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21:50: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區教育者對社區教育的理解。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社區教育工作者一般都是從教育的其它學段轉過來的,真正對社區教育有研究、有經驗尤其是直接經驗、有心得者不是很多,而這樣就容易束縛自身的思維,將自己對資源的理解總束縛在原來的理解當中。因此,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要建立對社區教育的全面理解。筆者以為關鍵有三:其一,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社區教育要放到終身教育的視野下理解;其二,社區教育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社區教育具有明顯的社會特征,即社會性;其三,社區教育具有多元性。這種多元性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多樣化與教學對象的層次性上,因此,只有面向不同的受教育群體并提供合適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所得。
具備了這樣的宏觀理解,再去尋找可供整合的社區教育資源,會發現思路開闊了許多:原來看似與教育沒有關系的事物,恰恰正可以成為社區教育可供整合的資源。例如,以人際關系為紐帶的具有相同性質的工作或工作者之間的聯系,就應當成為社區教育的資源。筆者所在的國家級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有著多個行業,同一行業之間的聯系成為社區教育所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建筑行業的信息整合、玩具制造行業的信息收集,等等。又如,借助于現代社交手段的工作群的建立,就成為讓身處不同地域但工作性質類似的社區成員之間形成了一個交流圈。在此過程中,筆者所在的社區教育中心還高度重視非物質層面的教育資源的整合。比如,筆者對社區內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經驗、工作態度、工作精神等進行了分類與整理,形成了一套并不空洞的勵志教育資料,這樣的教育資料無論是在社區教育的活動中,還是在與我區內義務教育學?;蚺c我社區教育中心有聯系的職業學校的相關活動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類似于當事人現身說法,既有事實支撐、又有理論提升的資料包,正是對無形的精神教育資源整合的結果。
二、社區教育如何對資源進行整合
在我們的已有實踐中,一些資源的整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有—些資源的整合所取得的效果與預期的有所不一致??偨Y經驗與不足,可以發現要想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關鍵還是要做好這樣幾個工作:
一是社區教育者要做學習者。關于這一點,上述第一點已經有所論述。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將自己置于一個學習者的地位,才有可能讓自己的視角伸到社會教育的各個角落去。只要具有了學習者、資源整合者的意識,那就能夠豐富社區教育的內涵。
二是社區教育者要做有心人:坦率地說,社區教育沒有一般學校所具有的升學壓力,考核壓力也想對較松,因此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社區教育者往往容易形成一種相對懈怠的工作狀態。而要改變這一狀態,讓自己全身心地向往到社區教育中去,關鍵就在于將自己變成一個有心于社區教育的人,在生活中多思考哪些資源可以成為自己所從事的社區教育的資源。事實證明,有了資源整合者的意識,才有可能發現資源。
三是社區教育者要做聰明人。這里所說的聰明人,指的是在資源整合中能夠表現出智慧的人。為了挖掘、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將社區教育的功能發揮到最大,筆者及所在社區教育中心的其他一班人,在發現了不同的教育資源之后,總是會努力思考:這些資源如何整合才能將教育效益發揮到最大?在這樣的問題指引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
三、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前瞻思考
基于已有的實踐展望明天的社區教育,筆者以為資源整合是一個重要工作。因為社會發展賦予了政府多重責任,其不可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到社區教育的每一個細節。在政府提供宏觀指導與支持的前提下,社區教育者發揮自身的作用,努力發掘、整合各類教育資源,以讓社區教育能夠成為一個面向社區全體成員、面向所有人需要的教育巾心,是社區教育自身所要努力的方向、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a)-0163-01
社區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區由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不同,社區教育會呈現不同的發展模式。社區教育的模式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社區教育既有國外的模式,又有國內的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下,我們要充分的借鑒先進的社區教育模式,為我所用。
模式作為術語時,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涵義。在普通心理學中,模式是指外界事物儲存在記憶中的有組織的心理圖像;在社會學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理論因式和解釋方案,同時也是一種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一般來講,社區教育模式具有下面四層涵義:
第一、社區教育模式的再現性。社區教育模式是對社區教育現實的一種抽象,社區教育模式再現社區教育現實又能夠指導社區教育實踐。
第二、社區教育模式的簡約化。模式是一種有意的簡化描述。社區教育模式主要是對社區教育結構或過程的主要構成以及這些構成的相互關系的提示,并以簡約化方式反映社區教育運行的規律性。
第三、社區教育模式的可模仿性(或稱可重復操作性)。模式是某種事物或過程的標準形式,是人們可以模仿的規范化的行為序列。社區教育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鑒,學習的。
第四、社區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社區教育模式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它是以特定地域的社區教育為依托,只有建立在本區域內現實的社區教育的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其作用或功能。因此,每一個社區的環境是不同的,社區教育模式并不能照搬或抄襲。
所以,我們研究和建立模式的目的是要把某個復雜的社會過程或情景,在深刻理解或解釋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歸納后總結并掌握其規律,成為簡單明了的方法從而供人們學習和借鑒。
一般來講,社區教育模式是指意在鞏固城市基層政權建設,提高居民綜合素質,加強社區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區各級各類教育的統合、運作機制和工作方略,它是社區教育的組織形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總和??梢钥闯?社區教育模式是反映社區教育體制、機制、結構、功能、層次及活動方式等方面的標準樣本。社區教育模式一經形成,使具有相對獨立性、穩定性,人們可以依照它去實踐、去“克隆”。社區教育模式還具有動態發展性,隨著人們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對教育實踐的不斷探索,原有模式會更加充實和完善,進而總結、創造出新的模式。從內涵上看,社區教育是社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市民富裕對教育的時代要求,也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或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的產物,更是利用和盤活社區教育資源、實施素質教育、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社區教育的開展還要受到社區的地域位置、社區內人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要素以及社區狀況、社區特色的影響與制約,而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使得社區教育發展處在不平衡狀態,又使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呈現多樣化的態勢。
我國正在開展的社區教育實驗,其實質就是通過實驗,研究和探索現有社區教育實踐,最終歸納、創造出行之有效的多樣化的社區教育模式,從而產生模式效應和價值。不過,建立一個模式受眾多因素的制約。社區教育的模式,其制約因素主要決定于自身的社會性、開放性,社區教育是錯綜繁雜多因素交叉組成的社會活動,往往難以精確刻畫,一般只能從多因素中選擇主因素,分類建立社區教育模式。由于理解的角度、分類的原則、衡量的標準等不同,社區教育的模式也往往會呈現多樣性。
在現代科學方法論中,模式方法是一種重要研究方法。我們從分析制約和影響社區教育模式的相關因素看,除了一般模式應具有的特點,還可以看到社區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征。
