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04:51: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踐論心得體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專家講座應重點解析理論與實踐結合問題。
新一輪培訓工作不能照搬以往培訓的模式與內容,因為教師對專家所講的基本教育思想、教學思路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學中已經有了初步的實踐,所以需要改變講座模式。專家應該以教育理論與課堂實踐為主,著力解決老師們在實踐中已經出現的問題:一方面,深入介紹教育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落實效果,以及目前有何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解答一線教師在思想、方法、教材等方面產生的實際問題,以及出現的優秀案例。
對教學內容進行再梳理,在如何提升上多下功夫。
信息技術新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內容相比較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內容的組織方法都有了更強的綜合性,其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也有相應的變化。要請教材編寫者或者對教材把握較深的教師對教材中的內容與方法進行總結介紹,突出實驗基礎上的內容梳理,能與已有教學經歷的教師產生更多的共鳴。對教學內容進行回顧性梳理,應該在如何“提升”上多下功夫。
新課程強調教學方法是多樣化的,也強調每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有其相對性,而不是認定一個模式套用。比如,以前任務驅動法比較流行,則全國上下都用任務驅動法,后來主題教學時興,而又大都向主題教學靠攏。實際上,每一種方法本身也是發展的,只有揚長避短才能符合教學實際,提高教學效益。
骨干教師講(說)課應起到具體指導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各地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教學經驗,通過具體的現場講(說)課或者播放課堂實況錄像,結合案例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能夠達到經驗交流的目的,起到具體指導作用。
在選取課例時,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照顧內容特點,既要選取知識類內容,又要選取技術類內容,以便容易看出兩類內容是如何處理的;二是要照顧教學方法,盡量選取教學方法不同的課例,以便開拓教師的思路。
2010年正值祖國60華誕,我院暑期實踐隊將走進金華市婺城區第二大鎮——湯溪鎮,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為農村有文藝特長的農民朋友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同時也發揮大學生優勢,將先進文化帶到鄉村去,共同慶祝祖國60華誕。希望在此次的實踐過程中,既能為繁榮鄉村文化出一份綿薄之力,又能鍛煉隊員們交流溝通的能力,夯實當代大學生的群眾基礎。
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我背起行囊,和隊友們踏上奔赴湯溪的征程,共同體驗著不一樣的生活。雖然不知道湯溪的住宿條件如何,不了解那里的村民是否會配合我們,不清楚活動是否能順利進行,更有許許多多的未知數,然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社會實踐正是這樣一種磨練過程,這過程中有喜有淚,亦有歡樂和苦累,可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為我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因為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范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惕,喚起我們好奇,① 使我們謙虛,亦因為“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所以我希望能在這短暫的時光中體味人生,增長才干,使自己成長。
一、當苦難已成為往事
在“七十二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們來到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寺平古村,訪問了這樣一群特殊的人——細菌戰受害者。細菌戰是抗戰時期日軍為節省工本,擴大成效,采取的毀滅人性的戰術,當時大量的“霍亂”、“鼠疫”、“傷害”、“炭疽”細菌粉末被播撒于寺平村,導致當地無數的無辜百姓不得不忍受一輩子的折磨。
而如今,當我們去訪問這些幸存的受害者,早已年過半百的他們談起過去的往事時,更多地是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談論,在他們臉上可以看出他們對現在生活的滿意。也許對于他們來說,時間能洗滌傷痛,當苦難已成為往事,重要的是珍惜和抓牢身邊的幸福,活在當下。在傷痛日復一日的折磨下,這是一股怎樣的毅力和勇氣支撐著他們挨到今天,并還能如此坦然地生活著,他們是多么的堅強。我被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可我又不想局限于感動,我希望將其化作一種奮斗的勇氣和動力,激勵著自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縱使以后多么困難和挫折。
特別的一年,特別的一天,特別的見聞,當苦難已成為往事,了解過去,從而正視歷史,勿忘國恥,以將仇恨、悲憤化國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調研者,幸福著
為了解當代農村青年的生存狀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代農村青年的生存狀況的調研則成為了我們實踐的一個主要部分。對于做調查問卷的艱辛,我早已耳熟能詳了,更何況正值夏日,條件更為嚴峻,不過集體的力量,還有很多村民們熱心的態度讓我倍感涼爽。于我而言,此次問卷調查的收獲不僅于此,因為我深感作為一名調研者的幸福。
首先,幸福來源于被調查者的配合。湯溪鎮的村民們真的很善良,很熱心。他們對于問卷,大多態度嚴謹,一字一句地讀,不懂的地方更是詳細詢問,有的似乎是感覺到我們的辛苦,給坐,倒水等等盡量讓我們舒適些,這些著實令我很感動。當然其間也吃過不少的“閉門羹”,還有態度冷漠,草草了事的,但是只要想到那些熱心的可愛的人們,心里就倍感幸福。
其次,幸福來源于調查過后的總結與收獲。此次問卷調查的總結與收獲也是頗多,具體如下面幾點:
1.做問卷調查臉皮要厚,要笑臉迎人,自己更不能有情緒。一找到目標人物,就要厚著臉皮上去“打擾”,即使遭到拒絕,也要微笑道謝,不能鬧情緒,否則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2.要有耐心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尤其是當有些被調查者不配合的情況下,更要耐心講解與積極引導,還有當被調查者錯答或者漏答題目的時候,也需及時指出并糾正等;
3.要試著換位思考,別人幫忙做問卷是處于熱心,要心存感恩,同時若自己以后遇到別人做問卷等類似之事,也要伸出援手,積極配合;
4.要學會隨機應變,問卷調查時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自己要學會很好地處理;
5.對于問卷設計,要合理控制題目的數量,同時題目設計須嚴謹,因為在本次問卷中,當很多人看到背面還有很多時總是有些埋怨,實踐中也體現了部分問題的設計缺乏嚴謹;
