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上浮 (3)F浮 = G , 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懸浮。(不會漂浮) 3...." />
時間:2022-06-17 07:19: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下歷史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1浮力知識點總結
1.浮力:一切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物體在空氣中也受到浮力)
2.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方法一:(比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懸浮。(不會漂浮)
3.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 G — 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 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7.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制成輪船的道理。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2壓強知識點總結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公式:P=F/S
,式中p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1帕=1牛/米2,壓力F單位是:牛;受力面積S單位是:米2
4.增大壓強方法
:(1)S不變,F;(2)F不變,S (3) 同時把F,S。而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5.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
6.液體壓強特點:(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7.-液體壓強計算公式:,(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米。)
8.根據液體壓強公式: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9.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10.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11.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12.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13.標準大氣壓:把等于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
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1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3力知識點總結
1.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
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2)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⑸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具體的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應越長。有時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標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牛頓/千克);
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
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
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力;(2)用滾動代替滑動;(3)加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4簡單機械知識點總結
1.杠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2.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
或寫成。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4.三種杠桿:
(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
(2)費力杠桿:L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6.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7.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5運動和力知識點總結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3.物體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一、監測時間
2016年1月15日——16日。
二、監測科目及分值
七年級為思品、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物,共7科;
八年級為思品、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地理、生物,共8科;
九年級為思品、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共7科;
七、八、九年級的語、數、英均為120分鐘120分,其余學科均為60分鐘100分。
各年級綜合實踐、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考查科目,由各學校根據自己的開設實際,自行確定考查方式。
四、監測范圍及內容
按學期初下發的教學進度執行,其中思想品德有10%左右的時政內容;初二生物考八上和八下第七單元的全部內容。
五、監測要求
1、根據《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考試管理規定(試行)》的要求,期末考試所有工作由各學校組織實施。
2、要進一步明確考試的作用和意義,加強對師生的誠信教育,嚴肅考風考紀,確保考試結果真實客觀。
3、要認真籌備召開考務工作會,明確各類人員工作職責,按照考試工作流程,嚴格考試工作的各個環節,確保考試各環節不出任何紕漏。
4、要確保試題安全,專人負責,明確責任;在考試過程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私自調動考試科目的順序及時間。
5、考場安排同桌異題,有條件的單位可實行單人單桌。
6、學校內部年級之間調換監場、閱卷,監考教師不得跨學校監場。
7、要嚴格執行省《規范》要求,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及名次。
1.高中歷史教學第一課,學生對課程、老師不熟悉。大多數學生反映,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師來上高中歷史課程第一課,心里總是七上八下,既期待又害怕。擔心老師太兇、溝通困難;擔心高中課程太難,跟不上節奏。這種擔心使他們在課堂上過于拘謹,從而影響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沒有形成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能力。學生剛剛開始接觸高中學習,對歷史學習方法不熟悉,導致其預習效果不好,上課的時候總是心神不寧,把握不住老師的課堂思路和教學過程。
二、基于自主學習理論的導入過程
基于以上反思,借鑒自主學習相關理論研究,本人在12級新生的課堂上對導入部分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自我介紹完之后我對學生們說:“在學校通知我今年要教咱們高一(6)班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認識和了解咱們班的同學,我在看你們班同學名冊的時候,居然發現咱們班有一位女生還是位尊貴公主嘞!”學生先是驚呼,接著紛紛在底下竊竊私語起來,并左顧右盼地找所謂的“公主”。這時,我略帶調侃地對著一位女生說道:“鄢雪薇同學,請你和大家打個招呼吧。”面對同學們的集體注目,那位同學扭捏地站起來小聲說道:“我又不是公主。”我繼續講到:“我說鄢雪薇同學是公主,那可是有根據的:早在西周初年,周王分封諸侯,其中就有一個鄢國,春秋時鄢國被鄭國所滅,鄢君子孫以國名為姓氏。所以,鄢雪薇同學可是鄢君之后,地道的公主喔!”學生們都開懷大笑,并且快速地翻書,尋找關于分封制的相關內容。稍等片刻后,我話鋒一轉:“西周初年,周王為何分封諸侯?鄢國最后的滅亡又說明了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我想此刻鄢雪薇同學肯定十分想知道自己家族的由來及發展吧?今天我們大家都來幫助她達成這個心愿吧”!
三、自主學習理論在課堂導入中的運用
任何歷史時代都有一定的、統帥一切的時代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人人是創造之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貴在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以此為己任,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下面我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看法。
一、優化歷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師來說,首先要優化教學過程,給學生一個全新的場景,不要把學生局限于死板的模式中,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創新。老師的講解主要是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和思路的開拓,以及加深學生對重點問題的理解和應用。
首先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及時轉變教師的觀念,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傳統的“滿堂灌”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反而使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無法釋放,更難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師生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一個開放的民主的課堂,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下,才更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最后把歷史基礎知識教學同思維訓練密切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事件的比較進行思維訓練。學生在經常的比較過程中,積極用腦分析整理,區別異同,可以促進遷移想象,培養遷移思維能力。創設一些新情景,緊扣本課的基礎,以及布置一些富有啟發性問題或學生參與創設新情境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改革教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質疑問難。
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為“疑問”能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實現創新。這里的“疑問”,就是問題。首先在進入新課時創設一個有趣的情景導入,這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到教學過程中。在講解一些歷史事件時注意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比如在講解工業時,你可以直接問同學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哪個國家?這個學生都很清楚,然后再問那么為什么沒有最先發生在法國或者別的國家呢?讓同學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本找出答案。這樣有利于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不要急于直接給他答案,而要注意引導,讓他們多思考,多查閱,多總結,這樣既能培養他們的能力,又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
2.充分利用新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因為歷史的過去性,僅僅由老師講解顯得有些枯燥,所以充分利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手段是吸引學生,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幻燈、電影、電視等教學手段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當時的事與物,它的生動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其思維的開拓。比如講解古代的一些重大成就時,可用幻燈片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
3.創新記憶方法,加快記憶速度。
比如在講解新航路開辟的時候,對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別開辟的兩條航路,若單條記憶學生一般都能記清楚,可做題的時候放到一起往往就會混淆,于是我總結:“西班牙開辟的兩條都是往西走的,一條是哥倫布到達美洲新大陸的,一條是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葡萄牙王室支持開辟的兩條都是沿著非洲海岸匍匐前進的,一條是迪亞士發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一條是達迦馬沿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這樣學生利用空間記憶會很清楚。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在一些記憶方法上也有創新,比如在講到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擴張中,荷蘭在17世紀上半葉成為貿易強國,英國在18世紀下半葉成為海上霸主,一個學生就喊出了“七上八下”,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鼓掌,這樣激勵鼓舞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發展求異思維。
文獻資料是研究歷史和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新課改后,歷史與社會教材中所含文獻資料的比重大為增加,近年來中考命題中文獻材料也大幅度增多,閱讀量和難度也相應增大。教材中文獻資料的類型主要有制造情景型、知識補充型和知識歸納型三種類型,而且這些文獻資料具有典型性、精辟性、教育性、感染性、權威性的特點,這些圖文資料極大地豐富、充實了課本知識,并且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內容。所以,如何發揮文獻資料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作用,合理運用文獻資料,對不同的文獻資料做到物盡其用,越發顯得重要。但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大多數教師為了吸引學生平時備課經常舍近求遠,脫離教材中的文獻資料,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課外資料,導致現成教材資源的閑置。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充分發揮教材中文獻資料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作用。
一、利用情景型文獻資料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考力生長起來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創設情景型文獻資料往往語言講究,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富有感染力,某些還具有一定的情感啟迪作用,使學生在閱讀學習時感到一種精神震撼。特別是圖片情景型文獻資料更直觀、更生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文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培養學習興趣的手段。
二、利用知識補充型文獻資料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習慣
知識補充型文獻資料往往是學生已經通過書本的學習了解到了一些有關的歷史知識,文獻資料的編入起到對課本知識補充說明作用,這種文獻資料一般出現在課文中間部分。歷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最終目的應不在于讓學生熟知和牢記具體的史實,而在于引導他們利用歷史知識這個厚重的載體,去認識和明曉社會變遷、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在認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展他們作為一代新人的思維能力。所以,歷史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習慣。
例如:在講授“”這一課時,引用了下列教材中的知識補充型文獻資料來引導學生探究:在中中國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從中得出了哪些啟示?