一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多樣性。這是由于社區教育有著十分明顯的地域性,每個社區發展目標的多樣化以及社區教育形成、發展環境的多元化,必然使社區教育出現多種多樣的有效的成功模式。
二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整體性。社區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社區教育是構成社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而自身又是外部為社區服務、內部自我循環的子系統。我們知道,沒有結構就沒有功能,社區教育必須建構成能發揮教育功能的整體結構。不論是社區中的各類群體對教育需求的差異,還是社區發展各個階段對教育需求的變化,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都是整體相關的。
三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動態性。我們知道,不僅時代的發展具有動態性、創新性,而且每個社區的發展也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在開展社區教育過程中,社區教育模式其本身也是處于不斷反饋調整、不斷變換之中,它是開放的、發展的和進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和僵化的。
四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交叉性。由于社區教育是面向社區內每一個人的社會活動,則社區教育發展的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價值取向;由于社會和人的復雜性,決定了社區教育發展的模式也相應地會呈現多重性,由于“單位人”走向“社會人”,使社區內居民異質化越來越明顯,這要求社區教育模式相應“個性化”。由此可見,社區教育模式大多都是非單一的,而是相互交叉、滲透的。
社區是現代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組織單位,也是各類突發事件的直接承載體,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各類資源,開展應急減災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應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加強社區應急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區人”,大量下崗失業人員、退休人員和流動人員進入各個社區。社區發展的好壞,社區的和諧安定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運作。如何使社區居民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保持客觀冷靜,通過自救、互救等方式有效躲避災難和傷害,減少人員財產損失,應該成為現代社區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針對性地對社區地域范圍內的居民群眾開展各種突發自然災害和重大安全事件的應急知識、應急技能及應急心理的教育培訓,對于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對于公眾科學有效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較為迅速地脫離危險局面,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財物損失、對于維護社區穩定進而促進整個大社會環境的有序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開展社區應急教育的有效路徑
社區應急教育是一個包括應急知識教育、應急技能培訓和應急心理培育等豐富內涵的系統活動。
(一)廣泛宣傳,加強社區居民應急知識普及
開展應急知識教育應根據突發事件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后的不同情況和特點,分類開展教育。事前應急知識教育應重在講授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的特點及避險方法。事中應急知識的教育應重在講授事件發生后,如何作出迅速反應,通過有效的自救或是互救的方式應對突發狀況。事后應急知識的教育應主要以撫平社區公眾遭受的心靈創傷和打擊為主要目的,在較短時間恢復正常秩序,為后續救助創造順暢的條件。
社區借助專題展覽、專家咨詢、科普讀物、視頻資料及大眾傳媒等多種方式,向公眾普及有關地震、海洋、氣象、火災等不同類型突發事故的應急知識。社區向居民普及應急知識時必須確保知識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權威性。應急知識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社區群眾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應對的成敗。
(二)開展仿真演習,提升社區居民應急技能
應急技能培訓重在教會個體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如何行動,要通過定期開展仿真演習,不斷提升社區居民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反應能力和應急技能。
以石家莊為例,該市經常請業務精良的消防官在各大社區指揮應急疏散消防演練,消防官兵介紹滅火器的使用和火災撲救的原則及方法,并深入講解自救方法及基本要領,包括逃生路線的選擇、結繩自救、固守待救等逃生方法。這些舉措在提高全市各社區居民的消防意識、和火災應急技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區要在政府部門領導下,聯合區內水、電、氣、暖等機構,借助志愿者、大眾傳媒等力量開展應急演習,針對山洪、地震、火災、交通事故甚至是多災并發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應急反應演習,訓練社區居民在應對危機過程中的應急技巧和應急處置能力,使他們學會在危機中的自救、互救技能和方法,提高危機應對中的有序性和組織性,從而形成較強的社區危機應對能力。
(三)培育社區居民健康的應急心理
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們往往情緒失常,心理恐慌,可能延誤避難時機,或是做出不恰當的應急途徑選擇。只有具備良好的應急心理,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自救、互救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
經常性的逃生教育對于培育應急心理尤為必要。汶川地震過程中,一所學校的幾百個學生迅速有序地從樓內撤離到操場,而沒有發生人員傷亡,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該校校長每年對學生、老師進行的逃生教育。
培育社區居民成熟的應急心理,需要常態化的教育和仿真演習。日本許多城市設立了危機體驗室和訓練屋,讓觀眾體驗危機“現場”并訓練其應對能力,極大地增強體驗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社區可以通過經常性的“體驗式”教育、“互動式”教育和全覆蓋的“感官式”強化教育等方式,使群眾在不斷的親身參與過程中形成漸趨成熟的應急心理,進而增強突發危機事件時人們的反應能力和自救、互救效果。
(四)成立社區應急處置機構,宏觀管理社區應急教育工作
開展社區居民應急教育,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應急處置領導機構。各社區應結合自身資源和特點,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宏觀管理整個社區的應急教育,領導小組下設分級部門,分工負責應急資金配備、人員培訓、演練及應急設施建設等工作。領導機構必須制定嚴格的規范和制度體系,為社區應急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實現社區應急教育的系統化、制度化。
開展社區應急教育,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都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專項基金,每年安排大量經費用于各種應急教育培訓,大力的經費投入促進這些國家防災應急工作的有效開展,對于公眾應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社區應急教育可以借鑒該做法,在領導機構管轄下,設立專項資金,建立資金管理及使用制度,保證應急資金及時足額準確地用于應急設施設備建設、專業人員培訓、仿真演習、應急知識教育等方面。
三、結語
“明者防患于未然,智者圖患于將來”。應急教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的常態事業。社區要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的應急教育體系,動員每個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與防災應急培訓教育和演習,培養全民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全民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和綜合素質。社區應急教育是時展的需要,是提升社區居民綜合素質的需要,更是公眾健康安全地享受生活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006,1(8).
