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17:51: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學倫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Synthesizesthemedicinepatternalongwiththebiomedicinepatterntothe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theevolution,themedicalserviceiscontradictorygraduallyby“thetechnology”to“theservice”thetransformation,manynewmedicineethicsquestion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medicineethicsmoreandmorereceivesthevariouscountries’medicineeducationalcirclestheattention.
【Keywords】Medicineethic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1醫學倫理學教學現狀
1.1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1]。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2]。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3]這一標準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礎核心能力,從中可以看到,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在醫學生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掌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與規范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斷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倫理學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場筆試(閉卷或開卷)以及論文撰寫常見。前者強調的是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特別是閉卷形式。開卷形式雖然有一定的開放,但總之都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與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相適合。這種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后的思想觀念以及倫理決策能力上的變化,也不能真正鼓勵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主動性。后者雖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相比較應該是一種進步。但是仍然還有不足之處:沒有貼近臨床和實踐,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在完成論文,所以相關材料可以不必從實踐中獲得,減少了倫理學的實踐機會;論文撰寫相對簡單,教師的指導成分相對較少,實用性不足。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醫學倫理學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迫切感,那么進行醫學倫理學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勢在必行。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對策
2.1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4]。此外,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考慮改變以理論考試為主的形式,積極嘗試多種考核方式,使考試內容注重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一些具體問題。2.2創新教學內容。
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與健康主要內容,并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在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5]
2.3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現狀,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選擇與應用正反典型事例進行倫理分析,這對于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加深對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倫理紛爭的理解,提高醫學行為分析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歡迎”。[6]同時還“應重視對啟發式、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考評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2.4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現狀,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一是建立專門教學研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與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
2.5完善并規范人文教育體制。目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同時還尚無相應的規范。
全國僅有醫學倫理學會及教育等專業委員會,而各省市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也缺乏統一和明確的要求。雖然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課程建設上把醫學倫理學列入教育計劃,但全國醫藥院校缺乏統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醫學倫理學教研室,但大多數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個小組,教材不夠統一,教育與研究相脫節等。我們認為,必須制定統一的計劃和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醫學倫理學作為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作為精品課程和重點學科來建設”。[7]同時要大力開展醫學倫理學的教育研究,定期召開地區和全國性醫學倫理學教育研究會,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依靠全體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界、醫學界的同仁,共同為建設符合國情的醫學倫理學理論及教育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2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4李傳俊、李本富.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的實踐與評價.醫學教育[J]1995,(2)9~11
2醫學院校護理倫理學教學改善的途徑
(1)更新護理倫理學課程的知識體系
護理新技術、儀器設備的應用和新理念的出現,都對臨床護理實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我們的教科書對臨床的護理實踐活動的倫理指導還僅僅停留在基本的護理活動中,并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再加之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自我意識的增強,社會不信任危機的出現,都使得護理實踐活動中出現很多之前從未出現過的人際關系問題,如患者知情權的實現與護理人員保密義務之間的矛盾,護理人員在遵守醫院制度與維護患者利益之間的矛盾等等。我們現在的教科書也僅限于告知我們在護患關系,護際關系中應該怎么做,并沒有針對特殊的實際問題給出倫理學的解決方案。尤其在很多護患矛盾問題的解決中當法律沒有涉足的時候,倫理上最多也是點到為止,沒有具體的指導方法。中南大學護理學院的楊麗教師在其護理倫理學教學調查結果中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護理倫理學講授涉及面太廣,但是具體內容不叫局限,欠缺目前我國臨床護理急需的有關倫理決策問題,未能滿足臨床實踐的需求,突出反映了護理倫理教學內容構成上的問題。所以,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護理倫理學,在知識體系的設置上,要著眼于護理的實踐活動本身,給出一些具體的指導方案,讓學生能夠了解面對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2)提高護理倫理學課程在護理教學中的地位
從2009年、2013年全國兩次醫務人員從業調查結果來看,從業者自身的職業素養對醫療矛盾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醫學院校作為培養合格醫護人員的核心場所,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正如吳階平先生所說,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醫德。醫護人員高尚醫德的培養,首先就要來自醫護學生護理倫理學課程的學習,從而把一種外在的他律性的道德規范內化為醫學生一種內在的自律性的道德良心。因此在醫學院校所開設的課程中,護理倫理學課程應該具有和護理專業基礎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實實在在地賦予護理倫理學一定的地位,從根本的教育制度上改善護理倫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條件。
