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17:4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生支援農村衛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將我院“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實施以來主要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精心準備,確保項目順利開展
首先成立了以院長王云清為組長,副院長和醫教科、護理部、院辦室等部門的負責人為成員的“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領導小組,并確定了常務副院長段天祥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協調解決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同時,向各科室及時進行了通報,明確這項工作的意義和影響,得到了全院干部職工的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從而確保了“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
與河科大一附院結成對子后,我院主動向該院領導詳細介紹我院現狀和發展思路,并多次邀請河科大一附院領導和專家到我院實地考察,針對本地醫療市場的發展狀況和我院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實際需求,與一附院的領導、專家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從而使四院領導和專家對我院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立足我院實際,共同協商確定了力爭在三年內,不斷完善、提高我院內科、骨科、兒科,婦科的專業水平,幫助這些專業走在我市同級醫院的前列,選擇適合我院發展的援助項目,派出我們需要的專家隊伍。雙方同時商定,在今后的援助中,將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援助協議,確保援助工作取得實效。
同時,為抓住機遇,乘勢借力,積極配合好幫扶工程的實施,充分發揮援助醫院和派駐專家的技術優勢,力爭獲取最大收益,我院要求各科室本著“科學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深入調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客觀評價自己的優勢專業,認真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專業走向和發展需求。這樣,不僅為我院制訂遠期發展規劃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為項目的有效實施做好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真正做到了認真選題,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前期充分的準備工作為“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抓住重點,精心實施,確保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通過雙方有效地協調溝通,河科大一附院把為我院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幫扶的根本任務,對我院進行全力支援.2005年6月派駐了5名專家,并經常為我院派出專家組進行指導,涉及了婦產科、小兒科、內科,骨科等多個專業。他們中,既有在知名的專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強、學有所成的博士、碩士。為盡快提高我院的診療水平,他們發揚無私奉獻和“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結合我院各科室的不同需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醫療、教學、護理工作中。他們從不擺架子,服務態度也好;而且每人每周都要給我們上課,在專家們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習風氣濃厚了,就連附近各醫療單位的醫務人員聽說這里有專家講課,也都趕來聽講座。
此外,我院還根據發展需要,先后派送了10余名進修人員到河科大一附院進修。還將為我院提供了價值18萬元的消毒鍋,和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在短短不到7個月的時間內,省四院的專家先后開展教學查房52次,舉辦全院大型學術講座4次,科內講課30多次,組織疑難危重病例討論20多次,幫助開展新技術項目16項,指導和實施各類手術近100例;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我院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我院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的快速發展。
通過此次“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不僅使我院提高了技術水平,擴大了服務能力,而且大大方便了群眾就醫,改善了群眾的就診條件,使廣大患者足不出縣就享受到市級專家的診療服務,受到全縣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三、尊重專家,貼近感情,營造尊知重才的良好氛圍
河科大一附院的專家不僅為我院帶來了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也帶來了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忘我的敬業精神。他們遠離家庭、遠離親人,到我們這樣一家國家級貧困縣的縣醫院進行幫扶和指導,為農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更是值得全院干部職工尊重和學習的。原創:為此,我院努力做到“思想上尊重,工作上配合,感情上貼近,生活上照顧”,把派駐專家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朋友、親人,切實解決派駐專家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
一是我院盡力為專家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我們為專家們精心安排了宿舍,配備了床上用品、有線電視、電話、空調、暖氣等生活用具,并有專人負責他們的飲食,保證他們的營養和健康,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調整。二是醫院有關領導經常與專家們進行座談和交流,了解他們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和不便,并責成有關科室及時給予解決;同時,號召全院干部職工要以派駐專家為榜樣,學習他們勤懇工作、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和恪盡職守、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進一步營造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良好氛圍。
整合衛生資源,提高鄉鎮衛生院的綜合服務能力,方便農民就醫,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發展。
二、工作重點