6.問卷調查路線分配須合理,本次調查中很多路線重復,導致效率有所降低。
三、累并快樂著
社會實踐是一種磨練的過程,苦累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快樂是主旋律。因為在這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的七天里,我們二十四個或相識或相聞卻未相識或陌生的隊友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進行著實踐,大家相互幫助、相互扶持,一路走來,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共同譜寫了一段段美好又難忘的回憶。我不會忘記與大家一起家人般地吃飯、聊天與游戲,不會忘記一起頂著炎炎烈日日做著調查問卷,不會忘記一起分享板藍根、綠豆湯和西瓜,不會忘記一起幫“家人”過生日,不會忘記……
《1》
四、美好的心靈
60個微笑、60份祝福,與祖國同發展,是我們慶祝祖國六十周歲生日的又一賀禮。如今看著成品中包含各個年齡段的燦爛微笑,視頻中一聲聲真摯的“我愛我的祖國”、“祖國,我們祝您六十歲生日快樂”,感覺特激動,不僅僅因為那是我們實踐的心血與成果,更是那一張張笑臉,一份份祝福所寄托的廣大人民對祖國的祝福,所表達的他們真誠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份祝福,一個微笑,花費很少,價值卻很高,給的人幸福,收的人回報;一份祝福,一個微笑,僅有幾秒,就轉瞬即逝,留下的回憶,終生美好。②
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臺下十年功”,實踐以來的一直排練,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我愛我的祖國”主題文
藝匯演。激情四射的健美操,幽默搞笑的單口相聲,氣勢磅礴的詩朗誦等等,加上互動環節湯溪村民們的踴躍參加,“臺上的一分鐘”精彩不斷,整場晚會很是成功。
隨著晚會的順利結束,我們在湯溪的實踐也就正式結束了。回想著我們所經歷過的實踐活動——短暫卻收獲頗豐,所以我覺得這次的社會實踐雖然有些教訓,但總的說來還是比較成功的。
我認為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的前期方案制定階段準備工作較充分,這就為我們以后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我們所進行的幾項活動都是與農村當地緊密結合的,比較符合農民的口味,因此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能被農民所接受,這也是我們活動順利進行的一個關鍵條件。
3.我們實踐隊的隊員們不僅多才多藝,而且思想素質較高,能吃苦耐勞,相互幫助,團結協作,特別是當部分活動由于條件有限不能按原計劃實行時,能夠隨機應變,及時制定相關方案等,這也是本次活動能順利進行的本質所在。
至于做的不好的我想主要體現在此次活動的初步計劃上,由于對所有的條件了解地不夠充分,對實地考察不夠深入,也將事情想得過于理想,以至于部分活動不能按計劃進行,影響了整個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不過正因為有經驗有教訓,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實踐,不論如何,本次的實踐活動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赴湯溪的實踐活動就這么結束了,有太多太多令人難忘的回憶,深情厚誼……然而對于此次實踐,我所收獲的遠不止這些,我還認識到了人際交往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階梯,學會了與陌生人更好的溝通與交流,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團隊合作、分工合作以及團隊的信心對于集體工作開展的重要性等等,這些必將是我以后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寶貴財富。同時,我也感覺到自己在不斷的成長,在自身方面亦發現了一些缺點和不足,應該向別人學習,并加以改正,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更加自信。
今年夏天,在湯溪的土地上,流下了我們堅定的腳步,灑下了我們青春的汗水,“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我們,仍用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
參考文獻:
《工會法》中明確我國工會組織作為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其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這表明了工會工作的底線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勞動者群體的群體結構、勞動訴求等方面呈現出日益多樣化的特點。職工群體新的發展需要新的工會工作模式的轉變,新的工會工作模式需要有新的工會工作理念作支撐。因此,新時期,我國工會工作理念的體系化構建勢在必行。所謂理念,即為一種行動的邏輯或原則。工會工作理念,指針對職工群體(會員)的工作、生活、發展等需要提供幫助、服務、支持等行動(行動旨在促進職工的全面發展實現體面勞動),并在此長期行動實踐中所形成的邏輯、原則或指導思想即工會工作理念。
1 工會工作理念的基本要素
1.1理念的行動者
基于對工會工作理念的定義,我們把工會工作看作是一種行動,行動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職工利益訴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體面勞動,從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由此,工會工作是由行動者(工會干部與職工)間的互動構成。在其互動過程中,若以不同的角度、立場來看,整個工會工作的主客體就會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看出,職工(會員)是工會工作的主體,工會組織(干部)是工作開展的主體,那就意味著工會工作有著“雙重主體性”,且這種“雙重主體”都是“人”承擔著主要要素。對于一個有著“雙重主體性”的行動,如何能保證其行動者間(主體間)實現和諧互動統一呢?
在關系哲學里面,通常所認為的關系是一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二元關系,主體居于主導地位,客體處于從屬地位。正是這種狹隘的“主一客體”概念的片面發展,造成了社會的分裂,帶來了一系列的現代性難題。由此,在哲學思潮里面發展出了“主體間性”的哲學觀。主體間性即一種交互主體性,它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在。海德格爾就指出:“由于這種有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來已經總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與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世界之內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在哈貝馬斯那里,他認為在現實社會中人際關系分為工具行為和交往行為,工具行為是主客體關系,而交往行為是主體間。他提倡交往行為,以建立互相理解、溝通的交往理性,以達到社會的和諧。這一理性整合活動是一種“主體間”的交流行為。
