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0 00:12: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科普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1980年代中期,非文學類的翻譯書籍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科普翻譯書也是其中之一。所謂的科普即是“科學普及”一詞的縮寫,根據《科學人》定義,科普書是以較為簡單易懂的方式,為一般大眾解說科學的觀念,讓科學知識能普及社會大眾。
一、《稀有地球》作者及內容介紹
《稀有地球》(Rare Earth)這本書一共有兩位作者:華德(Peter D. Ward)與布朗李(Donald Brownlee)。由于兩人想法相同,均認為雖然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宇宙處處有生命,但是許多科學發現在現實中,實情并非如此,起碼有智慧的生物可說微乎其微,因而決定合作寫書加以闡釋。
全書分為十三章,本書提供了看待地球生命的新觀點,作者結合天文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海洋學以及地質學等各領域的知識,提出“地球殊異假說”(RareEarth Hypothesis),主張或許宇宙遍布著形態簡單的生命,但復雜生物可說絕無H有。
二、科普翻譯作品最常出現的問題
1.內容不正確
內容不正確方面可以大約歸類為三點:
(1)專有名詞錯誤。翻譯科普書必定會碰到許多專有名詞,范圍可能涵括各個領域,由于科普翻譯是在傳播知識,詞語譯名的正確性當然不容忽視。
(2)英文理解錯誤。在翻譯科普書籍時,無論內容為何,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正確無誤。不同于文學翻譯,科普翻譯沒有太多想像、自由發揮的空間,只要翻譯者沒有看懂原文,或是對原文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出錯,誤導讀者。
(3)數字處理不當或錯誤。科普書中也可能有許多數字出現,這也是翻譯者需要注意的部分,因為中英文對數字的表達方式不同,翻譯者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看走了眼,導致譯文與原文的意思天差地遠,或是譯文照著原文文字的習慣講法走,導致中文讀者需要稍微思考才能了解。
2.文字不通順
科普翻譯與其他翻譯相同,為了達到充分理解的目的,必須要譯文通順自然,許多科普書籍雖然內容無誤,但敘述方式完全照著原文的文法走,讓人不忍睹視。
3.翻譯策略的選擇
由于許多科普翻譯的原文都來自美國,而美國是世界上少數還全面使用英制的國家,自然原文會出現許多以英制單位表示的數字,當然不將英制轉換為公制并非翻譯上的錯誤,這其實與翻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較為相關。如果翻譯時不加以轉換,絕大部分對國人來說無甚意義。既然科普寫作、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理解新的觀念,考慮到我國的讀者熟悉的仍是公制單位,就讀者的角度而言,為了大眾理解的方便,以英制單位代表的長度、重量、面積、體積等仍應該加以換算。
三、科普翻譯的困難
翻譯科普書籍時會面臨的困難,可分三個階段來探討:翻譯前、翻譯中以及翻譯完成后的審校時期。
1.翻譯前
出版社想要出版一本科普翻譯書,在拿到翻譯權之后,第一步當然就是要尋找翻譯者,但要找到“可以合作的好翻譯者”卻不是件簡單的事。
翻譯者的來源其實非常廣,包括出版社長期合作的翻譯者、毛遂自薦者、朋友介紹的、翻譯社的翻譯者、在其他出版社表現不錯的翻譯者和知名度高的翻譯者等等,當然,對出版社而言,最好的翻譯者是能長期合作的翻譯者,這是因為雙方若經長期合作,就能培養出良好的互動方式,合作有默契,譯文的品質也比較能夠掌控。
出版社理想中的翻譯者主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雙語文能力、專業背景以及好的譯書態度和敬業精神,好的語文能力有利于翻譯者正確了解原文,順利譯出譯文,而專業知識部分減少翻譯者犯錯的機會。科普翻譯當然需要科學知識,但理工背景出身的人雖比較了解科普知識,卻較少有人從事翻譯這門行業,或本身的語文能力不夠,而外文科系出身者比較多人從事翻譯,比較有掌控語文的能力,卻又常常面臨自身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因而出版社常常在尋找適任翻譯者時大費周章。
2.翻譯中
出版社找到翻譯者,而翻譯者也通過試譯后,翻譯者就開始進行翻譯,此時翻譯者會遇到的問題如下:
(1)專業部分:翻譯者可能專業學問不夠,看不懂原文。
(2)時間壓力:由于出版有期限,翻譯者通常必須跟時間賽跑,加上若翻譯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花費很多時間查證,時間壓力自然更重,這也是非專業出身翻譯者常面臨的困境。
3.翻譯完成后的審校階段
翻譯者翻譯完成,譯稿交給出版社后,接下來就是審校工作了。除了看稿、通順字句以外,出版社編輯需要找到適合的專業審稿者,來修正專業知識的部分。筆者認為內容若較偏專業知識,就會需要審訂者來審閱和校訂。
四、科普翻譯作品問題解決方法
要解決以上種種問題和困難,提升整體科普翻譯書的品質,需要從多方面努力。
1.翻譯者方面
首先當然就是翻譯者要能掌控譯出語和譯入語,而且要了解這兩種語文的文化,要有一定的專業學問,再來就是翻譯者的做事態度,除了要有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與編輯充分合作之外,翻譯者還必須平日主動學習,吸收知識,增加自己的實力。
編輯需要接受專業訓練,了解編輯的責任、工作范圍和內容,由于負有為書把關的任務,必須要有負責任以及嚴謹的態度。除此之外,編輯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字素養、專業知識和一般常識,才有能力編輯譯文,給予翻譯者建議,編輯需要具備外語能力、眼力與筆力、學科專業背景以及對書的熱忱,如此才能順利完成工作。
3.審稿者方面
審者必須用心盡責,了解自己的職責,懂得如何拿捏改稿的分寸。審者應隨時與編輯溝通互動,了解出版社的需求,因為國內的出版界少有專精于專業書籍的編輯與翻譯者,因此審訂者的地位更顯重要。
4.讀者和書評者方面
一本科普書從決定出版到最終出現有品質的成書,這整個過程需要有前述三者的密切合作,但為了提升整體科普翻譯書的水準,讀者并不能置身事外,只當個成書的接受者,身為消費者的讀者應該也要有所自覺,除了看書的時候吸收書中的知識,批評翻譯的文筆之外,也要化評論為行動,將自己的意見充分反應給出版社。至于書評的作用,也是在讓翻譯者和出版社有所警惕,透過書評者的指正有所改進。
筆者在剛開始從事翻譯工作時,接觸的多是文件類的翻譯,客戶與筆者間的溝通,完全是靠電子郵件或是電話往來。這篇論文是個案研究,筆者希望藉由提供、分析自身的經驗,找出翻譯者和出版社可以采用的合作模式,以利雙方進一步的接觸,成為未來翻譯工作的參考。
參考文獻:
