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2 03:58: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生德育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誠信是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職業道德是職業勞動者在特定的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有益于社會道德價值的準則體系。它是職業勞動者在其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一系列基本準則的總和。因此,職業道德教育就是要將職業生活中所應遵循的一系列道德準則傳授給職業勞動者,并落實到職業勞動者整個職業生活。誠信作為職業生活中的一條基本道德準則,應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首先,職業道德教育必須教育職業勞動者熱愛自己的職業,并忠誠于自己的職業,也就是忠于自己所屬的職業團體,信守該團體的原則規范與理想目標。事實上,只有付出真誠,才有可能自覺地把自己與所從事的職業緊密聯系起來,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職業道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規范是“愛崗敬業”,如果員工缺乏誠信,不是真心誠意地把所從事的職業當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或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是難以“愛崗”,也不會“敬業”的。
其次,誠信也是職業道德體系中的一條基本規范。在現代社會里,不同職業的職業道德體系是有區別的,但有兩條規范應是相同的,除“愛崗敬業”外,另一條就是“誠實守信”。在職業生活中,作為職業勞動者,誠實守信既是待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也是創業成功的基本前提。任何人的職業活動都離不開社會、他人的支持與合作,也離不開必要的人際交往,在與他人的合作、交往過程中,誠實是道,行道多助,失道少助;不誠實之人虛偽狡詐、不守信用,因而不可能取信于人,最終必定孤立無援、寸步難行。此外,創業也需要付出誠實的勞動與艱苦的努力,任何事業都是腳踏實地地干出來的,而不是吹出來的,創業的成功就是誠實勞動的結晶。因此,誠實守信是每一個職業勞動者應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至于企業或企業的經營者,就更應該以誠取信于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企業或企業的經營者只有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如果一個企業或企業的經營者缺乏誠信,搞欺詐或虛假經營,甚至搞假冒偽劣,它是難以在現代社會中長久生存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誠信也應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應將誠信納入職校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體系之中,并作為重點傳授給學生。
二、誠信是職校學生應有的基本素質
誠信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品性與道德境界,又是一種必備的道德行為規范與有效的道德修養途徑與方法,應該成為職校生的修養、求知與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它是職校生應有的基本素質。
1、誠信是職校生立身做人的內在需要
首先,誠信要求職校生正確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全面客觀地審視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貶低;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與長處,也要正視自己的缺點、不足與暫時的失敗與挫折。在現實生活中,部分職校生過于自卑,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部分學生在順利時飄飄然,遇挫折時又一蹶不振,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這些現象的產生除了學生的心理發展不甚成熟外,也是他們誠信修養欠缺的表現。
其次,誠信要求學生們在待人接物上以“仁、信、善”示人,遵守原則和信義,無私于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備了誠信,就能夠做到心情坦蕩,就能夠喚起愛人之心,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信任,友好溝通。從這個角度講,誠信構成了人類社會和諧有序的信任與安全機制。職校生要融入社會,立身做人,就必須努力加強自己的誠信修養。
2、誠信是職校生求知的基本要求
首先,誠信有利于端正求知的態度。誠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實,誠信的培養能使人“尚真”、“求真”,而且在具體的行為中表現“真”。而求知就是為了了解、掌握客觀世界的真實面貌,它其實就是一個“求真”的過程。一句話,誠信有利于端正學生求知的態度。
其次,誠信有利于培養良好的求知風氣。誠信就是實事求是,就是腳踏實地,有真言、真心、真行,反對欺詐和虛偽;誠信的修養就是要克服浮偽習氣,培養誠實、務實的品德。因此,誠信有利于培養良好的求知風氣。在現實生活中,部分職校生在求知過程中缺乏毅力與吃苦的精神,只想找捷徑,混日子,混文憑,或投機取巧,只求一知半解,或舞弊抄襲,弄虛作假等。這些不良學風與學生誠信修養的欠缺也有一定的關系。
3、誠信是職校生道德修養的基礎和根本
有誠信方有德,無誠信則無德。誠信是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具備了誠信,就能夠發掘學生內心的道德情感,使其真心向善;就能夠使他們自覺地將其道德之知付諸于道德之行,從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因此,誠信是職校生道德修養的基礎和根本。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學生存在的道德修養的自覺欠缺、公德心不足、道德之知與道德之行脫節現象,與其誠信修養的欠缺也是有一定關系的。
三、加強職校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誠信是職校生應有的基本素質,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依然存在著不少的道德失信現象,因此,加強職校生的誠信,并努力探索其有效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培養職校生誠信意識
一般來說,道德意識起源于人的道德情感,有賴于人的道德意志,落實在人的道德行為之中。因此,培養職校生誠信意識,關鍵是發掘其內心對誠信的情感,磨練其對誠信追求的意志,并將獲得的誠信意識落實到日常行為中去。如為杜絕考試作弊現象,組織學生簽訂“考試承諾書”,增強誠信意識;針對不文明陋習,可舉辦“告別不文明行為,爭做文明學生”的簽名活動。
職校生誠信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其誠信修養的自覺性,這種修養的自覺性主要體現在:將誠信當成一種內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強加,并形成誠信修養的較為完善的心理機制,使誠信由外在的他律化為內在的自律;在誠信修養的過程中體現出高度的主體精神,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有效地將知與行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
2、慎重選擇教育內容
對職校生進行誠信教育,其內容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本地區和學校的工作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不能搞“大一統”、簡單的“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加強時效性與實效性,要選擇那些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內容與教育范例去啟發、引導學生,而不是“老調重彈”。同時,學校還要將誠信教育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社會公德、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與遵紀守法、校規校紀的教育相結合,培養職校生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效果。
3、加強教師師德建設
