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5 07:42: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字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學說,人的需要存在先后和高低順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已經逐步滿足了自己對物質的需求,那么對更高層次的精深需求也就成為追求的目標。所以,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不能僅停留在介紹產品的功用和質量方面信息的快捷獲取,更多的應該是給受眾帶來精神愉悅和審美認同。要獲得這樣的審美享受和情感上的滿足,就需要不斷的增加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畢竟,任何民族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特定的感情,其設計活動以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定能引起受眾的共鳴。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厚的思想內涵,書法在其生成與發展過程中,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書法藝術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而漢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相對于其他文字來說,其可塑性較強。同時,因漢字本身是中華名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中國書法在其生成之時便沉淀著歷史文化的印記。其次,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給書法家以啟迪與滋養,使得大量的藝術形象能在無形中融入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再次,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帶給書法藝術的是空前巨大的影響。它對書法思想、書法精神、書法審美以及書法創作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沒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哲學、美學精神,便沒有特有的中國書法精神;沒有對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哲學、美學的理解,對書法精神的理解也將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書法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哲學以及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燦爛的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特色藝術。筆者認為,設計也是一種文化創造,其目的也是要傳播中國文化,而中國書法恰好能將民族文化精神給予合理的詮釋。因此,書法藝術理應成為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至關重要的元素。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運用書法字體,與圖形相結合,彼此交相輝映,為視覺傳達設計平添一種藝術的靈氣與文化的意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3)。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青少年對書法的把握與書寫顯然沒有網絡那般有吸引力,這顯然是應當引起重視的問題,因此,將書法與視覺傳達設計相結合,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書法藝術的存在空間。同時,若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網絡、商品包裝、書籍等到處都能見到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書法,則為不懂得書法藝術欣賞的青少年提供書法欣賞的環境,使其能從設計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感受到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進而漸漸領略書法藝術的真諦而喜歡上書法。當然,設計者在將書法藝術與平面設計相結合時,需打破常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利用計算機等現代科技進行調整布局、變換色彩等設計,達到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
書法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創新運用
近幾年來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對于書法藝術的運用日漸增多,這也暗示著書法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廣泛前景。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無論是包裝、裝飾、標志、書籍、招貼、展示、廣告、影視節目、動畫以及舞臺背景等設計中,都有借鑒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大大拓寬了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
那么如何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創新運用書法藝術?首先,設計從業人員的設計觀念要與時俱進,自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書法的學習。只有當設計者領悟了書法藝術,運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將書法藝術的富有個性和充滿生命活力的線條與視覺傳達設計結合,從而傳遞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次,設計者對不同書體的書寫特征要有清楚認識,通過對設計對象的特征。如隸書,筆劃蠶頭燕尾,通過筆墨的肥瘦方圓,或伸,或屈,使文字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行書則行飛自如,瀟灑飄逸,筆未落,意先存,氣勢蘊蓄。
因此,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者要對書法藝術進行深加工處理,找尋更貼切的符合受眾視覺審美習慣的表現形式來傳達設計作品的信息,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以下是兩種具體的書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1.替構
這里說的替構,是指將書法字形分解開,并將其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物象代替,借以構成新的形象,并賦予這種經替換后的整體形態以新的含義。如圖4,是余秉楠先生設計的招貼《家》,將“家”字最后一捺借寶島臺灣的地形輪廓替代,寓意中國海峽兩岸是一家,是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傳達出極強的民族情感,深化了主題思想。
2.符號化結構設計
中國的漢字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象形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有其獨特的造型之美。那若將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中的抽象元素(如各種筆畫)通過簡化來創新運用,設計作品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東方文化韻味。比如在書體的運用上,篆書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古樸感,其圖形的抽象趣味在近代的圖案表現上已經被藝術化。在當代設計中,尤其是國內視覺傳達設計中,多把篆書應用于賀年卡、請帖、徽章圖案等設計。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會徽將書法藝術巧妙的運用到標志設計中。
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跨越式進步,計算機和科學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而由人類智慧和高新科技相結合而形成的數字內容產業相對應的得到飛快發展,并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到新世紀知識經濟的頂梁柱產業。眾所周知,數字媒體是以數字化的文字、聲音、圖像、圖形、動畫和視頻影像等作為信息載體,從而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傳播和發展。而數字媒體藝術基本特征為:交叉使用網絡媒體,里邊包含了電腦動畫的制作、影視廣告的拍攝、數字音樂的播放,還有諸如網絡游戲、模擬現實、網絡行為藝術、錄像、互動裝置和DV(數字視頻)等。本文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特點,在教育中的應用,就業方向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 形式 爭議 發展 應用 影響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進了數字媒體的運用與發展。人類把高端網絡技術與數字通訊技術有效結合起來,逐步取代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并快速地朝數字音頻、視頻和電影產業發展。因此,數字產業、虛擬現實、電腦動畫等信息產業構成了新世界嶄新的數字傳播媒體,并逐步發展成為了巨大的產業鏈,最終數字媒體藝術逐步在知識經濟產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縱觀近幾年,數字媒體藝術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迅猛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也滲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見,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樣的。簡單的說,數字媒體藝術就是藝術的創造和形成過程。它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現有的資訊、 圖像等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把它們進行藝術加工,利用現代傳媒進行傳播,從而形成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數字媒體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創作過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數字科技手段。通過數字媒體或數字藝術而產生的設計作品或者是視覺藝術是其應用表現之一。從目前來看,數字媒體藝術堪稱藝術設計中活力四射和發展潛力無限的一門藝術。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將呈現更獨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給大家。