縣醫院和婦幼保健院,要對口支援1—2所中心衛生院或一般衛生院,支援的重點應放到基礎較差、功能不完善、難以承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衛生院,支援的形式可采取上級醫院承辦、領辦,業務骨干任掛職院長,派駐醫務人員進行坐診等多種形式,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消滅“夫妻店”“父子店”,讓癱瘓衛生院煥發生機,再添活力;讓一般衛生院或中心衛生院綜合服務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全面提高衛生院管理、醫療、護理等各個環節的綜合素質,逐步保障全縣人民有病能夠及時就醫,為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三、考評內容
(一)支援單位:支援單位要根據受援單位的實際需要,簽定符合衛生院功能提高和發展的支援協議,制定年度支援計劃,以技術支持為中心,全面提高受援單位的技術服務水平,對缺少基礎設施的鄉鎮衛生院支援單位要根據實際,給予必要的基本設備配置,為鄉鎮衛生院基本業務開展,培訓必需的專科人員,可采取進修、院內培訓(講課、傳幫帶)、業務會診、雙向轉診等多種形式,提高受援單位的業務素質和綜合服務能力,為鄉鎮衛生院打造新的就醫環境。
(二)受援單位:受援單位要根據各自的需要,制定年度受援計劃,制定明確目標,有明確醫院發展思路,在設備引進、人才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等各個環節都要符合當地群眾醫療的需求,院長要親自負責受援工作,要定期組織院領導班子及派駐人員分析,研究醫院情況,提出符合實際的發展意見,并附諸實施。要有派駐人員工作安排意見,制定派駐人員日常工作管理辦法。并為派駐人員提供安全、便利的工作、生活條件,安排派駐人員堅持日常診療工作,組織派駐人員參加巡回醫療、義診、急診、手術、院內講座等活動。鄉鎮衛生院要在派駐人員的協助下,每年至少開展兩項新技術、新項目。
(三)派駐人員
派駐人員要按要求的時間(每人每年3個月),堅持工作在基層,嚴格遵守受援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幫助受援單位或相關科室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診療技術規范,幫助受援單位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為受援單位培養技術骨干,開展每周一次的教學查房;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學術講座,參加巡回醫療、義診、急診和較大的手術。
四、考評方法
嚴格按河北省衛生廳“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績效考評標準進行每年一次的績效考評。主要采取聽取匯報、現場查看有關資料和統計報表、座談,對有關業務技能考核及抽查等方式進行考評。
縣衛生局按衛生支農工作要求對項目落實情況進行定期督導考評,對支援單位、受援單位和派駐人員進行不定期督查。
1江蘇老齡化與城鎮化交織迅猛發展
江蘇省自“十一五”以來,開始了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目標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預計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與此同時,江蘇農村老齡化進程也在加速,截至2015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戶籍總人口的22%,而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更為嚴重,老年撫養比已高出城市6.4%。農村老年人受健康狀況、勞動能力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有效通過人口流動實現個人城鎮化,只有依靠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原居住地的城鎮化才更現實[1]。然而,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際規劃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老人對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養老服務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等方面的需求[2],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面臨著養老支持弱化與養老需求劇增的矛盾。
2江蘇農村衛生資源配置面臨嚴峻考驗
2014年5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中指出:要努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目前,城鄉二元經濟格局依然存在,江蘇城鄉間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在政府財政支出比、衛生資源占有率、硬件建設等方面差距較大[3]。江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狀況長時間處于邊緣化地位,城鄉割裂的“碎片化”社會保障格局,阻礙了城鄉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
2.1城鄉衛生資源共享不夠,政府經費投入不足
江蘇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割裂的狀況從未改變,無序化的城鄉衛生資源配置一直阻礙著城鄉衛生資源的融合和共享,導致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發展滯后,制約了農村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也限制了農村衛生服務的供給需求[4]。雖然政府不斷增加對農村基礎醫療衛生的投入,但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投入和完善的長效機制,導致低水平醫療服務與高水平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劇烈。
2.2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非均衡化
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歸根到底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故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水平與當地經濟水平直接相關,馬太效應十分明顯。同時,城市迅速發展產生的虹吸效應也導致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在城市,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遭受重創[5]。這種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非均衡化的現狀導致城鄉公共醫療資源配置的二元化局面持續惡化。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家庭直接到縣市級醫療機構就診,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家庭選擇在鄉鎮級醫療機構就診,卻難以得到有效治療。
2.3健全的科學診療衛生服務體系嚴重缺失
城市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在于具備完善科學的診療制度,而目前江蘇農村大多缺乏健全的科學診療衛生服務體系,沒有有效開展與更高級醫院及醫生的有序對接,無法有效完成病患的合理疏導和安置。這必將導致農村小病確診與治療的不徹底、大病預診與診斷的不到位、大病轉移與治療的不順利、與更高級醫院二次確診的不對接、異地就診無法進行等一系列嚴重后果[6]。
2.4農村優質衛生人才匱乏
