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3 11:01: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馬鈴薯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土豆亦“飯”亦“菜”

土豆是主食還是菜品?各地居民的意見各不相同。在有著“馬鈴薯之鄉”稱號的甘肅省定西市,居民藺奔奔告訴記者,土豆在當地就是一種主糧。“我們把土豆洗凈放在大鍋里蒸,半個小時后土豆皮脹裂,叫‘開花洋芋’,可以直接當飯吃。看自己口味,可以撒上白糖或鹽等調料。”

家住甘肅省武都市的郭瀟月,非常喜歡一種叫做“洋芋攪團”的小吃。“把土豆蒸熟去皮,倒在結實的木桶里,用木棒槌反復錘砸成年糕狀,澆上辣椒、蔥末、韭菜等調料,加醋或酸菜漿水,一份攪團就是一頓飯。”

炒土豆絲,這道在全國各地都能吃到的菜肴,曾被網友冠以“國菜”的頭銜。而在臺灣新竹人陳宜廷的印象中,他們很少把馬鈴薯當成主菜。“我們主要把馬鈴薯當配菜,配合牛肉、雞肉、豬肉、胡蘿卜燉煮,也會配在燴飯里,切成小塊淋上湯汁,如果是西式吃法,會有焗烤馬鈴薯,還可以做成沙拉、薯泥。”

“法式土豆沙拉要加蛋黃醬,德式會加黑醋和黃芥末。”在法國巴黎讀書的學生王謙牧說,歐洲吃土豆,或烤熟做主食,或做成沙拉、炸薯條、薯餅等小吃。

縱觀各地的土豆吃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麗認為,在《中國營養膳食指南》中,第一條要求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第二條則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從這個意義上講,馬鈴薯在蔬菜之列;但在傳統意義上,由于馬鈴薯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B 族維生素,所以土豆與大米、小麥、玉米并稱四大主糧。

變身饅頭面條米飯

近日,在中國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研討及成果展示會上,記者見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制的馬鈴薯主糧產品。配好固體湯汁的馬鈴薯米粉,用開水泡一下就可食用。除了米粉,還有馬鈴薯全粉制成的面條、饅頭、復配米。

“馬鈴薯復配米是用碾碎的大米、小米和玉米,與馬鈴薯全粉混在一起,經熱擠壓、干燥之后做成的,在外形上與普通大米沒有區別,蒸熟之后還能做炒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介紹,他們還把馬鈴薯全粉制成湯羹類食物,還有米腸、糕點等小吃,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要。

記者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室看到了馬鈴薯面條加工機。打開電源,加入原料,機器就可制出最細1 毫米寬的馬鈴薯面條。“小麥有黏性強的面筋蛋白,但馬鈴薯沒有,所以馬鈴薯面條易斷,加工有難度。2014 年上半年,我們完成了第一代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研發,適合國人飲食習慣,方便長期食用。”

張泓介紹,傳統加工的馬鈴薯淀粉提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馬鈴薯全粉則保留了土豆中豐富的營養元素,如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在目前的馬鈴薯主食產品中,馬鈴薯全粉含量達30%~50%。“如果用純粉,可能會出現燒心、胃酸的癥狀,我們希望能盡量提高馬鈴薯全粉的含量,目前已研制出馬鈴薯全粉含量為55% 的即食米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介紹,目前馬鈴薯主糧產品已走出實驗室,第一條馬鈴薯面條生產線正在籌建中。馬鈴薯高纖面、早餐面、冷凍鮮切面將于今年8 月進入市場。他認為,未來20 年~30 年是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關鍵期。“目前全國馬鈴薯產量為1.5 億噸,我們希望在未來3 年~5 年,讓全國1/3 的馬鈴薯變成主糧化產品。”戴小楓說。

“天天吃蒸煮土豆、炒土豆絲,顯然不現實,要是有方便的馬鈴薯主糧產品可以考慮,但價格要親民。”一位健康科普類媒體編輯表示。

科學食用才能更健康

張泓告訴記者,歐洲的兩大主食是小麥和土豆,而我國最早的糧食是稻米和小米,由于營養成分齊全,土豆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

“相對一般的主糧來說,馬鈴薯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同時富含豐富的鉀、鎂及β胡蘿卜素。100 克的新鮮土豆中含有342毫克的鉀元素,小麥粉為190 毫克,大米是103 毫克。由于鉀可抑制鈉的吸收,對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有益,并且能量低,每100 克含熱量76 千卡,可預防高血脂。”何麗說。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范志紅介紹,綜合目前的研究,沒有證據表明土豆替代白米、白面主食會引起糖尿病風險上升的問題,同時土豆是一種超高飽腹感的食物,把它加入減肥餐中,替代其他低飽腹感的主食,對控制體重是有益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加油的土豆才能充分發揮土豆高飽腹感的效果,如果每天食用油炸薯片、薯條,或是奶油土豆泥等,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土豆做主食的同時,我們也鼓勵食物多樣化,米面雜糧雜豆都要兼顧,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時要對總量有估算。”

何麗說。

篇(2)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臨洮縣的一場產業扶貧培訓班。

扶貧故事

篇(3)

中國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2095-2104(2012)03-0001-02

Primary Investigation Of “One County One Product”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Wulanchabu

Zhenglijuan

Wulanchabu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bstract: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xploring “One county one product”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the agriculture in Wulanchabu city is summarized.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planting status in ten counties, established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preliminary in Wulanchabu.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in services, think about current problems also.