2、對數字媒體藝術應用特點剖析
2.1 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 創作的數字媒體藝術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藝技巧,而是運用數字平臺創作出獨特和自成一體的藝術作品。它所創作出的數字藝術作品能夠使觀眾參與其中,并融入角色。大眾參與的交互可以顛覆角色,大眾不僅能使作品效果改變,并且有機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數字媒體藝術表現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可簡單拆分為“數字”和“數字藝術”。現有的數字和電腦技術的應用可理解成“數字”。而“數字藝術”就是通過 “數字”創造出的作品。“媒體”是數字藝術的一個媒介。
3、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就業方向和發展趨勢
3.1 數字媒體技術就業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的人才培養方向是技術與藝術兩者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技術和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相輔相成。傳統教育缺少技術與藝術兩者兼備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而此類人才的培養也符合新興市場的需求,他們的就業方向主要各級電視臺、影視動畫制作單位、傳媒與廣告公司、數碼藝術公司、展示設計公司、形象企劃公司、多媒體與網頁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熱門行業。置身于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發展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它隱藏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數字媒體藝術在2002年底正式通過教育部的本科專業審批,成為信息學科向文化藝術領域拓展的新方向。審批通過后,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陸續增添與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的專業,以此滿足市場需求。據相關人士統計透露,我國每年對數字藝術人才的缺口是15萬。而電視卡通業就有每年200億元的廣闊市場。市場的廣闊和需求量使多媒體產業演變成巨大的經濟產業。有專家指出,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對視覺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產業化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 以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為例,僅在2000年,數字技術產業(包含數字內容)的年產值就超過600億英磅,而出口產值就遠超過80億英鎊。以數字技術產業相關的雇傭人數共計約195萬人,產值占GDP的7.9%。從數據表明,數字技術產業是英國的第一大產業。美國,作為全球的唯一超級大國,以電影和電腦軟件為主要的數字技術產業,每年的營業額大于4000億美元,占GDP的4%。更為驚人的是數字技術產業(媒體藝術、電子游戲、動漫卡通等)在日本的產值超過鋼鐵行業生產總值的兩倍。這一產值使日本的數字技術產業成為僅次于汽車產業的第二大產業。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截至目前為止,用電腦直接從事數碼藝術工作的有將近十萬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萬人接受相關數碼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韓國的數字技術產業以游戲產業尤為出名,并且已經一躍位居韓國的第一大產業,連汽車產業也位居其后。數字技術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也相當的樂觀,并且網絡游戲在這一行業顯得尤為突出。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國的網絡游戲市場,2003年的網絡游戲市場的規模發展得到飛躍式的進步,產值達到13.2億RMB,2004年達到39.1億RMB。從2003年到2004年凈增長了25.9億RMB,產值一下翻了兩翻。由此數據表明,中國的網絡游戲市場巨大,隱藏巨大商機。在動畫方面,專家預測:中國的動漫產業具有無比巨大的市場,產值預計可達到200億元。僅僅在中國的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三地的青少年動漫消費就能達到13億元。其消費人群的年齡是介于13歲到30歲。此外,動漫產業還能帶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文具產業、兒童食品、兒童服裝、兒童音像制品、和各類兒童出版物。這些產業的年產值總共是2050億元。這些產值都是由動漫產業帶來的,收入相當可觀。
3.3 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形式 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規,把高難度和神秘化的東西轉化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數字媒體藝術把科學元素和藝術元素科學結合起來,以簡單的破譯方式呈現給大家。作品的繁華與燦爛,驚艷與絕美,對數字媒體藝術來說就是通過電腦的編程來全自動化的詮釋與解讀。無論是藝術的形式還是內容,在電腦上它們都具有同一性。在藝術領域,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是對這一領域革命性的顛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不同的藝術信息可以實現相互轉換,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視覺特效和藝術視野。
數字媒體藝術與三棱鏡有著驚人的相同點。三棱鏡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對應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數字媒體藝術也如此。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依托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將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感性思維融為一體,以嶄新而又獨特的形式展現給大家。它由藝術層、科技層、媒體層、應用層相互交叉構成,包括廣泛的商業設計和大眾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具有創作工具的數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現的多態性、表現題材的廣泛性特征。其具體的呈現為:創作過程是先由各類藝術(影視藝術、合成藝術、網絡藝術等)與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媒體,最后的一步就是結合智能軟件,最終產出藝術作品。科技的進步和觀念的創新將成為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動力,而創意產業和信息設計將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主流,數字媒體藝術引領藝術創新到更加非凡獨特的思維和更寬、更廣的視野。
4、結束語
由上綜述得出,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無論在手段上,傳播途徑和傳播空間上都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字媒體藝術也將也將伴隨著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的時代逐步成為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前景無可估量。基于這一現狀,時代生產力和數字信息技術及新媒體的滲透對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這樣,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和傳統美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探索[J].飾,2006(3).
[2]李四達.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J].飾,2007(4).