同樣受馬太效應的影響,大醫院憑借其資金、科研、技術等優勢不斷吸收優質的衛生人才,而農村醫療機構卻由于居住條件、個人收入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因素不斷流失現有的衛生人才。據統計調查,江蘇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學歷不高、醫療衛生知識有限、專業技術缺乏,嚴重制約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數據表明蘇南農村對衛生技術人才的吸引力高于蘇中和蘇北(表1、表2)。
3江蘇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面臨的挑戰
傳統農村社會中,老年人處于家庭管理的主導地位,擁有家庭資源配置的處置權,故能獲得較充足的養老資源和較滿意的生活照料。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規模日漸縮小,窄化了農村老人獲取養老資源的途徑,加上家庭倫理觀念和尊老養老社會道德約束力的減弱,農村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7]。與此同時,老年人壽命在不斷延長,“421、422、8421、8422”家庭大量涌現,“空巢家庭”和“親子分居家庭”已是常態,進一步削弱了子女可供養老資源。相比于城鎮居民,農村老人深受多子多福與養兒防老的陳舊觀念影響,多將畢生積蓄用于子女上學、嫁娶及購房,對自身養老問題卻沒有長遠規劃。此外,當前江蘇農村實施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諸多不足:一是,僅僅滿足了農村老人最基本的養老需求;二是,資金籌集以個人為主,政府和村集體補助只是補充,且補助標準并沒有明確規定;三是,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法律強制效力,僅僅只是一項惠民政策,居民是否參保還要依賴宣傳教育和個人思想認識[8]。
4江蘇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對策
4.1健全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制度
目前,作為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新農合”,覆蓋面雖廣,但保障水平并不高,表現出籌資總量偏低,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與城鎮居民的醫保差距較大。浙江省近年來建立了“捆綁式”老年合作醫療保險,即個人和家庭繳費與政府補貼相結合,在現有的新農合醫療制度體系內,專門建立老年醫療保險基金賬戶。當“新農合”不能報銷醫療費用時,可在老年醫療保險基金賬戶中按規定比例報銷。同時,可借鑒德國的法定醫療保險制度,將江蘇所有城鄉老年人都納入“城鄉一體化”的老年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中。政府可通過立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強制實施老年醫療保險,強制征收保險基金[9]。
4.2促進城鄉醫療縱向合作
目前,城市中大量優質的衛生資源并未被有效利用,而農村地區嚴重不足的衛生資源卻出現利用不充分的奇怪現象。若能通過建立縣、鄉、村區域醫療衛生聯合體促進城鄉醫療的縱向合作,可有效地整合閑置的衛生資源,實現城鄉衛生資源的互補[10]。聯合體內實行“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醫療秩序,這將有利于緩解“小醫院看病治愈難”、“大醫院看病經濟難”的矛盾,也有利于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吸引更多的病患就診,減輕綜合性醫院的負擔。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551-01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農村地區,然而據相關的調查顯示,農民對合作醫療的滿意指數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主要是參合后享受的醫療服務狀況改觀不大;患病農民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較低;同時附帶的限制條件較多,受益面較小。存在這些問題,關鍵是合作醫療服務主體鄉鎮衛生院與合作醫療制度有脫節,定位不準。
1目前鄉鎮衛生院在合作醫療制度下的狀況
1.1鄉鎮衛生院的發展與合作醫療制度不適宜:目前受醫療衛生市場的影響,鄉鎮衛生院“重醫療、輕預防”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嚴重,我國一只以來把鄉鎮衛生院定位為公益性質的衛生事業機構,即其發展體制改革等必須以“預防為主”。由于近幾年政府在公共衛生上的投入不足,致使鄉鎮衛生院向醫院模式發展較為突出。從另一個側面不難看出,政府衛生費用投入減少,意味著農民個人衛生費用必然上升,而鄉鎮衛生院要維持發展,只有通過增加農民就醫負擔來一條道路。新型農村合作實施10年來,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實惠,但是真正緩解農民醫療經濟負擔的作用很有限,打擊了農民參合熱情。
1.2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與基本職能定位不一致:由于中國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鄉鎮衛生院的定位只有政府確定的一個概念,就是為群眾提供疾病預防與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與促進、衛生監督等[1]。而其他各級醫院的定位與承擔的任務沒有明確劃分,出現醫院尤其是三級甲等醫院、縣級醫院病人擁擠,人滿為患。鄉鎮衛生院從自身角度出發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追求經濟效益作為改革的首要目標,忽視了鄉鎮衛生院的公益性衛生事業性質,再加上鄉鎮衛生院要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把一些計劃經濟時期的富余人員和達不到學歷、技術要求的衛生人員放到了防保崗位上,認為防保工作專業性不強,只要有人做就行[2]。使得農村防保工作名存實亡,農村衛生防保工作瀕臨瓦解,傳染病、流行病的暴發有了抬頭上升趨勢。
1.3鄉鎮衛生院盲目擴大打亂了“三級”醫療網:鄉鎮衛生院的無序發展與盲目擴大,打亂了“三級”醫療網絡的正常梯隊建設,許多大型醫療設備也進駐鄉鎮衛生院,但人員技術仍然相對落后,這樣間接的增加了就診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而醫療服務質量卻沒有根本提高。導致了患者在就診時面對一個“平衡”選擇,鄉鎮衛生院的就診費幾乎與縣級醫療機構相當,因而出現了縣級醫療機構患者眾多而鄉鎮衛生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的冷落局面。
打亂“三級”醫療網絡,不但使農村居民基本醫療與預防保健工作得不到保障,而且各級醫療機構各自為營,把政府衛生工作擱置一邊。其次,農村患者不能實現良好的雙向轉診,根本原因是鄉鎮衛生院不能很好地完成其在三級醫療網絡中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那么,減輕農村患者的醫療費用就成了一句空話。延誤病情,浪費衛生資的現象必然出現,而“埋單”的顯然是各位就診的農村患者。
鄉鎮衛生院缺少縣級醫療機構的依托,醫療信息不能良好流通,必然得不到縣級醫療機構對其的業務指導及技術培訓,鄉鎮衛生院的“軟件”設施難以得到提高。
1.4鄉鎮衛生院“軟件”設施落后于“硬件”設施:所謂鄉鎮衛生院的“硬件”設施即指其房屋、醫療設備等,而“軟件”設施即其醫務人員的素質、技術能力、醫院管理等。近幾年來,不少鄉鎮衛生院通過借貸等融資手段大修土木,蓋高樓,購設備等,以吸引患者。然醫務人員能力偏低,素質較差,普遍是低學歷,技術職稱不高,有的衛生院根本就沒有大專生,中專生占主導地位,而且衛生院職稱普遍偏低[3],再加上衛生院管理體制不健全,營利和半營利是絕大多數鄉鎮衛生院計劃道路,這樣在“硬件”設施達到一定水平時,而“軟件”設施跟不上,購進的先進醫療設施成為了擺設品,無人能操作使用,導致衛生資源浪費。