清朝開國后與西方通商近二百年,始終不知地球為圓形,世界有幾大洲、幾大洋。統治者死抱著祖宗成法“騎射為先”,長期輕視槍炮。清軍入關200年后,半數士兵還使用著弓箭,刀矛。——節選自八下《歷史與社會》教材P68頁
學生通過上述材料分析得出:清政府愚昧無知,思想保守,軍事技術落后,西方國家已使用槍炮等熱兵器,我們國家還停留在使用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的階段,最終導致英軍以少勝多,擊敗了清王朝幾十萬大軍,導致雙方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屈辱的歷史結果。通過上述材料的分析和學習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的深刻啟迪。
通過對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學生對當時背景和有關內容的歷史知識有了更多了解,拓展了學生知識面,活躍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習慣。
三、利用知識歸納型文獻資料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知識歸納型文獻資料也經常在教材中出現,它把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性或者事物的前因后果都已總結歸納出來,一目了然,不用老師教學生一看就懂了,遇到這樣的文獻資料我們該怎樣處理?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時間上與前后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橫向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也有內在的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都有內在的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就需要我們注重多視角、多層次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比較、歸類。把相似、相近的知識歸納在一起,從中找出規律性的一般認識,加深對歷史事物本質的理解,并應用于此后歷史學習中同類事物的認識,使歷史思維達到一個創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陳廣華.試論文獻資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及應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4.
[2] 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1988年版.
[3] 謝玉杰,王繼光.中國歷史文獻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引言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的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以小見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道路,但是這需要教師精心的準備和策劃。但由于在現階段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經常會出現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相混、將小組討論直接等同于合作學習,甚至對學生進行全程“放手”管理,認為此舉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民主性等眾多教學誤區,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此,本文將圍繞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
核心素養是對一個社會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個人未來能獨自面對生活擁有的解決問題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學科素養和人文情懷,自主發展和自我約束,社會關注度與社會實踐三大方面。
(一)學科素養和人文情懷。學科素養自然是指語文數學英語等各門學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識普及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教育界最為關注的環節,深化教育改革,必須使學生真正的從自然科學的學習中領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維和嚴謹踏實的學術精神,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人文情懷是我國教育現狀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繼承與發展,學生個人的道德素質和家庭教養以及學生的審美態度與情趣。
(二)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現階段教育中出現的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欲望,在知識授予中處于被動狀態。加上獨生子女的社會環境,來自家庭對于學生的管束相對較少,自制力的培養應當從小事做起,教師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學生的認知、經歷有限,難以形成對事物完整準確的認識,對自身的定位也會欠妥當,容易出現眼高手低,懶惰自私,很難對自己的人生盡心規劃,細心籌謀,需要他人從旁引導。
(三)社會關注度與社會實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此觀點脫離了人與社會的密切聯系,被現代社會淘汰掉的觀點,但現實中還大量的存在。學生應當“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在從實踐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成就感。
二、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
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是對初中生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策略:
(一)課程的調整與合并。一方面,簡略課本中一些單調乏味、空洞的教條化內容,開發一些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引例鮮活生動的課題,賦予課本嶄新的生命力。以興趣為引導,使學生用單純的信念去學習知識,而不是簡單偏頗于學生的成績。另一方面,加強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國學中汲取仁義禮智信等美好的品德與修養。
(二)教師和家長的協調與溝通。初中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來自各方面的關懷和疏導,尤其是家長和教師,必須做好協調工作,相互配合,與學生積極交流,關注其情感變化,理解寬容其過失,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平等的心態溝通,如此才能達到切實的教育效果。
(三)社會各界的人文關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全社會要重視人才的個人修養和品德,加大對道德敗壞,屢教不改的青少年的處罰力度。
三、現階段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和問題
