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02:52: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決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所謂戰略成本動因是指從戰略上對企業的產品成本產生影響的因素。與前述作業性成本動因相比,它具有如下特點:
(1)與企業的戰略密切相連,如企業的規模、整合程度等。
(2)它們對產品成本的影響更長期、更持久、更深遠。
(3)與作業性成本動因相比,這些動因的形成與改變均較為困難。
戰略成本動因可以分為結構性成本動因(structuralcostdriver)與執行性成本動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這些成本動因在成本計算中常不予考慮,因此常常被傳統的成本管理所忽視。這樣,成本動因就可以按其對成本影響的程度劃分為戰略成本動因和戰術成本動因,兩類成本動因分別從基礎經濟結構和作業程序兩方面影響企業的成本姿勢(costposition),并為企業改變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動的選擇。對成本這樣研究和劃分,就能從經營戰略的意義上作出成本決策,為我國企業進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條有益的思路。
二、結構性成本動因與成本決策
結構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基礎經濟結構如長期投資等相關的成本動因。其形成常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一經確定往往很難變動;同時,這些因素往往發生在生產開始之前。因此必須慎重行事,在支出前進行充分評估與分析。另外,這些因素既決定了企業的產品成本,也會對企業的產品質量、人力資源、財務、生產經營等方面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對結構性成本動因的選擇可以決定企業的成本態勢。結構性成本動因主要有:
(一)規模經濟:所謂規模經濟是指在價值鏈活動規模較大時,活動的效率提高或活動成本因可分攤于較大規模的業務量而使單位成本降低。幾乎每一主要價值活動都存在規模經濟的情況,規模經濟對企業價值活動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規模經濟使企業可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進行更大范圍的活動。
(2)規模經濟的更大銷量增加了分攤無形成本如廣告費用和科研費用的能力。
(3)規模經濟使支持該活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或間接費用的增長低于其擴大的比例。不過,企業規模的擴大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當這種負面影響超過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正面效益時,便會導致規模不經濟。
規模經濟在不同的價值活動和不同的產業中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對于有的價值活動而言,世界性規模可以帶來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而對于其它一些價值活動來說,影響其成本的最顯著的因素可能是全國規模、地區規模、工廠規模、項目規模、生產線規模甚或是每個定單的規模。對于不同的企業,對其最有利的規模類型是不同的。企業應該選擇敏感性最強的規模類型充分發揮其規模優勢。
(二)整合程度:上述規模經濟與水平一體化相關聯,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體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業為了為自己所負責的業務領域更廣泛更直接,在本企業業務流中向兩端延伸至直接銷售、零部件內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企業的縱向整合程度會對成本產生影響。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帶來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現在:
(1)它可避免使用市場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如采購費用和銷售費用。
(2)它能使企業獲得更多的附加值。相當于把供應商或銷售商的利潤轉移到企業內部。
(3)整合可使企業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是確保穩定供求的一種重要手段。(4)整合可以帶來聯合作業的經濟性,就象鋼材生產如果直接從煉鐵工序運送到工藝加工中不需重新加熱的道理一樣。
(5)整合可能帶來各種無形資源的積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情報和售后各方面的情報來源的確保、支配力和影響力的確立和技術知識的積蓄等。
(6)建立專賣店及其送貨政策,可減少假冒偽劣商品對企業的沖擊。
加強整合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然而,整合并非總是帶來成本的降低,在許多情況下其結果可能正好相反,因為
(1)整合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
(2)整合會造成企業組織彈性的降低,容易喪失靈活性;
(3)整合也許會帶來成本的提高;
(4)整合程度過高可能形成企業與供應商或客戶的關系冷淡乃至惡化的情況而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資產重組與企業購并是我國企業界的熱門話題,了解整合這一結構性成本動因正好可以使企業在購并決策過程中充分地考慮整合對于企業產品成本產生的長期影響。企業必須詳細評估整合的優點和缺點,視實際情況決定各價值活動整合的程度。企業既可以選擇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選擇解除整合的競爭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業領導者所忽視。當整合的自制成本已高于外購成本,影響了企業靈活選擇競爭策略時,可以考慮降低現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三)學習(learning)與溢出:企業價值鏈活動可以經過學習的過程提高作業效率從而使成本下降。通過學習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用戶信息的反饋對企業的作用。表現為根據市場的反映改善產品的設計,提高優質品率。
(2)通過逐步改善廠房布置、生產排程、作業進度降低成本。
(3)通過工人活動量的累積使勞動熟練程度提高。
(4)通過對同業和外部專家顧問的學習而不斷改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學習的作用因時而異,因而企業的學習策略而不同。首先,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業其學習效應會有很大區別。學習的效應在企業剛建立時會表現突出,而在企業發展非常成熟的階段可能不太明顯。其次,對于價格敏感性較強的行業,學習的作用會更為顯著。另外,學習還存一個溢出的問題。即學習的成果可能通過咨詢顧問、新聞媒體、前雇員和供應商等渠道從一個企業流到另一個企業。
(四)地理位置:企業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種方式影響成本。主要表現在:
(1)由于工資水平和稅率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差異,影響了企業的工資成本和納稅支出。
(2)企業所處環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礎設施的狀況都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
(3)企業所處氣候、文化、觀念等人文環境,不僅影響了產品的需求,而且影響了企業經營的觀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的流入。處于擁有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業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5)地理位置對營運成本有重要的影響。相對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商的地理位置是影響購貨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相對買方的地理位置會影響企業的促銷成本和銷售成本如運費。
由于地理位置對幾乎所有價值活動成本均有影響,所以要求企業在進行廠址店址的選擇、工業或商布局活動中慎重行事。企業也可以利用這一成本動因作為取得成本領先優勢的策略。企業利用地址位置之一成本動因改善其成本地位的策略可以是重新設定各種活動的地點。
(五)技術:技術是影響企業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企業都涉及到大量技術,技術包含于企業的每一價值活動中,它對成本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一方面,它可以獨立于其它成本動因作用于成本;另一方面,它還可通過改變或影響其它成本動因間接地影響成本。技術的采用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成本。只有那些企業能保持其成本領先地位的技術變革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成本優勢。技術變革并非總能降低成本。首先,技術的開發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較高的成本。其次,技術變革可能帶來較大的風險。在技術革新迅速、產品日新月異的行業,技術的先行采用者可能因過早行動而面臨所引用技術迅速被淘汰而又無力更新技術的窘境。
針對技術這一成本動因,企業的戰略主要涉及兩大問題:
(1)采用何技術?企業應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持久性成本優勢的技術,技術革新的成本必需與得到的利益相平衡。
