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20 23:5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2、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正確流利。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感受真摯的友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三、讀懂課文,理解內容。

1、

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2、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3、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品讀體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9、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

──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五、深悟知音,情感升華。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六、總結課堂,布置作業。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設計:

25、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絕弦

(知音)

鐘子期

篇(2)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真實”應該成為引導學生體驗文本情感等豐富意蘊的基礎與生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有不少教師為了追求功利而不顧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以致于在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屢屢出現失真的場面。請看以下幾個嚴重失真的語文閱讀教學案例。

一、語文課堂呼喚真摯的情感

一次語文競賽課,老師在執教《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為了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完整地體現課文內容與情境而對學生說:“請同學們把這些小船、榕樹、房屋、鳥兒、游客等塑料圖片都貼到黑板上來吧。”幾位學生迅速地走上講臺,將小船等塑料圖片貼到了黑板上。之后,這樣教師又興致勃勃地讓學生讀了《鳥的天堂》中第12和第13自然段,體會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然后,問學生:這樣的生態環境“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護”、“如何保護”等。下課了,學生眼巴巴地望著那些鳥兒等塑料圖片,滿心期待著老師會將之送給他們。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教師因為這節競賽課的教學任務已經順利完成了,學生也已經圓滿地完成了配合老師上競賽課的使命,這位教師又要準備下一輪比賽的備課了,所以,看也沒有看學生一眼,就將那些貼在黑板上的鳥兒等塑料圖片通通收到塑料袋中帶走了。學生的眼里頓時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這位教師為了讓自己的競賽課達到預期的目標,不僅漠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而且還欺騙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在課后一旦明白這位教師根本沒有將鳥兒等塑料圖片送給他們的意思,而教師的提問“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護”、“如何保護”等,只不過是這位教師在競賽課中展示給評委的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環節,表面上似乎非常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學生卻成了這位教師表演的道具,心里該有多么的懊惱與失望啊。這位教師如果將那些鳥兒等塑料圖片送給學生,也許我們的學生會終身難忘這節課、這位老師和哪些美麗的鳥兒等圖片,終身難忘在這節課中感受到的真摯情感。這么美好的事情,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語文課堂呼喚真實的語言

筆者在一次視導檢查中發現這樣一個語言失真的課例。教師在教學完了白居易的詞《憶江南》之后,讓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與江南美景相關的內容。有一位學生畫了一幅一位古代的官員躺在床上夢見江南的青山綠水的圖畫,當然,其夢境畫面是用一個箭頭從官員的腦袋中指示出來的。(估計是教師事先安排的)這位教師問道:“請你說說,你畫的這幅畫的意思,好嗎”學生說:“我給這幅畫題名為《夢江南》。”這位教師很有興趣地繼續問道:“請說說命名為《夢江南》的原因。”學生說:“白居易以前在江南某地做過官,后來離開了江南。白居易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回到江南欣賞那里的美景,所以連做夢都離不開江南的美景。”教師稱贊道:“這位同學說的真好。同學們鼓勵他。”于是全班學生一齊熱烈鼓掌。那個學生高興的坐了下來。

課后,我問班里的其他學生:“那位同學說的話好在哪里”有幾位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道:“不知道。反正老師說好,我們就贊揚他了。這是老師給我們做的課堂規定。”我認為,這樣的寫景古典詩詞,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淺吟低唱感受詞的節奏美與意境美,講講江南美景的具體表現,畫畫有關江南美景的畫,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高尚情趣就可以了,沒必要刻意追求不真實的拔高,應該要讓教室里充滿著學生發自內心的聲音。

篇(3)

我常常領著學生讀課文,低年級的學生,特別崇拜教師,善于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所以,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在朗讀方面更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他們還處于初步學習階段,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課文,對一些生字新詞以及長句子,要很流利地讀出來已經有一定的難度,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所以,教師的示范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用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加上學生的模仿性強,學生就能以聽助讀,在模仿中糾正自己發音、語氣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學習《淺水洼里的小魚》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句子:“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范讀這個句子時,我邊范讀,邊學著文中那個小男孩的樣子,把一條條小魚扔進海里,我讀出了小男孩渴望把所有的小魚都扔回大海的心情,學生的情感在教師的范讀中得到了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體會到了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讀時,情感就得到了升華,朗讀起來也就自然有感情了。一個班級,總有一些語感好的學生,他們的朗讀水平總是高同學一籌,讓這些學生在班級當“領頭羊”,就能帶動全班同學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水平。班上有一個學生的朗讀特別好,讀課文總是讀得特別有感情,每次朗讀課文時,我都讓她來示范讀,領讀,在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這個學生的朗讀水平越來越高。其他的學生也想得到這樣的“榮譽”,在課堂上,就能特別注意模仿朗讀得好的同學,回到家還請家長幫忙,糾正自己的朗讀,爭取早日能在班上領讀。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請另一個學生來朗讀課文,他的朗讀水平讓我大吃一驚,全班同學也情不自禁為他鼓起掌,我問他:“你怎么朗讀得那么好?”他告訴我:“你每次表揚×××朗讀得好,我就在心里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超過她,我就認真觀察她是怎樣朗讀的,回家后再聽錄音磁帶是怎么讀的,慢慢地跟著讀。”如今,班上學生的朗讀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

閱讀的過程是把文字信息轉換為生動的表象組合的過程。朗讀則是一個把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象,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對文字的理解,對思想的發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憑借這個過程來實現。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依據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感情。教師要以情導讀,用激情渲染課堂。

最近,我校開展優質課評比活動,我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心中有一些感觸。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有沒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節語文課的重要標準。真情投入是教師在課堂上的一顰一笑,一抑一揚,眉目之間,語調之中,包含著的愛憎、喜惡、褒貶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達到這般境界,教師首先要在教學設計上下氣力,努力發掘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這些美,表現這些美,主要是教師的語言藝術,你要讀得悅耳動聽,聲情并茂,再輔之以動作,才能達到藝術化的效果,用你的真情去渲染課堂氣氛,打動學生。

篇(4)