2合理定位鄉鎮衛生院,全面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1實行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相分離:鄉鎮衛生院的服務性質是以“預防為主”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事業,必須為人民提供疾病預防與健康保健服務,確定“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扭轉目前鄉鎮衛生院偏離其服務性質的發展方向,即“重醫療、輕防保”,在衛生部公布的2004年衛生工作重點中提到,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遠要轉變服務模式,重點作好預防保健工作,將其業務明確的劃分。
2.2鄉鎮衛生院強化農村“三級”醫療網絡建設,為參合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就醫渠道。
健全農村“三級”醫療網絡,可以使縣、鄉、村三級衛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揮鄉鎮衛生院在農村三級醫療網中的樞紐作用,以促進整個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
2.3對鄉鎮衛生院醫療定位必須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出發點:農村合作醫療關系農村居民的健康問題,以鄉鎮衛生院為龍頭落實工作,以此決定鄉鎮衛生院衛生工作的立足點與出發點。農村合作醫療離不開鄉鎮衛生院為其提供的服務,而鄉鎮衛生院業務也離不開參合農民的需求,兩者是相經依賴、相互促進、共同受益的。
2.4改善服務思想,增強服務理念:衛生工作應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而不應以疾病為中心[7]。新時期的衛生工作,鄉鎮衛生院需新的服務思想,轉變服務理念,為促進農村衛生工作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潘志偉.鄉鎮衛生院重大疾病預防與管理[J].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5月30日
[2]毅文.醫院產權制度改革的發展戰略[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5年第3卷第7期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居民人數占全國人數的70%左右,所以“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的根基。而醫療保障問題更是解決農民后顧之憂的關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生,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重大舉措,也是讓廣大農民直接受益的一項偉大的民生工程。而鄉鎮衛生院作為直接面對廣大農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并且是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中間力量,在新農合制度的實施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寶豐縣實施新農合制度的基本情況
寶豐縣2006年新農合參保人數為240728,參保率58.14%,籌集基金總規模為1335.54萬元,2012年參保人數425610,參保率為99.3%,籌集基金總規模12342.69萬元。隨著籌集資金總規模的迅速大幅度增長,農民的住院補償費用也得到大幅提高。表1是自新農合實施以來寶豐縣鄉鎮衛生院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的情況。
隨著新農合報銷比例的逐年提高,基本解決了農民看不起病,不敢生病的現狀,而隨著住院人次的增加,也盤活了鄉鎮衛生院。新農合制度的實施無疑讓農民、醫療機構和藥商都獲得了豐厚的收益。表2是寶豐縣鄉級醫院近幾年的醫療數據。
二、存在問題
1、隨著住院補償比例的提高,病人向上分流的現象凸顯。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新農合報銷比例的逐年提高,農民住院人次得到大幅提升,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得以有效緩解,但是就醫流向比例和基金流向比例卻在逐年下降。雖然在鄉鎮衛生院住院的報銷比例要高于縣級及省市醫院,病人在鄉鎮衛生院的住院人次比例卻隨著報銷比例的提高呈下降趨勢,病人向縣級及以上醫院分流的現象在逐年凸顯,同時新農合基金也在向縣級及縣以上醫院分流。也就是說住院的人越來越多,卻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條件比較好的縣級醫院或省、市級醫院就醫。從2008年到2011年,在鄉級住院的人次變化不是很大,但在縣外就醫的人數卻已由2008年的4206人增加到2011年的7912人,用于縣外的基金支出占總支出的40%。
2、報銷比例的提高催生過度醫療行為,醫患雙方互利于此。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鄉鎮衛生院住院的病人,五保戶居多,因五保戶住院可享受費用全部報銷,所以難免出現他們以衛生院為家,小病大養的情況。還有些病人,本來門診治療就可以治好的小病,卻辦理住院手續,因為門診治療報銷比例很低,還不如辦理住院個人負擔的少。還有些病人,本來5天就可以出院的,卻愿意再住上兩天,為了“使治療更徹底”,因為多住幾天院對個人來說負擔的費用很少,而醫院又不能催著病人出院,也不愿催著病人出院。這些現象都屬于過度醫療行為,對醫療資源和基金都是一種極大浪費。由上表數據可以看出,隨著逐年報銷比例的提高,人均住院費用在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人均1108元增加到2012年的1630元。2010年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后,所有鄉鎮衛生院必須使用基本藥物目錄內用藥,并且全部零差價銷售。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均住院費用的較大幅度增加,不能不說有過度醫療行為引發的因素。縣級醫院人均費用的提高更是明顯,從2007年的人均2170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3150元。
2012年,由于提高政府資助標準,從2011年的人均200元,提高到2012年的人均240元,基金籌資總規模有較大幅度增長,所以河南省把鄉鎮衛生院的報銷比例從80%提高到90%,同時縣級及省市醫院的報銷比例也分別提高20%。2012年第一季度的基金支出大大超出了預算,寶豐全縣第一季度住院人次由去年同期的8185人增長到13449人,同比增長64%,住院總費用比去年同期增長78%,基金支出比去年增長135%,其中鄉鎮衛生院的住院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7%,住院總費用增長54%。可見,補償比例的提高對農民的住院消費產生了極強的剌激作用,過度醫療現象更為突出。2012年前四個月的基金支出占全年預計總支出的46.5%,全年預計超支3297萬元。
3、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得不到有效發揮。醫改的初衷是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以方便農民看病,緩解城市醫院的住院壓力。而目前的情況卻使基金在發揮它本來的效用的同時,也造成基金的極大浪費。鄉鎮衛生院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以治為主改變為以預防為主。但現在的鄉鎮衛生院卻因各種原因都在忙于住院病人的管理,根本抽不出人力來開展基本公共衛生工作,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難免會越來越表面化,最終流于形式。