(2)在所采用的技術中尋求領導地位,還是采取技術追隨的戰略?若此項技術競爭對手無法仿效或企業創新的速度能超過競爭對手模仿的速度,則技術領先能夠持久,企業可以采取技術領導的戰略。
三、執行性成本動因與成本決策
執行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作業程序的成本動因。它是在結構性成本動因決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這些成本動因多屬非量化的成本動因,其它成本的影響因企業而異。這些動因若能執行成功,則能降低成本,反之則會使成本提高。執行性成本動因主要有:
(一)生產能力運用模式:生產能力運用模式主要通過固定成本影響企業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關的范圍內不隨產量的增加而改變,當企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提高,產量上升時,單位產品所分擔的固定成本相對較少,從而引起企業單位成本的降低。對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較大的企業而言,生產能力運用模式將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產量的上升會帶來單位成本的明顯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并不總是意味著企業效率的改善。有的企業產量提高而銷量不變會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因為產量提高所引起的固定成本的分攤基礎擴大造成了單位成本的下降,而這部分被分攤的固定成本實際上全部轉入了庫存。這是我國一些企業產品滯銷而仍存在利潤的原因之一。所以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應以產銷一致為前提。
(二)聯系:所謂聯系,是指各種價值活動之間彼此的相互關聯。這種關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內部聯系;另一類是企業與供應商(上游)、客戶(下游)間的垂直聯系。
1、企業內部聯系。企業內部各種價值活動之間的聯系遍布整個價值鏈。例如基本生產和維修活動的聯系、生產作業和內部后勤的聯系、廣告和直接上門推銷之間的聯系、品質控制與售后服務之間的聯系。針對相互聯系的活動,企業可以采取協調(coordination)和最優化(optimum)兩種策略來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所謂協調,是指通過改善企業內部各車間、各部門相互之間的關系,使活動間配合融洽,信息充分溝通,從而整體的作業效率最高。例如,改善生產和采購協調可以降低庫存。最優化則是通過工作流程的重整和工作品質的提高,使工作效率提高,進而降低成本。
2、垂直聯系:垂直聯系反映的是企業活動與供應商和銷售渠道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與上游供應商的聯系主要是供應商的產品設計特征、服務、質量保證程序、產品運送程序和定單處理程序等。這些聯系會影響企業的成本結構。
例如:
(1)供應商供料的頻率和及時性會影響企業的庫存。
(2)供應商原料的包裝方式會影響企業的原料處理成本。
(3)供應商的生產技術應用會影響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改善與上游供應商的聯系常常會使對方都獲得降低成本的良好機會,如供應商將大批的巧克力用液體形式而不是十磅重的的條塊形式交貨可以減少糖果商重新融化巧克力塊的工藝成本,同時,供應商也避免了將巧克力制成條塊式和包裝的費用。但這種協調必須由上下游廠商通力合作才能實現。
同樣的,企業與下游銷售之間的聯系也會影響其成本結構。例如:
(1)銷售渠道倉庫的位置會影響企業的運輸費用。
(2)銷售渠道的搬運技術和產品處理技術會影響企業的包裝成本。
(3)銷售渠道推銷或促銷活動可能降低企業的銷售成本。正如與上游供應商的聯系一樣,與銷售渠道的聯系同樣可以為企業和下游銷售渠道提供同時降低成本的機會。但是,有時候為了降低企業的銷售成本必須要求銷售渠道提高某些成本。若降低的成本超過銷售渠道提高的成本,企業可以采取給銷售渠道支付補償的作法。
(三)全面質量管理:與傳統質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質量管理強調質量管理的范圍應是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要承擔質量責任。全面質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質量成本獲得最優的產品質量。并且最低的質量成本可以在缺點為零時達到,因為對錯誤的糾正成本是遞減的,所以總成本會保持下降的趨勢,直至最后的差錯被消除。故全面質量管理的改進總是能降低成本,對于質量成本較高的企業來說,全面質量管理會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能給企業帶來降低成本的重大機會。
這項成本動因要求企業大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從企業的整個范圍,設計、生產過程的各階段著手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真正做到優質高效。
(四)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企業的行動是眾多具體個人行動的總和。企業各部門的每一名員工都與成本直接相關,只有依靠全體員工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企業才能將成本置于真正的控制中,才能實現成本管理目標。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對成本的影響具體中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顯性的成本,如物耗高,設備利用率低,廢品率高。另一方面是隱性的成本,例如人員不團結,職工情緒低落,對企業漠不關心。
關鍵詞行為金融理論投資策略投資心理
1行為金融學概述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市場參與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傳統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根據這一假說發展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OPT)等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也構成了現代證券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和金融證券市場的現實不斷發生著沖突,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心理感受等主觀因素在金融投資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并不總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決策。在現實中存在諸多的認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現象,證券投資行為中會表現出各種偏激和情緒化特征;在證券市場上則表現出股票價格的各種“異象”,如:一月效應、周末(周一)效應等,用傳統金融理論很難對這些“異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金融學受到了重視,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金融市場,克服了傳統金融學的一些弊端。
2行為金融投資決策的心理、行為特征
2.1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認為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他們列舉了大量證據顯示人們在做決策時,對可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資金管理人、投資顧問和投資者都對可能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過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產生。
2.2反應過度(Over-reaction)
反應過度描敘的是投資者對信息理解和反應上會出現非理性偏差,從而產生對信息權衡過重,行為過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投機性資產的市場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總會有所偏離。過度反應的另一種表現是,當沒有出現需要采取某種行動的事實時,投資者由于主觀判斷失誤,以為事實已經發生并采取行動而導致投資損失。
2.3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當市場上有重大消息時,股價通常未見波動,但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時候,股票市場卻有時會出現異常的波動且幅度較大,這表明股價對信息反應的滯后。與個人投資者對新信息往往反應過度相反的是,職業的投資人以及證券分析師們更多的表現為繁衍不足。他們通常會因為過分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依據,而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從而錯失贏利的良機。
2.4非貝葉斯預期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人們在具體決策過程中,并非按照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貝葉斯規律來不斷修正投資的預期概率,而是對最近發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經驗給予更多的權重,在決策和做出選擇時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響。
2.5后悔厭惡(MyopicLossAversion)