2對于文化藝術傳承的影響
數字藝術不管如何的特立獨行都離不開傳統藝術的傳承。但作為技術與美學,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代表的是數字時代的新思維,新技術和新的美學思想。
2.1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拓展與顛覆
數字藝術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攝取、生成、存儲和處理視覺形象的藝術表現媒體和表現形式,給人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新穎的視覺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難實現的視覺效果,被計算機輕而易舉地完成,甚至完成的比預想的還要好。例如,傳統以“手繪”為核心的技法以來于紙筆、顏料等實際存在的一些物質工具;而電腦技法則以“筆墨”的概念,而非真實的筆墨進行肌理效果的表現。數字化技術作為手與腦的延長提高了設計的表現力和效率。計算機所提供的各種迅捷的方式和手段,將人們的雙手從繁重、緩慢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為藝術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空間,開拓了藝術家創意的潛能。數字藝術相較于傳統設計有著不可比擬的高精度、高效率和豐富多樣的表現效果,從而使人們能夠擺脫大量枯燥、繁雜的制作和修改。資料表明:從最初的構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約是70%以上,全部重來也屢見不鮮.電腦圖形設計的修改便利和“所見即所得”(即任何改變都可迅速反映在屏幕上),對任何的內容都可以進行無數次的修改和恢復,電腦給人們提供了后悔的權力。[4]在發達國家藝術學院中數字技術已成為繼素描、色彩和攝影之后的第四大基礎課。電腦圖形技術縮短了創意和成品之間的距離,因而被廣泛地接受。
2.2對于大眾審美的沖擊
“科學追求的是‘真’,藝術追求的是‘美’。審美,即是對美的欣賞,是滿足審美需要而引起的審美愉悅,是數字藝術最主要的情感價值所在。”[5]數字藝術不僅傳承了傳統藝術形式,而且多媒交融、形式多樣。數字化的美學特質也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語言。一件好的數字藝術品,能夠吸引受眾產生共鳴,是因為具備有技術美與藝術美的品質。人們通過對藝術品的欣賞與互動,完全沉浸于計算機所創造的虛擬環境中,其想象、情感、認知等各種心理能力便被激活,進入一個忘我的虛擬藝術世界,開始了不同的心理體驗的歷程,獲得審美享受,這正是數字藝術所具有的不同于傳統藝術的魅力所在。傳統藝術形式和數字化藝術創作審美情感的差異,首先是文化淵源的不同:傳統藝術創作是建立在地域性文化底蘊和民族國家歷史淵源上的,包涵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審美觀念,能體現出深遠的歷史傳統及地域民族文化,作品形式大多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新一代的數字化藝術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虛擬化設計,信息傳遞、網絡界面之類數字語言都具有非物質性質和非傳統化,因此凸顯的是一種“全球化”的形式。其次是視覺感知的轉換。在視覺審美的過程中,當數字化技術下的圖像圖形超越了現實的真實進入到另一個虛幻的世界,并讓眼睛觀看到了最極端的表現,人類由認知圖式所帶來的想象就徹底地被改變,觀看主體對于視覺化畫面不再抱有由辨認的所帶來的審美愉悅,轉而去期待一個更為刺激的虛擬彼岸。[6]主體的這種好奇心成為數字化技術下進行觀看行為最為普遍的讀圖動力,從而也導致了觀看方式由“辨認的”轉向“懸念的刺激”。[7]數字藝術的出現為我們的審美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試聽感受。雖然它不能為我們創造真正意義上的感官體驗,但是它強大的虛擬功能可以使人們的審美全方位的發展成為可能。
2.3對于視覺文化形態的建立
從手工模仿到相機復制,再到數字圖像技術。科技發展的同時也推動這藝術的蓬勃發展。數字藝術的發展造就了新的虛擬文化的產生。借助于電腦,人的視覺想象力和空間探索范圍進一步拓展,從而進入了輕盈的全息世界,視覺圖像的組合、變異和更新的可能性提高了,各種電腦軟件和程序,為視覺創新提供了契機。電腦的出現也預示著另一種全新文化的到來———虛擬的文化。電腦對形象的處理和塑造完全可以在沒有原本的情況下進行,雖然電腦也是復制,但這種復制已與攝影有質的區別。它把視覺文化的虛擬性發展到了極致。更重要的是,虛擬文化的出現,迫使我們思考新的問題,調整我們的創作策略,建構新的美學方式來面對這些深刻的文化變遷。美國文化理論家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指出:“我堅信,當代文化正逐漸成為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8]數字藝術時代的來臨,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著一種新傳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當然,這更也將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再次轉換。
二、數字化保護民間藝術資源的重要意義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里,網絡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借助網絡和計算機能夠實現民間藝術資源的數字化保護。2010年,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納入了“十二五”規劃中,這就表明了數字化保護手段的可行性。對于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也是一樣的,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民間藝術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通過計算機和云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就能夠解決當前許多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數字化保護手段在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數字化保護可以降低維護工作的成本
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工作由于涉及面廣,而且藝術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等因素所致保護成本較高,需要耗費的人力和物力較多,而且需要周期性的維護和保護。而數字化手段則可以免去這些困擾,數字化的實現可以極大地降低維護工作的成本。數字化保護就是將民間藝術的各種資源形式,通過數字化處理,轉化為二進制的信息。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與計算機之間的互通,經過信息化處理后,就能夠將所需要的內容存儲在計算機中,而且便于信息之間的相互交流。這樣既省去了舉辦藝術展館的成本,也降低了文化資源保護的成本。