4、總額預付制度帶來新的難題。2012年5月,按照全省統一布署,河南省的新農合支付制度又進行了一次質變性的改革。即實行總額預付制,即結合當年新農合統籌基金總量,測算年度統籌基金預付總額,以收定支。實行“每月預撥、年終結算”,即每月按預付額的90%預撥給醫療機構。若實際發生費用超支,超支部分的70%由醫院自行負擔。總額預付制度可以對醫保基金在總額上實行控制,使基金的透支風險得到控制。并且給所有的醫療機構戴上了一個枷鎖,醫院要時刻關注自己的醫療總費用情況,從而達到對患者過度用藥、過度檢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大大約束各種過度醫療行為。尤其在鄉鎮衛生院,為了有效使用醫保機構給自己定的總額醫療費,對過去因為報銷比例高而小病大養的病人,得到了醫院的主動性控制,規范了鄉鎮衛生院的管理行為。但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各級醫院都擔心超支自負,不敢隨便接收病人,市里往縣里推,鄉里也往縣里推,縣級醫院超支現象嚴重,叫苦不迭。
醫療體制改革作為世界性難題,每一步的改革本就如履薄冰,而我國新農合制度的推行因涉及人員之廣,涉及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所以出現種種不盡人意,在所難免。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是解決就醫分流的關鍵所在。雖然鄉鎮衛生院的報銷比例遠高于縣外,但病人分流現象仍如此嚴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巨大的醫療服務能力差異。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提出提高鄉村衛生隊伍水平的意見,并提出三年規劃方案,由市級到縣里,從縣里到鄉里,實行下派專業醫生進行幫扶,但效果不一。有的醫院派出的是技術骨干,對基層醫療機構可以起到很大的支持,并可帶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顯著提高,有的醫院派出的是醫院比較清閑的人員,自然醫務能力不佳,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建議讓縣級醫院的所有專科醫生實行輪崗制,每月定期到鄉里上班一周,并舉辦培訓講座,對基層醫務人員言傳身教,并將這種形式予以體制化,最終達到縣鄉人才一體化。并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待遇水平,使基層醫療機構可以留往人才,切實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能力。讓農民愿意在基層就診,解決農民看病難之根本,緩解大醫院的就醫壓力。
2、新農合補償比例的適度與醫院墊付醫保補償資金相結合,對農民來說更為實惠。筆者認為,一度地提高報銷比例并不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唯一途徑。誠然,提高報銷比例,減輕農民個人負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現象。但農民因病返貧大都因患大病或疑難雜病,被高昂的醫療費拖累,這些醫療費大都產生于大醫院。因此在鄉鎮衛生院實行全額報銷對農民來說并不是雪中送炭之舉,90%的補償比例與100%的補償比例相差無幾。而因患大病需要墊付的大額資金也是農民看不起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在農村,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能夠一次性拿出幾萬甚至數十萬的醫療費用而得不到有效治療。如果農民到醫院只交付自己應該負擔的一部分,無疑會讓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從而使疾病可以得到及時地治療。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實行醫院墊付補償資金的做法,得到病人的充分認可。所以,報銷比例的適度加上醫院墊付醫保補償資金,對農民來說應該來得更為實惠。
3、政府加強監管,引導鄉鎮衛生院的工作重心。隨著醫改的深入,政府投入也在逐年加大,衛生主管部門每年對鄉鎮衛生院的考核監督至關重要,通過行政干預手段指引鄉鎮衛生院的工作重心,監督鄉鎮衛生院的工作重心,通過考核醫藥比、門診轉住院的比例、住院人次、住院天數、日均住院費用、人均住院費用等指標可以約束醫院的“小病大養”。通過每年兩次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對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健康檔案的更新率、百姓對醫療知識的認知度等指標可以督促鄉鎮衛生院認真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通過不斷宣傳醫改政策,提高健康教育水平,讓老百姓逐漸理解政府購買服務的真正目的,使醫改逐步進入正常軌道。鄉鎮衛生院做為直接面對廣大農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并且是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中間力量,所肩負的職能非常重要,在提高醫療服務能力的同時積極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做到雙管齊下,充分發揮承接縣級帶動村級的中樞作用,為廣大農民的切身健康保駕護航。
4、提高基礎管理,積極應對制度改革。新農合實施總額預付制度,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使醫保基金不浪費,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所以如何使基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不但是政府部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醫療機構在日常做好總額控制首先要考慮的前提,鄉鎮衛生院的公益性要求醫院不能靠推諉病人來控制醫療費用。這對醫院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對醫療費用由事后監管變為事前控制,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約束,在內容控制方面下功夫,把醫院的壓力分解到內部各部門,細化管理制度,規范內部考核指標。在保障醫療質量的前提下把人均統籌費用作為首要考核指標,而不能片面地用住院人次進行考核。其次要對病種結構進行及時、有效地把握,規范診療措施,滿足病人合理的治療需求,擠掉一切不合理的醫療費用,強化核算,加強分析和控制,減少醫院的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1、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農村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我院衛生資源和技術的優勢,調動我院醫療衛生人員的積極性,支援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為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為保障農民身體健康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2、目標
全面提高鄉(鎮)衛生院衛生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衛生院衛生醫療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開展,適應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提高農村健康水平。
二、工作原則
我院衛生支援農村衛生工作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不以營利為目的,不增加受援單位的經濟負擔。堅持以人才培養為重點,全面提高鄉(鎮)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衛生保健和診療水平。
