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09 12:35: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理念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理念論文

篇(1)

長期以來,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和向新經濟時代邁進的時候,這些理念已顯得滯后并嚴重制約著高等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經濟時代的挑戰。

一、高校教育價值理念的創新

首先,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價值理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那種僅僅將高等教育視為消費業、純社會公益業、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我國當前社會變革與發展要求的,同時,對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也是有無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的發展決定高校教育的發展,高校教育必須反映和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從這一點上來說,在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和新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過自身的知識與智力優勢,發揮其在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無論接受高校教育者還是社會都是受益者,都能從高校教育中獲得一定甚至可觀的經濟收益。尤其是對個人而言,其收益率不僅大于社會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類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這樣,當高校教育尚屬于稀缺資源還不能滿足所有人需要的情況下,適當運用經濟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費用,用來補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資源,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發展,也是符合社會公平原則的。因此,堅持傳統的高校教育價值理念,不僅與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相違背,而且對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堅持高校教育是一種產業的觀點,并不是說高校教育與其他社會產業一樣,它是一種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知識產業。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高校教育具有產業性和生產性,高校教育能夠直接和間接地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是不爭的事實。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和新經濟時代即將到來之際,高校教育的經濟價值得以充分彰顯,高校教育的經濟功能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是應當承認的也是合乎規律的現象。但是,這些尚不足以使我們確立高校教育是一種產業的理念,因為要說高校教育是一種產業,它必須符合產業的一般特性。它必須能夠不僅間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即符合投入與產出的原則,不僅使受教育者和廣大社會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舉辦者獲得一定的利潤。不過,高等學校不是也不能夠成為企業,高等學校的舉辦者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高校教育或高等學校不能完全按經濟或企業的模式運作,而應主要遵循培養人的教育規律。所以,高校教育的產業性或生產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們不能一般地認為高校教育是產業或簡單地說高校教育產業化,而應當堅持高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的觀點。

二、高校教育發展理念的創新

受經濟發展水平、計劃經濟體制與高校教育規模等的直接制約,精英教育和單一模式的發展理念主導著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這是與新經濟發展的要求很不相適應的。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確立大眾化和多樣化的高校教育發展觀是我國高校教育迎接新經濟挑戰的客觀要求。

我國實現高校教育大眾化必須突破保守的高校教育發展理念,應當充分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對高校教育發展的緊迫性,要求把高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首先要把實現高校教育大眾化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其次在經費上給予充分的保證,為高校教育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物力與財力上的支持。再次,改革制約高校教育發展的各種制度,特別是那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已經明顯不適應高校教育大眾化的舊制度。

高校教育的大眾化決不是規模上的簡單擴大,在確立高校教育大眾化理念的同時,必須具有高等教育多樣化的理念。高校教育的多樣化內涵豐富,包括高校教育目標上多樣化,即培養適應社會和個人需求的各級各類人才;舉辦主體的多元化,即完全打破政府包攬舉辦高校教育的局面,使集體(包括各類社會組織、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能成為高等學校的舉辦者,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投資渠道的多樣化,即鼓勵不同主體以各種形式或途徑在財力與物力上支持高校教育的發展;發展形式上的多樣化,即不能追求高等學校的單一化,鼓勵舉辦形式或模式的多樣化,支持以各種形式和途徑接受高校教育;結構上的多樣化,即在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布局結構等方面體現的多樣化;高校教育評估標準上的多樣化,要求決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價不同的高等學校與所有的受教育者的質量。

三、高校教育時空理念的創新

在傳統的高校教育時空觀里,高校教育是一次性的和有一定地理(校園)限制的,也就是說,高校教育是指在高等學校里進行的有一定修業年限的教育。這種教育看重的是在高等學校度過的學歷。隨著知識更新率的加快、電子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這種理念正逐步落后于時代,更不適應于即將到來的新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的終身化、信息化正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適應這一發展潮流,傳統的高校教育時空觀必須轉變,確立高校教育終身化和信息化的新理念。

關于高校教育終身化,在我國雖然早有人倡導,但至今基本上還流于口號,尚未深入人心而為人們真正重視和實際接受。就高等學校來說,對于開展回歸教育和知識更新性質的教育觀念模糊,廣泛開展的所謂的繼續教育名不副實,實際上是第二條進行高等學歷教育的途徑,最多是與普通高校教育并行的學歷教育,目的是滿足沒有高校教育學歷的成人的需求。要確立高校教育終身化的觀念,首先在社會上改變只看學歷不重視知識和能力的現狀,形成一種人人尊重知識而不是尊重文憑、尊重人才而不是尊重學位的新風尚。

