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15:4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療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醫療責任事故是指醫務人員因違反規章制度等行為,給病人造成傷、殘、死等嚴重后果;醫療技術事故是指醫務人員因專業技術水平和經驗不足造成診療、護理中失誤,導致病人傷、殘、死等嚴重后果。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分不清醫療責任事故與醫療技術事故的區別,一味怪罪醫務人員草管人命,極端不負責。實際上大多數事故是醫療技術事故,醫療責任事故所占的比例較少。
將醫療事故分為醫療責任事故和醫療技術事故,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制定的。筆者認為兩者有個本質的區別:把醫療事故鑒定為醫療責任事故,為司法部門提供判定當事人刑事責任的證據換名話說是給司法部門提供了給當事人判定做牢、做多長時間牢的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規定:“醫務人員由于嚴懲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懲嚴懲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所謂嚴懲不負責任,是指醫務人員離崗、失職、貽誤治療、違反操作規程等,造成嚴重后果的。如當班醫生離崗,結果住院病人疾病突發,沒能即時搶救而造成病人死亡的。又如手術室醫務人員到兒科去接當天手術的兩個小孩,由于只有一個推車,就把兩患不同疾病的患兒放在一個推車上,結果兩臺手術醫生開刀后找不到病灶,才發現兩個患兒調換了。再如鄉村醫生在給女孩做闌尾炎手術時,把子宮切除了,造成女孩終生不能生育。
把醫療事故鑒定為醫療技術事故是基于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診療經驗不足,主觀上沒有故意傷害和故意違反操作規程。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是從獲醫者必須掌握的,如上述的鄉村醫生不認識子宮怎敢不能認為是醫生經驗不足。有些疾病按現在的醫療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認識它、征服它,假如醫生有過失,也只能認定為醫療技術事故。某些非常罕見的疾病,讓從沒見過的醫生在非流行區域接診了,這可以說是醫生沒有這方面經驗。
代表:膠囊內鏡
上述醫療新技術中2/5(約1778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來自內科診斷技術,包括核醫學成像、膠囊內鏡等。
美國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近十年來,醫用成像技術將成像時間縮短為幾秒,拍出圖像是三維、全彩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過去的穿刺活檢。比如核醫學成像技術為肝纖維化的無創檢查打下基礎;膠囊內鏡讓患者免受痛苦。膠囊胃鏡比普通膠囊略大,有一個米粒大的攝像頭。吞下后,它會以每秒兩張的速度拍照,并將照片實時發送到體外圖像記錄儀中,6~8小時后隨大便排出。醫生只需分析收集到的照片,就可對胃腸道的狀況一目了然。膠囊胃鏡甚至實現了在家檢查,然后用手機、電腦將照片發給醫生,就可能早期發現胃癌等。但它也有弊端,如8小時拍出的5萬張照片中,七八成是沒有診斷價值的,而且存在盲區。這些問題需要廠家和醫生合作解決。
分子診斷,定位癌癥
代表:分子靶向治療
頂尖科學雜志《自然?遺傳學》早在幾年前就將分子診斷技術列為十大健康技術之首。它在遺傳病、傳染病、腫瘤等的預防、診斷以及個體化治療上發揮巨大作用。
以腫瘤為例,世衛組織的《全球癌癥報告2014》指出,2012年,中國癌癥死亡人數為220萬,占全球總數的26.8%,我國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解決之道在于提高早期診斷率及對晚期腫瘤進行精確治療。約八成肺癌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失去手術機會。傳統化療屬“試錯治療”,往往按照指南選擇一種化療方案,2周期治療后評價療效,有效則繼續原方案,無效則更改方案。該模式療效不佳且副作用較大。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往往與基因異常有關,比如肺癌,特別是肺腺癌,多存在特定的驅動基因。要明確驅動基因,就需要分子診斷來幫忙。找到特定基因,給予針對性的分子靶向治療,療效好且副作用小。比如攜帶EGFR敏感突變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給予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療,疾病控制率可達90%,患者無需住院,生活質量很高。許多藥企因此投身該領域,分子診斷市場以15%~18%的年增長率遞增。
微創技術,縮小傷口
代表:微創內固定
1987年,法國醫生穆雷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創了微創外科新紀元。幾十年來,從胃腸鏡到腹腔鏡,微創概念已深入到各醫學領域。有國外學者將微創外科、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并稱為21世紀醫學發展三大主流。
骨科微創技術正引領方向。以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最易發生的股骨粗隆問骨折為例,過去多采用動力髖螺釘,也就是“打鋼板”固定,創傷大,患者需長期臥床,易誘發血栓。隨后,伽馬釘等微創設備的開發克服了手術切口大的問題,但不能把傷骨完全復位。對此,總醫院骨科醫院院長唐佩福設計出內側支撐髓內釘,通過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傷骨內側增加一個固定。該技術讓患者可以早下地,避免發生致死性并發癥,并得到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認證、批準,并在國內推廣。
藥物輸送系統,按需給藥
代表:納米晶體技術
國外報告顯示,附加有藥物輸送系統(DDs)的藥品已占據約1108億美元的市場份額。DDs早期研究集中在緩控釋制劑上,讓患者打一針就能維持較長時間。比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曲普瑞林微球、利培酮微球等在腫瘤、代謝性疾病、精神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
