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9 10:48: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科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科技論文

篇(1)

應改變目前生物技術專業設置混亂的狀況,壓縮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辦學規模。生物技術專業應由實力雄厚的綜合性大學或者確有辦學實力的地方性大學承辦,對于經費緊張、設備落后、師資薄弱的高校建議其不再開設生物技術專業,同一地區多所學校的生物技術專業可以合并,把國家有限的教育投資和優勢資源用在培養生物技術精英上。生物技術專業的研究開發人員培養周期長,大學本科畢業生只能算是剛剛入門,只有在研究生畢業5年甚至10年之后,才具有產品和技術的開發能力,而大多數生物技術企業目前最需要的是研究開發型人才[7]。因此,研發人員的培養責任更多在于企業本身。但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剛剛起步,相關企業多數規模小、資金少,無力承擔研發人員的培養責任,而且我國的企業家們目前還普遍缺乏培養人才的責任感,每招一個員工就想讓他盡快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認為培養人才是政府和學校的事情。從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的情況可以看出,很多具有高深理論素養、缺乏動手能力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已不為企業所青睞,企業歡迎的反而是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由于理論水平不夠,永遠只能做熟練的操作工,對于企業的產品質量升級和開發新產品無能為力。企業要想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要想擴大我國生物技術產業規模和提升國際競爭力,還得依賴既懂理論又有技能的人才。因此,有必要革新辦學機制,建立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培養體系,培養大批精通理論、技術和管理的業界一流人才。

進行課程體系和教材改革

我國的生物技術專業具有多元化特點,分布在理、工、農、林、醫、師范等各類大學,不同類別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不同,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也不完全一樣。為體現不同類別學校的培養特色和滿足職場對不同類型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制定各類高校生物技術專業的特色培養方案,合理的培養方案是培養出合格人才的保障,而培養方案的實施需要完善的課程體系。生物技術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和尖端學科,其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相應的新學科不斷產生,而新學科的產生是繼承和發展舊學科的結果。這樣新學科之間、新學科和舊學科之間就出現了知識內容的滲透和交叉,反映到大學課程體系中就是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重疊較多。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學會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必須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改革。要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及時更新陳舊的教學內容,變革傳統的課程結構,對舊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新、整合和重組。由于生物技術專業強調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理論課與實驗課應分成不同的課程體系,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教材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形式,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必須依賴教材建設。教材改革是生物技術專業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教學水平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目前高校教材種類繁多,同一門課有多種版本的教材,不同教材的側重點不一樣,知識結構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程度也不一樣。為使學生的知識積累具有遞進性和連貫性,應該使用系列的專業課教材。建議國家建立專門的生物技術專業教材編寫委員會,其成員應為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結合不同類型高校的培養方案,編寫系列教材,每2~3年更新一次。各地區或各高校也可參考國家統編教材,編寫適合自身教學與發展需要的系列教材。

加強學校與學校、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篇(2)

本文作者:熊嫣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

倫理爭論和沖突

人工授精、體外授精和克隆也使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倫理困境。異源人工授精將會影響到傳統的血緣關系,體外授精使用了供體卵,破壞了有夫妻兩人婚姻關系的線形傳遞,而克隆技術打破了生育與男女結婚緊密聯系的傳統模式,人類繁殖后代的過程不再需要兩性共同參與,這將對現有的社會關系、家庭結構造成難以承受的巨大沖擊,使人倫關系發生模糊、混亂乃至顛倒,進而沖擊傳統的家庭觀以及權利義務觀。克隆人在世界范圍內沖擊著人類社會現行的人權觀念與生命準則,引發了公眾對倫理道德觀念的爭論。