(3)增強護理專業學生對護理倫理學學科重要性的認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學教育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素質護理技術應用型人才成為護理教學研究的熱點。而僅有的護理學專業知識不足以滿足這一實際的社會需求,簡單的護理倫理學理論也無法勝任,只有通過強化考試或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這一手段作為提升學生對護理倫理學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經過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發展心理學和維果茨基的語言習得理論、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等理論的發展,對傳統認識論的反思和批判越來越深刻。建構主義反對機械的認知學習觀,不滿足于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內化為個體的認知結構的途徑探討,而是更強調認識的建構性原則。這些思想對課程教學改革產生了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不簡單是信息從外到內的輸人過程,而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通過雙向的反復的相互作用過程,使新舊知識得以聯系和融合、新知識得以增長的過程。換句話說,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學習者依賴他們各自腦中儲存的知識,通過自己擁有的背景知識及情感因素,積極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并進而對新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過程。因此,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相關原有經驗,促進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從而使新知識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生長”起來。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課堂實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過程的教學的輔導者、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講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式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2.1精心分析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為醫學生提供相關的教學情境等條件,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并以此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以發展性評價強化學習的主動意識,以利于他們能夠自主地建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其教學模式主要有探究式、問題式、情境式、參與式教學模式等。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整合醫學倫理學的課程知識結構,沒注重建立學習情境,精心編選案例和設計問題,建立起科學的學習評價體系。
2.2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
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手段。情境化教學的實現有利于深化學習意境,培養起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能力。可是,要想達到此目標,還得依靠一定的教學手段。情境的創設主要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實現。多媒體技術是一種融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錄像為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其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等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克服了板書花費時間長、講解內容少、枯燥乏味等局限,利用其層次清晰明燎、結構嚴謹、容量大、視聽結合等特點展現知識點,將一些抽象的知識講解直觀化、動態化,深人淺出地表述授課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化乏味為有味,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維。尤其是以視頻錄像表現出來的案例,真實再現了疾病診治的全過程,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對醫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有助于醫學生了解醫患沖突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多媒體教學手段一方面進行情境創設,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教學的交互性,其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參與,既重視智力因素中的認知因素,也重視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所以,多媒體教學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為實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創造客觀的便利條件。
2.3建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資源
在自主學習設計時要注意體現以醫學生為主體的中心思想,以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拓展醫學生的學習空間,注重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突出學生的自主建構,我們建立了一個醫學倫理學教學網站。這樣,學生利用醫學倫理學教學網站資源就可以進人自主學習狀態。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搜索、獲取自己與學習主題相關的網絡資源,繼續學習有關內容,讓醫學生發揮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主動建構自己完整的認知體系和觀念體系。
要明確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的作用。比如我們選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視頻案例,并用其創設情境,這是為了設計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來展開討論,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始。提出問題,是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和重點。建構主義學習是基于問題驅動的學習,要求以問題為核心來驅動學習。學生每看完一段錄像案例,教師就要從中提煉出相關的醫學倫理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這里首要的是根據教學目標,細化分解出許多具體的小問題。比如在講醫患關系時,我們通過案例提煉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如什么是醫患關系?它包括哪些內容?為什么醫患關系的非技術方面是醫患關系的主要方面?如何構建起以病人為中心的醫患關系?“醫生給病人看病,可是為什么有時病人非但不感激,反而惡言相對,甚至拳腳相加?為什么有時病人病治愈了對醫務人員反倒是滿肚子的怨言?”等等。這里所提煉的問題是真實情境下的問題,因此,這會比單純就問題來講問題效果要好些。在涉及問題時,還要把握一些原則。比如設計出的問題要與學生能力與知識水平相當,難度要適中;問題要有意義,且是真實情景下的問題;問題要隱含所要傳授的知識;問題要有一定的復雜性與歧義性;問題要有開放性。同時,要避免問題設計出現“濫、多、雜”的情況。問題要精要管用,既要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開展,也要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2.4設計有利于開展分組討論的協作學習環境
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首先,把授課班級分成不同小組,通過課堂現場抽簽讓這些小組分組扮演醫務人員、患者及其家屬、醫院管理者、醫學倫理學專家等角色。這些小組在獲得相應的任務后,就可以結合我們的學習型網站來獲取相應資源(理論參考、案例、圖片等),并最終制作成課件。為了保證課件制作得成功,要根據組員的特色進行組員內部的分工,有的制作課件,有的收集圖片,有的編輯文字資料,有的作理論的剖析和推敲等。所以在分配小組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注意組員的搭配。課件制作出來以后,就要由各小組選出一名形象好、口才佳的同學進行討論結果的匯報。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既有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E-mail,論壇教師對學生進行講評、點撥和輔導),也有小組內部成員的互動,更有小組之間的互動。建構主義不僅注重發揮個體的主動性,提倡一種更加主動的學習,強調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而且突出了個體的差異性。因為建構主義提倡一種更加開放的學習。對每個個體來說,這種開放的學習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結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在自主學習階段,每個學生總是從自身的知識經驗出發來建構新知識,而學生的知識背景千差萬別,也就是說,醫學生的知識生成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所以小組討論必然引發不同觀點的交鋒和碰撞。通過這樣的交流可以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從廣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從深度上加深知識的內涵,對知識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深刻,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建構。最后,由教師講解,講解時要把重點放在學生觀點分歧處。由于小組之間的學習能力不可能是一致的,對于學習進展慢的小組,教師還要附帶著提出一些帶有啟示性的后續問題,讓他們繼續展開討論。同時,要告訴學生各種媒體在解決各種問題時所起的作用,