近幾年,DDs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彌補因藥物本身化學結構所導致的生物利用缺陷。比如美國阿維馬克斯(AvMax)公司開發的腸道滯留技術,使藥物在生物利用度最佳的小腸停留,保持對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治療消化性潰瘍。美國義隆(Elan)公司的納米晶體藥物輸送技術包含一種防止聚集和改善溶解的賦形劑,解決了擇時給藥問題,藥物輸送與人體節律同步,保持24小時均衡的血藥水平,在高血壓的治療上已產生效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斯蒂芬?莫頓研發了一種治療癌癥的雙藥、延時納米輸送系統,可避免癌細胞對化療藥產生抵抗。可見,納米技術是DDS發展的重要方向。
非侵入性檢測,取代穿刺
代表:唾液體測血糖
血液、羊水、骨髓……這些液體的指標是許多疾病的診斷依據。但獲取它們需要穿刺,有侵入性,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容易交叉感染。像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不間斷監測血糖,治療依從性較差。
基于生物傳感器技術的非侵入性檢測設備的發展,為患者帶來希望。美國普渡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一種傳感器,能通過淚液和唾液檢測糖尿病,還可診斷帕金森病和老年癡呆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與轉化遺傳學系副主任瑪麗?諾頓博士則開發出非侵入性產前檢查技術,可檢出超過80%常見染色體三倍體異常(如唐氏綜合征),有望取代絨毛膜取樣和羊水穿刺。
隨著可穿戴醫療的發展,非侵入性檢測技術有望走進千家萬戶,實現全天候監測。比如以色列BIG公司開發出手表式血糖監測裝置,通過測量生物電阻變化監測病情。但美國科技雜志《收集世界》提出,無創血糖檢測技術仍處于開發初期,尚無產品上市。如何保證數據更準確、分析更可靠,是此類設備面臨的技術難題。
移動醫療,保證安全
代表:醫院信息化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術損害一旦發生,首先發現者應當立即設法終止致害因素;當致害因素的識別和判定有困難時,應當立即呼叫上級醫護人員指導處理,不可遲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補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千方百計采取有效補救措施,降低技術損害后果,保護患者生命健康。
三、盡快報告有關領導。技術損害一旦發生,都必須立即如實報告。首先報告上級醫師和科主任,情節嚴重者應當同時報告醫務科、主管院領導或者總值班,重大技術損害必須同時報告院長,任何人不得隱瞞或瞞報。
四、組織會診協同搶救。
患者損害較輕、不致造成嚴重后果時,立即暫停原醫療技術操作,當事科室要酌情組織科內會診,妥善處理(由科主任或首 席醫師或現場 高年資醫師主持)并根據當時具體情況采取適宜應急補救措施。
立即上報科室負責人、技師或業務院長及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同時做好患者的保護性醫療措施,防止再次或繼續發生醫療技術損害。
科室負責人或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在十五分鐘內組織相關技術專家會診討論,研究進一步的補救處理對策和是否繼續進行原醫療技術操作。醫院和科室選派技術骨干根據補救對策及時處理患者,操作中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其他并發癥。操作后,必須嚴密觀察患者病情,防止發生其他意外情況。及時按規定整理材料,保留標本報業務院長和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
患者當時有生命危險時, 醫療技術操作立即以搶救患者生命為主。 在搶救患者生命的同時立即上報科室負責人和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及業務院長。科室上級醫師、技師或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及業務院長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在事發地點組織相關技術專家搶救患者生命,同時討論和采取補救處理對策;必要時由醫務科邀請上級醫院專家會診指導(醫務科或主管院長主持)。
待患者生命危險解除后,在進一步會診討論、研究詳細補救處理對策。補救對策應防止發生患者的進一步損害,盡量減少損害和避免發生其他損害后果。技術操作完畢后,必須派專人嚴密監護患者病情,防止發生其他意外情況。及時按規定整理材料、保留標本報業務院長及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
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關原始證據,包括實物、標本、手術切除組織器官、剩余藥品、材料、試劑、攝像和錄音資料、各種原始記錄等。
六、妥善溝通,穩定患方情緒,爭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擾搶救和發生沖突。
七、如患者已經死亡,必要時應在規定時限內向其親屬正式提出并送達書面尸檢建議,并力爭得到患方書面答復。
八、全面檢查、總結教訓,找出技術損害發生的原因,制定改進措施,修訂制度及時完善相關記錄。
九、如屬醫療過失,應當區分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對責任者做出合理處理。
在醫療領域,物聯網既應用于臨床也應用于醫院運營管理。在醫院臨床上,物聯網應用在移動護理條碼掃描系統、移動門診輸液管理系統、嬰兒防盜系統、患者生命體征動態監測系統等;在醫院運營管理體系上,物聯網應用于消毒供應中心質量追溯系統、科室物資管理系統、醫療廢物管理系統、手術器械清點系統等。
醫療物聯網離不開二維條碼技術和RFID射頻識別技術。其中,二維條碼技術配備移動護理終端能全程追蹤患者的就診信息以及醫療器械的消毒信息等。用移動護理終端掃描患者腕帶、輸液瓶(袋)、藥品、病床上的二維條碼,信息便無線傳遞至醫護工作站。二維條碼技術的應用既確保了各項醫囑信息的實時傳遞,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減少了醫療差錯,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了醫院的管理水平。
