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07 08:18: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物理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物理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初步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常識性了解三級火箭的結構,初步認識采用三級火箭發射的優越性.

能力目標

提高從信息中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有關火箭發展史的介紹和火箭應用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和熱愛科學等方面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

本節為選學內容,建議提供有關的資料,學生閱讀自學,列出學習提綱和思考題,主要學習的內容是:我國古代在火箭方面做的貢獻、現代火箭的用途、火箭工作的簡單原理、能量轉化、火箭的種類及其特點、設計三級火箭的原因、三級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我國的火箭發展狀況、世界火箭的發展狀況.

還可以采用學生利用信息學習的方法教學,可以提出課題由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寫出可行性方案,實驗和實踐,查閱資料,對學習過程進行評估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學生小組團結協作完成設計的工作.

教學設計方案

火箭

【課題】火箭

【重難點】火箭的工作原理;設計三級火箭的原因和三級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火箭的一般知識

方法1、教師提供材料,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的內容要有:我國火箭的歷史資料(要有關于神火飛鴉的資料);現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種類和各自的特點;我國火箭的發展狀況;世界火箭的發展情況.學生學習了資料,應當回答一些問題,問題可以有:歷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簡單敘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火箭的種類;我國火箭的發展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實驗探究和學生利用信息學習.提高學生信息的采集、處理能力.具體可行的方法有,教師可以制訂多個課題,學生組織成小組選擇某個課題,進行學習和研究.參考課題如下:查閱我國古代和世界早期關于火箭發展的資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設計實驗的方法探究,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火柴火箭”);查閱有關火箭的作用的資料.學生小組選擇了某個課題,可以自行設計探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活動.本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師有較高的背景知識和應變能力.

二.三級火箭

方法1、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的資料內容主要是三級火箭的設計思想、三級火箭是怎樣工作的.學生通過學習回答一些問題:運載火箭的任務是什么,三級火箭是如何適應這種任務的,三級火箭的具體工作過程.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行選擇,課題有:火箭設計的發展歷史;三級和多級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優點;火箭未來的發展前景預測.學生可以自行設計方案進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內容的方法2.

【板書設計】

第四節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識

1.我國古代的火箭:神火飛鴉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轉化: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

4.火箭的種類

二.三級火箭

1.三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2.我國火箭的發展狀況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關于火箭的知識

【課題】關于火箭的知識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查閱火箭的有關歷史資料,火箭的應用方面的知識,我國關于火箭的發展.

篇(2)

課題名稱:§12.1重力教材所在頁:第42——46頁

一、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采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等知識。

關鍵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及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三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初二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壓力和壓強的有關知識,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方法與過程目標:經歷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會他們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社會價值,并能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某一問題。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教法:根據本節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探究”教學的基礎上采用了:

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希望每小隊含合作小組數目一樣。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具體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課本42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并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塊: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板塊: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秤分別稱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將數據整理畫出圖像。(正比例函數圖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板塊: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學生觀察圖12.1-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后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輔助器材?這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并通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后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1-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塊:布置作業

1.作出質量為100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

2.完成課后練習

七、課后反思:

篇(3)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教學難點: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講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

體積(厘米3)

質量/體積(克/厘米3)

木塊1

5

10

0.5

木塊2

10

20

0.5

石塊1

10

4

2.5

石塊2

20

8

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篇(4)

知識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溫度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定.

3.常識性了解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使用物理儀器測量的良好習慣.

教學建議

本節是初中生接觸熱學的第一節課,只涉及了熱學的最基本知識點.

教材首先介紹“溫度”的概念,用實例闡明人類和溫度的密切關系,確切知道溫度很重要.然后通過一個小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靠感覺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學的.要樹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確結論的嚴謹科學態度.接著具體講解了實驗用溫度計的原理、構造,著重介紹了體溫計的的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值、用水銀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結構及特殊用法.介紹了計量溫度的兩個不同方法:攝氏溫度的規定,具體攝氏溫度的讀法和專用符號的使用;熱力學溫度的規定,單位名稱、專用符號以及這兩種溫度計量方法的關系.

在課本的引言部分學生已經明白物理是一門研究力、熱、聲、光、電等現象的自然科學.本節是研究熱學的第一節內容,應該首先向學生交代本章講的為熱學的入門,是熱學的基本知識.具體到本節可以從最常見的、比較了解的水的各種形態,不同冷熱的水入手.讓學生感覺一下水的冷熱,提出感覺的不可靠性,進而說明使用儀器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過渡到溫度計和溫度的計量方法上.