教師的師德及其行為模式對學生的誠信修養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在現實中,要提高學生誠信修養水平,教師首先就應該成為誠信的堅守者、監督者與傳播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人師表,身體力行,有諾必踐,以教師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誠信的作風取信于學生、家長和社會,提高公信力,做誠信的表率。同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增加情感投入。只有讓職校生在情感上真正認同、接受教育的內容,他們才有可能在實踐中去體現誠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才能得到最終體現。因此,教師在具體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做到教育者與受教育工作者者之間心靈的互動,而不是局限于空洞的“說教”,更不是板起面孔訓人。
5、開展誠信教育活動。
誠信教育活動的重點在知行統一,關鍵在踐行。學校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精心安排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誠信教育活動。如可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內容的格言、故事、典故等,通過征文、表演、誦讀、辯論、演講、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等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使學生感受、體會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請社會上有關誠信的典型人物、先進人物來校為師生舉辦報告會、座談會,讓其感受誠信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還可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國“公民道德宣傳日”和每年9月全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動為契機,將誠信教育作為重點之一,充分發揮櫥窗、黑板報、廣播電臺、校園網等宣傳媒體,有機地安排教育活動。
6、重視學科教學滲透。
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時機,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科學文化知識的道德教育功能,將誠信教育工作者有機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如政治課、職業指導課和文科教學要結合教學內容,寓誠信人物、事件等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感受文化熏陶,理科教學要在培養學生的求真務實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的基礎上,融入誠信精神,這些對職校生的誠信修養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注重形成教育合力。
誠信教育要取得實效,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學校誠信教育與社會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社區和家庭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造成部分學生有不誠實、不守信用的言行的根子主要在家庭和社區,因此,學校通過開家長會、教師家訪、走向社區、邀請社會人士座談等形式,主動與家庭、社區聯系,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尤其是要重視和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充分認識誠信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抓好誠信教育,促進學生誠信素養的提高。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
課堂是開展小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小學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師則是將這些素材轉化成品德教育資源的重要媒介。教師要利用學科知識有效促進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品德習慣,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中重點強調:“從小做起,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課堂上對學生灌輸大道理,并不是批評、指責與責罵,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資源,因勢利導地通過情景教學、問答教學以及游戲教學等多種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與學生一同分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務,階段性的開展“媽媽小幫手”主題活動,讓學生們制作“勞動卡片”,記錄幫助媽媽分擔家務時的心理觸動,教師要鼓勵表現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們能夠相互肯定、相互學習,指導學生學會自省,學會自己“找缺點”,從而使學生將品德教育內容內化成為一種自律、自強、自謙的品質。
三、教師要以身作則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好榜樣
1.預設與生成的意蘊。課堂的預設是教師課前備課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教學預設具有目標明確、結構嚴密、操作性強等特點。何謂生成?生成即課堂教學實實在在的過程。因為教師是帶著預設走進課堂,與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學設計的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的。這個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學生的參與充滿變數,并且是推動課堂教學展開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從一開始就變成了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生成便開始了。
2.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2.1 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基礎。教學必須要有預設。預設可以理解為教學過程前的預備與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里教師說什么,就連學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詳細設計。從新課程的理念來看,這種做法看似費力不討好,因為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教學形式,但是,所謂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遵循學生的學習問題展開教學而獲得成功。由此可見,沒有預設教案,也就說不上動態生成。預設教案,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益,現實的課堂大多還是預設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教師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因勢利導改變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為動態生成,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提升,課堂因“生成”而精彩?,F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行,而是在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正如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要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真實、精彩地動態生成,得到適性的、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發展,并使原有預設得到補充和提升。