二、社區教育滿意度測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滿意度的測量,重點是對產品和服務的感知測量。因此,對社區教育滿意度的測量,我們首先要明確社區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社區教育的影響因素,據此來確定影響社區居民感知社區教育的測量點。
(一)社區教育的特征當前,我國對社區教育的定義,普遍地界定為以社區為服務范圍,以所有社區成員為服務對象,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以促進所有社區成員的全面發展,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社區教育活動一般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服務對象的整體性,面向所有社區成員。第二,服務目標的社區性。社區教育活動,出發點和立足點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滿足社區成員的各種教育需求,提高社區成員的素養,提升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二是通過各種社區教育活動,發展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發展社區居民的社區自治能力、培養社區文化和社區意識,促進社區成員歸屬感的形成,促進社區發展。第三,服務內容的多樣性。社區教育的內容,是以滿足社區成員的各種需求和社區發展而進行的各類教育活動。社區成員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區建設內容的豐富性,必然決定了社區教育的服務內容的多樣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規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規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職業技能培訓的,也可以是休閑娛樂的。也因為教育內容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實施形式的多元性和靈活性。第四,服務機構的便捷多樣。國內外的社區教育發展經驗表明,成功的社區教育,必須能夠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因此,社區教育的承辦機構,可以是政府行為,可以是駐社區的各種機構的行為,可以是社區成員自主發起等等。同時,便捷的距離也是服務機構吸引社區居民感知其服務的重要條件。第五,有形服務與無形服務并存。社區教育的服務形式,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硬件設施為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提供的活動條件和場地,例如圖書及其相應配套設施、電腦、教室等;二是軟件設施為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提供的具體教育學習活動及其相關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類社區教育機構的服務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志愿者)的各類服務活動。第一類服務可以稱之為有形服務,無論服務活動是否進行,這些服務條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類服務形式,具有非存儲性,其存在是與服務過程緊密相隨的,隨著具體服務活動的結束而結束。第六,免費服務與付費服務并存。當前,我國社區教育的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老齡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崗、失業、外來務工人員等低收入群體,因此,社區居民獲取社區教育的方式,以免費服務為主。因而,服務取得的是否免費,是吸引社區居民是否參加、是否滿意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社區教育的構成要素對于社區教育的構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類方法,根據服務對象來劃分,有老年社區教育、青少年社區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培訓等;根據內容劃分,有技能培訓、公民素質、休閑養生等等。我們認為,第一種分類方式容易導致社區教育內容歸納的不周全,第二種分類方式易于社區成員明了社區教育活動的具體內容,但是,存在構成要素分類邏輯交叉重復的問題。再者,在實際的社區教育活動實施中,很多教育活動是相互交叉,綜合進行的,因此,在構成要素的分析上,應最大可能地避免前兩者分類方式的缺點。我們認為,社區教育活動的實施,可以看作是一個過程,在其中,人員憑借相應的設施和機構,實施具體的活動項目。在這樣的分析視角下,社區服務的構成要素,可以劃分為人員、設施、機構、以及項目等四個要素。各個要素的具體內涵如下:1.人員:包括社區教育機構中專職工作者的配置及其專業服務能力建設;各類服務人員的專業化、規范化建設,社區志愿者建設等。2.設施:指的是社區教育機構為社區居民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所提供的相關服務設施及場地。3.機構:指的是承擔社區教育服務職能的社區學院、社區分院、社區學校、社區教學點、社區活動中心、文化站等。4.項目:主要包括社區教育機構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類社區教育活動,主要指各社區教育機構設置的社區課程,例如職業技能類課程、公民文明素養類課程、生活保健類課程等,它可以分為有形存在形態(例如課程教材、課程資源)和無形存在形態(例如講座、活動等)。雖然各個社區的服務項目不盡相同,但以社區課程為主的“項目”作為構成要素之一是不會改變的。綜上,我們認為,社區成員對社區教育是否滿意,是一個整體性的評價,這個整體性評價的形成,來自于社區成員對構成社區教育服務的各個要素的具體感知,因此,測量社區成員對社區教育服務的滿意程度,應該以人員、設施、機構、以及項目為具體測量點。據此方法,滿意度測量結果才能明確反映出影響社區居民滿意度水平的具體因素,從而為社區教育的活動改進和質量提升提供確切依據。
三、社區教育滿意度測量的指標構建
目前,我國有超過50%的地區是農村,城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要向城鎮化邁進?!比缃瘢鐣鹘缯诓粩嗯?,共同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而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農村向城鎮化的轉型升級,如何加強社區教育建設成為一大難題。從歷史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有著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發展至今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如何通過社區教育來提升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還有待進一步做出努力。因此,如何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社區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城鎮化進程與農村社區教育概述
1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區的主要變化
城鎮化是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引下,統籌兼顧,將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動力,在政府與市場的共同調節之下,逐步推進農村地區發展。隨著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身處農村社區的廣大農民也跟隨著時展的步伐,向新型農民轉變。新型農民除了體現其身份是城鎮人的外在標準外,還應該有其內在的變化,包括內在素養、法律意識、生存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城鎮化。因此,由農民向市民的轉化并不僅僅是戶籍的轉化,而應是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全部轉變。只有城鄉居民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實現真正的城鎮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依托社區教育,通過教育的方式來間接傳遞城鎮化的理念,使廣大農民群眾在社區教育中摒棄落后封建的觀念,逐步向城鎮化的新思想靠攏,真正實現自我的城鎮化。
2農村社區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的關系
社區教育起源于社區的發展,其興起主要是為了滿足當地社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廣大居民提升其生活水平的需求。社區教育通過有效整合所管轄區域內的各種有利資源,為發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對本社區所屬居民開展適當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行政上來劃分,農村社區教育隸屬于社區教育,級別由上至下分別是鎮、鄉。社區教育能夠提高本村社區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社區教育與農村社區城鎮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農村社區教育的產發展依托于農村社區城鎮化的進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地區擺脫以往僅僅依靠第一產業進行生產活動的局面,開始積極探尋和發展二、三產業。同時,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或是接受更良好的教育,許多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聚集,客觀上擴大城鎮人口數量。在這個過程中,城鎮中較為先進的價值理念、生產生活方式等,開始逐步向農村滲透。在這種城市影響農村的活動中,城鎮化與身處農村的社區教育表現為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作用。其次,城鎮化能夠改變人們對社區教育認識。它打破城鄉二元體系,實現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進而推動二者共同發展,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對農村社區教育有一個較為客觀科學的認識。尤其是城市中相對先進的生活與生產方式、人際交往等在農村社區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并與舊的相對落后的觀念發生沖突時,緩解這種沖突并適時引導廣大農村社區的居民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須依靠社區教育。最后,發展農村社區教育能夠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城鎮化的實現所需要的首要條件是勞動力,而人則是勞動力的主體,這也使得城鎮化對廣大的勞動群眾提出的許多要求都需要農村社區教育來幫助實現。例如,提高社區農民的職業技能、法律意識、安全意識、就業觀念、交通安全意識等等,都需要社區教育來進行灌輸與引導。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主要缺陷
1社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
在國內,隨著農村向城鎮轉變,形成了許多農村社區。這些社區相對于原有的城鎮社區成立較晚,一開始主要選擇通過合作社區這樣相對分散的形式進行管理。由于一些社區是剛剛組建不久,一開始這些社區的管理者大都所關注的是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許多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很難與真正的城市社區相對等。社區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雖然是各個農村社區所迫切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特別容易被多數管理者所忽略的資源。一般剛剛組建的農村社區都會存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甚至在許多地方的規劃中根本未將社區教育列入其中。
2社區教育人才短缺