三、組織機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辦公室:
四、工作方式
1、建立對口支援制度,用五年的時間組織我院各專業人員開展“一幫一”對口支援,支援的重點是鄉(鎮)衛生院,我院和受援單位簽定幫扶協議書(見附件二),明確支援目標、任務、方式、時間,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2、建立醫務人員到鄉(鎮)衛生機構服務制度。我院每年至少要派5名以上的醫務人員支援農村衛生工作,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幫扶一年,5年的時間內要輪遍鄉(鎮)衛生院。我院醫師在晉升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前必須分別到累計服務一年。我院新分配的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生從事臨床工作一年未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者,必須到鄉(鎮)衛生院服務一年。
五、對口支援的內容
1、行政和業務管理。根據需要,我院將選派有經驗、有資歷的醫務人員協助受援地區衛生院制定各項業務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規章制度,加強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使工作有章可循;協助制定衛生院發展規劃,每季度報送工作簡報一期。
2、公共衛生。指導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衛生保健、食品安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3、基本醫療。①我院重點幫助衛生院加強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處置和急診搶救能力的提高等,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及能力;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對鄉鎮衛生院的內、外、婦、兒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短期培訓或長期培訓,提高衛生院衛技人員業務水平。③定期選派技術骨干到衛生院協助開展業務帶教活動和短期培訓,重點加強“三基”、中毒、急癥搶救和常見病、多發病及國家配置基本設備操作應用的培訓,提高衛生院業務人員整體水平;④每季度開展學術講座或舉辦各種業務培訓班,安排受援單位的業務骨干進修,開展巡回醫療;⑤建立、健全鄉村醫生各項制度,強化對村衛生機構和鄉村醫生的管理;⑥我院將與受援衛生院建立雙向轉診制度,減輕農民經濟負擔。
4、基礎設施建設,我院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和受援單位的實際需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受援單位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將適宜的醫療設備贈送給受援單位;協助受援單位做好環境建設規劃,改變受援衛生院的院容院貌。
5、根據受援衛生院的需要和我院自身特長,每年幫助對口單位至少開展一項適宜的新技術、新項目。
六、管理與要求
1、我院將“萬名醫生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度,使這項工作做到經常化、制度化。醫院成立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責任,扎實推進。
2、支援工作要與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相結合,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減輕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遏制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使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提高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積極性、參與率,提高農民群眾的滿意率;同時要有效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率,提高藥品合理使用率,糾正濫用抗生素、激素行為。
3、我院嚴格執行對口幫扶服務制度,對在鄉(鎮)醫療機構服務累計達不到一年者,不聘用主治醫師或晉升、聘用副主任醫師,對衛生下鄉工作中個人成績突出者,優先晉升職務,優先聘任職務,優先選派進修;對沒有到農村服務或服務時間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在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聘任方面實行“一票否決”。
4、我院對口幫扶所需的經費列入預算,給予保證。并建立考勤、培訓、獎懲、考評鑒定、督導檢查方面的工作制度,到農村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工資、獎金由本單位發放,福利待遇不變,并按照《組織部、財政廳關于轉發<扶貧開發辦關于抽調下派干部生活補貼費用的通知>》文件精神,每人每月補助;在支援農村衛生活動中所需經費由我院給予補助。
七、督導檢查
1.領導重視,調動其積極性
自開展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以來,以院長為首的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此項工作。2010年,醫院制定了《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和《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制度》,成立了對口支援領導小組,院長親自出任組長。從加強認識、優先晉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支援積極性,在醫務、護理、管理等各個領域中篩選了業務水平高、能力強的業務骨干派駐到受援醫院。對口支援領導小組還定期到受援醫院慰問支援人員,致以他們關心和鼓勵。由于制度化的管理及領導的重視,支援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支援工作的成效也日趨顯著。近三年來,醫院以每6個月為一批次,共派駐5批支援小組,共計56人次,皆為醫院各個領域的業務骨干,其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15人次,副護士長以上職務人員9人次,行政職能部門副科級以上人員9人次。
2.技術支援,重在人才培養
在幫助受援醫院提高基本診療服務水平的同時,積極開展適合受援醫院的新技術、新項目,使其跟上醫療技術發展的步伐,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派駐專家定期為受援醫院開展講座培訓、手術示教、教學查房,不斷拓展受援醫院人員的視野和思路。據統計,共為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中心醫院、汪清縣醫院、琿春市醫院舉辦各類講座50余場次、手術示教30余次、教學查房330余次,為受援醫院人員開展業務培訓860余人次。對受援醫院派駐專家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為受援醫院培訓人才,近三年免費接收受援醫院醫、護、管人員進修共計35人次。
3.綜合管理,促進整體發展
醫院對口支援領導小組十分注重與受援醫院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根據受援醫院基礎條件和發展需要,與受援醫院協商制定具體支援方案,明確支援目標、任務、主要措施等,并認真落實。
