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1 06:08: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營企業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近兩年我國經濟連續保持9.5%的高速增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以及經濟增長對投資、出口的過分依賴,經濟運行中資源、環境的制約日漸突出,中外貿易磨擦不斷加劇。為此,今年以來中央在繼續加強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在新的形勢和政策影響下,民營企業的發展情況如何,民營企業經營者對當前宏觀經濟走勢的信心如何,對國家宏觀政策和改革發展戰略有何意見和建議,受到社會各界包括政府決策部門的廣泛關注。為全面了解上述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企業委員會與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共同組織實施了“2005·中國民營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
本次調查以民營企業法人代表為調查對象,按行業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采用郵寄問卷的方式進行,于8月10日發放問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問卷1256份,其中有效問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為24.1%。通過部分未填寫問卷與填寫問卷企業的對比分析,未發現存在系統偏差。
本次調查主要涉及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上述行業的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70.5%、3.2%、1.7%、12.9%、3.1%、1.1%、2.2%。從企業的地區分布看,東部地區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20.2%和14.1%。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分別占6.8%、47.2%和46%。
本次調查的民營企業經營者96.3%為男性;平均年齡為48歲,其中45-54歲比重占四成,44歲及以下占1/3,55歲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超過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1/3;所學專業為管理類的接近一半,為經濟類的接近1/3;職務為企業董事長或總經理、廠長、黨委書記的占94.5%,其他職務的占5.5%。
一、經營現狀及發展趨勢
1、總體經營狀況趨于好轉、未來走勢謹慎樂觀。
關于企業目前經營狀況,調查結果顯示,44.7%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43%認為“一般”,12.3%認為“不佳”,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32.4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個百分點,表明民營企業經營狀況總體趨好。
與去年類似,不同類型的企業景氣狀況呈現明顯的差異,且今年的差異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好于中西部地區;大中型企業好于小型企業。
從不同地區看,調查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37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分別為22和26個百分點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個百分點。與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企業在發展上的差距仍呈擴大趨勢。
從不同規模看,規模越大,經營狀況越好。調查結果顯示,大型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49個百分點,中型企業多38個百分點,小型企業多25個百分點。
從不同行業看,今年企業經營狀況的差異明顯,與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變化。近年來的能源緊張造成的油、煤漲價使采掘業一直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促進了住宿、餐飲、租賃、商務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出口的增長給服裝、電子等行業的企業帶來了更多機會。
調查結果顯示,采掘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制造業中服裝、化工、有色、金屬制品、電氣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等行業經營狀況良好,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40個百分點以上。
與此相反,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房地產企業當前經營狀況差于2004年,認為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經營者比認為“不佳”的只多8.1個百分點,比2004年的結果少24個百分點;鋼鐵行業也由2004年的44個百分點降為目前的28個百分點。
2、產銷形勢較好,但產品價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響。
關于企業目前的產銷形勢,調查結果顯示,半數左右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的生產(服務)量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多近30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的調查結果大體相同,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從產品銷售價格情況看,超過四成的經營者認為價格下跌,比價格上升的比重高20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去年5個百分點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場競爭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市場的需求并不太樂觀。
分行業看,反映今年產品銷售價格上升的主要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而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等服務行業、制造業銷售價格則普遍下滑。
與此同時,由于受能源漲價等因素影響,超過3/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成本上升,比認為成本下降的多71個百分點。
在成本上升、價格下跌的擠壓下,民營企業今年的盈利情況受到一定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52.2%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盈利情況“好”(包括“非常好”、“比較好”、“有些好”),比認為“差”(包括“非常差”、“比較差”、“有些差”)的多4.4個百分點,比去年減少3.4個百分點;其中認為“非常好”、“比較好”的比去年減少7.8個百分點。
3、預期比較樂觀,未來投資信心依然較強。
盡管面臨成本上升、價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營企業經營者仍對未來表現出樂觀的預期。調查結果顯示,35.4%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四季度企業經營狀況將“好轉”,57.0%認為“不變”,7.6%認為會“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27.8個百分點,與去年大體相當,比國有企業高13個百分點。
從從業人數的安排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41.5%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計劃在近期“增加”企業的從業人員,46.3%計劃“不變”,19.6%計劃“減少”,計劃“增加”的比計劃“減少”的多近30個百分點。而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情況看,計劃“增加”的與計劃“減少”的均為22%左右,也就是說不能凈吸納社會就業人員。調查表明,民營企業已成為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