教育者作為服務于社區教育的核心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社區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作為為社區教育所服務的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首先,職業道德的高尚性。要想做好社區教育工作首先在思想上必須對社區教育有一個認識,充分認識到社區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將社區教育作為自己的一份事業。同時,對所教授對象的充分認識,由于社區教育區別于學校教育,教育者所面對的受教人群可能在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對于教育者來講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對其進行協調。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中。大都只是在身份即戶籍由農業戶口轉變為城鎮戶口這樣的轉變,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社區居民少之又少。而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類似這種專門培養社區教育的人才的專業相對較少,而且社區的管理人員大都是以前在村里的任職人員,不論是其專業素質還是教學技能都相對較低。這就造成專門從事社區教育的教育人才的相對短缺,從長遠來講并不能根本解決這一難題。
3居民參與熱情不高
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對于生產生活方式相對簡單的廣大農村地區來講是相對深刻的變革,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打破二元體系勢在必行。農村的城鎮化對于居民來講變化是深刻的,從人們的生活到生產,不論是經濟還是社會以及生態都有著相應的改變。社區教育的產生就是為了提高當地居民自身內在素質既包括其對先進理念的掌握,也包括對舊的、相對落后文化的摒棄,還包含對科學技術的掌握,使受教育者的生活生產質量切實有所提高,最終推動我國全民學習、終身教育局面的實現。普遍來講,居民所接受的教育不論是內容還是年限都相對較少,他們所最關心的是就近與自己利益最為相關的;而對于社區教育,涉及其將來發展的事物的認識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時,社區成員由以往的村民所組成,以前村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農業勞動,提高其物質生活水平,很少參加類似教育這樣的活動,而且這類活動也很少在農村中舉辦,因此,作為由村民轉化而來的居民對于提高其精神文化水平的社區教育的參與熱情并不是很高。
4管理體系相對松散
社區教育從其發展歷程來看,大致經歷了二十幾年的時間。農村城鎮化后建立與之相應的社區教育體系對新型的農民進行適時的社區教育則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僅僅有著十幾年的歷史,而且雖然我黨和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在農村城鎮化形成后必須配套相應的社區教育,但這些社區教育從整體上來看其發展依舊相對緩慢,除了其教學水平有限外,在管理體系上也存在許多的漏洞。單單從體制上來講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方面,相關法規欠缺。從全國來看,不論是原有城鎮中有關社區教育的立法還是對新興城鎮社區教育的立法在我國的法律系統中都是較為薄弱的一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有關社區教育立法的進程是滯后于社區教育在實際中的發展,同樣也直接落后于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有關教育各領域的立法,這無疑對于我國社區教育來講是一個較為嚴峻的阻礙。另一方面,職能分工混亂。我國有關社區教育的法律法規有許多不健全的地方。雖然我國教育部門對于社區教育的重視程度近年來逐步提升,但由于我國行政單位劃分及其分工受到諸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各部門的分工及工作重心也是不一樣的;同樣所制定的相關條例以及實施的政策是不一樣的,而且各部門也缺乏交流與合作,分工不明的現象也頻頻出現。社區教育管理的運行機制上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例如,缺乏必要的保障社區教育發展的有關機制,學校的建立需要相關部門的審批進而取得其合法地位,而作為社區學校由于立法的欠缺在其創辦審批這一環節就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創辦社區學校所需要對其性質的定位,以及相應獲得財政的扶持力度等在法律上都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社區學校也不能被列入有關教育事業的統計之中。
三、提升我國社區教育水平的主要措施
1整合社區教育資源
對于任何一個教育機構而言,不可或缺的是教學場所、設施、教學用具等硬件設施。由于社區教育是公共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的組織,其目的性是為了無償服務廣大的社區居民,提升其物質文化水平,并不是為了一定的經濟利益,因此在社區教育中的硬件設施的投入并不會有后期的經濟回報。此外,還應該推動資源投資渠道化發展。從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狀況來看,許多開展相對社區教育較好的社區,其資金的投入主要是政府的扶持,但這并不能維持其正常運行,這就需要社會各界通過多種渠道來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注入一定的資金。要體現教育產出的社會性,提升居民的整體素質,讓社會各界對其提供物力支持。如果想使得所籌集的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還需要對其進行有序的整合,使資源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例如,社區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整合其周圍的教育院校,不論是幼兒園還是職業院校以及高等院校都可以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扶持,通過對這些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借用其教室或是活動場地以及聘請一些教師,都可以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
2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社區教育發展離不開優秀的社區教育者,對社區教育人才的培養以及管理是社區教育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對于社區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我國發展社區教育應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只有師資隊伍的保障,為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才有可能縮短與城鎮原有社區發展的距離。社區教師隊伍的建設無疑需要對相關人員的培訓以及對其相應的安置政策。這就需要我們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加快教師培養。政府可以通過宏觀引導,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為立志服務于社區教育的學生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系統的學習基地,使其能夠充分掌握從事社區教育的相關科學文化水平以及教學技能。其次,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建設。從事社區教育的教育者都是專職、聘任、志愿者這三種途徑所招募的。以韓國為例,在其社區學校承擔教育工作者的人員都是國家人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公務員,根據公務員的特殊性,其任期往往是三年,因此,從事社區教育的公務人員也會出現三年一調的現象。同時在韓國也有專職的社區教育者,他們通常是固定在某個社區學校,終身從教。我國可以適度借鑒這一管理機制,同時也應適度采取聘任制以及招募社會志愿者。最后,完善激勵制度。獎勵與表彰是對個人激勵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樣我們也可以將此運用到對社區教育者的激勵當中,定期通過評比等形式向對社區教育做出貢獻的集體也可以是個人進行激勵,激勵可以是物質上的獎勵也可以是開表彰大會等精神上的激勵,也可以對有成績的個人提高一個職稱等級。除了這種以獎勵的形式出現的正向激勵外我們也可以適當采取一些負向懲戒的措施,即對一些在社區教育中表現相對落后或是有意阻礙社區教育傳播不良思想的教育者,我們可以通過批評教育或是解除其合作關系等措施,來優化我們的教師隊伍。
3增強社區居民參與意識
社區教育的順利進行不僅需要諸多的硬件設施例如辦公場所、教室、教學軟件、活動場所等客觀的物質基礎,以及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同樣也需要有學員的存在。社區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育對象大部分是由農村村民轉化而來的新型農民,他們的思想觀念等還是較為陳舊的,他們所關注的就近發生在自我身邊的事情,以及直接關系到其利益的事件。對于社區教育還存在一定的不了解,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多種努力使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有一個新的認識。例如,可以通過張貼宣傳標語、舉辦知識競賽、朗誦比賽等既接近居民的生活又具有一定教育性質的文體活動,來使其認識到在他們的生活中除了農業勞作也可以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來充實他們的生活。此外,社區可以通過聘請有豐富的社區教學經驗的教師或是專家不定期在社區內舉辦講座,講座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只要能貼近群眾生活,語言通俗易懂,使得社區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其對知識的渴望,增加自我對提升知識水平的積極性。同時,居委會也應該充分發揮其職能。居委會成員大都是以前村里的領導干部其講話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號召性,領導們可以通過與居民聊天,或是召開一些會議的方式來積極宣傳居民參加社區教育的好處,為社區教育爭取更多的學員。
4加強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建設
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缺乏一直阻礙著其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為了有效保障我國廣大社區教育的順利進行,迫切需要一系列的保障體制。首先,健全相關法律。我國是一個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同樣社區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我國擁有對社區教育立法的部門應依據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的實情來制定符合其發展的法律,同時各地區的政府機構也應在國家宏觀的指導方針下修訂和增加適合本區域社區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其次,分清部門職能。在我國應該對涉及管轄教育的部門的分工進行明確的規定,同時可以成立一個分管社區教育的行政機構,對社區教育進行有效而集中的管理,免去各部門相互推卸職責現象的發生。最后,完善教育機構。要建立一個協調社會各有關企業和行業與社區教育關系的社會機構,為社區教育創造更好的條件。社區教育屬于公益性較強的一個教育機構,其發展理應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但缺少相應的協調機構,通過建立一個起到中介作用的相關部門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四、結束語
農村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是社區教育的繁榮,這是我國農村向城鎮化邁進的必然要求。社區教育是提高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發展社區教育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未來,隨著農村社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社區教育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丁紅玲.社區教育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J].職教論壇,2013(5):12—16.
[2]丁紅玲.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社區教育推進策略:中國新型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研究報告[J].職教論壇,2014(6):18—20.
[3]葉忠海,等.新型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發展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8):21—23.
[4]李佳萍,李天鷹.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教育的發展使命與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4(8):25—27.
