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油畫教學改革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04 14:42: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油畫教學改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油畫教學改革

篇(1)

我國的油畫教學受西方影響很大,并獲得了不匪成績,但在長期的探索發展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傳統的油畫教學模式不能緊貼實際,已逐漸落后于時展,油畫創作也出現瓶頸。為此,筆者經過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一、同步進行基礎創作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

油畫是眾多藝術高校教學課程的重點科目,而我國油畫教學發展歷史相對較晚,經驗較少,主要受寫實派教學模式影響,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過于強調學生的技巧與技能,忽視培養學生的創作熱情與藝術理解能力。提高油畫教學成效,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首先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協調好基礎創作教育與學生審美素質教育的關系,批判繼承傳統教學模式中方法手段。對于基礎創作教育,應當以加強學生的繪畫技能與造型語言為重點,創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多元化教學。另外,還要深入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繪畫創作之中,尋找靈感與思路,不斷提升藝術審美素養。藝術的創作與賞析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與專業能力,更需要有對藝術獨到的見解,深刻的認識。因此,高校在進行油畫教學時應當明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能夠不受常規模式的禁錮,盡情暢想,突破傳統油畫教學模式中的缺陷,從而提高整體繪畫、創作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二、實現民族文化與油畫創作的有機結合

藝術是對生活的詮釋,任何藝術都是源于客觀現實的,當然,也只有符合民族特色、貼近實際的藝術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油畫最初是西方的藝術,要想讓油畫在我國有更好的未來,就要使油畫充分體現我國民族化、本土化的內容。為此,教師在進行油畫教學時要將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自覺的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將對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力注入到油畫創作之中。具體來說,要讓學生增強文化認知,在加強西方油畫教學基本方法技巧的同時,也應當提高本民族文化在油畫教學中的比重,否則,必將影響學生對油畫的理解力。因此,只有將油畫創作、油畫教學與民族本土文化相結合,才能使學生學習更有方向性,才能實現中國油畫的長遠發展。首先,可以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創作來尋找東西方油畫的共通之處,找到契合點,總結經驗。其次,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中國文化與民族特色,并將這些中國元素有機融入油畫創作,從而增強創造力,更好的詮釋中國油畫。

三、發揮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藝術創作有其本身的生命力,它不像數理公式,只要按照一定的解題步驟、解題公式就能得到正確答案。油畫教學的重點應當放在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上。傳統油畫教學中,過于強調筆法技巧,學生則更加著重練習自己的技巧,一味追求繪畫技巧上的“合格”,卻忽視了對油畫藝術的理解。學生無法調動自己的創作熱情,往往會“臨摹”而不會創作,到頭來還是偏離的油畫創作的真正需要。可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迫在眉睫。首先,我們要知道,創造性思維不是一味的否定傳統,而是打破常規,更加以全面、系統、多層次的視角來觀察世界、解決問題。它可以不受常規束縛,它可以另辟蹊徑,它可以擁有無限可能,這便是當前我國高校油畫教學中最為欠缺的。為此,高校應當進行積極探索,大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即不斷訓練學生能夠改變以往固定不變的想法思路,大膽創造,無論是色彩還是設計都要勇于變換,進行改造重組。其次,要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激發他們的最大潛力,為提高創造力提供砝碼。

篇(2)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國際化、市場化及現代化的目標,我國一直對國民教育體制進行著不懈的改革。高校教師隊伍作為我國教育的中堅力量,處于教學改革的最前沿,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教師在致力于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學水平、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要進一步培養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識,將科研意識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真正做到教研結合,以科研提升教學質量,以教學推動科研發展。

一、教育科研意識的概念

科研意識是指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的動力,潛心捕捉和研究問題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質的基礎;而教育科研意識則是指:“教師對教育活動的有意識的探索和革新,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活動的自覺性,是對所從事的教育活動的一種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它既表現為行為主體對教育環境的主動適應,也表現為行為主體對教育環境的積極影響與改造。”教育科研意識高的教師深知教學與科研相互消長的關系,善于運用自身所學的教育科學理論來指導日常教學,不斷以科學理論為標準總結日常教學經驗,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地根據教育科學理論來調整教學細節,以求解決問題完善教學。教育科研意識高的教師還善于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及科學素養,熟悉本學科的科研發展新動向、新成果,知道如何根據所掌握的新動向、新成果來指導自身的科研及教學。中國的教育要與國際接軌,教育改革要繼續推進,各高校要培養出有較強綜合能力及市場競爭力的大學生,就要求教師優化教育科研意識,通過教育科研活動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培養出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二、優化教育科研意識的必要性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發[2006]6號)指出:“應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創新人才,自然離不開創新教育。傳統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展開教學,以“獨自式教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不強,最終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之地。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及創新能力,就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就要依賴教育科學研究。沒有教育科研工作的反復實踐求證,教學改革將是盲目而缺乏科學依據的。通過科學研究,教師才能了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才能根據市場的真正需求來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方向。同時,教師也只有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才能全面把握本學科的國內外學術發展態勢,把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及科技新成果及時應用到教學中去,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意識到教育科研與教學改革的辯證統一關系,重視對自身教育科研意識的培養,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推動教學改革的開展。

三、優化教育科研意識的途徑

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薄弱,效能低下,就難以在科研工作上有所創新和突破;而科研工作的相對滯后會反過來影響教學改革的進程,進而影響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教育科研意識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理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是中心,科研是保障,兩者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教師應端正思想,明確認識,有意識地將科研方法運用于教學,讓科研為教學服務,并在不斷的教學改革嘗試中尋找科研突破口,以教學促進科研,真正實現教研有機結合。