從投資計劃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61%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表示未來計劃投資額將“增長”,13%表示會“減少”,表示“增長”的比表示“減少”的多48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高1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區的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顯得比東部地區高,表示未來投資額會“增長”的比表示會“減少”的分別多54、50和45個百分點。
關于民營企業經營者有投資意向的地區,調查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為首選的地區,選擇比重為38.8%;其次為西部地區,選擇比重為29.1%;其他地區按投資意向的選擇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區(19.8%)、“環渤海”地區(17.2%)、“珠三角”地區(16.3%)和東北老工業基地(13.2%)。其中,近半數(47.2%)的東部地區民營企業經營者選擇“長三角”為首選的投資地區,選擇其他地區的比重差異不大;中部地區民營企業經營者主要選擇中部地區(32.8%)、西部地區(27%)和“長三角”地區為計劃投資的地區;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經營者則非常集中地選擇西部地區為計劃投資的地區,選擇比重接近七成,選擇其他地區比重較大的是“長三角”地區(21.2%)。
二、產品出口情況
1、民營企業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 TO之后,我國的對外貿易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近兩年(2003、2004)進出口總額年增長率分別高達37.1%和35.7%,今年1~8月為23.5%,其中出口仍達到32.2%的高增長。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47%的民營企業有產品出口;有產品出口的企業中出口額占銷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營企業超過三成;與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營企業產品出口量“增加”,比“減少”的多14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出口狀況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其中東部地區55%的民營企業有產品出口,中、西部地區有產品出口的民營企業比重分別為30%和33%;與去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民營企業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減少”的多21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出口“增加”的僅占27%,與出口“減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區出口“增加”的僅24%,反而比出口“減少”的少4個百分點。
2、中外貿易摩擦對部分行業的民營企業有較大影響。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總量的迅速擴大,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
中外貿易摩擦對民營企業的出口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今年以來歐美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對企業產品出口有影響,其中認為影響“很大”和“影響較大”的分別為3.5%和11.9%,認為“略有影響”的為35.4%。
分行業看,認為影響“很大”或“影響較大”的企業的比重較高的主要包括化纖(50%)、紡織(42.5%)、服裝(26.7%)、橡膠(25%)、鋼鐵(20%)等行業。貿易摩擦對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電子及通訊產品的出口廠家影響不太明顯,7成經營者認為“沒有影響”。
三、發展中的問題與障礙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轉型從兩方面促進了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同時,由于目前經濟體制尚處于轉型期,傳統體制的束縛尚未得到徹底清除,民營企業發展基礎的薄弱也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困難、問題和障礙。此次調查顯示,目前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融資困難、人才短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管理水平落后是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主要障礙。
關于什么是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礙,調查結果顯示,3/4的民營企業經營者選擇了“融資困難”,是所有選項中選擇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區選擇“融資困難”的比重更是高達八成。
除了融資難外,民營企業當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提高發展水平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關于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礙,66.8%的民營企業經營者選擇了“人才短缺”,55.6%選擇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52.2%選擇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選擇了“民營企業經營者素質有待提高”(見表10)。
2、民營企業外部信用環境、經營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國民待遇方面亟待進一步改善。
盡管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有了比較大的改善,但與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期望還存在一定距離,尤其在外部信用環境、經營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國民待遇方面需加強改善的力度。
關于外部信用環境,調查結果顯示,29.2%的經營者認為比去年“好轉”,53.4%認為“未變”,17.4%認為“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11.7個百分點,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減少8個百分點。
關于民營企業經營者人身安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7.2%的經營者認為比去年“好轉”,50.6%認為“未變”,22.2%認為“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僅多5個百分點。調查表明,在目前社會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情況下,如何保護好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民營企業對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真正實現公平國民待遇的期望越來越高。關于公平國民待遇,調查結果顯示,21.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去年“好轉”,63.7%認為“未變”,14.6%認為“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7.1個百分點,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減少15個百分點。
關于市場準入限制,調查結果顯示,34.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去年“好轉”,57.5%認為“未變”,8%認為“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26.5個百分點,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減少10個百分點。調查表明,在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實現公平國民待遇方面,民營企業經營者還抱有更大的期望。