投資者在發現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之后,通常會感到傷心和痛苦,而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投資者會非理性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損失厭惡(LossAversion)”是后悔厭惡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才使得人們會感到后悔。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將優于其他決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積極購買市場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價下跌,投資者考慮到還有大量其他投資者也同樣遭受了損失時,自責和不快會相應得到減輕。
2.6固錨效應(AnchoringEffect)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要求作相關數值的定量評估時,容易受事先給出的參考值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固錨”效應。“固錨”是指人的大腦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往往選擇一個初始參考點,然后根據獲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確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歷史信息就更容易成為人們對當前事物判斷的主導影響因子。例如在美國,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末受美國股票市盈率(較低)這個普遍認可的“錨”的影響,認為日本股票市盈率過高,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使東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國高得多,許多美國投資者卻覺得東京市場不再被高估了,因為他們將20世紀80年代末東京股市的高市盈率當成了新的“錨”來考慮。
3行為金融投資策略
任何理論都是為應用服務的,行為金融學也不例外。行為金融學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理論的革命,也是對傳統投資實踐的挑戰。如行為金融學的大師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論家,又是成功的實踐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發起成立的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5億美元資產。他認為他們的基金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利用由于行為偏差引起的系統性心理錯誤。投資者所犯的心理錯誤導致市場未來獲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變,并引起這些公司股價的錯誤定價。發現投資者心理上的系統性偏差,是基金獲利的基點。其基金業績似乎也在證明著這一點,從1992~2001年,其基金的報酬率高達31.5%,而同時期的大盤指數收益僅為16.1%。總體而言,行為金融的理論和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還沒有成為投資專家們廣泛而普遍的制導理論。有兩個原因,一是行為金融理論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這些理論測定各種各樣影響價格的心理變量時,會遇到很多操作難題。當然,任何理論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場中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投資策略可以一直獲得超額回報。行為金融投資策略讓投資者具備了戰勝市場的可能,但永遠也無法具備打敗市場的保證。
3.1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由于股票市場經常是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的,對反應過度的修正會導致過去的輸家的將來表現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從而產生長期超常回報現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這種投資策略每年可獲得大約8%的超常收益。對此,行為金融理論認為,這是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的結果,通過一種質樸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簡單外推的方法,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為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2慣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慣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過去相對短的時間內(通常是一個月到一年)的表現的基礎上,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規則(filterrules),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規則就買下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對其他12個國家的研究證實了動量效應的存在,從而證明了這種效應并不是由于數據采樣的偏差所造成的誤解。我國市場存在明顯的慣性效應,利用股票在一定時期的波動采用此策略可以買人賣出而獲得價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資者將現金投資于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進行,以備不測時分攤成本,從而達到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較大風險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與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損失厭惡及思維分割有關。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擔股票的投資風險的能力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投資者在年輕時應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用于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逐漸減少股票投資比例增加債券投資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普遍采用并廣受歡迎的投資策略,同時卻又被指責為收益較差的投資策略,而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原則明顯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資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投資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場,采取有別于傳統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從而獲取超額收益。要達到這一目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①盡力獲取相對于市場來說要超前的優勢信息,尤其是未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對行業、產業以及政策、法規、相關事件等多種因素的分析、權衡與判斷,綜合各種信息來形成自己的獨特信息優勢;②選擇利用較其他投資者更加有效的模型來處理信息。而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復雜就越好,關鍵是實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資者的認識偏差或錨定效應等心理特點來實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資者受傳統均值方差投資理念的影響,注重投資選擇的多樣化和時間的間隔化來分散風險,從而不會在機會到來時集中資金進行投資,導致收益隨著風險的分散也同時分散。而行為金融投資者則在捕捉到市場價格被錯誤定價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資金行集中投資,贏取更大的收益。
4結語
自20世紀80年代起至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為經濟學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金融理論迅速崛起,對現代金融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可以說行為金融理論已經成為金融理論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題之一。當然,行為金融理論遠非一個完全成熟的理論,其對投資實踐的指導能力也因時因地而異。
參考文獻
1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在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二、執行力在科研管理中的實現
一、研究的內容對內深化與向外擴展并舉