RFID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RFID技術被應用在資產管理和設備追蹤的應用中,中國藥學會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20萬人死于用錯藥與用藥不當,有11%~26%的不合格用藥人數。以及10%左右的用藥失誤病例。因此,RFID技術在對藥品與設備進行跟蹤監測、整頓規范醫藥用品市場中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對于嬰兒防盜、醫療廢物的監測等方面,RFID技術都功不可沒。例如,基于物聯網的生命體征采集系統采用目前最先進的RFID技術,在患者身上佩戴內置感應器的RFID標簽就能實時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
醫院物聯網整體構架圖:物聯網結構復雜,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感知層,承擔信息的采集(通過智能卡、RFID電子標簽、條碼、傳感器等);網絡層,承擔信息的傳輸(通過無線網、移動網、有線網、RFID網等);應用層,完成信息的分析處理和控制決策(醫生、護士工作站、IP通訊終端)。
門急診護理系統:以無線網絡為數據傳輸鏈路,使用EDA將醫院各種基礎數據源通過無線網路與EDA連接,實現門診護士在病床邊實時輸入、查詢、修改患者的基本信息、醫囑信息和生命體征等;通過將二維條碼標識技術應用于患者腕帶、藥品標簽、生化標簽和標本標簽等,采用EDA作為手持終端設備掃描腕帶等標簽信息,快速準確的實現患者、藥品和標本等標識。
1移動醫療服務相關技術歐洲委員會引發的移動醫療項目中提出,移動醫療服務可以滿足病人在醫療監視器的監控下任意移動[7]。每個病人會佩戴一種輕量級的醫療監視系統———人體局域網絡(bodyareanetwork,BAN),這種系統首先通過無線傳感技術與人體相連接,然后通過無線寬帶技術與網絡相連接,可以實時將病人的有關信息傳輸到網絡上,供醫生查看。BAN可以針對不同種類的病人設計個性化的監視功能,無論是需要長期還是短期醫療監控的患者,都不需要留在醫院接受監視。移動醫療服務不僅可以為患者帶來自由,也為醫生提供了便捷的醫療模式。醫生可以使用掌上電腦或者移動醫療車,通過患者佩戴的BAN,實時查詢患者的醫療信息。無需采用傳統的固定式醫療設備替患者診斷,也無需與患者當面交涉,即可完成醫療過程,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環節,提高工作效率[8]。用戶隨身攜帶的BAN通過無線傳感技術獲取醫療數據,然后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將信息傳遞給醫院的醫療信息處理中心,供醫生查看。
2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實踐進展在實踐中,移動醫療服務技術也處于技術研發的主要階段,應用解決方案是目前熱切關注的問題。歐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來開發移動醫療設備,主要使用計算機和無限網絡技術,結合嵌入式解決方案,開發可以隨身攜帶甚至直接穿戴的醫療監護系統[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發的熱潮,如諾基亞、飛利浦、愛立信等公司正在對移動醫療服務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10]。愛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統,已進入測試階段,該系統通過在患者身體上佩帶傳感器,以獲取病人的健康數據,然后通過藍牙技術將數據傳輸給醫生,供醫生進行診斷與實時的醫療監護。飛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對心臟進行實時監護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隨時隨地得到醫生的醫療監護。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是目前移動醫療服務技術所處的主要階段,而嵌入式是眾多解決方案中的主要技術之一[10]。例如:嵌入醫用傳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輕松檢測到各種生理參數。然而,由于移動應用涉及技術的多樣性和實施的復雜性,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的解決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礙,導致產業鏈暫時還無法實現整體產品價值的創造和交付,技術研發仍處在不斷的探索中[10]。
3移動醫療服務信息傳送方式研究在醫療信息傳送方式上也有幾種不同的技術:1)信息的靜態傳送方式,將患者的實時醫療信息定期發送到一個固定的遠程計算機上,由計算機記錄處理數據,并展示給醫生查看。該模式中信息的傳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變,由統一的主機接收并處理信息,有助于醫療資源的統一調度。2)信息的動態傳送方式,將緊急的醫療數據傳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區域,由患者最近的醫護站點處理該醫療請求,信息的傳送范圍與接收對象都隨著患者的移動而發生動態變化。該方式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減少了醫療救助的交通時間,提高了醫療效率[3]。信息的動靜結合傳送方式,結合了靜態和動態兩種特征,在產生醫療實時信息時,信息首先被傳送到內部網絡,在局部范圍內尋找回應。若尋不到回應或因信息內容需要,信息會被內部網絡傳送出去,發送到醫療信息處理中心,由特定單位進行接收處理,并提供醫護服務[2],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發展前景移動醫療設備可以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醫療護理服務,提升或維護患者的健康狀態,并促進醫療行業的發展[11]。移動醫療服務在緊急事故處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護理和遠程醫療服務[1]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在移動醫療服務平臺下,無論是非緊急情況(頭疼,感冒,咳嗽等),還是緊急情況(交通事故,燒傷,急性胃痛等),用戶都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與移動醫療服務中心取得及時聯系,輕松地獲取醫療幫助[12]。2移動醫療服務的主要媒介是移動通信技術。全球性移動通信網絡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機、PAD等終端設備,為移動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技術基礎。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大量的應用和服務都可以通過低成本的帶寬接入通信網絡,同時網絡覆蓋范圍也不斷擴展,這些現象都為移動醫療服務應用的發展提供了幫助。