系統觀照,凸顯漢字的意義教學——以“栽”字為例談漢字教學

把平淡的內容教得風生水起

長城啊,長城——《長城》教學解讀

本位不同,同樣精彩——特級教師王崧舟《與象共舞》同課異構教學賞析

延遲性評價:與精彩有個約會

作文教學要粗講解、細修改——人教版四上“我最喜歡的小動物”教學思考

讀出味寫出味——以《石榴》第二課時教學為例

教學“羊”字的故事

怎一個“絕”字了得——《伯牙絕弦》備課歷程

小語五年級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

領略景觀之奇妙——“自然景觀”習作指導課實錄

給孩子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

寫字教學,贏在起跑線上——一年級寫字教學指導手記

追求變化——創造第一課時的精彩

回到原點,提高效率——閱讀課第一課時教學的理性思考

精導妙引,有效感知——第一課時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的幾種途徑

還第一課時以完整的教學目標

遵循學習規律,實施有效教學——《菩薩兵》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語文教師應該像中醫

行走在作文教學改革之路上——訪上海特級教師徐鵠

《一枝白玫瑰》教學片斷及賞析

走在綠草如茵的路上

僅有感悟體認是不夠的

言語表達與閱讀積累

《上好小學語文課》:詩意與理性精神的交融

說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有效方式——兼談“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說課教研

改弦更張教服務學

開心一刻

古文教學的可貴探索——朱文君老師執教《蜀鄙二僧》的啟示

“水”到渠成——《水》體驗習作教學實錄

享受本色之美——讀賈志敏老師《我們怎樣看課》有感

文貴自得,書忌耳傳——與你相見恨晚

樸實些,再樸實些——三教《錢學森》

讓寫“擠”進課堂——對《望月》不同效果的“寫”引發的思考

小語常識性課文教學例談

篇(5)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263-02

王崧舟老師的《我的戰友》――學生的一句“真是一個傻瓜”讓王老師愕然!也讓我們記憶猶新!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必然會出現教學意外,這有時會讓我們措手不及,有時則會讓我們的課堂流光溢彩,這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著名教授葉瀾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學校研討的省級課題――“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起初的教研中,發現在大部分教師眼里,教學意外就意味著教學設計不到位,學生配合不成功,教學效果不好。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把課“做”得又圓又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余地。面對課堂中的教學意外,教師處理不當的現象總是屢屢出現:

1.漠然處之,置之不理。在我們授課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班級總有幾個思維活躍、自我表現欲強的學生,往往在教師和學生研討好某個問題后,達成共識了,他偏偏要獨辟蹊徑跟老師“唱反調”、“插話”、“搶答”。而老師總擔心此類學生影響紀律或提出什么刁鉆的問題,因而對此異類回答或插話的意外事件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漠然處之的策略。

2.委婉稱贊,避而不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會自覺不自覺回避困難、繞過矛盾。有些課堂中教師

設計的環節僅僅就是為了完成質疑環節,也許預設中根本沒有安排讓學生回答。我想,即使用上一些時間,甚至拖點時間,也應該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問題,讓這位躍躍欲試的孩子發表見解,在生生切磋和教師引導中,孩子提高了質疑的能力,擁有了自我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應該也是我們在語文課中應該擁有的成就吧!

3.束手無策,胡亂回答。《將相和》的教學課堂上,學生質疑:“秦王騙取和氏璧已經失敗了,為什么過了幾年,又約趙王在澠池相會呢?”此問讓老師語塞了,有位學生解圍:“我覺得是秦王不甘心騙取和氏璧失敗,他想要報復。”老師立馬肯定了這位學生的回答,其實事實不然。在教學過程中,確實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即使這樣,教師也絕對不能僅因意外出現就自身慌亂而胡亂回答。我們不可能無所不知,也不能敷衍學生,糊弄自己,真正解決不了的,我們應該放下身段:“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啊,老師也很想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我們一起去查找資料,下節課交流。”

4.糾纏不清,脫離目標。說到這兒,不由地想起《麻雀》一課的教學案例。教師糾纏于“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媽媽,也許是它的爸爸”的爭論中,從而,讓問題不斷蔓延到“那可不一定,說不定還是麻雀爺爺呢”,結果引來的是教室內一陣哄堂大笑。很顯然,教師面對始料不及的狀況,缺乏隨機應變的處理機智,在學生的“狂轟濫炸”下不知所措,被動應招,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學無教。教師把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出人意料的回答,節外生枝的舉止不加選擇地、被動地都視為“生長源”而進行隨意開發,課堂也由此陷入散漫的局面。

那如何于課堂中的那些意外中生成精彩呢?

一、允許“錯誤”的出現――轉變觀念

相信“錯誤”也能精彩。有一位畫家,第一次創作銅板刻畫,可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真正的圖像在印刷時是左右易位的。因此,當他看到左手握著長矛的斗牛士時候,不禁大吃一驚,畫家為自己的過失幾乎要毀掉那幅畫。后來,他將錯就錯,稱這幅銅板刻畫為“左撇子”。這作品不但流傳下來,而且在世界藝術畫廊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位畫家名叫畢加索。

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是必然的,也是寶貴的。因為有時真是因為有了它,我們的課堂會變得更加的精彩且有活力,我們不能避而遠之,如有的教師用“錯了,坐下!”“不對,誰再來!”等語言直接否認學生,讓孩子的心中如澆上了一盆冷水。如何喚起他們思維的躍動,激起內心的熱情呢?我們應積極地采取應對策略,珍視這種轉瞬即逝的非常寶貴的教學機會。因為我們相信,只要處理得當,意外的出現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二、課前預設充分――胸有成竹

“課堂的預設”指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規劃、設計、假設、安排。充分的預設是有效課堂的藍圖和先導,也是精彩生成的前提條件。我們在備課時,準備得越充分,設計得越到位,考慮得越全面,就越容易抓住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教師的預設是為了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曾讀過資料,王崧舟老師準備《長相思》,細細讀之,一時沒有感覺,于是,跳出詞外,他研讀了幾乎所有有關的評鑒文字,寫下了一萬多字的評鑒筆記。由此,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納蘭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愛情,他的人生細節……王老師花了整整一個暑假對文本細細研讀,在2005年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活動中一炮打響。