1、戰略管理會計是現代管理會計體系中的一個新領域。它從戰略的高度,圍繞本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組成的“戰略三角”,既提供顧客和競爭對手具有戰略相關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對本企業的內部信息進行戰略審視,幫助企業的領導者知彼、知己,進行高屋建瓴式的戰略思考,進而據以進行競爭戰略制定和實施。為使競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得以順利和有效地進行,要求企業總體性的競爭戰略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各個單位、各個環節的經營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結合,并將新興的、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貫徹始終,能卓有成效地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所有這些方法的相互結合,融為一體,正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化”和“向外擴展”并舉的具體體現。
2、產品生命周期成本計算(lifecyclecosting),現代管理會計不只要求估算產品生產者的成本(包括產品的研究、開發成本,設計、制造和營銷成本),同時還要求估算產品消費者(用戶)的成本(產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車制造商在產品出售以后,還要追蹤了解汽車的油耗和維修、處置成本等)。可見它超出傳統的只從產品的生產企業看成本問題,而擴展到同時從產品的使用者看成本問題,實現了成本的企業觀向社會觀轉變。這樣做,既能有助于通過對產品生產者成本與使用者成本消長關系的綜合判斷,還能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這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入”與“向外擴展”并舉從另一個角度的體現。
3、從“目標成本計算”(targeteosting)和同它密切聯系的‘Kaizen(日本詞匯,意為“持續不斷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計算法“看,目標成本計算法是根據市場導向來制定產品成本目標的一種系統方法,它先根據顧客對產品的需求,確定一個能夠讓顧客接受的營銷價格,作為目標售價,然后,以目標售價為基礎,扣除企業要求達到的目標利潤,確定應達到的目標成本。目標成本計算法的核心,是強調應把降低成本的重點放在研究、開發、設計這些產品投產前的前期階段上,依次為研究、開發人員、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制定成本目標。如發現某一個環節的成本目標不能實現,進而影響企業的目標利潤不能實現,管理當局就應重新審視這一產品生產的可行性。在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后,如果從總體上還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成本,原定的生產方案就應被更可行的生產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產方案通過”基準衡量“(Benchmark)(同企業內、外最先進業績基準進行對比),認定在某些方面還有潛力可控。則企業的研究、開發、設計和生產部門要聯合攻關,實施”價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VE)。VE通過對產品功能(function)與成本相互關系的系統研究(systematicresearch),尋求得到一個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實現提供的產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滿足顧客的需求,又能用盡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產出來,以達到外界的顧客滿意與企業的成本目標相一致。與目標成本計算法密切聯系的Kaizen成本計算法,是指通過目標成本計算程序所確定成本目標,進一步具體分解落實到各有關生產經營單位,直至生產經營第一線的具體執行人員,促進他們在日常的生產經營工作中,不斷挖掘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潛力,使整個生產經營處于不斷改進的狀態中,以保證生產經營各個環節成本目標的順利和超額實現。
可見,上述“目標成本計算法”與“Kaizen成本計算法”相結合的整個程序,也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化”與“向外擴展”并舉的具體體現。
二、應用的指標從滯后性向前導性轉變
從應用的指標看,管理會計不同于財務會計,財務會計重在回顧過去,管理會計重在面向未來。所以,財務會計應用的指標,基本上是歷史性的、滯后性的指標(Laggingindicators),而管理會計為了協助管理人員籌劃未來,所用的指標必須從滯后性向前導性指標(leadingindictors)轉變,以便更好地發揮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職能。較具體地說,在企業的戰略管理與戰略管理會計中,領導者競爭戰略思想的形成及具體化為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競爭戰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都是關系到企業盛衰、成敗、生存、發展的前導性分析。在目標成本計算法中的目標售價與目標成本,業績評價中的“基準衡量”(Benchmark)也是這樣。與宏觀管理會計中的社會折現率、外部性(extemalities)問題的計量,以及國際管理會計中,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差別稅率、匯率、通貨膨脹率和風險報酬率等,都是屬于前導性指標,都是用于協助企業管理人員籌劃未來所發揮重要作用。
三、計量方式貨幣性與非貨幣性相結合
從計量的方式看,現代管理會計應用的指標,不能像財務會計那樣,將“貨幣計量”定于一尊,而應實行“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有些指標在采用貨幣計量方式的同時,很多指標還要求采用多樣化的非貨幣計量方式。
綜合性是財務計量的特點和優點。財務計量形成的指標,可以綜合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內財務成果,如經營收入、經營成本、經營利潤;現金流入、流出的動態及其存量的占用情況;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等。根據這些指標人們可對企業生產經營在一定期間內取得的效益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但“綜合”還必須同“分析”相結合,使人們進一步掌握綜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層次起作用的非財務性因素,使人們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和擴展。財務計量重“綜合”,非財務計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因為綜合與分析相結合,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財務指標體系的形成,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同企業的性質和所處的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必須面向市場,以顧客為導向,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取得盡可能多的“顧客價值”(customervalue)(“顧客愿意支付的代價”)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益之源。在企業內部,要實行“人本管理”,確立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充滿生機和活力。與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相適應,非財務指標體系的組成,可大致區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顧客導向方面。(1)直接方面:顧客的忠誠和滿意程度,對顧客需求反應的靈敏度,售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產品市場占用率的消長,同上、下游企業的協調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關方面:生產系統的靈活性,科技開發、產品開發的超前性,產品新品種投產的頻率,JIT、TQM的實施效果,銷各個環節的協調一致性等。
2、以人為中心方面。生產的安全性和技術裝備水平,人才開發的超前性,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團隊精神、思想交流、知識共享和創新精神的發揮程度等。
3、綜合方面。企業的戰略定位和整體的競爭優勢,企業核心生產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企業的信譽和社會形象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所有這些方面,都是對企業的盛衰成敗、生存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從廣闊的視野和較深的層次,對它們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為企業洞察先機、改善競爭地位、保持和發展長期的競爭優勢創造有利條件。:
四、學科的性質更趨多學科化
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以決策研究為核心的高度綜合“軟科學”的一個分支。因為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職能。因而從事決策研究的現代管理會計自然就成為與管理融為一體的一個專門領域。它的性質是與現代化管理的性質為轉移,并隨著現代管理會計性質的發展而發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應以此作為出發點,來探討現代管理會計的特性和相關學科的組成。管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就不能只關注它的技術層面,更應把重點放在它的社會文化層面上。據此,現代管理會計的相關學科,可以區分三個層次,即上層、中間層和基礎層。