舉辦廣西南寧市第二屆學術年會。學術年會上,南寧市科協邀請了東盟工程科技院兩位院士、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研究員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作特邀報告,并向全市廣泛征集論文,評選出優秀論文結集出版;年會還安排海外專家到本地企業走訪,突出年會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共吸引了1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交流發言30多人次,評出優秀論文39篇。
廣泛推廣宣傳萃智理論創新方法。在廣西南寧市科協的積極引導下,五菱桂花車輛有限公司在全區率先導入創新方法,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甘蔗收割機等系列農機新產品,并獲得6項發明專利。研發的甘蔗機械產品填補了全國甘蔗機械產品的空白,被列為國家萃智理論成功案例;聯合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舉辦萃智理論創新方法講座,園區企業技術主管和技術人員100多人參與學習;聯合廣西科協在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舉辦“萃智理論創新方法”研討會。
開展鄉土人才科技培訓。廣西南寧市科協邀請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陳明才傳授馬鈴薯冬季種植管理技術及相關產品營銷信息,廣西田園生化有限責任公司產品研發經理介紹了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新技術及新產品。來自各縣區農技協負責人及協會會員、鄉土人才約100人參加培訓。
搭建人才“評價平臺”幫助人才脫穎而出
開展市青年科技獎評選,通過評比鼓勵造就一批進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評比。2012年全市共開展“講、比”活動企事業單位42家,參與活動的科技工作者1.8萬人次,活動立項510項,收到合理化建議1210條;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獎補,經評審,3個農技協,1個科普示范基地,2個科普帶頭人獲2012年度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搭建人才“展示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
建成廣西南寧市第二家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中國工程院吳孔明院士、袁慧珠等五名專家成為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進站院士專家,與企業進行“高工效農藥及施用技術”合作。
支持一批創新意識強、示范效應好的學會項目開展。經評審,廣西南寧市科協共支持市作物學會、市中醫學會等開展的《秈型三系超級雜交稻新品種特優582試驗示范推廣》、《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等31個項目。
二、學校開展科普活動遇到的困難
(一)教育評估體系對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評估的缺失
目前,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教師承擔科技活動輔導任務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屬“額外工作”;科技輔導教師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榮譽在晉級和評選先進時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門的承認;其次,科技輔導教師在撰寫科技活動學術論文,即使是參加全國或省級論文評審獲獎,其論文在評定職稱時,也得不到主管部門的承認等。上述問題的存在,難以調動科技輔導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農村中小學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經費不充分的矛盾,制約了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多年來,學校的經費上只能維持正常的辦公運轉。搞科技創新的實踐活動需要購買儀器、材料,培訓教師等,每一項都需要一筆不菲的支出。這對于本來經費就捉襟見肘的農村學校來說是不堪重負的經濟負擔。因此,科技活動的開展也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次,想在科技競賽的活動獲得科技創新大獎也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三)農村教師的知識老化和自身動手能力不強
由于教師教學工作任務重、信息閉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許多教師基本上無法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組織開展活動的理論和方法,科技輔導教師知識老化,學科單一的弱點,缺少綜合駕馭各門學科知識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實和更新。
三、我校近幾年開展科普活動的探索
(一)領導高度重視,構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體系
學校領導要切實轉變觀念,像開展新課程改革和藝術教育一樣重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在人力、財力上給予全力支持。為使科技教育活動落到實處,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科技輔導教師為成員的科技活動領導小組,形成一個領導總體抓、教導處具體抓、各科學任課老師重點抓的科技活動組織網絡。學校還應該廣泛宣傳,使全體教師達成共識,形成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科技活動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宣傳力度,創設科普文化氛圍
學校充分利用廣播、墻報、黑板報等形式進行科普宣傳,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學習型學校建設,促進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很受學生歡迎。為了讓學生自始至終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參加科普活動,在活動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我們以專業為主線,挖掘各種蘊涵于專業教學、生活習慣養成教育中的宣傳陣地,耳濡目染地滲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見,摸得著,不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實踐功能。