其實,新時期工會工作實踐行動就是一種典型的“主體間”交流行為。行動者的“雙重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可以說是一種異曲同工。那么,這種“主體間”行動的基本要求就在于:都是作為主體的“人”而存在,主體與主體間有著自由、平等的共商對話關系,通過交流、溝通、商談和理解可以達到一種“共識真理”。這種“共識真理”就是行動的理念,在思想上有著共識與一致,在“普遍”的共識與一致中又包含著個體性。因此,這種行動的理念是集普遍性、個體性于一身的。
1.2理念的核心價值:以職工的發展為本
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工會被當作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西方長期的市場經濟實踐已證實,市場經濟對于經濟效率的快速增長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問題,市場經濟不可能自發地解決公平公正問題。這就需要保障公平、注重正義的平衡器對其加以調節和約束。工會就在此中擔任了平衡器的角色,不僅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為工人爭取了大量的實際利益,使工人分享了經濟發展的大量成果,而且,還為改革現存制度、推進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調節和約束過程中,工會主要是通過團結工人、勞資對抗、集體談判甚至是罷工等強硬方式來實現維護會員利益的目的。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勞動力市場向靈活性和兩極化趨勢發展,資本的流動性加強,這一系列變化導致了工會組織維護會員權益的手段不斷弱化,傳統的勞資對抗、集體談判等方式的局限性凸顯,工會組織力量式微,直接影響到工會對工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黨的十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定位。作為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用在工會工作中,就是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底線工作上不再是單向的勞資對抗、罷工等強硬方式,而是對人性的喚醒和對人性的尊重,是以人為中心轉向與雇主的合作,突出人的需要和發展,其核心價值就在于“以職工的發展為本”。“以職工的發展為本”的理念核心價值表現在具體實踐中重視主體行動的人(即個人現實的存在),職工(會員)主體對職工和自身的發展負有責任,而工會組織(干部)的工作在于直接服務于工會的使命——促進職工的全面發展實現體面勞動,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2 新時期工會工作理念體系化的內涵
首先應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班集體的目標,是指班集體成員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集體在各項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前進的動力。所以,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制定出本班的奮斗目標。不能太抽象、籠統,要讓學生們看得見、摸得著。
其次應培養正確輿論和優秀的班風。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優秀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懲分明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于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
秀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首先應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班集體的目標,是指班集體成員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集體在各項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前進的動力。所以,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制定出本班的奮斗目標。不能太抽象、籠統,要讓學生們看得見、摸得著。
其次應培養正確輿論和優秀的班風。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優秀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懲分明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于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
文章開始就提到區域經營是建筑國企經營工作的堅實支撐和重要組成部分,我可以認為每個項目部所在的區域就是所說的這個區域經營的范圍,我們要應力爭做到守土有責,能在這個區域內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我們項目管理的區域經營目標;我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加強項目管理能力、提高業務素質,加強與建設單位的溝通能力,嚴格按照合同履約;這樣我們和業主雙方無形中就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并在以后的合作中,才能夠實現合作共贏的效果;我認為這兩點是我們缺乏的,也是致命的。
文章中還提到“二八管理法則”,企業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數帶動80%的多數員工,提高企業效率。項目部其實每年的“以師帶徒”就體現了這點,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認為還是缺乏自身的自覺性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干這一行沒有過硬的業務知識,很難開展施工管理工作,所以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為首要任務,帶動身邊的同事共成長。
一、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更加有為地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紀檢監察機關解放思想,首要的是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紀檢監察工作,自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摒棄不符合時代要求、不符合發展規律、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老觀念、舊框框、死條條等,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與科學發展觀不相適應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反腐倡廉建設的各個方面。推進反腐倡廉,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自覺地把反腐倡廉各項工作放在全局中來謀劃,用全局的眼光來審視,注意克服脫離中心、偏離全局抓紀檢監察工作的傾向,使反腐倡廉建設更好地與中心工作相融合,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發揮服務和保障作用。建立健全科學發展觀落實情況的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認真履行監督檢查職能,凡是有利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紀檢監察機關就應給予堅決支持和保護;凡是不利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就應堅決禁止和糾正,保證中央和省市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認真研究落實科學發展觀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促進科學發展觀落實的新思路、新辦法,使紀檢監察機關在推動科學發展觀落實上發揮積極作用,在服務保障海西建設中更加有為。要通過各種措施辦法和各方面的監督檢查,促進科學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軟環境。
