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15:22: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去。我們強調幼兒園教師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師對幼兒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不擔會增加教師的負擔,而且讓幼兒教師在無任何專業培訓的情況下擔任此項工作會適得其反。因此,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兒園日常教育的有機體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幼兒園一日教育活動過程中,要采取積極的教育態度,以鼓勵為主,多說說:“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來肯定、鼓勵幼兒。這樣有利于培養幼兒積極的情緒,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接納感。千萬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語言來否定幼兒。否則孩子在負面影響下,情緒會變的消極。同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如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通過故事、兒歌,使幼兒明辨是非善惡,培養幼兒關心、愛護、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質,在健康、社會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學會遵守規則、自我約束,幫助幼兒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當然,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把教學活動、游戲活動中內在、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游戲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們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每天的一日活動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加大,以及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導致青少年兒童的壓力增大,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萬人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約1/5有抑郁傾向,自閉自私,溝通交流障礙,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問題。在北京的一項調查發現,32%的中小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70%的家庭教育不合格,但80%的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疾患未被重視。根據有關報道發現:我國多個城市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某地區對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由此可見,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
二、分析幼兒心理問題形成原因
目前我國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忽視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養,致使在兒童中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任性、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孤僻、攻擊、膽怯、多動、吸吮手指、情緒障礙等等。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環境影響,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導致家長過分重視孩子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一旦受挫,或考試失敗就一蹶不振,甚至輕生,有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或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的心理。有的家庭對孩子嚴格過分壓制,使孩子心理長期處于抑制健康發展狀態。一旦爆發或者發泄,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2.學校教育 學校受社會競爭壓力影響,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績,讓孩子超負荷學習,增加壓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造成適得其反。
3.社會因素影響 社會的競爭壓力造成用人單位要求高學歷,貧富差距,競爭壓力,等社會環境影響,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沖擊與刺激。
4.自身的原因 有的孩子眼高手低,一味攀比,追求與自己有一定距離的物質,受挫后自己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而走向極端。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幼兒的發展。
三、幼兒心理教育的意義
1.幼兒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因為這一時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質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階段。幼兒期是身心健康發展的奠基時期,3~6歲的學前兒童是心理發展、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其特點是可塑性強,但在心理發展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自我意識薄弱,極易受環境及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識、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品德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教育體系中兩個不同的部分,但他們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人格結構來看,道德品質是人格的一部分。通過教育社會化的過程,個人認可和同化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并根據這些規范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但是。傳統學校教育偏重與政治思想和道德認識的灌輸,未將道德品質當作一種內在的人格特征來培養,使不少學生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脫節。要克服兒童認知與行為脫節的現象,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應進行德育改革,把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并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在這一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利地促進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并為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幼兒園教育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質的基礎。因此。各地幼兒園也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相繼拉開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正確培養幼兒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兒的自身發展。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多方面因素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采用正確的方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3.不應該把幼兒心理問題單獨局限于兒童自身。心理問題的考慮需要考慮到他們與別人的關系,而不應該把問題單獨局限于兒童自身。—美國學者,為了探知兒童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對自己父母、家庭 究竟有哪些要求,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對1萬多名膚色不同、經濟條件各異的兒童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吃驚: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放在首位的要求并非是經濟和物質條件,他們對吃、穿、用、玩的東西似乎不太在意,相反卻很注意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如以下類型的家庭就嚴重阻礙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1)關系緊張型;(2)放縱型;(3)過分保護型;(4)過分嚴厲型。
