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堂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18 01:16: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課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學課堂

篇(1)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應該充分利用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展家庭科技活動。培養兒童的科學素養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應該充分開發與利用家庭科學教育的豐富資源,開展家庭科技活動,共同促進兒童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發展。

家庭科學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家長的閱歷與職業背景、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家庭科技藏書等。那么,家長可以利用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展那些科技活動呢?1.家長引導下的科技閱讀。2.開展為科學課學習活動所做的準備工作。3.開展科學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4.開展家庭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的調查、改善活動。5.開展兒童的興趣性活動和探究性活動。6.開展利用社區科學教育資源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不斷拓寬課外科技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課外科技活動,特別要加強新產業、新技術、新知識的介紹,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滿足少年兒童的求知欲,培養他們對科技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逐步發展為志趣,轉為科學的事業心與責任感。課外科技活動,還可以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結合生活和生產實際,開展科學知識運用活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體驗科學知識、技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課外科技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各種資源,組織小觀察、小采集、小種植、小飼養、小調查、小辯論等活動,開展科技講座、考察活動、科普知識競賽、小發明展評、科技興趣小組,出科技專欄、辦科技小報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提高科學教育效果。

三、轉變科學課外活動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在日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我們無法在一堂課中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所有環節。有時候學生提出很多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無法一一進行探究。有時候,課本中所建議使用的實驗材料或實驗方法剛剛引起學生的興趣,下課的鈴聲卻在耳邊響起了。“同學們在課外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這樣的話會經常掛在我們科學老師嘴邊,但如果課外探究沒有整體的計劃、步驟,沒有老師的引領指導,沒有有效的成果反饋,那么這只會成為老師的一句口頭禪,成為一句空話,課外活動探究也就只是流于一種形式。

科學課外活動的開展,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因為它是集實踐性、實用性、活動性、技能性,創造性于一體,又適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實際,把科學活動滲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在科學課外活動教學中應轉變理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從簡單地灌輸現成的科學結論,轉變為指導學生通過探究自行獲取科學知識。

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是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的基礎。小學科學課程中要求掌握的科學知識主要內容有: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并能嘗試用于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要根據具體的科學知識形成時的情境與所探討的問題的關系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觀察、實驗、分析,從科學探究中自行獲取新知。

2、從單純的傳授科學知識,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科學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指導學生揭示自然規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的過程主要涉及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思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科學探究的方法主要有:觀察、實驗、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等邏輯思維方法;栽培、飼養、制作等操作方法。在科學教學中,要創造一切條件和機會,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從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養,轉變為注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篇(2)

科學師生課外探究情況的調查表明:師生課外延伸的實施率低,課外延伸學習只是形式上的。科學課外延伸學習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一)科學課外延伸流于形式

由于學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對新鮮事物興趣不能夠長久保持,沒辦法用堅韌的意識克服困難,再加上受自身知識水平與技術能力的限制,所以常常導致科學課外探究無法深入,僅僅流于形式。

(二)科學課外延伸形式單調

科學課外延伸的教學設計往往忽視了其活動的趣味性,只要獲得結果就算完成了課外延伸。有些教師設計科學課外延伸活動形式總是調查、收集資料,教師以這種形式進行科學課外延伸教學,只需要口頭布置,便于操作,教師無須花費精力設計活動,認為這種形式可以運用于任何主題的課外探究中。但是,學生在課外探究中會感覺到枯燥乏味、沒有新意,興趣不大,并且有些學生認真完成調查與收集,有的教師卻不了了之。科學課外延伸的形式單調,不利于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三)科學課外延伸缺乏評價

一些教師將科學課外延伸作為科學教學的重要環節,遺憾的是,教師在布置課外延伸活動后缺乏對學生的指導、督促、評價,時間一長,學生就不再認真探究科學課外活動了,沒有實現科學課外延伸的教學目標。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人體體溫變化》中,布置了這樣的課外延伸活動:教師發下一張人體體溫記錄表,請學生記下自己當天不同時刻體溫。這樣的形式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回家購買體溫計認真記錄,可是那教師在下節課前都沒出現在學生面前,更不用說指導了,最令人遺憾的是,下節課就開始上新內容,都沒有對上節課后的活動進行檢查、評價。我們可以預測,時間一長,學生的那種熱情就會消失,科學課外延伸的探究活動將無法進行。

二、提高科學課外延伸有效性的策略

本文針對科學課外延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借鑒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條提高科學課外延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制定計劃

每次課外延伸探究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制定具體可執行的計劃,為學生觀察、記錄構建框架。