Key wor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ulanchabu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烏蘭察布市特色農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要提升氣象服務效果,不能局限于開展傳統農業氣象的觀測和服務。“一縣一品”特色氣象為農服務模式就是要求氣象服務人員從當地的農業種植實際出發,通過充分了解農業需求和產業布局,緊緊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制定本地化的、特色鮮明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直接服務于主要用戶。此服務模式對于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避免或降低災害損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一縣一品”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調查及服務模式

通過分析各旗縣市氣候資源特點、調查農業生產現狀、了解有關部門及農戶的需求,初步明確了各地特色農業的服務重點和方向。各地還針對選定的特色作物品種,制定了特色農業服務方案。

1.1 各地區服務重點及方向

烏蘭察布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降水集中、土壤疏松多呈沙性,非常有利于馬鈴薯塊莖膨大、干物質積累,多數旗縣把馬鈴薯產業擺到了重點發展的戰略地位,因此開展馬鈴薯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成為了全市大部分地區的服務重點,主要包括的旗縣有察右后旗、察右前旗、商都縣、四子王旗、興和縣以及化德縣。此外,根據各旗縣市種植結構規模的不同,察右中旗的紅胡蘿卜、豐鎮市的、涼城縣的甜菜、卓資山縣的草莓種植基地均被定位了當地特色氣象為農服務的試點。

氣象服務人員要在特色作物不同生育期和采收、貯運及包裝在內的全過程中對氣象條件進行監測、評估、分析,制作詳細的氣象服務產品,同時針對全生育期的突發災害性天氣提供災害預警產品,并在災后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及時收集主要用戶的反饋意見,不斷完善特色氣象為農服務模式。

1.2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模式

為了保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模式的建立,各旗縣服務人員多次赴實地考察進行田間走訪,并與種植大戶直接交流、聽取農業專家的建議,同時借鑒發達地區開展特色氣象為農服務的先進經驗[1、2],多種渠道了解生產單位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共同探討了特色作物農業氣象服務模式。

圖1“一縣一品”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模式

2、烏蘭察布市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缺乏數據資料

由于農業氣象觀測站點較少,儀器設備簡陋,觀測項目有限,使得現有的農業氣象觀測資料在服務中的利用率不高,使得深化、細化氣象條件對特色農作物影響的研究難度加大。

2.2 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針對性不強

烏蘭察布市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內容多是天氣預報,以及針對近期墑情狀況的分析,大多數還停留在定性描述和傳統的統計分析基礎上,生產全過程中氣象條件時時監測、分析、評估工作尚未開展,使得服務的多樣性不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群眾的需求。

2.3 農業氣象隊伍不夠健全

基層農業氣象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從事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力量由于受專業和時間的限制,目前對特色作物的生長情況了解不夠,對特色作物生產部門、管理部門缺少溝通,還不能完全適應“一縣一品”特色農業服務業務的需求。

3、“一縣一品”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思考

3.1 樹立氣象為農服務的意識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三農”工作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要求,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責任重大,農業生產對氣候資源開發非常迫切,農業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對氣象服務需求非常旺盛,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向農村延伸,任務非常艱巨,要主動的有針對性的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3.2 不斷完善特色氣象為農服務模式

要將特色氣象為農服務的模式不斷完善,逐步深化。通過實地考察、多次摸底制定出針對作物不同發育期進行的相關服務。著重研究當地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工作,以提高特色農業防御災害的能力。

3.3 重視農業氣象業務隊伍建設

加強對農業氣象業務隊伍的培養,通過技術交流,組織培訓等多種途徑,更新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

3.4 加大特色氣象為農服務的經費投入

今后,要不斷增加對農業氣象服務的經費投入力度,改善烏蘭察布市農業氣象觀測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并制定一定的獎勵制度,從而調動起深入基層、扎根基層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4)

 

1.金屬鉛在環境中分布與污染綜述

1.1金屬鉛的理化性質

鉛(Pb)是一種銀灰色質軟的重金屬,相對原子質量為207.19,相對密度為11.35,熔點為327.4℃,沸點1620℃。。在400-500℃時可蒸發,形成氣溶膠污染環境。鉛蒸汽在空氣中可迅速氧化成氧化亞鉛(Pb2O),并凝結為煙塵。鉛在空氣中易形成一層氫氧化鉛薄膜,使鉛不能進一步氧化。鉛在水中可形成一層鉛鹽防止溶解。鉛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一層難溶的鉛鹽覆蓋于表面,可防止繼續腐蝕。除乙酸鉛、氯酸鉛、亞硝酸鉛和氯化鉛外,一般鉛鹽都難溶或不溶于水。。鉛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與其分散度和溶解度有關。硫化鉛難溶于水,毒性小。三氧化二鉛、氧化鉛等較易溶于水,毒性較大。鉛蒸氣形成的煙,顆粒較小,化學性質活潑,且易經呼吸道吸入,毒性較鉛塵大。