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于學生以后解決類似問題提供正確的范例。這些討論的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精神,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愿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參與能力,有利于營造寬松、輕松、溫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和教學局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際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
2.5突出發展性評價在學習效果評價中的地位
發展性評價適應了當前評價發展的需要,是建構主義理論在學習效果評價領域的應用,其科學性集中體現在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多元評價、質性評價等方面。為此,我們首先確立起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這主要包括4個方面,即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是否達到知識意義建構的要求,能否解決現實的醫學倫理問題等。醫學倫理學是一門考查課,所以我們把對學習的要求分為4個等級(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進行質性評價。與此同時,還要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社會評價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打分。首先讓每一個學生結合自己在小組中的表現自我評價打分,然后進行同伴互評,再者是老師結合學生的表現、問題解決的狀況、能力培養的差異等進行打分,最后是社會評價打分。把這4種分相加,取一個平均數,這就是該名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由于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這種評價不需要另外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不僅注重結果,而且注重過程;不僅關注智力因素,而且關注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隨時處于其他人的觀察和記錄狀態下,因而學生在課堂中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情的可能性比較小。由于這種評價突出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生會對自身進行客觀的評估,以避免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社會評價等結果出人比較大。由于這種評價鼓勵被評者主動參與評價,因而會激勵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我表現,同時又不會感到有太大的學習壓力。由于這種評價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因而評價出的綜合分比較能客觀反映一個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發展性評價的應用具有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彰顯學生的創新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建構知識經驗過程的開展。
2.6在練習和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
比如缺乏公德、論文造假、不尊師重教或者考試作弊等,這些問題和現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醫學生良好職業行為習慣以及倫理規范意識的形成、培養,繼而進一步影響其今后上崗操作。
2.教學和課程設置中過于重視技術忽略了倫理教育
很多醫學生在學習期間簡單地認為只要熟練掌握專業操作技術即可,對于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不夠重視,認為其可有可無,其實不然當醫學生進入到實踐工作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職業人文素養,很容易迷失在價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響和干擾其人生道路。
3.缺失無私奉獻的意識和競爭,同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單純經濟主義等現象嚴重。
因受利己主義的干擾以及影響,部分醫學生以及醫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多做一點就會抱怨,遇到困難或者加班等退縮,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部分醫學生和醫生過于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使得醫療服務逐漸商品化,自愿奉獻的人逐漸減少,一味追求個人利益以及經濟指標,而缺失作為一名醫生應有的素養以及道德。
二、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醫學倫理學所研究的內容主要為醫學道德,經醫德現象研究,將其所表現于醫德關系中各種問題矛盾和其發展規律揭示出來,醫學倫理學著重從三個方面對醫務人員提出了要求,即醫德倫理、醫德實踐以及醫德規范。目前就國內醫患關系來看,普遍都比較緊張,醫患糾紛事故頻發,所以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使其成為一個技術精湛以及具有良好醫德的醫生應變得尤為重要。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和其他行業工作者相比,醫療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從事該項工作的人要更為嚴格地按照職業倫理要求和規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僅要及時緩解患者疼痛,同時還應保護好患者隱,尊重其人身權利,若忽略了這些很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對此,只有醫務工作者具備良好職業倫理素養和規范意識,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才可更好地擔負起自身工作使命,減少和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因醫療工作自身比較繁雜
一旦出錯很容易引起醫療糾紛,嚴重時還會引起醫療事故,在這種形勢下對醫務工作者的倫理規范意識和技術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倫理規范意識以及道德操守,同時具備高水準職業道德的醫務工作者才可更好擔任起作為醫師的責任,本著對患者負責這一態度,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獻,能夠和他人進行密切配合,以此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錯誤、醫療事故的發生。
2.對策
基于上述醫學生倫理教育所存問題和加強倫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提出相關對策:
(1)改變以往陳舊教育觀念,加大倫理教育重要性的宣傳,正確引導。
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均應改變其以往的陳舊教育觀念,將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培養有機結合,強化醫學生人文意識。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媒體技術宣傳醫學倫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網絡、報紙以及電視等。同時樹立先進榜樣和典型,正確引導學生,從而幫助其提升自我修養,使其倫理規范意識得到增強。
(2)合理且有效地應用各種教育方式和培養方法。
在教學中應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條主義,綜合考慮學生自身情況和當前醫學行業的需求,和臨床實例有機結合,經具體實例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倫理教育重要性。或者設定相應的醫療工作場景,要求學生來扮演病人,以此實現換位思考。構建合理且有效的課程體系,大力實施課外教育,比如講座、心理咨詢、衛生服務、知識競賽以及社會時間等,充分利用網絡實施現代化教育,加強學生人際協調交往能力、心理素質、溝通能力、應對突發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相關法律法規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等的培養。此外,還應健全醫學倫理教育方面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核與評價學生各項素養和能力。
目前醫學高職院校生源結構很復雜,主要分為: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過對口考試招收的職業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專、職中生。醫學的特殊性使醫學高職院校學生不但有高職院校學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學習上,醫學學科課程專業性強,科目繁多,學習過程更為艱辛,而且醫學對實踐要求較高,必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這些客觀的條件對學生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學習環境下,醫學高職院校學生薄弱的基礎知識與基本素質更容易使其產生心理落差,從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在未來規劃上,絕大部分醫學高職院校的學生將自己的職業方向定位在醫院,并不能很好地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以至于很多學生畢業后在家待業,這種僵化的就業思路為學生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在醫德教育上,醫學高職院校學生受自身的素質所限,對于這項教育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也對醫德教育的深化產生了很大的阻力。
2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