1.教師指導

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小組探究的活動中去,指導學生設計、制作、觀察,尤其要注意動手能力差、比較懶惰的學生。例如,我在教授《不倒翁的秘密》時,將這一活動安排在課外。任務布置后,我發現這一制作非常簡單,有的學生一天就完成了,但是有部分學生的不倒翁就是不能來回擺動,于是,我請成功的學生將其作品帶到學校,下課后學生聚在一起討論。這種交流對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啟發,為學生從活動中掌握技能、學到知識打下基礎。

2.家長參與

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還要在課堂之外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研活動,同時讓家長參與進來,支持學生課外探究,形成濃厚的科學探究氛圍。例如,我在教授《水培植物》中,要求學生同家長一起在家水培一株洋蔥或茨菰,并記錄下它們的生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一種新型培育植物的方式,將課堂科學延伸到課外。

(二)創新科學課外延伸活動形式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延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操作簡單,讓學生在研究時沒有壓力,能夠從中獲得知識、體驗快樂,教師可以采取資料調查、實踐體驗、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例如,在教學《蠶卵里孵出新生命》一課時,老師布置的課外任務是,飼養一種動物,觀察其生長過程,并簡單記錄。這就采用了實踐體驗的形式,因為具備了可操作的條件,活動簡單,所以能夠在課外經常聽到學生談論自己“寶貝”的變化,效果極佳。不論是以哪種形式開展科學課外活動,都要結合學生實際與活動主題選擇合適的、有趣的課外延伸活動。

(三)教師及時評價

學生參與了課外延伸活動,教師就要時刻關注學生研究情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研究中的收獲與不足,并對學生的研究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是綜合式的,可以來自于教師、學生,也可以是家長,還可以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通過評價關注各個層次學生的進步,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與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授《人體體溫變化》一課中,可以告訴學生要在學期中進行展示,評出優秀者。這樣及時的督促、反饋、評價,保證了學生課外延伸活動的順利進行。

篇(3)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學課的評價從過去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評價形式上。也從單一的評價主體發展到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將更趨全面、合理:評價方法將更加靈活、多樣。

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逐年加快,教師已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更不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裁判員。一名優秀的教師會很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他應該是學生科學學習中的伙伴、參與者、激勵者,同時又是課堂教學的調控者。如教完《花、果實、種子》后,很多同學都想親身體驗一下,于是,我幫他們組建了活動小組,帶他們到植物園做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對比實驗,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過后,同學們經常到植物園精心照顧南瓜。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次活動中,同學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有分工合作,有觀察訪問,有知識學習,也有動手操作。匯報時,我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注重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態度和創新方法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二、發揮主體作用。張揚學生個性

在教學《觀察身體》一課時,我讓學生回憶有哪些變化說明我們在不斷生長。學生提出:“我穿的衣服變小了”,“我的手在長大”,“我的個子在長高”,“我的體重在增加”……我馬上接著問:“我們怎么記住這些變化呢?”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紅印泥印,可以用筆在紙上畫下來,還可以拍成照片保存下來,可以用尺量出具體數據記下……學生的這些創意不但得到我的肯定。還馬上讓大家付諸行動,一起設計了一張“我的生長史記錄單”。這看似簡單的設計環節,卻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敢于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同時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把課堂變成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三、提供交流空間,促進學生表達

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如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為此,在科學課上,我總是盡力拓展學生相互交流的空間,盡量給出一定的評價時間,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表達與交流。

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互相提問。如:為了搜集我們需要的證據,我們能做什么?我們需要做什么實驗?這樣做公平嗎?我們能用其他方法嗎?那可能好一點嗎?我們做這個實驗時需要一定的順序嗎?我們從哪兒能得到幫助?誰能幫助我們……

四、凸顯學科特點,關注情感態度

篇(4)

小W生喜愛游戲的程度比成年人有過之無不及,游戲也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在科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入游戲,就會使嚴謹的科學教學產生活力,學生就會對科學探索樂此不疲,全身心投入。學生置身于游戲化的科學探索之中,身心就會得到和諧發展。例如在教學“植物和我們”這一內容時,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索:“我們生活中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植物各部分的認識,并且讓學生將食物與植物建立對應關系,教師采取了學生喜聞樂見的角色扮演游戲。教師與學生一起將教室裝扮成農貿市場,讓學生分別扮演賣菜與買菜的角色,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討:“我們生活中吃了植物的哪一部分”。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游戲,使學生更全面認識到日常人們所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學生能夠根據生活經驗把食物與植物建立起對應關系,進一步感受到了人類與植物的密切關系。

