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2 21:23: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戰略審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我國的企業在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的管理者對于內部審計戰略規劃認識不足
我國的企業在內部審計戰略規劃與規劃體系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很多的企業管理者尤其是企業戰略的決策者在戰略決策或者是企業管理中對于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認識不足,因此在實踐管理工作中就會缺乏這種思維,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應用性不強,應用的范圍也較窄,甚至很多的企業管理者或者是企業戰略的決策者對于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是沒有較強方向感的,綜上原因主要是由于企業的管理者對于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認識不夠,導致在實踐工作中也難以展開應用。另外,還有一些企業管理者只是簡單將內部審計工作作為一種查錯的方式,并沒有將內部審計納入企業的戰略決策與戰略規劃中。存在這樣的錯誤觀念或者是認識的誤區不利于我國企業現代管理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更加不利于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體系的構建。
2.對于企業的內部審計目標的確立缺乏戰略性與系統性
很多的企業雖然有內部審計工作,但是在實踐工作中企業的管理者對自身企業的內部審計目標認識不足,目標確立不明確,或者企業雖然確立了目標,但是企業的目標設立缺乏戰略性與系統性。這樣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就難以將內部審計在企業全面推廣與應用。例如,我國很多的企業在發展中實現合并或者兼并,有一些企業投資規模加大,逐漸發展成為集團公司后,企業管理者設置的戰略目標缺乏戰略性以及系統性,這樣就導致集團企業難以在實踐工作中通過企業的內部審計來實現集團的管理與控制,這樣集團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潛在風險就難以通過內部審計來預防控制風險,集團在經營中面臨的市場風險就會加大,集團的很多人力資源或者是資金等審計資源在集團運行中難于獲得有效的利用。
3.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在范圍上以及領域上缺乏戰略目標的指導
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在范圍上以及領域上缺乏戰略目標的指導,這樣就容易導致企業在發展中難以提高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質量,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是不利的。有一些企業由于對企業的內部審計缺乏長遠的、戰略性的認識,因此很多的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性質以及工作范圍等處于割裂的狀態。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也不夠全面,涉及的范圍或者涉及的領域極為有限,這樣企業對于風險的控制也不到位,存在的違規性為或者是違法行為不能及時發現,難以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還有一些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流于形式,并沒有在實踐工作中得到實質性的應用,這樣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也難以提高工作的質量與工作的效率。
三、構建企業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的途徑
1.制定并確立企業的發展戰略與目標
我國的企業在發展中需要明確企業的發展目標,制定好企業的發展戰略,這樣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體系才可以更好地構建起來。因為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的戰略目標以及規劃體系的構建是依據企業的發展目標以及制定的發展戰略來確立的。企業內部審計戰略的直接服務對象是企業本身,因此企業的發展目標以及發展戰略對于企業內部審計戰略規劃的制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力。例如,一個企業在經營發展中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知識注重企業的短期利益,企業在發展中就沒有指導性、系統性的發展戰略,那么這個企業在實踐工作中內部審計也不會獲得重視,也不會構建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企業的內部審計長期滯后或者不受重視,企業在發展中也容易被淘汰的或者會積聚風險,存在的潛在威脅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這樣企業在內部審計工作也難以展開,因為企業缺乏明確目標或者戰略規劃的話,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也難以應用并推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并發揮內部審計實質作用,長期如此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體系就難以構建起來。因此企業的決策者或者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發展與經營中應該將企業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與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結合起來,這樣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體系才會得到構建并且與企業實際情況協調起來,進而將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與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推動企業的發展,完成企業的發展目標,實現企業的發展戰略。
2.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推動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的構建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治理結構會對企業的內部審計產生重要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范圍、工作領域以及企業的審計層次。將企業的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結合企業的發展實際以及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可以更好地推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在深度上與廣度上進一步擴展,進而推動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的構建。例如,企業有的是實行股份制,有的是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的治理結構上存在一些差別。企業應該對企業的治理結構進行完善,企業的管理者的管理權限以及管理職責應該進一步明晰。依據企業的組織模式來制定相應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企業的決策者在企業治理中要明晰自身的職責,在決策制定以及戰略決策時要將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結合起來,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意見,提高決策的正確性,為企業的治理工作確定發展方向。
3.通過風險導向來推進企業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的構建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企業會面臨很多的市場風險,通過風險導向來推動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一般企業的風險審計主要是對企業的治理、內部控制以及企業的融資風險進行內部審計,對企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風險進行專業的評估與分析,及時發現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審查,尤其是對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重大風險進行審查與監督,為企業的決策者或者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有效防控企業的風險,完善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另外企業在構建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時應用風險導向來構建企業的財務報表風險以及企業的發展戰略風險,重點防控發展戰略中存在的風險,降低審計報表的錯報率,降低企業的審計成本,提高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效率。例如,某煤礦企業在發展經營中應用風險導向審計這種新的審計方法來推動煤礦企業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的構建,煤礦企業在實踐工作中應用這種新的審計方法來預防與控制煤礦企業的經營風險。在煤礦企業日常經營中對于企業的生產部門進行嚴格的管理,內部審計工作人員通過制定風險防控措施來降低煤礦企業的經營風險,最大限度減少企業戰略發展中存在的一些負面因素,高度重視煤礦生產安全,提高煤礦企業的治理效果,推動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體系的完善,適應煤礦企業發展與管理的需要。