其次,取消學歷終身制,實行學歷再認制度,對獲得學歷一定年限(假如10年)者,必須有一定的繼續教育年限和必修的課程記錄或有相關的成果等,否則,取消學歷或在職業變動、晉級晉職時原有學歷不予認可等。

再次,高校教育機構要為接受繼續教育者提供機會,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繼續教育,使當今的繼續教育名副其實。這樣才能使社會成為學習的社會,才能加快新經濟時代的到來。

關于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隨著近幾年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正逐步顯現出來,但是,這一趨勢并沒有引起高校教育界的普遍重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在我國還沒有廣泛確立。不少高等學校信息技術手段欠缺,還有些高等學校雖然有不少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但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仍占主流甚至在一些高等學校里一統天下。要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必須具備必要的信息技術設備,實現教學手段的信息化;普及信息技術知識,使師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技能,實現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信息化;選擇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要是網絡)所提供的信息,作為教學或學習的內容,并納入常規課程,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就是高等學校的虛擬化,這就是正在崛起的網上大學或虛擬大學等。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在日益顯露。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新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的特點,因此,加速高校教育信息化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新經濟挑戰的必然選擇四、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創新我國傳統的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內容有三個要點:一是主張同一模式,即通過相同的方法、內容、要求培養同一類型的人才,忽視甚至輕視個性的培養;二是注重專才培養,即過于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培養目標比較狹窄,重視一技之長、專業對口,不重視全人的養成;三是強調繼承性教育,即突出對前人知識的傳承,忽視創造性的培養。顯然,傳統高校教育人才理念與新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完全背離的。

一般而言,高校教育個性化觀念有兩個層面,首先是宏觀意義上的個性化,包括一個國家高校教育的民族性、一所高等學校的辦學特色等;其次是微觀意義上的,即關于教育對象的個性問題,具體是指發現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培養和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從人才觀或培養目標的角度來探討的高校教育個性化,就要針對教育對象或學生的個性。這種意義上的高校教育個性化的內涵是,在全面的普通教育基礎上,實施專業教育;教育要有助于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全面發展教育觀在高校教育中的具體表述。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建立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高校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但是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涵是使每一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不是使所有人都達到同樣的發展程度成為同一種模式的人,也不是使每一個人的天賦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沒有個性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我們倡導的高等教育個性化,就是要使學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接受專業教育,使其成為全面發展并具有個性的專業人才。

創造性是新經濟時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當今知識總量快速增長,更新率加快,傳統的傳承性和注重現有知識、技能掌握的教育觀已無法適應新的需要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學校里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沒有學會學習和培養創造的能力,那么他們就不可能在新經濟社會里有所作為。創造性不僅是我國傳統高校教育所缺少的,也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畢業生所欠缺的。我國的大學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是西方大學畢業生所比不了的,但是,大學畢業生在創造性和動手能力方面,我國卻遠不及西方,這是公認的事實。這不是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天生如此,而是我們的高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缺乏創造性所致。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要求,就必須首先在理念上確立高校教育要有創造性的新觀念。提倡創造性的高校教育,就是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新和創業能力作為高等學校的基本目標。二是學業與創業的關系。創業是創造性的具體化,是創造能力的體現。總之,創造性教育應當成為21世紀或新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的特色,當然,筆者主張用創造性教育改造傳統的高校教育并不是要徹底否定傳統的高校教育,而是對傳統的高校教育進行揚棄,使之成為適應新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的高校教育。

五、高校教育辦學理念的創新

新經濟是開放性的經濟,經濟全球化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傳統的高校教育基本上是比較封閉的。高校教育觀念的落后保守是傳統高校教育封閉性的主要方面之一,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校教育或高等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不夠緊密,高校教育處于社會的邊緣,高等學校被稱為“象牙之塔”;二是國與國之間的高校教育缺乏必要的交流、通融或交流、通融不夠、不充分;三是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知識與國際眼光,這顯然是不適合新經濟社會的要求的。確立高校教育社會化和國際化的理念,是高校教育迎接新經濟挑戰的必然選擇。

篇(2)

一、國外舞蹈教育與我國舞蹈教育的對比

21世紀的國際競爭無疑首先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人才的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基于這一戰略意義上的考慮,美國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這四門藝術教育的全國性組織,在聯邦政府的直接干預下,早在1994年就制定出版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該《標準》有一個副標題,意指每一個年輕的美國人在藝術中應該知道和能夠做什么。這種全新的“素質教育”思路是對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叛逆,它規定藝術等同于數理化等核心學科,這顯然是以全球宏觀的文化視角來關注人的教育和人的發展,也符合人類渴望心靈感知和審美體驗的本性。《標準》強調藝術教育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所有學生,不論其背景、天賦,即便殘疾,都有權享受藝術教育及其提供的豐富內容。