(三)以少年宮建設為載體,推動學校科普活動健康有秩地發展
我校少年宮于籌建于2014年,共投入20萬元,裝備了可供培訓和訓練、活動功能室十幾間。如何將我校科普活動的有秩開展與少年宮的資源相整會,從而解決科普活動所臨的師資、課時和經費缺乏的困難?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兩項活動的資源進行整合,確保科普活動在學校有秩的開展:
1.適當調整課程設置。
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每學期定期將七、八年級某個下午三節課程全部調整為:體育、美術、綜合實踐課程,此下午三節課都統稱為活動興趣課。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不同的興趣小組。經過近兩年的探索,現我校興趣小組共分為:舞蹈、合唱、美術、聲樂、民族特長、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科技、武術、籃球、國學、蘆笙、嗩吶。
其中,信息技術主要依據學校的電腦室,由信息技術教師負責開展,課程內容為電腦的一些常用軟件的使用和后期電腦組裝的實踐;人工智能的教學內容為簡單機器人的設計和實踐,教師主要是聘請貴州師范大學人工智能社團的在校大學生擔任;科技興趣小組的教學內容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知識的外延,輔導老師為學校老師或貴州師范學院相關社團的在校學生擔任。我校擔任興趣小組的輔導教師,其三節課時量計為教師的工作量,解決了科普活動輔導教師工作量的問題。
2.聘請貴州師范學院的社團擔任我校興趣小組的指導教師。
由于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和師資結構不配套等方面的影響,擔任科普方面輔導的教師比較少,為解決此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依靠貴州師范學院落戶烏當區這一特殊優勢,學樣主動和師范學院團支部聯系,聘請師范學院相關社團的在校生介入我校擔任興趣小組的輔導員。不僅解決了科普興趣小組缺乏師資的困難,同時師范學生自己帶來的相關教學硬件設備解決了我校無力購買硬件的困難。
3.將少年宮的活動經費用于科普活動的開展。
少年宮每年有一定的活動經費,而聘請貴州師范學院社團學生所需相關的經費學校又無力承擔,如何解決此問題?將科普活動的開展納入少年宮活動建設體系,彌補了科普活動開展經費不足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101-03
一、科普影片的傳播目的
“科普”一詞,應源于1959年英國人查理斯?波西史諾《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演講內容,這是現代社會對于科普開始了解及重視的開端,在以人文社會為主流的時代,這一概念的提出也逐漸發掘了科學于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之間的重要聯系,因為科學所要普及的即是以人文為主的社會環境。更好的公民科學素養的養成與質量的提升,是促進國家繁榮的重要因素,并可以提供更優質的社會決策和更高質量的個人生活,提高廣大民眾的科學素養是對未來的投資。目前世界各國推廣科普教育的政策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對科普教育的推廣工作非常重視,且不乏積極發展的案例。在歐洲,大多數民眾都看好一般科學和技術所帶來的好處;根據美國相關機構的研究顯示,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美國民眾表示出對生活上具有普遍利益的科學知識有一定的興趣;在澳洲,大部分的民眾也認為,科學技術是改善生活的重要因素。
如何喚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興趣與學習動力,是近年來科學教育最關注的議題之一。過去科普或科教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于學習效率的提升,或改變教學策略對成就表現的影響。然而,推廣科學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有相關機構調查發現,觀眾在聽完科學知識講座后,自身在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興趣方面有明顯提升。科學教育因內容議題廣泛,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效益研究、學習動機和科學素養等相關議題皆會產生積極影響。
學生在科學、科技知識課程中,能連結科學概念、理解與知識的相關應用,甚至在課程結束后,會持續關注相關議題并統籌所學內容,這就是科普影片所應起到的作用。具體說來,注重科普影片的傳播可以達到以下的效果:
(一)大眾能肯定科學研究、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與其重要性,并能接受及推廣這些方法與價值;
(二)吸引更多民眾投入相關活動;
(三)促進專業與非專業領域的溝通了解,激發跨領域的新研究。
所以,科普影片的傳播目的不僅在于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協助對科學的了解,并提升科普議題的關注與學習。科學知識是透過不斷辯證、收集數據并評估進而取得發展的,所以,借由科普影片輔助及整合科學知識內容,有助于延續學生在科學領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三維動畫科普影片的優劣勢比較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普影片的拍攝形式也由過去依靠相機、攝像機實景實地拍攝的單一拍攝方式,轉為利用計算機運算三維動畫仿真圖像的新型科普影片制作方式。那么,這種新型的科普影片拍攝方式相對于傳統拍攝方式,到底有哪些優缺點呢?首先我們來探討優點部分:第一,由于三維動畫完全采用電腦進行制作,在制作空間上可以節省許多,只要是能擺放電腦進行創作的地方都可以進行動畫制作;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不管是用拍攝方式還是用手繪方式,除了要有繪畫或是制作道具的場地,還需要有拍攝用的攝影棚等工作場所才可以進行制作。第二,利用三維動畫方式制作影片,具有高度的制作靈活性,如果有不滿意的鏡頭需要修改,只需在軟件中修改原有文件的相關參數即可,使得制作和修改過程變得相對簡單;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一旦出現某個環節的錯誤,可能就必須重做一次,好比實景拍攝的方式,只要有一個地方出錯,可能整個鏡頭就需要全部重拍,這會使得制作過程變得冗長、繁瑣且會消耗更多的資源,拍攝時間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證。第三,因為三維動畫能夠模擬生成復雜的環境場面,比起傳統手繪動畫能夠呈現更大的空間變化和更為逼真的視覺效果,而傳統的攝影機或顯微鏡拍攝的方式因為會受到環境、光線以及器材的影響,使得拍攝過程受到諸多限制,往往效果會不盡人意。隨著電腦硬件和軟件科技的不斷向前發展,三維動畫可以呈現出越來越多我們以往無法企及的視覺可能性,從而制作出更為逼真的影像效果。雖然這點有人認為未必更好,但是若純粹以技術層面來看確實是一種進步。第四,三維動畫制作方式能夠節省更多的制作成本,因為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介入,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只要有一臺中等配置的電腦便能夠開始制作工作,而傳統拍攝方式除了要將畫面用相機或是攝影機拍攝下來,還要將拍攝素材送交后期剪輯以及合成部門進行畫面的后續處理,而現在這些步驟在三維動畫制作的流程里可以在同一臺電腦上完成。
