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21:52: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閱讀技巧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論點是作者就所談論的話題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它是一個完整的、明確的判斷句。考查論點題較為常見,題型一般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2)給文章擬標題。
(一)找論點,有幾種常用的方法
一看題目:有的文章題目本身就是中心論點。如《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積極面對無奈》、《熬住就是一切》,這些題目就亮出了作者的觀點。
二看開頭:很多文章在開頭,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如《談骨氣》――“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小議傳統讀書教育》――“傳統讀書教育是成功的”,都是在開頭亮出了作者的觀點。還有些文章在開頭,通過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或引用故事、材料等引出論點。如2008年山西省中考短文《讓有些話穿耳而過》,開頭引用李肇星的事例引出中心論點。(議論文開頭的作用:(1)引出論點或論題;(2)做為事實論據來論證論點;(3)增強文章趣味性,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看結尾:在文章末尾歸納出中心論點。一般由“總而言之”、“綜上所述”等詞語領起。
四抓關鍵詞:如:“我認為、因此、這個故事不難發現等”關鍵詞領起的往往就是中心論點。
(二)給文章擬標題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用論點或論題作標題。這里需要讓學生對論題和論點加以區分:論題是作者談論的話題(一般是談、議、論)。論點是對談論話題的看法。如《論友誼》是論題,“友誼的基礎是美德”是論點。
本文圍繞來展開論述的題,要讓學生明確只能填論點,不能填論題。如《論友誼》這篇文章始終圍繞著友誼的基礎是美德,這一觀點展開論述,不能說文章圍繞論友誼展開論述。
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的作用是用來證明中心論點的,一般出現在每段的開頭或結尾。
二、論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考查的題型一般有:
(一)論據的類型和作用
這類題比較簡單:讓學生明確論據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并學會判斷。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現象、史實、數據、統計數字等。道理論據包括:公認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古詩詞、諺語俗語、公式定理等。論據的作用是證明論點,一般這樣表述: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或分論點)的作用。
(二)論據
這種題型近幾年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答這類題,要讓學生注意以下幾點要求:(1)看清類型(即看清楚是讓補充事例還是名言)。(2)論據要有說服力,能很好地證明論點。(3)要有代表性,盡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語言表述要嚴禁、概括。
具體方法:仿寫(看文中舉了什么例子,依葫蘆畫瓢)
語言表述為:人物+事件+評論
如諸葛亮 隱居隆中是為了尋找機會,以施展自己的抱負
越王勾踐 臥薪嘗膽是為了等待時機,以報仇雪恥
(三)給出的事例、名言能否作為本文的論據?并說明理由
做這類題先讓學生判斷,給出的事例、名言、所論述的觀點與文中的觀點是否一致。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源泉,灑遍了犧牲的血淚。――冰心
答:不能+因為此名言論述的是成功與奮斗的關系+而文中談的是成功與失敗的關系
名言二:光榮的成功不在于永不言敗,而在于屢仆屢起。――拿破侖
答:能+因為這是談成功與失敗的關系+而這種行為正是善敗者的行為
三、論證
論證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這一考點最常見的題型一般有:
(一)本文、某段或某句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這類題一定要讓學生牢記四種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并學會區別。具體、有力、突出、生動形象。
論證方法的作用,通常這樣表述:論證方法+作用(固定俗語)+觀點。
(二)分析論證過程(也就是理清論證思路),這類題考查形式比較多樣,一般有:
簡要分析本文或某段的論證過程。做這類題時,先讓學生根據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部分,給文章分段,再在段落前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后”、“接著”、“最后”一類表承轉啟后關系的詞語。
如:2010年河南中考短文《匠人與大師》,讓學生簡要分析第④段的論證過程。應這樣答,首先提出匠人較一單,大師善綜合的觀點;然后展開分析,具體闡明匠人和大師的區別;最后又舉出牛頓、愛因斯坦、馬克斯和等人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前面的論點。
段與段、句與句、詞與詞的位置能否調換位置?說明理由。答這類題,一看是否與前文照應,二看是否遞進形式。如:2010年沈陽中考《積極面對無奈》一文,問第②段(A)(B)兩句不能調換的原因是什么?解答時可以從文章的前后內容的照應這一角度入手來答。因為這段開頭作者就對人生中的無奈先寫“消極”態度,再寫“積極”態度,A、B句的順序與此對應,所以不能調換。再如:《小議傳統讀書教育》一文中,④、⑤、⑥段能否調換?為什么?可以從找關鍵性詞語入手,第④段:古代讀書,重記誦;第⑤段:古代讀書,還重朗讀;第⑥段,古代讀書,更重學養。從“重”、“還重”、“更重”這些詞可看出三段內容是遞進關系,所以不能調換。
最后一段能否去掉?為什么?一般圍繞議論文結尾作用來回答。議論文結尾作用一般有:得出結論;強化的中心論點;發出號召(或勸勉人們);補充論證了,使論證更嚴密。如:2010年山西中考短文《熬住就是一切》,涉及到了這個題型,大家可以自己查看。
四、分析議論文語言特點
議論文語言具有嚴密、概括性強的特點。考查其嚴密性題型較為常見:如:加點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加點的一般都屬于限制性詞語:如“大部分”、“常常”、“之一”等。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時,必須結合具體內容來談。
一般答題格式為:不能刪+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去掉后的效果+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如:“往往”一詞不能刪去,因為“往往”強調了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去掉后就顯得太絕對;“往往”一詞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而在閱讀教學中這一點則顯得尤為重要。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主體意識,積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不斷創新和提問質疑的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發現”
閱讀教學則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親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閱讀中激勵他們智慧與潛能的發揮,從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應該自覺地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利于學生的自覺探究。有一位教師講《麻雀》一課時說:“這篇課文記敘了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事,歌頌了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學生舉手發言:“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沒有告訴我們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老師立即肯定了這位學生善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精神,然后趁熱打鐵,引導同學自讀課文,通過文中的詞句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孩子們暢所欲言,氣氛異常活躍,經過熱烈討論,師生達到共識:這篇課文贊頌的是親子之情。這一精彩的教學片斷,向我們展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必要與可能。