對于醫學高職院校來說,學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學校完成班級建設、學生的知識技能教育、學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學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為的正確引導等多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醫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醫德水平,是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首先,對醫學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及時發現問題,利于學生的安全穩定;其次,對于醫學生來說,有效的學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就業打好基礎;再次,學生管理過程中加強醫德教育,可增強醫學生的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責任感轉化為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最后,探討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相關問題,是提高此類院校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為規劃此類院校未來發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徑。
3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現存的問題
3.1管理過程中缺乏醫德教育
醫德是促使醫術發展的原動力,醫德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現象,一直被社會廣泛關注。傳統醫學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注重醫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及實操訓練,而忽略了醫德教育的強化及深化。這就很容易造成醫學生醫德感缺失,對繁重的課業壓力產生逆反心理,對未來沒有目標與規劃。醫學生是未來從事醫療活動的主要力量,他們德術雙馨的素質如何,不僅顯示著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們整個民族的文明進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傳統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主張服從與嚴苛,醫學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在這種管理思想下,學生缺乏活力與創新能力,嚴重的壓抑了現代大學生應有的激情,嚴重背離了高等教育本來的方向。重壓下,醫學生不但不容易養成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反而對繁重的醫學知識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形成惡性循環。院校過于注重招生和就業,盲目追求名聲,也是造成學生管理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沒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學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學生管理工作應包括學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會管理,而學校管理應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但在高職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課老師也將維持課堂秩序的責任推給輔導員老師,而其他學生管理工作人員不深入學生中間也造成管理脫節現象。由此造成了學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學生在輔導員老師面前一個樣子上課時一個樣子、學校的活動組織不起來、輔導員老師精力有限學生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長認為學生教育管理應是學校的責任,將學生送到學校就不管不問,一旦出現問題就質疑學校。而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偏見,從而造成了社會管理缺失。對于醫學類的高職院校,這種工作比重失衡還導致了一個特殊的現象:學生自我醫德約束能力差,缺乏仁愛之心。
4針對現存問題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強醫德教育采取靈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礎上,可單獨將醫德教育設立為一門課程。在保證理論教育的基礎上,教師需從教學設計下手,將教材活用滲透醫德教育。例如:可進行角色扮演,設立特定場景,將醫患關系、醫生拿回扣等實例搬上課堂,進行情景劇復現,讓學生在角色中感受現實醫德問題;或者采用一些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入直觀的面對醫德缺失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等,從而做到理解和重視醫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學校要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然后將學校管理作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會管理進行輔助督促。由此要求學校盡量將一些管理權下放至學生,多成立一些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輔導員及學校要經常通過電話、網絡等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家長參與學生管理,并提高家長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學校還需定期將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進行對外公布,積極參與社會性活動,通過活動向社會展示學生的高素質,改變社會偏見。對醫學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愛的情懷,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我國的醫學事業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周文雅 常艷 徐萍萍 單位: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鄭州市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其次,改革教學模式。目前,醫學院校采取的教學模式有基于講座的學習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基于個案的學習方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LBL是最常用的教學模式,以教師對知識的系統講授為特點,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PBL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小組討論式及自學式教學模式,在塑造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有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學模式更有優勢,契合轉化醫學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學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為克服這些教學模式的缺陷,美國Oklahoma大學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團隊的教學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它結合了LBL和PBL教學模式的優點,注重大班教學的系統性和小組學習的高效性,以課前設計好的問題為引導,避免了PBL教學中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現象的發生。這一教學模式作為新興的醫學教學模式,已在歐美多所醫學院校使用,取得較好效果。最后,還應重視開展醫學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培養。多開展臨床見習、病例討論、社區見習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實踐中提出問題,以解決提出的問題為目標進行科學研究,實現從臨床問題到實驗室研究的轉化。
2以轉化醫學理念培養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培養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在轉化醫學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和幫助者,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臨床應用相結合,從臨床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思路和方法。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學技能培訓。
首先,要保證教師的科研內容與臨床實踐不脫節。目前醫學院校專業基礎課程中,病理學和護理學是與臨床實際工作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因為我國大部分病理學教師同時承擔著附屬醫院病理科的病理診斷工作,護理學教師也在臨床各科室輪崗。但其他一些基礎課程(如病原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等)教師常由從事基礎研究而缺乏臨床實踐經驗的研究人員擔任。
2醫學檢驗中的倫理原則
2.1自主原則
在采集檢驗標本之前,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向其介紹醫學檢驗的作用和注意事項等,以免影響標本的檢驗結果。比如有些患者會過分擔心自己的檢驗結果情況不佳,或因為怕痛等其它原因造成焦躁不安,這種情緒可能會影響標本的采集過程,或者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作用影響檢驗結果。因此,在標本采集前還應該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排除焦躁情緒。并以自愿自主的原則進行標本采集,對于一些損傷性和風險性較大的檢驗,比如骨髓穿刺等,就需要患者自愿簽署同意書,并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交流,爭取家屬的理解和合作,避免發生醫療糾紛的可能。此外,對于一些涉及患者隱私的標本,如尿檢、便檢、檢查等,要給患者提供合適的標本采集場所,并做好標本回收工作。另外,一些昏迷病危的患者在進行標本采集時,尤其是無人陪同時,要尊重患者的隱私權。
2.2不傷害原則