自然進化與定向進化的矛盾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由自然決定進化的方向和程度,物種包括人類受自然規律的強烈影響而進化。定向進化指的是利用生物技術,在分子水平改變物種的遺傳基因或對蛋白質分子進行修飾,獲得所需要性狀的表達,使得其朝所特定的方向進化,與自然規律的影響無關。定向進化的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于農業、工業、醫學等領域,轉基因技術在定向進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1983年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作物以來,2005年全球21個國家共種植了0.863億公頃轉基因作物,美國農田的1/3、阿根廷和巴拉圭農田的一半多都已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到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已達1.14億公頃。毫無疑問,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優質、高產和各種抗性(抗蟲、抗草、抗病毒和抗逆境等)轉基因作物,已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對種植轉基因抗蟲棉的農戶為例,調查結果顯示,3年平均種植抗蟲棉農戶每公頃收入增加1378元。但是,由于轉基因作物作為自然界中以某一性狀突出的物種存在,將會消除生物群落中的野生物種,威脅生物多樣性,造成物種單一性的危險。比如,由于傾向于單一種植效益高的作物(甘蔗、油棕櫚)而不是輪作,這會造成農業生態系統單一化,以及為增加產量和效益的轉基因作物出現可能會造成與野生親緣的交叉授粉,使得轉基因作物侵入自然,導致棲息地的破壞,從而直接或間接造成物種多樣性的喪失。另外,以克隆技術為例,克隆技術的使用將使人們傾向于大量繁殖現有種群中最有利用價值的個體,而不是按自然規律促進整個種群的優勝劣汰。從這個意義上說,克隆技術干擾了自然進化過程。

篇(3)

目前,同工酶標記和貯藏蛋白標記在栝樓種質研究中比較常用。

1用于親緣關系的判斷

不同品種、產地栝樓的蛋白電泳圖譜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31]。孫稚穎等[32]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對山東栝樓農家栽培品種、野生種以及湖北栝樓的種子蛋白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山東優質農家品種仁瓜蔞、牛心瓜蔞的種子蛋白電泳譜圖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小光蛋與野生栝樓的蛋白電泳譜圖最相似;湖北栝樓與各山東品種在蛋白電泳圖譜上有明顯差異。這些結果結合性狀特征從蛋白水平上說明:仁瓜蔞和牛心瓜蔞屬于優質品種;小光蛋與野生品種較接近,品質稍差;湖北栝樓與栝樓是同科同屬不同組別的物種。

2用于栽培品種的鑒定

同工酶電泳圖譜譜帶發生多態性變化,反映了生物在蛋白質水平上的多型性,可作為生物遺傳變異的證據[33]。孫稚穎等[34]以過氧化物酶同工酶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為手段,以山東栝樓的各農家栽培品種以及野生種的幼苗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同工酶電泳分析,結果表明,各農家栽培品種間及與野生種之間的酶帶數量、帶級、位點及活性強度等的差異可作為品種鑒定的依據;根據其同工酶譜圖的相似程度判斷,牛心瓜蔞與仁瓜蔞,野生栝樓與小光蛋,大瓜蔞、八棱瓜蔞及地瓜蔞彼此間親緣關系較近,這與貯藏蛋白電泳圖譜相結合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各品種親緣關系的遠近。

3用于雌雄性別的研究

栝樓種植時雌、雄比例對瓜蔞的產量起著關鍵性作用,在雌、雄植株區分方面生物技術優于傳統的鑒別方法。于鳳池等[35]對栝樓雌、雄不同器官進行過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和電泳分析,成熟雌株葉片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譜帶比雄株多了第5條譜帶(Rf=0.643);在成熟器官(葉片、卷須)中,雌株中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比雄株強,但在幼嫩器官中兩者差別不大。另有研究表明[29],雌、雄株的葉片、葉柄、卷須、莖尖的各種同工酶圖譜均存在不同程度差異。過氧化物酶同工酶圖譜分析:葉柄的圖譜中出現了4條相關譜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幼苗葉柄、莖尖圖譜中雄株各出現1條特征譜帶,卷須、葉片、莖尖圖譜中雌株各出現1條特征譜帶。雌雄株的酯酶同工酶圖譜、雌雄株不同部位的同工酶含量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細胞學標記技術

細胞學標記技術主要是指染色體核型和帶型分析,是細胞遺傳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用于物種的鑒定

根據傳統的理念,栝樓染色體的核型對稱性、隨體大小和數目等方面的差異可以作為分析栝樓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親緣關系及種質鑒定的方法。黃璐琦等[36]對國內栝樓屬的8個物種進行了形態學觀察和鑒定,發現了中藥瓜蔞和天花粉的染色體特點為表現為八倍體,二倍體一般不能入藥或甚至有毒副作用;并且,多倍體與器官特化以及地理分布尚未發現有規律的聯系。