二、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個體,他有他自己獨特的一面,如果說讓人都一模一樣,我想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顯得猶為重要。我們要使學生敢于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當然這并不是讓學生孤立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如何培養學生閱讀教學的創造性呢?我認為主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性語言。如教學《鳥的天堂》,我在總結課文時指出:“這里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話音剛落,就有兩三只小手舉了起來。我沒有立即讓他們起來回答,因為在這么倉促的時間內作答,學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這時讓他們回答會影響其他同學思考。于是,我用手勢示意這幾位學生把手放下,親切地說:“你們反應可真快,我想你們如果和其他同學一樣能認真讀讀課文,思考周到些,把語言組織得精練些,回答一定會更精彩。”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又調動了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同時穩定了全班學生的情緒。學生在教師期待的目光中細致讀、認真想,教室里鴉雀無聲。不一會兒,學生陸陸續續舉起小手,這時我請一名中等程度的學生起來回答,他回答道:“這里之所以能成為鳥的天堂,是因為大榕樹茂盛和當地農民不許人捉鳥。”另一名學生補充道:“我認為這里成為鳥的天堂有三個原因:一是大榕樹茂盛,適合鳥兒做巢生活;二是農民不許人捉鳥;三是四周環境寧靜優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們經歷了一個分析、歸納、綜合的思維歷程,經歷了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
三、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表達”
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為此,教師可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培養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如《再見了,親人》,教學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體會中朝人民之間有著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以志愿軍的口吻追述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獻出鮮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學生比較容易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有著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為了讓學生從課文內容中也能體會到志愿軍對朝鮮人民也有著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1.獨立思考。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和平時的積累,根據下面的開頭講述志愿軍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們清楚地記得。(3)八年來。
一、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
關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許多語文教育的老前輩都有過重要論述。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里說:“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為了需要和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和文章;這種閱讀就是所謂的應用”。他認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當今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更不應該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體系之外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得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1.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
中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缺乏甄別力,讀物良莠不齊,一項調查顯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課外閱讀以消遣為目的,在中學生購買的報刊圖書中,知識類書刊占55.6%消遣類占44.3%。中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閱讀水平的制約,審美能力較差,搞拒誘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讀物的優劣不等。他們讀的書大多不是有意識的選擇,大多數都是無計劃無目的,無選擇,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2.學生課外閱讀缺乏指導
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得不到教師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難獲得有益的指導;由于教師認為課外閱讀占用了時間,耽誤了學習,所以反對或限制他們的課外閱讀,使多數學生不能光明正大地進行課外閱讀,更顧及不上閱讀的效益和質量,不能充分發揮興趣閱讀的作用。
3.缺少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圖書資源匱乏,難以得到優秀讀物。這也是制約中學生健康的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真正投資于語文學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習題集”、“題典”上,很多的課外讀物是僅僅有幾本“作文選”。
三、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中學生正是形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然而受年齡和思維的限制,學生迫切需要指導。調查顯示有72%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給以指導。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號召”上,而缺乏切實有力的措施,少數教師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強指導,使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1.激發興趣策略,讓學生愛讀書
課外閱讀興趣指對自身從事課外閱讀活動的主動性心理傾向和對閱讀材料及意義進行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常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課外閱讀興趣受閱讀者的年齡閱歷、知識、愛好及閱讀目的的制約,讀物本身的內容形成也會直接影響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主要靠語文教師的培養和引導。要從認識著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輔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用古今學者勸人博覽群書的名言警句啟迪學生,以酷愛書籍,通曉各學科間的生動事例教育學生,體會廣泛涉獵的必要。