四、幼兒心理健康培養的方法與對策
注重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要性,幼兒園環境與幼兒心理健康培養,首先應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年齡差異,注重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創設,這樣幼兒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放開手腳活動。 其次,幼兒園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奠基階段,它不僅是為小學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素質的基礎。正 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應把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放到極其重要的地位,更應為幼兒營造健康的心理而做準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請了解孩子們的心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兒童健康心理教育考慮到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依據游戲性、滲透性、成功性、持久性、日常性原則,更多地考慮兒童全面發展的需求,注重兒童認知、情感、語言等方面的整體環境因素,為兒童提供大量的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的機會和活動的空間以無窮多樣的藝術活動,陶冶兒童的情操。通過各種活動,滿足幼兒的合理需求,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動手以及思考能力的發展,為素質教育打好基礎。
2.學會欣賞;成人對孩子的鼓勵與賞識可以使孩子變得積極、自信、樂觀。
3.要讓孩子們學會與同伴交往,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每個人的生活都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我們經常鼓勵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相互謙讓、積極合作,這樣容易取得同伴的信任和獲得成功。
4.讓孩子們學會承擔起貴任,培養幼兒健全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我們不包辦代替,而是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困難,堅持到底,直到成功。培養他們做事的堅持性和自制性。
5.創設良好環境,為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一個拓展的空間;心里學家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來改變幼兒的不良健康心理。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15—0047—01
現今社會,大部分家庭為獨生子女,因此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撫育更加重視,盡一切可能保證他們全面健康成長,但是,現在有不少家庭和幼兒園重視幼兒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的培養。譬如,成人以恐嚇的方式提醒幼兒不要接近危險場所,使幼兒產生恐懼心理;有的家庭對幼兒在情感上過分溺愛,在生活上過分包辦,在管教上過分嚴格或放縱,對子女期望過高,使幼兒任性驕橫,缺乏自主、自立、自理和自制能力,還有很多家長傾向于重視幼兒的智力和才藝培養,多讓幼兒學習彈琴、繪畫等,幼兒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會產生厭學情緒等等。這些心理衛生問題都會影響幼兒心理的正常發展,因此,做好幼兒的心理衛生保健,特別是在幼兒園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幼兒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衛生健康。”
那么,如何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科學地制訂幼兒生活制度,培養其良好的生活衛生行為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重點是做好一日生活的組織與引導,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在一日活動中。如,對飲食、睡眠、游戲、教育活動等都要進行有序、合理地安排,使幼兒生活有規律,有節奏,動靜結合,科學進行,并使整個幼兒園的生活、學習保持正常、穩定的節奏。這對于提高活動效率,增進幼兒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的活動是以一日生活為基礎進行整體安排的,如入園、晨檢、早操、游戲、體育、午睡、盥洗、餐點、勞動、娛樂、戶外活動、離園等。一日生活的安排直接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幼兒園管理者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在安排幼兒一日生活時,要考慮他們的特點,要科學地安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組織幼兒的游戲、體育、午睡、盥洗、餐點、勞動、娛樂、戶外活動等,要有規律,使幼兒在穩定的、有安全感的環境下生活與學習,這有利于他們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二、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包含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兩個方面。物質環境包括居住環境、飲食條件、各種物質材料和用具等,物質環境是學前教育存在與發展的必備條件;精神環境包括生活氛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環境中的道德水準與文明程度、幼兒園的園風、教育者的教育觀念及品德修養等。
這么多來自外界的錯誤方法導致孩子幼小的孩子心靈有了陰霾,如果沒有及時的解決,很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幼兒早期的經歷與它的成長息息相關,很多人的心理障礙是童年埋下的伏筆。
童年經歷的創傷沒有及時地解決,幼兒就會受到壓抑,感到痛苦。潛藏在幼兒內心的負面情緒一旦受到挫折,就會被現實所激發。就會給孩子產生心理疾病。因此,無論是幼兒園 、家長在培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重視。
二、如何加強建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的幼兒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檔次較高的幼兒園,任課教師學歷高、素質高。經過調查還得知,有些是多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優秀老師,許多還是研究生,他們善長從教育學、心理學中選取合理信息,正確運用在教育幼兒的心理工作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師素質相對較低的幼兒園,往往由于教師自身經驗不足,學歷不高,而產生總體素質低的現象。她們往往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一些弊端,缺乏耐心,缺乏細心,對幼兒教育缺乏科學的掌握。有的教師甚至經常對孩子進行恐嚇“關黑房”“不能見媽媽”等惡言相向,來讓孩子聽話服軟。還有些幼兒園受到條件的限制,找不到合格的幼兒教師,或者教師流動性大,導致幼兒教育的發展受到影響。
