圖片信息的沖擊時是同時處理多個信息,而文字信息在被試腦中的處理過程是按順序逐一接收信息再統一整合,所以圖片信息給受眾的沖擊力要強于文字信息,這也就是圖片組的感受性明顯高于文字組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探討圖片、文字兩種信息傳播方式對心理預期的影響時,信息量是否對等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圖片問卷和文字問卷在場景信息方面存在信息含量不對等,就會直接影響被試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兩組被試選擇結果的差異就有可能是由信息量的不對等引起的,而不能完全歸因于兩種信息傳播方式之間的差異。本研究在問卷編訂的全過程中力求在操作層面上盡可能地減小或者消除這種不對等。本研究的文字描述是來源于圖片,所以某一名被試的描述只可能是圖片包含的所有信息量的一個子集。將所有被試的描述結果整合到一起,這樣也就做到了文字描述和圖片的信息含量盡可能地相似。
一、文化和文化傳播
什么是文化?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的問題,就象錢鐘書老先生說的那樣:“文化到底是什么?本來還清楚呢,你一問倒糊涂了!”目前,學術界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幾百個之多,這說明,在每一個學者心日當中,都有一個他們自己認為正確的文化定義。我國學者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主要有“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兩大維度。廣義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總之,不論是“廣義文化”還是“狹義文化”,都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成果。
文化不僅需要創造,還需要傳播。任何文化的發明創造,都凝結著人類巨大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如果我們把它看作為私有財產藏匿起來,那它的價值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文化的價值,只有在傳播中才能體現;也就是說,人類不僅要創造文化,還需要傳播,讓更多的人分享它,實現它的價值。即文化是傳播的產物,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體現其價值。由此可見,文化與傳播是互動的、一體的。文化是傳播的文化,傳播是文化的傳播。沒有文化的傳播和沒有傳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文化傳播指的是文化從一社會到另一社會、從一區域到另一區域以及從一群體到另一群體的互動現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構成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實現文化的傳播。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傳播的過程也是人們共享文化的過程,是社會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不斷被傳送、強化和使人們接受的過程。
文化傳播離不開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文化傳播方式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或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它指的是文化傳播中的具體方式和行為。文化傳播的方式有很多,語言是人類早期用來交流思想、情感。相互理解的主要方式;然后是書籍;接著是廣播、電話、電影、電視、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等現代傳播工具。文化傳播手段是指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實現,這些傳播媒介,就是文化傳播手段。文化傳播手段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二、文化傳播與德育
一般說來,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傳習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規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動。具體說來,德育是教育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在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紀、道德品質的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傳播文化的社會活動。文化傳播豐富了德育的內容、開闊了德育工作的視野,增強了德育的感染力,推動著德育現代化的發展。
(一)文化傳播開闊了德育的新視野
魯潔老師認為,長期以來,人們很少自覺地在文化層面上來思考道德教育問題,這實際上限制了我們對道德教育的全面認識與理解。我們應該把包括德育在內的整個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把它放入文化學的視野加以審視和剖析。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拓寬了我們對于教育包括德育現象理論認識,使我們得以更為充分地把握其內在規律,更加自覺地全面發揮它的功能。
先進的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超越地域和國界的信息傳播交往空間,內容極為豐富,實現了全球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與共享。可以這樣說,人們通過這些文化傳播方式獲取知識,了解國際社會動態,發表議論,交流思想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先進的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已成為人們開拓新視野的主要工具。第一、它們使信息實現了跨時空、跨國家、跨民族的大交流,它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利于人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文化擴散到世界各地,從而體現出其自身的價值;第二、先進的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更有利于人們創造性思維的發揮;第三、先進的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科技含量較高,它使人們意識到腦力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性,從而有利于激活人們的創新意識。
隨著文化傳播的發展,先進的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使用,讓我們應改變過去傳統的工作方式,采取新的對策,充分利用它們的特點,使我們德育的視野越來越寬廣。
(二)文化傳播開辟了德育的新渠道
1前言
隨著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技術和局域網技術的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絡技術,多媒體,智能網絡,逐漸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人們足不出戶,借助網絡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時事情況、風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氣資訊、體育賽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們的生活已逐漸離不開網絡。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滿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文化需要;既是一種健身娛樂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影響。世界范圍內高水平競技體育所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就說明了這一點。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體育文化也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借助網絡向學生傳播體育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途徑。
2.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
2. 1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