二、動手操作,激活思維

科學課也是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在科學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小學生活潑好動,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不要怕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會出現特殊情況而耽誤教學時間,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與總結,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做中獲取知識,提高實驗能力,享受到實驗帶來的成功與樂趣。在執教“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相關內容時,教師一改傳統教學中的講解與灌輸教學模式,而是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的機會和空間,從對實驗的假設到實驗的設計,從實驗的操作到實驗現象的記錄,以及信息的收集與結果的分析,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由于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動空間,所以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相關經驗來設計富有個性的實驗方案,通過探究提出了多種關于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可能與溫度、濕度、光照、土壤、肥料等有關系,并且根據自己的預測來設計實驗。這樣整個實驗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激活了學生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提高了動手能力,品嘗到了科學實驗的樂趣。

三、聯系生活,促進探究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科學的目的在于用于生活,為生活服務。小學生對身邊的生活比較熟悉,在科學教學中聯系生活,能夠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知識的觀念,形成在生活中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習慣。例如,在教學“人體的消化器官”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一些餅干之類的食物,讓學生在課堂品嘗食物,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互動活動,如讓學生利用聽診器相互聽,通過活動了解自己身體的奧秘,并進行討論探究、歸納與總結,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在充滿濃郁生活氛圍的課堂上,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這些相對枯燥難懂的知識。再如:在學習“聲音的發生”相關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分發了直尺、硬紙板等物品,讓學生利用這些貼近生活的物品進行實驗演示,而不利用學生不常見的音叉等實驗器材。這種實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生探究動力。

篇(5)

一、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科學是什么?科學就是一種探究。《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里所說的親歷探究的過程,就是讓學生針對研究的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交流、感悟等方式獲得知識、技能與情感的過程。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他人的想法。如《食鹽》的教學中,我遵循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將食鹽放人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繼續加人又會怎樣?如果采用多種方式如加熱、攪拌又會發生什么不同的變化…..然后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作出猜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分析成敗原因后再修改、再實踐,使學生經歷探索食}溶解的全過程和多樣變化。從經歷設計、修改到實驗,到再修改,再實驗,經歷了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許多同學深有感觸:“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有小組里團結一致,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科學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克服許多的困難。”

科學課教學要讓學生親歷科學課探究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變化,也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才能獲取真正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每一個問題的假設和預測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注重的是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活躍性,積極開動腦筋,猜想參與正是一個最佳的思維鍛煉場所。在實驗和觀察的過程中,學生會萌發出許多的“傻問題、怪想法”,作為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心、獨立探究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提出、發現創造性問題,發現體現創新的亮點,積極引導。

通過師生之間的活動參與與互動交流,教師大膽讓學生說出問題,大膽讓學生猜測,從而讓學生自由動手做實驗、觀察或者小組合作總結,提煉出表面現象,既而把表面現象上升到事物本質的東西,得出結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正確處理探究中學生自主與老師指導的關系

小學科學課堂本身全面深入,其知識也是包羅萬象。我們不可能用簡單統一的幾個問題就能了解學生的基本知識水平,許多知識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的。小學科學課中應多一些時間讓學生自由發揮,從而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把握好起點,了解好教師重點指導探究的方面,怎么指導,什么時間傳授相應的知識,非常有利于科學教學活動的展開。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第一,老師應該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分析、從而解決問題。

如教學《斜面》一課時,從生活中的油桶為什么可借助木板來輕松實現它的搬運?為什么自行車的爬坡可以走“S”路線?兩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人手,引導學生認識、研究斜面省力的作用。

又如教學《誰能傳播聲音》時,從為什么老師說話同學們都能聽得見?將耳朵貼在桌子上,輕敲桌子為什么會聽到清晰的響聲?等生活現象出發,探究、發現傳播聲音的介質。在問題情境的感染下,教師還必須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四、正確引導學生看待探究的成功與失敗

篇(6)

自1996年起,我一直從事科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當一名學者型教師”是我努力的目標。為此,我守著兒童科學教育這塊神圣園地,默默耕耘。

真愛奉獻,潛心育人

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我愛崗敬業,以校為家,二十年如一日。我擔任過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科室主任、教導主任,不管什么崗位,我都虛心好學,盡心盡職。為專題活動策劃、競賽輔導、教學研究……我常常放棄休息的時間,工作至深夜。在備課、課題研究、論文寫作方面,我主動為老師們提供幫助和指導。