3、資源瓶頸制約尤其是能源緊張狀況依然比較嚴重,民營企業發展方式亟待向集約型轉變。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瓶頸約束也越來越顯著。始于2004年的宏觀調控旨在控制經濟呈現的過熱的趨勢,并力圖通過轉變增長方式來緩解資源壓力。從一年多以前鋼材市場及“煤、電、油、運”普遍緊張的情況看,目前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
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49.8%)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鋼材市場的緊張狀況“趨于緩和”,36%認為“變化不大”,僅5.6%認為“更加嚴重”;29.1%認為目前電力緊張狀況“趨于緩和”,44.1%認為“變化不大”,25.4%認為“更加嚴重”;12.2%認為目前煤炭緊張狀況“趨于緩和”,35.6%認為“變化不大”,39.5%認為“更加嚴重”;4.1%認為目前成品油緊張狀況“趨于緩和”,22.4%認為“變化不大”,69%認為“更加嚴重”;12.5%認為目前鐵路運輸緊張狀況“趨于緩和”,53.5%認為“變化不大”,17.4%認為“更加嚴重”。
調查表明,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經過宏觀調控,鋼材市場緊張狀況明顯趨于緩和,電力有趨于緩和的跡象,鐵路運輸與去年情況相比變化不大,而能源緊張尤其是成品油緊張狀況有增無減
民營企業在對經濟的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加大了資源的壓力。調查結果顯示,與2004年相比,34.5%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單位產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多近10個百分點;36.7%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單位產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多近20個百分點;19.7%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單位產出的用水投入“增加”,與認為“減少”的大體相等。以上結果表明,民營企業發展方式亟待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四、對宏觀經濟政策和改革的意見建議
1、多數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松緊度比較合適或略顯偏緊。
經過一年多的宏觀調控,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明顯得到緩解,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形勢。與此同時,由于消費品價格漲幅的持續下滑,企業利潤增長速度的連續放慢,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應做適當調整以防出現可能的通貨緊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本次調查從民營企業經營者自身的角度對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松緊程度進行了評價。調查結果顯示,36.9%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偏緊”,39%認為“合適”,24.1%認為“偏松”,認為“偏緊”的比認為“偏松”的多12.8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總體來看,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比較合適,略顯偏緊,希望在繼續保持目前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礎上,適時適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預期房地產價格穩中趨升。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采取多項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區不斷飆升的房地產價格引發的房地產熱。民營企業經營者對房地產調控的成效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成效最明顯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產開發貸款”(45.6%認為“非常有效”,43.5%認為“比較有效”)和“限制新房轉手交易”(42.9%認為“非常有效”,41.9%認為“比較有效”);其次是開征房地產稅(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貸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應”(21.9%、44.7%)。
盡管房地產調控已取得明顯成效,民營企業經營者仍預期房地產價格呈上升趨勢。調查結果顯示,49.2%預期2006年所在地區房地產價格將“上升”,37.5%預期“持平”,13.4%預期“下降”,預期“上升”的比預期“下降”的多36個百分點。分地區看,中西部地區經營者預期所在地區房地產價格將上升的比重分別為57.4%和54.2%,明顯高于東部地區的45.7%。
為了進一步了解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實需求,本次調查還了解了民營企業經營者“所熟悉的人當中最近一年內購買住房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八成民營企業經營者反映其熟悉的人當中最近一年內購買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購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處于“閑置”狀態。調查表明,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有著比較旺盛的現實需求,買房投資或投機的比重并不高。房地產業仍將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
3、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對政府轉變職能期望較高,希望金融、財稅體制改革取得突破。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民營企業在招工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七多七少”的現象,即:一是主觀上選擇外出打工的青年農民工多,而真正愿留在家務工的人員少;二是重大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期間,前來參加應聘求職的人員多,平時則較少;三是在招聘現場,前來咨詢或抱著試試看而“無所謂”心理的人員多,而誠心前來應聘且合乎廠方招工條件的人員少;四是有些企業在招收工人進廠前的承諾多,而待工人進廠后全面履行進廠前的承諾比較少,有的即使落實也大打折扣或再抬(設)“門檻”;五是有些為企業招工的單位或責任人在工人進廠前服務的時間多,待工人進廠后的服務時間就顯得少,甚至有的單位在工人進廠后不聞不問;六是企業主要重點考慮自身利益的廠家多,而真正考慮如何改善就業環境而吸引民工前來就業的措施少;七是全縣普遍存在“缺工”的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多,而不缺勞力的企業少,甚至可以說,至今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滿員”。
二、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縣企業招工情況之所以存在以上“七多七少”的問題,我認為既有主觀的原因,更有企業客觀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勞動力轉移之規律使然。具體說來,筆者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習慣性思維模式所致。認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所以一提打工,總是把外出為第一選擇,總認為“外面的世界就是更精彩、外頭的月亮就是更圓”,對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期望值高。所以民工外出打工可謂“熱心”,而在家打工則“無心”;二是企業招(用)工經驗不足所致。從而演變成“工人進廠留不住,企業無工(人)心里慌”的惡性循環,導致產生民工進企業”進了走,走了進,真正安心留下的無幾人”的現象;三是就業環境因素所致。就業環境包括廠家地理位置、工資待遇、生活、人文環境等。農民工是最講實惠的,“好”的就業環境自然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工人,反之,差的環境必然使工人選擇“外出”;四是務工者的家庭因素影響所致。大部分選擇在家務工的工人,大都是從照顧家庭和地域位置的角度上考慮而選擇“留守”的,反之撇開家庭因素的束縛,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外出”。