未來組織的一大特點是管理的靈活性,是以科學設計組織發展戰略計劃為前提的。未來審計組織的使命要求加強審計管理。李金華審計長在2007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審計管理不到位、不適應已經成為制約審計工作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要落實‘十一五’期間審計工作目標和任務,推動審計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必須加強和改進審計管理。”為此,筆者擬從審計組織發展戰略計劃框架的設計出發,結合我國政府審計管理的現狀。對加強和改進我國政府審計管理進行一些思考。
一、國家審計組織發展戰略計劃框架
國家審計組織發展戰略計劃框架的構建,應當公布《××至××年政府審計組織發展計劃》(以下簡稱“組織發展計劃”)予以確定。組織發展計劃應成為政府審計組織未來幾年計劃編制、戰略規劃的綱領性文件,內容包括明確政府審計組織發展的主要任務與目標,重點工作事項的具體發展目標和相應對策,以及為落實“組織發展計劃”制定的各項戰略計劃。
(一)戰略計劃框架
為確保“組織發展計劃”的實施,政府審計機關要以“組織發展計劃”為核心,在分析未來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變化的基礎上,制定包括部門預算、審計業務(滾動)計劃、風險管理計劃、舞弊控制計劃和單項業務績效協定在內的一系列戰略計劃,共同構成政府審計的組織發展戰略計劃框架。
外部環境對政府審計工作的開展和法律職責的履行會產生重要而又持續的影響。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越來越多,操作環境越來越復雜。如不斷發展的由私營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趨勢,以及隨之而來的強化管理責任和合同計劃管理的必要性與服務需求;國家持續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和預期;越來越復雜的信息技術持續投入使用;為保持組織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圍內關注人力資源管理等。二是職業會計和審計的不斷發展。如對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續關注;越來越強調風險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環境的重要性;對審計方法的重新評估,包括對合法性的評估;提供的審計和咨詢服務更加合理,鑒證審計更強調“可持續性”和“三重底線”(主要指企業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三重責任)以及其他關聯需求。
根據上述變化,政府審計組織制定的戰略計劃主要有如下內容:
1、部門預算。部門預算每年由政府審計機關準備并向同級財政提供。主要是為實施“組織發展計劃”為核心的各項戰略計劃提供資金支持。提交財政部門時,還需列示所提預算的考慮和部門績效考核,以及預期的產出和成果。
2、年度審計業務滾動計劃。審計業務滾動計劃是實施“組織發展計劃”的重要戰略計劃之一,旨在明確提出如何逐步實現“組織發展計劃”確定的重點工作事項的目標。按照批準的部門預算確定的審計項目和可利用的審計資源,政府審計機關在年度審計業務滾動計劃中應制定績效計分表,以方便評估、監督和衡量自身的績效。審計業務滾動計劃是以三年為周期的流動計劃,但是每年都要進行更新和修訂。
3、風險管理計劃。審計機關各項戰略計劃框架的實施需要風險管理計劃的有力支持。審計機關每年要對其風險管理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回顧,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修改業務要求,控制環境,分析“組織發展計劃”確定的重點工作事項的主要風險水平,提出解決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報告中專門陳述。
4、舞弊控制計劃。舞弊控制計劃是與風險管理計劃直接相關的重要戰略性文件,是風險管理計劃的延伸。為適應環境的變化,審計機關至少每兩年要檢查一次舞弊風險評估和舞弊控制計劃,重點是識別和分析所有與審計業務相關的風險,所有的舞弊風險都由風險所在單位的上一級部門確定和處理。
5、單項業務績效計劃。單項業務績效計劃是年度審計業務滾動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不單獨形成文件。單項業務績效計劃主要關注如何按照“組織發展計劃”和審計業務滾動計劃中確定的重點工作事項,將直接相關的各項要素(如產品、服務、單項經費預算等)細化到具體的審計項目。
需要說明的是,組織發展計劃的實施還需要其他方面諸如戰略的、管理的或具體的實施計劃的支持,這些計劃更側重審計機關業務或行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和外部環境管理等。
(二)“組織發展計劃”的組織實施及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控制與績效考核
1、組織實施。為確保“組織發展計劃”的落實,一方面,組織內要成立專門的管理執行委員會,由審計首長直接領導,主要職責是領導審計組織實現“組織發展計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協助審計首長履行法定職責;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會提交的年度工作報告中,都會從組織管理的角度,專門報告“組織發展計劃”的實施情況。
2、風險控制。風險控制是確保“組織發展計劃”實施的保證。要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框架,既包括對審計組織事例的風險管理計劃,也包括對每一工作領域的風險管理計劃。
3、績效考核。業績考核是衡量“組織發展計劃”實施效果的直接手段與方法。計分卡是年度審計業務滾動計劃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據“組織發展計劃”確定的重點工作事項和年度部門預算確定的績效指標設立,旨在使審計組織能夠隨時掌握和關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績效。
二、對我國政府審計管理的若干啟示
以《審計署2003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以下簡稱“五年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為標志,我國政府審計管理工作近年來取得較大進展。五年規劃實施近四年來,審計署對強化審計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先后頒布了《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審計署關于改進審計項目計劃管理的實施辦法》等加強和改進審計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審計管理滯后于審計實踐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已成為制約審計工作取得更大進展的重要因素。
審計組織發展戰略計劃框架的設計與實施給我國政府審計機關一個新的、從組織發展的視角開展審計管理的啟示。與以“組織發展計劃”為核心的組織發展戰略計劃框架相比,我國政府審計機關還缺乏從審計機關的內(內部管理)、外(外部環境)部,從審計業務的內(審計業務的自身管理)、外(審計業務支撐體系的管理)部綜合開展審計管理的認識和實踐。當前的審計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統性(主要是框架的設計與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計劃之間的管理定位與職能)、管理內容(主要是外部環境以及具體目標與對策)的充實性和框架實施的制度保證程度方面,還有一些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審計管理的制度框架
盡管五年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收到較好效果,但從組織發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國政府審計管理制度框架的內容比較單一,還缺乏與五年規劃配套和相互支撐的具體的審計業務滾動計劃、單項業務績效協定;缺乏對五年規劃實施中的風險分析與可能的舞弊控制;沒有將五年規劃中的重點工作與部門預算建立對應關系,部分規劃內容缺乏應有的資金支持。因此,完善審計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規劃為核心,建立審計業務滾動計劃、審計業務支撐計劃、單項審計業務績效協定以及風險管理計劃(含舞弊控制)為內容的戰略計劃框架,重視部門預算的編制和執行中對五年規劃重點工作的支持,注意各個計劃之間的銜接,使審計管理的制度框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二)清晰劃分審計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計劃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規劃主要是確定審計機關的指導思想、總體發展目標和事關全局的重點工作的具體目標與對策(通過具體目標支撐總體目標),明確審計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項計劃或制度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
2、審計業務滾動計劃主要是關注五年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的實施步驟和績效分解與落實。具體地說,一是將重點工作事項的目標和對策細化為具體的、以“三年為一個滾動周期”的審計任務計劃;二是將“三年為一個滾動周期”確定的審計任務與“年度審計項目計劃”銜接起來,切實發揮計劃效能;三是通過年度審計計劃的選擇,確定具體審計項目,并同部門預算掛勾。
3、單項績效協定主要是結合部門預算中的項目預算、審計工作方案、實施方案,關注具體審計業務或審計支撐業務的績效,實現已經明確的年度審計工作具體目標的進一步分解與銜接。重點做好資金、人員等審計資源的管理,并通過審計機關與審計組織簽訂協定的方式將其確定下來,以便于落實與考核。為此,要通過審計成本管理,實行項目預算管理,加強成本控制。對基本支出和外勤審計經費分別實行定額定員管理和項目測算管理;在做好審計成本基礎數據的分析和測算工作的基礎上,審計項目要做到審前調查時有概算,正式審計前有預算,項目結束后有決算,實施結果有評估。
4、審計業務支撐體系主要是針對五年規劃確定的、業務工作之外的對業務工作起到支撐作用的其他審計工作的具體任務。我國審計業務的支撐體系就是“人、法、技”建設,是今后審計工作不斷取得新發展的重要保證。審計機關可針對支撐體系的某一方面制定發展計劃,如關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計劃;關于《審計法》的宣傳與落實、審計標準、審計準則和審計指南研究的發展計劃等。
5、風險管理(含舞弊控制)計劃主要是關注五年規劃和其他計劃和制度實施過程中的風險管理與控制。它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項審計工作,針對“五年規劃”確定的每一個重點審計工作領域,從確定風險存在的環境、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和處理風險等五個環節,合理地確定風險控制措施。同時定期分析和總結回顧五年規劃審計工作的各個重點領域的風險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訂風險管理(含舞弊控制)計劃,確保審計工作的健康發展。
