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優勢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20 11:50: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發展優勢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發展優勢論文

篇(1)

一、哈爾濱市非公有經濟發展的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環境不寬松

哈爾濱市非公有經濟發展環境雖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行政執法不規范、規費過多過濫、行政審批手續繁多、管理偏嚴、服務偏弱等。

(二)融資渠道不暢

哈爾濱市因金融環境偏緊,直接融資數額小,擔保公司規模和數量有限等原因,融資難的問題突出。據市課題組的問卷調查顯示,哈爾濱市非公有制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僅占15%左右,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融資難是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三)產業引導與扶持力度不夠

哈爾濱市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政府對非公有經濟發展相對投入的精力較少,引導和扶持力度不夠,產業集群規模增長緩慢。在行業準人方面,雖然國家對金融、石油、電力、軍工和城市基礎設施等壟斷行業已經向非公有制企業開放,政策性的障礙已經消除,但哈爾濱市缺少相應的配套措施,實際可操作性不強。

(四)企業家素質亟待提高

哈爾濱市非公有制企業家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在提升創新能力、完善創新管理、整和創新資源方面缺乏主動意識,多數企業家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進取精神不強。在關注社會發展與進步、關心困難群體、支援貧困地區等方面不夠主動。

二、加快哈爾濱市非公有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創造良好環境,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篇(2)

溫州中間性經濟組織無論是哪種聯合模式,均是企業和市場進行的交融,最終形成邊界模糊不清的經濟組織。中間性經濟組織必然是以中小企業組織形態為主的溫州模式的發展方向。

溫州中間性經濟組織形式歸納為以下三種:第一,在溫州制鞋、服裝、工業電器、汽車摩托車配件、打火機、眼鏡以及燈具等行業廣泛應用的虛擬經營;第二,介于純市場和層級兩種組織之間的企業集群,它比市場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借助于這種特殊組織結構,小企業之間建立長久的交易關系且不一定以契約來維持,而主要通過信任和承諾來進行協作,從而獲得馬歇爾所說的“外部經濟”;第三,包括契約式與股權式的戰略聯盟。契約式的戰略聯盟在溫州柳市發展最具典型,柳市的323家低壓電器公司聯合起來,先后在全國320多個大中城市,230個縣級行政區設立了進行統一的銷售子公司、分公司和門市部,在18個國家、地區開設直銷點、銷售公司,既避免自相殘殺,又為各企業產品的銷售和企業形象的樹立提供了保證,以致發展成股權式的戰略聯盟,誕生今天的德力西集團、正泰集團和新華集團等大企業。

溫州中間性經濟組織的競爭優勢

中間性經濟組織根植于溫州文化獲得蓬勃發展勢頭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多數溫州人沒有受惠于計劃體制的好處,沒有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可供依賴,不同程度地需要自謀出路,從而養成一種獨立性與自主意識。這種獨立性、自主意識使得溫州人較之受計劃經濟影響較多的其他地區的中國人具有強烈得多的創業傾向。在全國各地的160萬溫州人大都采取獨立經營的形式。早期的溫州老板的創業精神被歸納為:可以當老板,也可以睡地板。溫州人的“市場精神”是豐富的,他們對潛在獲得機會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從大人到小孩都會非常嫻熟的討價還價。

中間性經濟組織就其特長來說符合溫州的文化傳統。通常認為,溫州人較早具有市場經濟的文化底蘊,由此追溯到1600多年前永嘉學派“事功”的文化傳統。永嘉學派曾提倡“功利并舉”、“農商并重”,即功名和利益同等,務農和經商一樣重要,批評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的“重農抑末”思想,強調實際的經濟利益,重視流通。這一文化歷史的淵源使得溫州人比較注重功利。在國內,溫州人較早放棄了傳統的小農經濟而從事工商業,以分散個體的決策來使分散的稀缺資源得到更有效運用。

中間性經濟組織是指介于純粹的市場交易和完全一體化之間的各種聯合形式。其特長可以分為:成員企業各自具有獨立性。這點比較符合溫州人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文化特點,各企業可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各自應付劇變的環境。由于確保了各個企業的相對獨立性,各企業就有可能充分發揮其獨創性,就這點而言,比較適合溫州企業的市場觀念。中間性經濟組織的成員企業之間仍存在著競爭,這種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能促使企業仍保持著較高的生產經營效率。與垂直聯合企業相比,由于企業相互負擔較輕,可以減少溫州中小企業應付環境變化的脆弱性。

中間性經濟組織節約家族企業交易成本

中間性經濟組織交易成本比較低。市場交易存在著交易成本,為了減少市場交易成本,可以利用企業替代市場的方法。作為溫州的家族企業,選擇企業替代市場的縱向一體化會增大企業內要素交易成本與管理費用,有可能導致生產成本上升與競爭力的衰退。為避免減少企業的縱向一體化產生的問題與節省交易成本,讓某些資源稟賦差的部門和效能弱的功能從企業內部分離出來,將企業的某些功能外部化,僅留下企業最有優勢的核心功能,這是溫州企業的一種普遍做法,這種組織內部的交易可以減少交易成本。

中間性經濟組織特點,決定了它在溫州企業目前現狀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能夠實現總成本最低與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它是一組技能和技術的集合體,是各種知識和組織能力的總和。溫州民營企業通常規模不大,往往很難與國內外大企業抗衡;發展中的民營企業的擴張愿望迫切,而本身資本集聚又十分緩慢;企業在開拓新的市場領域過程中,彼此需要對方互異的核心能力,以形成更大的合力,這就促使雙方建立戰略聯盟合作關系,聚合彼此的核心能力。