二十年來,我從未間斷過專業學習,從中專到大專到本科,再到攻讀碩士研究生。我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并以優異的成績被評為優秀在職教育碩士。因為對教育工作的熱愛,我虛心好學,并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和贊許,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尊重,讓每個孩子都享受成長的幸福”,是我一直以來的育人理念。新生小嘉的事,我一直記憶猶新。小嘉患有先天性腦癱,行動不便。為了讓小嘉擁有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學習環境,學校安排他隨班就讀。這樣的孩子,在班上難免會發生意外,為此,老師們非常擔憂。為了打消老師們的顧慮,我組織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到小嘉家里了解情況,與老師們一起商討針對性的方法。最終,從各門課程的學習到一日生活,我們制訂了一整套細致的方案。在大家的努力下,小嘉逐漸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他不再自卑,并收獲了友誼。小嘉是我認識的眾多特殊孩子中的一員,教學中我特別關注這類學生。我常覺得,只有做一個尊重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的教師,我們才能體會到教師的真正意義,感受到教育的價值。

每年五月的生命節,我便為學生們選購蠶卵,蠶寶寶在學生們的精心呵護下,一天天長大,蛻皮、吐絲、結繭。飼養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這能培養學生對生命的負責精神,更能讓他們理解生命成長的意義。除此之外,每年的科學節、創造節、種植節等年度系列活動,也同樣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并形成了濃郁的科學氛圍。

扎根課堂,彰顯風格

科學課教什么,怎樣教,教得怎么樣,是我每節課都要思考的問題。對科學課堂的認識和轉變,我經歷了三個階段:關注自我,關注活動,關注兒童。這三個“轉身”,也是我追求理想科學課堂的“階梯”。

1.關注自我:追求“教學展示”的課堂。

2003年,我為常州市三百余名實習師范生上觀摩課《觀察魚》,我將本課設計成一個大的開放性探究活動,而教師則以指導者、幫助者的身份出現。整節課在我的精心預設下,學生興趣高漲,探究潛能得以激發,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回顧這一階段的教學實踐,我在追求什么呢?課堂目標清晰,每個細節都在“掌握”之中。其實,這都是在關注自我,即教學預案的完成度,教學行為的不斷優化。

2.關注活動:追求“游戲趣味”的課堂。

此后五年,我以學生探究活動為重心,大膽引入游戲,并將其滲透在科學課的導入、新授、運用等環節中。這一舉措,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培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一階段的教學以“活動”為載體,突出“活動”的游戲化、趣味性,我追求的是“有趣”的科學課堂。

3.關注兒童:追求“兒童成長”的生態型課堂。

“有趣”的科學課堂,熱鬧的背后,學生究竟獲得了什么?科學素養究竟培養了多少?我開始深入鉆研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科學課的目標達成,教學形式與手段并不能解決本質問題。科學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三個核心內涵,即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我們不應忽視核心素養培養的主體――兒童。這時,指向兒童成長的生態型科學課堂,便成了我對科學教育本質追求的清晰定位。從起點、過程,到目標實現,只有立足兒童,研究兒童科學學習規律,把時間交給兒童,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去解惑,去發現,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為此,我從三大維度架構“兒童”成長的生態型課堂:

一是兒童的探究活動優化設計。我立足兒童的前概念和原科學認知,圍繞科學概念的習得,設計和開發有趣味、有意義、有層次的兒童科學探究活動,并架構開放式的單元教學。

二是兒童的探究材料優化與呈現。我通過對兒童參與探究活動材料的選擇、整合和處理,使探究活動具有操作性、生活性和指向性,從而保障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

三是兒童探究思維的培養和提升。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兒童的探究思維水平決定了其探究能力發展的層次。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兒童的科學思維品質,特別要培養兒童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讓他們學會辯證地看待科學與人類及社會的關系。我通過做、思、辯、說等方法,讓兒童用自己的語言將科學事實、科學現象和規律,概括并表達出來。

在實踐“兒童”的科學教學中,我邊教邊思,邊思邊學,教學力爭做到“情、趣、悅”。“情”:用兒童情懷觀照課堂,營造寬容、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能處處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并置身于肯定和鼓勵之中;“趣”:通過組織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兒童擁有快樂的課堂體驗,感受學科學的趣味、意義和價值;“悅”: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身心愉悅,智能同長,同時立足兒童的學習基礎和身心發展特點,讓兒童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

2012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大會在江陰華士實驗小學舉行。我有幸作為獲獎代表,與特級教師同題會課,執教《浮力》一課。鮮明的“兒童”科學教學主張,兒童化的活動設計,展現了我對“兒童化科學課堂”的追求。

【課例】五年級自編內容《浮力》

(一)激趣引入,玩出問題

師:把這三只大小一樣裝有不同液體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會怎樣?同學們觀察到什么?