(三)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對政府審計管理的機遇與挑戰
改進和提高政府審計管理必須高度關注其外部環境變化。在我國現行的審計管理體制下,外部環境的變化同時意味著政府審計發展與管理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政府審計發展與管理過程中應該十分關注以下幾個外部環境問題:
1、新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對政府審計管理的影響。一方面要求政府審計人員必須具備針對新的會計準則體系下的企業審計的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已實現與國際審計準則接軌的社會審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勢必要求加快政府審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從國際上看,社會審計與政府審計在財務報表審計準則的技術方法上的趨同,要求政府審計機關借鑒社會審計準則體系規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術方法,建立起政府審計準則,進一步規范政府審計行為。
2、政府審計的國際潮流與我國政府的國際定位。總體而言,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審計工作包括財務報表審計與效益審計兩部分。各國財務報表審計多是基于風險基礎的審計方法,在審計準則的建立和審計方法的運用方面多趨向于國際審計準則,較為規范,但各國效益審計的方法和領域則有所不同。在財務報表審計領域,目前我國政府尚未開展真正意義的、符合國際審計準則的財務報表審計。實際工作中的財務報表審計(或預算執行審計)仍停留在賬戶審計或交易審計的層面,很少運用風險基礎的審計方法,也沒對單位財務報表的總體發表意見。這些方面都需要改進,以實現政府財務審計的規范發展,盡快并入國際審計潮流。在效益審計領域,我國正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如何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將合法性審計納入效益審計的范疇,賦予“經濟、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將是探索有中國特色效益審計的關鍵,也是我國政府效益審計實現與國際同步的關鍵。
3、適應管理體制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審計機關隸屬于政府管理的體制短期內不會改變。基于這種判斷,管理體制對審計工作的影響的核心問題就是審計工作如何適應這種管理體制的要求,尋求最佳途徑,發揮更大作用。要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輿論和社會監督,針對不同的對象,制定不同的宣傳內容、重點和方法,使審計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幫助。
一、論文對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產生的動因進行了論述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共有制經濟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國的民營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為活躍流通、繁榮市場、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安置下崗職工和富于勞動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家族管理現象普遍,公司治理較薄弱;擴張中的融資“瓶頸”等。民營企業要想實現更高的目標,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必須發展內部審計。
在產權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營企業與國有國營企業的最大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權明晰程度,前者產權主體明確,產權清晰,而后者國家作為一個產權主體,看似明確,實則模糊;二是委托關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從事企業經營管理,從而不存在股東與經營者層面上的委托關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從事企業的經營管理,從而存在委托關系,但委托人和人主體明確、委托鏈簡潔、關系簡單,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從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委托關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間主體不明確、關系模糊、委托層級較多。
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制度是企業自身的一種內在的主動需求。在民營企業,其外部產權明晰,不存在多級。企業是一種團隊生產,當存在個人行為的外在性時就會有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在企業的團隊生產中,如果沒有監督者的監督就會有偷懶、虛報業績、轉移企業財物等現狀的發生。當存在委托責任關系就會有受托責任人對委托人是否盡心盡職,有沒有如實履行受托責任等問題。作為理性人的民營企業的業主(股東)當然就會想方設法杜絕這些增加企業內部成本影響到其自身財富增長的因素,但依靠其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尤其是當企業規模大、生產經營復雜、生產經營場所分散時,業主(股東)控制的距離太遠,難以實現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業主(股東)能夠對企業實施有效控制,使企業團隊努力工作,但企業團隊內各個職能部門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夠如愿以償的給業主(股東)帶來效益,增加其財富,有賴于外部人的評價,因為一個人或組織難以對自己的工作好壞和努力的結果作出正確的評價和預測。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建立一個專司內部監督控制職能的部門,有利于協助業主(股東)組織和控制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其財富最大化的目標。
二、論文從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目標與職能進行了論述
1、大家一致認為,內部審計目標是內部審計行為的出發點,是內部審計活動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或狀態。所以內部審計目標必須反映所服務企業的性質,并受制于客觀經濟環境。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必然反映的是民營企業的本質特性及其內部審計的本質要求。
民營企業的內部審計目標是單一的,就是在于為組織增加價值和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目標就是反映民營企業最本質的內生變量的產權屬性和公司治理屬性。民營企業的股東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身財富的不斷增長,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構架下,經營者與股東的目標趨于一致。在這個組織目標統轄下,內部審計目標就是在于協助組織成員增加企業價值和提高組織運作效率,幫助組織實現目標。
2、內部審計職能是圍繞實現內部審計目標而內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審計目標的影響,所以審計職能也會受到企業特性的影響。
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企業的內部審計具有監督職能和服務職能,而民營企業更重視的是服務職能。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是自身發展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從事內部審計活動,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內部審計的服務職能,協助和保證組織實現目標。除了國有企業一般的評價和控制等服務性職能外,因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產權屬性和公司治理屬性不同,還突出明晰產權和咨詢等服務性功能。民營企業的產權屬性表現為外部的明晰性和內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現為存在構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礎,產權屬性決定了民營企業擁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所不具有的一項特殊服務功能-明晰內部產權,而存在構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礎的屬性決定了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咨詢服務功能。
因此,咨詢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服務職能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在一個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機制的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目標與股東目標一致,領導團隊追求價值增值,內審必須幫助組織實現這個目標,企業的生產經營極其復雜多變,內審憑借自己的獨有身份和優勢,采用參與式的審計方式,以服務為導向,為企業提供保證咨詢服務。其所涉及的服務咨詢領域包括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項目投資、銷售市場景氣狀況等戰略性決策,也包括了物資采購、生產工藝,產品促銷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后勤服務系統效率、信息系統設計與運行等技術和運營性決策,內審人員通過與經營者的交流自己的審計結論協助經營者改善經營效益。
