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4 06:07: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治理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室內空氣凈化人們為了美化自己的居住空間或是需要對新購置的房產進行裝修,就難免會使用大量的涂料、油漆等富含甲醛、甲苯的化學用品來涂刷家具或墻壁,這就會使得裝修房間內甲醛、甲苯等有害氣體濃度大大提高,從而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不良的影響。而將光催化劑用于新裝修的房屋內能夠很好的對超標的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質進行降解和吸附,提高物內的空氣清新度,使室內空氣更加安全、無害。而納米TiO2則是一款十分不錯的光催化劑原料,對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質具有良好的吸附于降解作用。與此同時,納米TiO2新材料還具有十分強大的殺菌與除臭作用,能夠快速、高效的提高室內的衛生安全程度。由于納米TiO2新材料具有這一優勢,因此其在醫院中的病房與手術室中也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1.3對大氣中硫氧化物的凈化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使得我國城市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與碳氧化物氣體含量大幅增加,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長此以往,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而大氣中這些有害氣體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工場各種化學燃料未能充分燃燒造成的。而將納米材料制成的催化劑應用到燃料燃燒過程中,能夠有效的促進化學能源的充分燃燒,從而降低一氧化碳有害氣體的排放量,并且還能夠使燃燒中產生的硫化物以固體的形式保存下來。而這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并且利用納米材料作為燃燒的催化劑,還可以促進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提高,推動我國企業節能減排的發展。
2納米技術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2.1處理無機污染廢水重金屬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資源,在我國的生產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在重金屬開采與工業生產中人們沒有做好相應的技術處理措施,致使大量的重金屬資源流失,其中一部分流失的重金屬會進入水中,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污染。而受污染的水會通過各種渠道對環境與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與危害。而利用納米技術中的納米粒子對無機污染廢水進行處理,能夠對水中的重金屬粒子進行還原,使其形成重金屬結晶體。這樣一來,就既有效的使水資源變得更加清潔健康,而且也在另一程度上實現了對重金屬的回收,減少了資源浪費,可謂是一舉兩得。
2.2處理有機污染廢水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作為光催化劑原料的TiO2能夠有效的對被氧化水中的有機物質進行降解。相關科研機構已經證實,納米光催化劑能夠對污染水中的八十多種有機污染物質進行降解處理,通過光化學反應使這些有毒物質變為對環境和人力無危害的物質,從而有效的實現對環境中有機污染廢水的凈化。提高環境中水的健康清潔程度。
2.3對自來水進行凈化處理新型納米級凈水劑的吸附能力和絮凝能力是普通凈水劑AL2O3的十到二十倍。新型納米凈水劑通過對納米磁性物質、纖維物質以及活性炭裝置的利用,能夠很好的實現對水中懸浮顆粒以及各種雜質的吸附,使水中的異味和鐵銹等物質得以去除干凈,從而實現對自來水的全面凈化。在此基礎上,人們還可以利用帶有納米孔徑的處理膜和帶有不同納米孔徑的陶瓷小球處理裝置,來實現殺滅自來水中細菌、病毒的目的,從而進一步提高飲用純凈水的衛生安全質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水中的各種礦物質元素并不會被吸附掉,而是能夠最終保存在水中,提高自來水的礦物活性成分含量。
3納米技術在其它環保領域中的應用
3.1納米技術在城市固體廢物處理方面的應用納米技術在城市固體廢物處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利用納米技術能夠很好的實現對橡膠、塑料以及印刷電路板等固體廢物的處理。人們通過利用納米技術對這一類型的固體廢物進行再加工,使其形成微粉顆粒,并將其中夾雜的各種雜物、異物去除,就能使這些由橡膠、塑料等制成的微粉顆粒原料得以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二,利用納米TiO2催化技術加速城市廢物的降解速度,從而有效緩解城市垃圾量不斷加大給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帶來的壓力。
3.2納米技術在防止電磁波輻射方面的應用電子信息科技的發展使得電磁場、電磁波等在城市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而研究發現,電磁場發出的電磁波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人的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而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的出現則有效緩解了電磁波問題帶給人們的壓力。人們通過在墻體中安裝納米材料的方式來提高建筑的抗輻射能力,從而保證生活在建筑內的人免受電磁波的干擾與輻射。
3.3納米技術及納米材料在噪聲控制方面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人口聚集程度也越來越高。喧鬧的人群、發達的工業生產、汽車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城市噪音的強度。科學家們已經通過相關的科學研究與實驗證實,當噪聲污染達到一定級別時很可能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重者甚至會造成人的死亡。一般來說,飛機、輪船、汽車以及工廠中的某些機械在啟動狀態下,其噪聲可達到上百分貝,導致環境噪聲污染的形成。而將納米技術應用到這些機械設備中,能夠有效降低機械設備之間的摩擦作用力,從而有效降低噪聲的分貝,實現對噪聲污染的有效控制。利用納米科技研發出的劑應用到機械設備后,不僅能降低機械運行時的噪聲,還可以促進機械運行壽命的延長。
1熱蒸發技術
熱蒸發技術主要針對含鹽量在4%(質量分數)左右或更高濃度的含鹽廢水進行蒸發濃縮的工藝,其特點主要表現在:①一般使用物理方法進行蒸發濃縮,有時可見化學法(焚燒、高級氧化等);②廢水處理量普遍不大,有的甚至很小;③處理成本和能耗普遍較高;④固廢產生量大,成分復雜,無法有效回收再利用等。熱蒸發技術主要有多效蒸發、機械壓縮再蒸發、膜蒸餾等技術。(1)多效蒸發(MED)技術多效蒸發是讓加熱后的鹽水在多個串聯的蒸發器中蒸發,前一個蒸發器蒸發出來的蒸汽作為下一蒸發器的熱源并冷凝成為淡水,每一蒸發器稱作“一效”。一般情況下,循環蒸發器的串聯個數(效數)在3~4個。根據工藝條件的不同,其工藝流程主要有并流法、逆流法、平流法、混流法四種。在廢水處理上,多效蒸發主要適用于高鹽份、高有機物含量廢水的單獨處理,同時配合膜技術實現全范圍的“零排放”工藝。(2)機械壓縮再蒸發(MVR)技術利用高能效蒸汽壓縮機壓縮蒸發系統產生的二次蒸汽,提高二次蒸汽的熱焓,并將二次蒸汽導入原蒸發系統作為熱源循環使用[4]。該技術大幅度降低了蒸發器生蒸汽的消耗量,補充的生蒸汽也僅用于系統熱損失和進出料溫差所需熱焓的補充,節能效果相當于十效蒸發系統,是目前國際上應用較為廣泛和先進的蒸發器技術。(3)膜蒸餾(MD)技術膜蒸餾是一種以蒸汽壓差為推動力的新型分離技術,即通過冷、熱側相變過程,實現混合物分離或提純。與傳統蒸餾方法和其他膜分離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運行壓力低、運行溫度低、分離效率高等優點,可充分利用太陽能、廢熱和余熱等作為熱源。根據膜下游側冷凝方式的不同,膜蒸餾技術可劃分為接觸式、空氣隙式、氣掃式和真空膜蒸餾四種形式[5]。近些年來,膜蒸餾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與膜分離技術相同的問題,如:膜污染、結垢堵塞等,應用領域還不是很廣泛,可商業化運行的技術難題仍需進一步解決。
2膜分離與熱蒸發組合技術
2納米技術及納米材料實際應用于水污染治理
