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0 09:33: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重送裴郎中貶吉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寓情于景”:我國古代詩歌的意境之學
何謂意境之學?從對我國古詩歌的研究看來,一般是指詩人將心中之“情”寓于實際之景中,使意、象合一,而形成我國古代詩歌所特有的“意境”之創作方法。它是詩人將自己豐富的情感完美地與外部的社會及自然環境相統一,使之上升至藝術層面,能使讀者從繪景描物的字里行間深刻領悟詩人濃厚之情。而對“意境”也被作為詩學的一個基本范疇,一直成為研究與學習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同時期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其系列文學理論著作中也有諸多有關意境的論斷,如其在《文心雕龍?詮賦》之中便言到,“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
而無論古代文學家們對于意境有何種理解與詮釋,從中不難看出,意境之學是領悟古代詩歌之精髓所在。而對于教學來說如何使學生領悟古代詩歌之意境,無論對于學生的古代詩歌賞析能力之提升,還是學生言語表達能力之提高均有裨益。
二、“身臨其境”:引導學生走近詩人
意境是詩人“寓情于景”而情境交融之境界。無論古今中外,詩歌創作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詩人結合自身境遇進行創作的產物,是詩人抒發內心實感的渠道,而我國古代詩歌更是如此。學生在品鑒古詩之時,如果不去體味詩人所感,不去探究時代之境,是無法領悟到古代詩歌之美的。因而引領學生思索詩人情感之源,是古代詩歌賞析教學的關鍵所在。
而要走近詩人,使學生領悟其感,則須先對詩人本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其人生境遇進行剖析,因為詩歌創作環境之不同,也將影響詩歌的意境。同樣的離別,《重送裴郎中貶吉州》中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感嘆“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為裴郎中歌吟,感情真摯動人;而在唐代詩人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聲聲勸慰中少了些寂寥,而多了些許慷慨激昂;在李白《贈汪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敝袇s可品出友人間的深厚情誼;《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眲t體現了王昌齡送別辛漸時由孤寂到開懷的心理變化,體現了詩人的高風亮節;而王維在《山中相送》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的發問,則表現出其對與友人重逢之殷切期盼。所以這些不同的意境更體現出在古代詩歌賞析的教學中,教授學生進行詩人的背景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為了引領學生領悟古詩意境,常常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與互動學習。如,在對《江雪》一詩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對詩歌進行提問,而可預見的是會有學生發問: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漁翁為何獨自垂釣江面?此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發問:為何會如此判斷當時的環境?以及漁翁垂釣有何不妥?學生便會引用詩名“江雪”及詩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進行回答,因為鳥獸都已藏匿,人跡罕至,說明當時環境已極其惡劣,而詩人卻獨自垂釣江面,不奇怪嗎?教師在此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設想漁翁垂釣的原因,在學生踴躍回答后,再對詩人的生平事跡進行簡要介紹,引導學生體味詩人作詩時的所想、所感,意境便會自然形成于學生的頭腦之中。
三、“睹境思情”:創設情境,提升學生賞析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促使他們主動追求知識,使學生學會創設情景,促使其體會詩歌意境成為提升學生的古詩歌賞析能力的關鍵所在。
而創設情景則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方式,如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或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感性的表現形式展現詩中的一幅幅美妙如花的場景,又如生動形象的結合史實,描繪詩人創作的動力與目的。通過各種方式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學生在驚嘆于壯觀景色,感嘆詩人境遇之時,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創設情景以感受意境。使學生不在學習古代詩歌時,不僅僅停留于詩詞表面,而通過創設情景深入到文字背后更深層次的意境之中,領悟到其背后更豐富的意象,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賞析品鑒我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總之,在我國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注重運用意境進行古代詩歌賞析進行教學,讓學生學會品評詩歌意境,學會創設情境,對于學生提高對古代詩歌的品讀、賞析能力,培養其主動賞析詩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良運.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08.