三、建議和對策
勞動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地方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營企業的興衰,勞動力起到關鍵性的決定作用,企業要發展,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切實解決招工難的問題無疑要擺到重要的位置。如何破解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是用工企業還是招工服務單位,都應尊重和順應勞動力轉移的規律,從改善就業環境入手,力促“寒”巢變“暖”,因為,巢若變暖鳥自歸嘛。
(一)完善用工制度,堅持做到一個“新”字。
即建立和出臺多個包括勞動力培訓、勞動力轉移、農民知識化工程、再就業培訓等相關的制度,努力擴大培訓受益面,讓大量剩余勞動力變成“富裕”的勞動力,這樣為企業招工“儲備”了大量有一定素質和技能性的勞動力。在此基礎上,勞動就業部門應以鄉鎮或培訓技術工種為單位,推行對全縣外出務工務工人員和參加過培訓的”富裕”勞動力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檔案”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從而達到減輕企業招工難度和減少農民工找職的“盲目性”的目的。比如,龍崗鄉自2005年始就實行對外出務工一年以上的2000余名務工人員建立“就業檔案”制度,既減少了農民工就業成本,又創新了用工方式,為企業用工儲備了大量的“富裕”勞力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改善就業環境,堅持做到一個“優”字。
即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思想,把改善就業環境作為破解民營企業招工難的首要問題來抓:一方面,抓好“軟環境”建設,即出臺一系列與農民工進城務工有切實利益的子女入學、醫療、戶籍、住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保證農民工進城后“歡心”,進廠后“安心”;另一方面,抓實“硬環境”建設,即大力改善工廠配套設施及與之相配套的生活、文化、工資福利、交通、治安等方面環境的建設,達到以“環境”吸引農民工,留住農民工的目的。比如,今年2月,麗百佳針織公司為本企業夫妻員工提供房租補貼的做法,就是一個值得借鑒好例證。
(三)規范用工行為,堅持做到一個“誠”字。
即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長效用工跟蹤管理機制,勞動就業部門應不斷加大勞動保障和用工監督制度,全面監督和要求用工企業與進廠員工簽訂勞動保障合同,并保證工人的合法權益在進廠后得到充分全面維護,同時保證用工企業在招工前的承諾在工人進廠后得到全面兌現,以杜絕員工進廠時“熱心”,進廠后“冷心”的現象發生。往年,個別民營企業發生了少部分工人停工討“說法”事件,就充分反映和暴露了某些企業用工行為的弊端。與此同時,招(用)工單位和就業部門還可根據企業的特點,組織企業內部員工開展經常性的員工評優創先活動,以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比如,今年“五一”期間,普天電子廠組織本廠200多名優秀員工外出旅游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四)強化招工職責,堅持做到一個“熱”字。
即建立一套完善的經常性的考核評比制度,轉變招工單位觀念,靈活下達各單位招工任務,不斷增強負責企業招工單位的職責感,使其為企業招工工作由“突擊性招工”變為“經常性招工”,工作考核也由“定期考核”變為“經常性督查評比”,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一些為企業招工的單位為完成任務而產生的時“熱”(工人進廠前)時“冷”(工人進廠后)的工作作風。前段時間,筆者下到一些民營企業調研企業時,感觸最深的就是經常聽到和看到一些招工任務完成較好的單位,本著對本單位負責招進廠的工人的一種自始至終的負責態度,不是等工人進廠后就撒手不管,而是”熱”字當頭,及時主動地指定責任干部,建立了“一對一”的跟綜結對幫扶機制,以提供經常性的全程”熱”服務,從而保證了一大批進廠工人能夠“穩留”企業。
1、全市民營企業的總體情況。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采取多種鼓勵政策,因勢利導,推動了我市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據市個私辦統計,截至 年8月底,全市新發展私營企業11027戶,平均日增私企46戶,新增民營企業注冊資本金422.8億元,新開工投入5000萬元以上項目286個,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3.54%、67.65%和143%,各項主要指標全面超序時。我市民營企業家隊伍不斷壯大。
2、對民營企業家的初步認識。通過與近30位民營企業家的座談,我們感到他們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能吃苦。創業的艱辛是我們很多機關干部無法體會到的。在高郵市湯莊鎮,宏達標準件的徐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學文化,最初的廠房僅是自己家的廚房,做到目前業內全國第14位,從家庭小作坊到規模企業,他們付出的艱苦努力使我們深感震撼。二是敢冒險。創業就意味著冒險。這種風險不僅是財產上的損失,也會導致精神上的打擊。但只有具備一定冒險精神、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果斷決策,才能搶得先機,獲得成功。江蘇中顯集團是維揚區一家從事冶金水電液壓機械、冶金環保設備生產的企業。 年投入1400萬元,新上砷化鎵項目, 年投產,目前產銷規模1000多萬元。砷化鎵被廣泛運用于微電子、光電子領域,其生產技術是一項全球性的頂尖技術,中顯集團的袁總正是用這種冒險精神,抓住機遇,投入生產,搶占了市場。三是善借力。許多民營企業家逐步認識到僅靠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已無法做大做強企業這個現實。前面提及的江蘇中顯集團,專門聘請了總經理負責企業的日常管理;高郵市湯莊鎮的朝陽集團的陳總,注重與大財團、設計院、高等院校的合作,進行產學研結合,獲得資金技術上的支持,為生物質電廠配套服務,生產相關設備。四是有困難。調研中,民營企業家反映的困難主要集中在用工、融資等問題上(在這方面,我們企業一組和三組的同志已經作了專門的分析,并提出建議)。
當創業一代不可避免地老去,家族企業如何傳遞至下一代的手中?他們有沒有合適的傳承對象?他們是否為兒女規劃好了傳承路徑,以使其得到足夠的能力、閱歷和駕馭一個企業所必需的權威?
對于財富的新主人,當一份厚實的家業伴隨著沉甸甸的責任呼嘯而至,他們準備好了嗎?是躺在財富上睡大覺,愛咋咋地,我就是個二代;還是以模糊的面目隱身于父母成功的蔭庇之下;亦或努力尋找存在感,利用已有資源,刻畫屬于自己的財富坐標?
《福布斯》最新的“中國現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聲稱交接班正式進入熱潮期,由二代接管的企業經營業績普遍不如由一代掌控的企業。
這是《福布斯·中文版》連續第四年對中國上市家族企業進行調查。所指的家族企業,是企業所有權或控制權歸家族所有以及至少有兩名或以上的家族成員在實際參與經營管理的企業。
調查顯示,截至今年7月31日,A股上市公司共有2470家,其中1431家為民營公司,這1431家民營企業中又有711家民營上市的家族企業,占比為49.7%。
“以前是兄弟幫和夫妻檔,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二代開始進入企業交接班。”福布斯中文版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3年起,隨著第一代企業家年齡的增長,父(母)子(女)的關系數量首次超越了兄弟幫,以將近4成的比例成為第二大親屬關系。調查顯示,家族企業中,父女/母女關系增長到17.7%,女婿/兒媳的數量超過2012年的2倍,甥舅/叔侄和二代姻親數量亦有顯著增長,家族企業兩代人交接班的態勢已日益明朗化。
負責這次調查的世界銀行宏觀增長局局長大衛。道勒接受本刊專訪,詳細解讀中國的地區投資環境競爭力。
《財經界》:中國各區域的投資環境相比較而言,比如東北地區、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地區、西南地區,哪些地區投資環境更有吸引力?
大衛:投資環境最好的是長三角地區,珠三角也有一部分地區投資環境不錯,比如江門。這些城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礎設施很完善,法規環境也很好,使得企業能夠方便注冊、很快的發展起來。
當我們的調查往西部推進時,發現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也還不錯,但是相對有所下降。同時體制環境存在一些缺陷。像南寧、昆明、貴陽這樣一些更靠近內陸的城市,其基礎設施薄弱的地方就更多。
《財經界》:您能列出中國投資環境最好的3個城市和最需要改善的3個城市嗎?