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人們在教學和科研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即學校的師生員工在體育教學、健身運動、運動競賽、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和擁有的所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以及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為王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這種特定的文仕氛圍是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校風校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聯系的。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校園體育文化和校園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構成了校園文化群,它又與競技運動文化、群眾體育文化一起組成了廣義的體育文化群。
2. 2校園體育文化的特點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形態之一,具有強烈的個性,它來源于社會大文化,以社會文化為其背景,滋生于社會而又不同于社會文化的一種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園體育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就是校園精神,而校園精神是深層次的群體意識,又是群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是校園群體共同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心理特征、行為方式。有人把學術文化比作校園精神文化之首,而把體育文化看作是校園精神文化之軀。因此,體育文化作為校園精神建設的一種途徑和形態構成了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網絡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影響
3. 1網絡更新了體育教師的思想觀念
網絡教學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方式。它給體育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促使帳育老師不斷努力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學習并運用網絡教學技術。并且它使體育教師的主體地位發生了改變,它豐富了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參與體育教學過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同時網絡教學的發展要求體育教師更新思想,需要體育教師將眼光放遠,認真學習網絡體育教學技術、制作網絡體育教學課件,真正去網絡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體育教學素材與資料,加強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
網絡教學使得體育教師調控課堂教學的能力更強,在網絡教學中,課前體育教師依照教學的內容與要求,自定體育學習的順序、結構等,設計整個學習過程;課后體育教師可以即時對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輔導,隨時一對一,一對多的復習指導,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3. 2網絡提高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充分發揮了自主性
利用網絡進行體育教學使學生的興趣提高,熱情高長。借助網絡技術,將體育的的一些經典賽事和技術動作進行采集,通過電腦界面親切,圖文并茂,聲像同步表現出,大大吸引了學生,使學生的學習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如在講授太極拳技術動作教學時,可以很快的介紹其動作技術要求,結合動態的圖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術動作運行方向,不斷的重復觀看技術動作,并進行模仿技術練習,很快的掌握動作,這些是體育教師課堂無法做到的,在網絡中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了。還有在進行籃球裁判法教學時,借助網絡進行裁判規則講評,了解基本的裁判規則后,結合激烈的現場籃球比賽,輔以及時的規則講解,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變得不再枯燥,發揮了體育運動的魅力,因而豐富了體育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體育的趣味。
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發揮,網絡體育教學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老師組織體育課堂教學,課堂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鍛煉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獨自進行練習,老師在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進行指導,使課堂教學變成以自我學習為主。例如在學期開始的時候,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本學期的體育的授課計劃、體育考核項目、以及體育各項考核的標準,考核時間和每次課的任務,學生就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有步驟的實施,并加強課后練習。這樣學生的體育鍛煉就變得有計劃、有目標,從而能夠很好的完成體育課程學習任務。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3. 3網絡促進體育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利用網絡進行體育教學,首先使體育知識傳授方式發生了改變
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首先教師要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及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等確定正確的體育教學目標。其次,進行適當的教學設計。再根據需要取材,完成一個內容豐富多樣的體育網頁。其中需充分考慮到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環境。例如體育課程設置,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體育教學的整體課程計劃,其次是學年計劃和學期計劃,然后根據學校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考核項目和考核標準。接下來體育教師根據教學班級的特點,制定課時教學計劃和目標,體育教師依靠課前設計,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要點,引導學生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
其次體育知識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傳統體育教學中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體育知識傳授。網絡體育教學中,面對學生的是計算機和豐富的網絡世界。其中體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習過程中,學生登陸體育教師的體育網頁學習知識,可以在網絡中尋找相關體育知識資料、在網上就學習的問題和同學相互交流。例如在進行排球戰術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學習多種情況下的進攻和防守戰術,學生可以自己動手設計戰術、在網絡中通過動漫或FLAS日形式進行演練,體會自己設計戰術的合理性,帶著極大的興趣通過嘗試動手動腦通過實戰演練去解決問題、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提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果學生對體育的一些技術動作一時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師請求個別幫助。總之通過網絡體育學習的靈活性得到了加強。使體育教學變為體力與腦力并重,同時整個網絡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少有老師強加的成份,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高層次體育自主學習。
3. 4網絡推動了群體活動的開展
群體活動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群體活動,校園體育文化是不完整的,離開了群體活動,校園體育活動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開展好群體活動,是一個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利用網絡開展好群體活動成為了學校體育部門研究工作之一。