因此,一個幼兒園,建設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非常有必要。這使得幼兒教育的總體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具體的可以采取這些手法:經常性的給幼兒教師開設一些心理學課程,聘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專家開設專題講座,選派一些幼兒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深造。想要提升我們的幼兒教師水平隊伍,只有加強教師的素質教育,才能使得我們的教育能夠朝理想化方向邁進。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有時候,脾氣一上來會經常的打罵孩子。這時,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心靈關愛,甚至為孩子以后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心理學中有一個“南北風效應”,有一天,北風遇見南風,北風就說南風阿,我們來比誰有能力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吧?南風就說那我們來比比吧。北風一上場就給行人來了個寒冷刺骨寒風陣陣的咆哮,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加緊,因此來抵御北風的侵襲。接著輪到南風上場了,它給行人緩緩地吹,一點點的滲入他們的四周,天空也由此而漸漸的出現了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而覺得春回大地,陸陸續續地打開紐扣,一層層地脫掉厚重的大衣,南風因此而獲得了勝利。故事中的南風能夠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很好的順應了人的需要。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尊重對方,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打罵式和數落式、嘮叨式等北風式教育很難到達效果。
給孩子多一點“人情味”上的贊揚,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體貼,更多的溫情,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來自他人的關注和欣賞,因此,教師在和孩子們的相處中,應該毫不吝惜的對孩子表揚鼓勵,經常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引導語言,如:“你今天的唐詩背的真好,帶著飽滿的感情”“你真棒”“你今天做的真好”“你唱的歌真棒”“你今天的表現真好”等等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教師的肯定。不斷地成長,在贊美中得到自信和自我肯定。教育應該從尊重他人開始,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被他人更好地尊重,才能獲得自尊,讓孩子從小就在尊重的范圍下生活對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孩子思想還不成熟,自尊意識還在萌芽階段,還比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對孩子細心用心的觀察。
培養一個幼兒養成健康的心理是受到多方面教學和多種活動影響的綜合結果,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超限效應”從盤子里偷走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的作用久而久之就讓人有不耐煩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一個家庭中時常發生,當一個孩子發生錯誤的時候,父母會一次,再次地對一件事進行重復地批評,導致孩子由原先的內疚不安到厭惡反感形成逆反心理。從“被逼”到“反抗”的心理走向。可以知道,家長對孩子批評教育時,不能超過限度,孩子犯了錯誤,進行一次針對性的批評教育,要比反復強調,糾住錯誤不放來得正確。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質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目前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國的社會問題,而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與社會結構、家庭狀況和教育方式均有關。《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和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現象愈來愈復雜多樣,復雜的現實也對幼兒有著復雜的影響,特別是心理健康的影響。幼兒心理呈現出復雜現象,有些是健康的、純潔的,而有些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發現幼兒這些心理現象,并對其健康方面加以激勵,對其不良方面加以矯治呢?首先教師要懂心理知識,特別是幼兒心理知識。幼教工作者為了保證幼兒的心理健康,應該努力積累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運用到幼教工作中。 教師缺失心理知識是不可能做好幼兒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時,幼兒教師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而且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加之幼兒心理發展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因此教師擁有一個健康心理,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二、創造一個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 在一定的關系條件下形成思想、感情、行為和作風。由于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環境的影響。 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是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一)樹立良好的班風、園風,以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
班集體或園集體,是幼兒生活的一個主要環境。 這個環境建設得好與不好,對幼兒心理發展影響深遠。 如果班風、園風不正,幼兒的心理就會扭曲,心理就會受到沖擊。 相反,如果具有積極向上、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風、園風,幼兒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因此要使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就要著力樹立良好的班風、園風。
(二)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
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發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教師要熱愛、要尊重、要嚴而有格,不能以“嚴師出高徒”為借口懲罰幼兒,在處理教師和幼兒的關系中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氛圍,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
(三)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
學校、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學校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發展有了健康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
三、營造愛的氣氛,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要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成人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必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厭棄的幼兒則常常自暴自棄,容易形成一種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于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和關心太少。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老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要讓幼兒接受我們的愛,就要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為此我們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如關切地說上一句,或輕輕地撫摸一下頭,也是愛的表示。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可以讓孩子快樂一天、幾天、幾年,甚至一生。因此,教師平常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里健康成長。