強調攝氏溫度、熱力學溫度的規定、正確讀法、專用符號的使用以及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

溫度計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課題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溫度計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學目標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溫度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定

3.常識性了解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學重點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溫度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定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學難點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學方法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講授、實驗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玻璃杯、熱水、冷水、實驗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冰塊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322colSpan=2>

知識內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3>

教師活動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40>

學生活動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322colSpan=2>

一、復習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熱、聲、光、電等現象的自然科學,

二、引入新課

指出溫度跟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溫度的概念.引導學生發現感覺的不可靠,

三、實驗用溫度計

溫度計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測量溫度.觀察溫度計的構造、測量范圍及分度值.

四、攝氏溫度

講解攝氏溫度的規定,每個分度值代表1攝氏度.攝氏溫度的正確表示方法及正確讀法

五、熱力學溫度

介紹宇宙溫度的下限――絕對零度,以絕對零度為起點的溫度計量方法叫熱力學溫度.

熱力學溫度和攝氏溫度的關系

六、體溫計

著重講解體溫計的原理、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值、特殊結構及用法

七、小結

溫度計原理和溫度的計量方法

八、作業

P46—1、2、3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3>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去體驗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熱水以及溫水中的不同感覺

教師出示實驗用溫度計,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出示體溫計,引導學生觀察.示范用法并引導提問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40>

自己得出結論:冷熱只是相對概念,靠感覺根本區分不了溫水的冷熱程度

學生總結得出溫度計構造、測量范圍,并提問: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觀察細節,并提問

class=Normalwidth=80>class=Normalwidth=222>

篇(5)

知識目標

1.常識性了解凹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凹鏡的焦點和凹鏡的簡單應用.

2.常識性了解凸鏡能使光線發散和擴大視野,以及凸鏡的簡單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球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主要講述凹鏡和凸鏡對光的作用和它們的應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應用引入新課,通過對反射面的分析給出球面鏡、凸鏡、凹鏡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介紹了凸鏡、凹鏡對光線的作用,最后舉例說明,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1.可采用對比與實驗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球面鏡對光的作用.

2.本節教學的關鍵是要做好演示實驗.實驗中要注意光路的顯示要清晰;盡可能演示凹鏡會聚太陽光點燃紙片的實驗.

3.焦點概念通過實驗得出,有利于學生理解.

4.聯系實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凸鏡、凹鏡對光線的發散和會聚作用

教學難點:凹鏡的焦點

教具:平面鏡、凸鏡、凹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方法1:展示以下三種形狀的鏡子,介紹其統稱為面鏡.引入新課介紹球面鏡、凸鏡、凹鏡的概念.

篇(6)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教學設計示例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課題】測力計的發展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展概況.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題】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篇(7)

光的傳播

教學目標: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及月亮不是光源

教學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教學難點: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教學用具:演示器具

教學過程:引入新課

清晨,太陽冉冉升起,萬丈光芒映紅了朵朵朝霞,給大地帶來了光明和色彩,夜晚,華燈齊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紅,五彩繽紛。光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二章光現象,第一節光的傳播

(板)光的傳播

新課教學:

誰來說哦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可以發光?

很好,同學們知道很多發光的物體,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對,它們都能發光。

物理學中,把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板)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同學們剛才說的電燈、車燈都是人造的,而太陽、螢火蟲、水母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們把光源分為兩類

(板)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大家說月亮和行星是光源嗎?

月亮、行星它們自身是不會發光的,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陽光。

我們知道了光是由光源發出的,有誰直達咯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從光源向遠處傳播的呢?

實踐出真知,我們用實驗來驗證同學們的推斷對不對。

誰來和我一起做第一個實驗

(把蚊香點燃,用透明的容器收集,用激光手電做為光源)

很明顯的看出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傳播的

(用水槽剩滿水,在水中放些粉筆灰,用激光手電做為光源)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

最后,我們來觀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傳播路線又是怎樣的

(拿激光手電做光源,向玻璃磚照射)

很直觀的發現,光仍然是沿(直線)傳播的。

(板)光沿直線傳播

光是摸不著的,怎樣在紙上把它描繪下來呢?比如說,我想畫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該怎畫呢?