有時患者使用的治療藥物會影響檢驗結果,比如:氯化鉀、血清蛋白、葡萄糖注射液等,會引起血鉀、血清蛋白值以及血糖的假性偏高。但在進行標本采集時如果為了保證檢驗的準確性而片面的要求患者停藥,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病情變化的風險。因此,在采集標本前,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和病癥的變化,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給予患者調整治療方案,并給予個性化的檢驗方案。另外,在采集標本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人體質差異,一方面要保證標本采集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也要最大可能的減少患者的痛苦,慎重選擇標本采集器具,避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2.3保密原則
保密原則就是指醫務人員幫助患者保守醫療秘密,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倫理原則,也是醫療界最古老的一條醫德規范。在醫學檢驗中,它要求檢驗人員要遵守兩方面的保密原則:
①不隨意打聽患者隱私,保密在檢驗中得知的患者信息;
②對于一些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檢驗結果,應對患者保密。
2.4公正原則
公正原則本是指每個公民在社會上都享有同樣的權利,享有公平分配的衛生資源以及參與權和使用權,而在醫學檢驗中,公正原則更強調公正的內容,即在檢驗的各個環節當中,各個樣本享有的待遇是相同的。
概述
翻譯學辯論在我國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二十年。通過辯論,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如對“翻譯”,“翻譯研究”,“翻譯科學”等概念、范疇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對“翻譯是科學”等一類命題的本質認識已有深化(楊自儉:2000)。但是,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上,如翻譯的藝術論和科學論,翻譯理論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等問題上,誰也沒說服誰。這些是雙方交鋒的焦點,要解決是一些核心問題。不過,這些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筆者要探討的是辯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新問題,筆者稱之為邊緣問題。之所以將這些問題稱為邊緣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為辯論的焦點,不太為眾人關注。但是,這不等于說這些問題不重要。筆者擬就了四個這樣的問題,(一)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二)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三)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四)“翻譯學”一詞的使用。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翻譯學辯論的核心,但筆者認為如果讓這些問題存在并任其發展,將會影響翻譯學辯論的效果,進而影響辯論中核心問題的解決,因而不可忽視。
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在翻譯學辯論中,客觀規律這一概念常常被雙方提到。爭論的雙方,使用同樣的概念,理解卻不同,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天壤之別。主張建立翻譯學的一方聲稱,翻譯“有其特有的客觀規律,一旦發現這些規律,并把這些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加以系統化,就可以成為科學”(王東風,楚至大:1996)。反對派則認為“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支配。所以,翻譯不可能成為科學”(勞隴:1996a)。這不太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翻譯是主觀創造性思維起決定作用,而不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的觀點被多次強調過(勞隴: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領域都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它。但是,人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并利用規律(華崗:1982)。既然如此,反對派說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的支配,過于主觀,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坦率地說,對以上提到的反對派的這些認識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試論現代翻譯研究的探索途徑》一文中,作者將英漢某些詞句進行簡單對比之后,以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為前提,斷言語言符號之間“找不到共同規律”(勞隴:1994)。筆者認為該結論有悖于語言學常識,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對比只能能說明,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企圖尋求詞層或者句層的絕對一一對應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斷語言系統之間不存在共同規律,則缺乏足夠的論證。根據現在已達成共識,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這是不同語言之間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關于這一點,早有人論述過,此處不準備展開。
在翻譯學辯論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譯界前輩,筆者無意指責誰。但是,筆者在這里不得不指出,他們的某些認識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結論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2000年第5期《中國翻譯》發表《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觀點,參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識性的錯誤非常嚴重,比如將客觀規律說成是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的怪物一樣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足夠的解釋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實際上,以上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失誤涉及到理論探討中的哲學認識論問題。筆者并不是教條主義者。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識論。但是,一旦我們選擇了某一認識論為基礎,就不能隨意曲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概念,否則,爭論就會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爭吵。
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
辯論本應該體現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則。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做得相當不錯。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話語風格方面的選擇不當,影響到辯論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辯論的效果。
《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勞隴:1996a)一文的副標題甚為刺眼。也許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卻無意之中用了一過于武斷的話語。這里有極大的商榷余地。對于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常的現象。不管如何,在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就將別人的研究探索說成是走上了絕路,判斷過于肯定、絕對。也許這種話語會造成某種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話語不利于學術探討。會給人某中錯覺,好像是某位權威在宣布已成定論的判決,或者是某位得道禪師在“棒喝”執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國翻譯》的編輯先生當年沒有將該標題照直譯成英語,而是比較籠統地譯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國傳統話語習慣對研究的影響,否則,容易造成聳人聽聞的效果(朱純深:2000)。據筆者觀察,朱純深先生所指的那種中國話語的特點,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在某些學者的學術論文中,這種風格的話語仍不時出現。《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張經浩:1999)一文回顧了翻譯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翻譯研究的憂慮。有些提法雖有不妥之處,純屬一家之言,倒也無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滿個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話語。如“出言大膽的要數楊自儉先生”(張經浩:1999)。也許楊自儉先生對翻譯學已創立的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達、貼’,還有人提出‘信、達、切’,但‘貼’什么?‘切’什么?”(張經浩:1999)。筆者覺得,這不像是一種學術研究話語。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足為奇。不想看他人寫的書或文章也是個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讀自己的書。但是,如果要評論別人的觀點,最好先全面了解別人的闡述之后再發表看法。如果連別人提法的含義都沒弄懂,就大聲叱責“‘切’什么?”,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話語風格在學術領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話語風格某種程度上反映個人的心態。在心里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誰也管不著。而要作學術探討,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話語,以免渲染一種過于主觀的氣氛。爭論者如果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的心態對待翻譯研究,就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觀點,而不至于一見到不同的觀點就動肝火,以至于在辯論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緒發泄代替嚴密的論證。