2、完善社區教育工作的評估制度,社區教育指導教師的管理制度,學習型組織評比制度,經費、檔案管理制度,社區教育活動的準入制度,使社區教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二、發揮街社區教育優勢,挖掘培養和收集優秀教育成果和先進經驗
1、我街社區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區黨校、市民學校、社區老年學校、青少年法律學校、社區科普學校、社區團校、殘疾人素質培訓學校、社區人口學校、社區家長學校、圖書室)”為依托,開展各類人員的教育、培訓活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素質。
2、以街科技園區為依托,開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動,提高居民群眾素質,進一步加強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達到80%以上。
3、加強由街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管理,發揮志愿者隊伍教育優勢,體現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氛圍,創造學習型組織
1、充分認識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意義,通過不斷學習的氛圍,創造學習型街道和學習型社區。
2、推進社區教育隊伍的建設,理論研究教育培訓,增強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學習意識,大力開展多內容、多形式教育培訓活動,做好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評選工作。
四、調動街道各方面資源,共筑街社區教育平臺
1、街道社區教育工作與街內的機關、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有機結合,做到協調發展、借勢發展,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新晨
2、逐步規范街道、社區教育基地建設,提高街道社區教育活動基地的培訓質量、管理水平,落實公共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根據社區居民需要,制定規范教學社區工作計劃和內容。
1.社區教育基本描述
1.1 社區教育的背景。朗格朗組織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屆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明確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終身教育思想強調,人們在其生命的全過程都需要接受教育,每個居民接受教育的時間不限于學校教育時間,打破了接受教育的時間限制。從區域的角度來看,社區是人們生活的空間范圍。
終身教育理念將終身學習與社區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社區教育的發展奠定了的基礎。 2007年6月,社區教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家標準中對社區教育的定義是:在社區中,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以社區全體成員為對象,開展旨在提高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成員的全面發展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活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社區教育是在一定區域內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開展旨在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促進人們的生活質量,推動社區發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社區教育能夠為實施終身學習提供支持,可以滿足社區成員日益增長的文化教育需求和個人終身發展的需要,它是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能否利用社區內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的最大化是搞好社區教育的關鍵一環。只有對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巧妙的整合,合理的使用,才能滿足社區成員日益增長的文化、教育需求,才能促進社區的兩個文明建設。
1.2 教育服務社區的概念。社區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以社區為主體,面向社區全體民眾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和過程的集合體,是社區全體成員和各種社區力量共同擁有、共同參與、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種教育體系;是根據本社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類成員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與社會緊密結合、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統籌規劃并充分利用社區內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各種教育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區內全體成員,進行文化知識、科學技術、道德品質、身心健康以及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不斷提高社區全體成員的整體素質,促進社區成員身心健康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區文明進步、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
1.3 社區居民的教育需要。教育需要環境,現在的教育不光是在學校、家庭。他也涉及遍布于我們整個社區。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它的教育基地在社區。服務社區居民,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素質、提高社區居民的就業能力等,是社區教育的永恒追求,也是社區教育的價值所在。例如:三峽平湖社區教育通過在市氣象局、博物館、圖書館、民俗風情館等單位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農民大學生實訓基地,提升了為社區居民服務的能力。構建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有利于打破部門限制和區域限制,可以跨行業、跨地區交流和合作,共享資源,共同服務社區居民。這樣的教育載體是我們需要的,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創建努力的。
2.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途徑
2.1 社區教育理念。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具有地緣共同體的屬性,進而上升為精神共同體范疇,"精神的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的事業或者職業之上的,因此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的"。
在社區教育這種教育形態中,共同的信仰宏觀上可以理解為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學習型社會;中觀上可以理解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即"為了社區居民的共同發展",微觀上可以理解為共同的理念,即"資源的合建與共享"。
2.1.1 資源的多種性和多元化。資源需要多種性和多元化,所以要求各學科進行資源合建。資源的合建可以理解為合作與共建。在社區教育領域內,合作可以表現為實驗項目的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的合作、教學化信息平臺的合作、基地建設的合作、特色課程建設的合作等。共建可以理解為共同建設,社區教育是全員、全程、全面的大教育,單獨靠一個組織無法形成合力。管理學認為:1+1﹥2,就是因為系統整合后,將發揮出大于個體之和的優勢和力量。通過合建,既體現了教學的多樣性又體現了教學的多元化,將學科之間的貫通達到了最優。
2.1.2 各學科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源的合建是資源建設的途徑,資源的共享是資源建設的結果。各學科不應單獨存在,要有自身的價值,同時也要幫助其他學科進行完善。學科之間可以共享,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共享理念來源于對每個成員單位付出的回報,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根據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的的合作協議,可以共享場地資源、設備資源、信息化資源、課程資源、師資庫資源等。每個學科將自己最獨有的資源和最獨特的資源進行共享,這樣教育的合理便由此形成。
2.2 組織保障。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是一種非正式組織,它的組織形式是聯盟。各成員單位是互相獨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行政上的隸屬關系,而是資源合建和共享的業務合作關系。但是,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也具有一定的組織目標、組織架構、合作章程、合作協議。這是構建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的保障。
2.3 平臺建設。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平臺建設,特別是數字化平臺。數字化社區教育作為實現學習型社會的有力手段和學習方式,有力地推動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區建設。作為區域內的學習資源的集合體,數字化平臺建設能夠提升區域內居民的文化素質、豐富業余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所以,我們理應該為社區搭建一個良好的教育學習平臺,使得每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充分利用起這個平臺,更好推動全社區人們學習。
2.4 卓越教師的教學實施。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卓越教師計劃立足于教師培養質量的提升,在培養標準、體系等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卓越教師培養既有共性的規律,但更需突出學校的自身特色。
要處理好基礎與發展的關系。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師有一定的成長規律,需要經歷連續性的職前職后教育的學習與磨煉。從教師成長規律出發,教師培養要為未來的卓越教師奠定應變變化、自我更新、持續發展的基礎,培養有利于未來教師成為卓越教師的專業習慣,如適應時代變化的學習意識與能力、面對具體教學情境與問題的專業決策、有意識運用教育心理理論科學分析有效施教等。