2用于染色體倍數與次生代謝物質相關性研究

楊福紅等[37]人研究了人工誘變不同倍性染色體栝樓的生長發育及果實糖、酸含量變化,結果表明四倍體栝樓的長勢、葉片中葉綠素含量、果實中總糖和總酸的含量明顯優于二倍體;四倍體栝樓果實大小、質量、結實率和百粒重明顯小于二倍體,差異極顯著。黃秋波等[38]以五個不同產地的9種栝樓品系為實驗材料研究了染色體倍性與物質積累之間的關系,9個品系中一類是染色體數目為2n=6X=66的六倍體,另一類是染色體數目為2n=8X=88的八倍體。八倍體栝樓在整個生長發育時期其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六倍體,在盛花期時的差異達顯著水平;二者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無明顯差異,總體來看,以盛花期為限,之前,六倍體栝樓葉片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高于八倍體,之后,八倍體栝樓葉片中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相對更高;八倍體栝樓葉片葉綠素含量都低于六倍體,不同發育時期的相對差異幅度為4%~10%。這為栝樓優良品種的培育和多倍體育種提供了指導依據。

種苗快繁技術

1外植體選擇研究

在已有的關于栝樓試管苗快速繁殖體系[39]和外植體取材研究[40]的基礎上,楊曉伶等[41]以栝樓莖段、葉片、塊莖幼苗的莖尖和帶芽莖段進行了快繁外植體選擇研究。結果表明,培養基MS+2mg/L芐氨基腺嘌呤(BA)+0.5~0.05mg/Lα-萘乙酸(NAA)可誘導塊莖幼苗莖尖及帶芽莖段產生叢生芽,在培養基MS+0.1mg/LNAA+0.2mg/LBA作用下生根,能夠在移栽后實現快速繁殖,而莖段和葉片可形成愈傷組織,但不能形成根。

2最佳快繁條件研究

篇(4)

現代生物檢測技術在藥用植物的基源鑒定研究、轉基因育種等各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在菘藍的育種研究PCR及RT-PCR技術、SouthernBlot分析、RAPD技術在外源基因檢測、抗性基因的檢測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PCR及RT-PCR技術:1985年,KaryMul-lis發明了PCR技術,引用到藥用植物育種研究中,可以通過分離植物基因來鑒定中藥中的目的基因以及DNA指紋圖譜研究。許鐵峰等[11]為了驗證外源基因是否轉入植物細胞內,對抗生素抗性植株進行了PCR檢測,對轉基因菘藍利用農桿菌介導外源半夏凝集素基因進行RT-PCR分析,由于PCR只能證明在轉基因植株體內存在外源目的基因片段,而不能完全確定外源目的基因片段已整合進植物基因組,且PCR可能存在假陽性結果,因此通常配合采用SouthernBlot分析驗證。

2RAPD與擴增片斷長度多態性技術:1990年代提出RAPD技術,該技術現已廣泛地應用于生物的品種鑒定、系譜分析及進化關系的研究[16]。陳桂平等[12]選取同一個無性系植株及其親本進行RAPD分析,得出結果無性系植株的遺傳背景一致性很好,但也發生了DNA水平的變異。這項工作為進一步分離抗性基因和培育抗病品種打下基礎。相對于RAPD技術,AFLP技術與之相類似,它是一項新的分子標記技術,能檢測10倍的軌跡,并且可以檢測任何DNA。

染色體研究技術的應用

藥用植物染色體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主要是包括總DNA的提取、染色體制片技術、核型研究以及其結構分析。

1菘藍總DNA的提取:核酸樣品質量將直接關系到實驗的成敗,所得的DNA應達到滿足試驗要求的量和純度。陳桂平等[12]運用的菘藍總DNA提取方法是采用改良的十二烷基磺酸鈉微量提取法提取DNA。丁如賢等[10]采用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法提取總DNA。CTAB是陽離子去污劑,可以很好地去除多糖,因此對于植物DNA的提取具有較高的廣譜性,而SDS是陰離子去污劑,對多糖含量高的植物樣品效果比較差。