1.2.鉛對環境的污染

聯合國調查報告(1970年)結果證明,每年排入大氣中的鉛約為1.8萬噸,主要來自城市工業生產的“三廢”排放和交通運輸的汽油燃燒兩大方面。目前,歐洲的大氣含鉛量為0.055-0.34μg/m3,平均0.12μg/m3;北美為0.045-13μg/m3,平均2.7μg/m3;日本為0.2μg/m3。空氣中的含鉛量隨地理位置、時間、氣象變化。已有報道,農村的空氣含鉛量為0.04μg/m3,而城市為0.27μg/m3。水中的鉛可來自土壤、巖石、飄塵和機動車的廢氣。鉛化合物在天然水體中不易溶解。天然淡水中的含量平均為3μg/L,海水為0.03μg/L。。飲用水中的鉛大部分來自各種管道和容器,并受水與這些容器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也受水本身的pH值、硬度、氯和硝酸鹽含量等理化性質的影響。據英國調查報告,居民飲用自來水的含鉛量大于50μg/L,超過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規定的標準

一般未污染的土壤平均鉛濃度為3.5mg/kg,在城市、礦山和冶煉廠附近的農田,其含鉛量可因大氣降塵而劇增,英國一大型鋅冶煉廠附近,土壤含鉛量達1500mg/kg,40Km以外才降到100 mg/kg以下,在一個鉛礦區,土壤含鉛量高達6680 mg/kg。但是在鉛污染土壤中種植的馬鈴薯皮中只有4 mg/kg的鉛,皮肉部分含鉛0.2 mg/kg;其余的18種水果和蔬菜中,含鉛量也很少超過1 mg/kg。通常食物罐頭的焊料是食物中鉛的一種主要來源。水生貝殼類食物一般比其他食物含有較多的鉛。

1.3鉛對人體的影響

鉛是一種嚴重的環境毒和神經毒,對人體有很高的毒性,一旦中毒,將會對人體全身各個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尤其影響嬰幼兒和兒童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記憶等腦功能,歷史上鉛中毒不乏其事,如中國古代君王吃食所謂的長生丹藥致死,實際上是服用了過量的鉛的緣故,另外,古代羅馬帝國的滅亡與其喜歡用鉛制的餐具也有密切的關系。

1.4鉛中毒機理和中毒癥狀

能導致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腫瘤免疫力降低,并引以各種生理異常。鉛中毒可引起鉛性貧血及心臟和血管的改變、血循環障礙一系列血液系統癥狀,還可以引起消化不良、腹絞痛、高血壓。鉛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可引起神經衰弱癥侯群和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周圍神經炎以及中毒性腦病。長期低劑量接觸鉛會加強體內脂質過氧化,久而久之,會誘發腫瘤的發生。

環境重金屬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病因學表明,當環境污染使局部地區的重金屬元素濃度過高時,當地居民與環境之間的元素交換就會出現不平衡現象,即人體從環境中攝入的某些金屬元素的量超過人體所適應的變動范圍,體內不同元素之間的固有比例破壞了,這時金屬就對人體健康產生了危害,引起疾病,發生金屬中毒。甚至死亡。鉛不僅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同時還具有致癌,致畸并損害神經系統等危害。成年人平均每日鉛攝入量為0.3-0.5 mg,兒童對鉛的吸收和積累大于成人,有人建議,兒童的鉛日容許攝入量為0.1 mg/kg體重。少數敏感人群長期飲用0.04-0.1 mg/L水可引起慢性鉛中毒,我國地面水鉛的最高容許濃度為0.1 mg/L。當鉛濃度大于0.1 mg/L時即可抑制水體自凈能力,并對活性和生物濾池的處理效率產生抑制作用。

2.互助縣土壤中金屬鉛的測定

2.1 實驗目的、意義

隨著人類社會對土壤需求的擴展,土壤開發強度越來越大,向土壤排放的污染物也成倍增加。目前,我國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農田已達100萬km2,對農業生態系統已造成極大的威脅。其中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物(如Hg、Cr、Pb、Cd、Cu、Zn、As等)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這些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達一定量引起人體病變,危害人體健康。我國土壤含鉛量通常為2~200mg/kg,平均含量變化幅度為13~42mg/kg,鉛對人體神經系統、血液和血管有毒害作用。引起慢性中毒后,出現貧血、高血壓、生殖能力和智能減弱(特別是兒童腦機能減退)等癥狀。通過測定土壤中的鉛的含量分析該土壤是否被污染以及是否對人類健康已造成危害。

2.2 實驗原理

土壤或底質中Pb總量的測定,可將土壤試樣經過鹽酸、硝酸、氫氟酸和高氯酸或硝酸、氫氟酸和高氯酸消解處理后,將試樣溶液直接吸入空氣—乙炔火焰,在火焰中形成鉛基態原子蒸汽對光源發射的特征電磁輻射產生吸收。將測得的試樣溶液吸光度扣除全程序試劑空白吸光度,與標準溶液的吸光度進行比較,確定土壤試樣中鉛的含量。

2.3 取樣地點,東溝,西山,東山,南門峽,高寨的土樣各0.500g

2.4 儀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PE-700),鉛單元素空心陰極燈、消煮管、消煮爐、小漏斗、容量瓶等。

2.5 方法的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高背景土壤和受污染土壤中鉛的測定。適用濃度范圍與方法的檢測限與儀器性能及所用試劑的純度有關。其測定的最佳濃度范圍為0.4-10 mg/kg,檢測限為0.06 mg/kg

2.6 土壤中鉛含量的測定結果,東溝含量0.0203,西山含量0.0210,東山含量0.0366,南門峽含量0.0127,高寨含量0.0429.