(一)教學與學習目標相混。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本身并不相同,在歷史與社會教學當中,教師容易誤將二者等同對待,直接從教學大綱或是教輔書中照搬其設置的課堂教學目標,導致預設目標往往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相符,雖然制定出了具w明確的教學目標,但這僅僅是建立在其想要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基礎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標,并非真正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需要,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并未發生明顯變化,其依舊未能夠通過學習歷史與社會形成較好的核心素養。
(二)視小組討論為合作學習。為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在當前的歷史與社會教學當中,教師通常會選擇使用小組討論等方式,但小組討論并不等同于合作學習。教師在如何對學生進行分組、對學生小組討論管理等方面均明顯表現不足,許多教師為了能夠方便對學生進行統一管理,往往直接讓學生與其前后左右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而小組內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認知能力則常常千差萬別,同時教師并未重視對學生在小組內的角色劃分,因此經常導致只有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小組討論的情況,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只是在小學討論當中全程充當傾聽者的角色,并未能夠真正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因此也很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與自主學習能力。
(三)過度重視課堂活躍度。在核心素養當中要求學生需要具備活躍的思維和良好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歷史與社會教學當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在該方面的能力,教師常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說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按照順序依次發言,在看其活躍了課堂氣氛之下,學生并未對討論內容有著明確的認知,很多情況下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只是各說各話,并不懂得如何在討論過程中吸收他人的論點論據;而教師對于討論時間也未能進行合理把控,學生未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深化討論,此種低質量的課堂氛圍并不能夠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出其創新能力。
(四)教學內容受教材局限。歷史與社會想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并具備相對較高的知識技能水平,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并有意識地豐富和創新教學內容,在將其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緊密聯系的基礎之上,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但事實上,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是老老實實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教學,就是過于重視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結構體系,因此常常會在教學中加入大量的單科課程知識,在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尤其是受到升學考試等影響,在歷史與社會教學當中,教師則更加傾向于將重點教學內容放置在幫助學生盡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識技、能方面,對于其創新意識、發散思維、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則稍顯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與社會教學策略
(一)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如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習慣,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風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合作探究學習可以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使他們在與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啟發。以搜集相關學習資料為例,譬如說在八下《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要求學生借助互聯網或是圖書文獻等搜集有關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方面的文字、圖片、影音視頻等各項相關資料。但為了避免學生只是簡單地搜集資料,而未能對其進行細致瀏覽和深入分析,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等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并要求每一個學習小組就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軍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分類,鼓勵學生在小組之內進行任務分工,選出組長、記錄員等,總結出秦始皇為何要統一的原因、具體的統一過程以及統一表現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在經過小組內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學課堂上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能夠基本掌握相關教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當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學生在積極提出自己看法與見解的同時也是激發其創造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過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綜合性強,聯系廣泛的特點,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比如,學校組織游攜手、徒步毅行的活動,教師隨行可以講解的時間、原因、艱難不易及在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的,學生經過此次行走,一定獲益匪淺。實踐活動的增多不是徒勞的,會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得他們擁有堅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動力。