生:1號乒乓球浮在水面上,2號浮在水中央,3號球沉在水底。

(二)方法引路,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想不想親手試試?研究時,可以注意以下問題,觀察到了什么現象,產生了什么問題,可能與什么有關,又怎樣來證明?

師:這里有位好“老師”――研究記錄單,請按研究記錄單上的步驟提示開展研究(指導探究流程),有什么問題嗎?

生:老師,球上沒有編號,弄不清是什么球?

師:問得好。第一步先把活動時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然后給這些球編號。如果球上浮,標幾號?

學生活動,教師了解各組研究情況。15分鐘后,小組交流研究情況。

生:我們觀察到三個球分別在水中浮、懸浮和沉。那么,為什么同樣的乒乓球,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還有的懸浮呢?我們的假設是可能與球中液體的質量有關。用手感覺重量是不一樣的,拿桌上的電子秤稱后,發現1號球31克、2號球34克、3號球46克。因為1號球浮,2號球懸浮,3號球沉,所以我們的研究結論是,球中液體重,球就沉;液體輕,球就浮。

(三)逐層解疑,激活思維

師(拿出裝食用油和裝蜂蜜的燒杯):這三種球在水中沉浮情況我們已經知道,在油中和在蜂蜜中情況會怎樣呢?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原因,嘗試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生:我觀察到1號球在油中懸浮,2號球在油中沉到底下,3號球在油中也沉到底下。

(四)發現規律,感受成功

師:觀察研究記錄,又有什么發現。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比一比哪個小組的發現和收獲最多。

生:同體積的不同液體質量有大有小。

生:我發現油在油中懸浮,水在水中懸浮,蜂蜜在蜂蜜中懸浮。

架構兒童化的概念體系。教學中,我總是盡力把科學知識和概念,變得淺顯、有趣、易于兒童發現和歸納。這就要求教師對兒童科學概念體系、認知發展水平、思維能力進行研究。如:研究浮力,涉及力學、密度、質量等多個概念,教師要對這些概念及其關聯進行梳理、吃透,然后把概念點定位在兒童感興趣的液體沉浮上,這樣才更適合兒童自主探究。 設計兒童化的探究活動。我發現兒童探究能力的發展,課堂探究活動的兒童化設計和組織是關鍵。如:《浮力》一課,課堂一半的時間由兒童自主探究同體積的三種液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整個過程學生心里一直留著謎:球里裝的究竟是什么液體?想辦法測量質量后,推斷出這是三種不同液體,接著探究同體積的三種液體在油中、蜂蜜中的沉浮情況,最終他們發現了沉浮的規律。環環相扣,步步有趣。

呈現兒童化的探究材料。好的材料,能激發兒童的探究欲。選擇兒童熟悉、簡單、有結構的材料,能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如:研究浮力,用什么來裝液體呢?我選擇乒乓球,好玩、易操作,液體體積容易控制;材料呈現上,考慮結構性,有的組1個沉球2個浮球,有的組2個浮球1個懸浮球等,這樣探究活動才會充滿趣味和挑戰,并能最終促進兒童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鐘情教改,促進發展

一路走來,我的教學研究沒有止步。從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到反思,再到課題研究,我踏上了專業成長的快車道。2002―2006年,作為常州市重點課題“探索對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材料’進行優化和呈現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研究”子課題負責人,我積極參與研究,認真探索,最終課題成果被評為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2009―2012年,我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做中學’在小學教學中運用的研究”,在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推進課程學習的綜合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江蘇教育》《科學課》等刊物上發表,并兩次面向全市進行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在全市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同時課題研究成果再獲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2013年,我主持了市級備案課題“基于‘兒童’的科學課堂實施策略的研究”,我和全區農村、郊區小學的十多位科學教師一起研究“兒童化的科學課堂”的基本特征、實施策略和評價方法,從而革新了我們常態的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科學學習方式。

盡善至誠,甘為人梯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成長的意義,在于能不能帶動一群人的成長。作為金壇區小學科學兼職教研員、科學課改講師團成員,我多次為全市小學科學教師上示范課、做專題講座,為全區青年科學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幫助。在區教育局和教師發展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我通過沙龍組、工作室,開展同題異構、問題診斷、專題沙龍、論文寫作等活動,對近二十位中青年教師進行培訓指導。如今,戴輝文、鄧云、姚星、尹小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他們中有的已被評為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有的獲江蘇省評優課一等獎,有的被評為金壇區“金沙名教師”。

篇(7)

當前的科學課堂教學,存在種種無效教學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降低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自信心,從而產生厭學。我結合科學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反思無效的教學行為,以引起同行對高效科學課教學的探索。

一、課堂導入,教學目的性模糊

教學不是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個成功的課堂教學案例應該是教學目的十分明確的。每一個教師在開始課堂教學之前首先就要對教學要解決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如果把教學過程比做是一次遠洋航行,那么教學目的就好比航線的終點,只有明確了航線的終點,我們的航行才能沿著正確的航向全速前進。在低效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課堂的教學目的很模糊,學生聽得云里霧里。

下面一個片段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師: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演示實驗,氫氣和氧氣的化學反應。

生一頭霧水。

師:剛才我們一起見證了氫氣和氧氣的化學反應過程,有誰能說說他們是怎樣反應的?