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實踐是教師專業的靈魂與根本,但教師的實踐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它具有豐富的理論指導與學術性,支撐教師實踐的理論又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形成的。因而,卓越教師培養既不能只強調教學操作技能,又不能脫離實踐情境學習理論,要以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實現教師專業的有效發展。
要處理好單科與全科的關系。卓越教師既要精通所教學科,了解學科學習心理,深諳學科教學法,又要具有促進學生整個人發展的綜合素質。因而,卓越教師培養要處理好單科與全科的關系。通識教育、全科型教師已經成為職前教師培養的趨勢,但培養全科型教師、加強通識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主修學科對一名教師的意義。只有這樣,未來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把關注重心從知識轉移到人的成長,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指向,整合各個學科內容,實現學生整體人的發展。
我國社區教育專家,中國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陳乃林會長認為:項目是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為了實施預期的目標,所實施的相關活動和過程的集合,及其所提供的一種產品或服務。社區教育是以項目為抓手,推動區域內社區教育的發展。項目可以分為培訓項目、實驗項目和科研項目。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以上述項目為抓手,共同承擔區域內項目的開發、項目的實施、項目的研究。以項目為推動區域內社區教育的發展。準備進一步建立好一個合作機構--區域社區教育合作聯盟,搭建好一個平臺--區域社區教育合作論壇,開展好一個實驗項目--區域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研究。
以語文卓越教師為例子,如何做到卓越?作為教師,由于讀了幾本書而教書,由于教書而要再讀幾本書;因為愛教書所以愛讀書,因為想教好書所以好讀書。越教書越知道自己要讀書,越讀書越知道自己的知識少。于是乎,聯系實際、讀書自學,學以致用,指導教學,不斷創新,構成了教師生命的樂章。教師的教書生活需要常讀書。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雖有佳肴,佛食,不只其旨;雖有至道,佛學,不知其妙。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相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就虛心地問老師,問朋友,問書本。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生活中最大的樂趣。40多年的人生感悟甚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條,那是快樂地讀書。讀書使人生更智慧,智慧使人生更美麗。讀書成了潤澤我的生活的最積極、最有意義的生命活動,使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融為一體。愚以為,在現代社會中,讀書是一種生活,讀書是工作,讀書是責任,讀書是創新的基礎和途徑。讀書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讀書精彩,生活才會精彩;只有成功的讀書,才會有成功的生活。
3.根據學科特點,構建社區教育服務項目
3.1 從小學語文學科特點,作文閱讀齊頭抓。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從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閱讀貫穿于整個語文的始終,好的閱讀素養直接決定了你的寫作水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墩Z文課程標準》上寫道:"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中,使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以利于其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廣泛閱讀,學生才能積累語言,才能提高語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讀到寫,由寫到讀,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閱讀是內化,寫作是外化;閱讀是積累,寫作是運用;閱讀是延伸,寫作是提高;閱讀與寫作永遠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就如一對比翼鳥,如影隨形。 因此,閱讀和寫作應該齊頭抓。
3.2 從小學音樂學科特點,聽唱彈讀齊歡樂。小學音樂課堂教育就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塑造思想道德教育和小學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小學生得到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音樂教師應該把握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注重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教學,培養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由于聽覺訓練與音樂課其它部分內容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音樂感覺總是建立在音樂聽覺之上的,所以,提高音樂素質應該從音樂聽覺的培養開始。因此,聽覺訓練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必須十分重視,但是音樂聽覺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技能,需要在教學中注意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循序漸進直觀性、鞏固性等各項教學原則。在聽的訓練中,也要融入唱、彈、讀?,槵樕峡诘难莩嗟靡嬲玫膹椙?,使得音樂課有了新的生命力。要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在聽、唱的實踐中得到鞏固,在理論指導下,通過聽、唱的實踐獲得熟練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通過系統的聽覺訓練,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從而最終獲得音樂感受、鑒賞和音樂表現的能力。這樣的音樂課無疑是歡樂的,受學生喜愛的。
3.3 從小學美術學科特點,繪畫欣賞兩不誤。新課改倡導的美術教學,既要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還要注重美術更多地與文化、歷史、生活相聯系,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感受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方法,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美術課程不僅要教給學生美術知識,更需要一些直觀的視覺沖擊。它是一門有觀賞性的課程。設立一些名人藝術館,可以多層次的展示人文歷史、民俗文化、書畫藝術等風貌。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積極協助社區通過自身的網絡和渠道收集歷史文物、書畫藝術作品和名人信息,制作宣傳版面和資料冊。比如在民間藝術館中,陳列有原社區介紹版面及作品,有作為校園文化藝術代表的學校文藝活動介紹等等。在各個名人藝術館中,各種各樣的藝術文化作品及作者介紹被陳列出來,供人們參觀學習,營造了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推動了人文景點的軟件建設,提升了社區文化人的品味。
在教授孩子學習的同時,也可以展示一些名人畫家的作品給大家欣賞。真正做到繪畫欣賞兩不誤,從欣賞中發現優點,學習可取之處用于我們的教學和繪畫之中。這樣會更好促進書畫藝術愛好者的交流與學習,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豐富社區人民的業余生活,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當然,我們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協助,從協助到牽頭到政府重點工作,一步步有所作為,也能作為,為社區教育在服務社會文化發展中發揮作用,贏得了尊重和肯定。
4.結合社區教育服務需要,編寫特色精品教材
結合社區學習的需求,課程的整合。人們渴望知識、感悟真善、對美探索,追求理想,熏陶著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我們形成了有自己風格的一套課程體系和精品教材,這些課程被入選為社區教育特色課程。
特色精品教材是服務社區文化發展的一個有效的載體,因此社區教育應重視開展社區教育地方文化教材的建設,并開設相應的教育課程。在實踐中建設了一批符合該社區發展要求、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的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資源。
5.結論
社區教育是一個有著強大生命力與現實需要的教育形態。它需要在理論上與實踐上進一步的探索。充分挖掘區域內的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構建區域內社區教育共同體,擴大社區教育的影響,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和諧社區,發揮應有的作用。是陽光雨露,它把我枯萎的身子變成了綠色,讓我在太陽下茁壯成長。"冬眠的小動物說:"春天是小鬧鐘,它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我伸個懶腰,舒展一下身子,又可以出來活動。"布谷鳥說:"春天是播種機,春天不播種子,冬天哪有果實?"小朋友說:"春天是花仙子,她帶著我們去春游、去爬山,花兒競相開放,把整座山都映紅了。"我說:"春天是園丁,一年四季在于春,我們在園丁的辛勤教育下快快長高、長大、長知識。"啊!春天真美麗,我愛春天。
這首關于春天的詩歌傳遞給幼兒很多其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和信息,比如告訴她們春天是綠色的,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秋天是收獲果實的季節,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花兒在春天開放,冬眠的動物在春天蘇醒………幼兒文學所反映的童心世界是極其廣闊的,它們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帶給孩子們知識,豐富她們的語言,啟迪她們的智慧,啟蒙她們的心智等等,因而,可以說啟蒙性是創作者在進行幼兒文學創作時最應該注重的特性。
1、積極開展各項培訓,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從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訓和理論教育四個方面構筑堅實的人才基地,提高勞動者素質、領導干部素養,為鎮培養一支德才兼備,同時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干部隊伍,一支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科技隊伍,一支以中高級工程師為主體,思想覺悟較高、技術素質精良、組織紀律嚴明的職工隊伍。