2.推薦書目策略,讓學生多讀書
我們提倡的課外閱讀。絕不是“放羊式”的閱讀。也不是只要數量不要質量的任務式閱讀,學生由于年齡、認識水平等原因,許多學生在書籍的選擇上具有盲目性。這就要求教師推薦閱讀書目給學生,明確閱讀內容與范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多讀書。在書目內涵的把握上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揚;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注重借鑒與學習外國優秀文化。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還要有梯度。
(1)結合課堂教學推薦,讀物的內容和形式要盡可能和課內閱讀取得某種程度聯系,內外聯動,相得益彰。
(2)結合課程標準推薦。《課文課程標準》的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是人類文化的精品。文質兼美,又結合了學生的學力、智力、心力等實際,要逐步讓學生閱讀。
(3)結合時尚熱點推薦。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必能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中了解開放的世界,愉悅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讓學生會讀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學生順利地進入閱讀的成功之門,教師要進得方法指導,教會學會開啟閱讀之門的技能。讀書之法,因人而異。但就目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仍要把握一些基本東西。
(1)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在一學年開端就要訂立本學年的讀書計劃,一學期、一個月、一星期讀多少書,有個合理的安排。讀書須思考。
(2)讀書方法點撥。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要系統地對學生閱讀方法進行點拔,三大讀書方法:精讀法。略讀法、快讀法相結合,要讓學生明白“精讀是準備,略讀、快讀是應用,是人生閱讀活動的主體”,課外閱讀應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著重培養略讀和快讀能力。
(3)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閱讀作為精神產品的消費和再生產活動,要展現閱讀主體的本質力量。課外閱讀極富個人特點的學習結果,使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反應呈現多元化趨勢,事實上,這也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的語文教學效果,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性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個人的選擇、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結論。作為教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如果對學生的獨特見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滅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將不堪設想。教師要做一個充滿激情的導游,引導我們的學生走進他們富有個性的閱讀世界中去。
參考文獻:
二、考綱要求
2011年考綱對論述類文本閱讀做了如下三個層次的要求: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5)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3.鑒賞評價D
(l)評價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章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章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三、命題特征
高考對論述類文章閱讀考查側重于邏輯思維能力,主要讓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捕捉語言信息,主動獲取知識,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統、透徹地弄懂相關科技知識,更不是從專業知識理解的角度來考查。
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文章篇幅一般控制在1000字內,往往是反映某一個領域最新的動向,表現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動態和成果,具有很強的新穎性。題材側重藝術、科學、文化、現實批評等等。
題型設置上,歷年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題型多采用單項選擇題。江西今年將迎來實行新課標后的第一次高考,在《2011年高考考試說明?語文》中的“試卷結構”部分明確了論述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題量為3 題,分值為9 分。
在選擇題的設置上,部分設題是原文的相關內容的直接轉換,部分選擇題需要適度的遷移。不少設題不再是較多地照搬原文或對原文稍加改造,不再糾纏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語詞概念內涵的細微差別辨析,更多的是著眼于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著眼于繁雜信息的把握、篩選。
四、考點解說
因為大部分省市中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僅僅采用選擇題考查,有些考點就不直接涉及。因此,本文只就考綱中的5個考點來作詳細解說。
考點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概念術語型的詞語多指在文本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術語,常常是文章所寫的主要對象。此類概念的考查以理解為重點,要求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解答概念術語類問題要注意:
1.對概念含義的考查,命題人往往通過轉換表述角度、改變陳述對象等方式設置陷阱,所以,對這類題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題人是否偷換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質特點進行判斷。
2.對概念理解要抓住概念含義的外延,不能過于寬泛,也不能縮小。
3.聯系語境理解。漢語詞語總是在特定語境中才有特定的內涵,對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與其相關的、搭配的詞語組成的是什么結構,從而判定概念的內涵。
如江西省重點中學盟校2011屆聯考語文試題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部分:
對段①中“一種狀態”的理解,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對于書畫藝術的發展,帶著固有的習慣思維,津津樂道地談創新,結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書畫藝術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現形式,因而對書畫藝術的發展不能創新。
C.對于書畫藝術的發展,幾十年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來都沒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書畫藝術方面,不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么因循守舊,要么空談創新,結果鬧了幾十年一點進步也沒有。