(三)重視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需要在有意識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重視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發散型思維,進而有效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以綜合復習《八下歷史人物》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設計評選“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推選本小組的“十大人物”,并在紙上寫出推選人物的具體成就,在全班進行分享。在分享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在小組當中對人物做出的貢獻與成就、發揮出的作用等進行簡要概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貴品格,對你又有何啟示,學生自己應當通過何種方式向優秀人物學習靠攏,在層層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學生能夠不斷激發和活躍自身思維,在建立一種家國情懷之下運用自身的創新思維完成課程內容學習。
(四)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重視創新和互動,令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講故事,辯論賽等多種形式教學,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比如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實地探訪活動,與戰爭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終以書面形式上交感想,體會戰爭帶給人民的影響,從而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歷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處。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推演歷史,將歷史,地理與社會問題結合起來,互相貫通。例如從古代的歷史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如何指導當今社會的發展,古代各國文化的交流發展與當今中西思想的交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對如今網絡文化的影響。
學生的知識面往往有限,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經典名著,開闊眼界,鍛煉文筆,進行課前演講,使學生摒棄懦弱無為的思想,敢說,敢質疑,敢于承擔。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使其未來更好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結束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重點是在教學中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要。個人的力量是單薄,匯聚的力量是強大的,它一定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顯著改善,成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廣雅》,三國魏張揖撰。他學通古今,通曉經史百家,文字訓詁之學尤為擅長。除《廣雅》外,還著有《埤倉》、《古今字詁》、《三蒼訓詁》等。《廣雅》是仿《爾雅》而成的一部綜合性百科詞典,在中國“雅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訓詁學價值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就其釋義方法予以探討。
所謂釋義方法,是指探求詞語意義的方法。由于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因此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形訓、聲訓、義訓三種基本方法,《廣雅》釋義主要采用了聲訓和義訓兩種方法。
一、聲 訓
聲訓,也叫“音訓”,就是因聲求義,即通過語音探求語義,主要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這是前代訓詁學家常用的一種訓詁方法。《廣雅》由于是先秦漢魏名物訓詁的纂輯,張揖在整理前賢訓詁成果基礎上,保留和運用了聲訓這種釋義方法來解釋詞義。《廣雅》的聲訓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同音相訓
所謂同音相訓,是指釋詞與被釋詞的上古音具有雙聲疊韻關系。例如:
(1)《釋詁》卷一上:“憋,敬也。”“敬”與“憋”上古音同為見母雙聲,耕部疊韻字,二者古音相同。
(2)《釋詁》卷四下:“申,伸也。”“申”與“伸”上古音同為書母雙聲,真部疊韻字,二者古音相同。
(3)《釋言》卷五下:“貢,功也。”“貢”與“功”上古同為見母雙聲,東部疊韻字,二者古音相同,
(4)《釋親》卷六下:“妹,未也,”“妹”與“未”上古音同為明母雙聲,物部疊韻字,二者古音相同。
(5)《釋親》卷六下:“背謂之骶。背,北也,”“背”與“北”上古音同為幫母雙聲,職部疊韻字,二者古音相同。
(二)音近相訓
所謂音近相訓,是指釋詞與被釋詞上古讀音相近。又可細分為三類。
1.用雙聲韻轉字進行訓釋,即釋詞與被釋詞上古聲母相同,韻部發生了轉化。例如:
(1)《釋詁》卷三上:“圜,圓也。”“圜”上古音為匣母元部字,“圓”上古音為匣母文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同韻轉;匣母雙聲,韻部元文旁轉。
(2)《釋訓》卷六上:“風,放也。”“風”上古音為幫母冬部字,“放”上古音為幫母陽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同韻轉:幫母雙聲,韻部冬陽旁轉。
(3)《釋言》卷五上:“徇,巡也,”“徇”上古音為邪母真部字,“巡”上古音為邪母文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同韻轉:邪母雙聲,韻部真文旁轉。
(4)《釋親》卷六下:“婦,服也。”“婦”上古音為並母之部字,“服”上古音為並母職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同韻轉:並母雙聲,韻部之職對轉。
(5)《釋宮》卷七上:“閭,里也。”“里”上古音為來母之部字,“間”上古音為來母魚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同韻轉:來母雙聲,韻部之魚旁轉。
2.用韻同聲轉字進行訓釋,即釋詞與被釋詞上古韻部相同,聲母發生了轉化。例如:
(1)《釋詁》卷一上:“傷,創也。”“傷”上古音為書母陽部字,“創”上古音為初母陽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韻同聲轉:陽部疊韻,聲母書初鄰紐。
(2)《釋詁》卷四下:“冬,終也。”“冬”上古音為端母冬部字,“終”上古音為章母冬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韻同聲轉:冬部疊韻,聲母端章準雙聲。
(3)《釋言》卷五上:“禮,體也。”“禮”上古音為來母脂部字,“體”上古音為透母脂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韻同聲轉:脂部疊韻,聲母來透旁紐。
(4)《釋親》卷六下:“腸,詳也。”“腸”上古音為定母陽部字,“詳”上古音為邪母陽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韻同聲轉:陽部疊韻,聲母定邪鄰紐。
(5)《釋山》卷九下:“冢,腫也。”“冢”上古音為端母東部字,“腫”上古音為章母東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韻同聲轉:東部疊韻,聲母端章準雙聲。
3.用聲轉韻轉字相訓,即釋詞與被釋詞上古聲母和韻部都同時發生了轉化。例如:
(1)《釋言》卷五上:“貰,賒也。”“貰”上古音為船母月部字,賒”上古音為書母魚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轉韻轉:船書旁紐,魚月通轉。
(2)《釋詁》卷一上:“判,分也。”“分”上古音為幫母文部字,“判”上古音為滂母元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轉韻轉:幫滂旁紐,文元旁轉。
(3)《釋器》卷八上:“赭,赤也。”“赭”上古音為章母魚部字,“赤”上古音為昌母鐸部字,二者古音相近,聲轉韻轉:章昌旁紐,魚鐸對轉。
此外,在《廣雅》同音相訓和音近相訓里面,都有不少釋詞與被釋詞的聲符相同。例如:
(1)《釋言》卷五上:“經,徑也,”“經”、“徑”上古音同為見母耕部字,二者同音相訓:釋詞與被釋詞聲母韻部都相同。“經”、“徑”都為形聲字,聲符同為“里”。