2、培養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個體知覺到現有條件和目標現實之間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等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體驗。問題意識集聚著思維活動的巨大動力,驅使人們積極思維,質疑釋疑,最終達到對事物認識的深化,這就是創新。凱米斯和卡(N.carr)認為,教師不應把專家的假設視為理所當然,而應“積極主動地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研究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帶著改革的思想去實施教學,才能從中發現問題,進而才能解決問題。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提出_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教師應培養較強的問題意識,善于在日常教學、科研、學習中發現問題。

3、掌握科研知識與方法。具有科學素養的教師善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與研究,探求答案及解決方法。教師應認真學習教育科研的有關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為進行教育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及方法基礎,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學知識與方法推進教學改革。

4、強化專業知識,做“專家型教師”。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各領域知識更新換代的步伐不斷加快,新的理論與觀點層出不窮。作為同時擔當教學與科研任務的教師,更應該努力使自己始終站在教學與科研發展的前列,與時代同步,做“專家型教師”。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通過研究提出,專家型教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的積累、問題解決的效率和觀察事物的洞察力三個方面:在專業知識方面,專家型教師的知識結構更完整,也更善于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以解決本專業范圍內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保證解決問題的較高效率。在觀察事物的洞察力方面,專家型教師能夠鑒別出有助于問題解決的信息,并有效地將這些信息聯系起來,找出問題的相似性,運用類推重新建構手邊問題的表征,最終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新穎而恰當的解答。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和強化自身的專業知識,才能為自身專業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做一個真正博學多才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比如,現代教學強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教學技巧,學會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課件的制作及網絡教學等,教師不應忽視此類相關知識的學習。高校應強調繼續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創造條件為各年齡層次的教師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文化素養。

5、將創新意識引入教學與科研。創新意識是

指人類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事物發展規律,探索研究未來事物發展方向,從而推動事物實現新陳代謝的具有自覺性、創造性和超前性的心理及行為傾向。現代教育提倡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具備創新意識與能力。對“專家型教師”特征的理解中提到,教師對日常教學工作及教學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創見性,并能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提出創見性的解決方法和途徑。簡言之,“專家型教師”應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即“專家型教師”也應是“創新性教師”。創新型教師不僅應在教學上具有創新意識及能力,在科研上也應具有創新意識及能力。教師在科研方面的創新意識及能力可以理解為有意識地不斷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對科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善于發掘科研切入點,熟知本專業前沿研究,善于從國內外科技文獻或各種學術交流中發現科研新領域,熱心于通過創新型的科研活動提高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教師應善于將教學改革措施、經驗及設想變為行動,勇于嘗試,并轉化為文字,進行總結,推進相互交流與合作。

6、提高科研效能。教師不僅應在教學工作中注重效能,在科研工作中也應具有較高的效能感。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管理專家菲德勒認為,效能指一個群體執行其基本分配任務所能取得成功的程度。高校教師在現實的工作與學習中,因較為偏重教學,容易忽略科研方面的效能問題,從而影響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進程。作為推動教學改革的動力,科研工作也應該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深思熟慮的行為。教師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有計劃,善于發現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革新措施,并有意識地將科研效能放在科研工作首位。

7、善于反思。1989年,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1992年,格里菲斯和坦恩進一步提出:反思性實踐在個人理論(personal theory)和公共理論(public theory)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教師應主動地、創造性地在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以求不斷優化教學與科研工作。

8、善于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在教師的教學實踐、專業學習及科研工作中引入“合作學習”理論,“有利于教師獲得專業支持,形成專業自信心,鞏固專業理想,解除教師的職業孤獨”。教師在教學、科研、專業學習等方面能夠進行的合作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在教學上可包括教學展示、教學觀摩、教學評估等;在科研上包括經驗交流、反思等;而在專業學習上可通過講座、討論等形式切磋和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在整體上促進教師集體科研及專業水平的提高,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師整體的教學意識及教育科研意識,實現全體教師的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篇(3)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41-0008-03

每一次高校教學改革必然是在某種大的社會背景下開始的。比如,我上一輪高校教學改革時于上世紀80年代,真正意義開始的改革是在上世紀90年代,這次改革則是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對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展開的。從2006年開始,我高校開始從規模擴張走向以提高質量為主的模式轉變,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業已進入了攻堅階段,經濟水平、科技水平都在逐步提高,際化也在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加入WTO后,家對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樣化。因此,高校作為培養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需要與時俱進地改進、完善培養策略,順應時展需要,在教學體制、機制、內容和方法上進一步深入改革和調整,把高等院校在促進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的作用不斷深化發展。其中,尤其是各高校的優勢學科,一定要擺在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位置。因為,優勢學科集中了各高校科研、教學領域最高水平的人才與技術、設備與成果,是學校發展科研與教學的成果集中地,是高校辦學水平的集中體現。進一步加強優勢學科建設,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使之更好地為深化高校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基礎、科研平臺、教學素材,對于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對優勢學科建設與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認識

在不同的地方,優勢學科有著不同的叫法。有的省份把具備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或者博士點的學科稱作優勢學科,有的省份把經過評估所設立的強勢特色學科作為優勢學科,也有的省份把具備家或者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心)的學科作為優勢學科,總之,優勢學科最起碼在一定范圍內,必然在該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其實,深化高校教學改革過程中,是否具備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否具備家級或者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心),等等,并不重要。應該針對的只是:一個學校內部如何發揮優勢學科的“優勢”,帶動相關學科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優勢學科應定位于各高校歷史較為悠久、學科隊伍梯隊最為完整、科研實力最強、教學水平最高的學科。因為,不同的學校辦學水平差異很大,不是每個學校都能有博士后流動站,也不是每個學校都能有家或者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心)。關于優勢學科建設在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認識,我們還應該這樣理解,把各高校優勢學科的技術水平、教學經驗傳遞給相關辦學實力較差或者辦學時間較短的學科,比如理學與農學、經濟學與管理學這種相似的學科;把科研的思想和教學的理念傳遞給那些學科沒有交叉或者“親緣關系”較遠的學科,比如文學與工學、農學與法學這種學科差距比較大的關系,以此來充分發揮各高校優勢學科的作用,把優勢學科的精華與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相融合。