群體活動開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宣傳和動員,而網絡是一種最好的宣傳工具。目前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大多數的信息都來源于網絡,群體活動的宣傳公布于網絡中,學生可以了解,校園體育活動開展的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參與到體育群體活動中來。另外校園體育群體活動直接參與者畢竟是少數,觀眾和支持者才是主體。目前有些學校就利用現代科技,對學校的重大體育群體活動,進行現場轉播或采集圖像資料通過網絡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群體或動開展的情況,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群體活動中來。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運動會,通過網絡使學生了解各項比賽比賽進行的情況,從而決定自己支持的對象,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群體活動的熱情,有利于推廣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
4.充分利用網絡推動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
4. 1建立專題性體育網頁,增強師生之間的合作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體育知識是有限,再加上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學習效果未必理想。制作優秀的體育新聞網頁、體育學習網頁、體育宣傳專題網頁,在校園網上,讓學生通過訪問校園網,在線學習體育知識,在學習和自我鍛煉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體會于網絡中,進行共享。這樣通過學習、網上探究、師生之間的協作精神加強了,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師BBS論壇,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意
根據學生的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況,安排體育教師坐客BBS論壇,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例如可以討論如下主題:“你喜歡上什么樣的體育運動項目”,“與老師共評球賽”,“你是怎樣看待你的健康”等。通過討論,學生會把自己的想法呈現給體育老師和同學們,體育老師會對學生的觀點做評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議供學生借鑒。這樣就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達到共同促進利用網絡學習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6-0247-02
一、引言
微博產生影響的事件一般而言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公共事務話題,另一種是娛樂話題。微博是處于信息爆炸時代的媒介,其傳播的信息又極具碎片化的特點,因此能夠引起廣大用戶注意的只能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公共事物,以及以娛樂圈明星為代表的八卦事物。前者是政治性質的,后者是娛樂性質的。這一點和傳播學上的議程設置是不同,議程設置強調的是大眾媒介環境下的社會行為。微博對于議程設置理論的不適應性主要在于話題的設定并不能有權威媒體決策,而是自發與用戶間的觀點、情感體驗的認同性,同時用戶自發的議程設置是通過關注和轉發來實現的。微博對信息的選擇體現在用戶的信息選擇權和及時權,從而把“信息社會”這個概念推向新高,讓誰都能成為新聞工作者、思想傳播者,使信息來源更民主化。簡單的轉載也可能形成一個強大的話題,并且該設置和議題的重要性并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根據美國學者戴維?阿什德的觀點,傳播生態指的是情景中的傳播過程,有三個維度:信息技術、傳播范式、一個社會行為。生態意味著為一個話題提供一個空間和關系的基礎。隨著信息技術和傳播的飛速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被這些技術的邏輯所纏繞或被中介。傳播生態要素超越它自身的功能,在處理相同事情時常常不僅僅提供一種替代的或更快捷的手段。一方面,它們在執行某些舊行為的過程時對不同的緊急事務情景有影響,另一方面,它們在這一過程中增加了新的維度。新技術和新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主要通過傳播范式來實現,傳播范式是指對經驗和信息的選擇,組織和展現。范式在性質、影響力和偏好方面的變化無疑是社會變遷的一個例子。技術和社會行為經過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而融合在一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行為發生在傳播生態的情景中。
娛樂新聞的消費一般集中在都市生活中,現代社會的工作、交通、生活環境造就一種壓力、沉悶、等待的生活氛圍。娛樂新聞秉承市場經濟中的市場原則,將新聞當作一種可以消費的商品,娛樂新聞相對來說是風險最小,受眾又樂意休閑、消遣的產品,逐漸成為眾多媒體的主打產品之一。微博的廣泛應用使受眾直接利用微博廣泛了解各種簡短的娛樂新聞,并且各位明星和相關人的微博內容也同時成為報紙娛樂版、門戶網站娛樂版等娛樂新聞的替代物。因此微博的隨時性所造就的直播娛樂新聞和不同受眾之間的多元化視角比傳統的娛樂新聞更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要求。
二、微博影響娛樂新聞的四種范式
微博本身只是一個新興的、中性的媒介,真正產生影響的是微博背后的人。娛樂圈開通微博的以明星、經紀人、助手、各類工作人員、各種媒體官方微博為主。具體來說微博對娛樂新聞的影響主要有一下四種范式:
(一)開通微博成為娛樂新聞
在娛樂圈里,大牌明星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新聞話題,開通微博接近公眾,自我揭示隱秘生活的行為,必然會成為娛樂新聞。一方面微博的運營商趁機宣傳品牌價值,另一方面明星在微博“圈粉絲”,顯示自己的高人氣,開微博宜早不宜晚,增強與粉絲的互動交流。但是這種相對新聞價值較少的信息,一般只以網頁新聞的形式出現,傳統的報紙娛樂版或專業的娛樂周刊通常不會采用。新浪娛樂有一個專版就是以各大明星當天有趣的微博內容為主題的新聞,頁面下方就是每天的微博新聞鏈接和微博開通后的粉絲排名。
(二)娛樂明星微博信息成為娛樂新聞
傳統意義上娛樂記者需要24小時全職上班才可能獲取到有新聞的材料。而微博的出現為娛樂記者們開辟了一條新的通路,每天瀏覽各大明星的微博,有新聞價值的微博可直接當作娛樂新聞發出。
筆者以趙薇的新浪微博進行了分析。趙薇于2009年11月3日開通微博,開通以來一直保持在排行榜的前四名,截止至2011年5月12日她的粉絲數為6389670名,共有微博1556條。本文主要采用她12月份的微博內容作為對她娛樂新聞產生的影響分析。12月份她不是娛樂圈主要的話題人物,選用此段時間分析日常微博對娛樂新聞的影響影響力更大,更有代表性。2010年整個12月份趙薇一共了215條博客內容,其中11日和20日只有一條微博,平均每天發7.74條信息,從總量上來說還是很大的。趙薇的粉絲網頁上顯示媒體12月份趙薇在紙質媒體上的新聞報道量為8條,其中4條是和她新開拍的電影《時光地道》相關,4條關于她參加的3個活動,有一條與她的微博內容相關。而筆者對趙薇2010年12月份在TOM娛樂版塊的最新新聞(不包括統計和經驗類的娛樂新聞)統計趙薇一共出現在了4條,其中3條直接來源于她的微博內容。
明星的微博無疑是符合網絡娛樂新聞編輯的要求的,但是微博只是一種媒介,也有可能產生負面的新聞。例如2010年10月29日明星郝蕾在自己的微博上大罵河南人的微博內容第二天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甚至引發了多家河南媒體公開要求郝蕾公開道歉的新聞浪潮。
(三)娛樂新聞真實性的證實
娛樂新聞里很大一塊是對明星緋聞的報道,但就目前來說緋聞很少得到明星們的正面回應,他們絕大部分采取回避策略。微博的出現開辟了一扇讓觀眾和娛樂記者了解明星生活的窗口,透過這扇窗他們可以和媒體記者溝通,自己的官方答案,也可以僅僅是和粉絲親密接觸。
今年最轟動的娛樂新聞大小戀(大S、汪小菲)就是由網友自己爆料出來的。網友“愛喝紅酒的小仙女”2010年10月27日根據大S、汪小菲的微博內容結合已有的新聞報道在論壇上貼出大S與汪小菲的戀愛紀錄。2010年10月29日,汪小菲在新浪微博撰文,公開承認已經訂婚,并希望輿論為他倆給予空間。11月18日深夜,大S發表獨家溫馨小聲明。從這例娛樂新聞中可以看出微博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消息平臺,充當了明星和媒體、粉絲之間的溝通媒介。而這種重大消息的一方面有助于終止外界對他們緋聞的胡亂猜疑,而轉化為祝福;另一方面有助于緋聞的終止,人們的猜疑得到了明星的確認,會讓受眾產生一種該明星敢作敢當的正面形象;再者,其的信息都成為了各大媒體娛樂版的頭條新聞,形成一股媒體旋風。
(四)娛樂事件的群體直播
傳統媒體對娛樂事件的傳播通常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微博的出現以“圖片+少量文字”解說的形式使小事件的娛樂新聞的直播成為可能,更為重要的是對某一明星的粉絲群來說,只要有自己圈里的人參與這一事件,那么事關自己明星的新聞直播就成為可能,這種直播一般是粉絲群體范圍內傳播的。微博的者常常會采用個人化和偏見化的視角,將整個事件呈現出一種自己喜歡的明星是該事件的新聞主角。例如12月29日林心如接連參加兩場活動,她的粉絲都在字的微博上進行了直播,相應的信息還同步轉載在她的粉絲論壇上。這是一種小規模范圍內傳播的娛樂新聞,而這種小范圍的傳播在微博的世界里有成千上萬個。同一娛樂事件由于不同粉絲群體的微博直播使得該事件變得多元化,立體起來。