水資源污染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針對我國傳統的水處理方法,采用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進行水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改善我國水處理效率較低的情況,對我國納米技術的發展與環境污染的治理起到了促進作用。無機污染廢水是我國主要的水污染問題之一,這些污染物對人體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嚴重者會導致人體患上肝癌與局部腫瘤,屬于重點防治問題。針對水中的重金屬與無機離子,常規的治理方式往往無法保證污染處理的質量,對我國水污染治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納米技術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光催化技術及氧化技術,將水中的金屬離子及無機離子進行有效的轉化與清除,實現無機污水治理的效用。全新的納米技術更可以將污水中的貴重金屬完全提煉出來,達到變廢為寶的作用,對我國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有機廢水是我國污水治理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在應用納米材料及納米技術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納米TiO2光催化技術對有機廢水進行合理性的降解,使廢水中的高濃度有機物得到凈化,由于這一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相應高頻光系統來維持運作,因此,在利用納米TiO2光催化技術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大功率的苯燈電源,利用經濟適用的太陽輻射電源來為納米TiO2光催化技術提供高頻光能,以此保證有機廢水得到有效地降解與凈化,改善我國有機廢水污染問題。同時,還可以利用納米TiO2對農藥污染進行源頭處治理,利用納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對農藥廢水進行永久性降解,解決農藥廢水的污染問題。
企業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管理,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就是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企業資源,將技術創新活動融入企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共存共生,使之成為企業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統一認識、明確目標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過程中需要管控的關鍵要素之一,唯有樹立全過程的管理意識,才能使技術創新管理標準化、常態化,進而跳出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的泥沼,讓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技術升級的推手。
所謂技術創新管理是指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一系列活動進行管理,此過程內容包括創新的知識、技術、工藝、生產方式及管理模式各環節,涵蓋了從新產品、新工藝的設想、設計、研究、開發、制造和取得市場認同直至商業化的完整過程。只有對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實施有效地管理,才能最終達到滿足用戶不斷增長和變化的需求,保持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當前和長遠經濟效益的目的。
統一認識才可能明確管理目標,才可能獲取符合預期的管理結果。需要強調的是,技術創新管理不能游離于企業管理體系之外,技術創新也不僅僅是新產品的設計創新。只有企業認識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并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唯一有效途徑,認識到技術創新管理決定著企業科技發展的思路、方向、目標和水平,將技術創新管理的認識提升至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才有可能實現技術創新管理的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實現全員思想重視、全員自發參與、個人與企業共贏的良性發展局面。
2.健全機構、均衡發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技術創新管理是企業高級的管理活動,企業任何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技術創新決策(管理)委員會是一個通行的做法,但是,這樣的委員會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切實落實組織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強大的監督管控作用。明確研發設計創新、工藝設計創新、生產運營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的創新目標和創新標準,標準化技術創新的決策實施程序,杜絕主觀隨機和事后拼湊現象,真正做到標準管理、科學決策。創新目標明確、激勵政策透明且可以預期方能激發員工的技術創新熱情。
組織工作落實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有法可依是頂層設計的基礎,確立各環節技術創新項目的計劃、實施、檢查、結論的標準,依據標準制定項目范圍明確且可行、可控、可評價的不同周期的技術創新規劃、計劃,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長期科學發展提供行動指南。項目實施的有力保障是各組織單元的協調、均衡發展。細化各個組織單元的技術創新計劃,保證各工作環節銜接順暢,落實各個組織單元的工作責任及考核指標,力爭技術創新規劃、計劃如期完成。
二、強化技術創新、推動技術升級
技術的定義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范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存在不同的定義。技術升級的概念自然也就有了各異的解釋。不過,企業技術升級不難理解,通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涉及的全部要素的改善和進步,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方式實現企業的不斷發展,其中各個要素的改進、創新就是企業技術升級的關鍵部分。因此,企業技術升級是產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行銷能力的不斷提高以獲得核心競爭力以及更多附加價值的過程。
技術創新植根于生產各環節中,包括開發新的和更新舊的。技術創新從一個創新意識或者創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企業軟硬件的技術水平,最終達成提高企業項目商業含金量的目標。企業在產品開發、生產方法應用、組織與管理形式實施、供貨渠道與市場的開拓等方面的任何創新活動,都是在為企業技術升級累計能量。由此可見,技術創新是企業技術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升級動力的主要源泉。技術創新可以進一步帶動產品升級,進而形成企業的技術優勢,支撐企業的市場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縣飲用種植發展迅猛,為廣大菊農帶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但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種植年數的增加,種植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將的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的習性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怕水澇,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屬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很敏感,每天不超過10h的光照,才能現蕾開花。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應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為好。粘地、低洼地、鹽堿地不宜種植,切忌連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將莖齊地面割除,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植株,將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塊肥沃的地塊上,施一層土雜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開糞土,澆水,4~5月份幼苗長至15cm高時,將全株挖出,分成數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時株行距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蓋土壓實,澆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產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選擇粗壯、無病害的新枝作插條。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處理插條,然后將插條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壓實澆水,約20d即可發根,每隔1個月后追施1次人畜糞水,苗高20cm時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選陰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進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帶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壓緊,澆定根水。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現蕾前要進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淺不宜深,同時要進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還應進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時,可施餅肥、人糞尿;第三次施肥在現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滿前后,當苗高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選晴天摘去頂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則分枝過多,營養不良,花頭變得細小,反而影響的產量和質量。