二、加強優勢學科建設、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意義

優勢學科,或者叫強勢學科,其實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或者概念,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點是肯定可以達成共識的,也就是所謂的各高校的優勢學科,最起碼應該是該高校最具代表的學科,而且應該是科研水平的集中代表,是該學校最具競爭力的學科。對任何一所高校,深化教學改革都不能沒有載體,不能憑空地去喊。如何深化?以什么為依托?怎么深化?這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都必須考慮對優勢學科的充分利用。優勢學科必然是經過學校發展、社會變革、科研進步等多個環節考驗而歷練出來的辦學之精華。因此,非常有必要利用優勢學科的經驗,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精選和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把體現當代學科發展特征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與成果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這不僅對其它學科是一種有效的提高,對于優勢學科本身也是一種實踐的檢驗,對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大有裨益。

三、加強優勢學科建設、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途徑分析

1.傳承優勢學科發展思路,強調教學理念發展

由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差異,高校學科種類的差異,不同高校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等方面的辦學思路也不盡相同,對于優勢學科的界定也不盡相同。怛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不論哪個高校的優勢學科,在其學科建設與發展上,學科起步與培育上,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應用中,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我們發揮優勢學科的作用,重點就在于傳承優勢學科發展思路,尤其是那些與優勢學科不同類型的學科,更是需要重點借鑒優勢學科的辦學經驗。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我目前正處于高校從數量發展到質量發展的轉折時期,很多高校為了適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很多專業沒有經過嚴格論證和實踐檢驗就直接上馬,導致很多新興專業在專業設置、主干學科以及主要課程設置方面缺乏層次性,亟需進行探索與實踐,完善學科布局結構,協調好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單純依靠學科本身的自我發展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會需要很長時間,對于培養學生不利。因此,需要借鑒優勢學科發展的經驗與發展思路,把能夠利用的迅速借鑒過來,融入到自身學科的發展之中。對此,可以通過開辦優勢學科經驗交流會、學科發展歷史展示、教學觀摩會、以老帶新一幫一等很多方式開展,力求多措并舉地把優勢學科的建設理念傳遞給新興學科。

2.促進相關學科交叉發展,加強教學隊伍建設

各高校有些基礎學科的發展存在一定關聯性,這些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技術的革新、知識的完善、教學水平的提高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借助這種關系,充分促進優勢學科與弱勢學科之間的融合,以強帶弱、以大帶小地發展。比如農學學科中的植物病理學科與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理學學科中的大氣科學學科與環境科學學科、醫學學科與理學學科中的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這些學科之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交叉關系,因此在學科實際的發展中,完全可以借助優勢學科與相關弱勢學科的相互融合,以優勢學科的先進辦學理念促進弱勢學科的教學改革與發展。這里所說的借鑒和交叉,不是機械地模仿,而是本著邊緣發展的理念,把兩種學科有交叉的地方擴大、延伸,將學科發展的模式、成長的經驗加以學習、吸收,來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科交叉。并且,根據學校各自特點整合各學

科,注重課程之間具有的相關性,做到統一和連貫,同時推出自己學科的精品課程。通過這種實踐中的摸索,鍛煉出各自的學科發展隊伍,塑造一批能對學科發展有益、對教學改革有用的精兵強將。并在學科交叉中,切實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支持、鼓勵與培養青年骨干教師,為他們承擔主要教學任務、重點科研項目、出國進修和培訓創造有利條件。

3.建設優勢學科發展平臺,促進智力資源共享

以往很多學校的優勢學科都是關起門來辦學,基本上只是上連政府、下連企業,科研項目做得有聲有色,專利、論文、教學搞得非常好,就是與校內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過少,而且創新及創造也不與學校其它學科共享,導致校內資源利用效率低。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的管理制度問題,另一方面也與計劃經濟導致的狹隘思想有關。很多優勢學科的領導都會認為,一旦把自己的資源都拿出來讓大家共享了,那么以后再申報項目時豈不就失去了優勢?這是一種典型的狹隘思想,忽略了高校產出的任何一項資源都應該是屬于學校這個大平臺的前提。沒有學校的支持,任何研究、教學都無法開展。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只有整個學校的實力加強了,學科才能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單純地依靠某一兩個學科絕對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學的發展。因此,優勢學科需要充分發揚奉獻精神,把自己的建設成果建成發展平臺,以優勢的技術、成果、教學經驗置于平臺,促進資源共享,讓相關學科來學習技術,讓不相關學科來學習理念。當然,這種學科發展平臺的建立需要學校牽頭,由學校把平臺由硬件做起,健全管理制度,由優勢學科向平臺上每個模塊添加豐富的內容,這是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

篇(4)

關鍵詞:

綜合性高校;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研究;實踐

0引言

作為當前影響我國綜合性高校化學課教學效果和效率的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將會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水平和化學課程整體的教學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明確各學科教學目標,結合當前自身教學情況,制定合理的有機化學教學改革措施便成為了此類院校的首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1更新教材內容,優化課程教學體系