2、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工作。社區建設包括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區環保、社區醫療、法制建設、社會保障、綜合治理、社會穩定等方面。年社區教育中心要主動、積極地為社區建設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3、有效地介入社區文化生活。社區教育中心要以人為本,立足社區,服務社區,以滿足社區成員不斷增長的多元化個性發展和物質文化需求,以提高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為宗旨,充分利用社區各類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教育的導向功能,全面推進人的素質教育。
二、工作任務
1、加強社區學校規范化建設,為社區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圍繞市社區建設總體思路,在社區培訓學院的指導下,本著適應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學校作用要求下,規范化、特色化建設好教育中心和社區學校。
2、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在培訓學院的領導下進一步完善鎮社區教育網絡,以轄區各部門、各學校、各社區為依托,以服務為宗旨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逐步形成一個多元化、社區化、多功能、實用型、服務型的多層次培訓,各類教育互補的立體交錯的終身教育辦學網絡體系。在社區教育網絡體系下照顧好各類群體的教育工作,特別是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教育、殘疾人等,使老有所樂、少有所教、困難人群有人關心。
3、努力開展以提高社區成員文化素質的培訓活動。要利用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學校和轄區內的其他教育資源共同開展以健康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科普教育、黨員教育以及文體活動。
4、大力開展以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的成人教育。充分利用社區教育中心基地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如辦公自動化、CAD、公共英語、報關、商務知識、會計從業資格、電子電工知識等。加強和高校聯系,繼續開展涵蓋開放教育、成人高考、網絡教育、自學助考等多種形式的成人業余學歷教育。力爭使學習社區居民參與率達60%。以上。
5、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營造終身教育良好氛圍。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能較好地滿足人們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而且能有力地促進人們終身學習,陶冶人們情操。各類學校進一步面向社區開放,擴大各種教育基地內教育資源利用率,為學習者提供多各多次教育的機會,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大力推進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鎮建設。積極參予各種文化藝術節、體育運動會、市老齡委老年運動會等各項群眾文化、群眾體育盛事。
三、工作措施
社區教育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涉及到社區的各個部門和社區全體成員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做到“政府統籌,社會參與,資源共享,功能多樣,辦學開放,服務社區”的原則。
1、統一思想,加強領導。
年在鎮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認真學習黨十七大精神和有關社區教育會議精神,確立服務理念,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制訂社區教育工作計劃,使社區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
2、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學習氛圍。
加大社區教育的宣傳力度,使社區教育深入民心,要使各級領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社區居民更新觀念,真正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在全轄區形成學理論、學知識、學科技,提高全民素質的良好社會學習氛圍,自覺接受終身教育。
3、加強統籌協調,優化社區資源配置
向上爭取市鎮領導的關心支持,在培訓學院的指導下,以社區資源統一管理,綜合利用、資源共享的原則,由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充分挖掘和發現教育文化資源的潛力和作用,開辟多種社區教育的綠色通道,促進各類文化、教育、人文資源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向社區成員開放。
4、加強教育管理,穩定兩支隊伍。
社區教育的關鍵是管理。進一步加強專職管理隊伍建設,安排事業心強,責任心強、社會組織工作能力強的,懂管理、懂教育的干部,到各社區教育管理崗位。同時加強對兼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穩定的德才兼備的、以兼職為主體的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廣泛吸納社區內專家、學者和離退休老同志,充分發揮他們一技之長,開展崗位培訓,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教育,人口理論、計劃生育、婦女干部、家庭教育培訓及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倫理道德等各類教育,為社區服務,推動社區三個文明建設。
5、制度建設,政策保障措施配套。
進一步完善與社區教育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制定政策保障措施,調動和激發人們愿意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積極要求參加學習的積極性。制定相應配套的基本規章制度,保證社區教育正常開展。
【中圖分類號】 G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a)-0160-01
社區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趨勢的必然產物,這種開放的教育形式是育人性教育和社區發展教育的有機結合,只有育人,才能為教育與社會的融合提供相互溝通的作用點;只有社區的整體協調發展,教育和社區的融合才有了現實的依托和立足點。與其他常規教育相比,社區教育具有如下持點:
1 社區教育的大教育性
社區教育是一種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在內的,集各種教育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主體和對象為一體的全方位教育體系。其實質就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各種因素與社會的相應部分的有機結合與一體化。其基本內容就是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的辯證統一,即把教育納入社會大系統,使其成為社會各部門的責任、權利、義務和職能。在社會廣泛關心、參與和支持教育的同時,教育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和指導,積極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直至實現教育同社會的高度融合。
2 社區教育的群眾性
社區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勵社區民眾。在社區中學,與社區共學,為社區而學”。這種學習過程是一種包括各種社會團體和不同年齡的全體社區成員在內的、群眾性很強的教育過程。
3 社區教育的開放性和民間性
教育要與社會全面結合,就必須廣泛吸收社區各種教育力量或有益于教育活動開展的積極參與、介入、融合其中。只有高度的開放性,才能為各種因素全方位參與教育打通立體多樣的渠道。因此,社區教育要廣開門路,不拘形式地建立各種暢通便利的渠道,從而使各種社區機構的各種教育資源、能量和信息及時有效地轉化到社區教育系統中來,同時也把教育服務盡快地輸送到社區的方方面面。
4 社區教育的地線性
社區教育是一種在特定社區內,并與特定社區密切結合的教育,無論是社區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職能,還是其主體對象或方式方法,都必然帶有這種特定社區的特定人文、社會及地理條件所決定和要求的區域待點。因此,也必然會帶來社區教育的地區差異性和多樣件,這不僅表現在社區教育的規模、類型、方式方法上,甚至還會表現在目標、內容和層次質量上。
5 社區教育的多維性
社區教育不僅僅指教育本身,它還包括進行社區組織工作,開展社區活動以及創造一些與人們實際生活相關的具有建設性的社區教育方法。
6 社區教育的整體協調性
無論是從目標職能來看,還是從主體對象或內容條件來說,社區教育都是一種多因素、多元性教育。只有協調好教育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一個有序的系統整體,才能真正形成一種大教育體系,從而全面有效地發揮其育人和促進社區發展的職能。
社區教育屬于教育的范疇,具有教育的持征和屬性,同時亦具有兩大功能:一是社區教育對社區成員個體發展的作用,即本體功能.也叫育人功能;二是社區教育對社會發展和社區建設的作用,即社會功能,它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
(1)社區教育的育人功能。社區教育是—種社會化的教育,它以社區為依托,在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橋梁,使教育與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緊密結臺。它面向社區的全體成員,能通過多種途徑,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社區民眾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從而滿足社區成員多類型、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社區教育的這種實踐性、廣泛性和針對性可以極大地促進社區成員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使每一個社區成員在一生發展的不同階段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識能力和行為規范與所處的社會相適應,與此同時,促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揮,形成獨待的個性品格。
(2)社區教育的政治功能。在社區發展中,通過協調、發揮社區內各個系統、部門、機構、社團的教育作用,通過教學和管理,對全體社區成員進行廣泛的思想宣傳和政治教育,傳播一定社會的政治觀念、意識形態、法律規范、方針政策,促進社區成員的政治社會化,形成適應和擁護一定社會政治制度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幫助社區成員提高參政、議政的興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健康的社會輿論,從而為一定社會的政治服務。