三、結論
一、引言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培養目標表明英語專業需要培養的是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國家教委《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也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的教學任務是“繼續打好語言基本功,進一步擴大知識面,重點應放在培養英語綜合技能,充實文化知識,提高交際能力上”。
英語專業四級與八級考試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證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8)自1991年起由教育部實行,考查全國綜合性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到目前已經成為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同時也是求職者進入企業的敲門磚。自2005年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加入人文知識試題以來,人文知識越來越受到學生、老師,各試卷編寫者和教材編寫者,以及各相關方面的關注。
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包括六個部分:聽力理解、校對與改錯、閱讀理解、人文知識、翻譯和寫作。在這六個部分中增加了人文知識這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得出人文知識的重要性。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人文知識試題包括三個方面:英語國家概況、英語文學知識和語言學知識。人文知識部分采用多項選擇題形式,要求學生在每題的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佳答案。在文化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試題為例,按考查的國別分,英美部分1題,其他英語國家2題;按考查內容分,歷史1題,地理1題,常識1題。在文學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試題為例,按國別分,英國文學2題,美國文學1題。在語言學的考查方面,幾乎涵蓋了語言學的各主要領域,考查了句法學、語用學、語義學、詞匯學等。比照新考綱對人文知識項目測試的要求有三點:(a)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現狀、文化傳統等;(b)能初步具備英語文學知識;(c)能初步具備英語語言學知識。
二、國內目前的研究
近幾年來,國內部分學者對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人文知識試題的反撥效應進行了有效研究。李瑞奇(2007)結合兩年的專八試題,從必要性、信度、效度和反撥效應幾個方面針對專八人文知識做了評析。肯定專八增加的人文知識測試顯而易見的正面反撥效應,指出目前在《教學大綱》和考試中存在的差距。《教學大綱》對新題型涉及的幾門課程的具體要求都說明教學大綱要求的主要以能力培養為主,而事實上專八人文知識試題主要以識記為主。由于識記性學習可以脫離知識的系統性而孤立進行,自TEM-8題型改革以來各類相關輔導書的出版鋪天蓋地,如《英語專業八級閱讀與人文知識200訓》(常駿躍2003)、《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及改錯》(何樹,2004)、《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劉寶權2005)、《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張鑫友,2006)等,不勝枚舉。這類輔導書的針對性強,即幫助學生應對考試,以文學為例,它們往往不系統講解文學史上的各個時期,而以作家與著作的羅列為主,有的甚至還是用中文寫成的,迎合了學生應對考試、急于求成的心理。這種輔導書更加助長了應試教育,使學生們由主動的學習變成被動的接受,這就違背了大綱的要求。
嚴丹萍、梁麗(2008)通過對華中科技大學英語專業178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進行的人文知識調查,了解了學生對專八考試所涉及的人文知識方面,如文學、語言學和英美概況三方面的掌握情況。最后的調查研究表明:(1)人文知識各部分的通過率、社會與文化部分的通過率比較低,而文學的通過率比較高。這可能是由于文學知識在文學課和閱讀課都有涉及,而語言學的課程要到大四上學期才開課。英語國家概況的部分主要是由于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夠導致的。(2)各年級的通過率的對比可以看出,英美國家概況在大二到大三中間有較高的增長,得益于英美概況課程的開設。文學的通過率也顯示了大三的學生是學得最好的時候,而大四就開始倒退。(3)在語言學上,大四學生學習了語言學課程,自然比其他年級掌握的好。從三個方面正確率分布來看,學生的英美國家概況正確率都不高,可以推斷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與文化知識的重視不夠,相關的課程也沒有達到效果;文學方面的正確率分布中顯示出大三學生在文學課上學到了很多,但是大四學生過分依賴文學課,沒有課外閱讀,導致文學知識的倒退;語言學的正確率分布可以看出語言學課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大部分人的正確率還是不高,這主要是因為語言學涉及面廣,理論性強,學生理解不夠導致的。最后作者針對研究中發現的情況提出建議,如完善課程設置、強化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加強英語專業的課外閱讀等。
高云、靳丹寧(2009)為了解人文測試這項改革對學生的影響,以Alderson Wall提出的15條后效假設為理論基礎,對2005、2006、2007及2008年參加改革后專八部分考生做了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調查分析。研究發現:人文測試的增加總體上對學生學習存在著很強的后效作用,但后效作用在學生學習時間和重視度上逐年減弱;人文測試的新增對學生產生的后效作用有差異,學生知識面越廣,此改革后效作用反而越小;此外,筆者還發現人文測試的題型———多項選擇,是制約該測試積極后效作用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的研究主要發現了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測試對學生學習時間、重視度。學習途徑、學習動力及記憶方式的一些反撥效應:(1)參加考試的學生對人文知識和人文知識測試更重視了,平均值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學生花在人文知識測試上的時間逐年增加,2005年考生對人文知識學習的頻率最高,大部分人經常抽出時間學習人文知識。(3)在增加人文測試后學生采用的學習途徑的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4年來考生學習途徑數量平均值都下降了,人文學習途徑呈現單一化的趨勢。(4)在考生學習動力方面,各年的考生的學習動力也下降了。(5)增加人文知識測試后學生選擇在理解基礎上記憶方式的平均值呈顯著下降趨勢。從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專八人文知識輔導書就可以看出,這些輔導書都在羅列各種知識,特別是一些書還是用中文寫的,更加針對人文知識的識記。由于考試的范圍廣學生必須記憶很多知識點,不可能在理解上花很多時間。另外,考試是以選擇題型出現的,受到題型的限制,只能考一些諸如國家地理位置、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等固定的知識,而這些都不需要去理解,只需死記硬背。在這方面,人文測試對學生產生了消極的后效作用。
三、結語
目前國內對于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測試的反撥效應研究還較少,李瑞奇、高云、靳丹寧、嚴丹萍和梁麗等都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他們的研究表明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測試產生很多正面反撥效應,同時也產生不少負面反撥效應。這就需要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出題組繼續研究,為英語專業本科生出好題,并正確引導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和英語專業教師教學。鑒于此,筆者給英語專業教師和學生提出了如下建議:英語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課堂知識,學好文學課程、語言學課程和英美概況課程,還要加強這三方面的課外閱讀和學習,學會總結歸納。英語專業老師不僅要教好課內知識,還要教好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多給學生介紹課外閱讀物。學院要設置好英語專業的相關課程,不能顧此失彼,同時課程也要顧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必要時可延長課程時間。
參考文獻:
[1]高云,靳丹寧.人文測試及其后效作用[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7(3):88-91.