三、論文對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管理體制進行了闡述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和管理取決于民營企業本身”,這是這次所有論文的一個共同點。在民營企業,無論是存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分離的治理結構還是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一的單邊治理結構,經營者都有動力把內部審計機構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組織結構,影響內審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內審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為了提高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民營企業應把內部審計機構直接設置在股東會或董事會的領導下。對于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業主(股東)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股東會人數不多,工作機制和決策機制靈活,能夠對內部審計機構進行管理,內部審計機構可以直接隸屬于股東會的領導,保障審計人員的絕對權威。對于規模大,按公司制運行的民營企業則應將內部審計機構設在董事會的領導之下。
在管理體制上,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只受本單位的領導,對本單位的上級負責。在業務上受內部審計協會的指導,具體表現應為執行遵守《中國內部審計條例》和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等行業準則和規章。
四、論文探討了審計內容與重點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財務審計為基礎,以管理審計為重點。民營企業進行財務審計是一項基礎工作,是進行管理審計的基礎。民營企業進行財務審計評價內部控制系統,一是保證企業組織科學合理,生產流程規范運行;二是保證內部控制系統提供的信息真實及時,以便保證實現審計目標,提供決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礎上發揮內審的管理職責,實施管理審計,達到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內審人員通過自己的工作,幫助組織成員,提高組織機構的效率,合理配置經濟資源,達到企業經營的既定目標。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內涵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是以戰略觀和系統觀為指導思想,以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為導向的新的審計方法。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則是在制度基礎審計方法上發展起來的,是將審計風險模型運用于制度基礎審計之中,并以此指導審計工作和進行審計風險的控制的一種舊的審計方法。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法,除了繼承吸收傳統的詳細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的優勢外,在適應經濟業務復雜化和合理規避審計人員風險的要求下,體現出:重點在于對風險的評價和防范;重心前移至計劃階段;內外環境相結合,以實際審計結果作為調整重點;合理預期的使用,有效地識別各種重大錯報風險等特點。
二、政府審計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必要性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已有的責任機制已經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審計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審計風險也為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重視。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適應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要求新的審計方法
進入新世紀以來,整個世界處于一種急劇變化的過程中,全球性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政府與其所面臨的多樣的、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強。世界各國的聯系更為緊密。全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經濟組織之間相互依賴性的增強,使得政府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和多變,這種情況下的風險控制和防范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引入以風險控制和方法為主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傳統審計方法的局限性要求進行改變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通過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定量評估,來確定審計的時間,范圍和內容。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實質上是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的發展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它還不是一種新的審計基本方法。它在理論與實務兩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己經在理論和實務中體現了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勢在必行畢業論文格式。但將其應用在政府審計之前,必須明確政府審計與社會審計有明顯的差異。只有準確地了解其差異,才能更好的發揮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作用。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于政府審計所面臨的問題
政府審計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現實中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
(一)現代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和道德規范的缺失
首先,運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在審計之前對被審單位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確定期望審計風險。而期望審計風險的大小取決于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其次被審單位內外環境千差萬別,而大部分審計人員熟悉的只是審計、會計的業務,而對其他專業方面了解很少。還有,由于風險導向審計的審計范圍被擴展,會計師需要關注的是整個內部控制。審計范圍決定了專業能力范圍的要求,這就要求會計師充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如果審計人員在風險判斷上出現方向性錯誤,會導致其搜集不到充分有力的證據證明審計結論,就極有可能導致審計無效率或審計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合理科學的衡量審計風險水平。
另外,對法律風險的預期影響審計人員道德風險。一般來說,當審計人員認為法律風險較高而可能引起較大審計風險損失時,可能會執行盡可能詳細的程序來保證審計質量。而當其對法律風險的預期較小而不會引起明顯損失時,則可能會減少審計程序。目前我國審計人員承擔的法律風險相對較低,因此,全面實施風險導向型審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會降低審計質量。
(二)地方審計機關獨立性不足
開展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對被審單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風險做出主觀判斷,因而對獨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審計機關被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視同為一般行政機關,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年初預算安排和罰沒收入返還兩個部分,在一些財政緊張的地方,基層審計機關有時連正常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都得不到保證,沒有充足的經費保證,政府審計機關不能正常開展工作,有時審計機關為了保證占總預算經費絕大部分的預算管理資金,勢必與被審單位形成某種變相的利益紐帶關系,會在一定程度上遷就被審單位,避重就輕,甚至互相串通,從而嚴重違背審計獨立性原則。另外,審計人員方面,受體制和觀念的影響,地方行政首長對審計人員有巨大的影響力,依法審計在許多地方沒有落到實處。
四、政府審計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從我國政府審計機關風險管理的現狀出發,要在政府審計中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進一步強化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國際資本的流動帶動了審計的跨國界發展。我國審計準則從一開始就是借鑒國際慣例,并在國際審計準則的基礎上制定的,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風險導向審計不是制度基礎審計之外的一種方法,而是制度基礎審計的發展,是以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為立足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政府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的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可以簡化風險導向審計工作。