在溫州古典家族制企業里,以“家長”為核心的企業制度能夠有效地保證企業重大決策的效率。家族內部成員之間血緣關系也有助于化解各職能部門間的利益矛盾。但在企業發展后期,這時企業的規模擴充的沖動增強,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內部協調費用增加,原先利用倫理規范進行管理的節約交易成本的制度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中間性經濟組織在溫州民營企業固有的矛盾中找到自己生存空間。它既能通過專業化分工、提高資產專用性來降低生產成本,又通過一體化形式來降低交易成本,實現了交易成本的最低。

中間性經濟組織推動了家族企業向社會開放產權的進程

中間性經濟組織的發展實際上是在家族經營與現代企業制度中找到一種比較好的結合點。通過采取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企業集團化、企業戰略聯盟等形式,虛擬企業實質上是企業產權在創業家族成員以外的全社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它可以實行以小博大,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在使得企業利益相關者得到更多剩余的同時,卻沒有人為此受到損失。這一產權重置可以看做是一個“帕累托改進(Pareto-promotion)”的過程。它無需在家族企業內部進行較大的變革――因為變革會帶來交易成本,企業要為此支付巨大的交易成本。

合作競爭型中間性經濟組織發展趨勢

溫州家族企業間的聯合往往趨向于戰略聯盟形式

溫州大企業之間趨向于建立戰略聯盟,這是由于溫州獨特的文化使然,溫州企業家合作精神不強,因而那些具有資源互補性的民營大企業之間,采取戰略聯盟形式,比購并或建立企業集團更為現實。

溫州家族企業間的聯合往往借用企業集團的外殼,其實質仍然是戰略聯盟。戰略聯盟不是依靠所有權關系的擴張,而是通過優勢互補的“共生”方式,達到實際擴大企業邊界的效果。表面看來,溫州的企業集團都有以資本為聯結紐帶的層次結構,像“正泰”、“德力西”、“天正”這類企業集團都是以品牌為核心,資產為紐帶,進行兼并聯合,子公司技術上獨立或半獨立。但溫州所謂集團公司控股甚至持有全資的緊密層企業,其實使用的基本上是自己原來的車間廠房,而作為獨立法人加入集團的其他半緊密層或松散層企業,與核心層之間很少存在以資本為聯結紐帶的關系。前不久包括四大中國鎖王在內的8家鎖具企業聯合組建了中國最大的鎖具企業――溫州市強強集團有限公司,從企業聯合的法律地位和產權關系來看,這些企業集團只是有分寸的聯合,因而更接近于一種虛擬一體化的戰略聯盟的形式。

在溫州企業集團內部,股權和契約構成了企業集團二元的聯結紐帶。契約關系性質維持的企業聯合,其穩定性明顯不如資本投資性質的企業集團。因為這種通過契約聯結成的企業集團所體現的是一種經濟伙伴關系。通過股權結構確立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具有一定科層制性質(控股關系),又具有一定市場交易性質(獨立企業)的企業集團。通過一定的組織協調較好地克服了企業間市場交易成本,也節約了組織成本。這種安排是基于充分發揮科層和市場的優點和充分體現效率的考慮。

溫州企業集團發展采用的中級一體化,集團組織內部的既有科層、又有市場的組織形式是組織經濟的客觀規律為自由開辟的道路。溫州目前的企業集團發展的這一方向看,相對于古典企業能降低部分生產成本,相對于單純的契約關系性質維持的企業聯合,也能節約部分市場交易成本。通過合作,企業間知識形態的資源進行水平式雙向或多向流動,形成組織間的學習,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溫州的中小企業通過組織功能的虛擬走向虛擬一體化

溫州早期的分包企業與發包企業之間是以承包契約為聯結紐帶的,兩者的市場地位存在著不對等性。隨著虛擬組織的發展,溫州企業的戰略外包將發展成為虛擬一體化組織,其發展方向由原先的靠近市場協調到更靠近組織協調。

虛擬一體化是市場形態向企業形態演進的一種組織形式。但隨著分工的發展,分包企業擁有了獨立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規模也逐漸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單位生產費用逐漸降低,具備了與發包企業相抗衡的力量,于是分包企業和發包企業的市場地位就對等了,都變成了整條產業價值鏈上的模塊制造單元,從而必定走向虛擬一體化組織。

溫州中小企業向虛擬組織轉變,要經過若干循序漸進的蛻變過程。首先中小企業的內在功能要核心化,即企業在功能上的單一化、專長化。功能核心化需先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確定的過程中,一方面結合核心能力的特點,另一方面結合市場競爭狀況和產品組合分析。核心競爭力確定以后,在資源分配的調整中,逐漸向核心競爭力方向傾斜。其次,建立企業運行的網絡平臺,包括協調分散化關系的企業信息網絡,物流網絡,以及體現彼此合作規則的契約網絡。

“地方法團主義”的采用將推動集群化企業快速成長

通過政府的推動來實現的集群發展,被歸結為所謂“地方法團主義”,如成立行業協會或商會、營銷協會、采購協會等合作化組織。當集群發展處于初始發展階段時,大多數企業是靠模仿學習獲取資源能力的,自身的技術設計工藝質量控制等能力都處于較低級的水平上。隨著市場的發展,要求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提升質量和服務上有更高的能力。這往往是單個企業難以做到的,這時集體行動和政府與市場的組織就成為企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方式。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溫州的行業協會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自律管理在溫州市行業商會中得到普遍推行,行業商會在市場開拓、服務維權上也起著十分重要作用。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行業商會在強強聯合、整合團隊力量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替代市場,而在于增進市場。從這方面看,政府應該通過研究制定產業規劃,按照現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礎設施網絡,保證生產要素的供給,完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整頓與規范市場秩序,創建企業集群發展的良好環境。