一、 直接抒寫離別之情的。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等。
二、 借詩吐胸中積憤或明心志的。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如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等。
三、 重在勸勉、鼓勵、安慰的。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詩《董大》等。
四、 綜合型的,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送別詩一般的鑒賞方法:
一、 掌握送別詩的作法(結構):第一聯敘題寫意;第二聯寫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或寫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或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第二、三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雋永為佳。
二、 把握送別詩中常見意象:
(1) 楊柳從《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便與“離別”結下了不解之緣;加上“柳” 與“留”諧音,古人送別時折柳相贈,所以楊柳便成了一個離情別緒的意象。
(2) 長亭、短亭、勞勞亭古代驛道旁置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朋好友時往往在亭中設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
(3) 南浦多用于水邊送行,如“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4) 寒蟬、船(舟)、陽關、古道、夕陽、西風、灞橋、美酒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
總之,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陳。作為古典詩歌大觀園中一朵艷麗的花朵,送別詩在其思想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古典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格調或傷感或豪邁,抒情或直露或蘊藉,用語淺近,不事雕琢,真正體現了“詞淺情深”的藝術特點。
場練兵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1) 這兩首送別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寫到“水流”,簡要分析它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較分析,請說出這兩首詩最后一句在表達和抒情上各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送別詩產生的原因
杜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狈从吵龉糯煌ú槐?,音信難通的客觀實際。唐代,這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疆域遼闊,國內外交流頻繁,流動人口多,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自己的家,有時便終生無法相見。因此,“離別”成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傷感之事,送別詩成為了唐詩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春花爛漫時節,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載著孟浩然的孤帆遠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表達出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夜雨迷蒙的吳地,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和離別的愁緒。詩人王昌齡在清晨送別朋友辛漸北歸,只有自己還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但是,辛漸啊,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的情況時,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行了。表達了詩人晶亮純潔、清澈無瑕、澄空見底高尚品格和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2 送別詩的種類
2.1 親人離別
如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池。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柳宗元因十余年來生活充滿坎坷,歷盡艱辛和磨難,而成“零落殘魂”,此時,與自己再貶柳州時一同前往的從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將離開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傷。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邊時,二人紛紛落淚,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濃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遷謫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蓖醪呐笥讯派俑獜拈L安遠赴四川上任。人在長安,舉目千里外的四川,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但真正的知己,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因此,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兒女情長般揮淚告別??!表達出王勃面對離別,胸襟豁達;面對朋友,情真意摯。
2.3 落第歸隱
如孟浩然《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人扉?!泵虾迫?0歲進京應進士不第,還襄陽時寫給王維的。詩人孟浩然向王維吐露出由于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全詩在怨懟的基調中,折射著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2.4 志同為友