2.7 結論及討論

當鉛含量高于56.1mg/kg的土壤很可能已經受到鉛的污染或者是屬于鉛的高背景值,一般未污染的土壤平均鉛濃度為3.5 mg/kg,經過測定分析互助縣不同地區土壤中的鉛含量,結果表明該土壤中鉛含量沒有超標,即沒有造成污染。未對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參考文獻

[1]惠秀娟.環境毒理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4:80-99.

[2]劉綺.環境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7:236-239.

篇(5)

一、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基本情況

(一)開展全面調查摸底。

從2021年3月開始,由各鄉鎮開展為期2個月的撂荒地情況調查,以村為單位,對全鎮所有建制村(包括自然村、組等)連續2年及2年以上未種植農作物的可耕作耕地(指農戶承包耕地和集體所有未發包的耕地)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做到逐戶清查、逐塊核對。對每塊撂荒地的承包戶、位置、面積、類型、撂荒原因、農戶復耕計劃等,進行逐項登記造冊。

(二)建立統籌利用撂荒地工作臺賬。

按照“村有清單、鄉(鎮)有臺賬、縣(市、區)有總賬”的要求,建立撂荒地基本情況和統籌利用信息臺賬(見附件)。4月25日前村級建立撂荒地基本情況清單、鄉(鎮)建立撂荒地基本情況和統籌利用信息臺賬、縣級建立總賬,有關情況匯總到各設區市農業農村局。要加強撂荒地臺賬的動態管理,鄉(鎮)村兩級要實時更新臺賬清單,有關變化情況要及時報送縣農業農村局。

二、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

(三)分類利用撂荒地。

各鄉鎮要針對耕地撂荒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推進撂荒地統籌利用,4月25日前各鄉鎮要制定統籌利用撂荒地的具體方案。對立地條件較好的撂荒地要盡快組織復耕,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對立地條件差的撂荒地,要根據立地條件,宜糧則糧、宜特則特,發展糧食、特色水果、中藥材等。對確不適宜耕種的撂荒地,可按有關政策規定和規劃要求,用于設施農業用地等。對暫不耕種的冬閑田,應種植綠肥等養地作物,提高耕地質量。

三、引導支持撂荒地復耕發展農業生產

(四)鼓勵支持農民復耕種糧。

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各地對撂荒地復墾種植水稻、甘薯、馬鈴薯、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經營主體給予獎補。加大對規模種糧補貼力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向種糧面積30畝以上的經管主體傾斜,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

(五)加快改善撂荒地耕作條件。

我縣將所有符合條件的撂荒地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鼓勵整鄉整村整流域建設,相對集中連片的優先重點建設,及時復墾、改造、提升。注重分類完善,對偏遠山壟田,加大機耕路、排水溝等設施建設,對零散耕地,加大小塊拼大塊格田化平整,提升宜機化水平,對缺水旱地,加快建設小型水源、機井、噴灌、滴灌、管灌等高效節水設施,對受污染耕地,加強監測監管,加快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做好安全利用。

(六)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針對山區特點,大力推廣中小型適用農機具,對適宜山區及特色農業生產的農機具購置給予補貼。加快發展面向小農戶和糧食生產薄弱環節的托管服務,推行糧食代耕代種代防代收代烘,推廣“滴滴農機”服務模式,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

(七)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

推進縣、鄉兩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引導長期外出務工、家中無勞動力的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出租(轉包)、入股等方式流轉經營權,防止耕地撂荒。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管理,指導流轉雙方簽訂規范書面流轉合同,將防止撂荒要求納入流轉合同內容,對撂荒連續2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內不解除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的,發包方有權要求終止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

(八)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用好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按照先服務后補助方式,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聯合體、專業服務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服務主體充分發揮優勢和功能,面向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開展全程式、菜單式托管服務。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實行資金補助,推動服務組織改善承接條件,提升服務能力。

四、加強組織領導

(九)壓實工作責任。

各鄉鎮要充分認識遏制耕地撂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鄉鎮要明確專人負責,并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鄉鎮要組建工作專班,抽調精干人員,推動工作落實;村主要負責人要具體抓落實,明確工作任務、時間節

點,確保如期完成調查摸底任務,并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統籌利用。5月10日前各鄉鎮將耕地據荒基本情況調查報告報送農業農村局。調查報告內容包括調查基本情況、撂荒原因分析、復耕計劃安排、推進復耕主要政策舉措、工作建議等。

(十)加強考核監測。

篇(6)

1 發言環節

在科學課堂上經常會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暢所欲言,每當老師提出問題時,不少同學特別是三、四年級的同學,一旦心中有了答案,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沖動,立馬脫口而出,而忘記了要先舉手經允許后才能發言,這樣雖然形成了很“熱鬧”的課堂場面,但是如果長期如此,那么學生會在科學課上養成不舉手便在課堂上大聲回答的習慣,如果碰上相對調皮的學生,有時候為了吸引其他同學的注意,還會大聲喊出與問題無關的答案,引起全班哄堂大笑,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便一下子都被吸引過去了,打斷了原本的思維,因此一定要訓練學生養成先舉手經允許后才回答的習慣。其實只要課堂時間允許,一般學生的意見都會被聽見的,如果課堂時間實在有限,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讓我們將機會留給更少發言的同學吧,一旦學生發現發言機會還是相對公平的,一般也不會出現哄吵的局面了。