大衛:最好的3個城市杭州、上海、江門,最需要改善的是昆明、貴陽和蘭州。
《財經界》:這次調查中,江門的得分是A,而北京的得分是B+,江門的投資環境比北京還要好?
大衛:這可能與調查針對的行業有關,我們更多的調查選擇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紡織、成衣,而這些企業很少被吸引到北京。實際上,這也是聯合國公布投資環境好壞的一個趨勢,它公布的全球10大投資環境最好的城市通常都是中小城市。這些中小城市正在成功的改善自己的投資環境,也在大量吸引外資的投入。
《財經界》:地區的投資環境是應該完全靠政府來解決嗎?
大衛:在投資環境方面討論的許多問題實際上都和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有關,這首先是和政府直接相關的,像交通基礎設施、企業注冊所需的時間。但從企業層面來說,確實也有許多問題值得考慮,比如中國某些城市,企業為提高員工素質而進行的培訓就蔚然成風,事實上這使整個經濟都受益,所以我想需要一些企業或者一些類似的行業協會來做這些事情。
《財經界》: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投資環境如何?
這次世行選擇了25個國家進行調查,在25個國家中,中國所處的地位是相當之高的,我們認為只有馬來西亞、泰國的投資環境優于中國。但投資環境是個綜合的領域,中國在某些方面特別強,在某些方面則還不足。對中國而言,最強的是基礎設施,尤其是很多地區已經為企業起步奠定了很好的機制。最弱的還是融資渠道。在一些經濟比較成功的地區和國家,銀行的貸款體系更多的是支持成功的企業,在中國情況卻很特殊,很多國有企業業績不佳,但他們卻得到了很好的貸款,而很多民營企業業績很好,卻得不到貸款的渠道。
我有一個建議,能不能將國有銀行的一部分分解成很多小部分,這些小部分能夠引進外資成為合資的或者股份制的公司,由他們來增進競爭機制。
《財經界》:中國這樣發展中國家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美國這樣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水平?
大衛: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美國內部也存在很大差別。美國也關注如何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如何使城市之間的差別得到進一步縮小。
實際上,美國和中國存在的問題非常類似,比如美國有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質量下降很快,而有的城市卻在這方面迎頭趕上。有些城市腐敗的程度非常高,這使企業注冊的成本更大,難度更高。
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情況的調查報告
北安市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充分發揮民商事審判職能作用,摒棄就案辦案,孤立辦案的思想傾向,加大服務力度,切實把辦案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一到支持和保障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上來。為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現對服務企業發展,提供法律服務情況做出歸納總結。
一、制定措施,為企業提供優惠政策。
為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北安市人民法院制定了《北安市人民法院為改善經濟發展環境服務的規定》,對涉企案件實行了層層負責和“三個一樣”的方針,即: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一樣,大企業和小企業一樣,外地企業和本地企業一樣。對外來企業投資者實行“三優先”政策,即: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對危困企業訴訟案件采取了減、緩訴訟費用的優惠政策。為服務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 大膽適用簡易程序,降低企業訴訟成本。
為提高審判工作效率,縮短企業涉訴時間,我院在涉企案件的審理中,大膽適用簡易程序。在審理60 起北安市自來水公司與各單位及個人供用水合同糾紛案件中,民二庭大力推進適用簡易程序,以此降低企業訴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其中53%的案件在半個月內審結,75%的案件在1個月內審結。極大縮短了企業的訴訟時間,保證了企業正常工作的開展。為北安市自來水公司收繳水費在時間上贏得了主動。
三、 加大調解力度,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不受影響。
在涉企案件的審理中,民二庭充分運用調解手段,加大調解力度,及時為企業清收債權或為困難企業減輕還債包袱,對于企業作為被告的案件,慎重采取調解手段,促進原本對立的糾紛雙方達成分期還款協議,以減輕企業經濟負擔。對涉及查封企業財產的案件,盡量采取活封方式,避免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受到影響。如在審理李某與北安市交通局大修廠承包合同糾紛案件中,面對北安市交通局大修廠職工集體上訪的矛盾局面,我院民二庭適時采取調解手段,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了和解協議,既緩和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穩定了職工情緒,又保證了北安市交通局大修廠的正常運轉,達到了“三贏”效果。
四、 發揮司法建議作用,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意識,促進企業依法經營和管理
我院民二庭結合在審理中國農業銀行北安市支行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發現的問題,積極提示農行等金融機構:注意對“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式的數個企業之間相互擔保現象的審查,正確估計擔保企業的還貸能力;對貸款期限屆滿后借款人拖欠不還的,及時提起訴訟,以免借款企業因經營不善降低還債能力;控制借款人以經濟困難為由提出“借新還舊”的方式達到延長貸款期限的目的,以免加大信貸風險等。促進農行等金融機構建立現代管理理念。此外,民二庭還主動邀請企業人士召開服務企業發展座談會,征求他們對審判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審理案件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向企業提出司法建議,幫助企業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避免企業在經營中遭受不法侵害。積極為北安市自來水公司、北安市熱力公司、北安市特鋼廠、北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網通公司、聯通公司等10余家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制教育服務,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依法經營和依法管理。
五、 強化宣傳,加大有關破產工作方面法律、政策的力度。