四、積極培養和積極防治相結合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現象愈來愈復雜多樣,復雜的現實也對幼兒有著復雜的影響,特別是心理健康的影響。幼兒心理呈現出復雜現象,有些是健康的、純潔的,而有些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發現幼兒這些心理現象,并對其健康方面加以激勵,對其不良方面加以矯治呢?首先教師要懂心理知識,特別是幼兒心理知識。幼教工作者為了保證幼兒的心理健康,應該努力積累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運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師缺失心理知識是不可能做好幼兒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時,幼兒教師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而且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加之幼兒心理發展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在教師和幼兒相互交往過程中,如果教師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進而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擁有一個健康心理,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二、創造一個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定的關系條件下形成思想、感情、行為和作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環境影響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環境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是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樹立良好的班風、園風,以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班集體或園集體,是幼兒生活的一個主要環境。這個環境建設得好與不好,對幼兒心理發展影響深遠。如果班風、園風不正,幼兒的心理就會扭曲,心理就會受到沖擊。相反,如果具有積極向上、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風、園風,幼兒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因此要使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就要著力樹立良好的班風、園風。
2.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發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一些幼兒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兒心理上抹上了一層灰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有“香港腳”,小便總撒在身上,如果我們說:“走開走開,你又臟又臭。”這樣就會在他的心理造成傷害,而且會使其他孩子從小形成不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并且染上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習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能否健康發展有深刻影響。因此,教師要熱愛、要尊重、要嚴而有格,不能以“嚴師出高徒”為借口懲罰幼兒,在處理教師和幼兒的關系中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氛圍,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謾罵、侮辱、指責、壓制、強迫、威脅、挖苦、無情的懲罰等。
2.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學校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發展有了健康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當前許多家長由于種種原因,對“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幼兒的心理施以正面影響。
三、營造愛的氣氛,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要。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成人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必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厭棄的幼兒則常常自暴自棄,容易形成一種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于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和關心太少。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老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要讓幼兒接受我們的愛,就要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為此我們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如關切地說上一句,或輕輕地撫摸一下頭,也是愛的表示。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可以讓孩子快樂一天、幾天、幾年,甚至一生。因此,教師平常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里健康成長。
進行情感教育,讓幼兒有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幼兒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幼兒智慧的發展、品德的形成甚至對幼兒整個人未來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健康的情感,便幼兒完整的童心,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重視對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
在情感教育中應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培養和發展其積極的情感。情感的產生是建立在幼兒需要的基礎上,我們滿足幼兒物質需要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尊重和滿足幼兒的精神需要,如:早上入園老師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主動和幼兒打招呼,詢問幼兒一些生活瑣事,談話時以親切的微笑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在交談時適度地給他們以撫摸、摟抱等,讓他們能夠愉快的進交談。在活動中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他們的想法總是天馬星空,我們要給他的回答給于肯定的同時,修正幼兒不正確的認識。在游戲時鼓勵幼兒積極的探索,大膽的游戲,在保證幼兒活動的安全的同時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為幼兒設計各種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有趣、寬松,方便幼兒交流的氛圍。在幼兒園中我們會開展大帶小活動,請大班的孩子幫助小班的幼兒穿衣服疊被子,大班的幼兒和中班的幼兒一起參加游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可以讓大班幼兒產生自豪感,培養幫助、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中小班的幼兒就學產生快點長大的情感,并且努力學習本領。