三、課堂意外開發――得心應手

新課程非常關注并提倡課堂動態生成,那什么是生成呢?它根據課堂學情變化,師生共同及時接納彈性、靈活、創新的信息,采取積極措施與方法,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從而推動更高水平的互動,使課堂產生質變飛躍的過程。

1.靈活調整預設。說說我的一個教學案例――《伯牙絕弦》。我的課前預設是在學生“動情朗讀伯牙的短歌,理解他的傷心欲絕”后,深入體味“絕”的不僅僅是“弦”,進而在感情升華中,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把想對伯牙說的話在課堂中交流,最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誦讀成背。

2.“創造性”走向“正確性”。又想起王崧舟老師的課,那個說“是傻瓜的意外”。當時,王老師來了一個瞬間反應,本能行為:“傻瓜?你才是傻瓜!坐下!”

這一反應,必然使得本已經推向的課堂進程突然一落千丈,課就這樣草草收場。我們也為之遺憾。我想,王老師心里肯定是五味雜陳。

時間過去了一年,機遇巧合,王老師又上《我的戰友》了。王老師期待的“傻瓜”事件又出現了,又一個男生站了起來,鏗鏘有力:“,假如我是你,我就打幾個滾先將火滅了,說不定這個時候山上的敵人正在睡覺呢。”全場又一次愕然!氣氛頓時凝固,所有人的目光又一次齊刷刷地聚焦到王老師身上。此時,王老師的內心活動難以言表,在這沉默的十秒鐘里,王老師可以掌控課堂節奏,調整自己即將出招的精神狀況。

“孩子,你不希望死是嗎?”王老師聲音緩慢而低沉,男孩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

“我理解你的心情,將心比心,誰想死呀?誰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著?是吧?”男孩再次點頭,臉上泛起一層被人理解的幸福和得意。

就這樣一步步的,男孩的情感之門慢慢敞開,他正小心而大方地拆除著最后一道心靈的壁障,并將老師悅納。

“但是,作為一名軍人,一名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此時此刻,面對自己危險處境,我相信,一定還會有另一種聲音在他內心深處響起。”王老師話鋒一轉。課堂情勢一步一步地推向。臺下一片掌聲,熱烈而持久。

在課堂教學中,當偶發事件發生時,教師只有沉著、冷靜,才有可能計上心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將創造性的,有時甚至有悖文本的理解,轉向正確的理解。

3.“反拋”策略,即緩兵之計。教學《登鸛雀樓》,當教師把鸛雀樓的圖片放映在屏幕上時,有學生問:詩人已經上了樓了,但如果還要“更上一層樓”,這樣樓應該有三層,但圖中為什么只有兩層呢?

莫非是圖畫錯了?教師在無法及時做出解釋時,就來了個緩兵之計:是圖畫錯了?還是詩寫錯了?還是圖和詩都沒有錯?教室一片寂靜,學生努力地思考,教師稍緩過神來點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詩人當時的想法,還是詩人登上一層樓后,還要登一層樓的行為?”

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可能是詩人一邊上樓一邊想的,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樓不夠高,看不到景色。”“這是詩人跟我們講的一個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種想法與樓層沒有關系的,即使站在二樓也有這樣的想法的。”……

類似這種我們無法把握的生成,我們可以用緩兵之計,贏得時間,用智慧去捕捉可以化解的因素,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思路,為生成明確正確的方向。“反拋”是教學機智,而“反拋”之后的引導更是智慧。

課堂中的意外,若處理得當就是“有效性的生成性”。有待完善的真實的課是好課,有生成性的豐實的課更是精彩。課堂意外生成于學生現實和預設途徑的矛盾,生成于多樣思維和唯一結論的抗衡,生成于教學行為和目標要求的背離……但是,意外與驚喜是并存的,只要把握捕捉得恰到好處,就有可能達到教學最大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王一川.意義的瞬間生成西方體驗美學的超越性結構[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3][加]馬克斯?范梅南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

篇(6)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0B-0040-02

語文作為貫穿初、中等教育學段的一門學科,在學生的學業生涯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新課標頒布和實施以前,語文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考試服務的。為此語文教學在方法上、內容上也逐漸變得單調和乏味。課堂中教師為了追求教學的效率常常越俎代庖,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任教的小學語文學科進行了以讀促教的教學策略探討。

一、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學的實踐經驗中,教師們不難發現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于閱讀是否有效落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重視和加強閱讀在教學中的分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關于閱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多數老師所用的方式是看閱讀在課堂中所占的時間,或者是學生閱讀課文的嗓門,或者是閱讀的數量。這些重視閱讀的方式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是,閱讀最重要的還是學生的體會、感受,就像一個好演員演戲需要走心,讓學生進入文中,激發對閱讀的渴望才真正發揮了閱讀的作用。

閱讀的重要性還在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把閱讀轉化成悅讀,閱讀僅僅是一種學習課文的方式,但是悅讀是學生的一種興趣,一種內在的需要。學生從自覺到如饑似渴地閱讀,并從讀中獲取知識,從讀中得到提升。

二、“以讀促教”的教學策略

(一)寓教于樂的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第一時間接觸的閱讀應該是漢語拼音,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注重漢語拼音在閱讀過程中的“再加工”,僅僅是帶領學生一遍一遍閱讀朗誦,熟能生巧達到預期效果。其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將漢語拼音編成兒歌,讓學生在朗朗上口的句子中學習。以教材中“g k h”的教學為例,漢語拼音“g”在發音上與鴿子發出的聲音很像,以此類推,通過比擬形象記憶。

例如,“鴿子送信”g、g、g,蝌蚪戲水k、k、k,小孩喝水h、h、h等類似的兒歌。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對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快速接受并能對學習漢語拼音有很強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寓教于樂的閱讀還可以延伸到一般的課文中,如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時,教師可以從兒歌導入,用輕快具有韻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要學的知識。