反觀我們的藝術教育,不能說毫無作為,但是我們也深知“缺乏基本的藝術常識和技能的教育絕不能稱為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讓我們無奈的是至今還沒有一套科學而又便于操作的藝術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我們有不少舞蹈藝術專科學校,選拔人材基本上仍源于教師的伯樂相馬,如體型“三長一小”適合跳舞,給他們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和入正規的藝術大學學習,以求將來技驚四座,拿個大獎什么的,徒喜師榮。這樣的學生除了所學專業學科的知識、技能,旁的學科的知識、技能則很貧乏。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卻被這樣偏科的教育體系剝奪了對藝術教育的渴望和權利。有些酷愛藝術的學生,甚至會被只注重高考升學率的老師要求暫時把提琴或舞鞋放下,去應試。撞過終點的幸運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補續藝術教育這一課。然而,大多數的落選者面臨生存為第一需要時,恐怕也沒心思再去接受藝術教育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素質教育真的還沒有起步。美國人的《標準》是著眼于保證下一代在與世界對話時仍能處于不敗之地。這一次,他們在智力思維和藝術教育實踐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也應考慮制定一套符合國情的素質教育大綱,以切實提高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育理念的轉變至關重要

校園舞蹈教育應定位在面向校園、面向文化階層,不斷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十分必要。在多年的表演和教學中筆者認為以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

1.要相信所有的學生是能夠教育好的。

傳統觀念認為,一個人的舞蹈才能是要有天賦的,舞蹈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專業,而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教師對學生有了正確的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師如果認為某學生好,那么在他的影響下,這個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好;反之,如果教師認為根本不行,那么這個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差。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諾在美國3000多所學校進行實驗:有20%的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參加測試,用他的教學方法后,其中70%的學生的成績得到了提高。這說明學生的潛力是比較大的。能否開發潛力,關鍵在于教師教的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調動學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進行教學。

2.要承認學生是學習舞蹈的主體。

通過對舞蹈參與主體在舞蹈方面是否有主觀能動性的微觀分析,發現學生能否學習好舞蹈,與他的主觀能動性有直接的關系。

學生學習的時候是有選擇性的。有興趣的,他就接受;反之就不接受。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重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望進行培養和激發。興趣是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興趣也是一個人終生追求事業成功的內在動力。使用精彩、新穎而富有啟發性的導語,能體現教學的難點與重點,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講課伊始,教師巧設一個引人人勝的藝術導語,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啟發引導學生思維,以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喚起學生對知識技能探求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此時,才是數字的良機,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是實現整體藝術效應的關鍵一步。

3.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

教師對“差”的學生要寬容。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每個學生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學生的成長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長。要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這樣孩子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接著會追求下一個成功。這種成功感對每一個人終身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4.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

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舞蹈教育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舞蹈學習到了關鍵時刻,不是比技術,而是比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有時起決定作用,像冰上舞蹈家申雪、趙宏博,他們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能達到技術和藝術的完美表現;但有時心理素質較差,就屢有小的失誤,最終與冠軍無緣。所以,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舞蹈的基礎教育中應當作為非常重要的任務來抓。很多學校在心理素質方面開了課,有心理咨詢輔導,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要把德育,也就是把教育學生做人放在首要位置。

克服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學校要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將“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的要求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一個人在知識上的缺陷,不至于影響他的一生,而在做人方面的缺陷則會影響他一輩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斷發展的,應增加新的內容,讓學生進入社會以后,能很快適應這個社會。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規范,長大以后,要誠實守信,有職業道德,對他人有愛心,能與他人建立溝通與合作。

6.要重視讓學生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信息技術發展非常快,它將對學校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未來的文盲,是不會運用現代技術的人”,網上教學、網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網上視頻及面對面的溝通,這些都會為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舞蹈藝術向我們走來

素質教育有點像體育的全能比賽,我們可能會在某個單項上保持優勢,但總成績卻可能被遠遠甩在后頭。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做事太不認真了,干什么事好象一掛招牌就成功了。

篇(3)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內容構建

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部分)中,課程目標領域是:①教育的信念與責任;②教育的知識與能力;③教育實踐與體驗。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基本內容為:①專業理念與師德;②專業知識;③專業能力。這兩個標準,構成小學教師職前職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信念)與師德(責任)部分;二是專業知識與能力部分;三是實踐與體驗部分。在此重點論述知識與能力部分的構建:如前所述,教師職業“需要教師通過嚴格的和持續的學習獲得和保持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就小學教師而言,作為專業化的職業教育,有關小學教師的應有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組成內容的確定,只能是遵循《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部分),本著“學會工作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理念,依據小學教育的真實工作過程———包括教學工作、德育工作、課外活動、教研活動及教師成長等方面的工作(成長)過程(行動領域),在課程內容上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小學教育知識篇”和“小學教師技能篇”的兩大組合(知識與技能)模塊(學習領域),正是進行教師教育的課程與配套教材建設的創新嘗試。