風險評估的過程主要是風險辨識、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政府應根據各種風險的分類,進一步細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風險之后,運用特定的風險評估方法,根據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決定控制程度和策略。在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進行風險評估,風險可以分為5類,即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
風險意識是風險導向審計得以有效使用的重要前提,只有意識的提升,才能加快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工作的穩健性。
(二)打造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
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是能否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決定性條件,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也決定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所能發揮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須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吸收的辦法,打造一支符合風險導向審計要求的專業審計隊伍畢業論文格式。審計機關能否擁有一批具有相應能力的審計人員,對能否有效開展風險導向審計起決定作用。審計機關應加強審計人員的培訓,特別是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同時激勵審計人員自主提升,從社會上吸收各類專業人才。
(三)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實現風險導向審計的網絡化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
要推動社會建立完整信用體系,在政府、銀行、協會及審計機構等單位之間連網,實現資源共享。審計機構本身也應建立龐大的數據庫,按類別、行業收集、存儲、更新審計人員運用風險導向審計所需要掌握的會計和審計準則內容以及審計對象所在行業、企業戰略,成功、失敗審計案件介紹等信息,以不斷拓展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同時為政府審計完善管理的信息依據。
(四)完善審計制度以保障審計獨立性
要保持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就要求政府審計機關在經濟上斷絕與被審單位的聯系,就必須解決地方審計機關的經費問題。對此,政府必須要制定出具體的措施和辦法,把地方審計機關的經費落到實處。首先要對審計機關的經費進行垂直管理,這樣不僅切斷了同被審單位的經濟聯系,而且切斷了與同級政府的經濟聯系,審計獨立性明顯增強;其次是提高審計機關經費的優先級,使之得到地方財政的優先保障,經濟落后地區地方財政實在不能完成的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由上級財政直接撥付;還有是對審計機關審計經費情況定期進行行政性抽查和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五)明確政府審計人員的權責范圍
針對政府審計人員責任輕,法律規范弱化的現狀,最好的辦法是,對審計人員的權責范圍進行明確,讓審計人員清晰的認識到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同時做到有所擔當。理性的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在明確合理的權責范圍下,審計人員自然會主動的履行審計職能,規避審計風險。權力方面,宏觀上,應當加強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與規范化。明確界定審計機關的法定職責范圍,在審計法中對經濟責任審計要有明確規定,對政府審計的目標和內容要進行規范,同時明確規定必須進行政府審計的單位和項目,通過法律適當地加強審計權力。責任方面,政府審計機關及其人員如果出具虛假的審計信息,給國家、社會及個人帶來利益損害,就應該對此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對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確。只有在明確的權責范圍下,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人員個人而言才具備其應有的意義,能夠得到審計人員主動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高偉.風險導向審計與獨立審計準則的運用.審計研究.2004,(3)
[2]徐偉.試論風險導向審計及其在我國的運用.審計研究.2004,(4)
[3]張龍平,李長愛,鄧福賢.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最新發展及其啟示.會計研究.2004,(12)
[4]陳茂芬,張奏華.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6):94-96頁
[5]陳強,楊智慧.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審計與理財.2005,(6):96-97頁
[6]趙煜烽.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規避與防范.審計.2005,(5):43-44頁
[7]喬瑞紅.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分析.經濟師.2005,(3):213
[8]陳志強,從審計風險模型的改進論風險導向審計的戰略,審計研究,2005,2
[9]許莉,透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審計研究,2005,5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2008年“推進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研討會”上指出,現代內部審計是部門、單位企事業組織的“免疫系統”,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必須以“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為己任財務論文,積極探索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強化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責。這給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定下了基調。高校審計部門作為現代內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監督的重要職責。目前,各高校審計部門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大都是“事后審計”、“秋后算賬”,沒有體現出審計監督所應有的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高校內審工作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審計觀念,改變以往“要我審”的模式,將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樹立“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內審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設性意見,為決策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財務論文,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監督和服務。
一、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內涵體系
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更加注重預防”要求在審計工作的具體運用,是把事后審計變為事前、事中審計,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內涵,本文認為可以結合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從系統論角度豐富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內涵。
一個系統是由各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個體集合形成的整體。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前瞻性的系統工程。其一、從系統所處的環境出發,一個動態的系統必定與它所處的系統環境有著結構性的聯系。劉家義審計長2008年3月提出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觀點之后,全面審計系統積極響應,許多審計創新理念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種審計轉型大趨勢環境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踐行審計“免疫系統”理念,推動審計工作轉型必要途徑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其二、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審計人員必須從審計項目的各個側面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進行系統化動態化研究分析財務論文,包括:審計的戰略目標、影響審計項目的內外部關系、被審計部門內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從控制論角度強化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監督。
控制論是信息交換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不斷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過程控制,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必須包括三個要素:導向器、檢測器以及矯正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相當于導向器和檢測器,側重于事前、事中控制,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預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內部審計過程中,當控制主體(審計人員)將獲取的控制信息(審計證據)傳達給被控制對象(被審計項目或被審計部門)時,其實也就是起到了一個行為修正的作用,即相當于控制系統中的矯正器,同時也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抵御功能。