例:漢朝有個小張衡, 夜晚仰頭數星星。

無數星星撒玉盤,奶奶說他傻得很。

爺爺走來忙提醒,星星之間有距離,

一組一組起了名,北斗七星繞著北極星。

張衡果然看清楚,刻苦鉆研成了名。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在兒歌中體會到學習課文的快樂,還能在兒歌中受到激發,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產生學習的欲望。

(二)入情入境的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幾乎每一課都有一個教學目標,那就是有感情的朗讀。關于有感情的朗讀對于教學作用,莫過于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入情入境的閱讀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老師對課文的分析。例如,在課文《鷸蚌相爭》中,關于鷸蚌的對話,老師在學生閱讀之前會讓學生先揣摩“威脅”應該是什么語氣,還有“惱羞成怒、氣急敗壞”應該是什么語氣。經過老師的提示,學生在閱讀之前會有一個走心的過程,在閱讀的時候自然就能進入情境,達到預期的效果。再如在課文《狐假虎威》中,學生在閱讀前教師應提醒學生重點揣摩課文中描述的“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老虎一愣”。通過這些動作描述體會課文中兩者的思想變化,從而將其體現在閱讀的過程中。

入情入境的閱讀還可以延伸到古文的閱讀中,在閱讀之前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用語言鋪墊和烘托氣氛。以《伯牙絕弦》 的閱讀為例,老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給學生講講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兩人的友誼之情,并向學生解釋“知音”“知己”“高山流水”的含義。經過老師在閱讀前的精心鋪墊,就能增強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三)品賞共用的精讀

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展開想象,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辨別詞語的感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 (下轉44頁) (上接40頁)推測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閱讀要使學生達到這一層面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設置精讀品味的環節。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在精讀品味的過程中首先要品的是文章的題目。課文的題目也稱作題眼,它往往能概括文章的內容或是點明文章的中心。通過對課文題目的品味,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期待。以課文《窮人》為例,這篇課文用《窮人》為題,但是通讀全文,從未出現“窮”的字眼。但是,深入字里行間,學生又會發現文中的人物是極其貧窮的,這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也是課文題目為讀者揭示的主旨。此外,精讀就是選擇課文中的詞、句子品味。例如在課文《白鵝》中,作者多次用反語表達對白鵝的感情,在文章中“我們的鵝老爺”“架子十足”“非有人伺候不可”,這些詞和句單獨拿出來看有貶義,但是在文章中傳達出的意思完全相反。通過讓學生精讀并品味課文,讓學生體會反語這種修辭手法的語言魅力。

三、結束語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源泉,在教學中無論是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還是以課文為載體讓學生走向運用文字進行創作的階段都離不開閱讀,關于閱讀有很多方式,但是無論用何種方式,教師使學生從閱讀走向悅讀的境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以讀促教”的教學理想。

參考文獻:

[1]李倩倩.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的價值觀問題及對策[J].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

篇(7)

品琴音,讀懂生命

古書上說伯牙的琴藝妙絕天下,人們以能聽到他美妙的琴聲為榮,但未必能品出伯牙傾注在琴聲里的志向和情懷。誰能得知?唯子期也!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一個打柴人,能聽懂一位名滿天下的琴師的弦外之音,其中固然有著種種機緣,但我想,子期久居深山,沒有俗世的種種糾結,平和淡然才是他能成為琴師知音的真正緣由吧。

捫心自問,我們教師有多少時候能夠靜下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呢?當學生花了近一個小時卻背不出《滿江紅》而遭埋怨時;當學生面對“廉政教育”征文愁眉苦臉,不知所措時;當教師激情澎湃地演繹《圓明園在哭泣》,學生卻“不合作”,面對個位數的參與、寥寥數語的回答時,除了茫然無措,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教師唯有放低姿態,真誠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真正回歸到和美的教育境界中。回想十年前,我在品德課堂上設立了“悄悄話信箱”,讓學生用自己的筆訴說心里話、提供好建議,此舉成為推動品德課程建設的一股活的源泉。當教師誠懇、謙遜地與學生對話時,他們從心底流淌出來的答案才是最純樸、最富有教育價值的。教師只有善于傾聽,用心感受,才會知道學生真正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需要什么樣的教學方式。

在“浙江省特級教師大講臺”展示活動中執教《問號之歌》一課時,我特地設計了《小問號》問題卡,請學生寫下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以發現孩子們關心的興趣點。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學生寫下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回收之后,我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真是五花八門、稀奇古怪:

“為什么只有媽媽會生小寶寶?”“我是從哪里來的?”“人怎么會死呢?” “小魚睡覺為什么睜著眼睛?”“人為什么會做夢?”“頭發為什么會長長?”“鍋和碗為什么是圓的?”“汽車是怎樣開動起來的?”……

看到這些問題,我不禁驚嘆,孩子們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的小腦袋瓜里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于是我改變了最初的教學設計,把原來設想的“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的教學環節改變為“說說經常在你小腦袋里出現的小問號是什么”。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是帶著自己的認知走進課堂的。他們生活經驗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怎么可能有相同的問題呢?很多時候,教師一廂情愿地設計、規劃課堂教學,卻很少研究學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實情況,從而與學生漸行漸遠,自然無法引發學生的共鳴。

以生為本,就應該認真研究和了解學生,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在每一次課堂教學前,我們都應該通過觀察、調查、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能力水平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真實狀態,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教學針對性。在靜心傾聽中,我們會發現自己慢慢讀懂了學生,讀懂了學生“已有的”(起點),讀懂了學生學習過程中“思考的”(生成),讀懂了學生“留下的”(目標達成程度),更讀懂了他們的學習困難和學習需求。唯有如此,我們才成功踏出了成為學生知音的第一步。

悟琴韻,引領生命

伯牙《高山流水》之曲,正是在子期聲聲“善哉,善哉”的慧心引領下自在波動、回旋、激蕩而成的。知音,不僅僅是理解,更是理解之上的支持、鼓勵與引領。教學同樣是一種引領的創造,它表現為心靈與心靈的對接,是一種智慧上的智慧。