(2)《釋言》卷五上:“卦,掛也。”“卦”、“掛”上古音同為見母支部字,二者同音相訓:釋詞與被釋詞聲母韻部都相同。“卦”、“掛”都為形聲字,聲符同為“圭”。
(3)《釋親》卷六下:“姑,故也。…‘姑”、“故”上古音同為見母魚部字,二者同音相訓:釋詞與被釋詞聲母韻部都相同。“姑”、“故”二者都為形聲字,聲符同為“古”。
(4)《釋親》卷六下:“脾,裨也。”“脾”、“裨”上古同為並母支部字,二者同音相訓:釋詞與被釋詞聲母韻部都相同。“脾”、“裨”二者都為形聲字,聲符同為“卑”。
(5)《釋言》卷五下:“調,啁也。”“調”上古音為定母幽部字,“啁”上古音為端母幽部字,二者音近相訓:幽部疊韻,聲母定端旁紐。“調”與“啁”二者都為形聲字,聲符同為“周”。
以上孳生詞與孳生詞具有相同形聲字聲符。
(6)《釋言》卷五上:“害,割也,”“害”上古音為匣母月部字,“割”上古音為見母月部字,二者月部疊韻,聲母匣見旁紐。二者音近相訓:釋詞與被釋詞韻部相同,聲母發生了轉化。“割”的聲符為“害”,
,
(7)《釋言》卷五下:“春,蠢也,…‘春”、“蠢”上古同為昌母文部字,二者同音相訓:釋詞與被釋詞聲母韻部都相同。“蠢”的聲符為“春”。
(8)《釋言》卷五下:“丑,紐也。”“丑”上古音為透母幽部字,“紐”上古音為泥母幽部字。二者幽部疊韻,聲母透泥旁紐。二者音近相訓:釋詞與被釋詞韻部相同,聲母發生了轉化。
(9)《釋親》卷六下:“夫,扶也。…‘夫”上古音為並母魚部字,“扶”為幫母魚部字,二者魚部疊韻,聲母並幫旁紐,二者音近相訓:釋詞與被釋詞韻部相同,聲母發生了流轉。
(10)《釋親》卷六下:“妾,接也。”“妾”上古音為清母葉部字,“接”上古音為精母葉部字。二者葉部疊韻,聲母清精旁紐,二者音近相訓:釋詞與被釋詞韻部相同,聲母發生了流轉。
以上是根詞與孳生詞的聲符相同。
這類聲符相同的聲訓,不但揭示了漢語詞匯孳乳繁衍的歷史,即由某一根詞及其孳生詞、或孳生詞與孳生詞構成的一組同源詞,而且更重要的是探求了事物的命名之由。因此,我們通過對《廣雅》聲訓進行考察、分析、研究,就可以總結已有的關于漢魏聲訓的研究成果,從紛繁復雜的語音現象和詞義現象中歸納出聲訓的語音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聲訓規律以及聲訓的音義結合規律,為聲訓研究的理論建設和科學的漢語詞源學的建立提供經過論證的語料。
二、義 訓
義訓是一種直陳語義的訓釋方法,即用通俗的話解釋古代詞語或方言詞。廣義地說,形訓、聲訓以外所有的釋義方式都屬于義訓的范疇。義訓這種釋義方法直陳語義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廣雅》釋義,除聲訓外,基本上都是義訓,從解釋詞和被釋詞的關系看,《廣雅》義訓可分如下幾種類型:
(一)同義相訓
《廣雅》的絕大多數訓釋都屬于這一類。
1.單訓
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同義詞。《廣雅》這一類主要體現在《釋言》等篇里。例如:
(1)《釋言》卷五上:“質,地也。”
(2)《釋言》卷五下:“貴,尊也。”
(3)《釋訓》卷六上:“怵惕,恐懼也。”
(4)《釋宮》卷七上:“象魏,闕也。”
(5)《釋地》卷九下:“畠,細也。”
2.同訓
用一個詞去解釋兩個以上的同義詞。《廣雅》里這類最多,主要體現在《釋詁》、《釋訓》等篇里面。又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把幾個甚至幾十個同義詞放在一起,再用一個常用詞去進行解釋。《廣雅》這類最多。例如:
(1)《釋詁》卷一上:“乾、官、元、首、主、上、伯、子、男、卿、大夫、令、長、龍、嫡、郎、將、日、正,君也,”
(2)《釋訓》卷六上:“洞洞、屬屬、切切、恂恂、訚閽、翼翼、濟濟、畏畏、祗祗,敬也。”
(3)《釋親》卷六下:“翁、公、叟、爸、爹、筧、父也。”
(4)《釋器》卷八上:“骸、骼、骹、顛,骨也。”
(5)《釋水》卷九下:“舟、枋、榜,船也。”
二是同一個詞分別在不同的地方解釋其他的詞。例如:
(1)《釋詁》卷一上:“何、般、能,任也。”
《釋言》卷五上:“南、王,任也。”
《釋親》卷六下:“男,任也。”
《釋親分卷六下:“心,任也。”
(2)《釋詁》卷五下:“龍、利、芬、忍、調、庸,和也。”
《釋詁》卷五下:“伽,和也。”
《釋訓》卷六上:“翼翼、衍衍、愉愉,和也。”
3.互訓
用同義詞互相訓釋。例如:
(1)《釋詁》卷一上:“佳,善也。”《釋言》卷五上:“善,佳也。”
(2)《釋詁》卷四下:“邦,國也。”《釋言》卷五上:“國,邦也。”
(3)《釋詁》卷四上:“幕,夜也。”《釋言》卷五上:“夜,暮也。”
(4)《釋詁》卷四上:“氓,民也。”《釋言》卷五上“民,氓也。”
(5)《釋言》卷五下:“調,啁也,”《釋詁》卷四上“啁,調也。”
4.遞訓
幾個詞輾轉相訓。就是以乙訓甲,又以丙訓乙,以丁訓丙,層遞而下,例如:
(1)《釋詁》卷四上:“品,式也。”《釋詁》卷一上:“式,法也。”
(2)《釋詁》卷四上:“放,置也,”《釋詁》卷四下:“置,驛也。”
(3)《釋言》卷五上:“況,滋也。”又“滋,今也。”
(4)《釋詁》卷五上:“字,乳也。”又“乳,生也。”
(5)《釋言》卷五下:“狄,辟也。”又“辟,法也。”
5.今語釋古語
即用魏代的語言去解釋魏以前的語言。《廣雅》釋詞一般都是采用以今語釋古語的訓釋方法。例如:
(1)《釋宮》卷七上:“徛,步橋也。”《爾雅·釋宮》:“石杠謂之徛。”郭注:“聚石水中的為步渡,徇也,或曰今石橋。”釋文云:“今關西呼椅,江東呼杓。”錢大昭《廣雅疏義》:“橋可以通徒行,故謂之步橋,”古代的“徛”,魏代叫“步橋”,晉代叫“石橋”。
(2)《釋獸》卷十下:“特、羝、豭,雄也。”此釋獸之雌雄。《說文,隹部》:“雄,鳥父也。”又“雌,鳥母也。”《說文·牛部》:“牡,畜父也”又“牝,畜母也。”《急就篇》:“此雌雄牝牡相隨。”顏師古注:“飛曰雌雄,走曰牝牡。”“雌雄”本指飛禽,“牝牡”本指走獸。后來統言之,“雌雄”也可指走獸。《說文·牛部》:“特,樸特,牛父也,”《說文·羊部》:“羝,牡羊也。”《說文·豕部》“豭,牡豕也”,“特”、“羝”、“豭”古代分別指公牛、公羊、公豬、張揖用今語“雄”釋之。
(3)《釋詁》卷四上:“黔首、氓,民也。”《說文,黑部》:“黔,黎也。……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周謂之黎民。”《史記·秦始皇本紀》:“更名曰黔首。”王念孫《廣雅疏證》:“諸書皆在六國未來之前,蓋舊有此稱,而至秦遂以為定名,非始創為之也,”“黔首”是秦代以及秦以前對“民”的稱呼。
(4)《釋宮》卷七上:“京、庾、廩、……困,倉也。”《說文·倉部》:“倉,谷藏也,”蔡邕《月令章句》云:“谷藏曰倉,米藏曰廩。”《說文·廣部》:“庾,水漕倉也。……一日倉無屋者。”古代“倉”的種類和形制不同,名稱也不同,如藏谷的叫倉,藏米的叫廩,水漕倉叫瘐,張揖在《廣雅》里用“倉”通稱之,
6.雅言釋方言
即用魏代規范語言解釋古今方言詞。例如:
(1)《釋言》卷五下:“崽,子也,”《方言》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崽”為湘沅之交會地方的方言詞,“子”為雅言。
(2)《釋親》卷六下:“翁、公、叟,父也。”《方言》卷六:“傻、艾、長,老也。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傻,或謂之艾。周晉秦隴謂之公,或謂之翁,南楚謂之父,或謂之父老。”“傁”與“叟”同,“翁”、“公”、“叟”為方言詞,“父”為雅言。
(3)《釋親》卷六下:“姐,母也。”《說文,女部》:“蜀人謂母曰姐。”“姐”為古四川方言詞,”“母”為魏代雅言。
(4)《釋詁》卷一上:“逞,疾也。”《方言》卷二:“逞,疾也。楚曰逞。”《說文·辵部》:“楚謂疾行曰逞。”“疾行”,雅言叫“疾”,楚方言叫“逞”。
(S)《釋詁》卷一上:“眉、棃,老也。”《方言》卷一:“眉、梨,老也。東齊曰眉,燕代之北鄙曰黎。”“老”為雅言,“眉”、“黎”為方言詞。
7.常用語釋常用語
即用常用詞解釋常用詞,例如:
(1)《釋詁》卷一上:“同、儕、等,輩也。”
(2)《釋言》卷五上:“吐,瀉也。”
(3)《釋訓》卷六上:“拳拳、區區、款款,愛也。”
(4)《釋親》卷六下:“男子謂之丈夫,女子謂之婦人。”
(5)《釋器》卷八上:“赤銅謂之錫。”
(二)反義為訓
用反義詞相互訓釋。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詞義訓釋現象。例如:
(1)《釋詁》卷四上:“廢,置也。”錢大昭《廣雅疏義》:“《說文》:‘置,赦也。……以廢為置,猶亂為治,徂為存,故為舍。”
(2)《釋言》卷五下:“毓,長也。”“毓,稚也。”
(3)《釋言》卷五下:“曩,久也。”“曩,鄉也。”
(4)《釋言》卷五下:“陶,喜也。”“陶,憂也。”
(5)《釋言》卷五下:“濘,清也。”“濘,泥也。”
(三)廣義釋狹義
以外延大的詞語解釋外延小的詞語,這是由《廣雅》作為辭書的性質所決定的,
(1)《釋詁》卷一上:“艾,耆,老也。”《說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老”為泛稱,指年齡大,“艾”:五十歲。耆:六十歲。《廣雅》不管“五十”、“六十”、“七十”、“百年”,通稱為“老”,外延大。