屬于上層的相關學科是指人文、社會科學,主要包括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學管理的人當然不可能對這些學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確立一個“人文視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屬于中層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指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認知科學(思維科學)、財務學和預測、決策學等。屬于基礎層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指數學、信息技術(IT)等。從現代管理會計以上三個層次的相關學科的組成,可以看到其學科性質更趨多學科化的鮮明特點。
2數據預處理
此過程一般要經過數據集成、清理、轉換、歸約這四個步驟。為了建立決策樹模型,本例中選擇性別、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上機時間這三個與成績相關性較大的屬性作為建立決策樹模型的依據。本例中收集了2011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320條學生成績信息來建立決策樹模型,其中三分之二數據作為訓練集,三分之一數據作為測試集。其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分為:不好、一般、好;一周上機時間經過離散化處理后分為:少于2小時為<2,2到4小時位2—4,多于4小時為>4;分類屬性為:成績<60的為不及格,成績60—80的為良好,成績>80的為優秀。
3構建決策樹的計算過程
以學生成績的不及格、良好以及優秀為例說明構造決策樹的計算過程:首先,計算成績為不及格、良好、優秀的分類所需的信息熵的值為1.1101582067719973。然后以“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決策屬性為例,按照以上公式可計算它為“好、一般、不好”這三個類別時的信息熵分別為:0.11023523512325469、3342393443232003、0.26626684897980446。按照屬性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劃分S后樣本子集的信息熵為0.7107414284262594。信息增益值Gain(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值為0.39941677834573786。分裂信息SplitE(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值為1.2686583529964333。則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屬性列的信息增益率的值為0.31483399561620257。同理,可得出決策屬性為上機時間信息增益率和性別的信息增益率分別為0.38135113259381354、0.016149189936541544。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信息增益率最大的是“上機時間”決策屬性,所以我們應該把“上機時間”決策屬性作為根節點,按照以上計算方法,依據比較信息增益率的大小,再對每個分支的節點屬性進行確定。
4決策樹規則提取
由以上計算過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決策樹,但為了消除噪聲數據和異常點,我們對決策樹采取剪枝策略。剪枝后生成的決策樹可以直接從中提取決策規則。
一、信息社會應運而生的適應性決策
科學決策是指有科學依據、運用科學方法、經過科學程序的合理整合優化的決策。這里,“科學依據”、“科學方法”和“科學程序”顯然是科學決策的必備條件。正因為此,傳統的決策模式總是要求運用科學方法對充足的信息按程序進行分析后,才進行決策。進入信息化社會后,這種傳統決策模式遭遇了挑戰,逐漸出現了一種新的決策模式,一種更適合當今世界的模式。這種新模式能夠適合管理者的實際情況,即管理者利用不完全信息,運用科學方法,藝術地做出適合不同客觀情況的決策,這種模式被稱之為“適應性決策”。它主張建立適應性(或謙遜)決策理念,只要求處理部分信息。當新的信息出現時,決策者能夠迅速去適應新信息,提高決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面對環境的變化和不確定因素,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時進行適應性的調整一一這種調整可能是管理的過程和方法,也可能是戰略、決策、計劃和目標本身,那么管理者遇到困難和問題將是不可避免的。環境的不確定程度越大,人們對未來的關注程度就越高。面對不確定性,標準化和適應性可能比精確了解未來更加有效。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總是根據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來調整現在的行動,以適應目前復雜的情況”。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疑,適應性決策模式更適應當今這個信息爆炸和節奏快、變幻莫測的社會。
筆者綜合各研究成果,總體上認為,適應性決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混合掃描決策,一類是期望模型決策。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二、混合掃描決策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混合掃描決策最早在醫學上應用。醫生運用這種方法決策,既不像漸進主義者那樣,了解完關于個人病史和科學數據的所有資料之后才開始治療;也不像理性主義者那樣,在初步診斷后就使用所有的治療方法。混合掃描法是醫生在對病人的健康進行通盤考慮的基礎上,根據病人具體的自述,開始的一種嘗試性治療,如果不成功,再嘗試使用其他的方法。有效的管理者大體上也是這樣決策的。常用的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摸索試錯法。摸索試錯法是處理不完整信息時最常用的方法,是管理者在缺少重要信息的情況下摸索有效的行動方案的過程。它要求管理者應知道從哪兒開始尋找有效的干預,并不時檢查進展以調整和糾正干預。這種方法明顯不同于假設在沒有任何信息情況下的完全試錯法,也不同于信息完備、不確定性極低的情況下使用的微調法,它是一種適應性的方法。
2.調整方向法。調整方向法是根據情況及時調整行動方向的基本的適應性決策方法。醫生告訴病人吃藥幾天,如果癥狀加重的話馬上來找醫生,一段時間后再進行檢查,這樣的措施讓醫生可以根據治療的有效性調整方案。一名優秀的醫生是不會把自己的業務聲譽和自尊投資在一種治療方案上的。反過來說,區分好壞醫生的標準就在于好醫生對病人病情變化的情況很敏感,愿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向,堅持以事實為依據而不墨守成規。管理者常常面臨比病情更棘手的決策環境,因此,管理者需要比醫生做得更好,不要相信初次診斷,不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拿尊嚴和地位冒險。如果管理者把每一次治療都看成是嘗試性的,就會樂于進行必要的方向性調整。
3.拖延法。拖延法也是一種適應性決策方法。這種方法基于管理者獲得的信息總是有限的,拖延使得管理者可以收集新的信息,處理額外的數據,并等待著新的選擇的出現(問題也有可能自動消失)。錯過某次決策會議并非壞事,如果能夠在稍后一次會議上解決問題,拖延就是值得的。拖延法有滯后決策和分部決策兩種。滯后決策是一種常見的拖延形式。例如,如果企業認為商品價格應該上漲3%的話,通常不會立即一次到位地進行調整,而是通過每次只調整0.5個百分點,就可以在相同條件下看到調整的部分效果,如果不必要的話,還可以接著調整。分部決策是拖延的另一種形式。分部決策并非是把一次性決策在時間上分散,而是把某個重要的決策分成一系列的子決策,時間上可能同步,也可能不同步。例如,一家擔心未來利率走向的公司可以通過現在發行債券,籌集一半需要的資金,稍后通過出售某項資產籌集另一半。滯后決策和分部決策都可以讓公司根據信息的獲取來調整決策進程。
4.分散法。分散法是另外一種很好的適應性決策方法,也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避免要么全有要么全無的方法。例如,投資者對某幾家特定公司了解的越少,那么將投資分散在幾只股票上的決策就越明智。如果投資者對股市整體都沒有把握,最好的決策就是把投資分散在不同的投資工具或投資領域上,如債券或房地產。分散投資永遠不會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更有可能提高長期的受益和安全程度。
5.可逆法。可逆法是當信息不完備時,一種避免過度承諾的決策手段。例如,早在20世紀70年代,應付能源危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空調在冬天調低溫度,而在夏天調高溫度,這樣做具有完全可逆的額外優點,即到能源價格下調時可以很輕易就恢復原來的做法。隨后的能源價格下調并沒有讓節約措施造成多大的損失,即使它確實降低了投資的回報。
三、期望模型決策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適應性期望模型決策。在研究現實經濟問題時,我們常常假設當期的被解釋變量Y,取決于當期的解釋變量x,這種假設在很多情況下不完全符合社會經濟行為。例如,在通貨膨脹時期商品的需求量Yt,取決于人們的期望價格,而不是現行價格。這里的期望指人們對價格的預期,而現行價格只能作為預期價格的判定信息。又如居民消費水平同樣不是完全取決于本期的實際收入,還取決于預期的收入。于是我們可以假設如下的適應性期望決策模型:Y1=βo+β1X*t+ut,其中,Yt為某種商品的需求量,x*t為預期的或期望的該商品的價格,ut為隨機誤差項。x*t顯然是不能觀測的,然而我們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提供的方法,建立一種形成期望的準則,以代替模型中的期望變量X*,其形式為:
X*t=X*t-1+y(xt-x*t-1)
式中,Y為期望系數。
上述形式表明每個時期價格的期望值是在其前期期望值的基礎上,通過本期的實際價格與前期期望價格之差加以修正,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適應過程,上述模型也稱為自適應期望模型。如果通過計量方法估計出Y,β0和β1,就可以對不同預期價格條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作出決策。