誰到黑板上來畫一下畫的很好,這些直線代表什么?表示太陽發出的光。

在物理學上,用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路徑和方向,叫做光線

(板)

下面給大家猜個謎語:一個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說話。

它就是我們自己的影子

我們來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們走在上學的路上,沐浴著溫和的陽光,光線從太陽發出,射向我們,沿直線傳播,因為我們不是“透明人”,更不會什么“隱身術”,所以光線不能穿透我們,而在我們身后留下一片蔭暗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子。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還能解釋日食、月食

通過圖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區域太陽光無法到達,所以看不到太陽,就是通常所說的日全食,把A區域叫做本影區,而在B、C區域只有一部分太陽發出的光能夠到達,所以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日偏食,并且把B、C區域稱做半影區。而D區域只有太陽周圍部分發出的陽光能夠到達,這部分

2008年8月1日,在我們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這一天文現象,有興趣的同學記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線傳播在實際中的應用更是數不勝數,比如:課本33頁的圖2.1—3描述的是激光準直,還有每天課間操排隊時要向前看齊;軍訓打靶時,眼睛要看齊靶心、準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點一線。

雷雨天,雷聲和閃電同時同地的發生,但我們為什么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呢?

這是因為光比聲音傳播的快,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

通過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氣中的轉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他的方法: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里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盞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舉起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的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里所用的時間,但由于光傳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時間幾乎為零,所以他這種方法沒有測出光速。在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學家都進行了測定光速的實驗,但效果都不理想。知道1972年,美國的埃文森才測出了光速的精確值:299792457.4m/s

(板)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近似3×10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光源

2、光沿直線傳播

3、光的速度

最后布置給大家一個課后討論作業,三個人一組,分組討論,題目是:

篇(8)

知識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例子.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篇(9)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實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來度量內能的變化

c.能用做功和內能的改變關系解釋摩擦生熱等與內能有關的常見物理現象

d.知道內能與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學建議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內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小,然后上升到理論高度,進一步說明做功與內能改變的關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單位,最后又以思考題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二:本節內容一方面從生活實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從功能關系理論分析,較好地說明了做功是如何改變內能的.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法建議

建議一:做好演示實驗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是使學生學好本節內容的關鍵,因此要準備好實驗.另外為了學生比較好理解實驗,得出結論,在實驗前最好引導學生復習內能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建議二:做功不是改變內能唯一的途徑,熱傳遞也能改變內能,因此只有做功,而無熱傳遞時,做功多少才等于內能改變量,在講解過程中不要忽視這一前提.

建議三:由于生活實例很多是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所以學生較容易認為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往往忽視它也能使物體內能減少,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實驗2,并提前滲透一點能的轉化與守恒的思想.

建議四:在壓縮空氣點火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壓縮,若第一次未點燃,可重復實驗一次.注意每次實驗前要向玻璃管內注入新鮮空氣,以保持氧氣的含量.另外,乙醚的含量要適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學設計示例vAlign=topwidth=83>

課題

vAlign=topcolSpan=3>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

vAlign=topwidth=83>

教學重點

vAlign=topcolSpan=3>

知道做功和內能變化的關系

vAlign=topwidth=83>

教學難點

vAlign=topcolSpan=3>

做功的物體本身的內能減少

vAlign=topwidth=83>

教學方法

vAlign=topcolSpan=3>

實驗、講授

vAlign=topwidth=83>

教具

vAlign=topcolSpan=3>

壓縮空氣點火裝置、廣口瓶、兩用抽氣打氣筒

vAlign=topcolSpan=2>

知識內容

vAlign=topwidth=94>

教師活動

vAlign=topwidth=88>

學生活動

vAlign=topcolSpan=2>

一、復習內能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一般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

實驗:壓縮空氣點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體本身的內能減少

做實驗2

四、內能與做功的關系

甲對乙做功,甲的內能增加,乙的內能減少.

在只有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條件下,內能改變量等于做功多少

內能和做功的單位都是焦耳

五、作業

P-18頁1、2

vAlign=topwidth=94>

引導

做實驗

引導

引導學生: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能不能使物體內能減少?使誰的內能減少?

做書本上的實驗2

分析、講解

vAlign=topwidth=88>

回憶、復習

觀察實驗現象

分析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

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如摩擦生熱;錘子錘鐵釘,鐵釘溫度升高)

類比思考問題

篇(10)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照相機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照相機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照相機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照相機的使用,使學生會用照相機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照相機的原理.說明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照相機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照相機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照相機.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照相機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照相機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照相機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上一篇: 科教文衛工委總結 下一篇: 分公司年終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 | 亚洲天码中字一区 | 日本国产欧美三级在线 | 亚洲一级在线爱潮 | 中文字幕看片在线a免费 | 五月天丁香婷婷激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