4緊急狀況的處理移動醫療服務設備可以在患者遇到緊急的生命威脅狀況時,通過移動醫療服務平臺,將患者的實時數據傳送給附近的救助者或醫療服務中心。當緊急狀況發生時,移動醫療服務設備可以迅速收集當時的有關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記錄信息以及生理狀況,供醫護人員了解并及時施救[3]。目前,在醫療緊急事故中,因未獲得及時拯救而喪命的人很多,移動醫療服務設備有助于緩解這一狀況。根據醫療衛生統計年鑒[13],2009年,我國有166萬的居民死于交通運輸事故,若在發生交通運輸事故時,患者能及時獲得合理的救治,交通運輸事故死亡率將大大降低。同樣,我國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緊急和交通問題而延誤就醫,導致病情加重甚至丟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動醫療服務可有效緩解緊急狀況給患者帶來的就醫壓力。使用信息傳輸方式中的動態方式,將緊急狀況中患者的醫療信息發送給離患者最近的醫療點,可更高效地展開施救,并且為醫院優化了醫療資源的配置。
5慢性疾病的監控慢性疾病是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14],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惡劣影響。慢性病長期以來一直給很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防治不及時,會造成經濟、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長期的醫治,傳統的醫療方式是住院治療。但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給慢性病的長期治療帶來了很多障礙[1]。2003年,我國慢性病患病人數達到近1.6億人,而2008年上升至2億多人,可見慢性病在我國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療導致醫療資源的長期占用,是造成醫療資源短缺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可以大幅度減輕慢性病的治療壓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動醫療終端設備的情況下,接受遠程醫療監控。BAN將患者的生物信號實時的發送給遠程監控系統,醫生查看發送過來的數據,當發生異常或病情加重時,再進行入院治療。移動醫療終端設備可以替代醫院的某些醫療設備,無需留院查看,即可獲取醫療數據。這一技術不僅給慢性病患者帶來了自由,減輕了住院的經濟負擔,而且為醫院節約了醫療資源。特別是,與慢性病性質相似,老年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監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齡階層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一個老年人都佩戴移動醫療設備,進行實時的醫療監控。
摩托羅拉企業移動業務醫療衛生晴雨表顯示,推動醫療領域加大IT投資的關鍵應用包括遵循行業規定建立的電子病歷(EHR)、計算機化醫生醫囑錄入系統(CPOE)和用藥監管。此外,受訪的IT主管也指出,醫療機構在資產跟蹤和資產、庫存管理方面的投資也有所增長,反映出經濟危機時期醫療行業所面臨的更大資金壓力。
摩托羅拉企業移動業務醫療衛生晴雨表還發現,通過在醫療機構中部署關鍵移動應用,受訪的IT主管使人為失誤降低了31%。在美國,用藥錯誤是最為常見的醫療過錯之一,并且每年至少有150萬受害者。此外,根據保守估計,每年各醫院用于治療因藥品造成傷害的額外醫療費用更高達35億美元。受訪的IT主管還闡述了移動技術所帶來的其他好處,包括提高醫護人員效率、增加報告的合規準確性以及提高醫囑執行的準確率。
摩托羅拉企業移動業務全球醫療衛生解決方案部主管ViviarFunkhouser說:“現在,需要服務的病人越來越多,醫療衛生行業的醫生、護士以及護理人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既要保證高效工作,還要確保提供優質的病患護理。通過為醫療機構提供種類豐富的移動數據終端、條碼掃描設備、RFID產品以及無線網絡技術,摩托羅拉可以幫助醫療行業解決行業難點,通過部署移動應用,在持續的醫療過程中提供高效的無障礙病患護理。”
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場巨大,目前國內正掀起一波建立遠程醫療系統的熱潮。很多廠商各顯神通,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以電信網絡、互聯網、衛星等作為載體,通過視頻會議、流媒體傳輸等技術手段開發了很多遠程醫療系統和解決方案。但需要指出的是:技術手段在遠程醫療中固然非常重要,沒有現代化的信息傳輸和通訊技術,遠程醫療絕不會實現。但只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遠程醫療是一種新型的醫療服務和業務模式。離開了醫療這個核心,遠程醫療只能是空中樓閣,是先進技術的堆積。因此,只有將技術與醫療業務、流程、管理和運營相結合,才能發揮遠程醫療應有的作用。
其實,國內一些地區至少在2005年前就已經建成了遠程醫療系統,其中一些項目甚至可以覆蓋全省。但到目前為止,這些項目中能夠良好運行,真正發揮作用的卻寥寥無幾,這表明是遠程醫療本身還存在著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
按照衛生部《關于加強遠程醫療會診管理的通知》等有關規定,遠程會診只能在具有資格的醫療機構之間進行,并且會診雙方醫生之間是咨詢關系。但是,通常遠程會診雙方在設備、技術、知識和業務水平等方面相差較大,在這種情況下,申請醫院所作的檢驗、檢查和診斷是否規范準確?申請醫生能否為會診醫生提供完整、準確的信息資料?會診醫生能否根據申請醫生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并給出正確的咨詢意見?下級醫生能否真正理解會診專家的建議,并對患者做出正確的處置?會診雙方醫生是否有完整合法的記錄?一旦出現問題責任如何認定?這些問題都是困擾遠程醫療具體實施的流程和管理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妥善解決,遠程醫療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當前國內醫療及互聯網領域專家對遠程醫療的關注點包括:醫生私人提供遠程問診的合法性,從事遠程醫療的運營平臺如何管理個人的健康信息數據,如何建立統一的遠程信息系統的標準協議等等,幾乎都有所涉及,而這一切起源于“2014年遠程醫療元年”的時間線亮相。