……

從案例片段可以看出,在上課伊始,教師一上來就是實驗,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想準備,學生感到十分唐突,在觀察實驗時漫無目的,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莫名其妙之感。教學不是追求奇特,要的就是實在。明確告訴學生教學目標,可以給學生一個可控感,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自己需要的,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就能夠得到保障。

二、實驗表演,缺少真情的體驗

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法是研究學習該學科的主要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學實驗在內容和功能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需要學生通過接觸實物才能增強感性認識。但是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悖的是在當前科學課堂中,都缺乏真正的實驗操作。有的老師為了節省時間,把本可以由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操作來了解探究科學現象的教學內容設計為教師自己的演示。甚至有的教師用動畫實驗來代替動手實驗,只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實驗演示的多媒體課件,草草地得出一個實驗的結論。

例如,有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溶解”這一課內容時,先在講臺上擺放好顆粒大小不同的食鹽、燒杯、冷水、熱水、玻璃棒,然后向學生介紹了這些物質,隨后請學生看老師的演示秀。老師在講臺上自演自導了一會兒,接著就向學生拋出問題:“根據剛才的實驗,你們覺得溶解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只見學生面面相覷,不以為然。

我認為這種簡單的實驗完全可以由學生代表進行操演,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實驗情況,組織學生討論。老師在這里放棄了一次給學生鍛煉的機會。一個理性的過程卻變成了學生的主觀猜測過程,學生沒有經過真情的體驗過程,主體作用在這樣的課堂上被嚴重地剝奪了,其結果必然是引不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感受不到科學的魅力。

三、提問無效,淺化高質的思維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在課堂教學中,引發學生思維的手段是提問,提出一個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能收到直接給學生一個結論所沒有的教學效果,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探索。這就要求我們掌握提問的技巧,杜絕無效的提問。無效提問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提問不是在關鍵的地方,為提問而提問,這樣的問題,沒有思考的意義,充其量不過是教師熱鬧課堂的噱頭而已。二是封閉式提問,這樣的問題只是獲得“是”或“否”,二元選擇性回答,全然沒有引起學生對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

例如: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定律是初中九年級科學上冊第3單元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有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這一內容時,設置了這樣一組問題:

1.各種形式的能量是不是孤立的呢?

2.能量能不能發生轉化?如果可以那么它是怎樣變化的呢?

3.能量在轉化的過程中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

……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教師設置的3個問題,只有第2問中的后半部分提問是具有一定思維意義的,其余的問題都是“是”或“否”,二元選擇性回答,學生顯得非常被動。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學生只是被提問了,而沒有被激發。假如該教師能在開展這一知識教學之時,給學生一個實驗觀察機會,然后提出問題:“你發現一種物質的能量會發生變化嗎?為什么?這些物質的能量在轉化后有哪些變化呢?”學生通過這樣的提問,能高效地運轉思維程序,經歷一次思維的旅程。其結果是學生在高質的提問中獲得了高效的學習。

四、替代性教學,抹殺學生的智慧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不是學生被成長的過程,而是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成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和學習動機是否真正地被教師引發出來,那才是教學高效的表征。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傳遞知識的“搬運工”,過于注重知識傳承,學生沒有任何主體地位可言,學生從課堂中獲得的只是厭學的理由。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按常理這種搬運工式的教學方式應該早已被老師們摒棄了,但是為了使學生獲得較好的考試成績,教師們不得不再次走上傳統教學的路子,大多數教師仍然進行著替代性教學、填鴨式教學,在初中畢業班中這種教學方式更是普遍。

一堂電功率和電功的計算課,教師向學生展示了“研究電功率跟電壓的關系”的電路圖,然后就開始獨角演講,從分析到結論,再到電功率、電功的計算公式的要素介紹,最后到課時中的例題講解,從頭至尾教師津津樂道地傳授,學生被動地聽,沒有師生的互動環節,沒有一起一伏的抑揚頓挫。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順利地完成了知識傳授,學生沒有獲取學習方法的樂趣,雖然經歷了教學的過程,但沒有經歷自我探索與思考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要把自己的教學權力讓位于師生的互教互學。教師只有將學生推到教學舞臺的前面,讓他們敢想、敢做、敢說,才能讓學生在經歷成長中獲得高效的學習成果。