如李白和杜甫,他們是唐代兩位最偉大的詩人,生活在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時期,人生坎坷,生活顛沛流離,在追尋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二人于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于洛陽相遇,并同往開封、商丘游歷,次年他們又同游山東,結下真厚友誼。但此后他們再也沒有相見。杜甫留下了《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等詩,表達了他對李白的掛念和對李白遭誣受害的同情。李白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寫出由于杜甫不在身邊同游,自己歌興不起、酒興不再,表達出李白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3 送別詩的主題
3.1 傷離別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朋友要從長安道四川上任,王勃長安遙望蜀川,迷蒙的風雨遮住了視線,間接表現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3.2 寬對方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出朋友間只要彼此心相連,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像近鄰一樣,對朋友的寬慰之意畢現。
3.3 祝前路
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蓖醪埮笥言俸纫槐x別的酒,因為向西走出了陽關,就再也不會碰到知己了。其中包含了詩人對友人前路珍重、平安等諸多祝愿。
3.4 憂前途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贝航烀#菗恼鞣韥碚也坏酵2刺幩男那?,表現了詩人對友人艱險前途的擔憂。
3.5 明心志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送別感傷之中,表達出自己高潔的品格,孤傲的堅強性格。
3.6 勵志向
如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充滿信心和力量地激勵朋友去奮斗、去拼搏,終會有名滿天下的那一刻。
3.7 赴天涯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君向瀟湘我向秦?!痹娙吮毕蜷L安,朋友南向瀟湘,各自行程,各向天涯。
4 送別詩的藝術特征
4.1 直抒胸臆
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描寫落日時分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后兩句直抒肺腑之言,詩人沒有沮喪、沉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4.2 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首聯,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畫。頷聯和頸聯,李白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朋友,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表達出對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尾聯,李白和朋友揮手告別,連那馬匹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在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4.3 使用修辭
如劉長卿的《重送裴郎中貶吉州》:“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末句用一孤舟比喻身為逐臣、漂泊遠去的友人。
4.4 虛實結合
如劉長卿的《送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第三聯,詩人由眼前的“日斜江上孤帆影”這一實景而聯想到嚴士元所去之地湖南應是“草綠湖南萬里情”。這是虛實結合的筆法,拓寬了詩的意境,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思念之情。
送別詩作為唐代詩歌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內容豐富,主旨鮮明、藝術表現力強,用語淺近,不事雕琢,彰顯出唐代送別詩獨特的風格和文學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怡.李白送別詩的藝術特色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2]費洪根.中國古代送別詩的分類[J].東疆學刊,2003(09)
[3]許智銀.唐代送別詩的自然意象[J].貴州社會科學,2009(04)
一、情景關系
1.以景襯情。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蜜意時,往往通過寫景來襯托?!扒闃穭t景樂,情哀則景哀”。一一對應,人之常情。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通過景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實現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如:
絕 句?搖?搖?搖?搖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色彩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以眼見之美景引發對家的回憶,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2.以景襯景。
詩歌離不開景物描寫,同為寫景,有主次之分、輕重之別。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來襯托服務于主要之景的。“萬綠叢 中一點紅”,使用“綠”就是為了襯托“紅”,突出“萬綠叢中”的一點“紅”?!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詩人寫景時用“星垂”襯“平野闊”,“月涌”襯“大江流”,使得寫景雄渾擴大,“開襟曠遠”。這種以景襯景的寫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鮮活。如:
宿建德江?搖?搖?搖?搖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以情襯情。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搖?搖?搖?搖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此詩以水的自然流淌的無情反襯人的無比情思,同時又以自己被貶的苦悶寫友人被貶之地的遙遠和途中孤寂的擔憂,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牽掛和別時的戀戀不舍,達到了以情襯情的藝術效果,不僅顯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濃。又如:
壬戌清明作?搖?搖?搖?搖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頷聯以落花與啼鳥各自情感的對比,凸顯受到打擊的抗清志士的傷感,極言清廷幫腔的小人的麻木不仁,感情表達得含蓄委婉。