3.語文教學中怎樣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3.1 備課中正確定義“預設”,使“生成”事半功倍。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設”并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師的備課應側重與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應該是為了預設的生成引導方向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真正讓學生有的放矢。
教師備課時要甘于“忍痛割愛”。語文課追求簡約之美。當一個教學環節、教學創意、教學課件,甚至是一段教學用語離開了教學目標的時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愛。
備課中留有空白,讓“預設”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一放一收,使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能動性得以充分開發,課堂的生成效應逐一顯露,彌補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3.2 多元解讀文本,營造百家爭鳴的“生成”氛圍。文學文本的解讀活動,是一個反映、實現、改變、豐富文本的過程,也是一個融匯了解讀者的感受、體驗、聯想、想象以及審美判斷等多種心理活動的特殊的認識過程和心理活動過程。語文課堂的生成是一種資源的生成。資源的豐富和多樣,是課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大力開發和利用文本資源,通過語言的閱讀,使得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每一個語言組合體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文學語言的提示下,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藝術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進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從而盡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讀,品析文本形象。這也是一個文本的反映和實現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引發更豐富的預設以收獲更廣博的生成。
教師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引發學生的思維火花,而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的觀點,正是一種新的課程文本;教師的多元解讀,引導學生與文本交流,讓學生產生多種生成答案。
3.3 構筑多種課堂教學模式,讓“生成”的形式實現多樣化?;A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多方面需要,構筑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多對文本閱讀的解讀方式,實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使學生能夠多角度的解讀文本。
語感能力是人類學習語言、發展語言進行交際的最根本基礎。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即是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語感的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改革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語感呢
“語感”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學生語感的培養需要進行長期有效的訓練。其過程就是操作和重復,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能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達到對語言文字的默契和領悟。這個語感的定義揭示了語感的性質,使我們準確地把握了語感的本質特征,可以有效地實施語感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本人結合語文教學實際,談談語感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二、讓學生深情朗讀,觸發他們的語感
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就是要以讀為本,讓書聲朗朗進入課堂。盡可能多地增加學生讀書的機會,創設各種讀書的情境,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讓學生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逐步讀出情、讀出形、讀出意、讀出味、讀出神。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出語感不是空洞地讓學生這兒讀出感情,那兒要讀出語氣,而是通過教師精心的點撥,學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三、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方法
根據語感培養的途徑,我們共同來探討語感培養的方法:
(1)激活生活體驗。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谡Z文與生活有著這樣密切的聯系,我們認為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后潛藏的思想與情感。
葉圣陶是這樣表述生活體驗對語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2)在積累中培養語感。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閱讀同時涵蓋了無聲默讀與出聲朗讀兩個方面,提倡閱覽與誦讀并重。閱覽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一目十行的速讀,主體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單個文字符號,而是由字、詞、句、段(甚至包括標點符號)所構成的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主體在進行速讀時,有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符合代碼,而利用與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有了速讀作基礎,能促進廣泛瀏覽。廣泛瀏覽,能拓展閱讀范圍,增加其詞匯、句式的儲備,厚積薄發,促進其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
(3)在訓練中培養語感。語感訓練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應該強化語感訓練。通過聽、讀、抄、背、講、寫的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槵槼身嵉恼b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之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培養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不同的語調、節奏朗讀中思考,吟誦中品味,會其義自現,入情明理的。