品德是一門走向心靈的課程,傳遞著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尊重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范圍很廣。盡管,想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因為那需要太多的勇氣、信心和行為,但我始終堅信,“總有一個視角,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

就地理類品德課而言,在引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深度感受地理的魅力與精彩,激發探索欲望,埋下探索的種子是關鍵。感嘆于池昌斌老師執教《我們的地球》一課:課結束時,他請學生在經過自己探索而得知的地名前后各寫下:長大了我想去——××××××——探索地球的奧秘!孩子們激動、自豪地說出了 “長大了我想去——珠穆朗瑪峰——探索地球的奧秘!”“長大了我想去——撒哈拉大沙漠——探索地球的奧秘!”……這就讓孩子在心里播下了探索的種子,也許長大了就會去一個年少時曾經夢想過的地方探險。這就是地理類品德課教學的意義所在——為學生根植一顆自由探索的種子。

再如歷史類品德課的教學,我將其定位為:銘記歷史,理智地對待歷史,正確地看待現實。我和學生一起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途徑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增強對歷史的現實感和親近感;從學生中來,以學生最有爭議的、最想探究的話題來設計教學,展開與歷史的對話……在對歷史深刻閱讀、銘記和體驗中,學生學會了用證據說話,學會了小組交流和研究,學會了理性梳理與深度審視,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心靈積累,明確了背負的責任: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的祖國更強大。

由于在上品德課之前,學生就有了基本道德觀,因此,品德教育不是覆蓋,而是喚醒固有的善的基因,使其一步步彰顯、壯大。同時,我還清晰地認識到,品德教育不僅僅是認同、服從與遵守,更應是面對沖突時合理的取舍與選擇。在“我在成長”主題教學時,我利用來源于學生道德沖突和心理困惑的實例,多方位、立體地切入生活,借用教師自身的生活細節和人生感悟,啟發學生思辨,從而建構起良好的道德體系。以下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成長心語:

“寬容并不等于縱容”——陳子豪

“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吳若辰

“失敗怕什么?關鍵是分析原因,尋找方法” ——方昕宇

“失敗意味著你面臨新的挑戰,新的機會”——石毅

“拒絕,有時是一種智慧的選擇”——錢博弈

教師如果能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和生命形態藝術而真誠地融入學生成長的課堂,以孩子般的心去參與,用孩子的語言去對話,循孩子的興趣去引領,那么,學生在享受童年幸福的同時,也將完善自己人生的幸福藍圖。

養琴心,拓展生命

浙派古琴傳人徐匡華先生曾說:琴重自然,真正的琴音在心底里。課堂如琴,學琴先做人,做人先養心。在教書中修身養心,在淡泊生活里讀書品悟,是我的追求。

一個人的心靈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知識水平,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從根本上說就是他的讀書境界。在今天這樣一個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閱讀依然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首要方式。讀書,改變的不僅僅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人的精神存在方式。閱讀雖然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武俠小說的俠肝義膽,經濟類書籍的風云莫測,法律類書籍的嚴謹深刻都有利于我們積累各方面的知識。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鐘愛游山玩水,撫琴品茗,舞筆弄墨。故,自然山水與閑情生活成為文人雅士美妙而智慧的課堂。靜觀我們當下的課堂,是否過濾得太單一?教學原本是本色生活的大課堂,我們如果能把生活的體驗、感悟融入到教學中去,與學生共同分享,會使課堂多幾許新鮮和靈動。偶爾到廣闊無垠的大自然走走,放松放松吧!因為自然不僅會讓你神清氣爽,而且不會對你有任何意見或抱怨!多學習知識、多接觸藝術吧,那樣你的心靈會逐漸輕快起來。放下忙碌的心,和家人聊聊天,盡管都是細細碎碎的瑣事,但都能讓自己暖暖的……生活很豐富,很精彩。我們如果能把生活的體驗、感悟融入到教學中去,與學生共同分享,將會使課堂多幾許新鮮和靈動。

篇(8)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過程。現在是信息萬變的時代,社會對我們教學實踐工作提出更新的需求,教師專業發展日趨講究教育信息化,越來越注重媒介意識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我校作為一線城市的省一級完全中學,在硬件上配備齊全,但在應用上,廣大教師團體也經歷了從觀念到技術的轉變。本文回顧我校過去5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所取得的進展及存在問題,并制定自己未來5年的信息化教學工作規劃,以此制定自己專業發展的計劃。

一、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情況

學校從1999年至2003年實現了從普通中學躍升市一級學校再躍升為省一級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先進完善,有符合國家標準的教學主樓和辦公樓,理化生實驗室、地理園、生物園等,獨立的四層圖書館樓(藏書15萬多冊,電子讀物4萬冊以上)、科普天文臺、天文科技教育活動室、歷史、地理教學專用室等成為學校教學設施的特色。校園網、閉路電視、校園廣播三大網絡系統構成為數字化校園。具體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可從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進行介紹。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我校日益重視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其發展情況具有監控數字化、學習網絡化、提升智能化和教學多媒化的特點。具體使用情況如下:

(一)監控數字化

基于教育公平的需求,現代教育的評價體系日趨指向“科學框架的構建”。我校教師會使用EXCEL和SPSS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和考試質量分析等工作,用數字說話,務實地制定日常的計劃和決策。構建科學評估框架,架設高效教學橋梁。

(二)學習網絡化

當今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深層價值取向是“解放理性”或者“解放興趣”。學生賦權參與是個體的主體性彰顯的條件和手段。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掌握利用網絡搜索信息的能力,參與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不斷“自我賦權”的歷程中,不斷重構對自我、環境、學校和文本等的認知,發展掌握自己行動以及影響周圍人、事和物的權利和能力。

(三)提升智能化

縱觀國內外教育改革,學生與教師的賦權與參與,是相互聯系并融會到整個教育改革潮流之中的。因而,我校的“師生合作”、“家校合作”與“院校合作”以及“社區―家庭―學校伙伴關系”,在網絡智能系統提供的資源的推動下,得以創生并不斷發展。