(三)從信息論角度暢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渠道。
為了全面清晰認識高校教育系統經濟收支、專項資金管理、教育資產安全完整等情況,必須加大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在改進審計手段和提升審計效能的基礎上,暢通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財務論文,充分運用0A審計辦公系統和AO審計現場實施系統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聯動審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儲存的動態高校內審路徑。
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的主要制約因素
審計“關口前移”是審計方式創新的結果和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延伸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從工作實踐上看,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會評價。但是,近年來,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建項目、維修改造項目明顯增多,物資設備采購規模不斷擴大等等,現有的審計理念、審計獨立性、審計方法、審計手段以及審計范圍已經無法完全適應高校快速發展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計“關口前移”的認識不足
高校內審人員樹立“關口前移”審計意識淡薄,僅僅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辦法財務論文,沒有立足于促進機制建設,通過與其他部門協作共同管理學校。并且高校內審工作側重于行政監督,“事后糾弊”或“事后問責”,沒有真正擔負起為高校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的職責。目前,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權力過分集中,客觀上阻礙了高校內審工作“關口前移”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表現是:審計立項主觀性較強,審計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不力,業務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隨意性,缺乏各個環節規范的文本等等。
(二)內部審計范圍比較狹窄
由于我國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財務論文,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大都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基建(修繕)工程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方面,內部控制審計、管理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效益審計基本上沒有開展,影響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發展。
(三)內部審計工作手段落后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活動記錄已面向電子化、數字化和無紙化的方向發展,會計技術為了跟隨市場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業單位已經實現了會計電算化。然而,在會計電算化信息開發時代,我國的審計電算化卻相對滯后,許多審計人員還停留在紙質賬本審計階段,對計算機審計技術掌握不夠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我國高校內部審計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尤為突出。
(四)內部審計人員質量不足
隨著高校信息化快速發展,信息資源快速建設和不斷引進財務論文,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絡一體化和,那么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進科學管理技術方法和高素質信息化管理人才。但從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能從傳統的審計手段中解放出來,信息技術知識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做法
高校實行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實現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監督到注重監督與服務并重的轉變;在審計內容上,實現由單純財務領域的差錯防弊到注重改善經營管理的轉變;在審計方式上,由單純基建(修繕)工程結算審計到全過程跟蹤審計、由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到任前或任中審計的轉變;在審計手段上,實現由手工操作向計算機審計、網絡實時審計的轉變。
(一)加快審計理念轉變速度
在審計中,既注意對結果的審計,更注重對過程的審計財務論文,實現由注重治標向重在治本的轉變、由查錯糾弊向風險型審計轉變;以加強控制、防范風險為目標,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審計和評價,查找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促進高校內部管理中的建設性作用。
(二)拓寬內部審計覆蓋領域
除了開展基建(修繕)工程審計、財務收支和預決算審計,以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外,每年可以按照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和效益審計。同時,要按照“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將高校經濟活動全部納入審計范圍,特別要注意從未審計或長期未審計的單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實施審計方式創新工作
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并重轉變財務論文,建立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實現對審計項目的動態管理和監督,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審計監督在防范和控制風險中的積極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比如,基建(修繕)工程領域推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實現工程項目全程審計與建設工程同步,對工程建設的立項、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竣工結算等全過程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服務和監督;針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審計為主,兼顧離任審計”的審計模式,堅持有離必有審,先審后離,先審后任財務論文,把審計評價作為任免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加強審計手段創新能力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黃曉林.推銷技巧與禮儀課程的教學策略[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B12):71-73.
[2]崔平.推銷技術與商務談判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機械職業教育,2000,12:16-16.
[3]雷海艷.淺談“商務談判與推銷技巧”的案例教學法[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19(8):51-52.
[4]唐莉莉.情景教學在《推銷技巧》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3:113-113.
[5]崔玉華.推銷技巧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1):51-53.
[6]易明霞.推銷技巧實踐性教學淺析[J].當代經濟,2007,06x:131-132.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楊丹.模糊性法律語言的語用功能[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約翰·吉本斯.法律語言學導論[M].程朝陽,毛鳳凡,秦明,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1.
[3]X·M·弗拉斯科納,H·李·赫瑟林頓.法律職業就是談判[M].高如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尹桂鳳.投資審計現狀及面臨困難的探討[J].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12).
[5]呂毅,李文化.關于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問題的法律思考[J].湖南省審計學會五屆三次理事會首次理事論壇論文集,2008,(08).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高媛媛.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王雅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戰略定位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構想[J].南方金融,2012,(11):4-9.
[3]周軍.大型商業銀行小企業融資業務的拓展與管理[D].浙江大學,2014.