3病蟲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癥狀表現為:①白粉病。此病為害葉片、葉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層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絲;病葉常扭曲變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開放、生長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紫褐色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遍及全葉。病葉枯死發黑,但不脫落。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順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爛病。主要為害莖部。一般先在土表莖基部發生,病斑軟腐,潮濕時出現白色菌絲。病斑繞莖一周時,葉片黃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莖中有鼠糞狀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徹底清除枯枝落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并集中燒毀。②加強土、肥水管理和打頂修剪等工作,注意選用壯苗,合理密植,不宜過密,保持菊園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③4~10月發病期間,輪換選用化學藥劑防治,如1∶1∶200倍波爾多液、20%粉銹靈3000倍液、70%乙磷鉛錳鋅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70%可殺得1000倍液、40%菌核凈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靈、滅病威、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根據病情確定噴藥次數。
3.2主要蟲害防治
皖油21屬甘藍型油菜細胞質不育三系雜交種,由細胞質雄性不育系165A與雄性不育恢復系H2C配制而成。2002年8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具有豐產性、穩產性好、生長整齊、抗逆性強、熟期適中等特點,適宜在安徽省及長江中下游二熟制或三熟制地區推廣種植。為了加速新品種的推廣,我們在品種育成后,對其制種技術進行了專項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
1制種基地的選擇
基地選擇在光照充足的山區或江心洲,采用自然隔離的方式。基地周圍2km隔離區內不能有十字花科作物;制種區及隔離區禁止放蜂;制種田要選擇水旱輪作田,不要選擇旱田。因為山區旱地保水、保肥能力差,油菜生長后期易受高溫、干旱影響,從而造成母本結實率下降,而且后期一般病害較重,易早衰。要求土壤肥沃,灌排方便。同時水旱輪作還能有效避免因連作產生的自生苗,降低菌核病的發病率。
2培育壯苗
2.1選用優質親本種子
親本種子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制種質量,應選用純度高、發芽率高、籽粒飽滿的種子,最好是用當年生產的新種。播種前對所選用的親本種子質量進行一次檢測,尤其是發芽率和凈度,要剔除小粒、癟粒,確定適宜的播種量,這是培育壯苗的基礎。
2.2苗床整理
育苗田應首選水旱輪作、地勢稍高的早稻田。如果沒有早稻田,也可選擇2a以上未種過油菜或其他十字花科作物、離水源較近的平整旱地。因油菜籽粒小,整地要求表土細碎平整,利于培育壯苗,墑寬2m,便于管理。施足底肥,以化肥為主,不施農家肥,以防肥中夾雜菜籽,造成制種田雜株率增加。苗床配比母本∶大田=1∶6,父本∶大田=1∶12。
2.3播種及苗床管理
父母本于9月中下旬同期播種,播量7.5kg/hm2,分墑定量播種,一般田塊播后可用大掃帚輕掃,土壤較細田塊可用耬耙輕耬。播后苗床干旱應及時灌水,保證全苗及幼苗正常生長。出苗后一葉一心期間苗,三葉一心期定苗,留苗100萬株/hm2左右,并拔除異形苗,防治病蟲草害。
3適期移栽,加強田管
3.1適期移栽
移栽田應根據土壤墑情,及時耕翻,整地做墑,并開好三溝,做到旱能灌、澇能排。苗齡控制在40d以內。10月中下旬移栽,父母本行比為2∶4,每墑6行,中間2行栽父本,父本兩邊各栽2行母本,密度15萬株/hm2。活棵后應及早查苗、補苗,中耕除草,壅根培土,預防凍害,加強病蟲害防治。
3.2肥水管理
油菜制種親本在苗期生長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將直接影響后期技術的應用,從而影響制種的純度和產量。肥料要按氮、磷、鉀的比例合理搭配,并注意增施硼肥。磷、鉀、硼作基肥施;氮肥的施用原則是基肥足、臘肥早、薹肥少或不施。幼苗移栽后無降水,應及時灌水活棵,之后也應注意清溝瀝水,灌水保墑。
4制種技術
在雜交油菜制種過程中,很多人的精力往往集中在母本上,其實決定雜交種純度的不僅僅是母本,更應該是父本和隔離區好壞,它們同等重要。
4.1清理隔離區
一般于春節后組織人員對隔離區內及制種區田埂上的自生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作物進行1次拉網式清除,直到母本進入初花期。此間應進行3~4次,做到干凈徹底。清除方法可用人工拔除或藥劑化學清除。
4.2田間除雜
4.2.1苗床除雜。拔除明顯異形苗、徒長苗、優勢苗。
4.2.2苗期除雜。制種田苗期除雜可于第一次清理隔離區后,進行第一次苗期除雜,去除與父母本形態差異明顯的植株。以后的每一次除雜都應先除父本后母本。一般苗期除雜不得少于3次。
4.2.3蕾薹期除雜。這是除雜的關鍵時期,對參加除雜人員要進行業務培訓,掌握技術要點,做到除雜對象看得清、認得準。應集中力量,一遍接一遍,進行多次,直至母本進入初花期。拔除的雜株要帶出田,集中堆放,不能隨手亂扔,由農戶帶回喂牲畜或作堆肥處理。此項操作應嚴格執行,不能放松。
4.2.4花期除雜。始花到初花時期的除雜,是油菜除雜的重要時期,因為此時除雜進度直接影響種子的純度。抓住最后時期去除父母本行中的異形株,同時去除母本行中的大花株和可育株。
4.3調節花期
花期相遇的好壞直接影響制種產量和純度。皖油21的母本不育系不育度高,無需控制開花期,只需調整父母本播期,合理安排花期相遇。因父本初花較遲,江淮之間9月10日前播完父本,母本9月15日前播完,保證在父本出苗后播母本,以確保花期相遇良好,奪取高產。
5收獲
在水利工程中,對于混凝土的施工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作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優質材料,混凝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構成工程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而新型混凝土技術作為一種關鍵的技術,因其能夠提高施工質量和加快施工速度,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通過大面積碾壓的方式,可以使結構的密實度獲得提升,從而使得結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能也獲得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灌注和砌筑壩體時,采用混凝土碾壓技術,便于澆筑施工,并使得壩體強度獲得明顯提高。該技術的優點是簡單方便,對于施工和技術的成本,也能夠進行很好的控制。
1.2綠色混凝土技術
水利工程的強度和穩定性,是延長水利工程使用壽命,確保其質量的關鍵,因此加強對于混凝土邊坡的防護對于水利工程施工來說至關重要。通常采用使混凝土厚度增加,設置防護結構或者防護層的方式,然而這種傳統做法的缺點是成本較高,工程造價也隨之上升。因此,綠色混凝土技術應用而生,給混凝土技術帶來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結構、功能和技術等方面獲得了質的飛躍,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綠色植物在結構以及防護方面的不同優勢,并達到了很好的環保效果。在進行施工時應按照一定的施工步驟進行,通過混凝土的預制,形成不規則孔徑,從而使混凝土的耐久性獲得提升。為了促進綠色植物的生長,還需要在孔內填充適合的土壤和肥料。
1.3圍堰技術