匆匆而過的遠程醫療“元年”
在描述“遠程醫療”的時候,百度百科給出的答案實際上已經包括了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等范疇,這一概念在醫療業內也是非常認可的。
2014年當之無愧是“中國遠程醫療元年”。1月,瑞士知名遠程心臟監控服務提供商lifewatch宣布與中國電信簽署諒解備忘錄,這意味著中國電信將開賣lifewatch生產的全球首款醫療診斷手機,3月,華為在2014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向運營商客戶展示遠程醫療解決方案,表達了其致力于解決百姓看病難、看名醫更難問題的決心。可以說,遠程醫療的巨大潛力,已攪動了通信行業、醫療行業整合的市場。
“我國醫療衛生資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各大知名醫院。”對此,總醫院原副院長范利建議,加速推進遠程醫療服務惠民工程,讓優質醫療資源能惠及更多地區的患者。
一些傳統醫院中的遠程醫療科室在過去填補了空缺,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遠程醫療真正在中國走出了醫院內的空間。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通過7―8年的發展,和國家衛計委合作在安徽、重慶、山西等5個省市建設示范試點,與當地基層醫療機構達成遠程醫療合作。
但是這樣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時間來推動,“目前從投入及發展趨勢上來看,傳統的診療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務方面遠程醫療可能稍微多一些優勢,但是也只能占到當前診療服務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醫工所副所長王磊介紹,目前有數字統計,約有85%的醫療投資被用來投入到大型診療設備的更新中,醫院根本沒有更多精力來發展遠程醫療。
2014年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加快了國內遠程醫療的發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環是一款基于百度云開發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主打“運動狀態提醒”、“睡眠監測”、 “智能無聲喚醒”等功能。瞄準可穿戴設備的還有聯想、華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業。據國內研究機構艾瑞咨詢預計.2016年中國穿戴設備將央速增至7350萬臺,市場規模達169.4億元
同樣在這一年,互聯網行業幾起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融資事件也都發生在移動醫療領域。春雨醫生、丁香園、好大夫在線等專注移動醫療市場的網站通過引進傳統醫院的醫護人員,為廣大用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并通過和線下就診合作打造了互聯網醫療的產業模式。這種嶄新的診療模式因為服務可靠、價格便宜在網絡上吸引了數百萬的擁躉,成為中國醫療行業新的生力軍。
遠程醫療是把雙刃劍
遠程醫療的優勢很多,簡單來說它不但能產生經濟效益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性,還能給保險公司和遠程醫療提供商帶來收益,同時能提高醫生們工作效率,減少病人上門求醫次數及成本。
國外一份統計數據顯示,遠程醫療能將醫生會診次數減少93%,這樣就能為消費者每次會診節省103美元,緊急救助會診節省1067美元。根據研究報告50%的醫生可以提供遠程服務,70%的病人電子病歷也可以通過遠程獲取。在不斷騰飛的遠程醫療中.最大的受益者將會是病人。隨著技術的發展,病人可以獲得更快更好的醫療服務。
中國在推廣遠程醫療方面也不遺余力,從政府、市場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拉動。今年1月19日由總I里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
對于中國遠程醫療市場的誘人前景,不少投資機構和企業表示會抓住機遇,推動遠程醫療逐漸在全國普及 但實際上在醫療界人士看來,國內遠程醫療發展并不如外界認為的那么樂觀。目前國內醫療機構改革尚未完成、醫療設備技術標準不統一及傳統的就醫習慣等因素,導致了遠程醫療在發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對于安全性的問題,浙江數字醫療衛生技術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鄭杰對記者表示,院院之間的診療一般是采用VPN專網通道,兩邊各自對接自己的數據源,所以安全性問題不大。遠程醫療的安全性問題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務,患者端數據通過傳感設備采集上來,服務端連接外部的廣域網,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問題。此外,大范圍的遠程醫療包括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臺運營商獲得的,平臺運營商本身的安全問題會變得更敏感,未來國家要在法律層面上對遠程服務做一些準入和認證限制。
《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建設技術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點,比如遠程醫療中涉及到的患者電子病歷、健康檔案、會診信息、影像數據等,其安全性都是業內普遍關注的問題,但目前最大的障礙是沒有統一的規范 “只有當每個醫院對標準的對外接口達成共識的時候.遠程醫療產業才能踏上一個更高臺階,目前一些醫院也苦干沒有標準的接口來上傳數據而束手無策。”鄭杰表示,真正做到標準統一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如何解決安全隱患?