1“.小學教育知識篇”(專業知識)包括:教育與教育學,小學教育,小學生、小學教師的相關專門知識(按照兩個標準的相關條文有序構建,并以主題案例及知識話題引導知識學習)。

2“.小學教師技能篇”(專門技能)包括:教師成長、教學工作、德育工作、課外活動、教育研究的相關職業技能(按照兩個標準的相關條文有序構建,并以真實工作案例及行動體驗引導技能實操)。作為配套教材建設,首先應當革新“教材觀”,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不再“為教而編”,而是“為學而編”,變教材為學材,即有助于變教而學,為學而行。因此,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在總體上既要體現小學教育、小學教師的特色,在具體部分又要體現工作過程的“行動領域”與教學過程的“學習領域”對應關系。最重要的是,更期望通過執教者創造性的組織教學,變“教教材”為“用教材”,變“知識灌輸”為“行動體驗”,創建職業化的“自主、行動、合作”的教學文化。

三、基于行動導向的技能實訓

小學教育永遠是實踐第一的活動。在職業教育理念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識量更為重要。因此,無論是職前教育還是職后培訓,有關小學教師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而與小學教育相關的知識通過引導自主性或探究性學習理解和掌握。我們既不能單方面談論課程的內容構建,也不能離開課程的內容構建單方面談論教學方法。基于工作過程的內容構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這是教師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和教學設計必須同時考慮的。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師職業技能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它是基于工作過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但同樣也是適用小學教師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因為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涵就是指教師不再按照傳統的學科體系來傳授教學內容,而是按照職業工作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學習形式組織教學,并強調學習過程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特別是“以學生為中心”、“合作與交流”完全就是小學教師實際工作要求的預演。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更是任何職業教育所必需的。

2.微格教學法原作為教師教學技能專用的教學法,實際就是與具體組成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擬教學法”在內涵上一致的教學法。現可更大范圍用于教師系列職業技能的實訓。

篇(4)

2.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學生的發展進步為目的。強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充分發展,最終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以學生整體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讓所有學生得到發展。現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體現在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上。以學生整體為本就是以實現所有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導向。

4.以學生主動性為本。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在自身發展和成長過程中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獲得主動發展。

5.以學生持續發展為本。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適應性發展、潛能性發展、連續性發展和協調性發展的統一。

二、樹立“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調動。教育教學活動要真正獲得實效,必須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設有利于改變學生作為客體對待、處于被支配地位的狀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是關鍵,占主導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師要采取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教育方式,以學生易于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動形式,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3.有利于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優化知識結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4.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樹立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人才質量觀,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作為教育活動的中心。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實現途徑

1.樹立科學的人才質量觀。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質量觀和人才觀至關重要。科學的人才質量觀體現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高,強調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質量觀。要實現這種新型的人才質量觀,就需要有現代教育觀念作為支撐,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著力點,把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也就是“學生”放在一切培養教育活動的中心,將“以學生為本”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為指導,科學確定學生培養目標。

2.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就要建立師生之間平等互動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知識的唯一權威,而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處于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開展PBL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發現和創新,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啟發,實現教學相長。同時制定符合學生全面發展要求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方式,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能力鍛煉,無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都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3.強化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在管理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夠體現學生利益,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學管理方面,教學制度要有靈活性,為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構建知識結構、發展個性提供必要空間。使學生有發表意見和建議的渠道,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監督、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在學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關愛學生,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保障學生的合理訴求,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使每一名學生享有平等機會和資源,對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和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

篇(5)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最早是在美國工程院院士EdwardCrawley教授的倡導下,由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國際知名大學合作開發的新型教育模型。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的運行、維護和廢棄的全生命周期為載體,建立一體化的相互支撐和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方式深入學習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掌握深厚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能力。CDIO分別代表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它倡導以項目的設計開發全過程為載體,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通過項目的研發過程,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個人項目設計開發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項技能,從而適應現代化開發團隊與開發環境。將CDIO理念引入中藥生物技術的實驗教學工作中,必將提高中藥生物技術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3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中藥生物技術實驗課程改革

3.1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校教師的業務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力的高低,特別是實驗課的教學與理論教學課并不完全一樣,因此,在實驗課教學改革之初,首先需要提高相應教師對CDIO教育理念的理解與領會,通過在職攻讀學位、到CDIO開展較好的高校進修學習,提高實驗課的授課能力,做好由“實驗的指導者”向“科研的引導者”的轉變。