參考資料:

1.邁克?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J],2000(2)

2.何向榮、張苗熒,虛擬經營嫁接溫州家族制與現代企業制度,浙江經濟[J],2003(15)

3.張苗熒,論溫州文化的消極因素及其對溫州經濟進化影響,華東經濟管理[J],2003(5)

4.孫蔚、張苗熒,溫州企業治理結構特點與演變路徑,商業時代[J],2004(3)

5.胡剛,中間性經濟組織:對產業組織合理化內涵的新認識,理論經濟學[J],2002(2)

6.王王君,論簇群經濟的階段性演進,理論經濟學[J],2002(7)

篇(3)

[關鍵詞]中小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

一、激勵理論

著名管理大師哈羅德·孔茨認為,激勵是應用于動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類似力量的整個類別。所謂激勵,就是組織通過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懲罰性措施,借助信息溝通,來激發、引導、保持和歸化組織成員的行為,以有效實現組織及其成員個人目標的系統活動。自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國外許多管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結合現代管理的實踐,提出了許多激勵理論。這些理論按照形成時間及其所研究的側面不同,可分為行為主義激勵理論、認知派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三大類。

20世紀末,世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兩種趨勢:經濟的增長日趨依賴于知識,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二是世界各國間的經濟開發性和相互依賴性不斷加強。前者,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時代;后者,稱之為經濟全球化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特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如何用運用更有效地方法激勵員工,已成為企業的時代主題。

二、知識型員工的界定

“知識型員工”是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今天,知識型員工及其工作具有如下特征:高個人素質、強自主性、有高價值的創造性勞動、勞動過程難以監控、勞動成果難于衡量、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愿望等。

可見,這里所指的知識型員工是廣義的。就發展中的中小企業而言,本文所指的知識型員工包括在企業中從事以上工作的部門經理以下的人員。

三、知識型員工的激勵

1.知識型員工動力體系

(1)“本我分析”。“本我動力”是最根本、最頑強的人格力量,它在任何時候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的行為。生物性本我決定了知識型員工有利己本性,但知識型員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吸收、發展了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利他的、向善的人性特質。

(2)“自我分析”。自我是在本我基礎上,通過后天學習而發展起來的人格要素。知識員工與一般員工的區別就是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知識型員工后天學習可以提高自我的強度,使個體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學習水平越高,提高也越多,“自我”意識也就越強。

(3)“超我分析”。超我是個體與社會接觸和相互適應過程中,通過學習而喚醒、通過內化而形成的、超越自我之上的、社會化的理想、道德、價值觀等人格要素。

人的行為主要受兩大動力體系的驅動。一是自我動力,二是超我動力。自我動力是基于“個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動力系統,即為了個人的生存、發展甚至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產生的動力系統。基于“超個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會化的動力系統則稱為“超我動力”,即個體為滿足社會(有時表現為組織、企業等)利益和需要而產生的動力。“自我動力”和“超我動力”有機結合,構成了知識型員工的主要動力體系。

2.發展中中小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的注意事項

根據上述對知識型員工需求機理的分析,企業在設計知識員工的激勵機制時,應考慮以下事宜:

(1)激勵應與組織目標、個人目標相結合:在激勵機制中,設置目標是一個關鍵環節,激勵最終也是為了實現目標。目標設置須同時體現組織藍圖和員工需要。

(2)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根本。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以精神激勵為主,尤其是在發展中中小企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知識型員工需求的差異性較大,激勵要注意點面結合。

(3)激勵的合理性:其一,激勵的措施要適度,要根據所實現的目標本身對中小企業的價值大小和中小企業擁有的資源狀況,確定適當的激勵措施和激勵量;其二,激勵機制要實現不同的有機組合,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組合內容。

(4)對應績效評價結果:激勵措施只有轉化為被激勵者的自覺意愿,才能取得激勵效果。因此,要根據知識型員工不同的績效表現,實施不同的激勵措施,使不同層次績效表現的知識型員工都能自發努力工作。

(5)激勵的明確性:一是明確,激勵的目的是要持續有效地推進各項工作,從而使企業得到發展;二是直觀,實施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措施時都需要直觀地表達它們的指標、要求和授予獎勵、懲罰的方式等,直觀性與激勵影響的心理效應成正比。

(6)激勵的時效性:要把握激勵的時機。激勵越及時,越有利于將人們的激情推向,使其創造力連續有效地發揮出來。

3.促進員工自我激勵

員工自我激勵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對歸屬感、成就感、及駕馭工作的權力感充滿渴望。結合知識型員工的特點,筆者認為,要挖掘其自我激勵因素,可將自我管理式團隊作為企業中的基本組織單位。實施自我管理式團隊的創新授權激勵就是通過一個個戰略單位的自由組合,來挑選自己的成員、領導,確定其操作系統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術來制定他們認為最好的工作方法。

綜上,人是知識的主人,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更加依賴于知識的所有者——人。發展中的中小企業要以知識資本持續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發揮掌握知識的人的作用,正確、準確地激勵知識型員工,必將促進企業進步。

參考文獻:

篇(4)

 