我院以民二庭為主,專門組成法律、政策宣傳小組,為配合首鋼慶華工具廠破產案件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首鋼慶華工具廠的干部和職工中,做了廣泛深入的破產法律、政策知識的宣傳工作,使廣大干部群眾人人懂得破產法,了解有關政策,清楚認識到破產制度的積極意義,并對自己在破產工作當中的權利義務做到心中有數,穩定了職工情緒,為首鋼慶華工具廠破產案件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 服務企業發展,提供法律服務的幾點建議。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德性養成是第一重要的事情。鑒于眼下“富二代”時有驚人之語、驚人之行,其教育引導已不僅僅是家庭問題。不久前有消息說,江蘇常州市鐘樓法院對出賣人體器官案的團伙8人進行了公開審理,發現有一個富二代,只因和父親慪氣而找他要賣腎;最近,安徽又有富豪父子開寶馬奔馳街頭對撞,讓人大跌眼鏡。
“慪氣賣腎”,父子對撞,千古奇聞。這事兒就發生在富二代的身上。盡管數日前,溫州青年會會長周克力在“2013APEC青年創業家峰會”主題對話中稱,“可以自豪地跟大家說,99%的富二代絕對是優秀的,我們只是其中的萬分之一”——但在公眾或輿論的價值評判中,這個“99%”顯然有點像699萬應屆畢業生壓力下特好看的“高校就業率”。今天,我們關注富二代的教育或素養問題,顯然不是杞人之憂。去年底,《福布斯》中文版的“中國現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在滬深以及港交所上市的1394家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占比接近一半,在這684家上市的家族企業中,僅有7%的企業完成了二代接班。
古話云,富不過三代。個中原因,其實托爾斯泰說得很到位——“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而只有錢,就是暴發戶了。”中國不缺暴發戶,缺的是敬畏權利、憫恤悲苦的貴族。這是亞洲不少國家的通病。韓國近日也掀起了對富人特權階層腐敗的批判風潮。韓國《周刊朝鮮》28日撰文指出,部分特權階層的貪婪正在動搖韓國社會的根基,并詰問“如果部分特權階層的腐敗行為擴大至作弊入學、國外生育、免服兵役、境外逃稅,那么韓國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值得鏡鑒的是西方國家,在我們將依靠父輩家產而擁有財富的人稱為“富二代”的時候,英國也有一個類似的詞匯:“Yawns”(Young and Wealthy but Normal)。它的意思是“年輕、富有,但為人低調”。早在2007年,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專門創造了這個詞,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曾通過多個歐美社會的典范例子,對該詞進行深入解釋——“年齡在20到40歲之間的財富新貴,生活樸素且關注環保,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價值認同是有事實支撐的,譬如在英國,就算是王室,威廉及哈里王子也都要按照規矩,和普通年輕人一樣按年齡階段參軍訓練,唯一的優待就是在軍營中可以有一個單間居住。不難想見,在這樣的教化及約束之下,富二代還會飛揚跋扈、叛逆乖張嗎?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沒有“龍生龍鳳生鳳”的邏輯,貧窮逆襲成為可能、富貴世襲成為恥辱。那么,富爹在教育富孩子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更多的憂患意識及前瞻意識,不會放任特權色彩的溺愛去傷害孩子,更不會任其虛擲公共資源而喪失恥感,因為真正的愛,是要讓富二代沿襲其創業與拼搏的精神,而不是躺在有限的財富上與世界梳離。有幾點是肯定的:一者,富人的價值,只有得到窮人的尊重,才能兌現為公共福祉;二者,財富要想走得長遠,必得深諳“和融兼濟”的道理,在三次分配中不昧公平與正義。
高爾基有言,“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是國家的一樁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富二代是垮掉還是站起來,需要的不僅是富爹的才能與知識,更需要制度設計從全局的高度,取長補短、嚴苛權責,讓一切財富衍生的罪惡,滅失在公序良俗的邊界之外。
本次調查,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40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58665名,訪問涉及33 個大行業5800 家聘用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業。
需求:民營超出外企
5800 家受訪企業中3515 家聘用了2005年畢業生后,計劃在2006年再次招聘畢業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確招聘人數,提供空缺職位60000~65000 個,平均每個企業需要19.4~23.5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計劃招聘人數超過100人的企業只有148家。中興通訊股份計劃在全國招聘3000名畢業生,是受訪企業中對畢業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營企業計劃招聘 28750~30500 名畢業生,超出了外資企業22800~23500 名大學畢業生的人才需求
計劃招聘畢業生最多的五大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電子技術、快速消費品、生物制藥和房地產,需要人數38600~39500 個,僅青島啤酒股份一家就計劃招聘1000名畢業生。此外盡管受訪的零售、汽車制造和保險行業的企業分別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單個企業招聘的平均人數最多。蘇寧電器計劃在全國招聘畢業生1000人,上海易初蓮花計劃招聘400人;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需要畢業生500人。畢業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業依次為通訊電信、金融證券、計算機、互聯網和貿易。
有2300多家企業的人事經理對2006年能否招募到適合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不敢樂觀”,超過招聘企業總數的60%,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35%的企業則表示“虛位以待,職位長期有效”。
企業最缺銷售人才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據說有保險公司到一家重點大學聯系校園招聘會的事宜,就業指導辦公室的老師直接勸企業放棄,因為沒有畢業生愿意畢業后做保險業務代表。
《調查》發現,企業最缺銷售人才,提供空缺職位29680~30350個,其次是技術研發和應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產制造和工程、工藝設計和市場廣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計劃招聘2006年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中,2866家有意讓畢業生做銷售工作;148家招聘規模超過100人的企業95%以上招聘畢業生擔任營銷職能。但是畢業生愿意從事的工作職能前五位分別是技術研發、市場廣告、人力資源管理、貿易采購和行政后勤,盡管愿意從事銷售的人數排名第八,但是相對30000多個空缺職位,5477張投票實在太過渺小。
批發零售、保險、生物制藥和房地產行業最缺銷售人才。
在生物制藥行業,由于行業競爭激烈,人員流動率高,很多跨國企業都想招聘大學畢業生,培養和儲備銷售人才。生物制藥的銷售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藥理知識,但是很多醫學院的畢業生表示寧愿在小醫院拿低工資,也不想到跨國公司任醫藥代表。