[題目相關范圍]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環境里,我們非常遺憾地發現,對于書畫藝術的發展,多少年來都呈現一種狀態:一方面帶著固有的習慣思維,沉醉于先人的表現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樂道地談創新,結果是談了幾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來都沒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其實,誰都知道,中國書畫藝術在人類傳承中積淀著偉大的輝煌。而一些總想尋找個性的藝術工作者,又總想把自己從那個燦爛的藝術叢林里剝離出來以標新立異,結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寶貴遺產,也沒有開拓出自己的新天地。
[透視解析]該題答案為D。其中A、B選項未扣住“一方面……一方面……”,沒有聯系具體語境,作出全面理解;C項未揭示真正內涵,雖然全部摘自原文,但沒有注意到原文是一種比喻性的形象說法,該項只是把喻體直接呈現,沒有把握本體這個內涵,導致概念不明確。
考點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論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數是論者所持的觀點,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個局部的內容考點,這些觀點和內容考點是論者在相關篇章中需要展開證明的。文中重要句子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從形式、作用判斷主要有:主旨句――點明文章中心的句子;關鍵句――提請注意的句子;線索句――貫穿全文的句子;過渡句――縫合結構的句子;特殊句――結構復雜、含意豐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修辭句、哲理句說理形象,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啟迪,有時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從位置判斷主要有: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傳承信息的作用; 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現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讓人思索,或強烈地抒發感情;感情句是指明顯地表達作者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的句子。如江西省南康中學201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2月月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部分:
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
中國人身上有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我已經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這里再次提到的溫良,就是我曾經提到過的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國人之所以有這種力量,這種強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地或幾乎完全地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是來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于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奔騰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于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下面讓我們看看中國人是否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
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或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或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國人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么其禮貌的本質是什么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了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們舉的中國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確的習慣。這是由亞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揚名的一個觀點。那么中國人缺少精確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說依然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心靈是纖細而敏感的,它不像頭腦或智慧那樣僵硬、刻板。
正是因為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一種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們在許多方面還顯得有些幼稚。這使得一些淺薄的留學中國的外國留學生認為中國人未能使文明得到發展,中國文明是一種停滯的文明。必須承認,中國人的智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制了。眾所周知,在有些領域,中國人只取得了很小的進步甚至根本沒什么進步。這不僅有自然科學方面的,也有純粹抽象科學方面的,如邏輯學。實際上歐洲語言中“科學”與“邏輯”二詞,是無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來加以表達的。
像兒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中國人對抽象的科學沒有絲毫興趣,因為在這方面心靈和情感無計可施。事實上,每一件無需心靈與情感參與的事,諸如統計一類的工作,都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
6.下列對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生活”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中國的語言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那些受過理性教育的外國人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國人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國人沒有僵硬、刻板的習慣,因為中國人的心靈是纖細而敏感的,它不像頭腦或智慧那樣僵硬、刻板。
D.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征。
[透視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重點句子含義的理解。對于理解類的選擇題的設計,不外乎文意的擴大、縮小、拔高、歧解、偷換、添加等套路。該句屬于中心句,代表了作者的觀點,而且還是尾句,起到突出觀點的作用。C項錯誤,和文章主旨有沖突,且沒有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同時也屬于偷換概念錯誤。原文表述為“缺乏精確的習慣”,選項為“沒有僵硬、刻板的習慣”。
考點3: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論述類文章為了證明某一個觀點,往往要擺出一系列證據,不少證據往往是新發現、新情況、新知識,即新信息。我們閱讀它就是為了獲取信息。這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就是篩選的過程。要對文中的信息進行分類,區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對這些信息歸類,還要證明哪些信息是同一關系,哪些信息是包容關系,哪些信息是從屬關系,哪些信息是并列關系等等。以江西省南康中學2011屆高三月考論述類文本試題部分第7小題為例: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東西,那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智慧的溫良,它可能表現為一種缺陷。