2.有利于民間藝術資源的傳承
民間藝術的失傳很大原因是后繼無人,主要是年輕一代對傳統藝術的不了解以及民間藝術宣傳力度不夠。而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民間藝術的保護,可以將民間藝術資源與網絡相關聯。通過網絡這一有效的媒介,能夠使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認識到傳統民間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利用數字化手段,民間藝術就能夠在手機、電腦、電視等現代工具中查詢和了解到,當代人很容易就能夠認識到真正的民間藝術。隨著推廣程度的加深以及宣傳手段的豐富化,就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認可,就能夠有效地起到保護民間藝術資源的目的。3.便于交流民間藝術資源。數字化后的民間藝術資源的優勢就在于能夠實現更大范圍內的文化交流,通過信息化渠道,既能實現傳統藝術的推廣和宣傳,也能夠實現傳統民間藝術與當代文化的交流。民間藝術要想傳承下去就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在當代文化的背景下,既適應時代的變化,也不會失去原本的文化氣息。所以,只有通過文化之間的交融,才能使得傳統民間藝術更加適應時展的需要,促進當代文化的繁榮發展。經過數字化手段處理之后,有利于交流民間藝術資源,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也為多元化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民間藝術資源數字化保護的具體措施
對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極為必要,也迫在眉睫。為了保護好珍貴的文化資源,就必須做好相關的保護工作,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用新的技術方法來開展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工作,相信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可見,數字化這一手段就是理想的保護方法。在形式上,數字化保護方法可以是多樣化的,如建立數字博物館、文化資料庫、藝術交流平臺等;在內容上,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容納傳統的民間藝術,也可以實現與現代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所以,數字化保護方法是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的,而要實現對民間藝術資源的良好維護,關鍵還是要落實具體的保護措施。
1.民間藝術資源的收集
數字化保護民間藝術資源的第一步,是要大范圍地收集民間藝術資源,這就需要對文化發源地和文化之鄉等處進行仔細的調查。在實地的考察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文化藝術的內容,即傳統文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而且也要關注民間藝術的多樣化形式,如社會風俗、社會禮儀等,這些方面同樣洋溢著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將民間節慶時的場面拍成紀錄片,并儲存在計算機中;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的記錄也可以采用數字化記錄的方法,這樣就能夠將珍貴的傳統民間技藝保護起來。收集的過程中要詳細而且全面,要將民間藝術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體現出來,小到一件手工藝品,大到一次節慶場面,都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
2.民間藝術資源的整合和分類
收集后的豐富民間藝術資源,要進行系統的資源整合和分類,由于藝術種類繁多而且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所以分類和整合是極為關鍵的。一方面,整合和分類文化資源是為了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則是利于后期資源的檢索和查找。在民間藝術資源數據化保護的過程中,整合和分類是極為重要的,不僅僅要將各種藝術資源轉化為數字化的信息,便于儲存,而且也要有規律分門類地進行儲存。比如,就民間藝術這一大門類而言,就可以分為民間手工藝品、非物質形式藝術、習俗文化等多種門類。因此,整合和分類有利于系統地認識和保護好民間藝術資源,而且有規律、有計劃地進行整理能夠進一步體現出文化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二、動畫藝術和數字應用技術的關系
數字技術是一種計算機的表現方法,比起傳統的手繪表現方法來,有快、精、準等特點,并且效果很快就呈現出來了,很直觀,只有精通數字應用技術軟件的操作,技巧熟練,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意圖。數字的應用并不能代替手繪設計的價值,二者將并行存在。由于技術的發展迅速,創作人員在進行創作時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作品的、宣傳的渠道也更加廣泛暢通。對有效地傳達給觀眾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但對于創作者來說,運用便捷的數字技術進行大批量的藝術品創作,把這種帶有靈感的創作演變為理性的生產活動,但是將藝術創作完成依賴數字技術對創作的發展也有不足之處。長此以往,必將使藝術作品更加機械化。我們必須積極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來結合數字技術一起打造優秀的動畫作品,必竟數字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藝術是不能離開設計思維的,要清醒地認識這個問題,二者不可本末倒置。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外國一些先進的數碼技術來促使我國數字動畫藝術能夠快速成熟起來。
三、數字時代下的轉變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動畫制作經歷了一個巨大的改變。無論是從前期拍攝還是后期的剪輯制作方面都有著改變,所以說數字技術在動畫產業中的革命性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如何合理的運用數字技術制作出更好更完美的作品,這個是我們值得思考的。相對于以往傳統的動畫制作手段來說,目前通過數字技術的特技制作,創作人員可以將傳統電影中經攝相機鏡頭拍攝記錄的畫面與場景完全用數字技術所代替,影片的片段既可以是經過拍攝而獲得的影像,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合成得到與現實影像不同的特殊畫面,從而再經過數字技術任意的改變影像畫面的關系和效果。當今有很多影片都是采用真實拍攝和虛擬影像相結合。同時一些軟件的的特技也是一個強大的優勢,很多現在中實現不了的特技都可以運用軟件展現。這樣就給創作人員很大的空間。如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就是采用了美工模型加數字合成達到了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又例如《指環王》系列的創作過程,在前期就利用三維動畫模擬出各場景動作,使得影片達到了一定的視覺效果。又諸如《阿凡達》等優秀的數字電影作品也體現了數字技術在電影產業中所具有的種種優勢。