前程無憂的另一份《薪酬報告》顯示,入世后中國服務業需要一大批兼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營銷人才,他們是市場和收入的保證。一個汽車高級銷售經理的年薪約50萬元,優秀的保險業務代表年薪可達百萬元,但這樣的人才往往有價無市,企業苦尋而難得。
北京、上海、廣東:只進不愿出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為2006年應屆畢業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區(地區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其次為浙江省和江蘇省。盡管畢業生以“經濟發達、機會多、平均收入比較高”為選擇工作地區的第一標準,但是在這三個地區選擇如此集中還是令人吃驚。每個參加調查的畢業生可選取1~3個愿意工作的地區,上海得票46399,北京38739,廣州35312,而浙江和江蘇分別為 12458 和12432。參加調查的上海、北京和廣東的畢業生共15308人,占調查總人數26.1%,愿意去這三個地區之外工作的人僅15.0%,很多畢業生重復填寫三個一樣的地區,以顯示自己只愿意在一個地區工作。
校園招聘會成本不菲、效果有限
《調查》顯示,參加校園招聘會、瀏覽工作網站和搜索目標企業是畢業生獲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畢業生對在校舉行企業招聘會的態度冷熱不一,即使是跨國的、知名的大企業,學生也未必一貫捧場。
對40所全國重點學校的了解發現,本屆進校的企業數量普遍超過上屆,盡管很多高校組織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會,但是更多企業愿意舉辦自己的單場招聘說明。許多高校一時會場、教室告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窮于應付,辦公室里海報、宣傳單堆積如山。粗粗算來,如果一家企業在上海、北京和廣州分別舉辦兩場招聘會,計劃招聘100名學生,那么僅就海報、宣傳頁、橫幅和展架等制作和分發,加上招聘會場租金、差旅費等成本就超過10萬元,用于每個候選人的費用不低于1000元,而之后的筆試、面試等費用也不少。
盡管企業耗資不菲,但是招聘會冷場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其中不乏一些財富500強企業。《調查》也顯示,畢業生求職時會優先考慮“在校園開招聘會的企業”,認為這樣的企業通常待遇不錯,有針對畢業生較好的培訓和發展機會。
但是,通過校園招聘會進入理想企業的畢業生畢竟是少數。對2005年聘用應屆畢業生的5800家企業調查發現,base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的企業(總數2300家)45%以上事先沒有招聘畢業生計劃,聘用應屆畢業生的原因是“企業不特意招聘也不拒絕畢業生,他正好符合了企業的需求條件而被錄用”。
1000元是畢業生求職底線
畢業生在求職時首先著眼發展比較快的行業和企業,認為“會有比較多的空缺職位,提供較大的個人發揮空間”,求職也相對容易些。工資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畢業生看重的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考慮被放在了第五位。
全國范圍,畢業生對于收入的預期以1001~2000元者居多,占參加調查學生總數的35.1%,有11.7%的畢業生希望畢業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過5000元。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畢業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60.5%的上海、北京和廣州高校畢業生表示不會考慮月薪低于1500元的工作。其他地區畢業生求職的收入底線多數設在1000元,低于這個報酬則寧可待在家。
讓我們看一下是那些行業的工資在增長吧。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04年,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16個行業中,工資較高的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且保持了較快的工資增長水平,這些行業的人均工資達到了36408元;工資增長排在后面的則是農林牧漁業等行業,它們的職工工資為15450元。顯然,工資水平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勞動者所處的行業和領域。若是一個勞動者供職在壟斷和特權的行業,那么他的收入比較高,而如果處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一般服務業,那么他的工資則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換一個單位工資就會漲幾倍”,往往是中國行業工資差距的形象反映。
應該說,這種工資差異的背后顯現的是產業效益的不同,不同的工資標準說明了企業效益的不同,效益好的企業自然分配給職工的工資比較多,諸如電信、石油電力、交通運輸等企業的效益,近幾年來一直處于較好的增長。在美國,產業工人的平均年薪是四五萬美元,還有完善的醫療保險。美國通用汽車公司60萬員工生產907萬輛汽車,平均每個員工創造25-34萬美元的產值。這種高工資是保持高生產率所必需的。而中國職工工資相對較低,是只因為我們的企業生產效率遠遠不如美國。因此,我們工人的低工資和惡劣勞動條件就不難理解。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中國不同產業的不同效益呢?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壟斷行業、國有企業職工工資增長較快、效益好,而一般性行業、非壟斷行業則相對工資增長較慢、效益差。因此,造成這些產業的效率不同的原因不是自身經營的好壞,而是他們本身所處的地位不同。
大多民營企業無論是擴大原有的企業經營規模還是投資另一家科技型企業,更傾向股權投資。對10家大型民營企業調查顯示,9家表示股權投資是其對外投資首要考慮的因素,還有1家企業表示,鄞州區政府積極推動該企業上市,由于不愿意股權被引進的風險投資稀釋,且擔心上市后失去公司控制權,政府推了三年上市計劃,但該公司仍沒進行上市籌備。有83.2%的中型企業表示,股權投資是其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考慮。小型企業和微小企業更要求對公司保持絕對的控制權。同時課題組通過天使引導基金了解到,一些天使投資人很樂意投資的科技項目,由于創業者考慮到天使投資的介入會稀釋股權,而放棄了天使投資的融資計劃。
1.2民間借貸是個人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主要方式
居民個人可以通過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和債券進入科技創新領域,但由于前幾年股市低迷,居民購買股票的熱情降到谷低;可以通過將資金存入銀行進入科技創新領域,但由于銀行更多地將資金貸給了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以致很少有資金進入科技型中小企業;居民可參股企業進入科技領域,但由于對科技領域的不熟悉及高風險的恐懼,創業及參股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較少。而我國民間金融市場發達,依靠地緣、血緣、親緣、業緣關系,形成了各種形式的合會、私人錢莊、民間集資等,民間借貸成了居民一種重要的理財工具,科技型中小企業對民間資本也很依賴,進而導致民間借貸是個人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主要方式。