二、樹立重在建設、重在預防的理念,在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中加強作風建設。中央制定的《工作規劃》,對今后5年懲防體系建設作出部署。中央提出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大舉措;強調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是保持廉潔勤政、預防腐敗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努力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使領導干部作風有明顯好轉,就必須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注意克服重治標、輕治本,重懲處、輕預防,重糾正、輕建設的習慣做法和觀念,堅持標本重在治本、懲防并舉重在預防、糾建結合重在建設。創新反腐倡廉教育,把握規律性,提高針對性,增強實效性。創新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增強制度建設的前瞻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制度的剛性和約束力。創新監督方式,在目前的體制和環境下,研究探索將專門機關有效履行職責的自上而下監督與實行權力公開運行為重點的自下而上監督有機結合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關口前移,強化事前、事中監督。要堅持懲防并舉,在注重預防的同時,懲治這一手不能軟、不能松。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嚴肅執紀辦案的的關系,不能把解放思想與紀律松綁等同起來,更不能把解放思想與嚴格紀律對立起來。強調繼續解放思想,不是黨紀政紀松綁。要嚴肅查辦違紀違法案件,把政策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統一起來,全面考慮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綜合效果。既要堅持從嚴治黨方針,對那些影響經濟發展、侵害群眾利益的影響大、危害大、民怨大的案件一查到底,決不姑息;又要堅持慎重穩妥,正確區分錯告與誣告的政策界限,澄清事實,使干部放下包袱,切實保護好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大源頭治腐力度,積極推進各項改革,著力破解重點難點問題,努力從源頭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要創新抓作風建設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深入研究作風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探索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龍頭的責任機制、以制約權力為核心的監督機制、以提高素質為基礎的保障機制、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的評價機制等,通過強化剛性約束,促進領導干部轉變作風,使作風建設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時常被人質疑,這一問題值得每一位新聞學學者深思。鄭保衛教授扛起保衛新聞學和發展新聞學的大旗,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目標。應該說這個目標比較明確,回答了中國新聞學的特性問題,有助于明確中國新聞學的個性價值和努力方向。新聞學只有充實了自身的內涵,凸顯了自身特色,才能進一步鞏固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就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理論溯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的提出
由于新聞在中國總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新聞學又與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少人發出“新聞無學論”[1]的質疑,甚至一度有人認為新聞學已“走入黃昏”[2]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認為,新聞學并未走入黃昏,而是在不斷邁向輝煌,新聞學學科的基礎扎實,其學科獨立性具有現實和理論依據。鄭保衛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聞學的學科發展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豐富多樣的改革實踐、不斷改善的政治環境、逐步開放的學術氛圍,都為新聞學的發展創造了現實基礎。[3]新聞學的學科創新是宏觀創新理念的要求,是新聞事業內在發展的需要,是新聞工作不斷創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新聞學。[4]鄭保衛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堅持在找準問題、繼承傳統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發展,堅持在理論創新中發展,堅持在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和在馬克思新聞觀的指導下發展新聞學學科。[5]他提出,我國新聞學研究創新與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當是構建一個能夠體現當代最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以適應新世紀新聞事業和新聞學科發展的需要。[6]鄭保衛教授認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要堅持用馬克思新聞觀作指導,并體現兩個特點: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反映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本質;二是要具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7]