在平時的活動中還要引導幼兒學習良好的平的習慣,有禮貌、講衛生。并且教授幼兒情感調控的方法,去除消極的情緒,知道在不開心時不能出現跺腳、哭喊、打人、摔東西等行為。在幼兒有負面情緒時,教師給與適當的安慰提供機會和場合幫助幼兒進行發泄, 并且教會幼兒在生活中自己也要學會發泄,及時的去除負面情緒。在教授幼兒的同時家長和老師也要做到自我控制情感,面對孩子時時鐘積極樂觀,做好榜樣,更加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泄的對象。現在的孩子都比較自私,遇到事情都是以自己為中心,自己總是對的,我們要告訴幼兒要結合別人的利益學會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從而更好的發展情感。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我們在每天早上都會進行晨間談話,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題,請幼兒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趣事,讓幼兒能夠共同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有悲傷,有快樂,還有各種道理。
2 重視幼兒行為培養
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 不正常的行為必然有其心理方面的原因。教師要告訴幼兒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心理是否健康,人的行為表現最為明顯。在日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個別幼兒搭積木時,如果想要一塊積木不管在誰的手中他都會去哪,如果玩玩具時不小心掉在地上,當作沒看見,整理玩具時放下玩具就走,所以對幼兒加強行為培養尤為重要。首先要教育幼兒正確的是非觀,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到別的小朋友遇到困難主動地去幫助、發現班級中的椅子桌子不整齊會去調整,地上有垃圾看到了就撿起來扔到垃圾桶,知道游戲結束就要整理材料。請幼兒帶來的玩具圖書能夠和伙伴分享,并且愛惜。教師在發現幼兒的好行為時要進行表揚,幫助幼兒了解正確的行為。另外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環境也是十分重要,保護環境也是幼兒要了解的重點,不可以亂扔垃圾、吐痰、亂涂亂畫。在園內進行飼養和種植,培養幼兒的愛心和細心。
3 重視幼兒成功體驗
重視幼兒的成功體驗,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幼兒園中教師的教學主要以鼓勵為主, 良好的成功體驗能讓幼兒主動地進行學習, 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培養都有促進的作用。
成功的體驗是產生正能量和自信心的良好途徑。要給每一個孩子機會, 就算他做不到也要幫助他進行, 一但幼兒獲得成功,他所體驗得到的不止是快樂,還有自信。在活動中鼓勵有大膽的嘗試,失敗了也不用灰心別人能成功自己也一定行。大班孩子在學跳長繩時都很害怕, 怕被繩子甩到, 這時我們要進行鼓勵,給孩子多一點的機會去嘗試,一但跳過了一次,他就會明白越是害怕越是跳不過去,只要大膽的往前跳一下就行了。在幼兒跳過去之后及時的給與他表揚,其他的幼兒就會有動力。
幼兒的身心健康及和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它需要科學合理的教育以及有效的引導,要通過家園合作的方法和措施,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具體措施和渠道,通過家園合作的有效交流和溝通,更好地幫助幼兒養成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園合作的意義分析
1.提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
由于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習慣,也與幼兒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為此,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的心理發育狀態和身心健康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為依據,擬定適宜的、針對性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策略,更好地查找幼兒心理異常行為的根源,較好地達到糾正幼兒心理行為偏差的效果。
2.創設全方位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創設全方位、多角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將幼兒家庭與幼兒園連接成為整體,共同促進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較好地彌補幼兒心理行為中的異常現象和問題,最大程度上發揮教育環境的效能。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屬于十分重要的內容,而對這一環境的創設,需要教師與家庭的密切配合,給予孩子最為溫馨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幼兒去正確地獲得社會上的各種認知,全面提高幼兒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關注度不足
盡管大多數家庭都關注幼兒的成長和發展,然而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卻沒有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認為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自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而忽視了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就使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
2.幼兒園與家庭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不足
在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和幼兒園在這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不夠暢通,沒有形成長久、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主要依賴于班會、家訪等方式進行信息溝通和交流,然而,這種信息交流方式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約,難以高效實現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幼兒園和家庭在知識結構、個體立場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難免造成思想觀念上的差異,這就無法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措施探討
1.增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的重視度
要使家庭和幼兒園都充分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要通過廣泛的宣傳,增強家園雙方對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做好幼兒心理衛生知識普及工作,使幼兒心理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
2.搭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平臺
要搭建多樣化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平臺,開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渠道,通過家長開放日、節日慶祝活動、親子游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較好地促進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還可以將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平臺之中,建立家園合作聯系單、網絡信箱、家長QQ群、微信聊天群等,增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的日常化、網絡化,較好地通過家園合作平臺討論幼兒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行為偏差,并通過商議的方式擬定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更為通暢和充實。
3.建立和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檔案