目前,翻譯研究已經從初步的等值翻譯階段進入到綜合研究階段。翻譯不僅是一種社會語言現象,而且起著社會交流的作用。語言的交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翻澤的研究范圍也擴大到了研究社會、文化等與翻譯的關系,翻譯理論電隨之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印。從而,翻譯也被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由語言行為逐漸轉換成文化行為。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際)來替代“翻譯”一詞。我國學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而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因此,歸化和異化作為處理翻譯中文化因素的兩大原則,也就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紅樓夢》的兩位譯者,楊憲益與霍克斯,在其翻譯中分別以異化和歸化為主要翻譯策略。本文從楊憲益先生以異化為主的《紅樓夢》譯文賞析中初步探討文化特色的保存與文化的傳播。
一、歸化與異化
異化,在英語中可稱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一種翻譯理論。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即譯作在風格和形式上應完全保留源語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語,且忽略目的語讀者是否接受源語的文化意象。《紅樓夢》的英譯中,楊憲益先生采用了異化理論,保留了源語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譯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處,楊先生直接將富含中國文化意象的詞匯轉換到了英語中,“storm”和“luck”兩個單詞在漢語中就是“風云”和“禍福”,在英語中卻失去了對等的含義。但為了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楊先生采用了異化的理論來處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與異化相反的理論是歸化,即domestication。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理論。尤金·A·奈達認為“翻譯作品應是動態對等的,不僅表達形式而且文化都應符合目的語規范”。對于贊成歸化的譯者而言,翻譯作品時應排除語言和文化兩方面的障礙,翻譯的責任就是消除語言和文化障礙,讓目的語讀者接受譯作。大衛·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譯《紅樓夢》時使用了歸化的理論。例如,霍克斯直接將英語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譯為成語本身的風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將帶有佛教色彩的“天”譯為西方讀者更為接受的“神(God)”
二、《紅樓夢》中異化翻譯與文化信息傳播
任何文學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體語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載了其他語言文化沒有的信息而極易造成理解障礙的成分。對于漢譯英而言,由于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長積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這在文化交流中給翻譯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如何在保留或盡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較好地把漢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特色表達出來,使目的語讀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漢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紅樓夢》(以下簡稱《紅》)是一部蘊藏著極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的文學作品,自問世以來曾有不少人嘗試著對它進行翻譯。迄今被譯界廣泛推崇的有兩個譯本:一個是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個則為大衛·霍克斯(DavidHawkes)和約翰·閔福德(JohnMinford)譯的TheSto.ryoftheStone。楊憲益在《紅》的翻譯過程中,以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為目的,以忠實為原則,異化為主要手段,其譯文更接近原文,使譯文讀者得到了更多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化的機會。
Nida曾將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歸為五類,New.mark據此調整為如下五類:(1)生態文化;(2)物質文化;(3)社會文化;(4)宗教文化;(5)語言文化。本文以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所譯的英譯本《紅》為主,依紐馬克前四種劃分對《紅樓夢》兩個英譯本中的翻譯進行分析,試論對漢語文學作品英譯時如何以異化的翻譯方法對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識進行保留并向譯文讀者傳播。
1.生態文化。
在第35回中:“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一句,楊是這樣處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讀者知道呂洞賓是誰。這里,如果只譯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會讓譯文讀者如墜云霧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義就清楚多了。讀者除了能讀懂這句話,還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國的一句習語。在這里楊的譯法可以幫助讀者對某些隱含意義進行理解,并從一定程度上讓譯文讀者感受到原文的風格和韻味。
2.物質文化。
《紅》第41回中,妙玉與寶釵、黛玉、寶玉、品‘體已茶”時,黛玉問,“這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涓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楊譯:“Isthismadewith lastyear,srainwatertoo?”askedTai—yu.Miao—yusmileddisdainfully.“Canyourealybe SOvulgarasnoteven to tel thedifference?Thisissnow Igatheredfrom plum blossom fiveyearsagowhilestayingin CurlyFragrna ceNunneryon MountHsu—anmu.1managed to±ilJthatW holedarkblueporcelainpot.butitseemedtoo precioustouseSOI,vekeptitbur-ied in theearth alltheseyears.notopeningittillthissummer.Today isonly the second time I"re used it.Surelyyou can taste the difference?How could lastyearSrainwaterbeaslightandpureasthis?”茶作為一種飲料,水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是茶色、香、味的載體。選擇佳水烹茶待客十分講究亦十分富有情趣。
“舊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來招待貴客。然而,用陳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舊年涓的雨水更勝一籌。其中的學問是,水的輕重決定水質。所謂“水輕”是指水中雜質和可溶性物質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這個標準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為泉水中最輕者,遂定玉泉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又量雪水較玉泉水輕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質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從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陳藏五年,那更是美妙無比。譯文一用“lightandpure”表達原文中梅花雪水“輕浮”的含義,切中了要害。中國是茶的故鄉,從古到今,茶是中國人最喜歡喝的飲料。