伴隨著城鄉統籌試點的逐步展開,我國農業經濟又將實現跨越式發展。考察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不難發現:由長期剪刀差抑制農業經濟的發展;演變到通過工業反哺農業來拉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直到現在將農業經濟發展納入到城市經濟發展的體系內。

在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須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受到我國各區域之間在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影響,在展開城鄉統籌實踐過程中,還應根據本區域的特性小論文,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綜上所述,本著以上農業經濟發展原則,筆者將就商丘農業經濟的發展途徑進行探討。

一、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鄉統籌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往將城市與農村經濟隔離發展的態勢,通過將農村經濟發展納入到城鄉一體化發展之中,在城市與農村經濟能量的耦合過程中,實現農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其中,農村經濟又主要以農業經濟的形態存在著。

由此可見,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闡述如下:

(一)農業經濟產業化的要求

農業經濟產業化可以被理解為:(1)農業生產企業化;(2)農業生產規模化;(3)農業生產與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應鏈。其中,農業生產企業化在我國中西部地區仍然缺乏。將過去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轉變為企業生產模式小論文,才能通過分工、協作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考察農產品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可知:農業產品生產由技術因素所決定,其最小有效規模偏大。為此,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方能在技術層面趨于最優經濟效益目標。對于第三個方面,則是城鄉統籌的應有之義。

(二)農業經濟與城市經濟互補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強調,農業與城市經濟發展類型之間的嚴格分工。因為,這種嚴格分工將使農業經濟發展類型,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上。最終,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然而,城鄉之間一定的經濟互補性,可以通過一種耦合聯動,推進各自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小論文,在整體上增進了經濟福利水平。

二、基于內在要求探究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導向

上文已從普適性層面闡述了“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將目光轉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農業經濟發展上,還須進一步探究其目標導向。最終,為商丘農業經濟發展有效途徑的夠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東部經濟增長極

河南省的經濟若要實現騰飛,則需要省域各經濟增長極所建構的節點,在此基礎上完成各節點間的線型經濟覆蓋,最后在線型交叉中形成網狀結構經濟覆蓋,方能實現全省經濟全面發展。因此,商丘市處于河南省東部邊緣,通過聯動本市農業經濟發展,將夠建出河南東部經濟增長極,成為推動河南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建立溝通周遍省份的樞紐

河南地處中原,缺少區位優勢。從資源稟賦條件來看小論文,其農業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全國面食加工行業中,河南省也處于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比較優勢面前,河南省須通過商丘市的區位優勢,在該區域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來開展與周邊省份的經貿活動。

三、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

通過以上兩個部分的闡述,有關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農業加工生產基地

建立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可以從兩個方面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1)滿足河南省對農產品的需求。這一需求,在本省經濟發展體系內,完成商丘農業經濟能量的積累。(2)建立與外省市及國外的農產品供給聯系。伴隨著商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效率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已無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納。為此,須通過商丘市政府的農產品對外公關活動小論文,實現過剩產能的外部消化。最終,獲得農業發展資金。

(二)完善聯系城鄉經濟的物流體系

城鄉統籌實則促進了,城市與農村在產品生產與加工過程中的價值聯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現則是:供應鏈體系。在加速資本周轉的內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聯系城鄉經濟的物流體系,才能實現。在物流體系的構建中,須把握這樣幾個技術要點:(1)不改變原有城市與農村的物流體系架構;(2)著重構建連接城市與農村物流體系間的節點;(3)由于農村物流體系承擔著農用物資下放,及農產品上收的雙重任務。因此,與城市物流體系連接的節點應設計為兩個。

參考文獻:

[1]趙奕凌.西部縣域工業發展資金缺損的機制分析與對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2]安永學.紅古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1(6).

篇(5)

2)簡述本選題的研究現狀和自己的見解

 

1)研究意義: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分析研究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建立一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落后與經濟增長作用機制的理論框架。

應用價值:深入研究分析云南交通不便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處理好交通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制定相關的政策以更好地協調交通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現狀:

1.交通運輸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的研究,可以看成是經濟學關于                               分工問題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最基本的經濟學問題——王慶云《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

2.云南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地區偏遠,公路的不通暢成為云南經濟發展的瓶頸——李容平《論高速公路的修建對云南經濟發展的促進》;

3.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并非是簡單的關系,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是較復雜的,是多元復合關系。它需要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何滿喜《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見 解:

云南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落后,應該加速工業發展,建立起自己的產業優勢。加快產業的發展,穩步推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發達便利的交通是基礎。

云南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不論是修建鐵路、公路、機場還是整治航道、敷設通訊線路都需要較高的投入,加之云南經濟落后使其交通運輸市場有效供給能力較低,結果云南便陷入“愈落后愈無力改善交通,愈無力改善交通愈落后”的惡性循環。

 

研究的主要內容:  

1.云南經濟發展概況

(1)經濟發展階段

(2)產業結構分析

(3)結論: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2.經濟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分析

(1)工業化遲滯,特色產業(如旅游業)發展受限

(2)邊緣化的困境

(3)分析前兩項得出結論:交通落后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3.交通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分析

(1)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宏觀分析

(2)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微觀分析

4.解決經濟發展落后的對策

(1)產業發展:需要交通的先行

(2)邊緣化的困境:需要交通的改善拉近與東部發達地區的距離

主要研究方法: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對比分析法、定理分析法、相關分析法

研究進度計劃:

第一階段:選題階段(2010年5月至6月上旬)。確定每位學生的畢業論文撰寫指導教師,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的選題。

第二階段:開題階段(2010年6月中旬)。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開題答辯,順利通過開題報告。

第三階段:初稿階段(6月下旬至9月中旬)。學生通過認真調研、資料檢索等,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初稿并提交至指導老師處,由指導老師提出修改意見。

第四階段:定稿階段(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學生依據指導老師的意見,對論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認真修改,進行定稿。

第五階段:答辯階段(2010年11月上旬)。根據安排,統一進行答辯,完成對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

第六階段:后續工作處理階段(2010年11月中下旬)。根據成績評定,要求不合格的學生限期修改,并完成畢業論文歸檔工作。

主要參考資料:(12~15篇參考文獻)

[1] 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2] 馬克思:資本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趙堅:供給與需求中的正反饋機制與經濟體制轉型[J]. 經濟研究,1997,11.                         [4] [英]肯尼斯巴頓著. 運輸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2.   