隨著在線診療模式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可以通過提供服務獲得可觀的收入。據專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醫護人員對互聯網醫療好評如潮;它不僅提高了診斷的方便性,也減少了大醫院的壓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網絡用戶對于那些由醫生私自提供的遠程服務安全性及后續的保障仍有些擔心。針對此2014年國家衛計委曾經專門出臺了一項通知,禁止醫生私自提供遠程服務,違者將會面臨吊銷醫師執照的懲罰。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3-0388-01
隨著人口的不斷膨脹以及大氣污染程度的加重致使患病人群的比例不斷攀升,但相應醫療廢棄物的處置技術多年來卻沒有質的跨越。顯然,這中現狀勢必會導致大量的醫療廢物消化、處置、回收不徹底,繼而對大氣、水源、土壤等造成污染,故本文旨在通過技術層面來研究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的可行性。
知己知彼,方能制勝。要探討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的技術,我們必須對醫療廢物的來源、危害、形成機理、變化過程等有全面的了解。
醫療廢物是指在對人或動物診斷、化驗、處置、疾病預防等治療或醫學研究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液態或者固態的廢棄物。按照《醫療廢物管理調理》的分類方法,主要有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化學性廢物、病理性廢物、藥物性廢物。醫療廢物不但含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而且本身還極易腐敗變質,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腐蝕性.如果處理不當,不但可以造成對水土、空氣的污染,甚至可以導致人群傳染病流行和暴發.因此加強對醫療廢物的管理,無論是從保護環境還是從疾病預防和控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醫療廢物不僅對土壤、大氣、水源等空間物質造成污染和空間污染,而且造成人們的生活環境畸形變質。
醫護人員對醫療廢物處理的意識不明確、配套設施的不完善以及各個醫院缺少對口收集的專用車輛是目前各個醫院普遍存在的狀況,如,縣級醫院和70%以上鄉鎮醫院醫療廢物大多數都由各單位自行焚燒處置,而少量鄉鎮醫院和村級個體醫療機構對醫療廢物未經任何處置程序即混人生活垃圾,甚至有些還直接流向社會,成為不法商販牟利取材的源頭。可見,我國醫療廢物管控的現狀是復雜的,也是缺少一套完整程序的。近年來,政府部門雖劃撥專項資金用于醫療廢物的收集、運送和處置,但對專項處理的技術研究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
一、醫療廢棄物處理的技術舉措
傳統的醫療廢物處理技術是掩埋和焚燒,但這兩種途徑都有各自的短板。掩埋屬最低級的醫療廢物處理方式,其不但對土壤、地下水源造成空問污染,而且所掩埋物質需要一個漫長的分解或降解周期,這顯然與當今的國情相違背。焚燒技術仍然是目前處理醫療廢物的主要方式,在亞洲和歐洲的許多國家,焚燒處理技術應用普遍,不過焚燒物質對大氣的污染是制約其發展的癥結所在。本文結合尾氣凈化、等離子體技術和再生利用技術來進一步研究醫療廢物安全處理的技術途徑。
1、高溫焚燒處理中的尾氣凈化技術
高溫焚燒處理技術仍是當今國內外公認的有效處理醫療廢物的方法。分析起來有:焚燒物適用范圍廣、高溫處理的廢物徹底、減量化的效果明顯,特別是尾氣凈化技術的發展,更是彌補了高溫焚燒技術處理醫療廢物的不足。
醫療廢物在形態上都由塑料、玻璃、棉紡制品組成,故它們在燃燒分解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大量的煙塵污染物、酸性氣體污染物、二惡英類污染物等,這些細微顆粒或氣體攜帶醫療廢物中一些難以去除的病菌將直接進入人們的呼吸系統,長此以往變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目前,尾氣凈化技術中對煙塵顆粒的控制主要采用水膜除塵器、靜電除塵器和袋式除塵器,通過在排煙口加裝濾網或布袋收口、電極吸附等裝置,在醫療廢物高溫焚燒后氣體直接連通該除塵系統,進一步過濾顆粒I生的物質。不過,袋式除塵器收集的粉塵極易附著在塘壁上,造成出灰口堵塞或漏氣。
醫療廢物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在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酸性氣體,而其中的氯氫化物很難用常規的方法去除。根據GB18485―2001標準的限值規定,去除酸性尾氣的方法大致分濕法、于法噴霧干燥法幾種。相比較之下,濕法酸性氣體去除技術具備反應速度快、設備簡單、去除效率高的優點,但其缺點是對設備腐蝕嚴重,反應后產生的污水又是另外一種污染源;干法去除技術是采用CaO來中和酸性氣體,并通過未參與反應的吸收劑來使得中和后的物質結晶、凈化的目的。綜合來說,干法去除很好彌補了濕法的缺點,但其去除酸性氣體的效率實在很低。二惡英類物質是高含氯醫療廢物的必然產物,同時,經研究證明,其也是致癌的主要原因,故如何降低焚燒爐內二惡英類含量的技術措施十分重要。首先,在焚燒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爐內煙氣在850℃時懸浮2s以上,并減少煙氣在200℃~400℃范圍的留存時間,然后通過物理萃取、化學降解或這催化、吸附等途徑去除二惡英類物質的排放。根據GB18485―2001的規定,二惡英類物質排放標準不得大于1.mgTEQ/Nm2