二、動靜結合
1.以聲襯靜(幽靜)。
錢鐘書先生說:“寂靜之幽深者,每得一聲音襯托則愈加其靜。”如:
鳥鳴澗?搖?搖?搖?搖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月出、鳥鳴都是動的,同時又通過這些動景顯示了春澗的幽靜。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以聲音襯托山澗的幽靜,收到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動中見靜,愈見其靜,這不僅是生活體驗,更包含樸素的辯證法。又如:
題破山寺后禪院?搖?搖?搖?搖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本詩自始至終靜得讓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禪心的洗禮,特別是末句以鐘聲寫幽靜,與“時鳴春澗中”可謂異曲同工。
2.化靜為動(生機)。
化靜為動,對本來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感,靜物寫活,從而使作品富有生機,充滿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將靜態的視覺形象動態化,寫出了春風的氣勢、力量和作用,境界開闊,色彩鮮明,給人以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感。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搖?搖?搖?搖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山銜好月來”一句,十分巧妙,它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句詩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化靜為動,與上句大雁帶走愁心,相互映襯,使詩人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尋味。
3.化動為靜(形象)。
化動為靜,是將動態之景轉化為靜止狀態,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
望廬山瀑布?搖?搖?搖?搖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個“掛”字,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突出水勢之大,猶如白練,沒有間隙。在李白的另一首詩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類似的意境?!耙爸穹智囔\,飛泉掛碧峰”前一句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山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后一句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三、虛實相襯
1.按虛景與實景的關系,虛實結合手法可分為虛實對比和虛實襯托。
虛實對比是虛景和實景相反形成強烈對比,從而突出主旨,借古諷今的詠史詩常運用虛實對比手法。如:
越中覽古?搖?搖?搖?搖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前三句著重寫越王破吳后富貴威武的往事,結句實寫只剩下幾只鷓鴣在故址上飛來飛去的眼前之景,虛實對比,表達了今昔盛衰的無常之感。
2.虛實襯托是虛景和實景相輔相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如《陌上?!分小吧倌暌娏_敷,脫帽著帽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借少年耕者鋤者等人的失常反應(實寫)烘托羅敷驚人的美貌(虛寫),虛實相生,突出了羅敷的美艷絕倫。如:
邯鄲冬至夜思家?搖?搖?搖?搖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前兩句實寫作者在客棧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鄉之情,后兩句虛寫家人圍燈夜談遠行的自己,由實入虛,以虛襯實,充分反映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又如:
除夜作?搖?搖?搖?搖高適
關鍵詞:
課程標準;藝術鑒賞;古詩詞曲;表達技巧;風格特征
高中語文古詩詞曲的鑒賞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之一,古詩詞曲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學生不僅要會背誦重點的古詩詞曲,更重要的是會品讀和鑒賞古詩詞曲。但是古詩詞曲由于特殊的體式、短小的語句和專門的手法等,致使在內容上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要義。其實古詩詞曲的鑒賞有很多規律可循,只要抓住其中規律,鑒賞古詩詞曲并不是難事。作者根據自己多年高中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和對古詩詞曲的解讀和鑒賞方法的理論研究,總結出古詩詞曲解讀和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與鑒賞”的根本目標是讓受教育者的知識、情感與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發展,培養“整體的人”。高中語文中加強古詩詞曲鑒賞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古詩詞曲和傳統文化的興趣,有利于陶冶情操和豐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閱讀與審美鑒賞能力。
一、從古詩詞曲主體的來鑒賞
古詩詞曲鑒賞應當從鑒賞的基礎、方法和層次等方面去把握,使傳統文化的精華能夠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揮新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中國古詩詞曲內容豐富,浩如煙海。選入高中課本里的古詩詞曲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是學生學習和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最好教材。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古詩詞曲都是歷代名篇,詞句優美,韻體和諧,內涵豐富。古詩詞曲鑒賞教學,首先可從詩詞曲主體的來進行解讀和鑒賞。
(一)看詩題
古詩詞曲鑒賞可以借助詩題把握詩歌內涵。詩題是一首詩的眼睛,它常常起到點明時間地點、交代內容、突顯主旨、暗示寫作目的等作用。如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從標題可知是懷古之作,而懷古大多是為了表達對今事的感慨、看法,總體感情應是“懷古傷今”。從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可知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從杜甫的《旅夜書懷》我們可知旅夜,旅途之夜,交作時間、地點,書懷,抒寫心情。抓住古詩詞曲題目仔細揣摩,便會抓住其主要感情脈絡。例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一詩詩題,“夏日”是時間,“南亭”是地點,“懷辛大”是事件,是寫對友人的懷念。再如陸游的《書憤》,詩題書憤就是抒發胸中郁憤之情。