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認為翻譯無理論,全憑譯者的天賦與靈感。近年來,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譯需要理論這種觀點。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談理論必須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些純理論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絕。也許是由于這種具體條件的牽制,各家在構建翻譯理論框架時,總要給翻譯實踐劃出一塊地盤來,不然的話,很可能會被指責為脫離實際,而遭拒絕。因此,不少理論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自身的發展。
劉宓慶在其專著《現代翻譯理論》(1990,18~22)中,將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劃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林璋認為“這個開放的翻譯理論作為理論的觀念若不指向翻譯實踐,那么翻譯的內部系統即翻譯理論便成了與翻譯實踐無關的純粹的概念游戲”(林璋:1999)。針對劉宓慶的翻譯理論模式,林璋強調,翻譯理論體系必須指向翻譯操作,理論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澀”(林璋:1999)。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譯家和部分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翻譯理論研究上重實用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研究傳統重實用的特點。
《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曾近義等:1993)一書將中西科學傳統進行了全面對比,對今天的翻譯研究頗有啟發。現摘兩點:1.在科學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古代重直觀、經驗,輕邏輯,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上的工匠傳統。西方人重理智,邏輯理性方法,重視知識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構造科學理體系,其科技傳統為典型的學者型(曾近義等:1993,58~59)。2.研究動機方面,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注重實用目的。孔子就不主張研完捉摸不定遠離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說:“唯圣人不求知天。”這種重實用的科學傳統體現在王文學研究方面就是為訂歷法、看風水等而研究。數學也主要是發展了計算等較實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學傳統主要不是為了實用研究,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研究。如牛頓理論在當時與生產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曾近義等:1993,212)。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現代意義的科學,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學傳統本身內部的原因(曾近義等:1993,136)。我們的傳統中當然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于今天強調翻譯理論研究的呼聲,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我們的翻譯傳統沒有純理論的成分,同樣成果輝煌。也許從翻譯領域內部很難看出問題來,如果從科學傳統的比較中反觀翻譯研究的現狀,問題會更清楚。回顧我國近代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感觸很深。真希望我們的后代能會有自己的翻譯理論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經”(當然對話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有遠見的翻譯理論工作者。他們已經意識到翻譯理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張南峰先生指出,現階段中國翻譯理論體系大體上是應用理論體系,或起碼有很多種應用成分(張南峰:2000)。他認為翻譯研究的任務不單單是指導實踐(張南峰:1998)。“如果沒有純理論的歷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應用問題,有可能把一時的表現看作內在的特質,把自認為切合某種文化,某個時代的需要的翻譯標準視為永恒的真理”(張南峰:2000)。
王東風博士呼吁在新世紀的翻譯研究中,要重視理論研究(王東風:1999)。這應該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者偶然的隨感而發,而應該是反思翻譯學傳統,比較中西差異之后的理智選擇。
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雖然強調純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要否認翻譯實踐和實用翻譯理論的含義。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探討,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譯學”一詞的使用
霍姆斯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規劃,他將翻譯學分為描寫翻譯理論,理論翻譯學,應用翻譯學(吳義誠:1997)。劉宓慶先生也對翻譯學的理論進行了宏觀設想(1999,11~21)。楊自儉先生最近又闡述了他對翻譯學的新認識,翻譯學是翻譯科學的理論核心或叫基礎理論,包括翻譯性質,原理,標準,方法,翻譯家論,翻譯史等(楊自儉:2000)。可見“翻譯學”是一概括性很強的學科概念,指系統的翻譯理論。
許均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有不少學者寫了大部頭的著作,冠之以《翻譯學》或《翻譯學概論》(許均:1996)。R·阿埃瑟朗認為,就目前而言,“翻譯學”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徑、角度和方法的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總稱(許均:1996)。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學是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代稱,并提醒要謹慎使用“翻譯學”一詞(劉重德:2000)。
可見,目前“翻譯學”一詞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濫用。筆者認為,目前的大多數以《翻譯學》,《×××翻譯學》命名的的譯學著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闡述,大篇幅的是翻譯實踐實例,稱為《×××教程》比較合適。并不是筆者求全責備,準確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理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這點,筆者不產生太大的懷疑。《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的編者按語頗為意味深長,“學科建設需要扎實細致的基礎工作,克服搶占山頭占地盤的浮躁心理”(編輯按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p44)。翻譯學若能創立與完善,必定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踏踏實實,淡薄名利,或許是創立翻譯學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境界。
順便說一句,使用過于寬泛,不嚴謹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結束語
新的一輪翻譯學大辯論已經開始。通過辯論,翻譯理論研究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來澄清事實,解決問題,推動翻譯事業向前發展。因此,筆者希望各方能從翻譯事業的大局出發,服從理性,遵循一定的規則,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目的。筆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類似問題再次干擾辯論,希望新的一輪翻譯學辯論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書目:
華崗.《規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勞隴.試論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探索途徑[J].《外國語》,1994,(4).
勞隴.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J].《中國翻譯》,1996a,(2).
勞隴.譯意論[J].《外國語》,1996b,(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中國翻譯》,2000a,(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J].《中國翻譯》,2000,(5).
林璋.論翻譯學的基礎研究[J].《外國語》,1999,(6).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劉重德.事實勝于雄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王東風.中國翻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
王東風,楚至大.翻譯學之我見----與勞隴商榷[J].《外國語》,1996,(5).
吳義誠.關于翻譯學論爭的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均.一門正在探索中的科學[J].《中國翻譯》,1996,(1).
楊自儉.對譯學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0,(5).