閘門和壩體在水利工程中是較為常見的建筑類型,通常需要進行水下的建設,施工環境較為復雜,而圍堰技術的應用則可以使復雜的施工環境變得簡單化。新型圍堰技術側重于導流,在使圍堰結構的穩定性獲得提高的同時,也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新型圍堰技術以控制河床和水系中的水流為側重點,采用導流的方式,來對水流進行控制,使得水流保持在穩定的狀態。因此,新型圍堰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質量和進度,并在實際的施工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1.4防水毯技術
在水利施工中,防水毯技術也是一種新型的施工技術,并具有防水和防滲,保護生態環境的優點。防水毯應用了高科技的納米技術,由土工織物和鈉基膨脹土等材料復合而成,新型環保,在水利工程開挖的前期應用較為廣泛。傳統的防水防滲施工,會對水體和水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而防水毯技術的應用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一現象。遇到水后鈉基膨潤土會產生膨脹,施工時在相應的部位鋪設防水毯,進而形成黏土狀的連續交替,從而有效地封堵滲水部位。防水毯技術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起到了保護作用,并且具有簡單、可操作性強、費用不高等特點,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應用較為廣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我國水利施工新技術發展與探索的趨勢
2.1差異性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在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氣候和水文條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各地所表現出來的水問題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在制訂水利工程施工計劃、確定施工技術和施工進度時,應根據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對于本地區的現有條件,必須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訂計劃時既要滿足當前利益,又要兼顧長遠的利益。水利工程是一個長期的、長遠的工程,不應局限于現狀,應該與該地區的發展聯系起來。針對沒設防或防洪標準低的城市,首要的工作是防洪排澇的建設。對于缺水干旱的地區,應先解決用水的問題。采取排污措施以及水資源的開發,來對水域污染嚴重的地區進行治理。水利建設任務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較為復雜,其核心內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防洪為主題,有的則注重景觀建設,有的重在生態的平衡,然而其實現的基礎都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具體實施。
2.2階段性
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離不開水資源,在長期的治理水資源的進程中,人們對水利工程的發展階段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總結,即水利建設可以分為防洪-水資源保護-供水-生態-景觀五個階段。水利發展的階段性非常明確,其發展進程不能顛倒,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人們對于水利工程建設的從低級到高級的要求。例如,防洪是人們對于水利建設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證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礎上,其他較高層次的要求才有其現實意義。目前,一部分城市沒有按照水利發展的規律來進行建設,在水資源保護不到位的情況下,實施景觀建設,興建林帶、綠地、樓臺亭榭等設施,河流被污染,根本無法體現設計的美感。
信息技術素養是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在新課程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
記者:現在從國家到地方,從學校到教師都非常重視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您能介紹一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如此緊密聯系的背景嗎?
苗: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受到重視,首先是順應了時展的需要。借助計算機、數字媒體和因特網搜集信息、管理信息、綜合信息、評價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時代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世界主要國家在改革中小學課程時都普遍加強了中小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通過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人員(尤其是教師)的培訓為兩大基礎,以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和加強信息技術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作為兩大核心任務來達到培養人才的信息技術素養的目的。
其次,是新課程下教與學方式的改變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空間。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如果沒有基于計算機的各類學習工具的支持,沒有因特網提供方便的信息搜集工具和豐富的信息資源,沒有網絡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討,那么,這些學習活動的實施只能像戴著鎖鏈的舞蹈一樣,難以盡顯其潛在優勢。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有的教學行為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只要運用合理,多媒體可以增強教師講解的表現力,提高現象展示的直觀性,改進過程演示的逼真性;豐富的數字化資源也可以適度地擴大課堂教學的容量,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不能一味追求技術奢華和技術時髦,永遠追求的應是教學效果
記者:現在有一個現象,不是不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而是應用的過程中有過分強調技術的傾向。您認為在整合的過程中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苗:在學校層面實施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時,要注意堅持以下原則:
原則一,要明確以課程為本的信息技術整合目標,堅持以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方式。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發展而不是技術的有無、多寡和先進與否。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信息技術、使用什么樣的信息技術、如何使用信息技術都應服務于課程、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術整合的目標時,應避免“技術本位”的目標取向,避免單純為了炫耀技術的優勢,而偏離課程培養目標或忽視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同時,作為學科教師,要注意處理好學科本體目標與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不管采用何種技術、何種應用方式,應首先保障本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上將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等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進來,不能在學生未掌握本領域或本學科必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時,就本末倒置地培養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或其他能力,并損害課程基本目標的實現。
原則二,在追求課程“效果”的同時兼顧“效益”。不采用信息技術就可達到很好教學效果甚至教學效果更佳時,就盡量不要刻意使用信息技術;不能不加選擇地將信息技術用于所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有多種技術方案可供選擇時,利用低成本的技術解決方案就能達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學效果時,就不要脫離實際地一味追求技術奢華和技術時髦;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效果時,應注意考察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及其全面發展是否有效、應用是否適度,而不要過多關注技術應用的多寡和技術是否精美;在學校具有不同層次技術設備時,應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功能,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技術結合使用,不能因為購置了新設備就盲目地棄置原有技術設備。