二、美的體驗的非邏輯性
數字媒體藝術使美的體驗呈現出一種非邏輯性的特點。傳統藝術形式一般是按照受眾接受的邏輯性進行藝術的表達,受眾可以借助自己的常規經驗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但是觀眾在欣賞新媒體藝術形式的時候會有“欣賞習慣受阻”的情況出現。如,新媒體藝術作品《動感<清明上河圖>》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傳統經典作品《清明上河圖》進行了高科技的加工和重制,使靜的藝術動起來,超出了受眾的常規邏輯體驗。因此,數字媒體藝術作品要求大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運用非邏輯思維理解新的藝術形式所要傳達的藝術意圖,這樣才能夠充分感受高科技帶來的視覺沖擊。所以,數字媒體藝術對于傳統藝術的突破之一就是受眾欣賞途徑的改變。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在表達邏輯上的差別,是數字媒體藝術突破傳統藝術審美邏輯的重大創新。
三、美的體驗的開放性
與傳統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傳統藝術一般是由獨立的創作者完成,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是相對單一和完整的。但是,數字媒體藝術形式下,由于對網絡形式的借助,藝術中美的體驗是開放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想法對不同門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進行綜合改動。數字媒體技術將古典的藝術形式和現代技術結合,產生了很多具有開放式美感體驗的藝術形式,現有的常見的作品種類有剪紙動畫、皮影動畫、木偶動畫、版畫動畫等。如,用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作品《桃花源》,以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經典作品《桃花源記》改編,將數字媒體藝術和中國經典的寫意水墨畫、皮影戲、剪紙藝術結合,創造了飄忽于寫實意境與寫意意境之間的動靜結合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水墨畫風格所展現的暈染、靈動、秀麗、淡雅的中國美學意境場景與皮影風格的人物相融合,加上高科技帶來的動感藝術,使這部作品成為數字媒體形式下的具有開放性美感的嶄新的藝術作品。
2、教學實踐
2.1教學準備
基于TF-PBL模式,開展課程教學實踐前,教師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同時還要做一些教輔準備,主要包括設計項目任務文本、創建項目工作組、開通在線學習平臺等。
2.2教學開展
基于TF-PBL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實踐過程通常由四步組成:項目布置、項目實施、項目點評、項目拓展。第一步:項目布置。教師基于“情景任務”,引導學生共同設計情境問題,組織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學習的基礎上明晰具體的任務。學習內容大部分來源于企業真實工作任務,通過案例的分析學習,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嘗試設計問題的解決對策。第二步:項目實施。首先結合項目任務文本,教師分析講解任務操作要點,操作性強的項目,教師進行必要的核心操作的演示。根據項目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進行角色分配。在項目實施中,項目小組可以參考“知識鏈接”,也可以結合教師提供的相關素材源和素材,在“教學工廠”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一個項目可以設有多個任務,每個任務由教師根據課程教學計劃進行安排。教師是項目實施的顧問,主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起協助和指路作用。項目實施的核心是實踐,它需要學生在課內(含課外)安排大量集中的時間,沒有充足的時間保證,項目實施難以達到效果。第三步:項目點評。在每個項目完成后,項目工作組首先進行項目成果分享,參與分享的組一般根據自愿原則,當然教師也可根據項目實施情況推薦1~2個小組。在成果分享的過程中,將邀請案例企業專家到場,學生、教師、企業專家三方共同點評作品。點評結束后,每個項目工作組完善項目成果,鞏固實施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最后提交項目工作報告。第四步:項目拓展。項目拓展主要包括師生兩方面工作。對學生而言,項目工作組在成果分享后,結合三方點評建議,修改項目成果,定稿后上交作品。“項目展示區”將集中展示部分優秀作品。學期結束后,將優秀作品統一裝訂成冊,上架實訓中心的外展廳,供全校師生分享。對教師而言,項目實施完成后,借助在線學習平臺,上傳所有電子資料,方便師生共享,在平臺上可以設計一個類似的拓展項目,讓感興趣的學生進行課外拓展。
二、時下最流行的三種創作方法
算法式數字媒體藝術、交互式數字媒體藝術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數字媒體藝術,構成了時下最基本的三種方法。這三種數字媒體藝術在操作方法、作品的內容形式、普及程度和影響面上均有所不同。
(一)算法式數字媒體藝術是指用某一公式或算法
這個公式或這個算法中帶以不同的參數,來直接產生一個系列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此類作品的特點歸納起來就是主題比較抽象、圖案賞心悅目,可在服裝設計和工業品設計等領域大顯身手。這種方法的使用者主要是一些對計算機編程語言較為熟悉,具備理工科背景的藝術家所采用的方法。分形藝術和非真實感繪畫渲染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算法式數字媒體藝術。“分形(Fractal)”這一術語其實最初是源于數學范疇,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對于這個詞,巴洛克的解釋為不圓的珠子,分形指的是無規則、幾何所不能描述的無規則的幾何對象。比如,復雜的生命理解、流光溢彩的都市霓虹燈,與幾何圖形相比,顯得如此不規則和支離破碎,這些極不規則的對象簡單來說就是分形。分形藝術展現著無窮變化的抽象圖案,蘊藏著宇宙的奧秘,可通過計算機編程產生,許多數學家、幾何學家和藝術家沉迷其中。這些圖案不僅在科學研究上有很大的價值(如說明宇宙的演化和生物有機體的特征),而且可以直接應用到服裝、印染、噴繪和裝飾設計中。
(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借助軟件來實現