2、子體技術
等離子體法近年來處理醫療廢物的一項創新型技術,其利用離子體電弧窯中產生的萬度高溫瞬間殺死醫療廢物中的微生物、摧毀殘留的細胞毒性藥物、藥品和有毒的化學藥劑,并使之無從辨認。從理論上講,任何化合物在電弧窯中都可轉化為玻璃體狀的物質,經這種方法處理后的醫療廢物可以直接填埋,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目前僅廣州、深圳城市利用等離子體技術處置醫療廢物。
當然,還有高溫的滅菌法、電磁波滅菌法、化學消毒法等,不過就目前醫用廢物的品類組成、結構分析來講,這幾種方法都無法大范圍的推廣應用,故在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3、再生利用技術
醫療廢物的再生利用技術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被業界稱為“靜脈行業”。其主要是對初始的醫療廢物進行歸類整理,然后針對每一類別的廢物采用物理、化學或其它方式進行徹底殺菌,并嚴格在全封閉狀態下執行運輸、分類、清晰、殺菌、儲運、再加工等工序,最終使得每一件醫療廢物變廢為寶,重新被應用。
醫療廢物的再生利用技術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這也是專業技術人員在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醫療廢物安全處理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
我國醫療廢物的處理在各個方面都處于落后階段,而且這種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不匹配更是加劇了醫療廢物對空間物質的破壞,因此,為徹底扭轉這種局面,相關部門必須盡快制定醫療廢物處置的標準流程,并寫入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與保護,另外,衛生部門還需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力度,特別是對于醫療廢棄物的處置要對口建立嚴格的考核處理方案,遵循醫療廢物安全處理的原則與標準。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廢物處置原則是每一個醫療機構在醫療廢物處置時必須遵循的,同時這些原則也是醫療廢物安全處理技術所要達到的層面。
我國醫療廢物處理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在技術方案、管理辦法和監控制度方面都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同時也要注重創新,研究可操作性強的醫療廢物處置技術,從而保證一種健康、和諧的環境。
1普通醫療查對方法
在醫療工作中,護理人員離不開嚴格精準的查對制度。普通護理查對方法常采取“三查七對”查對制度:“三查”指操作者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對患者的三次核查;“七對”指操作者對患者進行床號、姓名、藥名、濃度、劑量、方法和時間的七項核對。在搶救休克病人時,護理人員常采取輸血急救。在緊急輸血操作中,護理人員核對失誤將導致嚴重的后果。此時,護理人員常采取“三查八對”查對制度:“三查”指操作者檢查血制品的質量、有效期及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八對”指操作者對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結果、血液劑量及血液種類的八處核對。隨著護理操作的不斷改進,部分醫院要求護理人員采取更準確的“三查九對”和“三查十對”。“三查九對”即在傳統“三查七對”中額外核對患者性別與藥品有效期。“三查十對”中將“查”與“對”同結合臨床經驗相結合。三查:藥品,配伍禁忌及用藥合理性。十對相對七對增加了對性別、對年齡、對交叉試驗結果。無論是哪種查對方式,護理人員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大量的查對工作降低了護理人員操作的效率。這些問題迫使研究人員另辟新徑,通過智慧醫療解決護理問題。
2新型醫療查對方法
2.1背景介紹
隨著二維碼、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個人數字助理(PDA)等新型技術的普及,醫院信息化建設日益完善,新型醫療查對系統由此誕生。新型醫療查對方法是針對國內二維碼的局限做出改良與創新,形成全面一體的醫療二維碼系統。國內醫療新型服務首次于2012年應用于化驗物品的全程跟蹤。直至今天已有多家醫院建立了新型技術服務,包含掃碼支付、腕帶掃描、化驗結果、電子醫囑等多種服務方式。盡管近年來百姓對少數醫院的醫療改革反響不錯,但大量位于二三線城市的中小型醫院仍實行最原始的醫療方式。同時,相對國外的醫療一體化體驗,我國新型醫療查對方法仍可向更多方向發展。
2.2系統介紹