為了更好地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情況,避免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偏差問題,家庭和幼兒園要加強聯系和合作,搜集、整理和歸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要了解幼兒在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狀態,及時發現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細微變化,從而較好地把握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發育規律,使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檔案完善和優化。具體來說,應當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檔案中記錄幼兒的姓名、性別、年齡、心理特征、幼兒園的日常表現、家庭的日常表現、幼兒作品分析等,將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狀況進行及時、完整的記錄,以更好地實現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成長情況的綜合分析。另外,還可以拓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俱樂部,使幼兒園教師、幼兒、家長都融入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俱樂部的活動之中,共同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狀態,更好地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4.豐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為了更好地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豐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針對幼兒新生入園時表現出的焦慮心理和情緒加以關注,并適當開展幼兒入園適應教育活動,幫助幼兒解決入園時的環境不適應心理問題。在幼兒一日活動之中,可以選取一定的主題,開展以幼兒為主體、家長為指導和協助的角色游戲活動,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并增強在社交活動中的心理適應性和抗挫折心理能力。
總而言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可以搭建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橋梁,通過豐富多樣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方式和策略,培養幼兒的良好的心理品質,優化幼兒的心理健康程度,為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靜.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11(48).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6-0089-02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質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目前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國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與社會結構、家庭狀況和教育方式有著必然的聯系,值得認真關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我國早期幼兒教育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輕視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0—14歲兒童有2.2億人,根據近年來有關報道發現:我國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則在13.97—19.57%之間,大約在3000—4300萬人左右,這是多么龐大的群體。問題幼兒的表現為:多動、違紀、焦慮、抑郁、任性、孤僻等,其中,留守兒童、單親兒童、獨生子女的心理行為問題尤為突現。以北京為例,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地區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8.3%,90年代為12.9%,到了本世紀北京中關村部分重點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上升為18.2%,兒童行為問題的不斷攀升,已經引起了專家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些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國未來人才的素質,由此可見,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奠基時期,幼兒階段年齡在3—6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積極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對于培養我國未來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開展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以期對進一步加強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啟迪。
一、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奠基時期,但由于傳統教育觀念和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致使目前幼兒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幼兒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究其原因,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從管理者到教師和家長中普遍還存在模糊認識,對健康的認識存在一些片面性,忽略了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到位
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已有一定的發展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許多方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認識還不到位。只能在摸索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再加上目前我國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比較薄弱,相關的積淀不夠深厚,這就導致我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上比其他國家落后,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我國有些幼兒教育機構只是在指導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書籍。我國專門從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的人員不多,幼兒園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會忽視對一些引進資料理解和消化。這樣,理論的高要求與普遍的理論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兒園教師在解決幼兒特有的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則是把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用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這種狀況帶來的后果,不僅沒有對癥下藥,還有可能惡化幼兒的心理問題。我們提倡的是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國專家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而且要結合當前的實踐,有針對性地解決幼兒出現的心理問題。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達標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70-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心理健康受到的關注與日俱增。然而我國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均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尤其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臨諸多困惑和問題,內容選擇就是其中核心問題之一。