在探討要三維動畫的優點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利用三維動畫方式制作科普影片也存在一些缺點和問題。第一,是所有利用電腦進行動畫制作的方式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過度依賴電腦使得資料的保存方式限于電腦硬件之內,一旦電腦硬件出現損毀,辛苦創作的數據資料很有可能一瞬間化為烏有。第二,也與過度依賴電腦有關。由于制作過程全部或大部分透過電腦完成,軟、硬件之間的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軟、硬件之間出現不兼容的情形便會出現制作過程的停滯。例如:當制作過程是由多人共同擔當,并非個人獨立制作時,一旦所用的制作軟件不相同或是版本不同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文件無法相容,導致制作過程停滯的情況。尤其是多人參與制作時,這是經常出現的、非常麻煩的問題。第三,是與電腦硬件配置情況有關。雖然理論上只要電腦能安裝三維動畫制作軟件,就可以進行影片的制作工作,但是實際制作中如果電腦硬件設施過于老舊,即便是軟件能夠安裝,也很難正常使用。這個問題也會影響到將來圖像的輸出以及最終影片的完成時間。硬件設備的落后,使得相對的圖像運算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這會直接導致影片制作效率低下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三、生物三維動畫科普影片的特性與制作流程
傳統生物學教學影片注重知識化、通俗化和形象化,將艱深難懂的生物學知識和生物學技術普及給社會大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物學教學模式的轉變,新世紀的生物學科普影片除了要繼承傳統生物學科普影片的現有特征以外,還應探索面臨的新形勢、新內容和新問題,并以此指導生物學科普影片的創作工作。
隨著音視頻技術和媒體傳播方式的變遷,利用傳統方式拍攝制作的生物學科普影片從畫面效果到視頻內容方面,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人們對于生物科學知識學習的渴望。近年來,由于三維動畫技術的精確性、真實性和無限的可操作性,被廣泛應用于影視、教育、軍事、娛樂等諸多領域。利用三維動畫仿真技術制作的影片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受到了眾多觀眾的歡迎。在國外,三維動畫仿真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學教學影片、科研及科普等多個領域。那么,國內生物三維動畫科普影片的制作與發展現狀又是如何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的科研小組做了一系列的調查,結果發現:首先,盡管生物學研究領域特別是教學方面極度需要相當數量的三維生物學動畫科普片的片源,但是國內卻沒有一家機構能夠專業從事此類影片的制作,制作流程和技術表現特質的研究方面仍屬空白;其次,國內目前對于生物學科普影片的制作方面,仍然大多以電子顯微鏡或相機拍攝到的真實圖片或視頻為主,因為現實攝制條件的限制和軟硬件方面的制約,這種傳統拍攝方式得到的影片效果往往不盡人意;最后,國內現在三維生物學動畫科普片的來源,主要是依靠采購國外僅有的幾家相關制作機構制作的片源,影片價格高居不下,內容也不甚豐富,而且品質良莠不齊。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目前我國生物科普影片的制作中在牢牢把握科學性的同時,必須考慮當今受眾的需要――只有觀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影片形式才是“優質產品”。三維動畫具備不受時空、結構與尺度限制的特征,能以逼真的圖像表現無法實拍或者具有危險性的生物生活環境或身體內部構造,使用三維動畫技術能真實、清晰地展示想要表達的生物對象的每一個細節,可以在小規格時段內模擬出實際發生過程漫長的生物研究過程,并可以突破物理屏障,深入對象內部結構進行“拍攝”,也能夠輕松模擬在顯微鏡條件下難以拍攝到的對象外形和運動,適宜表現那些強調真實感、空間層次感的復雜研究題材,其制作修改靈活性較強,畫面質量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以上特點使得三維動畫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生物科普影片表現的主要手段和趨勢。
生物三維動畫影片的制作過程依照制作團隊人員的數量和制作成本的不同會有一些差異,但是其整體的制作流程大體相同。本文以筆者制作影片的過程為例,大致將生物三維動畫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總結并劃分為:前期制作階段、動畫中期制作階段和后期合成階段等三大步驟。
(一)前期制作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將影片的構思、文獻收集過程中的生物物種、生活習性和細胞結構特點等資料,透過與生物科學專家的不斷溝通交流,取得科學層面上的建議與確認,并充分結合三維動畫制作的特點,由故事大綱延伸出完整的文字劇本及基本美術造型設計方案,包括整體畫面風格設計、生物造型設計、色彩氣氛設計等步驟,然后將細化的文字劇本給予鏡頭語言,制作成完整的畫面分鏡頭臺本,即完成影片的前期制作階段。
(二)動畫中期制作階段
這一環節主要將完整的前期美術設計方案依照設計完成的圖樣,進行諸如三維數字模型搭建、材質貼圖、骨架綁定等工作,之后再進行生物角色的動畫設計、三維虛擬鏡頭運鏡、燈光、特效等方面的設定與測試,最后進行全片三維圖片序列素材的渲染輸出解算工作。
(三)后期合成階段
主要通過后期制作軟件完成圖片序列素材的剪輯與畫面效果調整處理工作,調整好畫面的節奏與色調,并對照畫面影像來制作影片中的全部字幕,最后將視頻進行完整輸出,得到最終成片。
以下便是筆者總結歸納的整個三維動畫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圖,如圖1所示:
盡管目前國外已經有關于三維生物學動畫的制作案例,然而,這在我國生物學研究界的應用至今仍然處在起步階段。研究三維動畫在現代生物學研究活動中的運用,能夠使三維動畫更好地服務于生物學研究和其他相關科研項目,為生物學科研與科普活動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1]彭國華,陳紅娟編著.3ds Max三維動畫制作技法(基礎篇)[M].科學出版社,2009.