(1)幫助受援醫院加強醫院管理。根據各受援醫院在管理上的不同支援要求,醫院分別派出有關科室負責人幫助受援醫院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如幫助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中心醫院建立并完善各項護理規章制度、規范、標準,其中建立新規章制度30項;根據《吉林省二級綜合醫院等級評價標準》,結合汪清縣醫院醫務科醫療行政管理工作特點,提出相應建議,指導工作,使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幫助琿春市醫院人事科業務范圍從傳統的工資、職稱工作,增加了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合同制人員管理等工作。
(2)幫助受援醫院加強科室建設。針對受援醫院部分科室發展滯后,一些關鍵的診療技術不能開展,滿足不了當地患者需求的情況,醫院有關專業骨干到受援醫院,通過示范帶教、人才培訓等方式實施支援。如在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中心醫院建立了ICU病房,并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0余項;在琿春市醫院建立了重癥醫學科、血液透析室、疼痛科等3個新科室,并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0余項;在汪清縣醫院通過支援人員全方位、多角度的整體扶持,順利通過了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評審。同時,不斷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穩固的學科建設模式。
存在的問題
1.需求存在差異
根據功能定位,我國縣級醫院主要開展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危急重癥患者的救治,以及疑難疾病接治轉診。而根據現行政策,派駐到受援醫院的醫生大多為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其專業性、知識結構、專業技能與基層縣級醫院的工作需要不甚匹配。同時,由于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無法開展專科性較強疾病的診治和手術,支援醫生感到心有余力不足,也挫傷了支援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支援成本的負擔
按照現行相關文件精神和實際開展情況,支援醫院不僅要承擔支援人員的工資、獎金、補貼及其他各項福利的支出,同時還要免去受援醫院進修人員的相關進修費用。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不斷深入,對口支援成本必定急劇增加,勢必影響城市醫院支援的積極性。
思考與建議
1.提高支援醫生的全科意識
建議為對口支援醫務人員制定并配發縣級衛生服務指南、對口支援管理辦法、縣級醫院藥品目錄等,為對口支援社區的臨床醫生進行全科醫學培訓,使其更加了解縣級衛生服務,提高服務能力。
優化農村衛生服務隊伍為解決農村衛生服務隊伍后繼乏人和分布不均等問題,必須建立和完善補充進入機制。農村沒有醫務工作者,非法行醫現象就會出現,危害極大,必須盡快補充農村醫務人員,用合格的醫生占領農村醫療陣地。農村衛生服務隊伍的補充不能靠調派或短期支援等權宜行為,只有定向培養本地農村青年才是根本的解決途徑。應由政府牽頭,制定相關政策和培養計劃,并探索適合鄉村醫生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政府可對定向醫學學生實行貸學金利息優惠或減免,并使這些學生畢業后回農村有就業機會。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提高素質和質量為主線,以農村和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衛生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開創衛生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總體目標
針對我縣實際,逐步調整衛生人才結構,不斷完善衛生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提高衛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衛生人才隊伍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到20__年,建立起在市內有影響、縣內一流的衛生領軍人才隊伍及學科帶頭人隊伍,建立起具有創新意識、高超醫術、高尚醫德的衛生專業技術隊伍,建立起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全科醫師隊伍和農村衛生技術骨干隊伍。
三、主要任務
1、加強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二級醫院要加強重點專科和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建立重點專科和學科帶頭人選拔制度,定期組織學科帶頭人參加省、市級重點專科培訓,到南京、上海等國內先進醫療單位或知名專家身邊進修學習。以短、平、快的方式,引進先進技術項目和最新診療技術。積極組織醫、技、護人員參加省、市組織的“三基”訓練。
2、加強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開展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實行“先培訓后上崗”的準入制度,對全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執業醫師、執業護士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全員崗位培訓,到20__年培訓率達到100%。
3、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農村衛生人才引進力度。各衛生院要認真研究制定人才引進計劃,鼓勵醫學院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為農村基層衛生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同時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訓,解決農村衛生人才不足的問題。
開展鄉鎮衛生管理人才培訓。定期組織鄉鎮衛生院院長,參加省市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切實提高鄉鎮衛生院院長的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開展鄉鎮衛生院“三基”訓練,每年由縣衛生局組織不少于四次的“三基”訓練考試。各單位也要開展經常性的業務知識、技能考核和競賽。
開展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培訓。鄉鎮衛生院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應按照衛生部、人事部《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的要求,參加和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更新知識,提高技能。其它衛生技術人員應參照上述規定,接受在職培訓,每5年至少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進修一次,時間不少于3個月。
開展在崗鄉村醫生培訓。按照衛生部《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基本要求》,建立在崗鄉村醫生培訓制度和登記考核制度,每年定期組織理論培訓或到鄉鎮衛生院進修實習。