(2)《釋詁》卷一上:“刵,……絕,……刖,……刈,斷也。”《說文,斤部》:“斷,截也。”《釋名,釋言語》:“斷,段也。分為異段也。”《說文·刀部》:“刑,斷耳也。”“刵”為耳之斷。《說文·糸部》:“絕,斷絲也,”“絕”為絲之斷,《說文·刀部》:“刖,絕也。”《玉篇》:“刖,斷足也。”“刖”為足之斷。《說文·刀部》:“刈,芟革也。”“刈”為草之斷。《說文·刀部》:“劓,刑鼻也。或作劓”。“劓”為鼻之斷,無論“斷耳”、“斷絲”、“斷足”、“斷草”、“斷鼻”,《廣雅》統稱為“斷”。
(3)《釋詁》卷一上:“腆……涯、裂、智、貼、戀、霜、皇、……黨、賁,美也。”《說文,肉部》:“腆,設膳腆腆多也。”又“腆”為膳之美。《玉篇》:“涯,美也。”“涯”為酒之美也。《玉篇》:“娶,美也。”“姴”為女之美。《玉篇》:“智,初減切,臉智,羹也。”“貼,大羹也。”“戀,煮魚肉。”“霜,食味美也。”“智”、“胋”、“戀”、“霜”,皆為味之美。《楚辭·離騷》:“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皇,美也。”“皇”為大之美。“黨”為言之美。《說文·貝部》:“賁。飾也。”“賁”為飾之美。不管膳之美、酒之美、女之美、味之美、大之美,言之美還是飾之美,《廣雅》統稱為“美”。
(4)《釋詁》卷二下:“淅、……溞、澡、沐、浴、……沫,灑也。”
《說文·水部》:“灑,滌也。”“灑”義為洗滌。
《說文·水部》:“浙,汰米也。”《玉篇》:“淅,洗也。”“淅”為米之灑。
《說文·水部》:“澡,灑手也。”“澡”為手之灑。
《說文·水部》:“沐,濯發也。”“沐”為頭之灑。
《說文·水部》:“浴,灑身也。”“浴”為身之灑。
《說文·水部》:“沫,灑面也。”“沫”為面之灑。
不管是米之灑(洗)、手之灑(洗)、頭之灑(洗)、身之灑(洗)。還是面之灑(洗),《廣雅》統稱“灑”(洗)。
《廣雅》以廣義釋狹義,體現了辭書的釋義特點:注重概括意義,忽略具體意義。這是通釋語義專著與隨文釋義傳疏的最大區別。
(四)共名釋別名
即指出某一事物所屬的種類。例如:
(1)《釋草》卷十上:“掎、子,菜也。”
(2)《釋草》卷十上:“蘇、優、芥、莽、蘆、毛,草也,”
(3)《釋草》卷十上:“龍蹄、虎掌、羊骰、兔頭、桂支、蜜笛、瘴疇、貍頭、白痺、無餘、縑,瓜屬。”
(4)《釋鳥》卷十下:“椿晚、鶩鳥、鸞鳥、鹔鷂、鸑族、鴰笛、駿鹱、廣昌、鷦明,鳳皇屬也。 ”
(5)《釋鳥》卷十下:“跳離、延居、頸雀,怪鳥屬也。”
(五)界說
也叫“義界”。就是用下定義的方式解釋詞語,例如:
(1)《釋天》卷九上:“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饑,三谷不升曰饉,四谷不升曰罩,五谷不升曰大侵。”
(2)《釋天》卷九上:“山神謂之離。”
(3)《釋丘》卷九下:“邱上有木為柲丘。”
(4)《釋畜》卷十下:“白馬朱鬣,馼。”
(5)《釋獸》卷十下:“獸一歲為縱,二歲曰耙,三歲為肩,四歲為特。”
(六)描寫形象
對詞所標志的事物形狀、性能作描寫。例如:
(1)《釋鳥》卷十下:“鳳皇,雞頭燕頷,祟頸鴻身,魚尾駢翼,五色以文。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保長,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
(2)《釋獸》卷十下:“俸(鱗),狼題肉角,含仁懷義,音中鐘呂,行步中規,折還中榘,游必擇土,翔必后處,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井,不羅罘握,文章彬彬。”
(3)《釋樂》卷八下:“笙,以瓠為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
(4)《釋樂》卷八下:“篪,以竹為之,長盡四寸,有八孔。”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1剛升入初中的我,對一切新事物都很好奇。而初中的學習也改變了很多。政治地理以及小學從未接觸過的生物歷史,也變成了主要的科目。
還記得上學大概一個多月了,我們要進行一次月考,老師一周前就對我們說了,可我的“讀書”方法,只是大概的瀏覽一邊,作業寫完了就睡覺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一切重點知識,我只記在了一個本子上,大概意思不是很明白。地理課,我是一點也不明白,老師留作業,我都是照同學抄的,除了地理外,別的課都還行。
一周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月考的前一晚,我先看了看語文書,看了古文部分,每篇文章的作者朝代都是沒什么問題的。例如《木蘭詩》選自《樂府詩集》作者是宋代郭茂倩等等,這些文學常識我都會背。所以,由只會文學常識的語文有轉向了數學。數學可以說是我的強項,因為我是數學課代表,所以數學我沒總復習,只是翻了幾頁。該到英語了,英語我是一點也不會,可以這么說,英語認識我,我不認識英語,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背了單詞。之后的時間我看了看小說等。月考的前一天我是這么度過的。
到了月考這一天,我有一些緊張。有什么我會的題也答錯了,可能因為緊張的關系,也可能因為我沒復習好埃數學題我太過自信,而算錯很多題。成績下來后我真的很失望。
月考讓我明白了,考試之前要好好復習。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21.失去信心
“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上數學課就覺得沒勁,但又覺得自己應該認真聽講,所以有些懼怕。上數學課感覺心里很煩躁,上課效率也減半了。”
“多次以來,數學考試成績都很不如意,我對數學失去信心了。甚至開始害怕數學,有時也對老師產生一種莫名的害怕。”
2.不努力,不認真
“上課沒有好好抓進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課后沒有好好復習,做作業馬馬虎虎,課外輔導書更是沒有認真做過,純屬應付。”
3.知識點梳理不夠
“我固然做到了學,但沒有做到想,甚至從來不思考。”
“我現在終于發現思路、思維比解題更重要。”
4.時間不夠
“當我決定中午問老師問題時,可不巧,英語老師來了!而且整整三節晚自修家作都來不及做,更何況解決疑難呢?”
5.不能、不會問問題
“還是和以前一樣,有問題沒有問老師,因為我怕我問的問題太簡單,可能由于這樣想,使我的困難越積越厚,可我就是不敢問。有這心,沒這膽。”
6.“失誤”不斷
“每次考試我都很緊張。又是一個很簡單的題目或式子我也看很多遍,如12 + 36 = 48我都要算兩遍,就怕算錯。”
事情過了好久了,好在我這次期末又扳了回來,耶!我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3一陣揪心的鈴聲響過,我的心也變得忐忑不安起來,“咚咚,咚咚……”老師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這時老師走進了教室。喧鬧的教室里馬上變得鴉雀無聲,連自己的呼吸聲都聽得一清二楚。突然,月考試卷就如雪花一般飛來。這是自從我轉學以來的第一次月考,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考試時,我心中就如有一只活蹦亂跳的小兔子,在不停地奔跑著、跳著,使我的心砰砰的跳,心里七上八下,如激蕩的湖水一樣不平靜。我一次又一次的警告自己:一定要認真,不能馬虎。正當我寫完基礎題和閱讀題要開始寫作文時,筆突然沒墨了,我的心慌了:怎么辦。我該怎么辦呢?我停了下來。猛然間,我才發覺我應該還有一只備用的,我忙打開鉛筆袋,將那只備用的筆拿了出來。我慌慌忙忙地寫著,生怕馬上要收卷了,不一會兒就收了筆。望著前面的字跡,這才發覺我寫的字太過于潦草、太小,又用了修正帶,這肯定又會扣個一分兩分的。心中充滿內疚,后悔得不得了。
考試時的教室里,同學們正全神貫注的寫著試卷,教室里沒有聲音,只有沙沙寫字聲,人人都“埋頭苦干”,有的咬著筆頭思考問題,有的正文思如泉,把想好的答案寫在試卷上,有的因為想不出答案而雙眉緊鎖,有的為大功告成而欣喜若狂。
“收卷。”突然,老師一聲令下,我顫抖得交了卷,坐在位子上回憶著考試試卷上內容和題目。我的耳朵中灌滿同學們議論考試試卷答案的聲音,我聽不下去,也不想去同他們一起討論。生怕我會提前知道我要考砸了的消息。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4初中的第一次月考成績已經出爐,語文92分全班第一,數學98分居次席,英語100,綜合91,第一次月考的反思。這看似良好的成績,其中還藏著小小的遺憾,這些遺憾都是由疏忽大意造成的。
先說語文,除去作文扣的四分,其余的四分丟的真不就應,兩道題回答不完整各扣一分,一道沒加引號扣一分,一道“畫蛇添足”扣掉一分。我如果能一絲不茍的去完成它們,語文成績豈不是一個多么可觀的數字?