[2][美]葛詹尼加等著.周曉林,高定國等譯.認知神經科學――關于心智的生物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結合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形勢,兩個基礎年段的各學科、各備課組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把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向學生展示各種科學知識形成的不同背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根據本身特點,介紹各個知識的有關科學家,并在學科網站上開辟科學家專欄,讓學生可以自己上網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個學科每學期都開展環保教育專題研討,力爭在課堂上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取得了較突出的效果。
2. 科技類選修課。
高一年原則上每位教師要開設一門校本選修課,高二年的每位教師要開設一門校本選修和一門任意選修。這一學年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與興趣愛好分門別類地開設了自己擅長的選修課,其中科技類占了近三分之一。特別是,八個科技小組按照指導教師所處年段,統一按照校本選修的要求來開設,促使教師在專業發展上更有針對性。
3.科技類研究性學習。
本年高一年、高二年共開設近百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其中科技類課題有近60個,它們大部分是由教師根據自己學科特點,作為延伸與拓展,如《三國演義》的研究、《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各種傳動裝置的研究》、《天象觀測》;有的是學生根據自己2008年是奧運年而提出課題,并聘請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如《奧運的文化與發展》、《奧運的商機》;有的是由于自己生活環境變化的原因,加上學校提供的設備,而吸引著一些上進心較強的同學,如《樂高機器人研究》、《晉江市鉛污染的調查》、《晉江車禍為何居高不下》,在第四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我校有三個課題獲得市三等獎。在學校第十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上,由指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制作的42塊研究性學習展板吸引了很多參觀學生的眼球;高一年學生林如群三項發明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4. 科普講座
按照教務處與教研室的計劃,本學年基礎年段的每個學科必須根據學科特點至少開一次講座,以介紹本學科的前沿研究,而今年由于新分配的教師中有幾位具有研究生或雙學位學歷,借助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為平臺,據統計本學年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等教師開設的講座得到參與同學的好評,講座涉及到營養的研究、納米技術及其發展、正確看待中日關系、人類奔月夢想等方面知識,學校還聘請泉州師院戴博士講解有關南極考察的科學意義。
5. 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
每年一度的校園科技藝術節,是讓各種智能的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同時也檢驗這一學年的研究性學習、選修課、各學科興趣小組、八個科技類活動小組(車模與航模、電腦機器人、電子制作、環保小分隊、天文地理、生物考察隊、電腦程序設計和網頁設計)的教育教學成果。本屆校園科藝節是在前幾屆活動的基礎上,結合本學期學校工作安排,舉辦的規模較大、活動時間較長、活動項目最多的一屆校園科藝節。在3月31日到4月4日的展示期間,共展出小發明、小制作作品近230件(其中物理37件、化學34件、生物85件、勞技19件),科技小論文210篇(其中語文組55、歷史組72、政治組48、地理組40),科幻小說63篇,英語科技小報36份,研究性學習展板42塊,電腦機器人表演一場,展出學生書畫攝影作品108幅(其中毛筆作品8幅、美術作品40幅、硬筆書法作品55幅、攝影作品15幅),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等組還在展示期間舉行猜謎、射飛鏢、投乒乓球、釣魚等互動節目各兩場。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期間先后舉辦了高二英語演講比賽與高一英語晚會各一場,高二年文理科綜合知識競賽兩場,理、化、生實驗操作比賽五場,數、理、化、生、地、史、政治科普知識講座七場,專家講座一場。網絡知識競賽與班級網頁制作競賽各一場、時事政治熱點知識競賽一場、數學競賽兩場,,研究性學習論文答辯兩場,學生成長記錄袋展示兩場,高一年、高二年籃球比賽、高二年體育趣味比賽一場。
6. 校級科研課題。為如期高效地完成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學校教研室組織教研組長對兩年來學校校級課題進行結題活動,為完成國家級課題積累一些素材,同時對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給予一定的評價。
成績顯著
由于我校組織的科技興趣小組、學科類興趣小組、選修課與研究性學習日常管理到位,教師積極輔導,因此在各級比賽中成績顯著。初步統計在縣級以上的比賽中有168人次獲獎,其中,有所突破的是高二年王信權等三位學生獲得參加全國化學競賽的復賽資格。楊清海等四位教師在福建省新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五點反思:
1. 假期相關輔導教師的培訓:由于科技輔導教師平時都兼課,教學任務較重,學校想利用假期提高他們的輔導水平,但是相關方面的專家比較難聘請。如天文臺及金工木工的師資培訓。還有各級新課程培訓、遠程教育對教師真正提高科普方面的技能幫助不理想。
2. 吸引學生的項目還不夠豐富,作為科普教育要是能與體驗式學習結合在一起,相信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更大。