原則三,不應限于教師使用。現在教學重心已經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移,教師不能壟斷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技術使用權,而應創造條件、創設機會,鼓勵并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根據學習需要評價和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表達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學習目標。
原則四,在選擇或設計教學策略、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時,應追求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的相互促進。教師應注意有機組合各種技術手段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學習活動,并積極探索和組織學生開展信息環境有的學習方式,如基于網絡的探究性學習、遠程協作學習等,實現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結合。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機械電灌”或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
原則五,要注意處理好技術活動與其他學習活動之間、虛擬交流與真實的社會交往之間的關系。要將計算機演示、利用計算機查找資料等信息技術應用活動與學生的思考、建構、理解等認知活動,實驗、制作等動手活動,調查、訪談等綜合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避免用計算機演示或模擬實驗取代學生所有的動手實驗,用上網查詢資料取代學生的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等;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還應特別注意學生的社會化發展需求和社會化體驗,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虛擬交流互動(如借助E-mail、BBS、視頻會議系統的交往)與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活動相結合,創設人際交往和人機互動良性互補的教學環境,確保學生有充分的社會交往機會,避免“用技術活動取代社會活動”或者“用人機互動割裂人際交往”的錯誤做法。
信息技術只有用于學生深層次的探究、理解與表達,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高水平思維,實現深層理解的學習目標
記者: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影響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
苗:教師在教學中大多將信息技術應用在以下方面:教學資料搜集工具;情景創設工具,借助多媒體計算機創設故事情景導入新課,創設課文意境支持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創設任務情景激發和引導學生問題解決過程;教學信息工具,利用多媒體(或網絡)課件教學資料、直觀演示現象,模擬動態過程,以輔助學生理解;操練與練習工具,呈現問題或練習,供學生操練技能、鞏固新知、檢驗學習效果;交流討論工具,借助BBS等網絡功能,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和合作研究;教學管理工具,通過教學平臺管理教學進度、課程、作業收取、評價與考試結果的統計分析等。應該說中小學教師在以上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優秀經驗,但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著眼于借助信息技術支持學生的深層次認知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唯此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中的深層次認知活動可以用“探究——交流——建構——表達”這種循環的活動環節來表達。如學生借助各種建模工具支持思維和探究,借助數據庫訪問專業數據,借助探測器、遠程儀器設備等工具開展數據采集,借助數據分析軟件統計分析數據等,都是“信息技術用作探究媒體”的具體實例;而學生利用文字、圖表和軟件準備各類文檔,借助電子郵件、同步或異步的遠程會議系統或者互聯網信息、開展交流,利用各類共享、協作平臺開展合作等,均屬于“信息技術用作交流媒體”的具體應用方式;而制作機器人、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開展設計等活動屬于建模探索工具和模擬工具“信息技術用作建構的媒體”包括的應用領域;而學生利用畫圖軟件、動畫制作軟件、音樂創作軟件、多媒體制作軟件制作各類作品,呈現信息、表達想法和創意、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則屬于“信息技術用作交流媒體”的范疇。
(一)技術準備
1,施工技術方案(措施)的制定必須以確保施工質量及生產安全為前提,具有一定的技術可靠性和經濟合理性.
2,制定的施工技術方案(措施)中,應具有以下內容:施工部署(進度安排),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機具與材料調配計劃,施工人員技術培訓(測溫人員,摻外加劑人員)與勞動力計劃,保溫材料與外加劑材料計劃,操作要點,質量控制要點,檢測項目等方面.
(二)生產準備
根據制定的進度計劃安排好施工任務及現場準備工作.如現場供水管道的保溫防凍,攪拌機棚的保溫,場地的整平及臨時道路的設置,裝修工程的門窗洞口封閉及保溫.
(三)資源準備
根據制定的計劃組織好外加劑材料,保溫材料,施工儀表(測溫劑),職工勞動保護用品等的準備工作.
三.冬季施工主要的技術措施
(一)土方工程
1,基礎土方工程應盡量避開在冬季施工,如需在冬季施工,則應制定詳盡的施工計劃,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同時組織好施工管理,爭取在短時間內完成施工.
2,施工現場的道路要保持暢通,運輸車輛及行駛道路均應增設必要的防滑措施(例如沿路覆蓋草袋).
3,在相鄰建筑側邊開挖土方時,要采取對舊建筑物地基土免受凍害的措施.施工時,盡量做到快挖快填,以防止地基受凍.
4,基坑槽內應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產生積水,造成由于土壁下部受多次凍融循環而形成塌方.
5,開挖好的基坑底部應采取必要的保溫措施,如保留腳泥或鋪設草包.
6,土方回填前,應將基坑底部的冰雪及保溫材料清理干凈.
7,室外基坑或管溝可用含凍土塊的土回填,但凍土塊體積不超過填土總體積的15%.室內的坑,槽,管溝不得用含有凍土塊的土回填.
8,回填采用人工回填時,每層鋪土厚度不超過20cm,夯實厚度為10—15cm.
9,回填土工作應連續進行,防止基土或填土層受凍.
(二)樁基工程
1,施工前,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和技術措施.
2,樁基礎的軸線引出的距離應適當增加,以免在打樁時受凍土硬殼層的影響.水準點的數量不應少于兩個.
3,預制樁的混凝土的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標準值的70%方可起吊,達到強度標準值的100%方可運輸和打樁.
4,樁的堆放應考慮到樁機的行進路線和打樁順序,且樁的堆放層數應不超過4層.
(三)鋼筋工程
1.鋼筋冷拉
(1)鋼筋負溫冷拉時,可采用控制應力法或控制冷拉率方法.對于不能分清爐批的熱軋鋼筋冷拉,不宜采用控制冷拉率的方法.
(2)在負溫條件下采用控制應力方法冷拉鋼筋時,由于伸長率隨溫度降低而減少,如控制應力不變,則伸長率不足,鋼筋強度將達不到設計要求,因此在負溫下冷拉的控制應力應較常溫提高.冷拉控制應力
最大冷拉率應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格1冷拉控制應力及最大冷拉力
2,鋼筋負溫焊接
(1)從事鋼筋焊接施工的施工人員必須持有焊工上崗證,才可上崗操作.
(2)負溫下鋼筋焊接施工,可采用閃光對焊,電弧焊(幫條,搭接,坡口焊)及電渣壓力焊等焊接方法.
(3)焊接鋼筋應盡量安排在室內進行,如必須在室外焊接,則環境溫度不宜太低,在風雪天氣時,還應有一定的遮蔽措施.焊接未冷卻的接頭,嚴禁碰到冰雪.
(4)閃光對焊:
1)負溫閃光對焊,宜采用預熱閃光焊或閃光—預熱—閃光焊工藝.鋼筋端面比較平整時,宜采用預熱閃光焊;端面不平整時,宜采用閃光—預熱—閃光焊工藝.
2)與常溫焊接相比,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增加調伸長度10%至20%左右,提高預熱時的接觸壓力,增長預熱間歇時間.
3)施焊時選用的參數可根據焊件的鋼種,直徑,施焊溫度和焊工技術水平靈活選用.
(5)電弧焊接
1)焊接時必須防止產生過熱,燒傷,咬肉和裂紋等缺陷,在構造上應防止在接頭處產生偏心受力狀態.
2)為防止接頭熱影響區的溫度突然增大,進行幫條,搭接電弧焊,應采用分層控溫施焊.幫條焊時幫條與主筋之間用四點定位焊固定.搭接焊時用兩點固定,定點焊縫離幫條或搭接端部20mm以上.