(四)教學多媒化

多媒體的使用早已是各所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步伐,我校的日常教學不僅印刷學案和使用多媒體授課,還不惜重金購買液晶電子白板,通過多信媒多感官協同作用,展現課堂互動性強的一面。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面臨問題

(一)華而不實,本末倒置

課堂上陳老師為我們展示了華工附小一位語文老師的教學視頻,這《伯牙絕弦》以其精美的制作,而且圖文并茂一舉獲得全國多媒體課件制作大賽一等獎。毋庸置疑這節課的課件制作精美絕倫,帶給人多感官享受。可是立體的課件和流暢的課堂背后,引發了對教學設計程式化,有作秀之嫌;華而不實,曲解主旨的反思。伯牙所彈的《高山流水》乃陽春白雪之作,正是因為曲高和寡,知音難覓,他才那么珍視和鐘子期之間的友情。而此課的部分,學生一聽就懂,還能馬上在3D屏幕上作畫,結論成了高科技讓俞伯牙在現代并不缺少知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多媒體在這一課上的使用忽視了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挖掘。這種純粹為了展示3D屏幕的畫板功能而使用多媒體的教學環節設置,會割裂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樣,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多少純粹為了展示多媒體功能而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成了畫蛇添足之舉?如把語文課上成音樂課或者美術課等泛語文課程,輕則看得孩子眼花繚亂,重則曲解課文主旨,本末倒置。造成這種誤區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老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掌握,而在于多媒體使用與學科教學在觀念上的整合是否合理,對這種華而不實的教學方式的取舍其實只在一念之差,有效教學的準繩往往隱藏在我們平凡而樸實的日常教學實踐之中。

(二)設施老化,資源浪費

伴隨著新課改的春風,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的需要,ppt和實物投影的使用無疑為課堂增添了不少樂趣,但這些儀器的壽命都不長,沒幾年就老化,需要不斷地維修。一方面,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設備老化,需要更新換代。從2003年到2008年短短的五年間,我們老師的桌面上的電腦就從舊式的CRT顯示器更換為液晶顯示器,操作系統也從win95更新為win xp。昔日那引以為豪的硬件設備,如課室里的顯像管電視機和臺式電腦,眨眼就可以送進博物館塵封,真是計劃不如變化快。另一方面,題海戰術無疑是當今應對各科筆試的致勝法寶,但各種練習、學案的使用也會往往也會存在不少副作用,除了印刷機的損耗外,還伴有學生保管資料不當易丟失,老師考慮或校對不周造成資源浪費等情況。每年我校單是印刷的開支高達十多萬,面對龐大的開支,我們應該對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深刻的反思,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環保意識的缺失。因而本人認為應將“節約資源”作為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議程,一方面要有主人公意識,印刷費用開支和我們的福利待遇密切相關,每次印刷前多討論一下,校對清楚,減少犯錯也就是在降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有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物歸原處的收集資料習慣,不輕易替他們重印資料。教育、教學的藝術并不是用資料的多少來衡量,而在于從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到知識技能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滲透。

(三)管理缺失,技術滯后

作為基礎設施的學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尚且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及時更新,在這信息千變萬化的時代,軟件發展日新月異,這樣的設備難以跟上潮流。與同期的教育強省相比,我們廣州市大部分公立學校都沒有專門的課件制作室,學校也沒有為教師在網上下載課件、資料等電子資源提供便利途徑。這個問題的主要成因是資金、技術和人力缺乏。但這些都難不倒我們熱愛教學的老師,很多老師都是自力更生,創造條件。時下很多教學資源網站為我們教學教育交流互動提供很好的平臺,前文所述,多媒體的使用有其負作用,因而我們語文學科也會倡導返璞歸真,回歸文本也不失是一種環保的選擇。這些做法都沒有跟高效教學構成任何抵觸,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逐年增高:高初中畢業班屢屢榮獲廣州市高中畢業班或海珠區初中畢業班一等獎。從我校輝煌的教學質量可看出,當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之時,催生出一種更為卓越的管理技術――人性化的管理。

三、我校未來5年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學校辦學目標明確,以現代教育觀念為指導,基于“為了每一位師生的發展”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爭創名優學校”的辦學思想;制定了“認真、嚴謹、勤奮、刻苦”的校風和“愛生、律己、嚴教、精業”的教風。1998年起學校開展了以“自主教育”為主旨的教育改革,2005年9月,我校“自主教育模式”科研課題獲廣州市第五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6月我校承擔的國家級“十五”課題“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開發應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自主發展”教學模式研究》獲省的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被評為“海珠區科研先進單位”。2008年12月我校承擔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研究課題《構建師生和諧發展的學校文化》研究已于2011年7月結題。我校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立項《開發中學天文科技STSE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已經通過中期匯報,正在準備結題。學校是全國百所特色高中之一,全國青少年電子制作科普基地、廣州市青科協天文專業委員會基地、海珠區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動基地、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項目”學校、并已成功申報廣東省科技特色學校,天文、無線電、機器人是我校科技三大特色。學校被評為2009-2011年海珠區教育系統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先進集體。自1979年以來,學校堅持在師生中開展學雷鋒活動,堅持把“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好”作為素質教育的載體,“雷鋒精神與時俱進”已成為學校的德育特色。學校被共青團廣州市委命名為“廣州市青少年學雷鋒活動教育基地”。現在學校正逐步邁向一條“德育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之路。

我校將繼續深化教育改革,繼承和發揚我校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不斷地發展和超越,建成一所環境優美、設施先進、師資精良、質量領先、特色鮮明的名優學校。作為學校的一份子,我們會努力提高教師專業素養,行使賦權增能的權利和義務;挑戰自我勇于創新,齊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利用網絡共同交流,共同營造高品味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崔向平、常詠梅、楊彥軍、鄔曉梅、肖志君“技術啟迪智慧”項目對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影響[J].江西:開放教育研究 2012 年第18卷第5期,2012.2

[2]張倩葦 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貴州省為例[J].教育信息化,總第311,2012.12

[3]張學禮、王玉芹、趙敬艷 提升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績效的思考[J].信息技術

篇(9)