一 從“幼兒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來看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當前,我國尚未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做出準確界定。因此,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探析將以對其核心概念,即“幼兒心理健康”的考察為切入點。關于健康的定義,普遍為人們所認可的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47年提出的:“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我國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使用了相似的定義:“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眾多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至今尚未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研究者普遍認為不能將關于成人心理健康的界定直接推廣到嬰幼兒身上,嬰幼兒心理健康有其獨特性。
國外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界定相對清晰。如美國0~3歲任務聯合機構(Zero To Three Task Force)把幼兒心理健康定義為:在家庭、社區和文化背景下,兒童從出生到5歲才形成親密、安全的人際關系,體驗、調節和表達情緒,探索環境和學習方面一直發展的能力。總之,國外研究者普遍認同幼兒心理健康基本等同于健康的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幼兒心理健康(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與早期社會―情緒發展(earl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可互換使用。因此,國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以促進幼兒情緒和社會性的健康發展為主。從內容來分析,《指南》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社會適應、情緒的表達和調控兩方面。這與幼兒心理健康的定義也是相吻合的。
二 當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第一,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認識不清,存在概念混淆。不管是在理論研究中,還是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均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界定模糊的現象,表現為:在當前少量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中,大多偏重心理學,側重對幼兒異常心理和常見的行為問題的介紹、診斷和治療,這些內容對于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筆者認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問題預防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與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概念做出區分。此外,在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片面地將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的診斷、個別心理輔導與治療當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以至于時常覺得力不從心或無從下手。
第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零散,缺乏有機整合。具體表現為:首先,在對幼兒教師的職前培養中,開設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相關知識零散見于學前衛生學、幼兒園健康教育等課程。致使幼兒教師普遍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認識不清,常常出現重身體保健輕心理保健的現象,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教育活動或在其他領域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活動數量十分有限;其次,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凌亂分散,除健康領域課程之外,大多體現在其他領域課程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系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幼兒園教育之中(如性教育的缺失),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這導致幼兒園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大多只能借鑒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選擇的原則
第一,以促進幼兒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的內容為主線,適當擴展。我們已經明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為主。如張輝娟建構的幼兒園心育體驗課程內容包括自我適應和社會適應兩項主要內容。此外,研究者普遍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展,內容涵蓋了幼兒自我意識、意志品質、情緒情感、性教育、人際交往訓練等方面。一項在上海實施的國際性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比比和朋友”課程包括了感情、溝通、建立和破壞關系、消解沖突、面對改變和失去、面對新環境的策略六個單元。毋庸置疑,這些內容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作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第二,側重于預防幼兒可能在未來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而非解決幼兒已產生的心理或行為問題。需要明確的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應主要針對全體幼兒,側重于預防。對于個別化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予以個別輔導,而對于較為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教師不應也難以承擔相應的治療任務。及時識別并通過家園合作、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來解決這一問題才是更好的選擇。
第三,具有共性的、時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值得學習。雖然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都有其價值,但是價值大小不同。如針對兒童遇到的共性問題 “我是從哪兒來的”、“不開心怎么辦”等內容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就比以僅僅發生在少數幼兒身上的“攻擊”為內容的活動顯得更有價值。還有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出現的新問題,如過度依賴電視、電腦而出現的“電視孤獨癥”,大多數獨生子女自私自利、耐挫折能力差等都可以納入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中來。
第四,同一主題的教育內容可以在拓展教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的背景下反復開展。很多教師在找尋適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面存在困難。事實上,為廣大學者所認可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情緒情感教育可以在幼兒的不同年齡階段反復開展,但是在組織內容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如情緒方面的教育內容大概應遵循情緒識別―情緒表達―情緒調節這樣的順序。
參考文獻
[1]鄭曉邊.幼兒園健康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