B.中國人的生活是一種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來源于神經系統奔騰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生活。
C.外國的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因為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
D.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認為中國人未能使文明得到發展,中國文明是一種停滯的文明。
[透視解析]對比篩選,精確分析。我們在閱讀完選文后,一定要對照考題找到選項信息的相關語境,與語境原文進行嚴格比對篩選,耐心而精確地分析對象、范圍、因果、條件、時空和已然與未然等多方面的細微差別。A項“表現為一種缺陷”是誤認,非作者觀點。B項見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國人的這種情感既不是來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與選項正好矛盾。D項以偏概全,應為“一些淺薄的留學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不是全體。
考點4:歸納內容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解答這類問題要注意:
1.從核心語句突破。文章中能瞻前顧后、領挈全文的某一關鍵詞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概括文章具體內容的關鍵。這種句子或詞語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標題中。
2.循主要線索突破。主要線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脈理。精研脈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體內容,方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尋找主要線索也要善于抓住關鍵性和標志性的語句。
3.層層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較含蓄,難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獲得相關文字信息,層層概括,綜合歸納,反復篩選,然后運用準確、恰當的語言表述出來。
4.挖掘隱含信息。語境是表達感情、思想的鋪墊。文章的關鍵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既有表層意義,又有其深層意義(即隱含意義),只有把語言的深層含義挖掘出來,才算真正理解了閱讀材料,吃透了作品,從而準確歸納出文章中心。隱含信息有時還體現在注釋、說明或情景材料中。
以2010年高考江西卷第7小題為例說明: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確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優越地位,基督徒和羅馬人在祭祀活動中只用牛羊獻祭,將活人獻祭視為野蠻民族的愚昧行為。
B.為了展示國家強力,羅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議員,下至身無分文的城市貧民,都熱衷于觀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雖然一直是羅馬人的道德準則,但是在古羅馬文化中,它與欣賞娛樂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羅馬知識分子擔心,盡管血腥表演沒有觸動羅馬人的道德底線,但密集、強烈的暴力表演會對道德產生腐蝕作用。
[透視解析]A項依據“瞻前顧后、注意領挈全文的某一關鍵詞或句子”原則來判斷,相關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說的“通常”這一修飾限制關鍵詞。B項相關信息在第四段,概括段落中心為“屠殺行為竟會演變成娛樂節目,則與羅馬人縱容和欣賞的態度有密切關系”。該段主旨不是強調“為了展示國家強力而全民熱衷于觀看血腥表演”。 D 項相關信息在第五段。
考點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論述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是對論述的社會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一般來說,論述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是顯豁的、明確的。在整體閱讀中可以通過審讀標題,尋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點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但有的論述文,作者的觀點態度就不夠明顯。有的論述文從總體上看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明確的,但具體到對文中某一部分內容的觀點態度,如引用、轉述多人觀點時作者本人的意圖就比較隱蔽。這些就需要我們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工夫。
論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個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一般從閱讀的整體性出發,要求考生對全文涉及的內容探幽發微,作出仔細的辨析。
2.概括作者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在論述文中大量出現,其要求一般在篩選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礎上,對文中隱含的作者的觀點進行辨析和概括。
3.比較作者在文中引用、轉述的多人的觀點。這類試題要求考生通過對不同人的觀點結合語境作求同或求異的分析,以明確作者的態度。
4.分析比較選文的信息材料與作者的觀點的異同。作者對自己所論述的社會問題的觀點態度,有時是比較復雜的,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贊成或者反對;有時對問題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對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否定的,有時可能對問題的一些方面還是有所保留的。這些情況大家在閱讀中要仔細辨析,準確把握。這類試題一般安排在推斷題中加以考查。
以江西省南康中學2011屆高三語文月考題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部分第5小題為例:
下列對“溫良”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它是一種中國人身上所具有的難以形容的東西。
B.它顯示出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分析綜合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圈劃選項信息源。
在作答過程中先用鉛筆在原文找出選項信息源,并做標記。
4、將選項與選項信息源做比較。
比較點多為:
1)句意邏輯是否一致。
2)表意范圍是否發生擴大或縮小。
3)是否發生張冠李戴。
4)是否絕對。
結合現階段一些中小學生在語文閱讀上的表現,人們不難發現,學生群體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具有一致性。比如,由于學生的閱讀量有限、正確的閱讀習慣尚未形成,他們的閱讀速度較慢、質量也并不高。有的學生在讀完一段文章之后并沒有太大收獲,在進行閱讀理解練習時,很難提煉出文章主旨、主要人物關系以及文章框架等等。這些現象證明學生并沒有在閱讀過程中動腦思考,也并沒有使自身各個機能調動起來,因此,這段時間的閱讀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長此以往,人們很可能會在閱讀中以及日常學習工作中難以集中精力,并且看問題會更加孤立、片面,難以把握重點。不正確的閱讀所造成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在學生時代人們可能只是遭遇低分的尷尬,在以后的社會環境以及職場之中,人們往往會容易陷入偏執、扭曲價值觀的漩渦。因此,老師們在教學當中糾正學生的閱讀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閱讀技巧培養教學的主要方向