[4]韓鳳榮、劉克敬、陳寶啟.對外經濟貿易談判[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
[5]劉向麗主編.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一)理論學習階段
研一理論教學階段,學院以全國會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為指南,在此基礎上與實習基地共同探討和商定培養方案。學院與瑞華的第二導師共同創建了會計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每一年度委員會都會通過座談、專訪等形式共同論證、修訂培養方案,第二導師全程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計碩士的校內導師和第二導師根據會計碩士的培養方向在培養方案指定的課程中選課。校內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案例教學,采用MPACC案例庫中的案例和實習基地提供的案例進行情景教學,突出企業實際問題的講解,與理論相得益彰,充分體現理論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實踐階段
選擇審計方向的會計碩士,一般被推薦到瑞華實習。瑞華在實踐教學的組織落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與瑞華共同制定了工作細則,制定了聯合培養方式、培養費用、生活安排、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確了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為了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建立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長效機制,2014年12月,學院申請瑞華為校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出臺了《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管理辦法》,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一個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的校所合作戰略聯盟。2011年至今,會計學院以2011級、2012級、2013級會計碩士為運行實體、在多年產學研合作培養會計碩士的基礎上,與瑞華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達成共識,開展長期合作研究。瑞華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家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國際化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具有A+H股審計資格,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專業服務機構。瑞華對會計碩士實習生存在著強烈的內在需求,每年10月份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務所會集中處理大量的審計業務,業務在短時間內驟增,而在其它時間業務量歸于常態,所以會計師事務所非常需要實習生來所工作,達到三贏的目的,學校、事務所、學生三贏局面。瑞華實習生的年接納量可達40余人,每年10月份會安排實習生統一進來連續培訓17天,前10天講解審計準則和職工制度要求,講解事務所具體業務,后面7天講解今年會計準則的變化。通過這段時間的培訓,實習生們對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事務所的工作內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陸陸續續地加入到對企業的審計工作,大的公司項目一般會比較多,一般會進駐幾十人,實習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輔的工作,比如用事務所自己編制的審計軟件,按企業的循環做一些簡單的底稿,或者按照項目經理的要求去做企業循環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實習生能夠對企業的財務有所了解,通過審計,實習生還能分析出企業做的賬正確與否,哪些部分存在問題,軟件測試有異常的,實習生會反饋給項目經理,項目經理進一步處理,進行一些補充的程序,或者是對企業發表意見。實習結束后學員撰寫詳實、深入的實踐總結報告。實習生工作結束后畢業時,優秀學員會優先考慮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當地的,還可以推薦到瑞華其他地區的分所工作,黑龍江分所出具鑒定和證明。
(三)撰寫學位論文階段
研二下學期,則是一個將實踐與理論重新整合的過程,會計碩士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與校內的導師進行交流探討,將知識與實踐凝練成學位論文,論文形式可以是調研報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華可以為會計碩士在課題研究和學位論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實習過程中,瑞華對幾百家上市公司進行審計,上市公司的舞畢、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問題、上市公司內控的不健全問題都可以進行研究,調查問卷的基礎素材可以從事務所獲得也可以從審計客戶中獲得。因此,會計碩士在實習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職業能力的提升,還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程新生,管理學(會計方向)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加拿大Alberta大學訪問學者。現擔任《南開管理評論》常務副主編;Nankai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常務副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評價研究室主任等職。
程新生教授長期從事財會實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及其評價。程新生教授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在《管理世界》、《南開管理評論》、《會計研究》、《審計研究》、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等有影響的學術刊物連續多年,出版《公司治理與戰略控制》、《公司治理中的審計機制研究》等著作五部。主持、參與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戰略的適應性企業控制系統研究、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大股東行為效應與評價指數研究、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公司治理與管理控制的交互作用及影響機制研究等多項研究課題。
程新生教授以控制論、理論、組織行為理論、權變理論、戰略管理理論等為指導,研究企業戰略控制。戰略控制系統涉及企業戰略制定、戰略實施以及戰略調整的每一個環節,其中一個環節的控制失效就會導致整個戰略全局的失敗。在戰略制定階段缺乏有效地控制就會使企業的戰略目標偏離正確的軌道,如內部人或控制性股東濫用權力就很難基于全體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建立正確的戰略目標。在戰略實施階段缺乏有效地控制,管理者就不能了解戰略實施的全過程,就有可能偏離既定戰略目標。程新生教授通過細致的理論分析、系統的文獻回顧、實證研究和深入的案例剖析,對戰略控制的關鍵問題進行解答。從控制層面上將內部控制分為公司治理的內部控制、管理控制兩個層次;從控制程序來看,戰略控制包括戰略預算管理、戰略績效計量;從控制方法來看,戰略控制包括診斷式控制、交互式控制、三階段模型、四維度控制系統等;從控制績效來看,包括戰略控制評價、戰略審計等,戰略控制評價又包括公司治理層面的內部控制評價和管理控制評價。
程新生教授針對企業會計組織進行研究,從企業治理和經營管理兩個層面對企業會計組織的功能、會計組織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會計組織設計、會計組織模式、會計組織績效、會計組織運行以及會計組織變革等進行研究。程新生教授從組織角度出發,研究企業治理層次會計組織與經營管理層次的會計組織協同、會計組織與其他組織的協同、控制關系等問題,并從以下九個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從會計組織內部和會計組織外部進行研究,從企業治理和經營管理兩個層面研究會計組織;二是對會計組織的功能予以系統化,系統分析了會計組織的各種功能;三是引入物理學的“場”論,對會計組織進行研究,指出了會計組織受多種因素影響,具有動態性特征,會計組織是一種“權變組織”;四是既對會計組織內部關系進行研究,又從企業整體上研究和設計會計組織;五是考察會計組織所開展的會計信息處理、成本管理、資金管理、風險管理等業務,提出業務導向會計觀點,將會計組織模式劃分為六類:信息導向、成本導向、資金導向、控制導向、風險導向、多重導向;六是對會計組織的理論基礎進行探討,提出了會計組織模式理論,并以規范研究、實證研究的方法對這些理論加以論證;七是提出集權式、分權式、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會計組織模式,并結合企業規模、經營環境等對不同環境下會計組織模式做出選擇;八是研究企業不同生命周期和組織變革對會計組織的影響,認識當前會計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和環境影響;九是提出了會計組織監控模式,并加以分析比較。