首先,綜合性高校需要按照“強化知識理論基礎教學,突出教學重點、加強實踐教學,整合優化教學手段”的準則對有機化學的教學情況進行改革,所以,其最先整合優化的都是化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和整體性的整合,按照各個同化學知識相關的學科特點,分別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次,為了使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更具特色,相關人員可以按照一課多綱制度對有機化學的理論教學知識,以及其在不同課程中實際應用的知識范圍分別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以便使有機化學知識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科的具體需要。再次,為了保證各個學科所需的化學知識都能夠得到滿足,教師還可以結合不同科目對化學知識的需求量,以及其課時安排情況來設計有機化學的教學課時。最后,在制定教學內容的過程中,為了每個相關科目的有機化學知識教學和學習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講授化學知識的過程中也需要帶有本學科的特色。

2改革化學實驗教學,做好學生化學能力的培養

2.1調整課程設置,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作為化學教學和科學研究過程中頻繁使用的方法,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理論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伴隨近些年教學改革程度的深化,使得教育界的相關人員也開始逐漸認識到了化學實驗對化學課程教學的作用;并且,在科學技術水平和計算機技術不斷提升、現代化設備數量逐漸增加的今天,化學實驗已漸漸發展成了一門具有極高生命力實驗科學。因此,課程改革人員應該學會將化學實驗教學內容同新的化學教學方式相結合,通過打破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來提升化學實驗教學的獨立性,并在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同有有機化學課堂知識教學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的基礎上,不斷的優化整合實驗教學形式,使其能夠同知識教學成為一個新的教學整體,從而構建出一套新的有機化學教學體系,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

2.2構建科學合理的化學實驗考核形式

一直以來,考試和考核都是檢查和驗證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所以,對化學實驗的教學和學習情況進行考核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隨著我國教學制度和理念的轉變,使得傳統的考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發展的需要,改革化學實驗考核形式十分必要。在改革這一考核形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平時實驗操作能力的考核力度,在期末考試中增加對學生實驗技能水平的測試內容,通過調節平時考核成績、筆試成績、技能設計成績以及設計類實驗成績在學生總考核成績中的比例,來達到訓練和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2.3細致研究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最好備課工作

作為影響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又一因素,做好備課工作對于提高化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學生對于有機化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按照化學教學綱要的要求,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以便在保證課堂教學內容和質量的基礎上,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較大的提升,為提升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供保障。此外,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重點分析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思考、探索和解決這些知識點;并且,為了保證學生化學知識基礎的穩固性,教師還需要對這些重點的難點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編排,以便能夠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做好舊知識點鞏固,從而做好自身知識結構的構建。

2.4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二課堂既課堂知識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對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鍛煉學生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知識教學后,可以組織部分知識基礎好,且對于化學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較為濃厚的學生展開一些有關于課外化學知識的教學和探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制定科學的實踐訓練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求更多有關有機化學的知識內容,并鼓勵學生自主解決相關的化學問題,以便在提升學生化學素養和知識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進行全方位的培養。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綜合性高校不斷發展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對其內部的有機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可以說是一項需要“長期奮斗”的工作。基于此,我國綜合性高校中,無論是教育工作的管理者,還是教師人員,都應該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通過創新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教學手段的方式,建立起一流的化學課程教師隊伍,為有機化學的教學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有機化學的教學水平。

作者:陳奉英 單位:新余學院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

篇(5)

有機化學是化工類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以下簡稱高職)的專業核心課程,遵循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運用有機化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但目前高職有機化學教學中卻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有必要進行改革。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茲有體會如下:

一、轉變觀念,構建新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應用性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科系統性的教育觀念,樹立知識綜合性的教育思想;轉變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1.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在廣度上應以必需、夠用為度。在深度上應重點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以闡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主旨,使之符合高職學生認識學習的規律。教學的內容要做到“少而精”,但堅決反對以下兩種傾向:一是在課程內容的選取和課程的設置上,忽略化學學科的整體性,只教給學生“有用”的東西,把化學知識體系搞得支離破碎不成系統。二是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名,“刪難就簡”,對一些重要的且講授和學習上比較困難的內容只講結論不加分析,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干脆一刀砍去。教師只有認真貫徹“少而精”,才能使學生在日后工作中融會貫通,具備自我不斷充電的能力,否則學生將失去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在有機化學教學內容體系編排設計中,要注重發揮高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新意識,提高其思維能力。每一章都要安排一些綜合性和應用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斷強化挖掘思維的廣度、高度、深度、速度。

3.在有機化學教學中要注重經常補充更新內容,把本學科前沿學術成果、最新技術和最新表述吸收進來,使教學內容既具前沿性,又有趣味性。為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筆者在課前進行精心準備,收集了有機化學學科發展動態,以及與授課專業相關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研究的課題,引起了學生興趣。如,對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的學生,在第一堂有機化學課上,對“生命力論”、有機物的首次人工合成等科普性的知識進行簡介后,引入由三鹿奶粉引發的三聚氰胺事件、甲型流感事件,將人民生活與有機化學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有機化學在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給學生啟迪。在提及有機化學工業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指出它也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由此引入綠色化學的概念,引導學生認識實現綠色化學的重要性,激發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講到芐氯水解產物苯甲醇時,不忘提及苯甲醇用于青霉素注射緩解疼痛的作用。這些內容雖然只占用課堂幾分鐘時間,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有機化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高并保持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

性。

二、注重教學方法改革,強化教學環節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教師的教學觀應當從以教師“講”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化;教師應從單一型、絕對權威型向一專多能型、行為引導型轉化。教學活動應當從理論培養向實踐教學轉化;從示范型教學向應用型教學轉化,將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上來。