3.2合理安排實驗內容

CDIO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以項目帶教學,對于具體實驗課來說,就是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與手把手指導的模式,使學生成為實驗的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在整個項目實踐過程中掌握各項技能。要求各任課教師結合自身科研實踐,總結科研實踐與實驗教學中所教授實驗的差距,制定符合本科生水平,并且與實際科研生產聯系緊密的項目進行探索性實驗教學設計。要求所設計的實驗包括相關項目的關鍵技術并難度適中,同時還需要對實驗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想,設計引導方向,并以小組為單位指導學生設計、實踐、總結實驗,加強學生科研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同時,要積極開展并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本科生畢業課程設計等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科研問題的能力。

3.3建立有效的考核體系

CDIO教育理念改變了以實驗結果為標準的考核形式,改為綜合性評估。考核指標包括在實驗過程中的參與度、貢獻度、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項內容,全面考察學生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狀態,綜合評價學生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即可以客觀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能夠引導學生加強各項綜合能力的練習,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篇(6)

二、突出“德育重自治”,構建“生本德育”模式

堅持“德育奠基”,重點探索以“自主管理”為重點的生本德育。培養手腦雙全、自立立人的兒童,讓學生擁有“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一是開展“五好”教育活動。各學校多形式開展以“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寫好字、掃好地”為主要內容的“五好”教育活動,提升師生“精氣神”。各學校開發的激情跑操、古詩文韻律操、“無人監考”考試等,使校園煥發生機、課堂充滿活力。二是推進“自主管理”行動。“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各學校成立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在學校教學、管理、德育等各方面推行學生“自主管理”,促進學生“自我成長、自我發展”。三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行知先生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區政府與中國青基會、中國社工教育學會共同成立“廣元市利州區希望社工服務中心”,向全區學校派駐常駐社工,服務師生和家長。實施“新1001夜農村寄宿學生睡前故事干預項目”,舒緩農村低齡住校生夜間因“分離焦慮”和“情感缺失”而致的不安情緒。

三、突出“智育重自學”,打造高質“自主課堂”

堅持“課堂突破”,探索優質高效的“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雞啄米的故事更啟發我們堅持把課堂教學方式變革作為實施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實施改課“三行動”。實施“搬桌子”行動,全區有條件學校全部推行小組合作學習;實施“推門聽課”行動,各學校實行“課前不通知、推門就聽課”,促進教師“真課改”;實施“校長進課堂”行動,校長每周必須聽評課3節以上(全年100節以上)。二是落實課堂“三步曲”。各學校、各學科、各學段遵循“個人自學、小組討論、班級交流”這“三步曲”開展課堂教學,探索建立適宜的課堂教學模式。三是強調前后“三環節”。突出集體備課,發揮集體智慧,強調資源共享;突出前置性學習,強調“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突出課堂展示交流,落實“小先生制”,強調“兵教兵”“兵學兵”。使其“有求學之樂……而無不必要之恐怖與煩惱。”部分學校改革已經初見成果,如嘉陵一中“前置學習、小組過關、班級交流、評價激勵”,三堆初中“學議練思”,七一寶輪小學“三段五環節教學法”等課堂教學模式和流程。

四、突出“行知合一”,提高農村教師專業素質

堅持“研訓引線”,把教師培訓提升貫穿教育教學改革始終。“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為了造就“具有農夫身手、科學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一是實施教師“換腦”行動。先后邀請姚文忠、儲朝暉、湯翠英、劉裕權等中陶會專家來區開展生活教育講座,組織教師赴南京、安徽、貴陽、成都等地參加中陶會、省陶會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參訓教師5000多人次。二是組建核心團隊引領。區教育局、各學校均組建了教育教學改革核心團隊、學科教學改革核心小組,引領和指導教育教學改革。三是引導教師讀書成長。區陶研會牽頭成立利州區星空教師讀書社,共有16所成員學校(絕大部分為農村學校),各學校成立讀書分社。區教育局、陶研會每年寒暑假,均要組織開展“假期教師讀書月”活動和讀書征文比賽,引導教師“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五、突出“生活即教育”,構建行知校園文化

篇(7)

二、終身教育理念下職業教育的管理原則

1.發展性原則

為了適應終身教育理念,職業教育管理工作必須遵循發展性原則,立足于學習者的發展,改變傳統的以就業為指導的管理理念,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職業知識培訓機會,將教育工作覆蓋到學習者的發展全部。職業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考慮到個人、家庭與社會的需要,著重對學習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與擇業指導,并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變動的準備。同時,還要豐富教育目標,職業教育不僅需要提升學習者的專業素養與學習能力,還需要加強對其職業道德、一般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者的“追蹤”,在學習者完成學業后,不能置之不管,還應該對其學習情況展開追蹤調查,如果有必要,可以進行二次培訓。為此,可以對學習者建立起個人學習賬戶,為其終身學習提供更高的要求,這是終身教育理念最為顯著的特征。