公司治理中的審計機制,是最重要的企業監督制度安排之一。程新生教授對審計機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審計目標、審計路徑、審計信息與傳遞等進行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以公司治理結構變遷為主線,分別總結并探討了以股東、經營者、董事會和監事會為中心的審計模式及其變革,把審計目標及其實現機制、審計信息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程新生教授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創新性,對于提高審計機制運行效率,改進公司治理,促進公司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科學決策和效率經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論文摘要】并購審計風險貫穿于并購活動的整個過程,審計部門應從并購前、并購中、并購后各環節進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業并購作為資本運營的一種方式,是我國當前經濟結構調整、深化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審計貫穿并購活動的整個過程,一般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簽訂并購協議前進行的審計(并購前的審計)、并購實施中進行的審計(并購中審計)、對并購完成后有關事項進行的審計(并購后審計)。并購審計對各利益單位有著重大影響,這也決定了企業并購審計的高風險性和審計責任的重要性,如何認識企業并購交易中各個環節的審計風險并進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審計人員和審計部門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并購前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前主要是并購意向的形成,尋找目標企業,進行初步調查,商討并購決策等。在這一階段,企業并購參與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驗證措施保證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適當的方法評價和分析這些信息,是企業并購決策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企業并購準備階段審計的關注點,此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審計風險。
(一)與并購環境相關的審計風險
與并購環境相關的審計風險主要指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引發的審計風險。外部環境主要是指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所處的宏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行業環境等;內部環境主要是指企業擁有和控制的有形與無形資源的存在狀態和運作情況,包括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管理水平、企業文化、企業控制監督系統等。
(二)與價值評估相關的審計風險
與價值評估相關的審計風險主要指對目標企業、主并企業的經濟實力、發展戰略的評估、企業并購的收益與成本評估及其相關的審計風險。對經濟實力的評估審查包括企業資產負債狀況、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業務水平及未決訴訟等。由于企業披露信息可能存在質量不高而產生企業價值評估結果的不準確。發展戰略審查的主要內容有主并方未來發展戰略,確定并購對象,選擇并購類型的基礎,若目標企業與主并企業的戰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則并購風險加大,相應的審計風險加大;并購過程必然帶來相應的并購收益和并購成本,這是并購決策最基本的財務依據。并購收益是對未來收益預測的貼現,確定貼現率時不僅要考慮并購之前企業的資本結構、資本成本和風險水平,而且還要考慮并購融資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并購行為本身所引起的風險變化以及企業期望得到的風險回報等因素。
二、井助中審計風險
審計人員的職責是協助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和評估并購風險,并且運用會計、審計、稅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來判斷并購過程為審計人員帶來哪些審計風險,以努力消除和化解這些風險,努力將并購的審計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確保企業并購活動的順利進行和企業并購目標的圓滿實現。在這一階段,并購審計的風險主要存在于換股比例的確定。
為了節省現金,很多企業采用換股方式進行合并。在企業采用換股合并的情況下,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是決定企業合并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確定換股比例有多種方法:每股市價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凈資產之比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劣,適用范圍也各不相同。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應合理選擇目標企業,綜合考慮合并雙方的賬面價值、市場價值、發展機會、未來成長性、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合并雙方的互補性、協同性等因素,全面評估雙方企業的實際價值。
三、井助后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實施后,進行有效的整合對于實現并購目的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企業并購后的審計應該圍繞企業內部新舊業務串聯運行的組織情況、與原有客戶關系的處理情況、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設置情況、各職能部門和分支機構職權的限定情況、各部門人員的分配情況及各部門間關系的協調情況等方面進行。并購整合階段就是要讓協同效應發揮出來,包括生產協同、經營協同、財務協同、人才協同、技術協同及管理協同等各個方面。
(一)與人事有關的審計風險與管理
主并企業在完成企業并購后,首先要解決被并購企業人員的問題。如果企業并購實施后,被并購企業關鍵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紛紛離去,則會使原有客戶和資金、原材料供應商等重要資源與被并購企業斷絕業務關系,致使并購失敗。因此,審計人員在此階段應協助主并企業做好人員選派、人員溝通、人事調整等工作,以達到穩定人心、降低審計風險的目的。
(二)與經營有關的審計風險與管理
生產經營的整合不僅包括產品生產線的整合,還包括生產設備在重復設置上的整合、生產技術和研究開發費用投入的整合、銷售渠道和銷售網絡的整合等。因此在整合的初期,應當適當保留被并購企業某些特定業務活動的相對獨立性,逐步實施整合,降低和化解整合阻力,保證整合效益。降低與整合經營相關的審計風險的關鍵在于根據并購的目的,確定需要整合的內容、程度和方式并密切關注其具體實施過程和協同效應的實現程度。
(三)與財務有關的審計風險與管理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無法描述道德風險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認定層次風險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來進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很高,獨立審計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消除會計報表的錯誤和不確定性;縮小或消除社會公眾合理的期望差距。獨立性原則的要旨是使注冊會計師免于利益沖突,從而奠定正直與客觀的執業基礎,但獨立性最終體現在注冊會計師獨立承擔審計風險責任方面,因而降低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審計風險就是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極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數學概率表示應不超過5%。
3.2分析戰略風險在確立了總體審計風險概率應該控制在5%以下之后,應全面分析戰略風險。以企業的經營模式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了解企業的內外部經營環境、經營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確定企業經營有效性和會計報表的關鍵認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國際審計準則列舉了28種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風險的環境和事項(IAASB,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