[5] 王慶云:加速交通運輸發展的幾個問題.綜合運輸,2002,10:4-7. 

[6] 王慶云: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與發展[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2,2(3):56-60.            

[7] [美]薩繆爾森 諾德豪斯著.蕭琛等譯. 宏觀經濟學(第十六版)[M].外文出版社,2001

[8] 熊永鈞. 運輸與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篇(6)

中部經濟有“凹陷”之憂。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發展戰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凹地”,本論文由

整理提供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和改造”的方針,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過多,由于靠農業發展的出路越來越窄,而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會加大,“經濟凹地”有可能會加深。

區域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一是重復建設,這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二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區際聯系還要小于與國際的聯系。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三是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加速擴大的地帶間經濟發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興地富民”的客觀壓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上置全局性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斷加劇。這不僅抑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喪失了地區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地方割據現象仍比較嚴重。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區域間為爭奪緊俏資源而展開的資源大戰;構筑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本論文

整理提供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

不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不足。對不發達地區而言,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優惠政策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落后,缺乏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經費不足,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資源換增長”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

2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本論文由

整理提供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講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整合的思路應是改革和優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的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走向有限,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路子。

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

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本論文由無憂論文

理提供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絡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絡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臺。

理順資源價格體系。現在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自然資源產品相對低價、工業制成品相對高價的不等價交換,二是地區分割和地區封鎖。因此,協調區域市場需要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其中最為關鍵是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

落后經濟區域發揮本地優勢,突出特色。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普遍現象是:生活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人口增長快,失業率高,嚴重依賴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出口,依附性強,生產力脆弱,交通不發達,自然條件差。根據當展理論與區域經濟理論,綜合考慮中西部的實際困難,當前應當重點抓好的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落后經濟區域的內部積極因素,發揮本地優勢,加快自身發展。

篇(7)

 

一、什么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通常是指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是世界各國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市場的交易活動,實現商品以及勞動、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達到互通有無,取得絕對和相對利益的行為方式和過程。一方面,國際貿易的規模和結構是由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一國對外貿易的狀況又對本國經濟發展速度和供求總量平衡的實現產生重要作用。

二、國際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政策是一個國家的總政策國際貿易相對利益,特別是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發揮本國優勢: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并利用國家力量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經濟和其他手段限制進口,保護本國國內市場,達到平衡國際收支,擴大社會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要求。具體政策主要有:一、貿易保護政策,二、自由貿易政策論文格式模板。

三、國際貿易的絕對利益和相對利益

在國際貿易中,貿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貿易參與國之間進行分配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應當出口什么,進口什么,它與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相關;二是如何確定進出口商品要達到的目標,它是指在國際貿易條件下進行什么樣的商品交換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國家國際貿易相對利益,經濟結構以國內分工為基礎,開放程度較低,對外貿易通常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滿足需要為主要目標。而經濟開放型國家則以國際分工為背景組織國內生產,國際交換突破了轉換使用價值的局限,而注重貿易中的比較利益。依據比較利益原則確定其以何種方式參與國際分工,確定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和流向,通過對外貿易求得利益的增長。

1、國際貿易的絕對利益

從對分工極大地有利于老公生產力率的提高這一規律的認識出發,出現了以絕對優勢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和貿易,以致貿易雙方都能從國際貿易中得益。不同國家在具體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成本的差異。所謂絕對成本差異是指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一個國家 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其他國家。

2、國際貿易的相對利益

通過對兩個國家生產成本的比較,如果某一個國家并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而是居于絕對劣勢,那么,國際貿易的結果,仍然可以使貿易雙方取得貿易利益。只要各國商品之間的價格比率有所不同國際貿易相對利益,在進行貿易時,每個國家都會有一種比較或相對優勢。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生產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國家都高,然而,這個國家生產的某種商品的成本相對于生產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對較低,那么,這個國家在生產這種商品上便具有比較優勢,就應該生產并出口它,通過國際貿易來交換本國生產處于相對劣勢的產品,從而取得相對利益論文格式模板。

四、國際貿易的供求關系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一樣,是在一定的供求關系條件下進行的。國際貿易的供求關系對國際貿易的價格有著重大影響,也決定著一國對外貿易的戰略、策略和進出口格局及結構。

1、影響國際貿易供求關系的因素

經濟發展周期的影響、貿易保護的影響、國際壟斷的影響、國際或地區性經濟事件或政治、軍事局勢的變化的影響。

2、增強對國際貿易供求關系變化的適應能力

國際貿易供求關系的變化,對于一個國家進出口業務、國際收支及國內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國際貿易相對利益,通常根據本國國情和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適時調整對外貿易的戰略和策略,調整國內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本國在生產上占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產品的生產,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絕對和相對利益。