四、在聯想與想象中培養語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聯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邏輯思維約束的思維形態,具有極大的跳躍性與自由性,可以極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因此,想象、聯想是直覺思維的翅膀。教師要積極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與奇特的想象,讓學生在能動自主的學習探究中創造性地獲得語感。表述的準確性,語言人類用于傳情達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載體。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是指教師運用的語言進行表述時,應該是準確、恰當、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學語言。“準確性是對教師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教學語言科學性的體現。如果語言不準確,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達意,造成交際的困難?!币虼?,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語言的準確性,不但傳達的思想情感準確,而且給學生接受知識、思考問題、理解問題等帶來一定明晰性,同時感受知識的美,語言美,有效提高語感能力了。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通過教育使學生感受和領悟到生命的有限、唯一和不可逆轉,思考生命價值的存在意義,在人生中體現其生命價值。具體來說,對于學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生命珍貴的教育。生命對于每一個人只有一次,是短暫的,一旦失去就無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鮮活的生命有可能頃刻間就劃上句號?,F實中,人總會碰到各種磨難、痛苦、失意和挫折,或是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的壓力。這時,如果能夠正確對待,把種種壓力看作生命必須經歷的,那么,消極的因素也許能轉變成積極的東西;但許多學生缺少耐挫力,所以,當他們抱怨“累”“無聊”時,其實就存在消極、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能找到無數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選擇的念頭一個個打消,要讓學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珍貴,教育他們要懷有自愛之心,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生命價值的教育。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前途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期許,面對與自己一樣優秀甚至更出色的同學,他們很可能只是普通一員,這種普通一般的狀態會使他們不禁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另外,受錯誤思想和不良社會風氣的熏染,有的學生把生命的價值視為賺大錢,住大別墅,做大官等。這是把生命的意義視為物欲、權欲的滿足和虛榮的表現。生命教育就是要矯正這些認識,引導學生認識到,上學不只是為進入社會之前的人生準備,還要懷抱遠大理想,也要腳踏實地,應該學會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鄙膬r值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才能完善和提升生命的價值。教育領域中,學校要關心學生知識的獲得、精神的成長,還要防止可能傷害生命的行為發生和出現,教會學生保護好自己的生命。事實上,大中小學生傷害生命和生命被傷害的事件經常有發生。因此,培養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使他們有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們保護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安全觀。
二、漢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無論是小學漢語教材還是中學漢語教材,都有關于生命教育題材的語言材料。我們對新疆少數民族漢語教材(雙語班使用)做了較為細致的統計,如表1展示的內容,系小學教材中生命教育篇目,教師在確定情感與態度目標時就可以結合生命教育去完成。漢語老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這些承載著人類生命智慧的語言材料融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中,進而轉化為其精神世界的—部分,達到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材料時去體驗生命內容,感悟生命的珍貴、生命的價值、安全的重要,幫助學生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
三、建議將生命教育理念滲透到漢語教學中
目前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德育課程的任務,也是我們各學科教師的任務之一,漢語教材中擁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因此,漢語教師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這個問題上責任重大。然而,提高漢語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和指導教育能力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關鍵,漢語教師要有強烈的生命教育意識和相應的理論素養,要在每位教師的言傳身教中進行生命教育,發揮模范作用,還要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素養。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說教,要以情動人、以境育人、以榜樣服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教學境界是:“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賦予每一項教學活動以意義,實現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小學生有熱愛祖國的意識,但不能融入其深層意識中。例如,在“學生對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的態度”這一問題中,50.25%的學生選擇了“按照班級要求做”,14.21%的學生選擇了“自覺做”。
(二)誠信意識強,但踐行誠信行為不足
在筆者調查的小學生中,都認為做人要講誠信,但有40.5%的同學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做題會抄同學的答案;25.32%的同學表示借同學的文具由于忘記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時歸還。
(三)懂得以禮待人,但缺失禮儀行為
在筆者調查的小學生中,50.25%的學生在校園遇到老師不會主動向老師打招呼,僅有35.65%的小學生在路上遇到老師會向老師問好。
(四)認同孝順父母,但落實到行動中較少
小學生懂得要孝順父母,但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在筆者調查的小學生中,50.35%的小學生不會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20.43%的小學生會為父母沏茶倒水。
(五)認同生命的重要性,但感知不足
小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局限于對生死的理解,缺乏深層的感知和體驗。在筆者調查的小學生中,50.45%的小學生曾脫手騎自行車,60.25%的小學生身體為此受過傷。
(六)有環保意識,但不能自覺做到保護環境
小學生有環保意識,都認為應該愛護校園環境,但筆者調查,50.55%的學生會在校園里隨手扔垃圾,有55.42%的學生會在校園里隨地吐痰。
二、儒學典籍中蘊含的德育內容
《小學德育綱要》要求小學德育要對小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人民的愛國教育,教給學生必要的生活常識,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在我國儒學典籍中同樣蘊含著這些因素。
(一)愛國教育
古往今來,道德教育中包含著重要的愛國教育。儒家所倡導的愛國思想對培育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感,實現中華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鬃犹岢鲋臼咳嗜酥?ldquo;志”在于保家衛國、仁愛百姓。儒學指出君子應謙虛謹慎,關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他人利益。運用儒學“志士仁人”的思想對小學生進行愛國教育,也就是利用“君子”的追求,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感,幫助小學生從小樹立愛國理想,將保家衛國,建設家鄉作為自己的追求,將愛國行為自覺化。
(二)基本道德規范
儒學強調誠實守信是人際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規范。“言必信,行必果”,“信”是立足社會的根本,是一個人獲得他人認可和信任的前提。以講誠信為主,讓自己的思想符合道義。儒學指出,符合道義的信才能去遵守,“事非宜,勿輕諾”,不合乎道義的承諾,不能答應別人。儒學教育所強調的不合乎道義的承諾,不能答應別人能夠幫助小學生理智誠信。將“信”貫穿在全部社會生活中,做到誠實守信,待人真誠。
(三)禮儀教育