2染色體制片技術:菘藍染色體很小,因此,在測量長臂和短臂時,難以確定長、短臂的分界線,只有制作染色體分散、染色體分開,而著絲粒未分開的染色體標本,并把染色體相片盡量放大,才能較準確地確定著絲點的位置,使數據可靠[17]。楊飛等[18]在大麥、玉米染色體研究中多采用去壁低滲火焰干燥壓片法,該方法簡單易行,適合植物染色體制片。

3核型研究:核型是指染色體組在有絲分裂中期的表型,是染色體數目、大小、形態特征的總和。核型研究就是在對染色體進行測量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分組、排隊、配對,并進行形態分析的過程。楊飛等的報道[18]表明:菘藍的核型公式為2n=2x=14=10m(2SAT)+4sm,菘藍核型的對稱等級為2A,是一種比較對稱的核型。鹿萍[17]報道二倍體染色體數為14條,核型公式為2n=2x=14=14m,四倍體染色體數為28條,核型公式為4n=4x=28=28m。以上研究基本確定了菘藍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及形態特征。

篇(5)

高中生物學教學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書籍與生物科技新進展存在較大的時差,將生物科技論文中的新觀點、新作法,以及相關的新知識、新成果和新應用傳播給學生,可促進學生對不斷發展的生物科學及其研究的理解和應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生物學學習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

一、科技論文的概述

所謂科技論文是指論證、描述運用科學技術,開展科學研究,獲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學術性文章。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明確指出:“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做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科技論文能體現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發展,科技成果已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科技論文,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二、科技論文的選擇

應選擇近期發表的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注意選擇研究角度新穎、涉及生物學熱點話題的研究文章。如學習有關育種知識時,介紹有關華中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該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兩系”不育系培育,促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引導學生由此相關信息為主題,檢索有關科技論文,讓學生獲取科學性、權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種的最新科學進展。

還應注意選擇有關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論文。例如,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時,根據不斷加劇的“霧霾”天氣,引導學生學習《北京一次持續性霧霾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北京地區持續性霧霾天氣過程中的氣象因素和氣溶膠演變特征。學生結合“霧霾”天氣親身體驗,加深了對“霧霾”天氣的了解,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許多實驗驗證性的科技論文包含有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和結論,不僅具有科學的、最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還有翔實的實驗數據,讓學生易于理解實驗過程、實驗數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體現科技論文的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

三、科技論文的教學應用

首先在課堂上為每位學生提供一份論文,要求學生圍繞“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對象、研究的結論或結果、研究的問題對社會或研究領域有什么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閱讀,培養學生快速地獲取有關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導學生羅列論文中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難理解的專業名詞,并嘗試理清生物學概念與難理解的專業名詞之間的關系,通過新情境的構建,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等遷移能力,為理解實驗和科學進展打下良好基礎。

科技論文表述的實驗原理和步驟等具有前瞻性,專業性比較強,學生難以理解。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簡要地解釋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新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設計,嘗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簡化復雜的實驗條件和方法,設計相關類似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四、科技論文的教育價值

1.促進學生學會文獻檢索

指導學生從公共媒體如報紙、公共科學雜志,比如《新科學家》《科學新聞》或者中國知網等相關網站,采用“文獻檢索方法”“數據庫檢索方法”“出版物檢索方法”,使用關鍵詞搜索,在論文期刊上網站上或搜尋合適的論文,比如早期原創性研究論文,進行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最迅速、最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2.促進學生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規律之上的對生物學核心問題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生命的本質,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生物學主干知識。在有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學習中,以關鍵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檢索到《不同營養條件對金魚藻凈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態的影響》《靜止和充氣培養條件下光強對龍須菜光合生理效應的影響》等科技論文,通過學習,拓寬視野,加深對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凈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學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

生物科學經常以生物繪圖或圖表方式呈現科學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學中嘗試將論文的數據用簡化的圖表進行特殊處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將圖表與文字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習慣,提高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加深對新的科學實驗的理解。

篇(6)

一、引言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精品課程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優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的載體,應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等特點。與之相比,我們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上,才剛剛起步,今后還要在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將生物統計學建設成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何風華,李明輝。生物統計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25(6):25~27

[2]洪偉,吳承禎,陳輝,等。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學科、隊伍建設與科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學。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素質的實踐與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2):67~68.