2.開放性原則

職業教育管理工作的開放性原則就是管理工作需要加強與其他教育系統和社會子系統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提升教育工作的開放性,這也能夠讓社會其他階層獲取到學習機會,實現教育機構之間的銜接與過渡。首先,成立專門的職業教育咨詢委員會,有效協調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這需要涵蓋到政府、教育、產業界等多個部門,并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原則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規,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其次,加強教育部門的聯系,為學習者提供廣闊的學習渠道,讓學習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到不同的教育活動中去。再次,完善培訓質量認證體系,讓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可以得到各個教育系統的承認,這一指標體系需要具有嚴格的評判標準、科學的評價方法以及公正的評價過程。

3.靈活性原則

在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課程管理、師資管理等活動中,還需要遵循靈活性原則,采用多樣化的管理模式。只有多元化的課程才能夠滿足學習者的發展與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了適應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可以安排長期課程、短期課程、日間課程、夜間課程;為了適應學習者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可以設置微型課程、虛擬課程等。在終身教育理念下,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為此,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積極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開展遠程教學、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情境體驗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此外,還要為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職業教育的終身學習不僅僅針對學習者,還包括廣大的教師群體。為此,學校方面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教育,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只有教師的水平得到提升,職業教育的水平才能夠得到提升。教師的學習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要為教師提供必備的學習機會,職業學校也必須做好教師的培訓與教育工作,定期開展不同類型的講座,鼓勵廣大教師參與到培訓過程中,使其深刻意識到終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進而將這種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輻射到自身的教學活動中,實現終身教育理念的有效傳承。

篇(8)

二、藝術設計專業通識課程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養人的全面素質和廣闊而博大的世界觀。核心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就是從更寬廣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教育者應根據當前藝術設計專業生源的實際素質狀況,調整現有通識課程框架,實施系統化、精品化的通識教育,以培養更具人格素養的藝術設計人才。

1.強化通識課程的人本化、綜合化,建設核心通識課程

相對專業課程而言,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應具有永恒價值,由專業范疇轉向社會范疇,由知識技能的傳遞轉向人格情感的培養。可以說,通識教育承擔著培養對學生來說是受益終身的素質的責任。因此,我們需要提煉幾項核心素質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從課程體系上說,需要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現代意義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應該“更著重人的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對終極存在的體悟等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從而達到人的精神性與知識、技能的統一”。他將全人的發展方向概括為智能、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精神六個范疇,強調通識教育課程中人文、社會、自然等的互動、整合。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學以及政治、經濟、倫理和生活知識等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基于這一理念,結合我國的國情,可圍繞人文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倫理、自然科學、社會與經濟五個模塊進行設計和建設。

(1)人文歷史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一方面增進學生對人類文明歷史的全新審視和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文明的發展歷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與社會歷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應該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國文明史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還要有重點地選取對人類文明有重大影響的經典進行精讀和討論。

(2)文學與藝術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對藝術表現的批判性理解力,領域涉及文學、音樂等。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而言,由于在專業必修和選修課中已經有了大量的藝術類課程,因此這一課程模塊需要避免重復開課,應開設綜合性、跨專業的藝術素養課程。鑒于文學與藝術設計的緊密聯系性,該課程模塊的比例可加大,為學生提供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分析方法等內容的課程,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

(3)道德倫理課程模塊

增加學生對中外哲學家有關倫理、道德、公平、正義、民主等內容的閱讀和討論,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思想傳統,了解道德問題的復雜性,塑造公民意識。通過課程的教學,學生可拓展對于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的是與非,具備分析復雜多變的現代問題的能力。

(4)自然科學課程模塊

科技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實質性的。基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理工科基礎知識較為薄弱,這一課程模塊需要進行細分,選擇合適的主題內容并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單獨授課。如,開設科學的精神與方法、環境與生命、宇宙的性質、黑洞等課程,對重大發現與重要理論的歷史演化過程、杰出貢獻人物、對社會的影響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辯證的論述,其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科技發展的特有規律及人文內涵,并培養其思辨能力,把科學作為觀察人類與世界的一種方法,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培養更為寬廣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5)社會與經濟課程模塊

在美國,“服務社會”成為諸多大學理念的重要成分,而這也恰恰是我國一些大學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識。社會與經濟課程模塊的開設目的就是讓學生清楚而正確地認識社會,更自覺地參與社會生活,同時就生活中的物價問題、房產問題、經濟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資等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對經濟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傳播蘊含在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經濟現象。

2.實現通識課程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1)由單一的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班授課為主、大班授課為輔的形式