古人十分重視“禮”,孔子指出“不學禮,無以立”,強調了“禮”是立國之本,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禮。社會在快速發展,人們對禮儀的重視程度卻越來越輕,特別是在小學生行為中日漸缺失,借助儒學禮儀教育,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禮儀規范的理解。例如,在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時,教師讓學生先朗誦儒學教育的禮儀規范,然后自己講解遵守禮儀規范的好處,甚至向學生講述自己遵守行為規范的事例。
(四)家庭倫理教育
家庭倫理主要包括在家庭中與父母的關系、與兄弟姐妹及長輩的關系。
1.孝敬父母
儒學把孝看作道德行為的起源,是“仁”之基礎,是“禮”的具體體現。“入則孝”,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儒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孝”文化,對當今小學生的孝道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啟示作用。首先,儒家學者提出孝敬父母要重視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交流。要多向父母告之生活和學習中的事情,多聽父母的建議。其次,儒家學者還提出“孝當竭力”,子女要竭盡全力侍奉照顧父母。另外,儒學學者還提出“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的教導要認真聽,父母的批評也要虛心接受,這些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2.兄友弟恭,尊敬長輩
儒學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悌”是指兄友弟恭,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弟子規》中指出“稱尊長,勿呼名”,要求要尊重長輩;“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時刻牢記長幼有序,表現出自己對長者的敬重?,F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利用儒學教育小學生“兄友弟恭,尊敬長輩”,有利于規范小學生倫理道德行為。
(五)生命教育
小學生對生命的了解還比較懵懂,對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明白人生的意義,珍愛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愛護世間有生命之萬物。首先,儒學教育中倡導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給的,不輕生也是一種孝的表現。儒學教育從“孝”的角度指出珍愛自己生命的必要性,身體不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給的,不能擅自毀傷。其次,儒學教導學生善待他人。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使社會上的老人能夠享受天倫之樂,小孩健康快樂成長。另外,儒學教育還要求學生推己及物,善待“物”之生命。面對傷害生命的現象,心有不安和不忍??傊?,借助儒學,能夠加深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利用儒學所倡導的推己及物,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自然萬物的生命。
(六)環保教育
儒家倡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結成友誼。“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指出到了一定時節才能上山砍樹,和現在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觀念是一致的。這種思想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環保意識,和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三、儒學典籍與小學生道德教育原則
將儒學典籍運用到小學生道德教育當中,主要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順其性情,寓教于樂
小學生是充滿朝氣、好奇的學生群體,他們活潑好動,喜歡提各種問題。老師順著學生的性格教育學生,就可以指引學生的發展,反之則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學當中要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接受知識。順其性情寓教于樂,學生就樂于投入老師的課程當中;反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小學生的道德教育。
(二)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道德教育要量其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了解,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制定相關的教學方法,有針對地進行教育,使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得到最好的發展。儒學中指出:“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這是儒學因人而異采用不同方法教育學生的范例。這種教育方法一直延續至今,值得借鑒學習。
(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因勢利導。對于犯了錯的學生應“用好言勸諭”,不能只顧訓斥,這樣會有損學生的自尊心,錯誤得不到及時改正,而學生又有其叛逆心理,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小學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時期,這期間仍應以引導為主,讓其朝好的方面發展。對于部分平時懶散慣了的學生,要慢慢地約束,細心指正,經常勸導,讓學生知書明理,真正接受老師的教導,然后在恰當的時候再給出批評,引導學生改正錯誤,千萬不可性急求速度解決問題。道德教育應該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因勢利導地開展,如此便能出效果。
(四)寬嚴相濟,獎禁結合
所謂寬嚴相濟,一是對年紀小的寬容一些,可使用輕松溫和的言語對其教導,維護其自尊心;對年齡大點的可以嚴肅一些,這樣可以預防其養成不好的言行舉止,讓學生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人。二是教育學生態度要和藹一些,但在具體事情中對學生的行為需嚴格要求,不能松懈。三是根據學生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來教育學生,父母對小孩教育嚴的,老師就應該寬一些,反之,老師就應該嚴一些。所謂獎禁結合,就是一方面進行引導教育,以欣賞贊揚為準,而就那些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也要“耐住火性,好言相勸”,使其改正缺點,以“鼓勵其上進之心,開其自強之路”;另一方面要制定規章制度,按準則來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
(五)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小學生道德教育,要從學生所屬的家庭環境開始,從愛自己的親人再到愛其他人,逐步增大愛的影響,逐步培養有對待同學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以及對待他人像對待自己的親屬一樣的博愛精神。培養學生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從孝敬父母到關愛他人,從尊敬兄長到關心朋友,從愛自己的家到愛祖國。
(六)知行并進,培養習慣
學習可以更好地明白事理,懂得求知,懂得為人處事。在明白道理后要付出實際行動去實踐,實踐是根本。只有將儒學中的精華和學生的行為結合起來,“知行并進”,才能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按照儒學中的規范去做,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做到這一步,小學生道德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品端為先,盡心盡責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學生傳授道理授以專業知識解決學生心中的迷惑。為人師表,教師應隨時省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生的榜樣。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刻苦鉆研,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傳授更多更好的知識給學生。教師的博學可以影響學生,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盡心盡責的態度就是一種道德教育力量。