科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在于激發學生的科學志趣,教給學生科學探討的方法,而不是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或結論。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喜歡科學課,利用演示實驗及學生的分組實驗來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探討,從而把枯燥無味的科學知識,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等活動,生動形象的概括出來,使學生不僅掌握科學知識,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探討技能。學生通過實驗,不僅牢固地掌握了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探討技能也得到發展和提高。
二、成立興趣小組,激發科學志,提高動手能力
志趣愛好是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非智力因素,是調動學生智力因素的動力。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起學生的科學志趣,才能使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是科學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這不僅表現與課內,也表現在課外,因此,我校也因地制宜地成立了多種興趣小組。
(1)成立了標本制作興趣小組。我們厲莊鎮地處山區,生物資源豐富,根據季節的變化和各冊教材的不同要求,指導學生采集、制作各種動植物標本也是科學課課外拓展的內容之一,我們制作的標本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標本;有昆蟲、鳥類、兩棲類標本;還有各種巖石標本等。學生通過制作各種標本,不僅了解到家鄉豐厚的物產資源,也激發起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我們學校制作的昆蟲標本,榮獲縣小學生標本制作集體一等獎,劉吉躍同學寫的文章《走進昆蟲世界》在市、縣級報刊上發表。
(2)成立科技小制作、小發明、科幻繪畫興趣小組。我們的科技小制作、小發明、科幻繪畫興趣小組,主要以科學教材為基礎,以《小學生科技》為主要內容,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指導學生進行各種科技制作、發明活動。學生根據學到的科學知識、原理制作了航模、潛水艇模型、火箭發射模型、氣墊船模型等,在一年一度的“六一”節游行時展出,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三、開辟校內生物角,美化校園環境,陶冶學生情操
科學教學滲透美育。開辟校內生物角,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結合校園環境,讓學生動手栽培、飼養、觀察、管理。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使學生受到了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教育。我校占地面積大,隨著季節的變化,在花園里栽培了不同的花草,在學農基地里種上各種蔬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自動手管理。興趣小組的同學是生物園地的維護者,廣大同學是生物角的小主人,他們千方百計地為生物角增添新的內容,學校的花園里經常有新的花卉增添;池塘里經常有同學們放生的小魚、小蝌蚪等小生命。他們在課余時間一邊看著魚兒戲水,一邊學習養魚知識,了解不同魚類的生活習性。學生通過校內生物角的管理和學習,既豐富了學習知識,促進科學課的教學,又美化了校園環境,陶冶了情操。
四、指導課外閱讀,拓寬教學內容,豐富科學知識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想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只靠教科書是不夠的,我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主要活動有:
(1)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定期向學生開放并推薦科普讀物如《科學家的故事》、《植物王國》、《十萬個為什么》系列叢書,并開展讀書競賽活動。
(2)指導學生訂閱《未來科學家》、《青少年科技》、《少兒科技》、《少年科學畫報》等科技報刊雜志。
(3)定期組織學生觀看科普電視節目、科普展覽等活動。
(4)每周舉辦一次科普知識講座,每周出一期科普知識專欄。
(5)每月舉辦一次科普知識競賽等活動。
網絡的信息傳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圍廣,雙向交互作用性強,它在時間、地域、學習的內容、師生的交流方式、學習的方法和途徑上都是開放性的。利用網絡來開展生物課外活動,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網絡下生物課外活動的內容
1.1宣傳生物科普知識
以往,我們用來進行生物科普知識宣傳的黑板報和宣傳欄所承載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同時,它們也只能是利用簡單的圖片、文字來達到宣傳目的,其效果也不夠顯著。但利用校園電視網和校園局域網來進行宣傳,則將使內容更充實、形式更多樣。這樣,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4月至5月的“愛鳥周”,我們大力進行了愛鳥、護鳥的宣傳活動。在宣傳欄進行了“愛鳥周”的介紹之后,我們充分利用每天學校電視臺演播時間,播放了像《白鷴》、《丹頂鶴》等有關珍貴鳥類的紀錄片。同時,還在局域網上了配以精彩動畫、漂亮圖文、悅耳聲音的網頁《鳥類――我們的朋友》,從鳥類與人類的關系(鳥類對森林、農業蟲害的防治、鳥類對鼠類的捕食作用、鳥類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威脅鳥類生存的主要因素、鳥類的保護等幾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每個學生在課外隨時都可以通過電子閱覽室或教室的終端進行瀏覽。對這一切,他們無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剝奪動物生命的權利,而要學會與動物和平共存”,培養了他們的生態道德。
1.2開展電子問卷調查
利用校園局域網開展電子問卷調查,在調查的廣泛性和統計的及時性上,取得的效果大大優于傳統的問卷調查。