1.注重學生閱讀體驗的積累。學生在閱讀技巧上的缺失往往與相對薄弱的閱讀體驗有關,這需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且長期的積累。所謂技巧并沒有標準的定義,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是在長期的、大量的閱讀實踐之中積累而獲得的。這些技巧也往往與個人的學力、知識儲備、甚至性格偏好有關,比如有的人愿意關注時事類文章,有人愿意品讀小說散文類作品;有的人愿意在晚上安靜的讀書,有的人喜好在白天與人分享自己的閱讀。因此,老師們想要讓學生迅速的建立成熟的閱讀模式和技巧,還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增大閱讀儲備,多讀書、讀好書,適當地為學生推薦書目,或者督促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從而幫助他們形成量的積累,并從中獲得閱讀的與滿足感。
2.強化多種閱讀方法的靈活應用。一個人的閱讀技巧除了依靠自身積累,還可以進行適當的借鑒,比如快讀、跳讀、精讀、找關鍵詞、看表達方式等等,而對于不同技巧的選擇還需要結合實際的情境。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時,需要首先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確定全文的基調以及文章創作背景,在此基礎上,老師以及學生能夠對閱讀技巧的選用有所依據。比如對于簡單的敘事文來說,學生可以直接把握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對于涉及人物較多的文章,學生可以通過梳理人物關系的方式輔助理解;對于寄情于景的文章,人們則需要結合景物意象與意境,并深刻解析作者的創作背景。由此可見,對于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加強素材積累,還需要老師在技巧選擇上給予合理的指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實現高效精準的閱讀。
3.鼓勵學生進行讀后表達。實際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涉及的閱讀理解等問題不僅僅體現在書面或者卷面上,他們在過程中的思考與二次創作才是其學習和發展的關鍵環節。在著力提升學生閱讀技巧與閱讀水平的同時,老師們還需要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后的表達,這不僅僅是對學生閱讀思考的檢驗,更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的手段,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生的表達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一段簡短的文字、幾分鐘的演講,也可以是一個文字作品的誕生。這種逆向的刺激不僅利于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的提升,還能夠為其閱讀理解拓寬思路,防止思維僵化,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貢獻將是巨大的。閱讀技巧與寫作技巧實際上都是相同的,學生的主動表達不僅是對老師同學們的演說,更是與文學作品的對話。
不管是畢業論文、期刊論文,還是學術論文,對于大家來說寫作都是有一定的難度。想要完成論文的寫作,掌握論文的寫作技巧、論文的結構、論文寫作注意事項就是必不可少的。說起來,論文的每個部分寫作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掌握了寫作的技巧寫出合格的論文并非難題。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一下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幫助大家更好的完成論文寫作。
論文應立論正確、推理嚴謹、說明透徹、數據可靠。
論文應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敘述準確、文字簡練、文圖規范。對于涉及作者創新性工作和研究特點的內容應重點論述,做到數據或實例豐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獻資料必須注明來源,使用的計量單位、繪圖規范應符合國家標準。
相信上文的介紹讓大家對論文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論文寫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論文初稿結束之后,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修改才能最終定稿。論文寫作水平的提升必須依靠大量的閱讀和練習得以實現,因此大家平時一定要多多閱讀高質量的論文,論文寫作時多花點心思打磨,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就能發現論文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議論文,有論點,有事實。它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情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于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結論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論點,即文章的主題,在正文部分擺出有利的事實,對論點進行嚴密的論證,最后根據前面的論證得出結論。議論文的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即作者要說明的觀點。論據是為說明論點服務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實勝于雄辯,是最好的論據。論據也可以是人們公認的真理,經過實踐考驗的哲理。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
1.歸納法,即從分析典型,分析個別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點,然后得出結論。
2.演繹法,即從一般原理出發,對個別事物進行說明、分析,而后得出結論。
3.對照法,即對所有事實、方面進行對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結論。
4.駁論法,即先列出錯誤的觀點,然后加以逐條批駁,最后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學生在閱讀議論文中常出現的問題
由于議論文本身語言比較難,而且有時長句子較多,所以學生在做題時很容易對文章的原句產生錯覺,導致誤解。針對學生在閱讀理解題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加以分析。可以總結出學生在做題中經常會犯以下幾個錯誤。
1.錯誤地把引出話題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觀點。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說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為后面的文章很難,學生就斷章取義,以為這就是作者的觀點,從而導致整個文章都理解錯誤。
2.錯誤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邏輯關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題“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搖?搖?搖.”學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這句,錯誤地把原句中的轉折關系理解成了因果關系,從而選擇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個論證方法的區別。
如09年湖北C篇第4題“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搖?搖?搖.”所給的四個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接觸過這類的題,對于這幾種論證方法感到很茫然,從而作出錯誤的選擇。
4.把作者的質疑理解為作者的觀點。
這種錯誤較多地出現在駁論文中。在文章中會出現多個疑問,而且句子又比較復雜,學生看了后很容易把這些都當成作者的觀點。
三、閱讀訓練策略
針對學生出現的以上問題,結合試卷選材和命題的特點,可對學生重點進行如下的針對訓練。