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不斷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已為創作活動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臺,光電鼠標等外設工具,操作環境也變得越來越人性化,藝術家借助這一界面和程序,進行更加專業化、更直接的應用。中國對3D很感興趣,但是觀望的居多,愿意真正大膽嘗試的卻不多,而整體技術經驗也很欠缺。數字影視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比較高,既要能熟練操作各種軟件設備,又要能研發各種人物形象。
(三)人工智能化的數字媒體藝術
所謂智能化,可以形象地理解為,不借助人機界面控制,計算機可自行根據帶有反饋功能的軟件,自主完成視覺藝術的創作。計算機在繪畫創作過程中,不需要操作者給出提示或是不給任何提示,或編程人員加以部分操控計算機繪畫過程,或不需要任何人工指令輸入,完全是計算機的自主行為,是人工智能的產物。
數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術的名義沖淡了劇場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樣的手段延伸和擴充著人們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術的因素而抱有成見和觀望的態度,但數字化舞蹈或是多媒體舞蹈不是一個神秘的事物,隨著錄影技術的數字化,所謂多媒體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圍或是在數字化藝術范疇之中得到發展。舞蹈電影和錄像舞蹈(下簡稱舞蹈錄影)的創作者之間的合作和相互激發,舞蹈多媒體中的更多技術因素和設計的加入,使媒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創作方式,同時舞蹈的創作也在改變媒介的性質并賦予了媒介涵義。
作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認,如今我們與舞蹈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越來越多的發生在電視機、投影和網絡的媒體之中了。舞蹈電影錄像的發展、歷史和主要人物對于舞蹈自身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舞蹈影像波及范圍及其快捷程度都遠遠超過了舞臺的形式,并且傳播了舞臺舞蹈,推廣了現當代舞蹈,同時產生全新的藝術形式。關于舞蹈錄影的說法眾說紛紜,定義的方式已經不太適合某些藝術的發展,或許說明它的來源和范圍更為客觀,更有助于新形式的發展。德國著名的科隆舞蹈電影和錄像節提到了以下的幾種關于舞蹈錄影的說法:
1、舞臺、攝影棚的拍攝記錄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記錄舞臺行為,用一臺到兩臺攝像機對舞蹈進行記錄,不對舞蹈本身,及編舞進行改變,保持記錄的原汁原味。
2、鏡頭改編CameraRe-work為了適合鏡頭的角度,而對原有的舞蹈作品進行改編和刪剪。
3、為錄影而編舞ScreenChoreography專門為拍攝而設計構思而編排舞蹈,用鏡頭語言的思維角度以及互動的交流為主。
所以有了上面的幾種分類,也就明晰了記錄、改編和創作之間的區別。舞蹈錄影在中文當中似乎比舞蹈電視更能夠體現這種舞蹈媒體藝術種類,體現舞蹈與影像之間的介質關系,舞蹈錄影原文是videodance,其實更包括了電影和錄像兩種手段和介質,通稱為videodance即舞蹈錄影。舞蹈錄影把舞臺舞蹈和電影交融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舞蹈錄影的意義早已超出了記錄舞蹈的局限,成為了參與到某種編舞行為和影像角度的獨特觀察,是創作性的。
而某些文獻和研究資料當中,涉及到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內容,都融入到泛化的舞蹈錄影影像的內容當中。他們分別涉及到好萊塢的歌舞電影、勵志型的舞蹈電影、介紹舞種的舞蹈電影、音樂電視中的舞蹈、舞蹈作品當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練廳中的排練影像、為了編舞而做的舞蹈錄像筆記等等。其中象好萊塢歌舞電影《出水芙蓉》、《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舞影》)、《雨中曲》、音樂劇電影《西區故事》、《歌舞線上》等,《周末狂熱》、《霹靂舞》更是風靡一時,麥克爾.杰克遜的音樂舞蹈錄影《月球漫步》更是帶領了新的舞蹈風格和舞蹈錄影的模式,當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廣,都離不開音樂電視中舞蹈的幫助。90年代的法國《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國的《中央舞臺》、《比利.艾略特》到最新的上榜之作《熱力四射》都是優秀的舞蹈電影,印度更是一個歌舞片產量驚人的大國。當代的舞蹈電影可以是商業操作的歌舞娛樂,同時也可以是使用膠片為介質的藝術舞蹈,不僅在舞蹈的種類和樣式的呈現上著色,更是對舞蹈精神的描繪,強調舞蹈對人個性和命運的改變,在人類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僅以身體的愉悅凸現,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對世人。
舞蹈錄像藝術的發展,是更為個性化的歷程。在中國被稱之為“舞蹈電視”,由于借用了音樂電視的稱謂,舞蹈電視的流行借助中央電視臺的舞蹈電視比賽傳播到全國。舞蹈影像從歐美40年展以來,跟隨者錄像藝術的腳步,實驗電影運動家的作品、后現代編舞家的趣味和實踐,以及多媒體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就不是什么記錄性的藝術行為,而是完全創造和互動的雙向對話。
美國的默斯.堪寧漢、比爾.T.瓊斯、英國DV8身體劇場、喬納森.貝勞斯(原為英國皇家的舞者),加拿大人類腳步啦啦啦、法國的安德林.普雷約卡伊、魯道夫.努日耶夫、德國編舞家皮娜.鮑希、Sasha.waltz、瑞典的馬茨.埃克等等,都是當代較為活躍的舞蹈錄影編舞家和觀念的先導。這些是作為舞蹈錄影創作的舞者和編舞家,體現著和延伸著他們的舞蹈觀念和舞蹈形式,同時有更多的舞蹈錄影的錄影導演的參與,表現著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創作觀點。
更有早期的始作俑者實驗電影美女先驅瑪雅.德潤用16毫米膠片在1945拍攝了短片《舞蹈錄像編舞研究》和1958年的以芭蕾為題材,反轉效果的《夜之睛》,開創了舞蹈錄影方面的先河,雖然她本人更多的作為先鋒電影的人物,但與舞者的合作,制作的無聲舞蹈影像,場景之間的切換,動作與鏡頭的默契關系,屋中舞蹈和自然環境的跳接,都令人耳目一新,確是一部啟蒙靈感之作。瑪雅作為美國戰后的先鋒藝術人物和實驗電影的獨行者,這部研究舞蹈的短篇,卻成為了舞蹈錄影發展史上的重要的一部經典文本。196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動畫制作藝術家、攝影師諾曼.麥克拉倫創作的“雙人舞”更是呈現了動畫幻覺的攝影術和剪輯技巧,更是以抽象簡約、接近動作本質,近似在黑夜里感受動作的神秘和溫度一樣的風格,深深影響了舞蹈界的舞蹈錄影的視覺觀念。在90年代末,默斯.堪寧漢《手繪空間》、比爾.T.瓊斯《魂靈捕》都是創造了結合更新的電腦技術作品,動畫、三維到動作采集,作品不僅在意念上越走越遠,同時在技術水平上也鉆研雕琢。