有時候學生對課上老師所談到的問題很感興趣,特別是在上到如螞蟻、蠶、金魚等小動物的課的時候,學生心中會有很多的疑問,可是課堂時間又不允許老師一一解答,或者本身老師有時候都不確定答案是什么,那么筆者就會讓學生先將他們想提出的問題寫在科學記錄本上,然后老師課后搜集學生的問題并將答案回答在他們的記錄本上,這樣既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的問題,也可以將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來講授書本知識。

還有一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四、五年級課堂上,當一位同學在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可能說得不夠準確或者還沒說完整,底下難免就有幾位“心急”的同學馬上站起來打斷這位同學的發言,大喊:“你說的不對,應該是….”。面對這種情況,老師不能粗魯地說:“你坐下”,這樣一下子就澆滅了這位同學質疑的火苗。要知道敢于質疑也是一種寶貴的科學精神。老師應該親切地和這位同學說“請你讓他先說完好嗎?這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平時上課的時候,教師也要經常告訴學生打斷別人的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這樣學生就會一邊耐心地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一邊思考自己的答案了。

2 觀察環節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就已經學會了觀察的方法有用眼睛看、有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摸、用嘴巴嘗,那么老師除了要教會學生各種觀察的正確方法,如聞要用扇聞等之外,還要經常提醒同學,除非老師允許,否則不輕易使用用嘴巴嘗的這種觀察方法,比如在《溶解的快與慢》一課中,我們要求學生先觀察鹽、糖的晶體,經常有同學直接用手粘起一口糖往嘴里塞;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課中,在讓學生觀察生的馬鈴薯和熟的馬鈴薯有什么不同的時候,有學生會直接去嘗生的馬鈴薯,這都是很不衛生的;再比如《校園生物大搜查》一課中,學生在校園里搜尋小動物時,有的同學會直接用手去抓校園里的小昆蟲,這既不衛生又很危險,因此一定要在學生觀察活動前反復強調,用手摸和用嘴嘗這兩種觀察方法的危險性。

3 實驗方案設計環節

這個環節我們經常會要求學生根據老師所說的觀察任務,或已知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但在實際教學中,尤其在高年段的教學中,經常會發現一個小組6個人,經常只有3、4位同學在討論,其他同學在講話、或者在做其他事。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小組互評的方式,即每次在實驗記錄單中,附加上小組互評表,這樣老師就能了解學生在每次實驗中的參與度如何,同時老師也要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指導,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糾錯、監督。

4 實驗環節

科學課最難就在于一堂課中既要“放”又要“收”,課堂秩序就比較難控制,實驗環節一般都在5-10分鐘,是一堂課中最重要的環節,實驗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學生這節課能否得出科學概念。然而如何在課堂的寶貴時間內提高實驗的有效性,這是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經常看到有的小組都已經快做完實驗了,有的小組搗騰了半天才開始做實驗。學生一做起實驗來,教室就會像菜市場一樣,學生好像憋了很久一樣,講話也很大聲,動作也很重,甚至還有幾個同學趁火打劫,在一旁打鬧的,因此教師一旦發現實驗聲音太吵鬧,就要立即將實驗停下,整頓課堂,等安靜再繼續實驗,雖然有時候這樣會很浪費時間,而且效果在短期內可能也不明顯,但是長期的訓練還是必要的。因為實驗是最能讓學生發揮探究精神的環節,較為安靜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思考、總結實驗現象及背后隱含的規律,而且如果實驗秩序井然,也比較有利于保證實驗器材的使用,降低損壞率。

篇(7)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1 前言

互助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面積3321km2,總人口37萬人,有漢、土、藏、回等12個民族。該縣為青海省糧、油、肉、豆、蛋、禽生產基地,農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油菜、蠶豆、豌豆、馬鈴薯等。

該區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深居內陸,地勢高亢,地形復雜,具半干旱高原大陸性氣候特征,且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上存在較大差異,表現為寒長暑短,多風少雨,干燥寒冷,四季不分明等特點。

受氣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及水質等因素制約,區內可供人需飲用的地下水在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極度干旱的黃土紅層丘陵及基巖山區,水資源極為貧乏,屬資源型缺水區。總之,區內水資源短缺和人需飲用水供需矛盾已日益尖銳,嚴重制約著該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

因此,總結青海東部嚴重缺水地區(互助縣)地下水賦存、分布及找水規律,對解決該地區人需飲水困難找水途徑有重要實際意義。

2 水文地質條件概述

區內地下水類型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孔隙自流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四大類。

松散巖類孔隙水分布于湟水河支溝河谷區,含水層巖性為砂卵礫石,僅在沙塘川河谷區較為豐富,單井計算涌水量1000-5000 m3/d,水質較好。然而,區內修建有供水水源地,開發利用程度高,近乎達到開采極限。其它地段富水性較差,單井計算涌水量小于100m3/d,甚至局部地段單井計算涌水量小于10 m3/d,開采潛力極為有限。