2.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是高職教育的根本所在。為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

(1)精講多練,以“一例”精講,然后將知識廣泛遷移。高職課程教學時間較少,為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對于課本中重復或共性的內容要進行整合,對適合學生自學的部分,提出自學提綱,留給學生自學。

(2)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應用中深化認識知識的價值,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

3.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1)采用任務驅動式、行動引領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要“滿堂灌”,要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自學的空間。如組織課堂討論或在講授中穿插討論,習題課請學生上講臺示范,舉辦綠色化學演講賽、有機化學知識競賽,組織學生下廠參觀學習等,都可以激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積極推進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方面,采用PPT教學軟件。由于有機物分子結構復雜,如果將大量的分子式都在課上去畫,勢必花費很多時間,而如果采用課件,課前把那些分子式用chemdraw畫好,就能節約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再配上一些漂亮的影音,就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平臺。如建設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程,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網絡課程、網絡課件、參考文獻等教學資料上網開放,方便學生隨時查閱;將講課例題、實驗題目、復習思考題做成題庫課件,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

(3)改革傳統考試方式。考試對學生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要強調以能力為中心,就必須改革傳統的考試、考核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可采取口試、答辯、現場實驗操作測試等方式,注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機化學課程的考試、考核成績原則上由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考核兩部分組成。筆者經多次實踐發現,在實踐教學中,采取學生做完實驗,當場對其進行提問考核的方式,學生將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及其運用。

三、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驗教學

實訓實習教學在高職教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它與理論教學的比例總體上接近1:1。教師要做好有機化學課的實踐實驗教學工作,首先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驗操作技能為宗旨,改革實驗實踐教學的內容,使實踐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培養學生技能的需要;其次,要把實踐教學作為一門重點課程建設,而不是只當成一個附屬于理論課的實驗。因此,教師要詳細制訂實踐實驗教學大綱和計劃,以及在學生實驗實踐技能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考核方法,特別是重視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指導,以及實驗過程中突發事件的處理。在實驗內容編排設計中,精選出操作性較強的實驗集中進行實驗操作實現訓練,使學生的基本操作規范化;減少部分驗證性實驗,更新實驗內容,增加應用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形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實驗教學模式;貫穿“節能減排”思想于實驗教學中,注意溶劑的回收利用和產品的二次利用等,不亂丟廢棄物;讓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階段性理論教學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參觀學習,結合生產實際,理解、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應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參與實踐的意識。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的過程、方法和步驟,加強對實驗實踐教學的考核,并使之系統化、規范化,以及考核學生的實驗教師要操作是否正確,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總之,教師要加強高職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就要更新觀念,構建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高度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培養,加速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唐星華.有機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4,(1).

篇(6)

在新課改教學的今天,每位教育者都在想如何來提高自己的教學,使學生學的容易、輕松,掌握的更全面,使自己也不用那么的累。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低效的教學,是每個教育者不想出現的。那么怎么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呢?通過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課堂的時間,我覺得應該掌握這些策略,從這些方面來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要從觀念入手

1.勇于挑戰傳統的“好課觀”

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里,經常聽到類似“某某老師的課上的真好,一課堂下來沒有半句多余的話,沒有一分鐘的空白,講完剛好下課,知識很豐富”這樣的評論,教師們便都以這樣的好課觀為標準去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新課程培訓和學習,可以很顯然,傳統的教會學會的課堂教學觀念已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機械的被動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今天什么樣的課才算是好課?筆者非常認同曾在一位教師博客上看到的好課觀。

第一,課堂要有“三聲”──笑聲、贊美聲和驚訝聲。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快樂中學習,學習更主動,接受知識更快。有笑聲的課堂教學,教學效率會更高;用激勵贊美聲來促使師生進入教學的興奮狀態。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驚奇感,引發學生的驚訝聲,引導學生的探索精神,啟迪學生創新意識。

第二,課堂要做到“三實”──真實、樸實和扎實。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信息源的真實、教學過程的真實、檢測考評的真實;真實地了解班情、學情,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真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教學的樸實,能體現教學的規律和教學的真實;能被廣大師生接受,能體現教學的實效。要有知識技能學習的扎實,更要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的扎實。扎實課堂教學,必能真正獲得教學的實效。

筆者認為,課堂還要體現“三度”──學生的參與度、師生的共鳴度和學生能力的形成度。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實踐表明學生的參與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智慧和真情實感,激發學生情感和心智,引起共鳴。教學中,教師要能緊扣知識點、抓住重點、展示亮點,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訓練有機轉換成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

2.尊重學生成長特點

新課改倡導了三大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確非常好,對于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培養非常有效,但是這都是有別于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學生從初中到高中,在學習知識、技能與學習方法、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手把手地教逐步過渡到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學,尊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要從課堂提問入手

1.控制問題數量,提高問題質量

沒有質量的數量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對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或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盡量少提問或不提問。能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要貪多,在問題的質量上下功夫,努力用二、三個能體現目標、突出重點的問題,解決一節課的核心任務。

2.控制問題難度,注意問題坡度

所提的問題,不宜太易或太難。太易,失去提問的價值;太難,則喪失解決問題的信心。俗話說:問要問在點上。這個點,就是學生的思維由“未知區”向“最近發展區”的轉化點,也就是知識的增長點。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問題要有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的思維由“問題――問題的解決――新問題的產生”層層遞進,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問題串,解決起來自然容易許多。

3.掌握提問技術,優化提問方式

(1)提問要注意態度、語氣,要充滿信任感,要有鼓勵和期待。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對他們的關注、信任和愛,而不是有意難為他們,這樣,學生才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