五、結束語

發展中國家要從根本上改變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終途徑還是要加快本國技術進步,提高整體經濟實力,逐步增加高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經濟學基礎(第三版)李明泉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8

篇(8)

一、前言

廣東省經濟總量一直都居全國前列,但GDP增幅卻徘徊于全國后位,2009年居第27位,可見廣東省目前的經濟增長后勁不足。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為此,廣東省委、省政府從2000年開始高度重視解決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每兩年舉辦一屆“山洽會”,大力推進珠三角洲與山區及東西兩翼的經貿技術合作,但一直執行不夠,效果不大。直到2008年,出臺了《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把推進產業和勞動力區際轉移作為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

“雙轉移”是廣東省為協調城鄉區域發展,解決經濟增長瓶頸的空前創舉。主要是指把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經歷了9年時間的探討與實踐,區域城鄉發展趨于協調畢業論文模板,切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廣東省實施“雙轉移”狀況分析

1.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雙轉移”勢在必行。

廣東省地區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廣東地區間發展差異系數高達0.76,遠高于全國0.66的平均水平。2005-2009年,廣州和深圳的人均GDP分別是梅州地區的7.17倍和7.88倍,珠三角地區的人均GDP是粵東、粵西和粵北山區的3.60倍、3.08倍和3.62倍。2005-2007年,廣東省各區域的產業平均集中率,珠三角為77.33%,粵北山區為10.87%,粵西為7.03%,粵東為4.77%,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狀況突出。非珠三角洲區域未能充分發揮本地的生產要素優勢,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以及市場容納能力。廣東省四大區域人均GDP逐漸拉大的趨勢,造成區域經濟差距拉大,東西兩翼和山區經濟的落后是廣東省整體經濟發展的短板論文怎么寫。

2.發達城市生產要素緊缺,以“雙轉移”推動產業升級。2003年以來,珠三角地區的東莞、廣州、深圳、佛山等開始出現了“民工荒”,隨后每年在春節后都出現缺工現象,而且,這種缺工數量從2003年的十幾萬人增加到了目前的100多萬人。盡管外來工的市場價格比2003年普遍提高了40%以上,各發達城市也同時設定了最低工作標準,但是各工廠企業的“招工啟事”還是高掛,難以緩解“民工荒”現象。另一方面,隨著發達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大發展,也引發城市交通擁擠、城市住房緊缺等重大問題。畢竟珠三角發達城市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這幾年的各類要素成本節節攀升,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同時往上爬。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應該根據自身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積極承接珠三角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提高當地經濟的發展。發達城市即騰出更多的空間和資源進行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3. 以政府為主導,“雙轉移”穩步推進。

“雙轉移”戰略以政府主導形勢推進畢業論文模板,從政策優惠,資金扶持,加快雙轉移的全面落實。通過設立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資金,擬定2008-2010年省財政安排15億元,對14個發達市以及江門市每市每年補助1億元,加快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步伐。

在產業園建設方面,廣東省雙轉移戰略的實施主要是以珠三角各地的產業轉移園為載體,以一對一的產業轉移幫扶為主要方式進行,由廣佛一帶向梅州、河源、肇慶一帶遷移。目前,已認定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有24個,其中,粵北山區14個,主要是深圳、東莞、中山、佛山對口梅州、河源、惠州、清遠;粵東2個,是 深圳南山(潮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和東莞大朗(海豐)產業轉移園。粵西8個,主要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對口湛江、茂名、陽江。

在經濟效益方面,2008年省產業轉移園入園項目973個,已動工建設項目611個,實現工業總產值302.66億元,利稅27.72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4.67倍和5.33倍。2009年一季度, 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入園項目(含意向)1476個,總投資額3030.73億元,已動工建設項目982個,投資額1169.5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08.21億元,利稅17.27億元。

轉移工業園的產業集聚,也改善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2008年全省培訓農村勞動力58.5萬人,新增轉移就業106.4萬人,同比分別增長51.6%、18.2%。2009年一季度,累計新增本省勞動力就業37.7萬人,比重同比上升6.3%;新增外省勞動力就業19.1萬人,同比下降25.7%。東西北地區新增就業人數20.8萬人,數量同比上升5.1%;珠三角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同比下降19.3%,新增就業呈現“兩升兩降”。

三、“雙轉移”效果初現,區域經濟發展趨于協調

自“雙轉移”戰略實施以來,各地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公共基礎設施、工業轉移園區、招商引資、勞動力素質培養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目前,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經濟總量雖然還不及珠三角,但是從增長速度來看,東翼、西翼和粵北山區的增長速度與珠三角九市的差距縮小甚至逐漸超過珠三角九市。在增長格局變動的情況下,區域間經濟格局也發生了變化,東翼和西翼占全省比重逐漸由下降轉為上升,粵北山區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6.03%提升到2009年的6.68%。

在“雙轉移”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區域經濟差距正在縮小,趨于協調。從2008年開始,東西兩翼和山區的人均GDP增速均超過珠三角地區。除此畢業論文模板,東西北地區的生產總值、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主要指標增速均高于珠三角地區(如表1)。

表1 2009年廣東四大區域主要指標增長情況

單位:%

  GDP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出口

社會消費零售總額

固定資產投資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珠三角

9.4

8.1

-11.7

15.1

18.0

12.2

東翼

12.1

17.8

1.3

20.6

28.7

19.0

西翼

10.4

7.4

-3.9

19.2

31.7

16.4

粵北山區

11.0

17.5

4.7

篇(9)