碎屑巖類裂隙孔隙自流水賦存于黃土下伏白堊系地層中,含水層巖性為砂礫巖,為一小型自流水盆地。在盆地北部邊緣地帶,富水性較好,單井計算涌水量1000-5000m3/d,開采潛力較大,水質較好;由盆地邊緣到盆地中部,富水性逐漸變差,單井計算涌水量多小于100m3/d,水質也逐漸變差,礦化度多數地段大于1.0g/L,不能飲用。

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賦存于盆地北部邊緣上元古界地層中,含水層巖性為結晶灰巖、大理巖等。整體富水性較好,在南門峽一帶,單井計算涌水量100-1000m3/d,在松多鄉一帶,單井計算涌水量1000-5000m3/d,水質較好,開發利用程度低,開采潛力較大。

基巖裂隙分布于盆地北部基巖山區,含水層巖性為石英砂巖、千枚巖等。單泉流量一般小于1.0L/s,僅在一些構造斷裂帶附近,單泉流量大于6.0 L/s,水質較好,富水性較差。

3 找水途徑探討

據收集和調查訪問的缺水現狀資料,互助縣缺水區多位于黃土紅層丘陵區和基巖山區,水資源貧乏,屬資源型缺水。本次工作圍繞著缺水區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以構造控水為理論依據,著重研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規律,在此基礎上進行探采結合孔施工,取得了較好的找水成果。依托找水成果,探討分析找水途徑如下:

⑴ 黃土下伏白堊系碎屑巖類裂隙孔隙自流水找水途徑分析

野外調查發現,在盆地北部分布的白堊紀地層在區內構成一單斜儲水構造,含水層受兩組斜交的區域壓扭性阻水斷裂所控制,具備承壓自流的條件。在直溝村施工的GK02號探采結合孔,含水層巖性以砂巖砂礫巖為主,自流量2042.50m3/d,水質良好。該探采結合孔的成功實施進表明區內含水介質(巖性)、地貌條件及控水構造對白堊紀地層淡自流水的控制作用,這一理論為該地區找水途徑指明了方向。

⑵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找水途徑分析

在互助縣南門峽和松多鄉碳酸鹽巖分布區,地層巖性為元古界結晶灰巖、大理巖、千枚巖、砂板巖等。受構造及地下水的長期溶濾、溶蝕作用,斷層附近,可溶巖(結晶灰巖、大理巖)裂隙、溶隙極為發育,為地下水強徑流帶和富集區;不可溶巖(千枚巖、砂板巖)呈泥狀,具阻水性。針對該類型地下水的賦存規律,探采結合孔主要部署在斷層附近,可溶巖一側。在松多鄉施工的ZK4號探采結合孔,單井涌水量1771.632m3/d,水質良好。該探采結合孔的成功實施進表明區內含水介質(巖性)和控水構造對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的控制作用,這一理論為該地區找水途徑指明了方向。

4 結語

針對青海東部嚴重缺水地區(互助縣)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主要以構造控水為理論依據,著重研究碎屑巖類裂隙孔隙自流水和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規律,對尋找富水地段、供水靶區以及為解決該地區人需飲水困難找水途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篇(8)

    (二)加工管理方面《協大農報》還注重農業生產中涉及的貯藏加工、土壤改良、生產管理等方面前后期工作的文章:第2卷第1期朱雄的《柑桔采收貯藏包裝的幾種方法》認為,柑橘的腐爛,大部分是由果皮表面的傷痕,逐漸衍進,所以要減少這種腐爛,應當在果實的采收貯藏包裝盒運輸上特別注意。文章對這些環節都詳細的分步驟注明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并配以示意圖,使得讀者更加直觀。[12]而在第3卷第1期的《柑桔類之加工與利用》一文中,陳肖柏認為福建市國內是出產柑橘的重要地區,以往只重生產,不重加工利用,導致供求不能相應,盈虧未得調劑,暴斂天物。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對柑橘類的加工利用進行改進。文章從柑橘汁的制備、保鮮;金桔的罐藏;糖金桔的調制方法;柑橘類果皮的利用等方面對福建省所產各類柑橘的加工利用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和推廣。[13]第3卷第2期宋瞻驥的《米谷倉庫之設計》則對戰時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米谷倉庫的設計進行詳細的論述。從設計前的準備、基地的選擇、設計的要求、倉庫構造、建筑材料、附屬建筑、建筑設備及經營的費用預算等方面按操作步驟一一寫明,并舉例詳細演算,使讀者一目了然各不同存量的米谷倉庫設計的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4]第7卷第1期張天福的《九一八揉茶機之構造與用法》一文,作者認為,我國茶葉欲謀復興,需要從產制運銷各方面同時著手。就茶葉制造方面,尤其以揉捻的工藝不衛生與不合理,一直為國外人士所詬病。文章詳細介紹了作者設計的簡便手搖揉茶機———“九一八揉茶機”的構造和用法。該機經濟耐用,簡單便利,不但可以改變用腳揉捻的不衛生狀況,又可以使茶葉卷緊,既美觀又不至于流失茶汁,提高了茶葉品質,增加了銷售價格,同時還能節省人力。[15]另外還有第4卷第1期宋瞻驥的《米谷倉庫之構造及貯藏方法》、第8卷第1-2期合刊陳維和黃維垣的《酸度與稻谷貯藏品質之關系》、第4卷第4期林振驥的《施用石灰與土壤改良》、第5卷第2期林振驥和黃恬靜的《肥料鹽與水稻土壤之初步研究》、第11卷第1-2期合刊和第12卷第1-2期合刊河為廉的《改良福建土壤幾種豆科作物的初步研究(I)(II)(III)》、第2卷第1期陳時中《李鹵咸制造法》、第2卷第4期沈孝容《枇杷裝罐試驗》、第3卷第3期陳振鐸的《福安社口茶園土壤之機械與化學分析(附:傾斜地茶園設計法與土壤管理法)》、第8卷第3-4期合刊翁紹耳的《代替法在農場管理上之應用》等等。