(二)析背景
詩歌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經歷以及創作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許多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宗教、社會風俗等,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他們的生活、創作,因而他們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鑒賞古詩詞曲只有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社會意義。如鮑照《擬行路難》(其四),要想了解詩人為什么如此無奈和痛苦,首先應該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世族”的閥門制度。我們學習韋莊的《菩薩蠻》(其二),要想理解作者為何愁斷腸,就必須要了解韋莊生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因為中原戰亂,作者被迫有家不能回,在江南漂泊。
(三)歸類別
古詩詞曲根據題材劃分,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抒懷、傷春傷別、詠史懷古、羈旅行役、山水田園、邊塞征戰、閑適隱逸、悼亡游仙、談禪說理、閨中閑情等方面的題材內容。不同類別的詩詞曲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鑒賞方法和技巧也因類別不同,而大異其趣。
(四)解作者
古詩詞曲蘊藏著作者豐厚的思想感情,或喜悅或悲傷或憤懣。詩詞曲創作往往是因事而起,因情而發。鑒賞時首先應該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經歷、思想、創作風格,這有助于我們對作品內涵主旨的把握。如我們學習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教學難點就是理解詩中的禪意,突破難點就必須了解王維的生平,王維亦官亦隱,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無欲無求。劉禹錫的《玄都觀桃花》,了解劉禹錫兩次被貶,就容易理解“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了。
(五)賞風格
古詩詞曲鑒賞要點之一,就是把握詩詞曲創作風格。創作風格是由作者長期的創作中逐漸形成的獨特個性。風格就大方面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代表詩人有屈原、李白等,比如屈原,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寫出的詩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如《離騷》;現實主義代表詩人有杜甫、陸游等,比如杜甫,中年恰逢“安史之亂”,他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寫出的詩文充滿現實主義色彩,如《石壕吏》。同時,不同類型的古詩詞曲其風格各異。就古詩而言,山水詩清新幽雅,田園詩恬淡靜謐,邊塞詩凄涼高亢,諷喻詩沉郁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
二、從古詩詞曲的情景關系來鑒賞
詩人創造詩歌意象來抒感,古詩詞曲鑒賞就要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把握古詩詞曲內涵與主旨,進入古詩詞曲意境。要領會古詩詞曲意境首先從把握古詩詞曲意象入手,并由此展開聯想,進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一)析意象
所謂“意象”是指詩詞曲中帶有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的情與外在物的統一。其實就是景中有情,物中言志。詩人的情感如何,主要體現于對物的選取與描繪。我們要理解詩詞的內容情感,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抓住意象,分析意象的特點,就能把握住作品的內涵。如柳宗元在《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中,用“露”“月”“竹”“泉”“鳥”這幾種意象,相互融合,以動襯靜,突顯詩人被貶之后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從而襯托他謫居時孤獨愁苦寂寞的抑郁情懷。在古詩詞曲中,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內涵,如“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因此,了解一些經典的意象,對鑒賞古詩詞曲具有很大幫助。
(二)品意境
“意境”是指藝術創造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意境是令讀者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因此在品味和鑒賞古詩詞曲時,要關注和把握詩人感情寄托的環境氛圍,分析詩人如何以境言情和做到情境交融的。意境美是我國古詩詞曲中的一個重要特征。鑒賞古詩詞曲就應當能夠通過語言,把握意象,進入到意境中,去領略詩歌的意境美。比如李益的《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全詩意境孤寂、清幽特別是“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這一句,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孤寂清幽的意境,能聽到露滴落的聲音,階下已生青苔,證明此處已久無人至,這些不僅表明環境的清幽,也足見詩人的孤單寂寞。戴復古在《月夜舟中》用“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營造出寒冷、悲涼、孤寂的意境。
(三)悟感情
“感情”是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動作流露,如喜、怒、哀、樂等。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在古詩詞曲作品中,詩人常把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即“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常是有什么樣的景就有什么樣的情,色彩絢麗、生機盎然的景一般抒發喜悅之情,蕭條凄涼的景一般抒發悲傷之情。如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青山萬里一孤舟”,詩人借萬里“青山”中一葉“孤舟”表現朋友的孤寂和自己仕途上失落苦悶的心情,感情濃烈,言近旨遠,余味無窮。但也有樂景抒發的是哀情。哀情置于樂景之中,情會更深更濃更重。