(2)能容忍學生的錯誤和不同的觀點。不能以自己預先設計好的答案來要求學生的回答,要在辨析學生答案正確性的同時,迅速整合其中的有益信息,相應調整自己的預先答案。

(3)及時評價,客觀公正。正確的回答,及時肯定、表揚,并指出回答的關鍵點;如果回答失誤,通過分析和遞進提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樹立學生的信心,保護他們的積極性。

4.學會自主提問,學會相互傾聽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在教學中把課堂上的問題下放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見解,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提問”“傾聽”及對問題的回應中,提高自己觀察現象、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7)

一、正確處理好傳統知識和新知識、傳統教學方法和新興教學方法的關系

傳統知識和新知識、傳統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學方法和新教學方法之間,應當是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自國家教委修改統計學教學大綱之后,對原來的統計學教學內容進行了很大調整,增添了數理統計的內容,加強了計算機在統計學中的應用。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教師來講應當怎樣處理好傳統知識和新知識、傳統方法和新興方法之間的關系呢?首先,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傳統并不等于過時;其次,應當正確地將新知識、新方法融入到傳統中去,使原有知識和方法得到繼承、更新和發展。比如,統計學中非常傳統和經典的相關與回歸分析。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傳授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應當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運用相應的計算機軟件對具體問題進行相關回歸分析,具體可以體現在:相關回歸分析、相關回歸模型建立、模型檢驗、參數檢驗、方差分析以及回歸預測等,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既掌握了該部分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將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統計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其理論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它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科研活動,比如將教師的一部分科研工作讓學生配合完成,讓他們學會收集數據、結合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進行數據分析和理論研究、撰寫分析報告和研究論文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統計學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協調,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

當前,統計教學的實踐環節訓練普遍較少,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太理想。而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性質的科學,其應用性非常強,我們不希望學生只會做書上的習題,只知道書上的案例分析,而不會做社會調查,不會進行實際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比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實踐調查、數據收集等活動,同時,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學生通過實際調查分析才能完成的作業。如關于統計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章的作業,如果教師布置書上的作業,太簡單、缺乏挑戰性。但如果我們讓學生先通過自己在實際中對某個現象進行觀察、設計調查方案和收集數據,然后運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整理、分組,編制頻數分布數列,繪制統計圖表,并做分析研究,這樣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使得學生通過實踐環節將所學的統計調查方法和整理技術等理論知識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同時還可以避免學生之間相互抄作業的現象。

四、信息技術與統計學教學方法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統計學課程學習過程的整合是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之中,使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實現統計學學科內容的有效學習。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實現知識的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體

轉貼于

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

第一,結合多媒體,進行綜合體驗式課堂教學。制作統計學教學課件,運用網絡,達到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由于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的密切聯系,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顯得更重要、更必要。在各章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講解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同時也要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制作課件,這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氣氛,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程度;更能使學生明白相應知識和方法與計算機的密切聯系。比如,在統計數據的整理這一節,在介紹相關知識點的同時,我們可以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學會如何通過計算機軟件來完成復雜數據的整理與圖形顯示。

第二,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課后網絡交互式輔導。設立一些適合由特定的學生對象來解決的問題,通過網絡向學生,要求學生解答。與此同時,提供大量的、與問題相關的信息資源供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查閱。

五、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由于統計學中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公式特別多,在教學中,如果我們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死板,采用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上課講話、打瞌睡的現象就很難避免。出現這種現象,有的教師又往往把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其實,問題的關鍵還出在教師身上。因為我們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思維,不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我們教學觀念落后,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為此,我們應當提倡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統計學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尤其要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動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倡討論式、研究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六、改革現有的考核和成績評定

目前,統計學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內容缺乏創新。最顯著的特點是,重結果,不重過程。在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評定上,期末的卷面考試成績仍然占了絕大比重,平時成績一般占10%~30%,而且期末考卷的內容也源于學生手中的教材,從而引導學生死讀書本。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課程考試分數定優劣,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為此,有必要改革當前的成績評定方法,在學生成績評定中,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可以將其提高到50%~60%,這其中包括:平時作業、平時社會實踐、平時上機操作、撰寫的統計研究論文或分析報告、參與科研的數量和質量等。在期末,根據該學科教學大綱的要求,舉行統一考試,其比重大致占40%~50%。通過這樣的考核辦法,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統計實踐、統計研究方面的訓練,這對學生的素質培養非常有利,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提高統計學教師的整體素質

21世紀的統計學教學給統計學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統計學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統計理論、經濟理論基礎,而且還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統計學教學任務。為此,針對當前統計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可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統計學教師進行業務本文由收集整理再培訓,鼓勵和支持統計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深造,并為教師接觸社會實踐創造有利條件,為他們從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還要注意吸收高學歷、高學位的統計人才加入統計學教師隊伍中來。

篇(8)

1更新教育觀念把握高職教育發展機遇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為進一步推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和任務。它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職業教育政策的重大突破,促使我國職業教育迎來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就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而言,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一是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建立和完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二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切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不斷提升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三是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實施工學合作的培養模式和半工半讀制度應成為今后職教改革的方向之一。四是充分利用城市和東部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進一步推進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職業院校的聯合招生、合作辦學。

2深化教學改革彰顯高職教育特色

2.1明確培養目標找準辦學定位

應圍繞高技能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繼續推動人才培養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化,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使培養的高職人才以較強的實踐能力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較寬的知識面和較深厚的基礎理論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充分體現高職人才層次的高級性、知識能力的職業性、人才類型的技術性、服務面向的基層性、培養手段的多樣性、培養理念的終身性目的標定位和直接對應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定位,多形式產學結合的模式定位。