教學方式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大班授課為主,課堂教學缺少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人數過多導致無法實現對學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引導,這使得通識課程淪為另一種形式的理論或概論課程。大學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是師生之間面對面交往的場所,知識的獲取不僅僅依賴于書籍,教師的行為舉止、品德修養乃至學識水平要依靠面對面的傳授和感染。因此,通識課程教學要提高小班授課的比例,以增加師生的接觸頻率和交流深度。

(2)實現課程設計的科學化、多元化

當前我國高校開設了五花八門的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一些課程內容龐雜、形式重于內容、體系缺乏科學邏輯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識領域之間關系的構建,反對一門科目對應一個知識領域的課程設計,課程安排應該跨學科建立起廣泛的聯系網。因此通識課的內容、設計是需要慎重對待的,需要通識課程的教學團隊共同討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更具邏輯性和體系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師的專長,通識課程內容可以按照一個主題或圍繞一個學科領域這兩條線進行組織。按主題內容進行課程設計,即設定一個教學主題,通過一門課程或系列課程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講述和探討。其優點在于跨學科性和綜合性,并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按學科領域進行課程設計,即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了解一個領域的內容,從教學內容上看雖然與傳統教學類似,但其優點在于精與深。這類課程要在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出發點,以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篇(9)

(二)缺乏系統完備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縱觀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從教學目標到教材選擇、從內容設置到評價機制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各高校基本是自成一家,由任課教師根據自身經驗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法。而許多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都來自于專業藝術院校,接受的是專業的藝術教育,其教育理念常常帶有濃厚的專業背景色彩,并不能完全適應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普通學生。因此,師生之間形成一道鴻溝。雖然教師講得熱情投入、絲絲入扣,但學生仍聽得云里霧里。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一)處理好普及與提升的關系,培養“全人”的教育通識教育的內涵之一就是培養“全人”的教育,這里所說“全人”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通識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保障每一個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有機會接受到通識教育;二是指通過通識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提高感受世界和通融識見的能力,做一個擁有自由、獨立精神,追求卓越、富于社會責任感的完整人格的“全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不是培養藝術家的教育,不應該是小眾化的教育,應該是一個人人參與的大眾化的滲透式教育。藝術通過美的形式和形象感染人、打動人,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這種美的力量甚至可以直擊人的靈魂。因此,要做好藝術教育的普及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藝術,體驗美和感悟美,進而用藝術的思維和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對待生活。同時對于有一定藝術功底和特長的學生要能給予適當的平臺和有效的指導,讓其在自身基礎上有所提升,提高表現藝術和表達美的能力。當前很多高校由于師資、場地及設備的限制在藝術課程的設置上不盡合理,也不夠全面,藝術課程基本上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覆蓋面達不到半數以上,有些學校甚至在10%以下。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借鑒一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如南京大學藝術課程的開設結構就比較合理,從文學、音樂、繪畫、舞蹈、戲劇、雕塑、影視七大分支進行課程設置,范圍廣,系統性強。當然,對于知名高校來說,各方面力量雄厚,增設幾門課程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普通高校由于受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的制約,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因此,這就要各級領導和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在現有的基礎上尋找突破口,在加大硬件設施投入的同時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培養一專多能的教師,既在專業領域有較高的水平,能擔負起有藝術專長的學生專業提升的指導工作,也具備深厚的文化整合的功底,能承擔起藝術普及教育的工作。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培養探索精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通常以輔修課的形式出現,每門課的總課時一般在30課時左右,即每周2節,一學期結束。而藝術博大精深,包羅萬象,30課時涵蓋的內容非常有限,只能選取一部分知識做一些蜻蜓點水般的總體介紹,課堂教學也一般采取傳統的灌輸式的授課模式,學生難以真正觸及和領悟到藝術的真諦,沒有達到藝術教育真正的目的和應有的效果。通識教育主張培養人的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藝術教育的課堂也可以打造成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陣地。與其讓學生囫圇吞棗地去了解一些藝術知識,不如給其自主發揮的空間,如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感興趣的課題,課題的范圍由教師提供,也可自擬,然后報教師審批。同時要注意,課題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弘揚傳統和時代精神的結合,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探討、分析漸漸深入藝術的領地,探尋藝術的價值與真諦。而課堂只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匯報和各課題組交流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主導者參與進來,從總體上進行宏觀把握,確定方向,給予思路上的點播。課程結束階段,每個課題小組負責人進行成果匯報,然后該課題組所有成員接受大家的提問,進行答辯。最后要留出相應的課時讓教師對每個課題組的研究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并對所涉及的知識做一個條理性的疏通。由點到面,觸類旁通,使學生既對自己研究的知識有深入了解,同時對該門課程的知識也有一個全面且系統的認識。學生往往對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出的結論會非常珍惜,甚至記憶終生。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一個問題,即課題組成員不宜過多,4人至6人為宜,為避免有的學生袖手旁觀、工作量不均衡等問題,在前期的課堂匯報中可采取輪流制的形式。在評價機制上,可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公共藝術教育的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僅考查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更關注的是對學生藝術素質、完善人格的養成,審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發展等,這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因此,公共藝術教育的考核方式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過程評價與考核相結合。例如美國高校上世紀80年代廣泛采用的“檔案袋評價方法”,把學生的藝術作品、資料、小論文、調查報告等都搜集起來對學生學習的整體進行評量,應該是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