 

一、引言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東莞乘著改革之風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方。自改革開放,東莞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承接了港澳臺的產業轉移,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加工貿易為切入點參與國際分工,形成了外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并快速地成為國際性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成為省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東莞的加工貿易產業是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其勞動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過大等問題在美國次貸危機、全球消費需求放緩、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等國內國外經濟環境下顯得尤其突出。因此,面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以及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環境,這種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產出”為特征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嚴重制約著東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東莞只有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在這種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本文著力于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抓住了經濟發展的脈搏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總結東莞可行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二、東莞市經濟發展歷程分析

東莞靠“三來一補”起家,發展了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廣為人知的“東莞模式”(劉斌,2009)。東莞是世界知名的加工貿易城市,有“世界工廠”之稱,即東莞的產業模式主要是加工制造為主。東莞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外向型經濟,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東莞的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外資,尤其是港澳臺的外商投資;二是東莞的加工制造業主要向外出口產品,這使得東莞對外的依存度非常高。東莞加工貿易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三高的加工制造產業在現今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突顯生存的困難。如今,東莞的制造業總體水平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制造業結構比例發展程度偏低,其表現在制造業的重工業化程度偏低、高加工度化偏低、以及技術集約化偏低。此外,東莞企業的品牌競爭力弱,企業規模小,在以外資為主體的投資結構中,大型國企數量屈指可數,而民營企業又小而散,缺少在生產和研發上能發揮龍頭作用的企業(謝文新,2006)。本文根據東莞的加工貿易發展,將其發展的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4)。以東莞虎門第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東莞虎門太平手袋廠的成立顯示東莞加工貿易發展模式的開始。1978年12月東莞成立全國第一個對外來料加工裝配辦公室,實行全面的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服務。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84-1992)論文格式范文。在“三來一補”快速發展的基礎上,1984年東莞提出了“向農村工業化進軍”的發展戰略,開始了從農村社會向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在1985年,東莞的撤縣設市政策大激勵了東莞的經濟發展。為了給加工貿易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中小型香港企業為主,二是產業布局較為分散。

第三階段:提升階段(1992-2002)。90年代后,東莞加工貿易發展模式已經逐漸成熟,港臺資本大量進入,而且內地大量的低價勞動力進入,兩者結合形成了“雙優勢”,使東莞展現了極大的競爭力。在這一階段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眾多的外資企業的民營企業形成了東莞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臺商的大量涌入無疑是這一階段的最主要特點。

第四階段:轉型升級階段(2002-至今)。東莞在2002年就開始進行加工貿易的產業轉型,在石碣和清溪兩個鎮各選擇三家企業開展轉內銷試點工作。隨著人民幣升值、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東莞加快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步伐。在這一階段,東莞加工貿易大量引入世界500強企業,相比前兩個階段分別以港、臺資本為主,這一階段以歐美、日韓等跨國公司資本為主。

三、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因素分析

(一)國際環境的因素分析

2008年以來,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使東莞的外向型經濟受到波及,增速放緩。由于發達國家受金融風暴的影響較大,而本地的消費不旺,導致東莞出口工廠普遍訂單下降,業務量減少。同時,由于兩頭在外的企業境外融資難度加大以及歐美采購商付款期加長,導致東莞很多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生存空間縮窄(劉斌,2009)。據統計,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00億元,同比增長15.1%,增幅比2007年回落2.4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401億元,同比增長20.2%,增幅比2007年回落9.6個百分點;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9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12.3%,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1.97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增幅比2007年下降0.6%。另外,由于外貿壁壘對中國出口產品限制的日益加大,致使中國的出口貿易形勢略顯緊張,即國外環保壁壘和反傾銷迫使東莞產業升級,同時也為東莞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機遇。

(二)國內環境的因素分析

東莞產業轉型的內部原因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人民幣升值與人工成本也加深企業的成本問題。二是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進一步加劇,使政府改變了發展戰略。東莞是以加工制造為主的工廠型城市,多年來的經濟增長是以大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為代價的。三是治安環境惡劣,投資商和市民等對此反響大。東莞大部分企業屬地勞動密集型企業,東莞外來人口和戶籍人口的比例高達6:1,給東莞的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治安環境惡劣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使各級政府、投資商、市民不堪重負。四是珠三角規劃中的“深莞惠經濟圈”的戰略性發展要求。東莞作為連接深圳和惠州的中間城市,東莞確立了“建設以信息產業為特色的現代制造業名城、適宜創新創業安居樂業的生態城市、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導致東莞產業轉型升級顯得必要和迫切。

四、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產業就地升級和轉移

產業升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自身的改造和升級,主要的做法是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員工減少化、工藝流程技術升級和品牌化;二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代替密集型產業。這兩個階段分別表示了產業就地升級和轉移兩個途徑。東莞市經濟發展所遇到的瓶頸是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價格上漲后所帶來的成本上升。解決這一問題較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對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就地改造和升級。目前,東莞市最大的比較優勢在于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集群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對這些產業進行改造的辦法來實現產業升級,遠比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產業容易得多。而第二階段的產業升級是進行產業轉移。所謂的產業轉移就是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勞動力成本相對更低的地區,以騰出更多的空間來發展更為先進的產業。東莞已經與其他地區合作共同建立產業轉移園區,以把一些產業轉移出去。