飲茶不僅是人們的一種物質生活,而且是一種精神享受。這段譯文使讀者深切體會到飲茶不僅是中國人的生活情趣的體現,更是我們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感受到中國豐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3.社會文化。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楊是這樣處理的:“Cantthis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yr flowesr likeTiayu?”Hewondered 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 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 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對西方讀者來說,無論“東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譯者以異化為原則,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使讀者對“東施效顰”這一典故有一個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卻不得當),從而達到介紹中國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在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萬化,都是陰陽順逆。”“陰”、“陽”二字為中國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內容,然而,英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譯者如何處理這一現象呢?請看楊的譯文:Allhtingsbetweenheavenandearth areborn from thedualpirncipleYin and Yang.So whethergoodorbad,weirdorwondeful,eveuthingthatcomesin to being dependson the favorableorunfavor—ableinlfuenceofthesetwoforces.為了保持語言原有的文化內涵,這里部分地采用音譯的手法,讓讀者了解到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說法即所謂的“YinandYang”。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即可進一步對漢語言文化中陰陽二氣的理論追根溯源,并能深切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紅》第六回中,劉姥姥對她的女婿說:“靠菩薩的保佑……”。在這句話里,“菩薩”這個詞是英語中沒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們命運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譯文中(以下簡稱霍譯),這句話被譯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楊的譯文中,由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他們將此句譯為“TrusttheBuddha”。作為一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譯者,霍克斯把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來,使得譯文更能夠被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而楊譯本則更好地傳播了中國文化。
隨著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硬件存儲技術的發展,人們已不再滿足以往單一、被動的信息獲取方式,而是希望主動參與節目之中。視頻點播技術((voD)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傳媒方式,它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廣播式的單向視頻傳播方式,滿足了人們對視頻播放進行實時控制的愿望。
1相關概念
視頻點播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網絡傳媒方式,該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電視技術和數字壓縮技術等多學科、多領域融合交叉的產物。
視頻點播簡稱VOD(VideoonDemand),也稱為交互式電視點播系統,意即根據用戶的需要播放相應的視頻節目,從根本上改變了用戶過去被動式看電視的不足。打開電視后可以不看廣告,不為某個節目趕時間,隨時直接點播希望收看的內容,就好像播放剛剛放進自己家里錄像機或VCD機中的一部新片子,但是又不需要購買錄像帶或者VCD盤,也不需要錄像機或者VCD機。這就是信息技術帶來的夢想,它通過多媒體和網絡將視頻節目按照個人的意愿送到千家萬戶。
2原理與組成
視頻點播的原理是VOD服務提供者將大量節目源存儲在視頻服務器中的超大容量、高速硬盤中,視頻服務器可隨時響應用戶需求,并通過傳輸網絡將壓縮編碼并經過打包處理的視頻、音頻碼流傳送至用戶端,用戶接收端利用電視機十數字機頂盒或電腦等數字多媒體終端將壓縮編碼并經過打包處理的視頻、音頻信號進行相應的逆處理,并通過電視機顯示設備或電腦等數字多媒體終端還原出原始的視頻、音頻信息,給用戶提供需要的高品質視聽節目。
視頻點播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視頻服務器
用于存儲經過相應處理后的多媒體文件,如歌曲、電影、電視劇、教學視頻等等,由數據庫、高速磁盤陣列、記賬計算機、節目選擇計算機和高性能的服務器主機等組成。
(2)Web服務端
將視頻服務器上的多媒體信息通過Web服務向訪問該Web網頁的客戶,提供用戶搜索查詢等功能。
(3)管理和工作站
管理和工作站是視頻和音頻的采集工作站,經過相應的處理后,將多媒體到視頻服務器上,供用戶點播播放。
(4)寬帶通信網絡
寬帶通信網可以是高速以太網,也可以是光纖網絡.
(5)多媒體終端
多媒體終端可以是機頂盒十電視機或者是電腦等數字多媒體終端。所謂機頂盒是一臺網絡計算機,機頂盒中有CPU.內存、調制解調器、解碼器、高頻頭等硬件及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等軟件,接收有線電視網絡中傳輸的數字電視信號,信號經過處理后把節目在電視機上顯示出來。
3應用現狀
大多數廣電運營商已經搭建了VOD平臺,其中:合肥有線開展了基于交互電視平臺的視頻點播項目,向用戶提供VOD服務,采用單向HFC網絡,電話回傳方式,及IP流媒體點播功能。武漢數字電視公司采用循環影院方式,包月14元。杭州有線數字電視平臺已推出兩套NVOD點播影院。青島廣電局的NVOD片源由電視臺提供,網絡公司負責傳輸,還提供股票信息業務,采用輪播方式,每天分6個時段點播,用戶點播后一般可在15分鐘內收看到節目,但尚未實施收費。
目前,網絡也存在類似于視頻點播的網站,如激動網、優度、優酷、土豆、迅雷看看等,在這些網站上面,能夠搜索到自己想要看的電影、電視劇等視頻信息,是視頻點播的一個雛形,一個狹義概念(視頻點播即點播視頻內容供客戶觀看,這里的視頻主要是指MTV、電影、電視劇等)的體現。
4應用前景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有線電視用戶由2006年底的1.389億上升到1.43億;中國的有線數字電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由2006年的1600萬上升到1817萬戶;同時,付費頻道的產業鏈基本形成,高清電視開始啟動。讓人奇怪的是,在人們的家中通人了那么多粗粗的有線電視線路之后,為什么還不能按一下遙控器就立即播放電影呢?有線電視產業認為視頻點播技術將能解決這一問題。在經過了多年的試驗和失敗后,視頻點播可能要迎來自己的好時光了。費城和紐約兩大城市本月都大張旗鼓地推出了視頻點播服務,700萬美國家庭將能訪問有線電視公司的“超級DVD",在自己的電視機上播放電影等節目。這與以往的付費節目不同。以前,有線電視公司是在指定的時間播放一些電影,而視頻點播讓數字戶花幾個美元就能從大量新電影和經典影片中挑選自己愛看的,可以隨心所欲地暫停、快進、重放。最棒的是,用戶不必再去商店購買或租賃,不必拿回家中,也不必退還。
從家庭接人網進行分析,其特點是規模大、投資多、涉及面廣,它是網絡通信發展的瓶頸,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這種網絡有多種技術,而每種技術都有具體的服務對象、帶寬范圍和環境特征等。它既要滿足現在VOD的需求,還要考慮將來的發展及橫向兼容服務問題。目前可以考慮的有以下幾種:
(1)模擬調制CATV同軸電纜網;
(2)數字調制CATV同軸電纜網;
(3)無屏蔽雙絞線VTP;
(4)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HFC);
(5)光纖網和雙絞線混合網。
隨著政府和國家越來越關心人民的生活、越來越重視人民的生活質量,如果在政府和國家的大力推行下,全民影院、全民KTV、全民課堂等將會相應地產生,同時VOD也會相應地邁進歷史性的一步。
5結語
5.1存在問題
(1)VOD視頻點播系統的造價昂貴,從整個VOD視頻點播系統來看,系統的造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服務器端、傳輸部分和用戶終端。
1)服務器端造價
服務器端的造價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務器主機、高速磁盤陣列、數據庫、高性能Web服務器等的造價,伴隨著高清視頻信息的出現,對視頻點播系統的服務器端的硬件要求更高。
2)傳輸部分造價
目前國內的傳輸主干網和接人網部分還是不能滿足視頻點播系統的需求,需要進行改造。伴隨著高清視頻的出現,對于主干網和接人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造費用是相當高的。
3)用戶終端造價
用戶端造價包括接入網改造造價和終端設備造價,其中,終端設備的造價相對較低。目前新建的智能小區已實現寬帶接人,即千兆到小區、百兆到樓底、十兆進戶。這樣就給數據、語音、視頻信號提供了一條高速通道。利用好這一通道,就能解決智能小區中數據、語音、視頻三線合一的問題,也就能打破阻礙智能小區系統向前發展的瓶頸。但是比較老的小區接人網的速度還是有限的,改造成本也是很高的,用戶不可能出資進行改造,只有VOD系統開發商進行改造,這方面的費用也是相當高的。