篇(7)

“問什么”是課堂提問成功的前提條件。凡事預則立,問題的設計應從創設問題的情境中給學生以刺激,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并與具體的學習目標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生物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關鍵處設問,讓學生對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把握得當,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提問,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矛盾,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誘發其探究行為。其次,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認知決策來調節問題的難度,并結合實際生活、學習狀況等內容提出新穎的問題。

二、怎樣問

發問的過程是實現提問目的的關鍵因素,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好這個環節。

1. 選準時機,設疑發問

教師應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發問,并抓住時機及時引發,讓每一名學生都能認真思考。

2. 問題明確,面向全體

教師在陳述問題時語言要簡明易懂,語速適中,表達清晰。所提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把回答的機會要均勻地分配給每一名學生,切忌只為了滿足成績好的學生,而冷落了其他同學。

3. 分析引導,評價總結

分析引導就是當學生對問題作出回答時,教師在頭腦中對此迅速作出分析判斷,從而作出相應的措施。教師對于學生的答案要進行分析評價,補充糾正及思路指導,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對學生不完善的回答要找出原因,給予適當的提示和點撥,使答案系統化和合理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如何問

一般來說,課堂提問有回憶性提問、理解性提問、運用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性提問等主要形式。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安排好提問的類型及順序。

1. 回憶性提問

學生靠回憶或觀察即可解答的提問。一般用在課的開始,是學生回憶所學過的概念或事實,為學習新知識提供材料。這類問題比較簡單,學生無需進行深刻的思考,一般多是集體回答。

2. 理解性提問

要求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解釋或重新組合才能解答的提問。一般多用于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檢查,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教學內容。理解性提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事實、事件進行描述或進行對比,達到更深入的理解。通過理解性提問,可將學生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系統,并掌握所學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從而將新知識納入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中。

3. 運用性提問

運用性提問是建立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和回憶過去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它常用于某個概念或原理的學習之后,教師提供新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依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判斷,以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如學習了“開花和傳粉”教學之后,提問:“我們往往發現玉米棒的尖端禿了一段,或是有缺粒的,有癟粒的。就你現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你將做如何解釋?”又如,用根毛吸水的道理說明“植物在鹽堿地上為什么長不好”等問題。通過知識的反饋和運用,既能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又能收到透徹理解和系統掌握的效果。

4. 分析性提問

為了掌握復雜事物與現象的特點,常常將其剖析為若干部分,并探索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及其結構組合。其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分析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分析性提問一般包括對某個事件中構成要素的分析提問,各要素之間和各部分之間主要關系的分析提問。如回答“家鴿的肌肉和骨骼、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各有哪些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就需要學生能夠組織自己的思想、觀點,尋找依據,進行較高級的思維活動,即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分析性提問要求學生識別條件與原因,或者找出條件之間、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學生能組織自己的思想,尋找根據,進行解釋和鑒別,進行較高級的思維活動。

5. 綜合性提問

篇(8)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探討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區別于傳統的生物教學,它既要滿足傳授學生學生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和研究方法,還要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知識水平和正確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針對這些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標準。筆者結合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從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進行簡單的探討。

1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對學生現代意識的培養,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教師在實際授課中偏重生物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往往不重視甚至忽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忽視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隨著新課程教學的不斷推進,對綜合素質的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現代意識的重要性,這也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

1.2 現有生物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許多生物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法,很少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教學中還經常有教師“滿堂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沒有給學生理解吸收知識的時間,更無法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有些教師雖然領悟到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內涵,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學內容開展探索式教學,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新的教學方法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達到新課程的教學標準,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課改的內涵,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新性。

1.3 高中生物教學中課程資源匱乏

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沒有充分體現出新課程的內涵,忽視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所用的課件大多都是考試的知識點,沒能按照新課程的標準要求來制作課件,更沒有給學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較前沿的相關資料。有些教師不按教學目標要求,不能充分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導致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積極性得不到激發,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得不到。