數學的馬虎更不就應,一失手成千古恨,把x的絕對值當成了x,雖說一個是對的,但把絕對值弄成個負數,簡直心里后悔地像老鼠在撓。唉,只能怪自我太大意了吧。
歷史部分更是大傷元氣,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如何一題,標準答案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可我粗劣加工寫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鼎,這還不算,我在后面加上了四個字——用于祭祀,本該扣一分,因為它們四個又扣掉一分。
生物別提,43分,要不是歷史的的頑強抵抗,綜合否則失守90分,生物課代表沒戲了。
月考的一系列失誤,由于馬虎失分的多,把自我會做的做錯,不后悔才怪呢!以后類似的錯誤不要再犯,無論做什么馬虎總會耽誤大局。第二“畫蛇添足”讓我吃虧不少,復習資料的時候,要把每個知識點弄清、搞明白,每一天學過的知識要及時溫習。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月考,其實并不是多么難,認真、細心的態度會造就一切。
第一次月考的總結范文5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第一次月考落下帷幕。排名和不理想的成績,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在楓楊的第一個月里,完全可以說我在學習上一點沒有用心!教師布置的作業,我僅僅按照最低標準完成。我沒有做到預習復習,課堂上也沒有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地聽講,大腦死氣沉沉。這樣的聽課狀態,我的學習效率能高嗎?對于平日的練習,我絲毫沒放在心上,總會有一兩個小錯誤。所以到月考時,我與那些認真的同學的差距就很明顯。在空余的時間里,我不是跟同學說話,就是想著該怎么玩。于是,我又浪費掉不少時間。就連月考前的國慶長假里,我依舊沉迷于歡樂之中,書本沒有碰過一下。我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我的成績如坐滑滑梯般直線下滑,我被遠遠地甩在了第40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35-02
一 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新課標對現代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單純地進行就語言而語言的教學,只有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對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更準確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而近幾年高考試題也逐漸走向多樣化、交際化和生活化,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著重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所以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培養和提高跨文化意識能力十分重要。
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在閱讀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
高中英語教材材料真實、廣泛,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如在學習fork一詞時,可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Why is weather the main topic among the English people? What do the English people use to put food into their mouth while having their meals? And how about we Chinese people? 學生會積極討論,這時老師講授兩種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兩國民族風俗習慣不同,這樣學生了解了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拓展了知識,還學習了另一個詞chopsticks。
2.從社交禮節及習俗方面著手,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西方禮貌用語和互尊互讓、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語中當表示感謝、請求時,經常會用到Thank you、Please這類禮貌用語。表示拒絕時,要說:I’m afraid、Sorry。教師需要求學生牢牢把握“禮貌”原則,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掌握與西方人士交談的規則。其次,涉及年齡、收入、財產、婚姻、家庭等話題涉及他們的隱私。所以在交際的時候,最好以天氣、旅游、體育活動、新聞、影視等話題為引入方式。最后,“身勢語”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增加交際表現力。如西方人在問候和道別時,除了握手之外,還有擁抱、親面頰和接吻等方式,而中國人在公共場合很少有親吻和擁抱動作。教學高二英語第三單元Body language時,教師可就不同的常用“身勢語”,如握手、點頭、親吻、揮手等,及他們在不同國家表示的意思列一個表格或進行系統的總結。這樣,相同身勢語在不同國家的意思就能一目了然。
3.充分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在教授詞匯過程中滲透文化
英語中的很多詞匯來自于神話、典故、寓言、傳說等,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地介紹與其相關的文化知識,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學動物名詞時,在西方狗是忠誠、可靠、英勇聰明的象征,“a top dog”意為“聰明的小孩”。而在中國狗則含有貶義。在教學part-time 這個詞時,可以結合“part-time students”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半工半讀是英美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用自己掙的錢付部分或全部學費,這在英美大學生中十分普遍。這就可以讓學生以“College 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n’t take part-time jobs”展開辯論,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使他們深刻體會自立自強的含義。
4.在英語語法結構中了解文化
語法規則雖然是一些程式化、約定俗成的東西,但也含有文化的成分。英語和漢語的語法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可以從英語國家的歷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諸方面加以解釋,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語法規則,也能為學習英語增添一些情趣。如附加疑問句“Lovely day,isn’t it?”實際上是無疑而問,只是英美人引起話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罷了。
5.充分理解習語的文化內涵,在教授習語過程中滲透文化
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中豐富的習語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漢語中常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某事很容易做,而英語中的同義習語是“a piece of cake”。漢語中形容一個人“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狀態,在英語中則說成“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外,還可指導學生在課后搜集一些素材,并進行比較分析。