(3)社區教育的經濟功能。社區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區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社區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基礎和條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能源、設備、資金等物質條件外,社區民眾的科學文化水平也是其經濟能否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二是社區教育為社區經濟建設提供專門的人才。社區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內各種教育資源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和培訓,使社區民眾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并直接進入生產領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從而為社區的經濟發展服務。
(4)社區教育的文化功能。社區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是選擇和傳遞文化,使某一文化在教育實施的范圍內保持同—性和延續性。二是不斷創造和更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使人類社會的文化在內容更豐富、層次更高的起點上發展。當然,社區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只表現在知識或藝術形態的文化上,也表現在其他形態方面。
關鍵詞:
社區教育;合肥市;學習需求
1前言
1.1社區教育
所謂社區教育,是指在社區中,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開展旨在提高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成員的全面發展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活動。
1.2國內外社區教育簡介
1844年,丹麥的柯隆威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民眾中學”,它的建立標志著現代社區教育的開端。從18世紀至今,美國的社區教育已發展成熟,如今在美國,有一千余所社區學院,幾乎遍布所有州縣,普遍具有轉學教育、職業教育、補償教育、社區教育和一般教育五大功能。社區教育采用開放式教學,培養的人才并沒有專業的限制,畢業后拿到學位,在工作前,通常還要進行相關上崗培訓。在北歐,社區教育冠名為民眾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喚醒民眾的民族精神,用人文主義來彌補民眾教育的不足。它強調教育適應市場需求,體現實用主義原則,其頒發的畢業證書與學歷教育具有同等效力。日本的社區教育晚于歐美,但發展很快,已經形成自己的模式,其涵蓋民眾成長的每個階段,日本的正規大學是向社區開放的,教師利用假期時間深入社區開展課堂教學。日本的社區教育已經寫進法律,具有較強的法制性和規范性。我國社區教育起步較晚,具有現代意義的社區教育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地區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社區教育發展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社區教育發展較快,其他許多城市目前還處于社區教育初級發展階段,需要學習積累與實踐探索。
1.3合肥社區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早在20世紀80年代,合肥市就開始出現市民自發組織的社區活動,這是合肥社區教育的雛形。但這并不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社區教育,相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合肥市社區教育起步較晚。合肥市有四縣一市,因為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原因,每個區縣的社區教育發展程度各有不同。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有力推進下,合肥社區教育取得一些成果,截止目前,合肥市共有蜀山區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廬陽區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蜀山區五里墩街道、廬陽區四里河街道2個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包河區、瑤海區2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長豐縣入圍首批創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全市已建成44個省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16個省級社區教育示范鄉鎮化技術學校,46個市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23個市級社區教育示范鄉鎮化技術學校。合肥市社區教育建設雖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大多數區縣的社區教育目前尚停留在開展活動階段,并沒有質的飛躍。所謂質的飛躍,正如教育成為教育之前,我們就有了學習活動,多半是在家庭內部勞動時,前輩會告訴后輩們一些生產經驗和教訓,一點點經驗的積累,促進了人類走近文明,但這一步是緩慢而又漫長的,直到學校的出現,有了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有了專職研究知識的人員,文明才邁開腿跑起來。目前,全市多數區縣的社區教育尚停留在量的積累階段,例如: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在315打假維權日的時候,許多街道在街頭巷尾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在端午節,一些社區開展紀念屈原和包粽子活動,諸如此類。年年月月次次,不同的街道社區,活動內容基本上都大同小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區教育未能有質的飛躍,其優勢還未能得到廣泛而全面的體現。
1.4發展社區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卻在抱怨沒有幸福感,由此可見,僅僅提升物質水平是不能滿足現代人需求的,物質的提升需要精神的配套提升。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迅速,想要保持思想年輕,就要堅持終身學習,學習既可以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短短一生,不可能像電影中描繪的那樣跌宕起伏,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讓人生變得更加精彩。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通發達的今天,行萬里路已經不再難以實現,而讀萬卷書卻是一種奢侈。由于學校教育大多局限于校園圍墻內,其對象是固定的在校生,覆蓋面較少,現如今老年人退休后學習興趣班、家庭重視學前教育、婦女走出家庭學習工作、殘疾人融入現代社會正常工作學習,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公民終身學習的需求,而社區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居民,學生并不固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社區教育的學生甚至老師,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我市社區教育發展較快的區縣,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聽到講座、參加興趣學習班。對于尚未設立社區學院的地方,居民也可以通過登錄合肥終身學習網,隨時隨地進行免費網絡學習。社區教育可以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青少年不出社區就能參加寒暑期藝術班,殘疾人可以在家門口聽講座,婦女可以參加社區活動而不再局限于家務,老人能夠在社區內找到樂趣安享晚年。在過去,街道社區在節假日偶爾開展一些活動,就當作是一個地方的社區教育。往后的社區教育,不再局限于節日的娛樂活動和假期的興趣班,而是一種長效機制,是擁有正規體系的真正意義上的惠及全體居民的終身教育。在未來,社區教育將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過去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像是一家人,那時我們很少看見“空巢老人”,如果哪家有“空巢老人”,周圍的鄰里街坊都會幫扶著。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推進,老齡化社會到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現在社區里,然而現代住宅重視隱私性,小區雖有百戶甚至千戶人家,但家家都緊關房門,老人遇到困難無人幫助,不是缺乏熱心的鄰居,而是鄰里之間幾乎互不相識,社區教育將會打破這一局面,通過學習沙龍、興趣小組、各類培訓、專題講座、學術報告、參觀考察等,讓有共同學習興趣的人們互相熟悉,成為“同學”,逐漸建立起社區大家庭,增加社區凝聚力。
2社區教育發展新舉措
近年來,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社區教育。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成立合肥市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的通知》。2013年,合肥市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確定為全國學習型聯盟城市。2014年是合肥社區教育騰飛發展的一年,12月2日,合肥市終身學習活動周拉開帷幕,在開幕儀式上,合肥社區大學揭牌,此次合肥社區大學順利掛牌標志著合肥社區教育四級網絡中第一級——社區大學正式成立。社區大學的成立代表著合肥市有了專職的社區教育指導與研究中心,即合肥社區教育有了專職的指導和研究人員。這是合肥社區教育質的飛躍。2014年12月24日,由合肥市政府投資建設,合肥社區大學承辦的合肥終身學習網正式啟動上線。學習網的建設使得身體不方便的老人、殘疾人等,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終身學習。對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也可以幫助其在學習、工作之余,通過網絡補充更新知識。由此帶動全社會熱愛學習的氛圍,實現市民免費接受教育的夢想。截止到目前,學習網憑借海量資源,已為數以萬計的合肥市民提供免費學習服務,對于學習課程多的學習之星,還可以通過學分兌換禮品,來得到一些獎勵。在未來,市民不但可以通過家中網絡、社區講堂等方式就近接受免費教育,還可以實現社區教育學分與學歷教育學分轉換的重大突破,真正實現無邊界學習。
3結語
社區教育是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社區教育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校園圍墻,同時,也打破了區域的限制,社區教育不是局限于社區內的教育,不同的社區之間可以互動交流,幾個社區也可以聯合打造精品課程,組成興趣協會,社區的基礎設施、設備、教師等資源可以共享。社區教育擴大了教育的受眾,使得教育盡可能地不受時間、空間、年齡、經濟條件等的影響,幫助教育實現社會化,當社區教育實現與學歷教育學分互換之后,將更有力促進教育社會化。社區教育不僅僅是城市人專享的,作為實現教育公平與民主的重要手段,農村也應該同步享有社區教育,我國57%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村的社區教育將大有可為。不久的將來,合肥的社區教育會發展延伸至合肥周邊農村地區,為農民提供從搖籃到拐杖的教育服務。這也將會成為建設美好鄉村、和諧農村的一大實踐舉措。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不僅可以滿足城市與農村居民學習需求,也是和諧社會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