三、從古詩詞曲的語言形式特點來鑒賞
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以切情、切境、切題為前提,對詞語進行反復的推敲、修煉,貼切自然,無雕琢痕跡,以達到語言精練、聲音優美,形象鮮明,表情達意準確等目的。
(一)找詩眼
“詩眼”一詞于北宋時期最早提出。蘇軾在《枯木歌》中云:“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詩歌抒情往往是借助其具體詞語來傳達的。詩眼是一首詩中最精彩和最關鍵性的字詞或句子,詩眼選得好而使全詩神情飛動,引人深思,意味深長,富于強烈的藝術魅力,足以使全篇生輝、通體發亮。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可以是一個字詞,也可以是關鍵句。詩眼是詩的窗戶,可以從此窺見詩的內涵。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字是這首詩的詩眼,取“綠”字的色彩,靠它增強形象性。
(二)辨手法
古詩詞曲的“表現手法”是詩人在行文措辭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表現手法是很大的概念,在古詩詞曲的鑒賞中,主要應該掌握抒情方式,描寫方式以及象征、抑揚、比興、渲染等表現手法。分析表現手法就是分析作品的內涵,分析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如陳子昂《晚次樂鄉縣》的尾聯“如何此時恨,嗷嗷夜猿鳴”,詩人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景寫情,借“猿的聲聲哀鳴”表現“此時恨”,抒發了綿綿的思鄉之愁,同時又采用襯托的手法,用入暮后的靜反襯深山哀婉清亮的袁鳴聲,表達出詩人孤寂、凄涼的心境。
(三)明修辭
古詩詞曲中修辭手法運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也有助于對作品內涵的把握。古詩詞曲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對偶、夸張、借代、雙關、通等。如董穎《江上》“鏡天飛雪一雙鷗”,把天空比作鏡子,把白鷗比作雪花;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的是夸張修辭手法;徐蘭《出關》:“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將關內爛漫桃花與關外茫茫白雪兩個場景形成鮮明對比;朱淑真《秋夜》:“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中的“涼”字意義雙關,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凄涼。鑒賞古詩詞曲要注意這些修辭手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四、從古詩詞曲的內容與形式融合整體上來鑒賞
古詩詞曲擁有獨特的視覺效果、漢字漢語獨有的形式以及詞語的詩性效果等。古詩詞曲鑒賞主要是對其思想內容、藝術特點、表達技巧、作家風格等進行高層次分析評價。詩詞曲的鑒賞有一個由景入境、由境入情和由情入理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鑒賞古詩詞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賞析技巧,以達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目的,進而能夠擴大賞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詩詞曲鑒賞能力。古詩詞曲的鑒賞,貴在對詩詞曲意境的把握。古詩詞曲的鑒賞教學,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通過意象來分析詩詞曲,通過對意象的把握,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詩詞的形象,通過對詩詞意象、內容的理解來體味詩詞的意境,進而領會詩詞傳達出來的情感。在平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詩詞對比閱讀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人論世”法解讀和鑒賞古典詩詞曲的習慣,注重對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方面的介紹。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設情境,挖掘詩詞曲的“形”與“神”,展示圖畫并配以音樂,將有效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彌補學生在生活閱歷方面的不足,把學生帶入到詩詞意境之中,這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而言之,新大綱明確提出了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認為高中語文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因此在古詩詞曲教學過程中,突出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教學,發揮古詩詞曲的教化作用和審美功能。要達到新大綱提出的這一目標,古詩詞曲相對于其他文體來說具有其獨特的作用。選入高中課本的古詩詞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學習古詩詞曲有利于有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古詩詞曲的鑒賞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多讀多誦和多積累古詩詞曲的優良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用同類型詩歌比較和鑒賞的習慣,使詩詞曲解讀和獎賞能夠結合具體語境,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讀鑒賞詩詞曲的內涵。教師應當摒棄形式化的教學模式,探索和尋求古詩詞曲鑒賞教學的方法創新,教師與學生充分進行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師生共同體會古詩詞曲的情感與意境,以最終實現學生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作者:趙芳 單位:安徽靈璧師范學校高中部
參考文獻:
[1]林安熙.新課改下古詩詞曲的鑒賞教學[J].文學教育,2009(09).
[2]凌平.古詩詞閱讀鑒賞策略[J].文學教育,2013(05).
[3]周曉曦.古詩詞鑒賞中的語感培養教學[J].文學教育,2010(01).
[4]黃志浩.古代詩詞創作與鑒賞[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
[5]孫熙勇.想象和聯想在古詩詞鑒賞中的意義[J].語文建設,2011(02).
[6]朱玉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J].現代語文,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