鄭保衛教授的觀念為我們探索新聞學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但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應該說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如何明確這一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功能,解決這一體系的貢獻和普世性、闡釋力等問題,規避理論構建中的倫理風險,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理論的時代背景:“去西方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內在上與目前學界認同的推進“去西方化”理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新聞學開始大量引介、吸收西方學術理論,以信息、傳播等概念取代原有宣傳的學術話語,希望借西方話語達到學術研究“去政治化”的目的,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極大解放。經過了20多年的引入,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的不相匹配、“水土不服”現象開始引起學界的討論,新聞學開始反思西方理論的局限,并希望在未來研究中能體現中國的傳播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平衡點。這種“去西方化”理論研究,雖然任重道遠,但目前學界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就是應該找一個基于全球化中國的“去西方化”范式。如同李彬、黃衛星所言,當務之急需要在更加深厚的思想層面和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面重申政治及其意味,新聞傳播學研究不僅在于擺脫技術化、“貧血化”的庸俗路線,而且更在于科學解釋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并為其提供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依托。[8]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研究的視野被進一步擴大,學術研究的諸多禁忌開始被打破,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再次被重新審視,在“再政治化”的過程中學界越來越強調學術研究的公共參與精神。
中國傳播學研究正在經歷著一個學科走上歷史前臺的重大轉折時期,政府或國家的需要發揮著一種引領和重組中國傳播學研究群體的作用。目前,新聞學研究面臨的是一個黃金時期,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并面臨轉型,信息化持續加速新聞需求高漲,媒介技術變革推動公眾公共意識不斷增強。姜飛[9]認為,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面臨的社會形勢和公共需求,同戰后美國對新聞傳播學的需求十分相似。在這個冠之以“轉型”、“信息”、“風險”、“新媒體”等名稱的社會中,傳播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作用空前重要,而黨和政府、企業組織、公眾個人等,對新聞傳播的需求也空前高漲。這個時代是難得的理論創新機遇期,新聞學有必要加強“去西方化”研究,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或許可以成為“去西方化”理論的一個恰當選擇。
三、理論合法性: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和文化書寫
學界中的很多人對但凡牽涉以“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常常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他們認為,理論應該是具有普世性的,能夠接受特殊性或普遍實踐的檢驗,或者理論應該是意識形態中立的,不應有政治傾向。這些人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性,學術不是政治,應該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理論也應該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和適應性。但理論研究作為人的一種思想活動,仍然無法解釋實踐中遇到的全部問題,而且理論也無法回避自身的意識形態。
后現代思潮中,真理已遭到質疑,人文學科遭遇表述危機。人文學科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觀念正在被重新評估,那些曾經想當然地被當做事實,或者被當作范式的有效性基礎的“確定性因素”,成為有問題的東西。[10]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所有建構的真理都是通過排斥和修辭的強有力的“謊言”而變得可能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第一時間知識大全。[11]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不僅僅限于文學界和人類學界,但人類學民族志所作出的反思已經深刻地影響了諸多人文和社會學科。后現代思潮帶來的質疑權威、消解中心、打破權力,給傳統的理論帶來諸多挑戰,這種質疑給所謂的普世理論和客觀真理以巨大打擊,普世理論和絕對中立都是被后現代給解構了的“神話”,他們并不存在。在后現代思潮的挑戰和實驗民族志的啟發下,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反思理論構建中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放棄那種構建普世理論的追求和完全中立的態度。
但是,如果放棄理論的普世性和中立性,理論的合法性依據又從何而來呢?公共人類學的實踐或許對我們有一定啟示意義。公共人類學的主要聲望來自它對世界范圍的某些問題及事件所作出的直接的和實質性的貢獻,它從過去的研究所積累的傳統中吸取智慧并應用于當代。[12]學術研究應該是作者(學者)利用文本(理論)與讀者(公眾)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面對的是具體的公眾,要解決的是理論的普世性與本土性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解決過程中,普世性成為解決“本土問題”的前提和語境,而“本土理論”成為特殊人群面對的特殊問題,并證實或證偽普世理論。我們要發展的新聞學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新聞學學者借助這一理論體系建立同中國公眾的公共關系。以公共精神為基本原則,這符合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和人文精神。
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知識總在一個原點開始旅行,后人會按照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但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走入歧途,誤入困境。這時知識會推崇復古或是返回原點,重新考問,擺脫困境,以便開始新的旅程。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如此,民族志也是如此,當原有的學術傳統難以解決困境中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返回原點。在這個原點,永遠高昂著人性,永遠駐扎著對人的生命的追問,對真理的追問。后現代主義返回了這樣的原點,打破了原來樹立的傳統和權威,但在打破這一切的同時,它仍然在建構。后現代民族志同樣打破了民族志積累起來的權威,但同時它也致力于一種新的秩序。