2.局部調整模型決策。一個商店的經理通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要保證商店供貨不中斷,另一方面又不使庫存成本過高,希望有一個理想的庫存量,所謂理想的庫存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商品銷售的需要。又如企業家預計資本存量有一個期望值,它適合穩定的生產過程,既不會發生生產不足又不會發生生產過剩,因此這個預定的資本存量y*t取決于該企業的產品產量xt,其模型為
Y*t=β0+β1Xt+Ut,
由于技術的約束,財務管理和經濟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要達到最佳的資本存量,其調整過程需要時間,因此最佳的資本存量往往不易完全實現,一般只可以得到部分調整,并且這個預計的最佳資本存量yt也是不能直接觀察的。為此,人們假定t時期實現的資本存量的變化僅僅是該時期預計變化的一部分,即有:
Yt—Yt-1=δ(Y*t-Yt-1)
首先根據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目標確定企業的風險水平。投資帶來利潤,利潤伴隨著風險,沒有風險也就沒有可能獲得預期收益。風險水平相對保守的企業,傾向于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進行投資決策時會選擇風險較小,可以獲得穩定收益的項目。而風險水平高,對利益的追求更加偏好,容忍風險的能力也就就相對較大。所以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狀況確定風險水平,進而選擇風險水平以內的投資項目。
2.識別風險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風險包括企業內部的風險和外部的風險。對于風險的識別首先要收集相關的資料。通過普查和搜集資料了解外部市場、宏觀環境;通過公司的內部資料了解企業的內部風險,再加公司運營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綜合的風險分析。對于風險的識別常用的方法是對風險的感知和分析。感知風險,首先需要客觀的了解已經存在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對風險的類型進行判斷和識別。風險識別受到投資者個人的風險偏好影響。所以決策者個人的心理素質、經驗都會影響對于風險的識別和判斷。
3.風險的計量
風險計量要求企業選擇合理的風險指標對風險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進行評價。企業需要對經營過程中設計的信用、市場、流動性風從風險價值、公允價值、集中度等進行計量。需要結合公司的歷史數據和風險計量方法對風險進行測試和度量。常見的風險計量方法有:風險價值、缺口風險、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
4.風險控制
風險管理就是為了控制風險的發生可能性,減少風險發生時造成的損失。常見的風險控制的方法有:風險回避、風險對沖、風險轉移和積極面對。風險回避就是企業進行投資決策選擇時放棄風險高的投資項目,回避風險發生率高的項目,從而減少投資過程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風險對沖是企業進行投資組合,用投資組合中獲得收益的項目彌補損失的項目,從而減少整體投資組合的損失。風險轉移是企業將風險高的項目轉移給其他單位承擔,可以通過再保險或者簽訂合同轉移風險。積極面對是企業對于投資過程中面對的風險,采取積極的風險管理措施進行管理風險,減少這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損失。
5.風險監控
企業需要在投資決策實施的過程中對投資環境進行不斷的監督,分析風險的變化,從而制定或者調險管理的策略。投資項目的風險監控其實就是下一輪風險管理循環的開始。風險監控的過程中實際就是對風險的評估、評價和采取應對措施的過程。風險監控的目標就是為了識別潛在風險、避免減少風險的發生概率。
二、投資決策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一)風險管理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投資是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資金使用,為了未來獲得更多的收益,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收益的最大化。而風險管理本身就是圍繞投資的選擇、實施、監督過程中對風險進行分析,提出有關規避風險達到目標的管理模式。風險管理對于經濟環境和企業自身內部環境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是投資決策制定的依據,風險管理對于風險的評估和投資過程中風險與收益的判斷以及對于風險的限制要求,是企業進行投資決策的標準。企業的風險管理會對風險和收益進行預測,同時也會對項目的合理性、經濟性進行分析,這些分析結果都是企業進行投資判斷的依據。也是對投資決策有效性的保障。
(二)風險管理伴隨投資過程的始終
風險伴隨在投資活動的始終,所以在投資活動進行的時候,也伴隨著企業的風險管理。其實風險管理就是為了分散風險,保證資產的安全,從而幫助企業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選擇。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要不斷的對風險進行分析,權衡機會成本和收益,從而監控投資活動,保證投資活動的有效性。投資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是多樣的,包括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經濟風險、自然風險等等,所以合理適當、系統化的風險管理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和投資者更加清晰的分析這些風險、進行合理的投資判斷和投資管理。從而保證投資的效益,減少投資的損失降低投資的成本。我國現有投資項目大多缺少對風險預測以及風險的管理。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大多依靠主觀意念,而缺少對于風險的客觀評斷和分析,從而造成盲目投資。有效的風險預測是風險管理的前提,風險預測可以幫助企業客觀的明確風險,避免投資過程的隨意性,保證投資的科學性,同時充分的風險預測可以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對風險有充分的了解。
三、加強投資決策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健全制度管理
對投資決策體制進行調整。調整企業投資決策體質,減少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不必要風險。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的設置,加大組織之間的監督、管理,減少內部問題和信息不對稱問題,防止投資決策傾向于為個人謀取私利的可能性。規范化內部組織結構。完善內部智力結構,培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同時加大對風險管理意識的培養。科學、現代化的管理方法,規范風險的管理,提高投資決策制定的合理性。完善內部約束、激勵機制。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充分的調動投資者對投資決策的主動性,同時可以幫助對投資決策過程中風險管理實施的有效性,幫助風險管理的實施,提高風險管理的質量。
(二)提高決策者個人能力
提高決策者自身的素質。對投資者自身知識文化、心理素質、以及道德觀的培養,可以有效的防范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投資偏向個人利益,為己謀利現象的發生。決策者自身的素質,可以提高決策者對于風險的判斷能力,同時投資者自身的素養本身就是一種對于自身行為的監督,可以減少決策者盲目的投資。決策者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素養同時也要樹立宏觀經濟意識。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下的一個單元,其經營效果的好壞,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的狀況。企業的經營效果好,績效高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企業的投資者樹立宏觀的經濟意識,會提高對風險的預測能力,可以使決策者在進行風險分析時從一個長遠的角度進行判斷,使企業的經營決策符合市場的發展趨勢,可以從更高的視角進行風的管理,從而避免、減少風險。
由于債務成本利率水平和還本付息明確,我國企業能感受到債務成本的存在,但感受不到權益成本的壓力。普遍把公開發行股票視為一種無需還本付息的廉價籌資方式。同時,資本成本,特別是權益成本估算模型的應用還存在大量的技術困難。例如,缺乏作為無風險基準收益率的短期國債市場,投資者投資分散,組合程度低。近年來,有些證券公司計算了β值(即單個股票超額報酬率對市場組合超額報酬率的敏感程度),但未形成共識和受到廣泛接受,經驗判斷仍然非常重要。
既然現代公司財務管理中強調資本成本的重要性,而在現實中又難以估算,我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如何對待和應用資本成本?筆者認為:
一、在經營理念上,企業需要了解資本成本的意義,但主要應致力于正確地進行投資、經營和田資決策,不必過分關注資本成本的具體數值。
建立和推廣資本成本理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確計算實際上不能準確估算的資本成本數值,而在于促進企業樹立為股東創造市場價值而不是帳面價值的經營理念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資本成本是資本市場對企業的外部評價指標之一,其估算應該由資本市場來完成。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未形成資本成本估算方法和數值共識時,企業不必過分關注本企業資本成本具體數值,特別是以技術創新為經營哲學的成長型公司,因為快速成長企業的預期收益率往往大大超過資本成本,資本成本并不是其主要考慮因素。融資決策的關鍵在于匹配經營風險,增強企業的財務彈性,保持合理的資信等級。例如:1998年微軟公司資本收益率為52.9%,資本成本率只有14.2%,英特爾公司資本收益率為42.7%,資本成本率為15.L%,因此成長型公司應致力于形成和強化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價值驅動因素,諸如技術創新、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增值服務等,股票市場對企業價值的評價會通過套利交易原理在股價上反映出來。