(2)多媒體信息的版權問題
因為幾乎所有的MTV、電影、電視劇、視頻教程等都涉及到版權和許可證的問題,需要從發行商手里購買,這一方面的費用是相當高的,不是一般企業能夠負擔的,這是VOD視頻點播系統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3)多媒體信息的內容審查問題
目前在我國,不是所有的多媒體的內容都可以在網絡上公開傳播的,在公開傳播多媒體信息之前,需要經過國家廣電總局的鑒定,只有通過鑒定的多媒體信息才可以在網絡卜公開傳播。未經鑒定的多媒體信息公開傳播,有可能觸犯法律。由于多媒體文件需要通過鑒定,手續繁瑣,給VOD的發展增加了障礙。
(4)網絡瓶頸的限制
由于我國的實際情況,比較理想的是HFC接入方案。它綜合了光纖網帶寬、電纜價格便宜的優點。對于通過互聯網進行視頻點播的用戶,接人網也可以是由電信提供的寬帶接人服務,可以通過ISDN或ASDL等方式接人中心交換機。這種方案對于普通的視頻點播可以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對于目前高清的多媒體信息點播顯得力不從心,網絡瓶頸問題突出。
5.2解決建議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牛津大學的道金斯教授首次提出了文化傳遞的單位—模因。在作者看來正如基因是生命繁衍的基本單位一樣,模因是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通過模仿這種手段模因在不同的宿主間傳遞,而這個宿主就是人類。此后,很多學者試圖從模因論的角度解釋文化。首先,文化定義為模因的動態重組過程。即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無數個文化基本單位—模因在宿主的腦內不斷地沖突、融合、異化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定義的重組并非僅僅是遺傳學上的基因重組,遺傳學上基因的重組是指不同的基因重新組合,而我們這里說的文化的重組則是一個模因從被接受到記憶、變異和傳播的整套程序。道金斯認為:“任何一個事物要構成一種復制因子必須具備遺傳、變異和選擇三個特征。”在模因論理論家看來,模因完全具備這三個特征:模因具有遺傳性—模因傳播的過程就是模因遺傳的過程。
現代社會已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作為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一種趨勢,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波及現代體育傳播,使體育傳播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成為一種新景觀,影響著現代體育的發展走向。因此,我們在研究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體育傳播時,接觸最多的就是西方體育中國化。
二、西方體育文化模因與傳統體育文化模因之差異與融合
社會發展決定了體育文化的發展。一定的體育文化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發展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社會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所以體育文化必然遵循這一歷史過程不斷產生復雜的演變。在這一長期、艱苦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與我國體育文化是有著沖突與互補的矛盾存在的。
在1840年以前,二者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并沒有明顯的沖突和融合。由于西方列強在近代對外侵略擴張,使兩種文化開始正面交鋒,日益沖突和斗爭。因為這兩大文化本體及其存在環境的巨大差異,所以它們在交流中的對立是絕對的。具體表現在:
首先,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之中,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模因整體觀重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和諧,帶有某種經驗、直覺、模糊的性質,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是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等的綜合運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重神韻、內涵,重朦朧、抽象,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重陽剛、速度重外在、形體。
其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一貫向著表演性、禮儀性方向發展,注重個人修養,形成以追求“健”和“壽”為目的的民族內向性格,融進了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養生、武技,然而削弱了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性;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始終向著競爭性、驚險性、公開性方向發展,并使體育形成體系,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忽視了人競爭中的道德教育,容易產生殘忍與暴力。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因追求“強與險”,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因追求“健與壽”。
體育文化模因的產生是一個長期孕育演變的過程,其發展更是一個長期積累、選擇、變異、沖突、交融、定型的過程。因為體育文化模因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這就是文化模因的傳播與變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倫理道德觀念的追求。西方的競爭觀念、自我價值的彰顯逐漸成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識分子也開始致力于東方體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解脫。
2.中國接受對方的優秀運動項目。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徑等項目已深入中國各民族的心中,受到大家的喜愛。
3.西方競爭觀念為東方所認可。西方體育文化的健康觀和與此相適應的保健體育,蘊含著有關人體科學的豐富內容,對指導當今的人類保健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競技體育所表現的競爭觀念和現代社會相吻合,正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所認可和接受。
三、模因論視角下西方體育文化進入我國后變異的原因
1.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模因變異的外部原因。地理環境是孕育人成長和制約人活動的舞臺和地平線。中華民族繁衍棲息的東亞大陸,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形成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在自給自足、缺乏向外需求、崇尚和平的農耕文化環境中,人們習慣于和諧、相對穩定的生活。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古代體育比較內斂、追求身心自我完善、倫理至上、注重養生的農耕體育文化形態。
古代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南端的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境內丘陵起伏,氣候溫和,只有少許盆地適宜農耕。開放的自然條件也孕育了希臘民族開拓、冒險、競爭、自強自立、敢于同自然搏斗、崇拜英雄、崇尚力量的民族性格。他們敢于競爭、樂于競爭,以競爭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也構筑西方體育的文化特質。
2.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是模因變異的內在原因。春秋戰國時期以來,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是“集權專制”。這種政治的特點之一就是有濃厚的血緣機制、氏族法規和宗法體制。“禮”的觀念被植入體育倫理思想之中,各種體育活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禮”的束縛。嚴肅的宗法機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束縛了體育競技的產生與發展。
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沒有統一的君主,各個城邦各自獨立、自成政體、相互之間彼此分離,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政治社會結構。這為民主、平等、寬松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也為自由公民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鑄就了競技運動的靈魂——平等、競爭的精神,這些為古希臘體育運動的繁榮和體育盛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創造了寶貴的社會條件。