1.3民間資本投資科技創新領域意愿下降
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產業沖擊、房地產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民間資本在投資中受到了重創,因而投資變得謹慎。寧波民間資本主要在服裝、電器、玩具等行業上發展起來,金融危機后,這些行業出口萎縮,新的經濟增長點仍在摸索中,民間資本投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2013年寧波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規模以上產值3304.5億元,同比增長2.4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高技術產值分別同比下降8%、7%;出貨值934.9%,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2014年寧波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民間投資1955.0億元,增長12.6%,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9.0%。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明顯,全年比上半年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下降了1.7個百分點。
2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存在的障礙
2.1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受到歧視
盡管國家一直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但是更多停留在政策層面,在實踐中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仍存在著許多的歧視。第一,行業準入存在歧視。根據中國社科院的調查,全社會80多個行業中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只有41種,而外資卻能進入60多種。如為科技創新提供金融支持的風險投資和科技融資租賃公司,基本由政府和外資主導,民間資本較難介入。第二,資助扶持政策方面的歧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執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各省市激勵引導民營科技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重要舉措之一,對促進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2008年以后,除江蘇、上海、武漢等極少數省市還堅持一些優惠稅收政策外,其他絕大多數省市已不再執行了。2008年底國家稅務局出臺了116號文件,規定享受加計扣除政策的只能是高新技術企業,把大部分中型科技型企業和所有小型科技型企業排除在外。第三,融資方面存在歧視。貸款門檻過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抵押物難以達到貸款要求,即使符合貸款條件,銀行也不愿意貸款給科技型中小企業,而風險投資公司與科技融資租賃公司又由政府和外資壟斷,民間資本沒有話語權,民間資本也就難以進入科技型中小企業。
2.2科技創新的高風險讓民間資本望而卻步
民間資本從小作坊和勞動收入中形成,在改革開放初期大好機遇中得以快速積累。有很強的盲目性、投機性和短期逐利性,熱衷于房地產、礦業資源、農產品這樣簡單,不需要很多專業技能,快進快出的投資領域。而對于投資周期長、風險高、技術復雜的科技創新行業,民間資本擁有者沒有信心。他們普遍缺乏科技創新意識,缺乏科技方面的專業技能及對科技創新前景的把握,對于科技創新不敢涉足,對高風險的科技創新領域有很強的規避意識。2014年,寧波市新設企業數量較多的是批發和零售業,共14152戶,制造業8843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407戶。從同比增速來看,新設企業增長較快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分別增長126.6%、88.1%、66.1%。制造業的新設企業數遠遠低于批發和零售業,說明民間資本還是傾向于投資熟悉的傳統產業。盡管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設戶數增長超過100%,但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門檻低,不需要很多的資金,不需要廠房,只要一間辦公室,也不需要特別高端的技術,且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等因素推動。
2.3信息不暢導致進入障礙
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其中一個障礙是信息不對稱。民間資本急于尋求有前沿科技的投資項目,苦求不得,而很多好的科技研究成果卻因缺乏資金難以實現成果轉化。據調查,民營企業主要通過生意場上的朋友了解投資信息,占到了63.3%;其次是媒體,主要是互聯網信息,占到了41.8%;有17.1%的企業通過政府部門獲取信息;而通過中介機構獲得投資信息僅占7.6%。55.7%的企業表示在投資科技項目時,沒有進行市場調查、技術分析等可行性研究,看到周圍的朋友這樣做利潤豐厚,就跟著投資。正是因為信息不暢,導致民間資本難以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即使進去了,也因為信息源缺乏科學依據,產品簡單復制、投資失誤或盲目跟風。最典型的案例便是2010、2011年光伏產業的盲目擴張。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被定位為十大產能過剩行業之一。但由于當時的暴利和行業的紅火,大量民間資本瘋狂進入,各地大量的民營燈具、文具、打火機企業也紛紛追逐光伏產業,最終導致產能大量過剩。
2.4全社會科技創新環境不佳阻礙民間資本進入
在經濟轉型期中,我國過快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全社會普遍較為功利浮躁。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以致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意愿和動力,市場流行一句話:“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企業花巨資進行的科技創新,很輕松地被其他企業仿冒、假冒。每年廣交會涉嫌侵犯知識產權案件高達幾百宗,專利案件是主要投訴類型,占總投訴量的60%以上。江蘇紫陽假日臥室用品有限公司發明了一種高科技的“三明治復合席”并申請了國家專利。產品一問世,遭到40多家企業非法仿冒的群體權。《中國知識產權藍皮書》公布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88.44%的人購買過盜版的書籍、影像制品或電腦軟件;57.88%的人買過假冒名牌商品。為了停止中國侵權,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發動機技術、航天技術、飛機制造、遠洋過渡、電子偵察、光熱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