曾近義等.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J].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張經浩.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
缺乏頂層設計和問題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理論為指導,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實踐性和發展性,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然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將意識形態“泛化”和“標簽化”,教學過程教條化,教學內容干癟化,教學實踐脫離社會現實。由于忽視學科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日益偏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因此,加強學科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和問題意識,是探索先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的現實基礎。
2.課程建設力度不夠
缺乏制度保障。課程建設力度最突出表現在評價體系上,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仍占主流,課程教學過于強調對理論的死記硬背,教學內容恪守教材,脫離于社會現實,校本教材編撰沒有地方性和特色性。同時,一些學校在進行制度設計時,缺乏針對性,制度的存在只是應付檢查或評估,沒有將這些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理念的變革又是這項工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通過什么樣的理念和方法把教材內容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求教師具有先進而科學的教學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刻板教條中解放出來,從泛化的意識形態中釋放出來。教學理念的生成和創新,關鍵在于兩點:“第一,要把握教材教學要點的精神實質;第二,要真正了解和理解當代大學生在想什么?他們希望我們教師講什么,他們存在的思想問題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的老師去加以深入理解和實踐的。
二、醫學院校應樹立四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
1.意識形態理念
意識形態理論奠基人為法國哲學家拖拉西,后經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繼承發展和批判創新。而意識形態理論的集大成者為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產物,以語言為載體,是社會生活過程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形態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在意識形態批判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對經濟基礎的反映,意識形態并不是社會的奢侈品,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經濟基礎的需要。所以,意識形態的根本宗旨乃是服務于經濟基礎。”[3]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出席并作重要講話,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堅持意識形態理念應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從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角度著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拓展教學視野。第二,以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深刻復雜性為主線,結合最新形勢與政策,充實教學內容,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從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利益格局、分配結構的調整這個高度進行深入探索,引導學生認清在復雜發展情境下,如何看待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如何正確辨析發展進程中的主流與支流,大方向與大趨勢。第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深刻領會“四個講清楚”,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和新特點。“四個講清楚”第一次明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中國人民意愿、要求和訴求,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白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團體、個人的本質表現,具有價值導向、動力激發和民族凝聚的重要功能。
2.敬畏生命理念
醫乃仁術,醫學更強調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義務,把挽救生命作為第一要務。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醫生十分重視技術與醫德統一性,如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郭玉的“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這些觀點充分反映中國傳統醫學崇尚生命價值的倫理理念。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生的醫療實踐目的與醫學目的日益背道而馳,不道德醫生為某些利益而做出有損患者生命的醫療行為,面對矛盾重重的醫患關系、紅包問題等,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認同醫學職業精神?在思政課教學中貫穿敬畏生命理念應是當務之急。敬畏生命,促進生命成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立德樹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者應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識和情感,尤其是醫學院校,更應將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直面生命、體會生命的溫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追求和生命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過程,把關愛生命的這種意識和理念轉化為生命文化的自覺,并作為一種生命力而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就在于“對人之生命意義引導,人之尊嚴引導,人之生活引導,人之德性引導,人之求知引導,人之智慧引導。”醫學人文精神是“伴隨醫學產生以來同時形成的一種職業精神,一種職業規定性。它充分體現醫學科學的本質特征和醫療職業的理性自覺,是醫學科學和醫療服務的價值目標的理性提升,其核心內容是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醫學人文精神通過對現代醫療技術本質的把握和醫學科學成果的吸納,大大豐富和發展傳統的死亡觀和生命觀,在尊重、維護生命和對待醫學死亡的問題上積累新的經驗做法,所以,醫學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融合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醫學生的醫學職業道德修養,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為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尋找新的支撐點;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推動醫學人文逐步走向體制化,從而促使醫學人文發展為一種完備的理論體系。