2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的探討

2.1 采取興趣教學法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興趣教學的理念被提出,并很快被學生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而且比較容易接受該科的知識。在課間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議論說他們喜歡某位教師,聽課興趣高;不喜歡某位教師,聽課時老是昏昏欲睡,其實這就是興趣教學的一個方面,而這一教學方式也類似于情感教學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能很大程度上培養和和發揮學生的智力因素。而傳統的教學方法追求向學生不斷灌輸知識,極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打造興趣教學理念時,要根據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心理因素,科學合理的設問,以此激發學生的發展思維,增強課堂活躍程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提問“為什么班上有些人的大拇指彎曲度很大,有的就很小?”讓同學們試著彎曲大拇指,發現許多學生的彎曲度都很小。在課堂上可以提出很多這樣的問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帶動學生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2.2 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課程標準下,提倡探究式學習,學生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增強獲取知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師在實行探究式教學時,要根據學生興趣選擇一些探究式問題,引導學生以自主討論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進而探索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讓學生獨自思考,然后根據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得出解決的方法。

2.3 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法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新課程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也是衡量一個教師現代化程度的標尺。新課程背景下如果僅僅靠傳統的板書教學,高中生物教師不但任務重,而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教學內容是板書無法書寫的,沒有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學生掌握起來很困難。多媒體技術可以把一些比較抽象的生物知識直觀的放映出來,學生可以和熒幕形成一種直接的對流,不僅增加了教和學的信息量,還培養出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講動植物細胞結構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完成的細胞剖面圖展示給學生,這樣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時更加容易,學生更加直觀的觀察到動植物細胞內部的結構。

2.4 以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法

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也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評價在新課程中有質量監控和導向作用。通過建立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的體系能為素質教育的的實施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體系促進發展的功能,讓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的魚提高的過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并不是舍棄考試制度,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學生明白學習最終是成為一個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公民, 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通過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讓學生明白自己學什么,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提高教學的效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高中生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工程的艱巨性,做好相應的準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為目標,采取興趣教學法、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法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教學水平,實現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小平.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現狀與建議[J].考試周刊.2011(52)

篇(9)

筆者經走訪一些企業、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的畢業生,涉及飼養技術員、農戶支持技術員、化驗室檢測員、業務員等崗位,學生均表示動物生物化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應用,如化驗室檢測員需要掌握相關的生化指標檢測技術,以進行疾病的診斷;飼養技術員、客服專員和業務員等崗位則更需要堅實的動物生物化學理論知識,以解答農戶的技術咨詢和新疫情的分析與判斷。

1.2重組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知識的構成方式與實際運用的方式相似程度、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成正比。為了開展行動導向教學,結合學院動物生物化學課程開課40學時,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將理論知識體系按照由易到難來編成(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與能量代謝、機能生物化學)3個項目,其中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項目設3個子項目(核酸、蛋白質、酶等);物質與能量代謝項目設5個子項目(生物氧化、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和核苷酸代謝等);機能生物化學項目設2個子項目(水與無機鹽代謝、酸堿平衡)。對各項目中理論性太強且實踐應用不多的內容進行刪減,以便于教師教、學生學。

1.3配套案例

為順利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共設計了34個與動物疾病防治、時事案件、人類健康相關的生物化學教學的案例。如根據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項目的特點設計了農藥中毒與急救、人體8種必需的氨基酸及功能介紹、鐮刀型貧血病、瘋牛病、克雅病、蠶豆病———G6PD酶缺乏等12個教學案例;針對高考設計了物質與能量代謝項目吊瓶班、減肥藥的危害、低血糖與休克、牛羊營養代謝病、糖尿病-糖代謝紊亂等19個教學案例;機能生物化學項目設計了產后癱瘓急性缺鈣、血紅蛋白尿癥缺磷等3個教學案例。這些教學案例將物質在動物體內微觀的代謝過程變得宏觀可見,且與身邊的案例相聯系,既加深了學生對生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4實訓內容

根據學院現有的實訓條件及各班開展動物養殖的情況,將本課程的實訓內容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項目、綜合分析性實驗項目和探究創新性實驗項目(3個模塊)。1)基礎驗證性實驗項目以掌握基礎技能為目的,包括“雙縮脲法測定蛋白質含量”和“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2個任務)。2)綜合分析性實驗項目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提高專業技能為目的,包括肝臟中酮體的生成與測定、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測定、無蛋白血濾液的制備、動物血糖測定等(4個任務),基礎驗證性實驗項目和綜合分析性實驗項目均為課堂教學任務,在課堂完成。3)探究創新性實驗項目為學生能力拓展項目,開設牛乳中蛋白質的提取與鑒定、不同飼養條件對動物血糖的影響(2個任務),由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項或自選題目進行科學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相關資料,自行設計試驗方案,最后撰寫科研論文,為今后的畢業論文研究和撰寫打下基礎,提高學生探究興趣和創新能力。