1.選取多題材,拓寬閱讀面。
文章選材上話題來源于生活,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產生了廣泛爭議的,有的則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背景知識很陌生。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根本就沒讀懂文章。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選取多題材的議論文,拓寬他們的閱讀面和知識面。
2.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整體把握作者觀點和態度。
議論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過文章表明和闡述自己的觀點。近幾年高考的議論文閱讀題中,涉及較低能力要求的事實和細節的考題比例逐步變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圖推測等深層次的考題的比例在增大。而這正是學生答題錯誤較多的地方。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多分析文章的結構,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語文章講究使用主題段或主題句。主題段通常在文章開頭,簡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句可能在一段的開頭交代該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開或討論這個意思。主題句也可能在中間或末尾,由全段展開討論后歸納總結出來。所以始終關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夠幫助基礎較薄弱在學生在不完全能讀明白文章的情況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觀點。
3.引導學生多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論證是議論文一個很關鍵的步驟。作者會通過很多方法來引起讀者的思考并喚起讀者的共鳴。在某個程度上對論證方法的考查比對論點的考查更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4.幫助學生歸納題目設置特點。
議論文在題目設置上也會呈現和其他文體不一樣的特點,因為議論文閱讀重點考查作者觀點和主旨大意,所以議論文閱讀題干部分一般會用到以下這樣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題的解題技巧
*著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現轉折時,該句很可能是主題句;
*作者有意識地反復重復的觀點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現疑問句時,對該問題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時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態度題的解題技巧
*作者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對,帶中立色彩的詞最不可能是正確答案;
*漠不關心類詞語一定不對,既然寫文章就不會不關心;
*不要把自己的態度揉入其中,也要區分開作者的態度和作者引用的別人的態度;
盡管在專業文獻研讀的課程中,教師總會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對學術論文的閱讀量,這對于本科生熟悉學術論文的基本邏輯、專業術語和寫作模式頗有益處,但部分本科生卻充耳不聞、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閱讀量不足的突出表現之一在他們呈交的各類課外學術研究課題申報書中可見一斑,如申報書中基本上沒有文獻梳理與述評的部分,研究問題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獻基礎,研究的內容與現有研究的關系沒有涉及,甚至有些申報書連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具體研究內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雖然有些本科生的課外閱讀量較為充分,但就閱讀的內容來看,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實用性較強的期刊與文獻,例如行業動態、管理實踐等,而對于那些學術味道濃厚、最具學術權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了解卻置之甚少。就閱讀的深度而言,他們一般只會瀏覽論文的題目、摘要和關鍵詞等內容,對于論文的具體內容與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與技術等卻基本都一一略過。總而言之,本科生的閱讀量仍較為缺乏,閱讀深度過于膚淺,而且多為短期行為,缺乏對權威文獻的精讀與思考。
1.2學術論文研讀技巧缺乏,研讀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專業文獻研讀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檢索學術論文,而且學術論文中的專業術語繁多,內容晦澀難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獻屬于令不少本科生閱讀前就心生畏懼的外文資料,不同文獻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也難以把握,對文獻的發展脈絡模糊不清,這些都說明了他們尚未掌握學術論文的研讀技巧缺乏,研讀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第一,他們沒有在認真領會課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圖書館的資源自選主題進行實際操作練習,從而未能形成實用的文獻檢索技能;第二,他們對學術論文里提出的研究問題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沒有感性認識,不明白其要解釋的管理現象的概貌和細節,從而難以理解論文作者研究該研究問題的出發點與重要性;第三,他們對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了解較少,對學術論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確,從而難以捉住學術論文的精華部分;第四,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完善,對于眾多專業學習中核心概念和理論基礎把握不到位,從而難以讀懂學術論文中理論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內容;第五,雖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語水平比以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們往往缺乏對專業外語的系統學習與訓練,從而對專業詞匯以及專業文獻中出現的大段長句、難句感到無所適從。
2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專業文獻研讀的改善對策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促進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專業文獻研讀質量的提升。
2.1優化課程考核評定方式,促進本科生對專業文獻的研讀意識和習慣
目前專業文獻研讀課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實質,其對學生研讀專業文獻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調整成績評定方式,以改變本科生對專業文獻研讀課程的學習意識與投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加大專業文獻研讀成果(如書面匯報、課余練習和課堂陳述等)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從而引導和激發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文獻研讀習慣和意識。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較關心自己的必修課成績,因此教師在平時成績的評定上加大對學生專業文獻研讀成果的獎勵力度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研讀專業文獻的興趣和主動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啟發和團隊協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設置一些與專業文獻推薦清單中所列內容直接相關的題目,并要求學生在考前復習時對這些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記憶和理解,促使學生在考前復習中進一步鞏固對工商管理專業經典論著的融會貫通,從而促進他們在強化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專業文獻的研讀意識和習慣。