3)坡口焊時焊縫根部,坡口端面以及鋼筋與鋼墊板之間均應熔合良好.
(6)電渣壓力焊接
1)焊接電流的大小,應根據鋼筋直徑和施焊時的環境溫度而定.
2)接頭藥盒拆除的時間宜延長2min左右;接頭的渣殼宜延長5min,方可打渣.
(四)混凝土工程
1,基本要求
(1)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宜選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標號不宜低于32.5,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水灰比不應大于0.6,并加入早強劑.由必要時應加入防凍劑(根據氣溫情況確定).
(2)為減少凍害,應將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至最低限度.辦法是:控制坍落度,加入減水劑,優先選用高效減水劑.
(3)模板和保溫層,應在混凝土冷卻到5℃后方可拆除.當混凝土與外界溫差大于20℃時,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應臨時覆蓋,使其緩慢冷卻.
(4)未冷卻的混凝土有較高的脆性,所以結構在冷卻前不得遭受沖擊荷載或動力荷載的作用.
2,混凝土的拌制
(1)拌制混凝土用的骨料必須清潔,不得含有冰雪和凍塊,以及易凍裂的物質.在摻有含鉀,鈉離子的外加劑時,不得使用活性骨料.在有條件的時候,砂石篩洗應搶在零上溫度時做,并用塑料紙,油布蓋好.
(2)拌制摻外加劑的混凝土時,如外加劑為粉劑,可按要求摻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時投入.如外加劑為液體,使用時應先配制成規定濃度溶液,然后根據使用要求,用規定濃度溶液配制成施工溶液.各溶液要分別置于有明顯標志的容器中,不得混淆.每班使用的外加劑溶液應一次配成.
(3)當施工期處于0℃左右時,可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強劑,摻量應符合使用要求及規范規定,且應注意在添加前應做好模擬試驗,以核實有關技術措施;對于有限期拆模要求的混凝土,還應適當提高混凝土設計等級.
(4)混凝土中添加防凍劑時,嚴禁使用高鋁水泥.
(5)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由骨料帶入的水分及外加劑溶液中的水分均應從拌合水中扣除.
(6)攪拌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時,攪拌時間應取常溫攪拌時間的1.5倍.
(7)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機溫度不宜低于10℃,入模溫度不得低于5℃.
3,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筑
(1)混凝土攪拌場地應盡量靠近施工地點,以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的熱量損失,同時也應正確選擇運輸用的容器(包括形狀,大小,保溫措施).
(2)混凝土澆筑前,應清除模板和鋼筋上,特別是新老混凝土(如梁,柱交接處)交接處的冰雪及垃圾.
(3)當采用商品混凝土時,在澆筑前,應了解商品混凝土中摻入抗凍劑的性能,并做好相應的防凍保暖措施.
(4)分層澆筑的混凝土時,已澆筑層在未被上一層的混凝土覆蓋前,不應低于計算規定的溫度也不得低于2℃.
(5)重點工程或上部結構要連續施工的工程,混凝土應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證預期所要達到的強度.
(6)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進行孔道和立縫的灌漿前,澆灌部位的混凝土必須經預熱,并采用熱的水泥漿,砂漿或混凝土,澆灌后在正溫下養護到強度不低于15Mpa.
(7)現場應留設同條件養護的混凝土試塊作為拆模依據.
4,混凝土的養護
(1)冬季澆筑的混凝土,由正溫轉入負溫養護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40%,對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
(2)采用的保溫材料(草袋,麻袋),應保持干燥.
(3)在模板外部保溫時,除基礎可隨澆筑隨保溫外,其它結構必須在設置保溫材料后方可澆筑混凝土.鋼模表面可先掛草簾,麻袋等保溫材料并扎牢,然后再澆筑混凝土.
(4)保溫材料不宜直接覆蓋在剛澆筑完畢的混凝土層上,可先覆蓋塑料薄膜,上部再覆草袋,麻袋等保溫材料.保溫材料的鋪設厚度為:一般情況下0℃以上鋪一層;0℃以下鋪二層或三層;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及二次抹面壓實后應立即覆蓋保溫,其保溫層厚度,材質應根據計算確定.
(5)拆模后的混凝土也應及時覆蓋保溫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溫度的驟降而產生裂縫.
5,試件留置
按規范及施工要求制作,管理,養護,送檢混凝土試塊.取樣與試件留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于一次.
(3)當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砼每200m3不得少于一次.
(4)每一樓層,同一配合比的砼,取樣不得少于一次.
(5)對有抗滲要求的砼結構,其混凝土試件應在澆筑地點隨機取樣.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砼,取樣不應少于一次,留置組數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6)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件,同條件養護試件的留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五)砌體工程
1,材料要求
(1)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標號為32.5R,水泥不得受潮結塊.
(2)普通磚,空心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在砌筑前,應清除表面污物,冰雪等.遭水浸后凍結的磚和砌塊不得使用.
(3)石灰膏等宜采取保溫防凍措施,如遭凍結,應經融化后方可使用.
(4)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應滿足規范要求,砂中不得含有冰塊及直徑大于1cm的凍結塊.
(5)砌筑砂漿的稠度,宜比常溫施工時適當調整,并宜通過優先選用外加劑方法來提高砂漿的稠度.在負溫條件下,砂漿的稠度可比常溫時大1~3厘米,但不得大于12厘米,以確保砂漿與磚的粘結力.
2,施工方法
(1)砌筑應采用"三一砌筑法",若采用平鋪砂漿時,應使鋪灰長度滿足砂漿砌筑時的溫度不致過低.
(2)嚴禁使用遭凍結的砂漿進行砌筑.
(3)當室外溫度低于+5℃,磚,砌塊等材料不得澆水,砂漿的攪拌時間也應有所增長,一般為常溫攪拌時間的1.8倍,約為2.5~3分鐘.
(4)防止砂漿在攪拌,運輸,存放過程中的熱量損失可采用下列方法:
1)砂漿的攪拌可在保溫棚內(棚內溫度在5℃以上)進行,砂漿要隨拌隨用,存儲時間不超過60分鐘,不可積存和兩次倒運.
2)攪拌地點應盡量靠近施工現場,以縮短運距.
(5)砌體的水平及垂直灰縫的厚度應保證在8~12mm,一般宜控制在10mm左右.
(6)控制砌體砌筑高度,每日砌筑一般高度不超過1.80m.
(7)每天收工前,應將頂面的垂直灰縫填滿,同時在砌體表面覆蓋保溫材料(如草包,塑料薄膜).