例如:在校園電視網上播出了關于“克隆”的系列紀錄片、科幻片之后,我們做了一個網上調查:沒有被調查過的同學在登錄后都會被要求填寫一份關于“克隆”的調查問卷。學生通過鼠標的點擊進行選擇,提交后計算機就會立即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教師可以迅速、全面地獲得充實而詳盡的第一手資料。
1.3組織專題知識討論
網絡在時間、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開放性。在網上進行專題知識的討論,能更好地擴大參與面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鑒別能力。
我們在完成了關于“克隆”系列片的播出和關于“克隆”的生物調查后,在校園BBS上設立了一個專門討論組,討論的主題是《“克隆人”將帶來?》。很多同學在網上自由地發表了言論,有的持肯定意見,有的持謹慎態度,有的對其他同學的看法表示贊賞,有的又提出質疑……參與積極,爭論熱烈。在討論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又組織了大型的專題講座《克隆與社會》。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們對有關遺傳和變異的課堂知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1.4展示學生科技成果
組織生物科技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促進課堂教學,提高生物教學質量。而科技成果的展示,將使學生獲得一種榮譽感,從而得到極大的鼓勵,也將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生物科技活動中來。在網上展示學生的科技成果,不但能很好地解決展示場地、作品保管等問題,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同學來參觀和研討。
例如:我們組織進行了“押花貼畫”比賽之后,將各個班的優秀作品的相片和制作說明,在網上。這樣,既保證了優秀作品不受損壞,又增強了展示效果,還吸引了更多的同學來參觀。又如:我們在組織了名為《生態校園之我見》的小論文比賽之后,開設了一個名為《生態校園》的網站,發表了許多優秀小論文,并歡迎繼續投稿到我們設立的校園信箱和E-mail上,更多的學生甚至外校學生也投來了稿件。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思辯能力,又使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的課堂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還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
2.網絡開展生物課外活動的注意點
2.1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菠蘿科學獎”獲獎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有趣、搞笑的,但探索論證的過程是科學的,用充滿趣味的科研成果激發好奇心,這也是設立“菠蘿科學獎”的初衷。“菠蘿科學獎”有五個常規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生物獎、數學獎、心理學獎,還設置了“幻想獎”“發明獎”“菠蘿U獎”和“菠蘿ME獎”四個專項獎。
最近網絡上稱“菠蘿科學獎”是克隆國外的“搞笑諾貝爾獎”。李瑞宏解釋說,這是一種誤解,但是,他們在設立之初還是受到了美國“搞笑諾貝爾獎”的啟發。
“但相較于美國版的對科學界的諷刺和自嘲,‘菠蘿科學獎’的口號卻是‘有趣而嚴肅’‘向好奇心致敬’。中、美版的科學獎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李瑞宏說。
一方面是中國科研論文數量攀升至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卻是公眾的從前年的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污染”短信謠言、“搶鹽”風波,直至熱門爭議的“孕婦防輻射服是否有效”,這些都反映了中國科普現狀的匱乏。
主管單位:福建省農業廳
主辦單位:福建省農業廳經濟技術開發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429-8047
國內刊號:35-1085/S
郵發代號:34-3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4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市場上的健康期刊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面向普通大眾的科普類健康期刊。一種是面向白領或更高端階層的時尚類健康期刊。本文將闡述科普類健康期刊在互聯網沖擊下的危機化生存方式。
上個世紀80-90年代,是我國科普類健康期刊創刊的高峰期。粗略統計,至少有超過30種健康科普雜志在這期間誕生,比如《大眾醫學》、《家庭醫生》、《健康向導》、《大眾健康》、《生活與健康》、《健康天地》、《健康世界》等。這些雜志名稱大同小異。讀者定位也基本是中老年人。它們或是依托衛生廳、健康教育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疾控中心等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發行,或有著醫學院校、中華醫學會等專業人才做采編支撐。一時間,在中國掀起了創辦健康期刊的熱潮,幾乎每個省都至少擁有一份本土化的健康科普期刊。
不過。時至今日,這類期刊仍活躍于市場的,只有《家庭醫生》、《大眾醫學》等寥寥可數的幾張面孔了,絕大多數雜志在名存實亡或奄奄一息中掙扎,有些則早已銷聲匿跡。
這些雜志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除了體制束縛難以施展拳腳、同質化競爭導致讀者心理厭倦、醫學類編輯人才的局限讓科普期刊在風格上過于嚴肅之外,新世紀互聯網絡的發展,也加速了健康期刊被淘汰的速度。
“百度”信息帶來的威脅
在網絡不發達時,人們身體出現了某種不適癥狀。或者想打聽某些藥物的適應癥和治療效果。只能求助于醫生、有經驗的家人朋友,或者各種書籍、資料,知識的獲得既費力,又不全面。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信息搜索引擎的功能日益強大,人們要獲得某一類的健康知識,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比如。在百度搜索引擎上隨便輸入一個醫療關鍵詞,就可獲得數十萬條相關信息。互聯網以這種類似轟炸的方式,使人們獲得醫療信息極度便捷、豐富。傳統的健康期刊難以與之抗衡。