2.2提供專業必讀書目的詳細清單并規定閱讀匯報的內容,以加強本科生學術論文的研讀量與研讀深度
為了進一步加強本科生學術論文的研讀量與研讀深度,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向學生提供一個工商管理專業的推薦研讀著作及論文清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該清單中選擇規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獻,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分階段研讀這些著作與論文并定期以個人作業或小組作業的形式提交研讀匯報,研讀匯報主要可包括以下內容:研讀著作或文獻的研究問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案、創新之處、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不足之處及其改進。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詳細審閱這些研讀匯報并據此分析學生研讀專業文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在課堂上澄清這些問題以及提供正確的研讀指引,從而有利于切實改善學生的專業文獻研讀深度。同時,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形成制定選題的文獻綜述,文獻梳理與述評有助于擴充學生的研讀面,從而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專業研讀量。
高考將閱讀能力的考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符合教學大綱中“側重培養閱讀能力”的原則。該題占全卷分值40%,眾所周知,得閱讀、完形者得天下!考生能否在英語考試中得高分,該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議論文是英語中的重要文體。從近幾年各地高考英語試題來看,議論文在閱讀理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側重培養”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兵法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議論文,是有論點,有事實的文體。作者往往根據一些很普通的事實,通過嚴謹的思維,縝密的推理得出一個具有普遍性或指導性的觀點。該類文章邏輯性強,命題往往從事實的有關細節,以及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表達意圖等方面著手,考查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判定能力。而且該類文章常用難詞、長詞和復雜句,給我們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難度。特別是在考試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閱讀答題。因此,很有必要對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及解題規律作一探索,實現突破。
一、議論文的語篇特點
議論文的文體比較格式化,一般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要素。議論文是運用邏輯推理和證明來闡述某一觀點、看法和主張的文體。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或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以說服讀者同意自己的觀點為主要目的,是條理性極強的文體。
二、議論文閱讀理解的主要題型及對策
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議論文閱讀理解的命題類型主要有以下四種出題方式:
1.主旨大意題。主旨大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是專門檢查對短文整體理解程度。每篇文章都有主題句表明其主題(中心)思想。常見的問題有:
【設題方式】
①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②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③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④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is to _______.
⑤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對策】
做好此類試題,關鍵是迅速找準文章或段落的主題句。這就必須對議論文常見論證方法作一定的了解,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表達出作者的論點,如:
(1)直敘式,作者開門見山似的在第一段闡述議論話題。
(2)含蓄式,第一段為引論,而第二段為主旨。
(3)倒敘式,第一、二段分別敘述看似不同的話題,那么中心論點在尾段。
2.推理判斷題。推理判斷題主要是考查學生的甄別能力。提問那些在文中未說明,但已特殊暗示的內容。
做推理判斷題時,要透過字里行間把握文章的真正內涵,客觀地反映文章的思想,克服主觀臆想。要特別留意那些最能反映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的連詞,深刻而正確地把握文章的重點內容。
推理判斷題主要包括推斷題、結論題和觀點態度題。(1)推斷題:該類試題的正確選項往往采用同義詞、近義詞替換原文相關詞匯或正話反說的方法設項。所以抓住關鍵詞往往是應對推斷題的有效方法。(2)結論題和觀點態度題:通過段落或文章中心句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結合分析文章措詞,特別是表達情感、態度和觀點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推斷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未言明的思想內涵。
3.詞義理解題。詞義理解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領悟能力。英語詞語的詞意非常豐富,往往一詞多義,因而語境不同,詞意也不同,可以采用利用上下文中說話者的語氣推測其意義;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邏輯推理的方式也可以獲得合理的信息。
這是近幾年常出現的一個題型。在文章中劃出某個詞或某個句子進行設題。做好此類試題,關鍵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用聯系的方法,仔細琢磨所在句子的上下文,特別注意把作者在此處的語氣、語境結合考慮,從而得出結論。有時候,議論文太抽象,讀不懂,可以把題干讀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細節理解題。細節理解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具體情節的辨認能力。細節題主要是檢查與主題思想有關的細節。
細節題基本上是改寫文章中的句子,因此有必要先找出題干或選項中1-2個關鍵詞,再用尋讀法在文章中找出與問題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并對該部分進行細讀,尤其注意選項中與原文的細致差別,細節決定成敗。
從近些年的高考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議論文的話題都比較新穎,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多讀科普、人文、歷史等類的文章。閱讀后,多感悟,以增強學生的見識;多總結歸納,引導學生養成閱讀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