3.團隊合作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現實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和難點,了解大學生面對現實的困惑,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團隊合作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表現之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前提,團隊合作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不可能完全是個人化的,它需要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與合作,需要教師之間共同分享經驗,師生之間通過互動彼此支持。”團隊合作不僅僅是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團隊合作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能力;有助于形成團隊合作精神的凝練;有助于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問題意識和包容對話的追求。
這些詞語經常出現在普通英語和醫學英語中,醫學涵義是普通詞義的引申。如下面兩組例子:比較positive和vessel的普通詞義和醫學詞義。Trytobemorepositiveindealingwiththeproblem.(正面的,積極的)Theathletereceivedatwo-yearsuspensionfollowingapositivedrugtest.(陽性)TheBritishnavyboardedthevesselandtowedittoNewYork.(船,艦)Thecirculatorysystemisdividedintothreemajorparts:heart,bloodandbloodvessels.(血管)
2.專有醫學名詞
這類詞并非由醫學詞素合成的,它們只出現在醫學類文章中,并且詞義單一。如insomnia(失眠)、gallbladder(膽囊)、platelet(血小板)、jaundice(黃疸)、embryo(胚胎)。許多藥品名、疾病名、醫學技術名稱是以發現者、開發者的名字命名,如Parkinson's(帕金森氏綜合征)。
3.醫學派生詞
醫學英語詞匯吸納了大量外來語,其中大部分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豐富的拉丁語和希臘語語素構成浩瀚龐大的醫學術語。雖然這些詞晦澀難懂、發音難,但卻是有規律可循的,即由詞根、前綴、后綴、連接元音按一定的構詞規律合成的。前綴改變詞義而不改變詞性,如anti-(反、抗)、endo-(內)、peri-(周圍)、hyper-(多的)、trans(超越)等。詞根通常代表身體的某一部分,如pulmon-(肺)、rect-(直腸)、cardi-(心)、gastric(胃)等。與普通詞語后綴不同,醫學詞語后綴通常改變詞義,如-ectomy(切除)、-itis(炎癥)、-stasis(抑制)、-algia(疼痛)等。連接元音是連接兩個詞根、詞根和后綴的元音,多數用“o”,有時也用“e”或“a”。連接元音只起到連接作用,沒有改變詞義。據統計只要掌握500個醫學語素,就能通過分析構成部分的意思推測大量派生詞詞義。如cardi-(心臟的)分別和后綴-logy(學科)、前綴tachy-(快的)、brady-(慢)構成三個意思完全不同的派生詞cardiology(心臟學)、tachycardia(心動過速)、bradycardia(心動過緩)。Cardi-與詞根pulmon(肺)和后綴-ary(有……相關的)共同組成cardiopulmonary(心肺的,與心肺有關的)。cardi-與詞根myo-(肌肉的)、后綴-itis(炎癥)共同組成myocarditis(心肌炎)。
二、高職高專醫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
高職高專生源來源多元化,含普通高考考生、高職單招考生、自主招生考生,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多數學生缺乏詞匯學習策略,部分學生連最基本的核心單詞都無法牢固記憶,更不用說掌握難度更大的醫學英語詞匯了,他們的自信心因此受到打擊,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學生如果無法掌握基本的醫學英語詞匯,將無法獲取國內外最新的醫學資訊,直接制約著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把握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激發高職學生學習醫學詞匯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醫學詞匯,能夠理解較為專業的醫學類文章,為今后參加工作進修學習打好英語基礎。國內眾多教育工作者對如何掌握醫學英語詞匯做了廣泛的研究,但多從“建構主義理論”、CBI(內容型教學理念)、TBI(任務型教學法)等教學模式上探討。由于詞匯量過大,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上還是講解生詞表或課文中遇到的生詞,按照英漢對譯解析和構詞法分析。學生大都是機械性地記憶單詞,這種孤立式地強化記憶不僅使語言學習枯燥無味,而且學習效率低下。
三、語義場理論的內涵
語義場理論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結構語義學最有價值的研究方法之一。1934年德國語言學家特里爾(J.Trier)進一步確立和發展了語義場理論,認為語言系統的詞匯在語義上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詞匯系統。在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中,各個詞項可以按意義聚合成若干語義場。小詞語義場又是大詞語義場的子系統,從而構成整個詞匯系統。根據這一理論,學者分析劃分了親屬語義場、植物語義場、動物語義場等等,并詳細分析了詞與詞之間的同義、反義、多義、上義、下義等多種語義關。同一個語義場里的詞項意義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每個詞的意義取決于同一個語義場中其他詞的意義;詞只有在語義場里與其他詞匯形成一定的關系時才有“意義”。當某個詞的語義發生變化后,與之相關的詞在語義上也會隨之調整和變化。位于上位關系能起到概括意義的詞叫做上義詞,居于下位的詞叫下義詞。同時,語義場中的上下義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某個詞是一個語義場中的下義詞,又是另一個語義場的上義詞。如doctor(醫生)與teacher(老師)、soldier(士兵)、editor(編輯)等詞組成occupation(職業)這個語義場,又是physician(內科醫生)、surgeon(外科醫生)、dentis(t牙醫)等構成的“醫生”語義場的上義詞。
四、語義場理論在高職醫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語義場理論,醫學英語詞匯并非雜亂無章,它們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醫學英語詞匯劃分為不同的語義場,使原本孤立、復雜的詞匯產生某種聯系。
1.設立上下義義場(hyponymy)
上義義場是語義場中最常見的一類,由表示共同概念的“上義詞”和一組受“上義詞”支配的表示具體概念的“下義詞”組成。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歸類、分析、整理所講授的單詞,課堂上借助板書、多媒體等輔助設備展示不同的語義場。如以下幾個例子:①結合化學元素周期表掌握常用化學元素及化學物質。②借助語音視頻材料中醫患關系的情景對話學習關于疼痛不適的各類詞匯。③結合常用詞根記憶醫學常見病。如關于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各種疾病、各類流行病。④借助語音視頻材料中醫患關系的情景對話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醫院常用術語。如“醫務工作者”這個語義場下醫院各種工作人員的稱謂、各機構名稱及常見醫學技術的專有名詞。
2.設立同義關系語義場(synonymy)
同義場是指一種詞義基本相同,并在一定程度可以替換,而在發音、拼寫、內涵、搭配等方面不同的詞組成的語義場。如onset、attack、paroxysm、morbidity、invasion、pathogeny等詞語同屬于“疾病發作”這個語義聚合體。由于在發展過程中大量吸收外來語,醫學英語詞匯量非常大,對同義事物有多種語言表達形式,如表示“皮下”的醫學詞匯有endermic,hypodermic,hypodermal,subdermic,subcutaneous。教師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需求,不需要把所有的同義詞都列入語義場內,可以僅列出常用的核心詞匯。部分同義詞在中心意義上相近,但在感彩、語言風格、搭配關系上存在細微差別,加強這類同義詞之間的辨析有助于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如seam、suture、raphe作名詞都有“縫合”的意思。seam是普通常用詞;suture側重指手術后傷口的縫線、縫口;rephe是解剖學通用術語,指各種對稱部分的兩半結合線。
3.設立反義關系語義場(antonymy)
反義義場是按意思相反、相對或相矛盾的屬于同一詞性和同一范疇的詞組成的語義場。如aerobic(有氧的)和anaerobic(無氧的),acute(急性的)和chronic(慢性的)。學習常用的前綴及其所組成的醫學派生詞,可以引出相應的反義前綴及其組成的醫學派生詞。如hyper-(超過的)、hypertension(高血壓)就可以聯想到hype-(低于)、hypetension(低血壓)。再如學到anto-(前)、antepartum(產前)就可以順帶講授post-(后)、postpartum(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