2.2深化教學改革突出培養特色

2.2.1把握教改原則與方向教學改革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相對適應性原則,即要滿足現實培養人才的要求。二是動態發展性原則,即要跟上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要求的變化。所謂教改方向,即要克服六種不良傾向: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重理論輕應用;在各門課程與教育目標的聯系上,重理論體系完整而輕各門課程之間的整合與滲透;在能力培養上,重專業能力而輕綜合能力;在師生關系上,重教師主導而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共性與個性關系上,重學生整體而輕學生個性培養;在課程模式上,缺乏依據市場需要進行課程開發的探索創新精神;在教學改革的導向與策略上,應從改革課程人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為宗旨,強調實際能力;要充分依靠和相信企業,在確定培養目標、制定能力標準及考核評價等各個環節,要發揮企業的作用;課程改革與實施要以科學理論作指導,重視科學調研與論證工作;在課程開發上,要博采眾長;在課程結構上,應研究和使用課程模塊化教學,以增強專業的適應性、靈活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課程與教材編寫應聘請企業專家、課程論專家、教學專家參與。

2.2.2革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專業設置要以職業崗位分析為前提,緊貼市場需求。二是課程內容要以必需的理論和技術為核心,能夠使學生掌握必需的理論基礎和應用能力。三是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應占有較大比重。四是課程結構設計應注重專(職)業理論教學。五是要重視產學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擴大訂單式培養。總之,要探索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行“短期實踐教學與中長期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及“組織程序化、系列化;實習內容系統化、規范化;實習要求目標化、嚴格化”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保證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交叉循環。

2.2.3優化人才培養計劃一是明確指導思想。即以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術應用、管理與服務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為宗旨;以實際工作崗位(群)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確定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以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在加強學生職業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術應用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計劃。培養計劃必須體現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要求,培養目標與規格必須以不同職業崗位(群)的具體需要來確定。充分借鑒國內的成功經驗,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以實質性、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制訂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三是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重點抓好三個部分的課程開發:①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等。一般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類。②專業素質。包括職業崗位所必需的理論素質。其中,基礎理論強調針對性、實用性。應打破學科體系,以夠用為度,突出“精要”,講清概念,啟迪思路;專業理論精煉、實用,為學生打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體現職業特色的專業技術課及實踐教學應占總學時的50%以上,使學生通過“做中學”,重點加強創造性智力技能培養。③綜合素質。以加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及信息處理能力培養為首要目標,適應科技發展綜合化趨勢,加強相關學科課程的綜合化,培養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素質教育需要,加強學生職業道德修養和品格、情感、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四是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教學計劃要反映課程改革成果,

篇(9)

一、興趣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對化學教學也提出了響應的要求,教學時需要先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某一課程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投入進去,積極性也會隨之高漲起來。比如說,教師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實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元素化合物”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背默比賽。作為一名化學教師,需要時刻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以興趣為基礎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學會學習,幫助他們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都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開展高效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在合作中進行分享、交流,讓不同的學生貢獻各自的經驗,將他們各自優勢發揮出來,以便為他們都能夠完成一些更為復雜的任務奠定好基礎。

二、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合作

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也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對于鍛煉學生知識的使用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指引學生就特定的學習任務進行相互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積極配合與協作的過程中,既能夠保障任務順利完成,也能使得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對相關化學問題的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創設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去思考、辯論,這樣的教學也是能夠促進學生之間良好的交流與合作的。學生都能夠在交流探究當中激發出思維火花,同時其他的學生也能夠從其他學生的思維中受到啟發,感受看問題的不同視角與方法。這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例如,在探究“氯水的漂白性質”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簡單的演示實驗:在含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氯水,這個時候紅色會慢慢褪去。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紅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來驗證褪色是由一些微粒引起的,又是哪種微粒呢?問題一出,學生開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他們爭論的著眼點集中在了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氯水中存在著的微粒分別和酚酞以及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次氯酸的漂白性引發了其褪色;也有可能是發生了中和反應,使得溶液的PH值小于8,進而也出現了褪色的現象。學生也都能夠在積極的交流與合作中既能很好地實現彼此觀點的交換,也對這部分知識點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這一節課堂教學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主要指的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依據自身的學習條件,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根據自身的狀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這一過程表現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參與性以及創造性,通過自主學習,學生逐漸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化學教學當中,教師需要轉變學生不好的學習方式,積極地為學生提供一些好的有效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正確處理好“教”和“學”的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時刻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留出足夠多的思考和探究知識的機會,將學生的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效率。

例如,在探究“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用多媒體課件將鈉、鋁、鐵等金屬物以及金屬化合物的知識展示出來,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幾種金屬物質所具備的物理性質,指導他們自己設計相關的實驗方案;然后再進行實驗驗證,讓學生都能夠在實驗的基礎上有效地了解這些金屬和水、氧氣與酸之間的化學反應;最后,教師再提議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歸納和總結。在各個環節都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將他們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既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相關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逐漸在教育領域廣泛使用開來,為此將多媒體課件與化學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緊跟時展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讓信息為化學的“教”與“學”服務。結合多媒體課件自身獨有的動靜結合的特點,來為學生創設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展示都能為學生帶來強烈的刺激,有助于學生邊看邊思考。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還能夠把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生動化,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氛圍中去感受這些化學知識,為促使學生理解、掌握這些化學知識而服務。此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還能夠讓化學課堂教學變枯燥為生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與興趣,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做好了鋪墊。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為教育界帶來了一些新的改變,也為高中化學課堂帶來了一些新的活力,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化學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就要積極地應對這些挑戰,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一些好的教學策略,不斷地吸收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及時地對教學行為進行有效的思考和總結,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從而讓教與學都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使我們的化學課堂教學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土根、徐桂英、蔣秀芳.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1(33).