二、資本成本理念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在企業進行投資決策中引入資本成本的概念,旨在幫助我們判斷單項投資和組合投資的風險程度,以及這種風險的代價——即它的市場價格是多少。也就是將資本投資與金融市場上相同風險的投資相對比,從而設法確定資本投資的機會成本。(1)采用貼現現金流方法評估投資機會價值,從而必須具體算出權益資本成本時,可以采用幾種普遍接受的方法估算權益資本成本區間值,并作為敏感性分析因素。目前,可供選擇的做法包括:a、在現有國債收益率基礎上加上相應的風險溢價;b、借鑒國外投資機構對我國境外上市公司β值的估算結果來估算國內上市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直接參照上市公司權益資本回報率水平。(2)采用其他合適的估算方法和評價指標,代替資本加權成本的估算。包括:a、采用內部收益率法;b、調整現值法(APV),它將項目的每項現金流量分為無杠桿作用的營業現金流量及與項目融資相聯系的現金流量,這種分類是為了采取不同的貼現率;c、在兼并收購中,可以采用市場盈利率(P/E)、股票市值/帳面值(MV/SV)以及EBITDA倍數。
三、資本成本理念在公司分部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經營的業務領域和跨越的區域也隨之增多和變廣,會劃分為若干分部(子公司或事業部),對分部的成本效益管理也必須引入資本成本理念。每個分部所使用的資產都必須進行融資,那么波分部的資本成本也就是公司期望分部從它的資本投資上所獲得的最低報酬率。其可以接受的標準,可以考慮:a、參照可比上市公司權益資本收益率;b.直接根據股票價格信號而不是資本成本來評估公司繼續經營的經濟價值;c、參照長期債務成本。
四、資本成本理念在融資決策中的應用。
按照保持與公司資產收益風險匹配、維持合理的資信和財務彈性的融資決策和資本管理的基本準則,借助財務顧問的專業知識,利用稅法等政策環境和金融市場的有效性狀況,確定融資類型、設定彈性條款、選擇融資時機和地點等。
隨著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和金融系統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資產預期收益和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科部投資者與企業對經濟和金融形勢、公司發展前景評價的差異日益增大,股票市場又往往對信息反應過度或不實,導致企業價值高估或低估,這些因素顯著影響企業資本成本。例如,A股、B股及境外上市股票發行價格差異甚大,境外上市融資成本大大超過國內A股,盲目追求境外上市將付出巨大代價,企業融資決策時只有考慮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匹配資產收益風險,降低融資成本。
財力資源是生產的一大要素,財務管理的本質是理財。何謂理財,簡言之就是應用財務機制,實施財務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做到開源導流,搞活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程中我們曾歷經過計劃經濟時代,如果用現代市場經濟的眼光來審視過去,可以這樣說,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管理是不存在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企業作為政府的附屬物依附政府的行政職能而生存,企業的生產經營幾乎完全由國家確定,用錢的多少由國家財政部門核定撥給,一切賠賺由國家財政擔當,企業的任務就是按國家的指令安排生產經營,無論誰經營好壞都有飯吃,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企業無財可理,唯一的財務觀念就是,按國家財政的指令性要求使用自有資金。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企業的理財觀念和理財職能也將向高層次和科學化轉變。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已經被完全置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將徹底分離,政府職能從企業脫出,企業職能將完全回歸。在國家“保大放小”宏觀調控格局之下,為數眾多的企業都將面臨自擇生存之路的嚴峻考驗,不可謂不觸及企業的靈魂。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內部營運資金的界限完全淡化。資本金制度在企業的建立,形成企業資金來源渠道,資本結構多元化。企業資金籌措、收進、付出,不再定格于國家財政規定的極限之內,而完全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控。這對于企業內部理財的“內功”無疑將是最大的考驗。
——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客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再是一帆風順,企業往往遭遇不測的概率增大,諸如資產的總量失衡、營運效率低下、經濟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走入資不抵債的絕境等等。能者生存,敗者亡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客觀產物。嚴峻的現實迫使企業應該考慮如何去面向市場的變化,盤活存量資產,確保資本有效流動,實現資產保值增值。不言而喻,經濟環境越是復雜紛紜,企業理財活動越是備受關注的重心,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將日趨突出。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完全走上了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道路,長期形成的單一的商品生產和商品經營的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必須轉向商品經營與資產經營同時并重的經營方式上來。由此,企業內部管理的重心必須轉移到以營運資本為核心,投資決策為重點上來,重新構建企業的成本、質量、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機制。這將延伸財務管理的活動環境,大大豐富現代財務管理的內容,為財務管理機制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特別是那些經過兼并,改組后的企業集團,規模日趨龐大,內部機構復雜,經營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這就要求企業內部既要各司其職,但又要始終保持協調一致,才能保證統一目標的實現。為此,企業必須建立健全以資本為紐帶的現代管理機制,而這一紐帶作用正是通過企業的理財活動來實現的。總之,定位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也是總結長期財務管理實踐而形成的理性認識。市場經濟發展迫使國有企業“移髓換血”
——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策略、經營方式都將在深度和廣度上發生變化,發揮財務管理的職能作用,當好企業經營拓展的先行官和堅強后盾,已成為客觀要求。為此,有必要重新認識財務管理在現代經濟中的性質和作用,轉變觀念,樹立企業的財務管理意識和經濟核算思想,完善財務管理運作的手段,使企業真正按照“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總體要求健康發展。
2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是投資決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了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其生產經營的目標只能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置和資本的有效運用,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新課題。近幾年一些國有企業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都進行了多種方式的資產重組與資本經營的大膽嘗試,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失敗者,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投資決策的盲目性,資金投向“主配角”關系錯位,至少是決策障礙,形成事與愿違,出多入少或有去無回。現實就是如此,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經營已呈多元化格局,單一的經濟活動的方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瞬息萬變,企業要在競爭中活得下去,或比別人活得更好,管理者們的眼光就必須隨時覓尋和盯住新的經濟增長點,適時調整投資方向,把企業有限的資金投向能為自己帶來豐厚回報的優勢產業(產品)開發方面。顯然,投資決策成為企業理財的核心問題。
剝去商品、資產的外殼,任何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無不表現為資金的投入、營運、回收等保值增值的價值運動過程。企業管理不僅關注商品生產和商品的營銷,更注重資本的流動和周轉,資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運用,資本化運動的質的含量更顯得重要。資金運動表現出其不間斷性的特征,并存在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和時間段上,有其不同的經濟內容。但企業任何一個時空階段的資金存量(從物質載體上表現為資產存量)總是有個合理的度,并保持著相互之間的最佳比例,這個比例必須與市場的需求變化相適應,才能盤活資金(資產)達到保值增值,這是財務投資決策的理論依據。投資決策是關乎企業目標實現的最高戰略決策,其作業點應擺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國家產業政策,與深化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和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相銜接。