中圖分類號:H319
一、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意義
所謂教學實效性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從而使學生在理論知識、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等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的一種教學理念。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思維水平,對于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科學構建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對策措施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關于如何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問題,我國廣大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并且取得了豐富的經驗。筆者結合現有的先進經驗以及自身的教學實踐,就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
(一)認真做好教案準備工作,提升備課的實效性
教案準備工作是保證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礎與前提條件。但是,我們許多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忽視了教案準備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生作業的批改上,往往認為只要學生的作業能夠及時正確的完成就實現了教學的實效性。在教案準備方面,有的教師直接在網上下載現成的教案,有的甚至不進行備課,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臨場發揮。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課堂教學的盲目性、機械性,不能有效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開展。所以說,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做好教案準備工作,提升備課的實效性。具體說來,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堅持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是我們開展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導,是評估我們開展每一次課堂教學是否具備實效性的重要衡量標準。因此,我們在進行教案準備工作之前,首先應當對所教課程的教學目的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然后再根據具體課文進行逐項的落實,從而有效保證課堂教學方向不偏離。
2、認真研讀教材文本的內容
認真研讀教材文本內容是我們開展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條件。教師只有將教材文本進行認真的研讀,才能夠正確把握文本的內涵,才能夠科學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中心思想;只有將教材文本進行認真的研讀,才能夠恰當的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知識的講解;只有將教材文本進行認真的研讀,才能夠在學生提出疑問時進行科學的釋疑。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項資源
新課程標準中對于教材內容的組織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的,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項內容都是以所在單元的專題為中心開展的,尤其是每個單元的導語部分具有極強的導學作用,這就給我們進行教案的準備以及課堂的教學指明了方向與重點。因此,我們在進行教案準備工作時,應當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除此之外,課后習題也是我們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對我們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衡量標準,我們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將課后習題的相關內容進行體現與滲透,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切實保障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積極創新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確保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效性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沿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座位上記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具有非常消極的影響。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創新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確保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效性。具體說來,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組織學生有效學習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靈活選擇、優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創設學生參與探究的時空,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教師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各種情境與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的奧秘,用心去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2、積極轉換教師角色,構建有效課堂教學
優化課堂教學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自我發展出發,從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周密的安排。從新課的導入、情境的創設、遷移和過渡,到課后練習的設計、活動的組織等都應當精心準備,周密布置,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3、適時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學習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形成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評價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創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服務,從而使評價成為激勵和引導師生發展的手段。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兩個部分的分析與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對于農村教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勇于創新、積極實踐,不斷探索推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提升的對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語文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安豐梅.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淺談[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2,(02).