    (三)森林畜牧方面《協大農報》登稿還包括了森林畜牧等農副業方面:第2卷第2期楊賜福的《簡易造林涉及須知》強調了植樹并非造林。整個造林工作涉及林地風土、樹種選擇、造林方法、林苗定植、后期管理等方面。文章從福建省造林須注意的樹種、植樹時期、造林地點、保護撫育、獲益時間這幾個問題詳加論述。[16]第6卷第3-4期合刊林世澤的《植物蛋白質比率對于菜鴨生長之影響》一文認為飼料對于鴨有維持身體各部需要、促進生長、供給蛋的生產、長肥四個功用。文章通過對邵武當地就地取材且價格低廉的飼料進行試驗,得到了對飼養鴨子有效又經濟的飼料組合和成分(從經濟和生長速率考慮15%蛋白質比率最優,),以方便農戶選擇。并用試驗數據說明剝殼的小鴨比自然脫殼的小鴨死亡率高得多的事實勸誡農戶。[17]還有第11卷第3-4期合刊李來榮等的《福建幾種重要林木之天然繁殖》、第2卷第1期詹英賢的《邵武木本植物初步調查》、第9卷第1-2期合刊李來榮等的《山松天然繁殖之觀察》、第3卷第1期詹英賢的《武夷山林木種類之觀察》、第1卷第1期林青的《邵武畜牧概況及其改進建議》、第3卷第1期江福堂的《邵武牛會之調查》等文章也是對此方面的論述。

篇(9)

2、外業形成量大。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不同,它不是在車間廠房里作業,而是在田間作業,既使農業科學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進行。這種情況決定了農業科技檔案外業形成量大這樣一個特點。即大量的農業科技檔案是在野外、田間形成的。這一特點帶來了農業科技檔案形成、積累、管理的復雜性,因此,在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中應十分注意這個問題。

3、地域性強。農業生產離不開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陽光、氣候等。農業生產的布局、品種、栽培技術等,都因地域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糧作區、畜牧區、林果區、水產區之分。糧作區也有水稻、旱作區的區別,水稻區也有因地域條件的差別而選用不同的品種,采用不同的栽培技術。作為農業生產伴生物的農業科技檔案,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圍內,農業科技檔案的種類、內容、成份都有很大差異,在形成、管理上也相應帶有自己的特點。研究把握這個特點,是做好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產生效益

1、借閱(借出和室內查閱)、復制工作產生效益

幾年來,總站檔案室為有關人員查閱寫總結、論文、調查報告、匯報、規劃、報獎、填報資料、項目申報等查閱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論文在國家、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以技術檔案為依據,一是2008年落實了省級重點農業新技術項目15項3748.75萬畝次,總增產116700.74萬公斤,總增收221125.136萬元。其中:(1)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442萬畝、畝產173.4公斤、畝增產20.4公斤;(2)大豆壟三栽培技術383萬畝、畝產169.6公斤、畝增產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綜合栽培技術94萬畝、畝產164.6公斤、畝增產11.6公斤(4)大豆45㎝雙條密植栽培技術44.6萬畝、畝產189公斤、畝增產38.7公斤(5)強筋小麥保優節本栽培技術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6)優質小麥栽培技術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產栽培技術59.5萬畝、畝產618.6公斤(8)專用玉米栽培技術369萬畝、畝產633.1公斤、畝增產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術300.2萬畝、畝產591.2公斤、畝增產47.2公斤(10)水稻節水增效配套技術250萬畝、畝產572.6公斤、畝增產27.2公斤(11)優質稻谷綜合配套栽培技術200萬畝、畝產561.3公斤、畝增產6.8公斤(12)水稻溫室-大棚兩段育苗高產栽培技術20.2萬畝、畝產695.8公斤、畝增產121.9公斤(13)大豆、小麥、玉米、水稻生產技術規程1382萬畝(大豆生產技術規程401.5萬畝、畝產166公斤、畝增產13公斤;小麥生產技術規程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玉米生產技術規程730萬畝、畝產626.3公斤、畝增產27.3公斤;水稻生產技術規程250萬畝、畝產594.6公斤、畝增產59.2公斤),(14)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術97.5萬畝(大豆套種經濟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5.6萬畝;玉米間種經濟作物或雜豆69萬畝;水稻育秧大棚綜合利用260萬畝;小麥后茬復種、復栽秋菜0.5萬畝)(15)高效可持續農業——科學輪作體系的示范與推廣105.75萬畝(北部、東部地區建立玉米—豆—經等輪作方式大豆11萬畝;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經濟作物方式玉米91.75萬畝;山區以玉米—大豆—雜糧—經濟作物方式玉米3萬畝)。二是落實了市本級重點農業新技術12項,涵蓋了糧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術、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計劃推廣5195.5萬畝次、完成5448.6萬畝。為全市的農業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主動提供利用產生效益