3.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西方體育模因變異的重要因素。傳統農耕社會使中國人形成了節制、追求和諧的文化性格。“禮之用,和為貴”,儒家的中庸、中和的價值觀念成為中國人行動的標尺。這造就了中國古代體育的文化內斂氣質。中國社會文化環境并不適于帶有強烈對抗與刺激色彩的競技運動的開展,傳統體育的形式,大多與具有實用性的醫療、養生、保健等相融合,以修身養性、自我完善為參與目標。
而擁有浩瀚地中海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古希臘文化呈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質,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古希臘文化可以不遺余力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博采眾長,也造就希臘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掠奪性,因而產生了具有強烈競爭意識的希臘體育文化。
一、媒體融合時代下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分析
對于輿論影響力,不同的專家學者基于自身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和認知角度的差異,因而有著不同的定義。筆者所說的輿論影響力更多地是從電視新聞傳播媒介來入手的。具體來說,輿論影響力就是社會輿論界對新聞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事件進行關注、反響、引發共鳴的能力和效果。換句話說,就是電視新聞媒體通過向所有受眾傳播有新聞價值事件之后,在受眾群體中所產生的作用力。從輿論影響力我們可以看出,媒介影響力的根本目的是為受眾群體準確、及時地推送信息,接下來受眾對信息進行積極的理解并將這些信息傳播出去。從這一點來看的話,輿論的影響力是有大小之分的。
輿論影響力是新聞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標志,也是用來衡量新聞質量的基本準則。更確切地說影響力不僅僅是一種注意力經濟,更是一種傳播結果。那么如何衡量輿論影響力的大小呢,筆者結合與輿論影響力相關書籍資料,歸納整理出決定輿論影響力的因素。這一因素就是媒體的傳播力以及引導力。簡單地說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越大,與之相聯系的媒體輿論影響力就越大,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越小,與之相聯系的媒體輿論影響力就越小,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正比例趨勢。但有一點,就是媒體輿論的影響力并不是只與傳播力和引導力有關,除了傳播力和引導力之外還有感召力這一因素。
媒體的輿論影響力越大,它對于受眾群體的輿論動員力度就越大。其實電視新聞最大的存在價值就是通過自身的感召力將受眾聚集在一起,參與相關社會事務的討論。進而對這些受眾群體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根據基本常識和認知規律我們可以看出,新聞的輿論影響力并不是短時間內一次或者兩次思維干預來完成,而是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一定量的累計來實現的。
從輿論影響力產生的過程來看,輿論影響力并不是在當今時代才形成,也不是世界上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新聞媒體獨立創造的,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發展的需求而產生的。客觀上來說,輿論影響力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每個國家、團體都是十分重視輿論影響力的。
二、在媒體融合時代積極提升電視新聞傳播輿論影響力的相關策略
(一)優化電視新聞媒體選題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結合自身的基本情況,積極地與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形態進行融合,在充分凸顯電視新聞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依托新媒體的媒介優點,實現了電視新聞的積極轉型。電視新聞轉型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越來越高,在高速的信息傳播之下,眾多電視受眾的意志力就會弱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統媒介中受眾的忠誠度會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而降低,這也不同程度地激化了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
基于目前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所出現的這一情況,電視新聞要想在白熱化的媒介競爭中勝出,繼續發揮自身媒體的積極作用和價值,就必須充分認知自身的優勢,精準把握電視新聞本身的特長和優勢,再借助于新媒體特色,實現融合創新。在進行電視新聞選題的時候,筆者認為可以將新聞事件分為重大事件、典型報道和突發事件三個大方面來進行選題。
首先是重大事件。一般電視新聞所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都屬于時政類新聞的范疇。這些時政類新聞一般都是與國家和社會關系較為密切的事件,因此在對這些重大事件進行搜集素材、生產、加工報道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相關政策要求和國家形勢方針等,對所報道的中心內容或側重內容進行精準而嚴謹的把握。這樣不僅樹立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也在廣大受眾心目中樹立起屬于電視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其次是針對典型的報道。電視新聞在進行典型報道的時候需要凸顯特色,做到真實感人。筆者這里所說的典型報道是以一定時間段內在同類事物或人物群體中間所涌現出的突出事跡或者突出人物為對象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報道。當然典型有正面的典型也有負面的典型。負面的典型對我們具有教育意義,可以促使受眾更深刻地感知負面事件所產生的不良后果,進而來規范自身行為。正面的典型對我們有激勵和感召意義。可以促使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將自己不自覺地與好的形象靠攏,提升自己的行為意識水平。其實不管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是正面典型還是負面典型,電視新聞單位都必須要把握好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和理念,引導社會輿論走上正規化。
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要講究速度和時效性。一般來說突發的事件往往備受社會關注,因此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電視新聞媒體一定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來進行積極引導、申明觀點,探索針對突發事件背后問題的解決策略。
(二)增強電視新聞媒體時效
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之下,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快,這就要求電視媒體需要有更加敏銳的輿論發現力,在發現社會所關注的有新聞價值的問題之后,要對事件的進展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關注和反饋,通過電視新聞的新聞客戶端、官方網站、論壇等媒體融合渠道進行新聞事件動態、進展的即時,并與受眾群體在線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群眾的關注熱點,在此基礎上對的新聞側重點進行及時的調整,以滿足受眾的心理,進而贏得受眾的信任和好感,實現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
(三)加強與新媒體受眾溝通
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各式各樣的新媒體之所以吸引很多受眾的眼光,就是因為新媒體所具有的種種傳統媒介所不具有的優勢。尤其是新媒體所具有的個性化需求和實時與受眾溝通交流的特性,更是贏得了大量受眾的“芳心”。基于這種情況,當今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應當建立健全受眾溝通交流渠道,比如電視新聞與互聯網融合,依托互聯網的在線實時溝通優勢,實現電視新聞和受眾之間的隨時溝通、交流,來解決受眾的疑惑,并對受眾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四)拓寬電視新聞渠道
新媒體的多種形式為電視新聞提供了更多的新聞渠道,比如電子報、互聯網、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論壇等。形態和優勢各異的新媒體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眾群體,換句話說就是當今形勢下,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多種多樣。所以說電視新聞要想做好新聞的高效、全面,讓更多的受眾接受到信息,就必須依托于新媒體的傳播渠道,覆蓋盡可能多的受眾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