二、抓好養成教育,促使良好小學生教學思想品德的形成
1.充分利用“三會”,規范學生行為。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蔽覀兘逃⒆右洺φ铡缎W生日常行為規范》檢查自己,改進、提高自己。每次班會、隊會、晨會上可以就學生前一天的不良行為表現進行矯正,指出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情操,在校尊敬老師,在家孝敬長者,同學之間互助友愛,鄰里之間和睦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諸如不拿他人財物、拾物交公、愛惜糧食、勤儉節約,能夠主動撿拾垃圾,確保校園、公共衛生整潔。從細節處著手,從細微處起步,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強化正面引導。通過紅領巾廣播站或學校網站、校園刊物或電子屏、學習園地或校園文化櫥窗宣傳校園發生的一系列好人好事,用身邊的典型帶動學生、教育學生。也可播報一些現代或當前的英雄與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或者借一些重要節日的慶典活動,以此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從小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做貢獻的遠大理想。還可通過少先隊校內文藝演出、對外宣傳,打掃公共環境衛生、赴敬老院獻愛心等活動現身教育學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
3.定期舉辦相關知識講座,豐富學生的道德認知。為了使學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促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可開展安全知識講座,使學生了解食品衛生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用電防火安全、校內外活動等方面的安全知識;舉行勵志、感恩教育講座,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揚起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理想之帆。這樣便可使學生在保證安全、保證健康、胸有理想的前提下去學習、去生活、去做人,也可以讓學生參加農村的田間勞動、參觀附近民營企業的正常運營,讓學生感悟勞動之艱辛、收獲之不易,進而珍惜自己的現在生活,尊敬父母、認真學習、快樂成長。
三、參與實踐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
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良好的動手動腦習慣,教育小學生在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勞動,諸如疊被子、打掃房間衛生,整理、擺放室內外物品,養成自己穿衣、勤洗手、做簡單飯菜的習慣。學校里每個學期都要舉行幾次大的活動,例如兒童節、國慶節、元旦的慶祝活動、清明節的掃墓活動、體育運動會、藝術展演活動、“五星學生”創評活動等等。這些活動都是學生所向往和期待的。我們要抓住每次活動的機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鼓勵、引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也不能過分呆板,應妥善“放飛學生”“踐行自我”,應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現在小學生的管理與發展,學校的一些校內外勞動應給學生機會,之前應講清注意事項,如安全、勞動方式方法、動作要領等??傊瑧寣W生體驗勞動的樂趣與艱辛,體驗成功的愉悅與付出,充實自己,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挖掘他們的潛能,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方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四、凈化育人環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1.配合執法部門,做好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教育青少年學生遠離網吧,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
2.學校和班級應設立“監督崗”,教育學生互相監督,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壞人壞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避免學生沾染不良習氣,遠離不潔不雅的事物。
3.學校應在校園內、教室里張貼《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等規范條約,播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影像資料,教育、熏陶、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自覺遵守校紀班規,促其健康成長。
4.不僅要重視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還要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注重思想教育的滲透,從而使教書育人并舉、教育教學同重的思想統領教育工作的全過程。
5.學校應通過家長會,讓家長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促使其既注重文化課學習,又不忘良好品德和習慣的養成,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自己的孩子,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可嘗試“孟母三遷”的故事,讓自己的孩子融入一個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環境,從而接受社會大家庭的哺育,使學生受到來自良好大環境方面的感染和影響。
現今很多學校都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同時對于學校教師的評級來說,主要與自身所帶學生文化成績有很大關聯,因此這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十分重視,忽視了學生德育教育。并且很多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對學生德育不在意,僅僅是學生分數高即可。并且很多小學都缺乏一個專業的思想道德教師隊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僅僅是一些其他文化課教師擔任,這使其他文化課教師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入,最終嚴重地影響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僅僅是形式工作,簡單地進行書本內容的概述。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內心的想法不夠了解,無法針對學生的特點設置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思想道德認識不夠。很多小學對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與實際德育網絡系統相互脫離,要想做好對學生的德育教學,那么必須要充分的做好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系。利用一個完善的教育系統網絡來對學生進行教學。但是目前來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氛圍不夠全面,經常會出現一些腐朽的文化影響學生的成長。其次,就是學校對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視不夠,對學生的教育不到位。最后就是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僅僅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二、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的相關途徑
1.明確指導思想以及教育內容