現在,新聞學的理論構建也急需做這么一項工作:返回原點。返回原點,不是完全“返祖”,而是要回到我們傳統理論無法支撐社會發展、西方理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刻,返回那一時代,梳理最近30多年來學習借鑒西方理論的經驗和不足,以公眾聯系的時代變遷為底色,在總結的基礎上創新,描繪新的理論圖景。這種總結的源泉就是30年來的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四、理論闡釋力: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目前,中國研究成為西方學界的熱門,西方新聞傳播學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很多西方理論無法在中國得到驗證,因此中國研究成為理論驗證的天然“試驗場”。很多西方學者將中國的特性表述為“中國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表達中國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同時,中國學者更喜歡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問題,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怪圈”。我們所要構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就是要解決這種怪現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要在吸收消化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的特殊問題。這種研究很像民族志研究,民族志學者在走入一個村寨做研究時,他首先要了解村寨所處的鄉情、縣情、省情,乃至國情和整個世界。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并不是要把自我封閉起來,排斥西方和全球化,而是要在西方理論和全球化的基礎上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特殊問題。這一理論體系可以對西方理論進行發展或修正,它的創立目的是強化普世理論的有效性,并不是要在西方學術界以外再建立一個理論界,學術理論是不分國界的。這一理論是一個完全的開放系統,它最早借鑒了西方理論,并同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同當前的現實中國保持了密切關系;它大量吸收了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也歡迎西方理論和西方學者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中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影響逐步提升,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現實可能性。這一理論建立在從殖民時代開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全新嘗試和探索實踐基礎之上,建立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影響逐步擴大的基礎之上,這些現代歷史上的嶄新經歷和發展歷史將給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以更強的闡釋力。
我們的態度并不是為了通過中國模式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建立一種真正的“普世理論”。克利福德在《寫文化》一書中用了“部分的真理”一詞,用來說明民族志的真理,也正是這種“有承諾的、不完全的”真理帶來的“一種有力的不完全感”,才能“成為機智表達的源泉”。[13]或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就是要探索這樣一種“部分的真理”,這種部分真理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理論或真理不同,但這種真理面對世界背景中的中國公眾時,可以解釋中國的問題,并與世界交流。
我們所要建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政治密切相關,同時又堅持理論建構的一般原則(普世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堅持服務于公眾和公共事業的一種理論體系。我們應該放下對“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成見,深刻地去思考目前我們理論創新的依據和可能。我們應該捕捉歷史難得的機遇,將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納入世界范疇之中,發揚公共精神,服務于中國的公共事業,擴展學術的公共空間,發揮學者的公共作用。
注釋:
[1]參見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參見郜書鍇:《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2009年第3期。
[3]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4]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6]鄭保衛:《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7]鄭保衛:《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8]李彬、黃衛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
[9]姜飛:《中國傳播的三次浪潮——紀念施拉姆訪華30周年暨后施拉姆時代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10]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切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三聯書店,1998年,第23、25頁。
[11]詹姆斯·克利福德:《導言:部分的真理》,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5、36頁。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高校師德建設的目標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動員、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它反映了我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當成建設高校師德的目標旗幟,可以讓高校師德建設不偏離目標導向,不偏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總體利益。在高校師德建設中,應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統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增強教師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使教師能夠自覺把個人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同國家、民族命運和教育事業發展結合起來,肩負起教師應當肩負的歷史重任,積極地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應是師德建設的主旋律,教師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培育、建設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先行者。在師德建設中,首先要加強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教師樹立了濃厚的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才能教育學生,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自覺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其次,要大力倡導和培養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教師只有以自身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引導、示范、感染和帶動學生,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