歐洲在舞蹈錄影上的發展似乎更加多元,更加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德國皮娜.鮑希的舞蹈錄像更是充滿反思的沉重和戲謔的力量。80-90年代英國BBC中心的舞蹈頻道制作的大批舞蹈錄像作品,風格多樣,象《男孩》、《反轉》、《清一色男人垂死夢》、《手》、《暴風雨》等等作品,涉及到各種年齡的人群、社會問題、愛情、傳說、抽象理念、動作游戲等等。這一大批的作品對于舞蹈錄像藝術的發展影響頗深,也提供了研究舞蹈錄像風格特性的文獻。
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電影節更是推動了舞蹈錄影的發展。美國的舞蹈電影協會、德國的科隆舞蹈電影錄像節、洛杉磯西部舞蹈影像藝術節、加拿大的舞蹈電影節,英國的“熒幕上的影像”藝術節、舞蹈荷蘭世界舞蹈電影節、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都有諸如此類的舞蹈影像藝術節。其中以維也納世界音樂中心為基礎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賽為著名,從1990-2002年分別在法蘭克福、里昂、科隆、摩納哥等地舉辦過舞蹈影像比賽,并發展出摩納哥舞蹈錄影論壇等等系列,成為世界巡回舉辦和展示的舞蹈錄影藝術節。
最近出現在眾多的舞蹈電影錄像節上的舞蹈電影作品合集,《為了攝影機的舞蹈》(又名《舞照》)用舞蹈電影新生代的六部經典之作,強調和表明了舞蹈與鏡頭之間的關系。其中的作品選自歐洲和北美電影藝術節,這些舞蹈電影向我們呈示了別樣的幽默、美麗、戲劇性、內在節奏……完全不同于舞臺上的某種力量,對于舞者和攝影機來說,都是充滿了挑戰性的視覺體驗。作品包括:瑞士的派斯克爾.邁格尼《白晝皇后》,美國的33種眩暈咒語《衡量》,英國、荷蘭的安尼克.萬姆《平靜中安息》,加拿大的勞拉.泰勒《鄉村三部曲》,麥克爾.唐寧《死角》,瑞士的派斯克爾.邁格尼《對側傷》。
這六部作品長短不一,有的20分鐘,有的只有5分鐘,每個作者的角度都很堅定和獨特,也成為了當代舞蹈錄影藝術中鮮活的例證。《白晝皇后》由田園的靜寂慢慢蘇醒,三對散漫卻好動的男女,在傾斜山坡的青草上,失重的快樂著,全是呼吸,身體滾動的聲音,下墜,滑落,然后向山頂繼續奔跑。簡單的快樂里,睡意朦朧的小動作,在自然的景色當中,透出了一點悲情。舞蹈在失重和滾動當中完成,一次次美麗的沖撞。一些游戲打鬧親昵的小動作構成了輕松的情愛氣氛,也在喚醒這每個觀者回憶愛的味道和動作。凌亂舞步到清晨水中的寂靜之舞,燭光遍布的水面,三位少女為舞蹈而動容,為舞蹈而虔敬,或者說是我們對舞蹈的某種感動,感動舞蹈之人在未可名狀的命運面前的坦然和純真。《衡量》則在一個走廊之中玩耍著同一組的動作游戲。同一組動作,我們想象的角度,在安靜和踢踏的變奏當中,影像在特寫、透視里似乎在預言著某種被我們忽略的發生。生效的力量凸現得很生動。《平靜中安息》用一個葬禮的寓言讓我們回到了記憶的深處,死亡帶給我們的是悲傷和恐懼之外,還有很多留給在世之人的意外和真實。《鄉村三部曲》則是一場群體的詩意合唱,黑白粗糙的影像,空曠的工廠,夢境恍惚的叢林,一些非職業的普通人在田園的寂靜、歡樂和陽光中翩翩起舞。《走投無路》利用黑白影像,一個方向錯亂的墻角,在玩耍視覺游戲。人在倒錯的空間里慌亂惶恐。《對側傷》則是一部都市的情感變奏,溫情和暴力共存,記憶和現實對抗,偶然和命運相愛,在憤怒咒罵,用舞蹈來替代暴力之后,一切依然無法恢復平靜。
雖然舞蹈影像的制作和活動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關于其技術的發展以及舞蹈影像作品的文獻資料卻是鳳毛麟角。主編朱蒂.米托瑪整理出《電影和錄像中的可視化舞蹈》這樣一本至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囊括了舞蹈錄影的有影響力的作品,從大制作到低成本,都在這本書的視野之內,包括早期的先驅人物作品,同時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可視化的范圍”,不限定于舞蹈錄影的作品意義,而是把歌舞電影、舞蹈記錄片都包容進來,也不失為一本詳盡的資料。其中又介紹了書中所列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流程,可讀性極高。
《舞蹈電影和錄像作品指南》則是Towers,Deirdre發表于1990,其中的作品和名字術語,都已過時,但是超過2000部的舞蹈電影錄像作品的記錄文獻,卻具有珍貴的資料性和使用價值。美國《為錄影而舞蹈——舞蹈電影錄像指南》則是Spain,Louise主編作品。在臺灣,焦雄屏著書《歌舞電影縱橫談》也是詳實地記述和分析了好萊塢歌舞電影的類型發展和時代意義。
舞蹈錄像的制作教學,在西方的藝術教育當中,很早就存在于藝術系中的視覺藝術或影視制作當中。至今在綜合大學藝術系的舞蹈學科中,已經有頗為系統的教學體系和詳實豐富的資料咨詢。2003年12月美國加州大學藝術系的舞蹈博士麗莎.瑪麗.納格爾和約翰.克勞福德曾到廣東亞視舉辦舞蹈錄影制作的工作坊,對于中國這方面的教學亦有建設性和拓荒性的貢獻。短短的兩周時間,從舞蹈錄影藝術的淵源流變到實際操作,都進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他們在加州大學亦有11周嚴密科學的舞蹈電視課程,舞蹈電影和錄像的認知、作品的觀后感、從舞蹈電視編舞、舞蹈錄影腳本的寫作、分析舞蹈電影和錄像的鏡頭語言、學習設備和剪輯、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資料可參考。目前,他們將軟件工程、技術言語融入舞蹈錄像新作——《上升》,以及其他為數不多的媒體作品和動畫制作作品。
北京舞蹈學院近年也在中國大陸首次開設了舞蹈電視專業,蓄勢迎接一個舞蹈的數字化時代。
舞蹈視頻游戲和大眾化創作
20世紀90年代中國跳舞毯的狂熱潮流,幾乎達到每個人都需要一張塑料制成的,帶有簡單傳感器的腳印圖。似乎一夜之間,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自己的跳舞夢想,曾經羞于見人的舞蹈訓練過程,完全可以在無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眾場合充滿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擁擠的、汗流夾背的群體中間掙扎著減肥和鍛煉美感,而是獨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跳舞毯借助了一個簡單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然后來自日本的大型舞蹈游戲街機亮相世界,著名的舞蹈街機制作商科納美公司研制出諸多的舞蹈游戲,例如“舞蹈革命”系列之獨舞版本、對戰版本,“曼波舞蹈”、“舞蹈狂熱”系列、“80年代”舞蹈節奏、“啪啦啪啦天堂”等等種類繁多、而又分類精細的游戲街機,包括按照舞蹈音樂又有浩室、電子、放克、放克爵士、嘻哈、雷鬼等等,舞蹈人物多變,節奏復雜,游戲的界面色彩花哨、角度多變、熱鬧非凡。許多青少年在復雜的腳下變化的同時加入了諸多的手臂和軀干的動作,在游戲現場,如果是對戰的模式,氣氛也頗為火爆。這種被動跟隨電腦指示舞動到主動的進行加工創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種改變,舞蹈創作成為了某種本能的反映,從手忙腳亂、受制于高難度的節奏和步伐變化,到不滿足于征服和完成動作,而是加上了自己的風格和喜好,增加了機器之外的難度,準確地說,是樂趣,創作的樂趣。