新型醫療查對系統中分設醫務系統、護理系統、藥房系統、患者系統、檔案系統等。在醫務系統中,二維碼將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齡、過敏史等)及護士對患者的初步描述(呼吸、脈搏、血壓、皮膚情況等)進行記錄整理。以上信息能較全面地幫助醫生了解患者,尤其對特殊人群的救助起到重要意義。當醫生診療或手術后,系統將記錄患者曾經的手術史,并把相關檔案提交至檔案系統。在護理系統中,護理人員將通過二維碼掃描方式進行護理工作。全院將覆蓋5G網絡配合掃描,而掃描儀也會采取便攜且便于消毒的儀器。即使是“三查十對”工作,護理人員也能輕松在幾秒鐘內對患者信息進行準確核對,極大地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在藥房系統中,新型醫療查對系統亦能解決以往由于“配藥難”導致的藥物核對錯誤。新型醫療查對系統增加了藥物跟蹤功能,增加了對藥瓶、藥液的用后處理及系統統計,提高了醫院全面化管理,同時減少了醫院部分經濟支出,及時確保醫院不用過期藥等現象的發生。在其他系統中,新型醫療查對系統增加了護士匹配評價系統,在云端系統可搜索到哪位護士執行醫囑。此外,新型醫療查對系統還可及時調查不良護理事件出錯率及時間,考核評價一體化,保證醫院整體化、系統化管理,確保患者可進行客觀的護理操作評價等。
3新型醫療查對技術的改進優勢
3.1降低操作風險,提高操作規范
新型醫療查對系統能有效提高查對準確率,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促進護患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有效避免了護理操作中差錯事故的發生。同時,新型醫療查對技術能對醫療儀器的選擇、準確使用、操作規范、清潔消毒、日常檢查登記等五個維度均有較大改善。這些方面降低了醫護操作的風險,提高了操作的規范性。
3.2加快工作效率,節約工作資源
通過5G網絡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加快了醫療工作效率;同時對藥品的電子信息監管,節約了醫院經濟資源,減少了醫院不必要的項目支出。同時,有效的登記與操作記錄,免去了煩瑣的人力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面對必須雙人核對的操作項目,情況緊急時也可單人從容地面對醫囑執行護理工作,增加了搶救生還的可能。
3.3可視數據管理,電子護理評價
由于通過QRcode掃描獲取患者信息,需要無線網絡支持;相對4G網絡而言,5G網絡速度是其百倍甚至是千倍,所以新型醫療查對制度足以支撐醫院數據管理。在專科醫院,數據管理對監測慢性疾病患者是否定期服用藥物有重要意義。通過及時客觀的護理操作和護理匿名線上評價,可客觀準確地評選出每周的“最美護士”;同時,線上的評價與激勵系統將更加促進醫護工作的優質服務。
3.4減少醫患矛盾,提高護理服務
研究數據表明,醫療二維碼查對制度可有效減少患者就診時醫務人員的核對時間,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從而提供滿意度更高的就診流程和環境。同時,新型醫療查對系統同時能減輕醫護工作量,從而使醫生能及時與患者溝通,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醫療服務;護理人員能有時間進行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健康宣教。
4新型醫療查對技術的未來趨勢
如今,新醫改政策的推進了智慧醫療及其系統的創新發展,不斷改進后的“新型醫療查對技術”也必將大展身手,應用于多重領域。同時,未來5G網絡的普及也為更多的醫院改革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我們也面臨諸多考驗,如現在的智慧醫療概念尚不成熟,技術和結構仍需全面升級,醫療通訊技術壁壘有待完善。此外,盡管云計算、AI智能、傳感技術等新興技術正在高速發展,但是,如何更好地應用于醫院管理模式中,尚需時間磨合。未來,醫院將綜合尋找如何緊跟信息化改革浪潮的方案,用以滿足患者需求,簡化操作環節,提高醫療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醫護人文關心,從而促進患者的健康。所以,我們仍需結合當前政策和市場需求,找準自身定位,不斷改革創新,爭取形成更多高效的新型醫療技術,提高醫院的服務水平和患者滿意度。
5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5G網絡后的新型醫療查對技術,相較傳統核對技術和現有二維碼查對技術而言,更具推廣和實踐意義。新型醫療查對技術擁有降低操作風險、提高操作規范、加快工作效率、節約工作資源、數據管理可視、電子護理評價、減少醫患矛盾、提高護理服務等優勢。新型醫療查對技術理論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化。相信未來的護理研究人員會繼續突破創新,為大家帶來更為安心的醫護體驗。
參考文獻:
[1]鄭夢靜,何好好,谷甜甜.基于二維碼技術的醫療儀器設備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14):51-52.
[2]馬文紅,馬衛紅,馬玉霞.“三查七對”在護理操作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3,(22):396-396.
[3]孫袁,陸云,徐辰輝.三查七對在減少患者靜脈輸液PDA掃描二維碼漏執行率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2266-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