二、教師專業素養較高

教師的語音素養較好,幾個老師有著良好的語音面貌。純正的發音會影響學生。因為學生會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地、有意無意地模仿英語老師的語音、語調,一旦形成,很難較正,這也是語言學習的自然規律。促進了他們的強烈求知欲的培養,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方面幾個老師倒做得較好,如劉琦老師。教師的形象與人格素質較高。形象素質并不是說教師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在學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師的教態自如和給學生的親和力,無疑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如梁玲老師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語結合手勢創設情境。

三、書寫規范

好的板書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能樹立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課堂教學的藝術離不開具體生動、富有表達力的語言,離不開基于扎實的專業知識又經不斷錘煉出來的教學組織能力也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我們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我們示范的不到位的話,學生們學的也可能不到位。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這方面官志梅老師做得較好,書寫也漂亮。而且課堂結構也比較合理。

四、?創設了情境:

教學中幾位老師都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梁玲老師在教單詞是自己利用老師語言優勢,邊做動作,邊用英語創設相關的情景,讓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劉琦老師教學單詞時也讓學生表演老創設相關的情景,真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標達成度較高

幾位老師教學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注重語法的訓練,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突出。

五、建議

1、優化課堂結構,讓課堂的每個環節用時合理,使整節課和諧發展,不要出現頭重腳輕等現象。

2、把課堂換給學生,實施有效的合作學習、落實自主的探究學習、掌握合理的傳授學習,讓學生正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正真成為合作者,引導者。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主動的快樂學習,敢于直舒己見,敢于質疑問難,敢于標新立異,在知識、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發展。把握好講授與自主學習的關系,尋找課程改革和傳統教學的中間地帶。

3、加強學生句型的操練,提高英語表達能力,正真使語言應用和中考相結合,尋找語言教學和中考的中間地帶,培養說英語的同時,提高他們應試的能力。

教研組長評課發言稿(二)

教研組是落實學校教學工作計劃、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有力于調動組內老師參與教研組活動的積極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在新的學期,我們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準備從以下幾方面來扎實開展教研活動。

一、轉變思想

常聽有的老師這樣說:“搞教研,我哪里有時間,新課都教不完呢?”還有的老師說:“我們這些教書匠能研出名堂來,還要那些專家干嘛?”其實,這些教師是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當作展示的窗口,當作作秀的手段,平時沒有認真發現現實教育中的問題,而是熱衷于搞大課題。我們現在提倡“問題教研”。加深老師們對教研的正確認識,理解教研是要發揮我們的群體智慧,去研究我們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在交流中產生更多解決問題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著邊際的談一些大理論、大框架。同時提倡“務實教研”,使老師們認識到我們一線教師的“教研”,應該是一種“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論成果,根本不需要走過場,哪怕大家在平時的閑談中也可以進行教研。

二、理論基礎

教研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如果缺少先進理念的引領,就可能導致低水平的重復,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勵教師多讀書之外,組長可采用以下兩種較實際的引領方式:一是從著名刊物或互聯網上收集專家、名師的教學課例、教育思想和錄像資料,和組內教師共同學習,這樣雖沒法當面得到專家指導,但也不失為獲得專業支持的一種好方法。二是邀請本地區的“名師”指導語文組的工作,如聽課評課,指導課題研究等等。

三、集體備課

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教研組每人主備一至兩個單元,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致、深入地備課。每周教研組活動時,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準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做詳細的記錄,然后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接下來就是個性修改,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后記,交流總結得失。

我覺得讓每位老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至兩個單元的課,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教研組“群研智慧”,做到了資源共享。

三、聽課評課

授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學校教研的常規工作,也是學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聽完一節課,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淺層次的上課、聽課、評課、經驗總結方面,始終是“就課論課”的形式,而沒有指向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每一次的教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樣的教研猶如缺乏靈魂的軀殼,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的集體評課要求以一個個鮮活的課堂教學范例為載體,通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共同提煉出老師們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并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升教研質量。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我們高語組每學期召開一至兩次的校級教學研討活動,可以與課例大教研活動合并,為老師們集體評課提供了平臺。然后組織由下至上的集體評課,即先由各教研組交流評議,再以宣講或“沙龍”等形式組織全體語文老師集中評課,為老師們集體評課創設對話、民主的研討氛圍。另外,在集體評課的過程中,要求人人參與,都要發表自己對本節課的看法。相信集體評課定能聚合老師們的視野,提出并解決了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幫助老師找到了教學研究的方向。有人說:“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師們在具有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時常迸發出教學靈感,還有的從交流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加快了老師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分享,會促使老師們用開放的心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接納,促進了教師間的團結。

四、專題研討:

間周進行一次專題討論,組長安排本組教師輪流做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要提前設計好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要求主題有針對性,能夠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大小話題不限,必須是值得探討的,否則失去意義。

首先由中心發言人把自己的問題及對問題的想法向大家說明,然后大家輪流發表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想法,最后形成具體有效的教學思想,這是集體智慧的展現。并且由中心發言人記錄,最后整理成文作為教學成果展現。

相互聽課,評課,交流教案、教學經驗,專題研討,這些應是教研活動中的一些常規做法,通過聽課,相互提高,通過評課,取長補短;通過交流,探索創新。在教研活動中,我們要經常性地組織這樣的活動,提高競爭意識,培養事業心和責任感,特別是向一些“名師“學習,可以啟發我們探索教育發展的路子。追求創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由表及里,引發我們內心深處的科研興趣。

教研組長評課發言稿(三)

今天,我參加了區教研室組織的語文教研組長論壇。本次論壇在首南一小舉行,是對上一階段教研組實績考核的延續。由于今年才接手語文教研組工作,而論壇的內容又是09、10學年的教研組開展情況和成績匯報。所以昨天下班從學校搬來了厚厚一大疊資料、檔案,準備論壇發言稿,制作ppt幻燈片,一直弄到凌晨1點才睡覺。

我們茅山小學語文教研組一直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堅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根本任務,教育教學成績穩中有升。現將近兩年我們教研組開展的工作分四大塊簡單地向大家介紹一下:

一、加強業務學習,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1、為教師搭建學習的平臺,積極學習新課程。

我們教研組切實認真組織教師開展了校本培訓工作,20**學年的第一學期我們組織了教師一起學習薛法根老師的《“有效課堂”的有限思考》,又認真學習了沈大安的《淺說略讀課文教學》。第二學期在教導處的組織下,語文教師一起學習了特級教師錢正權的《跟年輕朋友聊“聽課”》,研究了蔡林森“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還組織研究了由鮑丹丹老師執教的、薛法根老師點評的課堂實錄《我為你驕傲》。

20**學年的第一學期我們學習了王崧舟老師的《古詩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智慧》,并且針對作文教學難的問題,組織全體語文教師共同學習20**年11月出版的《小學語文教師》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學期集中學習了薛法根《低年級閱讀教學怎么教?》,并且探討了《如何確定適當的教學目標》。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每位教師都認真地做好記錄,相信這樣不斷地學習肯定能提高我們的認識,并積極投入教學實踐當中。

2、積極鼓勵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學習,不斷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本著“多學、常思考”的宗旨,近兩年來我們教研組語文老師積極參加區里組織的學科培訓,主要是聽課、評課、講座等。我們還積極參加區教研室、進修學校組織教師到市外進行學習和聽課活動。選派優秀教師參加省、市、區級“領雁工程”培訓。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安排下,四位老師分別在海曙小學和華泰小學脫產培訓6周時間。在這6周的時間里,他們在名校聽課、上課、參加教研組活動、感受名校濃濃的教研氣息。相信通過學習,定能給我們補充新鮮的血液。

二、重視校內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集體學習,深入了解教材。

每學期我們都會進行集體性的學習活動。集體性學習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發我們自身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也可以給與其他的老師以思考。我們教研組的理念是一人優秀只能代表個體,整體上去了,那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團結協作,不斷進取,開展教研教改公開課。

(1)第一學期除了學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組活動之外,我們還對文言文教學和略讀教學進行了重點的研討和學習。教研活動的形式是“集體備課---課堂實踐----集體修改----再次實踐”。我們有幸請來了華茂外國語學校的鄭小強老師給我們的老師進行上課、聽課指導。這次教研活動我們吳樂燕老師上了公開課:《伯牙絕弦》,這也是我們這學期所要研討的重點課文。課后,鄭小強老師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并對如何理解教材,怎樣把握教學目標作了具體的分析。

(2)第二學期我們有幸請來了區教研員方老師和趙老師來校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展示,讓兩位教研員從我們日常的課堂教育教學中找出我們的不足之處,以此對癥下藥,給我們今后的課堂教學帶來一劑良方。兩位老師柳靜君老師和吳樂燕老師分別上了兩堂公開課:《荷葉圓圓》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再次與華茂外國語學校的鄭小強老師一起探討了文言文課文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學年我們進行了8次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1)第一學期10月份與海曙小學的聯誼活動,海曙小學的姚桂琴老師執教的四年級《長城》,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學校的吳樂燕老師執教的《桂花雨》,教學過程由扶到放,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

(2)11月份與華泰小學的聯誼活動,華泰小學的徐福丹老師執教的《普羅米修斯》,朗讀指導和寫法的滲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們學校柳靜君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的《頤和園》,受到了同來聽課的華泰小學老師的肯定。

(3)第二學期4月進行了三次公開課的教研活動,第一次是柳靜君老師給我們帶來的《數星星的孩子》。評課活動中,老師們對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和教師如何開展有效的識字教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第二次是兩位外出學習的老師回校上公開匯報課。一位是到海曙小學學習的朱小妹老師,她上了《畫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華泰小學學習的陳海峰老師,她上了《觸摸春天》。從她們的課堂展示中,我們感受到了名校的課堂教學風采,也感受到了兩位老師通過學習,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與海曙小學的老師進行教學聯誼活動。我們學校的柳靜君老師執教的《數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師的一致好評;海小的李翔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節《三個兒子》,讓我們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學良好的課堂教學過程,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們的潛力是也是無窮的,只要你關于開發。

(4)5月份與華泰小學進行了“同課異構”活動。華泰小學的鐘媛媛老師和我們學校的徐燕萍老師共同上了《紀昌學射》這篇課文。兩位老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讓我們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學設計所帶來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識到了我們與華泰小學的理念差距。在課后的評課活動中,大家都感覺到受益匪淺。

(5)6月份,我們學校的柳靜君老師參加了鎮教輔室組織的“新生代”教師選拔活動。雖然最后只進了復賽而沒有得到參加區里的比賽的機會,但我們從這次準備中看到了差距,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而是整個語文教研組的差距。

通過這些公開課,展現了我們在課改過程中的點點進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應的也就增加了見識,提高了認識水平,這也給我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進和提高。

(三)積極組織集體備課,共同探討一起成長。

近兩年我們組織了十幾次集體備課,在活動中,大家都能積極地參與,發表各自的觀點,有些教師還制作了PPT,并對課的設計提出了大膽而富有創新的想法,結合課件的形式一起出現,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通過集體備課確實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空間,大家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可以說,集體備課已經成了我們教研組固定的教研活動了,因為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臺。

三、積極開展好語文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兩學年我們教研組積極組織了一到六年級的語文競賽,讓孩子在競賽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學校“月薦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參加作文比賽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寫作能力,為學校校報《小星星報》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習作數量。低年級講故事比賽、拼音過關比賽,中高年級古詩詞競賽、現場作文比賽,豐富了學生學習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語文教師積極輔導學生寫作,并到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投稿。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比賽,也獲得了一些成績。如孫惠妹、姜錦錦同學分別獲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賽全國級二等獎和優秀獎,兩位指導老師朱維潔老師和吳樂燕老師還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朱小妹老師指導的學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賽中獲得鼓勵獎。相信這樣的競賽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競爭意識,形成一個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

四、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參加區里的比賽。

上一篇: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 下一篇: 非煤礦山安全專項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一日本道久久久精品国产 | 日韩深夜在线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a级片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跑去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