各大小學教師在利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首要做好的便是明確學校德育教育的指導思想以及教育內容。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積極引導學生去學習并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優秀文化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學校要建立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德育教育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提升學生的德育精神。對于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來說,教師要以傳統的優秀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教學,我國屬于一個文化大國,在長期形成的傳統文化中,具有很多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傳統美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傳統文化中的內容為學生講解一些價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等內容,以此來促進學生德育教育。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是偉大民族精神,其中有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精神、堅韌不拔的品格、愛國敬業職業操守以及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等。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僅僅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程進行教育,同時在其他學科中也包含著一些德育思想。因此教師教學中要做好各個學科德育的滲透,針對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德育教育方式的合理設置,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例如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在教《憫農》這首詩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苯處熆梢詾閷W生講解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農民伯伯的辛勤勞苦,這樣使學生了解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提升。并且教師針對這個課程也可以直接引入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其他關于節約糧食的詩詞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了解到糧食的重要性。
生命是萬物的基礎,沒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貴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希望,語文教育要聯系中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根據他們的特點,從小培養他們的生命關懷意識,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及其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回歸教育本質
生命關懷是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它是對生命本身的關心以及生命本質的靠近。生命關懷充分地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義,充分尊重人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而提升個體生命的質量,服務個體生命的成長,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命關懷的內容包含很多,不僅有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其中還包括生命倫理、價值、意義、人格發展等。
現在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生存壓力增大,加之家庭、社會和自身諸多原因的影響,使得許多中小學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加上許多中小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校園暴力與校園軟暴力的問題,致使許多中小學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點點小問題就選擇走極端,放棄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這些學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貴,生命關懷意識嚴重缺乏,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輕生現象迫使我們開始反思: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長久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學化、理性化和標準化,并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對象是人,要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教育的過程是將知、情、意、信、行統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單純地教授學生知識。教育要回歸到生命關懷的本質,培養學生生命關懷的意識,使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二、強化教師自身的生命關懷意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染學生。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散播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彼越處熞胱寣W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應該具有生命關懷意識,熱愛生命、擁抱陽光、積極向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身邊的學生。
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關懷的課程,其內容生動形象、情感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個體的獨立性,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空間去發揮和想象,激發他們的自主思維,使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作為個體存在的真實感。
三、重建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
受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僅僅局限在讓學生掌握知識上,提高考試成績成為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輕視了學生生命關懷意識的培養。語文的教育價值僅僅停留在知識傳遞上,學生的德智體美不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語文教學要改變原有的語文教育價值取向,將人文關懷和生命價值作為教學目標的重點,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和傳統文化的教學,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諦;通過對文本中生命價值的感悟以及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體驗,結合自身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對生命和生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感悟,實現自我價值的轉變和升華。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關懷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生命關懷的文章和作品數不勝數,如《熱愛生命》是表現人在面對惡劣壞境時的堅強意志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岳陽樓記》表現了作者在面對人生挫折時的樂觀態度、廣闊胸襟和豁達的人生境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返茸髌废蛭覀儌鬟_的是生命是一個追求的過程,也是一種抗爭。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這些優秀的作品,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凝聚著的作家的生命關懷,懂得生命中的愛與付出、擁有與舍棄,具有悲天憫人的生命情懷,深刻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可貴。
五、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語文的教學過程離不開學生和教師,課堂教學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在教學時要避免獨白式的講述,將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是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使師生之間平等互助,共同進步。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承載著傳播生命大道的責任,所以開展生命教育,語文教學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融入其中,尊重個體生命的情感體驗,孕育學生博大的生命情懷。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問題和挫折的時候走向極端,發生悲劇。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積極、健康、向上地面對人生和未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