1.5考核方法改革

為更全面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本課程的考核分為紀律成績、平時成績、實訓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四個方面。紀律成績考核上課出勤率、平時成績(課堂提問和作業成績)、實訓成績(實訓操作、實驗報告成績)、期末考試為筆試。課程綜合成績評定的比重分配為:學習紀律成績占10%,平時成績占15%,實訓成績占30%,期考成績占45%。

2動物生物化學基于行動導向法的網絡教學資源庫開發

行動導向法教學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支持才能順利地開展,為此學院開發了基于行動導向法的動物生物化學網絡教學資源庫,既方便教師開展教學又利于學生自主地進行個性化學習。

2.1“教”資源開發

資源庫將教學內容重組為3個教學項目和10個子項目并結合各自子項目開發多媒體教學素材,內容包括教學詳案、教學課件、圖片助學、上課錄像、案例分析、項目測試等內容,教學課件和案例分析均圖、文、動畫并茂,將教學的重點難點采用生動的Flas模擬,再配以真實場景的教學錄像和相關的圖片素材,表達生動、豐富的知識,創設形象、仿真的教學情景,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知識視野,為教師在課堂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過程提供了直觀、有效地幫助。

2.2“學”資源開發

為方便學習者按學習需求靈活地查詢知識,資源庫將圖片資源、名詞解釋、虛擬空間、錄像資源、測試中心等重點教學資源單獨設置模塊。配套的教學錄像為學生提供了跨越時空的現場教學資源,其他分專題的錄像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可直接觀摩學習的教學資源。此外,資源庫設置自主學習、實訓基地、拓展資源等模塊為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補充資源,如執業獸醫資格證的復習考試資料等,為擴大學習者的知識面和今后的專業提升與發展提供切實地幫助。

2.3自我評價資源開發

為了能讓學習者能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資源庫為每個教學項目設計了題型多樣的項目測試,方便于學生按項目測試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單獨設計的測試中心為學習者提供了模擬試題和綜合在線測試題目,以檢驗對整門課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課件還為自主學習者設計了鞏固習題和答案,方便學生檢查自學效果。

篇(10)

一、整體考慮課堂電化教學的總目標

教學設計就是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教學問題和要求,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過程與操作程序。課堂電化教學設計從屬于教學設計,但與教學設計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課堂教學中介入了電教媒體,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眼于從整體上考慮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

課堂電化教學即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并結合傳統教學媒體、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教學形式。最優化教學其實是教師所期望的一個理想目標,生物教學實踐表明,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并不一定都能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要實現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的目標,是有一定條件的。首先,教師要具有較好的教學基本素質、教學能力等。因為課堂電化教學效果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否則就難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目標。

其次,課堂電化教學也不是每堂課都能進行的,因為中學生物學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個章節的內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進行電化教學,這就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而定。教師在進行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時,無論選擇哪些教學媒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從整體上考慮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如果不從整體上去考慮,而是從局部去考慮,那么就較難取得最優教學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它首先確定教學對學生學習內容所達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其次它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提供測量和評價的標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等人把人類學習分為三個主要的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的教學目標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布魯姆等人的分類方法來分類的。生物學科也同樣包括這三個領域,由于《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只規定了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比較忽視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那么在課堂電化教學設計時,教師如何來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呢?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首先,教師應處理好《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學科教學目標與章節教學目標的關系。學科教學目標是宏觀的教學目標,它“統帥”章節教學目標;而章節教學目標是微觀的教學目標,它受宏觀教學目標的制約。生物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章節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原來的學習基矗其次,教師應處理好全體與個別的關系。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等級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章節教學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教師在確定實際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認真加以分析,不能機械地照搬。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果能根據《生物學科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日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無疑為實現生物教學最優化的目標創造了可能的條件。

三、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媒體的選擇

上一篇: 微店營銷方案 下一篇: 留守兒童活動記錄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欧美激情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手机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综合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