五、關注精英,窄化教學的對象

有教師調侃地說,現在能關注幾個成績優秀學生進行教學的教師是專家型教師,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索。雖然當前初中課堂,少有了教師的“獨角戲”,但是我們卻仍然難以找到學生的“群言堂”,課堂由教師的獨角戲演變成了少數幾個學生控制課堂局面的現象,還有少許學生面無表情,呆坐在座位上。我們調查發現,在課堂上有20%的學生始終得不到被提問的機會,平時也少有得到教師特別的輔導。試想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不是高效的,這種高效只是窄化了教學對象后的高效。在學校的教學考核中,往往喜歡將優秀率列為教學質量主要的考核指標,將升入重點中學的學生數作為考核學校辦學水平的指標。我一直認為,精英化教學的課堂稱不上真正的高效課堂。

六、作業高負,弱化鞏固的功能

作業是深化理解,鞏固課堂所學的手段。近來的減負增效的爭論焦點在于作業量的多少。我認為當前作業的負擔并不在于作業量的大小上,而是在于作業的設置是否有效上。研究當前初中科學作業,我們可以發現一般的學校都給學生配備了3套以上的科學作業,還不包括學生自己買的作業,這些作業其實大多數是重復的。在題目的設置上大部分是局限于陳述性知識的機械化操練,即使有些屬于程序性知識或者策略性知識也早已被教師們轉化為陳述性知識。

在練習的安排上,教師往往借口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將本可以在課內完成的作業被壓到課外進行,學生們疲于應付,根本沒有盡心盡力地完成,作業鞏固的功能被弱化了,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反而養成了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

其實,在當前應試教育的陰影還沒有完全被消除的情況下,教學的高效運作還是有待探討的。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做真正的反思者,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現那些無效增負的教學行為,有必要采取改進措施,只有這樣科學教學才能走上高效的快車道。

參考文獻:

篇(8)

任何課堂都有人的參與, 其基本要素都包括教師、學生和知識。其中, 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因素,是一個個完整的生命存在; 知識是實現師生生命交流和促進師生生命豐滿和完善的基礎和中介。然而, 也正是因為在課堂中有了人的存在, 才有了知識的生成, 才使課堂中富含的生命價值得以體現,才可能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新的課程標準對于科學學科有著明確的要求,強調科學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探究式學習”為核心。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是:充滿活力的探究式學習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精心設疑——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從疑問開始的。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及提問能力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學生學會在本節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余地,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我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沉浮現象,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鋼鐵做成的大船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而一顆小鐵釘會沉下去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么一塊橡皮泥不會浮在水面上而捏成小船就會浮在水面上?”“小船最多能裝多少鐵墊圈?”……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探究

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科學課不僅僅是簡單地向學生揭穿謎底,而是將引導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探索并發現科學現象。初步體驗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所以,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探究,實踐操作是獲取知識培養努力的方法和手段,操作是學生思維的體操,讓學生親身經歷并獲得所期望的一切,從中鍛煉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和創新精神。如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我讓每個學生先找出周圍出現的各種聲音,再讓學生說出發出這些聲音的物體,提問這些物體到底是怎樣發聲的?隨后在桌上擺上各種能發聲的材料:隊鼓、銅鑼、音叉、橡筋琴等。然后讓學生動手去操作。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得出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這一科學的結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就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在創造的過程。