(8)現場的試塊的留設應有所增加,且在現場同條件下進行養護,用于檢驗現場砌筑砂漿的實際強度.
(六)裝飾工程
1,裝飾抹灰工程
(1)正溫下,先搶外粉飾,最低氣溫低于0后,如果必須外粉飾時,腳手架應掛雙層草簾封閉擋風,并用摻鹽的水拌砂漿,當氣溫在0℃至-3℃時(指三天內預期最低溫度)摻2%(按水重百分比).
(2)白天氣溫接近0℃,晚上可能達到0℃以下時,應縮小操作面,盡量不安排粉飾.
(3)內粉飾前應封閉門窗,配好玻璃.
(4)0℃以下時,如必須搶做內粉飾,經分公司領導批準后,可采用室內加熱法,應用蜂窩煤爐,使室內的溫度保持在0℃以上,防止粉飾大面積受凍.
2,油漆,涂料工程冬季施工
(1)冬季油漆,涂料工程的施工應在采暖條件下進行,室內溫度保持均衡,不得突然變化.室內相對濕度不大于80%,以防止產生凝結水.刷油質涂料時,環境溫度不宜低于+5℃,刷水質涂料時不宜低于+3℃,并結合產品說明書所規定的溫度進行控制.-10℃時各種油漆均不得施工.
(2)油漆工程冬季施工時,氣溫不能有劇烈的變化,施工完畢后至少保養兩晝夜以上,直至油膜和涂層干透為止.
3,其它裝飾工程冬季施工
(1)玻璃施工
從寒冷中運到暖和處的玻璃,應待其溫度緩和后方可進行裁割,安裝門窗玻璃宜在正溫下進行.
(2)飾面板(磚)工程冬季施工
冬季進行飾面板(磚)工程施工時,砂漿的使用溫度不得低于+5℃,如低于+5℃則不但不能保證施工質量,而且加大了操作的難度.施工中砂漿硬化前應采取有效防凍措施.
(七)地面工程
1,室內地面找平層,面層施工時應將門窗通道口進行遮蓋保溫,確保在室內溫度為5℃以上的條件下進行施工,室外部分預計三天溫度在0℃左右時,水泥砂漿應摻1~2%的鹽水溶液攪拌,并有可靠的防凍保暖措施.
2,冬季所用水泥砂漿應采用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應盡量減少用水量,砂漿綢度應小于5cm.
3,對于大面積混凝土地坪隨搗隨抹的施工,應在施工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施工時適當加快澆筑及振搗速度(保證混凝土內部密實的前提下),澆筑厚度略高于設計厚度,振搗整平后鋪設塑料薄膜,其上及時鋪蓋保溫材料.
(八)屋面工程
1,屋面工程的冬季施工,應選擇無風晴朗天氣進行,充分利用日照條件提高面層溫度.在迎風面宜設置活動的擋風裝置.
2,屋面各層施工前,應將基層上面的積雪,冰雪和雜物清掃干凈.所用材料不得含有冰雪凍塊.
3,用瀝青膠結的整體保溫層和板狀保溫層應在氣溫不低于-10℃時施工,用水泥,石灰或乳化瀝青膠結的整體保溫層和板狀保溫層應在氣溫不低于5℃時施工.如氣溫低于上述要求,應采取保溫防凍措施.
4,找平層為水泥砂漿時,砂漿的強度等級不得小于M5.
5,防水層采用卷材時,可用熱熔法或冷粘法施工.熱熔法施工時氣溫不應低于-10℃,冷粘法施工時氣溫不應低于-5℃.當采用涂料做防水層時必須使用熔劑型涂料,施工時溫度不得低于-5℃.
6,防水工程應選擇施工質量及信譽好的單位進行施工,操作人員均應持證上崗.
四.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質量通病以及預防措施
(一).鋼筋的銹蝕與混凝土裂縫
由于鋼筋的氧化銹蝕伴生體積膨脹,致使混凝土沿主筋或箍筋方向產生裂縫。其次,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早期強度低,失水太快也會引起開裂。混凝土內部水分由邊緣向中心移動,形成壓力也將引起軸向裂縫。
預防措施:1.嚴格控制氯鹽的摻量。按照“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氯鹽摻量不得超過水泥重量1%,基本鋼筋就不銹蝕。
2.限定量的氯鹽摻入時應充分溶解或攪拌均勻,以防止偏折引起局部鋼筋銹蝕。3.控制水泥質量和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增大其密度性,防止水分轉移,均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裂縫產生。
(二).結構疏散與水分轉移
水分轉移及結構疏散的混凝土,以表面呈冰晶、土黃色,砂漿骨料結合脆弱,聲音空啞等為特征。同時由于混凝土內部壓力差、溫度、濕度差,使水分自邊緣向中心移動造成空隙。
預防措施:1.適當摻用以防凍劑-減水劑-早強劑-引氣劑組成的復合外加劑,減少水灰比,采取重復振動,加壓振動,提高結構致密性。
2.混凝土表面“冰封”利用其濕水性均為有效。
(三).表面起灰
所謂“表面起灰”是以砂漿和粗骨料相脫離,表面起灰,骨料為特征。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太大,離析,泌水嚴重,粘聚性、保水性差,加上養護溫度低,水泥水化趨于停止,混凝土水分迅速外離,導致表面起灰。
預防措施:嚴格控制水灰比,延長混凝土混合物攪拌時間,表面覆蓋塑料薄膜保水
(四).結晶腐蝕-混凝土表面返霜
混凝土硬化后,某種外加劑溶液通過毛細管的作用滲到混凝土表面,而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則逐漸蒸干,此種情況還將影響混凝土與飾面層的結合。
預防措施:
1.適當控制外加劑的用量(最好不要超過水泥重量5~7%)
2.外加劑充分溶解后適當延長攪拌時間。
3.混凝土澆灌后,立即在其表面覆蓋1~2層薄膜塑料。嚴防混凝土水分外移。
五,冬季施工的安全和防火
(1)冬季施工時,要采取防滑措施.
(2)施工現場及臨時工棚內嚴禁用明火取暖,應訂出具體防火安全注意事項,并將責任落實到人.
(3)電氣設備,開關箱應有防護罩,通電導線要整理架空,電線包布應進行全面檢查,務必保持良好的絕緣效果.
(4)腳手架,腳手板有冰雪積留時,施工前應清除干凈,有坡度的跳板應釘防滑條或鋪草包,并隨時檢查架體有無松動及下沉現象,以便及時處理.
(5)上下立體交叉作業的出入口樓梯,電梯口和井架周圍應有防護棚或其它隔離措施.