(三)注重藝術實踐課程的開發,培養“博雅”的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多是以藝術導論、藝術欣賞等理論課的形式出現,而藝術團也一般只招收有一定基礎的藝術特長生。所謂的藝術實踐課僅僅是針對少數藝術團的藝術骨干提升水平而設,真正讓大多數學生參與進來的藝術實踐課程在很多學校還是空白。藝術實踐課程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平臺。當代大學生很多在中小學階段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教育。對于很多藝術愛好者來說,其迫切希望將壓抑多年的“藝術夢”得以釋放,而藝術實踐課程恰恰可以給他們提供親密接觸藝術和感悟藝術的機會。藝術實踐課程應不設門檻的面向所有學生,只要有意愿者就可以參與進來。選擇一些方便攜帶,簡單易學的樂器,開設一些難易適中的技能訓練課,學生興之所至時,在環境允許的前提下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練習。學習樂器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可以把很多學生從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拉出來,用藝術愉悅心靈,豐富情感體驗,感受現實生活的美。同時也讓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濃郁的藝術氣息,營造一種禮樂融融、弦歌聲聲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加強藝術團建設,關注文化藝術活動的學術內涵,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學校藝術團一般匯集了學校的文藝骨干,是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生力軍。但目前許多高校的藝術團常常成為學校各類活動的點綴,沒有發揮出自身應有的價值。要定期舉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團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讓學生充分感受舞臺的藝術魅力。同時要增加具有學術氣息的活動,目前許多學校的文化藝術活動政治性、娛樂性突出而學術性不夠,學校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出藝術團在弘揚傳統,傳播先進文化中的作用,多舉行具有學術內涵的文化藝術活動可以提升校園文化品位。1967年,美國反思了教育中重科技輕人文所導致的不良后果,為了均衡人才知識結構,發起了著名的“零點計劃”,即從頭開始發展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沈致隆在《中美兩國大學非職業藝術教育的幾點比較》中提到:“從1993年起,哈佛大學舉行一年一度的藝術節。藝術節的名稱為‘藝術第一:哈佛慶典’,持續4天時間”,在藝術節期間有200多個活動舉行,除了在音樂廳和露天劇場的正式演出外,在圖書館、校園廣場和草地上隨時會上演一場精彩的藝術秀。因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美國的做法,但我們可以像美國推行“零點計劃”的決心一樣,從零開始,讓藝術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學生心靈,打造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

篇(10)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教育,開放的教育需要開放的教師。教師都應具備發現并贊美學生身上與眾不同的閃光點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強壓之下變成“別人”。老師要做到欣賞每個學生的優點,讓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溫暖與關愛,由此搭建起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為班級的發展增添生機與活力。

2.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劑、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充滿憧憬,樂于學習,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發班級成員的進取精神,弘揚班級正氣,使班級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生本文化屬于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它是班級精神文化的體現,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溝通、交流的基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級文化建設,對促進班級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幫助。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結合班級實際。不同的班級特點不同,在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來進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學生。只有充分地發動學生,全面地依靠學生,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讓學生實現自主管理

(1)師生共同制訂可行的班級管理制度,強化學生的班級責任感、主人翁意識。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級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學為基礎的,那么在制訂班級管理制度時,應采取師生共同商討的方式來完成。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培養,進而增強他們的班級責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2)培養班干部隊伍,強化班級管理核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級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選舉的方式組建班級委員會,通過民主選舉,學生體驗到行使好個人權利的重要意義,班級主人翁的意識和責任感也得到加強。提升班委的責任心,更好地促進班委隊伍的建設。在時機成熟時,積極實行班委輪換制,促使更多的同學都有機會得到鍛煉。

(3)班級工作,人人有責。

班級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級每一個成員的責任。班會中,首先是班委成員總結上周班級各方面情況,充分地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就某議題(如“班級成績如何總體提高”“課上同學應積極響應老師”等),讓全班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要努力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發他們自主管理的興趣。

(4)制訂個性化的評價制度,深化班級管理。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對于學生的評價往往以其學習成績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人格、行為發展等,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的發展過程為評價基礎,肯定學生的進步,從而使評價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武器”,促使學生個性化發展。

上一篇: 畢業典禮邀請函 下一篇: 高一新學期學習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国产综合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性爱一区精品 |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