(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高校師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道德規范以“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內涵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新發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新時期師德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務。我們要以“八榮八恥”為基本要求建立社會主義新時期新的師德觀,將高校師德建設與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教師考核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標,促進高校教師注重品德修養,追求學術創新,講究學術道德和節操,堅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傳承文明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高校師德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高校師德建設作為思想道德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在遵循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要求下進行,又應該體現高校教師的職業特征。充分認識高校師德的內涵和現狀,把握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貫徹指導。明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目標和內容,將高校建設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一)培養高校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政治熱情高校師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不斷增強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政治熱情。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品質,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教師職業特點,“還要求教師要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去熏陶和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并將之付諸行動。這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賦予的責任。”要特別注意高校教師的政治意識,只有教師自身具有了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仰。
(二)培養高校教師敬業奉獻精神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要求。高校教師應熱愛教育,熱愛學校,關心學生,盡善盡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認真負責地對待和教育每一位學生。高校教師的個人自由空間較大,在授課方式和內容上具有較大的支配權和很強的靈活性。這就要求有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來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高校教師的自覺行動來奉獻自己。
(三)培養高校教師為人師表的能力教師職業具有很強的示范性。高校教師面對的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大學生,大學時期,正是他們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持什么樣的態度、表現出什么樣的品行,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所以,應充分發揮教師在道德行為上的示范性作用,以他們高尚的人格和品質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培養出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求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
三、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途徑
(一)強調高校黨建與師德建設的結合高校師德建設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黨的先進性中突出師德建設是高校黨建的著力點。高校教師中黨員的比例較高,黨員教師作為學科帶頭人,在高校的教學科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會直接影響全校范圍內的師德建設狀況,也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的建立和形成。要把高校黨的建設與師德建設有機結合,以黨的建設帶動師德建設,以師德建設促進黨的建設。
(二)完善學生評教及信息反饋制度建設學生評教、教學信息反饋是高校教學質量、師德建設自我監督的重要環節,很多高校都將學生評教、評師作為考察教師業務能力、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教學信息進行及時反饋,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激勵的作用,能夠增強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夠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果。”