(6)高層作業必須用安全帶,進入工地必須戴好安全帽,樓面預留孔洞必須用蓋板蓋好.不準用蘆葦,草包遮蓋,以防失足跌落.冬季施工拆除外腳手架應有圍護警戒措施,嚴禁高空向下拋擲.
(7)打夯機,磨石子機等震動機械,以及經常移動的機具導線不得在地面上拖拉,不得浸放水中,應架空絕緣良好.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研制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綱要》明確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而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又成為其中的亮點。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學習為基礎,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獨自自主開展研究,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享受極大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學習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大大的改變。網絡技術教學就是以網絡技術為物質手段,學生自主化學習,對需要的網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核實、分析、研究,用網絡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網絡技術學習有關的問題。基于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實性。研究性學習,網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系,對于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1、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為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區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網絡技術應用的進程,探索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的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開帷幕。
2、網絡技術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許多地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為突出。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為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需要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導師資源可以通過專門師資培訓和能力應用培訓實現,而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
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
②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
③網絡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過程的同時,強調學習者的“協作”和“對話”,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而且,資源的共享和時空的超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自由選擇機會。
④網絡化學習的特點。網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界面;網絡能為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種信息源,必要時可以從該信息源復制、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
3、以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
傳統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為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病: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傳統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技術本身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學習的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
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造。
二、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實際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整個明日的社會”。的確,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如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著力教育改革,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培養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實踐型人才。研究性學習,使學習的組織、單位、學習內容、形式、學習的周期、評價,教師與師生關系等教學元素發生了質的變化,向中國傳統教育模式與方法沖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
1、我國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上出發,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個體(學生)融進教學環境,接觸生活、社會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與塑造完整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社會、國家是一致的,而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教學的基礎性在歪曲目的驅動下徹底毀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傳統思想政治課與機械“倒灌”的教學方式教學,師生關系被禁錮在輸入與輸出的簡單系統性,缺乏反饋、信息,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創新與創造能力意識薄弱,培養一批又一批機械的“知識”型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現“教育戰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中華民族現代化為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展出現了如下趨勢:從傳統教育走向現代創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從封閉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從教師的知識傳承走向引導創新,從辦學體制單一走向多元化,從集中統一模式走向非均衡發展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理念,讓學生適應以新科技革命為主導的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來臨具有深遠而中大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的整合與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致。
(1、)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在中學各門學科中,思想政治課與社會變革的聯系最為緊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關注時事、政治理論的新動向,研究性學習主張探究社會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習的過程和終結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現和評價,保證學習內容的更新,時代性得以體現。而網絡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網絡巨大的信息量,使網絡技術教學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網絡的同步新聞、滾動信息保證了學習者涉足知識的時效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的要求。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較多地接觸日新月異的現實收獲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中學德育教學注重培養完善人格,發展個性,而德育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和基本點。無論是中學生接觸社會社會、了解時事,分析問題,培養完善德育,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通過政策粉絲、社會調查,具體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網絡技術開拓視野,發展興趣,完善人格。
(3、)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實踐性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在指導學生對研究專題(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方案的設計,著眼強化學生實踐意識,提高學習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感性體驗的機會和途徑,如社會調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熱點問題研究等等;而網絡技術教學尤其是泛義上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樣需要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教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學習網站建立,資源庫、網絡平臺營運,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與其中,充分體現實踐性。
(4、)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綜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教學要求、目的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所涉及的面都是相當廣泛的,既可以是傳統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科學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單科性,也可以是綜合性,充分照顧不同學習主體、學習內容的具體學習條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和綜合行為素質,在這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學習評價體系改進,與具體相關學科融合與綜合,推崇人本主義理念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3、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具體運用
(1、)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過程。根據研究性學習特點與網絡技術教學的要求,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為:研讀(初學)教材——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指導并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共五個階段,具體實施簡單介紹如下:
研究教材。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著以后學習開展的內容、手段、過程,甚至最終的成果表述。按照經驗,研讀(初學)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誦、表演、圖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進行。通過研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對所需要再深入學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明確教材中的難點和疑點,從而研究課題奠定學習基礎。
確立課題。選擇課題應當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關注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趨勢與走向。一般說來,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確定課題可以教師選題,學生選題等形式進行。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教師選題還是學生選題,教師應當著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依據具體、可行、新穎、現實的原則,確立學習課題。
制定方案。在確定研究學習課題之后,學生依據分組,各個課題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構思、目的、目標等,查詢資料、調查訪問,確定自己課題小組的具體研究內容,寫出課題研究方案,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各課題小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以便進行課題的開題論證與評審。
指導并開展研究。在前面的幾個準備環節之后,便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階段,既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咨詢法等,以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生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論文、多媒體、表演、展覽,成果可以同網頁(校園網)展示,體現網絡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越性。
(2、)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實例。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僅是開放的,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最好是由學生從顯示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課題,教師可以指導,也可以推薦課題,凡是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運用兩項教學技術,發揮學生主動性,實施研究性與網絡技術教學。
本文以“加入WTO對我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例,對在網絡技術教學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作一簡單敘述。
[1]研究課題的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了解“入世”對我市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網絡信息處理與現實生活的體會,著力解剖“入世”后,同學們身邊的微妙變化和對未來形勢的展望。
[2]研究課題的具體實施:
階段一:準備和指導。專門安排一節課,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程序,對于開展研究性學習較晚的學校,可請校外的專家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做一個專門講座,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做必要的輔導。同時,向同學們展示有關利用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學理解和增強實驗信心。
階段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為爭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入世”我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領域將實現怎樣的改變與為“入世”條款做怎樣的承諾。其次,了解本市的經濟基本概況,尤其是對本市歷年經濟的發展,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屬于什么產業結構、出口和對外貿易占全市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國有企業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匯總,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這里不作贅述,可參考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常規方法進行),得出結論,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
階段三: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總結整個研究過程的不足與成功;然后,有條件的學校通過校園網上的論壇、BBS、留言板進行交流,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志、有關網站)投稿,盡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課題的評價:
根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在對課題研究報告的評價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評語式與定量的記分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的根據可以依據課題的目的、研究過程的積極性、成果的價值與創新等指標來進行。
(正文字數:6300字)
【參考文獻】
[1]張健徐文龍,《中國教育新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展望》,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劉婉華羅朝猛,《聚焦研究性學習——從理論到實踐》,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陸宏馮學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2000年1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年9月;
[7]黃秉剛,《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鄭曉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雜貨內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2002.2;
[9]李海北,《談網絡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開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興松,《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