篇(10)

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監督監測體系,農藥的制售與施用幾乎處于無序狀態。農民為了保持高產豐收,追求利潤最大化,多年來連續大量使用農藥,使得病蟲害對農藥普遍產生抗藥性,農民又再度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導致惡性循環。

我國農業部已多次頒布相關法律及法規,禁止將甲胺磷、對硫磷、甲拌磷等高毒農藥用于果蔬,國家標準還規定在果蔬上不得檢出禁用農藥。但調查結果卻令人震驚,以天津地區為例,高毒農藥違法施用于果蔬的竟高達65.0%,夏季果蔬中禁用農藥的檢出率竟為31.6%,居全年最高水平。

四大法寶

雖然果蔬農藥殘留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大家不必過分擔心,平時只要多加注意,做好蔬菜水果的清洗處理工作,就可有效去除農藥殘留,放心食用。

法寶一:清水浸泡洗滌

先用清水沖洗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蓋過果蔬,浸泡30分鐘左右。必要時,加入果蔬清洗劑,以增加農藥的溶出。例如,卷心菜等包葉菜,先去除外葉,剝成單片,浸泡于0.30%洗滌靈10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2~3次,基本上可清除大部分殘留農藥。又如,苦瓜、草莓等連皮食用果蔬,可用清水浸泡洗滌,加軟毛刷刷洗。

效果評價:清水浸泡洗滌法的最高農藥消除率為75.8%。

延長浸泡時間確實能更有效地清除農藥殘留,但B族維生素、維生素C流失也多,故此法不予鼓勵。也不要將蔬菜水果切開后浸泡,否則更多的維生素C會溶在水里,得不償失。

法寶二: 堿水/淘米水浸泡清洗

在堿性環境下,有機磷殺蟲劑迅速分解,毒性降低,可用堿水或堿性淘米水浸泡法去除蔬菜水果殘留的農藥。例如,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堿0.5~1克(根據果蔬量配足堿水),將初步清洗后的果蔬放入堿水容器中,浸泡5~10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3次即可。

效果評價:堿水(1‰)浸泡法的最高農藥消除率為61.8%。

注意!堿水不宜太濃,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弱酸,在有氧或堿性環境下容易氧化。

法寶三: 加熱洗滌

隨著溫度升高,殺蟲劑會加快分解,降低毒性。對難以處理的果蔬農藥殘留,可通過加熱法除去。例如,果蔬受到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的污染,可將清洗后的果蔬放入沸水中,焯2分鐘后立即撈出,再用清水洗1~2次,即可入鍋烹飪。

效果評價:沸水洗滌法(葉類蔬菜)的最高農藥消除率為83.2%。

要嚴格控制加熱洗滌時間。在高于80℃溫度下,快速焯水的蔬菜中維生素C損失較少。

法寶四: 清洗后去皮(去根)

帶皮的果蔬,如蘋果、梨子、獼猴桃、黃瓜、胡蘿卜、冬瓜、南瓜、茄子、蘿卜、番茄等,應先洗凈后去皮,以免刀器表面沾染農藥造成污染;韭菜根部殘留農藥較多,應切除其根部后再烹調。

效果評價:去皮法的最高農藥消除率達84.0% 。

去皮不僅可消除大部分農藥殘留,還保留了果蔬中的營養成分。切除韭菜2/3根部后,農藥消除率為57.0%。為了保障食用安全,能去皮的果蔬,最好還是去皮食用。

兩大注意

一、 適當延長果品存放時間

即使果品受到農藥污染,隨著時間的推移,農藥也會緩慢分解,毒性降低。若條件允許,可將適于儲存的果品存放一段時間(10~15天),食用前再清洗并去皮。

二、 不要購買“蟲眼菜”

據測定,“蟲眼菜”的殘留農藥并不少。因為農民一旦發現"蟲眼菜",會積極地噴灑農藥,以消除蟲害。還有,發現果蔬表面有藥斑或有刺鼻味時,也表明有殘留農藥。購買時,應選擇當季盛產果蔬,不要購買“蟲眼菜”,也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果蔬,因為這些果蔬更無安全保障。

果蔬農藥污染排行榜

據測定,菠菜、小白菜、韭菜、花菜等葉類菜,受農藥污染較重;番茄、辣椒、毛豆等瓜藤類,受農藥污染略輕;蘿卜、土豆、洋蔥等生長在土壤里的蔬菜,受農藥污染最少。外表光滑的水果,農藥污染較輕;外表不平或多細毛的果蔬(如獼猴桃等),受農藥污染較重。

夏日應選購農藥殘留量較少的果蔬

上一篇: 質量標準化管理 下一篇: 退團發言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二区 | 亚洲欧洲视频一区直播在线 |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久久 |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