隨著韓國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大舉復興,韓國的“愛舞”網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維動畫人物舞蹈教學和舞蹈桌面的系列,人物制作精美,而且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可以慢放,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并且動畫人物帶有韓語的動作解說。舞者跳舞的場景可以自由轉換成地鐵、舞廳、城市街頭、舞臺等等。而且按照音樂電視中流行舞蹈的完整套路進行教學。在“愛舞”網站的舞蹈軟件有些名氣的時候,網站的互動,無限制下載就變成了會員制,付費下載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包括舞蹈背景等等。按照商業化的路線擴大和穩定。舞蹈游戲有時也是舞蹈形象的推廣。許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的網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記憶游戲。電子技術的進步和電子游戲的普及,舞蹈也在通過著全新的形式接近大眾,通過全新的媒介和大眾對話。
舞蹈的網絡閱讀和網絡互動
網絡舞蹈的發展借助于動畫制作、互動網絡藝術的影響和網絡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體現在形象宣傳和提供與觀眾交流窗口;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網上提供教學,提供大量的網上舞蹈資源;提供觀眾參與創作的互動界面,改觀創作觀念;利用網絡傳輸進行的遠程舞蹈的現場創作。網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討論舞蹈、觀看舞蹈、學習舞蹈、創造舞蹈等多種交互功能一體,體現了全新的接觸舞蹈的形式。
在線服務的發展,虛擬現實(VR)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的各個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團體都可以借助網絡宣傳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無論是皇家的芭蕾舞團,還是當代的小型舞團,無論大型的舞蹈節宣傳,還是個體的作品展示,網絡成為了一個平等的活躍的表演空間。“舞蹈之聲”、“倫敦舞蹈”等網站都存有一定的當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斷。舞蹈作品的片斷和舞蹈教學的片斷在網上頗為流行,“另類爵士”則是以不斷更新的舞蹈組合片斷吸引著舞者和學習者的興趣。舞蹈網站“電子芭蕾”,也曾經用簡單的三維人物不停地重復每一個基本的芭蕾動作。網絡舞蹈以媒體流(舞蹈作品),以過去時的狀態,進行網上傳播交流互動之外,還有實時當下的呈現,還有進行狀態的跟進。很多觀眾對舞蹈排練很感興趣,舞者也在期待著某種了解。所以無論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頭,很多舞團的排練場安裝著攝像頭,網絡實時在線播放著舞者的排練。這些令我想起了曾經路過的一個網站,網站上可以24小時看見紐約廣場某個角落的場景。上班族,車輛,游客,日復一日的生活,攝像頭平靜地展示著生活的臉孔,沒有表達,波瀾不驚,網絡的舞蹈和心靈,只是你在觀看和關心別處的心靈。
互動和數字化的另一個影響,就是企圖改變與觀眾的審美關系,以極端的自我去爭取最大的民主創作,企圖放棄所謂的藝術創作的完整性。觀賞還是創作,主動還是被動,網絡舞蹈的主要焦點放在了“分享”或是“共享”。共享資源,共享創意,共享記憶和情感,共享過去和生命中的某一刻。允許觀眾的情感經驗和靈感的介入,在共同主題之下的某種分享。筆者在99年參與的杜賽爾多夫舞蹈劇場的作品“卡夫卡研究”和后續作品中,也是通過在舞蹈團體的網站上大量的公開排練計劃,排練內容和進程,通過論壇采取網民的意見,不斷的改進作品。
遠程舞蹈創作是基于網絡在線播放和傳輸技術之上,使幾個不同地域同時發生的舞蹈表演發生關系。現場投射的遠程影像和現場表演的當地舞者,時間和空間在這里發生了某種錯變和重組,遠程舞蹈并非是傳輸影像的形式,而是在追問舞者現時的發生,追問在傳輸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表達是否還那么真實和可信,我們再次懷疑和質問這自己。
CG技術的運用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力,而三維動畫的運用為動畫電影揭開了新的篇章。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攝的《終結者2》成功塑造了首個全三維數字角色,并將真人演出的影像與3D數碼動畫完美結合,這也使得三維數字人物角色的造型更像真人,并有層次感。工業光魔影像特技制作工作室成功地為影片制作了令人難忘的特技效果,并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這也使CG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此,三維動畫ComputerGeneratedImagery(即CGI)越來越多的運用到各種類型的影片中,為創造完美的虛擬世界奠定了基礎。
2001年,由彼得•杰克遜執導的影片《指環王1》隆重上映。片中的特效主要由WetaDigital工作室擔任,其中的CGI影像留給人們完美的感覺,該片中的萬人戰斗場面給觀眾巨大的震撼力。CGI與微縮模型的結合,讓人分辨不出動畫和真實場景,再一次體現了數字技術的強大實力。片中運用了一種智能化的軟件,在演繹雙方作戰時,每個數字形象都會自動尋找對手,甚至還能做到打不贏就逃跑的場面。該片也獲得了2002年度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3D特效與電影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009年由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上映了,這部耗時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電影歷史上的第四次技術革命,預示著3D特效時代的來臨,也象征著真人與動畫技術結合的再次創新,使電影更具魅力。這部耗資5億美元,迄今為止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很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術上。卡梅隆團隊自主研發的3D攝影系統,將3D特效再次推上一個新的境界。WetaDigital工作室運用為《阿凡達》研發并首次運用的特效技術—“攜帶式動作擷取設備”,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10英尺高的藍色類人生物Na’vi族人,并與真人結合,逼真的詮釋了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掠奪潘多拉星球的礦產,與當地Na’vi族人大戰的場景。該片創下了27億美元的票房神話,并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2011年8月由導演魯伯特•瓦耶特攜手WetaDigital工作室傾力打造的好萊塢又一部科幻巨制《猩球崛起》上映了。從上映至今,依然保持了如潮的好評和強勁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