開展好鄉村醫生中專學歷補償教育。到20__年,在崗鄉村醫生70%達到中專以上學歷,逐步完成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的轉化。
4、加強院長隊伍建設
建立院長教育培訓體系。實施省、市、縣聯動,加強以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以勝任本職工作為目標的知識更新和相關能力的培訓,努力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院長教育培訓工作格局。爭取三年內將全縣各級醫院院長全部輪訓一遍。
5、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注重培養公共衛生、醫療和衛生管理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有計劃的全員培訓,提高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尤其提高重點傳染病防治能力和對暴發疫情、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群體性中毒、災害事故的快速應急反應和處理能力。逐步建立公共衛生關鍵崗位的執業準入制度,加強衛生執法監督隊伍建設,提高衛生監督執法人才隊伍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執法能力和服務意識。
6、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結合中醫重點學科建設,加強對優秀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臨床人才的培養,形成一支知名的中醫藥專家隊伍。以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為契機,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醫務人員和鄉村醫生的中醫藥知識培訓,大力推廣適宜技術,使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在農村和基層醫療市場得到充分發揮。明確社區和鄉鎮衛生服務機構中醫科室設置標準,采取錄用和聘用相結合的辦法配齊中醫藥人員。到20__年,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都要設立中醫科和中藥房,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有1名經過培訓的能中會西的鄉村醫生。
7、加強在職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工作
實施在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加強在職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貫徹落實衛生部、人事部制定的《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以及《衛生部繼續醫學教育“十一五”規劃》,大力開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
四、保障措施
1.切實加強和改善衛生人才工作的領導。各醫療衛生機構要把衛生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作為一項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的工作擺上重要
2012年新增市吉州區為新農合縣(市、區),在全市全面推行新農合制度,充分利用已積累的經驗,指導吉州區新農合工作順利啟動和正常運轉,實現新農合制度覆蓋全市農村居民的目標。
二、進一步提高參合農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
完善各縣(市、區)內及市直定點醫療機構直補工作,積極探索和推行在市級定點醫療機構直補的辦法,保證參合農民住院一次報賬率達到90%以上,真正方便農民。建立相對統一的統籌補償方案,提高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讓新農合制度更有吸引力。深入廣泛開展新農合宣傳動員工作,鼓勵更多的農民參加。積極探索簡便、有效、農民認可的農民籌資方法,努力降低工作成本。進一步規范門診補償,提高參合農民的實際受益水平、擴大受益面,確保統籌基金使用率達到75%。
三、規范新農合基金的運行和管理
進一步加強對新農合基金的監管,落實基金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基金運行等政策,堅持和完善“雙印鑒”制度和報送、分析“新農合基金財政專戶”銀行對賬單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利息全部用于參合農民。堅持新農合費用補償公示制度,把新農合報銷情況作為村務公開的重要內容,保證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四、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
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醫療行為和費用的監管,繼續落實定點醫療機構基本用藥目錄外的藥品費用占總藥品費用的比例嚴格控制在15%以內,以及目錄外用藥和診療項目實行病人知情同意的制度。努力控制定點醫療機構醫藥費用不合理的增長,切實減輕農民醫療費用負擔。推動和完善市直定點醫療機構直補工作,確實把麻煩留給醫院,把方便留給病人。
五、抓好鄉村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省衛生廳實施提高衛生服務能力工程中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項目,2012年,全市實現以縣(市、區)為單位60%的中心衛生院、50%的一般衛生院達到建設標準和50%的行政村有一所村衛生室(所)達到建設標準的目標,完成我市1566所村衛生室(所)的建設任務。
六、抓實鄉村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
認真實施中央農村衛生人員培訓項目,繼續做好衛生局長、衛生院長、鄉村衛生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確保培訓質量,努力提高農村衛生人員的技術水平。完成1009名鄉鎮衛生院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七、規范鄉村衛生機構的服務行為
繼續開展農民滿意鄉鎮衛生院和農民滿意村衛生所創建活動,進一步規范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行為和村衛生室的服務行為。
八、大力推進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
以創建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市、區)創建活動為載體,大力推進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建設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初保業務培訓,強化督導檢查,確保到2009年全市5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
九、深化鄉鎮衛生院改革
大力推進鄉鎮衛生院財務縣管體制改革,在保證預算管理權不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的原則下,鄉鎮衛生院財務實行“鄉財縣管鄉用”。
十、開展建立農民健康檔案試點工作
吸取崇義縣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經驗,在我市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2012年,在我市1個縣(市、區)2個以上鄉鎮開展建立健康檔案試點工作。
十一、加強城市支援農村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