三、授人以漁——讓學生學會探究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加強科學實驗教學,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教師提出課題,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后得出科學規律。如在教學《電磁鐵》時,我首先提出課題,讓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電磁鐵?然后引導學生做一個電磁鐵,但這個電磁鐵只能吸引一些小物體,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讓電磁鐵的磁力大一些呢?學生們都積極思考,提出了這樣一些猜想:與電池節數有關;與導線粗細有關;與繞線圈數有關等等。然后我適時讓大家針對自己的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驗,并作好觀察,記錄好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教學《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時我布置了一道前置性小研究,讓學生收集兩片不同植物的葉子,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找出這兩片葉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結果學生找出了形狀、顏色、大小、葉脈、邊緣、葉柄粗細、長短、含水量、光滑、長毛的多少等不同后,我及時啟發學生,這都是看到的特征,你還能用什么方法去找出它們的不同呢?引導學生又通過聞、聽、摸、嘗等方法找出了薄厚、葉尖、品種、氣味、聲響、味道等方面的不同。讓學生學會從看、聞、聽、摸、嘗等各個方面來學會觀察物體。學會探究要培育刻苦的鉆研精神。如伽利略在發現了吊燈擺動的現象后,就回到實驗室深入研究,做了大量的實驗,最終證實了擺的等時性并非偶然,而是一種普遍的自然規律。試想,吊燈的擺動,人人都見過,偶然發現它的等時性恐怕也并非伽利略一人的專利。可是,為什么發現擺的等時性這個一般規律的只有伽利略呢?關鍵就在于他作為科學家比常人更勝一籌的鉆研精神,這也正是“探究”的表現。最后,學會探究,關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批判和懷疑精神,啟發和鼓勵學生敢于對已有的知識結論,特別是對于前人已提出“似乎不可能”的結論性意見的問題,敢于大膽問一個“真的不可能嗎”?為什么不能用別的方法試試呢? 探究既是學習的一個過程,又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培養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重要特征。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自覺探究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象也不一定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的天地。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系,我們課后還可以利用課堂知識能力將周圍生活的事件、現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學問題,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獲得問題解決方法,更可以使每個學生的自我價值在實踐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例如,在學習了《物體的熱脹冷縮》,知道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繼續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同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的鋪墊,這樣的課外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參考文獻:

篇(9)

搞好科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必須認真研究和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只有在吃透大綱精神和了解教材編寫依據及意圖的前提下,仔細分析鉆研教材,才能準確把握知識點及重點和難點,科學教學大綱指出,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應用所獲得的知識,認識和理解科學事物。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地啟發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自行進行探求活動。這就要求在科學教學中,老師要為學生準備恰當的感知材料,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主動探求知識,這是培養學生思維主動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構造》一課,除了課前要求學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老師還應有目的地準備一些大小、 形狀、顏色不同的花,讓學生動手解剖,仔細觀察花的構造,直到形成對花的構造的準確認識。

在科學教學中,要想真正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僅憑老師灌輸一點現成的書本知識是不夠的,而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千方百計創設情境,讓學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寬知識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在科學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的“小科學家”。學生角色轉變的關鍵是教師,科學教師能否真誠地把每--個學生都看成小科學家,讓每--位學生都體驗到科學課上自己像科學家那樣大膽地做科學,這是科學課教學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證。科學家是兒童景仰的人,“小科學家”角色不僅體現“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提高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責任感,為形成科學態度,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習慣,進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徹底轉變,要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因此,科學教師要為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親歷科學探究過程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必需的有結構性的材料,當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材料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過程。讓學生從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陶冶情操,從科學探究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究的本領,學會邏輯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標準》強調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合作”二字體現了“合作精神”的養成不僅是科學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合作建構”是實現科學課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現代課程論所揭示的教學活動的本質:一是交往,二是合作。交往意味著通過語言的相互作用交流自己的體驗和情感,而語言的基礎是思維,對兒童而言,組織語言的交流是比思維更困難的過程;維果茨基早就指出,語言交往會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而語言交往的過程就是--種合作建構的過程。同時,交往和合作也是人類社會化活動的基本形式。在當代社會,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對于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比以往顯得更加重要。

“合作”還體現在科學課程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與合作,而且還有賴于“社會建構”,即還有賴于學校內領導與教師們的理解和合作,也有賴于社會各界的廣泛理解和合作。

在科學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兒童發展心理學十分強調動手能力與思維發展的關系,并把動手能力視為兒童早期智力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無論是課前準備,課堂實驗,還是課后作業,都 應盡量引導學生提高動手的速度,養成快速操作的習慣,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有一次我把競賽引進課堂實驗。學生在制作簡易電池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里 ,看哪個小組做好的人多,這個小組就是科學實驗先進小組。我將在評比欄中為這個小組的每個同學加上一朵小紅花。”這種別具一格的比賽,激發了學生的實驗靈感,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篇(10)

探究活動是小學科學課堂的生命,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充滿活力的探究武學習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精心設疑——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從疑問開始的。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及提問能力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學生學會在本節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余地,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問,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是移t還是浮》時,我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沉浮現象,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鋼鐵做成的大船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而一顆小鐵釘會沉下去呢?”一石激起干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么一塊橡皮泥不會浮在水面上而捏成小船就會浮在水面上?”“小船最多能裝多少鐵墊圈?”……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探究

上一篇: 駕校上半年工作總結 下一篇: 數學概念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亚洲第一区 | 午夜麻豆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第1页中文字幕在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一区二区 |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 | 欧美韩国日本国产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