健康網站還直接搶占紙質傳媒的讀者。多次獲得“互聯網產業健康第一名”稱號的“39健康網”,本身就是功能強大且內容豐富的健康傳媒。人們在上面不僅可得到更新很快的健康知識(多數為該網站的專稿),還可直接在網上跟醫生進行互動交流,甚至可根據自己的相應癥狀,對照人體三維圖進行自診自查。
至于網絡上所開辟的各種醫療論壇,則部分滿足了讀者“求醫問藥”需要。一些熱門的求醫問藥帖,被關注和回復的人數竟然超過十萬,且每時每分都在不斷刷新記錄。就此而言,網絡媒體和受眾的互動熱情程度,任何一種健康期刊都難以望其項背。
在慶祝報紙存在400周年的世界編輯年會上的《2005年世界編輯趨勢》調查報告顯示:18-54歲的人閱讀取向中排名最前的媒體是互聯網和電視,其中45.6%的人首選互聯網,34.6%的人首選電視。接下來的媒體是書籍,占7.5%;電臺,3.2%;報紙,3.2%;視頻/DVD,2.8%;視頻/電腦游戲,2.1%;雜志,O.9%。2005年6月,我國網民的數量才剛突破1億,而到去年年底,網民規模已有2.98億。其中,大多數15歲到35歲的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途徑并非報紙、電視。而是互聯網。
與此相對應的,在互聯網受眾數量穩步上升的同時,是傳統期刊讀者的日益衰減。比如,《家庭醫生》的發行量全盛時期200多萬份,目前的發行量據官方說法減至90萬冊。而發行量曾同樣超過200萬的雜志《家庭》,現在下挫過半。另外,發行量一度過百萬冊的《大眾醫學》,目前的發行量官方說法也僅為30萬冊。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有讀者提出這樣的疑問:“有了網絡,還要紙媒干什么?”這些健康傳媒的現狀,不得不讓人頓生唇亡齒寒之感。
應對危機的思考和嘗試
危機既是挑戰,也是使自己成長的契機。在危機的鞭策和虎視眈眈下,要想不被吞沒,唯有轉型和變革,為自己鑄造出更多網絡所不具備的優勢,將自己的觸角更深地植根于土地,更牢固地和讀者黏合在一起,讓讀者無法舍棄,無法離開。
1 順應醫學模式轉型,轉變傳播方式。
現代醫學正處在從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型期。隨之也帶來了醫學科普知識傳播模式的變化。紙質的健康科普期刊,其傳播內容和方式更能適應這種轉型。
生物醫學模式,指的是人們認為健康是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則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這種轉變是一種醫學觀念的進步。這意味著開始重視疾病的社會屬性和心理成因。也就是說,治病防病,不僅僅再是協調人體器官和疾病的關系,還涉及到與人相關的社會背景、個體特性、個人經歷、心理成因等諸多內容。一句話:改變人的生存狀態才是治病的根本途徑。
網絡的健康信息,多是各種疾病知識的無序散亂堆積和復制。其傳播內容主要仍是解讀某種疾病。比如網絡解讀高血壓。主要是“什么是高血壓”、“高血壓的癥狀”、“高血壓的藥物和飲食治療”、“治療高血壓的合理用藥方式”等。這些信息都是就疾病本身談疾病,純粹客觀知識的介紹和就事論事。
《家庭保健》每期也有一個重點策劃欄目,著重闡述與疾病相關的方方面面。
比如,去年我們做了主題策劃《給“夫妻病”開張處方》。組合文章中,不僅系統地列出了五類“夫妻病”的“黑名單”,詳細解析每種夫妻病的形成過程和防范對策;還揭示了“夫妻相”和“夫妻病”的關系;夫妻間彼此性格的差異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在卷首語上,又以《攜手趟過生命急流》來詮釋夫妻關系:共同生活除了共享幸福。還可能會互傳疾病。只有休戚與共的愛情,才有力量與時間抗衡,經受住歲月的考驗。這一系列文章,旨在調整“夫妻之間的生存狀態”,而并非單純地防病治病。我們將人和疾病放人更大的背景中,去反映,去觀照,去考察,去映射。這樣的健康信息,是網絡遍尋不見的,也是讀者所看重的,能真正對治病防病有著深刻啟示。
從另一個角度說,疾病是帶有恐懼色彩的。網絡上關于疾病的治療信息是冰冷的,沒有情感的,彌漫著藥水的味道。而雜志所關注的是每一個健康的人或者患者。所以,《家庭保健》要做的,是淡化藥水味,消除人們對疾病的恐懼心理,以更輕松更有信心的狀態去看待疾病。科學早已證明。快樂就是最好的良藥。以樂觀和陽光的面貌來影響讀者。達到心靈撫慰和心靈治療的效果,雜志所體現的人文關懷精神,就是對現代醫學模式轉型的呼應。
2 不可被復制的新聞性和思想性。
網絡信息雖然足夠豐富,卻缺乏引導性,閱讀容易陷入無主題狀態,滑到哪里是哪里,不能讓讀者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認知。而健康類期刊《家庭保健》則在編輯方針上與網絡“錯位經營”。
《家庭保健》雜志原則是“賣信息。更賣思想”。作為一份被新聞傳媒集團改造重生的雜志,《家庭保健》采編人員多為衛生戰線記者出身,他們“用做新聞的方法來做雜志,以期傳遞的信息具有原創和不可復制性。”
比如,2008年相繼推出了關于《拯救我們的睡眠》、《“親子鑒定”一柄雙刃劍》、《生命的接力——器官移植》、《醫學進步,改判多少疾病》、《水——不能被忽略的營養素》等策劃,從多角度多側面來解讀一個個備受關注的健康熱點問題。
主題策劃《醫學進步。改判多少疾病》。網絡上只有零碎的信息,稱“某某疾病的治愈率提升了”。這些信息不僅未經整合,更不具備新聞性——疾病的治愈率本來就是在提高的,但是,究竟有多少曾被判“死刑”的疾病得到了“改判”呢?改判的結果如何呢?雜志從橫向剖析了曾被人們談之色變的系列疾病,如癌癥、艾滋病、紅斑狼瘡以及白血病等疾病是如何具體被“特赦”的,很多早已轉化成了慢性病:另一個方面,又從縱向來解析疾病被改判的幕后“主使”,即當今醫學技術的發展變化;同時從宏觀角度來簡述人類疾病史的變化,疾病治病,這場“道與魔”的戰爭是如何交錯糾纏的。這一系列的稿件,既傳播了具體的服務信息。又提煉歸納出我們獨特的思想和結論,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由此,我們所傳遞的,不僅僅是被擠掉了水分和泡沫的實在信息,更是打上了《家庭保健》獨特標簽的不可被復制的新聞性和思想性。
3 打造科普的公信力。
網絡信息的優勢是快捷海量,然而。海量信息難以回避的問題就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首先,網絡信息的者沒有門檻和資格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作者。比如,個人博客、私人診所、民間游醫或者是任何一個懂醫或不懂醫的人。都可以發表文章。這給了形形的醫騙以大好機會;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即便是擁有足夠醫療知識的人,也會因經濟利益而不實消息。這兩點原因,導致網絡醫療信息遍布“偽科學”和信息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