[2]余海彬.優化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09(30):155-156.

篇(10)

在多年的農村化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村化學教學的特點,以及農村學生學習化學的狀況,我對這些方面作了思考。

(一)教師方面

1.教師所學的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教師是一種有專門的理論知識作依據,有專門的技能作保證的職業。教師作為教學專業人員,都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都必須經過職前培養、在職鍛煉和職后培訓才能逐漸走向成熟。此外還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法、教育技能、技巧等。大多數教師只重前者而不重后者。所以,教師一般只需要傳授化學知識,這些知識只是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一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所用到的知識更具體、更深入,一些教師就含糊地把這些內容放過去了。

2.教學方法沒能跟上課改的步伐。雖然現在已經普及使用新教材,但農村化學教師大都是“穿新鞋,走舊路”。農村化學教師的教學觀念常與實際教學行為脫節。教師也有機會參加一些教研、新課程培訓等活動,在口頭上也能談幾句如主導與主體、教會做人、教會學習、培養創新精神等,但一到課堂上卻是另一番模樣,還是應試那一套:上課時,一本課本、一支粉筆,老師講,學生聽,課后寫作業。

3.實驗教學有待加強。農村學校的化學儀器、藥品、化學實驗室都達標了,但是一些教師觀念很落后,總是認為做不做實驗,教學效果差不多一樣,有的干脆就做“黑板實驗”,在黑板上畫幾個草圖,講解兩下就完事了,學生沒有親自做過實驗,只知道死記硬背實驗現象,對實驗的目的、實驗的探究思路一無所知,所以學生在探究方面的能力普遍較差,也漸而失去了對化學這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方面

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看,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學習態度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跳出農村、走向城市是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部分學生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他們認為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考上大學,在城市找到工作,享受優越于農村的生活。甚至有些學生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高中上完,年齡也差不多夠了。

2.家庭教育的影響。當前,農村中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于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而對學生提出考大學,特別是考好一點的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家庭松、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三)所教班級學生的原來狀況

我班是一個理化班,學生都是自費來上高中的,本來的基礎就不算好,還選擇了所有學科類別中最難的組合。班級剛組成時的情況不容樂觀。

1.聽信“成熟”的建議而選擇理化。有些學生聽家里的家長或有些親戚朋友的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有些自認為有信心去努力一下的學生就來了,可是當初連普通高中都不能考上的學生又有多大的能力?

2.回避“小高考”中最難的學科。分班初,剛上了半天課后,有6名學生從另一個班集體調班來到我班,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聽到了一些老師的“勸告”,以后學業水平測試時,以他們的能力,理化肯定過不了關,不如就學理化,那樣就不用怕小高考了。理化無論考C或是D都不影響他們的目標――通過小高考,有學上就行。

于是,大多學生在上課時積極性不高,滿足于老師不找我就行,他講他的,我的。他們已失去了對化學的興趣,也不知怎樣才能學好化學。

二、采取合作學習法改革農村高中化學教學

(一)合作學習的準備

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式學習,通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教師編排座位時一般會將不同性別、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的學生穿插安排,因此可從同桌2人或前后桌4人合作開始組建小組,既符合學生合作初期的實際,又方便課堂組織。學生應明確合作過程必須遵守的規則,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采取輪換制,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報告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做。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工作,記錄員負責合作過程的記錄工作,資料員負責學習資料的收集工作,報告員負責寫學習報告,代表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匯報。每人必須承擔特定任務,為組內的每一個同學負責,實現全體組員的共同發展。

2.嚴格要求合作紀律。新課程理念提倡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并不意味著對紀律要求的放松,而是對紀律的更高要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既要明白教師的要求,又要動手動口參與活動,還要靜下心來聽取他人意見,動靜結合。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適時調控課堂,力爭做到張弛有度,保證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

(二)合作學習的意義

合作學習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合作學習是培養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會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每個學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積極主動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又融入小組的整體工作,支持他人,協同完成任務。這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對同一個目標,大家齊心協力,以積極的態度共同參與,達到共同提高。

2.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是人一生賴以生存的能力,這是學生的寶貴財富,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通過與他人交流思想,加強與他人的聯系與合作,從而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3.合作學習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學生聽著乏味。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更多的交流與評價,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4.合作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多方面進行參與,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新知識新思想的構建者和創造者,是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貢獻者和分享者,能充分體驗學習的愉悅,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產生了學習的動力,把以往那種“要我學”的課堂模式,變成現在“我要學”或“我想學”的模式。

5.合作學習有助于教師的提高。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甚至是學習者。在群體討論集思廣益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時常迸發出的獨到見解,對教師來說,又何嘗不是財富?

三、成功案例

同樣一群學生,在“小高考”結束后,適逢有機化學開始教學,大家的基礎都是零,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一個難逢的好機會,于是我在班上開始嘗試使用合作學習的模式(靈感來自于杜郎口中學),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喜悅:學生通過組內討論,到黑板上板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講解,組內同學再補充……只要我再提幾個問題引導一下,學生就能基本上完成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原本從不主動回答老師提問的一個班級,有了質的改變。課堂練習竟比以前提前半天交到我手中,學生笑了,我也笑了……

教無定法,積極開動腦筋,教師牢牢把握新課改的目標,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才是教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吳艷芳.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分析.新形勢下農村中學班主任工作藝術研究.

上一篇: 臨床醫學實習個人總結 下一篇: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在线99 | 中国日本亚洲综合久久久 |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不卡片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