(三)發揮獎懲機制對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作用獎懲機制的建立是加強師德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高校師德建設中,應該對表現出高尚師德行為的教師,從課時酬金、崗位津貼、職稱晉升、住房分配等方面給予傾斜,讓其獲利獲惠,增強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加前進向上的動力;對師德失范的教師,一經發現,堅決給予處罰,以起到警示作用。高校應定期評選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予以表彰獎勵。要逐步改革高校用人制度,取消教師職業終身制,主動淘汰道德水準都不高的教師,通過不斷地清理與納新,打造一支思想道德素質過硬的高校教師隊伍。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4-0038-01
黨的十報告指出:加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同時,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終極建設目標是要獲得全社會的認同和接受。在這個理論實踐過程中,大學生的認同對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是不可小噓的。
隨著高校擴招、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等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不斷升級,因此新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生創業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也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建設提供了一個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徑,所以探討該理論體系在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意義和具體實施是有必要的。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實踐意義
觀點中“人的全面發展觀”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原則,更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思想指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是社會觀的理論創新,更是教育實踐上的思想指南。
目前,我國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黨的十明確提出要加大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支持力度。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創業教育已取得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普遍共識。廣義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指從大學生全面發展、充分開發和整合高等學校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思路出發,對大學生進行的以創新和創業精神為核心、以創辦企業為載體、以創建事業為最終目標的創新教育活動。在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人才觀。該研究不僅能培養大批創業型精英,并造就大量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中堅力量,同時促進全新人才觀的形成。
(2)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創業教育包含了專業教育的大部分內容,并與其相互滲透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同時,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引導受教育者樹立符合我國當前社會要求的創業奮斗目標。并借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反作用,激勵大學生們更好、更扎實的學習和專研專業理論,進而為構建我們創新型國家培養成百上千的高素質創業人才。
(3)有利于充實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創新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改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豐富大學生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同時充實、印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 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實施
(1)教育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不僅包括一定的理論深度、歷史文化沉淀,還具有理想的設計與價值體系。所以要實現該意識體在創業教育過程中轉化為大學生成人成才的指導思想與精神動力,首先需要一個認知了解的過程,然后才能取得大學生們的認同。而這些都始于對大學生們的教育引導,必須借助各種教育手段的力量來實施。在給予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引導他們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理論基礎。
(2)環境營造。校園環境是大學生成長的沃土,也是教育實踐的基地。尤其是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創業教育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諧校園環境建設。對學生在情感上要加強引導,在思想上積極互動。逐漸的將理論灌輸過渡到學生們的創業實踐體驗,不斷嘗試從課堂空間拓展到與社會接軌。在營造校園外環境的過程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創業教育的各個方面。
(3)道德規范。從內容上看,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在宏觀層面涉及創新創業精神、知識和實務,在微觀層面深入到了創業過程中各個細節。所以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道德規范,不能只依賴于生硬的思想道德說教,而是要聯系大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利益矛盾。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尋求創業教育過程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規范作用點。
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關注高校的思政工作,雖然大學生的思想工作已逐漸取得一定的實效,大學生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越來越高,但是在對于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或創業教育過程中,還是能發現不同程度的核心價值觀偏差問題。因此,為了更好的為我們國家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充分發揮其實踐性是高校創業教育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