(二)銷售渠道由外銷轉向內銷

外銷轉內銷對于東莞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東莞企業一直以來都以國外市場為主,當把市場轉向并不熟悉的國內市場時,東莞企業缺少內銷的經驗與渠道,尤其是扎根東莞的臺資企業。盡管這樣,但這一途徑是東莞企業未來所面對的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論文格式范文。其中,東莞企業要想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現在的市場競爭,講到底是不同品牌的競爭,很多東莞企業之所以不愿意從價值鏈中的代工轉向自己銷售,關鍵的一點就是企業無法容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從而難以與同行業的產品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而自己無法走向價值鏈的更高層級。

(三)發展制造業總部經濟

東莞市政府提出加快東莞總部經濟發展,是東莞市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的重要舉措,對于東莞市提高區域知名度、信譽度,進一步優化商務環境,推進多元化融合與互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2005年,東莞東城等鎮區已相繼提出發展總部經濟,重點引進金融、設計、研發、銷售等區域性總部中心。2007年,東莞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引導金融、保險、證券、貿易、通信、科技、法律等機構的地區性總部進駐東莞大道兩側,大力將東莞大道打造成總部經濟長廊”。另外,全市也針對總部經濟來快速地啟動了總部一號——松山湖,而厚街也會被打造成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

(四)發展現代服務業

東莞是一個知名的制造業城市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在三種產業的比例中,第二產業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按照工業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占有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第三產業的發展即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別于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產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東莞市已重點提出要完善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還需要發展物流、商務會展、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零售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

(五)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東莞要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個關鍵的途徑是通過創新體系的建立來完成。無論是產業就地升級,還是外銷轉內銷的行銷轉變,還是發展總部經濟和服務業,都需要通過創新來達新的轉變。此時,政府需要大力推動創新體系的建立,借助政府的巨大的行政能力,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引導國內外企業完成創新。創新的內容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從東莞市的現實基礎來看,東莞產業創新以政府推動為主,這是因為東莞原有的科研實力較弱,創新動機不強。

參考文獻

[1]劉斌.對新經濟形勢下的東莞產業升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8-220

[2]謝文新.東莞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J].國際經貿探索,2007(2):23-27

[3]王保林.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改造、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東莞市產業結構升級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172-173

[4]崔學海.東莞產業升級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5-227

篇(10)

我名叫xxx,xxx業助理工程師。今天我有幸來這里是參加競選xxx副鄉長職位的。面對大家,我想講兩點:第一點,向大家匯報一下這次參加集中調研的體會;第二點,講一下在xxx副鄉長這個職位上我將如何履職。首先,我向大家匯報一下這次參加集中調研的體會:這次,我到xxx參加集中調研,主要任務是在認識xxx了解xxx同時也確定了一個調研主題——即關于增強xxx經濟發展后勁的思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論文)府的正確領導下,xxx鄉帶領一萬兩千九百多勤勞淳樸的xxx人民在經濟建設核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上取得可喜成績。農業發展初步形成了食用菌、錐栗、無公害蔬菜三大農產品基地,鄉鎮企業方興艾、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民生活在實現基本小康得基礎上,正向寬裕型小康邁進。

所有這些,都為xxx鄉今后發展奠定了堅實得基礎。通過一天得集中調研,加上以前對xxx感性認識,我就如何增強xxx鄉經濟發展后勁作了初步思考,認為xxx鄉發展經濟必須重點抓好四項工作。

一是壯大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要進一步加強食用菌、錐栗、無公害蔬菜這三大農產品得質量安全宣傳,充分利用農村社會服務聯動網得信息資源,加強市場研究,通過注冊農產品品牌整合生產要素、培養營銷大戶及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組建專業營銷公司,引導種植大戶向經濟實體轉變,把三大農產品扶上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發展軌道。

二是做活庫區經濟這篇文章。要積極引進客商,開發休閑避暑旅游項目,同時要加強與水庫業主的協商,大力發展庫區養殖業。

三是立足資源開發,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要依托現有竹木加工廠和根雕廠,充分合理地開發竹木資源。大力扶持竹木資源深加工、高山種球、花卉開發等項目。

四是唱響邊貿這場大戲。特別是梨洋村邊貿活動十分活躍,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引導和規范運作,努力建設我縣第一以食用菌、木材為主地邊貿市場。

這些膚淺地思路,有待我就任副鄉長職位后進一步的深化,我懇請大家提出指導。

接下來,我講第二點。

如果我有幸當選為xxx鄉副鄉長,我將如何履職:

首先,我將把學習放在突出的位置。

在學習內容上,我將側重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論文)東思想、鄧小(論文)平理論和江總書記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述,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同時,認真學習領導科學和農業農村政策,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科學安排學習時間,確保學習與工作兩不誤。在學習方式上,我將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農業農村工作第一線,了解鄉情,吃透鄉情,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

第二,力足職責分工,當好鄉兩委主要領導的助手。

一是擺正位置,嚴格服從鄉兩委成員分工決定,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黨的農業農村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認真落實縣委、縣政(論文)府和鄉兩委的工作部署,自覺接受鄉人大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在鄉黨委、政(論文)府的集體領導下開展工作,做到講團結、講大局、講工作,講風格,實實在在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三是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誠心誠意與農民兄弟交朋友,虛心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確保分管工作都能做到順乎民意,貼近民心。

四是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想辦法、重服務、勤協調,認真實踐江總書記關于“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論述”,努力促進xxx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

樹立濃厚的項目經濟意識,做到勤想、勤跑、很落實,切實協助鄉兩委主要領導抓好分管的主要工作。

上一篇: 關于年終總結 下一篇: 環境衛生工作匯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日网站一线在线观看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午夜福利精品自拍视频在线看 |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