6.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文化的學習不應只限于課內,課外的文化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延續和補充。具體方法有:(1)舉辦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這些活動能為學生提供用英語直接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娛樂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2)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材料。如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的區別;中西餐桌禮儀對比;中西禁忌語之異同等。(3)觀看錄像、電影、VCD、DVD、聽英文歌曲、演講等。大部分電影和錄像片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側面的縮影,英文歌曲也是英美文化的精粹,教師可多收集一些學生喜歡的英語流行歌曲,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語言,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聽力水平。(4)利用課外閱讀滲透文化意識。在課堂之外,要將好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重要的節假日等。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閱讀英文報紙。報紙的真實性、時效性、新穎性讓學生們可以時刻感受到世界最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為學生們開辟了一個了解各國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風土人情的窗口。
重慶火鍋自清末民初開始,不過百年的歷史,發展速度卻頗為驚人。火鍋店遍及全國各地,火鍋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從在全國首屆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誕生的鴛鴦火鍋奪得滿堂彩開始,火鍋品種不再單一,衍生出了后來的三味鍋、四味鍋、全牛全羊鍋、狗肉鍋、魚頭鍋、藥膳鍋、酸辣鍋等等。到目前為止,重慶火鍋還在持續進步中,一直在追尋更多的創意、打造更多的品種。但無論誕生出多少新品種,饕客們最愛的,還是保持著傳統特色的重慶老火鍋。
挑選和熬制,最為關鍵的制作工序
重慶火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風味用3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麻”、“辣”、“燙”:麻得咂嘴,痛快;辣得像口中含了一團火,舒服;燙得舌尖感覺遲鈍,高興。
只是,當外地人談到重慶火鍋時,對花椒、辣椒的悚懼溢于言表。重慶老火鍋的底湯,是用辣椒、郫縣豆瓣、花椒、老姜、大蒜等調制而成,每一種材料對人的味覺器官都是極大的刺激,夸張點,甚至可以說是考驗。這使得那些初次品嘗正宗重慶火鍋的食客,一面大呼好吃,一面又不敢多吃。
但好在調制火鍋底湯的廚師們有其高招,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只要在熬制火鍋底湯時加入適量的冰糖、醪糟等含糖物質,火鍋的風味就不一樣了。甘甜的材料緩和了花椒、辣椒對味蕾及腸胃的刺激,雖然麻辣還是麻辣,但是食客吃完之后還會有辣而不燥、麻而不烈、進口味濃、回味柔和的感覺。
細數起來,老火鍋湯鹵材料多達數十種,主要有花椒、辣椒、豆瓣、豆豉、冰糖、生姜、蒜等。為了使老火鍋“麻辣燙”的主旋律更突出、風味更鮮香醇厚,材料的選擇甚為關鍵,要如同古時候挑選貢品一樣嚴格對待。無論是原材料的色澤、產地,還是香味、口感都是火鍋湯材料的篩選標準。
花椒,必須采用夏天里成熟的,也就是被稱之為“伏椒”的花椒。花椒成熟期有兩個,另外一個成熟期在秋天,這一種花椒被稱為“秋椒”。與“秋椒”比起來,“伏椒”味道更濃烈,麻味十足,聞起來也更香醇些。“伏椒”更以四川、陜西產的最佳,像有名的陜西韓城花椒,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特濃。據說一走進韓城,就能聞到滿城都飄蕩著的濃烈的花椒味。四川漢源花椒,同樣是粒大、色鮮、芳香濃郁,在唐代就曾作為貢品。這兩種花椒在老火鍋中備受歡迎。
辣椒,具有去腥解膩、增加老火鍋湯鹵香辣味和提色的作用。老火鍋湯鹵中所使用的辣椒必須是顏色鮮艷、果肉豐厚、身干、籽少的干辣椒。
豆瓣,需用四川郫縣所產的豆瓣。郫縣豆瓣由蠶豆瓣、辣椒、鹽等精釀而成,它的特色是辣味重、鮮紅油潤、辣椒塊大、回味香甜。
豆豉,要選擇出自永川的陳年豆豉,這種豆豉香氣濃郁、味道鮮美,能將火鍋的口感推向極致。
老火鍋還特別重油,習慣大量地使用牛油。不僅是因為牛油具有特殊的誘人香味,還因為它能起到濃稠火鍋湯汁,保持火鍋汁溫度,使涮的食物油潤光潔、上味增香的作用。牛油以炒制后色澤黃亮、口感醇和的黃牛油為最佳選擇。牛油質量的好壞對火鍋的味道影響極大。市面上另外兩種牛油――牦牛油和水牛油都不及它,牦牛油炒制后膻味較重,而水牛油炒制后油色泛白且不香。
準備好花椒、辣椒、牛油、豆瓣、豆豉等所有材料之后,接下來則是火鍋底湯的調制。制作過程大致如下:一、將牛油放入旺火的鍋中熬化;二、將豆瓣剁碎倒入;三、待熬成醬紅油后,加速炒香花椒;四、加牛肉原湯、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姜、鹽、醪糟和小辣椒熬制。值得注意的是,冰糖不易弄得太碎,一般以綠豆大小為宜。因為冰糖只有在逐漸溶化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與其它味道充分融合,形成醇厚的復合味感。 老火鍋湯鹵的最終成味,還有一大關鍵步驟,那就是熬制。經過調制后,老火鍋湯鹵也只能算是初步成形。要達到老湯香醇、回味綿長的特色,湯鹵必須經過多次反復地熬制,經過長時間的熬制才能將“麻而不烈、辣而不燥、口感醇厚馨香、回味綿長”的特點發揮到淋漓盡致。這其中的道理,與美酒釀制得越久就越香醇是一樣的。
老灶和鐵鍋,最醒目的懷舊元素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就餐環境的改變,一些民間知名老火鍋已經舊貌換新顏。比如,原來以地處豬圈旁邊而聞名于江湖的老廠豬圈火鍋,幾年前已從陳舊的農房中搬到南山的火鍋一條街,為食客打造了良好的就餐環境;原在臨江門下穿道中的洞子老火鍋,也在幾年前從燒煤炭、搖蒲扇的逼仄環境中,搬遷到了寬敞明亮的筷子街店;毛肚輪斤賣的胡火鍋也從黃花園大橋下破舊的老民房,搬到紅旗河溝的新店……
雖然火鍋店的裝修風格各式各樣,但老火鍋店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種風格,那就是懷舊風:青石板的老灶和地面、穿著碎花或深藍色布衣的服務員、被稱之為大掌柜的老板、分燙食物的木格子、漆面斑駁的老茶盅、盛著新鮮蒜泥的石臼和搗碎用的舂棒,還有裝菜的筲箕……每一樣都讓你恍然間回到過去,讓人不禁遙想昔日老火鍋館內的場景:鐵銅質的鍋下炭火熊熊,鍋里湯汁翻滾,食客居高臨下,虎視眈眈盯著鍋中的菜品,舉杯揮箸,吃得大汗淋漓。
老火鍋店里的這些別具匠心的設計和裝飾,表達了人們對重慶傳統老火鍋獨特氛圍的追求,彰顯了人們對傳統火鍋的無限眷戀之情。
當“滿漢全席”一樣來品味
《火鍋賦》里有這樣的描述:“肉類先下湯味鮮,海鮮蔬菜在中間;帶血粉類易渾湯,只好放在最后邊。不宜一次多投放,食物生熟難分辯;保持中火小開狀;隨燙隨食味更鮮。水發薄片夾著涮,大約十秒脆又鮮;倘若久煮體縮小,嚼不爛且味道棉。熟食燙透即可食,厚大生塊煮松軟;腦花盛在漏勺煮,以免攪得滿鍋翻……”這是火鍋吃法的總結,在饕客中廣為傳誦,頗為經典。
老火鍋菜品極多,其中以鮮毛肚、鴨腸、黃喉、鱔片、豆芽等菜品最為經典,吃法也相當講究。
重慶火鍋原本就是從吃毛肚開始的。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后,洗凈煮一煮,而后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于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只,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至今為止,毛肚已成為火鍋餐桌上的精品菜,老火鍋菜品中當然也不能少了它。
毛肚為牛的瓣胃,我們在餐桌上看到的多為口感較綿的鮮毛肚和肉質脆嫩的綠色毛肚。燙毛肚的時候,必須等鍋里燒得滾燙,再用筷子夾著涮,并且要單層攤開,使得受熱均勻,至它縮小為剛下鍋時的2/3到1/2為宜。這樣燙熟的毛肚,吃起來才會爽口、質地緊密。
鴨腸,大多肉都較厚,但不同種類的鴨腸,脆嫩程度卻大不相同。一些店里推出的鮮鴨腸,韌勁十足,有嚼頭;而精品鴨腸,則脆嫩化渣。挑起鴨腸,在滾燙的鍋中“七上八下”后,放入嘴,聽著“卡嘣兒、卡嘣兒”的聲響,頓時讓人滿口生津,回味無窮。
還有皮滑肉厚、鮮嫩彈牙的現劃鱔魚;軟嫩適中,有嚼勁的牛黃喉,又或者細致脆嫩的豬黃喉……經過老火鍋濃濃的紅湯燙過之后,都讓人拍案叫絕,就算吃得嘴唇發麻舌發直、汗珠直冒臉通紅,仍然贊不絕口!
中華飲食向來都講究葷素搭配,這樣才更有利于身體健康。老火鍋賦中更有“豆苗青綠,豆芽淺黃;豆腐瓊玉,豆漿銀妝。甘藍紫氣,肥牛赤橙;七彩美味,一鍋共享”的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