二是進行經營項目的科學論證。充分估算投資項目的總成本,資本回收期限,目標效益等,以確定資金需求量和籌資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資本投資運行的風險分析。市場變化對企業經營的拉動,單個企業資本營運又表現出一定的社會性,這些都是制約企業投資目標最終能否實現的客觀因素。這就要求企業的理財部門必須跳出閉門算帳的土圍子,面向市場調查研究,為投資決策提供充分依據。
四是制定投資規劃。投資規劃是企業投資行為的指導綱領,投資規劃包括企業的投資目標、投資總量、投資成本、投資效益、配套措施等。企業投資規劃的作用就在于指導、調控投資行為按正確的軌道運作,確保投資目標實現。
總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企業將作為徹底獨立的經濟主體自主籌資、自主投資、自主經營、自主管理,企業的投資行為不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按上級意圖安排資金的被動行為,企業投資也成為決定企業在未來市場中占有份額的重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占有市場的份額越大,企業從社會平均利潤中獲取的利潤額就越多,企業就越有活力。因此,它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可以這樣說,投資行為導向著企業的命運,現代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為投資目標而奮斗。注重科學投資行為內在的巨大能量,摒棄以投機取巧,甚至鉆國家產業政策的空子來謀求一時之利的心態,是一個成熟的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所應有的本質特征。投資決策體現企業的根本利益,是現代企業最高層次的戰略決策,是現代財務管理的核心。
3建立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保證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內部管理的最基本的職能是對資本投入決策與資本營運的管理。這是現代企業管理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內部管理的顯著區別之一。資本投入決策與資本營運管理的內涵是以市場為背景,以資本投入決策為中心,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財務調控為手段,對企業資本經營和資產經營活動實施價值管理。顯然,隨著現代企業內部管理轉軌變形,必須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新型機制。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應以價值數據信息為網絡,連接財務決策,財務控制,財務考核各個內部管理分系統,發揮既服務又監督兩重職能作用,推動企業內部各部門按照各自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有機聯系地運轉,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從這一基本要求出發,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機制應包括收集企業內部資本運行及資產存量信息;組織資金效益分析;制定存量、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進行財務決策方案論證;內部財務反饋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行業、各領域均在加強對信息技術的融合力度,力求不被淘汰,尤其是現代社會已步入了大數據時代,企業管理層面對龐大的電子信息與數據,更加需要升級并更新傳統的數據管理手段與處理方式,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將大數據更好應用在企業管理決策中,本文將大數據對企業管理決策的影響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
一、大數據對企業決策數據的影響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能有效并掌握準確性數據,同時對數據的質量及其內容進行管理,是目前企業管理決策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數據及信息爆炸,數據及信息的結構、種類以及規律等均十分復雜,傳統的數據管理手段以及處理方式現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實時數據處理目前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核心關鍵需求。對海量數據及信息進行及時且有效獲取,以便更深層次對其進行挖掘和探索,有利于獲得更多有效的實時訊息。通過將這些數據信息轉化為經濟利益以及社會利益是企業發展的緊迫需求,企業決策管理層借助此能更加深入了解到行業發展走向以及市場發展趨勢,以便及時獲得有效的數據決策。在信息時代,大數據是現代企業管理決策的重要因素。而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管理的結構多樣化合理化、大規模及多類型的優點更符合企業發展要求。大數據時代下的能更加深度挖掘出數據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企業管理決策層可有效利用大數據,將主觀決策與客觀的數據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為企業提供正確有效的決策。如果僅僅依賴決策者的主觀判斷,很難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二、大數據對決策參與人員的影響
1.數據分析師
數據分析師是在數據的支持下利用數學統計分析、分布式處理等一些數據分析處理手段,整合企業業務和生產管理中涉及的內容,并通過提煉用簡單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企業管理決策者,有利于企業制定人員的工作。
2.管理決策參與者職能的變化
企業以往的大數據內容基本依靠經驗判斷、相關人員的自身學識等較為冒險的決策方式,在大數據背景下,科學且精準的數據分析處理方式將會逐漸替代傳統的決策方式,這一轉變使得企業管理決策主體在生產經營中職能發生了改變。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以及管理者的經驗進行思考,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大數據能使企業管理者及員工更加便捷獲取決策信息內容,從而提高管理者的決策能力以及決策水平。現代企業很多管理決策內容傾向企業員工。當前電子科技和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使得現代各行業各領域中所涉及的許多內容發生了融合,使不同行業和不同產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了起來,同時也使企業管理決策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現代社會多元化內容越來越明顯,企業管理決策來源也越來與豐富,并且還有繼續擴大的傾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決策參與主體及職能有了變化,企業全員參與管理決策方式得到了廣泛關注,并正在逐步普及當中。
三、大數據對企業管理決策組織的影響
1.企業管理決策的文化
通過大數據來制定決策,必須轉變傳統管理決策的思維模式,當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先要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然后進行決策。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逐漸轉變思維模式,對大數據進行合理運用,進一步提高執行能力。同時對龐大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這是一個十分漫長且較復雜的工作過程,而企業員工對一線相關數據的分析結果的科學合理應用,推翻企業管理決策層的直覺判斷,這使得企業發展中決策文化有了重大改變。在大數據環境下,企業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決策的過程中,會使管理文化發生根本性變革。
2.企業管理決策的組織結構
在大數據背景下,全體員工參與到管理決策中來,參與人員有了重大的改變,決策制定權也被重新分配了。企業管理決策組織結構中關鍵的兩個問題是:集中組織決策的選擇權分配與分散組織決策的選擇權分配問題。運用這兩種結構有效分析企業的相關問題,并選擇合理的方式預測出對企業影響較小的環境,之后組織構建集中分層管理決策結構。而對一些很難或無法預知的環境,采用分散組織決策更為有效。如果是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下,企業選用分散組織管理決策結構比較好。目前,通過it這一合理技術手段,能提高企業分析處理數據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知識轉移和分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企業管理決出的組織結構。比如說,如果企業知識的分布是集中式,那么應選用集中組織決策;如果知識的分布為分散式,則選用分散組織決策,有效合理的選擇企業管理決策的組織結構能加快企業的發展腳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企業對大數據的運用,使得企業的決策變成了客觀事實及主觀判斷相結合的一種決策模式。而大數據對企業管理決策的影響體現在對決策數據的影響、對決策參與人員的影響、對企業管理決策組織的影響。大數據的有效運用,提高了企業決策的準確性及效率,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